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我国是食糖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07/2008榨季产糖1485万吨,2008/2009榨季1247万吨[1],2001-2009年间我国食糖消费以年6.2%的趋势增长。我国食糖的主要来源是糖料甘蔗,蔗糖是天然甜味剂,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能源和众多食品产业的重要原料、辅料或添加料。世界各国对食糖的质量安全都有严格的要求,并有着相应的标准规范。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食糖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食糖质量安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食糖生产方面存在许多质量方面不安全因素,如糖料甘蔗和甜菜种植过程中存在农药和化肥等污染问题、食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助剂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等污染问题、企业自身实验室的管理和检测能力问题,相关质量法规、标准和监督措施不健全,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把关问题等等。
1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的现状
1.1近8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食糖质量安全的抽查结果
为了加强对食糖产品质量的监督,进一步提高食糖产品质量,促进食糖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近8年来对食糖质量安全进行了抽查。
2006年抽查结果显示,40%左右的食糖质量存在问题。表1表明:食糖质量不合格项目有:二氧化硫、色值、蔗糖分/总糖分、菌落总数、电导灰分、还原糖分、混浊度、干燥失重、标签等,其中以二氧化硫和色值为主。
1.2白砂糖产品专项抽查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白砂糖进行专项抽查,此次被抽查企业91家,占全国甘蔗制糖企业的32.5%,白砂糖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8.1%;2006年质检总局抽查了62家企业的62种产品,合格59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5.2%。从两次抽查结果来看,国家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抽查促进了企业质量意识的提高,使企业加强了质量管理,提高了食糖行业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2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2.1糖料甘蔗和甜菜的质量安全
要保证食糖的质量安全,首先要保证原料蔗和甜菜的质量。原料蔗与甜菜在种植过程中,田间的污染会造成食糖质量下降。农民为防治甘蔗螟虫、地下害虫、草、鼠等,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些农药难降解,不仅破坏土壤,而且残留在甘蔗或甜菜内,进而人类在食用这样原料制出的食糖就会摄入低剂量的残留农药,从而危害人体健康[2]。2008年7月,广东恩平市圣堂镇蔗农施用特丁硫磷造成特大安全事故,9人接触性农药中毒,其中3人死亡[3]。农民为保证作物高产丰收,长期使用大量的化肥,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一些化肥生产过程中会含有一些重金属,长期使用会造成重金属积累而污染食糖,如磷肥[4]。同时污水灌溉,这些污水进入农田,经作物吸收,造成重金属、氰化物、病原菌污染;空气流动携带周边工厂重金属颗粒、酸雨等污染[5];因此污水和废气携带的有毒害物质进入甘蔗或甜菜内,进而影响食糖的质量。
2.2食糖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2.2.1食糖的加工和包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45条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8条,在食品的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其顺利进行,可以应用某些辅助物。因此,在制糖工艺过程中,制糖企业会使用到石灰、硫磺、磷酸、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等澄清剂和辅助剂[6];若在制糖生产过程中处理不当,这些化学物质会有微量残留在食糖中,破坏食糖质量安全。广西质检部门对广西2007/2008年榨季白砂糖检验,没有发现二氧化硫、砷、铅等含量超标,抽查22批白砂糖样品,所有批次铬、镉均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6]。
食糖包装材料选用不合适的材料会破坏食糖质量安全,如包装材料的化学单体等。长期以来,我国食糖一直使用聚丙烯和聚乙烯塑料袋,此类包装材料较易出现因材料或封口密闭性差而导致食糖结块、变硬等现象,从而影响食糖的质量。
2.2.2食糖的贮存和运输
食糖在储存期间如果保管不好,也会发生各种降低食糖质量变化的情况,如吸湿、结块、发酵酸败、变色变味、蔗糖转化、滋生微生物和螨虫等。2008年12月29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糖抽查结果表明:五个食糖抽检产品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其中2种食糖霉菌指标超标,3种食糖酵母菌超标[7]。
2.2.3制糖企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制糖企业实验室在对食糖质量安全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07/2008榨季中,国家食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8]对全国101家食糖企业实验室进行能力验证计划,发现整体合格率下降。其原因在于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不够重视,在产品检测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标准规范要求
2.3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上的差异
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着自己的一套食糖标准,而我国仍然采用旧的国际糖品法典标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质检行业需要不断更新食糖的检测标准,使之逐渐与国际接轨[9]。
3、提高食糖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质量监督部门加强监督
各级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强监督,以行政手段督促企业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严格按照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对企业进行考核和监管,促使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对产品进行质量监督,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确保食糖产品安全,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3.2减少食糖原料生产的污染
原料作物种植过程中要减少高毒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和施用频次,减少污染水体的灌溉,加强研究一些新型低毒高效、不污染环境的生产资料,从源头上解决食糖农残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发展绿色产业,提高食糖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3.3提高企业生产质量水平与质量检测能力
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要牢记“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和源动力,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认真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严把食糖产品质量关。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减少助剂残留,如石灰、硫磺、磷酸、聚丙烯酰胺等,因此要加强对加工水、辅助材料、各类糖用生产助剂的相关检测,控制好生产工艺参数,保证生产加工的安全卫生;控制好包装材料的安全检测监控。所以,从食糖生产加工、食糖运输等都要做到有效的质量监控,才能保证食糖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要。
