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腐败文章(范文模版)
标本兼治 重在治本--遏制文化市场腐败的几点思考
区文体旅游局 孙纪学
一、文化市场执法腐败的现象
作为文化市场的管理者,在日常的监督管理和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稽查队查处不力,对黑网吧、黑游戏室等以处罚代替取缔;二是行政处罚有时受人情关系干扰,出现处罚不公现象,;三是政府部门执法工作协调不够,执法不严,发生社会影响问题时部门间相互推诿责任等。虽然上述问题在我区不存在,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
二、腐败现象出现的原因
腐败是国家公务人员为了谋取私利而滥用职权的行为。出现上述现象,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来看,一些公职人员道德品质低下、自律意识不强,不良的人际关系、收入偏低造成的心理不平衡,都可能引发腐败现象;从客观方面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权力运行不规范、市场机制不健全,是造成一些领域腐败行为易发多发的重要原因。
权力运行不规范,使得以权谋私成为可能。目前,一些 机关的公共权力在取得、配臵、运行、行使、监督等环节都存在不少问题。从取得和配臵环节看,存在取得无据、权力过分集中等问题;从行使环节看,一些部门重实体、轻程序,忽视从程序上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或者同时存在权责脱节、有权无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现象;从监督环节看,公共权力特别是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广,监督成本高,更重要的是监督机制不完善,制度不落实,一些地方和部门监督不严、查处不力,导致腐败的成本低,不足以抑制少数心存侥幸者的腐败动机。
市场机制不健全,为权钱交易提供了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公共权力应当退出可以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的领域,应当退出可以由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解决问题的领域,避免对自由竞争、资源配臵的不当干扰。目前,尽管市场在配臵资源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仍然控制着相当一部分资源的配臵权,诱使不法分子以各种手段进行拉拢腐蚀。
三、防治腐败现象的措施
要有效地预防腐败,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查找问题,认真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加强廉政教育,构建防腐文化。
腐败的主体是人,根源是人性的贪欲,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构建廉政文化,建立起防范机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使广大的执法者廉洁自律,就必须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反腐倡廉教育的全局性、融合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必须要以教育为基础,运用教育这个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作为引导,构建廉政文化,用先进的文化直接教育和影响人们的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形成廉政的文化氛围,从根本上教育和培养执法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制度约束、监督保证,使执法者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而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
(二)、规范权力的运行。
一是权力的取得有据。各部门应坚持职权法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通过依法清权,进一步明确职能和权限,不能自行创设权力。二是权力的配臵科学。合理划分部门之间、各部门内设机构之间的职能,实行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形成既适当分工、相互制约,又协作配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三是权力的运行公开。除涉及国家机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监督全程都应向社会公开。四是权力的行使依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克服和解决权力运行中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五是权力的监督到位。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民主监督的作用,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六是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通过梳理职权、规范程序、公开执法、监督制约,依法、合理压缩行政自由裁量空间。
(三)、加大腐败的惩处力度。
腐败成本低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搞腐败也有一个成本收益问题,如果腐败者仅以微小的成本投入就能够获得大量的非法收入,并且被查处的几率很低,甚至可以“边腐边升”,“越腐越升”,就会诱使更多的人走向腐败深渊。提高腐败成本是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的理性选择。要建立职业资格的限制和剥夺制度,提高腐败的政治成本;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提升腐败的法律成本;要建立廉政保证金制度,提高腐败的经济成本;要建立社会舆论谴责制度,加大腐败的道德成本。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惩处力度,在经济上给予重罚。担负反腐败任务的专门机构即在严厉打击贪污、受贿等腐败案件的同时,也要向新加坡等国家那样,增加经济处罚的条款,而且要重罚反腐败分子直至罚到倾家荡产的程度,以警戒搞反腐败的人,决不能让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占便宜
(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建立包括“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敢腐败”的惩罚机制、“不许腐败”的保障机制、“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 在内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利用这种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证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并促进政治、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社会是法制社会,要靠健全的法制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法制意味着控权制度和权力制衡原则的被遵守,做到依法执政而不是以党代政。通过健全法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法制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建立民主廉洁的政治制度,这有利于切断权力与金钱的关系,有效地防止腐败。借鉴国外有益的反腐败经验,完善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体制。腐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在反腐败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由于具体国情和条件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抄照搬。我们可以摒弃不适合我们国情的东西,借鉴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做法,使我们在反腐问题上少走弯路。
孙纪学 高港区文体旅游局 电话*** 电子邮箱:sunjixue1972@163.com
