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文化在民间的传承

时间:2019-05-15 06:0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茶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茶文化在民间的传承》。

第一篇:四川茶文化在民间的传承

四川茶文化在民间的传承

摘要

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不仅因美食、美酒、美景、美人等而闻名中外,还拥有着“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四川”的美誉。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对茶文化的传承必不可少,并且意义深远。以下,笔者将通过对四川茶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名茶、饮茶习俗、茶文化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来探讨四川茶文化在民间的传承。

关键词:四川;茶文化;传承一、四川茶文化的起源及历史

1、茶文化的起源

四川人饮茶渊源自古。早在西汉资中人王褒著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蜀中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烹茶的情况:“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这是四川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文献记载,这篇文章中还规定奴隶有为奴隶主“牵犬贩鹅,武都买茶”的义务,这说明了当时川西一带至少已有经营茶叶生意的茶市出现。到西晋时,张载登成都白菟楼,写诗赞叹成都茶的高贵:“芳茶冠六清”。所谓“六清”是指古代人所用的包括水、浆、醴、醇、医、酏等六种饮料,就是《周礼·天宫·膳夫》说的:“饮六清”。这说明早在西晋时,成都的茶就已经超过了“六清”,居于各饮料的首位,可见饮茶品茗在巴蜀地区很早就已经成为受人们欢迎和重视的习俗。

2、历史及传说

四川民俗茶俗现象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四川民间文学中的古蜀神话、各种传说、故事以及民间歌谣、谚语、《竹枝词》、方言、歇后语的洋洋大观,是人民民众口头创作并世代流传的语言艺术结晶。四川人在其农耕劳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日常交往的社会活动中,产生、流行了为人们沿习和传承的民俗茶俗。

都江堰(即灌县)市是四川西路茶的主产区,历史悠久。在当地民众中流传着神农时,人们在树木里啃野兽肉,弄得肚皮发胀。一天,神农睡在树脚下,吃了从天上掉下来的水水,肚皮不那么胀了,他伸手捋把叶叶来嚼很涩嘴,却可消饱胀。从此就有了神农尝百草得“涩”而解毒的神话。这个反映自然天象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神农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都江堰青城山天师洞还存有唐代石刻神农像,祠祀至今。

相传,[唐代]时,安禄山叛军打入京城,唐明皇带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讲述杨贵妃被逼处死后,唐明皇在梦中见到他心爱的妃子,在青城山献茶请他品尝,皇上见汤色碧绿,芽叶直立,清香扑鼻,茶水不浑不酽,闻到就觉得神清气爽,喝了周身有活气,连说好茶!

梦醒后,叫随从找当地最好的茶农,连夜赶制这种茶,皇上封这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代]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盛产名茶,并与宗教结缘,民间流传着很多名茶的传说。

“仙茶”的传说

相传[西汉]末年,邑人吴氏理真,在蒙顶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采制成茶泡饮能治百病,七株茶被人称为“仙茶”,后来取名为甘露茶,茶树历经一千多年,七株“仙茶”,在蒙顶山现存的[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上均有记载。

鹤鸣仙茶凝如鹤

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棵棵青茶绿如涓滴。

雾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传说

[清代]有位皇帝,三十多岁头上长出几根白发,令御医在一年之内主其白发转青,不然,要砍头问罪。御医用尽药方,仍不见效。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和尚指着西方,比着“八”字。经僧人解梦,是说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晋原县(今大邑县)开化寺后山上长的茶树,制出的茶叶能除病益寿,“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雾山茶,皇帝喝了,白发就能转青。御医照此办理,服用后,果然白发转青。皇帝册封八功德水为神水,御定雾中山茶为贡茶。

[宋代]诗人陆游在蜀州作官司时品尝此茶,赋诗一首“少逢重九豪华,南陌凋鞍拥钿车。今日蜀中生白发,瓦炉独式雾中茶”。[明代]新都学者杨升庵赞此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的特点,因此为名。

二、四川名茶

四川是茶的故乡。全省优秀名茶产区有30多个,品种达40多种。最富盛名的包括功夫红茶、茉莉花茶、竹叶青、毛峰、红碎茶、蒙顶茶等等。我最喜欢的还是竹叶青。它的名字温文尔雅,它的味道沁人心脾,它的样子纤细柔美。

竹叶青大多产自峨眉山。峨眉山是我国重点风景旅游区之一,山门上“天下名山”四个大字是郭沫若所写。历代文人都赞美峨眉之秀丽,唐代诗人元稹有“锦江滑腻峨眉秀”,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三峨之秀甲天下”的诗句。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白芽茶被列为贡品。宋代诗人陆游有诗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可见竹叶青的历史源远流长一直至今。

峨眉山的竹叶青拥有这自己特殊的茶文化,至宋明两代始起,峨眉山茶文化中的茶器十分讲究,由于“峨眉雪芽”的汤、色、型的形态属“清汤碧水”绿茶,故多用宋瓷明窑中的薄胎青花瓷和薄胎白瓷茶器为主,除了品饮它的独特香味外,还重于观赏。

