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武汉市城郊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大纲分工101214(范文)

时间:2019-05-15 07:5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武汉市城郊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大纲分工101214(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武汉市城郊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大纲分工101214(范文)》。

第一篇:“十二五”武汉市城郊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大纲分工101214(范文)

“十二五”武汉市远城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报告大纲与分工

1项目概要(总论)(交规院)

1.1规划背景(项目编制背景)

1.2规划目标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规划理念

1.4远城区轨道线网规划方案

1.5远城区“十二五”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

1.6建设规划方案的效果

1.7投融资计划和建设财力的可能性

1.8轨道建设实施条件

2远城区轨道交通规划背景

2.1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总规所)

2.1.1城市发展现状

2.1.2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1.3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2.2城市现状土地利用及总体规划(土规所)

2.2.1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发展规模

2.2.2 现状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用地、人口岗位分布)

2.2.3城市空间总体结构

2.2.4“1+6”城市发展战略

2.2.4城市土地利用布局规划

2.3城市交通现状与发展规划(交规院配合)

2.3.1城市交通现状

(规划院)

2.3.2交通发展趋势

2.3.3交通发展目标与策略

2.4武汉市轨道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交规院)

2.4.1武汉市轨道线网规划

2.4.2武汉市轨道建设规划

2.5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5.1近期建设目标

2.5.2近期城市发展规模与发展方向

2.5.3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十二五”远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交规院)4远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交规院)

4.1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发展模式(北京城建院)

4.1.1远城区轨道交通发展战略

4.1.2远城区轨道交通线网模式

4.1.3远城区轨道交通功能层次划分

4.1.4远城区轨道交通建设标准

4.2 远城区轨道线网规划方案(交规院)

4.3远城区轨道线网方案客流预测及方案评价(交规院)

4.4远城区轨道线网资源共享规划(交规院)“十二五”远城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交规院)

5.1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实施原则及思路

5.1.1轨道建设规划实施原则

5.1.2轨道建设规划基本思路及实施层次

5.1.3近期实施的重点

5.2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匡算

5.3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

5.4轨道交通建设方案客流分析

5.5轨道交通建设线路功能分析及建设时机

5.6轨道交通建设方案实施效果“十二五”远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实施规划(铁四院、城建院)

6.1轨道交通建设主要技术标准(铁四院)

6.2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铁四院)

6.3轨道线路走向及敷设方式(铁四院、城建院)

6.4运营管理模式(铁四院、城建院)

6.5轨道建设时序安排(铁四院)

6.6轨道交通网络的资源共享规划(铁四院、城建院、规划院)

6.6.1车场用地资源共享(铁四院、交规院)

6.6.2供电系统资源共享(规划院、铁四院)

6.6.3控制中心的资源共享(城建院)

6.7车辆及机电设备国产化方案(铁四院)

6.8工程重难点方案

6.8.1工程地质分析(勘测院)

6.8.2重难点工程及施工方法难点解决措施(铁四院、城建院)

6.9枢纽换乘衔接(铁四院、城建院)

备注:按照线路分工,铁四院、城建院分别完成各条线路建设的相关规划内容

7建设方案的外部条件分析(规划院、城建院、铁四院)

7.1建设方案的土地控制与开发规划(土规所)(规划院)

7.1.1沿线土地开发现状及规划分析

7.1.2土地开发策略

7.2轨道建设与用地的关系(按线路介绍沿线规划情况,总规所市政所)

7.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衔接(城建院)

7.4环境影响分析(铁四院)

7.5节能减排分析(铁四院)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1 工程投资估算与综合指标分析(铁四院、城建院)

8.2 土地打包资金筹措方案(规划院土规所?我院准备基本资料后交咨询单位统一整理)

9结论

(交规院)