企业要多方面、多手段促进检测水平的提升:一要加强企业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实验室认证认可,规范检验操作,提高检验的速度和准确度;二要加强对实验室主管人员的培训,统一管理,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技能;三要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施与环境条件、标准物质和试剂耗材等的控制,对仪器设备要按规定定期进行检定和校准,加强对实验室温湿度的控制,要使用有证的标准物质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对试剂和耗材要进行适当检查避免因质量问题而造成对检测结果的较大偏差;四要进行分析方法攻关,规范和完善检测程序和方法;同时加大检测仪器的投入,大力推进从化学分析法向仪器分析法转变。
3.4更新国内食糖检测标准,提高监督检验机构的技术水平
标准的先进性是有时间性的,标准在制定时候是先进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可能会成为落后的标准,成为阻碍发展和不产生效益甚至产生负效益的标准。因此,要时刻关注国际相关标准的动态,及时修订国内食糖产品标准,逐步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使标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并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要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食糖产品进行检验并形成新的标准方法,通过食糖产品和检测技术标准的更新提高,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我国食糖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10]。
总之,要提高我国食糖产品的质量,缩短与国际先进国家产品质量的差距,首先要求监管部门重视,并建立和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管制度;其次,要对食糖生产全过程,包括原料蔗生产过程、食糖生产过程、储藏运输和流通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生产投入品和环境条件进行监控;第三,各级质检机构要改善技术条件,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第四,标准管理部门要关注相关国际相关标准动态,结合国内社会经济和生产技术水平发展,及时修订标准或制定新的标准。通过多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全方位地进行监管,才能把我国食糖产品质量推上一个新台阶,提高我国蔗糖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篇: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生态旅游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际上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龙之谷外挂论坛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稀土资源资料汇编经济活动,它体现在使游人能够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区域,同时不对其生态系统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与损害。研究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保护对策,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气候的多样化造就了生物的多样化;同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这些构成了中国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随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了对生态旅游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我国的生态旅游归纳为6种基本类型,并对每种生态旅游类型所特有的生态旅游价值作了简要分析。
1、1我国生态旅游地的类型
(1)森林休憩生态游
森林休憩生态游是人们在天然或人工的森林生态环境里所从事的以休憩活动为主兼有其他活动的旅游活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森林的生态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①森林中富含的负离子氧能使人消除疲劳,提高人体免疫能力;②一些植物分泌的芬芳和气味能够杀菌和治疗人体某些疾病;③森林美景能够给予人美的享受,陶冶情操;④森林中千姿百态的景物能够激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⑤森林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奥秘能够激发人更深层次地认识生命的价值,热爱大自然,自然地树立环境意识,是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森林体憩生态旅游地有:吉林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2)草原风情生态游
草原是指在半干旱条件下,以旱生或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我国草原的主要类型为温带草原,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上高原北部以及海拔较高地区的高山草甸。各类草地总面积约4亿公顷。草地植被主要有4大类型,共56种生态系统。由此可看出不管从量上还是从种类上我国都具有丰富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景区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河北北部坝上草原、新疆阿尔金山高山草甸、天山高山草甸等。
(3)湿地观鸟生态游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根据《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
括低潮湿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在我国湿地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6%,丰富多样,自然而然,观鸟活动便成为众多湿地的最热门的专项旅游活动。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湿地核心区应受到绝对的保护,严禁进入,观鸟等旅游活动只能在湿地的边缘保护带有限制的开展。
我国有代表性的湿地观鸟生态旅游地有:青海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西都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等。
(4)沙漠探险生态游
沙漠是在干旱、极端干旱的地区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超过2 00毫米的条件下,地表裸露,植物生长极为贫乏之地。沙漠也是地表生态系统类型中的一种。
一般人认为“生态”便意味着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作为不毛之地的沙漠不可能成为生态旅游之地。但是,沙漠生态系统凭借其苍凉荒芜的原始自然景色、神奇的沙漠海市蜃楼、壮观的风蚀地貌及沙漠探险中所蕴含的冒险精神强烈地吸引着众多的探险旅游者。
沙漠中可以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有:沙漠探险、科考、游览、观光、滑沙等。在我国的北纬30-50东经75—125的北方内陆盆地和高原,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西端,东迄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 500km宽约600k m的断续沙漠弧形带,广泛分布于新疆、内蒙占、甘肃、宁夏等省区。其中,在许多资源和市场条件都具备的地方已开发有沙漠生态旅游项目,如宁夏中卫的沙坡头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齐沙漠等地已开发了极具市场潜力的沙漠生态旅游项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沙漠的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已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再难恢复。因此沙漠地区开发旅游项目应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以利用促保护的方针,防止沙漠化的扩大。
(5)农业体验生态游
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乡村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前者是指以古朴、原始、自然的乡野自然风光及与其和谐相伴相生的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后者是指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农业资源以引起旅游者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并体验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具有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
