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土地批后监管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通知(晋政办发〔2017〕63号)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土地批后监管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通知(晋政办发〔2017〕63号)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批后监管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通知晋政办发〔2017〕6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各地、各部门积极拓展用地空间,有力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然而,一些地方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土地批后监管不力问题,形成了大量批而未用土地,亟待解决。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要求,为深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深化推进我省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保障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做好土地批后监管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按照落实责任、完善制度、提速增效、加强监管、节约利用的工作思路,突出问题导向,构建土地批后监管长效机制,实施年度供地计划、农转用征收、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等各环节动态监测管理,努力实现市、县前5年批准征收土地的(不包括起算年)平均供地率不低于65%,全省前5年批准征收土地的平均供地率不低于70%,闲置土地认定后一年内处置率(除涉案外)达到100%。
二、构建土地批后监管长效机制
(一)建立土地批后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市、县人民政府承担土地批后监管主体责任,负责领导和督促本行政区相关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土地征收、土地供应、供后土地开发利用跟踪监管,负责闲置土地调查认定和处置方案制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土地征收和补偿发放工作,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完善各项征地手续材料。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及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避免规划滞后造成土地无法供应;负责对建设项目改变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的审批,以及对已竣工项目是否符合规划条件进行核实,并及时函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用地单位要积极主动申请办理各类土地手续,主动向有关部门申报开竣工情况,主动按时缴纳使用土地的相关费用。
(二)加快和规范土地征收供应工作。
严格执行土地征收工作时限。市、县人民政府要规范土地供应前期工作,确保土地权利清晰,安置补偿落实到位,没有法律经济纠纷,地块位置、使用性质、容积率等规划条件明确,具备动工开发所必需的其他基本条件。市、县人民政府在收到征收土地方案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征收土地公告,公告之日起45日内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予以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未提出不同意见的,市、县人民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抓紧进行征地补偿和安置工作。如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提出不同意见或者要求听证的,市、县人民政府要在30日内研究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并作出决定。要求听证的,应在30日内举行听证。市、县人民政府决定修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应在作出决定的30日内完成修改。征地补偿、安置存在争议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存在争议不影响征收土地方案的实施。
加快和规范建设用地规划选址、许可和规划条件出具。城市批次用地采取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在接到国土资源部门函请出具规划条件的60个工作日内,制定出让土地的规划条件;属于划拨土地的,在报件齐全、资料完备情况下,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在法定时限内出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抓紧制定土地供应方案,报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准后,按供地程序实施供地。位于市、县城市规划建设区外的单独选址项目,需要以出让方式供应土地的,市、县城乡规划部门接到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函告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对是否需要出具规划条件进行函复。确实无法出具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可依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作为规划指标进行供地。如有特殊原因,无法按时出具《规划选址意见书》《规划建设用地许可证》和规划条件的,可经市、县人民政府同意后适当延长。
(三)建立批而未用土地指标回收制度。
征地批复文件已满2年未实施征收、或未满2年但当地人民政府已决定不实施征收,仍保持批准用地前现状的,可以申请撤销原批准文件。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实地踏勘,核实建设用地现状。现状未发生改变的,当地人民政府提出撤销原批准文件申请,逐级申请原批准机关撤销原用地批复。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原批准机关同意撤销建设用地的批复意见,向国土资源部申请撤回建设用地备案信息,下发同意撤销原批准文件的批复。收回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指标,当地可优先使用,节余指标由省政府统筹安排使用。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在收到批复的1个月内,完成地籍变更、补充耕地指标解挂、规划指标调整等工作。已完成土地征收原项目不再实施的,要及时调整用途,城市规划部门要抓紧制定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重新安排供地。
(四)强化土地供后动态监测机制。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建立省市县三级联网的土地批后监管数据库。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按月上报土地征收、供应、开发利用以及闲置土地处置进展数据,省国土资源厅及时进行汇总和分析,按季度通报批而未用土地处置进展情况,对各市供地率、疑似闲置率等情况进行排名,督促各地认真开展工作,全面提升土地批后监管水平。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以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和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的第一线作用,加强土地开发利用日常巡查工作,避免形成闲置土地。对认定的闲置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尽快完成处置工作。
(五)建立土地批后监管约束机制。要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工作考核管理,不依法履行批而未用土地监督检查职责,前5年供地率未能达到65%的市、县,除民生工程和重点工程外,将暂停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对闲置率(前5年疑似闲置土地与闲置待处置土地面积之和/前5年土地供应面积)超过5%的市、县,将根据闲置土地面积相应扣减其下一年度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将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处理。
三、加快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
