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议

时间:2019-05-15 00:4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议》。

第一篇: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议

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

(2010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武威市第二届委员会

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长期的战略目标。为了切实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现作出如下决议。

一、重大意义。

1、实施生态安全战略是实现武威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武威加快发展的根本基础。武威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基础差、财政收入少,这一现状决定了加快发展仍然是武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紧迫、最根本的任务。同时,武威水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生态现状和生态区位,决定了武威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道路。

2、实施生态安全战略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甘肃定位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而武威处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南部的祁连山是河西绿洲的重要水源地,北部是阻挡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合拢和南侵的前沿。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对维护武威自身生存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捍卫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实施生态安全战略是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现实需要。生态、绿色、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广大城乡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共同愿望。实施生态安全战略,提高林木覆盖面,加快植被修复,有效遏制荒漠化趋势,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对于建设绿色家园,提升城市魅力,扩大招商引资,增强对人才、资金、项目的吸引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和推进作用。

4、实施生态安全战略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了国家宏观战略的高度,对生态建设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省上将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武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必将有利于我们抢抓发展机遇,争取国家和省上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武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5、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作为首要任务,遵循“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方针,统筹抓好“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四个重点,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6、目标任务。在节水、治沙、造林、防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节水型社会体系基本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风沙侵害得到有效遏制,植被得到较好修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产条件得到保障,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力争到2015年,全市年用水量控制在16.13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年开采量控制在4.95亿立方米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以上,把武威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国家级沙产业发展示范区、防沙治沙生态恢复示范区、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构筑甘肃、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三、工作重点。

7、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把全面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任务作为生态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巩固蔡旗断面过水量和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两大约束性指标取得的成果。继续抓紧实施好近期治理中确定的设施农业建设、滴灌工程建设、民勤湖区生态移民等工作。深化水权改革,加快水权市场建设,严格水资源管理,扎实推进小农林场关停压减工作,巩固提高治理成效。二是争取把重点治理后十年的措施调整到前五年集中实施。集中完成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外流域调水工程、地表水调蓄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移民任务,建设技术保障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利实现治理目标。

8、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一是要坚持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量到户、水权流转、水价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水权管理制度,加快水权市场建设步伐,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权分配、水权交易和水价制约体系。二是要坚持推进行业用水结构调整。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通过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三产结构,实现降低农业用水,增加工业用水,保证生态和生活用水的目标。三是要坚持推进综合节水措施。全面普及常规节水技术,大力推广高新节水技术。要落实工程措施,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干支渠改造、末级渠系配套和工农业用水智能管理和计量设施建设,减少水资源调蓄和输送损耗;要落实农艺措施,大幅压减高耗水作物,大力推广设施种植、膜下滴灌、微喷灌、全膜覆盖、垄膜沟灌、一膜两用、免耕免冬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农田用水效益;要落实工艺措施,引导工业企业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推行工业废水的净化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降低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四是要坚持实施好“人影工程”。努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的长效机制和技术、资金等保障体系。加快武威祁连山区人工增雨(雪)基地建设,大力实施飞机、火箭、高炮、焰弹相结合的立体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建立起市、县区两级人影联合作业的有效机制,形成增雨合力,努力增加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五是要坚持开展全社会节水创建活动。在各行业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倡导节水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使节约用水成为社会风尚和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

9、着力加快防沙治沙步伐。认真实施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生态补偿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坚持“国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模式,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一是加大沙漠治理力度。以两大沙漠边缘治理为重点,对重点风沙口和风沙危害严重的区域,开展大规模的压沙造林,实施沙漠锁边工程,建立起阻止沙漠南侵的首道防护屏障。对沙漠与绿洲交错地带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沙荒地和荒地,实施乔、灌、草栽植及封沙育林措施,逐步提高绿洲边缘荒漠地的林草植被覆盖度,建立起第二道防沙屏障。对风沙沿线的村庄、道路、水利设施及农田等周围的沙漠地段,营造保障生产生活的防风固沙林带,建立起第三道绿色防护屏障。二是加大封沙禁牧力度。在沙区实行全面禁牧,严禁垦荒种地,严禁滥挖固沙植物,严禁从事采沙采矿等活动,确保沙区林草植被得到自然修复。对特殊生态脆弱区域和草原严重退化地区,建立封禁区或无人区,实行全封闭管理,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三是加大压减农田灌溉配水面积的保护利用力度。对重点治理中压减的农田灌溉配水面积,采取营造抗旱灌木林、封育保护或定植节水经济林等办法进行修复,防止沙漠化。四是加大科技治沙力度。积极探索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沙漠的新方法、新途径,大力开展生物治沙和多种治沙新材料、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研究解决沙生植物选育、沙区植被恢复、沙生灌木开发利用以及沙区盐碱化防治等技术难题。积极推广适宜不同沙区生长的抗旱、抗寒、抗盐碱、抗病虫害的树种和沙生植物,建立一批有规模、高水平的防沙治沙示范基地。

