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破“三难”瓶颈 提升村干部队伍建设水平
突破“三难”瓶颈 提升村干部队伍建设水平
——XX县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村干部是党委、政府联系广大农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村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农村社会的和谐。近几年来,XX县围绕突破村干部‚难选‛、‚难当‛和‚难留‛三大瓶颈,着力创新和拓展村干部选育、培训和激励三大路径,有力提升了村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打造了一支团结合作、富有活力、亲民孚众的村干部队伍。
一、围绕突破“难选”瓶颈,创新和拓展选育路径,聚集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雁阵梯队
1、引导大学生当村官。采取‚三个一批‛的方式,不拘一格地选拔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到村任职,形成了各类人才广泛聚集村干部岗位的‚洼地效应‛。一是选招一批。2007年,在全市率先公开选招了6名大学生村官,近四年来又先后选招78名大学生村官。为让选聘的大学生官能‚待得住、干得好‛,积极为他们提供优厚待遇。大学生
-1-村干部到村任职,除有足额薪酬和一次性安臵费外,还可享受医疗保险、村干部‚星级奖励‛和社会养老保险等待遇,2年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的转为乡镇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干部。同时做好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加强跟踪培养,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目前,全县34名在岗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赢得了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二是下派一批。从2007年起,每年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中挑选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相关村党支部担任书记,选派的干部到村任职实行‚三保一脱钩‛,即:保职、保薪、保编,享受原单位在岗人员的补贴、福利和增资等待遇,工作与原单位脱钩。在今年的基层组织建设年中,衙前镇还采取自愿报名、竞争上岗、差额考察、双向选择的办法,从镇机关公开选拔8名年轻干部到村挂任党支部副书记或书记助理,实现了强化村干部队伍和锻炼乡镇干部的双重效应。三是用活一批。注重发挥‚三支一扶‛人才队伍年纪轻、学历高的优势,积极为他们‚压担子‛、‚铺路子‛、‚搭梯子‛,引导他们扎根农村工作岗位,发挥特长,创新创业。目前,全县56名‚三支一扶‛人员均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村团委书记、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等职务。
2、公推直选“挑”村官。在2008年成功开展‚公推直选‛村级党组织成员试点的基础上,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全面完善这一做法。一是推行提名主体多元化。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党员推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公开推荐村党组织委员、书记候选人。四个层面的‚公推‛,调动了党员群众支持参与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的积极性,全县村民和党员参与率分别超过了95%和98%。二是推行选任过程公开化。将‚公推直选‛分为公推、公示、考察和选举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层层设‚卡‛,确保公平、公开、公正。特别是在选举阶段,候选人不仅要进行竞职演说,还要回答党员、村民代表的提问,然后再由参会党员结合竞职等情况投票。由于没有组织意图,不问家世背景,实行公平竞争,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党员纷纷报名。三是推行决定任用民主化。科学设计三道‚票决‛关口,对‚公推‛上来的候选人提名人选先由群众投信任票,再由党员大会投推荐票,以书记按应选名额的1∶2比例、委员按应选名额的1∶1.5比例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最后由党员大会投选举票,直接选出村党组织委员、书记。通过‚公推直选‛,一大批组织信任、群众公认、年富力强、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的优秀党员脱颖而出,当上了‚村官‛。
3、链式培养“备”村官。坚持以‚公选制‛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以‚见习制‛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以‚淘汰制‛使用村级后备干部,形成了一条有效的村级后备干部培养链。着眼村级换届,去年采取‚三荐(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两考(面试考评和党委考察)两票决(村级票决和乡镇党委票决)‛的方式,精心开展了千名后备‚村官‛公选活动。全县先后有8200多人参与‚Pk”,其中有230多名党员群众专程从泉州、宁波、温州等地赶回村里报名。全县共公选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100余名,其中35岁以下的占44.2%,高中学历的占65%,大专学历的占4.2%,创业致富能手占91.2%。在此基础上,采取见习、‚2+1‛帮带、差额试岗等办法加速村级后备干部成长,全县共有326人在去冬今春的村级换届中进入‚两委‛班子。《江西日报》和省组信息先后对此进行宣传介绍,此做法今年还入选全国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案例库。泉江镇继去年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之后,今年又选拔了88名村级后备干部。在公开选拔培养后备村官的同时,注重抓好农村最小的‚村官‛——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积极解决其选拔培养、激励保障等方面的问题,着重健全工作报酬机制,县乡财政按照每人每年720元的标准进行专项列支,同时注重精神激励,加强政治关爱。每年以
-4-乡镇为单位开展‚十佳村民小组长‛评选表彰活动,并健全 ‚村民小组长—村级后备干部—村干部‛的链式培养模式,对表现突出、业绩较好、群众满意的优秀村民小组长,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符合入党条件的及时吸纳到党组织中,对符合村干部任职条件的按规定程序选拔进村‚两委‛班子。目前,全县4273个村民小组均落实了小组长,广大小组长实现了大作为,成了农村维稳的‚防火墙‛、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力军‛、服务村民促和谐的‚先锋队‛。去年至今,全县共发展96名表现突出的村民小组长为党员,有256名村民小组长进入村‚两委‛班子。
二、围绕突破“难当”瓶颈,创新和拓展培训路径,打造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需求的村干部队伍
1、搭建学习培训平台。大力实施以‚大培训、大帮扶、大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千名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整合农工部、扶贫办等11个涉农部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资源,在县职业中学设立 ‚村干部素质培训中心‛,在各乡镇设立 ‚村干部素质学校‛,建立了完备的村干部素质培训体系。通过采取定期选派师资下乡镇基层授课,组建‚流动讲师团‛和‚优秀村干部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宣讲,资助村干部进农业院校深造,招收党
