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频发的社会成因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23:4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园暴力频发的社会成因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园暴力频发的社会成因与对策》。

第一篇:校园暴力频发的社会成因与对策

校园暴力频发的社会成因与对策 | 思享会

思享会皮艺军、郭开元2016-06-14 07:24

[摘要]校园生活本应该是纯洁、快乐的,不应该是暴力、血腥的。是什么让二者结合起来呢?校园暴力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至今为止,还缺乏全国层面的权威、系统的调查成果。

近年来,校园暴力不仅让从事青少年研究的人感到匪夷所思,也让整个社会非常吃惊。甘肃女生6分钟被打38记耳光。江西永新女生遭围殴,1人被刑拘。福建南安两初中女生暴力3分钟,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福建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此前被同学欺凌4年。安徽怀远火星小学副班长逼同学喝尿。中国校园暴力事件连年上升,70%为报复型犯罪。究竟原因何在?

中国政法大学何兵教授、皮艺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处处长杨新娥、律师李霄霖和李金星等人做客“腾讯思享会•蓟门决策”,就校园暴力频发的成因与对策展开对话。以下为皮艺军教授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的发言实录: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暴力基本理念上 有天壤之别

皮艺军 皮艺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今年2月,三名赴美中国留学生因为欺凌同学被美国法院判刑6-13年。这一案件让我们感到非常震惊,从中可见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暴力基本理念上有天壤之别。在中国,有多少校园欺凌的孩子会被判刑?那我们对暴力能不能做到零容忍?在美国,一个华人孩子骂黑人孩子,学校会采取非常严厉的方式,把双方家长放在一起进行沟通、协商、赔礼道歉。什么是暴力?不是打到一定程度让警察管了才是暴力。用语言攻击就不算暴力?在《联合国反家暴法》里,一个人长期受到冷漠就是一种暴力,比肉体的暴力更加严重。我们通常对肉体的暴力注意得比较多,但对心理和精神上的暴力却比较忽视。

十几年前,成都都江堰发生过一起案子:十几个女生特别有耐心地折磨一个女生,通宵达旦,想各种办法折磨她,还把有些属于犯罪情节的视频发在了网上。她们这么做有什么动机?——支配权,这种支配权跟现在的官本位有关系,施暴者对别人居高临下施展权力,会让人感到一种满足。再有就是对暴力的崇拜,施暴者往往追求施虐的快感,很多欺凌行为之所以持续七、八个小时,肯定是感到很快乐。每个人都会有比较变态的心理,比如看暴力电影感到身心愉悦,孩子玩杀人游戏感到很放松。校园欺凌一定跟这个有关系。为什么他们不以暴力为耻?因为成人赞同暴力、容忍暴力,而成人社会在暴力问题上的普遍误解,或者扭曲,一定会影响到孩子。

校园欺凌

校园暴力要依法治理,但法律不是万能 不要把少年犯罪治理当做小儿科,少年在这个时代里所作所为标示着人类最基本的冲动、欲望和最基本的诉求。校园欺凌都应该依法治理,但不要陷于“法律万能”之中,比法律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严重缺乏的规则意识,这种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强化才是我们治理、减少校园暴力的基础,依法治理的基础是依规治理。

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校园内部解决。其一,我希望每个学校针对校园暴力包括校园欺凌有一个明确的行为守则或者行为规范,详细写好哪些行为是不能允许的。其二,学校在处理类似事件的时候可采取多元化的处置方式。比如所谓的训诫、社区校正、社区服务,在校园内能不能做?反过来,我们的学校能不能对校园暴力做到零容忍,做到依规治理?其三,在制定“反校园暴力”的规则时,让学生参与。中国有多少校园校规是中学生参与制定的?几乎没有。

青春期躁动,不干预比干预更好

但对于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与青春期调皮捣蛋、恶作剧要有所区分。青春期有其特殊性,我们的社会很不愿意承认人在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会影响孩子做坏事,他们认为孩子生下来只能是向善的。我曾经写过一本书《青春期危机》,那些脱离儿童期,进入到青春期,接近成年期的学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正处于躁动的时期,还有学生给我说过一句话,叫“人不越轨,枉少年”。青春期理论告诉我们:调皮捣蛋、处于违法边缘的孩子,长大以后绝大部分都安静下来了,青春期可以自然治愈,所以我们对孩子在青春期间的行为应该有理性的看法,不应该过度地干预。不干预可能比干预更好,但这对中国家长来说根本不可能,而且不干预的家长很可能被人所指责。中国的校园暴力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

郭开元(右一)在学校做调研

郭开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研究所所长): 校园生活本应该是纯洁、快乐的,不应该是暴力、血腥的。是什么让二者结合起来呢?校园暴力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至今为止,还缺乏全国层面的权威、系统的调查成果,多基于个案。

目前来说,校园暴力的特点非常明显,在行为主体方面,初中生占较大比例,根据法制网舆情检测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1—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暴力事件,75%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学生之间。行为动机简单,多数原因是基于日常琐事,比如叫外号、逞强好斗。暴力行为对象方面,除了学生之间暴力行为多,杀害老师的案件占一定的比例。还有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传播等。

校园暴力的社会成因:犯罪成本低、教育缺陷、网络不良信息影响

从社会因素角度来说,校园暴力是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最突出的社会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是校园暴力与法律政策层面的问题,法律对校园暴力的惩罚如何?现阶段,法律对于小暴力的惩罚轻,施暴者犯罪成本低使其产生侥幸心理。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学生认为未成年人即便是犯罪也会被宽恕或者由父母私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更容易使他们心存侥幸或者暴力升级。第二,在教育保护与成长环境层面,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保护存在着薄弱环节,法制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生命教育欠缺。第三,暴力原因方面,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占较大比例。一个是沉迷网络游戏暴力,未成年人判断力比较弱势、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缺乏社会经验,玩游戏实施的虚拟暴力行为,逐渐会产生暗示心理,在现实世界当中出现冲突情景时就会虚拟游戏当中的攻击行为,用暴力解决问题。另一个是网络玄幻小说。玄幻小说是独狼式的,崇尚孤独、冷酷。12月4日把老师杀掉的孩子,他读了一千多部玄幻小说,他在看守所,我们对他访谈了两个小时,前因后果都知道了:学生在学校的课堂里就看玄幻小说,躲过老师的视线。为什么12月4日那天把老师杀害?是因为一部小说没有读完,4日读完了,就实施了该行为。整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产生、实施以及其他方面的策划都与网络小说有关。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到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

暴力游戏

预防校园暴力:立法、层级化组织建构、技术应对

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与建议上,我有几点思考:第一,法律层面。我们国家目前规制校园暴力的法律规定比较分散,可以借鉴校园暴力防治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外立法模式,比如美国《校园安全法》和韩国《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韩国2004年出台,2008年、2012年进行了修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在专门法律当中,可以明确规定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标准,通过校园的专门立法,使校园暴力防治工作落到实处。这是第一个,法律要完善。第二方面是公共政策层面,应该设立有关预防和规制校园暴力的专门记录,包括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学校层面,这种层级化的组织体系的建构有利于政策的形成和追究责任。第三是技术层面,包括技术、情境预防,从犯罪学角度来说,包括犯罪被害预防和犯罪预防,比较成熟的国家有成熟的做法,包括对策、家庭支持、学校生活的适应、校园暴力的预防等方面。

