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1:2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思考》。

第一篇: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思考

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思考

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

承德自古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的区域,而这些多种文化的荟萃必然也会使其形成一种富有创造力与生机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探讨了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与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参考思路。

一、发掘和研究承德民族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承德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以及民俗考古遗物等都是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的范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承德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研究,不管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还是对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承德自古就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交往和杂居以及融汇的地域

承德位于长城以北,是连接东北和华北以及蒙古地区的三角地域,地处关内外的要塞,而且也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地域,在历史上曾有很多民族聚居在这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的荟萃在民族关系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承德是中原通往北方的交通要塞

在中国的历史上,关塞以及长城地带自古就是各民族杂居融合的地域。古代时期的承德,是中原通往北方的一个交通要塞,承德位于古北口地带,这里作为一个要塞,当战争来临时就会把城门关上,在和平年代就会将城门大开,便于南北通行与通商。由于这里的人口流动非常频繁,因而呈现出了多民族和多文化共存并相互影响的大融合情形。

承德在历史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对其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发掘和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二、丰富多彩的承德民族文化遗存

从史前开始,承德就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地域,这两种民族文化传统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地域,许多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承德地域就存在着人类的活动,考古已经发现了这个地域存在着20多处的古人类的洞穴遗址,出土了数十种的动物骨骼的化石。在丰宁地区还发现刻有铭文“亚邀请“三脚架,这是亚氏族部落商代遗址关闭。战国秦汉时期,有超过20座壁分布的秦汉时期的燕长城附近的长城承德地区,全市已出土一批铁,青铜,陶瓷,钱币和各种建筑构件。在承德地区还发现了许多的北魏和隋唐时期的文物。例如:北魏时期的青铜佛像雕刻,北魏太和年间的青铜菩萨,有很多箍筋和铁壶、双耳铁等。各种各样的辽,金元时期文物,也广泛分布于承德地区,龙华县土城子古城就是一个典型。有瓷的窑和施工现场,出土了一批生产、生活用具和各种丰富的瓷。明代承德属北平府,发现许多明代遗物和遗迹长城沿线附近,如记载了当时修建长城和守卫蓟辽宁边镇的各种碑刻等。清代承德的各类文物不仅有丰富的物种,也是世界有名的。这里的加德满都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结合了历史,民族,文化,宗教,艺术的各种元素,它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殿堂。

这些也只是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其中的一部分,尽管它们正在不断的被人们发掘出来,然而人们对它们的文化艺术价值的认知还并不全面,仍然还有许多的民族文化珍宝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与研究。

三、关于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多开展民族考古工作,解决历史缺环的问题

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发掘的过程中,尤其是对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的发掘往往存在着不小的难度。原因在于这些民族的活动范围很广阔,而且这些游牧民族的流动性也非常频繁,生存环境也相对恶劣也不善于论经治史,因此关于他们的史料记载就非常少。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研究,田野考古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承德来说,地上和地下还存在很多的文化遗存,例如:每个县区的民俗方面的文物遗迹,以及在山庄内外所存留的清代遗址等等,这些都需要去我们更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考古来获得掌握详实的资料,民族文化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下去。我们要对全部的遗物和遗迹进行认真的研究和科学的断代,进而明确其族属,还要加强与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合作。

虽然承德现有的考古资料比较丰富,但仍有许多空白的历史。例如,在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文化遗存的过渡期,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空白,为洪山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遗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并系统的考古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宗族问题研究。近年来,山戎文化在承德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果,但系统的研究还是缺乏。剩下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山戎文化遗存考古调查的重点主要放在丰宁和滦平以及龙华县境内,深入开展研究,为山戎文化内涵及其分布在全面燕山熊和发展规律的揭示。此外,有辽代奚族的城市,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城市问题,辽代及其相关的学术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国家考古的方法来进一步探讨其民族文化遗产的解决。

(二)档案资料搜集

承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可是对于长城以北的那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相关方面的记载史籍却很少。这些游牧民族有个有自己的文字或者有的已经失传。比如说匈奴没有文字,鲜卑族有文字但已经失传了,有些民族的文字流传下来了然而人们却并不认识,无法了解其中的涵义,还有的古代民族的文字资料到现在都不为人所知。因此,对于各民族的档案资料进行挖掘和整理以及收集也是使民族文化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基础。

(三)注重考古和文献的结合

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不能够只是就文物来说文物,而要通过文物来了解历史。承德地域的民族文化中交融着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其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以及发展渊源等都在其中交错着,因而,这些都需要考古和文献的结合才可以使研究更透彻。考古能够对文献记载中的不足与谬误之处进行更正与补充,而文献可以给考古调查提供科学的线索。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将文献和实物相互印证的方式来使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及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的系统推进。

参考文献:

[1]清道光九年《承德府志》。

[2]《史记?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4]金毓黻:《东北通史》,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年版。

第二篇:对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对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杨汉立 苏盛跃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先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生动反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民族的魂之所系、根之所在。它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堪忧,呼吁加大力度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健词】会同非物质文化遗产 调查 保护 建议

会同县位于湘西南,与黔桂相邻,属于侗、苗、汉等多民族杂居地区。近年有学者提出会同为炎帝故里,2009年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会同县人民政府主办、先秦学会协办的“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在会同成功召开,其成果得到学术界高度赞赏。会同地域文化因为多元杂揉而颇具丰富性,又因为地处偏远、以往较为闭塞而极富古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其中数量占绝大多数的易学文化、农耕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其生存状况令人十分担忧。

一、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消亡的速度惊人

会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千万年来,会同先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其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齐全,会同县人民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加以保护,却仍然面临着濒临失传、辉煌不再的危险局面。