-5-员干部入县职中学技等方式,全面开展了村干部和农村经济能人培训。3年来,全县举办各类涉农就业、技能、岗位、学历培训600多期,培训村干部5400余人次。着眼于提升村级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今年分2期举办了农村党组织书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集中轮训班,培训采取集中授课、外出考察与经验交流相结合办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大力实施村干部‚精英培训‛计划,突出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依托县委党校,采取集中办班形式,连续5年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行‚一年一训‛,使村干部培训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搭建实践锻炼平台。采取‚干部挂职,农民打工‛方式,先后选派了16批次250余名以党员村组干部为骨干的金桔、茶叶等产业能手、营销大户到广西阳朔、山东寿光浙江安吉等地务工学技;强化了‚三培两带两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对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效应和孵化功能的基地予以挂牌,作为培养党员和村组干部的‚实践课堂‛。茶乡汤湖镇还连续3年组织村干部到婺源学习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和营销理念。结合开展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积极探索农村党支部书记异地交流新举措,今年以来,选派了12名后进村党支部书记到党建示范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选派了
-6-8名党建示范村党支部副书记到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选派了24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到县直单位跟班学习,有效提升了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
3、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开设‚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每季度选择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最关心、最困惑、最急待解决的2—3个问题作为论坛活动主题,根据参与对象的不同,灵活选择电视论坛、会议论坛、网络论坛、专栏论坛等形式。近两年来,共组织‚‘四星级’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论坛‛等专题论坛活动10期,直接参与论坛活动的党务工作者和基层党员干部280余人次,3600余名基层党员干部通过网络论坛发表留言;制作电视光盘1850盘,编印《论坛活动成果汇编》2700册,增强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升了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围绕突破“难留”瓶颈,创新和拓展激励路径,激发村干部队伍创新创业的工作热情
1、实施“星级管理”,激发工作活力。XX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报酬一度很低,影响工作积极性。为改变这一状况,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推行村干部‚星级管理‛工程,筹集300万元建立了村党支
-7-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星级基金,实行积分评‚星‛、依‚星‛定绩、按绩计酬,将政治待遇、经济报酬与村干部工作业绩挂钩。每年对上‚星‛的村支书或村主任,除发放正常年工资外,按‚一星级‛200元、‚二星级‛300元、‚三星级‛500元兑现奖励;同时将上星级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范畴。该工程迄今已连续推行10年,共发放‚星级‛奖励资金164万多元,为614名村干部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已先后有15位符合条件的离任村支书或村主任从2008年开始按月领取退休金。实施‚星级管理工程‛以来,村‚两委‛干事创业热情大增,创先争优蔚然成风,队伍结构明显优化,素质明显增强,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强基固本的原动力。
2、打破身份壁垒,畅通政治出路。2007年,勇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水区‛,在全市率先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选招乡镇站所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此同时,先后面向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开展了公务员选录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已从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中选聘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4人、考录公务员8人,去年还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选拔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1名,激发了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内动力。雩
-8-田镇龙脑村党总支书记刘江,2007年通过选拔考试录用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后,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在他的带动下,龙脑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发展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年前的1500余元提高到了现在的6500元,先后被列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和吉安市农村综合示范点,并获得全省‚五个好‛村党支部、‚全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省‚三培两带‛先进单位、全省‚和谐村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省级荣誉。
3、建立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后顾之忧。将村干部工资列入各乡镇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村干部平均年工资收入在6000元以上;广泛推行村干部‚兼职兼薪‛制度,安排村干部兼任护林员、电管员等工作。为使离任村干部老有所养,对连续担任村干部10年以上,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离任村干部,给予每人每年600元的生活补助;坚持做到‚五个必访‛,即:逢年过节必访,生病住院必访,突发事件必访,红白喜事必访、农忙时节必访,使离任村干部时刻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在重大村务的决策中,主动征求离任村干部的意见,搭建离任村干部发挥作用的‚二次舞台‛。
第二篇:突破小学生作文难的瓶颈
(首页)
2010年房山区教育学会年会参评论文
