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认定民事诉讼第三人独立请求权(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9:5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之认定民事诉讼第三人独立请求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之认定民事诉讼第三人独立请求权》。

第一篇:之认定民事诉讼第三人独立请求权

民事诉讼第三人独立请求权之认定

刘子金 温永乾

民事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是在民事审判中经常出现的现象,特别是判断该第三人究竟是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还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或者共同诉讼人,是审判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无疑,对独立请求权内涵的准确理解与把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诉讼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诉讼中去的人。

第三人有以下特征:

(一)参加到他人正在进行的诉讼中。第三人是相对于原、被告而言,他是加入到别人的诉讼中的人。第三人的加入,还以原、被告的诉讼已经开始且尚未终结为条件。

(二)第三人在诉讼中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第三人既不同于共同诉讼人,又不同于当事人以外的其他诉讼参与人,而属于广义当事人,有独立的诉讼地位。在诉讼中,他或者作为第三方当事人,与本诉中的原、被告进行诉讼;或者辅助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

(三)第三人是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这种利害关系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原告和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使该第三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二是法院对本诉的处理结果可能会对第三人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这是第三人与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根本区别。

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及共同诉讼人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而参加诉讼的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相当于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的“主参加诉讼”。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第三人参加之诉中的地位就是原告,是诉讼的当事人。在诉讼中,有独立请求权的人既对抗本诉的原告,又对抗本诉的被告,诉讼请求的理由是,原、被告对自己权利的主张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因此对他们提起独立的请求,将他们一同置于被告的地位。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虽然对原告和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诉讼的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不是完全独立的诉讼当事人,不具有与当事人相同的诉讼地位。这是因为在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并没有向原告和被告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而是辅助本诉的一方当事人对抗另一方当事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法院对他人作出的判决对自己不利。因此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诉讼中无权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无权请求和解和申请执行。

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广义上的当事人,仍然有自己的诉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以自己名义参加诉讼,有权选择辅助的一方;(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以独立地

行使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不受他人制约;(三)在一审判决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实体义务的,享有上诉权;(四)承担实体义务时,应有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制度强调了对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实体维护:通过给予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诉讼请求权的机会,使其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实体权利。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强调的则是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利益的维护以及纠纷的一次性解决,实际上更强调对原告实体权利的维护。

另外,民事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容易与共同诉讼相混淆。相对于原告和被告为一对一的诉讼而言,共同诉讼具有以下特征:1.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这是共同诉讼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分共同诉讼与单独诉讼的标准。2.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的当事人在同一诉讼程序中进行诉讼。只有当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的当事人在同一诉讼程序中进行诉讼时,才能成为共同诉讼。

三、独立请求权的认定

第三人提出独立请求,都是以特定的诉讼标的为依据的,因此,了解独立请求权的内涵,首先要理解诉讼标的的含义。

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发生争执并要求法院作出裁判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诉讼标的是诉的客体,是法院裁判的对象。当事人是因民事权利义务产生争议才到法院进行诉讼的,所以,当事人争执的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便成为法院裁判的对象。

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具有密切联系,但两者并不等同。诉讼标的是当事人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诉讼请求则是基于法律关系要求法院作出的特定的判决。例如原告基于某种法律关系要求法院判决被告给付某物,要求法院判决解除与被告之间存在的婚姻关系。

民事诉讼第三人对本诉中的原告和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的请求权,这是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所谓独立的请求权,是指第三人所主张的请求权不同于本诉原告向被告主张的请求权,而是同时直接针对本诉原告和被告的。

要准确理解独立请求权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1.从产生的基点来看,这种独立请求权是基于第三人参与之诉的诉讼标的而提出。第三人参与之诉的诉讼标的与本诉的诉讼标的是不相同的,也不是同一种类的诉讼标的。2.从主张来看,第三人的主张既不同于原告,也不同于被告,而且直接针对本诉的原告与被告提出请求。3.从内容上来看,这种独立的请求权包括全部的独立请求权和部分的独立请求权。全部的独立请求权是指请求的内容是全部否定原告和被告的实体权利;部分的独立请求权则是指部分否定原告和被告的实体权利。4.从权利依据上来看,这种独立请求权的实体权利依据一般是物上请求权,即物权请求权。通常表现为第三人对他人之间争执的标的物主张所有权。