当然,在这三个层面的基础上解决和预防校园暴力,有三个问题是绕不开的。一个是校园暴力预防当中要界定好权力的边界,比如学校惩戒权与学生的权利问题,学校有没有惩戒的权力,学校的惩戒权力和体罚是什么管理,学校的管理权是否侵犯到学生的权利,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关系要理清楚。此外还有未成年人权力与成年人权力的冲突。比如韩国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限制未成年人打游戏的时间,实施零点断网,所有打游戏的网络都上不去了,那成年人不能打游戏怎么办?这就涉及到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权利的冲突问题。

警察应不应该进入校园?

第二个方面,专业性预防力量问题,包括校园警察和青少年的事务社工。现在有人提出警察要进入校园。警察代表的是公权力,公权力进入校园是否合适、理性?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大家是否想过?所以我一直反对该观点。警察进入校园后,校园暴力有可能演变为校园警察暴力。现在是学生之间的,等到警察进入校园后,可能变成校园警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这种情况在国外出现了,校园警察执法时侵犯了学生权利,这种情况下,可能由一个问题变成另外一个问题。还有一个例子,警察进入校园已有过,工读学校,警察进驻,现在的情况是警察从工读学校撤离。我们有这样的经验。专业性的预防力量,校园警察不行,谁来做?我们现在正在推青少年的事务社工,用社工理论解决校园的问题。暴力行为属于严重不良的行为,可以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进行解决。有些地方在团组织推动下正在实施,效果良好。并且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进行早期预防,可以通过一些工作的方法,用发展性的概念预防偏差行为或者越轨行为。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应如何界定?

第三方面是法律责任问题。民事责任没有什么争议,关键是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这是一个焦点问题,有很多不同声音。湖南的抢劫杀老师案,三个孩子把李老师用木棒打死以后,放到女儿的床下。在整个行为过程中,反侦查能力特别强,其中一个孩子还把红墨水洒在地上,掩盖血迹。警察侦查后,认为一定是老手干的,没想到是三个孩子干的。案件被侦破后,由于没有达到年龄,不能追究刑事责任,收容教养又不能用,公安机关就把他们送到工读学校了。在工读学校待多少年?公安没有说。其中被害人李老师的女儿问我:三个孩子有没有放出来?我说没有放出来,还在工读学校里。她听说没有被放出来,非常不安。从始至终,我在访谈时,她一直在哭,从头哭到尾,害得我的同事陪着她一起哭。

我们在对案件进行梳理后,提出几个观点。对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法律长达三十多年没有变化。从法治角度、保障人权角度而言,有必要性,在法治社会当中,不可能把刑事法律作为调整社会的主要手段。这是我同意的主流观点。但关于刑事责任的年龄问题。当时我业提出几方面的观点。第一,当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没有受到法律的应有惩罚,并且在诉讼教养不能用、劳动教养被取消的情况下,如何对这一部分的空间加以弥补?第二,通过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有低龄化倾向,惩处的年龄是否要提前?建议国家和政府进行回应,启动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有关调查,给社会一个答案。即使不能降低,完善刑法替代措施;即使不能降低也可以用例外,比如“恶意补足年龄原则”,这些方面可以做,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做到宽容而不纵容。所以,关于法律责任在校园暴力应对措施当中是一个焦点问题。(本文系皮艺军和郭开元在蓟门决策活动上的发言节选;编辑:胡子华;文中小标题与图片皆系编者所加;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篇:校园暴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校园暴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12建3 杨紫兰

案例一:2006年10月12日晚,福清市职业技术学校发生学生打群架事件,打斗中一名2006级新生陈航被人用刀捅死,另有两人受伤。据透露,12日中午双方不知什么原因起争执,死者陈航骂了犯罪嫌疑人一句“傻瓜”,犯罪嫌疑人耿耿于怀。当晚洗完澡后,两个宿舍打起了群架,打斗中,陈航被犯罪嫌疑人用水果刀刺中胸部最终不治身亡。

案例二:2012年4月25日下午,福清宏路环岛附近,福建侨兴轻工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王某被捅伤,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而凶手则是同校同学。经查,翁某在事发前两天与同校学生王某、倪某等人因吵架结怨。当天14时许,翁某与王某、倪某等人在路上相遇后,发生打架斗殴。翁某持刀将王某、倪某捅伤。王某因胸部等处被捅伤抢救无效死亡。

当这样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时,校园暴力,这几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字眼,不得不再一次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发生在我国中小学的校园暴力事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让老师操心、家长担心、社会痛心,同时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也破坏了校园和谐、安宁的育人环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日趋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对其成因和预防措施给予了积极的探究。

一、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

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索要、敲诈、抢劫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以众欺寡,用暴力手段争当“老大”;三是很多学生对校园暴力敢于反映却不敢反抗;四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五是校园暴力频发区域是校门口、操场、厕所;六是校园暴力涉案人员多为特殊家庭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学生。

(一)个人方面:

1、享乐主义,需要金钱时,用暴力向他人索钱,满足个人需求。

2、仗着认识一些帮派大哥人物,有靠山而欺辱人。

3、被不同帮派吸收,凑钱孝敬老大,或为组织筹钱,进行恐吓勒索。

4、电视,电影暴力动作,幻想自己当老大而耍狠,或以暴力解决人际间的磨擦。

5、感觉家庭前缺亲情温暖,学校缺少真情、社会功利有无情,因而反抗家庭、社会、学校,胡作非为,铤而走险。

6、学校过渡的容忍和姑息、加上社会的过渡保护,使多数的青少年形成温室的花朵,只知收获而不知耕耘;只要享受权利,却不愿去尽义务和责任;过分自我中心而无法尊重他人;号争辩或强词夺理,面对困难不愿解决,只知反抗逃避,使得与父母、师长或非我族类的朋友冲突不断。

7、此时的青少年情绪控制能力不如成人来得控制自如,在遭遇情绪不稳定、挫折或攻击时,往往会失控而实行暴力,以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

8、自信不足,耳边的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互动来往,整日沉默寡言,与外界隔绝,缺少同样的良性刺激,是值得令人正视的问题。,9、缺乏适当的沟通技巧,说话长常经修饰脱口而出,甚至习惯以骂人的方式互动,令人感到难堪而引发冲突。

10、缺乏成就感的一种转移,学业的挫败、师长中的危险分子、生活中的不如意,只有以打架等暴力行为来压过别人的气势,已获得赢的优越感,证明自己不使用

11、以暴制暴,有时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被冤枉,觉得难以忍受及不平衡,所以选择暴力解决,或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承担责任,所以常喜欢替人抱不平,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

