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民情上达机制解决难题调研思考

时间:2019-05-15 09:5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民情上达机制解决难题调研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民情上达机制解决难题调研思考》。

第一篇:完善民情上达机制解决难题调研思考

“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是治国施政的最高标准,是执政为民的根本目的。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要目标的时代要求,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民意机关,更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

念,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将“以民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始终。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该在完善民情上达机制和畅通民情上达渠道有大的作为。

一、正视现有民情上达机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不断增加,民众的诉求迅速增长。如果传统的民情上达机制不起作用,而又没有新的机制来作补充,民情堵塞只会日益加重,直到危机的爆发。高层决策者对民情堵塞一直比较担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存亡,民情堵塞现象曾给政治经济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目前,比较成形并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作用的机制有如下四个方面。

信访机制:这一机构的建立对了解民情、缓解民怨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下访机制:在现实中,这种机制收效不大,形式主义的成分较多,它更多地成为上下级官员之间联络感情的一种机制。

告官机制:这是对中国传统民情上达机制的一个突破。作为民情上达机制的一种,还有其弱点。其一,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是列举式的,只包括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经营权等有限的行政行为,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其二,官员与民众在信息、资源的占有是非常不对称的,处于弱势地位的民众难以有勇气和决心将官员告上公堂,普通民众经受不起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的消耗,更不用说承受打击、报复的风险了。故这类案件一年比一年多,但绝大部分民众诉求还是没有通过这个渠道反映上来。

自治机制:基层自治机制主要指两种组织,一种是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另一种是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尽管有些地方尤其是示范地区的村民自治搞得有声有色,但很多地方的农民对村民自治并不太感兴趣,这一事实经常被媒介和学者所忽视。然而,如果农民觉得村委会所能决定的事务与自己的利益没有太大的关联,即便国家介入或政府推动激发起短期的热情,想让村民长久地保持下去是不现实的。由于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大量事务的决策权在乡政府,所以,村民的诸多诉求无法在村委会这一层次得到解决。他们需要更多地与乡政府打交道,而在现有体制下,这是比较困难的。至于城市里的居委会,处理民众诉求方面的功能就更为虚弱,而街道办事处只负担部分管理职能,即没有像村委会那样的自治权,又没有一级政府那样的决策权,在处理民众诉求的能力方面极其有限。

由此看来,现有的民情上达机制只能处理极少民众诉求,仅在非常有限的程度上缓解了民情堵塞,大部分的民情仍淤积在政治系统之外,酿成厚厚的民怨。

二、解决民情上达困难途径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任何政治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只能接受有关诉求的一定量信息,不可能接受和考虑无限量的诉求。而在特定的时间内,诉求量超过了当局实际能处理的限度,人们就会认为,这个系统本身发生了输入超载现象。如果超载量过大,系统就会像超载的汽车一样,有翻车的危险。

当然,输入超载是相对的。如果输入和应对诉求的机制比较发达,系统所能输入的诉求量就会大一些,反之,就会小一些。如果进入通道的诉求信息过多,就会导致阻塞,形成“输入失败”。输入超载和输入失败的直接后果是民众的诉求被置若罔闻或被敷衍塞责。被如此对待的诉求并不会消失,反而会转化为更为激烈的诉求,并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如示威、骚乱、暴动等方式表达出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输入失败导致源源不绝的特殊诉求注入到周期性爆发的群众暴力之中。

从理论上讲,可从以三个方面解决输入超载和输入失败问题:

1.扩充输入通道:现代社会都有专门的政治机构来处理民众的诉求,不同于传统社会依靠一些社会角色来处理诉求。而政治机构的分化和专业化程度又是区分现代社会诉求输入水平的一个标准。发达的输入系统除了有高效的行政机构和独立的司法机构之外,还有强大的代议机构;欠发达的输入系统常常依靠一种政治机构来处理行政、司法和代议问题,或者形式上存在三种机构,但有的机构发挥不了实质性的作用。这里可将现代输入系统的发展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元水平,只依靠行政机构或准行政机构输入诉求;二元水平,在行政机构之外发展出独立的司法机构来输入诉求;三元水平,在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外发展出独立的代议机构来输入诉求。现代较为发达的政治系统一般都达到了三元水平,区别只是在分化程度和输

入效率上。

2.提高输入效率:同样一种机构,在处理诉求输入问题上,其效率可能是不同的。这与该机构的权限、人数、工作时间、物质资源、管理方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样,对于一个代议机构来说,如果有真实的权力、足够的人数、充分的时间以及丰厚的经费等,它就有可能高效率地处理诉求,反之,就会面对众多的诉求而无能为力。

3.压缩输入数量:任何一种输入系统的输入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它所直接面对的诉求量过于庞大,即使一个三元分化、通畅高效的输入系统也会发生阻塞现象。压缩输入数量,并不是将大量的诉求排除在输入系统之外,而是将分散的诉求进行集中和综合,然后输入到政治系统。将不同人的同一种意见集中成一条意见和不同的意见综合入一项涵盖面更广的诉求。而这些压缩过程需要相应的角色和机构来完成。

在现代政治系统中,这三种解决输入问题的方式大多围绕着代议机构来进行。在三元输入系统中,代议机构是输入民众诉求的最重要管道,其输入效率的提高对于避免或减轻输入超载和输入失败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输入数量的压缩往往通过非代议机构进行,但这些机构是围绕着代议机构运作的,其压缩后的诉求大多要进入代议过程。

