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衡水市区中学生体能促进理论与发展实践的文献综述
衡水市区中学生体能促进理论与发展实践的文献综述 摘要:【1】体能主要指人体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与基本活动能力,体能作为一切人类生命活
【2】动和目标行为的动力基础。体能是人体运动中形成的能量储备,【3】
是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面对学习和其它压力时为改善这些不利因素以适应环境,预防或抵抗疾病,身体各器官通过锻炼应具备的运动能力,在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领域都备受关注,而中学阶段作为个体一生体能发展的关键阶段,承载着发展与决定的功能和任务。2005 年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中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指标多年来持续下降”。
为此,一些专家提出了这样的担忧:“国民是否会从面黄肌瘦的“东亚病夫”变成白白胖胖的“东亚病夫”?但愿这句耸人听闻的“幽默式”预言永远成不了现实”。这一现状已高度引起国家决策部门的重视,2006 年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针对中学生体能促进理论与实践,国内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但还存在这些不足:(1)理论构建不够系统,缺乏对先进理论基础的引入,不利于体能促进理论科学指导实践功能的实现;(2)组织教学内容时,仍旧以学段为主线,没有真正提炼出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这条主线,不利于学科知识和教学内容逻辑层次性的体现;(3)练习方法和手段仍停留在田径和运动项目的辅助练习层面,忽略了新的课程内容资源和器材在促进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利于提高体能促进和体育教学效果。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研究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学生体能促进理论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定了针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促进的不同实践方案、还对实践方案进行了个案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中小学生体能促进理论是以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动作发展学、体能训练学、体育与健康课代体能训练的创新理念和 SPARK课程理念为理念基础,以现代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为方法基础的理论;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体能促进的原则、体能促进的价值、体能促进的基本内容、体能促进的措施和体能促进的效果评价五部分;它是体能促进实践方案设计和实施的理论基础和依据。2.研究构建的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为主线的体能促进内容组织理论,更容易体现体育学科知识纵向和横向的逻辑层次性。3.在中学生体能促进的实践层面,制定具体身体素质的实践方案,利用敏感期,采用“课课练”形式,是增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策略,也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目标的新思路。4.在中学生体能促进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学科知识和练习方法的同步传授;其次,要注意躯体各个部位结构和功能的平衡发展;最后,还要注意充分利用身体素质之间的转移现象,采用和设计“一举多得”的功能性动作,让机体在符
[4]合自身功能结构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中学生体能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因此,我们必须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中学生体能素质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选择衡水市区七所中学2011~2014级三届学生中的初中二年级普通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这三届中学生的体能现状和变化趋势,并进行数据统计,内容包括男女生50米跑、男女生立定跳远、1000米(男)、800米(女)跑及男女生坐位体前屈。而且对衡水市区这三所普通中学生的体能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发现2011~2014级的衡水市中学生体能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等方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中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和学校原因等,其中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是中生体能素质下降重要原因。
张元阳【3】指出,应试教育体制要对学生体质下降负责;从樊莲香
【4】
等《学生体质与健康事关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与存亡》一文中可知,升学考试的内容和选拔标准影响着学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中考的体育加试,使得大部分学校出现了为考试而教学,“考什么,教什么”,忽视了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考试结束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退而次之,各类文化课重新占据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为了有效地提高衡水市市中学生的体能,笔者提出了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质锻炼的评价体系;加强舆论导向,使全社会认识到学生体能下降的严重性:建立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赔偿制度,解除学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建立校和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积极改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条件;合理膳食,增强营养等发展对策,使学生能够将体育锻炼变为自觉行动,加强舆论导向,使全社会认识到学生体能下降的严重性等相关对策,以有效地防止衡水市中学生的体能进一步下降。通过对衡水市中学生的体能现状和变化的分析,得知衡水市中学生的体能下降的原因。衡水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检查和督促,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改革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从根本上发展中学生的体能状况,提高中学生的体能健康水平,为社会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一个体育教师应有的贡献。
本研究构建的以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主线的体能促进内容组织理论,更容易体现体育学科知识纵向和横向的逻辑层次性。在中学生体能促进的实践层面,制定具体身体素质的实践方案,利用敏感期,采用“课课练”形式,是增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策略,也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目标的新思路。在中学生体能促进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学科知识和练习方法的同步传授;其次,要注意核心与四肢的平衡发展;最后,还要注意充分利用身体素质之间的转移现象,采用和设计“一举多得”的功能性动作,让机体在符合自身功能结构的环境中得到发展。通过对灵敏素质实践方案和力量素质实践方案的实验研究,从促进效果的显著性提高表明,现代体能训练的部分理念和方法通过“训练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迁移——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校本化”这样一个改造过程,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可行和有效的。
[1] 惠云、肖梅.体能使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0年第21期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4-186.[3] 张庆莲.青海省土族、撒拉族学生体能素质指标变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第25卷第6期
[4] 耿培新.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全社会的责任[J].中国学校体育,2011,216(10): 21-23 [5]张元阳,黄玉全(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 报,2006 4樊莲香,张德新,李静波(学生体质与健康事关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与存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第二篇: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第1题40分,第2题60分,共100分)
1.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对“公司+农户”模式的认识?