第二篇:关于腐败的素材文章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着力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势头,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新形势下,我们要砥砺奋进,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反腐败顺应人民要求。习近平同志2015年访美期间在西雅图的演讲中指出,“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大力查处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就是要顺应人民要求。”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消极腐败现象对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让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不得罪腐败分子,就会得罪13亿人民。因此,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消极腐败问题,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决不能在反腐败问题上受各种奇谈怪论的影响,必须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一个时期以来,腐败问题之所以易发多发,与管党治党不严有密切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所以成效显著,关键是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既是我们党的自我鞭策,又是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新形势下,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坚持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把从严体现在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把全面从严治党真正落到实处,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新成效。
坚持党的领导,注重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顶层设计。长期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坚持不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但腐败现象依然存在。这其中,既有党员、干部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积极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放在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的高度来认识,彰显我们党对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尤其要落实好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
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方针和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着力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创新,落实“两个为主”和“两个全覆盖”。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重构政治生态”的要求。“重构”二字意味着当前我们党的政治生态存在问题,有的问题甚至很严重。新形势下,我们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解决问题入手,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严明党纪党规,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以及那些所谓的官场潜规则来一场大扫除,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政论专题片《巡视利剑》,通过大量鲜活案例与身边故事,以艺术化方式生动呈现了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的运作情况及其功能发挥,阐明了巡视工作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作用,观后令人深受教育,并获得了深刻的警示。
用好巡视利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腐化变质的危险。为了有效预防和坚决扼制腐败,就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内监督要“尊崇党章,依规治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总书记指出,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必须有权威性,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他强调“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内监督的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重点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保证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出发,把巡视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研究巡视工作,确立巡视工作方针,系统阐述巡视任务,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评判,对落实整改责任、运用巡视成果作出指示,坚持巡视工作全覆盖,通过巡视这一手段抓住并推动解决党和国家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使巡视利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实践证明,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是管党治党的利器,必须用好用够用足。
利剑高悬,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总书记指出,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持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于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出一个,不能养痈遗患。2014年,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总书记指出: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影响恶劣,亟待解决。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巡视工作摆上更突出的位置,总书记亲自部署,提出“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巡视工作方针,提出一系列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让巡视这一借鉴传统督察制度的党内监督方式,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和更大的威力,充分发挥了警钟长鸣、利剑高悬的震慑作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遏制腐败的作用。正如总书记所说:“巡视组要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苍蝇’,抓住违纪违法线索。要落实监督责任,敢于碰硬,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促进问题解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以问题为导向,真巡视,真监督,真发现问题。中央十二轮巡视发现各类突出问题8200余个,并及时处理,使党内监督职责得以真正落实,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很好地维护和促进了党和国家的肌体健康。
