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傣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与思考
对傣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各个地区的民族服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工艺技术水平,而且也浓缩积淀着民族历史的、社会的、习俗的、宗教的诸多文化意蕴,体现了他们民族的审美追求,还体现了他们特有的文化心理和礼仪制度。本文主要围绕傣族的服饰文化来思考一些现代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的问题。
【关键词】傣族 服饰 文化等
一、过去的傣族女子服饰
傣族女子的服饰很有特点,但各个地区又有所不同。现主要就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的傣族女子服饰进行描述。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妇女一般都是上身穿白色、天蓝色、或绯红色紧身内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对襟的圆领窄袖短衫,这种短衫独具特色,袖管又细又长,紧贴胳膊;衣服的腰身又细又短,腰背处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摆较宽显得大。下身穿颜色艳丽的筒裙,长到脚面。筒裙上有数到花条,花条的多少,表明所属的阶层,据说规定非常严格,任何人不能违反。在这一地区,妇女有穿花鞋、拖鞋的习惯,利于避暑。她们喜欢将头发盘在头顶,插上一把月梳或是鲜花,有的还带上一块花头巾,显得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德宏傣族妇女的服饰又有所不同。她们在当姑娘的时候一般穿白色或绯红色的大襟短衫、长裤,将发辫盘于头上,腰间束一块小的围腰,结婚后才穿上对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区傣族妇女的发饰也不一样,年轻的妇女是将头发束于头顶,中老年妇女则不再束发,而改戴成一种黑色的高筒帽。在傣族村寨里,要分辨少女和少妇,关键在银腰带上。凡已婚的妇女会把家中的几把钥匙挂在银腰带上作为标志,而银腰带上没有挂钥匙的就是未婚少女。
二、现在傣族妇女的服饰
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腰带系于腰际,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维”之美,加上所选的布料轻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大体上只是在过去的服饰上做了一些改变,现在人们经过一些加工把服装设计成自己喜欢的样式,再加上一定的装饰,使看起来既有少数民族的味道,又融合了现代的元素,非常美观。城镇的女子已经极少缠头巾了,多挽髻于顶,插上别簪、卡梳、鲜花等来装饰。
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粉红、淡黄、嫩黄为主,十分鲜艳华丽。衣料也多选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的风采。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靓丽的方向发展,进一步突出孔雀之乡绚丽多彩的特点。
位于我的家乡华坪的傣族,她们的服饰很像金平的花腰傣。她们的服饰比较艳丽,衣裙以红色为主,再以黑、绿、蓝、黄进行修饰,她们包头帕,戴大耳环,因为跟山上的傈僳族经常接触,所以服饰方面也接近山上的花傈僳。出门的时候喜欢背一个布包,上面绣有美丽的图画。这里的傣族无论男女都喜欢穿无袖的短衫和短裤,因为是在坝区,经常下田干活,为了方便和避暑,他们穿得就比较薄和轻便。但有重要节日的时候就会穿着节日的盛装出席。一般傣族的妇女都会戴一根银手镯。现在这里的傣族已经越来越被汉化了,许多当地的傣族也不再自己做衣服,男的在平时都不穿自己的服装了。
三、傣族的手工艺
傣族人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银器不但在傣族人民的信仰中广泛用作宗教祭祀的法具,而且傣族人们也十分喜爱银子的纯洁。傣族男女就有把银腰带作为爱情的信物。傣族的银器工艺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生活用具,如银碗、银杯、槟榔盒等,二是佩挂饰品,主要有银项圈、项链、手镯、戒指、耳环、腰带等。银腰带多由银丝编织成蛇纹或结成连环扣,再一个一个地接起来,在带钩处镶上花卉图案,增加美感。这种银腰带美观、实用,很受傣族妇女的喜爱。如果哪位姑娘爱上小伙子以后,她就会把银腰带送给小伙子,希望爱情如银腰带一样闪光。
傣族的另一种著名的工艺品就是傣锦,傣锦有棉布织锦和丝绸织锦之分。傣锦是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傣锦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坚牢耐用。图案有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卉和几何图案等。每一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特定的含义,如红绿颜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象征吉祥;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等。今天,傣锦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高,除了制作筒裙、挎包、床单、被面、窗帘手巾外,还设计制作出了傣锦屏风、沙发垫等新品种。这就使传统工艺得到了传承,又使当地的傣族人民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弘扬了我们的民族文化。
四、思考
傣族的服饰、民间工艺都属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部分。为了更好地发扬民族精神,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和工艺美术珍品的条例。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因为有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使我们国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时代在不断发展和变迁着,很多民族民间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如果有一天世界的各种文化都融合成一种文化了,那就太单一了。其实从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分析,有很多文化都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和保护的。像这些民族的工艺品。它们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用品还是文化的展现,因为世人可以从这些工艺品中读出民族的历史、宗教、经济状况、政治等知识,这些工艺品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曲艺、音乐舞蹈等民族文化,还有年事已高的传承人,为了不让民族文化流失,国家在近几年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护这些文化,但我觉得光有这些制度还不够,应该落实到每一步的保护,如培养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人,让他们学习自己民族的工艺制作技术,给予他们物质上的补助,因为有的民间艺人的物质生活得不到改善,他们就想别的出路,导致了工艺的失传。要加强教育制度的改进,现在一些地区已在实行双语教育,这也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一种方法。我觉得还可以开设剪纸、编织、纺织等课程,让这些技艺得到传承。
对于民族文化,我觉得我们应该去粗取精,法律制度方面还得加强完善,我相信,在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在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方面取得成果。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和弘扬,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参考资料:
《传扬生活妙韵的巧技——云南民族工艺》 杨雪果编著 2000年8月 《百彩千辉——云南民族服饰》 玉腊编著 2000年12月 《云南民族文化概说》 施惟达、段炳昌等编著 2004年 《文化人类学教程》 孙秋云 编著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2002年 北京出版社出版
五、前人研究成果:
前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傣族文化进行了研究,可以说关于傣族文化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我只是通过这些研究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罢了。从我看过的书籍、期刊等选了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如下:
