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进城政策
西部网讯近日,陕西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文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将更加方便、快捷,那么,进城落户有哪些原则,又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对于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又有什么鼓励政策呢?记者将为你一一解读。
进城落户4项原则 自愿原则排第一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有四项原则,其中,自愿原则排在第一位,即:农村居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进城落户,而后的两项原则将在城市落户的农村居民和在城市居住的农村居民区分开,前者实行城市居民制度,后者实行城市居住制度。最后一项原则是鼓励在中小城镇落户,以全面推动我省的城镇化。
原则
1.农村居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进城落户;
2.选择享受城市政策待遇的实行城市居民制度,本人和随迁人员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3.选择享受农村政策待遇实际已居住生活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实行城市居住制度;
4.鼓励以在中小城镇落户为主。
进城落户3大条件 医保养老年限是难题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需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包括有:落户的居民需有连续工作并签订了合同或
自己有合法企业、公司、商铺等;在城镇有经常居住地(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且连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规定年限。
这三个条件中,最大的难题是参加城镇医保和养老保险需达到一定年限,尤其是养老保险不能补交,而且规定落户西安市需交满8年,其他各设区市需交满5年,这都给想落户西安市及其他设区市的农村居民提出了难题。
但是另一方面,落户县城、中心镇只要首次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即可,这无疑将极大鼓励农村居民在县城、中心镇等中小城镇落户。
条件
1.具有连续的工作且已签订了劳动合同或自己在工商、税务部门注册开办各类经济实体;
2.在城镇具有经常居住地;
3.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由统筹地区具体规定年限);连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
到规定年限,具体为:西安市需满8年,其他各设区市需满5年,县城、中心镇只要首次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即可办理落户手续;
6项鼓励政策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有六项鼓励政策,其中主要包括对已落户的农村居民的各种政策待遇和优惠政策,对自愿退出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已落户居民给予经济补偿,对接收农村居民落户的市、县、镇政府给予资金补贴。
这六项政策不仅是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同时也鼓励已在城镇落户的居民退出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更鼓励了市、县、镇政府接收农村居民落户。
有关鼓励政策
1.对举家在城镇居住生活,但仍在农村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地,享受农村优惠政策者,实行城市居住制度。除未分配承包地的子女可享受城市教育、医疗、就业等政策待遇外,其余人员不享受城镇居民政策待遇。
2.对举家迁入城镇并自愿退出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具体标准为:退出的宅基地转为耕地,土地指标由市县统一使用,由当地政府按每户实际退出的宅基地按当地土地征用的平均价格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助,主要用于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时的住房补贴;退出的承包地,由集体流转,按当地流转费用加农业直补的平均值以10年计算给予一次性补贴,主要用于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的医疗、养老保险等费用补贴。以上补贴资金由省、市、县相关部门依照国家现行土地政策制订具体操作办法。
3.对接收具有本省户籍的农村居民落户的市、县、镇政府给予资金补贴,用于居民培训及当地公共设施建设。具体标准为每户1万元,补贴资金由省级财政统筹解决。
4.对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除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外,迁入地和迁出地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5.经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可享受城市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以及按现行规定执行城镇居民的各类社会保险政策待遇。对在迁出地已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可按国家和我省政策做好衔接工作。
6.经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享受城镇相关的就业扶持和就业优惠政策,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主动了解这部分群体就业培训的意愿,将他们职业能力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纳入当地政府计划中。
3点要求 相关部门要有具体办法
《意见》的最后,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提出了要求,要求各市、县成立协调机构,由一名市、县领导牵头,具体负责推进。要求省级各相关部门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目前,各厅局的相关办法已经纷纷出台。
1.各市、县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成立由一名市、县领导任组长的协调机构,具体负责推进此项工作,并按照《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
2.省级各相关部门负责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省公安厅负责制订城镇居住和城镇居民户口办理和管理的办法,并指导督促各级公安部门具体落实;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制订在城镇落户农村居