三、提升人大代表履职水平

我们把民情上达理解为诉求输入,关键是要改进和完善代议制度。现在,我国从形式上建立起了三元输入系统,即由行政、司法和代议机构构成的系统,但在实际运作中比较接近党政一元输入系统,民情上达表现为“官僚-民众”模式。如果官僚出现冷漠态度,这种模式就会陷入僵化或瘫痪。而官僚的冷漠是行政系统的通病,在监督机制不力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也就难免出现输入失败现象。

对输入失败所引起的严重后果,核心决策层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来自于对社会不稳定的担心,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尽可能地倾听和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与单纯的“重典治乱”有很大的不同,转而重视解决诉求输入的失败问题。但是,仅仅从社会治安和化解矛盾的角度看待输入失败问题,并没有跳出“官僚-民众”的传统思维,更没有进入三元输入模式的现代思维。后者要求以代议制为基础来思考和解决民众诉求问题。在代议制构架下,代议机构是表达和实现民众诉求的核心机构,人大代表是表达和实现民众诉求的主要角色。

在代议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中,人们面临困惑: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的地位在现实中难以得到体现。这种困惑衍出两种想法:一种是认为在中国现有体制下,人民代表大会只是一种形式,不可能有实质性的作用,不值得给予关注;另一种则极力主张要落实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让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事实上的权力中心。前者过于消极,后者过于理想。一种务实的态度是:充分挖掘现有制度的潜力,解决现实中的政治问题。政治制度的创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过程中曾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而这种制度本身符合现代政治理念,可以容纳相当程度的政治发展。如不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种制度的价值,就会带来制度资源的极大浪费,增加政治发展的成本。然而,在挖掘这种制度潜力的过程中,要放弃某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让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发展中国家的宪法通常描述的是一种想要实现的状态,而不是现在应该拥有的状态。因此,仅仅靠理想原则来指导人大实践,往往寸步难行。这种理想原则实际上反映了传统代议理论中“选举式民主”和“立法式民主”的理念。在现有体制下,“选举式民主”主要是将政党所建议的人选合法化,“立法式民主”主要是将政党所建议的政策合法化。这两种过程不需要代表们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尤其不需要地方人大代表花费时间和精力。这是人大代表无所事事的原因之所在。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社会的发展在政治系统的输入层面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仅仅依靠选举活动和立法是难以缓解的。这就要求在代议政治理念上改变“选举式民主”和“立法式民主”的传统思路,转而重视“参与式民主”,增强代议机构作为输入管道的功能,让人大代表成为民众诉求进入政治过程的主要中介。

对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来说,增强“输入管道”功能具有更重要和更迫切的意义。如果大量的民众诉求通过人大代表进入政治系统,输入超载和输入失败现象就会大为缓解。就拿武昌区来说,如果各位人大代表承担起输入管道的职能,大量的民众诉求就不会涌向吴天祥办公室,形成输入超载现象。如果吴天祥处理民众诉求是出于良心和品德,那么人大代表处理民众诉求则是出于职责和义务。当政治系统内的职责和义务得不到充分履行时,民众就只好寄望于官员们的良心和品德,这是政治系统运行不畅的一个症状。

在现有体制下,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已往的政治实践中已经有了一些积极的努力。其中涉及民众诉求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行政和司法活动的监督,二是加强与选民的联系。而这些努力都还相当有限,有各种阻碍因素。譬如说,地方人大代表缺少可操作性的权力,以对政府形成有效的监督;地方人大代表是非专职的无薪职位,代表们缺少动力来履行职责;地方人大代表大多是党政干部,与政府部门属于同一个利益共同体;等等。

从解决输入超载和输入失败问题着眼,如何去克服这些障碍呢?笔者认为,要在人大与政府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式制衡关系,这种关系包含六方面的主要内容。一要充分认识到人大不是对抗政府的实际权威,而是要促进政府的工作,人大代表处理民众诉求表面上是在找政府的麻烦,实际上是在帮助政府化解民怨,维护或重建政府的合法性。二要逐步完善和运用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的质询、询问、调查和罢免程序,弥补上级政府在监督下级政府方面的力不从心。三要减少政府官员占地方人大代表的比例,让更多的社区精英进入代议机构,为非政府官员代表之间的沟通、组织与协作提供方便。四要对人大代表主政督政在待遇和条件上给予更多的保障,让他们有动力、有时间来履行代表职责。五要把地方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人大上面来,党对政府的领导可以遵循代议制原则,通过党对人大的领导和人大对政府的监督体现出来。六要让人大成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渠道,让人大成为民情上达的“枢纽”。

以人为本做好人大工作,是履行人大职责所系。在实际工作中,紧紧围绕畅通民表上达的渠道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从思想上尊重,从感情上贴近,从行动上深入;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办为民之事,我们的人大工作就一定能上一个新水平。

第二篇: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之思考.改doc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之思考

摘要: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是“一调一裁两审”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导致无论是调解制度或是仲裁制度等都存在着诸多缺陷,难以及时有效化解劳资纠纷。文章在分析对割度上的主要缺陷缺陷进行分析后。针对性地提出重构“三方机制”、赋予调解协议一定效力、重组劳动仲裁委员会、变“仲裁前置”为“裁审自择”制等完善措施。希望通过刺度层面的改变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劳动者利益,缓解劳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关键词: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缺陷;完善