不仅茶器,就连饮茶的水也非常考究。宋代苏东坡为品饮“峨眉雪芽”,自创制做“提梁壶”,又名“东坡壶”。苏氏认为,象“峨眉雪芽”这样的上乘香茗,需用峨眉山大峨寺之前的“玉液泉”浸泡,即为上品善水。后来苏东坡任考试贡院主考任至杭州期间,曾邀贡院众大人在钱塘江口望海楼汲泉品饮峨眉雪芽时,还特别嘱咐朋友一定要汲取望海楼的惠泉煮茶。故今人冲泡峨眉雪芽,多以弱酸性或偏硅酸性的泉水,才真正浸润得出雪芽的特殊香味。

三、饮茶习俗及四川茶馆

由于四川的名茶品种繁多,历史悠久,所以饮茶的习俗是古老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茶馆、茶肆在四川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的大街小巷,素来为人们所称道。在川西城乡的各式茶馆里,随处可见饮茶的人们,有的饮茶是为赏玩花鸟助兴,有的品茗是为享受桑榆晚景的情趣,有的是年轻人为了捕捉提壶饮酺的一丝新奇……总之,蜀中饮茶的独特方式,独特茶具,引起了许多中外游客的兴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恒定不迁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巴蜀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情趣。

四川的饮茶习俗并非高雅脱俗,为的就是那个幸福的感觉,所以四川的茶文化应当的轻松与幸福的。成都人常常将茶文化与各种娱乐文化交流,成都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坐在茶馆中,茶客们可看川剧、可听 清音、可溜鸟、可打盹儿或者看看闲书、录像片、要么就两三个人 凑在一块儿摆龙门阵,不时还有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算命看相的 游走其间,大家都消遥自在,自得其乐,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以深 深感受到社会群体的亲和,感受到成都茶馆儿的浓浓的地方特色。此外成都茶馆儿还有着不容小觑的社会功用,它起着“会客室”、“俱乐部”和“民事纠纷调解处”的作用。旧时成都至般市民的住 处不宽敞,有客来时,谈话不方便,于是主人手一挥:“走,吃茶去” 人们也习以为常。欣然前往。至于“俱乐部”,中山街茶馆的“鸽市”,“百老汇”的“雀雀儿市”自不必说了,它们本身就含有“信鸽”、“雀雀儿市”俱乐部的性质,其他的比方说专门下各种棋的、唱“围 鼓"的等形成的俱乐部茶馆也很常见。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晚上茶馆设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另外,有些茶馆设有四川扬琴、评书、清音、金钱板等演出活动。坐茶馆的人可以边饮茶,边欣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节目。

四、茶文化活动1、2004年在四川雅安举行的茶文化一会一节中,以四川传统茶艺——龙行十八式为基础,扩展为一百零八人组成的威武雄壮的茶艺表演,配以几百人的大合唱,赢得了参加开幕式的国内外茶人长时间的鼓掌喝彩。以歌颂首创人工植茶的吴理真为主题,演出的歌舞剧,把茶人的崇高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也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2、享有“中国早茶之乡”美誉的宜宾市在“第五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即将开幕前,于2012年2月14日在江北实验小学校正式启动了“早茶文化”进校园公益活动。经过专业茶艺培训的教师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兴趣课,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当地悠久的早茶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中华茶道。“春和景明,全国第一缕茶香。每年正月,当人们还沉浸在浓浓的年味儿之中,宜宾数十万亩茶园已经开始吐露新芽……”在古筝音乐的衬托下,授课教师向孩子们播放了宜宾早茶历史的短片以及茶艺表演的视频,并现场为孩子们演示如何科学泡茶,科学饮茶的常识。

3、弘扬中国茶文化,由中国茶叶协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友协和成都市友协协办的第四届中国茶文化节专题“外国友人采春茶”活动于今年3月17日在蒲江县举办。

本届采茶节举办了内容丰富的名茶推广活动,邀请到中外朋友参观茶园,实地体验采茶制茶,品尝新茶,聆听采茶山歌。外国友人们迎着春光,身背茶农特制的背篓,在生态茶园里兴致勃勃地采摘新茶。他们将自己采摘的嫩芽化作茶杯里淡绿的雀舌,品尝到了明前茶的醇香。接着他们还实地参观了位于蒲江县成佳镇的成家学校,该校自编了乡土教材,以茶文化教学作为办学特色。在茶礼学习室,该校老师用英文讲解了中国茶的传统礼仪,让外国朋友参与互动,感悟茶礼茶德。学生们还未前来参观学习的朋友表演了茶文化小节目,并现场展示了书法绘画创作。

中国采茶节”是中国茶界的盛会,由中国茶叶协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每年春季在蒲江县举行。中国人把敬茶当作最基本的待客之道,茶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传承不息的和谐思想。许多外国朋友陶醉于采茶,品茶和茶文化教学中,他们感叹此次活动很有意义,既了解到茶是承载中华文化的精神饮品,也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五、结束语