10、加强以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为重点的生态保护。认真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在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祁连山冰川、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一是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对水源涵养林区空地、林缘区、水土流失严重区等宜林荒山荒地进行植树造林,村宅周围、沟谷河滩等宜林地,营造薪炭林;对植被退化区、生态脆弱区、疏林地、残败灌木林地、灌草地、退耕还林区等开展封山育林,提高水源涵养林的蓄水保水功能。二是防止对环境的破坏。严格落实“四禁”规定,在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全境和天祝县重点生态工程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区、生态脆弱区、草场重度退化区全面实施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乱采乱挖、禁止放牧。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增强水土保持能力。三是强化草原生态保护。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建设和国家草原补偿机制政策,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禁限牧措施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发展舍饲圈养。四是着力加大生态移民力度。采取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等方式,加大沿沙区、林缘区贫困群众移民力度,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祁连山区农牧民及生态保护核心区群众全部易地安置;扩大劳务输出,发展非农产业,从根本上减轻人口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11、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一是着力推进农田林网建设。以建设渠、路、林、田相配套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为目标,坚持农田基本建设与新建林网配套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提高防护功能。二是着力实施通道绿化工程。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快国道、省道、县乡道路绿化进程,确保质量高标准、树种多样化,把通道绿化建成对外树立形象,对内提升沿线生态环境的绿色精品工程。三是着力抓好村镇和工业园区绿化。大力建设城区和工业园区景观林及公共绿地,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加快村镇绿化步伐,大力提高村镇周边绿化覆盖率,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林,实现庭院花果化,构建和谐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着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林缘地带及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石羊河流域压减农田灌溉配水面积全部纳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计划,实施退耕还林。五是着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认真组织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

12、积极发展特色林药果产业。坚持生态建设与节水增收相结合,加快100万亩经济林药果基地建设步伐,培育壮大酿造葡萄、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积极发展以枸杞、梭梭接种肉苁蓉、甘草、板蓝根、麻黄等为主的沙生药产业,促进群众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得到收益,提高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大面积发展林果业,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保障能力。

13、切实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突出抓好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物污染的治理。从工业污染源治理入手,加大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排放的治理,加强对工业项目、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严格实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保制度,防止出现新的生态破坏和污染。对重点企业和行业实行污染排放预警监控,促进重点企业达标排放,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矿山企业固体废物管理,禁止固体废物乱堆乱放,确保水源不受污染。从城镇污染源治理入手,突出抓好城镇大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的治理,抓好城镇垃圾收集处理和城镇生产生活废水的净化排放;减少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污染,解决好垃圾围城的问题,在维护城市环境干净优美的同时,减少对郊区和农村环境污染。从农村污染源治理入手,加快推进农村沼气“一池三改”工程,加速秸秆综合利用步伐,加大农村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力度,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抢抓甘肃整体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机遇,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积极发展生态型产业,推进生产、流通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四、保障措施。

14、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把实施生态安全战略摆上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部署。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的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靠实工作责任。建立党政领导牵头负责,林业、水务、农牧、发改、财政、扶贫、气象、环保、工信、城建、纪检、组织、宣传等部门为成员的实施生态安全战略领导机构,协调各方面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把实施生态安全战略作为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将生态建设任务与各级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和任免奖惩挂钩,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全面兑现。

15、加大投融资力度,保障生态建设投入。抢抓国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大对生态建设投入的有利机遇,积极论证一批、储备一批、争取一批、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以项目争取资金,保障投入。切实加强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管好用好生态主体功能区专项资金,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强化监察、审计、财政监督,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行为,确保生态建设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充分发挥效益。逐年加大市、县区财政对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项目推动、市场推进、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16、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生态建设活力。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明晰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制定完善林权流转、抵押、评估管理制度,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盘活林产资源。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建立适应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要求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谁造、谁有,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依法对国有宜林荒地经营权进行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经营权依法继承和流转,调动经营者积极性。

17、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围绕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生态建设的忧患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提高全民节约资源、建设绿色家园的自觉性。大力表彰和宣传生态建设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生态光荣的良好氛围。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积极开展生态乡村、生态社区和生态学校创建活动,促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篇:实施生态安全战略 推进林果富民工程

实施生态安全战略 推进林果富民工程

--全市生态安全战略专题研讨班心得体会

市林业综合服务中心 富远年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全市上下干部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和干劲投身其中。特别是广大农民对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从认识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过去被动应付到现在的主动发展,从被动等靠到主动投入,为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形势趋向

特色果林不仅是培植地方财源,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生态安全战略的实施,拓展了生态建设的领域和空间,夯实了生态经济型林业发展后劲。

1、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是调整农林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作为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是武威加快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目前以民勤薛百、三雷为代表的优质红枣基地,以凉州区黄羊镇、古浪县大靖镇为代表的优质枸杞基地,以凉州区西营灌区为代表的优质梨树基地,以黄羊河农场、石羊河林场、威龙、皇台等为主的 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正逐步向区域布局合理化、发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的方向迈进,通过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为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也成为结构调整的有力抓手之一。

2、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是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是维护我市生态安全的紧迫需要。经济林前提是生态林,是森林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获得高产出、高附加值而赋于特殊功用的同时体现出经济型林业的典型特征,成为生态经济型林业的最佳载体。这即能有效地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绿洲小气候,改善局域生态环境,又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培植地方财源,发展地方经济,其突出的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确定了不可动摇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地位。而且通过关井压田、退耕还林措施在绿洲农业区再建设百万亩特色林果基地的策略是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之上的,能使武威现有的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拓展了生态修复的途径。