我国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有:云南罗平的油菜花节、云南元阳哈尼族人所建的“哈尼梯田”等。观光农业景区有:江西井冈山观光农业旅游区、北京郊区观光农业带、上海浦东虹桥观光农业区等。
(6)海洋度假生态游
未受污染的沙滩和海水,充足的日照阳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是吸引人们到海滨或海岛旅游的重要条件。在国外3S(Sun 阳光、Sand沙滩、Sea海水)旅游一直是最具魅力的旅游形式。海洋度假生态旅游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空气和阳光,海滨或海岛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是理想的体闲、度假、疗养的胜地;二是海洋资源,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海水本身就是美丽壮观的景色,五彩斑斓的充满神秘的海底世界更是诱人;三是海蚀地貌,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形态各异,气势壮观,构成海滨独特的自然景观。
中国已开发的海洋度假生态旅游地主要有:海南三亚的珊瑚礁,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北戴河旅游度假区,青岛海滨旅游区等,福建福鼎、广西北海和海南文昌的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等。
1、2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生态旅游虽比世界某些旅游业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因此,引发了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合理的规划建设造成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
综观全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存在问题还很多。其中没有规划、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其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比如张家界作为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其内的武陵源景区由于缺乏正确规划与科学论证,一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如游道、宾馆、索道等小仅破坏植被,而且把区域生态环境改变得支离破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兴建黄石寨索道破坏了百余亩森林,并且噪音的增加打破了原来的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宁静与清新,许多野生动物逃而远之。一些景区的管理者和开发商,无视规划的重要性,仅仅凭自己的感觉来“规划”,或者请专家规划后,目的并不是要按照规划文本来做,而是成为摆设,成为向上面要钱、显政绩的资本,实际中根本不予落实。另外,不少开发商、管理者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城市化”。这也与各地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有关。如国家有禁止在各风景名胜区内兴建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工程、设施的规定,但某些领导受各种人情关系的影响,批条子、打招呼,结果造成了很多违章建筑。仍以武陵源为例,其内充斥的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千米,其中违章建筑3.7万平方米,著名的景点锣鼓塔成了一座“宾馆城”。以至于1998年世界遗产组织官员对景区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景区城镇化给予了“黄牌警告”。
(2)许多旅游地管理粗放,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地承载力
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希望通过旅游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心情强烈,但在缺乏经营和管理人才,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却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短期效益明显,但景区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片面追求外延扩大的发展模式,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降低了旅游质量,造成景观衰退,使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与此同时,许多旅游地为短期经济利益所驱动,在接待游客时来者不拒,使得旅游旺季的游客人数远远超出旅游容量,尤其是在“五一”、“国庆”、“春节”长假期间。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地承载力,给景区造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2005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己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发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质污染,61%存在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或不完全协调的现象。很多地方本来规划就不合理,又超饱和接待游客,游客素质又普遍不高,环境破坏已不可避免,结果生态旅游成了“破坏生态”的旅游。
(3)一些旅行社、景区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标签,滥贴乱用
由于“生态旅游”这一名称迎合了游客向往自然的心理,市场吸引力大,蕴藏着很大的商机。一些旅行社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对旅游经营者究竟有哪些要求的情况下,匆忙地推出许多“生态旅游线路”。这些旅行社推出的生态旅游产品,其主要特征就是以自然区域为旅游目的地,如森林、乡村田野、海滨沙滩等。在整个旅游行程中,许多导游并不知道生态旅游导游与传统导游的区别,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没有发挥、也无法发挥导游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应有的教育和管理作用。这就使
得目前进行的“生态旅”实际上与传统的大众化旅游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另外,一些自然景区,哪怕没有任何科学规划和经营管理规范,没有任何生态环境教育意识,都称自己是“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一词不断被滥贴乱用,成为一个时髦的“绿色标签”,成了招徕游客的幌子,无形之中误导了消费者。生态旅游活动被庸俗化了,负面影响很大。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不愿再使用生态旅游一词而使用“绿色旅游”的概念。
(4)社区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有待发挥
造福当地社区,帮助当地居民解决就业和发展,本是生态旅游的应有之义,也是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共识。但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社区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远没有发挥。一方面,具有发展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的地方,往往经济落后,当地政府资金缺乏,这直接影响其开发规模和投资能力。不少生态旅游地长期“开”而不“发”,“启”而不“动”,分散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整合、盘活,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更是长期得不到完善,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这种宏观环境,要想通过有限的生态旅游活动来带动当地居民创收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杯水车薪”之感。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外资开发起来的景区,当地政府往往让利较多,社区利益难于保障,如多数经营管理者是开发商从外地招引而来。不仅如此,当地居民几乎无法参与景区的规划和经营管理工作(少数是象征性的),多数只是在基层从事一般性接待服务,属于季节性临时员工。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普遍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当地社区利益的现象。
实际上,国内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政出多门、管理混乱,许多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等等,其中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传统景区面临的问题。