《南傣族服饰文化述论》选自《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02期 吴华 《云南风俗志》胡绍华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陈婧 昆明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
云南民族学会傣族研究委员会:《傣学研究》、《傣族文化论》、《傣族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第二辑、《云南傣族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元江傣族研究文集》等
《花腰傣与花腰彝服饰装饰艺术比较研究》陈锋2010年 《傣族的村寨文化及其当代价值》郑晓云 2009年9月
第二篇:我对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研究
倡导“探究性”
提高实效性 ——我对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研究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
张新元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教学,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随时可见。探究不是目的、不是形式,而是手段、方法,旨在通过探究性的阅读,以点带面,参悟人生,在扎实中让学生“学有所得”,在巧妙设计中“润物无声”,在真实中求得“简单饱满”,在大气氛围中收到“人文熏陶”。总之,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真真切切地提高服务。
【关键词】探究性 实效性 阅读教学
【正文】
小学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与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陈旧有关:重教轻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实际和学习主体地位的倾向;而课堂上,教师往往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以知识代言人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忽视人的完整发展,过多地关注知识,过少地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投入度,其教学模式一般为“告诉——接受”或者教授型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教师常以自己的设计和思想去规范学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学生不过是一出又一出教案剧的配角。那么,找到有效的指导策略,争取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当务之急!而探究性的阅读教学却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因为缺乏探究性的语文阅读教学,既不遵循教学原则和心理规律,学生的感悟能力、思维方式、创新精神是不能得到提高、发展、培养。
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这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一条途径。
一、“扎实”——不求浮华,学有所得
好课难得,难在文、课、人的统一,难在真实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扎实而有效地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一堂好课,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构筑的匠心独运,或如品茶,含蓄优雅恬淡;或欣赏音乐,回味舒缓悠长,还必须如“清茶淡饭”——不求浮华,只求一份从容恬淡、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品其文、悟其道、领其神。
如特级教师闫学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就作了这样的教学探索——在鲁迅文化的语境下教“鲁迅”:将对这个文本的定位,置于整个鲁迅文化语境之中。在课堂上,有很多多鲁迅的插叙,比如鲁迅先生的120多个笔名,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鲁迅去世后萧红的文章„„读一课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目的是使课堂处于比较宏大的鲁迅的语境之下,让课堂更加丰厚、阔大。无论是信息呈现还是人文意蕴,因为置身于鲁迅的大语境下,文本可以得到充分的开掘。而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当语文有了文化的滋养与浸润,任何的“浮华”都是“浮云”,任何的“调侃”都是“多余”。因为,这种探究“鲁迅”精神得到充分的开掘,这种带有厚实的文化内蕴与积淀的语文,是扎实的。
再如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觉得两个字特别重要。(板书:钓 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汤姆是怎样钓鱼的?课文哪几小节写汤姆钓鱼?
生:一到四小节。
师:自由读课文一到四小节,要把它读好了,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感受到汤姆在钓鱼。放声读课文。
指名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他读得正确流利。看一下,汤姆和爸爸在什么时候钓鱼? 生:晚上。
师:我们中国人喜欢什么时候钓鱼? 生:早上。
师:外国人喜欢钓鱼,但却是在晚上,这叫浪漫,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种浪漫的情调读出来。你再来读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得很有感情,大有进步。)
师:你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奖励你什么呢?奖励你再读一小节。(生笑逐言开地读第二小节。)
师:看得出你是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节。(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
薛法根老师通过对“钓鱼”这一情景的逐步分析,用“钓鱼新手”、“钓鱼能手”、“钓鱼高手”、“钓鱼专家”这些生动形象的名词,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探究,从而引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水平,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整个课堂都保持着一个良好的互动的环境。另外,当学生慢慢领会当时的美妙气氛,从眼前看到的涟漪到心中的涟漪,将文章中所要表现出的情景与气氛完整地展示在众人面前。于是,学生便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下,参与到课堂,获得了许多知识。
没有华丽词语,没有巧言花哨,老师就这样扎扎实实引领学生,驾驶着一叶小舟,缓缓驶向理想的彼岸,开掘文本的意蕴,领悟文本的意图——扎根于文化土壤的具有无限生长可能的语文,学生才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精致”——巧妙设计,细致入微
被誉为诗意语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王崧舟老师曾经在《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一文中细述了此课的创作历程。或许有人说王崧舟的《长相思》的成功是偶然,而我说这实属必然。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教学是否有教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和专业素养,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否有适应学生需求和教学情境的能力。我认为这种能力,就是通过巧妙设计,达到细致入微的效益。
如《詹天佑》一课,吉春亚老师是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将学生带入细致入微的情境的:
师:同学们,詹天佑的虚心、决心、恒心、痴心、细心、专心,凝聚在一起,就是他的不同寻常的杰出的爱国之心。我们再来注意他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出示詹天佑所说的话)谁来读一读?把他的虚心、决心、恒心、痴心、细心、专心呈现在你的朗读中?
