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原市公安局贯彻《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的实施细则
太原市公安局贯彻《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的实施细则
为认真贯彻执行《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并政发[2007])1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1、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方式,统称“居民户口”。从统计口径上,按照公民居住的地域,将人口统计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2、新印发的《居民户口簿》、《户口迁移证》、《户籍证明》等不再标注户口性质,其“户别”栏,一律打印为“居民户”或“集体户”。
3、原有的《居民户口簿》,根据群众自愿的原则予以替换。
4、对迁往市外的户口,如外地或本人要求注明户口性质的,按历史记录标注;对因多次迁移难以确定户口性质的,原则上居住在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按“非农业”户口迁出,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按“农业”户口迁出,群众有特殊需要,须经调查了解据实标注。
二、购房者的户口准入
外地公民在我市辖区内购买成套新建商品住房、足额付款、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并实际居住、有稳定收入者,准予其本人和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落户。商品房是指房地产开发部门依据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定开发销售的商品住宅,不含二手房、自建房;对拥有共同产权的商品房,如产权所有人均系外地户口居民,允许其中1人按相关购房落户条件,办理在并落户;如产权所有人一方系太原市区常住户口居民,另一方外地共有人不再按购房落户政策办理迁并落户。
所需材料:
1、申请人书面申请;
2、申请人、随迁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购房合同、购房发票原件及复印件;
4、房屋所在社区出具的具有稳定收入证明;
5、户口所在地户籍证明;
6、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证明;
7、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证明;
8、本市《暂住证》、房屋所在地社区证明;
9、申请直系亲属随迁的,出具直系亲属关系证明,申请子女随迁的同时出具计生证明; 办理流程:
申请人填写《申请迁入登记表》,申请迁入原因填写“购房迁入”,持此表和相关房产证明到太原市房地产管理局办理审核手续。房地局在《申请迁入登记表》上签注意见并盖章后,再到派出所由户籍民警出具调查报告,所长审核签字,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报市公安局批准后,凭《户口准迁证》落户。申请材料中的各种证件的原件由受理民警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所长审核后原件退还申请人。
办理时限:
派出所随时受理,每个月集中向市公安局上报一次材料,市公安局接到材料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
三、直系亲属的户口准入
在我市有常住户口并有居住条件和稳定收入的居民,凡与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属外地户口的应准予落户。属父母投靠在并子女的,不能再以投靠父母的名义办理外地其他子女的随迁或连环迁入。
所需材料:
1、申请人书面申请;
2、申请人、被申请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申请人单位或社区出具的具有稳定收入的证明;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或《住房证》;
5、被申请人户口所在地户籍证明;
6、被申请人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证明;
7、直系亲属关系证明,申请子女的同时出具计生证明;
办理流程:
申请人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填写《申请迁入登记表》,申请迁入原因填写“直系亲属投靠”,户籍民警出具调查报告,所长审核签字,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报公安分、县(市)局批准后,凭《户口准迁证》落户。申请材料中的各种证件的原件由受理民警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所长审核后原件退还申请人。
办理时限:
派出所随时受理,每个月集中向公安分、县(市)局上报一次材料,公安分、县(市)局接到材料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
四、各类人才的户口准入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我市短缺的特殊技能、愿来我市工作并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外地公民,准予在我市落户。
所需材料:
1、本人书面申请;
2、申请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毕业证》或省级以上部门颁发的《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或市劳动部门出具的具有特殊技能的证明;
4、户口所在地户籍证明;
5、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证明;
6、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办理流程:
申请人填写《申请迁入登记表》,申请迁入原因填写“人才迁入”。属于本科以上学历的,持此表和学历证明到山西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办理审核手续;属于我市短缺的特殊技能的,持此表及相关技能证明到太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审核手续,上述部门在《申请迁入登记表》上签注意见并盖章后,再到太原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集体户所在派出所申报;属于中级以上职称的直接到太原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集体户所在派出所申报。户籍民警出具调查报告,所长审核签字,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报市公安局批准后,凭《户口准迁证》落户。申请材料中的各种证件的原件由受理民警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所长审核后原件退还申请人。
办理时限:
派出所随时受理,每个月集中向市公安局上报一次材料,市公安局接到材料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
五、纳税者的户口准入
在我市当年纳税3万元以上、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民营企业,准予法定代表人本人和与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落户。
所需材料:
1、申请人书面申请;
2、申请人、随迁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及复印件;
4、本年度缴纳国税(含地税)的纳税发票原件及复印件;
5、户口所在地户籍证明;
6、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证明;
7、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证明;
8、本市《暂住证》;
9、申请直系亲属的,出具直系亲属关系证明,申请子女的同时出具计生证明;
10、太原市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出具的该企业员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证明;办理流程:
申请人填写《申请迁入登记表》,申请迁入原因填写“纳税迁入”,直接到企业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户籍民警出具调查报告,所长审核签字,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报市公安局批准后,凭《户口准迁证》落户。企业有集体户的,落到集体户上;企业无集体户的,落到派出所专设的集体户上。申请材料中的各种证件的原件由受理民警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所长审核后原件退还申请人。
办理时限:
派出所随时受理,每个月集中向市公安局上报一次材料,市公安局接到材料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
六、我市单位招用人员的户口准入
凡被我市用人单位招用的具有国家规定的技术等级(职称),连续工作二年以上,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职工,应准予落户。
所需材料:
1、本人书面申请;
2、申请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具有国家规定的技术等级(职称)证明;
4、《劳动合同书》原件及复印件;
5、单位《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及复印件,人事、劳资证明;
6、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7、户口所在地户籍证明;
8、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证明;