一.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立法现状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实现履或行相关法律法规、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权利、义务产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该纠纷的解决涉及到劳动关系的和谐,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不容忽视的法律问题。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是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章(关于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程序、时效、集体合同的处理等)之规定而构建的,其具体表现为“一调一裁两审”制。此外,结合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原劳动部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颁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形成了从用人单位内部到地方工会和劳动行政管理部门乃至各级法院的多元化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这个解决机制的具体方式包括劳动争议和解、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及劳动争议诉讼等四种。

在上述四种争议解决方式中,和解和调解并非必经程序,当事人可以不经和解或调解而直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在和解或调解不成的情形下才申请仲裁。就劳动仲裁方式和劳动诉讼方式而言,“仲裁前置”是基本制度。即劳动争议发生后,若当事人无法先行达成调解或和解协议,则应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先行处理。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未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的劳动争议案件,法院不予受理。

传统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对于及时解决劳资纠纷、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出现了显著变化,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区分日渐明显,劳动争议案件出现新特点,这使现有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凸显出诸多问题。对现有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进行改革与完善,提高解决劳动纠纷的效率,不仅是对当事人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有力保障。

二、当前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种经济形势迅速发展。劳动用工制度也随着发生巨大变化,与此相伴随而来的是劳资矛盾日益突出,而相关的解决机制却相对滞后于社会变革。使得在处理诸多纠纷时凸显了法律调控手段的无力与苍白。当前,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成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中的重要案源,而且因其自身特点也成为审判工作中的难点。对当前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对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我国近几年的劳动争议案件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案件数量急速上升

有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组织,主要有劳动调解委员会、劳动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据相关司法统计表明,从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一审劳动争议案件849175件,其中1995年至1999年五年问共受理248425件,而2001至2004年12月共受理600750件,后四年受理的案件是前五年的两倍。这些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幅非常大,而这个数据还仅仅是法院系统受理案件的数据,不包括劳动仲裁机构和劳动调解机构的。另外,该数据是全国范围内的统计数据,但我国的劳动争议案件还呈现地区化特征。在东南地区,此类案件的增幅更高,以广东东莞为例,其两级法院2000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还不足600起,2005年则增至4000起。五年约增长了5.7倍,其幅度惊人。急剧增加的劳动争议案件,给各级法院及其他劳动争议解决机构带来了巨大压力,案件堆积率也不断增加。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企业市场化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也不断深入,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等,不少单位在精简机构的要求下裁减了富余人员。如允许企事业单位职工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有的则做轮岗、下岗、待岗等处理,由此引发很多劳动合同变更和解除,由于用人单位未严格按法律和政策规定来处理劳动关系,从而引发劳动争议甚至是群体性劳动争议。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和管理已经初步市场化,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其人身依附性已大为减弱。再加上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使得他们在劳动权益受损时,已不在忍气吞声而是勇敢诉求法律。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的态势。总而言之,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制度的模式变化及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等社会变化导致了劳动争议案件的猛增。

(二)争议内容日趋复杂,现行法律难以调控

当前劳动争议案件的纠纷内容主要集中在劳动关系解除及劳动报酬纠纷两大方面,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内容也出现新的变化。如档案关系引发的案件、因劳动派遣、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调整、涉及商业秘密的劳资纠纷等新型纠纷也正同趋增多。即便是传统的劳动报酬纠纷案件,也出现了新的内容变化,如因提成工资、股票期权引发的纠纷也在与日增多。上述列举的各类新型劳动纠纷内容。我国相关劳动法律体系规定不详甚或根本空白,这给这类案件的解决带来制度性的障碍。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法律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我国劳动法实施十多年了,但与之配套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障法等系列法律均为出台。这导致了就业歧视、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严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即使仅就现行劳动法律体系而言,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传统的“一调一裁两审”机制的处理周期偏长,程序复杂、效率低下、成本昂贵。此外,企业工会组织的弱化趋势及劳动法规本身的庞杂混乱等缺陷。均减弱了劳动法的调控能力,加剧了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和矛盾性。从而对我国现在日趋恶劣的劳资关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诉讼出现群体化趋势,社会敏感度强,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劳动争议案件总体大幅增加的大环境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根据广东省深圳市司法统计数据表明,该市法院2003年群体性劳资纠纷95起,而2004年群体性劳资纠纷110起,短短一年增长了约17%,其增幅不可不谓大。

群体性劳动纠纷大多数是因为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后的经济补偿金、补办社会保险金、企业改制导致的富余工人安置补偿费等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劳动纠纷而引起的,其涉及的主体往往人数众多,通常有几十人甚或上百人。在这类劳动纠纷中,双方的利益通常会产生剧烈冲突,对立情绪严重。处理不好就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

三、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之缺陷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劳动关系出现新特点,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却由于自身的弊端导致无法使劳动争议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具体而言,现行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存在以下缺陷:

(一)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形成于1993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和国企改制重组的步伐加快,企业劳动争议持续高速增长。现有的劳动争议调节机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呈现出种种弊端,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设立上的问题。劳动争议和解或调解的机构是设在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其属于基层民间调解机构。我国《劳动法》第80条规定:“在用人单位内部可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这是法律对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设置的唯一规定。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一项重要机制,法律未在机构设置上做任何强制性要求,这必然使得调解制度成为一项不能普遍适用的制度。当前,我国原本劳动争议调节机制比较健全的国企,因为改制、重组、破产等因素的影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数量不断减少.而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又没有建立调解组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纠纷后,大多因本企业内部没有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又无法进行人民调解时,只能诉诸于仲裁和诉讼。这使得此机制在当前环境下形同虚设,“一调”成为一纸空谈。