总之,着眼于民事诉讼第三人参与之诉的诉讼标的,来透析参与之诉与本诉的诉讼标的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异同,从而进一步将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共同诉讼人或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区别开来,有利于维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审判人员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实现民事诉讼经济。

第二篇:试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

试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

时间:2010-01-13 09:20来源:未知 作者:葛静 点击: 91次

在民事诉讼法律问题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一直是一个争议较大、分歧较多的问题。立法上,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规定也存在着缺陷,由此导致司法实务中第三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对此,本文从我国现行立法入手,浅要地分析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并提出了几点立法建议。

一、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立法目的我国传统的学理研究认为,设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特殊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1.有利于维护案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2.有利于防止法院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3.有利于实现诉讼经济,节约司法资源。[1]但是细究起来,第一点和第三点是有一定问题的。一方面,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由于案件处理结果可能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参与到诉讼当中的人,那么他是否具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呢?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言下之意即为,在法院判决之前,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不具有当事人的地位,也没有与当事人相同的诉讼权利义务。如果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连基本的诉讼权利义务都没有,保障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又从何谈起呢?另一方面,根据诉的合并理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的诉讼应当属于混合的诉的合并[2],即原诉[3]的一方当事人(原告或被告)向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出的诉与原诉的合并,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同其他的民事诉讼基本制度(如诉的合并、分离等)是处于同一地位的。因此,实现诉讼经济、节约司法资源是这些制度的共同目的,而非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特别立法目的。

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诉讼法律地位

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条文表述来看,法律把第三人规定在第五章第一节“当事人”中,显然是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作为当事人的一类,这与传统的理论相一致,但另一方面《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的规定又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当事人相区别。这种前后矛盾的立法表述,使得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诉讼法律地位不明确,也直接导致了其诉讼权利得不到保障。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该法条使用了“判决”一词,也就是说只有人民法院采用“判决”这一结案方式判令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他才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那么,如果法院采用“调解”的方式结案,其结果又将如何呢?是不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就不具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呢?其次,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只有在被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之后,才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而且此时他只享有上诉权和二审中的当事人权利和义务。那么,在判决之前该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诉讼地位又如何呢?第三,人民法院的判决只能对当事人作出,而根据法条表述,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判决前并不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法律地位,即他此时并非当事人。那么,法院怎能对不是当事人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作出判决,并且是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利判决呢?种种疑问表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是不明确的。

(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类型

单纯从法条表述来看,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律并未对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作出类型划分,但在司法实践中,实际上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一种是纯粹地起辅助性作用,有助于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并防止判决对己不利而参加到诉讼当中的第三人,他并不最终获益或承担民事责任,称为“辅助型”第三人;另一种是作为第三方被告而参与诉讼的,最终需要承担部分或全部民事责任的第三人,可称为“被告型”第三人;还有一种是作为第三方原告而参与诉讼,最终同原诉的原告共同获得利益的第三人,即“原告型”第三人。其中第三种情况少之又少,本文略去不谈。

对于“辅助型”第三人,国外立法早已有之。德国民事诉讼法第66条,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330条,日本民事诉讼法第42条等均有“辅助参加人”、“从参加人”等规定。“辅助型”第三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他们在诉讼中并不具有当事人的地位,也不具有当事人所具有的诉讼权利义务纯粹是为了防止对己不利判决、维护自身利益、帮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实而参加到诉讼中的,最终绝对不会承担民事责任,或者同原诉的原告一起获得利益。作为第三方被告而参加诉讼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因为有可能被追究民事责任而被迫参加诉讼的,应当具有当事人的性质。这种类型的第三人,不仅不具有独立的请求权,而且是原诉原告请求权的对象,是被强制纳入诉讼的。在一般的公众观念中,“参加”是积极主动的,而非消极被动的。但事实上,这类第三人是因为有可能替原诉被告承担部分或全部民事责任而参加诉讼的,实际上是一种“应诉”行为,但是同原诉被告不同,他没有一定期限的答辩期准备,不能提出和解或反诉,缺少重要而且必要的诉讼权利。因此,这种类型的第三人在现实中仅具有当事人的名份而没有实质上的权利。