市、县要全面清理“十二五”以来批而未用土地,制定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积极完善已用未供土地手续。“十二五”期间,我省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有16万亩土地未办理供地手续。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太原铁路局及各建设项目主管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积极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本通知下发之日起3个月内,依法完善已批准征收土地工程项目的土地供应手续。不按规定履行、完善相关手续的,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受理该单位的其他项目用地报批。政府投资的城市公共道路、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用地,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可直接将《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核发给建设单位;道路绿化带、安全间距等代征地以及不能利用的边角地,确实无法按宗地单独供地的,国土资源部门将《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直接核发给有关管理部门。通过清理整治和完善各类项目用地手续,2017年底前,各市、县“十二五”期间已批准征收土地的平均供地率要达到70%以上。
(二)认真做好闲置土地处置工作。
各地要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有关规定,对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内疑似闲置的宗地,要在3个月内完成认定工作,确认为闲置土地(除涉案查封外)的,认定之日起1年内要处置到位。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2016年例行督查时发现我省有455宗(其中,涉案查封38宗)闲置土地、共2.3万亩。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2017年7月底前除涉案查封外的417宗闲置土地全部处置完毕。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要紧密结合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各级土地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严格规范约束用地企业,实行闲置土地责任主体异常名录管理。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地要高度重视土地批后监管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成立批而未用土地处置领导机构,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土地批后监管、批而未用土地清理工作,要明确办理条件,积极指导用地单位办理用地手续,做好土地供应工作。城乡规划部门对因城市规划调整原因导致的批而未供土地,要逐宗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相关规划审批,为消化批而未用土地创造良好条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为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高效办理相关手续。
(二)强化检查,督促落实。
各地要认真配合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开展的土地例行督察和专项检查工作,积极整改督查发现的土地批后监管和批而未用问题。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会同省直相关部门组成督导组,严格检查督促市、县落实土地批后监管和批而未用土地清理工作情况,按照“两随机、一公开”要求,强化土地审批事后监督管理,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工作人员,公开通报检查结果。
(三)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各地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平台,多渠道宣传加强土地批后监管、清理批而未用土地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市、县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在门户网站公开闲置土地信息,及时更新工作进展情况,直至闲置土地处置完毕。要通过积极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依法用地、科学用地、节约用地意识,营造珍惜土地的良好社会氛围。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6月9日
第二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晋政办发〔2005〕65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5〕65号 【发布日期】2005-08-23 【生效日期】2005-08-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5〕6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贯彻工会法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0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工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在党和政府与广大职工群众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巩固国家政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支柱作用。各级、各部门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和确保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工会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和贯彻《通知》精神,高度重视并全方位地支持工会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他们为建设山西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功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二、建立和完善民主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协助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作用。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下简称《工会法》)和《山西省实施〈工会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按照依法行政和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不断拓宽民主参与的渠道,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组织起草、制定或者修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和重大政策、措施时,要听取同级工会组织的意见;组织有关执法检查时,要请同级工会代表参加。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听取同级工会组织的意见。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劳动就业、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保障、社会保障等与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政策、措施时,要主动邀请工会代表参加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各级政府召开涉及职工权益方面的重要会议,要请同级工会主席列席。成立相应的社会性监督管理机构时,要吸收同级工会参加。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要请工会组织参加。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支持工会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组织开展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和厂务(事务)公开活动,保障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权利的实现。要督促公司制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建立健全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山西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的规定,支持工会与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培养和管理工作。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同级工会都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向工会通报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有关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贯彻实施《工会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工会反映的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有条件的乡镇、街道,也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与相关产业工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同级工会建立健全经常性的情况沟通和信息交流机制。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省总工会的信息沟通,进一步完善省发展改革委、省劳动保障厅、省民政厅、省国资委、省安监局等有关部门与省总工会的经常性沟通机制。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也要加强与同级工会组织的信息沟通。