民退出宅基地、建筑物的处置和补贴资金保障等具体实施办法;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负责制订在城镇落户农村居民退出承包地的流转办法和资金补贴标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制订在城镇落户农村居民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等的实施办法。
3.各级政府、省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把这项惠及农村和农民的好事办好。
附: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
陕政发 〔2010〕2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现就加大力度推进我省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提出如下意见:
一、原则
1.农村居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进城落户;
2.选择享受城市政策待遇的实行城市居民制度,本人和随迁人员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3.选择享受农村政策待遇实际已居住生活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实行城市居住制度;
4.鼓励以在中小城镇落户为主。
二、条件
1.具有连续的工作且已签订了劳动合同或自己在工商、税务部门注册开办各类经济实体;
2.在城镇具有经常居住地;
3.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由统筹地区具体规定年限);连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规定年限,具体为:西安市需满8年,其他各设区市需满5年,县城、中心镇只要首次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即可办理落户手续;
以上三条必须同时具备。
三、有关鼓励政策
1.对举家在城镇居住生活,但仍在农村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地,享受农村优惠政策者,实行城市居住制度。除未分配承包地的子女可享受城市教育、医疗、就业等政策待遇外,其余人员不享受城镇居民政策待遇。
2.对举家迁入城镇并自愿退出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具体标准为:退出的宅基地转为耕地,土地指标由市县统一使用,由当地政府按每户实际退出的宅基地按当地土地征用的平均价格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助,主要用于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时的住房补贴;退出的承包地,由集体流转,按当地流转费用加农业直补的平均值以10年计算给予一次性补贴,主要用于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的医疗、养老保险等费用补贴。以上补贴资金由省、市、县相关部门依照国家现行土地政策制订具体操作办法。
3.对接收具有本省户籍的农村居民落户的市、县、镇政府给予资金补贴,用于居民培训及当地公共设施建设。具体标准为每户1万元,补贴资金由省级财政统筹解决。
4.对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除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外,迁入地和迁出地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5.经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可享受城市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以及按现行规定执行城镇居民的各类社会保险政策待遇。对在迁出地已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可按国家和我省政策做好衔接工作。
6.经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享受城镇相关的就业扶持和就业优惠政策,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主动了解这部分群体就业培训的意愿,将他们职业能力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纳入当地政府计划中。
四、几点要求
1.各市、县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成立由一名市、县领导任组长的协调机构,具体负责推进此项工作,并按照《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
2.省级各相关部门负责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省公安厅负责制订城镇居住和城镇居民户口办理和管理的办法,并指导督促各级公安部门具体落实;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制订在城镇落户农村居民退出宅基地、建筑物的处置和补贴资金保障等具体实施办法;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负责制订在城镇落户农村居民退出承包地的流转办法和资金补贴标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制订在城镇落户农村居民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等的实施办法。
3.各级政府、省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把这项惠及农村和农民的好事办好。
二○一○年七月十日
第二篇:农民进城存
结合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际情况,请你谈谈农民进城存在的主要障碍及解决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推动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城乡结构的变化。农民工成为中国社会分层中正在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许多农民已经进入城市。与此同时,农民进城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可能会给进城的农民带来哪些障碍呢?农民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每年将有大规模的农民工从农村涌入城市寻找生活;每年在城市中也大规模的发生了许多农民工问题,但每年有很多问题被搁浅。数量的规模化没有形成组织上的规模化,这造成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由于农民工进入城市没有组织,进城后没有相应的组织体系加以管理,使农民工在求职,福利待遇和一些正当权益受侵害。与此同时,对于这些行为还无法得以解决。长此以往,农民工只是城市劳动力的流动,永远无法成为城市的一员,成为建设城市的一分子,这就使农民工无法真正进入城市。体制障碍