资源状况。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富集,现有林城镇“肖氏民间手工竹编技艺”和高椅乡傩戏《杠菩萨》等列为湖南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田侗族苗族乡音乐舞蹈《苗族打鼓锄茶》等列入怀化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团河镇民间舞蹈《罗汉戏狮》、广坪镇民间音乐《拉木号子》、连山乡民间舞蹈《斗牛舞》等列入县级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山乡民间舞蹈《神农裸祭》、宝田侗族苗族乡《草龙舞》等列入县级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加快,各民族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冲击,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失去生存土壤的变化中加快了流失和消亡的速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现状堪忧。

——种类繁多,数量较大。2009年,对全县25个乡镇的345个村进行普查。据初步统计,全县16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200多种。据普查后整理,全县共编纂文字资料两册计3万多字、照片3000余幅、音像资料91盒(录音36.8小时、录像74.8小时)。调查发现项目线索834条,涵盖16个门类200多个种类,其中民族语言16个、民间文学115个、民间美术55个、民间音乐116个、民间舞蹈40个、戏曲42个、曲艺25个、民间杂技3个、民间手工技艺60个、生产商贸习俗8个、消费习俗24个、人生礼仪136个、岁时节令22个、民间信仰74个、民间知识96个,还有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个。由此可见,会同县人生礼仪、民间音乐、民间文学资源尤为丰富,分别占调查项目总数的16.4%、13.9%和13.7%,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杂技资源十分稀缺,占比仅在0.2%和0.3 %左右。

普查后,精心筛选出一批重点保护项目。团河镇“罗汉戏狮”、地灵乡“拉木号子”、沙溪乡“吊龙”、“板凳龙”、连山乡“牛铃舞”等等,这是继会同县成功申报“肖氏手工竹编技艺”、高椅“傩戏杠菩萨”和“宝田苗族打鼓锄茶”等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后又一次搜集整理的重点项目。“会同方言”,连山乡的“斗牛舞”、“嫁女踩八卦”,宝田乡“草龙舞”,洒溪乡的“牛角棋”,林城镇的“采叶调”等濒危项目,对“炎帝故里在会同”新说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罗汉戏狮”、“拉木号子”、“斗牛舞”、“草龙舞”、“神农裸祭”等5个项目已列入第一、二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并将“斗牛舞”、“草龙舞”作为我县申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项目,同时,将“高椅傩戏”、“肖氏竹编手工技艺“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申报项目。

——分布不均衡,具有差异性。会同县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全境的文化具有较高程度的共性。但由于山脉和河流的分割,境内也形成了多个文化小圈子,各片区、各乡镇的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特色,且在种类、数量的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因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主要是因湘中文化影响形成了小河片(巫水河)文化区、因官方文化和洪江、黔城等相对发达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县城及县北文化区,因“酸汤话”文化影响形成了清水江沿岸文化区,因相对封闭形成了相对古老的连(山)广(坪)青(朗)蒲(稳)文化区。从分布数量差异看,过于封闭或与湘中地区接壤的一些乡镇种类相对少一些,如青朗、金子岩等乡镇。从项目在全县分布的差异性来看,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门类的项目大同小异,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曲艺民间信仰等门类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

——消亡现状令人震惊。近几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县内宝贵的精神财富,会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同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绩。但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恶化,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流失状况极为严重。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存在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下来,靠的就是口传心授和祖传绝活再加社会需求。如今,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民间艺术既没市场,年轻人不愿学,还被社会作为腐朽落后的代表而遭到轻视或唾弃,前改革开放初一些民间艺术品被作为柴火烧掉。因“人死艺亡”,相当一部分项目已经失传,给会同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比如在该县历史上有名的簟子戏、三棒鼓、嫁女踩八卦等技艺久已失传,这充分说明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附着现代化迅速推进和老一辈人的去世,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的速度惊人,十几年甚至数年工夫就大批量集体失传。因此,加强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己经刻不容缓。

传承人状况。一切问题,首要的还是人的问题,传承人是非遗传承最重要的因素。从调查情况看,会同县非遗传承人状况极为不乐观。

——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迈力衰、后继乏人。虽然会同县现有肖体贵、李盛国二位同志成功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椅傩戏杠菩萨”传承人杨国顺成功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其他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廖若晨星”、“白发苍苍”。调查中发现了一大批扎根民间的老艺人,但传承情况相当不妙。有相当一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且后继无人,目前一些老艺人相继退休和逝去,造成很多优秀剧目随之断根,无法复排。一些青年艺人月收入只有几百元,难以养家糊口,普遍情绪低落,纷纷改行或在外兼职。很多项目青黄不接,行当不齐,人才断层。如,“上刀山下火海”项目表演者全县不到10人,且都是50岁以上的人;沙溪乡以其独特的唢呐吹奏技艺和唢呐制造技术赢得了“唢呐之乡”的荣誉,可是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些“费力不赚钱”的手艺,现在能够制造“沙溪唢呐”的仅有6人,能够熟练吹奏者也仅不到30人;“打鼓锄茶”、“拉木号子”、“斑鸠调”、“神农裸祭”、“高椅傩戏”等优秀的民间艺术早已退出了人们的生产生产活动,只是少数人参加的舞台表演节目了。肖氏竹编以其精美绝纶的技艺令人惊叹,现在传承人年近70岁了,虽然愿意授徒,却一直无人愿当学徒。神秘文化的大量技艺,因为“破四旧”老一辈传承人心有余悸不敢公开授徒,又因只能家传的老规矩而传播甚少或大量失传。

