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1:2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

第一篇: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

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

2011-03-03 11:21 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中,我局接到某品牌服装生产厂家的书面举报,反映我市某服装店销售假冒该厂注册商标的服装(我市另有一家该厂家授权的专卖店)。根据举报,我局执法人员与厂家市场销售人员一起,对某服装店进行现场检查。市场销售人员以厂家名义出具了鉴定报告,结论为该服装店销售的服装为假冒注册商标商品,但是鉴定报告中只有笼统的结论,没有说明鉴定方法和假冒商品的具体特征。据此,执法人员依法当场扣押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的服装45件,案值15000余元,并立案调查。

案件调查中,某服装店负责人表示,该批服装是从湖南省长沙市一服装经销商处购进的(据了解,此经销商是该厂家授权的湖南省总代理),均为真品,并提供了进货凭证和银行付款证明。为慎重起见,我局将扣押的服装交由厂家市场销售人员再次进行鉴定,他们依然认定为假冒商品,并以厂家名义出具承诺书,承诺对鉴定结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我局执法人员又书面通知某服装店负责人在规定期限内提供涉案服装是真品的证明材料,其未能提供,只提供了湖南经销商的电话。经电话联系,湖南经销商表示这批服装确系真品,但其与厂家签有代理协议,如果提供销货给某服装店的书面证明,将受到该厂家的经济处罚。

我局召开案情分析会,对这起案件进行讨论。执法人员认为,从该厂家在我市设有专卖店和鉴定报告没有明确说明涉案服装的假冒特征等情况看,这起案件很有可能是该厂家专卖店的区域排他性经营所引起的,涉案服装系“串货”而来,也就是说,涉案服装极有可能是真品。我局执法人员将扣押的服装与该厂家在我市授权的专卖店销售的服装再次进行比对,二者用肉眼看没有任何区别。考虑到服装商品的特殊性,即使通过质量比对检验,能证明商品的面料、辅料等均一样,也不能直接认定商品是真品,因此我局没有将涉案服装送检。

为了搞清事实真相,我局一方面将厂家出具的鉴定报告副本送达某服装店;另一方面书面通知该厂家提供其作出鉴定结论的依据,包括鉴定的方式、方法,真假区别依据等。该厂家一直未提供相关证据,某服装店却向我局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对涉案服装重新进行鉴定。

这起案件在我局引发了不少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此类涉嫌“串货”行为的举报,工商机关应如何处理

一种观点认为,涉案服装与真品基本看不出区别,符合“串货”的特征,厂家为维护自己的专卖体系和代理商利益,很可能“指鹿为马”,出具虚假的鉴定报告,因此该鉴定报告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既然不能确定某服装店销售的服装为假冒商品,则应对厂家的举报不予理睬。

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厂家出具了鉴定报告,其形式要件符合法定要求,就不必管商品是真是假,按照鉴定报告的结论查处不会错,应该站在商标注册人的角度,保护其权益。

笔者认为,本案中,商标注册人向我局提交了书面举报,并提供了商标注册证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相关文件。因此,我局必须依法受理,并依照相关规定决定是否立案调查,否则可能因行政不作为承担风险。对此类案件不能机械处理,必须站在公正、中立的立场上,充分听取当事双方的意见,重事实、讲证据,既要保护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经营者的正当权益。

二、案件调查期间是否有必要给当事人合理的期限提供有利证据

在本案调查前期,个别办案人员认为既然商标注册人已经出具了鉴定报告,并承诺对鉴定结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且当事人也未在规定期限内提供自己销售的服装系真品的证据,就应当尽快定性结案,不必再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但大多数办案人员认为,行政执法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既要合法、公正、及时地调查收集证据,也要遵循多方调查的原则。应当调查与案件有关的所有事实,收集与案件有关的所有证据,既包括对当事人不利的证据,也包括对当事人有利的证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采信那些真实反映案件事实的证据,在众多的证据中去伪存真,借助可靠的证据查清案件事实,对当事人的行为准确定性。

商标局《关于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及标识鉴定有关问题的批复》(商标案字〔2005〕第172号)规定:“在查处商标违法行为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委托商标注册人对涉嫌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及商标标志进行鉴定,出具书面鉴定意见,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鉴定者无相反证据推翻该鉴定结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该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予以采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五十九条规定: “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依法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根据上述规定,我局采纳了大多数同志的意见,一方面再次进行比对,希望发现能证明涉案服装真假的直接证据;另一方面书面通知某服装店在规定期限内提供这批服装是真品的证明材料。

三、商标注册人出具的鉴定报告能否直接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

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受行政机关委托,对案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书证和物证的真伪、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分析、判断后作出的结论性意见。实践中,鉴定结论是行政执法机关调查办案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法定证据形式,对于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法释〔2002〕21号第六十三条的规定,鉴定结论的证明效力还要优于其他证据形式。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要鉴定结论是按照法定程序合法取得且形式符合规定,与其他证据之间无矛盾冲突,可以形成证据链且证明充分的,就可以用来证明违法事实。

至于鉴定机构的鉴别、检验方法和程序是否科学等问题,行政执法机关无法也无须审查、判断,只要将相关鉴定报告及时送达当事人即可。如当事人对鉴定报告有异议,应按规定提出复检和重新鉴定的要求,如果对复检、重新鉴定的结论依旧不认可,还可以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本案中,举报人出具的鉴定报告虽然作出了涉案服装系假冒商品的结论,却不能说明鉴定方法和具体的假冒特征。由于这份鉴定报告的主体是商标注册人,产生依据的是其销售人员的调查,如果没有其他证据如作出鉴定结论的依据,包括鉴定的方式、方法等作为补充,而另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也有一定的可信度,那么对这份鉴定报告的采信必须慎重,不能在疑点没有排除的情况下直接用作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