2、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为使我国生态旅游得以持续发展,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2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另外,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的有序地的层次开发的原则,开发那些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行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3强化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增加补充规定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2、4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命名一批符合条件的生态旅游区,规范生态旅游市场,约束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同时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反馈机制,用来检测生态旅游的功效。
2、5加强生态旅游的科研力量,充实生态旅游的科技内涵
利用科技手段建立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经营模式,借以资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建立起以科技为先导的资源利用形式。一是通过研究生物间的拮抗、互促、富集、同化等作用,构建起完善的生物调节体系。如在游人较多的控制流域,通过设置芦苇、水浮莲等生物屏障,可有效同化与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二是通过非生物因子(包括自然及部分人为因素)的研究,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要素,制定出缜密的防止生态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发生的应急预案;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尽量减少游客及旅游经营者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如推广使用双降解材料餐具来禁堵白色污染,利用沼气、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技术,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2、6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成自觉的行动,做到休闲娱乐、环保两不误。因此,大唐无双地图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公民观念。首先,应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大唐无双剥皮分布图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其次,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环境的小事做起。只有置身于大自然中,大唐无双 保护令才能从体验自然、了解自然,到享受自然、热爱自然,再升华到保护自然。自然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使旅游者感悟到自然美,创造环境美达到心灵美。
第三篇: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对物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物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物流发展与管理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已日益被各级政府和企业所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也为我国推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的科学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论文关键词:物流业 物流企业 发展战略
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多年来一直沿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使原本是一个系统的物流业管理权限被划归若干部门,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和整体物流发展战略。存在着诸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物流布局不尽合理,物流资源利用率较低;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发展缓慢,物流整体效益难以体现;物流实现方式过于单一,物流企业运用效率低下;各种运输方式多头管理和相互分割,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服务;行业和地方保护,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系统运作困难重重等问题。
(二)我国物流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客观要求。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在国外,物流市场化的比例相当高,如日本达80%,美国达57%,而我国仅为18%,大多数工商企业也缺乏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意识不强,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物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社会物流总成本偏高。
(三)目前我国已有多达70万多家称之为“物流公司”的企业,但在这些企业中,多数由于经营理念陈旧、服务意识不强、技术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等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很难提供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以及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物流服务方式和手段原始和单一,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四)由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偏小,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比较缺乏,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尚待进一步完善。
(五)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
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一)流通政策方面,一是商品流通不再受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直接控制,而是通过市场进行自由调节;二是商品价格也由国家定价进入由市场自由定价的阶段。这些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证;
(二)流通的主体除了国营、集体的商业企业外,更多不同所有制的生产企业也进入了流通领域,非公有制成分大量增加;单一流通渠道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出现了多渠道、多环节的新局面,市场网络已初具规模。这些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市场参与主体保证;
(三)物流需求的增加促进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一些外商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竞争优势,积极实行物流本地化战略,通过合同物流、设施租赁等多种形式获得必要的物流服务的方式,它们构成了目前物流市场需求的主体;其次是高新技术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等,它们大多具有大批量、高增值的特点,对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较高,对物流服务有迫切需求;一些国有大型工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也打破了“大而全”的传统观念,着手对企业传统物流活动进行重新改造,积极寻求物流伙伴或开拓现代物流服务领域。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支撑。