众所周知,城市居民在购物消费等方面的特权已经在市场经济的改革中逐步取消,但农业户口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的方面仍存在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没有取消。因此,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是制度不合理的结合。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由于缺少平等性的福利待遇;使他们缺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加剧了他们生活的困难度,这样随之而来的又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农村土地改革不彻底
农民工与土地关系也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在户籍制度松动的今天,中国却出现了农民工的“城市梦”和农民工“依赖土地”不愿放弃农村土地经营权并存的奇特背反现象。农民工虽然进城打工,但在家乡他们仍都有义愤土地,这是他们生活的最后保障。被城市接受的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目的主要是增加现金收入,而且只能是增加现金收入;如果收入不理想,他们便可以回乡种田。
4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建全。
据被访者反映,他们在外务工的后顾之忧较多。比如,子女入学较为困难,没有当地户口,就必须要拿出比本地学生高出4000---5000元的入学费方能入学;90%以上的被调查人员未
参加过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就业上面临择业难的问题;有94%的务工人员根本不知道“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的电话号码等等。这说明,虽然中央出台了各类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但因某些具体部门执行不利,故农民就业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那么为了让农民能更有效地,真正地,更好地进入城市。我们因该怎么做呢?加强农民工管理主体的建设,设立城乡农民工代办处。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在引导农民进城就业上,尽管政府职能部门做了很大努力,尤其是订单转移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每年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自发地盲目外出,常常导致较多的回流现象,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因此,设立城市农民工代办处对实现农民工组织化是非常关键的。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劳务输出地和农民工就业地的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培训机制,要在农民工培训上给予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上的投入。要面对市场的需求,针对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实际,进行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
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专门建立农民工法,让农民工问题的处理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从维护农民工切身利益出发,利用各种形式向农民工传授有关法律、法规常识,使其能知法、懂法、用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4 加强农村土地政策改革
农民工一方面牵带一份土地,另一方面放弃土地耕作来城市务工。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阻碍了农民工更好地走进城市。因此,农民真正的融入城市必须切断其与土地的关联。进城务工人员必须放弃自己拥有的土地,当然这是一种有偿放弃。进城的农民工以合同的形式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转让给集体,由当地村委会统一承包给大农户实现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而对于这些农民工每年可获得一定的补助。
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当务之急的社会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也是城市化历程中的重要问题。农民工更好的走进城市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
第三篇:农民进城落户申请书
农民进城落户申请书
东长沟党支部村委会:
我叫黄全兴,男,现年54岁,汉族,初中文化程度。住本村第一小组,全家五口人。
这次通过党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于大力提倡农村有条件居民进入城市落户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要求。发展农民进城创造事业的上进心,从中使我体会到这是一件大好的形势,也是对于农民工发挥自己的能力,让咱农民脱贫致富。况且进入城市,还享受国家很多的优惠政策。比如:“三个不变、五个好处”。进城后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粮食补贴等等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党对人民始终关怀在心,让你走向社会的前程。从而作为农民来说是一个不可失去的机会。
我这次通过自己的认识,必须抓住机会,书面申请,请示村委会作以调查,协助我办理有关手续问题。虽然自己从乡下进城已将近九年了,房子面积为166平米,要说完全可以了。连我自己也没想到的事,可现在又来个新的政策,又让农民进城落户,又给我心目中打下了又一思念,又想进城落户。进一步把自己的小本生意做好,闹得红红火火,坚决不能辜负党对农民的希望。以身作则,作好自己的手艺,为早日实现进城落户,享受国家的许多优惠政策。特此申请村委会给予审批。
申请人:黄全兴
二O一一年四月九日
第四篇:农民进城务工常识
农民进城务工常识求职时,除了亲戚朋友及熟人介绍的外,要到正规的职业介绍机构获取务工信息,向介绍机构出示相关证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求自己能胜任的工作。
与用人单位见面时,要出示自己的证件,还要写一份简历,介绍自己的经历。
被录用后,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签定劳动合同。具体地说,就是 要就业培训,工资,劳动时间及强度,公休假期待遇,劳动安全卫生好保护,医疗保障,提清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方面签订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护用工单位好 劳动者的权利,二是明确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雇佣关系,三是在发生劳动争议时,能够一据可凭,有法可依。如果发生纠纷,务工者可以凭合同到劳动监察部门反应,举报,或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终裁。
