第一篇:狗牯脑茶叶加工的改进和发展
瀚茶园
狗牯脑茶叶加工的改进和发展
一是建立狗牯脑茶叶集中加工点。建议在产茶重点乡镇,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建立一个狗牯脑茶叶集中加工点(初制场),采取收购鲜叶加工或代茶农加工等方式,这样既能更好的统一品质,又能提高效益,为提升狗牯脑品牌高度,凸显品牌位能效应提供质量保证。二是抓好产量最大的中低端茶叶加工。狗牯脑茶叶产业要大发展,就必须抓好中低端茶叶的加工,可以引进先进的茶叶机械设备等方式,减少人工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或进行深加工,谋划出路,实现增值。
三是建立良种示范园,为狗牯脑茶叶加工奠定基础。
四是开展狗牯脑茶叶深加工,使茶叶产品向卫生、保健、方便等高级商品发展。要在茶叶深加工上大力挖掘开发新品,就目前狗牯脑茶而言,可以考虑:
1、开发狗牯脑茶粉,该项目的开发,符合饮茶趋势,还可以提高中低端产品附加值。
2、狗牯脑银杏保健茶,原来在汤湖栽种过40万株银杏,也试制过狗牯脑银杏茶。
3、条件成熟可开发狗牯脑液体方便茶,或开发更高端的茶叶生化成份产品。
@尚客果品
第二篇:茶叶企业渠道发展和转型
茶叶企业渠道发展和转型
文雪读
2013年,成为中国茶企的改革元年。市场恶化、消费下降、竞争加剧、资本进入,一系列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都预示着中国茶行业将迎来一次大的变革和洗礼。在国家三公消费限制和茶叶市场传统批发功能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很多企业调整了渠道战略,传统茶商也面临转型,于是茶叶渠道优化升级和全渠道营销呼之欲出。
茶企在根据地市场进行全产品全渠道策略,全渠道营销并不是说要从每种渠道都获得销量,指的是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进行品牌产品传播推广,让消费者在更多的场合接触体验产品,从而通过主流渠道取得销量。
第一,不是所有的茶企和茶商适合全渠道,要根据品牌定位,产品定位,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而定,渠道商的运行模式要与企业整体营销战略、营销模式相配称,考虑商家的承载能力。全渠道营销要根据厂家的渠道战略情况而定;
第二,进行全渠道要考虑三个指标,本品牌在该市场的销量、消费者购买习惯和维护服务体系;
第三,未来具有消费者体验感的短通路更具竞争力,近两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圈子营销模式将会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模式将成为近几年茶企渠道变革的重点;茶叶专卖店存活越来越困难;一度泛滥的茶城将面临洗牌;特通渠道如拍卖和茶庄园也会有一席之地;未来会出现“茶中苏宁”,也就是名优茶汇,但里面的产品不一定是各个品类的第一品牌,但他一定是正宗原产地、卓越工艺、品质第一的这些品牌。还有“茶巴克”、体验馆、茶酒店,比如老舍茶馆、TEAVANA、峨眉雪芽大酒店、茶香书香、荼非茶等。
那么,在什么阶段可尝试全渠道?
当企业总销售额低于4000万,且产品结构未能实现高档化时,企业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以本地为王,战略为主,区域扩张为辅。此时应进行全产品全渠道,线上线下不同渠道产品要区隔;
当企业总销售处于4000万-2亿之间,且实现产品结构改良以后;企业应以“本地为王为辅”,省内扩张为主;尤其是销量在1亿向2亿突破时,要做到省內或省外重点消区为王,如四川峨眉雪芽,在乐山、成都等根据地市场,毫无疑问的进行全渠道营销,除了常规渠道,布局到旅游、成都峨眉雪芽大酒店、茶馆茶楼、超市、社区店等;那么四川省内或全国扩张时要结合当地经销商资源、竞争态势和渠道特点选取优质渠道,通过品鉴会进行圈子营销。
当企业总销售额处于2亿以上,且实现产品结构改良;企业应该全力实现“全国化扩张战略”。尤其是销量在向5亿突破的阶段,比如白沙溪,在做好专卖加盟店的同时,正逐步向商超货架、专柜、旅游市场店面、企业礼品、定制茶、拍卖、茶馆茶楼、电商渠道拓展。
那么茶企的转型之路在哪里?