——非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偷工减料”、“基因变异”。如今,因为西文文化、城市文化、快餐文化迅速蔓延、大量入侵,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观念改变,“尝新节”、“哭嫁”等许多生产生活习俗基本消亡,普通的节日习俗也已经被简化得面目全非;山歌、酒歌等浓郁的地域文化形式已经难以见到,新一代人只会唱流行歌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歇后语等优秀的文化积淀已经不能传播,年轻人只愿意看电视、上网,讲述现代的故事,甚至只能说说当前的新闻。会同方言在迅速变异。会同话是一种相当独特、相当古老的语言,与县市区的方言绝然不同,能与上古汉语对接,被称为上古汉语的活化石。但随着普通话的强制推广和人们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40岁以下的会同人说的会同话已经与上一辈人说的发生了很大的差异,其用词和发音掺杂了大量话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汁原味。

二、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保护,切实防止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凝结着一定区域内民族民间审美意向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形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展示干百年来我们民族的生活智慧、劳动智慧以及人生智慧,可以寓教于乐地培养下一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责任。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行和经济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化侵袭和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当今,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受到了时尚文化的冲击、现代文化样式的挤压和市场经济的冷落。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传承,关于民族的记忆、文化的发展都可能随之消失,一个民族、一个地方就将没有根与本,那么最终没有生存的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县里不仅要有“非遗”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而且要建立安全可靠的保护制度和工作机制,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县、乡两级工作网络。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行业划分,分散在文化、工艺、园林、商贸和社团等部门,应实行行业牵头负责制度,统一部署,明确标准,分头运作,以条为主,条块结合,集中审定,确定项目,落实普查、整理、抢救、保护和申报的责任。同时,要建立专业骨干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面广,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需要我们建立一支既有专业知识、懂专业技术,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又有乐于奉献品格的骨干力量

来从事这项艰巨而光荣的工作。

加强宣传,形成合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相对费时、费力、艰苦的工作,资金投入后不能很快看到成果,又不会产生很大的轰动效应。因此,在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理念下,许多干部、群众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抢救和申报工作给予足够重视。虽然通过前期的一些宣传和普查工作,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群众的认识水平普遍还不太高。一些民间艺人对“非遗”申报和传承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有些群众认为社会发展了,文明程度高了,机械的普遍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以前一些传统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可以淘汰;有的认为一些民间歌舞、传说都登不得大雅之堂,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热衷于时尚、流行文化,把传统的文化、习俗视作羞于见世面的“老土”。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懂得传统文化的价值。另外,可以建设非遗展示场馆不但可以存放、研究和展示普查中收集的珍贵实物,还能让普通群众和中小学学生参观,参与一些活动,起到宣传培训作用。

采取措施,加强保护。所采取的措施要全面有效,积极、主动、及时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加以保护。

——经常普查,精心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不能光靠数年一次的集中行动,还要靠经常性的工作,真正摸清资源家底,整理建档,制定好保护规划,规范管理,做好后续保护,确保活态传承。对普查项目进行梳理汇编,按照“全面性、系统性、真实性”的原则,对已经取得的普查线索进行修正补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内容详实的项目及时进行了整理、编撰。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做好查漏拾遗工作,实施普查工作“回头看”,做到不漏一村、不丢一个社区、不丢一个项目。可以聘请了具有一定文字功底、热心“非遗”事业的老同志参与汇编工作,根据普查初步成果,对搜集到对第一阶段有价值的非遗线索进行重点筛选,进一步挖掘和系统整理、分类归档、严格登记,认真地填写好调查表,建立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

——突出重点,挖掘抢救。及时挖掘抢救本地区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濒危项目、高价值项目、特色明显项目、代表性强的项目、传承人年事已高项目、高潜力项目和影响广泛项目等优先进行深度调查,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等采集,及时加以抢救和重点保护。会同当前须重点抓好“高椅傩戏”、“苗族打鼓锄茶”、“肖氏竹编手工技艺”、“罗汉戏狮”、“拉木号子”、“斗牛舞”、“草龙舞”、“神农裸祭”、“渔鼓”、“吊龙”、“板凳龙”、“立屋号子”、“牛角棋”、“根雕竹雕”、“耍那机”、“莲花落”、“会同方言”等项目申报“非遗名录”和保护、传承工作。

——设立基金,促进保护。资金短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很难维持下去,保护也就成为空话。由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基金,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管理机构。同时,县政府牵头,动员社会力量捐献资金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政府可采取命名、表彰等方式,答谢社会各界人士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作出的贡献。由政府建立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制度,完善传承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传统技艺的传习和保护、发展。

——强化传承,夯实基础。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最有效的途径。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只有传承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保护,才能使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建议对有

一定影响的民族民间老艺人和民间工艺大师有重点地采取保护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活动环境,鼓励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对政府命名的传承人规定带徒授艺的任务,并检查落实,将那些最原始、最自然、最具有原生态特点的文化基因,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起来、传承下去。另外,传承可以与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旅游景点人气等方面的优势进行现场表演、现场展示(展览)、现场买卖,使传承面宽一些,受众群多一些。同时,在青少年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带入课堂,让他们从小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后成为传统文化名副其实的传承人。