詹天佑经常鼓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者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一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
师:这里有一个词语“经常”。詹天佑不止一次这样勉励工作人员。让我们进入当时的情境。(板书:情境)在施工动员大会上,詹天佑面对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鼓励所有的工程人员——
„„
师:一天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漫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差不多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测量队员说——
„„
“读出理解的意思——进入人物的角色——进入想象的情境——把体会到的感情写在脸上”,这样巧妙的设计,这样带有探究性的朗读,可使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
再如吉春亚老师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抓住学生把“船帆”读成了“帆船”这一细节,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船帆”“帆船”的异同处,体会到“船帆”“帆船”都与“船”有关,但有不同之处:“船帆”讲的是“船”上的“帆”;“帆船”讲的是有“帆”的“船”;士兵看到的是“船上的帆”,而曹操看到的是“带帆的船”。这也就“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学生通过字词的探究、思维的发散,体会当然是“细致入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抓住教学时机,巧妙设计、引导,真实探究、领悟,使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三、“圆润”——有血有肉,简单饱满
扎扎实实求发展,简简单单教语文。或许说得简单,但做起来确实相当的复杂。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与物,对人与物的理解、把握,我们不仅要体会其“情”,更要领会其“义”——或许简单,或许饱满,不尽相同,但求“圆满”与“圆润”。
《落花生》教学片段:
师:学了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生同桌讨论,气氛热烈)生: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生:是,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生:这就是父亲所希望的。
生“我觉得做人应该坐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既朴实又华丽。生:从外边看,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稍逊一筹。师:从外边看,它们谁美呢? 生:当然桃子、石榴、苹果好看哪!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落花生也很漂亮。生:你看,它的曲线多么柔美。(生不语)„„
(生争论激烈,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无论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我们都要先讲究实用,都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追求的。
生:我明白了,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一样,不注重外表。生:我也明白了,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不刻意追求外表。
师:对了,我们不必太注重外表,更不能刻意追求外表,攀比外表的华丽,我们应该把一切心思、精力都放在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上。
生:是啊,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一心为社会作贡献。
生:嗯!华丽不华丽,这并不重要。生:不错,我们千万不能只把心思、精力放在打扮外表上。
以上片段教师注重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到学生的精神领域,即“我们不必注重外表,更不能刻意追求外表,我们应该把一切心思、精力都放在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作贡献上”,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文本的自身价值——“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一心为社会作贡献”。
落花生,或许只是大自然中的极为平凡的事物。然而,作者却赋予它独特的人文内涵——其实就是我们生活实际中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奉献者的身份的“物化”。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能更多的是关注的“做一个怎样的人”上,却忽略了“外表”这一字眼——落花生外表朴实,桃子、石榴、苹果外表华丽,却都有一个相同点,即“有用”。教师抓住“外表”一词,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迸发出不同的“声音”。而这声音,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深度透视。不言而喻,此教者在简单的教学中,却道出了不简单的人文思想内涵——这种教学在简单中却求得“饱满”的精神内涵与人文价值。
四、“大气”——不拘旧法,注重熏陶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让小学语文教学能“从儿童中来”,才算是找到了它的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教者不要拘泥于“旧法”,而要敢于“变革”——创新。
毫无疑问,课堂因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存在,学生无疑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组织的所有课堂活动,都应当适合学生的水平,符合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教师“文本细读”固然需要,但只是“胸中有书”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目中有人(学生)”,让“胸中之书”效益最大化地为“目中之人”服务。如刘发建老师钻研《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最先想到的是如何让这样的“红色经典”课文,能穿越时空的隧道,为今天的孩子所接受。他估计让孩子朗读五壮士壮烈跳崖高呼口号时,有些学生可能会笑;他预想让孩子们谈“读后感悟”时,有些学生可能会高呼“报仇”、“血债要用血来还”,甚至要想来一次“东京大屠杀”„„而此时又正好传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能被新版教材删除的信息。他认为,这样的民族英雄是不应该被忽略的,他们应当赢得今天孩子们由衷的敬意。问题在于怎样从学生出发来导读。于是,他决心舍弃“渲染血腥,世袭恩仇”的教学老路,从引导孩子理性地看待历史,从面向当今中国的和平外交、和平崛起入手,重点让学生感受五壮士身上爱祖国胜过爱自己生命的“民族大爱”的英雄气概。他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反常见的那些公开教学套路,千方百计突显“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这一做法,从作者的儿童视角(鲁迅侄女周晔回忆她10岁时的所见所感),融合当今儿童的视角,从对“伯父”的亲情上,让孩子走近鲁迅。刘发建的儿童意识,让他发现了课文提到“鲁迅”(含课题)这名字只有3次,而提到充满亲情的“伯父”竟有36处。于是,一条全新的教学思路便应声而出:伯父就是伯父,是和蔼可亲的伯父(亲近鲁迅)——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鲁迅)——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鲁迅)。
敢于突破常规而不偏离主题,这需要何等的“大度”;敢于另辟蹊径而不墨守成规,这需要何等的“大气”!教者在这种“大度”与“大气”中,引领学生从另一种渠道,真甚至“捷径”去领悟人物的“灵魂”,从而受到灵魂的熏陶,学生终身受益!