最后,我局依照相关规定将该案销案,扣押的服装返还某服装店,并将结果书面告知举报人,举报人至今未提出异议。

□湖北省洪湖市工商局 吴必灿 吴 天

对《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的讨论

2011-03-31 12:13 案情回放

2011年3月3日,本版刊登了《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文中所述案情为:某工商局接到某品牌服装生产厂家的举报,反映该市某服装店销售假冒该厂注册商标的服装(该市另有一家该厂家授权的专卖店)。市场销售人员以厂家名义出具鉴定报告,结论为该服装店销售的服装为假冒注册商标商品,但是鉴定报告没有说明鉴定方法和假冒商品的具体特征。执法人员依法扣押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的服装,并立案调查。

在案件调查中,某服装店负责人表示该批服装是从湖南一服装经销商处购进的(此经销商是该厂家授权的湖南省总代理),均为真品,并提供了进货凭证和银行付款证明。经联系,湖南经销商表示这批服装确系真品。某工商局将涉案服装交由厂家市场销售人员再次进行鉴定,他们依然认定为假冒商品,并承诺对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

某工商局执法人员认为,涉案服装很可能系“串货”而来,于是一方面将厂家出具的鉴定报告副本送达某服装店;另一方面书面通知厂家提供其作出鉴定结论的依据,包括鉴定的方式、方法,真假区别依据等。该厂家一直未提供相关证据,某服装店却要求对涉案服装重新进行鉴定。

这起案件引发了不少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涉嫌“串货”行为的举报,工商机关应如何处理。一种观点认为,鉴定报告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对厂家的举报应不予理睬;另一种观点认为,按照鉴定报告的结论查处不会错,应该保护商标注册人的权益。作者认为工商局必须依法受理,并依照相关规定决定是否立案调查。二是案件调查期间是否有必要给当事人合理的期限提供有利证据,大多数执法人员认为应遵循多方调查的原则。三是商标注册人出具的鉴定报告能否直接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作者认为本案中的鉴定报告由于不能说明鉴定方法和具体的假冒特征,在采信时必须慎重。

最后,某工商局将该案销案,扣押的服装返还某服装店,并将结果书面告知举报人,举报人未提出异议。

讨论意见

(一)笔者认为,工商机关在查处“串货”案件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应明确厂家(商标注册人)出具的鉴定报告并非鉴定结论的证据性质。鉴定结论又称“鉴定人的意见”,它是指鉴定人接受委托,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案件所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测、分析、判断后,所作出的结论性意见。结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一条之规定,鉴定结论是工商行政执法中的一种法定证据。那么,厂家对涉案商品出具的鉴定报告是否属于鉴定结论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十四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采用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由此可见,鉴定结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定证据,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文书格式和相应内容,应符合证据要求和法律规范。但是,在诸如原文所述的“串货”案件中,厂家对涉案商品出具的鉴定报告往往只有一句话,即“该商品非我公司(或我厂)产品,为假冒产品”,落款处加盖其行政公章或鉴定专用章和日期,根本不具备前述的要式性特征,不属于法定证据意义上的鉴定结论,性质应是证人证言。对此,从目前一些地方性法规中也可得到佐证。比如,《广东省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涉嫌假冒伪劣的商品需要检测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按规定抽取样品,由法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书面检测鉴定;涉嫌假冒他人商标或者厂名厂址的,可由被侵权企业进行鉴别,被侵权企业应当自收到送检样品之日起七日内如实出具鉴别报告,行政执法部门应当自收到鉴别报告之日起七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很显然,在该条例中,立法者已明确被侵权企业就涉嫌假冒商标的商品作出的是“鉴别报告”,并非鉴定结论。

综上,工商机关查处“串货”案件时,不能简单地将厂家的鉴定报告作为认定假冒商品的唯一证据,必须结合其他证据,形成逻辑严密的完整证据链。本案中,负责办案的工商机关最终未将厂家的鉴定报告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而决定销案,并将已扣押的服装返还给某服装店的做法是恰当的。

2.应仔细审查厂家(商标注册人)出具的鉴定报告的真实性。现实中,有些厂家对商品销售有区域性划分规定,并且禁止区域间互相流动(即“串货”)。因此,有些厂家会通过出具虚假鉴定报告的方式,借助工商机关的执法办案来惩罚那些“串货”的经销商。此时,工商机关应要求厂家就其鉴定报告明确提供区别商品真假的依据,如商品防伪标记、条形码、生产批号等,否则对该鉴定报告应不予采信。当然,工商机关应对厂家区别商品真假所涉及到的商业秘密予以保密。

3.应注意审查厂家(商标注册人)的鉴定报告中所鉴定商品的代表性。在现实中,有些售假者会采取真假商品混装的方式,此时如果采取随机抽样鉴定的方式,很难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容易出现仅根据样品的鉴定结果推断出全部商品均为假冒这一以偏概全的结论。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进行鉴别时,不应轻易采用随机抽样鉴定的方法,鉴定的范围应包括所有涉案商品,切实体现“以事实为依据”的办案原则。□袁夕康

(二)笔者认为本案中的湖南经销商超出合同规定的区域销售服装,违反了与厂家签订的品牌服装特许经营合同,属于民事合同纠纷,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工商机关无权查处。某服装店不构成商标侵权,工商机关依法不予立案查处。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商业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本案中,厂家授权给湖南经销商经营品牌服装,双方签有代理协议,即特许经营合同,符合此法条规定,属于《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调整的行为。工商机关不是特许经营活动的主管部门,此案不属于工商机关管辖的范围。