3、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是推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我市经济林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特别是武威露仁核桃、民勤红枣享誉省内外。当前,发特色林果产业既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又有通过特色林果致富典型、示范带动效果好,说服力强。像凉州区大柳乡烟房村村民李生超,带头发展温室特色林果5棚,棚均收入2.5万元,西营镇前兴村村民刘兴年,率 先发展优质黄冠梨60亩,亩产8000-10000斤,亩均收入9600-12000元,成为全市闻名的特色林果种植大户。这些身边的实例充分说明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是推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加快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重点选择

1、继续壮大酿酒葡萄基地建设

目前,武威酿造葡萄基地达到10.14万亩,约占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10%左右,成为国内十大葡萄酒原料产区之一,2010年产量达到 2.24 万吨。现有4家葡萄酒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达6.1万吨。其中,莫高2.5万吨、皇台1万吨、苏武庄园2.5万吨、石羊河0.1万吨。2010年全市葡萄酒(汁)产量达到1.71万吨。葡萄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值、地方增税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对路的品种、成熟的配套加工技术,拓展良好的市场,到十二五末新建酿造葡萄基地19.86万亩,总规模达到30万亩的目标任务是有可能实现的。

2、加快推进优质红枣基地建设

一是我市红枣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以民勤红枣发展最为突出,栽培已有上千多年的历史,群众经营管理经验十分丰富,积极性高。二是有效积温高,生长季节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有机营养积累,所产红枣含糖量高,品质优,是比较理想的红枣生产适宜区。三是市、县区林业技术单位多年来在红枣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栽培模式等方面进行的 试验研究为发展红枣基地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四是从近年发展情况来看,红枣产业在节水增收方面效果比较明显,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到十二五末完全能够实现新建红枣基地10.77万亩,栽植总面积达到20万亩的奋斗目标。

3、迅速扩大特色枸杞基地建设

枸杞杭寒、耐旱、适应性强,是一种药、食用源的农产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有机和无机营养物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广大消费者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必将会刺激枸杞需要数量的大幅提升,这为枸杞基地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古浪、民勤、凉州区先行一步的发展已收到良好的效益,无形中带动了枸杞基地的建设。今年,古浪县大靖镇长城村栽植枸杞1000亩,凉州区黄羊镇三合村栽植枸杞1330亩、民勤蔡旗乡金家庄村栽植枸杞1358亩,西渠镇万顺村栽植枸杞1880亩,这些乡镇村组栽植任务的完成,有力地促进了枸杞基地建设步伐,以万顺村枸杞为代表的丰产栽培示范点更是管理精细、成效明显,加快了枸杞产业的发展,只要品种对路、技术到位、管理精细,通过五年的时间完全能够新建枸杞基地12.5万亩,累计总规模达到13万亩。

4、调整发展优质梨树基地建设

梨树是武威的乡土树种,适应性强。但现在是品质好、产量高的树种很少。在发展重点上,首先是加强品种选择,其次是加强区域布局;在发展方式上,首先应在凉州、古浪沿山冷凉灌区 乡镇大力发展优质梨树基地,其中以黄冠梨、早酥梨为主,以西营灌区为重点,突出特色,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实行分区连片种植。其次是对现有的低产低效梨园进行改造。首先是对品种较好、但管理水平低的梨树,实施整形修剪、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果品产量和商品率;其次对果树品种不好,树龄在15年以下的果园,采用优良品种高接换头的方法进行改造;第三是对品种不好、树龄过大的全部伐除更新,重新规划,栽植新品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新发展优质梨树基地6.74万亩,十二五末优质梨树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2万亩的规模。

5、稳步推进设施林果基地建设

设施林业是设施农业在空间上的扩大和内容上的延展。经过多项式年的试验和实践,设施促成(延后)红提、桃、杏在保证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凉州区松树乡南河村、丰乐镇龙口村、谢河镇谢河村为例,92棚红提葡萄定植第二年70%树体挂果,产量达到350公斤,第三年产量750公斤,第四年进入盛果期,产量1500公斤,效果极其显著。与此同时,不断丰富设施林业内容,积极引进外地新树种进行试验研究,引进台湾青枣、黄金蜜桃、食用木瓜、甜樱桃等特色林果品种,在不同区域进行了设施栽培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二五期间通过积极稳妥的发展设施特色林果,实现以红提葡萄为主的设施林果4.05万亩,全市总规模达到5.54万亩以上,使设施林果基地建设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着力点。

三、对策跟进

目标明确、重点确定后,经济有效的措施保障至关重要。

1、持之以恒的组织保证,一条思路贯到底。

思路就是出路。一以贯之的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思路和后任党政领导对思路的认同是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思路一旦确定,就上升到党委、政府决策的高度,应坚持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像新疆和田、若羌一样抓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他们书记、县长换了好几茬,而建设红枣、核桃产业基地的思路始终没有变,认准的产业一抓到底;像庄浪县二、三十年如一日抓梯田建设一样抓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这是武威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应当认真借鉴的。

2、科学可行的规划指导,一张蓝图绘到底。

百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为确保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在发展中不走样,不出偏错,首先要超前制定规划,其次要科学论证规划,第三要严格执行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因此,为了使特色林果产业建设高点起步、持续建设,应当认真执行《武威市1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划》不走样,分、分树种、分区域稳步推进。