2、“三方原则”并没有在调解中得到有效贯彻。“三方原则”是指调解委员会的组成应由政府、雇主、劳动者三方代表。根据一定的议事规则或程序,开展协商谈判而达成调解协议的规则。此原则在缓解劳资矛盾、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稳定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和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该原则在国际范围内也获得普遍认可。各国的国内立法均表明“三方原则”可普遍适用于各种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但是根据我国《劳动法》第80条规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工会代表组成。该规定从表面上看的确由三方主体构成,但其实缺陷明显。工会本身就由全体职工组成,工会代表其本身就是职工代表,委员会成员中的职工代表也是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同是一个单位的职工,没有第三方之分。而且。虽然工会法要求工会要独立于企业存在且要为职工谋取利益。但实践中由于在人事权、经费管理、办公设施及场所等方面的限制,企业工会大多依附于用人单位。无法真正独立行使职权。甚至沦为一个纯粹的福利发放机构,其不可能站在中立立场维护职工的利益。因此。劳动法第80条的规定根本无法贯彻“三方原则”,这使得用人单位内部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3、劳动调解协议的效力不全。劳动争议调解和人民调解在性质上同属于民间调解,是非强制性的,其协议之达成必须依靠双方自愿。而协议之履行必须依靠当事人的自觉。为维护调解协议的严肃性,《劳动法》第80条2款规定:“劳动争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但当事人若不履行该如何处理,法律却未作出规定。至于劳动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7条做出补充。该条规定:“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具有劳动权利义务内容的调解协议。具有劳动合同的约束力。可以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此条文虽然从法律上赋予了调解协议以合同效力,但仅限于劳动争议诉讼的程序中,在“仲裁前置”之程序中则无法适用。这导致该调解协议可能在劳动仲裁中不被认可而最终成为废纸。

(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

由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采取“仲裁前置”的做法。因此仲裁程序在劳动争议的解决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对于分散我国劳动纠纷解决途径,减轻法院压力,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该制度也在实践中逐步暴露出许多问题,不适应不断深化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中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需要。

1、劳动仲裁机构的行政色彩浓郁,无法实现仲裁。劳动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其必须具有独立性的特征。但现行体制中却因为过多的行政色彩而无法实现这一点。根据我国《劳动法》第81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这从条文上似乎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在实践中各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应机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并不属于独立的仲裁机构。由于在机构设置上不独立,就谈不上中立。依照仲裁独立性原则,无法独立的机构所作出的裁决自然也无法使人信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在劳资纠纷中往往偏袒资方。忽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因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在2001年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为农民工追讨工资运动中,就暴嚣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2、“三方原则”有名无实。“三方原则”不仅是贯彻在劳动争议调解程序中,按照国际惯例,这一原则也应贯彻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中,正如前文表述的我国《劳动法》第81条之规定。首先,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其代表的是政府利益这不言而喻;其次,同级工会代表代表的是何利益?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并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非官方的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往往要听政府部门发号施令。因此其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政府利益;第三是用人单位代表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由此形成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类型,多种形式的经济主体。倘若是公有制用人单位,其代表往往由政府的计划部门、经济或贸易委员会等部门来担任,这还将代表着政府利益;倘若是其他经济成分的用人单位,其代表自然由资方充分。代表的也是资方利益。因此实践中的“三方”中。并没有任何一方能够真正代表雇工利益,能完全从雇工利益角度出发进行维权。由此可见。该法条虽然确立了“三方原则”,但在实践中却是有名无实。

3、“仲裁前置”的做法违背了自愿原则。我国劳动仲裁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体现在其前置性上.但多数学者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批评与改革也正是着力于此。较之一般民事争议而言,当事人只有在选择仲裁为解决方式时,人民法院才能裁定不予受理,而对于劳动争议而言,必须先裁后审,未经裁定法院不得受理,这其实严重违反了仲裁自愿性原则。众所周知,司法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任何人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有权获得司法救助,除非双方当事人协议将该争议提交仲裁,否则当事人一方可直接诉至法院。甚至在实践中由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案范围的限制或主观判定错误。致使认为某案件不属劳动争议发出不予受理的通知时,法院却认定为属劳动争议必须先行仲裁,此时当事人便投诉无门了。所以该前置程序的设置不仅有悖于仲裁的基本原则而且还是对公民诉权的直接限制。

四、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之完善

上述这些制度性的缺陷导致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不能及时解决社会劳资矛盾,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因此,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改革成为完善劳动法体系的当务之急。

(一)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之完善

1、取消企业内部劳动调解机构。以独立的区域性调解机构取代。调解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解决纠纷、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然而正如前文所述,现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机构设置上没有强制性,而人员组成上又不能贯彻“三方原则”。这使劳动争议调解方式在解决劳动纠纷时能发挥的作用及其有限。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由企业内部调解转向社会性的外部调解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应取消企业内部劳动调解机构,以一个与企业本身不相依附的独立的区域性调解机构来完成劳动争议调解这一方式已成为必然之选。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4年,全国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15万多个,同比减少l万多个,下降7.2%,组建率仅为11.2%。而小型非公企业集中的乡镇、街道、社区和行业,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则发展较快,全国已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近万个,人员八万余名。在这种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中若能贯彻实施“三方原则”、并在政府指导下合理有序地开展工作。必能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带来新的生命力。