学科:语文
编号:29-B
题目:突破小学生作文难的瓶颈
内容提要:
作文难是目前摆在小学生面前一个普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要就是解决写
作材料的问题。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题材;其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习惯,从书本中获取材料。
主 题 词:突破作文瓶颈
作者单位:史家营中心小学作者姓名:张进忠
邮编:102461
联系电话单位:
手机:***
是否同意转载或引用:是(v)否()
诚信承诺:此论文(为本人撰写,非网上下载、抄袭、拼凑
或重复参评 通讯地址:房山区史家营中心小学
(第一页)
2010年房山区教育学会年会参评论文
学科:语文
编号:29-B
题目:突破小学生作文难的瓶颈
内容提要:
作文难是目前摆在小学生面前一个普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要就是解决写
作材料的问题。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题材;其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习惯,从书本中获取材料。
主 题 词:突破作文瓶颈
突破小学生作文难的瓶颈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今后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然而作文又恰恰是小学生最头痛的事,面对题目无话可写。有的学生还编了顺口溜:“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我就烦。”这确实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呢?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材料,即没有写作的内容。材料是指为某一写作目的,作者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依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米,巧妇也做不出饭来。同样道理,没有材料,再有天才的作家也写不出文章来。《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说:“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言语形式的转化。”学生记忆的仓库里没有关于写作这方面的知识,看到题目自然也就写不出来了。可见材料对作文有多么重要。
材料对于写作来说如此重要,它从何而来呢?
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取材。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也就是说文章的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为文章提供了原材料。生活是文章的范本、源泉。
但生活本身并不就是文章,文章是由人写出来的,是作者对生活进行了解观察、分析、选择、加工之后创造出来的。没有人,具体说是没有人脑的加工作用,就不会有文章,文章是生活现象经过人的大脑加工之后的产品。
如何从生活中获取材料呢?
从生活中获取材料,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鲁迅说:“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契诃夫告诫青年作家说:“„„您得把您的善意的眼睛转移到朴素而健康的生活上来,在我们周围这种生活真是太多了。你一睁开眼睛,这种生活的气息,马上就会扑到您脸上来了,观察力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观察是思维的感知阶段,是发展智力的第一步。学生的生活
是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只有凭借细致的观察,周密的思考,才能领略其中的美妙。生活中许多有意义、有趣味、引人深思的事,往往是些细微的‘小事’,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不善于观察,自然会认为大事碰不上,小事没意思。”
在观察的同时,要提高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外界事物的能力。感受能力强,学生观察的收获就丰富、深刻。只是观察而不加以深刻的感受,犹如沙土上的记录,已经过观察又经过感受的材料,则像石头上的雕刻。所以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观察的效果。
另外,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联想培养想象能力。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事物的特点。能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对事物感知,认识就能够深入。想象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以推动学生感受外界的事物,得到美好的感受,以达到观察的最佳效果。
如:在十月的某一天,我带领学生去即将收获的田野去观察,我让他们好好观赏一番。刚一到田野,学生们就像快乐的小鸟一样,欢呼着,跳跃着,看来都被这迷人的秋景所吸引了。我让他们仔细观察、注意眼睛所看到的有哪些,你最喜欢的有哪些,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我们回到学校,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写出来。大部分学生都写到了玉米、高粱、柿子,写的景物相同,但效果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请看下面两个同学所写的。
之一:
景物写的内容玉米田野的玉米都熟了,在等着农民来收高粱田野的高粱长得不错柿子柿树上的柿子又红又大
之二:
景物写的内容玉米玉米弟弟吃的太胖了,把衣服都撑破了高粱高粱妹妹见来了这么多人羞得脸都红了柿子柿树上挂满了一盏盏小红灯笼
前面一个学生和后面一个学生抓的几种事物是相同的,但表达出来的却有很大差别。这就说明他们的感受程度都不相同,前者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后者则更深入一层,影响他们感受程度的则是他们想象能力的水平。我们从两个学
生写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后一个学生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他的这次观察是成功的,收获也是最大的,为今后写秋景准备了很好的材料。所以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影响观察的两个因素。
对于观察需要注意的是:观察的面要广。不要局限在学校或是家庭,应把眼光放远放亮,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再有,不要把注意力单单集中在那些耸人听闻的、轰动一时的、惊心动魄的大事件上去,要注意那些“惯见的平凡事物”,如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物件或者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等。作家杨朔曾说过:“我绝不放松去观察了解我周围的人。这些人整天在你身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惯了,你也许会觉得没什么,要知道,就是这些身边的人,在写作时,常常会给我们最大的帮助。”
广泛的阅读,从书本中获取材料。