9、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证明;
10、本市《暂住证》;
办理流程:
由用人单位统一到单位所在地派出所申报,填写《申请迁入登记表》,申请迁入原因填写“招用人员迁入”,然后由单位统一持此表和技术等级证明到太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审核手续,劳动部门在《申请迁入登记表》上签注意见并盖章后,再到派出所由户籍民警出具调查报告,所长审核签字,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报市公安局批准后,凭《户口准迁证》落户。单位有集体户的,落到集体户上;单位无集体户的,落到派出所专设的集体户上。申请材料中的各种证件的原件由受理民警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所长审核后原件退还申请人。
办理时限:
派出所随时受理,每个月集中向市公安局上报一次材料,市公安局接到材料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调入人员和录用的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仍按现行管理办法落户。
七、设立集体户的条件
凡拥有自有产权的办公、生产、经营场所,职工人数超过10人,能为职工提供合法的集体住所,并确定专人管理集体户口的单位均可向驻地派出所提出申请,由派出所审核,上报公安分、县(市)局批准并报市公安局备案后设立集体户。单位无条件设立集体户的,派出所设立专门的集体户,统一解决投资纳税人员、招用人员的落户问题,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集体户口人员(不包括各类在校学生集体户)在结婚或具有合法固定住所(有《房屋产权证》或购房合同书和购房发票或单位住房证明等有效证明)后,可在市内迁移。
八、直系亲属是指:夫妻、父母、无独立生活能力的未婚子女(已达婚龄的子女须有户口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未婚证明,不包含离婚和丧偶)。直系亲属证明包括:结婚证、出生证、公安机关或公证处出具的直系亲属关系证明等有效证明。
九、计生证明是指:被申请人户口所在地乡镇、街办计生部门出具的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证明或已处罚证明。
十、户籍证明是指:电脑打印的户籍证明或常住户口底簿复印件,必须有18位居民身份证号码,加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
十一、《申请迁入登记表》根据《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重新设计后,公布在太原市政务大厅网站市公安局栏目内,网址是:www.xiexiebang.com,群众可自行下载填写(复印有效);同时还公布在公安网市公安局户政支队网站内,网址是:http://10.95.4.1,旧版的《申请迁入登记表》同时作废。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及成套新建商品住房必须经过太原市房地产管理局认定,并在《申请迁入登记表》“相关部门审核意见”栏内签注意见、盖章后,再履行申报手续。
十三、《毕业证》必须经过山西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的认证,并在《申请迁入登记表》“相关部门审核意见”栏内签注意见、盖章后,再履行申报手续。
十四、我市短缺的特殊技能和用人单位招用的具有国家规定的技术等级(职称)必须经过太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鉴定,并在《申请迁入登记表》“相关部门审核意见”栏内签注意见、盖章后,再履行申报手续。
十五、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证明是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缴费专用票据。
十六、我市古交市、清徐县、娄烦县、阳曲县的居民迁入城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开发区)的,按上述规定申报。外地人员迁入上述县、市的可继续执行《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局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并政办发[2003]14号)。
十七、我市城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开发区)范围内的居民,只要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并实际居住,可在市区内迁移。严禁各种名义的搭户造成人户分离的现象。
十八、本实施细则自2007年6月1日起执行,我市原有规定与本实施细则相抵触的以本实施细则为准,其它不相抵触的仍按原规定执行,只取消《进入太原市落户指标表》和《“农转非”计划指标表》。
十九、本实施细则由市公安局户政管理支队负责解释。
二00七年五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
发文单位: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文号:并政发〔2007〕17号
发布日期:2007-5-21
执行日期:2007-6-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优化我市发展环境,构建和谐太原,现就进一步改革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居民户口”管理制度。实行城乡统一户籍登记制度后涉及的征地补偿、退伍安置、社会保障、城镇就业、计划生育等问题,在有关部门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未出台前,仍按现行规定办理。
二、全市范围内各类户口实行按规定条件准入制度
(一)外地公民在我市辖区内购买成套新建商品住房、足额付款、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并实际居住、有稳定收入者,准予其本人和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落户。
(二)在我市有常住户口并有居住条件和稳定收入的居民,与其共同生活属外地户口的直系亲属,准予落户。
(三)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我市短缺的特殊技能、愿来
我市工作并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外地公民,准予落户。
(四)在我市当年纳税3万元以上、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民营企业,准予法定代
表人本人和与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落户。
(五)被我市用人单位招用具有国家规定的技术等级(职称)、连续工作2年以上、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职工,准予落户。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调入人员和录用的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仍按现行管理办法落户。
三、公安机关可为10人以上的单位设立集体户。
四、本意见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具体实施细则由有关部门制定。我市原有规
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第三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效利用国内外资金,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实现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和省政府《关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并联审批”与“全程服务”相结合的外商投资审批新型模式,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全面落实首问(首办)负责制、服务承诺制、联合审批制、超时默认制和责任追究制,创建“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投资环境。
(二)实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设定的外商投资审批事项,一律免审。对投资总额(含增资,下同)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5000万美元以下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和合同、章程,由市级部门核准;对在具备一定条件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和合同、章程,由所在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行核准;在各县(市、区)投资总额5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由各县(市、区)核准。
(三)推行限时办结制度。对属于本市权限内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在申请材料齐备完善的情况下,1个工作日内预先核准企业名称,7个工作日内核准项目、合同、章程;工商、外汇、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对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均须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登记或备案登记手续。
(四)简化外商投资企业年检手续。太原市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办公室为外商投资企业开辟年检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统一受理,配合办理。