2、赋予调解协议以完整的法律效力。与一般的民事调节不同,劳动争议调解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应对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区别对待。使它的效力能比一般调解协议的效力更为完备。如前所述,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已经赋予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在诉讼程序中能被法院采用直接作为断案依据。然而我国劳动争议解决的前置程序是仲裁,很多争议案件在仲裁程序中就已终结。对于那些已达成的调解协议,因当事人不履行而付诸到仲裁程序时,却因为法律未赋予该调解协议在仲裁程序中有效而使之前的努力付之流水,这显然是资源的浪费。鉴于此,我国仲裁法律体系应出台相应的解释,要求劳动仲裁机构在进行劳动争议仲裁时。若当事人之前已经达成调解协议的,除非出现情势变化或者能证明当事人利益受损。就应在劳动仲裁程序中认可调解协议的效力。并在裁决中直接适用。

(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完善

1、重构仲裁委员会中的“三方”,真正实现“三方原则”。如前所述,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其三方的构成大多代表着政府的思想与利益,无法实现保护雇工利益的目的,因此必须对此“三方”进行重构。首先应将劳动仲裁委员会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中脱离出来,单独组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实践中这三方可以由地方政府主持,会同当地工会、商会来组建。由商会这一独立社会团体代表当今多元化的用人单位作为代表,能真正体现该行业中的资方利益,而不是仅仅顾及个案中的老板利益。使案件能够较为公平地得到处理。地方工会代表的选择必须科学合理,使该代表能真正代表雇工利益进行谈判,避免受到行政因素的干扰。由此。将政府代表、劳动者代表、用人单位代表三方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各方利益均衡的机制,在改机制下各方进行平等对话,这避免了劳动仲裁委员会自成立之初就具备的浓郁的行政色彩。增强其独立性与民间性,从而真正实现“三方原则”。

2、改“仲裁前置”制度为“裁审自择”制度。裁审自择,即指当事人对于所发生的劳动争议。可通过预先订立的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在选择仲裁后便不得在向法院起诉。选择法院诉讼后便不得再申请仲裁。其中仲裁采取一局终裁制,诉讼是两审终审制,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确立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相互独立的地位。这种机制的设立不仅尊重了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符合意思自治原则,而且由于仲裁的一局终裁制使其不可再诉从而加强了仲裁的准司法性,提高了其权威性。这种体制的设置还能达到最终分流劳动争议案件的效果,双轨制的运用使劳动争议案件一经仲裁便得到解决。无须再动用法院的司法资源,使法院压力能得到有效缓解。

五、结语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还有最后一种方式即劳动争议诉讼机制,由于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劳动诉讼法,劳动争议诉讼程序适用的是民事诉讼法的一般规定,因此在该程序中的若干问题主要属民事诉讼法的研究范畴,又受篇幅之限。本文就不再赘述。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设置应在兼顾社会各方利益的前提下,重点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在制度层面上加以完善外,还需要从观念层面上不断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的形成。才能使劳动者利益得到最好的保护。参考文献:

[1]陈娟、郭卫星:《劳动争议解决中的仲裁与诉讼关系的思考》,《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第9期,第1—5页。[2]王海生:《刍议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重构》,《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74-77页。

[3]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利民:《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缺陷与完善》,《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11期,第168—170页。

[5]余春艳:《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6期,第271-272页。

[6]王从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重构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23-26页。

【7]郑尚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8]张志群:《健全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与体系探讨》,《福建法学》2006年第1期,第18-21页。

[9]利民《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与重构》,《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56-60页。

第三篇:完善考核机制的思考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果洛州在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进行了积极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主要做法

1、考核评价的内容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州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层面、多渠道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和内容,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指标和内容更加趋于全面和准确。对领导班子注重从政治方向、精神面貌和围绕中心、维护大局、分工协作抓落实、处理利益关系、务实创新、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情况进行考核。领导干部注重从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工作思路、组织协调、依法办事、工作作风,履行职责成效、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考核。对各县领导班子和领导领导干部突出考核其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稳定、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成效,对州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重点考核其发挥职能作用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情况,使考核评价更具体、更详实。

2、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更新。指标设置周严精密,体现个性特点。主要经济指标、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指标力争与省上下达的指标相衔接,与上级部门之间的数据相吻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不同的考核要求,考核评价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具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内容和实绩分析指标,充分考虑不同层次部门和不同岗位的差异性,尽量平衡衡量尺度,避免导致评价结构不合理,多从定性定量的指标体系来把握,以准确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住深层次的潜能、潜绩与显能、显绩的关系。

3、考核评价的方法不断创新。把自上而下的组织考察同自下而上的民主测评相结合,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中,抓好述职述廉、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综合分析等关键环节,做到环节不少,程序不漏,确保了考察考核的质量,同时增加了实绩公示、群众满意度调查、征求上级领导和上级部门意见等程序,为州委准确使用干部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4、民主参与的程度不断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高不高、作风好不好、政绩突出不突出,群众自有定论。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中,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认真落实群众在考核评价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为了保证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在拓展考核层面上狠下功夫,努力实现考核的准确性,鼓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老干部积极参与考核评价工作,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成绩、服务质量、社会影响全方位进行评价,扩大了参与考核评价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个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态度,提高了干部考核的公信度。

5、考核结果的运用不断加强。坚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根据考核评价结果,科学配备领导班子,努力打造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以知识水平、专业、资历、个性特征与岗位、职位特点相匹配为标准来整合领导班子,努力建设年龄结构梯次合理、专业结构互补、性别比例协调的党政领导班子,使班子每个成员都能发挥现有能力,增强了领导班子整体合力。