四川的茶或许没有大红袍那样的稀少和精贵,或许没有龙井那样的气势,但是四川的茶清新而淡雅,安静不去寻求那份更多的价值,它的魅力就是本身独有的气质,就如同四川人一样,四川人总是活在自己的小幸福里,不羡慕北京的居高临下,不欣赏上海的婀娜妩媚,不追求香港的高楼林立。我们要的只是自己安逸的小生活,有茶喝,有火锅吃,不紧不慢不争不吵,要的就是这么的简单。没有人可以评定什么茶才是最好的茶,不以价格,不以出身,不以历史,不以噱头,四川的茶文化就刚好的反应了四川人的魅力,就如同没有人可以评价哪个城市的人才最具有幸福感,有人喜欢北京的大将之风,有人喜欢上海的小资情调,有人喜欢杭州的浪漫魅力,有人喜欢西藏的与神低语,有人喜欢内蒙的气势磅礴,所以没有标准去恒定茶叶的好坏,也没有标准去衡量那个城市人民的生活。这就是四川茶,这就是四川人,不温不火,直率简单,乐于玩耍,知足常乐。

【参考文献】

1、徐金华,四川民俗茶俗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农业考古》,2004(04)。

2、徐明生,试论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农业考古》,2007(5)。

3、四川民间文学中茶俗文化,成都茶叶网,2009。

4、胡洁 蓝荣杰(2012年2月4日),第五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将在三地举行,宜宾新闻网,2012年2月4日取自:

5、赵倩 摄影 向宇(2013年3月17日),第四届中国茶文化节 外国友人蒲江采春茶,四川在线,2013年3月17日,取自:http:///newsshow.asp?id=23711&page=1

第二篇:传承茶文化

传承西湖茶文化,争做“四有”新人

2005学年,我们积极响应区教育局专项布置的以西湖茶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先做总结如下:

一、认真作好宣传发动工作:

开学初期,以晨会、主题班会、黑板报评比等形式,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学习、宣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重温《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杭州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特别是在开学第二周组织新七年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以上守则的书面闭卷考试,85分以下的同学补考。动员和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专项教育活动。

二、认真组织茶文化理论教育:

1、收集文人雅士赞美茶的诗词、文章,并在班会课上交流、汇报。

2、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从“学茶、种茶、采茶、制茶、品茶”到“爱茶”,引导学生积极的传承、宣传家乡茶文化,培养社会责任感。

3、转塘镇有专门的茶叶市场,历史长、规模大。结合新教改精神和一体化德育实施的要求,让同学们向家长、亲友了解并关注“西湖龙井”品牌的影响

力、知名度。

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1、我校有来自梅家坞、龙坞的不少同学,家里茶地又多又好,在茶忙时,鼓励他们积极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采茶、炒茶等劳动教育。

2、请以上同学中的代表介绍西湖龙井的地位、历史,种植生长过程,采摘、炒制工艺,冲泡品尝,对人体和品格培养益处多多。

四、一点体会: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引导我校全体师生加深了对家乡茶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感,宣传了茶文化,突出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西湖文化,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杭州上泗中学:金俊红2005年12月30日

第三篇:音乐课堂传承民间戏曲探微

音乐课堂传承民间戏曲探微

丽水地处浙西南,2009年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这里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其中松阳高腔、庆元二都戏、缙云婺剧历史悠久,民间戏曲文化艺术在这里代代传承和发展。在社会变革迅猛的时期,如何做到在相对保存完好的同时挖掘、利用、传承民间戏曲文化,寻找一条能以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为目的的道路,是丽水民间艺术家们以及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亟待解决的难题。丽水的民间戏曲在民间,在发展中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必须让娃娃们认识民间艺术,学习民间艺术,营造认知、热爱民间戏曲的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与发展。为达到目的,不但需要保护传承的文化氛围,更需要让中小学音乐教师们认识民间艺术,感受并领悟民间艺术的精髓,有效地引导学生热爱民间艺术,让学生在这浓厚的氛围中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滋养,使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环境得到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传承与发展的目的。所以在丽水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应该在教学中重视民间戏曲文化的渗透,使之润物细无声。

一、浙西南中小学开展戏曲课程状况

1.引入民间戏曲教材,培养戏曲师资

把民间戏曲唱段编辑成音乐课堂辅助教材,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长处与特点选择民间戏曲唱段作为课堂欣赏、演唱或演奏。使这里的孩子成为民间戏曲传承的生力军,他们背起书包上学堂,扛上道具能上台,能弹、能唱、能演,浙江缙云县五云镇官店村的孩子们从小就得到这方面的训练,练就了这样的基本功。这里的农民卸了戏妆能下田,上了舞台能唱戏,很多家庭都是四代同台或者一家同台演出,全村一千三百多人,就有一千三百多位演员。这样庞大的演员群体,跟这里的民间艺术氛围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村里的民间音乐家杨缙芮的家,就是一个学习乐器的学校,孩子们一放学就跑到他家跟他学习打鼓板、弹柳琴、拉二胡、吹唢呐&&官店村有个少儿民乐队,有队员40多人,乐队里吹拉弹唱各种乐器有数十种。周末的业余器乐学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执教,还请一些戏曲专家作指导或举办讲座等,缙云县婺剧促进会会长陈子升就是这里的客座教授,孩子们很喜欢他,孩子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学习各种乐器,快快乐乐地度过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周末。

缙云县婺剧促进会通过向各中小学赠送婺剧曲本、光盘等辅导资料,并举办中小学音乐教师婺剧知识培训,在培训中要求人人掌握一首婺剧唱段或一种以上婺剧乐器,着力提高婺剧师资力量。