(二)、家庭方面:

1、父母和家庭因素与暴力行为问题有关的包括:父母的健康情形、管教方式、或亲子互动关系等。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督促孩子上学,导致孩子到处游荡,结交不良友伴,生活缺少重心,学习没有目标。

2、管教方式不当:如过于严格易导致反抗攻击;过于柔弱易养成子女说谎或欺骗行为;放任不管则易使子女任性、放肆;期望过高易造成子女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则易使子女无所适从而紧张不安或投机取巧;父母(棒下出孝子)的打骂方式,易使孩子学会以武力解决问题。

3、亲子关系疏离:在冷漠、拒绝的家庭关系中,子女情感的舒解与进化、处理情绪问题的行为模式,将受到不良的影响。如与人保持距离、以冷漠猜忌的态度对待他人,如此与人很难建立亲密的关系,将使其一直生活在不快乐的阴影下。

4、破碎、单亲家庭:根据以往研究,自幼失去父或母亲,会造成缺乏性别认同之人格发展上的困难,不论国內外的调查均发现:暴力青少年属于破碎家庭的比例较一般的为高。家庭教育功能不彰:父母对子女态度形成影响比父母给子女的遗传因子影响更大。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是每一为人父母者关心的首要问题。

5、贫困、失和家庭:国內外调查均显示:青少年暴力犯罪来自贫困家庭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夫妻常久不和会造成子女紧张不安、阻碍其正常情绪的发展,促使其向家庭外寻求补偿,往往因结交恶友或忌妒或攻击他人以为补偿。住居环境不良,住居环境不良会对成长其间的青少年产生错误示范或诱发犯罪等负面影响。

6、言语暴力:父母以讽刺或刻薄的口气责骂孩子,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很大的杀伤力,孩子容易经由模仿使用相同的语言暴力对待同学,极易引发人际冲突。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学习的失败,常与未来破坏行为的出现与成人后的不适应有因果关系。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別差异、不适当、不适应有因果关系。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适当的标签学生、不一致的行为管理、不实用的课程、不当的体罚、及缺乏有效的增强等,都是造成学生暴力行为的因素。

2、生活挫折多于成就:对于学业低成就的学生而言,是爹不疼、娘不爱、师不理的一群,来自家庭、学校、同伴间的挫折,往往使其更加自我放弃、或认同于不良的文化,而将成就感建立在拳头上。

3、同伴团体的压力:很多的案例显示,青少年发生破坏学校公物、打群架等行为,常都受同伴压力的影响或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盲目的跟从別人从事一些攻击行为。

4、学校辅导制度不够落实:老师无法有计划的辅导行为偏差的学生,造成彼此感染、彼此学习模仿,上课捣蛋习惯、下课打架闹事,无视校规的存在。

5、老师辅导能力及知识不够:老师本身欠缺辅导的技能,无法有效的辅导学生,而有的老师热衷于收入高的副业,却放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未能真心诚意的开怀学生,也是一大主因。

6、老师权威的低落: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准大幅提升,使得老师的知识水准看起来微不足道,再加上电视及报纸等媒体的泛滥,并提供比老师所教的还更新奇刺激的讯息,使得老师的专业权威日渐低落,而无法产生有效引导学生的力量。

7、师为尊,生为卑:师生双方建立在权力基础上,谁有权力谁贏,一旦学生也有权力,如表达不满、暴力相向、便不法容忍,而导致双输的场面,因此,现代的老师应拋开尊卑观念,培养愿意聆听、尊重及接纳的态度。

(四)、环境方面:

1、传播媒体的泛滥:暴力电影、电视、群众抗争等,让青少年在英雄崇拜的过程中,错误的相信:暴力是解决事情的最佳途径。并可在现实生活里,有机会模仿(大哥)、认同与实现英雄崇拜的错误信仰。

2、不理法律: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很少考虑行为的后果,根本没想到暴力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及后果。

3、重智重利的价值观:对于其他的德育、美育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训练,所以每当孩子犯错时,师长常以责备、写悔过书的方式解決,有时青少年只为避免处罚而做妥协,在过程中没有真正的成长学习,很容易又再犯相同的错误。

4、黑道势力的猖獗:因治安的败坏,青少年学习与模仿到以黑道来撑腰,认为只要有后盾,什么事情都不用担心,并可在金钱及他人的畏惧中获得甜头。

(五)、被害学生的特质:

1、被嫉妒型:因成绩优良、家境富裕、面貌较好等,而遭人嫉妒加害。

2、自大型:态度傲慢看不起別人、说话及行为夸大,易与同学产生纠纷冲突。

3、自卑型:觉得自己是弱小、笨拙或多病的,易受同学欺侮。

4、孤独型:单独上下学、独来独往,易落单成为受害者。

5、福贵型:常上福利社、常带贵重物品、常拿钱给同学,常请吃东西。

6、好欺侮型:凡事忍气吞声、不追究。

(六)、加害学生的特质:

1.怀恨报复型:与他人有冲突或受到欺侮、或觉得老师处罚不公不当,因此心存不满或怀恨在心,以报复来讨回公道并消除愤怒。

2.游戏作弄型:因模仿、恶作剧、好玩或为了与众不同,而产生欺侮同学或破坏公物的行为。

3.投机取利型:为了生活享乐,在校内勒索他人金钱或物品,若有不从者则暴力相向,使被害人心里产生恐惊。

4.防卫过渡型:不满同学对其违规行为的举发,或预测自己可能受到攻击与欺侮,或受到对方的挑衅,于是事先召集帮手,埋伏袭击对方。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

上述复杂的原因一旦作用到具体现实中,便发生了一幕幕令人扼腕的悲剧。校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预防和减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全社会必须行动起来认真对待校园暴力。为此,我们不能只埋怨家庭教育的偏差、只批评学校管理的纰漏、只希望学校周边少些网吧等,我们应该用更为系统的新措施、更为广阔的新视野,将宏观与微观、法制与道德、社会与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工作等全面结合起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共同为广大中小学生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

(一)学校教育要全面均衡,主力预防校园暴力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消除学生的暴力倾向 虽然目前在有的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而且已开设该课的多数学校也仅是将其作为一种摆设。心理健康课的开设,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安排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消除一些消极思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抗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从而预防与避免学生暴力现象的出现。全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发暴力事件的苗头,并对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从而使暴力事件能够被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2.强化法制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就目前来看,校园暴力行为已愈演愈烈,且行为手段日益残忍,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不懂得用法去约束自己,加强法制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先,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编写完整而系统的有关预防校园暴力及校园犯罪等方面的法律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持续化。其次,学校应增开法制课,聘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释法,达到教育、告诫、指导与约束学生,减少与避免暴力事件。再则,要将法制教育和文化学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要将法制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去。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对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让他们不仅用头脑记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利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的道理,并内化为守法、护法的意识,更好地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3.健全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监督、管理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学校的大多数暴力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防、监督和责任机制。学校要要求全体教师充分认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性,把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到重中之中的位置,一刻也不能放松。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尤其要注意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善于发现和化解有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矛盾和问题。一旦发现学生有打架斗殴的苗头或暴力倾向,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外,还要用法律、道德、纪律、规章等去约束学生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的激化或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实行“一岗双责”,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做到群防群治,及时有效处理各类事件,把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作为综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4.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强抵御校园暴力的意识