近两年我们在协助部分茶企推行“厂商价值一体化战略”。一是和品牌大厂合作,最好持有一定股份,近两年厂商合作成立销售公司或办事处模式较盛行;二是厂商合理分工,厂家做好市场规划,指导并服务好经销商,协助经销商管理好人财物。经销商维护和推广,积极布局当地渠道;三是经销商要有自己的销售队伍,通过厂家和自身培训,更好地维护服务渠道。只有这样,茶商才能尝试全渠道营销策略,在区域市场实现销量高增长。
第三篇:安徽茶叶生产和加工的现状
安徽茶叶生产和加工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之一,茶叶面积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安徽是农业资源大省,同时也是全国茶叶生产大省,自清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祁门红茶和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霍山黄牙等绿茶为代表的一大批享誉全国甚至世界的名茶。茶叶生产和加工历来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
目前,茶叶加工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加工设备较多,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着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在加工中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多,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品牌茶叶规模偏小,茶叶深度加工几乎空白。尤以现有的茶叶加工设备存在着的种种不足,难以保证在保持品牌茶叶传统工艺下的色形香味进行产业化生产,最为突出。
另外因为生态环境影响和利益驱使,有些茶农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导致茶叶残留农药超标。因此,除要求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使用低毒农药外,增加在加工过程中能降解茶叶残留农药、控制其含量的工艺及技术,提高茶叶饮用安全性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产品安全性渴求的不断深入,目前广泛使用的小型茶叶加工机械化设备适应不了市场发展的需要,采用安全易控稳定的新能源的连续化、成套化、清洁化、自动化的加工设备,已经成为茶叶加工的主要发展趋势。(孙六莲)
第四篇:关于信阳市茶叶市场的发展和建议
关于信阳市茶叶市场的发展和建议
美术学院 20105172292 朱峰
为了加快我市茶产业发展,促进茶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信阳茶经济,打造中国茶都,实现富民强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大做强茶产业的重要意义。茶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产值逐年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品牌形象日益提升,尤其是自1992年以来,凭借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声誉,成功举办了14届中国信阳茶文化节,茶叶搭台,经贸唱戏,使信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了全市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市茶产业发展也存在基地规模不大、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以及单产低、无性系良种化率低、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等问题。做大做强茶产业,对于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地方财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宜茶区党委、政府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关注信阳茶产业发展的机遇,真正把茶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程,把茶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以更高的标准去规划、发展,把我市茶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实施基地规模化战略。全市现有茶园种植面积65万亩,总产量1500万公斤,社会总收入约10亿元。到“十一五”末,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要达到150万亩,社会总收入达到40亿元。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茶叶基地规划。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必须以茶树良种化为基础,狠抓无性系良种茶树的繁育与引种推广工作,促进良种茶园规模连片发展。对集中连片发展5亩以上无性系良种茶园的,财政给予一定的苗木补贴。“十一五”末,良种茶园面积要达到40%以上。
三、实施质量推进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叶生产,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严格控制茶园生态环境污染。推行清洁化生产,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加工技术,从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产品标准、出厂检验等方面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实施茶叶标准化工程,建立从茶树育苗、茶园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仓储到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标准。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建立和完善茶叶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相关质量标准认证。对通过ISO9000、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QS认证、HACCP认证、有机茶认证、绿色食品茶认证的茶业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实施企业推进战略。重点培育、积极扶持规模型、带动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茶叶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对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优先给予扶持。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着力开发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药品、保健品和旅游纪念品等产品。兴办信阳茶精深加工或出口茶加工园区,鼓励有条件县
