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A法在改进肠道术前肠道准备护理质量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4 21:5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RCA法在改进肠道术前肠道准备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RCA法在改进肠道术前肠道准备护理质量中的应用》。

第一篇:RCA法在改进肠道术前肠道准备护理质量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rca法在改进肠道术前肠道准备护理质量中的成效。方法:将665例患者按时间分为对照组(320例)和观察组(335例)。对照组执行常规术前准备;观察组使用rca法:分析肠道手术前准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如制定低渣餐单、修改操作流程、改变服用肠道清洁剂的方法等。结果:rca实施后肠道术前肠道准备不足率和延迟手术例数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rca法; 肠道手术; 术前准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60-02

术前准备质量是整个围手术期质量的基础,直接影响手术治疗的成败。术前准备的目的是使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手术,安全度过手术的全过程[1]。护士需要为术前患者提供各方面的术前准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患者术前准备内容繁多,且参与准备的工作人员较多,术前准备质量会有参差。本文通过总结一段时期内肠道术前准备存在问题,使用rca方法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智力正常,能正常表达语言。将2011年1-12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的肠道手术患者32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70例,女150例,年龄20~78岁。结直肠癌87例,痔疮行pph术105例,行肠息肉行肠镜摘除术128例。将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335例肠道手术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187例,女148例,年龄25~70岁;结直肠癌112例,痔疮行pph术132例,肠息肉行肠镜摘除术9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准备方法进行肠道准备出现的问题,进行rca分析,观察组实施整改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 第一阶段:组建rca小组,调查术前肠道准备不足发生的全过程。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地点、人员、方法、流程、设备、记录);组建rca团队,选择一线工作人员及具有rca指导和具备事件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人员包括:手术室护长1人,执行护士2人,查对护士1人,送手术者1人,运输人员1人,外科护长1人。

1.2.2 进行资料收集:包括观察资料、物证及书面证明。与进行具体操作的护士深入的谈话,了解实际执行的每一个步骤并记录在案。其中涉及的物品、资料、表格等详细记录,形成事件描述表:择期手术,择期手术前1 d,医生开出手术医嘱,然后是当天p班(夜班)过医嘱,将术前准备要做的治疗和护理治疗单从电子医嘱系统打印出,根据具体手术方式的要求、术前准备常规内容,交a班管床护士(中班责任护士)执行,遵医嘱按不同手术要求,从术前一天中午就改低渣的饮食,术前晚餐进食流质,20∶00后停止进食,由p、n班(全夜班)做肠道的准备,并观察肠道准备的效果。次日,再由当天的p班或是二线护理人员送手术前,再次检查术前准备效果,然后送手术。

1.2.3 第二阶段:寻找近端原因。寻找所有和事件可能相关的原因;时间及流程确认;操作人为因素等因子分析。

1.2.4 第三阶段。根据送手术流程上的内容,将相关有问题的步骤,制定鱼骨图,进行核心步骤的分析,确定根本原因:(1)医疗护理人员,对肠道准备要求达到的要求不一致;(2)没有常规改变饮食。缺乏营养餐单,护理人员不清楚哪些是低渣类食物,以致不能准确指导患者选择食物的种类。(3)缺乏清晰的肠道准备操作流程及质量评价标准。

1.2.5 第四阶段:进行问题总结,针对根本性原因,形成改进措施。(1)与营养师一起制定出低渣餐单,供患者选择。(2)重新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术前肠道准备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3)医务人员培训,让医疗护理人员清楚肠道准备需要达到的效果,统一标准,以及掌握全院内可以使用的肠道准备的药品。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肠道术前准备缺陷发生率,延时手术例数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第二篇:应用FMEA及RCA模式于护理管理中,提高护理质量

今年5月初在全省护理工作会议上 广东省卫生厅要求全省各医院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前瞻性管理模式 FMEA(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和回顾性管理模式 RCA(Root Cause Analysis根本原因分析)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模式。为贯彻省厅精神,推进我院护理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护理 质量管理方法和持续性的护理质量改进系统,护理部特举办专题学习班,于6月11日晚在22层学术报告厅由护理部洪蝶玟主任和ICU陈素芝护士长分别作了题 为《更新理念,健全质控系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过程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授课,全院护士长及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共约260余人参加了该专题讲座。