第二篇: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

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

来源:轨道室发布时间:2013-03-1

12009-2010年,武汉市编制完成了第二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于2011年1月31日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发改基础[2011]179号文)。按照国家批复的意见,武汉市全面展开轨道交通建设工作,按期实现了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正式迈入“地铁时代”。根据建设规划至2017年,每年至少开通一条轨道线路。目前,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4号线二期、3号线一期和6号线一期工程按计划全部开工,轨道交通7、8号线工可已上报国家,于2013年1月通过专家评审,执行情况良好。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大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稳步推进 “两型社会” 建设、武汉综合交通枢纽试点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色实施,迫切需要武汉市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全面引导区域一体化发展。同时,武汉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功能区和大型产业带的建设,迫切需要轨道交通的支撑,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引导主城人口向外围疏散。2013-2017年武汉市将每年建成通车一条或两条轨道交通线路,为保障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不间断性,确保城市总规确定的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推进和全面落实,迫切需要尽快开展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工作。

本次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以目前正在实施的7条轨道交通线为基础,以远景线网(12条线、578公里)为依据,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在满足城市财力、客流需求和建设能力的前提下,到2020年,新增机场线、左岭线和5号线3条轨道交通线路(70公里左右),线网总规模达到280公里以上,基本形成覆盖三镇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工作于2012年12月份启动,目前已完成初步成果,计划深化完善后于2013年上半年完成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第三篇: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管理办法

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管理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轨道交通规划管理,使轨道交通与周边地区建设相协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轨道交通,是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大运量的城市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公共客运系统,包括地下、地面、高架部分。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轨道交通及与之相关建设活动的规划管理。

第四条 市轨道交通管理机构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轨道交通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工作。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轨道交通的规划管理工作。市发展改革、建设、土地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轨道交通规划管理的有关工作。

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和运营单位应当配合做好轨道交通规划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轨道交通及其周边地区建设规划应当遵循“以人为本、整体规划、功能合理、集约土地”的原则。鼓励大型建筑、地下构筑物与轨道交通结合,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效益,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第二章 规划编制

第六条 轨道交通规划体系包括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规划、用地控制规划、线路综合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七条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轨道交通建设的基础,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对轨道交通线路走廊、换乘节点以及车辆基地等重要设施用地进行控制,保障轨道交通的建设。

第八条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是轨道交通近期建设的依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以及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第九条 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批准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组织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资源共享规划、近期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远期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的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轨道交通线网资源共享规划由市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协调,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近期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远期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的工程 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市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审查。

第十条 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当先期组织编制相应深度要求的线路及站场总平面设计方案,为编制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第十一条 轨道交通线路综合规划由市轨道交通管理机构组织轨道建设单位编制,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 轨道交通修建性详细规划由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组织编制,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后的轨道交通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作为轨道交通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第十三条 轨道交通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经批准的轨道交通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方便公众查询。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三章 规划控制

第十四条 轨道交通站场用地应当综合考虑工程建设要求、交通配套设施规模需求等因素,在既保证车站功能,又协调好站场与周边用地功能布局、地下空间合理利用等关系的前提下,合理确定轨道交通站场及其附属设施的控制用地范围。

第十五条 车站出入口、通风亭以及冷却塔等设施应当优先考虑与地面道路、地面建筑物结合设置,车站周边现状建筑物权属单位以及规划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规划要求,提供结合设置的空间和技术条件;确需独立设置的,其造型、材质、色彩应当与周边建筑物相协调。

第十六条 已建成和在建的轨道交通项目按照下列标准设立轨道交通规划控制保护地界:

(一)地下车站与隧道结构外侧50米内;

(二)地面和高架车站以及线路轨道外边线外侧30米内;

(三)车站出入口、通风亭、变电站等建筑物、构筑物外边线外侧10米内。

在轨道交通规划控制保护地界内进行建设的,应当制定必要的工程安全保护措施,确保轨道交通结构稳定和运营安全。建设项目需经工程实施方案研究论证,征得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和运营单位同意后,依法办理有关许可手续。

第十七条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的轨道交通项目按照下列标准设立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和规划影响区:

(一)轨道交通线路中心线两侧各15米划定为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规划控制区外两侧各20米划定为轨道交通规划影响区;对于线路曲线段、上下行线路分别位于建(构)筑物两侧等特殊地段以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有明确要求的,根据技术要求设立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和规划影响区。

(二)规划确定的轨道交通场站结构外边线外侧不少于10米(地面通风亭处按结构外边线不少于15米)划定为轨道交通 规划控制区,特殊困难条件下经论证按不小于5米划定规划控制区,规划另有要求的,按规划要求确定;轨道交通车站不设定轨道交通规划影响区。

(三)尚未编制线路及场站总平面设计方案的轨道交通项目,普通车站按宽度100米、长度250米划定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带配线(停车线、渡线、待避线等)的车站按宽度100米、长度600米划定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

(四)设定轨道交通场站规划控制区应当同时满足交通配套设施设置、环评、消防等要求。

轨道交通场站规划控制区一经确定,轨道交通场站及其设施结构外边线应当后退规划控制区边界不小于5米,特殊困难条件下经论证不少于3米;距现状建筑应不小于10米,特殊困难条件下经论证不小于5米。

第十八条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确定的远期建设的轨道交通项目应当划定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其划定标准参照本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进行《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暂行办法》第47条规定作业活动的,建设单位应当制订安全防护方案,并征得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和运营单位同意,必要时还应当组织专家论证。

第二十条 在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内进行建设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划许可前应当告知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由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组织技术审查,并在30个工作日内提出回复意见。建设项目征得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同意后,依法办理有关规划许可手 续。

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范围外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地上、地下结构(含围护结构)除满足建筑间距、后退规划用地范围线、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要求外,还应当后退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边界不少于5米,特殊困难条件下经论证不少于3米。

轨道交通线路及车站与建筑物结合建设,经论证研究、审查可行的,地块开发建设应当与轨道交通工程同步设计、配套施工;其建(构)筑物与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的关系按批准的规划方案执行。

第二十一条 轨道交通规划影响区内的建设项目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理:

(一)先于轨道交通项目进行建设的工程项目,其地上、地下结构(含围护结构)后退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边界大于5米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办理有关规划许可手续;

(二)建设项目滞后于轨道交通项目的,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执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三)建设项目与轨道交通项目同步实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会同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在规划设计阶段共同提出同步实施方案,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第二十二条 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规划影响区内已经规划许可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方案经具有轨道交通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评估可行,并征求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已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意见,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评估后,可以继续实施的,方可继续实施;不能继续实施的,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规划许可,但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二十三条 轨道交通规划控制保护地界、规划控制区和规划影响区确定后,应当纳入城市黄线信息库统一管理。

城市规划确定的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线不得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整。

第四章 规划实施

第二十四条 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当根据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规划,分别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

第二十五条 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当持市发展改革部门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文件,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用地规划许可,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规划、轨道交通线路综合规划进行审核,对符合规划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六条 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按照规定程序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第二十七条 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当依据轨道交通线路修建性详细规划,完善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图,按照规定程序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轨道交通施工临时用地应当严格控制规模,并依法办理临时 用地手续,用后及时退还。

第二十八条 轨道交通工程竣工后,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当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验收手续。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规划,是指依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相关线路设计方案编制的用地控制性规划,以明确线路走向、车站分布方案及用地控制,车辆基地统筹布局方案及用地控制,轨道交通主变电所、指挥中心等其他相关设施的布局及用地控制,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条件、用地规模匡算及用地控制,线路方案与主要城市道路、立交的关系,为下步设计提出相关建议,对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规划进行调整优化。

本办法所称轨道交通线路综合规划,是指为保障轨道交通工程的实施,协调沿线用地开发建设、地下空间合理利用,依据轨道交通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设计方案编制的涵盖轨道交通沿线及车站周边土地利用规划、交通组织规划和城市设计等内容的综合性规划。