答:“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与公司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以公司和分散的农户签订合同,公司为农户提供生产原料、技术服务和成品回购为基本动作方式。
目前烟叶种植、收购的生产方式就是典型的“公司+农户”模式。烟草公司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高效率的管理、信息渠道广、形成规模、带动作用强等优点,给农户提供培训、编制种植计划、提供生产物资产前投入、技术力量及基础设施建设、负责收购以及其他服务。烟农接受烟草公司的培训,按照合同要求生产出符合公司要求的产品。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司与农户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烟农并不是烟草公司的职工,只是一种用生产收购合同关系约束在一起的松散联合。二是烟草公司与烟农各负其责,烟草公司向农户提供种子、生产物资产前投入、生产技术、按合同收购烟叶,使烟草公司通过劳动力获得稳定货源,烟农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使烟农从盲目生产纳入了烟草公司产销一体化的有计划生产,使“销售难”的问题得以解决。三是使烟草公司与烟农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存共荣,谁也离不开谁,目的都是一个,即获得最大的利润。
“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意义在于,第一,在不改变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通过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使分散农户凝聚成为烟草公司的产品生产基地,改善了农业的组织管理和规模效益。第二,由于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跨区域销售,节省了分散农户走向市场的交易费用,极大的增加了农产品的价值。第三,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产品,或承诺农户分享部分利润,使原来割裂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被连为一体,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只提供初级产品、比较效益低下的传统角色,使农业走上了现代产业之路。
但是,“公司+农户”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自然风险。种植业受自然界影响十分明显,有时候自然灾害的影响直接决定农户和公司双方的利益,如冰雹、洪水、泥石流、大风、渍涝、干旱等灾害发生时,烟叶会减收甚至绝收,烟农和烟草公司收入都会减少,最终会因收益问题导致双方矛盾和履约率下降。二是市场风险。受周期性影响,一般会发生上一年市场与下一所市场相对变化,使得双方难以按合同执行。三是技术风险。公司制定技术规范,农户要执行到位,又要根据当地特点灵活调整。有的农户付出同样的劳动,结果却不一样,主要是不按技术规范操作或因地哉差异造成的。四是信誉风险。农户方面存在多种少签、少种多签、只签不种骗取生产物资、人为因素降低产品质量、不按合同约定交售等行为,会严重危害合作方的利益。五是管理风险。在合同的改造过程中,公司
往往很难管理农户的行为,借助地方政府、村委会等当地组织间接管理又会产生克扣农户资金的问题,同时额外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和烟农的投入成本,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应付使得这种模式难以维持。但是,可以通过合约、保险、科学管理等,平衡双方的利益关系,使责、权、利对称组合,对上述风险进行防控。
“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利益是双方的,利益的合理性是双方共同生存的纽带,这种经营模式的推广适合我国目前的土地耕作制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致富。而且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离不开国家的扶持,政府部门在强加市场监管的同时,也应扶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农业龙头企业。
2.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论述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答:近年来,随着国内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效带动了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合作,目前我所了解的本地农村已注册了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惠农政策宣传、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施行,我地纷纷涌现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涉及到农业的养殖、种植、农机服务、农产品销售、沼气服务、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领办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有农民、县直和乡镇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农资经营销售(企业)公司负责人等。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盘活流通、互利互惠、促进发展为目的,他们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为基础,以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为纽带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快了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其次是解决了小打小闹的小农意识与扩大生产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突破区域界限,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从而为形成大农业产业带或产业群进一步成为可能。
主要特点有七个方面。一是组建形式多样化;二是产业分布区域逐步形成连片化。三是合作空间逐步扩大化。四是服务逐步方位化。五是合作内容多样化。六是合作社品牌化。七是合作社建设标准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一种新事物,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规模较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起步,大多是一个种养大户或种养能手牵头组成的,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整体经营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资金较短缺。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三是管理方式落后。管理上不能引进新的观念,也不能吸引更多的新成员加入。四是信息较闭塞。尤其表现在市场信息不及时、品牌意识不够强等方面,制约着市场的开拓和合作社的发展。五是社员联系不紧密。合作社社员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合作意识不强,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六是缺乏人才。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另外,合作社牵头人缺乏全面管理经营知识,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七是缺乏专门的服务机构。《合作法》虽然指出政府给予扶持,但没有专门的机构来服务,当前来说,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遇到问题,找不到具体的部门来帮助。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虽然才几年的时间,但它将是我们今后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它能解决当前,基层政府想办又办不了的事,能带领广大农民尽快走
上致富之路。对于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从六方面加以解决。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并帮助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的不足。二要创新培育模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多种发展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竞争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要积极开拓市场。立足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研究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规律,加快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种植和加工。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跨地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拓宽原料来源。同时注重市场营销和推广,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四要强化培训工作。有关管理和指导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建立正常的培训制度,切实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普通成员的基本素质。一是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把更多的合作社成员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二是把合作社社员纳入农民科技培训的范围,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五要加大表彰示范合作社的力度。当前,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都在对合作社进行表彰,但力度较小,影响力不够。六要多鼓励合作走品牌化道路。全社会要积极支持合作社树立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化合作社建设之路,进一步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第三篇: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开题报告
深圳市光明新区教育科学研究管理中心 刘会金
深圳市光明新区教育科学研究管理中心申报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经广东省教育厅审批,成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同时经深圳市光明新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深圳市光明新区2011年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资助课题。现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并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请各位专家进行评议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个人职业规划也就是个人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得到顺利的成长和发展,而制定的自己成长、发展和不断追求满意的计划。人生的价值很大程度体现为工作的价值,通过工作我们实现自我,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意义。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就说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深度体现在职业生涯中的劳动与创造、成就与幸福。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从社会层面来看,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就业方式是从属于经济体制的。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分权经济。公司企业也好,个人求职者也好,都有自己主宰自己选择的权利。但是现如今的就业青年,面对职业选择缺乏生涯规划和求职实务方面的知识储备,往往在就业中显得手足无措。