对他人的残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集体关爱。集体是个人消解矛盾的最好容器,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同学间的友爱互助,可以把很多小的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参加集体活动多的孩子,就能够养成一种关注他人的良好品行,就能够学会包容,忍受委屈,就可以增强抗挫折能力。各学校、各班级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他人的关爱,从而养成谦恭有礼、关爱他人、敬重生命的品质。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 教育家长、让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学生本身就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促进和有力的补充,学校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了解青少年身心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例如“青少年上网无节制”导致出现的逃课、骗钱、偷窃等现象,特别是寄宿学校出现的夜间爬墙外出上网、在外拉帮结派进行偷窃、诈取钱财等现象,如果学校能提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采用有效手段加以预防,相信会避免许多暴力现象。

(二)远离家庭暴力,铸就校园暴力预防第一线 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其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权利,又是父母的义务,并且设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的虐待、遗弃等条款,严格禁止亲权的滥用。一方面,夫妻双方应避免因家庭琐事引发家庭暴力,避免子女受到影响或伤害,从家庭的源头上阻断暴力的生成;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要避免发生“棒子头上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现象。同时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

(三)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校园暴力

社会是大家庭、是大学校,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如果不好的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再好也难以有好的教育效果。现在老师都感叹5-2=0,什么意思?就是学校五天的教育,周末两天的家庭社会教育就将它全部抵消了。要把杜绝校园暴力的工作是一项重要、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家庭、学校、教师是其中重要的角色,社区、各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也应承担起其中的重任,给校园营造一个祥和、安全、文明的外部环境,防范暴力事件的发生。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中小学校安全事故(特别的暴力事件)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完善校园安全的监督管理责任机制,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

2.社会各方面要对学校周边环境尤其要加强管理,学校及所在地的社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协作,密切观察,互通信息,发现有校园暴力的苗头及时加以制止,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一时不慎而失足的学生,各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要与学校、社区密切配合,从教育、感化、挽救的角度,对失足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为其改过自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其真正认识错误、树立起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勇气,从根本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从而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

3.净化各种传媒,减少污染源。有这么一种说法:台湾的前领导人蒋经国先生曾经问过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如何扭转世风日下的局面?方先生想了很长时间,然后很严肃地说:把所有的报纸、电视关闭。蒋先生听了摇摇头说:我做不到。方先生说:那我也没办法了。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我们不去说他,但影视、报纸对社会的影响之大我们可想而知。电影、电视、报纸、网络宣扬、渲染暴力对学生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必须监督网吧、歌厅、成人用品商店等禁止未成年人涉足的营业场所远离校园,坚决打击网吧、歌厅的非法营运;要限制或禁止媒介对暴力文化的不当传播(如暴力影片、暴力玩具、网络暴力游戏、口袋书等),以最大限度地净化文化市场,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校园暴力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又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奏、序曲,其发展和延伸是以后走向社会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及时加以教育挽救,将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威胁。当然,校园暴力现象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我们也不能漠视它回避它,总是在惨剧酿成以后才去消极地善后处理简单总结,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要共同关注与努力,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以预防为主,争取把校园暴力扼杀在萌芽之中,使之没有发展蔓延的空间。

第三篇: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袁贵仁部长在今年两会上说,校园暴力等威胁当前校园里2亿学生的安全问题,是教育部面临的压力最大的问题。同时,一份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如不及时阻止、教育或惩治,这些年幼的孩子难免走上歧途。70%的数据也从侧面证明了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必要性。近期,国务院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专门对“小孩打架”下达文件。通过多年的一线教育经验,我分析当前校园暴力频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社会原因。

1、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吹进了校园,泛滥的不良文化误导着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成人世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

2、一些媒体对某些暴力事件的过度渲染,校园暴力自拍视频被频频上传,以及相关部门对网络暴力视频监管不严等,都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误导学生将暴力行为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成为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诱因。

3、学生犯罪成本低,一些学生在校内犯罪错时老师只能是说服教育,没有一定的惩罚手段,学生发生矛盾都是因为一些小事引起的,问被欺负的学生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他说:“告诉老师,老师也只能是说说打人者,你能怎么的?”而且告诉老师后,还有可能面临挨第二次打的可能。

二、家庭原因。

1、家教影响,通过多年来与家长打交道,发现一种现象,只要是孩子在校有暴力倾向,不服从管教的,大多数家长也是一些不可理喻的人。

2、家长的溺爱,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

一、两个孩子,对孩子溺爱,有的在家中教育孩子不要打架,但不能吃亏,别人打咱们了咱不干,孩子只记住了在学校不能吃亏,却记不住家长说不让他打架。甚至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别挨打就行,把别人打坏了咱给掏钱,从面出现了“5+2=0”的现象。

在4月27日打架的学生当中在八年级时就在校外用棒子把人打伤,家长没有重视,及时教育。在近期事件中,还发现有的家长根据不重视,自己孩子打人他不说,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说别人家孩子的不是,只是掏钱了事,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花多少钱对于孩子来说一点教育也没起。

3、家庭畸形,对孩子的身心影响较为严重。现在农村家庭离异的孩子较多,单亲的,留守儿童,还有的母亲是朝鲜的或南方的,这类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不一样,叛逆现象严重。

三、学生个人原因

1、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决定其心理、生理正处于不成熟期。当处于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大多数青少年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而且,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不愿与家人沟通交流,在压力下寻求不正确的发泄方式,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2、盲目跟风,现在的孩子受影视影响,学当老大,吸烟、喝酒、带小弟,觉得很威风,确实这也得到了一些女孩子的崇拜,成为了他们学坏的助推剂。有的学生一看到“老大”要打架跟风尾随,以显示和“老大”的关系。有的学生有事不向老师报告,向“老大”汇报,让其帮助解决。

3、学生春青期萌动,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早恋现象比较严重,男女同学之间因争风吃酣而发生打架事件的也不在少数。

四、学校教育

1、教师整体责任心不强,现在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行业,大多数老师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做法,只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难以真正的关爱学生。大多数任课老师一天上完自己的课,讲完自己的教学内容就可,只要在自己的课上不出现问题,其它时间出现的问题和自己无关,上有领导,下有班主任。现实确实也是如何,我们考核老师的办法侧重了教学成绩,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考核是一个空白,即使让老师们承包学生,他们也只是简单的谈话,交上谈话记录,所承包的学生出现问题和自己也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形成全员抓教育。