失 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简称FMEA(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由失效模式(FM)和影响分析(EA)两部 分组成。失效模式(FM)是指能被观察到的错误和缺陷现象(俗称安全隐患),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就是指任何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影响分析(EA)是指通 过分析该失效模式对系统的安全和功能的影响程度,提出可以或可能采取的预防改进措施,以减少缺陷,提高质量的技术。FMEA是一种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就是 在行动之前找出可能在哪个环节会发生失效?如何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并以量化的形式来确定哪些环节需要改进以预防失效的发生?然后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失效 模式的发生。这种管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军工、汽车生产商和电子制造服务商等方面。而根本原因分析 RCA(Root Cause Analysis)是一种回溯性失误分析方法,用来探求已发生的不良事件或缺陷的发生原因,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并制定预 防措施,最终达到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目的。

通过本次学术讲座,护理部洪蝶玟主任和ICU陈素芝护士长对FMEA和RCA管理模式的理 念、内涵、运用的流程、方法等内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使全院护士长及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对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有了认识,并对这种管理模式在全院推广应 用作了计划、部署。护士长们表示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过多流于形式,已不适应于目前医疗护理事业发展的趋势,无法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新的管理模式能帮她 们理清思路,找出整个管理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最急需改善的部分,真正做到质量持续改进。同时改变过去护长、组长质控为“人人参与质量管理,人人都是质控 员”,充分调动所有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篇:品管圈活动在病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病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QCC是采取发动员工自愿主动组合的方法开展质量促进活动的一种质量管理方式。攀钢集团总医院泌外科在护理部督导下率先引进QCC管理方式,对科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背对背投票,并根据各个问题对科室管理质量的影响和急待解决的重要性、迫切性筛选出课题作为QCC活动主题,近1年试行下来,效果较好,科室管理质量明显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科室床位36张,执业护士12人,护工1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护士3人;本科学历3人,大专7人,中专2人。

1.2方法

1.2.1 QCC理论知识培训 首先组织全体人员学习QCC活动相关知识,使全体人员对QCC活动及工作方法有充分的认识。

1.2.2成立品管小组 将科室5个护理质控小组重新编成5个QCC小组,组织构架及各小组分管内容,见图1。

1.2.3分析现状,选定主题QCC小组针对科室质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发动全体成员集体投票,收集到约20个问题,然后由5个QCC组长根据投票结果选出各自相关的问题进行整理,再根据各个问题对科室管理质量的影响和急待解决的重要性、迫切性进行背对背投票筛选出课题“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除”作为此次QCC活动主题。

1.2.4实践

1.2.4.1收集留置针非计划拔除的原因.1.2.4.2根据二、八原则,找出主要问题是护理人员留置针封管技巧和患者保护不当两问题。

1.2.4.3设定目标为留置针非正常拔管率下降70%~80%。

1.2.4.4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

1.2.4.4.1首先解决主要问题-留置针封管技巧和患者保护不当两问题

1.2.4.4.1.1改变原来常规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25%稀释性肝素液3~5 ml封管(即1.25 U肝素稀释于500 ml生理盐水中)为10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5%稀释性肝素液(即1.25 U肝素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中)6~10 ml封管[1],连接输液针先缓慢推入3~5 ml,然后一边推注剩余封管液一边旋转拔针[2]。拔除针头后,同时用左手迅速卡住小夹子,夹闭延长管的近端。当夹闭延长管远端时,因液体空间相对较大,延长管的弹性面积相对加大,使血管内压力大于延长管内压力,从而使回血率增加,相应堵管率增加,导致留置时间降低[3]。注意正压封管,可以有效降低堵管率。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高龄、肥胖、卧床或伴发高血压、心脑血管基础病、糖尿病、先天性凝血酶缺乏症等患者,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封管液的量应增加到10 ml以上。