(五)放宽外商投资企业中方法人股东出资限额与中方主体资格条件。外商投资企业中方法人对外投资不受其净资产数额限制。允许具有投资能力和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各类经济组织作为外商投资企业股东。
(六)为境外投资者来并投资提供前期便利条件。境外投资者在项目投资筹备前期,经外汇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可开设用于企业筹建的费用类外汇帐户。
(七)规范外商投资中介机构服务行为。外商投资企业有权自行选择中介机构为其服务,有关部门不得强行指定外商投资项目编制、注册资本验资、企业审计中介机构。
各咨询机构、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咨询、评估、验资、审计等手续时,收费标准不得高于内资企业。
(八)提供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供气、供电、供水、供热、电信等公共事业服务单位因线路日常维护或检修须暂停供应或服务时,应提前3天通知外商投资企业;发生一般故障或事故时,有关单位应在24小时内抢修并恢复公共服务。
(九)遵从联合检查和收费从低原则。废止所有未经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的检查项目。行政职能部门如确有必要或按规定进行检查的,应尽量采取合并检查或联合检查方式,不得分级、分次重复检查。凡涉及投资企业的收费项目,要按照收费从低原则,一律按下限收取。凡不出示《收费许可证》、不开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者,企业有权拒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资企业进行乱摊派。
(十)实行行政不作为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职能部门公务员在审批过程中,超过承诺时限或作出错误审批的,要追究其行政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诫勉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造成恶劣影响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并追究部门领导人责任。
(十一)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为来并投资客商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外商及其配偶、子女的入托、上学、就业、就医、居住等问题,使其享有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来并投资企业在用工、参保等方面享受与本市企业同等待遇。
二、鼓励外商投资领域
(十二)冶金工业。重点发展不锈钢、冷轧硅钢、汽车板、不锈钢制品、铝材深加工。
(十三)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载重车和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重型机械、铁路和轻轨机械、纺织机械、基础机械、煤化工和环保设备,精密铸锻件、铝镁合金、低噪音建筑施工设备等。
(十四)清洁能源工业。重点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以及绿色环保、清洁材料的生产技术等。
(十五)精细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甲醇及衍生物、乙炔化工、粗苯加工、化肥、煤焦油深加工、醇醚燃料、煤制油以及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多联产利用等。
(十六)电子信息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重点发展航空仪表、微光电子光纤倒像器、传感器、电脑、新型电子元器件等。
(十七)现代医药产业。以药物制剂、中成药、现代生物医药产品为开发重点,发展以化学药品为基础、现代中药为特色、生物制药为先导的医药产业。
(十八)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档钕铁硼、镁合金、生物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纳米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十九)特色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主要是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生物制品、规模种养以及玉米、小杂粮、干鲜果等农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温室花卉、良种苗木、观光农业、规模养殖等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十)现代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金融、证券、中介和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会展、房地产、设计装饰、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批发、零售、仓储、宾馆、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提升改造。(二十一)旅游及文化产业。主要是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保护晋阳古城遗址并开发具有晋阳文化特色产品和现代文化产品。
三、鼓励外商投资相关政策
(二十二)设在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税5年。其中,《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我省优势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举办的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按有关规定,经企业申请、省级税务部门批准,从开始获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税10年;经省政府认定为大型骨干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省级税务部门批准,从开始获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税。
(二十三)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以企业获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投资者申请,税务部门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的40%税款;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产品出口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二十四)在本市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购买的国产设备,对符合国家规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投资项目,除国家规定《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外,其购买国产设备投资的40%从购置设备当年比上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二十五)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按税法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其中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年增幅在10%以上且为盈利企业的,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二十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规划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优先安排并保证建设用地。(二十七)外商投资大型煤化工项目,可根据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项目实际需要,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合理配置煤田资源;鼓励重点煤化工企业实施热电联产,并按有关规定优先办理并网手续。(二十八)外商投资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市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资金优先给于扶持。
(二十九)外商投资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和环保项目,投资单体项目在1000万美元以上(含1000万美元),农产品深加工单体项目在500万美元以上(含500万美元),从经营获利之日起3年内,可由财政按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额的15%给予奖励。
(三十)外商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含增资扩股)、或年纳税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且当年增幅达到20%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定代表人,可由企业所在地县(市、区)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奖励。
(三十一)海外留学生携外资来并自办企业,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含100万美元)的,可由本人所在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奖励。