2、领导分工太明确,学生思想教育、违纪处理成了学校内一两个人的事。

抓教学的不抓教育,管后勤的不管教学,教育学生只是成了教育领导的事。通过多年的教育体会,确实如此,多年来处理了多起学生打架事件,只要是涉及矛盾调节,不论是不是值班都得教育领导出面,其他领导过问的少,处理不好影响的只是教育领导与其他领导无关。

3、班主任工作任务较重,同时部分班主任工作热情不足。近年来,教育事务繁杂,班主任津贴较低,老师的工资又见涨,大多数老师不乐做班主任工作,只喊那些“老师是蜡烛”、“班主任是亲老师”来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只能是自欺欺人。每学期年选班主任都是一个头疼的事。

4、一些教育工作只是喊在口头上,真正落实很难。国家喊了多年问题儿童帮扶,老师家访等等,想法确实挺好,但所有这些都扣在了教育领导、班主任头上,他们是铁打的也能高质量完成,何况这些人也和其他普通老师一样的课时,而且班主任老师大都任语文、数学、英语等任务较重的学科。

近期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但通知只是说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在校园内加大监督管,但我个人认为效果将不太明显,从长远来看,国家应就校园暴力立法,让学生犯罪成本增加,这样才是对未成年人最好保护。

近期来看,我校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校园暴力:

一、加强法制教育与校园安全教育。学生法律意识淡溥,他们只记住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记住了老师不能打学生,只记住了14岁以下不负刑事责任。却没有记住他们应该负的责任。同时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安全教育,让他们敢于对校园暴力说不。

二、定期召开家长会,做到家校共同监督。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杜绝校园暴力发生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建立起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等,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情况并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学校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并对现有教育方式及时调整。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不仅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保障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更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之中。

三、加大值班力度。真正做到校园24小时随时随处有值班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聚集。

四、学校加强安保力量,在源头上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安保力量,随时监控学校内的人、物、事和环境。对校门周围的环境定时巡逻,对社会青年在校门口聚集的现象要严密监控。学校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安全网络,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消除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隐患。

五、全员抓教育。第一,就是把全体学生分到每个教师名下,每位教师定期对他展开思想教育工作,对于教育不力的,或所承包的学生发生恶劣打架事件的追究所承包教师的责任,把责任追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不要一出事了就是教育领导的责任。第二,建议学校不要分教育教学领导,分年级管理,中层领导分年级后即抓教育又抓教学,防止出现抓教育的不抓教学,抓教学的不抓教育。

六、加强学校制度、校规建设。第一在制度建设上要将老师的评优评先和绩效考核与安全考核、教育考核挂勾。第二在校规上加强对学生的校纪处理,对于违纪学生真正记入学生档案,不包庇学生。建议将取消住宿资格、家长陪读、回家接受家庭教育等列入校规,但这需要上级法律法规的支持。

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消除校园暴力问题任重道远。国家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国家层面增大学生犯罪成本,社会则需要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和谐的舆论氛围,家庭要切实履行在青少年成长中的责任,学校要将校园管理和心理教育落到实处,这四种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扼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第四篇: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正因为中国的校园暴力事件造成的是一种隐性的心理伤害,而不是显性的身体伤害,所以很多时候都被忽视。校园暴力由于其危害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校园暴力的趋势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本文主要探讨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园暴力 成因 对策 中学生

一、前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会造成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近年来,各地中学不断出现了一些中学暴力事件。为此,研究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学校园暴力成因的深入探索,进而再次基础上提出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学校园暴力现状

(一)核心概念

校园暴力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青少年学生,以辱骂、打斗、抢夺等多种暴力方式攻击。

有的专家认为,校园暴力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等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二)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

1、美国校园暴力现状

根据司法部1998年的统计,在1997年向警察局报告的所有犯罪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是不带武器的身体攻击或殴打。向警察局报告的暴力事件数量下降是与被害事件数量的减少相吻合的。“从1992年至1996年,12岁、8岁的青少年被害事件,从每1000名学生大约164起减少到128起;而且,被害事件的下降类似于同期严重暴力犯罪的情况。[1]

2、日本校园暴力现状

201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最近10年,看到被欺侮者处于悲惨的境地,加害者不觉得其可怜,校园暴力事件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28526件,到旁观者也不觉得应该干涉,反映了青少年内心道德情感的2010年竟然达到了60913件,这种增长速度,让社会各界冷漠化。[2]

3、国内校园暴力现状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城乡中学校园内,以斗殴打架、欺侮学生、勒索钱物、残害师生、逞凶作歹为典型表现形式的校园暴力行为有蔓延发展的趋势[3],通过6000多份问卷调查发现,有41..2%的学生遭受过威胁和打骂,31..4%的学生被勒索钱财,33..3%以上的学生被偷盗过[4];另外,给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

三、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

1、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遵纪守法的习惯。

许多学校缺失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有些中学生因为校园暴力被学校开除甚至被判刑入狱,还不知道自己是违法违纪行为。从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同学之间的偶发小摩擦积累成大冲突;高年级的同学恃强凌弱,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寻衅滋事,索要钱财;因为早恋引发纠纷;为讲哥们义气,拉帮结派;争夺校园“老大”,聚众斗殴;与外校学生发生冲突,引发不同高中学校同学之间的相互群殴;因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或学校处罚违纪学生不当而引发的过激行为。

2、对情绪自我管制能力的欠缺。

在青春期有一个普遍的特征,从儿提时期的伙伴关系过度到成人世界的社会关系,孩子们会建立一些游戏规则。这些规则不完全是社会规则,还有这个年龄阶段非常独有的特征,那就是模仿。中学阶段是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少年处于情绪易冲动的年龄阶段,同时,以自我为中心,特别自尊,自己又不能够正确估计行为的后果,容易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为。生理力量虽然在成长,但心里依旧幼稚,现在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好了,身体发展比较快,会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但是没有地方去使用,有些中学生比较叛逆,厌烦校园的紧张学习生活,又没有更多的课余活动,那么很可能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能量,如暴力游戏,久而久之甚至就会转化为真实版的校园暴力事件。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1、“成绩唯一论”“唯分数论”主导学校的教学目标。

中国历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现在集中地体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由于人的性情、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的各不相同,仅仅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的个性,应试教育使得有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常不被人重视甚至被人歧视,但是他们不甘于寂寞,不臣服与人,面对家长、老师、成绩优异同学的压力,在情感的冲动之下,积蓄的不满情绪易通过校园暴力来发泄。