3、行之有效的政策扶持,一种良方用到底。

政策扶持是全市特色林果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做优的根本保证。通过项目资金、财政贴息、优先配水等政策扶持,为特色林 果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一是加大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的资金扶持。积极争取省上对特色林果产业的项目扶持,特别是枸杞、红枣、梨、核桃等特色优势树种的资金扶持投入,重点为良种苗木繁育、林业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关键环节安排扶持资金,稳步推进林果产业发展。二是财政贴息扶持。对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个人大规模种植优质特色林果的应给予财政贴息方式扶持。三是优先配水。千方百计保证特色林果优先配水,林果基地建设配套水利设施要纳入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推动特色林果基地规模发展。

4、扎实有力的科技支撑,一套技术管到底。

林果技术推广、培训是全市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编写一套培训教材。围绕提高广大果农技能,根据栽植树种特性编制统一的林果技术培训教材,安排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利用三年时间完成1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生产技术能手的培训目标。二是出台一套技术规程。分树种制定建园及幼树管理技术规程和管理历,有针对性的解决种植户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三是探索一套服务模式。首先是突出典型示范,在各示范点确定一名技术人员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林果种植户素质,力争做到村村都有农民技术员,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形成一支稳定的基层林果技术队伍,幅射带动全市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其次是健全完善林果业科技服务体系。市、县区林技中心不断强化林果业技术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和素质 提高,加大林果技术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绩效考核和奖罚机制。

5、积极超前的市场拓展,一个目标做到底。

林果基地建设的直接产出物是果品,果品必须要有市场。大规模的基地建设必然有大量的果品需要销售,因此超前做好市拓展势在必须。一是借助媒体拓展。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出去拓展。利用各类展销会主动出击,宣传推介销售特色果品,采取精品展示、播放光碟、现场品尝、无偿赠送等方式,让省内外客商知道武威林果产品的种类、规模、品质等,建立产销关系。三是建设市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林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使林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

6、对路充裕的苗木保障,一鼓作气抓到底。

优质苗木是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百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需要合格苗木、数量相当大。平均按每亩200株计算,总共需苗在2亿株以上。如何更好的夯实苗木供给基础,一是发挥国有林场、苗圃的苗木培育主力军的作用;二是加强重点发展乡镇的苗木供给基地建设;三是引导育苗大户开展契约育苗和订单育苗。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责任的办法,落实育苗面积和数量,规避育苗的盲目性和调苗的无序性,避免县区建设无苗木,场圃有苗无销路的问题。

第三篇:天祝县大力实施生态安全战略(模版)

天祝县大力实施生态安全战略

近年来,天祝县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生态立县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生态文明县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安全战略实施过程中,天祝县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与建设为重点,着力巩固完善行政和部门“双线四级”护林防火体系,坚决杜绝森林火灾,以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投入,取得了建国以来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森林面积由1970年的23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10.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1.95%提高到38.26%。同时,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生态公益林、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等重点林业工程,累计完成造林37万亩,退耕还林8.97万亩,封山育林46万亩,义务植树1300多万株。积极开展以退牧还草工程为重点的草原生态保护治理,全县禁牧休牧围栏面积达到510万亩,示范治理面积达到4.65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510.6km2。

与此同时,该县还进一步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原设施农业、特色草畜业和以林木种苗培育为重点的林业产业,实现了特色生态产业从无到有、从零星探索到形成规模的跨越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36.28万亩,较上年增加4.45万亩,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7亿元,同比增长40.97%;“下山入川”工程完成搬迁移民2237户10045人,占计划的100.02%;实施农、林、水、生态项目37项,完成投资10.48亿元,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在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天祝县不断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品位,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天祝三峡森林公园自1996年开发建设至今,各类设施建设累积投资近1.6亿元,集中实施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和服务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森林公园标志授权,被评为全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元至十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40.71万人次,同比增长4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64%。

第四篇:“生态建区”战略实施情况汇报

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工业立区、开放兴区、生态建区、特色强区”战略,为我区描绘了“十一五”发展的宏伟蓝图。我区“生态建区”战略的实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发挥我区生态资源的优势,以“生态化”的建设来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让人民群众生产更发展,生活更富裕,生活的环境更优美。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大力推进我区“生态化”的改造,抓好生态建设与环境污染整治,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排污总量的削减,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排污总量削减指标任务,促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下面我将今年上半年来环保等相关部门“生态建区”战略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再接再厉,扎实推进生态区建设。

在去年取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块牌子后,今年,我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创建省级生态区、配合市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生态建设目标,为下步与市里同步建成生态市(区)打好基础。

1、启动省级生态区建设。今年初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创建省级生态区的工作要求,这是一项新的工作。上半年区生态办着手编制了创建规划(讨论稿);同时,省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正在做好前期相关工作,为下半年的申报、验收打好基础。

2、配合抓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我市“五城联创”的重点工作,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的阶段性工作,我区是配合创建的重要成员,创模工作与生态区建设是一致的,必将促进我区生态区的建设。一是召开了动员会。5月16日下午,区委、区政府召开了生态区建设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动员大会。区委副书记、区长陈锦标主持会议,区委书记毛建民作重要讲话,吾东明副区长作工作报告,区领导陈志全、周四方出席会议,各乡镇、生态区建设成员单位的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区政府与相关乡镇部门签订了XX的生态环保责任书,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生态区建设、创模的认识。二是起草制订了我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责任书。以区委办、区府办《关于印发衢江区XX年年“五城联创”工作方案(操作版)的通知》(区委办发[XX年]33号)文件形式,分解了相关工作任务,明确了相关单位、部门的责任。三是召开创模推进会。6月8日区政府召开创模推进会,区发改、经贸等8个牵头单位汇报的前一段时期的工作,并提出了下步工作目标,区政府领导对下一步的创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部门会后将创模的操作方案上报了区府办。目前各相关部门正按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开展创建工作。