从我国的教育层面来看,中学的教育依然还是考试教育浓厚。学习实用性、灵活性依然严重不足,这对于中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学生学习的动力就是考上好高中、好大学,对自己未来发展、人生目标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把握。考上大学之后,才知道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对未来充满不确定,产生迷茫、忧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白白浪费4年的大学人力资本投资,甚至是7年的高中大学成本。不论是金钱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无法弥补的。所以,中学阶段是我们成长的重要时期,是我们性格品质、人生理想的塑成的关键阶段。我们的中学教育应该在课程设计和课外活动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这是我们中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
目前大学生转专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我们和教育部有关专家相一致。大学生所读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应该将工作做在前面。如果初、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我们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目前,高等学校职业指导发展很快,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心应放到基础教育阶段。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如果更早的能根据社会需要,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那局面会大不一样。谚语云“如果不知你的船要去码头在那里,那么什么风都不是顺风。”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通常你哪里也去不了。提早确定目标是必须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寻找目标的动物。有了为之痴迷的奋斗目标,人就可能焕发出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巨大潜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然后为之努力其实是一种幸福。
教育部有关专家认为,大学生所读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应该将工作做在前面,如果初、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我们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目前,高等学校职业指导发展很快,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心应放到基础教育阶段。面对大学生转专业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此就中学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正是我国实际的国情、学情,我们决定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题研究,力图帮助初高中学生通过对职业、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含义、职业生涯规划特征、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意义、如今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现状、当今经济形势与求职现状、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具备一定的确定职业生涯目标,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承载我们中学生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就理想是职业活动追求的目标。明确目标,中学生们知道自己将走向何处,就知道现在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其实,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进而制定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行动,做好学习计划和做好职业发展计划。切实践行,反馈修正,不断努力从而让理想成为现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很重视人生规划,学校、家庭、企业都很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这其实是一种超前意识。在国外,现阶段美国职业指导之父Frank Parsons提出人职匹配理论、施恩(Schein)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风行一时。近年,心理学家又发展了众多诸如“九形人格与职业生涯”、“16种性格与职业生涯”等相关理论。中小学实践中,在英国有专门培养针对落实学校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规划的志愿监管人员的项目;美国有家庭参与项目——家庭“百宝箱”,学生家长可以利用家庭“百宝箱”帮助孩子进行从童年持续到成年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孩子们获得的职业生涯规划技能会贯穿他们整个的职业生涯。
美国职业生涯教育从六岁开始。美国有一个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NOICC),该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组织制定、首次发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该指导方针提倡规划职业生涯教育要从六岁开始,他们把所有的人群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第二类是初中,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探索。第三类是高中,第四类是18岁以后,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规划要求要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兴趣、专长、特点、能力等进行“自我认识”;要进行“教育与职业关系的探索”,研究教育与职业的关系,了解职业信息的获得和使用、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工作与社会的关系等;还要学习职业决策和进行“职业规划”。
日本、新加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铺开。新加坡教育部日前推出ECG网络系统,也就是“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网络系统的试验计划,帮助小学生展开职业规划。在日本,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都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其理念付诸实践。从2006年开始,日本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就扩大了职业课程的选修科目,加强了生物、生命科学、制造业、通用技术类科目,对农业、工业、商业等传统职业课程进行了修改。日本文部科学省从2000年起,用3年时间开展了专业教师培训,还为高中学校提供了职业教育课程所必要的设备、实习与实验经费。
澳大利亚高中会考中学习计划占10%。澳大利亚的南澳政府正在进行新的教育改革,新的教育体制课程设计在高中会考中加入10%的学习计划考核,在学习计划中学生需要对未来做一个规划,鼓励学生对未来进行深入思考,选修感兴趣的课程。
加拿大的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放在中学阶段。加拿大也是从小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职业观念,在小学阶段,学校就会安排不同的“职业日”邀请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到学校作职业介绍,但深入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是放在中学阶段。第一,中学阶段一直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比如我女儿在温哥华UHILL中学8年级,学校开设一门课程叫“Health and Career”,就专门讲授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方面的知识。前两天,她带回来一个作业,就是老师安排上一个职业规划网站(www.xiexiebang.com),通过测评来选出自己的职业爱好,并就最喜欢的两个职业再分别回答该职业的利与弊是什么等等。在国外,除了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兴趣外,对中学生进行包括性格、爱好、价值观等综合方面的测评也是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部分。第二,所有中学学校均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进行自主选课。选修课程各校会有所不同,从烹饪、缝纫、木工到电子、舞蹈、设计、艺术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些课程是为上大学作准备,有些课程与就业有密切关系,同样折算成绩。而国外在高中阶段,学生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将来升学选择而有针对性地选课了,这是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对新来的中国高中留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第三,所有中学都设有专职的学习顾问,负责为学生在读期间的各种选择、困惑提供咨询帮助。国外小学有班主任,中学阶段就不再有固定的班级,也没有班主任,但学校会有一些专职的学生顾问(counselor),一般按年级配备,每个counselor负责两百个学生左右。这样,每个学生就等于被指定了一个counselor,无论是学习困惑、选课问题、升学考虑等等,都可以与自己的counselor及时沟通、商定。
这些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提供很好的经验参考。
国外的实证研究和国内的研究存在社会背景差异,所以我们更重视国内的研究。国内的研究多见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研究,中学研究目前以教育部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为代表的一些研究正在进行中,北京、江苏等地有个别中学也有进行一些初步性的工作,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针对高中生而言的,就初中生来说还是空白。我们初中为侧重,初高中一体化结合的研究尚属首例,研究的顺利开展必将对初高中生毕业选择学习方向和以后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其他一些研究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还十分贫乏。在理论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往往被简化为一种理想或者目标教育,多数情况下是灌输教育,缺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角度进行研究,更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
在实践方面,更多地区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通过分散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仅有少部分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是将这种思想与新课程改革相整合,以课程的形式贯彻到学校的各方面工作中,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文化建设努力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的思想,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的思想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从而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特色学校。