丽水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在2012年5号文件中,倡议各县(市、区)民协、市民协各专委会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积极走访各院校和中小学校,了解各类学校的需求,利用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和市民协的人才资源优势,结合各大专院校、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共同开设各类民间艺术课程、学习班、培训班、讲座、展览、展演、比赛、创建传承基地等形式,大力培养民间艺术人才。

2.戏曲艺术的传承中人人是教师

以缙云官店村为例,这里的农民(演员)个个都是老师,以前是口口相传的教学,现在年轻的艺术人才把老一辈艺人的演唱记录下来作为教材,在每周的聚会排练中,孩子们与村民演员都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在人人当教师的氛围中,民间戏曲在每周二次的排练中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在长期的排练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3.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编辑的当地戏曲教材,课堂外通过各类排演与比赛,使民间戏曲更加丰满。并在各类比赛中积累经验,在获奖中提高兴趣,获得苦练的动力。有报道:2010年一群来自浙西南山区的山里娃,学习之余,一边帮助父母在田里劳作,一边学习吹拉弹唱,在第四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以一曲婺剧摊簧《古村戏韵》从50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更加激励民众对民间戏曲的热爱。

2009年,缙云县婺剧促进会和东坑镇长坑小学成为缙云婺剧传承基地,标志着戏曲进入课堂从民间自发到了政府行为的转型。目前缙云县60所中小学校已先后展开了各具特色的婺剧进校园活动。长坑小学以人人掌握一件民间乐器为音乐课教学目标;自编笛子达标考核教程,组建婺剧社团,把排练常规化;缙云二中把婺剧经典唱段列入音乐课教程,还将婺剧元素融入到德育、美术、历史、语文等教学中;不定期举办婺剧名伶座谈会、专场演唱会,讲座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校园中寻找几位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婺剧小明星,充分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营造浓厚的婺剧文化氛围。

他们用自己的土办法引进戏曲人才,请高师承教,现年74岁的原村支书杨炉福回忆说,解放前请过一位永康籍婺剧大师赵景春,他在这里长住多年,培养了一批婺剧演艺人才,如应汉波、杨保兴,他们在演艺事业上卓有成就,在这古戏台上留下令人难忘的形象,也为后来缙云婺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浙西南民间自发传承民间艺术方式方法

民间传承艺术的方式方法很多,用春晚的形式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岁末,大家手头的工作都已经忙完回家过年,在这么空闲的日子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是每个在外求学或者工作的人们渴望的。二是满足怀旧情怀,回味当年盛景,民间的春晚应运而生。

月山春晚是浙西南庆元县月山村村民自发组织,自编自导自演的春节晚会,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月山春晚的骨干是一群被称作月山芽儿在外工作或求学的月山村的青年们,早期的月山春晚只是几个热爱文艺的村民从家庭联欢开始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真正的组织者,可以说是一方面是年轻人听听年长者演唱、演奏一些民间的老艺术,有山歌、戏曲、故事等,另一方面是长者听听年轻人从外面的世界带回来的新潮音乐,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每年月山春晚准时上演。月山春晚的演员都是村民,小到五六岁,大到九十五岁,演员跨度之大前所未有,每年月山春晚有一个保留节目叫《农活秀》,95岁的吴达荣老大爷是这个节目的常客。晚会的形式是越来越丰富,舞美效果越来越成熟,节目的质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月山春晚光荣入选2011年浙江情怀榜十大创新节目。月山春晚是月山村千年耕读传家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也是浙西南民间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四篇: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和运用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和运用

市:鹤壁市 县(区):鹤山区

单位:鹤山区竹林学校

姓名:李和平电子邮箱:lihepinhfly@163.com

联系电话 摘要:

民间美术从艺术角度反映了民族特色和本土艺术精神,反映了民族文化意识与价值观。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同时把它与富有艺术创造力的小学美术教育融为一体,发挥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走民间和乡土文化资源与美术教育研究的道路,是民间美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小学美术教学如果能从当地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美术课程,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艺术资源,特别是当地历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民间艺术,它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不仅让学生在多渠道地体验学习乐趣时逐渐体会认识民族艺术的价值,更能通过探索活动,主动地在生活中发挥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作用,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态传承。因此将民间美术引入到小学美术课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传承与运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美术

传承

运用

现状

必要性

思考

一、民间美术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生活在城市,在灰色高楼的阻隔下,现代人的想象力比较贫乏,小学生头脑中的创作灵感越来越少,而民间美术这种单纯和不受思想限制的形式却能较为适应现代学生的欣赏特点。它直观而贴近现实生活,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又适合本民族欣赏特点,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它植根在地域广阔的农村,在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手中,有着极强的生活表现力,和喧嚣的城市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民间美术内容丰富、直观、易懂,易为普通人所能理解接受,是朴素现实的美术教材。它不象文人画(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有一套高深理论,也没有那些刻板的条条框框束缚。民间美术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想象,它原始的质朴美非常符合对少年儿童审美的启蒙,它易认识、易动手,有装饰味、有情趣,符合当今小学生讲求个性的心理,也符合他们活泼跳跃的欣赏角度,符合他们由单纯到复杂的认识过程。民间美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魄和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反映着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理解,它的民族的审美习惯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最佳素材,也是现阶段小学美术课由浅入深的启蒙教材。它在教学方面的吸引力也正是我们这些教师解决目前教与学、教与做,激发学生能动性的落脚点。

