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库支付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实践与问题分析
摘要:国库支付手段的改革措施,是直接将审核过的申请预算纳入国库统一账户,由国库直接下发资金到收款人账户上,彻底改变了以往从国库层层下拨的支付方式。这样的集中支付制度应用在各地政府直接管辖的高校财政中,就需要高校提高在预算的精准度和可行度上提供更加有说服力的编制报表。本文针对新型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具体实践所遇到的问题给予相关论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国库支付 高校预算管理 实践 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一部分,它与国库集中收缴共同组成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一制度是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国家财政支出制度,在我国还处于试用阶段,没有太多的经验可言。对于这一制度,我们应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不同于我国现行的国库分散支付方式的。分散支付方式是由预算单位按照级别层层上报申请拨款计划,到达财政部门进行审核通过后,再由国库拨付到一级单位,一级单位按照级别顺序层层下拨到基层单位。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根据递交的申请经过审核后,将资金直接划拨到收款人名下。这样,不仅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也提高了资金划拨的速度,更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资金的流向,整体上提高了财政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于现行的分散拨付制度不仅工序复杂,涉及单位广泛,容易造成有效信息的丢失,还要求财政部门提供功能强大的支付手段,并且能够迅速准确的提交各种预算信息和反馈信息,要完成这些工作就必须开发计算机的相关系统来支持这一复杂的工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正是建立在强大的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的,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这项改革必然会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三)国库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领域的新制度,目前在各个领域内的应用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和改进,从而使我国的集中支付制度早日实现广泛应用,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国库支付制度在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实践现状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也可以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其基本内容就是将所有的财政支出资金全部集中在这一账户内,对于要进行支付的款项,由这一账户直接进行拨付。虽然这一举动对于高校预算数额没有起到太大的影响,但是却对各个收款单位有了直接拨付资金的权利,从而在财政支出上占据了一定的主动性,可以有效减少资金在各级单位下拨过程中的损失,增加了财政部门对资金的掌控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用到高校中,对于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核心内涵是不经过申报单位而是直接将所需资金直接划拨到商品供应者和劳务供应者的账户中,从根本上杜绝了任何中间环节对国库资金的克扣、挪用、贪污等行为,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国库资金的利用程度。在这一过程中,财政的审批是以高校预算的用款计划为依据,这样就可以将财政资金的监督工作由事后监督优化成事前和事中监督,大大增加了国库资金的安全走向。从根本上实现了中途不得擅自改变预算计划的硬性要求,从而保证了高校预算工作的科学、规范管理。
这一制度实施的意义在于,高校的预算部门在工作中应该更加准确的做出各项资金规划,使得每笔资金的去向都是准确无误的。加强预算的编制工作和提高预算的明确、细化管理,成为对高校预算工作的根本要求。
由于高校的财政预算所申报的款项并不再经过高校的账户,而是直接划拨到与高校有关联的商品供应者和劳务供应者的账户上,这样更有利于高校的预算编制人员能够秉公办理预算管理工作。因为不涉及任何利益关系,工作人员可以客观、公正的完成每一款项的预算工作,并且会从国家财政的角度对待每一份预算的编制,以节约、合理的方式制定每一份预算报表,力求其为最佳预算报表。
二、国库支付制度在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中产生的问题
虽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比我国现行的财政拨付制度的透明度要高很多,在国家财产的利用方面也更加合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实际问题。要想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得到广泛推广,更加合理的应用于各个单位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需要找出这些实际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预算编制人员工作缺乏原则性
在具体的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编制人员应该本着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工作,在财务支出上做到量力而为,不做超出收入的支出预算。在做好预算以后,除非突发情况造成的不可预测的意外支出,应该坚持不进行调整预算的原则。有些预算编制人员并未坚决执行这些预算编制原则,在工作中随意更改以确定的预算编制内容,对预算工作造成了比较不好的影响,扰乱了正常工作的秩序。
(二)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由于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大规模统一的应用,在具体操作中也还不够成熟,致使一些高校的有关部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如果领导没有提出明确的精神,各部门没有统一的工作共识,精确的预算编制工作很难开展。只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得到高效各部门的广泛认可,使其明确科学预算的真正内涵,才能将这项工作从根本上做好。
(三)预算工作人员没有约束性