——多元保护,科学开发。如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实现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一是属地化保护。即遗产在哪儿,就在哪儿保护,保护文化的生长环境和文化韵味。这种保护对象大都为本土的节庆、民俗、民风等。二是异地化保护。譬如,有些民俗、民间艺术是可以从村寨走进城市生活的。因为这种方式强调固有的生活、文化环境等原生态状态,可以通过展演、交流、旅游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三是创新性保护。这种在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是最具文化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如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和原生态音乐、歌舞、戏曲等,一方面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以声光色电来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神韵;另一方面,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上丰富、形式上创新,推进非遗项目的广泛传播和传承。创新性保护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类,加强与旅游的联姻,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表演艺术,开展本土民族民间文化商演、展演、展览活动,将民间艺术融入风情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重点指导抓好粟裕大将故里、连山炎帝故里、高椅古村、鹰嘴界自然保护区等一批民间艺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制订相应优惠的文化经济政策,吸引企业家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一批独具会同民族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品牌。把那些具有观赏性、互动性、体验性的项目挑选出来,有组织、有目的地加以活态化呈现,走进现代乡镇和城市生活。如利用春节、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将其引入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使人们从生活中强烈感知非物质文化的同常化、时间化、审美化。同时不断推出本县的原生态文化精品,参加全国和各民族地区的交流展示展演活动,扩大会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组织好本县的各种艺术表演节目,在重大的民族节日中充分展示我县民族特色风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文化旅游,向世人展示神秘的易学文化、农耕文化。

总之,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群众文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用之不尽的宝库。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保护好这些遗产特别是正在消亡的遗产,是文化工作面临的又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珍惜成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以非遗保护、利用和管理为基础,以表演和展示为主要载体,以广大群众受惠为目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有交的保护的,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文化大县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第三篇:浅谈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心得

浅谈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心得

福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这点我从对传统工艺的了解中颇有感受。如福安银器制作工艺、畲族银饰锻制技艺、泉州锡雕技艺、宝剑锻造技艺等各种传统工?,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瑰宝,是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主要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因此社会形态的变迁、价值观的改变、传承人的断层等都可能使传统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从整体性出发即从文化生态角度考察地方文化形成独特性的原因是很重要的,不仅可以看出传统特有的造物思维,并且对于今后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能够在坚持保护传统工艺的本真性、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发展。

一、传统工艺之美

传统造物活动所使用的原材料绝大多数属于自然物,有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特质和规律。“适用”属于物的层面,解决的是物与人的关系。物的材料都应各自应用在适当的方面,置于适宜的地方,我们应充分认识和和利用材质特性,使材料的物性适之于物。同时,适用之物还要适合使用环境的要求。传统造物时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利用当地物产的方式更加贴近自然。如福安银器制作工艺,主要是利用当地银矿产进行加工,将传统银雕工艺与畲族文化相结合,制作出纹饰精美、造型生动的银器,并以其独到的工艺技法和民族特色成为福建银雕工艺的卓越代表。

文质相宜意味着人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规律的运用对自然物进行设计,协调形式与内容、功能与审美的矛盾关系,使人们的创造力适之于物。如人们在莆田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中,传承了传统工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莆田当地的铸铜、金银镶嵌工艺,促进了技术运用逐渐走向成熟。

人始终是传统造物艺术生存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所在。与人相宜意味着通过顺应规律使材料适之于物、技术适之于物、造型适之于物、功能适之于物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化“善”为“美”。扎根深厚传统的造物艺术往往饱含造物者的思想情感,蕴涵造物者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态度,渗透造物者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美的便捷的途径和手段。因此,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真正”的器物所体现的技艺、物与物的联结关系、人与物构成的和谐空间、审美理想等会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人们在接受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造,进入造物艺术所构建的审美境界,召唤人们对美的觉悟和发现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启发人们进行美的创造。而人们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造物艺术,更进一步促进造物艺术的良性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对策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发生着大变化,设计、技艺和商业相整合,用设计创新激活传统,使传统转化为资本逐渐成为传统工艺活化的途径之一。当然,器物的创造、演变、发展、完善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传统工艺的活化并非强调将一些已经不具备实用意义的工艺制品贸然带入现代生活中。

首先,针对工艺品发展不足的缺陷,必须加强工艺产品的开发,发展地区独特的创意产品,从而提高传统工艺品的附加值。在恪守中国传统竹编文化的意义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不仅能够活化竹编工艺也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气息。在当代,创意产品具有的不仅是将创意灵感加以物化的产品,也是一种文化、精神、体验层面的产品。“民艺创造活动必定与民间文化观念相联系,民艺的创造观念也就是民间文化观念在民间审美创造活动中的形象体现,民艺是民间文化观念的一种物化形式和重要的传播载体①”,所以,现代人才会如此注重工艺产品的民艺精神。如明溪闽王宝剑发展了多种系列产品,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纹饰精巧,在剑鞘、剑架的制作上融合雕花的艺术特性,铸剑工艺与雕刻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刻工精致、富有审美与收藏价值的闽王宝剑,在延续传统铸剑工艺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客家人的勇气、力量与美。

传统文明的传承变异是要在保持本质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艺人“灵巧的双手”,恰如其分地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生活、现代审美,提高传统工艺品的附加值。因此,当代的传统工艺活化不单单是外表材料的简单“包装”,更重要的是“文质相宜”,本质与形式配合协调,在发挥材料的物理性能和装饰效果的同时,以传统手工艺、自然材料、用现代的审美思维来表现对装饰的理解,创造出“与时相宜”的产品。

因此,还要不断创新展示平台,围绕传统工艺项目特点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展示活动,比如在政府的扶持下可以每年在文化中心开展一到二次非遗项目展示,结合实际开展社会性展示。二是开展在客流量相对大的环境中,比如组织传统工艺到景区、车站等地进行展示。三是通过省、市组织外出展示。四是组织做好展示活动,进行经常性宣传,进行工艺文化教育,加深公众对传统工艺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