本课题研究将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入手,系统性对中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丰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1.理论意义。如前所述,课题研究将填补我国初高中学生一体化生涯规划研究的空白,大大丰富我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2.现实价值。
面对着每年全国数百万大学生毕业即待业的现实,如今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未来将从事什么职业? 理想职业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尽早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同时又面临人生第一个分水岭的高中生来说,值得思考。而对于初中毕业生也存在着如何选择毕业去向,是读普通高中,还是读职业学校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甚至小学高年级学生都会有一些萌芽状态的生涯思考,这主要是来自家长的选择导向。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中学生进行适当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并未过度提前,而恰恰是大有必要的。事实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并不一定是他的能力有多高,机缘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的规划,并能按照自己的规划实事求是去实现它。因此,及早地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中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培养中学生的职业规划的能力,是顺应世界教育革新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满足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以及实现中学生自我价值的关键。
研究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让中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学习的目的,即在于帮助初中学生把握住现在,看清楚未来,促进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这对学生一生可持续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达成幸福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具体说来,可帮助学生从多方面提高自己。
(1)进行人生之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人生之路规划将会:1.引导个体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个体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2.引导个体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3.使个体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4.引导个体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5.引导个体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6.使个体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个体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3)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构建和谐社会。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学校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学校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生之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决定因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人生之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人生之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实际上,等到大学毕业才进行人生规划也以太晚。回到原点,学生从初中开始通过系统的生涯学习,学生和家长都对职业生涯形成清晰定位,实现人得其事、事得其人,能及早避免家庭、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数,提高就业单位潜在的生产力。实现个人兴趣、能力、价值、事业、就业单位及家庭、社会的多赢局面。同时,也能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消除潜在不安定隐患,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人生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2.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中学阶段现在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渐建立起来。因此,中学生人生之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的是指让中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认识自我以及社会,在此基础上,确定未来从事职业的目标,制定计划,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及条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的过程。
3.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很多事实都表明一个人事业的乐成,并不一定是他的能力有多高,机缘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的规划,并能按照自己的规划实事求是去实现它。因此,及早地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初、高中阶段,培养中学生的职业规划的能力,是顺应世界教育鼎新以及发展的需要。4.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潜能”。一份行之有效的人生之路规划将会引导个体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个体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个体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个钵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5.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人生之路规划将会引导个体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个体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其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其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6.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成功”。中学生通过生涯学习,学生和家长都对职业生涯形成清晰定位,实现人得其事、事得其人,能及早避免家庭资源的巨大浪费,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数,可以提高就业单位潜在的生产力。实现个人兴趣、能力、价值、事业、就业单位及家庭、社会的多赢局面。同时,也能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消除潜在不安定隐患,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展心理学理论。中学阶段属于青年早期,处于青年早期的学生将开始发现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并且感知他们适合哪一种工作。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中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基本形成,基本的人格类型接近成年,在人格类型正在形成,接近稳定的时候发掘自己的职业潜质,并在这个时候就为自己制定一套长远、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
2.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生涯规划集大成者,理论大师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中学阶段属于职业发展的探索试验期,这个时期是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他提出的“职业自我概念”“生涯发展阶段”“生涯彩虹图”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美国职业指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理论核心是人与职业的匹配。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独特的特性,并且可以对其进行客观而有效的测量,每个人独特的特质又与特定的职业相关联。个性特征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的越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选择职业的3大要素:一是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兴趣、性格、局限和其他特征。第二是应该清楚的了解职业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的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三是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
美国心理学家鲍丁提出的心理动力理论;金斯伯格的生涯阶段发展理论;克朗伯兹推出的社会学习理论都有一定指导意义。
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把千差万别的人归纳为现实型、常规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6个基本人格类型。环境同样分为6种类型。“合适性”是其类型理论最重要的假设。
施恩(Schein)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认为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职业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找出个人职业决策的核心职业价值观至为重要。
近年,心理学家又发展了众多诸如“九形人格与职业生涯”、“16种性格与职业生涯”等相关理论,这些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提供很好的理论参考。
3.国家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中学教育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四、课题研究目标 在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让学生尽早的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从小学高级的教学思想中渗透体现,最好从初中毕业开始开展系统教育,让学生逐步学会使自己的选择切合自我的实际,科学规划人生,创造幸福人生!