(三十二)符合国家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规划鼓励的工业类外商投资项目,投资总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缓征城市基础建设配套费、增容费、水资源费、绿化费等有关规费。
(三十三)鼓励外商投资设立一般商品批发、零售和物流配送企业;允许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允许外商投资非商业企业申请增加分销经营范围。
(三十四)外商投资大中型公共设施建设项目,除国家有特别规定外,不限制投资比例和经营年限。投资供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和公益性项目,按标准收费暂时不能到位的,政府采取适当方式给予补贴。
(三十五)对来并投资者以合资、合作方式参股本市国有企业,原国有企业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的,全额缴入市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专户,按有关规定,可全额返还所缴纳的土地出让金作为国有资本,由产权持有单位持有股权再投入。
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国内招商引资
(三十六)抓住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扩大国内招商引资和经济技术协作领域,积极参与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整合区域经济资源,优化生产力要素。积极推进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国内重点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形成产业合作配套体系,培育壮大我市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十七)构建与国内各地区城市的广泛联系渠道,寻求与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和合作机制,推动城市间优势产业、资源开发、科技、教育、人才等全方位合作,实现与各地区城市经济、文化、技术、人才、物流、资金、信息的交流互动,促进本市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三十八)以建设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为目标,形成以太原为中心,以晋中、忻州、阳泉、吕梁等城市为合作区域的大太原经济圈,吸引新型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进入我市相关产业,形成具有现代规模的产业体系,构建中部地区货物集散中心、新型产业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三十九)结合本市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及联合协作,以品牌转移、资产重组、产权转让、投资参股为切入点,鼓励外地投资者投资。对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来并投资企业,市财政从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中给予补贴。
五、建立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机制
(四十)建立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制度。全程跟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列入省市产业发展规划、投资规模较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各有关县(市、区)、开发区或部门要确定一名领导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协调服务工作。(四十一)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各县(市、区)、开发区及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开发和精心编制招商引资项目,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建立统一的、动态的招商引资项目库,并在太原市政府网站和太原商务网进行发布。
(四十二)建立招商引资队伍。要通过强化培训和公开招聘,培养懂专业、懂法律、懂外语、善公关的招商引资队伍,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招商引资队伍要多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大企业投资动态信息,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
(四十三)完善外商投诉工作机制。向社会公开受理部门办公地址、网址和投诉电话等,畅通投诉渠道。各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事宜,应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四十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在每年财政预算中逐年增加招商引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参加各类境内外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建立补充招商引资项目库、举办境内外招商推介活动、编印投资指南、招商项目等资料,举办招商展览等。
(四十五)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对外招商。充分发挥我市驻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深圳、大连、海口等办事处在招商引资中的“窗口”作用,掌握信息,建立网络,推介项目,吸引投资。建立“代理招商”新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聘请国内外知名人士、跨国公司高层主管、在并投资人士为招商顾问,开展委托招商;设立太原招商网,大力开展网上招商、小分队招商、“请进来”招商等多种招商活动,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四十六)组建投资促进机构。承担全市招商引资活动的组织实施、对外联络、业务培训、信息沟通等中介服务职能,负责全市外商投诉协调服务工作,研究解决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对外代表市政府受理、协调处理和督办外商投诉案件。各县(市、区)、开发区(工业园区)要建立和完善受理外商投诉服务机构,对外商投诉案件进行行分级处理。
六、实行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
(四十七)成立太原市对外开放领导组。组长由市长担任,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及重大事宜的指导和协调。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
(四十八)建立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将招商引资实绩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开发区及有关部门招商引资情况,实行每季通报和年终考核。对招商引资实绩好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予以奖励。各县(市、区)、开发区也要对本地区招商引资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并进行考核奖励。
(四十九)本意见适用于外商和国内投资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投资行为。本意见所称外商是指国外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国内投资者是指本市辖区外的国内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五十)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个人和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公民以及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市的投资,按外商投资给予相应优惠政策。
(五十一)设立在本市各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投资企业优惠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办理。
第四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2010年05月19日 16时52分58
主题分类: 资源能源