其次,必须加强保护和培养传承人员,进行传承基地建设。目前,福建地区的工艺美术市场发展不完全,短时间内无法保证充足的学习者以解决传承的情况下,对现有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尤为重要。除了传承者自身的努力(不断传承创新手工艺,开放视野,毫无保留地将技艺教授给学习者),还需要社会各界、各级政府予以重视,提供一定的支持。“对于技术人员的保护和培养,需从多种途径、分级分类进行②,”政府可以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分级保护制度,为激发艺人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可以设立相应的奖励,根据不同的艺人等级实行不同的财政补贴。私人企业可以协助政府培养手工艺者,提供补贴或资助。对于培养传承人的问题,目前主要是两种解决途径:一是开设技艺培训班(政府或私人企业),短期培养愿意从事传统工艺事业的年轻人或者有一定基础的手艺人;二是长期培养手工艺者,通过与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等稳定教育机构合的形式建立健全技术人员培养体系。从教学、培训、编制融为一体,形成传承、展示、教育等不同功能的基地链,并承担传承责任。通过社会教育和培训教学等途径,使传统工艺项目后继有人,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弘扬,使项目保护传承做到正常化、经常化、常态化。还可以通过普及传统传统工艺的相关读物和实施配套政策,加深人们对手工艺的理解和学习。

当传统竹编逐渐发展充分后,可以在地区建立传统竹编手工艺创意园。这个竹编创意园不仅可以肩负推广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各地区工艺交流的使命,更重要的是积极推动传统工艺的发展,促进消费,推动产业化,真正带动创意工艺产品发展与地域创意经济的转变。其现实意义及措施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重要的是,创意园要吸引各界人士对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创新活动,同时必须尽力保证其“大众化”,多与普通市民互动、共享,同时带动当地人对自身工艺文化的热爱,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

[注释]

①潘鲁生.民艺学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②刘畅.恩施州竹编工艺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美与时代,2009.[参考文献]

[1]张士闪,邓霞.当代民间工艺的语境认知与生态保护[J].新华文摘,2010(11):116-118.[2]董季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3]李豫闽.从闽台民间美术的传衍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J].东南学术,2012(2):233-238.(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第四篇:我对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研究

倡导“探究性”

提高实效性 ——我对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研究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

张新元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教学,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随时可见。探究不是目的、不是形式,而是手段、方法,旨在通过探究性的阅读,以点带面,参悟人生,在扎实中让学生“学有所得”,在巧妙设计中“润物无声”,在真实中求得“简单饱满”,在大气氛围中收到“人文熏陶”。总之,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真真切切地提高服务。

【关键词】探究性 实效性 阅读教学

【正文】

小学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与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陈旧有关:重教轻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实际和学习主体地位的倾向;而课堂上,教师往往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以知识代言人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忽视人的完整发展,过多地关注知识,过少地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投入度,其教学模式一般为“告诉——接受”或者教授型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教师常以自己的设计和思想去规范学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学生不过是一出又一出教案剧的配角。那么,找到有效的指导策略,争取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当务之急!而探究性的阅读教学却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因为缺乏探究性的语文阅读教学,既不遵循教学原则和心理规律,学生的感悟能力、思维方式、创新精神是不能得到提高、发展、培养。

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这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一条途径。

一、“扎实”——不求浮华,学有所得

好课难得,难在文、课、人的统一,难在真实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扎实而有效地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一堂好课,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构筑的匠心独运,或如品茶,含蓄优雅恬淡;或欣赏音乐,回味舒缓悠长,还必须如“清茶淡饭”——不求浮华,只求一份从容恬淡、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品其文、悟其道、领其神。

如特级教师闫学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就作了这样的教学探索——在鲁迅文化的语境下教“鲁迅”:将对这个文本的定位,置于整个鲁迅文化语境之中。在课堂上,有很多多鲁迅的插叙,比如鲁迅先生的120多个笔名,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鲁迅去世后萧红的文章„„读一课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目的是使课堂处于比较宏大的鲁迅的语境之下,让课堂更加丰厚、阔大。无论是信息呈现还是人文意蕴,因为置身于鲁迅的大语境下,文本可以得到充分的开掘。而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当语文有了文化的滋养与浸润,任何的“浮华”都是“浮云”,任何的“调侃”都是“多余”。因为,这种探究“鲁迅”精神得到充分的开掘,这种带有厚实的文化内蕴与积淀的语文,是扎实的。

再如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觉得两个字特别重要。(板书:钓 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汤姆是怎样钓鱼的?课文哪几小节写汤姆钓鱼?

生:一到四小节。

师:自由读课文一到四小节,要把它读好了,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感受到汤姆在钓鱼。放声读课文。

指名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他读得正确流利。看一下,汤姆和爸爸在什么时候钓鱼? 生:晚上。

师:我们中国人喜欢什么时候钓鱼? 生:早上。

师:外国人喜欢钓鱼,但却是在晚上,这叫浪漫,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种浪漫的情调读出来。你再来读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得很有感情,大有进步。)

师:你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奖励你什么呢?奖励你再读一小节。(生笑逐言开地读第二小节。)

师:看得出你是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节。(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

薛法根老师通过对“钓鱼”这一情景的逐步分析,用“钓鱼新手”、“钓鱼能手”、“钓鱼高手”、“钓鱼专家”这些生动形象的名词,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探究,从而引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水平,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整个课堂都保持着一个良好的互动的环境。另外,当学生慢慢领会当时的美妙气氛,从眼前看到的涟漪到心中的涟漪,将文章中所要表现出的情景与气氛完整地展示在众人面前。于是,学生便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下,参与到课堂,获得了许多知识。

没有华丽词语,没有巧言花哨,老师就这样扎扎实实引领学生,驾驶着一叶小舟,缓缓驶向理想的彼岸,开掘文本的意蕴,领悟文本的意图——扎根于文化土壤的具有无限生长可能的语文,学生才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精致”——巧妙设计,细致入微

被誉为诗意语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王崧舟老师曾经在《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一文中细述了此课的创作历程。或许有人说王崧舟的《长相思》的成功是偶然,而我说这实属必然。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教学是否有教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和专业素养,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否有适应学生需求和教学情境的能力。我认为这种能力,就是通过巧妙设计,达到细致入微的效益。

如《詹天佑》一课,吉春亚老师是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将学生带入细致入微的情境的:

师:同学们,詹天佑的虚心、决心、恒心、痴心、细心、专心,凝聚在一起,就是他的不同寻常的杰出的爱国之心。我们再来注意他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出示詹天佑所说的话)谁来读一读?把他的虚心、决心、恒心、痴心、细心、专心呈现在你的朗读中?