本办法所称轨道交通线路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指依据轨道交通线路综合规划编制的用以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线位、车站平面和竖向定位,明确轨道交通工程与城市道路、立交、地下管线、周边建设衔接的关系,以指导站场施工图设计和管线迁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第四篇: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一、发展新起点

二、发展新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

1、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4、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

(二)“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剧。

3、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

4、在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三、发展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指标

四、发展新任务

(一)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五、发展新举措

(一)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亚友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2、继续坚持都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

(四)按照生态宜居的新内涵,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1、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塑造城市特色魅力。

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

3、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宜居环境。

(五)按照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好服务型政府。

2、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赢取市场发展空间。

(六)按照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力化解就业压力。

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的五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统一认识,凝心聚力,努力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新起点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平台,迈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从经济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00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预汁为3:46:51。

从城乡建设看,经过“十一五”的大量投入,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国内率先开展“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建设,铁路枢纽、武汉新港、航空枢纽、高速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等重点项

目建设加紧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武汉通往周边城市的8条高速出口公路基本建成,青山、东西湖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国家园林城市成功创建。

从体制机制看,经过“十一五”的开拓创新,体制环境不断完善,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新突破。制定并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和3年行动计划。深化企业改革,非 公有制经济比重提升到46.9%。区域金融中心建没加快推进,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外包服务中心初现雏形,汉口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9家金融机构 在汉设立全国性后台服务中心。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创建。对外开放逐步深化,一批重大项项目相继落户,美驻汉领事馆成功开馆。

从社会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全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深人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和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深人开展“四城同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全民创业,人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10年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2万元、8000元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4.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内。

二、发展新环境 进人“十二五”,武汉将进人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的关健时期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

1、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成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的最大机遇,我市可以在重大项目、资金投人等方面,在打破常规、改革创新等方而,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效应的逐步显现,海内外资本与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态势日渐明晰,项目和资本聚焦我市的态势正逐步显现,政策、体制与资本的叠加效应将逐步释放出来,为我市发挥比

较优势,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全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市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整体较适应内需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市经济发展依然能逆势而上、成为全国亮点的重要原因。利用这一自身内需型经济特征优势,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祸合,将加速我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4、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国在内需的扩大上将保持较高水平,这为武汉等以内需为主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投资、出口拉动的作用不会减弱,这为包括我市在内的中西部地区,继续推进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积累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期。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当前,以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为主体的“低碳经济”正方兴未艾。我市在绿色产业技术上的现有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将为我市依托自主创新,促进创新能力与产业化能力同步、技术创新机制与产业转化机制匹配,加快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式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过度依赖外需向扩大内需方向转型。这将使武汉等内陆城市占得发展先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东部沿海地区也会主动利用新的发展趋势,在继续保持外向型经济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内需型经济,带来更大的区域竞争压力。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剧。“十二五”时期,我市能源、土地等重要资源将面临长期偏紧的严峻局面,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口益突出,两型社会建没的任务更加艰巨。

3、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社保基金仍存在较大收支缺口,部分失地农民、困难企业下岗人员仍然游离在社保之外: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够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缺少等,将给我市“十二五”日寸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增添新的压力。

4、在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十二五”时期我市有可能成为中西部地区的要索集聚地,形成具有区域带动能力的新增长极。但我市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合作和产业关联带动不强,与自身周边城市群间的合作还没有形成体化,在区域发展竞争上面临新的压力。

三、发展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动力,以深层次推进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开放先导战略,坚持利学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和谐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竟争力,为我市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进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抢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在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龙头城市、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成为全国两型社会会建设和自主创新典型示范区

(三)主要指标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卜城市中争取进人前9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万亿元,财政收人过2000亿元,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乖超过50%。物流业、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升,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从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工业增加值到2015年突破4000亿元,占到GDP的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设创新型、外向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大都市。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知识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到2015年R&D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国家级出口基地地,大幅提升外贸出口率。城市核心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社会发展全而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镇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人、农民人均纯收人持续增加,基本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节能减排有新的进展,单位GDP能耗在“十一五”基础上再降低20%,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发展新任务