“地质灾害”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并政发[2010]1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加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有关规定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是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不可避免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的大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我市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的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加之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欠帐多,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监测手段落后,监管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对此,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严峻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努力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明确职责,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和及其主要领导负总责的管理体制。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领导责任制,将灾害危险点监测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基础调查等各项工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财政计划和预算,安排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确保潜在的地质灾害得到及时调查、勘查和治理。
各乡镇(街办)要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巡查,督促村级监测组或受威胁单位及群众进行隐患点日常监测。组织开展本辖区内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宣传培训、防灾演习等工作,拟定并实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防灾应急预案,做好本辖区内群测群防有关资料汇总上报工作,协助开展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工作。
各村委会(社区)要具体组织本村(社区)区域内隐患点巡查并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记录和上报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报告,并组织做好应急防范和撤离避让、自救互救工作。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会同相关责任部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指导地质灾害险情动态监测,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指导基层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和建设群测群防网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调查灾害发生原因、发展趋势,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必要应急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谁引发、谁治理”原则,督促和指导责任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治理;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组织竣工验收;对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要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认定,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城乡规划部门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纳入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和规划组织审查时,应要求业主提供地质灾害影响评价报告和主管部门意见。
各级建设部门负责督促对危及建设行业、市政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处理;在参加大中型建设项目选址和组织审查初步设计时,负责督促检查项目业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审批或上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督促建设单位将地质灾害评估、勘查和防治经费纳入项目总预算。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处置、基础调查、重点项目勘查和可研报告编制与科研、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并对专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各级安监部门负责督促有关单位对危及自身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和监测;督促有关单位开展对工程建设和非煤矿山采掘等人为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各级煤炭管理部门负责督促地方所属煤矿企业开展对矿区及影响范围内地质灾害的监测、治理,对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采取有效处置措施。
各级城建执法部门负责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或可能引发灾害的在建或即将建设的违法建设活动进行制止、查处和依法拆除。
各级水务部门负责在农村防汛工作中加强对泥石流河道、沟道等区域的监测与治理。组织对危及水利部门所管辖的水库、水电站等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在组织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建设中,督促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落实相应防治措施。
公路铁路部门负责组织对危及全市公路、铁路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监测和治理;负责铁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工作,编制重要隐患区防灾预案,对其灾情发展情况进行监测、监管;负责铁路、公路交通沿线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与应急处理。在组织进行公路、铁路规划及设计、建设时,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检查督促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地质部门对危及校舍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负责所属学校校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设立警示标志,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临灾预警信息发布和人员财产撤离路线;督促新建学校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林业、园林、东西山绿化部门负责林区、绿化区、公园、文物建筑等所辖范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对辖区地质灾害进行巡查、排查,编制重要隐患点防灾预案,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设立警示标志,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及临灾预警信息发布和人员财产撤离路线;管理维护好各类灌溉设施,防止管道跑水、漏水等引发地质灾害。
房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系统房屋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排查、检查工作,落实防灾措施和责任人;开展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居民(村民)房屋安全性鉴定。
国资管理部门负责督促对危及国有企业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落实企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监测人、责任人,建立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络。
旅游部门负责监督纳入行业管理的旅游景区景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督促景区景点设立地质灾害警示标识,做好日常巡查排查工作,配合景区景点主管部门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工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地质灾害救济经费项目的申报、分配和救灾款物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公安部门负责灾区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灾民转移;负责做好公安系统内各单位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工作。
各级卫生部门要在灾情发生后,迅速组织医疗人员到灾区抢救伤员,组织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督促医院等卫生行业单位做好本单位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工作。