三、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各级、各部门都要注重建立健全有工会参与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努力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所有县(市、区)都要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三方协调机制,健全制度,明确职责,规范运作,并逐步向乡镇(街道)延伸。各级三方协调机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和分析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这一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工会组织积极指导和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以及劳动合同制度。要指导企业以工资集体协商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的集体合同制度。全省各类企业都要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工资共决新机制,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双赢目的。
(三)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企业方面代表组织,要按照三方原则,同心协力搞好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要依托乡镇、社区的司法民调组织、劳动保障组织、工会联合会组织,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努力构建社会化维权新模式。要加大工会组织参与劳动仲裁的力度。各级政府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强对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的支持与指导,要对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贫困职工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工会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职工素质工程和送温暖活动,支持工会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劳动保护工作,支持工会举办为职工服务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工互助保障、困难职工帮扶以及各种职工文化体育事业。
四、努力为工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
各级、各部门要主动为工会组织依法履行职责,有效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一)各级政府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会法》的规定,认真承担起执法责任,对违反《工会法》和《办法》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及时予以纠正。对各级人大在《工会法》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认真整改,依法保障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工商、劳动保障、人事、税务、国有资产管理、统计、安监、卫生、教育等部门,要依照《工会法》的规定,大力支持各级地方工会、产业工会依法在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组建工会。要监督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不得随意撤销工会组织,或者把工会组织及其工作机构归属“群众工作部”等其他部门。(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工会法》和《办法》的规定,监督企业依法向工会拨缴工会经费。工会开展活动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工会适当的经费补助。由财政拨款且已建立工会组织的事业单位和机关的工会经费,由财政部门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月足额直接拨付。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依照《工会法》的规定,为同级地方工会提供办公和开展活动的设施和场所。在城市建设中确需迁建或者改建工会所属的职工文化活动场所的,当地政府应当征求工会意见,并在迁建或者改建所需土地和资金方面予以保障。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
二○○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晋政办发[2012]34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定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晋政办发[2012]34号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定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关于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八日
关于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定
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工作的结束,全省煤矿进入现代化矿井建设时期。为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促进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特作如下规定:
一、煤矿企业必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生产矿井必须取得“六证”,做到证照齐全有效、依法依规生产。建设矿井必须办理开工报告等相关手续,做到按照核准项目施工、依法依规建设。
(二)煤矿“六大员”必须具备规定的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和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经历,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带班下井制度、认真履职。
(三)煤矿必须设置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机构,配足配强具备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的采掘、机电、通风、地测、安全管理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四)煤矿必须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每旬至少排查1次。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
(五)煤矿必须对井下工程进行闭合导线测量,及时填绘反映实际情况的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充水性图和避灾路线图等图纸资料。采掘工程每月实测填图,按照隶属监管关系,于次月5日前报市级煤炭行政管理部门或省属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备案。
二、下列煤矿必须立即停工停产整顿
(一)煤矿办矿主体不到位或不明确的。
(二)生产矿井证照、建设矿井手续不全或过期的。
(三)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资格证上岗的,职工未经培训合格上岗的。