二、我州当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缺乏对考核工作的调查和理论研究。干部考核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如何使其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如何做到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实际当中,缺乏对考核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总结,以及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2、考核内容不够全面,存在以偏概全现象。虽然近年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不断得到完善,但在具体的考核操作中仍然存在一种倾向,就是“绩”的考核,侧重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核,平时注重收集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党政建设考核指标设置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共性的多、个性的少,缺乏对不易量化考核目标的综合评价分析。

3、信息获取不够对称,不同程度影响考核结果。重集中轻平时,多是注重年终考核,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组织不定期的日常考核制度尚未形成,重静态轻动态,平时考核的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从考核自身来说,平时不算账,年底总算账,难免会出现以领导干部短期工作成绩或年底考核依据的“近因效应”,致使考核工作缺乏规范化和科学化。

4、缺乏专业的考核评价队伍。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多集中在年末一个月内,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所以每年都要临时抽调部分人员参与考核工作,参加考核的工作人员,缺乏系统、详细的业务培训,往往对考核工作把握不是很准确。考核人员业务能力不强,知识结构不全面,对考核对象所在岗位职责了解不够,不能科学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德才和实绩。考核人员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核评价的质量。

三、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紧扣工作中心,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

1、牢固确立围绕中心的指导思想。健全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扩大考核民主,加强综合分析,强化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促进果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始终坚持六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坚持突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绩。引导干部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充分落实人民群众对干部考核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注重把握不同部门、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增强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增强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坚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力求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

3、充分突出科学发展的根本导向。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根本导向,把选好配强领导班子作为根本任务,把扩大考核民主作为基本途径,把综合考核评价作为基本方法,着力探索和完善组织评价、群众评价、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四位一体、有机联系、互为印证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实绩考核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集中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价与结果运用相结合的制度体系,构建适应科学发展要求、体现各地各部门和岗位不同特点的干部考核评价新机制,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合理制定考核标准,完善考核标准体系。

1、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是考核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不同地区和部门班子的考核,要按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不同工作难易程度和不同综合实力分类,对基础条件较好,完成工作任务比较容易的地区,考核权重可以适当调低;对于基础条件差,完成工作任务难度大的地区,考核权重可以适当调高,对同一类型的进行横向比较考核。

2、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全面正确地评价工作实绩。坚持“软指标”与“硬指标”并重,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既重视有形的硬任务,也不忽视无形的“软指标”,进一步加大“软指标”的考核权重,不搞“单出头”。具体到地区和部门领导班子,考核以主要工作目标(目标责任绩效)为主、共性工作目标(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兼顾;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办法,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分工,对即定实绩考核的同时,注意对实绩取得过程的考核,尤其是对主观努力程度、发挥作用等方面情况进行重点考核。坚持全局与局部并重,不仅要看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成绩,更要看其能否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维护大局。坚持实绩与成本并重,对政绩的评价引入成本分析,正确评价政绩带来的现实成效与长远影响,避免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

3、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评价主体,建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坚持组织认可和群众公认相结合的原则,多元设置考核评价主体,将上级、同级和下级,特别是群众纳入到考核评价的主体体系中来。一是上级考核评价。上级主要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对考核评价对象负有领导、管理、监督的重要职责,是必不可少的考核评价主体。二是同级考核评价。同级领导与考核评价对象工作职责比较接近、工作关系比较密切,对考核对象政绩取得有一定鉴别权。三是下级考核评价。下级是考核对象实绩的主要施行者和落实者,情况最清楚,感受也最深。四是群众评价。群众是被考核对象的服务主体,最能发现问题,评价最为客观真实。

4、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加强领导,要将考核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实施定期安排、定期考核、定期评定、定期通报、定期检查,使考核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组织部门是实施综合考核评价抓总的职能部门,组工干部是考核评价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要培养一支懂专业的考核队伍,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论是考核目标体系,考核评价办法,还是考核的组织与管理,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一些内在规律还需要在实践中把握和探索。(作者 李华庆)

第四篇:完善项目工作机制调研思考(共)

近年来,我县项目建设工作成效显著:**高速公路**段的建成,破除了**经济发展的交通制约;工业园区杨柳河区块开发,拓展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平台;下山转移工程、康庄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湖赤石景区开发、小顺景区开发,打开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新局面;仙宫大道、浮云大桥、城南路、污水处理厂、中山广场等城市配套设施顺利建成使用,改变了城市面貌;城西小学、体育馆、图书馆新大楼、卫生监督所迁建等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全县社会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项目是投资的载体、工作的抓手、发展的核心,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套高效的项目工作机制作保障。因此,对照着新的发展要求,优化现有的项目工作机制,理顺其中的工作关系,是实现我县项目推进提速的重要工作。为此,县人大财经工委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自5月份开始,对我县项目工作机制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项目工作机制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县严格遵循国家、省、市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项目建设的各项机制。目前,我县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涵盖项目生成、储备、决策、审批、管理、进度督促、重大问题解决、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的项目工作机制。

