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官本位表现
一、“官本位”思想的表现:
1、不愿深入基层和群众,更不愿下基层“受苦”,安心于坐办公室看文件、做指令;
2、思维僵化,存在机械执行上级决定,生搬硬套,不顾基层实际情况;
3、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过多依赖领导指示要求,存在靠习惯思维、凭经验抓落实的现象;
4、做决策不接地气,没能全面把握基层实际情况;
5、跟踪检查不到位。布置了的一些工作没有回音,安排了没有落实,缺少跟踪检查督促落实,造成实际效果不明显;
6、服务意识不强。针对分管工作,安排布置任务多,主动服务,指导帮助,解决难题少;
7、联系群众停留表面。感觉外事、侨务工作直接服务的对象就在身边,相互间都很熟悉,觉得联系群众不是问题,但实际上是停留在表层,对服务对象深层需求和关注点,不是很清楚,造成工作成效没有完全符合服务对象的期盼;
8、决策不够大胆,落实前紧后松。抓细了怕越位,管多了怕越权。认为自己是副职,过分依赖班子决策和主要领导拍板。
二、不够主动担当方面的表现
一是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认为有些工作不属于自己的分管范围,有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操心,自己即使有这方面的工作经历,也担心自己干多了越位不讨好,话说多了越权不中听。
二是虽然也专注于自己分管的工作,但对一些常规性的工作,存在被动应付多,主动谋划少;注重面上工作多,研究深层次问题少;考虑事务性工作多,考虑长远发展少的情况。
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上有了求稳怕乱的想法,满足于看好自己的门,做好自己分管的事,积极进取精神有所弱化,主动参谋不够,对承担更复杂工作任务的底气不足。
第二篇:李太淼:当代中国官本位意识表现分析
李太淼:当代中国官本位意识表现分析
摘要: 从人的角度看,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为: 官僚主义作风、把当官升官当做人生目的、“唯上是从”和“曲意逢迎”心理、特权意识;民众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为: 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慕官敬官畏官心理、望子成“官”心理。从社会现象角度看,官本位意识的表现主要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套级现象、干部级别泛化现象、科教文化单位的过渡行政化现象、学术活动中的官本位现象以及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官本位现象。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官本位意识; 党政干部; 民众
所谓官本位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把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作为衡量个人社会地位高低、个人社会价值大小首要标准的一种价值观念。官本位意识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同党所主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以人为本意识,同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等,存在着深刻矛盾。官本位意识不仅同目前党政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有直接关系,而且同目前党政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也有一定内在关系。认真分析官本位意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诸种表现,对深刻认识官本位意识的社会危害,破除官本位观念,有重要意义。
一、从人的视角看官本位意识表现
官本位意识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尽管封建专制的官僚体制早已被破除,但官本位意识作为历史沉淀在国民血脉中的一种思想意识,经过代际传递,其影响依然存在。从人的视角看,官本位意识不仅在党政干部队伍中存在,而且在普通民众身上也广为存在。
1. 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
毫无疑问,在我国的党政干部队伍中,绝大多数干部都具有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具有现代民主法治意识,能够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秉公用权。但也确有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不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党政干部中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官僚主义作风。官僚主义作风是官本位意识在当代干部队伍中的一种典型表现。2013年7月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曾发表重要讲话,其中专门谈到官僚主义问题。他指出,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当前,个别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是把自己看做人民的公仆,视人民为父母,而是把自己当做人民的父母官,“官气”十足,颐指气使,作威作福。个别领导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决策上霸气十足,唯我独尊,唯我为大,唯我正确,唯我高明,习惯于一言堂,听不尽不同意见,缺乏民主意识,习惯于拍脑袋决策,习惯于以权以势压人。个别干部缺乏群众观念,不是把为群众办事当做自己应尽的职责而是当做对群众的恩赐,不是把群众当亲人,而是居高临下,态度生硬,装腔作势,办事推诿扯皮。