(四)矿井风量不足、通风系统不合理、通风设施不齐全或无风微风作业的。
(五)应进行瓦斯抽采而未抽采、抽采不达标的或1个月内发生2次瓦斯超限的。
(六)矿井水文地质基础资料情况不清或在采掘过程中未进行水文地质预测预报及未采取防治水措施的。
(七)持证改造矿井只生产不建设故意拖延建设工期的。
(八)矿井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立即停止作业、及时上报并按规定及时整改的。
(九)矿井各种图纸资料与井下实际不符故意弄虚作假的。
(十)劳动组织管理混乱,存在非法违法用工行为的。
三、各地政府及煤炭部门必须严格履行安全监管责任
(一)建立煤矿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主要领导要全面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其他领导要协助抓。
(二)全省所有煤矿必须由市、县人民政府领导和煤炭管理部门领导落实安全生产挂牌责任制。
(三)煤矿安全监管“五人小组”要实行不间断巡回检查,每周到包保煤矿井下检查不少于一次。
(四)对在检查中发现应当停工停产整顿的矿井,由当地政府派2人以上现场盯守,严禁擅自组织生产或建设。
(五)对拒不执行安全监管指令、抗拒安全执法的,检查人员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由当地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措施。
(六)对被责令停产的矿井,不得以任何理由批准其变相组织生产活动。
(七)市、县煤炭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煤矿图纸交换制度,严格煤矿备案图纸管理,经常对照备案图纸进行安全检查。
四、行政处罚
(一)对违反上述规定的煤矿,一律责令停工停产整顿,并派人现场盯守。同时依照《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以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对待,由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对煤矿企业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矿井,实行整顿恢复机制。整顿结束后,履行复工复产验收程序,验收合格后方可复工复产。发生一般事故的整顿恢复1个月;发生较大事故的整顿恢复3至6个月;发生重特大事故的整顿恢复1年。
(三)对发生较大以上(包括较大)事故的煤矿企业,吊销其主要负责人的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终身不得担任矿长职务。
(四)对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42号),对事故煤矿主要负责人处上一年年收入40%至60%的罚款。
(五)对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依据安监总局令第42号对事故煤矿处200万元的罚款;对事故煤矿主要负责人处上一年年收入100%的罚款。
(六)对发生事故的煤矿企业和主要负责人,依照安监总局令第42号给予相应经济处罚。其中,透水事故一律按照安监总局令第42号规定的上限,对煤矿企业和主要负责人给予经济处罚。
五、责任追究
(一)凡违反上述有关规定的,由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依照国务院令第446号和有关问责规定,对相关责任人提出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建议,提请有关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落实。
(二)凡不具备安全条件擅自批准生产或建设的矿井,一经发现,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追究谁”的原则,对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进行严肃追究。构成违纪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依照党纪政纪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凡一年内连续发生2次较大事故的,一律比照重大事故处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煤炭行业企业劳动用工监督管理职责的通知(晋政办发〔2010〕61号)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明确煤炭行业企业劳动
用工监督管理职责的通知
晋政办发〔2010〕6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各煤炭企业:
为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切实加强煤炭行业企业劳动用工监督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及相关部门“三定”规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我省煤炭行业企业劳动用工监督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煤炭行业企业劳动用工监督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煤炭企业承担劳动用工管理主体责任。授权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煤炭行业企业劳动用工监督管理工作,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监督和监察。
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拟定全省煤炭行业企业的劳动用工政策,指导督促煤炭企业及其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落实。
三、省煤炭工业厅负责全省煤炭行业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并直接对省属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同煤集团、焦煤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和晋煤集团)全资及控股煤炭企业劳动用工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其他煤炭企业的劳动用工实行属地化管理,具体事宜由所在市人民政府作出规定。
四、煤炭企业新、改、扩建项目施工单位(包括外省来晋施工单位)的劳动用工,施工单位承担主体责任,建设单位承担相应管理责任,其中井下施工由煤炭行业主管部门承担监督管理责任,井上施工由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监督管理责任。
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对煤炭企业及其行业劳动用工管理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执法监察,实行年审,并将结果反馈煤炭行业主管部门,重大问题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七月二十日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晋政办发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4〕30号 【发布日期】2004-05-11 【生效日期】2004-05-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4〕3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依法促进和规范林权管理,巩固和扩大造林绿化成果,切实保障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 退耕还林条例》和《 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现就开展林权登记发证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性
依法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并登记造册和发放林权证,是实现依法治林,促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做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既是对新造林进行确权发证和对发生变化的林权依法变更登记,也是对过去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延续和完善,对于依法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调动全社会力量投入林业和生态建设,保障农村和林区社会稳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建设“绿色山西”和依法行政的高度,充分认识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林权登记发证的有关政策,积极参与,搞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进度
开展林权登记发证工作是《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赋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法定职责。此项工作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广大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人员,精心部署,搞好工作。