利剑高悬,倒逼作风,优化生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总书记指出,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全面从严治党高度擦亮巡视利剑,扎扎实实推进,了解真实情况,查找真问题,纠正不正之风,惩治腐败。始终贯穿问题导向,以“抓早抓小、治病救人”的反腐败思路,敢碰硬,敢较真,对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出,对苗头性问题及时约谈或进行诫勉谈话,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对查出的腐败分子依纪依法予以严厉惩治,以儆效尤,发挥了惩治的教育作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巡视不只是剑指个人的贪腐,也剑指一些地方组织,毫不留情地揭开一些地方政治生态的严重恶化问题,例如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和三大贿选案等,真正做到了利剑高悬,震慑常在,倒逼一些有问题的部门、单位和组织认真整改,改进作风,纠正各种乱象,解决问题,净化政治环境,规范政治生活,改善和优化政治生态,使巡视工作在从严治党、维护党纪方面的效果获得了根本性提升。(作者为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三篇:浅谈村官腐败的预防与惩治 经验文章
浅谈村官腐败的预防与惩治
**市**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为维护农村稳定,推动新农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村官腐败问题亦呈现上升趋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潜藏着一股激流,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稳定发展。“村官”腐败危害基层政权建设,危害农村稳定,影响党和国家政策在农村的实施。加强村级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惩治“村官”腐败,势在必行。
一、当前“村官”违纪违法案件的主要特点
1、从违纪类型上看,“三农两资”现象突出。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土地征用开发、支农惠农资金管理、林业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是“村官”违纪的“高发区”。
2、从违纪人员上看,呈现“一多一低一老”。一是窝案串案多。往往是两人以上共同作案,集中在村支书、村主任和村会计等村干部相互勾结。二是“低素质”村官是违纪违法的重点人员。部分村官是小学或初中文化,“凭经验干工作,拍脑袋做决策”,政策法律水平低,容易走上违纪道路。三是“老村官”工作时间长,在村中威望高,倚老卖老,为所欲为。
3、从违纪形式上看,形式呈多样化。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具有很强的隐密性,如果没有知情人举报,难以调查取证。
二、村官腐败的原因及危害
村官违法违纪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既有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也有制度不健全、查处不严等管理中的纰漏。据笔者调查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村官综合素质不高。部分村官为官“动机不纯”。有的为了光宗耀祖;有的则更加直接,为了发家致富;有的甚至认为,村集体的财物就是我的财物,我想怎么处臵就怎么处臵;有的认为当上村官就有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上任捞一把,捞完就走人;有些村官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国家干部,即便贪点钱财受点贿,也构不上职务犯罪等等,归根到底是法制观念缺乏、综合素质不高的表现。
2、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当前,大多数村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账目设臵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村官权力过于集中,白条自批自支的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还较为常见。有的村官为谋取私利方便,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担心群众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应该让群众明白的事情却含糊其辞;有的虽然公开了,但公开的内容隔靴挠痒,应付上级检查;有些村会计管账又管钱,干部批钱又花钱,为村官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3、乡镇监管机制缺失。部分乡镇干部存在“村官不算官”的错误思想,认为只要他们把工作搞好,社会稳定就行了,加之实行了村账乡管,不会出事;有些干部即使发现一些问题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包庇、袒护有经济问题的村官,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村官的腐败。虽然很多地方都推行村账乡管,但其工作内容只侧重于服务,平时只检查村级财务开支票据是否规范等表面 现象,而对村级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的检查和监督,尚未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有的为管理方便,推行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权力高度集中,给村官中的腐败分子提供了滥用权力的空间;有的很少开展村官廉政勤政教育,更无制约村官的有效措施,导致村官思想不明、胆大妄为。
4、村民监督意识淡薄。首先是自治意识、自治观念淡薄。村民奉守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只忙于自家生产生活,对村务不闻不问,只要自己利益不受损失,对村官的违纪违法行为也就视而不见,避免得罪村官;有的村民虽然发现村官的不法行为,但找不到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怕村官打击报复,只好听之任之。同时,在社会经济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农村人口流动增大,村民外出务工较多,出去的大部分是村里的精兵强将,对村务无力关心,而留守的多半是老人、妇女、儿童,对村务无法关心,甚至需要村官对他们给予关照,于是对村务更是漠不关心,这就给“村官”独断专行开了方便之门。其次是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村干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造成人、财、物集中在个别人手里,而上级机关疏于管理,缺乏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实质性检查监督;有些村虽成立了村级民主监督小组,但其成员往往是村官的“圈内人”,裙带关系比较严重,故此,直接影响到了监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使村民无法监督、无从监督。
5、查处力度不够。涉农案件涉案金额一般不大,关系错综复杂,村民因乡里乡亲、拉不下面而不配合,取证比较困难,客观上助长了村官职务犯罪的侥幸心理。法院对村官职务犯罪的“缓刑”判决率较高,刑罚的威慑功能有所削弱。被判处缓刑的村 官返回村后,还炫耀自己是被冤枉的,甚至扬言要打击报复。而纪检监察机关因职务犯罪的村官没有职级,又非党员,只能查处,惩治乏力,无法起到威慑作用。
三、治理村官腐败的主要对策