气象部门负责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及时提供雨情预报信息。
各类矿山企业采矿权人应当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开展本矿区范围内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负责因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隐患恢复治理。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各类土地使用权人(企事业单位、各类矿山企业、居民及个人)是地质灾害防治直接责任人,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政策,负责对所使用土地范围内地质灾害险情进行日常动态观测,积极上报地质灾害前兆信息,参与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组织的群测群防、应急避险、工程治理、生产自救等各项工作。
三、强化措施,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一)排查核查隐患,加强监测预警。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全面排查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要对城镇乡村人口密集区、重要交通干线、重要河流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核查,实施定期定点监测,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制定处置方案上报市地质灾害领导组及办公室。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单位要严格落实巡查监测责任制,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有巡查监测责任人,做到定期巡查监测,巡查监测有数据、有记录、有分析、有研判,特别在降雨及雨后一段时间内要加密监测,在汛期要适时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检查,重点检查各相关部门及责任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宣传培训到位情况、各项措施及监测人员上岗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对出现地质灾害险情的,要组织或聘请专业人员对地质灾害体进行勘查,查明灾害体的类别、大小、成因、危害程度,对变化趋势进行专业监测,针对性提出防灾减灾措施。2010年,市国土局、市气象局要完成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系统改造升级工作。
(二)划定危险区域,搞好搬迁避让。各县(市、区)政府要严格依法划定、公告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置警示标志。国土部门对在危险区内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及其他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要进行严格处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治理经费大于搬迁费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实行选址搬迁避让,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集中搬迁难度大的隐患点和危险点,要尽快进行勘查治理,及时消除隐患。
(三)落实应急预案,加快系统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太原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以汛期和重点防治区为重点,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应急装备、组建应急队伍,做好车辆、应急物资、应急资金储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应变能力。2010年,市、县两级要完成地质灾害应
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信息化、传输网络化、预测预警科学化和信息服务社会化进程,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及网络体系,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和应急快速反应。
(四)加强宣传教育,严格执行规划。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积极创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抗灾自救能力。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划,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对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发改、城市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和土地预审时要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凡未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的,不得批准立项、使用土地。
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
太原市人民政府文件
并政发〔2011〕46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
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奋斗目标,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意见》(晋政发〔2011〕11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按照“扩大规模、提高水准、完善功能、彰显特色”要求,以南部区域建设为龙头,引领老城改造,促进古城开发,积极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和太原都市区建设,为我市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提速与提质并重,在发展中提质,在提质中发展;统筹协调,以中心城市带动城镇群构建,以城镇为中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人为本,完善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提高居民居住水平,促进民生改善;低碳环保,节约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历史文化特色。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82.4%提高到84%,市域人口达到430万,市区人口达到340万;城乡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太原都市区初具规模,形成比较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体系;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历史与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彰显,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四、重点任务
(一)高水平编制城市规划。对标一流,突出特色,进一步完善太原都市圈和南部区域规划,搞好重点地段、引领性项目、精品建筑设计。注重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形成以南部区域为核心、老城和古城为重点、城镇为基础、城乡统筹,多中心、多轴向、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目标和空间布局上协调统一,各类专项规划与城乡规划相互衔接,形成统一的空间框架。加强三县一市县域规划及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引领城乡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制定、修改和实施监督检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二)加快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和太原都市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协调功能、整合空间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太原晋中两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实现互动、互通、共享,在同城化上迈出实质性步伐。落实省委“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战略布局,加快完善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现代综合交通网建设,引领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发展,构建太原城市群基本空间框架。