2、学校管理的缺失。

某些学校存在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某些中学采用的是寄宿式,封闭式管理模式,由于平时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相互之间难免会有摩擦、纠纷,如果学校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很可能就会引发校园暴力事件。同时,有些施暴的学生很有社会背景,学校出于某些部门领导的说情,外界的压力,同时又担心校园暴力事件败坏学校声誉,出了事则能捂则捂,息事宁人,没有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三)从家长的角度来看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使它们娇生惯养,缺乏对他们进行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许多中学生是非不分,自私、冷酷。难以经受挫折和打击,心理素质差,遇事好冲动,走极端;有些家长由于没有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自身素质差,害怕孩子在学校里吃亏,向其灌输“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一些学生的家庭长期存在家庭暴力,从小稍微不服父母的要求,就会遭到一顿毒打,幼小的心灵很早就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有些学生是单亲家庭,父母的离异使其缺少父爱或母爱,性格变得孤僻、扭曲,人格分裂;有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要么把其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要么独自一个放在家里,无暇顾及。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脱离父母的有效监管,从小容易经常进入游戏室、网吧、歌厅等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场所,慢慢长大以后容易结交社会不良青年,养成许多不良习惯,追求刺激,张扬个性;也有一些学生的爷爷奶奶比较护短,认为孩子还小,只要不犯什么大错误是没事的,以后会改好的,在其犯小错的时候,会出面干涉其父母对教育、管理,使其识认为自己有“靠山”而变得有恃无恐,当其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的时候,其爷爷奶奶才知道后悔,但悔之已晚。

(四)从社会角度来看

据相关权威的教育专家说,暴力、色情文化是产生校园暴力的第一推手,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网络、电子游戏中,到处都有暴力、色情的场面。网络和游戏迎合了广大中小学生渴望交流和猎奇的心理,但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严格管理,其中的暴力和色情因素对缺乏辩认和识别能力的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如当年风靡一时的《流星花园》、《野蛮女友》等美化校园暴力事件的影视剧,大受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亲睐,广大中小学生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清醒认识和评判,加上模仿欲极强,在校园生活中体会到了校园暴力解决问题的快感,以后就更容易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对策

(一)个人方面

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学生既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同时又是防制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每位中学生应当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树立正气,养成自尊自爱,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的良好品格。同时,要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二)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父母要为孩子的行为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尊敬和模仿的对象,避免家庭暴力。

首先,坚决杜绝家庭暴力,父母不能将打架作为解决冲突或争吵的方法。不能虐待孩子,要信任孩子,要与孩子建立友好、稳定的关系。家庭教育的误导与校园暴力案件的增长有很大的关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对青少年人格教育心理的形成能够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校园暴力至关重要。其次,校园暴力的干预需要父母的高度参与和积极的配合。研究表明,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加强沟通并积极开展活动,父母的参与水平能够促进健康、稳定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家长的广泛参与及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对校园暴力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应加强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

建立和建全规章制度如建立护校队、夜间巡逻制度;门卫制度等减少或杜绝校外闲杂人员出入,防止暴力事件发生。

2、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

学校应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如网吧、麻将馆、录像厅、歌舞厅、夜市、娱乐场所等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取缔、清理和整顿和严格管理,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避免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产生过激行为。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

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变相体罚、人格侮辱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暴力现象。因此,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首先,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和管理。其次,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最后,提倡人性化管理,在学生管理及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6、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密切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青春不是校园暴力的借口,更不是校园暴力的根源。所有的学校应当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和道德干预机制,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增开心理健康课程,全方位的预防因为心理疾病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经常性的开展集体娱乐活动,帮助同学之间建立友谊,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导学生,释放心中烦闷的情绪,愉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四)社会方面

加强法制教育,使广大高中生能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法制教育应和文化学科建设联系起来,强化法制教育,定期安排学生参加法制教育活动,聘请司法部门、高校法学院、社会法律援助机构相关人员担任本校的法律顾问和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要借“模拟法庭进高中”“以案说法”“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为契机,使广大中学生树立法制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不因法律的无知而违法乱纪,甚至走向犯罪深渊。首先,各级人民政府在加大打击黑恶势力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切断学生与黑恶势力的联系。其次新闻出版和文化部门应当调整审查标准,优化文化市场,坚决杜绝色情、暴力内容的图书、报刊、影视在社会蔓延。再次,要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依法打击黑网吧,治理网络环境。在高中校园附近坚决禁止开设网吧,游戏厅、歌舞厅、桑拿足疗等娱乐场所。

参考文献:

[1]王志亮.美国的校园暴力及其应对.[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1期

[2]李万豫,舒丹丹.浅析日本校园暴力成因.[J].黑河学报.2011年6月.第6期

[3]王超,马迎华.校园暴力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79.[4]王大伟,余红梅.校园警钟声声惊心[J].人民公安,2004,10:19.

第五篇: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

近日,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裸照、视频上传网络„„记者粗略统计,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余起。

前不久,三名中国留学[微博]生在美国因虐待同学而被控“绑架”、“折磨”等重罪指控,如果罪名成立,他们或面临终身监禁这样的惩罚。该案因中美两国对校园暴力惩戒的差异引发热议。

校园暴力频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校园暴力”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大数据]

不到三成涉事者负刑责

校园暴力,主要指学龄期(7岁至18岁)青少年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暴力行为。由于媒体集中报道、网络传播发达,人们渐生一种错觉,似乎暴力正在肆虐中国校园。若单从互联网上看,校园暴力发生的数量和影响,正越来越大。

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2015年1月至5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40件校园暴力,进行调查并出具了报告。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0%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0%)、职校生(7.5%)及小学生(2.5%)占比较低。

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此外,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报告指出,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

另外,从对校园暴力处置结果来看,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广州市中院去年年底发布《广州法院未成年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没有明确数据指向广州校园暴力犯罪呈增长趋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微博]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宋雁慧透露,国内目前欠缺对校园暴力各方面的数据统计,根据她了解校园暴力一直存在,但几年来并没有明显增多。

[新特点]

女生暴力成关注焦点

记者梳理2015年上半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现,“女生暴力”渐成公众关注的焦点。具体而言,呈现出群体性,表现为“多对

一、多对多”,折磨措施一般与性、身体侮辱有关。例如最近江西永新校园暴力事件,多名女生约出被侵害者,对其实施罚跪、侮辱性殴打、扇耳光。一人施暴,接着其他女生继续上前施暴。法制网的调查报告显示,从性别上看,“女女暴力”占比达32.5%。

2008年,来自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调查显示,在该校护理专业的563名女生中,认为校园存在暴力行为的有184人,发生率33.6%。其中,63.6%为言语暴力,23.9%为躯体暴力,12.5%为抢夺(盗窃)财物;最常见的原因是言语不和,比重达53.8%,嫉妒对方的占到21.2%,讨厌对方和毫无理由的分别占17.4%和7.6%。

其次,“网络暴力”流行,施暴者将暴力事件上传网络。施暴者通过论坛、微信、微博等对受害人进行言语攻击,或上传受害人隐私、被侮辱的照片、视频等。此外,暴力通过网络还会达到“二次传播”。

记者留意到,校园女生暴力的另一个新特点是,施暴者暴力、旁观者冷漠。当看见校园暴力发生时,围观者不是去制止、劝阻或报告老师,而是饶有兴趣地拿起相机和手机进行拍摄,以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待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并且在网络中传播散发。此种冷漠举动、或纵容,给被侵害人造成的身体、心理损伤极大。