1.2.4.4.1.2做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护能力。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以免留置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致静脉炎及血流不畅而致套管尖血液凝固,缩短留置时间;避免穿刺部位被水沾湿,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卧位时避免压迫穿刺侧肢体,输液期间入厕、取物、吃饭等活动时请护士帮忙等。

1.2.4.4.2改进穿刺、固定技巧,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确保质量。穿刺消毒范围8 cm以上,待干后进行穿刺,以免消毒液造成穿刺部位刺激,同时要将导管部分全部送入血管内以防脱出或针眼处出血。用无菌透明保护膜紧贴皮肤固定好。如穿刺处出现渗液、渗血、出汗较多、保护膜与皮肤间有气泡时应及时更换。伴发高血压、心血管、糖尿病疾病的患者,最好选用比较粗而直的血管并加强固定以减少套管针来回移动而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损伤,有效降低渗漏的发生。

1.2.4.4.3加强血管保护措施,输入血管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输入沙星类药物、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能量合剂及缩血管药物等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引起静脉炎而缩短留置时间。在输入这些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同时与其他液体交替输入,并在输液过程中,持续湿热敷穿刺侧肢体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增加患者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患者局部的抗炎能力,避免因静脉炎而缩短留置时间[4]。

1.2.4.4.4加强护士技能培训,加强病房巡视,加强留置针床头交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有效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

1.2.4.5总结 留置针非计划拔除比例58%降到26%,重新制定留置针管理流程。

2讨论

病房质控小组明确分工,每小组的圈长又互为圈员,每月定时随同护士长进行各项质控检查,把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应用品管圈方法查出原因并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及发生比率进行个别指导或是组织全面学习讨论提出下一个主题而循环往复,以此不断提高病房管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积极参与各项管理的主动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梁艳芳,黄石群,胡敏芝.不同浓度肝素盐水在静脉留置针封管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3B):722.[2]曲瑶,白岩.静脉留置针封管液推注速度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40.[3]李冬梅,何艳,景水丽.静脉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对封管效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5):20.[4]王江滨,李丽华,付薇.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9C):2453-2455.编辑/肖慧

第四篇:追踪方法学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追踪方法学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追踪方法学的定义

追踪方法学(Tracer Methodology, TM)是一种过程管理的方法学,利用真实患者就医经历来分析评价医疗服务系统质量水平的一种方法,是对患者在整个医疗系统内获得的医疗、护理和服务经历进行追踪。

◆追踪方法学的发展

追踪方法学一词最初是从生物学示踪研究衍生而来,2004 年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认证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th care Organizations,JCAHO)引入的一种新的评审方式,2006 年正式成为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的评审方法。在 JCI 评审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0 年我国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也引入了追踪方法学这一创新性评价工具。2011 年 1 月生效的 JCI 标准(第 4 版)将追踪方法学应用的比例从旧版的30%提升到70%,成为JCI 医院评审中最主要的评价方法。

追踪方法学应用于第二轮医院评审,对被评审医院是一种挑战,评 审者 50%~60%的时间用于实地检查。

◆追踪方法学的基本原理

追踪方法学强调的是现场的(on-site)评估,即在医院评价现场调查过程中,评价者通过收集各种来源的数据,分辨优先关注流程(priority focus process,PFP),从而聚焦于医院的重要区域以开展评价,追踪患者的治疗、护理及服务经历。同时追踪方法学检查可以让调查者从患者的角度“看”医疗服务,并进行分析,提出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追踪方法学步骤

追踪方法学的基本步骤包括三个方面:①评价者以面谈以及查阅文件方式了解医院是否开展和如何做系统性的风险管理;②以患者个体和个案追踪方式,实地访查第一线工作人员以及医院各部门的执行状况,了解各个计划的落实程度;③在访查过程中,各个评价委员会以会议形式讨论和交换评价结果,再深入追查有疑问的部分。

◆追踪方法学的类型

追踪方法学有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两种类型。但这两种类型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评审专家在个案追踪过程中,一旦在某环节发现了问题,就会转入系统追踪,分析出现的问题是某个人的问题还是系统和组织的问题,系统追踪着重系统的风 险管理。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医疗不良事件并非全是因为个人的疏忽或缺乏训练,75%的医疗问题来自于系统失误。