二、我国民间美术的教育现状

我们的美术教育目前依然被当做可有可无的“副科”,有时又被当做提高升学率的“特色”加以热捧,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这便是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农村美术教育往往敷衍了事,相对于城市,农村美术教育则更为薄弱,然而绝大多数的民间艺术形式扎根与广大的农村,农村学校许多基本的美育基本的教学尚不能保证,何谈在学生中进行乡土民间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初中的美术教育似乎更重视相关美术知识程式化的讲解,学生只是机械地临摹。让学生参加诸多类型的奖赛,这似乎成了衡量美术教学的标准,而且全国教材基本统一缺乏美术教育的地域及民族特色。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尤其是美术特长班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进入大学前的“学前班”式教育。

中国的高师美术教育都是以“求新求异”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独创精神。教师不注重民间美术知识的传授,他们担忧学习过去的、传统的、民间的知识会影响同学的创新意识,担忧学习今后的创作中会失掉现代审美的时尚,会缺少与外域交流的语言。我们提倡学习民间美术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的美术知识内容、设计方法,而并非希望否定现行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拥有设计中国元素的能力。

三、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的必要性

民间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商业文化的逐渐冲击下,无数民间美术文化正逐渐消亡。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特别令人担忧。民间艺术多依靠人的直接传授,世代流传至今。因此传统民间艺术正随着民间艺人的去世而消失。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丝绸之路、四大发明、雄伟长城等等。而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民间文化却很少去认识了解,殊不知,它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现在大多数学生对本土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这意味着对祖先千百年来创造的智慧与历史的遗忘,也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丢失。所以我们的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使各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由于民间美术包含着广泛而独特的地理知识、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内容。学生通过欣赏教学认识传统的地方文化,有利于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发展,容易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培养其民族美术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在传统美术教育模式下,美术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技能教育所需要的美术资源并不很多,这就使得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具有了很大的局限性。美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美术课程标准》不仅在教育标准、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此外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不仅是对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丰富,而且也是对小学美术课程的发展。民间美术能够促进小学美术教育途径、方法的多样化。《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尹少淳指出:“基础美术不是专业美术,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学生学的不是专业美术,而是生活美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既然是生活美术教育,那么中小学美术教育就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可接触到的环境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四、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的途径,美术教育与传统民间艺术的相互作用

从审美价值上来说,民间美术有着一种质朴、纯真、自然之美以及独特的韵味,它具有专业的艺术创作所不能够替代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民间美术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它与人们的情感息息相通。并且,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认识民间美术有助于学生培养一种朴实的生存情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在实践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实现美术教育的培养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铸造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为宗旨。1.美术课堂教学有助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

如果想使得民间艺术得以保存,一是通过历史的重建,保持它兴盛之时的样子。二是收集历史遗物,比如建立历史博物馆。不过这也只是没办法当中的办法,虽然保存了下来却不能继续发扬下去,一切到这里都停止了。最重要的,还是传承,这样可以让传统美术以一种勃发分支的状态继续下去。所以说传统美术的继续需要美术教育。而青少年必定是文化传承的关键。通过学习,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对民间艺术产生兴趣,不久以后将有更多人投入到保护与抢救民间艺术的行列中来。

2.传统民间艺术可以使美术教学更加多元化

民间美术内容丰富、直观、易懂,是朴素现实的美术教材。它也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想象,它原始的质朴美非常符合对少年儿童审美的启蒙。它易动手,有装饰味、有情趣,符合当今小学生讲求个性的心理,也符合他们活泼跳跃的欣赏角度,符合他们由单纯到复杂的认识过程。

小学阶段初步接触我国民族民间的优秀美术作品,有助于让学生掌握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美术技能,并能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美术欣赏能力。通过欣赏各种民间美术,了解伟大的中华文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使学生们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光荣。这既提升了审美意识,又使学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可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突破科学理性思维的禁锢,进行发散性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使美术教学更加多元化。

3.在美术课堂上渗透民间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民间美术欣赏群体

民间美术异彩纷呈的性状,正是美术教育的恰当内容,如果能适当地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那么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传统民艺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传统中华文化的兴趣。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即使许多学生将来不会从事与民间美术有关的工作,但他们毕竟已经了解了民族文化,对其产生过兴趣,今后多少会继续关注它。只要这些学生中的少数人对传统民间美术发生兴趣,就有可能为传统民间美术找到传人。在小学开展传统民间美术的教育,有利于民间美术资源的保护。通过学生,还可以让更多的家庭认识民间美术的价值。

五、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中的有效运用

1、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中学校课程则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面对当地特有的本土文化资源,本土的民间美术无疑是孩子们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我们本土的民间美术作为校本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进行开发,这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使我们多样性的本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同时,把这一课题放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校特别重视这一资源的开发,让美术教师出去培训,把知识带回来再传授给其他的教师,或者外请专家来我校作生动的讲学,力求以教师的成长带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发展,有时也请民间艺人及民俗学人讲课,让美术教师掌握和了解民间美术的一些传统技艺和历史现状,加强对本土民族文化基因的认知。实验教师经常外出与其它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使之更新教育观念,并且组织实验教师编写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和撰写教研论文,使教师不断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苏州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市,传统的民间工艺得到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如何把这些艺术宝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2.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的异化