五、课题研究主要问题、难点及主要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主要问题、难点。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在初中毕业的时候能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选项,研究出具有操作性强的指导手册,指导初中毕业生正确选择高中就读意向,改变千军万马过普通高中这条独木桥。
(2)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就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特长,心里对将来职业的希望,结合自己的本身特点选择选科。研究出针对高中生选取科设计和职业偏向的操作性强的指导手册。
研究的重点:
(1)人生生涯规划的涵义,研究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指导手册,让学生、家长读后具有明确的认识,能够答疑、释问。(2)人生生涯规划的理论建构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修正,调整,让人生生涯规划意识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顺利的进入到每一个中学生的心中,甚至扩大到小学部分学生之中。理论的研究要通俗,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高度。
(3)初中、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手册是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的重点,要按时、完善的完成。
(4)论著《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建构在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项重要成果。
2.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力求有所创新。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区各中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在新区范围内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体现我区办学特色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体系,建设“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特色教育。(2)文献法:文献法主要应用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查阅国内外文献中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问题的论述,正确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的内涵以及研究现状等,使整个研究的概念体系建立在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课题的研究范畴和目标,并不断的完善和充实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的内容,使之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3)调查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多次运用调查法。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一是要了解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和问题,有针对性的修改研究方案,丰富研究内容;二是通过前后两次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研究成果。
(4)测验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对学生的某些行为状况或能力、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进行定性定量的测量,我们要采取测量法。这可以相对准确的对学生的各种特性进行评估、诊断和预测。
(5)个案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通过筛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个案,组成个案研究小组,有针对性的开展特别辅导,并实行跟踪研究,并完成个案研究报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
(6)经验总结法:对查找到的资料和文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整理,采集和总结新区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行动研究中形成的经验,积淀课题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实施,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 做成一个成功的教育思想,并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取得社会实效,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打造成我区鲜明的办学特色。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具体研究阶段时间安排:
1.2010年12月准备阶段,组建成课题组,选择相关学校,相关人员,分工明确。让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相关的理论准备、实践材料收集、网上搜索相关资料。
2.2011年1月起,进行课题的前期论证,材料整理,调查问卷等环节。4月成申报,同时一边申报一边开展研究。
3.2011年10月起,进行阶段总结,中期成果二个手册初稿形成;
4.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进行课题研究的后期相关工作,开展结题前的准备工作;
5.2012年12月进行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与鉴定工作,整理总体成果,编制著作编写计划。
6.2013年8月,终结成果论著《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式出版。7.2013年8月以后,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正式结束,进行下一轮的滚动研究。
七、预期完成的成果形式及最终完成时间
预期最终成果形式为手册、论文和专著,2012年12月全部完成。
1.《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1万字); 2.《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1万字);
3.论文《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5万字);
4.专著《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25万字)。
八、预期成果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着重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注重操作性研究。目前关于中学生的生涯教育研究还很少,而结合初高中一体系统性生涯规划教育几乎没有。
2.本课题的研究将结合一系列国内外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注重心理精神层面的提升,进行应用于学生生涯规划的实用性研究。
3.本课题的研究将结合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注重结合让学生了解国家产业布局、了解前沿科技发展走向、了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注重前瞻性建设,让学生人生建功立业的规划与国家社会需要高度结合。
4.本课题的研究以一个区,3所初中,两所高中的2万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极具普遍性意义,利于推广。同时,挂牌 “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 的课题主持人为首的较强科研团队,为课题研究质量提供关键保证。
九、课题经费的筹措与管理
抓好基础教育是新区发展的头等大事,新区领导高度重视。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新区相关部门为本课题研究提前设臵了预备资金,主要为了便于购买图书、考查学习、会议培训、调查研究、资料印刷、宣传设施等各项经费共计30万元。具体分配按照经费使用计划三年内使用。另外,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资金由新区另行规划和拨付。课题组将精打细算,把经费用在关键处,必要处,以保障课题顺利进行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2011年本课题的研究经费,已经公共事业局批准,划拔专项经费9万元,主要用于开题、购买与复印资料、中小型会议、专题调研和印制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之用。课题组将管理好课题经费,在中心的监督下合理使用。当代中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心理状况都明显的打上了时代的特点和烙印,在他们身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西方思想对他们的影响,而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一代,他们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理想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且将直接影响今后整个社会、国家、民族的精神状况和面貌。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迅速行动起来,加强研究中学生人生规划、职业生涯教育,使个人成就与国家成功高度结合,建设我们美好家园。
主要参考文献
1.《编织生命的辉煌:青少年生涯规划指南》尤敬党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学生职业规划》 吴志兰 编著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0.04
3.《生涯规划:绘制你的人生地图——21天生涯改造计划》尚致胜,北京大学出版2005
4.《职业指导(第七版)—职业生涯规划教程》(美)萨克尼克,(美)班达特,(美)若夫门 著,李洋,张奕,小卉 译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06 5.《你的船 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 程社明 著 新华出版社2007.05
6.《生涯规划教师用书》崔智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我的生涯手册》(台湾)吴芝仪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01
8.《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张放天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8.04
9.《你的职业性格是什么?——MBTI16型人格与职业规划》(美)邓宁 著,杨良得 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6
10.《高中生涯发展指导》 郭兆年 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5
11.《中学生人生规划导航》崔祖瑛,侯书森 编著 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07
12.《生涯发展理论(第四版)》(美)塞缪•H.奥西普 等著,顾雪英 等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1
13.《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中学版)》黄天中,吴先红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14.《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鲍利斯(美)中信出版社2010
第四篇:试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
试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理论 管理实践 管理结构 管理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发展的环境分析,讨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它们将在内容上以知识管理、人文管理为主向多元化发展迈进;管理结构、管理方法发生巨大变化;管理理论研究对象和管理实践主体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也更加多元化。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潮流扑面而来。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要素为主要驱动因素,以网络为基本工具的网络经济,正在改变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中的全球化特点,正在改变着全球的经济贸易方式,同时也在影响着有关组织的种种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给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下方面讨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