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探究方法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探究是语文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与方式,但愿探究性阅读教学开启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 中国教育文摘 2.《以点带面,参悟人生——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活动思考》 3.《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作者:范锦飘 4.《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作者:郭烈萍 5.《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初探》 作者:李清富 6.《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张新元(笔名:无求无为)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先后从教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金洲小学,现任学校语文高年级科组备课级长,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本人一直担任学校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曾入围全国百佳语文优秀教师,获首届全国“天天爱学习”杯论文大三等奖,第二届全国“天天爱学习”杯论文大赛一等奖,全国基础教育系统论文大赛二等奖,获东莞市资源建设积极分子称号、获虎门镇“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参加的优质课比赛多次在虎门镇、东莞市获奖,辅导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作文比赛多次在虎门镇、东莞市、广东省获奖,在人教网小学语文网发表论文、教学设计、课件资源等达60篇。
第三篇:对做好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文章标题:对做好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国家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涉及土地征用、征地补偿、权属纠纷等方面的矛盾也相对突出,涉及土地方面的信访事件也相对增多,这些矛盾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和及时解决,往往会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及部门形象、政府声誉等
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近几年来,我们注重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回顾和反思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也有很深刻的体会。
体会一:认识到位,思想重视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处理信访事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觉到,每一起信访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一些小事、具体的事和单个的事得不到及时公正和妥善的处理而引发的。所以,思想上的认识到位,重视到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分析和研究处理这些信访问题中,始终给大家灌输一些思想,始终绷紧这根弦,抛开大道理不说,我们觉得:
1、处理好信访事件,能够更好地提升单位和部门的形象,增强单位的荣誉感。
2、处理好信访事件,能够更好地节省财力、物力和精力办其他的事,不影响和耽误单位的工作。
3、处理好信访事件,能够更好地增进感情、加深沟通,增强开展其他工作的群众基础,增强群众的信任感。
4、处理好信访事件,能够发现和找出我们部门工作的不足和差距,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增强大家对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信访无小事”,耽误不得。
体会二:掌握信息,及时处理,讲求方式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
1、抓住一个“早”字。就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注重了解和掌握群众对国土工作的反映,及时捕捉信息,化解矛盾,真正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如:为了控制住版书乡非法采矿的势头,我局与相关单位联合发文,制发了《关于严禁乱挖滥采矿产资源的通告》作为宣传,事后收到数起群众举报,我们即刻现场制止。又如04年,在每周的土地巡查中,发现蔡家桥镇一个体企业占用农田违章建厂房的案件,刚开始动工下基础,我们及时进行了查处,恢复了原状。
2、突出一个“快”字。就是变久拖为速决,能快则快,决不拖拉。我们做到:上午接访,下午赶到现场,下午接访,第二天就赶到现场。对于群众上访,真正做到接访后要做到快调查,速处理,快结案,尽管《条例》上有时限15日答复,60日处理结果,但若能做到一个“快”字,不论是从感情上、态度上,都能给上访者带来宽慰,减少和避免重复访和越级访的发生。
3、体现一个“公”字。大凡上访者,都是因自身的利益问题受侵害,或不公平,或主张正义而举报等,寻求的就是一个“公”,如何依照政策,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处理,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我们牢牢把握“三关”:
一是查清事实,把好事实关。如旌阳镇一信访户,要求对一宗有权属争议的土地给予发证,利用关系,多次上访,但我们尊重事实,告知政策,公正予以答复,坚持不予办证。
二是依据法律,把好政策关。如政府在“和平新村”建设中,依照政策征用农民土地,绝大多数农户理解支持,但仍有一户农民多次上访,我们按照程序,依据政策,释疑解惑,使该户最终表示理解。
三是有错必纠,把好处理关。在信访中,确实有不少是我们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未做好而造成。对此,我们的态度很明确,有错必纠。如九几年城区“永康山庄”开发,当时已通过实物等向政府缴纳出让金,但办证中按“划拨”办理,造成购房户集体上访,对此,我们认真查找档案,对照当时的政策及时进行了纠正。象这样有错必纠的事例还有不少,如兴隆乡违章征地建派出所以及三溪古城土地纠纷等,我们认真审核,分别作出“恢复农田原状”及“注销老证”等决定,主持了公道,信访户十分满意。
4、务求一个“实”字。这个“实”是工作踏实的“实”。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踏实地去做,要贯穿始终,一旦某一环节不实,出了差错,就会前功尽弃。如企业改制中有一企业在房产转让中因“屋檐滴水”部分发生纠纷,我们经核实决定注销其中的一个“证”,但在办理中却阴差阳错,注销了另一个“证”,造成新的**,这一教训也是深刻的。
5、注意一个“巧”字。我们常说,干工作要苦干实干加巧干,信访工作也是如此。在处理信访中,除苦干实干外,针对个案,适当“巧”干,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因旧城改造拆迁,一老上访户多次上访,前任领导已解决了相关问题,但该户仗着自己懂法律,会说话,有缠劲,慢慢磨,以此“穷追不舍”。对此,我们安排专门接访,有笔录、有摄像、一问一答,记录在案,并明确告知:涉及过去已解决的问题,一旦查实,到手的钱该“吐”的要“吐”出来。此后,这位信访户再
未登门。
体会三: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责任,是确保信访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
做好信访工作,关键在于人,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依法办事,就能妥善处理矛盾和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我局在认真抓好信访工作的同时,对内注重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一是结合本职工作,重点举办了多起相关法律法规及专题讲座。二是积极参