民间美术在表现形式和造型方法上有很多地方与儿童美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时空综合:把不同时间、空间的物体与事件组织在同一画面,表现事物的多层次与多角度。这些创作表现方法和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相当吻合。如自由夸张:在民间美术造型中不过分拘于结构、透视、比例限制,表现自由夸张变形,用色对比强烈等,这和儿童美术创作同样有相似之处。但是,作为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尽管在造型处理,表现方法上与现代儿童美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毕竟是成年人的产物,它的一些精湛技艺是历代民间艺人穷极一生精力研究创造的结果。加之一些工具材料的复杂,显然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是不适宜的。应把优秀的民间美术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合起来。

(1)、表现形式的异化。织锦、刺绣,改用绒贴布贴。蜡染、扎染,印染等改用水彩颜料和纸学习。

(2)、表现内容的异化。在传统的民间美术中,所表现的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往往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如“连年有余”“福寿双全”,“鹤寿延年”,“喜上眉梢”“龙凤呈祥”等等。然而生活在今天的儿童,由于时代的进步,他们对理想生活的认识有更多的内涵。所以让孩子在了解认识传统民间美术的同时,选择和表现自己身边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注入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审美情感和价值取向,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的是一派生机与活力。

(3)、表现材料的异化。民间美术材料大多是普通的木、纸、竹、泥、石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材料,把适合小学生手工的材料引进课堂,如纸、紫砂泥、树叶、及各种蔬菜瓜果等。如民间的惠山泥人,陶艺,改用紫砂泥制作。木刻版画改用纸版画或者吹塑纸版画。

(4)、思维方式的异化。让儿童在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思考,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表现。这时孩子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已完全异化于成年人民间美术的表现风格,它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新颖的形式,把民间美术诠释的童趣飞扬。这种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的异化,不是分手后的异化,离经叛道的异化,而是拥抱后的异化,融合式的异化。异化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遗留着民间美术的元素,孕育着民间美术的基因,传承着本土文化的血脉。

3.生态综合材质的运用,刺激儿童的创作欲望和儿童学习兴趣

儿童美术才智的充分发挥,刺激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刺激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其结果有好有坏。儿童在民间美术学习中的原生态综合材质的刺激,是运用不同的原生态材料,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感官,促使他们大胆的创造和完好的美术心理素养的形成。综合材料的含义,“是在同一书面上运用两种或以上绘画的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将性质相似和不相似的材料综合在一起的大胆尝试”。土石、草木、树叶、果种,菜园里的瓜果、蔬菜,农民的农副产品、生产用具,家中的生活用品等等,都属儿童民间美术创作原生态综合材质的范畴,每一样原生态的综合材质实际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有很大的亲和力,儿童可在有意无意间与这些材料零距离接触想象创造,打破了教科书里面简单的循规蹈矩的民间美术学习的条条框框,综合特殊材质巧妙地用于学生课堂教学,材质与材质的有机结合可以给儿童一个想象思维立体扩展空间,在这样立体的空间度里,儿童的情感表出是积极的、主动的,冲破了一切定式的思维阻扰,这种大开大合的特定情感气质的形成会有益儿童终身。

六、关于民间美术教育缺失的几点思考 1.民间文化的传承的危机

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忧患,是我们在自省后文化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必然体现,也是我们对艺术本体及其赖以滋养的文化生态的本质关注,更是对本土文化所面临巨大困境与挑战的深刻关怀。然而许多优秀的民间美术随着一代老艺人的去世而艺绝人亡。而当今的学校教育对与民间文化的学习几乎是一个空白,很多学生不了解甚至不知其家乡的优秀民间文化。现在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常常是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精通、还热爱。比如内画鼻烟壶,很多国内的青年人居然都没见过,人家老外倒能从这鼻烟壶讲起,一直把咱们清朝历史抖落一遍。这和学生所处的环境及教育引导有关,长期以来民间美术被认为是乡野艺术不登大雅之堂。没有在青少年中培养民间文化的传承者接班人,使这些古老的艺术面临失传的危机。2.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对学生民族感情的培养

民间美术教育应与当地的民间美术特色相结合,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利用天然的有利资源营造本土的民间美术氛围。民间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剪纸、年画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无时不刻地向学生展示着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民族自豪感。在港澳地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十分重视,经常会举办一些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活动,如香港著名的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作品则透露着民族民间美术独特的韵味和鲜明的中国元素,把中国的水墨及传统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还发起了靳埭强设计奖即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奖,意在让学生把古老的民族文化运用现代设计的观念表现出来,推动民间文化的薪火传承。3.应形成全民保护意识

有关民间文化的缺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全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强烈呼吁,但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全民的保护意识并没有被调动起来。

民间美术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是我国举办文化遗产日的第五个年头,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某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民努力。文化遗产日是全民性和全国性的活动日,文化遗产保护是全民的责任。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经过20多年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少数人的话题变成了大多数人关心的热点。希望祖国的优秀民间文化在青年学生中得以传承发展。

民间美术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种类繁多,小学美术教学在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民间美术的同时,更应注重本土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作为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更应该适时充电,将民间文化作为课题去研究,只有教师领会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才能把这种美教给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民间艺术的真正价值,才能让民间美术的小学教学中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4】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5】吴筱荣.《关注民间美术教育及研究》.桂林工学院