一、管理理论及实践内容趋向多元化
一直以来,管理理论的内容多数是针对企业这个组织而言的,管理实践更多的也是关注企业这个组织,两者的主题大多是围绕企业内部外部资源的利用发展情况这个中心。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知识、技能、人力资本和信息等无形资产的产生和应用,这使得每个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保护知识产权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而管理理论和实践也从当时局限于企业的管理和实践拓展到其他任何组织和单位的发展,从重视企业资源的硬件资源到重视企业的软件资源,从重视物的有效利用到以人为本,从围绕组织自身的单独发展到重视组织与社会、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和谐发展。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组织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致胜的关键已经不再是仅取决于各个组织的先进的设备、厂房等有形硬件资产,更多的是依靠商誉、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而在管理实践中重视无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就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围绕无形资产管理进行创新也就成为现代组织管理创新的一种必然趋势。尤其是知识管理将会成为一个大主流,知识管理涉及了许多的相关研究领域;但它并不只是一种管理理论,而是涉及到从技术到管理再到哲学等多个层面。未来,知识管理这个课题将日趋重要;同时,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将会努力建立一套有效、循环运转的知识管理系统,在一些企业内部,企业甚至有类似知识主管等职位出现。
无论是在管理理论的进程还是在管理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组织的文化建设一直是一个讨论主题。以往的组织文化,如企业文化建设在2世纪以前多数是围绕本土化运转的。在网络经济新时代,由于时空限制被打破,像企业文化界流行的欧美以“法”,东亚以“情理”的企业文化界限将不那么泾渭分明了。由于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开始对各自组织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开始进行反思、研究、整合。因此。在未来,各个组织文化的建设将会摈弃各种限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这也会成为一个趋势。
二、管理结构变化多元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威力引领着我们走向网络经济新时代。这种网络经济,促使着现代管理结构向灵活化的趋势发展,而这种趋势的发展正影响并改变着一直以来的主流组织结构——传统经济环境下的“直线制”和“金字塔”的组织结构。当现代组织结构形成灵活化新趋势之后,世界许多先进组织尤其是企业管理者都着手研究以虚实结合的领导控制体系、职能整合的灵活机制和动态调整应变的管理思路来保证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显现出动态化、灵活化的特点。就设立现代企业组织结构而言,建立起一流的领导控制体系,实现组织结构的虚实结合,要求企业内部设置一个由类似总经理职位直接授权的调控机构,在企业内部中层管理部门和上下管理层次之间进行协调,使组织结构既能形成一个网络,同时又兼具经济性和灵活性,这就保证了组织结构弹性、灵活性的空间。营造灵活性机制,对组织结构实行职能整合,要求企业对关键职能部门进行适度有效的集中,而对非关键部门则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逐步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和分散,以期完成企业的目标。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结构另一个巨大的改变就是,在组织内部对于职位的设置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改变。以前的职位设置多数是依据发展组织硬件环境这个要求来设定的,因而职位的设置多数是类似“生产部”、“营销部”、“业务部”等这些部门;而现在,组织同样关心软性环境的发展甚至有些组织把发展“软环境”放在首位,当然这要视组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而笔者认为最好是能“两手都抓”,并且两方面的发展都要保质保量的进行。现在,很多组织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组织的“软资源”,如何建设一流的有特色的组织文化,如何提高组织成员的能源效率,如何提高组织成员的自我学习能力等,这样在组织内部可能会增设关于提高组织成员学习能力、研究组织成员身心状况、研究人力资源、研究组织与社会和环境关系、研究组织道德与商业伦理等的职位,如“人力资源研究部”、“学习部”、“员工心灵之家”等部门职位,而这些行动将会对组织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管理方法多元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一直以来,管理的理论、思想、方法和实践多是以现代化大生产的工业社会为背景产生的,可以预见的是信息技术社会给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带来的将会是革命性和全方位的影响。
管理方法的创新和以前的相比将会更加倾向于依靠计算机技术手段,解决决策问题和综合问题的管理方法将不断增多。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已经且正在快速地改变我们这个世界。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为管理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从而实现了很多在没有计算机时管理者所想象不到的管理目标。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尤其在企业管理中,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方法的创新将会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许多新的方法的出现,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一个专业管理的问题,更多地是为了解决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或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因而可以说的是在未来,解决综合性问题的管理方法创新的研究课题和管理实践也将会增多。
同时,管理方法也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题向人性管理迈进更大一步。未来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除了依靠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也将会更多地注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可能会通过适时地举行员工联谊会,设立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互换岗位活动,设立高层领导接见日等等这些人性化措施来补充单纯依靠技术解决问题引起的不足。在未来的历史发展中,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都将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对管理方法不断进行创新。
四、管理理论研究对象及实践主体多元化 无论是“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还是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法约尔的管理科学,他们的理论研究大多是针对企业这个组织进行的,而缺少对其他组织的研究,如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假设人为经济人,研究主题也主要是围绕提高生产作业效率这个主题,法约尔则侧重于组织高层管理理论研究。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它们也进军除企业外的其他组织,开拓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另一片天地。
就学校、医院等这种担任社会公共产品需求的组织而言,它们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理论。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医院管理理论等理论著作,人们经常可以看见类似“深化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推动教育改革实践”、“公共改革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发展”、“医学理论与实践”等的文章见诸媒体。这些学校、医院等组织又根据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这些管理理论,人们常在生活中体验各种教育、医学研究新成果在应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因为追求人类社会各组织的和谐发展,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组织的运作效率是每一个组织在市场经济中都应该奉行的原则和标准。
银行、保险等这类兼具公共性和市场性产品需求的金融组织,在早期,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基本上也是很少触及这些课题的。现在,关于这些金融组织的管理理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管理实践也越来越丰富。因为这些组织是担任社会信用中介具有金融性质的角色,因此,它们的管理理论在实践中更具特色。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践家关注行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工商管理、物业管理、地产管理等等,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理论都会越来越完备,实践也将会越来越丰富,这都将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五、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多元化
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一直以来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实践充实管理理论的发展。每一次管理实践的成就都推动管理实践向前迈进一步,而每一次管理理论的创新都引起管理实践新的飞跃。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除了两者间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外,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历史上经典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如木桶定律、马太效应都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早期,管理实践很多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没有整理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尤其是古代的中国。但是,能够称为系统管理理论的著作不多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只是有很多类似记传、纪实类的文学作品出现。但是不管怎样,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没有系统的文字记录而消失。相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可以说是有非常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一般有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心理效果、政治效果、文化效果等等。但是以往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效果研究多是侧重经济效果,即研究在管理实践中管理理论的应用效果可以提高各项经济指标百分比多少,提高生产效率百分之几等等来计量。但是对于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却没有进行研究。因此,未来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效果将会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表现出来。