我国立法上笼统地把上述三种类型的第三人称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并且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66条中规定“在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是不合理的。该条司法解释明显地同《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相矛盾,这就造成了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的混乱。因此,如果立法对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作出类型划分,并规定详细的诉讼权利义务,对确定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诉讼法律地位是有帮助的。

(三)参加诉讼的途径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律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因此,理论上存在着三种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途径:1.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自行申请参加;2.原诉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同意并通知其参加;3.人民法院依职权通知其参加。

第一种途径看似没有问题,但在实践中非常少见。我们知道,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结果有三种:1.承担民事责任;2.既不用承担民事责任,也不能获得利益;3.获得利益。根据一般公众的认识,对于前两种结果,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肯定不会自行主动地申请参加诉讼,因为不仅耗费时间精力,而且有很大的风险。对于第三种结果,很少有案例予以佐证,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况且,法律只规定了法院可以直接判令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而对于其可以同原诉原告一起从被告方获得利益则未加规定。

第二种和第三种参诉途径,最终均需法院通知方可参加诉讼。名为“通知”,实际上是法院以传票的形式传唤。《意见》第162条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因此,法院可以在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缺席的情况下开庭审理案件并判决。在这里,人民法院的职权主义特征体现得相当明显。没有任何人提起诉讼,法院即动用职权把一个仅仅有可能“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引入诉讼,并有可能致使该第三人承担不利后果,这是否与民事诉讼的“不告不理”原则相悖呢?由于该第三人根本不具有独立的请求权,他不可能向原诉的当事人提出任何诉讼主张;由于该第三人不具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原诉的当事人不能向其提出任何的诉讼主张。那么,法院依职权传唤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并且有可能根据案件审理判令该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否与“无诉不审”的原则相悖呢?

(四)诉讼权利义务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诉讼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导致了其诉讼权利义务的不确定性。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律仅规定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被判令承担民事责任后有上诉的权利,在二审中有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在诉讼中有发言和答辩的权利。但是在一审案件判决前的权利义务却没有规定,这使得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事实上,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权利义务有:了解原诉原告起诉的情况,了解原诉被告答辩的事实和理由,查阅和复制案卷的有关材料,了解诉讼进展情况,陈述自己意见并向法院递交自己对该争议的意见书以及履行法定义务等。可见,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一审案件中的权利义务是相当有限的,不享有直接涉及民事实体权利的那些诉讼权利,如无权要求和解,无权处分民事实体权利,无权反诉,无权申请强制执行等。因此,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诉讼法律地位和诉讼权利义务是相互关联的,民事诉讼法必须同时全面地予以规定。

(五)判决对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效力

鉴于合理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三种类型,因此这个问题应该从三方面来讨论。

1.如果该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最终被判决承担民事责任,那么此时他有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成为当事人。因此,该判决对他的效力同普通诉讼中判决对于当事人的效力完全一样,恕不赘述。

2.如果该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作为原诉原告一方的第三人参与诉讼的,判决其同原告一起获得利益,那么该判决对他的效力也同普通判决一样,只是该第三人不具有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