【6】 刘忠红.少儿美术教育应重视民间美术审美意识的承传[J].美术,2005(6).【7】陆岚.民间美术与素质教育[J].艺术教育,2006(2)【8】龙湘平.论乡土美术课程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

第五篇: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

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

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狮子舞,原来是西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东汉时才流入中原的。是正月十五民间“社火”“闹红火”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狮子舞与跑龙灯、走旱船一样,是民间文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之一。10龙舞——山西老乡俱乐部龙舞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这是在山西省境内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1龙舟舞——山西老乡俱乐部龙舟舞龙舟舞是一种汉族民俗表演艺术形式,主要活动区域在山西临汾地区的乡宁县境内,这种舞蹈,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在清代末年时已经十分盛行。12中黄高台——山西老乡俱乐部中黄高台中黄高台,是流行于山西省襄汾县一带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之一。这种民间活动,是抬阁的一种。由于抬阁在山西境内流行较广,各地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都呈现着“空中戏剧”、“空中舞蹈”、“空中杂技”的特点。13倒悬花鼓——山西老乡俱乐部倒悬花鼓倒悬花鼓是山西省稷山县农村流传着的一种独特的汉族民俗文艺活动形式,是国内绝无仅有的民间文艺演出活动中的奇葩。起源于南宋时期。14铁棍与背棍——山西老乡俱乐部铁棍与背棍清徐徐沟的背棍、铁棍是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艺术,经过历朝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具有欧美芭蕾舞“托举”、东北秧歌“群舞”、民间高跷“凌空”的优点,形成了一门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于一体的独特艺术。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现已遍及全县,走出山西,蜚声中外。15渔翁戏海蚌——山西老乡俱乐部渔翁戏海蚌渔翁戏海蚌亦称“逗河蚌”、“海蚌舞”等,流传于繁峙、代县、静乐、五台、忻县、翼城、浑源、长治、交城、太原等地,是一种很富戏剧性的民间舞蹈。16沈老爷坐轿——山西老乡俱乐部沈老爷坐轿这是一种民间闹“红火”时的活动项目,主要流传在太谷县境内及其附近一带地域内。17晋南血故事——山西老乡俱乐部晋南血故事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晋南小县-临猗,各个乡镇农村都要红红火火的“闹热闹”(有的地方叫社火)。耍龙的、耍狮子的、踩高跷、旱船、高抬、花车,最经典的、最罕见的就是县城附近田村的血故事和黄河沿岸三几个村子的扎马角。18黄河灯会——山西老乡俱乐部 黄河灯会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汉族传统年节中最快乐的日子,山西各地都要举行灯节,灯节里最有情趣的就是转“九曲黄河阵”。晋北平鲁县西南一带的村庄,转九曲的活动更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二十、二十五、二月二,都要举行九曲黄河灯会,会期多达五天,少则三天,白天唱戏,晚上转九曲。方圆几十里的邻村乡老,亲朋好友都携男带女,赴会观赏。19太原社火——山西老乡俱乐部太原社火太原社火是是山西省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20怀仁旺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怀仁旺火怀仁旺火是山西省怀仁县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很久以前,怀仁有种不良习惯,爱把田间的荒草,桔杆或鸡毛,蒜皮等就地焚烧,烟气冲天,炝了玉宇天宫,玉皇大帝大怒,下令要在正月十五晚火烧怀仁。一位天将于心不忍,便私正下凡,告知了百姓。于是百姓在正月十五晚上垒旺火,点火堆,扎花灯,放鞭炮,扮成各种角色围着火堆又唱又跳,深夜,玉帝打开南天门一看,只见怀仁地面上火光一片,男女老少被大火烧得“狂奔乱跳”,便不再追究此事,怀仁人侥幸逃过一难。怀仁旺火寄寓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和追求。21平定塔火——山西老乡俱乐部平定塔火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22南庄架火——山西老乡俱乐部南庄架火南庄架火的兴盛地,位于榆次、太谷、清徐三县交界处,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晋中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节目。开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23芮城合河古会——山西老乡俱乐部芮城合河古会据考古发现,这里就是距今6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合河文化遗址”。如今,每年二月二“青龙节”举行的“合河古会”,保持了古老的风韵。透过这原始稚朴的表演,把人们拉向那遥远的旧石器时代,看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24晋祠古庙会——山西老乡俱乐部晋祠古庙会每年旧历的七月初二,是晋祠古庙会的集会日子。晋祠古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太原附近二十五公里处的晋祠,是著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地。这里,作为晋国开国君姬虞的祠堂,人们也往往寄于希望,而且把这种希望神化了。因此,晋祠古庙会又成为祭神的日子。25乡宁油糕会——山西老乡俱乐部乡宁油糕会山西吕梁山南端的乡宁县,一年一度地把每年旧历的四月初八定为“油糕会”。这是当地独树一帜的古庙会。乡宁“四月八”“油糕会”,开始于北宋建隆三年(公元 96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乡宁县境内有“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有钱无钱,吃糕过会”的民间谚语。26广胜寺古庙会——山西老乡俱乐部广胜寺古庙会山西省洪洞广胜寺一年一度的古庙会,是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八日,庙会会期为五天。广胜寺,是一处古老的寺庙,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唐代大历四年,汾阳王郭子仪奏诸朝廷进行整修扩建,取“广大于天,名胜于时”,更名广胜寺。27芮城蟠桃古会——山西老乡俱乐部芮城蟠桃古会相传,吕洞宾在旧历三月三这天,与众仙持宝物寿礼去天宫为王母娘娘拜寿。在蟠桃会上,吕洞宾巧借金簪,斩妖安民,人们为了纪念他,清代时,便在他的家乡永乐镇设立三月三古庙会,并得到清政府的承认。28大同城隍庙会——山西老乡俱乐部大同城隍庙会大同城隍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作为雁同一带规模、声势最大的庙会。城隍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举行,时间为八天。相传,农历五月十一日是城隍诞辰,为了祛病消灾,历史上就形成了传统的庙会。29旧大同晾脚会——山西老乡俱乐部旧大同晾脚会旧社会,山西大同市曾经有过这么一种怪俗:每年都照例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晾脚会”。这种“晾脚会”,可以说是大同独有,世上无双的奇俗。30九连环——山西老乡俱乐部九连环九连环是一种流传于山西民间的智力玩具。以金属丝制成9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并贯以环柄。游玩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操作,可使9个圆环分别解开,或合而为一。31行酒令——山西老乡俱乐部行酒令行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侑酒的娱乐形式,这种娱乐形式在山西不仅历史悠久,且广为流行。32踢毽子——山西老乡俱乐部踢毽子踢毽子又称打鸡,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体育活动之一,起源于汉代,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作为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33打秋千——山西老乡俱乐部打秋千旧时清明,荡秋千的习俗非常普遍,民间称为“打秋千”。山西有些地方对“打秋千”的时间有讲究,一般在清明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升起后开始,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传说清明前后所有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因此要回避。34挠羊赛——山西老乡俱乐部挠羊赛挠羊赛是主要在山西省忻州市一带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这是一种以一只活羊做为奖品的摔跤比赛。“挠”在乡间解释为“扛”,“挠羊”就是扛羊,把羊拉走了。所以说,“挠羊赛”,就是赢或者输羊的比赛。35放风筝——山西老乡俱乐部放风筝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在山西民间也有春天放风筝的习俗。放风筝是汉族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36威风锣鼓——山西老乡俱乐部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汉族民俗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汉族传统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所以俗称为“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威风锣鼓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据传,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37绛州鼓乐——山西老乡俱乐部绛州鼓乐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山西省新绛县汉族民间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38腰鼓——山西老乡俱乐部腰鼓腰鼓是中国汉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是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39翼城花鼓——山西老乡俱乐部翼城花鼓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市的汉族传统舞蹈艺术,在翼城打花鼓又叫逗花鼓和闹花鼓,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节奏非常活泼明快,气势很恢宏。翼城花鼓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起源于唐贞观年间,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传衍,翼城被誉为”花鼓之乡”。2005年12月:“翼城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40滑冰——山西老乡俱乐部滑冰滑冰,亦称“冰嬉”,是盛行于我国北方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山西部分地区也十分流行。山西民间流行的滑冰形式除穿冰鞋速滑和花样滑外,还有一种专供儿童玩耍的冰车。冰车是用木板或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木架,在木架下边左右钉上一截钯钉,钯钉要突出水架之外,用于接触冰面,减少磨擦,利于滑行。人坐在水架上,两手各持一截带尖的铁棍以用来加力和拨动冰向,冰车就滑行起来;同时,铁棍也有掌握方向和掣动的作用。