厂家与湖南经销商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对销售区域作出规定,应受《合同法》调整。湖南经销商超出特许经营合同规定的区域,销售服装给某服装店,厂家可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湖南经销商应承担违约的民事责任。本案中某服装店销售的服装是从湖南经销商处购入,并有进货凭证、银行付款凭证、执法人员与湖南经销商通话记录等证据证明,其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工商机关对厂家的举报应依法受理,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给予答复:不予立案,并建议其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对于“串货”案件,笔者认为最佳的处理方式是通过行政告诫、宣传教育的方法,增强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对商标注册人的投诉或举报,如果确定属于“串货”行为,工商机关原则上不予立案,可建议其寻求法律途径予以解决;对当事人应批评教育,同时讲解《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知识。

□段和生

(三)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商标注册人出具的鉴定报告是否可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的问题。

鉴定报告首先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采用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本案商标注册人虽然具有鉴定资格,但其出具的鉴定报告没有说明鉴定方式、方法和假冒商品的具体特征,不符合上述形式要件。另外,鉴定报告与其他证据之间应当具有一致性。商标局《关于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及标识鉴定有关问题的批复》(商标案字〔2005〕第172号)规定:“被鉴定者无相反证据推翻该鉴定结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该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予以采纳。”但本案中厂家出具的鉴定报告与其他证据之间具有明显矛盾,由现有证据无法得出涉案服装是否侵权的结论。由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某市工商局作出销案并退还扣押服装的决定是正确且必须的。

对原文所述第二个争议,笔者认为,既然办案人员调查所取得的证据不能证明涉案服装系假冒商品,就应当认定当事人不构成侵权行为。当事人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某市工商局通知服装店负责人提供涉案服装是真品的证明材料这一做法不妥。“疑罪从无”的法治理念也应当在行政执法领域得到贯彻。

针对工商机关在执法实践中经常接到的“串货”举报,笔者认为,对单纯“串货”的举报,因为涉及代理商与厂家之间的合同纠纷,工商机关无权查处,不宜介入;若同时兼有假冒商品的举报内容,则要在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相应处理。□陈 萍

(四)笔者认为,对涉嫌“串货”的举报,工商机关处理时应谨慎采取强制措施。根据《商标法》 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物品,工商机关可以查封或者扣押。可见,要采取强制措施,必须“有证据证明”涉案商品是侵权物品。如果投诉人只是出具鉴定报告,没有载明鉴定的方式、方法、真假区别依据等,不能起到“有证据证明”的作用,就不能采取查封或扣押的强制措施。

工商机关应投诉人的请求,可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对证据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投诉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此外,工商机关在办案过程中,要合法、公正、及时地调查收集证据。让当事人限期提供证据只是收集证据的一种方式,不能因为当事人拒绝提供证据便作出对其不利的行政处罚。

□丁丽梅

(五)1.笔者认为,在商标行政执法中,工商机关采信商标权人出具的涉案商品为假冒的鉴别意见,务必排除合理怀疑。

据原文介绍,通过感官检查,涉案服装及标签的品质、外观,与商标权人认可的或者有证据证明已上市的同种类、同规格甚至同批次的真品服装无差别。某服装店负责人主张涉案服装为真品,提供了进货凭证和银行付款证明,并说明了符合情理的进货渠道(其供货商是商标权人授权的外地代理商,该供货商虽未出具书面证词,但电话确认涉案服装是其供应的真品)。

此情形下,商标权人出具的仅有假冒结论而无合理理由、依据,且未说明理由、依据的鉴别意见,属于未能排除合理怀疑。涉案服装有可能是“串货”的真品,商标权人有可能为打击“串货”行为故意将真品鉴别为假冒商品。经工商机关催促后,商标权人在合理期限内仍不能提供鉴别涉案服装为假冒商品的合理理由和依据,说明其未能证明涉案服装为假冒商品。为此,即使商标权人承诺承担法律责任,也不能采信其出具的鉴别意见。据此,工商机关应作出无证据证明涉案服装为假冒商品,侵权事实不成立的认定,决定销案并告知举报人。

如果工商机关能够调取证据,证明以下事项:A.涉案供货商确系商标权人授权代理商(有代理协议或商标权人认可);B.涉案服装系该供货商供应(如物流运输单据或其他交易凭证,或供货商电话录音确认);C.涉案服装及标签的材质,与同规格、同款式、同批次真品之间,通过微量物证鉴定,具有同类性和同一性。此情形下,除非商标权人提出确凿的相反证据,否则,工商机关应当认定涉案服装为真品,侵权事实不成立,决定销案并告知举报的商标权人。

2.采信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别意见之所以要排除合理怀疑,是基于三方面原因。

首先,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款,所有的证据材料都应当符合法定形式,并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六十二条则明确,如果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格,或者鉴定程序严重违法,或者鉴定结论错误、不明确或内容不完整,法院不会采信相关鉴定结论。参照法释〔2002〕21号第三十二条,工商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对鉴定结论除应当核查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鉴定资格及签名盖章、鉴定结论的形式和内容外,还应当核查鉴定程序、鉴定方法、鉴定依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规定。无论涉嫌违法者对鉴定结论有无异议、能否提供确凿充分的相反证据或理由,都不能免除工商机关上述核查责任。