就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社会效果而言,在未来,组织的行动效果衡量如果有社会效果社会效益这个指标,它们的行动将会更具有全局性,就以盈利为为目的的企业而言,它们会更加注意企业的行为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的影响,目前很多企业都开始或已经在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环保政策任务。如果组织将更加注重人性管理,把组织成员的各项心理指标也纳入组织管理绩效考核中,那么因为组织成员受到关注而身心发展将会变得更加健康,进而在组织中可以形成一个较为良好的活动氛围,这就是心理效果。而不管是心理效果还是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等,这最终都会影响组织的经济效果并用最直接的数字量化表现出来,这对组织的发展无疑是会有触动的。在未来,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将会更加多元化,而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从而推动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组织的完善,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发展将会更加多元化,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管理学第7版.[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管理经济学第4版.[美].克雷格.彼得森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组织行为学第0版.[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人力资源管理第9版).[美]加里•德斯勒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管理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交融.[美]查尔斯•E•贝克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五篇: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探讨
摘要:
基于教师在当今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化是当代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是世界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成功策略,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而且成为教育界普遍追求的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关键字:教师 专业化 发展 教学 教育
参考文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光明日报出版社 刘兴富著
《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 轻工业出版社 [美]林达·费奥斯坦著
王建平译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杨翠蓉著
《浅议教师专业化》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8 颜玉成著
《中国教师专业化之路》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1 王海方著
正文:
自从1977年邓小平宣布恢复高考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处于稳步发展以及不断改革进步的态势之下,在199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正式被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
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速发展,人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当然也离不开教师。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所指出的那样:“为组织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直接指导者,教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和发展可能。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时,教师们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帮助到了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就是一种值得称赞的成功。很多人认为,这种帮助因素对维持教师这一职业来说至关重要的。很少有职业能够像教师一样使人得到积极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能极大地改善人们的基本素养。在当今社会,教师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也许你每年要看一两次医生,有三次与银行职员打交道的经验,四五次去参加各种聚会认识更多的人,而且在过去曾两次迷上过每天在荧幕前出现的名人,但与你至少12年内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想比,这些交往只占极小的比例。教师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极大的影响。著名教育学家西摩•萨若森说:“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所有为人类服务的行业一样,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是职业要求和个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你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你就选择了一种为他人树立榜样,为他人服务,给他人带来福利的行业。
基于教师在当今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化是当代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是世界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成功策略,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而且成为教育界普遍追求的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首先,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来看,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从教师专业化的内容来看:
1.教师职业要有较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教师是一个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业,这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将这些知识最大地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作为一个教师,拥有较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首要的并且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2.教师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未成年人,它与一般的职
业不同。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其专业活动帮助未成熟的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伦理意识和道德态度,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爱护学生。这种爱是建立在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和学生沟通,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重视行为的教育性。
3.教师职业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教师比起医生和律师这样的专门职业来说,专门职业训练的时间太短。医生在开始营业之前必须经过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阶段;大部分律师都是从助手开始做起。因此,教师也应该经过较长时间的实习训练。所以为什么德国的教师要在毕业后取得教师资格后还要经过二年实践,再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
4.教师职业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专业发展)。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时代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今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远远不同于以往。教师要适应学生多样化的、不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进修,并将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通过实践反省自己,不断总结经验和学习新理论、新方法。
5.教师职业的自主权。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封闭的教室中工作,其他人几乎没有机会观察他的工作。新教师上课,会有老教师听课,评价他的教学能力。但一旦经过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人听课,享有较高的自主权。当然教师会接受学生的监督、社会的监督和检查,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较高的自主权。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能熟练地处理教育教学的能力。
6.教师的专业组织。一般都有教师工会、教育研究组织来约束教师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具有一般专门职业的特点,教师专业性是存在的,它确实具有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说我国目前教师专业性不强,那么这正是需要我们改进的。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
1.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现状:
就我国而言,完整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设立,至今教师教育已经走完了一百多年的曲折历程,但专业化水平同其它国家相比还是很低。早在1986年,国家教委就曾下发《关于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要求关于中小学教师必须获得《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具体、明确地规定了教师资格证书的操作方法,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开始全面实施。2001年4月1日起,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这标志着我国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认识和实践在不断深化。
同时,由于我国教师专业教育起步晚,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教师教育的学制、教师选拔和聘任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的专业进修制度等方面都急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第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条件来看:
1.“教师即研究者”。自古以来,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个伟大无私的形象,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教书育人这四个字是分不开的。教师既要成为教学专家,又要成为教育专家,教学专家主要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智慧;教育专家主要指培养学生的品性和德行。
1)教学专家。就我国而言,中小学教师的受教育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这极大地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教育专家。目前很多教师仍然依赖于专家,服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教师、学生、家长很少参与决策,教育民主化不够;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教师不愿献身教育,不懂
得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
那么,如何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呢?如何成为一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的教师呢?
