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三项建设 化解农村三难 突破农村信访工作难
抓三项建设 化解农村三难
突破农村信访工作难
***乡党、委政府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乡近年来的信访工作情况向各位作如下汇报:
***乡是我县的北大门,也是我县五大工业重点乡镇之一。全乡幅员面积13.1平方公里,辖区有10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278人,有便利的交通和较好的区位优势。2002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4788万元,企业产值完成1.9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3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10万元;税收入库85.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5元,比上年增加105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普法教育的深入,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也不断增强,群众反映问题,上访的案件也不断上升,要求急需解决处理的热点难点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以前,***乡的三无上访一直困扰着党委政府正常工作的开展。一是群众无序上访。分散领导和工作人员抓经济建设的精力,影响了正常工作秩序和发展。二是无视信访制度越级上访,既干扰了上级党政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又影响了***对外形象。三是无理上访经常纠缠党委、政府领导,影响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对此近两年来我乡为了规范和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工作作风,根据上级信访部门的规划和要求,***乡党委、政府在2000年4月,设立了信访办公室,开展了抓机构建设、抓制度建设、抓作风建设为内涵的信访工作,化解了农村遗留问题处理难、矛盾消化难、纠纷调解难,把引发上访的因素消化在萌芽状态,使信访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既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又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抓机构建设,是做好信访工作的组织保证。2000年4月,在县信访办的关心、支持和具体指导下,乡党委加强了信访工作建设,成立信访办公室,并作为单独的职能部门。负责全乡的信访工作,并由一名党委干事、纪委委员担任信访室主任,实行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克服了以前大家管而无人管的局面;使一些久拖不绝的信访案件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得到了及时处理。同时把抓好村社两级调解组织建设作为乡级信访机构的延伸机构,及时化解基层纠纷,避免了因纠纷达不到及时调处激化引发上访,把上访消化在萌芽状态。今年我乡新村村发生氯气污染事件,导致全村4个经(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济社有上百亩农业作物出现死苗现象,群众情绪激动,个别群众扬言达不到妥善处理要到县以及有关部门上访,村调解委员会以及乡信访室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做群众工作,并及时衔接县相关部门,调察污染原因,并进行了理赔。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使这一涉及100多户农户近两百亩的污染事件没有一人上访。仅2000年至今,我乡共接待人民来信来访124件,办理信访案件87件,涉及经济案件2件,挽救和避免了经济损失17万元,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推动全乡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抓制度建设,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础为把信访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乡进一步完善了信访工作制度。一是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制;二是落实“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属地管理原则。做到信访发生在哪里,就在哪里处理好,对村级和各部门签订了信访工作责任书。