1、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一是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纳入镇党委的计划之内。切实加强对农村干部的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党纪法规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村干部依法施政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从根本上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二是针对一些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加强培训,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其在思想上打牢防范根基。通过举办法律、业务技能培训班,帮助村干部掌握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水平。三是强化警示教育。针对村官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镇党委主要领导及纪检部门对症下药,进行警示谈话,及时提醒,警钟长鸣。结合办理的案件,通过以案说法,进行反面典型教育,使其受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警示教育。此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进行曝光。四是组织“村官”开展述职述廉活动,选拔一批公正廉洁,在村务、财务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村干部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以起到教育示范作用。
2、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堵塞漏洞。一是继续深化“村财镇管”制度。制订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如票据管理、报账程序、内部控制、现金管理、工作流程等,通过严密的制度杜绝和防范经济类违纪行为的发生。加强对村级收入、财务公开和财务管理 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管,坚持实行定期加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审核审计,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二是加强党务村务公开,将财务公开作为重点,规范公开形式,实现公开内容逐项逐笔公布,坚决纠正不公开、假公开、漏公开、迟公开等现象。三是严格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把离任审计制度延伸到村级班子,村干部离任后必须接受镇离任审计小组的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追究,防止干部“带病”上岗或离任。
3、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一是加大查处力度,使村官不敢腐败。市、镇两级纪检监察部门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村官贪污、截留、挪用、侵占等问题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将支农资金、粮食直补款的发放和征地拆迁等领域作为预防、打击的重点。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积极利用各种渠道掌握案件线索,拓宽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将预防和惩治网络延伸至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只有惩处有力,教育才有说服力,制度才有约束力,监督才有威慑力。二是加强党内监督。在党内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培养党员反腐倡廉的优良品德,提高党员拒腐防变的能力。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层的责任制,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镇党委书记则为镇域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腐败,坚决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加强群众监督。引导群众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监督权力,积极学法、用法,敢于检举揭发村官的种种违法行为,依法随时罢免腐败村官。另外,积极健全和完善村民的权利行使机制,保护与腐败作斗争 的村民,切实为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保驾护航。
4、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党和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都要通过“村官”才能得到落实,因此提高待遇也是防止违纪的一项措施。积极探索改善和提高村官待遇方面的举措,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村干部考核管理机制,使用好农村转移支付资金,让完成工作任务的村官能及时领取薪酬,对工作政绩突出的按规定给予奖励。同时,关心村干部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充分给予人性化关怀,使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以激励村干部谋好事,干实事,成大事的工作热情,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作老百姓拥戴信赖的“领头雁”。
第四篇:腐败
反腐败问题
腐败的问题,似乎在我国社会中成了个难以克服的痼疾,也成为人们经常议论的一大话题。反腐倡廉反复搞,似乎成效不大,因此我想现在也该针对腐败产生的原因,对腐败与防腐败的问题多作些经济学的分析,以便找到更有效的对策。腐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当事人品德的好坏、水平的高低,而在于规定着人们行为方式的那一系列体制。
为什么当前中国的腐败犯罪现象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仍在恣意蔓延呢?追根究底,是有一腐败分子手中握有权力。没有权力,这些人想腐败也腐败不了,想堕落也难以堕落。腐败同集权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竭力谴责腐败分子个人如何如何时,同时应当在更深的层次上探究腐败形成的社会原因。
反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的重要任务。我们的党和国家对反腐败工作历来十分重视,从建国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停止过同腐败现象作斗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和经济处于转型期,许多法律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腐败现象有抬头的趋势。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一批腐败分子纷纷落网,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坦诚地说,反腐败工作任务还很重,腐败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因而探讨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大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取得了廉政建设反腐工作的新成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仍然还很不理想,暴露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新形势下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抓好腐败治理的工作。
预防腐败犯罪的根本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建立在对产生问题原因的认识基础上的。如果方法本身不是建立在科学认识问题的基础上,那么,这个方法便是盲目的,脱离实际的,从而是毫无效果的。即便是符合了实际,那也是不自觉的,也就大大影响了预防的效果。从上述对贪污受贿的根本原因的分析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要预防此类腐败行为的发生,最根本的方法,不是要消灭权力或者减少权力,因为权力本身不是腐败产生的原因;而且,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权力就必然相伴存在。减少权力,当然能够减少腐败产生的条件从而减少腐败,但我们讨论的是如何预防掌权主体的腐败,这是两个不同的课题。同样,这个方法也不是要消灭掌权主体的自身利益。如果能够做到这点,当然很好,很有效。没有自身利益,大公无私,掌权主体完全和公权融为一体,产生腐败的可能性也就一点没有了,但是,我们能做到这点吗?