区因地制宜设立茶叶加工园区。对进入园区的龙头企业实行免费制、代办制、绿卡制,开展一站式全程服务,并在用地、用电、税收以及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开发适合国际市场消费的茶产品,扩大茶产品出口。支持有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的中小茶叶生产、营销企业发展。评选十大突出贡献茶叶企业和企业家,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实施品牌推进战略。品牌竞争是现代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茶叶市场,我市茶产业未来15年要以公用品牌“信阳毛尖”证明商标建设为切入点,启动信阳毛尖公用品牌形象塑造工程。要加强品牌宣传和营销策划,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市茶产业办、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要严格“信阳毛尖”原产地标志和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坚决打击和取缔不法商户,保护好、开发好和利用好这两种品牌,提高信阳茶公用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鼓励龙头企业及其品牌在公用品牌创建中受益并发展壮大,最终让强势龙头企业品牌代替公用品牌。鼓励申报创建“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工作,对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名牌产品”的茶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实施文化推进战略。大力普及茶知识,弘扬以“诚信、阳光、宁静、和谐”为主旨的信阳茶精神。挖掘整理信阳茶文化,创造发展企业茶文化。举办以信阳茶为主题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举办各种茶艺表演宣传活动和茶知识竞赛活动,举办信阳茶文化专题研讨会、信阳茶文化论坛等。继续办好一年一届的信阳茶文化节,创新办节机制,提高办节水平,努力把信阳茶文化节办成全国性知名节会、重要节会。
七、实施旅游推进战略。依据国内外休闲旅游市场需求趋势,充分利用信阳境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整合信阳茶文化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形成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茶旅游良性互动。建设茶博园、茶示范园,加强城市以茶为主题的广场、茶艺馆、茶文化一条街等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公共场所和家庭庭院种植茶树,提高城市茶树绿化比重。开发农村茶景观旅游、休闲旅游、特色旅游项目等,市旅游局、文化局要把茶文化旅游与信阳山水生态、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旅游融为一体,与红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延伸茶产业链条。
八、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强茶叶科研与开发,解决茶叶产销中的技术难题,促进茶叶产品创新,增加产品及产业科技含量。建立政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各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以及茶叶加工企业、茶农,以茶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形式,从事茶叶技术推广事业。市农业局、农科所、科技局及信阳农专等部门和院校要加大茶产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力度,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九、加强人才培养。政府出资引导,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大规模培训茶农,普及茶叶良种化、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等技术和知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
批茶叶生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茶叶深加工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鼓励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茶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到茶叶生产第一线工作。培养造就农村种茶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
十、加强茶产业社会化服务。市茶叶协会和各县区茶叶协会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章程,发挥其在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培育扶持各种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和完善以农业系统为主体的茶叶技术服务体系,为茶农提供良种、机耕、机采、机制、修剪、病虫害防治技术、信息、加工、包装、运销等服务。
十一、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市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市场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要严格茶叶市场准入,加强茶叶市场监管、质量检测、标准鉴定、品牌保护工作,维护茶叶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信阳毛尖”品牌和坑害消费者利益行为。加强茶叶专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要建成10个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茶叶交易市场,力争把信阳建成江北最大的茶叶商贸城和集散地。