3.如果该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仅仅作为辅助型的第三人参与诉讼,那么该判决又具有何等效力呢?对此,学界存在三种观点:(1)本案的处理结果对第三人与本案一方当事人可能发生的有联系的另一个诉讼具有预决作用[4];(2)在第三人所辅助的本诉一方当事人(称为主当事人)向第三人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时,该第三人不得对主当事人主张本诉判决对其无拘束力,主当事人却可以以本诉判决对抗第三人的请求[5];(3)本诉判决对辅助第三人产生拘束力之说难以成立。本诉判决是针对本诉当事人的纠纷而作出,其不可能也不应当对当事人之外的其他人产生直接的拘束力[6].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各有优势,均有一定理论基础。但实际上,由于该种类型的第三人参加诉讼仅仅是为了防止对己不利判决、维护自身利益和帮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实,其本身并未从中获得任何好处(或是受到任何不利),判决书仅仅能证明其参加了该次诉讼,因此,如果该第三人没有后续的另一相关诉讼时,该判决对第三人毫无实际意义。但是,任何得判决都是有既判力的,如果该第三人参与的另一诉讼同本诉讼有关时,这份判决应当对于后一诉讼有一定的预决效力

(六)管辖异议问题

管辖异议是指当事人认为受诉法院无权管辖该案时,向受诉法院提出不服管辖的意见和主张。对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否能够提出管辖异议的问题,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均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第9-11条中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哪些人不能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情形,这就表明了司法解释承认部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提出管辖异议的权利。

笔者认为,按照先前的分类,可以大致地对能否提出管辖异议作出规定。作为辅助型第三人,由于其不具有当事人的地位,不应享有提出管辖异议的权利。若该第三人对管辖不服时,可以不参加诉讼,因为这类第三人的参诉行为只能起到方便案件审理的作用,对最终责任的分配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另两种类型的第三人,由于他们具有原告或被告的性质,具有当事人的地位,理应享有提出管辖异议的权利。

三、对于完善立法的建议

(一)对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进行类型细化

根据前文论述,大致可以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分为辅助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原告型第三人。明确三种类型第三人的诉讼法律地位,进而确定相应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诉方式的改变

由于法院(法官)的职权主义逐渐弱化,因此,应当将法院以传票方式传唤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变为由原诉当事人申请,并经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同意,最终由法院以通知书的方式通知第三人参加诉讼。这样,可以使原诉当事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责任编辑:第1论文网)

第三篇:[法律文书]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书(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法妞问答 www.xiexiebang.com

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书

申请人:

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你院受理的 一案,由于该 案件的处理结果与申请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的规定,申请人要求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支持(原告或被告)的诉讼请求。

事实和理由: 此致

人民法院

申请人:

年 月 日

附:相关证据材料

----------------------------友情提示:范本有风险,使用需谨慎,法律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范本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最好找专业律师起草或审核后使用。

第四篇:对设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思考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通说是指对原被告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的结果,可能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的诉讼,常见的类型有:

1、买卖合同中因标的物不符合约定,迟延交付纠纷,如甲公司迟延交付彩电遥控器而使乙公司不能如期向丙商场提供彩电;

2、运输合同中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纠纷,如公交车因行人横穿马路而急刹车致乘客摔伤;

3、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因第三人不履行或瑕疵履行的纠纷;

4、企业承包经营对外发生的纠纷,如自然人a在承包b企业期间未能给付c企业货款;

5、消费者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纠纷,如消费者a在b商店购买c公司生产的质量不合格产品致其人身损害的;

6、无权处分的行为引起的纠纷,如a将朋友b委托保管的名画卖给c。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意义在于查清案件事实,分清责任是非,简化诉讼程序,有效利用审判资源,防止人民法院对同一事实作出互相矛盾的判决。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作了规定,但笔者认为该规定已不适应现代诉讼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概念不清楚,操作程序有缺陷《民诉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规定和定义都不确定。首先,“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与“参加诉讼”存在矛盾。因为案件处理结果应当在案件作出裁判时才能显现出来,没有处理结果,就无法确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否需要参加诉讼,而参加诉讼是参加到正在进行的他人诉讼之中,此时的案件尚无处理结果。可见,案件处理结果无法成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前提。其次,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必须进行再解释。有人认为,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指民事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有人说成与原被告争议的标的有某种联系。最高人民法院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作了司法解释:

1、受诉人民法院对与原被告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无直接牵连和不负有返还和赔偿等义务的人,以及与原告或被告约定仲裁或者约定管辖的案外人,或者专属管辖案件的一方当事人,均不该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

2、人民法院在审理产品质量纠纷案件中,对原被告之间法律关系以外的人,证据证明其已提供了合同约定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产品的,或者案件中当事人未在规定的质量议期内提出异议的,或者作为收货方已认可产品质量的,不得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

3、人民法院对已经履行了义务或者依法取得了一方当事人的财产,并支付了相应对价的原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外的人,不得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但是,这个解释不仅没有让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概念清晰起来,反而更加模糊了,该解释并没有明确定义何为“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被动性是司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司法的目的是给予各种利益主体提供公力救济,但是只有当事人提出请求的时候才会启动司法救济程序,对于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也不例外。对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现行《民诉法》没有规定法院可以通知其参加诉讼,而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民诉法》则规定法院可以通知其参加诉讼,这明显超越了司法被动性原则。虽然该法也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诉讼,但实践中基本上是法院以职权追加为主导。更为重要的是,人民法院为了达到追加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目的,在审理原被告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时,已将审查重点偏移到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一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上去,而且在作出追加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时,其内心已确认案件的处理结果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从而无一例外地判决被追加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实体责任。这种未卜先知,先入为主,先定后审的审判模式,严重地违背程序公正的理念。

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设立损害了第三人的利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十六条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一审中无权对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无权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或者申请撤诉。这一规定限制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权利,将其与本诉中原被告放在了不平等的位置,违反了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平等是民法的最基本原则,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违背了这一原则,损害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利益。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有两种: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申请参加和人民法院依职权通知其参加。实践中无独立请求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无论哪种方式参加诉讼,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目的都是提出免除责任的抗辩事由,从而不承担法律责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往往会承担较多的举证责任。同时由于人民法院通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侧重于查清案件事实,所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诉讼中常处于被调查者的地位,其被动承担的举证责任相对也会较多。

三、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设立有悖于相关法律原理及立法趋势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不符合诉的合并原理。诉的合并分为两种:

1、主体合并,如必要共同诉讼引起的诉的合并;

2、客体合并,如原告向被告提出两个以上的诉讼请求而引起的诉的合并。但不管怎样合并,其先决条件是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是同一类的,不同种不同类的诉讼标的是不可能合并的。所谓诉讼标的,是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并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权利义务关系。该权利义务关系的主体不涉及任何第三人。而有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的诉讼,势必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诉讼标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

人参加诉讼,也不符合合同相对性原则。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的诉讼,该第三人与本诉一方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和原被告间的法律关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关系,且必有一个是合同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根据这个原则,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和责任应由合同当事人承担,除法律和合同另有约定以外,第三人不对合同当事人承担合同双方约定的义务和责任。因第三人原因造成一方当事人违约的,该当事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该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后,可向第三人追偿,而当事人行使追偿权的前提是对对方当事人的义务履行完毕。可见,向第三人行使追偿权的诉讼只能另案提起,不能并入合同当事人已进行的诉讼中去。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有悖于目前立法趋势。除了《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合同相对性原则外,《合同法》第六十五条也规定: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消费者权益保~》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该条第二款也有类似的规定。正在起草的物权法将明确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所谓善意取得,是指动产占有人无权处分其占有的动产,但却将该动产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则第三人依法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而无权处分人转让财产获得的非法所得,应属于不当得利返还给原所有人,如果返还不当得利不足以补偿原所有人的损失,原所有人基于侵权行为,有权请求无权处分人赔偿损失,但原所有权人不得要求善意第三人返还财物。善意第三人动产取得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保障交易安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正常的商品交换。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设立,与善意取得制度相矛盾。纵观现行法律及正在起草的物权法,均明确规定债权人应当直接向债务人提出诉的请求,而没有将原被告以外的人列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

四、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先看两个案例:

1、如a百货公司起诉b彩电公司一批彩电图像不清晰且有严重的色差,属显像管存在质量问题,而b公司这批彩电的显像管是从c显示器公司购进。c公司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其可能提出的抗辩理由:b公司未能在质量异议期内提出异议,或者显像管符合与b公司约定的质量标准等。这时,法庭既要审理a公司与b公司的彩电买卖合同,又要审理b公司与c公司的显像管买卖合同。

2、甲演员与乙演出公司签定演出合同,丙观众向乙公司购票观看,但因甲演员乘坐的丁航空公司的班机误点而未能按时演出,若丙观众向乙公司索赔,法院通知甲演员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甲演员势必要申请丁公司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四人参加诉讼(姑且这样称呼),这样一来,法院在同一案件中审理如此众多的法律关系,难度是非常大的。在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的诉讼中,若要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通常裁判形式为:被告于xx日向原告承担民事责任(金钱、财物的给付及为一定的行为),第三人于xx日向被告承担民事责任。后一民事责任包含于前一民事责任,两者的内容往往是一致的。这种连锁递进式承担责任方式,给当事人的错觉就是第三人履行义务后,被告才有能力向原告履行义务。当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告与第三人就会在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先后顺序上相互扯皮,相互推诿,将严重损害原告的合法权益。由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一审中无权对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所以有些法院为了保护地方当事人的利益,往往随意通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堂而皇之地将民事责任转嫁给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从而大行地方保护主义之道。

五、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设立意义已经丧失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设立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它不外乎为了查清案件事实,分清责任是非,简化诉讼程序,有效利用审判资源,````防止人民法院对同一事实作出互相矛盾的判决。人民法院为了查清案件事实,分清责任是非通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是职权主义模式的体现。它过分强调了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忽视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问题。XX年四月一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突破了职权主义的影响,强调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要求当事人全面地承担举证责任,同时严格限定了人民法院收集、调查证据的范围。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体现职权主义模式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已无存在必要。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最有说服力理由是案件处理的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民法原理认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不可能与本诉当事人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充其量存在事实关系。一方当事人败诉,并不必然导致无独立请求权第三~益受到损害,两者之间没有特定的因果关系。本诉中,原告只要证明被告有违约行为或侵权行为的事实存在,如被告逾期交付。至于违约行为或侵权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告无须过问。被告所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没有违约或侵权行为,被告仅证明违约行为或侵权行为是由第三人原因造成的,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被告承担民事责任后,认为是因第三人原因造成的,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而追偿权的行使与否完全取决于被告,当被告行使追偿权后,第三人有权针对被告的追偿请求进行反驳。为了避免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不参加诉讼而导致人民法院对同一事实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本诉被告可以先起诉第三人,并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准予。采用中止诉讼解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问题,既有利于查清案件

事实,避免作出互相矛盾的判决,也有利于充分保护第三人的诉讼权利。如被告不愿意先起诉第三人,自己亦无充足证据证明自己没有违约或侵权行为的,应当视为举证不能而承担不利后果。综上所说,笔者建议在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取消有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条款。

第五篇:刑法诉讼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第三人类型重构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第三人类型重构

张卫平

在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中,问题最多的无疑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由于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可以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本诉中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诉讼中实际上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辅助诉讼其中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另一种是独立进行诉讼。两种情形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从理论上讲都是为了使自己免受他人之间诉讼结果的不利影响。基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具有追究真正民事责任者的功能,因此就有了法院通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这样的制度安排。实际上,在我国的诉讼实践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真正作为辅助一方当事人参加诉讼的很少,大多数都是非自愿、被当事人请求追加为第三人或被法院依职权追加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作为辅助性第三人参加诉讼,要求第三人与当事人有某种前提性的连带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情形并不多。可能被追究民事责任的第三人的情形却很多,直接作为因果关系环节中一环的第三人显然比作为存在前提的第三人要多。所以实践中,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作为可能的民事责任承担者强制参加诉讼就成为较普遍的现象。问题在于:1.第三人作为可能被追究民事责任的人参加诉讼,但没有享有与被告相同的诉讼权利。2.作为可能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但却不是基于诉讼请求而是基于法院职权要求,说是通知参加,实质是被传唤参加。3.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是一个诉,还是两个诉?在本诉当事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之间是否也存在诉?没有诉,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因何种程序原因而承担民事责任呢?4.无