预防和抑制腐败犯罪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权力制约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滥用权力的结果。而权力之所以能滥用,正是缺乏必要的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的缘故。因此,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反腐败的必由之路。我们认为,对领导干部除了重视道德教育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双管齐下,这样才能更好地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如何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呢?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的体制,应该重点放在限制个人权力,完善集体决策机制上。个人决策权力太大,就容易产生专权,权力就容易脱离控制从而导致腐败产生。
2、进一步完善司法独立制度
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也是最危险的腐败。因而遏制司法腐败显得异常的重要。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客观地说,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走向民主法制和文明富强的社会。但是,目前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方式多是直接领导,个
别领导干部置党纪国法不顾,滥用手中权力,把司法机关当作自己的私人的工具,用来谋取私利,有时直接干涉司法机关办理具体案件。有些身居要位的腐败分子,司法机关在他们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不敢监督,监督不了。
3、增强反腐透明度,加大对腐败的处罚力度
我们认为,反腐败工作也一样,必须增加其透明度,这样才能增强效果。现在,我们国家对腐败现象曝光严格控制,发挥不了新闻媒体应有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腐败分子不怕党内通报和检讨,就怕媒体曝光。正是媒体没有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没有给腐败分子曝光于世人面前,从而也在一定程度助长了腐败现象的蔓延,使腐败分子毫无畏惧之心。因此,我们认为,必须支持新闻媒体大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对腐败分子曝光。让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地,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对腐败处罚不力,也是造成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政府规模和政府职能的协调发展,只有合理确定和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才能防止行政权力过于集中,才能保证行政权力在适度的范围和领域内发挥作用,减少行政权力的滥用,才能够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在管理方式创新中规范行政权力,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要科学设计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建立起客观公正的评估机制,对政府管理效益、效能进行评估。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立信息网络监察,实现全程及时监控,监督由事后变为事前,由柔性变为刚性,这样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5、强化法治意识,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 要从抓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入手,着力使他们深刻理解,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要引导他们确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权与法的关系,防止和克服权大于法的现象;使他们增强民主平等意识,克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强化以法制权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职权行为的监控,对权钱交易,买官卖官之类腐败行为,要实施重点防范,要完善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防范预警机制,切实改变监督滞后状况;加大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体制,并通过政务公开等制度,加强对权力运作过程的民主监督。做到依法制权,以权制权,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查纠监督,要把党员干部的职务行为纳入法制轨道。要大力纠正执纪执法偏软偏宽的现象,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
7、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预防贪污受贿行为的发生,就是要使掌权主体在主观意识上筑牢思想防线,预防和铲除自私自利观念,阻断公权与私利的结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存在意义之所在,使国家工作人员真正看到,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向社会索取了多少,而在于向社会贡献了多少。他向社会的索取是分母,向社会贡献是分子,索取越多,相应地自身价值就越小;贡献越大,相应地他的价值就越大。自觉地讲奉献,体现人生的价值。从反面看清楚,自繁育自利,巧取豪夺,贪污受贿,必然导致自身价值的大跌,甚至成为一个负价值的人,最终为社会和人民所唾弃。树立了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就能抵挡任何黑色的诱惑,堂堂正正地做人。