十二、加强资金、项目支持。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市财政和主要产茶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良种化工程、标准化建设、技术培训、品牌创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和各项奖励补助等。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结构调整、水利、林业、以工代赈等涉农资金和项目,要向茶产业倾斜,优先支持。对效益好、信誉高的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金融部门要在行业政策允许范围内提供最大限度贷款支持;对被评为信用户茶农,适度给予小额贷款额度支持。积极引进市外资金,鼓励外地企业来我市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投资。
十三、加强对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茶产业办公室,各产茶县区、宜茶县区要成立相应办事机构,切实加强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服务管理工作。各县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制定本县区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时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茶产业办作为全市茶产业的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搞好组织协调。各级发改、财政、农业、科技、工商、质量监督、林业、水利、农开(扶贫)、供销、商务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加强指导。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把茶产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作为主要领导年终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茶产业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干部要优先提拔重用。
十四、扶持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1、设立茶产业发展基金。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各主要产茶县区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00万元,分别设立市、县区茶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茶产业发展。茶产业发展基金由市县区茶产业办统一协调安排,专款专用。茶叶生产重点乡镇要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用于支持茶产业的发展。
2、积极扶持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发展和繁育工作。对自筹资金集中连片发展5亩以上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每亩给予100元种苗补助。补助资金由市、县区各承担50%。
3、对2006年以后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茶业企业,一次性给予2万元的奖励;对获得“河南省名牌产品”或“河南省著名商标”的茶业企业,一次性给予5000元的奖励。
4、对2006年以来通过ISO9000、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QS认证、HACCP认证、有机茶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的茶业企业,给予通报表彰。
5、信阳毛尖产品应当使用信阳毛尖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贴和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信阳毛尖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贴和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经有关茶叶管理机构允许后有偿使用。以企业使用信阳毛尖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贴(以下简称标贴)的数量为依据,对使用标贴的企业实行返还优惠,凡一年内使用标贴5-10万枚以上的,按5%返还;凡一年内使用标贴10-30万枚以上的,按10%返还;凡一年内使用标贴30万枚以上的,按15%返还。
6、对茶叶龙头企业(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新产品开发企业、精深加工出口企业,金融部门要确定年优先贷款的基数,市财政予以贴息。同时,对被市政府授予全市个体私营纳税大户的茶企业,金融部门要在行业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供最大限额的贷款。
7、对引进市外资金在我市投资新办规模以上茶业企业,享受信阳市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
8、鼓励茶叶科研与开发,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战略。对通过有关部门认证的设计专利、发明创造,每件给予2000元奖励。
9、对茶企业以企业自身的名义在中央电视台或省级以上媒体做信阳毛尖宣传促销广告的,市政府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奖励。
10、鼓励各级各类企业承办信阳茶文化节,鼓励茶企业参加国家级茶文化节和茶博会,对积极承办、参与国家级茶事活动的企业,市政府将视不同情况予以奖励。
11、鼓励企业筹建茶叶产品质量检测室,市政府将在设备购置资金和人才方面给予支持。
12、对进入茶企业或在乡镇以下从事茶叶生产开发管理工作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在职称评定方面予以优先。
13、林业部门要结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认真及时做好茶山登记确权工作,对新开垦茶园做好相关手续办理工作。
政府主导,加快信阳经济发展步伐。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客观事实表明,在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快、效益高,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扩展思路,对旅游业坚持规划先行、管理跟进、监督有力的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主要体现在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及其他方面提供的经济支持。信阳市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利用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契机,通过扬长避短,发挥区位交通和水电等优势,回避观念体制和生态环境