按照国家的 规定,进城务工者与其他职工一样,可以参加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费和享受已参加险种的保障待遇。
第五篇:农民进城
关注两会报道——农民进城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进城市中。
农民进城的主要原因有:
1、中国人普遍认为城市里挣钱比农村多,所以进城挣钱是主要目的2、想要出人头地。不想一辈子窝在小地方,希望成为城里人,抬高身价,荣耀门楣
3、争取好的居住环境和好的教育环境
4、城市里有更为完备的医疗保障
5、中国人喜欢跟风
6、大环境所趋,中国正在成为城市多于农村的国家
农民进城的动因
第一种情况:主动进城。最典型的就是深圳,这是一个由南下打工的农民建设起来的移民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有许多主动进城并在城市成功立业、安家落户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中,基本上也都是主动离开农村,通过在城里多年的打拼,要么已经安家买房,要么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工作、生活与原来的城里人已无二样。
第二种情况:被动进城。所谓被动进城是指农民因失去土地等因素而被迫选择到城镇务工经商的进城方式。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用地需求大大增加,数以千万的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城镇化与农民进城带来的挑战
第一,农民进城并不完全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有些农民因为失去土地等因素而被迫到城镇务工,他们虽然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却依然顶着农业户口,无法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引起失地农民的不满而引起群体性事件等问题。
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会带来城镇管理的问题。一是资源如何整合,农民进城,在使企业成本降低扩大规模增加城镇居民就业的同时会使另一部分人就业不同程度的减少,产生劳动力市场上的替代效应。而对于农民工带来的就业冲击,一些城镇政府简单的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限制农民就业等扭曲市场的做
法,事实上,农民工资源的利用需要统筹城乡两种资源,而如何统筹则是城镇管理中面临的一大挑战:二是社会的融洽,农民工在分配,再分配等各方面遭受严重的不公平待遇,即使在城镇打拼多年,有些当地人并不欢迎农民工的到来,他们会有一种城市居民的优越感与之产生隔阂,这其中既有个人素质的问题,也有历史的因素,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这是城镇管理的另一大挑战:三是管理的调试,尽管进城务工的人员和城镇原户籍人口同样为城镇创造了大量财富,却因为不具备城镇户口而不能享受与之相同的“市民待遇”,形成所谓的“一城两制”。
第三就是户籍制度的改革问题而户籍制度难以改革的原因有三:一是户籍制度的工具价值依然存在。二是步伐太大将会使社会面临巨大风险。三是,在城市主义盛行的当代社会,改革也面临来自城市强势话语权阶层的阻力。
第四,在土地制度方面,一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农民拥有土地权利,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并且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二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对于失地农民,要依法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拓宽安置渠道,如农民所期盼的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一些基本权利。
第五,建立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需要政府转变管理理念,调整有关政策法规,不断创新农民工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农民工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教育制度上,要坚持公平、法制化,政府为主、社会办学为辅,流入地为主、协调共管原则,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不断完善义务教育。
农民进城,不仅为农民的就业门路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推动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源泉。
第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第二,促进市场发育,提高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第三,为改革提供制度需求,是促进中国改革的重要动力
随着进城速度的加快,随着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
推动城镇化、引导城镇化、提出小城镇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四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统筹城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在家庭方面,进城的农民工,疏远了跟家乡亲友的关系,因此每年国庆、过年的回乡的客流量才会那么高。在我看来,首先,农民工们弱化了对老人的赡养功能,尽管外出务工提高了对家庭经济支持力度,但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支持,因此,总的来说,对老人的赡养力度是下降了。其次减弱了在子女情感上、学习上的教化功能,减少了对子女学习和成长的关注,因此这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并不有利。开展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普法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督促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良好的法制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农民工应该坚决要求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侵犯其劳动保障合法权益的,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将通过专项检查、日常巡查、举报专查、书面审查的方式,依法查处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