其次,虽然商标权人对自己产品和标志具备哪些特性以及涉案商品是否自己生产,具有相应的发言权和鉴别能力,但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别意见属于鉴定结论还是属于书证,应结合个案具体分析。如果商标权人运用科技手段或者专门知识,对涉案产品的成分、结构、风格、口感等特性,以及标签包装的特性,与自己产品是否存在同类性和同一性进行鉴别和判断后,出具的书面结论符合法释〔2002〕21号第十四条的规定,应当作为鉴定结论使用,具有更高的证明效力。如果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别意见不具备第十四条载明的全部内容,或者仅仅根据涉案产品型号、款式,所标批号或日期、所用包装标签是自己从未生产过或使用过的,就鉴别其为假冒商品的,应当作为书证使用。也就是说,鉴别意见是否载明合理理由和依据,影响其证据类别和证明效力。

最后,商标权人与涉嫌侵权者是利益冲突的双方,工商机关无论是否采信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别意见,都有可能被其中一方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若不采信鉴别意见,商标权人可能以工商机关不作为为由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但商标权人首先要证明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要证明涉案商品是假冒商品。此情形下商标权人的证明责任,与其对涉嫌侵权者直接提起民事诉讼时的证明责任是一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理由和依据,否则,其起诉工商机关不作为的理由就不成立。若采信鉴别意见,涉嫌侵权者可能以乱作为为由起诉工商机关。此时,工商机关首先要证明涉案商品是假冒商品。此情形下工商机关的证明责任和难度,不会低于商标权人直接起诉涉嫌侵权者时承担的证明责任。因此,从防范执法风险、合理分担证明责任、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的角度来讲,工商机关务必核查商标权人鉴别意见的合理性、真实性,排除合理怀疑。

□黄璞琳

(六)1.本案中厂家出具的鉴定报告不能直接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厂家是案件的利害关系人,其作出的鉴定报告应当属于证据种类中的证人证言。如果工商机关以厂家的鉴定报告作为主要的定案依据,一旦发生行政诉讼,极有可能败诉。

2.打击“串货”行为是企业自身的职责,工商机关不应介入。“串货”与假货有本质区别。“串货”是跨地区销售的企业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损害的是其他地区经销商的利益,销售者所串之货属于真品,不存在商标侵权的违法事实。

笔者认为,对“串货”行为,执法机关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最佳的处理方式是充分利用行政告诫、宣传教育的方法,增强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对于商标注册人的举报投诉,原则上不予立案,但可告知其调查情况以及出具虚假鉴定报告的后果,建议其寻求其他法律途径解决。□蒋春华

本案中的鉴证材料有效吗?

2011-08-02 09:54 案情:

A科技有限公司委托B对外贸易公司从马来西亚购进一批嘉实多润滑油用于销售。工商部门接到上海某知识产权咨询公司打假人员举报,称该批商品涉嫌侵权。执法人员对A公司仓库进行检查,当场查获尚未销售的嘉实多润滑油1000余桶,货值10万元。商标持有人嘉实多公司授权嘉实多(深圳)有限公司作为鉴定人辨别商品真伪。经现场鉴证,涉案润滑油为假冒注册商标商品。

分析:

在本案调查过程中,A公司对鉴定权的行使主体提出异议。A公司认为,涉案商品是从马来西亚进口的,中国境内的嘉实多(深圳)有限公司无权鉴定。A公司表示,只认可商标持有人或者法定检验机构作出的鉴定结论。办案机构没有采纳A公司的意见。

办案机构认为,商标权利人出具的鉴证材料属于书证,不是鉴定结论。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所表达和反映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书面文件或其他物体。相关法律规定对书证的制作主体和制作程序没有特殊要求。除公文和公证书等特殊文书外,书证一般没有固定格式,不需要对书证制作单位和人员的资格进行说明。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商标权利人有权对涉及其注册商标以及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的有关事项进行辨别和认定。根据《关于鉴定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真伪问题的批复》,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真伪,应由该注册商标的合法使用人或者法定检验机构鉴定。在双方鉴定结论不一致的情况下,如果注册商标合法使用人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结论是真实合法的,则应以注册商标合法使用人的鉴定结论为准。

在本案中,商标权利人嘉实多公司是依英国法律设立的英国企业法人,授权上海某知识产权咨询公司代表其处理中国境内的相关知识产权事宜,授权嘉实多(深圳)有限公司及其上海和广州分公司鉴别涉案的嘉实多润滑油产品与包装的真伪,并签署了相关鉴定文书。A公司提出异议后,投诉方通过实物对比证明了涉案润滑油属于侵权商品。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案机构查处了A公司的违法行为。

□天津市工商局西青分局 任 毅(本案例由天津市工商局法制处选送)

第二篇:由发错货引发的思考

由一件发错货的小事引发的思考

上周六,我所管理的包材库出现了一次小小的意外,事后我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了补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根据周日的生产计划,我需要给包装发放500大优铝箔42万张(7箱)。一直以来,因为物品较重,都是由包装人员自己搬货,我们点数。当日仓库内有两个批次(老批次剩余一箱),我让他们在老批次里面取1箱,在新批次里面取6箱,在新批次的保管卡上,填写 “付出”项是6箱,结存11箱。由于月底会计期关闭了几天(很多帐务无法录入ERP),当日正好恢复,我急着去录入积存下来的帐务,且出于对同事的信任,在他们搬走物料后,我以为他们是按照我交待取的货,没有进行再次确认,急忙锁门回办公室去录入帐务。在晚上做账时,我发现,我的实物只剩下10箱,但账面上却有11箱,少了1箱。我仔细分析原因,认为应该是包装的人员,在取货时,将剩余的1箱老批次取走后,又取走了新批次的7箱。第二天,我让秦小银去包装现场查看了一下,他们的现场的确多了1箱,于是我就打电话给包装的领料员,她也去现场看了,发现他们确实是多领了1箱,就把多领的那1箱还给了我。