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由于与本诉当事人没有诉与被诉的关系,学理上也认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本诉的案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样就自然难以成为当事人,至少不是完整的当事人。但法律上又规定法院可以在诉讼中直接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作出承担民事责任的判决,因此,为了照顾其实质上的当事人地位,法律又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相对的当事人权利,这样就导致了地位上的矛盾和不确定性。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第三人制度进行调整,重新构建第三人制度。为了使重新构建的第三人制度能够很好地运行,应当尽可能地借助原有的制度基础和概念环境。笔者建议将原有的第三人根据纠纷解决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原告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辅助性第三人。原告型第三人即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是指原来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中的被强制纳入诉讼并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辅助性第三人是指与他人的诉讼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诉讼,辅助其中一方当事人的第三人。类似于大陆法系国家诉讼参加中的从参加人,属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理论一般认识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这种划分的特点是不再按请求权的有无作为划分第三人的根据。既存的第三人制度将第三人划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其划分的基本依据是有无独立的请求权。但实际上按照现行制度无法将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包含在内,因为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不仅没有独立请求权,而且是请求的对象。因此严格来讲,这种第三人已经不再是积极地参加诉讼,而是消极地被纳入诉讼。“参加”,从人们的一般认识而言应当是一种积极的后时进入,而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只能被动纳入,该第三人进入诉讼实际上是一种应诉行为,不再是诉讼参加这种具有积极、主动性行为的本意。该第三人的诉讼地位实际上就是被告,只是现在人们在认识上没有承认这一点。因为过去人们一直把这种第三人归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并且基于一种职权主义的理念,使法院超越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而直接让这种第三人承担民事

责任。如果依照民事诉讼处分原则,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将本诉以外的第三人作为被告追究民事责任,则能够厘清第三人在诉讼中的地位,这种第三人应当是被告型第三人。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是基于自己的实体权利受到侵害,以已经提起诉讼的当事人双方为被告,以诉的方式参加。因此,在后诉中该第三人是原告的地位,本诉的当事人双方是被告。所以,这种以本诉当事人双方为被告的第三人就是原告型第三人。

与他人之间的诉讼结果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的需要而申请参加诉讼,辅助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该第三人在诉讼中的地位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该第三人参加诉讼也并没有在本诉之外形成一个新诉,因此,这种第三人就是辅助性第三人。作为辅助性的第三人往往与被辅助的当事人之间存在某种法律上的联系,如连带责任。典型的辅助性第三人,例如,债权人向保证人提起的诉讼中,主债务人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参加该诉讼的时候,该主债务人就是辅助性第三人。再如,受雇佣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侵害他人权利,雇佣人与受雇佣人对此要负担连带的损害赔偿责任,受害人向雇佣人或受雇佣人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的,受雇佣人或雇佣人也可以作为辅助性第三人参加诉讼。辅助人总是辅助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帮助该当事人在诉讼中取胜,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辅助性第三人不是当事人,法院也不应当判决该辅助性第三人承担义务或享有实体权利。辅助性第三人在被辅助的当事人提起上诉,自己也参加该上诉程序的,法院不能将其列为上诉人,依然是辅助性的第三人。

笔者这种三分法的主要特点是依然保持了第三人概念上的基本特点,即将相对本诉双方当事人以外的与案件有利害关系而进入诉讼的人作为第三人,并将承担民事责任的当事人作为第三人纳入诉讼,作为与原告型第三人对应的一种类型,即被告型第三人。没有按照原有的以是否有独立请求权作为根据对第三人

进行划分,因为以原有的划分方法无法包容被告性第三人。如果把被告型第三人称为“引入第三人”,则在划分上与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分类保持一致,在称谓上也显得别扭。