首先,每一个教师都应当不断学习,做一个博学的人,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要前提。一个饱含理想的教师,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夯实基础,多读一些有用的书。正如苏霍姆斯基所告诫我们的:“启发智慧和鼓励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学校首先是书籍。”一个孩子的年龄越小,那么他对教师的期望值就越高,在他眼里教师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教师就是一本百科全书。试想一下,如果这本百科全书经常失效,那么这个孩子该会有多失望。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通过内心与书本的交流,能让教师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社会、创造生活。书能更好地充实我们的认识。做一名学者型的教师,应当是每一个老师的目标。
其次,做一个勤于思考的智慧型的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教师这一职业所需要的是具有热情、用于接受挑战的人。在社会高速发展和进步的如今,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时刻紧紧跟着时代进步的步伐,去了解学生,去不断思考怎样做才可以使得每一个不同类型、性格的学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应当关注那些所谓的“差生”,思考该如何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个只拥有知识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名合格教师应当拥有智慧和能力,他才能够更好地教导学生,他所教授的课才能吸引学生们去认真地听,认真地学习。惟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曾经有人把教师分为四种:第一种是讲课能深入浅出,很深奥的道理,他能讲得浅显易懂,很受学生欢迎,这是最好的老师;第二种是深入深出,这样的老师很有学问,但缺乏好的教学方法,不能把深奥的学问讲得浅显易懂,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劲,这也是个好老师;第三种是浅入浅出,这样的老师本身学问不深,但却实事求是,把自己懂得的东西讲出来,这也能基本保证质量,也还算是个好老师;最糟糕的是第四种老师,浅入深出,本身并无多大学问,却装腔作势,把本来很浅近的道理讲得玄而又玄,让人听不懂。
第三,做一个勤于自律的高尚的教师,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传授知识。中国先秦儒家中,荀子将教师的地位提到与天地、先祖及君主并列的高度。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也,治之本也”。荀子认为教育具有教化人的作用。的确,教学不是教师的唯一目标,教育才是更高的更有意义的目标。而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觉醒。通过教育,人首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然后就是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而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先于学生拥有这样的觉悟。这是对于一个教师的最起码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必须达到的境界。学生花12年的时间与教师相处,教师所作的每一个细节,也许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时时刻刻严于律己,从小事做起,不仅在课堂上,同时也要在课下做好学生的榜样。
第四,做一个真心关爱学生的老师,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力。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学的主要魅力在于学生,是学生的灵动性让我们的工作充满了魔幻般的色彩,使我们当老师的从登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便迷恋上了,就像《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的小查理迷恋巧克力一样,我想,爱学生就是最好的“诱因”。当然教师的目标就是学生的成绩,然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应该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上。教师应该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态,当发现某一个学生的成绩骤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责备和怪罪,而是是什么导致了该学生的成绩下降,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很难处理的问题或是困难并且耐心地开导学生,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
最后,做一个具有健康的内心品质和态度的老师。以下是费奥斯坦在《教师新概念——
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向我们提出的建议:
1、对行为负责
不要因为你的问题而责备他人,不要因为你应负责的事而责备学生。对自己或他人诚实地承认错误,当你的行为冒犯了他人尤其是学生时,要道歉并试图改正。
2、自我调节
当你早上醒来时要问自己感觉如何(精神和身体),然后审视自己,并试图调解一天的情绪。很多人并不这样做,而是与往常一样,照例行事。
不理解自己的感情,在处理与学生的感情和心理问题时就会感到困惑。认识到你因为学生而生气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让这种愤怒的情绪影响你的行为,不断调解你的情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很好方式。
3、谨慎的自我开放
对你的学生不要怕开放,然而自我开放应当适当、适度,教师可以公开个人隐私但应当有所保留。
4、用适当的行为做榜样
你若想成为教师,你的行为必须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5、保持健康的幽默感
不要使自己和生活太严肃,与你的学生一起欢笑,当然不能嘲笑他们。与学生一起娱乐,让他们知道你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然而,要注意那些对玩笑敏感的学生,我们不能确定什么样的学生会对玩笑感到反感。自嘲能力也同等重要,若你不具备这种能力,你或许需要专家的帮助,因为没有欢乐来支持你,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是很困难的。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也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题,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成为一名高素养的专业化教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为中国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