事情过后,我并没有就这么放过了它,而是进行了深深的思索,通过这件事我想到了很多,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感受是:

1、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犯了错误,都可以找到各种理由来解释、掩饰,例如这件事情上,我可以找到的理由是:会计期关闭几天,使得我的事情累积到一天,结果忙中出错。但是,对于发生了的事情去争执对错没有任何意义。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弥补,怎么去解决,能够得到什么体会,什么教训。

2、如果我觉得每个月发货、收货量那么大,偶尔发错很正常,不去检讨、反省的话,日后必将接二连三地出错。更深入的想想,如果我这个环节屡次出错,会给我们部门带来多么差的影响,当我们的供应商和发货对象看到我们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将会对我们多么失望!他们不会找我的问题,只会觉得青岛啤酒有问题,会认为青岛啤酒的管理制度不规范!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电脑还有宕机影响工作的时候呢,偶尔的失误在所难免,既然有发错货,日后可能还会出现收错货,这一点我也要引起警惕。

4、我因工作忙,让他们自己按单取货,问题不大,关键是我应该在他们取完货后,及时确认,这个事情我少做了一个确认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我对于工作规章纪律的认识不足,执行不到位。倘若我严格按照工作规章工作,那么这次错误根本不可能发生。

5、要坚决杜绝“我以为”的这种想法,如果能少几份“我认为”,多几份认真,就会尽可能的避免发生这些错误。

最后,虽然我们经常在生活和工作中犯错,但只要我们能不断的反省,吸取经验和教训,有时事故的发生也是有利于我们成长的。以后,我将时刻以一个责任者的心态去细心的、用心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尽可能的确保工作万无一失。

第三篇:一起私了案件引发的思考

前不久,笔者接触了一起案件。

一天夜里,某村几个男青年酒后窜入邻村一家杂货店。当时已是深夜,店主已关门休息,这几个青年将店主用电线捆绑后,又踢又打,并抢走店中钱物。他们走后,店主挣脱捆绑,向村长报告了这件事。当时,店主与这几个青年互不相识。村长经过调查,确定此事系邻村几个青年所为,于是他们通过某村的村长,与这几个青年的家长达成协议,由家长们拿钱赔偿店主的损失,私下了结这件事。后来,这几个青年又因聚众斗殴,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此案告发。

目前,在我国民间,私了现象十分普遍。一般老百姓有了纠纷往往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笔者曾在公共汽车站向一些过往旅客提出“假如你与他人发生纠纷,你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回答几乎都是“当然是自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找居委会或派出所”;而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刑事案件以私了方式解决的,达到了30%,而民事、经济案件的私了率则更高。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与诉讼权利。”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一规定是指民事诉讼法律规定,是专门对民事纠纷而言的。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刑事案件(除少数自诉案件外),则不能以“私了”方式解决。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损害的是国家、社会、集体和人民的利益,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必须依法论处。任何人都不得以各种方式、理由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可是,为什么在我国,形形色色的“私了”现象仍然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呢?我想,这个现象的原因应当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思想密切相关。我国有许多古话,比如“民不举,官不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家丑不可外扬”等等。这些无一不在反映着大多数人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一些矛盾与磨擦是在所难免的。在一般情况下,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化解矛盾,也是极为正常的。但是这种方法有时却被用在帮助触犯不法分子逃避法律制裁,不可不说是一种遗憾。纵观“私了”事件的类型,我们不难发现,最常见的一类是涉及隐私方面,如男女关系方面的隐私的“私了”。受害者怕扩大影响,造成下半生的困扰,只能忍气吞声,犯罪者借机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另一类却是受害者的权益受到侵犯后,不向司法机关求助,反而用一些非常的手段,私下了结,有时甚至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罪行。笔者接触过几例故意伤害罪、投毒罪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本身权益受侵害后,不寻求有效途径帮助,而采取其它手段,伺机报复,将自己由可怜的受害者变为可悲的犯罪分子。

其次,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自封建社会以来,人们脑中的“人治”思想。公元前221年,这个第三者,在当地往往是较为德高望重的长者。象在本案中的某村村长等人。这类人集调解、见证于一身,通过他的调停,受害人得到了某些补偿,害人者逃避了法律的制裁。表面上看来,这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是一旦受害者一方反悔,或害人者觉得这样的惩罚不足为戒而继续为恶,就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本案中的那几个青年人,如果在第一次的犯罪中就受到一定的刑事处罚,得到教训,或许他们就不会再犯下后来的罪行。由此可见,以“私了”方式解决纠纷,存在无数隐患,有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在姑息养奸,助长罪恶。

无论采取哪一种“私了”,我们都不难看出,之所以会采用“私了”方法解决纠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公民们对国家法律的无知与漠视!我国制定法律的最基本任务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惩治犯罪。可是有些公民,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身权利被侵害时,不寻求司法保护,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而是通过“私了”,求助于“第三者”。这些当事人,无疑是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弃之不顾,足可见其何等无知!充当“第三者”的人,俨然将自己拥有的权势凌驾于法律之上,可见其对国家法律又是何等的漠视!我们决不能允许这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否则,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法律将失去威严。这类事件,也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走向“法治”的一大障碍。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把依法治国提升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因此,从群众入手,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水平,加大审判与执法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今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审判质量年”、“执行年”、“争创人民满意法院、法官”三大活动,反映了我们法院系统对于建立和加强法律机制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在根本上接受“法治”的观念,消除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感,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及时求助于司法部门,不再通过“私了”解决问题,而将寻求司法保护作为第一选择。