人作为形体不能上下五千年,难以纵横八万里,不能事事亲历亲知,更多的是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最大的源泉在于书本,许多写材料都是从书中搜集,储存起来的。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多读书,从书上积累材料,写作时就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阅读需注意广泛性。就是说阅读的范围要广,小学阅读不能只局限在语文课本上,可以自己购买一些适合儿童看的童话、故事、小说、作文选等书,学校儿童文库中的书都是适合小学生看的课外读物,应该认真的读一读。但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一看而过,看一看人家文章哪写得好,怎样写的;一些不认得的字要查字典,弄清楚意思;一些好的描写,好的词句要反复读,最好是背诵下来。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曾讲到:“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另外,阅读还要注意选择性,即有选择的去看适合自己的读物,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些深奥的难以理解的书是无法看懂的,如哲学方面的书或者是一些世界文学名著等,再有一些不健康的书籍不能去看,由于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还较低,教师家长一定要替学生严格把关,为他们选择适合的、有意义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从书本中获取材料,主要是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自己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打好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写好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帮助记忆书的主要内容,丰富词汇,提高写作能力,还
可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写读书笔记通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摘要法
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时候,要边读边记,读后,把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写在笔记本上,这就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如果文章很长,内容比较丰富,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内容简要概括出来,列成一个提纲,这样不但能记住内容,还能理清文章的思路,为今后自己写作积累材料。
摘抄法
看书的时候,把一些优美的词句,有意义的句子,精辟的片段,以及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便于以后随时阅读。
写心得体会
看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的收获感受写下来,这就是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受到更大的教育。
写心得体会一般先看了一本什么书或者一篇什么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再写出最使自己感动的情节,或记忆最深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好书是良师益友,希望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丰富自己的知识的同时,去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
总之,要解决没的可写这个问题,就要在平时多积累材料,丰富充实自己的记忆仓库。
第三篇:“三力提升”破干部队伍建设“三难”
“三力提升”破干部队伍建设“三难”
一、活动目的针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对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少数干部在新形势下表现出的“本领恐慌”、“路径依赖”、“平庸懒散”问题,我区积极探索加强领导干部建设的新途径,以大幅度培养和提高干部素质为目标,2009年8月起在全区领导干部中开展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三力提升”活动。通过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三力提升”活动,着力破解干部队伍建设中能力、动力和作风保证的问题,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清廉、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经济转型升级的水平和服务效率,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提供高素质的党政人才资源保障。
二、内容特点
1.提升领导干部学习力,解决“本领恐慌”问题。把提升学习力作为基本前提,明确“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学以致用”原则,2009-2010年,深入开展了以“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读书专题,开通网上读书论坛;每月阅读一本必读书,在网上交
1流学习心得;每月开展一次专题读书会,现场互动交流;每月举办一期高端专题辅导讲座,打造“美丽洲大讲堂”学习品牌。2011年,重点开展了领导干部“五个一”学习实践活动,即每位领导干部“每年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学习心得、讲一堂实务课、撰写一篇调研报告、参与一项创新实践课题”;打造五大学习品牌,依托“美丽洲大讲堂”、“机关干部大讲堂”、“市民大讲堂”、“送课到基层 理论进家门”、“太炎读书月”这五大载体,已逐步构建起“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格局。
2.提升领导干部创新力,解决“路径依赖”问题。把提升创新力作为关键,突破不愿、不敢、不会创新问题,激励领导干部深入调研、开拓思路、创新理念。开展党政创新工作申报评比,对各单位正在实践的工作举措,进行总结、提炼、推广。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围绕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党政工作、解决瓶颈问题等方面,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金点子”,引导全社会发挥首创精神,踊跃建言献策。从2010年6月份起开展了“三力提升”创新实践课题活动,激励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研究、创新实践,探索和破解余杭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区“三力提升”办规范完善创新实践课题的立题、申报、论证、督查、评审、表彰奖励等实施细则,确保创新实践课题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提升领导干部执行力,解决“平庸懒散”问题。把提升执行力作为根本要求,加大治庸治懒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培养考核。建立执行绩效考核制,强化考评导向激励,把考核实绩作为干部业绩内容记存和应用。推行首席责任制,对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的事项,明确首席责任部门和共同责任部门的权利义务,对不切实履行职责的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严格落实问责制,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从严追究责任。开展明查暗访等系列活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对“四条禁令”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惩。
第四篇:改革突破瓶颈+创新提升质量
改革突破瓶颈 创新提升质量
--十八谈教育篇学习心得体会
西华县逍遥镇中 李耀杰