(2)把当官升官当做人生主要目的。这是官本位意识在干部队伍中的又一重要表现。应该说,追求当官升官并不是什么错事,当官升官是为了更好地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问题在于,个别干部本末倒置,把当官升官本身作为人生主要目的,出现了价值观、人生观扭曲,为当官而当官,为升官而当官。一些干部以仕途为个人事业的选择导向,一切服从于官级地位,一切为了做官和升官,把做官升官看做人生最高价值追求,把升官作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在一些干部看来,“从政才是本事,做官才有出息”,有了官位就能光宗耀祖,就有了一切。有的干部为了个人升迁,急功近利,大搞形式主义,制造虚假政绩,欺上瞒下,投机钻营,哗众取宠,沽名钓誉;
有的干部为了保官升官,把大量精力智力用于找靠山、拉关系、拉选票、请客送礼; 有个别干部为了争官,不惜诬告诽谤他人、设计陷害他人,明争暗斗,不择手段;有个别干部为了跑官要官,甚至走上了行贿索贿的犯罪道路。在官场竞争中,一些保住官的人、一些升了官的人,往往感到身价百倍,春风得意;一些没有达到升迁目的的人,则往往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或者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一些降了职或失了职的人,则往往感到羞愧耻辱,无脸见人,甚至感到六神无主,痛不欲生。因为当官升官对个别干部如此重要,因此在我国的干部队伍中,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心理在许多干部身上严重存在。也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阐述干部制度改革时才特别强调,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3)“唯上是从”和“曲意逢迎”心理。“唯上是从”和“曲意逢迎”心理主要反映在下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身上,但同样是官本位意识一种重要的且极为普遍的表现。“唯上是从”,就是只认官阶认等级认权力,其工作的出发点不是对人民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而只是对上级领导甚至只是对个别领导负责,对上级领导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与“唯上是从”心理密切联系的是“曲意逢迎”心理。对上级领导干部,对比自己官职高的干部,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抬轿子,吹喇叭,“曲意逢迎”,甚至大搞“非礼逢迎”。个别上级领导干部就是在下级干部的“曲意逢迎”中,习惯了前呼后拥、美言盈耳,习惯了发号施令,开始逐渐脱离群众的。也就是说,个别上级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形成与一些下级干部的“唯上是从”、“曲意逢迎”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官本位意识的重要表现。
(4)特权意识。不同职级的干部享受不同的工资报酬等待遇是应该的,无可厚非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特权意识是指有些干部从官本位思想出发,利用官职权力追求特殊利益的一种思想意识。虽然我国在干部制度改革和建设中,十分注意反对特权现象,不允许干部特权存在,但特权意识作为官本位意识的延伸和表现,在个别干部身上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着。有的干部不是利用手中的职权更好地为人民工作,而是把手中的职权当做谋取个人特殊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捞取特殊利益。有的干部刚刚提拔,就急于要车子、房子、待遇;一些干部把占用大面积办公室、公车私用、用公款请客送礼、用公款变相出国游览、游山玩水,看做一种应有的特权和荣耀;个别干部把违规多占住房,利用职权违规为配偶、子女及亲朋好友办事谋利,看做是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目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以及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同个别干部的特权意识不无关系。
2. 民众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
这里所说的民众是相对于党政干部而言的。在当代中国,官本位意识不仅存在于党政干部队伍中,而且存在于民众之中,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民众中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臣民意识、盲从心理是官本位意识的延伸,是官本位意识在普通民众身上的重要反映和变相反映,本质上也属于官本位意识。当今时代,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明显增强。然而,受封建落后的传统思想意识影响,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在一些民众中仍然存在着。当代一些民众中存在的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主要表现在:总觉得低人一等,人微言轻,不愿、不能、不敢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手中的民主权利,害怕得罪官员,不敢对官员的公共权利行使进行大胆监督,不敢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总想盼望有人替自己做主而不愿承担民主责任义务; 在对官员表现出敬畏心理的同时,还对官员的决策表现出盲从心理。正是因为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的存在,个别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独断专行的行为才更加肆无忌惮;正是因为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的存在,个别领导的一些错误决定才在所谓群众“一致同意”、“一致拥护”的情形中得以通过并实行。