方面的威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展大物流、大市场,构建豫南水电能源中心,重点发展旅游业,培养大公司、大企业,冲破观念、体制的制约,维护生态环境,获得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等途径,实现信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信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柱。
2.加强茶文化研究,提高茶文化旅游项目层次。加强茶文化研究可以挖掘茶文化内涵,在茶专家和旅游部门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将分散在信阳各地的茶产区进行有机的选择和组合,建立富有特色的“信阳茶文化之旅”旅游线路或目的地。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例如自然主题项目:参观茶园、采茶、制茶、学习茶道、茶艺等;文化主题项目:了解当地茶史、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迷、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体会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茶叶药用价值、保健功能开发项目等。可与信阳的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寺、罗山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等相结合,根据游客需求不同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如茶园生态游、毛尖名茶游、茶文化寻根问祖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等;可建立茶文化博物馆,集茶史、茶萃、茶俗、茶具、茶事、展览、学术交流于一体,集中向游客展示,将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动静结合,同时也可品茶、购茶,了解生产流程与加工工艺,满足游客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提高旅游项目的层次和信阳茶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品牌塑造和宣传促销,提高茶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竞争的优势”。品牌和特色是旅游地的形象“代言人”,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因此茶文化旅游必须拒绝模仿,只有塑造品牌、打造精品才能获得胜利。同时旅游经济又是知名度经济和注意力经济,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应该借助景区创A、信阳茶叶文化节等为载体,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传播方式,以及举办诸如推介会、研讨会等专题活动,对信阳茶文化旅游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立体化的宣传,只要这样才能取得巨大的轰动效应,提高信阳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提高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和茶叶科技含量。信阳发展茶文化旅游,除了深挖茶文化内涵以外,必须要提高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可以尝试建立众多的国家性的茶叶产业生产示范基地,使茶叶生产产生规模效应,为茶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扩展空间。如可以开展商务考察旅游,通过向客商展示茶叶
生产基地和诠释具有本地特色的茶文化内涵,使茶文化旅游成为一种重要的招商引资手段,达到外地企业走进来,本地产品走出去的发展目的;同时要十分注重茶叶品质和科技含量,通过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对茶叶进行深加工,以满足不同层次、类型和不同需要的人群,提高茶产品的附加值,使高附加值的茶叶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5.加强扶持和管理,建构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发展信阳茶文化旅游需要一定物质和社会基础,有关部门应做好软硬两方面的环境建设,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条件。首先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茶文化旅游开展的“食、住、行、观、品、游、购、娱”等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茶文化旅游开展中的法规、制度建设,保障茶文化旅游科学、合理和永续发展,避免茶文化同化、异化发展,保持茶文化旅游的地方特色和原汁原味;其次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应大力支持科研工作者进行茶产业研究、本地茶文化搜集整理和抢救工作,并与茶业界人士一起,帮助茶文化旅游区培训出一批有较高文化素质、旅游意识、市场意识的茶旅游从业人员,提高茶文化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五篇:汉滨区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目标和措施
汉滨区茶叶产业发展目标和措施
汉滨区林业局局长杨佑金
2012年4月9日
一、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茶园5万亩,年产茶叶85万公斤,年产值达1.02亿元。茶园集中分布在17个镇、办事处(其中5000亩以上镇4个:大竹园镇、新坝镇、双龙镇、瀛湖镇;2000亩以上的6个:田坝镇、晏坝镇、吉河镇、流水镇、县河镇、恒口镇;2000亩以下的7个:新城办、洪山镇、石转镇、牛蹄镇、五里镇、大同镇、建民办),以种子直播建园为主。从2001年开始全区起动无性系建园,已建成高效无性茶园近10000亩。现已相继投产,表现良好,经济效益可观。茶叶加工经历了从手工制作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的过程。现有小型茶叶机制加工厂近30个,年加工能力近300吨,占全区茶叶总产量1/3强。加工的茶叶以毛尖和炒青茶为主,生产的机制毛尖、炒青茶在全市名列前茅。现有“安康银峰”、“瀛湖仙茗” 和“汉水韵”几个名茶。全区茶叶市场销售情况稳步上升,茶农生产的各档茶叶90%以上通过各种途径售出,商品率较高。清明节前后茶售价每公斤超过千元,高档毛尖茶销售也在二百元以上,市场供不应求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园基础差,管理粗放。我区大部分茶园建于六、七十年代,且一部分茶园在建园时,选址不当形成“先天不足”,加之管理水平落后,部分茶农只采不投,掠夺式经营,造成部分茶园未老先衰;树势衰退,园相不齐,茶园整体是“一小”即茶树矮小;“二稀’即行稀、丛稀;“三缺”即缺水、缺肥、缺修剪。导致单产低,效益低,平均亩产仅17公斤,亩产值2000元左右。
二是规模小,达不到集约化经营。我区虽有茶园5万亩,但集中连片在100亩以上的茶园甚少,专业大户也较少,基本上是比较分散,茶农往往沿用旧务茶传统,忽视茶园管理、1