我校按照《周口市教育局关于学习教育十八谈之周口篇〈质量为基 统筹推进〉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了认真学习,同时结合学校目前现状,着眼学校发展大局,从本职工作入手,主动思考、积极创新、扎实工作,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有了明显进展。作为学校教导主任,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和学校思想、工作实际,深刻剖析了思想上、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工作的问题,创新工作思维和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想学校发展之所想,做学校发展之所事,为突破学校发展瓶颈,提升学校质量尽心尽力。通过学习,结合学校目前实际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改革突破瓶颈
学校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坎坷、挫折,也创造过辉煌,为我县基础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近年来,我校的发展却陷入了瓶颈。要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要通过改革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而作为,改革领导首先要转变办学理念,变“单一目标”为“多元目标”。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陷入考试的
怪圈不能自拔,学校的全部工作几乎都放在追求单一目标——升学率上,放在培养部分尖子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随之而来的是诸多问题:盲目追求规模效应、生源恶性竞争、师生比例失调、师生关系紧张、生均资源下降、办学环境恶化等等。新时期,基础教育要回归本原,学校领导必须革新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多元人才观,把升学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多元发展作为当下办学的目标追求,为周口崛起奠定多层次人才基础。
其次要转变管理理念,变“强制管理”为“文化管理”。管靠制,理须顺,有管有理才叫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重管制轻梳理、重监控轻信任、重命令轻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制约了人的发展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新时期,学校领导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必须重新审视和梳理学校的文化,本着尊重师生、激励师生、成就师生、发展师生的原则,建立学校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用学校目标影响师生的价值选择和人文境界,以共同愿望凝聚师生的集体智慧,使师生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发挥主人翁责任感,激发创新活力,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三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校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倡导教学改革,彻底改变因循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教育变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改革的
首要的阵地在课堂。时代的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从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变为启发式、探究式的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教学,从重结果、重结论的评价变为重过程、重形成的评价,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要有创新突破的胆略,有引领教师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魄力,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彻底放弃补课行为,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具体的做法是:
(一)、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的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中科院王梓坤院士说,对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结果,那些逐步抛弃的中间假设则从不公布,是很可惜的,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二)、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三)、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
四要准确定位发展,变“规模发展”为“协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具体到一所学校而言,发展的核心是师生共同发展。近些年来,有些学校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忽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活幸福,学校内涵得不到提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谋发展,学校领导只有把师生发展放在心上,才能引领学校健康发展。学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和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丰富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要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责任和效率的平衡,把
教师发展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体,学校的发展才有动力,我们的教育才有未来。
二、创新提升质量
创新,如今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创新,现已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我国中小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应通过创新,为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一)、学校管理需要创新,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呼唤。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加速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必须拥有大批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人才。这就依靠教育培养。然而,包括中小学教育在内的我国教育,现时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要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进行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以只有依托学校管理的职能,发挥学校管理的作用才能实现。许多事实说明,现时中小学的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影响了学校教育创新,甚至成为开展教育创新活动的“瓶颈”。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学校管理进行创新。