加省、市、县级组织的各类法律知识培训班学习,领导带头,全员参加。如2003年、2006年,市国土局举办行政执法培训班,我局执法人员、股级以上干部以及各乡镇土管所所长近30人参加了学习。通过经常性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局信访工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如有的干部在学习《信访条例》后,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处理违法案件和土地信访纠纷中,严格按法律程序操作,坚持做到有问必答、有访必接、有信必复、有查必果,有效避免了过去“不作为”或“乱作为”的不正常现象。
信访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和掌握群众的呼声以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推动整体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我局积极做好信访工作,建立规范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访工作制度。一是把信访工作列入局领导和各股室的岗位责任制,实行信访工作一票否决制。把信访办结工作纳入各业务股室的工作考核计划。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责任,分解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执法部门及各股室各负其责。做到组织、机构、办事人员三落实。三是建立信访工作分析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信访工作情况分析会,及时通报信访形势,分析矛盾纠纷隐患,研究排查整改意见及措施。四是实行首问负责制及局领导接待日制,同时,热情接待来信来访群众,做到“五个一”,即“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声请坐、一杯茶水、一份满意”。
体会四:加大宣传,按章办事,严格执法,是取得群众信任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环节。
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国土信访工作就要想方设法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使群众对信访问题有正确认识,从而避免群众因对法律、政策的误解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有效降低上访的“成本”。
几年来,我局除了利用每年的“宣传日”进行土地、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外,还针对信访工作策划了一些宣传活动。如2002年,专门编印了《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汇编》共1000本;2003年,结合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强化自身制度建设,专门编印了《依法行政规范土地市场制度汇编》,所涉及到的各项制度达33项。2004年,编印了《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2005年,编印了《国土资源管理法规》汇编。通过广泛的宣传,广大群众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有了基本了解,有效配合了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如白沙水库、323线公路、梓山广场旧城改造、北门街区开发、新桥工业区等建设工程中,土地征用多、房屋拆迁量大,矛盾纠纷比较突出。对此,我局坚持做到法律宣传在先,并根据政策,结合实际,编写“问答”式宣传材料,逐一上门宣讲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做到依法征用土地。在旧城改造中,加强对城镇土地级别、基准地价及划拨出让相关政策的宣传,大大化解了社会矛盾。不仅如此,群众举报违法用地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局共受理办结群众举报违法用地案件达18起。如,有一私立学校,为了选择新的校址,私自与某村民组协议征用土地,40多万元征地补偿费已给付村民组,我们接到群众举报后,依法进行干涉,制止了一起违法用地的发生。
在宣传工作中,我们还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和网上政务公开的要求,投资3万余元,组建了局域网络,建立局政务信息网站并通过互联网对外发布,将国土资源的政策法规以及办事程序、办事材料、收费材料、办事结果和招拍挂公告、征地公告等政务信息均予以网上公布,做到内容详实,更新及时。同时,在局网站开辟了在线咨询栏目,对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意见和建议均予以详尽及时的答复,自网站发布以来,已答复了130余条群众咨询,较好发挥了网站在政务公开中利民便民的主渠道作用。由于积极不懈地努力,我局在2005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执行情况检查中,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县级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先进单位。
国土资源信访工作,既要按照政策法规宣传说服群众,又要切实保护群众及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护国家的土地矿产资源不受侵害,做到严格执法。对基层群众反映强烈,影响面广的信访案件,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及时组织力量,调研,查处,决不拖延。例如2005年、2006年,对白地镇金桥村民组、三溪镇下关吴村民组以及蔡家桥镇姚家村民组的集体上访案件,及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宣传,答复及查处工作,保护了群众及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并且加强了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
在严格执法中,我们还坚持做到按章办事。如:某矿业主在办理延续采矿许可证过程中,经地质部门现场勘察,该矿已超越开采范围。对此,我们依法调查取证,并根据相关规定,对该矿业主作出没收非法所得8.6万元的处理。
总结我局前些年来的信访工作,我们确实感受到收到一些成效,在某些方面已明显感觉到信访件在逐年减少,但在农村土地权属争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权属上访还时常发生,隐患还不能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从客观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变化较大,土地价值不断提升,一些群众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总想通过上访获取各自利益。从主观上分析,基层所和相关组织调解不力,政策宣传还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切实抓好信访工作,不断加强国土资源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管理国土资源的水平,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做好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的研究与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做好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第四篇: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与思考
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早期经验的分析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组
刘芳