在现有的支付制度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系统,使得预算编制人员的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约束。经费下达之后,没有对经费的应有进行应有的监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松懈了预算编制人员的职业操守。没有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就不会产生工作督促,预算人员也就不会主动关心经费的去向以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这种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势必会导致资金的滥用和国家财产的损失。
(四)预算编制人员职业素养偏低
高校预算在编制过程中,普遍不重视细节数据的准确性,长期以来形成了粗放的工作方式,忽略了细枝末节,常常对各项数据进行粗略的四舍五入,没有对每项资金的用途和可以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过仔细的推敲。这种工作态度必然会造成预算的不准确。
第二篇:高校校内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校内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作者:张巧良 邹 玮
来源:《财会通讯》2005年第12期
第三篇: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杨体军、李晓婧、张春霞、王威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高校预算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全过程,是学校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直接影响高校的财务收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中仍存在预算决算编制不完整,追加调整程序不规范,预算执行中基本支出占用项目资金、挪用项目资金、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等问题。本文针对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对高校预算编制及执行的基本情况、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希望能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预算管理有所裨益。
一、高校预算编制及执行的基本情况
(一)预算管理现状。从预算编制来看,各高校每年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下达的预算编制要求编制预算,在对近年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下年工作计划,初步编制出下收支部门预算,然后比照教育部的具体要求逐条落实。收入预算按照来源分类与相关职能单位沟通,测算收入能力,确定指标;支出预算着重考虑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和学校工作发展计划,同时结合上年实际预算执行情况,按照统筹考虑、合理安排、优先保障、量入为出的原则安排各项事业发展所需的刚性支出和专项支出。
一般而言,人事处负责人员经费基础资料,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科技处、社科处、产业处、基金会负责学校收入预算情况的测算,国有资产管理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资产情况的测算,后勤处负责后勤保障情况的测算,基建处负责基建项目的测算。
(二)预算编制依据。收入预算,高校按照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等项目编制。其中,财政拨款的编制依据是学生人数和拨款定额;上级补助收入的编制依据是往年补助收入数;事业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的编制依据是学生人数和收费标准,科研事业收入的编制依据是根据往年收入的测算数;附属单位缴款的编制依据是附属单位上报的计划上缴数;其他收入的编制依据是往年收入的测算数。项目支出预算,高校按照教育部下达的项目编制,该项目是教育部事先通过教育部各口申报审核经过专家论证最后确定的项目,学校按照教育部批复的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来执行预算。对个别项目预算的调整,学校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教育部,教育 部以文件形式下达预算调整项目及金额。
(三)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按照教育部要求按时申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计划,基本支出经费在每年7月份基本拨付到位,项目支出经费根据财政部拨款计划按月拨付给学校。学校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做到基本支出预算按月、季度下达,项目支出预算按照教育部到款一次性下达。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与学校发展计划脱节。
由于项目支出预算几乎要提前一年编制,而高校下一工作计划往往要在年底才会制订,极易造成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与发展计划相脱节,使某些项目支出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须进行调整,否则就很难实施甚至造成损失浪费,而现行预算调整程序又比较严格、报批时间也较长,为了不影响到学校发展计划的执行及落实,这些高校常常自行调整项目支出预算或不按财政批复预算执行。
(二)预决算编制缺乏完整性,未能真正实现综合预算。
一是从预算管理来看,高校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预算批复缺乏严肃性和合规性。例如某高校2009年预算批复财政拨款为124,786万元,而实际执行为190,908万元,其间教育部又分23次下达经费预算的通知,增加教学、科研、基建等各项预算66,122万元,占“二下”预算批复的53%。这些不仅未能纳入预算之中,而且也不通过预算调整,直接下达计划,有的甚至先给钱,后下计划,随意性较大。预算编制失去了严肃性、有效性和合规性。
二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收入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简单,预算内容不完整,预算和实际发生数存在很大差异。