詹天佑经常鼓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者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一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

师:这里有一个词语“经常”。詹天佑不止一次这样勉励工作人员。让我们进入当时的情境。(板书:情境)在施工动员大会上,詹天佑面对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鼓励所有的工程人员——

„„

师:一天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漫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差不多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测量队员说——

„„

“读出理解的意思——进入人物的角色——进入想象的情境——把体会到的感情写在脸上”,这样巧妙的设计,这样带有探究性的朗读,可使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

再如吉春亚老师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抓住学生把“船帆”读成了“帆船”这一细节,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船帆”“帆船”的异同处,体会到“船帆”“帆船”都与“船”有关,但有不同之处:“船帆”讲的是“船”上的“帆”;“帆船”讲的是有“帆”的“船”;士兵看到的是“船上的帆”,而曹操看到的是“带帆的船”。这也就“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学生通过字词的探究、思维的发散,体会当然是“细致入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抓住教学时机,巧妙设计、引导,真实探究、领悟,使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三、“圆润”——有血有肉,简单饱满

扎扎实实求发展,简简单单教语文。或许说得简单,但做起来确实相当的复杂。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与物,对人与物的理解、把握,我们不仅要体会其“情”,更要领会其“义”——或许简单,或许饱满,不尽相同,但求“圆满”与“圆润”。

《落花生》教学片段:

师:学了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生同桌讨论,气氛热烈)生: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生:是,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生:这就是父亲所希望的。

生“我觉得做人应该坐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既朴实又华丽。生:从外边看,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稍逊一筹。师:从外边看,它们谁美呢? 生:当然桃子、石榴、苹果好看哪!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落花生也很漂亮。生:你看,它的曲线多么柔美。(生不语)„„

(生争论激烈,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无论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我们都要先讲究实用,都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追求的。

生:我明白了,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一样,不注重外表。生:我也明白了,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不刻意追求外表。

师:对了,我们不必太注重外表,更不能刻意追求外表,攀比外表的华丽,我们应该把一切心思、精力都放在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上。

生:是啊,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一心为社会作贡献。

生:嗯!华丽不华丽,这并不重要。生:不错,我们千万不能只把心思、精力放在打扮外表上。

以上片段教师注重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到学生的精神领域,即“我们不必注重外表,更不能刻意追求外表,我们应该把一切心思、精力都放在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作贡献上”,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文本的自身价值——“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一心为社会作贡献”。

落花生,或许只是大自然中的极为平凡的事物。然而,作者却赋予它独特的人文内涵——其实就是我们生活实际中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奉献者的身份的“物化”。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能更多的是关注的“做一个怎样的人”上,却忽略了“外表”这一字眼——落花生外表朴实,桃子、石榴、苹果外表华丽,却都有一个相同点,即“有用”。教师抓住“外表”一词,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迸发出不同的“声音”。而这声音,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深度透视。不言而喻,此教者在简单的教学中,却道出了不简单的人文思想内涵——这种教学在简单中却求得“饱满”的精神内涵与人文价值。

四、“大气”——不拘旧法,注重熏陶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让小学语文教学能“从儿童中来”,才算是找到了它的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教者不要拘泥于“旧法”,而要敢于“变革”——创新。

毫无疑问,课堂因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存在,学生无疑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组织的所有课堂活动,都应当适合学生的水平,符合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教师“文本细读”固然需要,但只是“胸中有书”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目中有人(学生)”,让“胸中之书”效益最大化地为“目中之人”服务。如刘发建老师钻研《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最先想到的是如何让这样的“红色经典”课文,能穿越时空的隧道,为今天的孩子所接受。他估计让孩子朗读五壮士壮烈跳崖高呼口号时,有些学生可能会笑;他预想让孩子们谈“读后感悟”时,有些学生可能会高呼“报仇”、“血债要用血来还”,甚至要想来一次“东京大屠杀”„„而此时又正好传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能被新版教材删除的信息。他认为,这样的民族英雄是不应该被忽略的,他们应当赢得今天孩子们由衷的敬意。问题在于怎样从学生出发来导读。于是,他决心舍弃“渲染血腥,世袭恩仇”的教学老路,从引导孩子理性地看待历史,从面向当今中国的和平外交、和平崛起入手,重点让学生感受五壮士身上爱祖国胜过爱自己生命的“民族大爱”的英雄气概。他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反常见的那些公开教学套路,千方百计突显“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这一做法,从作者的儿童视角(鲁迅侄女周晔回忆她10岁时的所见所感),融合当今儿童的视角,从对“伯父”的亲情上,让孩子走近鲁迅。刘发建的儿童意识,让他发现了课文提到“鲁迅”(含课题)这名字只有3次,而提到充满亲情的“伯父”竟有36处。于是,一条全新的教学思路便应声而出:伯父就是伯父,是和蔼可亲的伯父(亲近鲁迅)——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鲁迅)——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鲁迅)。

敢于突破常规而不偏离主题,这需要何等的“大度”;敢于另辟蹊径而不墨守成规,这需要何等的“大气”!教者在这种“大度”与“大气”中,引领学生从另一种渠道,真甚至“捷径”去领悟人物的“灵魂”,从而受到灵魂的熏陶,学生终身受益!