摘要: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早期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有各种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心理学进一步研究显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儿童早期经验和教育的不利影响并不是不可逆的,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相应的发展任务。因此应为儿童营造适宜的早期经验环境,以便儿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早期经验 教育 无论东西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许多人都相信早期的生活经验比后期的经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更深远的影响。《礼记·内则篇》中就有注意针对儿童年龄和性别特点进行不同教育的记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生最初的几年最为重要,因为儿童年幼且温顺,这一阶段是在儿童身上留下永久印记的时期。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一日之气候,多孕于崇朝;一生之事业,多决于婴孩。” 并且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虽有些偏颇,但也充分说明了一个人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一、有关早期经验的理论
(一)蒙台梭利
在教育史上,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高度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应 当从儿童刚出生的时候开始进行,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内,儿童的可塑性最强,无论从智力或 体力方面的发展来看,这个时期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儿童在1至6岁期间所采用的学习方 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儿童在幼年期的智力发展是异常迅速的,我们万不可荒废这段宝贵的时间。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有几个所谓“敏感期”。在敏感阶段,儿童接受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敏感期在儿童学习、说话和走路时体现得最明显。如果父母亲意识到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他们就能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
(二)弗洛伊德
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很重视童年经验或亲子关系,他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必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此区域称为性感带。根据这一思路,弗洛伊德把个性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五个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各种经验决定了他们成年的人格特征。
例如口唇期(0~1岁)婴儿的口唇活动如果没有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婴儿的口唇活动如果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依赖、悲观、被动、猜疑和退缩等消极的性格特征;肛门期(1~3岁)幼儿大小便排泄对成人的人格有很多的影响。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不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肮脏、浪费、凶暴和无秩序;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严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清洁、忍耐、吝啬和强迫性;性器期(3~5岁)阶段儿童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如果获得正当的解决,儿童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导致超我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形成与年龄、性别相适应的许多人格特征。
而且弗洛伊德把口唇期、肛门期和性器期这三个心理性欲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他认为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弗洛伊德指出成年人格实际上是在人生的前五年就已形成。这些理论从生物学或性本能的角度说明人的早期经验在人的人格形成和潜能的储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强调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尤其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的理论框架。它是第一个强调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意义的心理学家。
(三)阿德勒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已形成了个体的生活风格——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并且终生以相当稳定的方式维持此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还意识不到。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至于儿童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则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及社会环境。其中,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十分重要,它是第一种社会关系,为儿童以后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提供了参照,是影响孩子合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只要母子关系是扭曲的,我们通常就会在儿童中发现某种程度的社会缺陷”。如果儿童体验到某种自卑感,那么他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就是他的生活风格。如果他把某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把某种现象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那么他的生活风格就会在这种追求中得到发展。因此,尽管人们生存的世界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个人生存的具体环境各异,便形成了每个人各自不同的生活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此外,阿德勒认为父母溺爱或忽视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情结和错误的生活风格,对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所采取的不同的对待方式也会影响其人格发展。
阿德勒还认为,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树立牢固的社会兴趣,才能解决人生所面临的三个重大问题,即职业活动、社会任务和爱情婚姻。它们能否得到正常发展则取决于儿童时代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它深刻地影响着儿童长大后对待他人的态度。阿德勒指出“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和水平,而个体的活动程度是儿童在生活早期经过任意创造而开创的,它一旦形成又会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阿德勒的理论从一个侧面部分强调了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对人一生发展的作用。
(四)霍妮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领袖人物霍妮尽管反对夸大早期经验的作用,但还是很重视早期的亲子关系的。“我将环境及其困难置于问题的中心。但在全部环境因素中,涉及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神经症’最终是由人际关系的障碍决定的。”这种障碍往往首先存在于神经症病人童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关系之间。