要求信访必须主动解决;三是实行信访接待、办理、职责要求上墙,接受群众对工作的监督;四是在查办信访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依法信访的规定,符合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要求;五是信访举报工作在全乡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做到“四不准”,即群众反映的问题,属村解决范围的,不能推到政府解决;属政府主管部门解决的,不(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能推给分管领导解决;属分管领导解决的不能推给乡长、书记解决。乡能解决的不能推到县上解决。在全乡各部门杜绝遇到问题互相推诿的现象,政府各部门上下一盘棋,做好全乡信访工作。今年4月,一企业到***落户,在厂房建设中,涵管的安放可能影响周围农田用水,施工受到群众阻挡,企业业主为与群众的意见没有达到统一,乡成立的为企服务队在接到此信息后,及时赶赴现场,在企业业主不理解的情况下,为企服务队全体成亲自动手清理已经填埋的建筑物,出钱出力重新安装涵管,既赢得了企业业主对***乡招商环境的赞肯又赢得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抓作风建设,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真心为民办实事,务求实效维护稳定是信访工作的目的。乡信访办公室成立以来,接待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每次都及时得到办理。今年党委、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难事10多件,特别是涉及4个村群众用水的金沟(消水沟)由于多年长久失修、淤塞严重,天下暴雨,排水不畅,金沟不能起到消水的目的,造成4个村13个村民小组500多农户,300多亩良田被淹没。每年雨季受灾的群众就到村、乡要求给予解决,群众对此事反映特别强烈。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有关资金,在乡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资1500多元,组织群众奋战两个月进行了维修整治,金沟达到了消水沟的目的,受灾群众十分满意。今年9月,***中学因帐务原因未及时退还初中毕业班两百多名学生在入学时交纳的桌椅维修抵压金30元钱,学校与学生家长发生冲突,学生家(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长将学校的课桌抬回了家中,并聚集在政府办公场地,要求政府给予解决。乡信访室果断采取措施,向群众作了承诺,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当天乡信访室和有关部门研究处理方案,并深入村社找学生家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及时清理有关帐务。第二天,就将课桌抵押金退还给了群众,矛盾问题得到解决,群众也满意。今年群众来信来访反映我乡偷鸡摸狗,盗窃摩托车的事件有所发生,请求政府采取防范措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侵害,乡信访室高度重视,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党委、政府采纳了信访室的建议,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列入了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措施,推进了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成立了社会治安整体联动联防工作指挥部,组建了乡治安联防特勤队,起到了保一方平安的作用。一件件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事赢得了一方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老百姓对乡信访室工作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信任到信任。到信访室咨询政策、法律,要求解决问题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无论是需要救济的,还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家庭纠纷、经济矛盾等。信访办的同志都热情接待,妥善处理。全乡信访工作由难变易,从去年至今,全乡无一起越级上访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乡要一如继往努力扎实工作,不断探索新形式下新信访工作的新路子,为***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尽心尽责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农村结婚真是难(本站推荐)
农村到处是穷汉,讨个媳妇真困难,如今彩礼十几万,其他花费还不算,倾家荡产全抖完,拉下饥荒谁来还?父母围着农田转,提起儿媳心发颤,辛苦一年不上万,只够人家金耳环。没房没车靠边站,呲牙咧嘴还不谈!丑女还想好儿男,挑三捡四没个完,女方最有话语权,面试不过白搭言,开口就说彩礼钱,彩礼不到话白谈,说来说去还是钱,要这要那没个完,衣服零花两三万,金银首饰还不算,没有楼房压十万,没钱借帐也的端,还没结婚怨气燃,媒人只好两边圆,相互攀比陋习烂,儿子结婚坑了爹。宴席一桌上了千,亲朋邻里来的全,收礼不多还倒帖,婚庆司仪吹鼓手,花钱也要图热闹,大吃二喝讲排场,抽烟最次芙蓉王,喜酒不低四川郎,有钱没钱红牛上。如今女女金鸡蛋,娘家成了胡百万,男方变为穷光蛋,举行婚礼还的办,豪华轿车连成串,奔驰宝马撑场面,新娘扮成金凤凰,婚纱香水品牌洋,项链就像麻花糖,耳环粗成铁丝筐,手镯起步要一两,穿金戴银显风光,风光之时受了忙,婚后生活好艰难,大叔大姨催借款,天天挣钱还不完,夫妻两人把脸翻,所有借款都得还,幸福日子没几月,俩人之间恩情断,娘家又再乱报怨,数落女婿还骂爹,话不投机法院见,坑人害己真不浅,婚姻大事两方面,相互谅解成大业,金钱如同王八蛋,没钱便是万万难,有球本事自己谈,自力更生男子汉,别让父母把心担。