高校在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或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而是仍采用“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老办法,使本核定的支出指标受原有费用项目和数额限制,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高校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格局,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三是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资金来源已经多元化,大量的银行商业贷款成为保障高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资金组成部分。但这部分巨大的资金却不能为高校预算涵盖,导致高校预算缺乏完整性。
四是按现行通常的财务管理模式,基本建设财务往往单独建账核算管理,年 末与财务合并报表。但是在合并决算报表时,有的高校没有完全按基本建设核算的内容进行合并。部分自筹未经国家批准的基建项目没有纳入本部门决算,部分资金体外循环。
五是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高校的部分科研项目,不是一年就能完成的,时间跨度较长。但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往往是一次性全额编制预算,资金集中下达,年末形成了大量的项目结转资金。此外,部分项目因前期可研缺乏科学性,项目预算编制不细致,也形成了大量项目结余资金。
(三)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决算不能真实地反映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
一是从现行财政预算结构设计看,项目支出预算比例相对比较大,其投入的财政资金也相对比较充裕,而学校在基本支出预算方面就显得比较紧张,常常出现供应不足或无法及时供应的现象,导致某些高校挪用项目支出预算经费去弥补基本支出预算经费的缺口。如某高校2009年预算基本支出资金来源除财政拨款和预算外资金来源外,其他资金来源27,289万元,但没有具体的筹资渠道。2009年预算执行过程中,其他资金仅有附属单位上缴款1,258万元,其余款项没有落实,基本支出资金缺口26,031万元。而2009年末项目资金应结余547,887万元,但2009年底该校实有资金和财政应返还项目支出额度仅有225,885万元, 其中322,002万元的项目资金被占用。
二是从高校预算资金运行看,项目支出预算经费缺乏统一的筹划与控制,其业务运行规律与财政预算完成进度考核指标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由于受学期工作计划的影响,学校项目支出、基本支出预算执行进度都无法在内均匀推进,特别是年中、年底追加下达预算的项目,当更是无法执行,为了完成预算进度考核指标,一些高校违反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 虚列项目支出、甚至挪用项目经费。
三是从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来看,由于决算报表编制的不完整、收支核算不真实,也影响了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和决算的使用价值。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体制不清,管理不到位,部分单位应并表而未并表,游离于学校预算管理体制之外;另一方面会计核算不规范,应计收入不计收入,往来挂账,导致收入不实。此外,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预算执行的真实性。目前,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在有关支出中,可提取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实际发生支出时从提取的各项基金中列支。这样一来实际支出与提取数额不能完全一致,无论是结余还是不足,其结果都直接影响到预算支出的真 实性。
四是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缓慢,大量资金结余。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是目前高校预算执行中的普遍性问题,由于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慢,年底形成大量结余结转资金。
(四)预算执行缺乏科学的分析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的分析考核制度,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预算执行结果未与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挂钩,未与职工激励机制挂钩。预算下达后,部分高校没有对预算执行进度、执行效果、资金需求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和预测,决算与预算不挂钩、不对照,不分析偏离原因。这说明高校对于预算的执行并未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架空了预算控制的职能,也严重削弱了预算的激励作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预算约束力。学校内部预算管理体系是与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已经审定的财务预算执行如何关系到学校工作完成的好坏,影响到学校事业发展和规划。为此,必须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刚性管理。如,加大对附属单位的管理力度,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高校内部考核、奖惩挂钩,调动教工参与学校预算管理的积极性,确保预算收入的完成,维护高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支出预算必须依章进行,不得随便更改。合理安排本单位的支出,建立“一支笔”制度,严把支出关。对于重大项目经费支出,必须有归口领导审批,严格按照预算项目内容执行。
(二)预算编制要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实行专项项目滚动预算。可行的项目,当年安排不了的项目自动滚到下一年去。各收支项目必须有合理的编制依据,要有详细甚至统一的定额标准,逐渐做到人员经费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来确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申报、批准、执行、考核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三)要编制综合预算,全面反映收支状况。高校预算编制应全面反映学校的各项收支状况,即把一切收支都纳入预算,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一是要坚持收入预算完整性原则。收入预算包括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的各种非税收入等,财政拨款由财政根据学生人数乘以生均定额核拨,是硬性收入。除学费住宿费外的非税收入是学校的自筹收入。为确保各项非税收入能足额上缴,避免各 单位出现隐藏、截留、拖欠等行为,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创收分成比例来调动校内各职能部门创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既可避免隐藏、截留、拖欠,又能保证收入预算的完整性。二是坚持支出预算按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及勤俭节约的原则。根据学校工作规划并结合学校财力情况,本着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安排各项支出。将基本支出中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按定员定额核定;将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和水电费等公用支出进行项目单列,实行封闭管理。对项目支出预算的可行性进行严谨、科学的论证,建立项目库滚动管理和绩效考评管理。在预算安排上,先保证基本支出,后安排项目支出,从而减少预算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观随意性。