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如果亲子关系是积极的,父母能给予真正的温暖和爱,那么儿童就易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如果儿童没有得到真正的温暖和爱,安全感就会受到威胁,并产生对父母的敌意。霍妮将这类父母行为称为基本罪恶。一个儿童的父母如果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霍妮称这种敌意为基本敌意。
这样儿童就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由于无能无助之感,由于害怕,由于敌意所导致的内疚之感等等,使他不得不压抑这种敌意。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使人陷入焦虑,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它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危险,这是一种内心不知不觉地积累并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和无能之感,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助、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一种置身于一个充满欺诈、嫉妒、背叛和荒诞的世界中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一块随时有可能滋生神经症的肥沃土壤。霍妮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儿童的早期经验,尤其是亲子关系,对人一生中患神经症的基础作用。
(五)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个性发展必须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不同时期,这个任务是不同的。具体地说,就是要解决一对矛盾。矛盾解决得好,则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如果矛盾解决得不好,则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埃里克森的8个阶段包括8对矛盾: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期)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中期)8.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
每个儿童完成任务,解决冲突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发展的结果和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但是,如果一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在下一阶段仍有完成的可能。在埃里克森提出的8阶段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如果在前三个阶段儿童的需要没有满足,儿童就会形成基本不信任感,阻碍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今后适应不良的可能性。但学前期之后的发展阶段对人格塑造也同等重要,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
二、早期经验的丰富与缺失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个体在发育初期所接受的早期经验,对个体的身体发育、生理机能、知觉、情感、行为、动机、学习、社会化等各个侧面,具有持久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根据精神动力学派的观点,早期经验的最初效应,比以后遇到的同样经验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例如,童年期儿童对丧亲的刺激,可能导致其心理发展出现固着与退行,情感活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影响后来人格的整合。神经生理学的大量资料表明,在个体发育早期,若被严重地剥夺环境条件(主要指提供经验的环境条件),会对个体的发育和成长产生持久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发展最显著的时期是出生以后的早期阶段,在该时期中,环境(经验)的影响必然会受到特别的重视。有关早期经验的研究,往往视环境与遗传的交互作用为主要研究目标,把发展作为动态的依据,以此与静止的过程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研究方法和发展理论。早期,各种感知刺激被阻断,个体必然会出现感知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性受阻,严重者甚至会表现智力发育迟滞。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应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就孤儿院对儿童的影响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调查。1952年他发现:早期被剥夺了母亲照料的儿童,表现出消瘦的症状,并且几乎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是迟滞的。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从动物出生到断乳期,对幼仔进行各种刺激,如电击、寒冷、噪音环境等,使幼仔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实验结果显示,过分强烈的刺激(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会影响幼仔心身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出现呆板、畏缩、体质弱等类似人类心身疾病的症状表现。但是,如果实验中刺激量适当的话,动物在成熟后则显示出:情绪活动较为稳定,易于形成对目标物的趋避反应的学习能力,善于应付紧张状态、身体发育加速等变化。
把幼仔饲养在暗室内或采用隔离性的饲养方式,使它们处于社会信息剥夺或知觉剥夺状态。在该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动物,无论在知觉、情绪等活动方面,还是在学习能力、社会行为、母性行为等方面,均出现明显的发展受阻,甚至在成年后变换生长环境,要使该类动物的心理功能恢复到正常动物状态,仍明显地存在着困难,有的甚至表现出不可逆性的功能障碍。
让人类或动物在婴幼儿时期,处于一种丰富的环境刺激之中(人类的游戏活动和小动物的群嬉环境),往往有利于个体获得各种相应的经验,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成熟度高,情绪稳定,脑功能增强(动物的脑重量和脑神经树突显著增多)。在人类的实验中,对一些新生儿和婴幼儿用反复观看各种彩色图片、图形的方法进行刺激,以此作为实验组;另外选择一些新生儿和婴幼儿,不施加上述变量,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在图形识别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人类现实生活中成长的婴幼儿早期生活经历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孤儿院中生长的幼儿,由于早期生活中缺乏双亲的爱抚,成年以后在行为和人格上容易出现偏颇;对于那些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如果父母充满爱意,亲子之间接触和交流多,容易形成稳定而健全的人格。
三、对早期经验的辩证思考
不少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个体的心理发展受一系列其它因素的影响。但早期经验并不起着绝对作用。近几十年兴起的毕生发展心理学也不同意早期经验对以后发展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观点,它主张人的一生的经验都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哪一个年龄阶段在发展中居首要地位。早期经验的影响可以被以后的经验改变。生命后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的各种因素。对艾立克森来说,则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关键期。近来,一些神经生理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也不同意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心理发展关键期的观点,认为人的一生各个时期都很重要。