8、培养高尚的从政道德。
道德是规范人的言行的行为规范,它是从内在方面对人长期地为进行制约,因而是预防贪污受贿的十分有效的方法,一个具有了崇高职业道德,便是具有了政治良心的人。所谓政治良心,就是指人们在政治活动中的良心,即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政治道德义务时,对所负的政治首先责任的内道德感知和政治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人对其政治道德责任的
自觉意识。政治良心的内容包括同情心、怯恶心、是非感和团结心。具有这种政治良心的人,就能时时处处用美好的情操来约束自己的私利,有效地遏制自私观念在头脑中滋长,真正做到公私分明,廉洁奉公。这样,腐败的内在结构,就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人身上形成。
9、摆正自身利益的位置。
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物质利益人们的一切行为,无不和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营作,当然和他们的薪水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个人的物质利益必须和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密不可分,有一个度。脱离这个客观条件,企求超越式的豪华生活,就会产生畸形的物质需要,就会滋长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观念,就必须会走向腐败只有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把自己的物质需求,建立在客观条件之上,才能正确地处理好私利与公权的关系。做到了“知足者常乐”,或最起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腐败的根源也就被有效的堵塞。
10、通过制度设置,来阻断公权与私利的结合。
一是要对权力的行使进行制约。对权力制约的根本点:就在于通过对权力行使的制约,防止掌权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滋长私心,使公权向私利扩张。因为掌权者具有特殊的身份,是人情、金钱和美色所攻击腐蚀的对象。如果不对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的制约,那幺,在各种诱惑面前,掌权者就可能欲望膨胀,私心滋长,被俘虏过去。可见,掌权者的腐败,并不是权力使然,而是自己在特殊的地位和环境中,被各种诱惑拖下了水。因此,必须对权力的行使进行强有力的制约,抵挡各种诱惑。但遗憾的是,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致使许多掌权者自觉不自觉地被社会阴暗的东西所腐蚀,滋长了私心,走向了腐败。
11、要对掌权者的利益进行监督。
在各国反腐败的斗争中,实施所谓“阳光法”,即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和公开的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让阳光照亮体制”,使公务人员的财产及其变动情况受到社会的监督,无疑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遏制钱权交易等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借鉴国外有效经验,在我国推行“阳光法”,必将对预防贪污受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凡掌握公权者,必须将自己的收入向职权所辖范围内的群众公布,接受民主监督。如果隐匿个人财产,应当追究相应责任。在《刑法》增加严重违反财产申报制度的罪名,凡故意不申报个人财产,情节严惩的,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严格执行这项制度就能防止个的需要向畸形方向发慌遏制自私观念的滋长,从而有效地预防腐败的发生。
12、要从严治吏,从优待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于管理好执法队伍因为法治的本质在于吏治。法治的挫败就是吏治的松懈;而吏治的松懈,必然是贪污受贿泛滥。因此,必须用缜密的法律,来管理好干部队伍,制约权力的行使。同时对出现腐败行为的国家工作人员,要严肃处理。凡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一律开除。以这种铁的纪律和法律,告诫掌权者,要依法行使职责。
上文从各个视角着重分析了腐败犯罪的客观正面效应,至于其负面的社会危害性,笔者认为,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争议或讨论的问题。比如,腐败犯罪直接造成单位和国家的经济损失、造成国家综合国力的下降和国际竞争力的减退;腐败致使政府机构能力下降;腐败大大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腐败是千万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腐败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等等。鉴于文章篇幅限制,笔者在此不做展开论述。
综上所述,腐败犯罪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法律现象,对腐败犯罪的把握认识和打击政策不能脱离它植根的社会现实状况和本质要求。否则,我们打击腐败就潜伏着异化为社会前进阻力和压迫力量的危险。
第五篇:秘书腐败
一、秘书腐败的事实:陈希同
二、秘书腐败的方式1。秘书腐败也是国家公共权力的腐败,它呈现出明显的职业特性:首先表现为公共权力执行过程中的腐败。秘书腐败往往是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对公共权力的执行权,进行权权互用、权财交换、谋取私利,这是一种表现相当典型的公共权力执行过程中的腐败。