第三篇:浅谈农村信贷回收难
浅谈农村信贷回收难
农村信贷农村信用社为解决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消费资金以多种方式发放的贷款,而农户贷款又是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主渠道。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贷款在发放、使用、管理、回收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命,没有优质的信贷资产质量,农村信用社实现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笔者现仅站在社会的角度对农村信贷存在回收难的现象发表如下个人看法。
贷款回收难的现象在很的多地方都有存在,就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在于信贷机构方面,信贷员对业务操作程序的学习和掌握相对容易,但实际操作却出现偏差;其次在借款人方面,借款人按期偿还贷款,是守信用的标志,但是有的借款人在旧的贷款尚未清偿的情况下,向信贷员申请为其办理一笔新的贷款,用以清偿旧的贷款乃至拖欠不还的现象较为普遍。
为解决存在的上述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注意:
一、实行信贷员工作轮换、移交制度。
信贷员管辖的贷款户较多,业务发生频繁,包片时间过长,容易利用人熟、地熟优势,隐蔽风险贷款。实行信贷员包片工作轮换制度,可使信贷人员不敢轻易发放违规贷款,从而达到抑制信贷人员道德风险的作用;同时通过轮换、移交使信贷员违规操作信贷业务的具体情况暴露无遗,防止信贷人员经管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促使接管的信贷人员较快地开展工作。
二、建立信用贷款机制,化解潜在贷款风险。
信贷前,根据农户的信用背景、资产状况、债务情况及行为模式,通过合理的方法计算出借贷人较为可靠的信用度;信贷完成后,开展信贷回访工作,检查贷款质量,看有无顶名、冒名等违规贷款,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范案件发生。
对于借款人存在的“借新还旧” 的贷款现象,要掌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借款人生产经营是否基本正常;二是借款人需先归还部分贷款本金和全部欠息;三是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除自然灾害外,对借款人再次要求办理借新还旧的,原则上不予办理,采取提前收回贷款,到期减少续贷,停止贷款或诉讼的措施,清收贷款本息,建立这种信贷退出机制,为信贷风险的防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农村创业梦难圆
春节回乡见闻:农村创业梦难圆分类:回乡观察 | 标签: 租房
家电
装修
创业
农民工
高万芹:农村创业梦难圆
2015-03-25 23:18阅读(42538)评论(26)
我们村是镇中心村,也是镇商业服务中心,很早就兴起了一条商业街。我家就在离商业街不远的汽车中转站,一条省道横穿而过,每次乘汽车回家过年,在那熟悉的十字路口下车,一切似乎都没有不同。然而,在家转了两天就发现,年年岁岁“楼”相似,岁岁年年“主”不同,街还是那条街,人却不一定还是那些人,门市店的生意也经常变化。
原先十字路口的一个不到20平方的小店,前两年卖童装、去年变成卖辣鸭脖,今天又变成了理发店。隔壁的三层小楼刚建起的时候是一个大型的服装超市,一楼女装、二楼男装、三楼卖鞋,为了宣传,天天发传单、用移动车喇叭,在镇上来回打广告,没干两三年倒闭,现在变成了家具城。对面的一个门面店,曾经卖机械配件、电动葫芦,后来变成了饭店,再后来就是烧烤店,现在又卖牛肉面、麻辣烫等小吃。
这条街原本依靠省道的优越交通位置,从90年代开始,发展了一批起重机械厂及其以机械配件和零部件销售为主的门市店,很多人边卖零部件,便承担一些维修、焊接业务,一些人因此发家致富,村里的人看到这些机遇以后,都来做这种生意,慢慢的市场饱和,再加上这些年乡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不足,实际上利润已经非常低,从原先的接近一半的利润率变为现在10%不等,这直接导致下游产业的零配件销售情况不乐观,规模不断缩减、倒闭,原先的很多从事与起重产业有关的门市店,现在都纷纷变成一些饭店、幼儿园、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店,而在我们这条街上在相隔不到两百米的范围中,仅饭店就六家,常年经营的也就两三家,其他的有的是经常换,有的是新开的,我大爷家的一栋房子门市店自己也曾经做过饭店,没生意,就转租给别人做饭店,没两年生意不好也走了,后来转租给一个卖咸菜的,一年5000元(100平方左右)的房租,还赚不到钱,没有特色,集市上摊贩卖的咸菜又比他便宜多了,坚持了两三年也走了。现在又转租给一个卖化肥种子的。