一起私了案件引发的思考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拖欠工程款案引发的思考

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拖欠工程款案引发的思考 朱烈桂

言:

近年来,由于政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道路、桥梁、房地产、基地、开发区、工业园等房地产建设工程项目中,出现了前所未所的拖欠工程款事件。这些事件已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职工和农民工工资的发放和建筑市场的正常招投标管理秩序,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作为一名执业律师,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中办理的一起建设施工合同拖欠工程款案,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并就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处理原则、无效施工合同的工程款结算方式、实际施工人利益的保护途径、工程质量保证金的缴纳和工程管理费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探讨性见解,与大家交流。希望对规范建筑市场的发展,有一定裨益。

案情介绍:

2005年底,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某省某市政府决定,控股成立了某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业主A)。2006年3月份,业主A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招投标,将一条通往省外的高速公路以总承包施工的方式,发包给某施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B)施工建设。B承接整个工程的施工任务后,将其中的三个工区的工程项目转包给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2006年5月,B与C签订“建筑工程劳务承包合同”约定:承包方式为总承包,B配合C进行现场管理、技术管理,C全权负责现场组织施工;工程款的支付与结算,实行综合单价承包,合同期内不作调整,工程量以业主A批复的工程量为准。B不向C预付工程款,每月底验工计价,扣除5%质量保证金。工程税金由B承担。C由于是家投资公司,没有相应的施工资质,于2006年6月与施工班组(实际施工人)D签订了一份《劳务合同协议书》,协议书约定:C将承接高速公路桥梁工程项目承包给D施工,包工包料;合同价,以工程量清单为准,在此基础上下调6%作为C的管理费用,单价表详见双方签字确认的附件;付款方式为,C按照D每月工程进度,由项目部报业主批复后,按实际完成的工程量90%支付,每月余额的10%在工程完工后付5%,余款5%作工程质保金,两年内付清。2006年12月,因各种原因,实际施工人D被迫退场。经D与C书面结算,本工程总工程款为1314178.3元,扣除材料款793267.8元,代付款81048元,借支款199000元,C拖欠D工程款392302元。2007年底,因民工上访,业主A支付了D实际施工人班组5万元民工工资。截止2008年实际施工人D作为原告起诉之日,共被拖欠工程款342302元。因业主A、总承包施工人B、转包人C三被告拒绝支付剩余拖欠的工程款,遂致诉。

据笔者了解,业主建设单位A截止目前为止,共拖欠总承包施工单位B工程款2230万元(含质量保证金)。目前,部分实际施工人已经或者准备起诉转包人C、总承包人B、业主建设单位A,转包人C和总承包人B迫于实际施工人的压力和自身财务资金问题,亦准备起诉业主A。

本案的发生,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本案中的一些争议问题,引发了笔者对建设工程施工领域中拖欠工程款现象的思考和探讨:

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非法转包、非法分包的处理原则

根据《建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建设工程转包是指承包人(总承包人和专业分包的承包人)在承包建设工程后,又将其承包的建设工程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转承包人)。对于转包行为,我国法律予以明确禁止。实践中,承包单位对其承包的建设工程未派出项目管理班子或其技术管理人员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以转包行为论处。建设工程分包是指经发包人同意或者认可,建设工程的总承包人将承包工程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

结合上述法律规定,我们可以认定,本案中,业主A将工程发包给具有法定施工资质的总承包人B是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有效;而总承包人B将工程肢解后转包给没有任何施工资质的投资公司转承包人C,是非法转包,合同无效;转承包人C又将工程项目分包给没有施工资质的实际施工人D进行施工,是非法分包,合同无效。

为实现三个代表“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策规定,最高法院援引合同法第73条的代位权的规定,突破合同法规定的合同相对性原则,于2004年10月25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第26条规定,实际施工人以转包人、违法分包人为被告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实际施工人以发包人为被告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为本案当事人。发包人只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对实际施工人承担责任。

本案中,我们充分运用合同相对性原则例外情形的规定,挖掘案件基本事实情况,搜集到了总承包人与转承包人之间、总承包人与实际施工人之间的联系材料,依法确定本案诉讼主体,让原告以“实际施工人”的身份,向转承包人C、总承包人B、业主建设单位A主张自己拖欠的工程款。

在建设施工合同的履行过程中,我们建议,实际施工人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签订好相关的合同,尤其是自己与转承包人之间的合同,一定要签订书面的合同。不然的话,一旦引起纠纷,连自己是实际施工人的身份都无法主张。其次,就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关的证据材料,包括发包人与总承包人、违法分包人签订的书面合同。最后,应当及时进行诉讼,以免因为运用其他方式解决问题无果的情况下,耽误了两年的诉讼时效。

二、无效施工合同可以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固定价结算工程款

1、工程款的计价结算模式

根据《合同法》、《建筑法》、2004年10月20日财政部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发包人、总承包人、分包人、应当在签订合同时对于工程价款约定具体的计价方式。目前来说,有三种计价方式,固定总价、固定单价、可调价格。固定总价,即一口价,是指在合同中确定一个完成项目的总价,在施工过程和结算时,施工单价和施工量不可调整;固定单价,是指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综合单价包含的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综合单价不再调整。可调价格,包括可调综合单价和措施费等,双方应在合同中约定综合单价和措施费的调整办法。三种方式,实践中,运用更多的是“固定单价”计价方式。

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来看,总承包人A与转承包人C之间实行的是固定单价计价模式,转承包人C与实际施工人D之间实行的也是固定单价计价模式。结合上述法律规定来看,虽然上述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合同均为无效,但当事人之间关于工程款的计价模式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受到法律保护。