加工、普遍形成“户户有茶园、家家采茶叶”的格局,没有形成基地化专业化,规模上不去,经济效益低下。
三是加工技术落后。主要是以家庭“作坊式”手工加工,虽然有近30个小型茶叶加工厂,但加工总量上不去。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形成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
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全区目前还没有像样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和支撑茶叶产业的发展,虽然有几个小型企业或业主参与茶叶产业,但规模始终上不去,左右不了全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形势。
五是品牌多而乱。全区现有“安康银峰”、“瀛湖仙茗”、“汉水韵”、“马泥春”、“汉水春”等多个茶叶品牌,但生产规模都很小,自身的生产基地很小或者没有生产基地。
六是茶叶品种老化(原有茶园)、单一,导致茶叶加工种类的局限性,目前限于加工绿茶一个种类。
三、发展目标及规划及措施
(一)发展目标
1、发展思路
为了充分发挥我区茶叶产业的优势,加快绿色茶叶建设步伐,提高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茶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坚持以土地流转建园,走集约化经营路子;坚持以土地流转为方向,规模化发展,集中边片治理;坚持以游兴茶,以茶促游,面向市场、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稳步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起农、工、贸一条龙和产、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新格局,努力实现茶叶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2、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①新发展高效茶园5万亩,高标准,高效益茶园,盛产期平均亩产达到50公斤,年产茶叶250万公斤,年产值5亿元。②完成低产茶园改造3.5万亩,两年完成,均亩产提高到4O公斤,年产茶叶140万公斤。产值2.8亿元;年总产值7.8亿元;总面积达到10万亩。2012年计
划完成1万亩(其中:新坝镇0.15万亩,流水镇0.15万亩,双龙镇0.15万亩,大竹园镇0.15万亩,瀛湖镇0.15万亩,牛蹄镇0.1万亩,田坝镇0.1万亩,晏坝镇0.1万亩),完成茶园低改0.6万亩。
(二)发展措施
1.实施创牌组团战略,扶持龙头企业。名牌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龙头企业是茶叶产业发展的核心。我区茶叶产业目前是千人创市场、万户在务茶,要切实解决这种散、乱、差的现状,必须积极培育组建种茶大户,制茶能手,营销大户,允许茶园向大户流转,允许能人、技术人员经营茶业,鼓励支持各类中介组织、公司、企业参与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活动。帮助一批非公茶叶企业,扩大加工规、拉动整个产业。用三至五年的时间逐步把我区的茶叶产品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品牌。
2.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积极开展投商引资,增加投入。二是整合捆绑资金,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明确把茶叶产业纳入陕南突破发展,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以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科技等项目,对不同渠道资金要捆绑使用。集中用于重点茶叶项目,推动茶叶产业发展。三是区财政设立茶叶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发展茶叶。
3.狠抓茶叶无性系苗木培育。种苗是建园的基础,在茶叶产业发展中,要大力发展自己的育苗基地,走苗木自给的发展路子,确定“陕茶一号”为全区的主栽品种,用三年时间实现苗木自给,保证产业建园成活率和质量。
4.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应突出围绕我区的优势,一是富硒优势,安康市富硒区域大部分都在汉滨区境内。二是瀛湖库区大水体优势,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本区域内茶叶具有发芽早,品质优的特点为。抓茶叶产业,着重在瀛湖周边和交通方便的适生区,抓建一批基地,重点发展大竹园、流水、瀛湖、新坝、双龙镇,用五年时间建成5个茶叶产业万亩镇,使全区茶园
总面积达到10万亩,对效益优的老茶区,加大改造更新的力度使之尽快复壮,提高效益,扩大规模做大产业。
5.主攻现有茶园的单产。坚持低产茶园改造和荒芜垦复,用二年时间,把全区的低产茶园,荒芜茶园改造、垦复完。三年后亩产达到40公斤,在现有产量的基础上翻两箩番。同时要提高加工质量,确保效益增长。
6.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科技对茶叶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被生产实践所证实的真理。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将越来越大。因此,加大科技投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才是提高茶叶产业科技覆盖率和科技对茶叶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必然选择。具体措施:
(1)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区上配备3—5名既有系统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基地镇配备1—2名技术人员,专职从事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制定有效的技术服务激励机制,调动茶技人员的积极性。
(2)培养生产一线茶技员,区上同农校等单位做好协调工作,经常开办短期培训班,吸收农村有文化又具有一定实践知识的优秀青年参加,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从而造就一大批有理论、会生产、善加工,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3)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质量,加强茶园管理和茶叶企业的建设,顺应绿色发展潮流,根据人们向往健康的需要,充分把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富硒等资源产业做大做强。
四、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区财政每年拿出400到500万元,用于发展茶叶产业。
二是坚持扶大不扶小,扶强不扶弱,扶优不扶劣。在茶叶产业发展扶持种苗费1/3。对重点镇给予重点扶持。
三是实行项目捆绑使用,扶持茶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