这条街上的很多门面店都在不断的在空闲和转租中更替。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个车站,人流和车流很大,而且与隔壁的商业街比,这里的房租低很多,做生意应该还不错。我大爷做饭店失败了,我二爷爷的大爷仍心存幻想,看到街上两家做草鸡店的生意很不错,就也跟着做,然而仅干了一年就已经准备不干了,客流量太少了,成本还搭进去了,现在他苦笑着说要去开发,其实就是外出打工,闯闯试试。
想做生意的很多,尝试的也很多,然而成功的就那么几家。村里这几年有一些做小本生意逐渐发财致富的人,然而,慢慢的大家发现,怎么别人发财,我就不行呢?一些成功返乡创业致富的人也不断的在村庄中流传着。村里的一个女的在外打工几年后,有了一点资金,回村做连锁店卖馒头,结果成了村里最火的馒头房,在十字路口租房卖馒头、饼、甜点,现在她扩张到三个店,雇佣13个人,其中两个店在商业街上,她的故事很快就在村里流传开了,没想到卖馒头也能赚大钱,以前都是卖机械零部件赚钱,现在还不如一个卖馒头的。商业街上就陆续开了几家卖馒头的,有北京馒头、有山西馒头、有山东馒头。。。卖馒头的这口“饭碗”慢慢的也不好赚了,不仅卖馒头的,卖饼的花样也多起来,蛋糕店也越来越多,她家的千层饼和蛋糕店的利润也少了。然而,终究是老店,在这几家面食店中,仍属她家最好,只是苦了后来者,房租的成本高,生意却不俏,有的退出,有的转去偏僻的地方做生意。最搞笑的是蛋糕店,前两年在商业街北面新开了一家,倒闭了,过两年又在这家蛋糕店的对面又开了一家,又倒闭了,今年又在蛋糕店的隔壁家又开了一家,而现在这些倒闭的店又转变成了童装店、汉堡店。。。他们可能曾经是服装店、饰品店、手机店、家电维修店。。。
前两年火了服装生意、婚庆礼仪服务生意,街上翻新了很多门市楼,兴起了很多服装超市和婚纱摄影店,然而,婚纱摄影也好,服装生意也好,真正做强、做长久的就早先那几家,后来者、跟风者较为成功的很少,都是经营一段时间后转让或退出。发财的永远是那几个最先看见商机,最早做的那几个店,其他的没有创意、没有市场的后来者都是市场上的淘汰者。
作为乡镇来说,其消费需求潜力并不强,农村本身商业化程度有限,很容易市场饱和,经过多年的市场调节,镇上的供给需求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平衡,农民的购买需求不会在短时间内大增,然而,房地产(门面房)和市场供给却在不断的扩大。能够提供后来者发财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平均利润也因为市场的饱和而降低。再就是城乡流动背景下,城市对乡镇资源的吸纳。尽管作为一个镇中心,是一个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服务中心,然而,农村地区人财物是不断流向城市的,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平时人们的购物消费都随着人的流动流向大城镇了。此外,随着交通越来越方便,县市一级更好的服务和更为齐全的服务,使得很多人都愿意去市里消费。三是不断上涨的地租成本,加大了农民购买的成本,商业街上一间20来平方的小房间,一年的房租在8000到10000左右,位置差一点的40多平10000左右,很多人觉得贵了,但是,你不租总有人租,不断的房客,让房东不用担心房租太高没人租用。因为商业街上有集聚效应,很多人愿意来这里冒险试试,不管是经营什么生意,离家近,又自由,还容易发大财,很多人看到那些经营较为成功的人,开着好车,当着老板,在街上有几家门市店,不用打工,没那么艰辛,生活却很滋润,因此,很多外出务工的人厌倦了,就想回乡成业做个生意,也就想着自己可以致富,然而真正赚钱的没几家,店面换了一批又一批,倒是房东赚了,生意好坏与他无关,有稳定的房租吃就是赚了。尤其是周围偏远农村的很多人,一批批的过来“交房租”,“交学费”,本村的人虽然也蠢蠢欲动,但也不敢贸然行动,因为大家看多了,都知道,钱找好了门道好赚,找不好门路也是赔本,赚来赚取也就几家。
且随着地方大资本的进入,小本买卖发财致富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大资本经营成功的也不多,只是把房租抬高,成本更高了,让小本买卖更不好做。现在镇上卖衣服都比城市贵,弟媳直嚷着还不如在网上买衣服。弟媳说她宁愿向更为便宜的集贸市场和价格差不了多少,但品种更为齐全、品质更好的市里去买。乡镇商业街上的买卖和服务更是夹在低端市场和高端市场的夹缝中,成本越来越高,空间却越来越有限。商业街上年轻一点的女的卖衣服、卖饰品、包包,年轻一点的男的卖手机、家电、搞维修、开饭店,要么就做理发厅,大家都有发财梦,政府也鼓励返乡创业,然而他们更多的是花钱买教训,那些创业致富梦,只属于少数抓住市场机遇的人。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只能再度出去打工,或者在镇上的厂房和门面店里打工。
这些年,商业街上经久不衰的老店在所有店面中,占据不到一半,这些店面都是常年存在的,其他的都会经常更新,在经常更新的店面中,很多还是老店的老板开设的新店或开辟的新项目。“新人”进来成功率较低,新兴行业钻的是市场稀缺的空子,刚开始的都比较成功,像最早的家电、现在的手机等,现在一些品牌店和连锁店也不断的入驻,然而除了,一两家大型的购物超市和服装超市较为成功外,其余的品牌和连锁生意没坚持多久也就退去了。这一两家较为成功的都是实力雄厚的外地资本,他们进驻以后,很适应农村的生活气息,更像是一个升级版的集贸超市,打折的、高档的、稀奇的、新鲜的都有,然而一个市镇也只能容下一两家这样较大的。其余的生意总是不温不火。