1、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初步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梯度循环体系和“分类管理”的审批制度。在项目谋划阶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项目储备库制度。各部门提出今后一段时间的建设项目,完成项目建议书,纳入**县项目储备库。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调整和补充。二是实行项目评审论证制度。对业主申报的项目由县行政审批中心牵头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初审(包括现场勘察、相关指标的测算、前置条件的完备性审查),并提出初步意见反馈业主;重大项目则还要实行专家分析论证和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对项目进行专家综合咨询和论证研究,并通过媒体公示等形式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在项目审批阶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分类管理,优化项目审批程序。对政府性投资项目以审批程序进行管理,对企业投资项目按照《**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的规定分别采用备案制度和核准制度进行管理(凡符合《**省企业投资核准目录》的项目采用核准制,其余项目除国家、省、市明令禁止的项目外一律采用备案制)。行政审批中心推行证照集中办理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服务制、审批收费公示制、投诉事项限期答复制和服务满意度测评制,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二是成立专门的项目前期工作机构,由县前期办负责协调重大项目建设从项目开发、储备到开工建设的各个工作环节,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开工报告的编制、评估、论证、申报、审批(核准、备案)的工作过程,并且负责协调项目的整合与对接,争取省、市方面有关资金与政策的支持。

此外在项目建设承担业主的选取方面,我县也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规定凡总投资超过20万元的政府性建设项目必须通过招投标确定业主,其中投资额在20万-50万元的项目采取邀请招标,5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标;规定监理费用超过10万元的项目的监理单位必须通过招投标确定,其中监理费用在10万-20万元之间的项目的监理单位可以通过邀请招标确定,监理费用超过20万的项目的监理单位要通过公开招标确定。

2、探索项目投融资机制,形成“市场配置、企业为主、政府导向、渠道多样”的融资体系。企业投融资方面,一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不断创新引资方式。我县将招商引资作为解决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途径,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依托**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采用定点招商(温、台地区)、定向招商(金属加工制造等行业)、组团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吸引外地企业来**发展,从而引进资金、技术、产能,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银企携手共进。由政府牵线搭台,建立银企联席会议制,每年上半年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促成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形成双赢共建格局。三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近年来,我县不断降低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的准入门槛,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一律对民间资本开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

政府投融资方面,一是加强银政沟通,保障资金供给。善于解读国家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及时关注并分析银行资金的投放领域的动向,努力为大型政府性投资获取金融部门的支持。二是有效配置政府资产,筹集建设资金。发挥国资公司、城发公司、土地收储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努力盘活国有资产,逐步将资金从经营性领域内撤出,集中到建设领域,及时处置闲置资产。

第五篇:入户走访察民情,解决难题夯基础

入户走访察民情,解决难题夯基础

—驻但店镇王家岗村工作队 董琦

为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号召,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根据活动方案,我工作组于三月十日开始进行入户调查,本着“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牢记“八大任务”,严肃“六大纪律”,以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典型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王家岗村255户农民进行了走访,了解该村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农民就业情况以及对现有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等,通过调研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在走访中,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积极问政于民、主动问需于民、虚心问计于民。主动约访排民忧、带案下访解民难、上门回访暖民心,切实帮助群众在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压、生活上解困。并为村组干部鼓干劲、出点子,指导农民立足春季生产、搞好结构调整、发展畜牧养殖,为农民增收“问诊把脉”。

王家岗村位于但店镇中部,交通便利,资源贫乏。全村辖8个小组、255户、947人、其中劳动人口549人、外出务工人员278人,中共党员20名、农村低保户75户。2010年村级年收入5.8万元,人均年收入5200元。该村共有耕

地683亩,其中水田571亩,养殖水面420亩,山林面积1444亩。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由全新的二层砖混小楼替代了过去低矮的土砖屋,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鱼类、肉类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但在农村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就当前农村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一、惠农政策覆盖率广,农民满意度较高 我工作队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王家岗村的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走访的255户中,“新农合”、“农村社保”、“耕地补贴”等政策覆盖率基本上达到了100%。农民对当前国家的政策表示非常满意,认为惠农政策的出台确实对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部分惠农政策在执行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医保的分配不均衡,导致部分村民心有怨言,“该得到的得不到,不该得到的却得到了”。二是目前农村的土地管理较为混乱,土地界限模糊,在调研的农户中,有的农户有着“分到的土地永久属于自己,不想再进行分配、自己种了就是自己的土地”的错误理解,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二、农业发展动力不足,技术手段落后

该村农业总产值660.6万元,农业产值145.6万元,林业产值27万元,牧业产值475万元。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

后,主要以人力为主,科技化水平不高,耕作未见大的农机器具,生产效率较低。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以至于耕地有部分闲臵,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这也是我国大部分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该村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及豆类等农作物为主,缺少特色种植产业,种植的作物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不能形成高效、高质的农业种植链条。该村养殖业主要以养猪为主,是但店镇最大的生猪养殖村,年出栏生猪2000头,但猪场标准化程度不高,严重阻碍该村生猪养殖的快速稳步发展。我工作队凭借自身优势,指导该村的猪场进行标准化改扩建,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扶持,为该村养猪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了扩大该村畜牧养殖规模,在村政府的帮助下,我工作队采取积极主动联系、与农民交心谈心、宣传惠农政策等方式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养殖。成功引导该村8组村民王四喜兴办了一处存笼量一万只的蛋鸡养殖场,该场建成后预计年可获利10多万元,目前鸡舍已具雏形。

