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行政服务工作思考措施
多年来,我市相继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四服务”活动和全面推行机关效能建设、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等等,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设立行政服务中心,进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等等。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和人民群众及市场主体的要求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根源
于现行体制下部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阻碍,而旨在以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的效能建设活动,其遵循的理念、原则,推动的方式方法都仍然受缚于传统模式,实施效果依赖于部门自觉及公务人员的道德自律,这本身就构成矛盾,效果不佳是十分自然的。以在优化政务环境中具有牵动效应的两方面为例剖析如下:
1、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没有凸显。行政服务中心的设立理念及制度安排体现着权力制衡、透明化、高效率等特点,符合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趋向,是效能革命标志性、标杆式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在现行体制下,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是提高行政效能的有效途径。但从我市来看,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职能定位、甚至领导重视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而没有真正实现以中心为示范的机关效能建设和以中心为主导的行政审批服务操作,中心作用的发挥受到较大制约。
2、电子政务建设整体上尚未启动。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体现着政府管理创新的方向。我市尽管信息基础建设并不滞后,但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和网上审批却进展缓慢。根据2006、2007、200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排名,我市在全国、全省仍处于中下游水平。我市政府网站大多体现为介绍部门、宣传领导的一类媒体平台,而不是实现公共服务的网络枢纽。按照电子政务发展的层次衡量,只能认定处于以发布信息为主的起步阶段,整体上尚未启动。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下定决心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加以应对,努力促进创业环境的优化、为我市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以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效能提升。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政务环境是核心;改善政务服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中心是市政府派出机构,在中心的各窗口是各职能部门派出的,最能体现政府机关行政效能。中心是为安庆建设与发展服务的最大窗口和平台,最能体现发展环境的优势。中心还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最能体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结合安庆实际,必须赋予中心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综合和重点地位,作为优化创业环境,构建公共服务体制的龙头工程对待,充分发挥和始终保证中心建设的综合效能和正确方向。
——在功能定位上,原有“三定”时设立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过弱,应根据新的形势,突出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对全市行政审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能,变协调机构为责任部门。同时要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适时拓展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把中心建成行政审批,招投标服务、行政投诉受理、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等为一体的政府综合服务平台;
——在配套措施上,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按照“横向对比,逐项审核,自上而下”的原则,做到“能减则减、能放则放”。凡是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要一律取消。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定审批内容、条件、程序,特别要规定时限,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的自由裁量权。
——在保障推进上,一要解决行政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问题。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场所过小,严重制约了中心作用的发挥,必须尽快解决。市财政再紧张,都要优先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提供保障。行政服务中心或建或搬,在选址上必须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为原则,在建设标准上必须着眼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做为市政府标志性建筑;未来中心可搬至市政务中心,但是3-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心办公场所要有个过渡性搬迁,例如,可以搬迁到市民广场已空置三年的“八字形”楼中办公。市民广场设立为市民服务的行政服务中心,是非常合适的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二要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重新梳理部门权力,除特殊性质的部门外,审批权要逐渐移到行政服务中心,真正做到“人员、项目、收费”三进中心。保证部门对窗口的充分授权,真正达到“一站式”审批的目的;三是在人员配备管理上,加强窗口人员的选派、培训和管理工作,进中心人员必须通过中心审核,服从中心统一管理。为便于指导,协调工作,建设市行政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牵头协调行政审批工作。
2、以政务网站的改造升级为先导,实现管理创新。以突出网上审批、网上服务能力,加强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府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对现有政府网站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促进全市政府网站群由信息发布型向功能服务型转变。通过推进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跨部门业务协同,
第二篇:强化民政行政执法工作分析思考
温家宝总理多次明确指出,要把各级政府建设成为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民政部门作为政府主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加强新形势下的行政执法工作,对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构建法治民政新格局,提升民政系统法制化建设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确保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指示精神