(2)慕官敬官畏官心理。这是官本位意识在普通民众身上的又一重要表现。在当代中国,对“官为百业之首”、“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依然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认同。人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以官为荣,由此造成人们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慕官敬官畏官心理既存在于农民阶层、工人阶层中,也存在于个体工商户、知识分子、企业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阶层中。比如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虽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能把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但依然有一些知识分子存在浓厚的“学而优则仕”情结,把追求当官当做人生的首要追求:或者对本职工作自我否定,总想有朝一日跻身真正的官场,或者把专业知识当资本,对本单位本部门的行政管理职务刻意追求,即便是对一些学术团体的虚职、名誉职务,也看得很重。有些知识分子在与官员交往中往往自轻自贱、自我贬低,对官员曲意奉承。个别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中缺乏科学精神,缺乏探讨真理的勇气,往往以个别官员的意志、爱好为转移。官本位意识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
(3)望子成“官”心理。这是与慕官敬官畏官心理密切联系的心理,是官本位意识在民众中的又一重要反映。尽管时下社会发展进步使得人才观念、就业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当官”已经被看做一种职业,“官员”与教师、医生、专家、企业家等都被看做社会优秀“人才”,但民众中还是有不少人把“当官”当做理想职业的首选。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已时过境迁,未能了却“当官”心愿,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后代身上,望子成龙,而“成龙”的主要标志就是成“官”。由此,我们看到有些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开始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当干部”意识,教育并鼓励孩子将来一定要当官最好是当大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连年出现的“考公务员热”现象,尽管“考公务员热”更多反映的是报考者对现实利益的诉求,但也不能排除家长们望子成“官”心理的作用和影响,不能排除官本位意识在一些青年学子身上的代际传递。
二、从社会现象的视角看官本位意识表现
从社会现象的角度看官本位意识表现,主要是从事物发展的客体的角度看问题,注重行为的结果和社会表征。这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更深入更全面。从社会现象角度看,官本位意识较突出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地方、单位等政策规定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官本位意识渗透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致于在我国一些地方、单位、部门的具体政策和具体规定中有时也会打上“官本位”的烙印。
(1)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套级现象。行政级别是体现“官本位”的最基本方式,在很多领域,除了行政职位有级别,很多与级别不相干的空间也逐渐打上了级别的烙印。比如,一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等院校,被定为省部级、副部级、正厅级、副厅级等不同级单位,与此同时,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也被分成行政级别不同的干部。与此相应,这些企事业单位内部也出现了与政府部门同样的管理规则,把管理党政干部的方法简单套用到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如工资级别、用房分配、奖金福利发放等主要以行政级别作为标准体系。
(2)干部级别泛化现象。在干部管理中,干部有级别区分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不同级别的干部拥有不同的权力,承担不同的职责,享受不同的待遇。然而,在官本位意识作用下,干部级别有所泛化。没有职权、职责的行政级别很多,超出职位行政级别的官员越来越多,超编制配备副职领导职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3)干部选拔和人才使用中的官本位意识。比如,在有些地方和单位干部选拔中,规定竞选正处级领导岗位,必须在实职副处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这种前置条件,事实上使一些没有当过“官”的优秀人才失去了竞选正处级领导职务的机会,不利于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正常行使。再比如,有些企事业单位,在人才激励政策方面存在“官本位”的人才激励方式,(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第三篇:官本位思想
历史根源--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封建社会和“官本位”内在联系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从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上看,封建社会推行土地分封制,皇帝任命官员,官员按照级别分封土地。与皇帝同父异母的人都定为同姓亲王,拥有皇帝分给他们的大量土地,土地分封制度也是封建制度的核心。
二、封建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从州、郡、县到中央,通过官来集权,实行金字塔结构,这样的社会必定导致“官本位”。
三、封建社会推崇皇权至上,普天下皆为皇土,一切都是皇帝的,一切都由皇帝说了算。封建社会把“官本位”推向上了极致,社会上“官本位”的土壤就是来自中国三千年的封建社会。
公务员福利 就该比公民福利高?