(四)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强调的是责任和绩效。目前各高校在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也没有相应配套的奖惩措施,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因此,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在执行中将部门经费与工作目标捆绑,与工作绩效挂钩。采取节约有奖励,超支有惩罚的奖惩机制,避免造成各部门争夺资金,加剧资金短缺的矛盾,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
第四篇: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全面预算管理论文)浅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与实践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全面预算管理论文):浅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与实践 摘要:2001年2月,国务院通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拉开了现代国库管理改革的序幕,国库集中支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库管理改革就是集中支付改革,通过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借助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加强了财政预算执行和资金支出的控制力度,在财政资金管理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国库职能更加符合现代公共财政的要求———效率与公平,成为公共财政改革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集中支付本身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需要结合国库管理实践,协同预算部门和基层单位,不断改进已有的机制模式,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够推动集中支付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单一账户;预算
目前,全国各省市推进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其核心是采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按收入支出设置分类账册。其中,收入按预算科目进行明细核算,支出按资金使用性质设置分账册,并要求与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等。截至目前,集中支付改革推行了将近8年,从财政部到部分省市,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各级财政部门通过该账户体系可以对财政资金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严守资金出口。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集中支付有两种拨付方式,即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在不断完善的财政信息系统上,每一条预算指标、用款计划能够直达基层预算单位,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每一笔支付发生时都要接受多个岗位严格的审核和监管,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因此,集中支付改革在公共财政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对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国库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亦开始显现。
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集中支付改革使得财力过度集中在财政部门,承担的责任较多,负担过重,各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打折扣。集中支付是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集权式管理。在资金范围上,包括预算内、预算外的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由财政部门集权管理,由国库账户体系统一收支、记账核算;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资金指标的分配,执行审核,拨付,监督,银行清算等各个环节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安排执行。这种资金集权管理方式使得管理者承担较大责任与风险。随着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加,部门预算不断细化,预算单位基本经费、项目经费支出量逐年翻番,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量明显加大,现有的国库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及人员安排过多的受制于拨款审核、制单、记账等事务性工作,对于深入推进和完善集中支付改革有些力不从心。2.国库预算执行能力不高,软件系统有待完善。一方面,国库资金支付要求准确无误,需要借助集中支付软件系统进行额度控制和信息比对,涉及面广,支付量较为庞大,使得信息系统相对呆板不够灵活,预算执行时遇到指标调整和退款处理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需要协同预算部门、信息部门、采购部门甚至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因此对于大多数项目由于预算不能做到完全准确,常常使拨款滞后,延误了预算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预算执行和拨款支付在时间上不均衡,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年初预算到位率低、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支付量非常小,造成财政资金闲置、浪费,使得预算执行效益低下,年底追赶支出进度,突击拨款,项目支出管理不严格,这是预算执行历来的弊病。