[如何改进]

专家: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提前

校园暴力事件,于全球而言普遍存在,中国并非个案。在日本,校园欺凌一度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不进学校)。但为预防校园暴力,各国的应对举措和法律手段各有差异。

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bullying)。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校方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在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的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成立了检查小组,监督教育那些无视甚至纵容校园欺凌的教师。

近期,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引起了陕西省公安厅原副厅长、现任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的关注。其在个人微博上转发了若干“暴力”视频,并呼吁政府、教育部门、警方介入调查惩戒暴力。同时他还专门设立一个微博话题“校园暴力举报台”。

陈里建议,“政法机关、学校、共青团等部门,在全国中小学[微博]开展一次阻止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活动。从长远讲,应从立法、司法、社会治安治理的角度来综合治理。”

陈里称,《未成年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对于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要加以惩戒,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追究刑事责任。另外由于现在未成年人成熟得较早,因此他建议,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该提前。

媒体报道案例

校园暴力分布图

1.初中生 42.5%2.高中生 32.5%

3.大学生 15.0%4.职校生 7.5%

5.小学生 2.5%

校园暴力的成因

1.日常摩擦 55.0%2.钱财纠纷 17.5%

3.情感纠葛 15.0%4.偏激心理 7.5%

5.其他15%

校园暴力处置结果

1.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72.5%;

2.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数据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

整理/罗坪制图/温亮

个 案

遭受暴力的情况

1.言语暴力 63.6%2.躯体暴力 23.9%

3.抢夺(盗窃)财物 12.5%

遭受暴力的原因

1.言语不和 53.8%2.嫉妒 21.2%

3.讨厌对方 17.4%4.毫无理由 7.6% 还校园一片安宁,需要依法惩处违法行为,更需要以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

近日,有网友爆料,在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在黑屋子里围殴一名小学生,相关视频令人触目惊心。当地有关部门随即介入调查,并就事件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理。目前受害人小学生已经找到,殴打小学生时在场的四人也已经到案,均为未成年人。一段时间以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引起人们关注。这类事件存在两个共性,一是施暴者和受害者多为未成年人;二是施暴手段残忍。施暴者不仅使对方承受皮肉之苦,还习惯于炫耀“战果”,仿佛对方越痛苦就越有快感。这种病态的行为,尤其值得反思。

小小年纪,为何一身戾气?本该亲密无间,何以拳脚相加?没有谁天生是恶人,那些未成年施暴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贪恋暴力,他们的过错,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也与监护人的责任缺失有关。依法处理违法行为,遏制学校“小霸王”的气焰,还校园一片安宁,是迫切的治理课题。

校园暴力,是法治问题,更是教育问题。有句话说得好,没有问题少年,只有少年问题。根据庆元县对小学生被打事件的情况通报,这场暴力由一次冷饮店的偷窃所引发。一项调查显示,施暴少年中,不少曾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亲情抚慰,享受不到家庭温暖,他们人生观最需要正确塑造的时候,却没有人及时扶一把,他们的人生轨道偏离了,没有人及时矫正。于是他们便如荒草野蛮生长,甚至误入歧途。

家庭教育匮乏的同时,学校教育也没有跟得上。一些学校与学生家长存在沟通盲区,或者交流不畅,导致孩子学坏了也未被发现。有的学校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精神塑造,甚至出现一种怪状:放弃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任其荒芜。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不涂抹上美景,白纸就可能被乌七八糟的东西玷污。

有人说,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这种说法虽有调侃成分,但不无道理。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同时,是否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关注他们的人格成长?

有学者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十几岁少年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情绪不稳定,心理上不够成熟,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别人认同。越是如此,越应该花大力气涵养他们的人格与心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需要青少年自己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助力。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用真善美涵养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用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校园暴力的土壤。

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守

近日,又有一段校园暴力的视频流传,初中女生被同学脱衣殴打。这种暴虐行为带有一种动物性,弱肉强食、冷酷无情。

为何校园里屡现这种“返祖”现象?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守。

据儿童安全专家张永将介绍,调查表明,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对象和被施暴对象总是相对固定。爱欺负人的“小霸王”往往来自充斥暴力因素的家庭,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受欺负的“小可怜”,家庭的行事风格往往也喜欢隐忍、沉默,容易形成受害人人格。

校园暴力源于爱的缺失。缺爱的孩子难爱人,甚至形成了漠视他人、冷酷对待他人的行事方式。同时,也有资源匮乏的原因。生活处境较差,缺乏足够的社会尊重,往往也不尊重他人。

校园暴力有学校的管理责任。片面强调分数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冷暴力滋生的温床。当一些孩子难以从学习中获得快感,对前途没有美好期待,往往会拉帮结伙,在欺负弱小和从同伙的崇拜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学校对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失范,很难细致察觉,也难有清晰有效的处罚法则,只要大错不犯,纵使小错不断,校方往往是默许,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往往是从失去制约的微暴力发展而来。

校园暴力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介绍,校园暴力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地方尤为严重。被打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更不敢吱声,助长了暴力的蔓延。

化解校园暴力,预防是捷径。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成为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可靠的支点,也应鼓励孩子多交一些朋友,建立稳定的伙伴群体。借鉴国外经验,学校应加强孩子的同理心教育,只有明白别人的痛有多痛,才能真正意识到暴力的危害。另外,要明确责任主体,发生严重校园暴力,要追究校方责任。要靠严格的管理抬高校园暴力发生的成本,一旦越过法律红线,必须依法惩处,并依法追究监护人的责任。

最近几天,几段视频在网上流传,有女生被删耳光逼下跪,还有女生遭脱衣暴打。这样的新闻不新鲜,每一次引起围观无数,唏嘘散去后,悲剧还会重演。或许,暴力是人类社会无法根治的伤痛。但是,为何花样的少年会如此冷酷、残暴?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又缘何会遭此厄运?齿冷心寒、内心戚戚之余,不免想到一句话:没有一个悲剧是一个人的。

可能,人对暴力的崇尚来自天性,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武力是最有效的抉择,以强凌弱成为动物属性的自然选择,而人经由教育日趋文明,以后天的社会属性抑制先天的兽性。但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打人的孩子兽性大发。行为失控的背后,往往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多重失责。

无论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家长都是逃不过的“第一责任人”。既有调查发现,欺负人的和被欺负的总是相对固定,也就是每个学校或者班级有一些人总是被欺负,有一些人总是欺负别人。往往,欺负别人的人,许多都有来自家庭的原因,最直接的就是家庭成员用暴力来沟通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欺负别人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反观被欺负的对象,他们的家庭大多是喜欢隐忍、沉默,发生问题也总是从自身去归因。被欺负,似乎也成了一种习惯。从被害人学上来讲,这就是受害人人格。