现在在商业街的北面又开辟了一条新的商业街,人气没老街旺,但是店面却很多,仅理发店就好几家,杂七杂八的也是经常更换,门店房的供应已经饱和,然而,门面房的开发却没有止步,不止是北面,现在只要是靠街的位置,交通较为便利的位置,大家都在想翻修盖楼,要么赚租金,要么做生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街道都像商业街这样,可以不断积聚人气和有创业梦的人。非商业街上的很多人装修了房子租不出去,就自己做生意,做生意不赚钱就闲置。有些人在一些稍微好一点的位置租店做生意,生意也没有想象中的多很快退出,我们家附近的这条街上很多房屋就处于这种状态,虽然是车站,有人气,但积聚效益远远不够,都被隔壁的商业街给吸纳了。邻居家大婶,他的房子原先租给一个卖电动葫芦的,后转租给一个另一个卖电动葫芦的,后来生意都不好,都不租了,房屋闲置了很久,就直接把房子卖给另外一个人家,另外一户人家买了地盘之后,翻修了四层新楼,企图能够通过这个赚房租,想以每年10万的价格租给别人,然而,至今没有人愿意租。这户人家认为,商业街上的一个三层的购物超市一年的房租是60万,我这位置差点吧,毕竟在省道附近,挨着汽车站,10万总是可以的吧,然而,没有人愿意租,对面1万的门面店,倒是经常有人过来租,但也经常换人、换生意。
即使是镇上,其市场空间也是有限的,不是遍地都能生财,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可能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总认为自己会走好运,赚大钱。因此,尝试一把,辛辛苦苦的把打工钱和东凑西凑的本钱全交给房东了。他们很多都是外出打工厌倦了,返乡创业的人,或者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人,有的人抓住了市场机遇成功了,大部分人却只能成为流水兵。然而不断翻腾的租房市场,再加上本地资本和外来资本的炒热,只是加大了创业的成本和风险。这两年村里又加大了楼盘开发,卖给边远山区的农村人,边远山区的人为了儿女的婚姻,为了方便孙子上学,也都在镇上买了房子。然而,很多父母和年轻人进驻镇上又无地可种,只能在镇上打工、做小本买卖,做点生意,进一步加速了房租市场的火热。然而房租市场的火热,不代表消费市场能够紧跟,不少人尝试失败后就外出务工了。同时,一两条街上房租市场可以,不代表整个镇中心都能开花。很多人欢欢喜喜装修了房子,都希望从中赚一把,却一场空。
集镇作为农村地区的基层市场和商业服务中心,满足着大家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购买力的提升,集镇着实让一些做生意的人富裕了,有些人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活的很体面,这给在外漂泊打工的人看到了希望,在镇上做点生意似乎也可以发财,然而,乡镇单位的市场消费力整体是被城市吸纳的,过多的供给只能让无根无源的小户大多成了炮灰。
第五篇:农村看电影难原因及对策
论文提要 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必须理顺行业管理渠道,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建立适应农村电影市场要求的运营新机制,优化整合农村放映队伍,完善农村电影放映网络,使电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电影历来是农民群众最喜爱的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以其直观、视觉冲击力强而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影作为大众化的娱乐活动曾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能享受一款丰盛的“电影大餐”是广大农民的所期所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诸多原因,一个时期以来,电影逐步淡出了市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电影虽然在农村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但不少地区特别是贫困边远的山区农民,多年看不上一场电影的现象仍然存在。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看电影难问题,省、市多次组织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造成农民看电影难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新兴娱乐业的冲击
随着 VCD、网吧、歌舞厅等娱乐设施的出现,特别是有线电视网络的开通普及,给电影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苏北很多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意识淡薄,公益电影无钱支付放映费用,造成农村电影市场严重萎缩。2003年9月份,笔者配合县计生部门在欢墩镇石门头村搞宣教活动,观众近千人,好多孩子围着放映机询问:“这是什么?”当得知是放电影的机器时很是好奇。经了解,该村已有10余年没放过一场电影,十二、三岁以下的青少年根本就没看过电影,特别是映后观众却不肯离场,当加映了一部故事片后,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足以说明电影并不是走到了尽头,而是在农村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