(四)不少企业认识到物流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抓紧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促进企业物流合理化,如神州数码、国美电器、青岛海尔等企业都已经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体系。它们的大胆尝试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源泉与市场竞争的动力。
三、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规模小、落后、粗放、物流市场不成熟
1、我国GDP指标占物流成本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经过推行现代物流,这项指标已经控制在10%左右。我国自1998年降到21.4%以来,连续7年上下徘徊,2004年仍为21.3%。虽然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反映了我国物流的粗放与落后。少数企业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质量和效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适应,存在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
2、供需不平衡,社会物流粗放
经权威机构调查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的货运总量为161亿吨,货物价值总额为38.4万亿元,货运平均价值为2384元人民币/吨,只有美国的40%。一方面,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物流公司繁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而且绝大多数企业都涌向运输领域,造成我国运输能力,特别公路运输能力极为分散,形成恶性竞争,导致运价过低,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需要,影响专业物流服务的拓展。
3、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当前,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既存在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硬约束”,更有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的“软约束”。一是体制性约束。2004年,我国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20%左右,而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只增长了10.6%。二是市场发育不成熟。现存的地方保护、暗箱操作、恶性竞争等问题,更由于行业诚信体制不健全,造成物流效率低下。
4、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物流粗放也明显地表现在物流市场不成熟。我国物流外包业务绝大多数还只是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一些新兴的物流业务外包比重很低。从物流费用构成的差距,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在于物流的组织管理水平。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总费用的14%,远远高于美国3.8%的水平。反映出我国无论社会物流专业化水平、还是社会物流组织能力和物流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
四、加块我国现代物流企业与市场协调发展的途径
从我国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状况看,企业物流发展的根本要从产品到销售的渠道上畅通;就要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客户服务水平达到降低物流成本;以超强的技术规模,加强企业物流的现代化管理和人才培养,降低生产销售总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一)从生产到销售的渠道上畅通
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上。现代企业必须对市场做出正确预测,许多企业之所以发展迟缓,很大程度是由于对市场需求的转化反应缓慢,最根本的还是企业从生产到消费的渠道不畅通。产品要以动态、经济型、品牌意识为导向,提高产品发送的速度,保证准时送货,方便顾客产品的实物配送,要考虑到顾客随时能买到所需的产品,通过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品的销售,提高物流的流通效率,增加产品的透明度,以合理的营销渠道带动企业物流活动,充分认识销售和物流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物流是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激活沟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企业快速反应,迅速出击抢占市场的捷径。
(二)加强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客户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未来物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网络的竞争,现代物流要求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内的物流任务,因此在整个物流业务过程中,通过网络保持信息沟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加快订单处理速度,通过对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全过程,提高顾客服务满意度、产品的售后服务、实现网络化经营所带来的规模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采取各种各样的网络促销手段,如电子商务促销、广告、宣传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快节奏降低成本,提高销售额,扩大市场份额,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加强客户感染力。现代物流企业必须主动发掘市场需求,并对市场需求迅速作出反应。加强市场开发能力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同时建立客户的服务窗口,以树立现代物流企业的品牌形象。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三)企业物流现代化的管理和人才培养
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是提高物流能力,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现代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就是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畅通、可调控的流通体系,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管理的社会化趋势,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专门的物流中心提供,已实现少库存与零库存;最终目的就是降低成本。要着力培养一些既懂经营,又有掌握现代物流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五、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思考
(一)深化体制改革,实现物流一元化管理。这是实现物流与运输统一、协调管理的组织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物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国的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仍处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分散指导的落后状态,远不能适应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比如说我国物流业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分散到国家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外经贸委、内贸局等,它们各自承担了一部分物流管理职能,但各部门之间缺乏直接的横向联系,物流体现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分割,缺乏统一协调的物流管理。