(三)高标准建设南部区域。按照区域服务中心、创新科教先锋、交通枢纽门户、现代产业基地和文化宜居名都的功能定位,充分体现“现代化为基干、特色化为神韵、人性化为根本”的要求。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先行建设优美环境和基础设施,逐步推进晋阳湖周边区域、晋阳古城大遗址等重点地段建设;切实搞好建设项目空间环境和形象设计,加快建设一批一流标志性建筑,全面打造历史传统与现代风貌相得益彰,山、水、城、林、人和谐共融的现代都市区。同步抓好产业布局和培育,实现产城一体化,力争五年内核心区初具规模。注重构建南部区域与老城及晋中市区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现代化商务中心,推动城市重心南移。创新建设模式,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公司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确保各项目建设成为质优工程和城市形象工程。
(四)积极推进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从提升城镇功能、支持支柱产业发展入手,大力实施“七个一工程”,加快推进“大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融合连片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城、中心城镇集聚,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小城镇。把县城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快大县城建设,引导生产要素、优势产业向县城集中,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加大县城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搞好垃圾综合整治,彻底改变城镇环境“脏、乱、差”局面。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改革推动,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尽快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次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每个县(市、区)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中心镇予以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绿色农业加工园、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园。重点抓好清徐徐沟镇、古交马兰镇等9个省级重点镇和尖草坪区阳曲镇、娄烦县马家庄乡等7个市级重点镇建设。
(五)加大产业园区发展力度。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现有园区扩区步伐,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项目和企业向园区集聚。经济区提高准入门槛,打造产业集群,培育研发职能,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新兴产业。高新区在姚村以南进行扩区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试职能,坚持“产业基地与科技新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加强与清徐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协调,使配套设施更适宜产业发展,功能运转更适宜创业居住,城市环境更彰显绿色环保。民营区以现代服务业、物流业为主导,打造辐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的重要物流集散中心和省城最大化的现代物流功能区;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打造宜居住、宜创业、宜流通的东部经济高地,近期以南北扩展为主,远期向东纵深发展。不锈钢园区依托太钢资源优势,有效扩大园区建设规模,加快园区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一流不锈钢产业基地。加快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建设,扩建和筹建食醋工业园、太原铁路装备园、太原工业园、汽车配件工业园、物联网应用产业园、静脉产业园、东山低碳经济园、古交煤炭循环经济园等各类专业特色园区。统筹老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衔接好专业园区发展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突出园区特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周边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六)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按照一流规划建设标准,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村拆除、安置优先原则,结合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与片区改造相结合,实行统一编制方案、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商引资、统一整村拆除、统一建设安置模式,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提高效能,整体推进“十二五”期间,完成建成区范围内86个城中村和重点工程建设涉及征地拆迁的城中村改造。通过全方位综合改造,促进城中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管理秩序、经济发展和文化等与城市全面融合,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棚户区和旧住宅区改造力度,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环境较差的棚户区和旧住宅小区实施整容、拆违、补建、配套整治工程,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全市棚户区拆迁改造任务,把棚户区改造成房屋质量优良、功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社区。
(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北中环、西中环、建设路快速化改造,打通南内环西街、府东街、南中环西街等东西向主干道;开通西渠路、太行路等南北向主干道,使中心城区形成与外围高速环有机衔接,以快速路为骨架,主次干道匹配、“十纵十横加三环”的干道格局。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轨道交通2号线、1号线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改造小街巷,配建停车场,形成路网长度、密度和动态静态交通体系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加快推进集中供热二电六期工程、集中供热瑞光热电一期工程建设,采用集中供热、地热、太阳能等多种供热形式,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同步纳入供热管网体系。加大城市燃气气源、管线和项目建设,建设煤层气热电联产项目,2015年燃气气化率达到98%。加快老城区老化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新城区管网建设和道路建设同步进行,扩大城市供水范围,启动分质供水,实行“一户一表”工程。建设城南污水处理厂,对未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提升改造,大力推行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规划建设新的垃圾终端处理厂或预备垃圾处理厂。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八)加强住房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市场调控监管,保持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鼓励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严格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建廉租住房制度,大力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土地出让净收益中的20%足额用于廉租住房保障,引导社会投资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职工公寓、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进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逐步拓宽保障范围,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及有稳定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九)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交通运输场站建设,提升公路等级。续建太(原)古(交)高速公路和太(原)阳(泉)高速公路,新建二环高速公路,连通太(原)佳(县)高速公路、在建的龙(白)城(赵)高速公路,形成太原二环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间争取建成太原市“两环七射”高速公路网格局。抓好108国道东山过境线、307国道东山段改造、省道双阳线改造、省道榆古线改造、古交娄烦过境线及太佳高速公路娄烦连接线等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建设。修建环城货运通道,缓解城市过境车辆交通压力,彻底解决过境货运车辆对市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优化公路网结构,畅通市域出口公路,将黄寨——康家会、古交——米峪镇、潘家庄——岔口和清徐——东阳(晋中市)等县级公路改造提升为省道。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提高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不断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加快农村街巷硬化建设速度,实现我市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运作高效,与民航、铁路和城市公共交通协调发展的公路客货运枢纽场站体系,进一步巩固太原市国家公路主枢纽地位。