◆个案追踪方法学

评审员跟踪单个患者的就医经历,以评价标准为准则来评价医院的表现。追踪的一种方法是对患者从就诊到出院期间所得到的照护、治疗和服务过程进行连续追踪。

追踪目标患者的选择(基于但不限于以下):①该医疗机构 诊治的前五大类患者;②与系统追踪如感染预防控制和用药管理 相关的患者;③在医院住院期间经 历不同科室部门服务的患 者;④新收的转院患者;⑤选当天或第二天即将出院的 患者⑥ 经急诊收入院的患者;⑦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

追踪检查患者的数量:取决于医院的规模和复杂性,现场检查的时限以及评价日程的长短。

个案追踪的实施步骤:⑪确定具体追踪项目。⑫确定追踪目标患者:评审员或检查者采取随机抽样和有意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追踪目标患者。⑬追踪途径:根据目标患者所接受的医疗护理服务处理过程确定追踪途径。⑭追踪的主要内容:①与负责某患者治疗或服务的相关人员一起审查病人的记录;②直接观察对病人的治疗护理过程;③观察用药过程;④观察感染预防和控制;⑤观察治疗 计划的制订过程;⑥讨论各单元的数据利用—质量改进活动;⑦观察环境对安全 的影响及员工在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⑧观察医疗护理设备的维护,并审核相关 人员的资质;⑨与病人或家属交谈,核实相关问题;⑩观察急诊管理和病人流程 问题,其他辅助科室的流程问题。另可能抽查 2~3 份在院病历进行检查,以核实 已发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询问相关人员。与员工面谈,必要时审核会议纪要和 程序,发现的问题可能会在系统追踪时进一步探索,为其他追踪检查提供了重点方向。

在个案追踪案例中,评审员将做以下工作:①尽可能使用 医院当前医疗护理 记录跟踪医院所提供的治疗、照护和服务程 序;②评价各专科、部门、方案、服务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 及在所提供的诊疗和服务中的核心功能;③评价相关过程的绩 效,特别关注那些独立但相关过程的整合与协调;④识别相关 流程的潜在问题。

◆系统追踪方法学

在 2011 年 1 月生效的 JCI 医院评审标准(第 4 版)中,系统追踪被重新分为以下四类:药品管理、感染控制、改进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设施管理和安全系统。

综合选择检查切入点:①以管理科室为切入点,如药剂科、医院感染控制科、统计室等;②以优先关注内容相关科室为切入点,如与感染相关科室(手术室、导管室、消毒供应室、ICU 等)。

对应和细化 JCI 标准中药品管理和使用、感染预防与控制、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和设施管理与安全标准,从中选择优先关注

内容。

系统追踪技巧:①收集资料:通常的做法就是座谈。例如按照系统追踪的内容选择与医护人员座谈、与患者或家属座谈;与医院管理人员座谈;在座谈中以命题问答为主,以解所需资料,从中拟定系统追踪被检查的部门和人员;②系统追踪可基于个案追踪的基础上,也可单独进行。因此,在评审过程中,评审员会

根据需要,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同时进行,互为补充;③无论是

哪一种调查方法得到的结果,必须以会议的形式当面指出,允许

解释,就有疑义的问题进一步深入调查,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

准确性。

系统追踪评价重点:①侧重考察落实与执行情况。所谓的系统追踪实际上是检查同一个标准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情况;②侧重考察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包括规章制度、职责、流程;③侧重考察持续质量改进,是否能够使用数据资料进行决策来改善病人安全和医疗护理质量。

◆个案追踪实例分析

例一:实地追踪一名急诊脑血管意外患者。

例二:门诊个案追踪过程。

例三:CCU 个案追踪过程。

◆系统追踪实例分析

例:数据系统追踪过程。

◆追踪检查后制订并实施改进方案

根据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的结果,组织有相关临床、医技、后勤等部门科室人员共同参与讨论与分析,运用 PDCA 循环提出具体改进方案并加以落实。针对改进行动的目标,须监测是否达到预期成果,用以评价其有效性,对成功的整 改措施和良好的干 预效果,加以宣传和推广,推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追踪方法学的特点和优势