(一)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推进增长结构大调整。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在稳步提高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着力培育消费新热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构建内需型经济重要支点。

推进产业结构大调整加快建没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收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相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竟争力,构建中部地区产业整合中心,实现现绿色增长。

推进布局结构大调整。科学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坚持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中心城仄服务业聚集区、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区,进一步强化少「发区产业集聚和配套服务功能。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加大城乡规划力度。坚持用现代化大都市的理念指导城乡规划,谋划城市的功能定位、空间框架、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发展品位。坚持建管并重,改变传统的城乡建设模式,努力增加城乡建设管理中的创新元素,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一批交通枢纽性工程,加快建设环形放射状路网和大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进一步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加强信息、能源、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商务服务功能,彰显生态宜居功能,努力把我市建成“生态、文明、宜居、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加大重点功能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各类功能区尽快形成城市发展新空间和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以惠民、安民、便民为根本,有序推进旧城改造,改善城市面貌。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大解放,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拓宽改革思路,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支持和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形成全市上下共谋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开拓创新,先行先试,增强改革的开拓性与示范性,尽快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改革举措,力争成为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和体制创新的示范区、改革模式的输出地。

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的有利时机,扩大对内刘外开放,着力推进制度创新,配套实施各项改革措施,积极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促进我市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着力打造中部公共服务中心。加快全国重要的利,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和科一技人才聚集、高等教育等“四个中心”建设。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积极创建学习型城市。整合优化医疗巨生资源,努力建设中部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切实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大力推进个民创业,多方开辟就业渠道。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结构,较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人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持续推进安居工程,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交通、消防安全工作,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子少取放活的力一针,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着力推进远城区新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人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努力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发展新举措

(一)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服务业与制造业配套发展,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打造一批千亿元规模的支柱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型产业,构建具有强大竟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船舶及装备制造等支机产业,支持轻工纺织、烟草食品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发展,突破发展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节能环保装备、新一代移动通

信、新能源、生物医药、激光、新动力汽车、数控机床、新材料、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意产业、软件及服务外包、地球空间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商贸业,打造亚要的全国性商贸中心。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业、旅游业、文化创意等产业。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整合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顺利对接,加快建没练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白主创新示范区。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提升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功能,健全技术市场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基金,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光电子于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武汉软件产业基地、武汉动漫产业基地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完善产业园问的互动发展

机制,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医药、先进环保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无促进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提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做好项目策划,积极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城市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逐步提高工业投资比重,不断优化投资结构逐步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切实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升级,稳定发展住房、汽车、通信消费,加快培育文化、旅游、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区域集中、企业聚居、开发集约的发展原则,推进全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问布局调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加快远城区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加快重点功能区建没,推动国家级开发区优势产业的集聚,推动各类功能区尽快形成城市发展新空间和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要求,推进重点功能区与城市中心区在主导功能土的有机融合、在空间特色上的适当区分、在基础设施上的密切配套衔接。主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辐射能力;主城区外围集中建设六大新城组群,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利用长江、汉水交汇,河湖密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空间相对均衡的拓展趋势,依托

区域性交通干道,通过生态绿地分隔,由主城向外沿阳逻、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6条城市空间发展轴。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建设汉孝、武咸、武黄等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汉口站改扩建、武汉新港、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构建“环形+放射状”城市路网主骨架体系。打通新一环、建设二环、贯通三环、畅通原一环,新建和提升放射线,完善区域路网,加密支路网。实施二环线以内“30分钟畅通工程”,加强过江通道和重要交通节点的立体交通建设,拓宽、疏通次干道和支路,完善城区道路系统,加强慢行交通和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承载能力、辐射能力和服务质量,完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打造畅通武汉。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逐步完善城市给水管网设施,不断扩大城市集中给水服务范围,形成多源联网、安个可靠的给水系统。加强骨十排水工程的更新改造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对新拓展地区同步建设相应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设施的能力。建立以雨污分流为主的城镇污水系统,加快主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管道改造,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实现主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新城基本达到50%以上的污水处理率,中心镇和一般镇实现污水处理零的突破。加强电网、通信网、燃气管网等网络建设。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施重点区域提升改造,建立名城保护协调机制,不断丰富城市内涵,保护武汉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城市品位。切实推进城市历史遗存保护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不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而貌。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夯实政策增收基础,切实做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依托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加工园、黄破武湖、新洲双柳、汉南卓尔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植一批大型农产品加上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人促增收,加快培育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2、继续坚持都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大力推进农业利一技和体制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步伐,基本形成装备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推进农村通湾公路建设,促进农村“_三网融合”,实施村湾环境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救助水平。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体系。