三、社会事业蓬勃起步、稳步发展

该村以前受条件限制存在着无健康娱乐场地,无娱乐设施,无娱乐项目的“三无”困境。使得农忙过后的老人及部分年轻人热衷于抹牌、赌博等不健康的娱乐活动。为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娱乐状况,该村村政府抢抓机遇,于2010年,借全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机会,在村部建了一处农民图书馆,里面的图书涉及种植、养殖、电器维修、教育等一系列专业读物,并兴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场,告别了过去“三无”的困境,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娱乐氛围,得到了村民的好评。由于目前农村留守人口较少,村里的孩子大部分都在镇上上学,生病了也大部分都去镇上的卫生院治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终有一天不能再满足村民教育与医疗的需要,所以村政府应未雨绸缪,着力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及环境卫生条件,造福村民。

四、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在村政府的努力下,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建设资金、动员发动等方式,组织村民开山劈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村级主干道已完成水泥硬化3.7公里,剩余4.3公里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已经顺利开工,预计在5月份完工。由于农村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地理位臵特殊,水利建设、安全饮水等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工作队全力以赴,帮助村里订规划,跑关系,找项目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村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五、村级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动力

该村无大的村级企业,村级年收入5.8万元,主要来源是几个小的企业所缴纳的款项。包括猪场、鱼场、银杏树基地等。村级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动力。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地理位臵原因。受地理位臵影响,大部分企业及老板对在这里投资不感兴趣。二是无特色产业。比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前只是零星的存在,形不成规模,形不成特色。三是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人口稀少,消费动力不足,间接导致村里商业发展动力不足。

六、改变现状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在这方面,我觉得应该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把一些思想素质好、能力水平高、带头致富经验足、公道正派的贤人、能人、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积极发挥好他们带头人的作用。乡领导要引导他们找准发展路子,使他们能够立足实际、瞄准市场、因地制宜带领农民致富。引导农民从“围着政府转”变为“围着市场转、跟着能人干”。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政府要定期对农民进行国家的惠农政策、土地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等进行宣传,使农民能够真正明白政策的具体内容,自觉遵守相关政策的规定。在农民自己的监督下,规范惠农资金与土地政策的管理,严格惠农资金的发放程序,建立更加完善的审批制度,使国家的惠农政策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王家岗村的255户中务农人员总人数为549人,外出打工的有278人,而这些富余劳动力在家也是一半劳动一半休息,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就业难度之大。导致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的

自身素质不高,就业观念差,没有就业技能。针对此情况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就业观念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还要搞好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促进农民的就业和增收。

四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领域。这次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和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这就不得不拓宽渠道,进行产业结构再调整,优化品种,因地制宜,加大示范带动,结合村子实际,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畜牧养殖等其他产业。发现空位,抢占市场,以科技为动力,坚决淘汰劣质低效品种,积极推广新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养殖规模,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五是发挥“统”的功能,积极筹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该村的种植和养殖产业大部分还停留在分户为战,小打小闹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和产业规模。可以统一组织起来成立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每个相关产业中能人的优势,提高积极性,又可以享受国家的一些补助及优惠政策,降低市场风险。最终实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群众发财致富的双赢目标。

六是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把教育和交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臵,其次增加医疗、文化和环

境保障。交通是一个村能否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解决了交通问题,才可以使“车进的来,货出的去”,因此增加交通建设投入就至关重要。其次应增加教育投入,该村有 以上的高中生毕业后就不再继续深造学习了,当我们问起他们父母说孩子怎么不上学了,他们有的说是孩子自己不想学有的说没钱上不起学,有的说上学没用,不如出去打工。从不为孩子做长远打算。可不知就是由于这一念之差,只能使他们永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永远落后。因此要想改变现状,应该狠抓农村的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和宣传投入,免费让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掌握一门技术,回家创业致富。其次要加快建设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彻底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落后的问题。建立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定期为农民群众检查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搁,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再次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文化活动中心,使群众能看上报纸、听上音乐、扭起秧歌,真正呈现出一番新农村景象。

二〇一一年四月五日

下载完善民情上达机制解决难题调研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民情上达机制解决难题调研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健全机制破解难题完善基层社会管理

    健全机制破解难题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重在基层,只有打牢基层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座大厦才能牢牢矗立。结合西湖区的实际,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就要......

    试论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

    试论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 【摘要】:目前我国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即诉讼化解机制和非诉讼化解机制。诉讼化解机制是借助国家公权力来解决医患纠纷矛盾,......

    完善大学生流入流出机制优先解决大学生“...

    完善大学生流入流出机制优先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 我是东城街道的,现在先把我街道的村官情况做一介绍,东城街道原先共有19名村官,其中1名辞职,2名考录公务员,1名考录事业......

    创新三项机制解决农村党组织弱化难题

    创新三项机制解决农村党组织弱化难题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有所加强,但仍有部分中等村、贫困村,党支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现象,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这与农......

    完善工会维权机制的思考

    邮政企业工会完善维权工作机制的思考大同市邮政局 杨日张勇维权机制是工会履行基本职责、做好维权工作的基本保障。多年来,在维权机制建设中,各级邮政工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基......

    完善纳税服务体系调研思考

    一、纳税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治税思想的影响,税务机关基本上没有纳税服务的概念。1993年税制改革,为了让纳税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税制,我国第一次提出了“为......

    完善纳税服务体系调研思考

    完善纳税服务体系调研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完善纳税服务体系调研思考2010-06-29 18:50:2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完善纳税服务体系调研思考完善纳税服务体系调研思考(2)......

    关于完善党建目标管理考核机制的调研思考(精选5篇)

    2005年工委根据《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制定了《市直单位党建工作考评细则》(简称《细则》,并以市委办05年7号文件形式下发到市直各单位执行,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