①追踪方法学是以“患者”的视角来评价医院,而不是以医 院组织功能的结 构面或以管理者和评价者为中心,因此是评价

医院服务质量最直接和真实的有效 方法;②“灵活性”是追踪

方法学的关键。它使评价者的追踪流程或服务的范围 更为宽

广,进而使评审过程可以深入到一线工作员工,评估他们是如何

做出决策 的;③追踪方法学注重利用信息系统和数据。评价者

通过收集各种数据聚焦于医 院的重要区域,追踪评价患者的治

疗、护理、服务过程;④追踪方法学是一种基 于科学理念而设

计的方法,有效但并不深奥,通过培训易于掌握,且可融会贯通 应用于医院管理相关工作。

◆追踪方法学应用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意义

①追踪方法学的应用有助于护理管理者更新观念,更加注重 过程管理、细节 管理,有效避免以往护理质控检查中的形式主 义;②追踪方法学强调以患者为导 向的服务理念,关注患者和家 属的感受,能使护理贴近患者,让患者满意,有助 于实施人文关 怀,促进护患关系和谐;③追踪方法学引导护理管理者对护理质 量 的评价,应从护士做了什么转向患者实际得到了什么,得到的 是否是他所需要的,评价护理工作需要满足患者的程度、未满足 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管理者提高 护理质量提供参考;④追踪 方法学对患者接受的医疗护理服务实施全过程动态管 理,对追踪 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流程,调整护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体现 质量 改进的思想,能有效提升护理品质,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患 者得到优质、安全的 护理服务。

第五篇: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术前术后访视中的应用

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术前术后访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术前、术后访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术前对手术患者针对性进行相关知识了解、安抚患者心理、告知患者手术配合及注意事项;术后访视患者疾病的恢复等方面指导。结果:通过术前、术后访视的应用,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得到提高。结论:手术室术前术后访视使护理人员素质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改善,手术的治疗成功率增加。

【关键词】优质护理;术前访视;术后访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233-02

手术室也是需要护理工作的一个场所,其护理不仅仅要求手术台上的操作与配合,也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手术的影响。现在通过术前术后访视工作,可以使手术更进一步趋向完整的整体护理。此种办法可以确定患者的护理要点,并实行护理措施,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手术过程,达到预期手术效果。2010 年卫生部提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1],为了实行优质护理,我院自2013年实行了术前、术后访视护理工作,并与2012年护理工作比较,临床效果满意,现对该工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12月,对547例手术患者进行了术前术后的访视护理工作,其中包括男315例,女232例;在所有科室中,骨科241例,妇产科52例,泌尿外科78例,普通外科133例,其余43例。

2方法

2.1 访视护士的选择

访视护士应该有较长的工作经验,至少在手术室工作超过4年。医学理论知识比较牢固,经常性参与临床护理实践。形象良好,比较有亲和力。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比较了解,遇到突发情况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一般选择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的高年资护士。

2.2 访视时间

随着手术继续进行,家人也不能继续陪同,患者心理的恐惧与孤独感难免会变得不能控制。因此要正确处理访视时间。一般情况下,术前访视选择在手术前1日下午,同时避开患者休息时间。值班护士携带访视表到病房访视,并告知手术患者入手术室需要知道的事项。术后访视,根据手术后的各个患者的情况具体而定,一般在选择手术后2天左右,由对手术室护理经验比较丰富的护士到各个病房逐一探视。

2.3 术前访视

2.3.1 术前访视方法

手术前一天,访视人员对次日要做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前访视。首先要认真阅读患者的病历,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还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家族史、手术史及过敏史,有无过敏特殊体质。如果患者是女性,还要注意患者是否月经期等,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的掌握。访视之前,还要通过与手术医生沟通来确认手术名称、手术方式、手术体位及要应用的麻醉方式。要鼓励患者,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时以放松的心情配合手术的进行。访视时间不能过长,以免耽误患者休息时间。访视时护理人员要着装整洁,应用沟通交流技巧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态度要亲切和蔼,告知术前注意事项时要多用亲和力比较强的语言。