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民政行政执法工作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政府行政职能不断转变。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在稳步向前推进。适应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政府职能由过去比较单一的行政管理到目前的计划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依法行政已成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这就要求我们民政部门切实转变工作职能,用依法行政统筹各项工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坚持依法执政和依法办事,努力实现从传统民政向法治民政的历史性跨越。
(二)民政工作领域不断拓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妥善安排与保障受灾群众、困难群体、优抚群体、特殊群体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历来是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当前,伴随着社会转型、人口与家庭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政部门的职能范围逐步扩大、工作领域不断拓展。要求民政部门在认真做好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民间组织、社区建设、区划地名、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等传统领域民政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老年福利事业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等新兴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民政行政执法工作,才能为推进民政工作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增多。近年来,全国人大陆续出台了《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监督法》等一系列规范国家和政府行为的法律,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省市人大也出台了一系列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特别是随着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作为民政部门执法依据的《婚姻法》、《收养法》、《兵役法》、《公益事业捐赠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殡葬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婚姻登记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日益增多。目前,民政部门正在执行的现行有效法律、法规、规章达87部。此外,还有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制订的大量规范性文件。民政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实施,势必要求加大行政执法工作的力度。
(四)事后监管任务不断加重。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民政部门需要做出大量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社会救助、优待抚恤、社会组织管理、婚姻登记、福利企业管理、殡葬管理等十大类五十多项行政审批(许可)及其行政监察和违法行为的查处等。《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来,要求逐步取消和简化行政审批项目。就笔者所在的大连市民政局的情况来看,近年来经市政府多次清理,目前仅保留3项行政许可和14项非许可行政审批。随着民政审批事项准入门坎的进一步降低或取消,民政部门承担的事后监管任务将不断加重,迫切需要加强行政执法工作。
(五)依法行政要求不断提高。当前,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研究制定下一个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和法治政府考核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入了重要发展阶段。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的总体要求,国家民政部提出了建设法治民政的战略任务。依法行政面临的新形势,对民政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民政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缺乏良好的执法环境。长期以来,民政部门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专做赈灾募捐、救孤助残、扶贫帮困、优抚安置、生活保障等善事的社会福利部门,而不是什么执法部门,甚至有一部分从事民政工作的同志也认为民政工作不用执法。由于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误区,造成了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重政策、轻法律,重审批、轻监管,重服务、轻管理,重说理、轻处罚等偏差。此外,受传统丧葬祭祀习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使殡葬执法遇到了许多困扰;受双重管理体制影响而形成的官办色彩浓厚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现状,也给民政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二)执法依据刚性不强,缺乏过硬的执法手段。民政行政执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很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涉及执法和处罚的条款,要么规定不明确、不具体,缺乏硬性要求和可操作性;要么过分强调联合执法,没有确定民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和独立处罚权。由于执法依据偏软,加上行政执法人员没有统一着装,外在形象上无任何标志,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主要是靠口头说明、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执法活动缺乏权威性和易识别性,造成执法手段弱化,很多执法行为得不到切实保障。
(三)法制机构建设滞后,缺乏应有的执法力量。目前,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大多数没有设立法制机构,国家民政部也是去年10月才刚刚成立政策法规司,许多基层民政部门不仅没有法制机构,甚至连专职法制工作人员都没有。由于法制工作人员少,机构不健全,专门的执法队伍尚未建立,无法统一规范行政监管、执法监察、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各项行政行为,难以及时有效地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立法调研、执法培训、检查考核等日常民政法制工作,极大地制约了民政系统依法行政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与日益繁重的民政行政执法任务很不相适应。
(四)装备经费保障不力,缺乏必要的执法条件。外出执法办案离不了车辆、电话、对讲机等交通通信装备和照相、摄像、录音等调查取证设备;日常法制宣传、执法培训、立法调研、法律咨询,召开论证会、听证会,开展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也需要行政开支。由于民政部门行政执法经费一直未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没有专项经费保障,执法装(设)备不能及时配备,执法办案所需费用无法例行开支,行政执法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五)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有效的执法监督。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普法宣传和执法培训,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日益增强,依法办事能力不断提高。但与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有的同志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展民政执法有畏难情绪,担心处罚不当会惹麻烦;有的同志有老好人思想,不愿因严格执法而得罪人,对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视而不见;有的同志对民政法律法规及相关执法程序不熟悉、不精通,实际执法过程中往往重实体、轻程序,甚至出现执法依据适用不当和程序违法等问题。日常执法检查和案卷评查没有形成制度,执法监察工作尚未有效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有待于进一步向基层延伸。