(四)按照生态宜居的新内涵,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1、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塑造城市特色魅力。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国家园林城市”成果,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对区域和城市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沿湖绿地、河流水系、各类湿地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加快构建宜居的生态格局,实现由山“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的跨越

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以青山和东西湖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从础平台,继续深化循环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节能减排实施机制,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新机制,推进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实施,逐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新格局

3、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宜居环境。加强水污染防治,建立一批以河流、湖泊、水库和湿地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区,加快大东湖水网修复,深入推进“清水人湖工程”,加快汉阳“六湖连通”和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加强大气环境整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严格加强环境监管及对重点地区的环境整治。加强噪声污染治理,控制交通噪声污染,加强对商业网点、娱乐场所、社区生活等主要生活噪声源的监管。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大力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

(五)按照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好服务型政府。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适时推进大部制机构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深化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加大国有经济改革力度,完善鼓励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深化价格、财税、投融资等专项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

2、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赢取市场发展空间。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深人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战略,加大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培植和发展,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继续加强对内合作,高起点承接产业、资金、技术转移,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内产业与资本的重要聚集地。积极融入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建设,大力培育各类区域性组织。统筹主城区、远城区发展,全面拓宽有利于发挥优势、互利共赢的市场发展空间。

(六)按照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力化解就业压力。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培育台创业主体,全面提升创业能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营造创业社会氛围,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努力打造全国创业型城市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建立统一高效的就饮服务新体系,积聚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主导产业促进就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扩大就业,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就业形式实规就业。努力破解就业难题。做好改制、关闭破产和裁员企业职工安置再就业,安置好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再就业,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

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提高城乡居民收人,扩大中等收八者比重,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改善贫富贫差别。加大对农民和其他低收入者、弱势群体的保护、保障及援助力度。有效调节过高收人,取缔各种非法法收人,缩小行业间收人差距,使社会各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内,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养老保险、基木医疗保险全市全覆盖,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_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休及民办非企价中位的职工纳入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就业冉就业、失业预防与失业保险制度的联功机制,探索建立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生育津贴贴制度。建没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专项救助制度与基础性救助制度、紧急性救助制度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配配措施,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机制促进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发展,建立健个以川有社会福利机构为基础、其他所有制形式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全市人民。

4、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推进各类各级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支持在汉高等院校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科教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教墓地。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培养名医、名科、名院,努力建设中部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加快推进辛亥首义、汉口租界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科技人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打造全国重要的人才密集高地和人才聚集洼地。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加强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和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

设,积极探索大型社会公益设施市场化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平安武汉建设。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抓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突出问题,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武汉市网络“十二五”规划纲要5

武汉市国土规划计算机网络系统

“十二五”规划纲要要点

(草稿)

1.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1.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思路为指导,围绕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其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需求,应用当前成熟的网络技术,解决计算机网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其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提升网络面向武汉市地理信息服务的能力,满足信息共享、数据更新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在未来5~10年内,网络应具备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及扩展性的特点,支撑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在全国GIS领域保持领先示范的地位和作用,为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2)基本原则