(二)研究制定物流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物流市场法规体系。这是确保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保障。发达国家在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建立了发达的物流产业,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家制的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加快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积极培育物流市场。这是确保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市场主体保证。要培育具有真正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首先要引导企业构建一体化物流战略,因为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其他相关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形成供应链一体化,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其次是要引导企业从“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与合适的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实现互惠互利;再次是要鼓励企业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增强竞争忧患意识,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参与国际化竞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促进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树立质量、良好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的经营理念。
(四)大力推进物流技术进步,加快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促进物流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这是确保我国物流业健康、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条件。首先是要建立物流大系统的配合性、统一性标准,包括专业计量单位标准、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物流建筑基础模数尺寸标准、集装模数尺寸标准等;二要建立物流分系统技术标准,包括货运车船标准、搬运车辆标准、传输机具标准、仓库技术标准、站台技术标准、货架、储罐标准、物流信息技术发明的标准等;三是要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如条形码技术、复合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四是要推动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要推广应用当代国内外先进、实用的交通运输技术,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技术;五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国际化、多样化、高速化的经营环境下,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五)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策略
1、现代物流是横跨众多产业部门的复合性产业,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束缚,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快制定“十一五”全国现代物流业专项规划。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强铁路、港口、多式联运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对于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议国家应该给予支持。为企业经营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配送车辆进城、土地管理、货运代理、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几方面的政策,企业要求比较强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抓紧研究实施细则,把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在实处。
2、完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提高物流效率。这是确保物流业顺利发展的物质保障。物流业是一项投资大,而投资回收长的行业,这就要求国家在继续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的同时,要从宏观方面入手,做好物流发展的总
体规划,以达到我国物流的合理化和物流整体效益的最优化,改变我国当前物流产业各部门不协调、重复建设的现状;同时要抓好中心物流城市的基础性建设,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建立一些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全国性物流网络,从而带动物流产业向集团化、联合化、规模化方面发展;还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改变国家单一投资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吸收国外和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邮电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民航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马天山主编.现代物流基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56-62.[3] 第三方物流能为客户创造哪些经济效益 北京物资流通 2008/01
[4]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
[5]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 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9/01
第四篇: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
在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起着保障政府财政收入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房地产税收征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第二部分简单的阐述了房地产税收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分析制约我国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的因素,第四部分针对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通过本文的论述,以期对我国其它地区在房地产税收征管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业;税收征管;问题;措施
目录
一、引言........................................................................................................................1
二、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的意义....................................................................................1
三、我国房地产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1
(一)房地产业税收体系不完善.........................................................................1
1.税收法律法规的立法层次不高................................................................1
2、房地产税制设置不合理............................................................................1
(二)税收管理部门监督体系不健全.................................................................2
1.税务征收管理监管队伍人员素质有所欠缺............................................2 2.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2
四、完善我国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的对策....................................................................2
(一)构建合理的房地产业税收体制.................................................................2
1.降低房地产开发税收征收额度................................................................2 2.降低流通阶段房地产税收征收额度........................................................2