二、国家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政策在地方得不到贯彻落实
1998年国家出台预收放映服务费政策,省政府苏政发[98]22号、连政发[98]40号、赣政发[98]22号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农村电影放映实行有偿服务”,在确保农村人均每年看12场电影的前提下,按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收取有偿服务费。刚开始实施又因经济体制改革,赣榆县减负领导小组将电影有偿服务费列为乱收费而被停收,农民用“两个鸡蛋”看一年电影的希望化为泡影。
其实,多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农村电影是公益性的,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加科学知识、增强思想素质的一项重大工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国家制定了很多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的政策和方案,但迟迟得不到具体的落实,这不能不说地方政府没有责任。
三、行业管理上下错位,上级业务部门失去管理职能
电影业上层属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管理,省以下属文化厅、局管理,双方形成了都想管但都管不好的状况。矛盾焦点在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性,且没有一条完整的承上启下通道,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也就是说广电总局制定的政策方案,文化职能部门能否顺理成章的贯彻下去,如此的管理模式是制约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关键所在,这就等于一个媳妇两个婆婆,很难达成共识。
电影行业块块管理关系相当密切,影片的组织、宣传、发行、放映一环套一环。如今,城市条件优越的影院大多实行了院线制,而作为贫困的苏北农村来说条件、环境、资金三不占,现实后果是:连云港市灌云、灌南两县农村电影市场基本瘫痪,东海县电影公司因经济萧条仅留几人坚守岗位,工作难以开展。目前仅有赣榆县电影公司在利用“爱教放映”、“影企联姻”等放映活动艰难度日。行业管理错位,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失去职能,也是造成农民看电影难的因素之一。
四、农村集镇影院挪作它用,适合农民口味的娱乐片少,科教片科技含量不高
笔者在近几年的农村电影调研中,了解到赣榆县107万人口约90% 的观众没有看到过进口和国产大片,对“大片”的概念很模糊,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重视集镇影院的建设工作。
据了解:全县18个镇几乎所有的电影队办公场所被镇政府挪作它用,原有的集镇影剧院、剧场16家,现只剩三家。墩尚影剧院卖给个体户开办了加工厂;城南影剧院卖给了盐务局作为盐库;九里影剧院05年底也被镇政府卖给了个人;海头、殷庄、夹山影剧院移交给了镇中心小学,有的已改造成饭堂;赣马、厉庄、城头、班庄、黑林、宋庄会堂被拆除;金山会堂改成超市……。现剩沙河、土城、罗阳三家剧场也因年久失修,门窗破旧,体无完肤,而无法正常开展放映工作。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并不需要将影剧院拍卖、电影队存放设备的办公场所挪用,就能将当地的经济抓上去,关键的是没有重视基层的文化工作,并且没有将农民迫切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放在一定的位置。
目前,反映农村生活题材适合农民观看的影片较少且质量也不高。我国城乡差别还是较大,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城乡观众胃口也有很大的差别。进口大片、国产大片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难得一见,其原因是:影片发行部门主要考虑经济效益,新片在城市上映一段时间后,16MM 拷贝才能在农村发行,但数量有限,片租也较高,贫困的农村地区根本无能力购置或租用,适合农村使用的科教片也较少,不同程度上存在技术落后的现象,科技含量不高,种类少,可选性低,很多地区仍在放映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科教片,这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更可悲的是落后的技术有时会误导农民,给农民带来重大的损失。
解决农民看电影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农村电影市场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资金的扶持