为加强对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组织领导,省人民政府成立了以范堆相副省长为组长、王茂设副秘书长为副组长的省林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组,领导组有省财政、发改委、林业、国土资源、环保、水利、农业、交通、铁路、煤炭、城建、民政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办公室主任由省林业厅杜创业厅长担任,副主任由省林业厅马双柱副厅长担任。各市、县人民政府都应成立相应的领导组。
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加快林权登记发证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认真履行职责。要明确工作机构,组成得力工作队伍,配备林权勘验、林权证发放和档案管理所必需的设施。务必在2004年底前完成现有森林、林木、林地的勘验和林权登记发证工作。
三、稳定林地、林木权属,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根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对依法确认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必须发放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在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中,要以稳定森林、林木、林地权属为基础。凡在“林业三定”(1982稳权发证)中权属清楚并发放了林权证的,这次主要是换发新的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对过去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中档案记载不够规范的要进一步完善,其林地权属继续有效。对“林业三定”后森林、林木、林地权属清楚尚未登记发证的,包括退耕还林等新增的林地,应认真确认,登记发证。对划定给农村居民的自留山或荒沙荒滩,已由村民植树造林的,要依法进行林权登记和发放林权证。对承包到户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要继续保持承包关系的稳定。各级政府要认真做好林权争议的调处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换发林权证的时机随意变动森林、林木、林地权属,或者擅自进行林权调整,决不允许引发新的林权矛盾和纠纷。
林权争议多数是历史遗留问题,牵涉面广,追溯时间相对较远,是确权发证的一个难点,处理不好,不仅旧的问题解决不了,还会出现新的矛盾,使问题更加复杂。省林业厅在林权证登记发放中阳县试点过程中,采取了逐级解决的办法。县经营范围内的林地、林木争议,由争议单位或个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功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人民政府裁决。集体与省直林场的林权争议,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人民政府与省直森林经营局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可提请上级主管部门裁决或履行法律程序解决。
在林权证登记发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了解决林权争议的十二条办法。
(一)解决林权争议,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翻旧帐,不激化矛盾,便利管理,有利稳定的原则,妥善解决和调处林地林权纠纷。
(二)1982年以来,经县人民政府确定确认并核发的林权证是这次换发新证的主要依据和唯一合法的凭证,对证件依附的小班登记面积,四至及图册必须承认。
(三)1982年稳权发证,基本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应维护其林权证的合法性。这次发证对出示的稳权发证前的有关证件,原则上一律不予接受。
(四)1982年稳权发证是我省稳定山林权属的重要历史界限和政策界限。此后,核发的林权证如属同一林地,而且与原填写的林权权利人不一致时,应以首发证件为准。
(五)为了加快宜林荒山绿化,造林时林地权利人没有提出异议的,其林木所有权归造林者所有,林地所有权仍归原林地所有者所有,林地使用权由双方共同协商解决,但至少应保证造林者享有一个轮伐期的使用期限;造林时如提出异议的,其权属归林地权利人所有;有协议的,其权属按协议处理。
(六)原核发的林权证四至较大,其范围内又有多个不同权利人的林地,如各自的林权林地面积清楚的,以林地的实际总面积控制,重新落实不同林权权利人的林地四至,如林权权利人原林权证填报的面积与实际面积出入较大,在确认四至后重新核实面积,并分别颁发林权证。
国有林场的林权证如出现上述情况时,以实际总面积控制,在林权证规定的四至范围内,按照小班或林相图逐地逐块具体落实。
同一林地、同一林地权利人,如林权证的四至面积与实际林地面积不一致,以林地的实际面积核发林权证。
(七)拍卖四荒时,未经林权权利人同意,把国有和集体林地拍卖给单位和个人的,原则上应予纠正。但考虑到历史的原因和既成的事实,如拍卖了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的,应退还原林权单位。如拍卖的是宜林荒山,当时未经林地权利人同意,已造林的其林木所有权归造林者所有,林地所有权归原林地权利人,林地使用权由双方协商,但至少应保证造林者享有一个轮伐期的使用期限。未造林的退回原林地林权单位。
(八)退耕还林配套的荒山造林工程,如占用国有宜林地的,造林时,林权单位未加制止,既成事实的,林木所有权归造林单位或个人所有。造林时林权单位提出异议的,协商解决。
(九)为扩大耕地面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由政府统一组织,在原坡耕地和宜林地上搞的机修梯田,已退耕的,按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核发林权证,权属归退耕个人。未退耕的,其土地仍归原农户使用。
(十)林地权属清楚,封山育林形成的林分,归原林地权属单位所有。
(十一)1982年遗留和未确定林权的宜林地,国家造的,林权归国家所有,集体或个人造的,林权归集体和个人所有,合作造的,按双方协议核发林权证。
(十二)1982年已核发的国有林场的林权证四至范围内,如包括乡(镇)村庄以及道路、农田、河流等非林业用地面积,应从国有林场原林权证四至范围总面积中核减;如属于林地的,而集体和村民也持有同一时段县人民政府核发的林权证,也应从国有林场原林权证四至范围总面积中核减;反之,集体林中出现同类情况也应在原林权证四至范围总面积中核减。
各市、县在解决林权争议时,要参照这些原则和办法,妥善解决各类林权争议。
在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中,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林权是核心”的要求,把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纳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在稳定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根据退耕还林者提出的林权登记申请和有关证明材料,依法确认退耕后的林地使用权和所种植林木的所有权。对退耕还林的林地,国土管理部门应依法办理土地用途变更登记手续。
四、积极安排林权登记发证专项经费,严格执行收费标准
林权登记发证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专项经费,确保登记发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地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林权证工本费和林权勘测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1〕1998号)和省物价局晋价费字〔2002〕204号文件的规定,林权证每本只能收取工本费5元,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林农免收林权勘测费。严禁在登记发证过程中向农民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
五、明确工作职责,按期完成发证工作
林权登记发(换)证工作必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进行,要把林权登记发(换)证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按照工作任务和时间要求,集中人力,集中时间,按期完成发证工作。
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掌握政策界限,依法办事,及时妥善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林业、农业、财政、国土资源、民政、档案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民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县、乡(镇)、村行政界线确定工作,财政部门落实好运作经费,国土部门要做好退耕地地类变更登记注销工作,档案部门要提供有关林权登记发证历史资料,搞好查询服务,为林权登记申请人提供便利。
二○○四年五月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