(二)完善纳税管理部门监督管理体系.............................................................2
1.加强法制教育,培养优秀干部和工作人员............................................2 2.政务公开、流程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3
结束语............................................................................................................................4 参考文献........................................................................................................................5
一、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受居民住房改革和住房消费的双重刺激,我国房地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并且日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此相适应,房地产行业税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普遍认为房地产企业偷逃税情况严重。因此,对房地产业的征管日渐成为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的重点。以上海为例,2012年,上海税收总额为7366亿元,其中纳税百强的纳税总额占税收总额的30.9%,在此榜中,曾作为顶梁柱的房地产业占比仅2.4%,可见房地产业对税收的贡献在进一步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研究房地产业的税收征管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提高该业的征管绩效,最终实现房地产业的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的意义
现阶段,随着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的发展,我国各个地方都正在经历一场房地产行业投资开发热潮,并且随着房地产行业投资的急剧增加,房地产行业的相关税收也将准年递增,这些增加的税收可以为我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资金保障。同时,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它的快速、稳定发展必然会带动我国整体GDP的增长,因此,高度重视并完善房地产税收征收的管理工作,对我国整体税收的增长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我国房地产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业税收体系不完善
税收收入的征管工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税收征管效率很大程度上受税收政策的影响,因此对于房地产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对房地产税收征管有重要意义。1.税收法律法规的立法层次不高
目前,我国只有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三部法律是涉及房地产税收的。在法律法规中,涉及房地产税收的多数都是通过条例或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的,例如,营业税、房产税、上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由于税收立法层次不高,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使政策执行不到位。
2、房地产税制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税制设置的特点,即:“重流转和轻保有”。房地产流转环节涉及的税种较多,税收收入占房地产业税收收入的比重大,而保有环节涉及税种少,征管薄弱,其税收收入也很少。并且随着税务机关对房地产流转环节税收越来越重视,保有环节的税收更容易被忽视,出现有交易就征税、没有交易就不征税或少征税的情况,造成房地产税收的大量流失。
务征收管理监督的各级领导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中转变思想观念,加强道德责任建设,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减弱官本位思想,对我国现阶段部分地区行政人员行政执法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的“人治”和“法制”混淆的治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能够让广大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在地方房地产税务征收管理监督和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始终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百姓服务,减少因为行政人员地方房地产税务征收管理监督管理中不足和执法不公平引发的群众事件。
2.政务公开、流程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在许多地方行政人员地方房地产税务征收管理监督和行政执法过程中,会出现执法部门的“暗箱作业”,这种“暗箱操作”的做法,直接看来就是缺乏公开的做法,表现出有一部分行政人员执行干部综合素质低下,道德责任不足,处理事情态度蛮横,从根本上就是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违背了行政执法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敢让工作暴露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各种迹象表明,行政人员地方房地产税务征收管理监督和行政执法的各项工作只有在广大群众的监督下进行,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公正严明,群众的基本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智静.浅议完善温州市房地产税收征管对策[J].中国外资.2012(17)[2]宋桂福.推行存量房纳税评估系统势在必行[J].衡阳通讯.2011(12)[3]冯慧.住房消费中税负之案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2)[4]吴晓燕,周京奎.房地产税、土地利用效率与住宅供给结构——土地与房屋保有税制选择的一个理论分析[J].财贸经济.2010(12)[5]崔志坤.中国开征物业税(房地产税)的路径选择[J].财政研究.2010(12)[6]赵培聪.利用税收调控房地产市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7]刘佐.中国房地产税改革的方向[J].经济研究参考.2010(48)[8]贾红燕.加强房地产行业税收征管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7)[9]许圣如.房产税迷局[J].南风窗.2010(12)
第五篇: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的特征
(一)房地产税收收入是我国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房地产业投资的增加,在建面积和销 面积也大幅增加,涉及房地产业的税收收入随之逐年递增,房地产业税收日益成为国家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08 年的统计年鉴,2007年,我国中央税收收入总额为33547.9 亿元,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共计12923.9 亿元,而房地产税收为554.2亿元,占当年全国税收总收入的1.7%,占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的4.3%。与2004 年的145.3 亿元相比,房地产税收在短短3 年里增加了281.4%;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由0.84%上升到4.3%,增加了5 倍多; 占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的比重由2.8%上升到4.3%。在各行业中其增长速度仅次于金融业。(见表1)2004 年房地产业的税收为145.3 亿元,远低于金融业的241.7 亿元,也低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147.3 亿元。但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税收收入逐年递增,2005 年就已经超过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由于“十五”期间宏观政策方面经历了从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换,税收宏观调控目标也从刺激投资消费向协调经济稳定发展进行了转变。从2004 年起,税收调控政策在建立合理的税收产业结构,实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出台了个人住房销售征收营业税、二手房交易缴纳个人所得税等各项政策,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的调控力度。