为搞好学校管理创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学习”,构成创新思想基础。学校领导者管理创新的意图目标、策划设计无疑是十分关键的,但是只有把这些转化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才能使创新活动具有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开展“组织学习”是有效的途径与方法。“组织学习”不是以集体形式进行的个人学习,而是一种合作式学习,是“透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在群体和非个人的层次上,发展、储存及积累知识,开展创新活动。创新需要集体的合作,合作是组织学习的基础,为创新提供支持和保证。”实践证明,一些学校组织主题鲜明的“教师论坛”,生动活泼的“教师沙龙”,以及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专家论证等讨论会,由于活动参与自主、表达自由、环境宽松、地位平等,因而能有效发挥团队精神,增强集体活动,激发创造思维,在互动互补中提高思想认识。2.准确定位,明确创新活动方向。学校一切的创新,都是为了办好学校;为了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办什么样的学校,自然是学校进行管理创新时必须明确的问题。学校进行管理创新,就要研究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也要调查研究,在细分教育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创造性地采取一些产业性的办学操作;以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不同受教育者的教育。
3.开发潜能,增强创新中坚力量
。教师是办学的中坚力量,要重视教师,做好教师创新潜能的开发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学校的一切措施办法,实际上都是为教师教书育人提供条件。因此:管理的实质是服务,领导与教师之间应是合作关系,由此产生和谐的气氛是构建宽松环境的根本条件。这对于诱发创新需求,激发创新热情是至关重要的。其
次,要重视培养教师,提高综合素质,这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我校采取了新措施、新方法,例如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校本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教师与学校、与集体、与他人的亲和力。另外,还要十分重视教师激励,创造性地运用精神和物质激励因素,开启教师的智慧,发掘教师的创造潜能,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总之,以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做好教师工作,就能有效地增强学校管理的创新力量。
在管理创新中,只重视校内力量是不够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开发校外的办学资源。我们可以通过聘请顾问等各种方式,吸引有关专家参与学校的创新工作。他们拥有的业务专长、前沿信息、社会经验、交往关系,都会给学校的创新工作做出贡献。学生家长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顾客”。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创新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们也应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管理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4.提高素质,优化创新领导班子。
学校领导人是管理创新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实践者。他们的素质状况和工作水平在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领导人素质,组织好领导班子是项关键性工作,具有战略意义。由于创新活动的需要,领导班子的人员要精干,专业搭配要合理,彼此能够合作,在校内具有较高威信。学校管理创新本身是探索未知的过程,要善于通过创新实践不断增长领导人才干,提高领导人的思想工作水平。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只有把学校工作最本质的东西——教育和教学、教师和儿童——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新十八谈·教育篇》引起人们对教育的又一轮深思。然而,不管怎么思考,紧紧抓住“改革”、“发展”,“创新“,我们的教育将大有可为。
第五篇:积极破解村干部“三难”问题(定稿)
积极破解村干部“三难”问题
近年来,为提高村级干部整体素质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拉萨市曲水县从选任渠道、培训模式、保障待遇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机制破解村干部“难选、难当、难留”问题,有效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拓宽选用渠道,破解村干部“难选”问题。通过上级选派、村级选拔,乡镇调任等方式,把那些靠得住、有文化、有本事、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中,突出选准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近年来,曲水县共选派24名干部进入村“两委”队列,今年又选派17名干部当选为村第一书记,大大地增强了村干部队伍,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改善培训模式,破解村干部“难当”问题。针对村干部知识面窄等问题,曲水县在整合多方资源后,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丰富培训内容。通过开设理论知识、政策法规、种植养殖等专题内容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理论素养和政治责任意识,增强了化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同时为村干部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曲水县相继组织村干部培训500余人次,参加区、市培训96人次,赴其它地区及区外培训60余人次。
提高保障待遇,破解村干部“难留”问题。为进一步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村党支部书记安心做事。曲水县在对全县17个行政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误工补贴等相关措施。结合区、市给予的误工补贴,县财政每年拨付37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提高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和发放绩效考核奖金,同时,对离任村干部按任职届数一次性给予1000元—4000元的离任补助,提高村干部误工补贴后,曲水县村干部误工补贴人均将达到1万元左右,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两倍多,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100余名在职和离任村干部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