《人民日报》上一篇“公务员收入不高,你为啥不信”的署名文章在互联网上引发网友热议。文章称“应通过消除(公务员的)黑色收入、挤压灰色收入、科学设定白色收入,消解人们(对公务员收入高)的刻板印象”,也认为应该“健全监管、完善机制”,“让公务员收入清清白白”。
对此,有网友表示赞同,提出全国各地公务员的情况不同,不能一干子打死,也有网友指加强社会监督,让公务员的收入真正透明化,才是消除大众偏见的关键。但更多的网友则是提出了更大的质疑:如果公务员收入不高,那么,那些拼命要去考公务员的都是傻瓜吗?为何有些乡镇级的公务员都能开上汽车?基层公务员如此“坑爹”,为何一些基层公务员的子女还是可以进入公务员的队伍?
当然,其实些疑问的一个简单解释是大众混淆了政府官员和普通公务员的性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官本位”下衍生出的历朝历代人们对“公务员”的病态推崇,甚至是崇拜。
但须知人们不可能平白无故的崇拜“官”,进而发展出流毒至今的“官本位”思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历代“官本位”背后的那些大众皆知,却又雾里看花的潜规则。
第四篇:官本位思想整改措施
官本位思想整改措施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作为整治的重点。而“四风”中,官僚主义可以说是是最根深蒂固,是一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歪风邪气。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杜绝官僚主义,必须坚决肃清“官本位”意识。
“官本位”就是拿当官作为核心价值尺度来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把当官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官本位”意识表现在工作作风上,就是搞家长制、一言堂,容不得别人批评;表现在对待职位上,就是唯官是从、唯官是求,把当官作为人生最高追求;表现在为群众服务上,就是不为基层和群众着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官本位”思想的人,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过于看重“官”位,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遏制官僚主义,要从思想认识上深挖根源,坚决摒弃“官本位”思想,铲除官僚主义滋生的思想土壤。
向官本位说不,首要任务是在思想上打强心针,牢固树立为民意识。党员干部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同时要摆正自身的位置,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时时刻刻铭记“权利来自人民”、“权利属于人民”,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对待群众工作要有十二万分的热情,牢记党员干部的根本宗旨,听民声、察民情,切忌“光说不练”、“说套话、夸海口”等恶习,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发扬好整风精神,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从理想信念、思想认识上,对“官本位”来一次大扫除,杜绝官僚主义的潜滋暗长,涵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向官本位说不,要动真碰硬、真查真改。教育实践活动要有实效,与“官本位”意识做较量,思想要到位,行动也要到位。不能一味往前跑,还要回头看看身后的群众,擦亮“面子”的同时,也要提升“里子”,眼睛向下,多向基层群众了解情况,多做调研,用事实说话。如果缺乏正视缺点与不足的勇气,缺乏触及真相与本质的决心,没有扎扎实实的整改举措,抱着“官本位”思想去走群众路线,即使照过镜子发现了问题,也会被修饰、掩盖掉,“官本位”势必顽疾难除。只有拿出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时限,确保整改成效,才能将“官本位”清除,让“民本位”取代“官本位”成为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真正走进人民群众心中。
第五篇:克服官本位思想
敬爱的党组织:
领导干部走群众路线,这已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是,不走好群众路线,就会使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产生当官做老爷的思想。走群众路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关系到如何执政的问题。如若抱着我是一个“官”的思想,去走群众路线,必然会与群众产生相当的距离。一阵风的过场后,什么问题都没解决。能拿得出手的,恐怕就是一摞“从问题到问题”的材料了。如若把自己思想中的“官本位”思想克服掉,真正抱着我是一个人民群众服务公仆,为群众办事的公务员的思想,那么,这个群众路线,就会走得很有感情,很实在,群众关心的问题和困难就会时刻放在自己的心中,并想方设法逐步解决。
人民群众对大道理的认识,往往是从小道理开始的。比如说:昆明市道路反复开挖围挡施工,建筑工地漫天飞扬的尘土,运渣车辆到处抛洒渣土等问题,如若能从群众日常生活的角度去想想,走走群众路线,不要怕麻烦,认真去抓问题的解决,去抓问题的落实和监督,人民群众一定会鼓掌欢迎的。
我的观点就是,要走好群众路线,就要放下官架子,拿出办实事的样子,不要让群众的问题悬着,一定要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始,用一个公务人员的良好心态去办实事,这样才能走好群众路线。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