新的第三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将过去以非诉方式追加第三人的做法改为以诉的方式,在被诉的第三人即被告型第三人与本诉的当事人之间形成一个新的诉讼关系。确切地讲,应当是本诉的被告与第三人之诉的被告中形成了一种诉讼关系。在这个诉中,本诉的被告因为提起了一个针对第三人的诉讼而成为该诉的原告,而作为该诉讼请求的对方即第三人就成为该诉的被告。法院对本诉与第三人之诉的审理是一种诉的合并审理,法院作出判决时自然应当分别判决。

应当注意的是,本诉的原告不能作为第三人之诉的原告向第三人提出诉讼请求。因为被告型第三人因被诉而进入诉讼是基于民事责任的追究,但这种民事责任的追究并不是来源于原告的诉讼请求,而是来自于本诉的被告。如果来自于原告,则会发生原告诉讼请求不确定的情况。一种可能的情形是随着诉讼的进展,原告诉讼请求的指向在本诉的诉讼中发生了转移,即原告认为民事责任者并不是本诉的被告,而是本诉外的第三人。如果是这种情形,则应当是当事人的更换,将原有被告更换为本诉外的第三人,如果法律规定不能更换的就只能继续本诉,而不能在本诉中提起诉讼请求追加第三人。因为如果同意追加第三人的话,则对本诉的被告是不公平的,在诉讼法理上也难以自圆。另一种可能是在本诉进行中,原告对于被告是否是真正的民事责任者发生怀疑,并认为本诉外的第三人有可能是民事责任的承担者,因此试图扩大诉讼请求的请求对象,将本诉外的第三人纳入诉讼,以保证实体权利得以实现。但问题是,诉讼法理上是否允许将没有共同诉讼标的的人纳入同一诉讼,以最后确定民事责任。这种“火力侦察”式的诉讼是很值得怀疑的。如果认可这种诉讼方式就可能导致滥诉,诉讼请求应当尽可能以实体请求为依据。目前,我国民

事诉讼中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实际运作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追加实际上是满足原告请求范围的扩大的需要。

下载之认定民事诉讼第三人独立请求权(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之认定民事诉讼第三人独立请求权(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事诉讼第三人答辩状

    民事诉讼第三人答辩状 民事诉讼第三人答辩状1 答辩人:XXX,女,汉族,1947年8月22日生,XXXX人。联系电话:XXXX-XXXXXXXX被答辩人:XXX,男,汉族,1923年12月27日生,原XXXX人。因被答辩人诉XXX......

    第三人参加民事诉讼申请书

    第三人参加民事诉讼申请书一、现将本文书的制作要点介绍如下: 1.首部。(1)首页正上方注明文书名称。 (2)申请人基本情况。2.正文。(1)请求事项。(2)事实和理由。(3)证据及其来源。二、格......

    第三人参加民事诉讼申请书

    第三人参加民事诉讼申请书 来源: 忆通律师网 作者:莫西 律师 时间:2008-04-23 点击: 904 1.文书的含义及作用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权利,提出独......

    第三人参加民事诉讼申请书

    事实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诉讼地位及权利保护范文

    论文摘要:第三人制度是随着 社会 经济 的 发展 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的一项重要制度,第三人包括两种,即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对于前者比较容易形......

    第三人参加民事诉讼申请书[推荐]

    第三人参加民事诉讼申请书 申请人: 姓名_________ 年龄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事项_________......

    关于法院是否可以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思考[推荐五篇]

    关于法院是否可以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思考 [ 魏军栋 ]——(2013-12-17) / 已阅45次关于法院是否可以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无论在学术界还是......

    “独立寒秋”之“独立”赏析

    ◎蔡 恒 反复诵读毛泽东的杰作《沁园春·长沙》,凌云之气扑面而来。其绘景摹形绚丽多姿,词脉结构精巧完美,炼字炼句形象生动,“独立”二字开篇,更是神韵丰富,令人深思。 “独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