3、探索建立生态区建设考核机制。实施“生态建区”必须要有相关的考核办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今年上半年区委、区政府制订了生态建设考核办法。生态建设考核办法是《XX年年区领导重点调研课题》之一,区府办、生态办参照周边地区生态环保考核办法,结合我区实际,起草并多次修改了《衢江区XX年生态建设考核办法》,经过区长办公会议、区委常委会讨论研究后,最后以区委、区政府文件下发衢江区生态建设考核办法,这在全市还是第一家。考核内容依据区十一次党代会、区政府在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及《XX年市区长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基本内容包括:XX年年全区环保约束性指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省级生态区、开发区化工园区整治、上方钙产业整治、粘土砖瓦企业整治等工作任务目标,以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降耗减排,抓好清洁生产和绿色企业创建工作等等。乡镇(街道)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分:一票否决类指标、组织机制、生态发展、生态创建、生态保护、加分项等6大块。部门考核内容分为具体生态建设工作任务和一票否决类指标2大块。为鼓励各相关单位的积极创建,我们还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年终由区委、区政府将予以通报表扬和批评。

二、坚定信心,强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1、强力推进沈家化工园区整治。通过几年来的综合整治,到目前,开发区49家化工企业已关停34家,其余于在4月份全部签订了关停承诺书,明确9月底前关停,剩下的15家企业的资产评估工作均已完成,有13家已落实了搬迁地点,就地关停转产的有2家(为民化工、国盛化工)。其中搬迁至市高新技术园区的有6家(英特高分子、兆宏化工、金誉化工、利得实业、一川化工、天源有机硅),英特公司的4栋厂房已经结顶,7月份可进行设备安装,进度较快;一川化工的主厂房已经建好,正在进行其它基建,进行设备安装;利得实业和兆弘公司的厂房地基基础已开建;金誉化工和天源有机硅尚未动工建设。搬迁至安徽的3家(方达化工、秀晨化工、龙华化工)已动工建设。搬迁至江苏的1家(恒顺化工)已动工建设。搬迁至江西的3家(威尼化工、正荣富江、塞姆中宇)已动工建设。

按照省政府关于化工园区整治的批复要求,我区强力推进化工企业整治工作。今年上半年的做法:一是结对帮扶,扎实推进。对今年关停的16家化工企业,逐企倒排关停、搬迁计划,由工业口6个部门与16家化工企业落实结对帮扶包干责任制。责任制明确由开发区管委会、区环保局各结对帮扶4家,区安监局、经贸局、发改局、统计局各结对帮扶2家。6个部门积极做好结对帮扶企业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宣传工作,经常走访企业,协调解决企业在搬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尽早安全、顺利停产和搬迁。年底,区化工企业污染整治领导小组将对结对帮扶责任制进行考核。二是加强安全生产督查确保平稳推进。进一步依法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继续坚持每半月一次以上的4个部门联合巡查,预防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其中要求环保部门每周对生产的化工企业废水进行采样监测。同时,要求工商、税务等部门在工商年检、税务稽查等执法检查方面加大力度,形成强大攻势,促进企业尽快实施关停搬迁。

上半年省人大、省监察厅、省环保局、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来沈家化工园区进行检查。5月16日上午,市领导厉志海、孙建国、郑金平、江汛波到我区检查化工企业整治工作,对化工企业整治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作了充分的肯定。6月28日,省人大李志雄副主任一行检查了我区化工园区整治情况,对我区化工园区整治取得的成效非常满意。

2、全区钙产业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上方镇原有小石灰窑、小石灰钙棚近180家,多为低、散、小的非环保企业,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被我市列入市区长生态环保责任书中,作为我市环境污染整治的重点。今年来我区高度重视该项整治,区长陈锦标亲自调研钙产业整治情况。整治的重点有两项。一是开展石灰钙棚专项整治。2月6日,我区在上方镇集中开展石灰钙棚专项整治,通过对40台变压器停电等方式一举关停了玳堰、河西片管理区、河东片管理区愈期不自行停业的74家石灰钙厂。此次行动在区府办的总协调下,上方镇、环保、经贸、国土、工商、安监、市用电管理所、上方镇派出所等单位、部门参加了集中整治。二是开展小石灰窑专项整治。5月份我局会同上方镇政府组成工作小组,对上方镇分布在11个村的75座小石灰窑进行走访和调查,统计核实小石灰窑的污染排放总量,宣传节能减排环保政策,下发处罚决定书,完成小石灰窑关闭的前期工作。经过半年整治,上方镇空气、水质量明显改善,群众依法经营意识得到加强,集镇品位也得到了提升,有利于上方镇今后的长远发展。目前已关停85家小石灰钙棚和26家小石灰窑,改建和迁建了49家企业。

3、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有了新的突破。一是抓好生猪养殖业治理。年初组织人员对全区年存栏500头的规模养殖场进行调查摸底,确定了34家治理对象,召集治理对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今年的治理工作,建立了责任制和项目建设保证金制度,采取了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的办法,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整个治理行动自3月中旬启动实施,计划9月份全面结束,10月份全部通过验收。二是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协助湖南镇完成污水处理站土建工作,目前正在安装设备。配合黄坛口乡做好农户生活排污情况的调查,为农户开展生活污水湿地处理做好前期工作。