网络是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石。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正面临新的挑战、竞争和发展。要实现其新跨越,必须突破传统思维,谋划在先,把握机遇,发展创新。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规划的领导,协调部门之间的需求,根据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十二五”规划,结合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的实际情况,确定各的阶段计划,规划审批后,在预定的期限内逐步组织实施。既立足长远,又顾及当前;既要全面推进,又要分步实施,充分考虑信息化推进的阶段特征和可持续发展。按照时代性发展需求,进行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高点起步,积极稳妥分步推进。

突出重点、平衡协调:坚持面向应用和面向需求的指导原则,以应用促发展,根据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实际发展的战略需求,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力争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方面取得突破。与此同时,也要综合考虑网络应用和发展的薄弱环节,做好平衡协调工作,避免系统出现瓶颈现象。政府指导,多方筹资:作为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下属事业单位,其网络“十二五”规划离不开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武汉市国土规划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十二五”规划,不仅要有政府政策层面的指导,也需要武汉市财政的投入。与此同时,还需考虑其他渠道的资金筹集,以便加快网络改造和升级的步伐,比如,国家863计划、国土资源部,自筹资金等方式。

保持领先,应用示范:作为国内国土规划GIS应用的领先单位,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的网络“十二五”规划要立足确保其在全国GIS领先地位,为其GIS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也为其示范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1.2 总体思路

武汉市国土规划计算机网络系统“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定位于立足先进的网络服务,改造和提升原有的网络体系,加快发展和融合现代网络技术,使其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水平,都有较明显地提高。

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发展思路:

(1)跨越发展:“十二五”是我国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武汉市国土规划计算机网络系统正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对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的网络发展提出了挑战和战略需求。

(2)创新发展:创新是我国“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面临着创新发展的良机。一方面,其网络快速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基准,另一方面,网络创新会将促进武汉市国土规划工作的全面创新。

(3)安全发展: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特别是政府信息安全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下属的信息中心,其网络的安全问题将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1.3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一个单位发展战略的核心,它规定了其发展战略的总体方向,影响和决定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对策等要素,对行业信息化发展有着导向和推动作用。

(1)构架网络发展的新体系

网络正迎来高速发展的良好时机。万兆以太网不仅是未来5年的应用趋势,2 也为全光网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构架万兆以太网体系,必须进行新的网络设计和网络再构工程,为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机关电子政务和地理信息服务提供高速便捷的网络服务。

(2)打造行业领先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模式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在全国GIS领域一直保持领先示范的地位,其网络规划和改造,理应立足打造行业领先网络结构的创新理念,与此同时,也要考虑该平台必须面向全国GIS应用领先示范的服务模式。

(3)形成多层立体的安全网络

网络安全是目前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作为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其网络安全是“十二五”网络规划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形成多层立体的安全网络体系,保证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机关电子政务和地理信息服务的安全。

2.整体规划

2.1建设以“万兆网”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为全光网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点发展以“万兆网”为目标、以机房改造为龙头、以网络设备改造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和改造现在的网络拓扑结构,实施全光纤的结构化布线、升级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为语音、数据、视频等提供基础性服务,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和传输速度,同时也为全光网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点项目

(1)网络机房改造项目:包括机房面积扩大,服务器机柜优化,UPS不间断供电系统改造,隔断和防静电地板装修,精密空调系统,换气和消防系统,接地、防雷和屏蔽系统,机房环境及动力设备监控系统。

(2)网络结构化布线项目:包括局机关楼层的万兆光纤结构化布线和信息插座的六类千兆结构化布线。开通多方式连接分局、区局和乡镇所的网络物理连接。为网端设备的端接做好准备。

(3)服务器升级换代项目:逐步用刀片式服务器,代替塔式服务器和机架式服务器。虚拟化服务器,为云管理平台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提供硬件基础。以便实现对于服务器虚拟化的管理,包括虚拟机和硬件资源池的管理。