早期经验的作用在不同的领域有很大的差异。对某些心理功能和行为,早期经验是重要的,其影响可能会持续到终生,但对另一些心理功能和行为,早期经验可能并不重要,甚至对个体心理发展不起什么作用。并且早期经验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对事件的心理表征和内部体验。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情绪、个性的发展决定了儿童对所遇事件的反应,决定了早期经验对儿童影响的程度。
总之,在人生发展中并不存在一个“魔术般”的时期。终生发展心理学已经证实生长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身的发展任务,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对下一个发展阶段产生影响。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积极和消极的行为和发展结果。早期生活的不利并不必然导致相对永久的心理和社会损害。事实是重要的发展阶段的任务的成功实现将有助于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个完成并不能保证未来发展的成功,也不意味着以前的失败不能被改善。实际上大多数导致不良发展结果的社会和心理现象都能够得到改善或解决。总之,人生各个发展阶段都有自身的发展任务,并因此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成功的发展取决于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的成功实现。
四、应如何为儿童营造适宜的早期经验环境 第一、胎儿环境。怀孕时母亲的情绪、压力以及胎儿的出生方式,其实都是生成胎儿早期经验的外部环境。大量临床数据证明,母亲的精神压力、忧郁情绪对胎儿的未来人格影响甚大,不同的分娩方式也会对胎儿的脑部留下不同的经验。国外现有一门新的心理学称之为出生创伤心理学,通过对大量成人的催眠术,都可以回溯到每个人生命的早期,甚至胎儿在子宫时的经验,发现越是早期的创伤经验(分娩之前),往往形成以后人格的核心部分,而出生之后的创伤,特别是三岁之后的创伤是位于人格的边缘部分。
第二、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及学习成绩,而且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应当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友爱、富有亲情或情趣的家庭环境,尽量减少家庭矛盾,尤其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表率,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做到心胸豁达、乐观,使孩子受到良好熏陶,减少焦虑及忧郁等不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促进儿童身心均得以健康发育。
第三、母亲的素质。
母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导师,是孩子灵魂世界的第一奠基人,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家庭中母亲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据资料显示:如果是男孩子,男孩子的问题一般出在母亲身上;如果是女孩子,问题一定是母亲带来的。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母亲的态度是民主的,儿童的性格就是独立的、直爽的、协作的、亲切的、社会的、创造的;如果母亲的态度是专制的,儿童的性格就是依赖的、反抗的、情绪不安的、以我为中心的、大胆的。因此说明,儿童性格的形成与母亲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另外母亲的素质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商水平,据美国一份资料披露:父母均是小学文化程度的儿童平均智商为98.3;初中文化者的孩子智商可为103.3;父母高中毕业的孩子智商可为108.1;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的父母的孩子智商则达109.9。
第三,教育方法。
1.不要等待儿童自然成熟,而应适时地提供早期经验的刺激环境,让儿童充分活动与探索。
2.学习活动不要只停留在单纯获得知识和记忆的水平上,早期经验必须注意发展其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等智力活动。
3.从出生起就应在家庭环境中,入托儿所、幼儿园后,都应经常得到智力上的“激励”,刺激他们的好奇心和活动力,使他们上学前就有早期经验,为入学学习作好准备。
五、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2.桑标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3.刘芳:《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4月第23卷第2期。
4.缪小春:《儿童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001年第24卷第3期。5.黄路阳:《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早期经验和早期教育》,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6月第12卷第2期。
6.谭雪晴:《精神分析学派的早期经验思想及在治疗中的体现》,山东精神医学,2004年第17卷第3期。
7.林玉芳:《比较心理学关于家庭教育中早期经验的研究》,8.章文捷:《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敏感期与早期教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7月第19卷第4期。
9.隋美荣,王鹏,高峰强:《早期经验、早期训练与早期教育——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视野及其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第32卷第1期。
第五篇:读《傣族历史地理研究》有感
读《傣族历史地理研究》有感
2012年3月初,经学校安排,我参加了临沧市 “省一统”阅卷工作。
闲暇之余,我有意识地有幸在临沧市新知图书城淘到了两本地方丛书。
一本是由临沧市档案局编(段飞虎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于2010年12月份出版的《滇缅铁路资料汇编》,一本是由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金和、李小梅老师编写、辽宁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12月份出版的《傣族历史地理研究》。
拜读之后,收获颇多,是两本有收藏价值的好书。
《滇缅铁路资料汇编》之前已有《滇缅铁路》一文为读后感,下文乃《傣族历史地理研究》之个人读后粗浅感思。
《傣族历史地理研究》是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金和与李小梅两位青年教师的作品。此书承载了两位老师努力钻研、收获成果的记忆,是他们严谨治学、积极进取的见证,这种精神让我佩服,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这即是我买此书的原始驱动力。
傣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中国(云南)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瑰宝。
所以,对傣族历史地理的研究,是中国(云南)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
此书的出版,为傣族历史地理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将会对国际傣学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读了此书,使我初步了解到了傣族的一些基本历史地理知识,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时空思维。
当然,我认为书中的部分细节内容还有待考证,排版的细节还当完善。个人觉得可适当插上相关地图,也许会使读者能更直观地读懂本书,更能反应出傣族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使本书更有灵魂。
请谅鄙人学识有限,是为本人读此书之拙见。
石凤海
2013年1月9日21时
于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行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