(十)加快园林绿地建设。实施园林绿化增量、城市公园升级工程,大幅提高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继续建设汾河景观带南延工程,重点建设华夏公园、长风公园、晋商公园、南内环西街公园、南寨公园二期、动物园二期、龙潭公园周边改造、兰泉公园、和谐公园、工业遗产公园、晋祠公园扩建等大型公园绿地,增设一批区级公园和专类公园。在旧城区开展园林绿化单位(社区)创建活动,建设街头绿地及居住小游园,栽植添绿,见缝插绿,拆旧造绿,扩大中心区公共绿地面积。全面开展主要道路、边山支河景观化改造,将两侧防护绿地改造成兼有休闲美化功能的带状公共绿地。结合环城林带工程建设要求,打造一系列高标准绿化郊野公园(包括晋阳湖公园扩建、太山植物园、汾河公园南延、柴村生态园、西山万亩生态园扩建等),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补充完善。
(十一)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原则,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引入企业化管理方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技术等手段,实现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大力推进“数字太原”成果应用,数字城管向三县一市延伸。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公交场站、公交换乘枢纽和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加强清扫保洁,重点整治集贸市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卫生死角;规范摊位摆设,重点整治占道经营,保证道路功能;规范广告牌匾设置,重点整治商店招牌(匾)乱设乱挂。通过精细化管理,达到“两年大变样、五年达一流”目标。
(十二)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构建符合国家政策的多元化融资平台,突破城市建设投资约束瓶颈。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和改进商业性开发用地征收、储备、整理、出让等环节管理,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升值空间最大、经营业绩最好的融资平台上去,形成储备、增值循环链条,为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资金来源。积极引进太钢、太重、焦煤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民营企业参与城建融资平台建设,提升融资平台的偿债和抗风险能力。采用抵押、质押等方式,将道桥收费权、管网经营权、广告经营权等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实现城市公用资源增值最大化。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引入BOT、BT、TOT、信托等投融资方式,注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积极争取世行贷款,发行城市建设债券,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十三)保障城镇化发展用地。按照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举,优先保障南部区域、产业集聚区等重点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重点发展区域和项目集聚区近期建设用地涉及的集体土地征收前期准备,根据开发需要和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等情况实施转用征收,以供建设项目使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城乡用地结构调整为纽带,显化城镇土地价值,将土地级差收益返还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十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普遍关怀与重点关怀有机结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统筹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保,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努力解决体制转轨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三个全部,一个重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巩固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十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科学制定乡镇规划,创新村庄规划编制制度,形成市、县、区共同编制规划工作机制,分期分批完成我市新农村规划编制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继续搞好重点推进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连片建设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抓好亮点连片示范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推进村档次水平,充分发挥典型带动聚集示范效应,在每个县(市、区)集中打造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亮点连片示范区,形成连片发展格局。深化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及维修改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汛抗旱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护机制。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在完善提升“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新的“十个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网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推行“村清扫保洁、乡收集管理、区集中运转”的环卫管理模式,形成城乡清洁卫生一体化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农村大中型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和清洁农业。积极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和历史遗留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开展集中连片村庄区域性污染综合整治。广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推进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和以村庄硬化、绿化、净化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县两级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组,负责推进城镇化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和检查指导。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工作推进。
(二)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城镇化推进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把推进城镇化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作为评价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市推进城镇化领导组办公室定期对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开展督查,通报情况。
(三)实施项目带动。在城市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住房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中精心谋划筛选一批对推进城镇化大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加快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四)完善政策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城乡规划、投融资、土地保障、产业支撑、生态环保设施建设、水资源保障、交通体系、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为城镇化推进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