(4)存储设备升级换代项目:重构SAN网络数据存储系统,系统数据集中 备份,实现自动化的备份、文件归档、数据分级存储以及灾难恢复等功能。

2.2构建云计算网络体系,为政府和地理信息服务提供先进的网络平台 重点发展以“云计算、云安全、云软件、云网络、云存储”为目标网络体系。建设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施移动接入网络项目,构建云计算网络应用体系,为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网上办公和地理信息服务提供先进的网络平台。

重点项目

(1)视频会议系统项目:要实现多媒体会议系统与中央网络控制系统的无缝连接,必须扩展和整合包括音响扩声系统、会议讨论系统、投票表决系统、自动跟踪摄像系统、多媒体视频系统以及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子系统。

(2)移动接入网络项目:一方面要保证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便捷地移动接入方式网上办公和地理信息对外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满足部分员工移动办公的需求。同时,要保证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政府上网的信息安全保密,以及地理信息的安全保密。

(3)网络云项目:在内网中实施私有云、在VPN网络中实施社区云、在互联网中实施共有云,使整个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网络按需自助服务,有泛在的网络访问方式和动态的资源池,具有快速可伸缩性和计量服务。为其地理信息服务云提供网络支撑。

2.3 建立安全网络运行机制,为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提供可信的管理模式 重点发展以“信息安全”为目标、以安全存储为龙头、以安全管理为核心。升级和改造现机房安全监控系统,实施异地灾难备份系统项目,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为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提供可信的管理模式和应用模式。

重点项目

(1)机房安全监控项目:建立视频监控与门禁系统,机房环境及动力设备监控系统,以保证机房高效管理和安全运行。

(2)异地灾难备份系统项目: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

(3)信息安全管理项目: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环境与风险评估,实施并运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监视并评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改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保障体系

为保证网络“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根据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务实推进

网络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建立健全有关组织,一把手要亲自抓信息化工作,直接决策,系统推进和组织实施网络建设。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2.完善各项制度

建立健全网络建设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建设的监督、管理、经费控制;建立健全采购信息公开制度,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3.加强网络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网络技术应用标准体系,理顺、整合已有网络应用标准,规范网络建设工作。对已有业务管理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有针对性地出台网络建设亟需的指导性技术文件。

4.加大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

网络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事业。积极筹措资金必须纳入每年的计划。统筹网络建设专项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工作落实。

5.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为保障网络建设的顺利开展,应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建设业务,热爱信息工作,富于创新精神的工作队伍。

6.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开拓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开拓新思路,研究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对行业共性、基础性的关键技术,统一组织有关单位联合攻关。通过一批高水平项目的实施,引导和推动网络工作的发展。

下载“十二五”武汉市城郊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大纲分工101214(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武汉市城郊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大纲分工101214(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概要五篇范文

    一、“十一五”回顾总结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1)“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实施“十一五”规划积累的宝贵经验 ——解放思想,不谢探索特大中心城市发展规律......

    上海市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上海市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已上报发展改革委 网友评论[进入论坛]时间:2009-10-19作者:来源:城市规划网 【导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10月16日赴市发展改革委跟踪督办代表书......

    绍兴城建“十二五”规划 2015年启动轨道交通试点

    绍兴城建“十二五”规划 2015年启动轨道交通试点 4月16日,记者从绍兴市城乡住房和建设局了解到,根据新制定的“绍兴中心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绍兴市将加强以建......

    文化站十二五规划建设

    文化站建设“十二五”规划二○一○年四月 —1— 《文化站建设“十二五”规划》(2010—2015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对今后五年文化建设......

    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公示

    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公示 包括1号线一期、2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近期建设方案时间至2020年 日期:[ 2013年1月16日 ] 版次:[ A02 晨报讯(记者 张景良)记者昨从徐州市国有资......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建设-ppt大纲版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建设上海远程教育集团 2010-08 内容概览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部分)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 ......

    国家“十二五”规划学前教育学大纲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国家“十二五”规划《学前教育学》大纲 计划......

    邵武市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

    邵武市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 以工代赈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扶贫政策。“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