三、对进一步加强民政行政执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民政法制机构。民政法制机构在规划、组织、协调民政法制工作,开展民政行政执法、立法调研、普法宣传、执法培训、执法监督、行政救济等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各级民政部门要结合下一步市、县级地方政府落实“大部制”机构改革,主动协调,争取编制,加强民政法制机构建设。各省市和县区级民政机关均应设立政策法规处和法制科,并分别成立民政执法监察支队和大队,纳入直属事业单位管理,按照国务院关于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要求,统一行使民政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执法监察职能,受理和处理民政相关案件举报投诉,查处各类违反民政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即使在一时无法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也要努力克服困难,从工作实际出发,理顺内部人员编制结构,充分利用现有空余编制,调整配备专职法制工作人员,成立专门的执法队伍。
(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要高度重视民政立法工作,把民政立法与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民政工作改革的重大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推进重点、突破难点、科学安排的原则,积极配合人大和政府法制部门加强立法调研,编制切实可行的民政立法规划和计划,认真做好民政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草案起草工作。由于法律法规的制(修)订程序繁琐、周期较长,民政部门不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应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积极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适时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确保各项民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各级民政部门在起草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时,应明确规定民政机关的执法主体地位和独立处罚权,避免过分强调联合执法带来的相互推诿、职责不清、难以协调等弊端,树立和维护民政行政执法机关的权威性。通过发挥立法工作职能,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一方面为拓展民政工作领域、创新民政工作体制扫除法律障碍;另一方面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民政工作机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为推动民政事业的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民政工作权限法定化、职责明确化、程序公开化、行为规范化。
(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民政执法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到行政执法的效果,而且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社会形象和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不断加大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培训的力度,通过开展公务员学法用法、法制宣传月、法律知识考试等活动,深入开展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民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定期举办民政法律讲座和执法实务培训,组织民政执法人员系统地学习民政各专业法律法规,熟悉掌握执法办案程序,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和执法水平。要努力适应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新形势,教育和引导民政执法人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深化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自觉肩负起执法为民的神圣使命。
(四)强化内部监督管理。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管理规定》、《行政执法程序规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等内部管理和执法监督制度,统一规范民政行政执法行为。切实把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和行政执法检查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逐步完善上下衔接、内外结合的行政执法考核机制和监督体系。在接受同级政府法制部门的业务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专门监督、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的同时,进一步落实民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建立自上而下的民政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制度和执法质量检查考评机制。平时,上级民政部门对下级民政部门行政执法工作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每年年底结合业务工作目标考评,集中组织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
(五)落实经费物资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明确规定,市县行政执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要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要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沟通联系,尽快协调解决民政执法专项经费问题。在目前执法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的情况下,要争取通过内部调剂筹措资金,解决部分急需执法装(设)备的购置费用。为加强民政执法队伍管理,增强民政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易识别性,促进民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统一制定全国民政行政执法标志,用于车辆等执法装(设)备的明显标示,并参照城管、劳动监察等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执法服装的样式和标准,统一民政行政执法人员的着装。
第三篇:市行政服务中心强化服务
市行政服务中心强化服务,行政审批项目在全省各省辖市中数量最少
审批提速 服务提质 效率提升
本报讯(见习记者 高峰)着力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今年以来,市行政服务中心强化服务,压缩后的行政审批项目在全省各省辖市中数量最少,共受理办结审批事项250490件,办结率100%。
集中到位 审批提速
日前,洛阳腾宇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陈先生到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申请办理公司登记,1天时间就拿到了工商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等4个证照。他深有感触地说:“公司急着签合同,按规定时间需要5天,没想到1天就搞定了!”