2。秘书腐败.其次表现为盗用领导权。秘书与领导在工作范围上是有着明确分工的,领导是决策者,秘书只能参与和辅助决策,是“只谋而不断”,可是在实际工作中秘书往往会出于各种目的,使用领导的权力秘书腐败的3。第三种表现形式为决策权与执行权共同致腐。秘书腐败与领导腐败是连体怪胎,一个腐败的领导身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腐败的秘书群体。
三、秘书腐败的危害,易产生“连环效应”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领导干部和秘书之间配合默契,有的秘书越来越生活化,照顾领导生活、帮助领导办私事。若某些秘书本身就腐败的话,很容易把领导干部拖下水,为领导干部与行贿人牵线搭桥,成为领导干部腐败的策动者。秘书虽然没有控制某个行业或者单位的人、财、物,但是,处于党政机关权力运行的神经中枢,比别人更加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更加清楚涉及重大决策的核心机密。这就使他们有更多可以腐败的权力资本。有些秘书经常暗聚在一起,相互通风报信,相互利用,形成中国特有的秘书部落现象。他们的不正之风有时会直接影响某个部门决策的正确实施,影响领导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影响领导的形象。”
“当秘书是一条从政捷径,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李成言教授认为,“这些秘书大都年纪轻、有文凭、升迁快,不少将会被培养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如果他们自身放松学习,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理想信念丧失,一旦掌握大权后,有恃无恐,作奸犯科起来胆子特别大,胃口特别大,产生的社会危害也很大。”
四、秘书腐败的根源:一是因为秘书是个庞大的群体,从上到下层层密布,许多秘书位居要津,批评“秘书腐败”和“秘书特权”,会触动一些人的神经,会得罪人,而有些秘书可能是得罪不起的。
二是因为秘书腐败问题过去有媒体批评过,特别是“河北第一秘”李真问题败露后,有媒体就指出秘书问题的严重性,可当时据说有人护短,结果批评并没有形成气候。
三是因为“秘书腐败”、“秘书特权”涉及深入反腐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两大目标,阻力不可避免。”秘书腐败”、”秘书特权”与领导干部腐败和特权一脉相承,是干部人事制度存在某些弊端的一种反映。因此,解决“秘书腐败”和“秘书特权”问题,必然触及一些以权谋私的领导干部的直接利益。
其一,秘书和领导干部职责发生严重错位。现实中,秘书与领导干部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超乎寻常的依赖关系,很多秘书已经成为各级公共权力的实际运作者。其二,秘书被选用时人治色彩明显。目前不少秘书的选用,基本由领导干部自己定,组织人事部门就是履行个手续,结果出现不少领导干部自选秘书不报审批,或者是手续办理流于形式的情况。
其三,秘书监管缺乏有效机制。由于秘书不像领导干部那样拥有规定的权力,也就不像领导干部那样受到多方面的监督制约。“因为秘书是领导干部身边人,其他人或者有关监督职能部门投鼠忌器,不能监督、不愿监督,也不敢监督。”李
成言指出,在目前体制对一把手的监督处于相对滞后和疲软的状态下,秘书与领导干部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领导干部秘书也有了规避监督的避风港,形成上级监督机关不会查,同级监督机关不敢查的尴尬局面。秘书的权力来自何方呢?这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问题。由于体制转轨,一方面赋予政府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资源分配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寻租关系网络使这种资源优势为其秘书所分享。因此依托寻租市场,通过“关系优势”获取“资源优势”便成了秘书腐败的内在机制。可以说,秘书的隐性权力来源那些腐败的秘书正是靠着分享领导干部的资源优势而“致富”
二、秘书腐败的职业性成因
秘书腐败呈现出来的职业特性,说明秘书职业机制的不健全,是秘书腐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秘书的选拔程序不规范,领导者可以随意选拔秘书,致使秘书人员素质高低差距很大,工作质量不稳定,腐败现象屡屡发生。目前我国选拔秘书的主要依据是1993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7年8月劳动部颁发的《秘书职业技能》和《国家职业教育技能鉴定规范(秘书)》等行政法规,但这些规定对秘书人员的工作性质、任职资格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加之社会对秘书专业认识不足,导致秘书选拔有着极大的随意性,极不规范。
第二,秘书工作职责界限不清,致使有些秘书以“二领导”自居,欺上瞒下。由于我国目前秘书工作无法可依,导致秘书工作职责界限不清、不规范、定位不清。这种观念不仅社会上存在,甚至一些领导人和秘书人员对自身的职责、应有的地位也不明确,因而导致秘书人员越位,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体制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官本位”思想严重。民主政治与权力私有化是格格不入的,传统的体制仍然是权利监督与制约机制,是掌权者自己设计;政务不公开,暗箱操作都为以权谋私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秘书腐败的防治 关键是制衡一把手权力
“目前我国政府还是一个万能型政府。地方党政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被太多不必要的事务累得焦头烂额,有时配秘书也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张鸣认为,应该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让领导干部不再有对拐杖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控制领导干部秘书数量,才有进一步解决秘书腐败问题的现实意义。