2、工程款的类型和支付方式

工程款的类型分为预付款、进度款、竣工结算款。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在转承包人、实际施工人处于不利局面的情况下,仍然应当时刻注意工程款的结算模式和结算时间,及时向上一手承包人提交工程量报告和支付工程进度款的申请,或者以借支的名义向上一手承包人、总承包人、发包人借款,或者及时与转承包人进行书面的工程竣工结算,以赢得工程款结算的主动性。尽最大努力避免工程完工后,没有任何书面的竣工结算报告,而只能通过工程造价鉴定来确定工程款。

三、对拖欠实际施工人的工程款,总承包人、转承包人应当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发包人业主应当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

笔者认为,最高院司法解释就此问题的规定不够详尽,导致大量实际施工人的利益最终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规定的合法、公平、诚信原则,总承包人基于自己的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应当对实际施工人的利益予以保障。总承包人即使已经将工程款向转承包人、违法分包人支付完毕,但只要转承包人、违法分包人没有付清实际施工人的工程款,也必须对拖欠实际施工人的工程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作为发包人来说,虽然他们是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且欠付范围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实际施工人的上一手欠实际施工人工程款的数额限制;二是发包人欠总承包人工程款的数额限制,但是,他们应当就上述欠款是否清偿完毕,承担完全的举证责任。如果未能充分举证证明“没有拖欠任何工程款”,则应视未举证不能,与总承包人一并就拖欠实际施工人的工程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四、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的“质保金预先扣除”,不受到法律保护

根据《建筑法》、《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司法解释第25条以及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第12条之规定,我们可以确认,质量保证金的扣除的特别约定是以转包合同、分包合同有效为前提条件。本案中,由于总承包人B与转承包人C签订的合同、转承包人C与实际施工人D签订的合同,均属于无效合同,因此,他们之间关于预先扣除的约定,缺乏法律依据。

五、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约定的管理费违反了法律禁止性规定,不应当被扣除

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本案件中,转承包人无权将其承包到的工程分包给实际施工人施工,更无权从该合同转让中谋取利益。因此,转承包人C与实际施工人约定6%的管理费,缺乏法律依据,转承包人无权扣除这些费用。

总体来说,这起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拖欠工程款诉讼案,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在此,笔者衷心地希望,我们广大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索赔、追究违约责任的每一个环节,都予以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工程款拖欠的事宜,切实维护自身的最大合法利益。

第五篇:一起拖欠工程款纠纷案引发的思考

一起拖欠工程款纠纷案引发的思考

案情介绍:

2005年底,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某省某市政府决定,控股成立了某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业主A)。2006年3月份,业主A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招投标,将一条通往省外的高速公路以总承包施工的方式,发包给某施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B)施工建设。B承接整个工程的施工任务后,将其中的三个工区的工程项目转包给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2006年5月,B与C签订“建筑工程劳务承包合同”约定:承包方式为总承包,B配合C进行现场管理、技术管理,C全权负责现场组织施工;工程款的支付与结算,实行综合单价承包,合同期内不作调整,工程量以业主A批复的工程量为准。B不向C预付工程款,每月底验工计价,扣除5%质量保证金。工程税金由B承担。C由于是家投资公司,没有相应的施工资质,于2006年6月与施工班组(实际施工人)D签订了一份《劳务合同协议书》,协议书约定:C将承接高速公路桥梁工程项目承包给D施工,包工包料;合同价,以工程量清单为准,在此基础上下调6%作为C的管理费用,单价表详见双方签字确认的附件;付款方式为,C按照D每月工程进度,由项目部报业主批复后,按实际完成的工程量90%支付,每月余额的10%在工程完工后付5%,余款5%作工程质保金,两年内付清。2006年12月,因各种原因,实际施工人D被迫退场。经D与C书面结算,本工程总工程款为1314178.3元,扣除材料款793267.8元,代付款81048元,借支款199000元,C拖欠D工程款392302元。2007年底,因民工上访,业主A支付了D实际施工人班组5万元民工工资。截止2008年实际施工人D作为原告起诉之日,共被拖欠工程款342302元。因业主A、总承包施工人B、转包人C三被告拒绝支付剩余拖欠的工程款,遂致诉。

据施工单位B称,业主建设单位A共拖欠其工程款2230万元(含质量保证金)。而部分实际施工人已经或者准备起诉转包人C、总承包人B、业主建设单位A,转包人C和总承包人B迫于实际施工人的压力和自身财务资金问题,亦准备起诉业主A。

本案的发生,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本案中系列纠纷的产生,应引起施工企业对建设工程施工领域中拖欠工程款现象的思考和探讨。

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非法转包、非法分包的处理原则 根据《建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建设工程转包是指承包人(总承包人和专业分包的承包人)在承包建设工程后,又将其承包的建设工程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转承包人)。对于转包行为,我国法律予以明确禁止。实践中,承包单位对其承包的建设工程未派出项目管理班子或其技术管理人员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以转包行为论处。建设工程分包是指经发包人同意或者认可,建设工程的总承包人将承包工程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结合上述法律规定,我们可以认定,本案中,业主A将工程发包给具有法定施工资质的总承包人B是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有效;而总承包人B将工程肢解后转包给没有任何施工资质的投资公司转承包人C,是非法转包,合同无效;转承包人C又将工程项目分包给没有施工资质的实际施工人D进行施工,是非法分包,合同无效。最高法院援引合同法第73条的代位权的规定,突破合同法规定的合同相对性原则,于2004年10月25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第26条规定,实际施工人以转包人、违法分包人为被告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实际施工人以发包人为被告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为本案当事人。发包人只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对实际施工人承担责任。