所以,不论哪一方,父母关爱的缺位,沟通渠道的缺失,都让孩子们的心智走向了不健全,选择了施暴或忍受暴力。

对太多中国的家长而言,或是生计所迫,或是意识所限,真正能明确自身何以生养的少之有少,许多家长只将责任限定在了“养”,而将“育”推向学校,推给国家的教育。纵使关爱,也缺乏足够的技能,不会表达、不懂得倾听与沟通,长而久之,孩子丧失了爱的能力,甚至滋生为恨,用暴力宣泄,或者长期缺乏行为的正义性反馈,形成了后天的失范。

当然,从另一层面来看,缺乏的不仅仅是爱与关注,更有资源。从经验感受出发,校园暴力事件大多易发生在县城、农村、城乡结合部或者是相对而言的差学校,这意味着孩子们的原生家庭相对贫瘠。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因本身缺乏社会足够的尊重,就难以尊重他人,同时,习惯了资源稀缺的状态,孩子会养成拼抢和无所不用其极的行为模式,没有资源就很难供养出真正的文明,当人所能调动的资源越有限,就会越倾向使用暴力。

自然,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域。校园暴力可分多种,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亦包含社会人员的侵入。就学生之间的暴力来说,也有冷暴力和肢体暴力。当前的淘汰式、竞争式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冷暴力滋生的温床,同学之间竞争,彼此鄙视、排斥,以资源争夺为指向,用分数、成绩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理念被孩子们作为校正行为的准绳。

当一些孩子难以从学习中获得快感,对前途没有一个美好的期待,就会拉帮结伙,在欺负弱小和从同伙的崇拜中获得成就感。肢体暴力,往往是学校体制内各种冷暴力的升级与恶化。

而与此同时,在学校里,许多时候,责任主体并不明确。授课老师更多围绕文化课程及课堂秩序进行,课下、校外,老师对此并无责任,至于品德和行为习惯,那更是家长的事。班主任、政教处,大多也只能是表面上的管理,难以深入。对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因性质难以判断,很难有清晰的处罚法则,故处罚亦难以进行,果真“量刑”起来,也大多主观而随意,只要大错不犯,纵使小错不断,校方只能是默许。

一方面,孩子因欺负人而受到激励,收获了存在感、成就感、快感,另一方面又不易受到惩罚,下次他就会倾向使用暴力,形成了校园暴力的路径依赖和氛围。

对校园暴力来说,借助社会管理往往鞭长莫及。影响较小时,公检法部门一般不予介入,也不应介入;影响较大时,介入也晚了。

但是,当我们上升到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可以看到,校园暴力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地方尤为严重,这就要重新回到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容易溺爱孩子,培养出无法无天的小霸王。而被打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更不敢吱声,助长了暴力的蔓延。

现代社会,人口高速流动,既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也打碎了人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而这种身份秩序的丧失,更易使人性沉沦。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校园暴力或许不只是孩子们的问题,更是时代与社会的病痛。

每个孩子初临人世,都天真可爱,鲜少有天生的恶棍,当然,这需要基因学进一步的论证。但大多而言,暴力行为都是源于不安全感,包括对家庭、社会、小环境,正是不安全感让他们产生攻击的行为。

当社会上,充斥着躁动与不安,暴力比比皆是,必将会影响到最弱势的人群。孩子就是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压力的传递最终指向他们。他们从成人社会习得暴力,在运用中获得激励,鲜有惩罚,校园暴力的背后,往往是青少年内在躁动和外在强刺激的合体,是在为社会埋单。

当我们谈论校园暴力,有一点可以明确,这是难以根治的顽疾,在发达国家,这一问题依然严重。

那么,如何面对?或许,预防要胜于事后的处理,是最好的捷径。尤其是家长,尽可能多地关注孩子,建立信任,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成为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可靠的救济。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社会,更类似人类社会的早期,讲“江湖规矩”,看你够不够强大,“江湖”朋友够不够多,是不是有后台。那么,在预防上,更重要的就是减少孩子的受害性,让孩子多一些朋友,帮助孩子建立自己比较稳定的伙伴群体;再就是有良好的沟通,发生问题时和孩子一起面对,做孩子的“战友”而不是法官,不是说要一起战斗,而是一起面对。

面对校园暴力,国外曾采取过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同理心教育。所谓同理心的教育,实际就是价值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亦有"人逆我逆人欺我欺"这样的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从常人开始,普及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一种慈善的观念,只有自己痛了才知道别人的痛,别人的痛才是自己的痛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意识到暴力有多么大的危害。中国有句老话叫:“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俗语,它背后有很深的文化观念以及我们家长的一种强权的作风。

当然,从直接的方式来看,在校园管理层面或许该“以暴制暴”,对暴力事件有严厉的惩治,狠刹不正之风,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学生不能以欺负人为乐。

既有末端的惩治,也有源头的爱与关注,疏堵之间,才能让更多孩子尽量远离暴力可能的伤害。

或许,只是偶然的一巴掌,就会让一个孩子的人生转向。生命无常,从不会有万全之策,但作为成人,我们应做的就是尽力,哪怕,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下载校园暴力频发的社会成因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园暴力频发的社会成因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辩——校园暴力频发主要责任在学校还是个人

    结辩—校园暴力频发主要责任在学校还是个人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总结对方辩友今天全场观点,大约就是这么一条逻辑线:因为今天学校的不作为,没有很好的从根源上杜绝校园......

    虐童案频发的社会机理及法律对策(本站推荐)

    “虐童案”频发的社会机理及法律对策近期,社会上“虐童案”频发,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的是携程亲子幼儿园,“红黄蓝幼儿园”的用针扎孩子、喂孩子吃芥末的恶性虐童事件。这一起......

    小学校园伤害事故的频发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五篇模版)

    小学校园伤害事故的频发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盐城市大丰区南翔实验小学 石卫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学校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来自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社会分工、不......

    校园课间安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校园课间安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校园内课间每学期都有同学因各种原因不同程度的受伤。为了让大家了解校园课间安全意外伤害的有关情况,我们可以对同学进行一些调查,我们发现,大多......

    造船业安全事故频发原因分析及对策

    造船业安全事故频发原因分析及对策——基于江都市造船企业案例 目前,江都市共有大小造船企业82家,从业人员人员40000余人,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2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船舶航运业......

    浅析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原因及对策

    浅析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原因及对策 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从2008年1月1日至11月16日,全国发生重大事故75起,死亡和失踪1144人,同比增加6起、111人。特别重大事故全国发生10起,死亡662......

    王建平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学校教育策略

    谈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甘肃民勤五中(733300) 王建平胡雪萍 主题词:校园暴力;成因;教育策略 校园,传承着社会的文明,校园,营造着学生的健康和快乐,播种着孩子们美......

    浅论群死群伤火灾频发原因及对策

    经济在增长,社会在进步,国家在强大,奈何火灾事故越来越多?群死群伤的场面屡次重现呢!这些火灾事故的责任要归结在谁的头上呢!是个人,是集体,还是国家?我说都有责任:个人的消防意识太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