下载四川茶文化在民间的传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茶文化在民间的传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和思考

    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和思考 任白川 【摘要】:民间美术是艺术领域中一朵独特而美丽的奇葩,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带有强烈本民族色彩的美术形态,。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

    中华茶文化少儿传承班教学建议及组织形式

    中华茶文化少儿传承班教学建议 一、 初级班 组织形式:以班为单位。 授课时间:每班每周1课时。 授课地点:各小学 每期学员人数:以每班实际人数为准。 学员年龄:(3-5年级)9-11岁学龄......

    为了民间百业更好传承(共5则范文)

    为了民间百业更好传承 2007年初,金辉被任命为商丘市虞城县档案局局长,兼虞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这对长期从事宣传、文秘工作的他来说,既突然,又陌生,更挑战,尤其是当面对档案局条......

    桂阳民间花灯戏曲文化的传承人

    民间花灯戏曲文化的传承人——王开任 发布时间:2016-11-17 浏览: 24103 次 作者:廖米米 璀璨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摇篮,它更在世界的艺术舞台独树一帜......

    浅谈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5篇

    浅谈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母体,站在民间文化这个巨人肩上的群众文化,其创造性恰恰来自前辈文化传统的禀赋。中国共产党......

    传承民间剪纸艺术提高校本课程品味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创新教育的研究课题。多年来,我校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研究。根据我校的办学思想――“关注学......

    论文:四川茶文化建设促茶产业发展的构想

    四川茶文化建设和茶产业发展的构想 本文旨在通过对茶文化和茶产业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四川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构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提出茶文化的概念......

    首届“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民间论坛掠影

    首届“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民间论坛掠影 2018年清明节前一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的13名师生,前往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参加“油菜坡苏系家族2018年清明大会暨首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