“秘书腐败的发生,与我国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转轨体制是分不开的。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进程,把政府干预减少到绝对必要的程度的同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治理秘书腐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系冯仕政副教授建议:“首先,建立健全政治沟通机制,保证政务信息的畅通和透明,消除现有体制下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秘书无法借助信息优势寻租。其次,健全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大量寻租关系网络衰落,秘书的关系优势自然也会逐渐式微。第三,改革领导干部秘书任用制度。基本方向是加快秘书职业化进程,规范秘书和领导之间的关系,改变导致秘书身份官、职不分的用人机制,使秘书成为独立于领导干部的、具有独立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渠道的职业。”
龚维斌分析认为,要抑制秘书腐败,除分清领导干部和秘书的职责外,制衡领导干部的权力显得更为重要。只要领导干部没有凌驾于制度之上,让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蔚然成风,让群众的发言权、监督权见效,就能够减少秘书腐败现象的发生。
“应当将秘书纳入治理领导干部腐败的整体棋局。”杨钟红建议:“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秘书时,也应当同其他相同级别的干部一样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杜绝领导干部自己挑选秘书或者先挑选再戴帽考察的现象。”
三、根治秘书腐败现象的对策
中共绵阳市委曾发文规定:县级领导不配秘书。此举一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更多的是叫好的声音。显然,人们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自然不自然地把此事与秘书腐败问题联系了起来。但秘书腐败问题,真的能一撤了之吗?笔者以为:防止秘书腐败,最根本的应从健全职业机制入手,不设秘书并非良策,更不可以一撤了之。
实现秘书队伍的专业化是治理秘书腐败的首要条件。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秘书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秘书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秘书人员首先注重“德”的建设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加强秘书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廉洁自律能力。
严格秘书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选拔合格的秘书人才。秘书工作是一项机要性很强的工作,主要任务是辅助领导,而各级领导中枢都是机密核心,秘书人员在领导身边工作,必然要接触到各种机密,特别是重要部门领导人的秘书,掌握很多重要情况,机要性更强。秘书工作的机要性与政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保密与窃密的斗争,实质上是政党之间、国家之间、军队之间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中则是经济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领导者在选拔、任用秘书人员时,要求政治上绝对忠实可靠,有高度的保密观念,严格的保密纪律,严守各种机密。
秘书部门不是领导机关的专项业务部门,而是机关的综合部门。因此,秘书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具有突出的综合性,需要对各种情况或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抽象和概括,使之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总结出带规律的东西,这一特点是由秘书工作的辅助领导工作的全局性所决定的。领导者处于管理系统的全局位置,必须总揽全局,预测发展,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它要求秘书人员必须具有全局观念,立足领导工作全局,站在领导者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提出参谋建议,做到不在其位,当谋其政;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成为本机关、本系统的“通才”和“杂家”,以适应领导者驾驭全局的需要;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加强对秘书人员的有效他律,建立完善的秘书人员考评机制。秘书人员要自觉接受各种监督,不能超越于组织和纪律之上。要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要放任自流。邓小平同志指出,克服特权现象,反对腐败,“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要建立健全廉洁从政制度,确保秘书人员反腐不失范。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比如建立考查考核制度,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秘书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实施科学考核;注重秘书的功绩考核,引进“功绩制”增强秘书队伍的活力,克服秘书腐败。
秘书腐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充分认识这一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秘书人员的培养,提高其道德水平,降低主观犯罪的概率,同时加强考评制度建设和秘书人员的任用、选拔机制,从客观上杜绝秘书腐败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