3.集中支付监控到位,但督促不够,问责不痛不痒,绩效考评反馈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使改革规范程度降低。目前,集中支付的软件信息系统基本能够达到财政部门监控资金动向的目的,但是,由于相关的监督、绩效制度没有跟上,使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工作没有相应依据,对于资金违规操作的用款单位以及个人,没有相应的奖惩办法,使监督工作失去意义。4.集中支付改革力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多数基层预算单位财务管理难以满足各项改革工作的要求。预算单位财务部门是落实财政改革的前沿,直接面对财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集中收付三大改革,还有各项配套改革和措施,如非税收入收缴、收支分类科目、公务卡、资产清查、集中财务等,需要做大量的填报,制单和记账工作,会计核算任务较繁重,以预算单位财务部门现有的组织配备和管理人员,很难按照要求落实各项改革,甚至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并且,根据集中支付的要求,在资金拨付审核的流程中对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设置了相应的岗位,但真正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人多岗”和“多人一岗”的现象,岗位设置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财政资金使用存在一定风险。
二、关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加强集中支付改革的制度建设与落实,做到制度先行,有法可依,依法理财,打造资金安全、高效、规范运转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的落实。一方面,对已成文的制度进行认真反思,查漏补缺。集中支付改革推行了8年,原有的规章、制度、办法不一定完全适应现实工作状况,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70认真听取基层单位提出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国库基础管理与各项改革的规章制度,进一步促进日常工作和改革的制度化、规范化。尤其是财政资金的承付阶段存在制度空白,对资金申请的审核依然沿用传统做法,应该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申请手续和审核内容,使每个岗位做到依法审核,另一方面,对于缺失的规章制度,如绩效、监督等制度建设,以及在业务中经常遇到的应急拨款,退款,账务调整等问题,应积极探索,加强学习调研,尽快拟定草案或试行办法,作为向制度的过渡。
2.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执行管理,建立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一体化机制。一体化机制并不违背集中支付关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分离制约的监督要求,而是主要针对日常工作中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脱节的问题。预算与国库一头一尾,工作上经常首尾不能相接,由于预算不能做到绝对的准确,在执行过程中很多环节出现问题,加强集中支付预算执行和管理仅仅依靠国库一家远远不够,应该加强与预算部门的有机衔接和对话沟通,使得预算编制、执行人员能够统一认志,站在宏观的角度全面地考虑预算问题,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和执行分析水平,提高预算执行效率。2008年,国库司下发文件,强调了“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分配、轻管理”等问题,要求各级国库“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简单得说,国库也要管理预算。在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国库可以全面、准确、及时地获取收支信息,从而有利于对财政收支实施全面而有效的控制,促进财政资源的优化管理。国库不仅要承担账户管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还应该在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3.精简业务流程,提高国库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和灵活性,建立高效率的国库资金运行机制。进一步梳理集中支付业务流程,按照“确保资金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单位用款”的原则,统筹兼顾,加强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和公务卡改革之间以及与其它各项财政改革之间的有机衔接,研究改革间的内在联系,在部门之间,国库内部之间取消重复性工作,撤并多余岗位,简化预算单位资金申请手续,以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为依托,进一步完善集中支付系统,建立财政和银行两套电子账务,发生业务时进行账务数据比对,积极探索集中支付无纸化管理,为预算单位财务部门减轻负担,规范操作程序,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4.建立动态监控分析机制,强化国库实时监控职能,加强外部监督,建立双重监控体系,保障资金安全。国库对于财政资金的管理,工作重心应该由事前审核监督转向实时监控,基层预算单位是预算执行主体,国库是资金的管理部门,宗旨是保障资金安全和效益。财政资金源头的严防死守势必造成效率低下,而实时动态监控更能清楚的了解资金的来龙去脉,应该是较为有效的管理方式。一是加强制度和软件建设。研究制定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监控管理办法,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监控软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二是拓宽监控范围,消除资金监控盲区,加大监控力度。结合非税改革、公务卡制度改革情况,完善国库动态监控软件;加强对下拨资金和配套项目资金的监控管理,在确保资金安全、规范运行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提高预算执行监控水平和信息分析水平。在受理单位和供应商投诉和报告重大事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系统监控、核算处理、整改问效的运作机制。四是严格单位及个人的责任机制。明确规定国库资金的使用、支付和监督过程中各部门所负有的权利和责任,并用立法形式制定规范的监管程序,以及一系列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审批、授权、记账、拨款等环节设立层层责任制。这是实现国库监控职能,规范资金管理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5.完善代理银行激励约束机制。为加强代理银行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转,加强监督和严格考核为手段,拟建立代理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代理银行积极性;并通过日常监控、文件调查和受理投诉等多种渠道,严格代理银行考核,与代理银行既得利益进行挂钩。参考文献:
[1]王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谢桂芳.改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的建议[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7,(1).[3]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预算会计优秀论文选[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北京财政学会.财政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5]范存会.经济学、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第五篇: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作者:谢 昕 马国焘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5期
[摘要]文章对当前高校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高校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从而加强和完善高校的部门预算管理。
[关键词]高校;部门预算;管理
[作者简介]谢昕,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1;马国焘,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5-0157—0003
一、高校部门预算的含义
部门预算,通俗地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财政部门审核、经政府同意后报人大审议通过的、全面反映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要逐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把财政保障的重点放在保障政权建设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我国高等学校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因此,我国高校属于部门预算的范畴。
二、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部门预算工作的认识不清
很多人有一种观点,认为部门预算管理使高校资金使用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办学自主权。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高等教育法》有明确的规定,赋予高校在自主办学中“拟定和执行经费预算方案”的自主权,但这不是说高校部门预算管理影响了高校的自主办学。高校部门预算的编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财政部门而编制的,但另一方面,高校编制部门预算更是来自高校内部加强管理、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要求。
(二)预算编制不完整
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规定,一般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学校一级作为预算的主体,其收入支出均已纳入预算管理;而学校下面的后勤、产业等部门作为二
级财务机构,其收支经费并没有进入学校的预算管理范围。实际上它们的收支在预算外“体外循环”。这不仅使高校预算管理的范围整体受到破坏,而且这种“体外循环”脱离了有效的预算监控。
(三)不能确保实现预算与决算的真正一致
有的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往往闭门造车,一天时间就可以拍脑袋把学校的预算造出来。造出来的预算支出数据毫无计算依据,是以着重考虑财政部门能在哪些方面接受学校要求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从执行预算的实际需求出发。这种行为导致为了向政府争项目、争资金,什么项目能得到国家项目经费或专项拨款就编什么项目。待项目经费争取到之后,再按学校实际使用的情况重新安排学校的收支预算。一旦上级单位决定对其下拨的专项资金投入项目进行考核和评估时,学校就不能自圆其说了。这一实际运作弊端造成了高校要钱理由与实际用钱内容(项目)脱节,形成了预算与决算内容的不符。
(四)无法维护预算编制的严肃性
在一般人看来,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向政府财政部门要钱当然也是财务部门的职责。甚至学校的全部经费在校内如何分配、该如何花,学校另有一套计划,大部分的二级基层单位及行政经费管理部门真正关心的只是学校的分配计划,至于学校预算是如何申报,收入来源,并不关心。于是在测算收入和支出时,只考虑对自己部门有利的一面,测算收入不负责不全面,不考虑影响收入的因素,虚报支出项目盲目扩大资金需求,预算的严肃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五)缺乏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查和评价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二级基层单位及行政经费管理部门包括一些财务人员只重视成本费用支出,不重视成本费用支出的使用效益,预算指标的完成程度成了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标准,致使有些单位内部各自为政,造成资产重置、资金浪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以致出现有的部门要了钱却花不出去的情况,而真正需要资金建设的项目得不到或不够钱用,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高校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部门预算改革的影响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是财政部门的改革政策及措施,二是高校自身的预算管理水平。