三、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

因生态环保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我区高度重视环境安全和群众环保举报工作。一是加强项目审批和管理,严把污染关。我区建立了项目落地决策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区长召集,开发区管委会、发改、环保、规划、安监、国土、工商、质监、经贸、建设、招商等17个部门参加,每周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对引进衢江区的项目进行联合审查,凡不符合环保、规划、安全、土地利用、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招商引资项目,由联席会议进行否决。项目落地决策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以来,已否决了污染重、能耗高、效益差的项目80多个,从而在制度上达到了“控新”的目的。二是开展执法行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以市区联动的绿剑行动、市县(区)的环保交叉执法检查行动为契机,加大执法力度,对屡查屡犯的企业,加大了处罚力度。三是积极处理环境信访纠纷。

为了方便群众举报和投诉,衢江环保分局建立了24小时污染举报受理制度。通过建立机制和疏通渠道,认真受理各类环境信访和举报,及时调处并答复。对敏感的环境信访问题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有效防止了因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一些敏感的环境举报要求做到查处不过夜。今上半年年区环保局共受理环境污染举报及群众信访件36起,都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调处和办理,其中省里批转的有5件,市局批转的有8件,区政府批转的有8件。信访件办结率为100%,有效的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促进了社会稳定。四是认真办理议案、提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我区生态环保工作十分重视,纷纷建言献策,区政府转交由环保局办理的人大议案有4件、政协提案有8件,区环保局在6月底前已全部答复,通过工作的开展,办理结果满意率、基本满意率为100%,满意率和办理数量为历年来之最,效果也是最好的。

四、抓住重点,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活动。

一是举办了一次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讲座。2月3日下午,我区举行“全面实施四大战略加快推进三化建设”系列讲座首场报告会。省环保局副局长李泽林应邀作了《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与环保“双赢”》的专题报告。区委书记毛建民主持报告会,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和区级单位负责人、乡镇(街道)党政负责人、生态环保的分管领导200多人聆听了报告,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对生态环保工作的认识。二是抓好群众创绿活动。合同区妇联在乡镇(街道)开展了以“营建绿色家庭”为主题的绿色家庭创建评选活动。杜泽镇塘沿村张景山家庭、全旺镇楼山后村项金莲家庭等20户家庭被授予“绿色家庭”称号。三是做好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工作。在高速公路出口处制作成公益广告牌,宣传我区生态资源优势,在衢江区主要道路、公共场所悬挂宣传创模的横幅、制作标语,与团区委开展我为创模添彩小卫士活动,与经贸局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活动。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态建区”体系、机制不够完善。“生态建区”战略提出的时间短,而且这是一项新的事业,具有较多的创新性,可供参照学习的地区少,相关的体系、机制还未完全建立,需要区委、区政府再作进一步的调研,提出更为合理、全面、科学的方案,目前提出的生态建设考核办法也是探索性的,需要逐年完善。二是生态发展的措施、办法不多。“生态建区”战略的提出本意是利用我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高我区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如何将我区水、矿产、森林等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方面要走的道路还很长,相应的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研究,主抓方向还需进一步明确,生态经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这是摆在两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难事。三是环境污染整治压力还很大。

近年来,我区根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要求,大力开展化工企业污染、竹造纸企业和竹料腌塘污染、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养殖业污染、矿产品加工企业污染等四大环境污染整治,相继解决了不少环境污染的难点和历史遗留问题,但是沈家化工园区和全区钙产业整治仍未完成,而且是成为了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沈家化工园区整治9月底前要关停搬迁完毕,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部分化工企业由于前期固定资产投入大,有抵触的情绪,部分化工企业设备基本不维修,破烂严重,高负荷动转,存在安全隐患。上方钙产业整治,将要关停180多个小石灰窑、小石灰钙棚,涉及面广,关停会触及业主的既得利益,稍有不慎将会引发群体性事件。新的污染源如小作坊、养殖业、造纸业、擅自更改生产工艺造成了环境污染等投诉、举报多,需要较多的时间、精力去应对。

六、下半年工作打算。

环保部门作为“生态建区”战略实施的重点单位,下半年总体目标是“三个确保、三个推进”。“三个确保”即确保按时完成化工园区摘帽任务,确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确保全面完成市里与我区签订的各项责任书确定的目标任务;“三个推进”即推进“生态建区”战略实施,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推进省级生态区创建。为实现“三个确保、三个推进”的目标,下半年我区生态环保工作重点有六项:

1、全面完成化工园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沈家化工园区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交给的政治任务,是生态省建设和“811”污染整治一票否决类的指标,今年9月底前完成整治搬迁任务,10月初通过市政府的预验收,10月底前通过省整治办的验收,摘掉省级环境重点监管区的“帽子”。为如期完成工作任务,我们的措施有五项。一是责任再落实,实行工业口6个部门结对帮扶包干责任制度,倒排关停计划,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个人,能否按期“摘帽”作为6个部门生态环保一票否决考核指标,确保16家化工企业9月底全面关停。二是准备好台帐资料。按照省整治办下发的《浙江省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管理细则》,区整治办做好整治过程中的各类原始资料收集和整理,并装订成册,制作好音像资料,准备好各项验收台帐资料。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区安监、环保、质监、消防等4个部门坚持每半月一次以上的联合巡查,预防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区环保坚持每周对生产的化工企业废水进行采样监测,发现超标排放的一律关停。四是加快评估进度,确保成熟一家、评估一家、停产一家。五是加大宣传力度,以区人大视察化工园区整治为契机,加大法规、政策的宣传,要进一步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2、全面完成钙产业整治。继续巩固石灰钙棚专项整治成果,进一步开展小石灰窑专项整治,全面关停66家非环保型的小石灰窑,促进环保型新窑的建设,达到规范化管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钙产业的品位、档次的目的。小石灰窑的关闭以后,预计可减少石煤使用量27万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1万吨,将有力地促进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实现我区二氧化硫削减3.6%的减排指标任务。