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探究方法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探究是语文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与方式,但愿探究性阅读教学开启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 中国教育文摘 2.《以点带面,参悟人生——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活动思考》 3.《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作者:范锦飘 4.《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作者:郭烈萍 5.《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初探》 作者:李清富 6.《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张新元(笔名:无求无为)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先后从教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金洲小学,现任学校语文高年级科组备课级长,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本人一直担任学校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曾入围全国百佳语文优秀教师,获首届全国“天天爱学习”杯论文大三等奖,第二届全国“天天爱学习”杯论文大赛一等奖,全国基础教育系统论文大赛二等奖,获东莞市资源建设积极分子称号、获虎门镇“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参加的优质课比赛多次在虎门镇、东莞市获奖,辅导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作文比赛多次在虎门镇、东莞市、广东省获奖,在人教网小学语文网发表论文、教学设计、课件资源等达60篇。

第五篇:对做好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文章标题:对做好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国家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涉及土地征用、征地补偿、权属纠纷等方面的矛盾也相对突出,涉及土地方面的信访事件也相对增多,这些矛盾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和及时解决,往往会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及部门形象、政府声誉等

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近几年来,我们注重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回顾和反思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也有很深刻的体会。

体会一:认识到位,思想重视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处理信访事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觉到,每一起信访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一些小事、具体的事和单个的事得不到及时公正和妥善的处理而引发的。所以,思想上的认识到位,重视到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分析和研究处理这些信访问题中,始终给大家灌输一些思想,始终绷紧这根弦,抛开大道理不说,我们觉得:

1、处理好信访事件,能够更好地提升单位和部门的形象,增强单位的荣誉感。

2、处理好信访事件,能够更好地节省财力、物力和精力办其他的事,不影响和耽误单位的工作。

3、处理好信访事件,能够更好地增进感情、加深沟通,增强开展其他工作的群众基础,增强群众的信任感。

4、处理好信访事件,能够发现和找出我们部门工作的不足和差距,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增强大家对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信访无小事”,耽误不得。

体会二:掌握信息,及时处理,讲求方式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

1、抓住一个“早”字。就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注重了解和掌握群众对国土工作的反映,及时捕捉信息,化解矛盾,真正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如:为了控制住版书乡非法采矿的势头,我局与相关单位联合发文,制发了《关于严禁乱挖滥采矿产资源的通告》作为宣传,事后收到数起群众举报,我们即刻现场制止。又如04年,在每周的土地巡查中,发现蔡家桥镇一个体企业占用农田违章建厂房的案件,刚开始动工下基础,我们及时进行了查处,恢复了原状。

2、突出一个“快”字。就是变久拖为速决,能快则快,决不拖拉。我们做到:上午接访,下午赶到现场,下午接访,第二天就赶到现场。对于群众上访,真正做到接访后要做到快调查,速处理,快结案,尽管《条例》上有时限15日答复,60日处理结果,但若能做到一个“快”字,不论是从感情上、态度上,都能给上访者带来宽慰,减少和避免重复访和越级访的发生。

3、体现一个“公”字。大凡上访者,都是因自身的利益问题受侵害,或不公平,或主张正义而举报等,寻求的就是一个“公”,如何依照政策,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处理,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我们牢牢把握“三关”:

一是查清事实,把好事实关。如旌阳镇一信访户,要求对一宗有权属争议的土地给予发证,利用关系,多次上访,但我们尊重事实,告知政策,公正予以答复,坚持不予办证。

二是依据法律,把好政策关。如政府在“和平新村”建设中,依照政策征用农民土地,绝大多数农户理解支持,但仍有一户农民多次上访,我们按照程序,依据政策,释疑解惑,使该户最终表示理解。

三是有错必纠,把好处理关。在信访中,确实有不少是我们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未做好而造成。对此,我们的态度很明确,有错必纠。如九几年城区“永康山庄”开发,当时已通过实物等向政府缴纳出让金,但办证中按“划拨”办理,造成购房户集体上访,对此,我们认真查找档案,对照当时的政策及时进行了纠正。象这样有错必纠的事例还有不少,如兴隆乡违章征地建派出所以及三溪古城土地纠纷等,我们认真审核,分别作出“恢复农田原状”及“注销老证”等决定,主持了公道,信访户十分满意。

4、务求一个“实”字。这个“实”是工作踏实的“实”。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踏实地去做,要贯穿始终,一旦某一环节不实,出了差错,就会前功尽弃。如企业改制中有一企业在房产转让中因“屋檐滴水”部分发生纠纷,我们经核实决定注销其中的一个“证”,但在办理中却阴差阳错,注销了另一个“证”,造成新的**,这一教训也是深刻的。

5、注意一个“巧”字。我们常说,干工作要苦干实干加巧干,信访工作也是如此。在处理信访中,除苦干实干外,针对个案,适当“巧”干,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因旧城改造拆迁,一老上访户多次上访,前任领导已解决了相关问题,但该户仗着自己懂法律,会说话,有缠劲,慢慢磨,以此“穷追不舍”。对此,我们安排专门接访,有笔录、有摄像、一问一答,记录在案,并明确告知:涉及过去已解决的问题,一旦查实,到手的钱该“吐”的要“吐”出来。此后,这位信访户再

未登门。

体会三: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责任,是确保信访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