在建设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我们建议,实际施工人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签订好相关的合同,尤其是自己与转承包人之间的合同,一定要签订书面的合同。不然的话,一旦引起纠纷,连自己是实际施工人的身份都无法主张。其次,就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关的证据材料,包括发包人与总承包人、违法分包人签订的书面合同。最后,应当及时进行诉讼,以免因为运用其他方式解决问题无果的情况下,耽误了诉讼时效。

二、无效施工合同可以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固定价结算工程款

1、工程款的计价结算模式

根据《合同法》、《建筑法》、2004年10月20日财政部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发包人、总承包人、分包人、应当在签订合同时对于工程价款约定具体的计价方式。目前来说,有三种计价方式,固定总价、固定单价、可调价格。固定总价,即一口价,是指在合同中确定一个完成项目的总价,在施工过程和结算时,施工单价和施工量不可调整;固定单价,是指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综合单价包含的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综合单价不再调整。可调价格,包括可调综合单价和措施费等,双方应在合同中约定综合单价和措施费的调整办法。三种方式,实践中,运用更多的是“固定单价”计价方式。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来看,总承包人A与转承包人C之间实行的是固定单价计价模式,转承包人C与实际施工人D之间实行的也是固定单价计价模式。结合上述法律规定来看,虽然上述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合同均为无效,但当事人之间关于工程款的计价模式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受到法律保护。

2、工程款的类型和支付方式

工程款的类型分为预付款、进度款、竣工结算款。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在转承包人、实际施工人处于不利局面的情况下,仍然应当时刻注意工程款的结算模式和结算时间,及时向上一手承包人提交工程量报告和支付工程进度款的申请,或者以借支的名义向上一手承包人、总承包人、发包人借款,或者及时与转承包人进行书面的工程竣工结算,以赢得工程款结算的主动性。尽最大努力避免工程完工后,没有任何书面的竣工结算报告,而只能通过工程造价鉴定来确定工程款。

三、对拖欠实际施工人的工程款,总承包人、转承包人应当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发包人业主应当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规定的合法、公平、诚信原则,总承包人基于自己的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应当对实际施工人的利益予以保障。总承包人即使已经将工程款向转承包人、违法分包人支付完毕,但只要转承包人、违法分包人没有付清实际施工人的工程款,也必须对拖欠实际施工人的工程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作为发包人来说,虽然他们是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且欠付范围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实际施工人的上一手欠实际施工人工程款的数额限制;二是发包人欠总承包人工程款的数额限制,但是,他们应当就上述欠款是否清偿完毕,承担完全的举证责任。如果未能充分举证证明“没有拖欠任何工程款”,则应视为举证不能,与总承包人一并就拖欠实际施工人的工程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四、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的“质保金预先扣除”,不受到法律保护

根据《建筑法》、《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司法解释第25条以及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第12条之规定,我们可以确认,质量保证金的扣除的特别约定是以转包合同、分包合同有效为前提条件。本案中,由于总承包人B与转承包人C签订的合同、转承包人C与实际施工人D签订的合同,均属于无效合同,因此,他们之间关于预先扣除的约定,缺乏法律依据。

五、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约定的管理费违反了法律禁止性规定,不应当被扣除

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本案件中,转承包人无权将其承包到的工程分包给实际施工人施工,更无权从该合同转让中谋取利益。因此,转承包人C与实际施工人约定6%的管理费,缺乏法律依据,转承包人无权扣除这些费用。总体来说,这起具有典型意义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拖欠工程款诉讼案,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施工企业应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索赔、追究违约责任的每一个环节,都予以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工程款拖欠的事宜,切实维护自身的最大合法利益。

孟洁

下载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起学生打架事件引发的思考

    一起学生打架事件引发的思考 ―――――陈红玲 昨天(10月19日)下午王治华和陈华华的打架事情,让我心惊胆颤,至今心有余悸。去医院给陈华华全面检查,做CT,输液,医生告诉我,华华没有......

    一起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引发的思考

    一起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引发的思考 李月兰近期,基层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发现一起不法分子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通过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剖析,发现涉案人的手法基本相同且......

    串货案例

    小王在1999年3月份被公司派往A地负责市场开发工作。公司曾经连派两人去A地建立营销网络,然而都没有成功,小王去A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理顺营销渠道,建立营销网络,为顺利进入A地......

    一起借款案

    一起借款案 诉辩主张 1.原告诉称:被告于1992年12月31日从原告处贷款200万元用于萧县供销大厦建设,并用其办公楼作抵押。贷款到期后,被告仅归还了部分利息,尚欠本金200万元、利息......

    天价葡萄案引发的思考(刑法作业)

    天价葡萄案引发的思考(刑法作业) 2003年8月7日凌晨,北京海淀区香山派出所的民警巡逻至香山门头村幼儿园门前时,发现有4名男子抬着一个可疑的编织袋。盘查后,警方获悉,该4名男子编......

    一起HIV针刺伤引发的思考(大全五篇)

    一起HIV针刺伤引发的思考 20XX年X月,XX医院一位医务工作者在为某HIV高度疑似患者行手术时发生一起针刺伤。详情报导如下:某日,XX科HIV高度疑似患者A于手术室行手术,当日共8~9......

    一起教材回扣案的分析与思考

    根据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省市政府和省教育厅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专项部署,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构建“和谐教育”,我局于2006年3......

    对一起涉法上访案的思考

    在今年开展的集中处理涉法上访问题专项活动中,固始县检察院在上级院、县委政法委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妥善处理了一起历时8年缠诉不止的涉法上访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