1.政府财力有限。从目前财政资金供求状况看,高校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与财政资金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这既是部门预算“一上”项目建议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也是部门预算与高校执行预算“两本”预算的重要原因。
2.预算的事业任务编制滞后。现行“一上”部门预算的编制时间通常在上一年的7、8月份左右,而一般高校预算的事业任务要在预算的2月份左右才能确定,特别是招生计划、当年新进人员计划等硬性指标,一般在预算的5月份以后才能确定,高校要在上一年的较短的时间内编制出能执行的预算还较难。
3.从事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人员力量不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技术要求高、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许多高校目前只配备一人或临时指定人员负责编制,缺少一些基础资料的积累,收支预算只能凭经验,进行估计预算,各类预算经济类科目也只能根据以往的支出水平进行编报。导致部门预算收支预算不完整,预算难以执行。
四、加强和完善高校部门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部门预算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需要与可能存在矛盾,应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安排收入要实事求是,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安排支出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和“少花钱,多办事”,从全局出发,按照“急重轻缓”的顺序,做到该增的增、该保的保、该减的减、该压的压。有一些事情从一个学院或一个部门看确实迫切需要,但从整体看不需要或可从缓,就应不办或缓办。有一些事情从一个学院或一个部门看不急需,但从整体或长远观点看,是十分需要的,就应积极去办。
2.坚持收入预算积极稳妥的原则。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务必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所谓“积极”,就是要对高校的各项收入进行较为充分的预计,力求全面、完整,既要将收入打足,也不能打埋伏。所谓“稳妥”,就是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法票据,依法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组织收入。在测算学校预算外收入时,应遵守“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求校内各职能部门应及时足额地申报各项创收收入,不得存在隐瞒、截流、拖欠等问题,严禁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体现学校统一计划和预算完整性的要求。同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合理制定创收分成比例,调动校内各职能部门创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坚持支出预算统筹兼顾、勤俭节约的原则。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在确保学校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集中财力,重点保障关系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项目支出;按照各项开支“急重轻缓”的顺序,分清主次先后,在学校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安排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项目支出。同时,还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增收与节支并重,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控制支出,特别是加强对行政性支出项目的控制(如会议费、交通费、电话费、差旅费、接待费等),努力确保学校财务收支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高校部门预算管理的主要举措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新的预算理念。高等学校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拨款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旧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一部分高等学校还存在着“先用后算”、“跑部钱进”、“用钱主要靠上级拨款”等现象。各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借实施部门预算的东风,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宣传,彻底改变以往的做法和传统思想,正确树立预算管理是高校全面、综合管理的思想,树立起“先算后用、算好再用”、“突出重点、讲究效益”、“依法理财”等新的预算理念。
2.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首先,搞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当务之急是在高校确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学院或系科室在预算管理中的责权利。其次,实施部门预算后,高校原有的有关财务管理制度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各高校要抓住机遇,对原有的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制等作相应的修改;要明确部门预算收支范围、重大项目的支出和对外投资决策等方面的权限、责任;特别要按管理层次将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责任人,明确谁管理、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形成自上而下层层负责的责任体系。
3.高校工作计划要与部门预算编报时间相衔接。《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条规定:“高等学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收支计划。”通常,学校的工作计划在年底拟定、下年初发至各部门执行。现在编制部门预算的时间提前了,学校的工作计划的制定相应地也应提前,以确保学校上报的部门预算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和目标任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