3、实行总量控制,强化生态环境的监管。排污总量控制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今年我区减排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年削减化学需氧量225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年削减二氧化硫547吨,这是省市长、市区长生态环保一票否决类指标。节能减排总量控制的做法和措施是:一是要开展排污总量的调查,结合全国污染源调查工作,进一步强化环境管理的基础信息,建立污染源一厂一档管理制度,摸清工业污染,进一步确定我区的排污总量。二是按照我区环境容量,把总量控制任务分解到排污企业,对排污总量控制实行动态管理。三是抬高开发区工业项目的入园门槛,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健全项目落地决策联席会议制度,对拟引进的工业项目进行审议,严把项目准入关。四是以沈家化工园区、上方钙产业整治为契机,实现减排任务。五是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继续强化固废、辐射环境监管。高度重视环境信访工作,依法及时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解决新、旧污染源超标排污问题。

4、推进省级生态区创建工作。省级生态区的创建是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的前奏,这是我区继创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后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区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启动省级生态区建设的要求,下半年要全面实施省级生态区的规划。力争二年内完成10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的创建任务,今年要争创省级生态乡镇6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继续深化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的创建,争取在二年内达到考核指标的要求,力争在2008年底创建成省级生态区。

5、配合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第二阶段,是我市“五城联创”的重要内容,我区作为市区的重要组团,一是做好宣传工作,营造“创模”氛围;二是协同有关部门强化新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三是确保完成各类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市区长生态环保责任书下达的任务。切实抓好生态公益林、水土流失治理、万里清水河道、“下山出库异地脱贫生态移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清山白化”治理、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绿色通道、无公害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基地、旅游区环境达标等工程建设,按责任书要求确保全面完成。

6、着力推进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为目标,结合环保实际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建成湖南镇污水处理站;在乡镇(街道)采用湿地处理等模式,开展1000户农户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年内完成100户;全面完成34户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程。

第五篇:实施生态文明战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侯君舒

(<前线>2008年第3期)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延庆县担负着保护首都生态环境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双重责任。自2005年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2006年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并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以来, 全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努力探索符合延庆实际的发展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生态文明战略的由来

延庆地处北京上风上水,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2000平方公里的延庆盆地自然条件非常独特,造就了延庆有别于其它区县、相对独立的小环境。

多年来,延庆县委、县政府发挥区位资源优势,不断探索符合延庆实际的发展道路。上世纪80年代,县委提出“冷凉战略”,打破常规,变劣势为优势,开辟了延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90年代,县委提出“三动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扬长避短建设旅游卫星城,迈出了延庆发展的新步伐。

进入新世纪以来,延庆县委不断更新发展观念,努力在首都发展大格局中寻找定位,在融入和服务国际大都市建设中谋求发展。2005年市委、市政府将延庆等五个区县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后,我们全面分析我县区域特点和基础条件,下决心发挥独特优势,实行错位竞争,走延庆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反复讨论,大家认为,农业文明以依附自然为特征,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特征,生态文明时代即将到来。在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把生态文明战略写入了“十一五”规划。

2006年底,县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强调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就是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探索具有延庆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与生态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推动延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生态文明战略的探索实践

1.全面保护生态环境

进一步扩大生态优势。坚持环境立县,涵养首都生态,几年来全县林木绿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70%,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高度重视湿地恢复保护工作,湿地保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建成野鸭湖湿地博物馆,建设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投资6亿元实施46个工程项目,把妫水河流域852平方公里纳入治理和保护范围,提高官厅水库的入库水质。实施7项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工程,2006成

为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采取多种措施治理大气污染,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2007年达到76%,连续多年保持全市领先。全面提高环境管理水平,2006年在全国率先成为整个 行政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县,2007年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称号。

建设四大生态景观走廊。精心打造大地景观,相继启动妫河生态休闲走廊、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龙庆峡下游森林公园建设。基本建成30公里的妫河生态休闲走廊,提供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和亲近自然的休憩空间;建设2.5万亩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涵养水源、营造大尺度生态景观;连接北山诸多风景名胜,初步建成44公里长的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整治金牛湖湿地,完成龙庆峡下游1.3万亩森林公园建设。

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完成官厅—康西10万千瓦风力发电站一期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地热采暖,目前县城地热供暖面积占11%,2010年将达到30%。规划建设集研究、实验、科普、旅游为一体的中科院1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电站,填补国内空白。新安装太阳能灯1.5万盏,实现太阳能节电600万度。完成德青源养殖厂800万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发电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实现年发电1500万度;新建大型生物质气化站21处,推广普及生物质气化炉1.5万台,5700户农民用上了绿色能源,2.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着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奶牛存栏量、蔬菜出口量、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居全市第一,马铃薯种薯、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全县58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17万亩粮食作物、2.6万亩果树、5000亩蔬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系统推进有机农业建设,归原牌有机奶、前庙有机葡萄、大庄科有机蜂蜜和旧县有机蔬菜陆续投放市场,延庆成为首都新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与休闲产业、旅游经济的结合,重点建设了北山带13个观光果园,发展柳沟、里炮、岔道、香屯等一批生态休闲农庄。