2.3.2 术前访视注意事项

访视时护士有端正的举止,语言亲切;主要向患者说明需要其配合及手术前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术前准备的重要性。语言的表达要积极,以此让患者感受鼓励、支持的态度,使其以在等待手术的过程中心态平和不焦虑。

2.4 术后随访

2.4.1 术后随访方法

手术后的访视,一般于手术结束后2天左右进行,访视人员要对患者术后的恢复状况进行了解,通过鼓励性语言使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术后治疗,要注意向患者说明术后的注意事项。除此,还要询问患者对手术室工作以及护理工作的建议,并记录下来,依此来进行工作的改进。

2.4.2 术后访视注意事项

术后访视中访视人员要着重注意关心患者疾病的恢复,了解其所需的护理,交流过程中要使用文明性语言,表现出访视人员不仅关心患者,还有对他们的尊重与注意。

3访视技巧

访视时间应尽量不占用患者治疗和进食休息时间,此过程也不能过长,以免患者感到疲劳。与患者交流时应该表现的自然与尊重,以亲切的态度对待患者,这样可以使得与患者之间更加亲近,得到患者的信任。在访视中,患者可能会提出的一些关于手术的问题,为了避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因语言不当引起医疗纠纷,不要进行过于详细的解释。不讨论与手术无关的话,要进行人性化关怀,体现出患者至尊的思想[2]。

4结果

通过手术室术前、术后访视,手术室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得到激发,患者满意度与之前相比有很大提升。2013年上半年,手术室各项护理工作相对于2012年下半年有了较大的提高,结果见下表。

5讨论

医学是不断发展着的,在整个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过程中都需要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3]。术前术后访视可以让手术患者提前对手术室进行了解,使其紧张感减少,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手术。访视过程中,部分事故隐患会暴露,这样可以使医护人员及时地对治疗方案进行改进,并采取积极的办法,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护士的学习热情提高,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自发的将医学、社会及心理学等知识共同应用于手术室的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手术室的整体护理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增加了患者进行手术的治疗成功率。

表:2013年上半年手术室护理工作与2012年下半年的对比

术前访视率(%)术后访视率(%)患者满意度(%)护理后生

活质量(%)

2013上半年 100 100 98.5 89.3

2012下半年 82 85 86.9 78.5

参考文献:

[1] 郭燕红.转变护理模式推进优质护理服务[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 1-4.[2] 陈晓云.手术后访视单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1: 31.[3] 谭小玉.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临床理,2013,11(33): 519-520.

下载RCA法在改进肠道术前肠道准备护理质量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RCA法在改进肠道术前肠道准备护理质量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质量控制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质量控制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手术室自2013年以来对护理工作采用质量控制,比较质量......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护理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智赢论文网 日期:2016-9-1 11:06:17 点击:2 引言 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的,是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

    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应用浅析

    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应用浅析 摘要:笔者结合实际,从本院神经内容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并对过程进行观察和对照,得出了舒适护理应用于神经内科可以提高病人......

    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 P阶段:找出护理质量存在的主要因素采取措施、制定计划 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 C阶段: 护......

    人机料法环分析法在护理质控中的应用

    护理质控原因分析要素 ---人机料法环浅析 想要切实分析共作缺陷和不良事件,提高工作质量,无一不能从人、机、料、法、环五要素找出原因,并解决的。具体可以理解如下: 一:“人......

    核磁共振法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法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不同核磁共振方法和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论及核磁共振的常规氢谱、碳谱、多脉冲技术,以及固体核磁共振仪、核......

    解析法在几何中的应用 -

    大庆师范学院物电学院课程论文解析法在几何中的应用姓名: 周瑞勇学号: 201001071465专业: 物理学指导教师: 何巍巍解析法在几何的应用周瑞勇大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PICC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PICC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根据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