目前,市行政服务中心正在探索“两集中,两到位”的审批模式,将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行政许可服务科集中,行政许可服务科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做到对窗口工作人员授权到位、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中心办理到位,使窗口既受又理,增强窗口的办事能力。此项工作正在市编办、市法制办、市行政服务中心的推动和48个职能委局的配合下积极推进,市优化办全程监督,全市行政审批工作速度和服务效率将大幅提高。
在提高项目审批服务效率上,市行政服务中心按照“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下放审批权力”的原则,对全市48个职能委局(办)的256个行政审批流程进行了再造优化,各职能委局(办)均不同层
1次缩短承诺时间,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投资项目审批服务,全面优化投资服务环境。
联合审批 降低成本
为方便来洛投资企业,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企业注册登记联合审批,即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和涉及市行政服务中心两个以上科室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行流程优化,把“串联”审批变为“并联”审批。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办公楼的业务协调科,记者看到了挂在墙上的一面面锦旗。其中一面锦旗是洛阳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赠送的,公司法人是杨先生。记者了解到,杨先生是外地人,对洛阳的公司注册流程不太了解,一头雾水地找到业务协调科科长葛同双。葛同双建议他申请联合审批,市行政服务中心召开联审会议,由工商部门牵头,质监、国税和地税等部门配合,同时办理,仅用1天时间就为该企业办好了证照。
目前,市行政服务中心正在实行投资项目类联合审批,解决投资项目审批手续复杂的问题,努力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环境。
搭建平台 高效服务
近日,某企业负责人刘女士申办完机构代码证手续,刚走出市行政服务中心不到5分钟,就收到洛阳短信评价系统邀请评价的短信,对服务进行评价。
从去年4月开始,市行政服务中心就开通短信评价系统,服务对象可通过短信回复的方式,对窗口服务质量即时评价。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说,回复短信进行评价,把“面对面”打分变成“背对背”
评价,打消了群众的为难情绪,评价的准确率更高。今年上半年,市行政服务中心共收到评价短信84078条,满意率99.7%。
同时,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市行政服务中心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正筹划建立企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设立综合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满意的行政服务。
第四篇:强化农村消防工作思考措施
近年来,农村社会持续稳定,农民生活日益富裕,在全面推进农村工作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消防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消防工作的深入开展。但从农村消防工作的现实需要来看,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农村火灾损失不及城市火灾严重,但是火灾的多发性却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给农民脱贫致富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向用火不设防的广大农村也掀起了“革命”——农民呼唤消防安全,农村火灾不容忽视。
[关键词]农村 消防 思考
2003年2月15日,浙江海宁市黄湾镇五丰村的一场大火当场夺去39人生命,4人烧伤,其中1人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亡人数达到40人。这除了给我们带来痛心和惋惜外,也同样引起我们对农村防火工作现状的思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农村火灾就占火灾总数的50%以上。就如此现状,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一、农村消防工作的现状
(一)防火意识和消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火烧回解放前”。有人说这是对过去农村火灾的真实写照,可就在今天,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村民中有30%仍是文盲,点多面广的村民居住特点给消防宣传本身就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村民的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也成为很自然的现象。据统计,在西部落后地区,有80%以上的村民还不知道119到底是干什么的,更别提掌握和了解基本的防火常识和火场逃生自救方法等消防安全知识。
总的来看,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消防通道不畅、消防装备落后已成为制约消防工作发展的难题。目前,绝大多数乡镇没有消防规划;乡镇企业大多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配置灭火器材,农村整体抗御火灾的能力还不够强。
(二)农村用火不设防
由于大部分农村还处在落后的生产关系中,虽不是刀耕火种,但也存在大量使用明火的时候,据不完全统计,有75%的村民生活用火仍然是柴灶,以明火取暖;在农村火灾中有95%的原因都是用火不慎所致,有3%的火灾是由于小孩玩火引起,有1.5%的火灾是由于电线老化或电气引起。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许多农村仍有在前辈坟前化钱的习俗,且多是将一些“纸钱”在坟前点着就走,根本没在意是否能引起火灾。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必要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就上岗,违章操作行为较为普遍。
(三)农村火灾扑救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村民纷纷拥向城市寻找挣钱的机会,在家留守的大都为妇孺老人、小孩,自救能力非常有限,再加上农村房屋连成片,房屋结构简陋,耐火等级低下,水源缺乏,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扑救造成火烧连营。
(四)乡镇企业火灾隐患,突出农村消防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繁荣,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企业纷纷向农村地区寻找发展空间,农村城市化的步伐明显加快,相应增加了农村消防的工作量,有些业主存在重经济效益,轻防火安全的错误思想,既不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添置消防设施,也不对企业职工进行相应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造成了职工防火安全意识淡薄,致使各类火灾事故不断发生。一些居民密集区火灾、乡镇企业火灾,往往由于距离消防队远、消防车不能及时赶到现场,丧失了初期扑救的最佳时期,以致小火酿成大灾。
二、主要对策措施
为切实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扭转农村火灾形势严峻的局面,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结合农村实际,围绕五个方面全面加强农村消防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行责任、考评机制。提请政府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公安、安监、民政、建设等相关部门的消防安全职责,完善消防安全行政监管责任,逐级负责、层层落实;加强与综合治理、安监等部门的联系沟通,把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明社区(村)建设等活动的考评范畴,全面促进农村消防工作的开展。
二是完善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和实施。按照“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城镇发展变化和总体规划的调整修订情况及时调整修订城市消防规划。同时,结合农村道路改造、改水等工作,改善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不断改善农村消防安全状况和条件。