进入21 世纪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步伐将不断加快,到2020 年我国的城市化程度计划达到70%左右,大约有超过9 亿的人口将要住在城市。为此,在未来的20 年中,至少要新增住宅1亿多套,也即新建100 亿平方米以上的住宅。这意味着房地产企业发展空间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是非常巨大的,房地产企业税收将在国家税收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二)房地产税收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纵观世界各国,凡实行分税制的国家,房地产税收基本上都归入地方税收体系,构成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这样一种税收格局把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首先,它激发了地方政府征管税收的积极性;其次,它扩大了地方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投资的规模;再次,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情况以及政府的财政支出需要,灵活地制定税收政策,更加有效地刺激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为税收收入的循环增长创造了条件。
从2004 年到2007 年,房地产税收占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由15.7%增加到19.8%,占第三产业税收收入比重由24.5%增加到31.0%,远远高于其他三个产业所占比重,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从增长率来看,房地产税收2004 到2007 年年均增长率为34.3%左右,与其他三个产业相比,房地产业税收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三个产业。
二、我国房地产税制存在的不足
(一)立法层次低,税权划分不合理
目前,我国涉及的十余个房地产税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与《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为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以外,其他都以国务院颁布“暂行条例”的形式出现,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同时,房地产税收多为地方税,中央统得过死,缺乏必要弹性,既不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也不利于分税制财税体制的客观要求。
(二)税率固定,难以发挥调节功能
税率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和政府财政收入,是税制的核心所在。从总体上看,我国房地产税制的税率存在着过高与过低并存的结构性问题,即房地产使用占有环节税率较低,而房地产转让、收益所得环节税率过高。具体到各个税种来说,从量计征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的单位税额过低,在抑制土地投机、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从价计征的房产税税率也偏低,弱化了其组织财政收入和管理房产的功能作用; 作为特定目的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率也是偏低的,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对公共事业及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需要; 土地增值税的税率是30%-60%,再加上5%的营业税和33%的企业所得税,税负明显偏高,严重阻碍了房地产的流动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另外,所有税种的税率标准都还是十几年前确定的,与物
价水平变化严重脱钩。
(三)征税环节不合理,重交易轻保有
目前,我国房地产税制体系中的主要税种都集中在房地产的交易环节,并且常常是对同一课税对象数税并课,税负很重,而对房地产的保有环节只征少量税收。特别是个人非营业用房地产一律免征房产税的规定,进一步加剧了税负结构的不合理和税负的畸重畸轻状况。由于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负重,使房地产拥有者不愿意出售其多余的住房,不利于房地产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商必然会通过提高房地产销售价格的方式进行税负转嫁,势必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房地产价格过高的局面,阻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现行房地产税制设计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通过强化房地产税制,抑制过快增长的房地产投资,防止房地产泡沬的产生。但实践证明,现行 重交易、轻保有的房地产税制不仅没有达到预定目的,反而阻碍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四)存在着税基窄、税种复杂及税收不公平等弊端
税基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税不具备完全的财产税性质,大量的个人所有非营业性用房产被排除在课征范围以外; 二是有关房地产流转或经营的税负过高,导致部分房地产通过隐性市场交易,逃避纳税义务。可见,税费设计的不合理或税率倒置,从某种意义上非但不能增加税费收入,反而会造成绝对额的减少。税种复杂的结果是一方面让部分逃税者有机可趁,另一方面却又让部分纳税者有被重复征税的可能。税收不公主要指目前我国并存内外两种不同的税制,外资的房地产企业税负水平要远低于国内企业。
三、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完善房地产税收法律制度
在我国当前的房地产税收立法中,有关程序性的法律法规较少,应把程序法定的强化作为重要的价值趋向,这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法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而言,必须进一步完善《税收征收管理法》,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税收程序法。在此基础上制定规范的《税务代理法》、《纳税人权利保护法》、《税务机关组织法》等,全方位地保障纳税主体权利、监督纳税主体义务的履行并规范征税主体的行为。
(二)完善房地产税制体系
1.完善我国土地税法体系,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稀缺性资源。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存在着既紧张又严重浪费的矛盾局面。为了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土地税法体系,充分利用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建议完善我国现有的耕地占用税及土地增值税,并新增土地闲置税。土地闲置税的具体设计是: 征税对象为闲置土地的行为;从量计征,计税依据是闲置土地的面积;采用地区差别定额税率,同时考虑土地的闲置年限、未利用程度而区别对待。一般是闲置年限越久,税率越高;未利用程度越高,税率越高。
2.规范房地产交易税收,降低该环节的税负。在我国的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契税和印花税有重复征税的情况,而对房地产的继承取得和赠与行为却没有相应税种对其课税。总体来说,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负较重,阻碍了房地产的流通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归并契税和印花税,并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三)改进税收征管手段
从税收机制运行的特点来看,一个完善的税制不仅要税种设置合理、税制内部构造科学、税负适度,还需要一个合理的征管机制。有效的税收征管是税收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由此,完善房地产税制也需要在优化税制结构的同时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税制实施机制,即完善的税收征管模式。第一,税收征管部门要会同土地和房管部门建立和发展专业化的房地产定价和评估机构,并建立与税收征管有关的信息数据库。第二,财政、税收部门要加强与土地开发规划部门、房产和土地管理部门等 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建立高效、准确的房地产信息系统,从而加强对房地产税源的监控,减少税收流失。第三,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和电子商务手段开发“房地产网上办税”操作平台,在其上广泛开展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网上审批以及税收缴纳等业务。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纳税人和税收征管部门
双方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作者单位:1.四川天一学院; 2.西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