做好信访工作,关键在于人,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依法办事,就能妥善处理矛盾和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我局在认真抓好信访工作的同时,对内注重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一是结合本职工作,重点举办了多起相关法律法规及专题讲座。二是积极参

加省、市、县级组织的各类法律知识培训班学习,领导带头,全员参加。如2003年、2006年,市国土局举办行政执法培训班,我局执法人员、股级以上干部以及各乡镇土管所所长近30人参加了学习。通过经常性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局信访工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如有的干部在学习《信访条例》后,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处理违法案件和土地信访纠纷中,严格按法律程序操作,坚持做到有问必答、有访必接、有信必复、有查必果,有效避免了过去“不作为”或“乱作为”的不正常现象。

信访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和掌握群众的呼声以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推动整体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我局积极做好信访工作,建立规范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访工作制度。一是把信访工作列入局领导和各股室的岗位责任制,实行信访工作一票否决制。把信访办结工作纳入各业务股室的工作考核计划。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责任,分解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执法部门及各股室各负其责。做到组织、机构、办事人员三落实。三是建立信访工作分析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信访工作情况分析会,及时通报信访形势,分析矛盾纠纷隐患,研究排查整改意见及措施。四是实行首问负责制及局领导接待日制,同时,热情接待来信来访群众,做到“五个一”,即“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声请坐、一杯茶水、一份满意”。

体会四:加大宣传,按章办事,严格执法,是取得群众信任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环节。

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国土信访工作就要想方设法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使群众对信访问题有正确认识,从而避免群众因对法律、政策的误解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有效降低上访的“成本”。

几年来,我局除了利用每年的“宣传日”进行土地、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外,还针对信访工作策划了一些宣传活动。如2002年,专门编印了《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汇编》共1000本;2003年,结合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强化自身制度建设,专门编印了《依法行政规范土地市场制度汇编》,所涉及到的各项制度达33项。2004年,编印了《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2005年,编印了《国土资源管理法规》汇编。通过广泛的宣传,广大群众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有了基本了解,有效配合了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如白沙水库、323线公路、梓山广场旧城改造、北门街区开发、新桥工业区等建设工程中,土地征用多、房屋拆迁量大,矛盾纠纷比较突出。对此,我局坚持做到法律宣传在先,并根据政策,结合实际,编写“问答”式宣传材料,逐一上门宣讲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做到依法征用土地。在旧城改造中,加强对城镇土地级别、基准地价及划拨出让相关政策的宣传,大大化解了社会矛盾。不仅如此,群众举报违法用地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局共受理办结群众举报违法用地案件达18起。如,有一私立学校,为了选择新的校址,私自与某村民组协议征用土地,40多万元征地补偿费已给付村民组,我们接到群众举报后,依法进行干涉,制止了一起违法用地的发生。

在宣传工作中,我们还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和网上政务公开的要求,投资3万余元,组建了局域网络,建立局政务信息网站并通过互联网对外发布,将国土资源的政策法规以及办事程序、办事材料、收费材料、办事结果和招拍挂公告、征地公告等政务信息均予以网上公布,做到内容详实,更新及时。同时,在局网站开辟了在线咨询栏目,对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意见和建议均予以详尽及时的答复,自网站发布以来,已答复了130余条群众咨询,较好发挥了网站在政务公开中利民便民的主渠道作用。由于积极不懈地努力,我局在2005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执行情况检查中,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县级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先进单位。

国土资源信访工作,既要按照政策法规宣传说服群众,又要切实保护群众及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护国家的土地矿产资源不受侵害,做到严格执法。对基层群众反映强烈,影响面广的信访案件,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及时组织力量,调研,查处,决不拖延。例如2005年、2006年,对白地镇金桥村民组、三溪镇下关吴村民组以及蔡家桥镇姚家村民组的集体上访案件,及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宣传,答复及查处工作,保护了群众及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并且加强了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

在严格执法中,我们还坚持做到按章办事。如:某矿业主在办理延续采矿许可证过程中,经地质部门现场勘察,该矿已超越开采范围。对此,我们依法调查取证,并根据相关规定,对该矿业主作出没收非法所得8.6万元的处理。

总结我局前些年来的信访工作,我们确实感受到收到一些成效,在某些方面已明显感觉到信访件在逐年减少,但在农村土地权属争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权属上访还时常发生,隐患还不能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从客观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变化较大,土地价值不断提升,一些群众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总想通过上访获取各自利益。从主观上分析,基层所和相关组织调解不力,政策宣传还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切实抓好信访工作,不断加强国土资源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管理国土资源的水平,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做好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的研究与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做好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下载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与思考

    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早期经验的分析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组 刘芳摘要: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早期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有各种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心理学进一步研究显示:个体的心理......

    对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学的思考

    对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学的思考 ○ 王 岚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但素质教育的春风并没有吹进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现就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

    对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分析与思考

    对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分析与思考 (553105 威宁县黑石中学)张荣华诸如威宁县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牵制着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特别是在新课......

    对辅助警力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对辅助警力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来源:烟台发布日期:2007-10-20 10:03:41 点击次数: 6 辅助警力(简称辅警),广义上指在编警力以外的所有警察辅助力量,狭义上是指直接协助国家在编......

    关于对农村基层换届选举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农村三年一届的“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和重要实践,做好该项工作,对于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三农”的健康平稳发展,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有着重......

    对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研究与思考

    对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研究与思考 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调研时提出的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思想的延伸、深化和具体化......

    对傣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与思考(推荐5篇)

    对傣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各个地区的民族服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工艺技术水平,而且也浓缩积淀着民族历史的、社会......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与启示

    摘 要: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国外有关古村镇、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地等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以及国内传统村落、古村镇等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