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引进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叶片生产线等新能源技术项目,启动了新能源产业园建设。支持三吉利稀土等企业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加强工业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推广循环利用模式,创建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三年来工业产值年均递增25%以上,入库税收年均递增35.5%,工业效益稳步提高。

大力发展服务产业。抓住奥运契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八达岭、龙庆峡、康西草原三大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带动旅游产业升级。加快旅游度假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夏都会议中心、圣世苑酒店相继投入使用,完成八达岭温泉度假村改造。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市场,探戈坞音乐谷、长城脚下公社二期、建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休闲旅游文化项目进展顺利。2007年,全县接待游人1250万人次,旅游收入14.6亿元,旅游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农民直接受益的乡村旅游成倍增长。

3.精心建设生态城市

认真落实新城规划。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布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防止低端产业导致外来人口集聚,为宜居城市建设打好基础。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县城主体高度控制在20米,保护城市天际轮廓线,以妫水河、三里河湿地保护建设为重点,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塑造山水相间的园林城市风貌。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县域骨干道路改造建设,实施八达岭过境线工程,完成110国道改造,彻底缓解延庆过境交通压力;完成康张路、香龙路、滨河南北路等建设,延庆盆地旅游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改造和新建41条市政道路,三年来新改建道路占县城路网的72%,县城道路框架基本建成。完善城市管网,三年来县城雨污分流率由12%提高到80%,管线入地率由6%提高到60%。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实施一批城市绿化美化工程,2006年4月被评为首批国家园林县城。

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坚持点线面结合,开展组团式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大力开展田园绿化和村庄美化,建成10个环境优美乡镇、376个环境达标村、53个绿化美化村。进一步完善“村扫、县运、县消纳”的长效运行机制,在妫河生态走廊沿线100个行政村率先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村路、水、厕、灶、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新建第八中学,解决了5个东部山区乡镇600个孩子上学问题;改造6个乡镇卫生院,完成了154个村级卫生室的软硬件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9%;乡镇达标文化站建设率达100%,农村文化大院覆盖全县80%的行政村。

4.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区域发展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强化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各级政府部门在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和作出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始终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统筹考虑、协调推进。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

经济活动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明确提出开发利用土地必须考虑环境容量,选择工业项目必须提出污染排放控制指标,进行重大经济项目决策必须进行环境综合评估。积极培育以环境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企业文化,广泛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引导企业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和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

日常生活倡导绿色健康的文明方式。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引导、鼓励广大消费者在生活中保护生态、减少污染、节约资源能源,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三、生态文明战略的新图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新的更高要求,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七大召开后,延庆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建设生态文明更为广阔的美好前景。县委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抓住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好时机,以坚强的决心、更大的气魄进一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开创延庆工作的新局面。

进一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2008年加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重点任务。以创建全国生态县为龙头,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是

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充分利用我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抓紧建设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狠抓关键项目,确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010年达到15%以上。二是打造生态精品。要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把四大生态景观走廊打造成全市生态建设的精品和亮点,带动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完善区域功能,提升地区形象。三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科学知识,营造有利于生态建设的社会氛围,努力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2.完成迎奥运三大景区升级改造工程。抓住奥运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展示延庆的美好形象,为奥运会成功举办做出延庆独特的贡献。确保奥运会前完成八达岭、龙庆峡、康西草原景区升级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环境,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旅游形象。以三大景区改造为龙头,依托四大生态景观走廊,发挥山川秀美和名胜古迹众多的资源优势,整合包装县域景点,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连线成网,区域联动,挖掘区域特色,满足旅游休闲的个性化要求。同时,大力开展文明服务,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通过三大景区改造,带动和促进服务产业全面升级,打造旅游品牌,提升地区形象,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3、狠抓生态友好型产业十大重点项目。一是进一步推进有机农业建设,大力开展农产品有机认证,使延庆成为北京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抓好希森中联马铃薯种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分中心。三是打造北山带万亩葡萄长廊,建设庄园葡萄酒产业带。四是建设四海镇花卉生产一条沟,打造四季花海。五是完成德青源农业生态园二期扩建,建成亚洲最大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厂。六是抓好妫河生态走廊沿线种植结构调整,建设精品休闲观光农业区。七是抓好水峪温泉度假村一期工程建设,发展独具特色的高端旅游休闲产品。八是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中材科技风机叶片生产线二期建设。九是抓紧实施建筑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为国内外建筑大师创意设计和作品展示提供理想空间。十是完成中心市场升级改造,建设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型体验式商业中心。

4、做好改善民生的五大重点工作。完成“五无”目标,切实改善民生,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一是做好农民增收工作,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挖潜增收潜力,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成好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县十九个具体项目,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社会救助全覆盖。三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县城内旧村改造步伐,开展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四是解决城市运行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巩固创建全国卫生县城成果,着力解决交通无序、出行拥堵、噪音扰民、社区物业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五是加快“村村通公交”建设步伐,增加运行线路和车次,年内实现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目标,方便群众出行。

下载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