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加强专职消防队、乡镇派出所保安联防消防队建设,同时建立健全村(居)委会、乡镇企事业单位义务、志愿消防队,进一步完善农村灭火救援体系,不断提高农村扑救火灾事故的能力。乡镇派出所均应建立民警兼职消防队,配置手抬机动泵、水带、水枪。
四是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利用自身业务优势,加大对公安派出所业务指导力度,调动社区警务站、义务消防队和志愿消防组织,加强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五小场所”的消防监督检查指导,及时
消除火灾隐患。
五是大力普及消防常识。会同公安、安监等部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建立村民公约等途径,利用农村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组织开展针对性强、贴近农村、贴近实际的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大力营造消防宣传教育的社会氛围;加强与文化、法制、教育等部门的配合,将消防法规、消防常识纳入“三下乡”、农村普法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加
强乡镇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确保持证上岗,切实提高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消防法制观念和安全操作技能。
第五篇:强化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思考措施
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墓本原则,也是党领导农村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经验。自1998年以来,农村广泛实行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农村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农村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成功,村级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形式、内容、范围也随之不断充实、改进和完善。现就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近几年,虽然农村全面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还存在很多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是部分村领导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村务公开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的村人为割裂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村务公开却没有引导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村务公开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是村务公开不够规范,重群众往来,轻集体支出明细;支前公开少,支后公开多;公开内容更新不及时,有些村一年到头公开栏都是同样的内容,甚至有个别村以假公开隐藏真相,蒙编群众和组织,致使村务公开失去了应有之义。
三是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村领导认识不到位和其他各种因素影响,村务公开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或者只开展了一个阶段,没有始终坚持,致使村务公开工作的总体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四是村民议事程序、规则不规范。有些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干部、村会计或这些人的亲属担任,不符合民主理财的规定;有些村一事一议,仅是少数村民代表讨论,缺乏广泛的代表性。
五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在宣传和落实上还存在盲点和死角,一些偏远的农牧民群众对村务公开了解不多或根本不了解,民主管理也基本上空白。
六是对于在村务公开中发现和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及时查处、解决,影响了农牧民群众参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七是在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地点公共化、公开内容具体化等方面也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完善村民自治,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这一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抓实抓好。
二、全面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
村务公开是实现民主管理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民主管理是实施村务公开的工作目标,是基层组织运行的基本方式;财务公开是村务公开的核心内容,民主理财是监督机制;乡村党组织的领导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关键。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要适应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健全各项制度,切实做好一事一议、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等重点工作,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要从事后结果公开过渡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公开,逐步做到在村务大事讨论决定之前村民要了解,讨论决定中村民要参与,讨论决定后的执行情况村民要监督,以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保障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要切实加强以下制度建设:
1、要健全筹资筹劳一事一议管理制度,凡是本村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乡村道路建设等集体公益事业必须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数额等事项由村党组织提议,组织村民代表广泛讨论,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对一事一议事项所涉及的经费情况,均要由村委会事前作出预算,并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由村民理财小组负责审核、监普,定期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2、要建立健全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要严格执行《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对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分配、村干部工资发放情况、村集体的往来债务情况实行全面公开.民主理财要实行“三员”制。村委会主任为财务审核员,村支部书记为财务审查员,民主理财小组为财务监督员。
3、要规范民主决策形式和程序。村里的大事,尤其是与农民群众切身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都要实行民主决策,由民主理财小组审议通过后,再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4、要强化约束监督机制,积极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完善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制度.要增强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能作用。民主理财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