“2131工程”暨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是具有公益性的政府行为,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党和政府为切实落实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解决农民看电影难而实施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使广大农民群众和电影工作者看到了农村电影的希望。
近日,省政府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对贫困地区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电影(每场电影省财政补贴80元)。虽然这项工作已有起色,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
目前,赣榆县农村电影队现有的28台(套)F16-4型流动放映设备大多产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溴钨灯放映机占总数的80%,难以保证放映质量。淘汰陈旧老化放映设备,配备高亮度的16MM 氙灯流动放映机、数字放映机及配置小型流动放映车辆已是不争的事实,亟待于市、县二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补助政策,以此弥补省放映补贴的不足,共同担负农民看电影费用,否则仅靠省政府的补助很难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
二、建立适应农村电影市场要求的运营新机制,优化整合农村放映队伍,完善农村电影队建制
县级建立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心,隶属于县文化局。机构精简,人员择优录用,采取竞争、聘用上岗相结合。管理人员要求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强,并且一专多能,主要负责农村电影市场的组织落实、市场运作、工作协调等工作。下辖若干个农村流动放映队,原则留用现有的农村放映人员,他们从事农村放映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业务技能较高,均持有文化主管部门考核颁发的放映合格证,对个别电影队不健全的镇,可以调整有放映资质的人员补充。对上岗的放映员实行报批制,经镇政府研究同意,报县文化主管部门备案。统一协调、统一安排,统一管理,使农村电影市场进入有序的良性经营渠道。
三、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全县农村放映工作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及实施方案。政府安排资金监管部门负责农村放映经费的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调配好各镇放映队伍。县放映管理中心与镇村签订放映计划,安排好放映时间、场次、计划表。建立映后回执单制度,由村、镇负责人签字盖章,报上级主管、资金监管、县放映管理中心各一份,实行月报账制。放映管理中心定期到各村、镇检查放映工作情况,严格规章制度,对违规违纪人员严肃处理。
四、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影企联姻活动
开展政策法规电影宣传月放映,在强化法制的今天,利用电影这一媒体进行“法制、安全、环保、质量”等宣传很有必要。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主题活动,让政府部门赞助放映经费,既起到了宣传效果,又达到了教育作用,农民群众乐意接受。
影企联姻是企业与市场沟通的很好通道,电影幻灯广告覆盖范围大、观众面广。通过影企联姻与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搭建树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的平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让企业从中感受到利用电影媒体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他们才会不断的投入资金支持电影。影企联姻是企业回报社会、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问题,也达到了企业自身的宣传。
农村电影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农村文化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随着江苏省文化厅、财政厅开展的“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的轰轰烈烈开展,农村电影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必将得到全面解决,农村电影前景广阔,农村电影工作者大有可为,有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农村电影必将重振雄伟,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