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正文
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一、黄梅戏《家》的简述
黄梅戏《家》是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和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共同排演,由安徽电视台于1996年拍摄的八集音乐电视连续剧,其主要演员是候长荣、周再生、周源源、左丹等,这批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将小说《家》中的矛盾以及剧情用黄梅戏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此片一播出无论是在音乐戏曲界还是在电视界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仅1996年就获得全国第十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第十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戏曲二等奖,中国戏曲音乐优秀作曲奖等殊荣。○黄梅戏《家》是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改编而来,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腐朽衰败和年轻一代的不幸与觉醒。主要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没落的故事,当中展现了五四新思潮与封建礼教之间的思想冲突、晚辈与长辈之间思想矛盾的冲突,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表现了封建社会在社会发展大变革中摇摇欲坠的状态。
故事以觉新的婚事开始,高老爷通过抓阄的方式包办觉新的婚事,完全不顾及觉新与其亲梅竹马的梅芬之间的恋情,觉新作为高家大房的长子,没有违背高老爷的意愿,忍着跟梅分离的痛苦娶了李家小姐瑞珏。故事由梅芬、觉新和瑞珏三人命运为主线而展开的,在他们被礼教束缚的封建社会残害事实中,觉民、觉新以及追求新女性的琴不顾封建势利的顽固,大胆追求新思想,创作文明戏《傀儡家庭》并创作起了新报刊《黎明》,但遭到封建势力代表冯乐山的百般破坏、封杀。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的两对恋情都被封建势力强行拆开,高老爷同样要为觉民包办婚姻,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小妾,使得觉民离家出走,鸣凤跳湖自杀。军阀混战,守旧的封建大家庭日益没落,高老爷的去世让大家庭开始分裂,长辈的“免使高老太爷亡灵遭血光之灾”的无稽之谈,逼迫觉新将快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使瑞珏死于难产。觉民在觉慧的支持下,大胆地自由恋爱,为反对家庭包办婚姻,他出逃相抗,最终获得胜利。觉慧离家寻找属于他的新思想。最后大家庭的长子觉新守着残缺不全的家。
黄梅戏《家》拥有小说一样的叙事结构,同样穿插了很多黄梅戏唱段,运用安庆方言演唱,从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配合着戏剧矛盾的展开、渲染了戏剧的环境、制造出戏剧气氛、协调着戏剧的节奏,将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戏剧性唱腔集于一体。剧中的唱腔主要运用主腔、花腔和三腔。唱词多采用二、二、三结构的七字句和三、三、四结构的十字句式。通篇感情由黄梅戏烘托出来,做到叙事与抒情的完美合一。○黄梅戏表演有着永无定型的动态表演特点,在黄梅戏《家》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在第一集觉新迎亲的那段戏,梅芬在自己的房间内唱到:“远处迎亲鼓乐鸣,怕听,不停,又开窗门。”她唱这段词的时候把安庆普通话演唱改成安庆话演唱,把“鼓乐鸣”唱成“鼓乐(“哟”的音)鸣”,使韵白、念白既有京剧的韵律,又有安庆方言的特色,做到了韵白、念白、唱段三者的和谐统一。在唱念中,她还根据内容,运用了甩袖、回看等表演程式,俨然是在思索、烦躁,不知所措。她看着窗户想了想,然后转过身,却没有转过来停顿了一会,又转了回去推开窗户,右手做圆弧形转动之势,一个被封建包办婚宴残害的女子被她表演的活灵活现。
虚拟化的表演手法在黄梅戏《家》的表演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虽说是虚拟化的动作,但是它是建立在真是的感情之上的,它是以虚拟的动作表达出真实的情感。比如在黄梅戏《家》第六集描述鸣凤投湖自尽那段,它在唱到“是去,是留,是留,是去”的时候就一会儿有朝着湖走的趋势一会儿又转过身来,虽然说鸣凤的动作只有一个趋势是一个虚拟的动作,但是她的感情是真实的,她不想死但是她不得不去死。黄梅戏《家》中这种虚拟性的动作很多,在演员表演时经常出现这种虚拟的动作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做到黄梅戏写实的特点。
黄梅戏《家》里面的经典唱段很多,如梅园中觉新和梅芬的唱段、鸣凤投湖自尽的唱段等等。这些唱段不仅仅得益于有优美的唱词更重要的是演员的演唱。在黄梅戏《家》中演员主要运用了主调、花腔和阴司腔来演唱,在交代背景和过渡的唱段中均运用主调和花腔演唱,曲调优美大方,严肃庄重,擅长叙述,它独成一段。比如梅芬死的消息传到了觉新那里,觉新去梅芬家路途上的那段演唱就是用花腔演唱。在表达个人情感的演唱中演员运用阴司腔演唱,适合抒情。
黄梅戏《家》记述的是发生在五四时期的故事,正处于封建旧社会和新思想萌发的交替期,在演员的服饰上,代表封建社会的高老爷、冯乐山、张太太等都是穿着代表封建社会的清满族服装,而代表新思想的觉民、觉慧则是穿着质朴的中山装,琴穿着五四学生装。
二 从小说到黄梅戏
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一)黄梅戏《家》与小说《家》的不同点
1、情节上的不同
小说《家》与黄梅戏《家》由于媒介传播形式的不同,由文字占主体的小说到说唱为主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在其改编上也因为媒介的不同而在原著上做了适当的改编。小说重叙事、重表述,而黄梅戏重说唱,于是在《家》的情节上,黄梅戏《家》对原著有了些删改,具体有一下三方面。第一,增加部分。黄梅戏《家》第一集就增加了觉新结婚的情节,高老爷给觉新定了婚事,觉新心里一直有着梅芬,但觉新不敢反抗,于是只有和李家小姐瑞珏结婚,但是在洞房里面,觉新一直盼着梅芬来解围,但梅芬被母亲锁在家里不能出门,梅芬退还了觉新送去了七棵莲子和定情扇子,觉新看后晕倒卧床,瑞珏毫不知情,静静的守候在床头。关于觉新的婚事在小说《家》中只是在第六节第六段对话中有所提及,“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
3小说《家》对觉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新的婚事一笔带过,而后就开始了他们的生活,整个篇幅只占小说《家》四十小节中的半个小节。在黄梅戏中,觉新婚事占了八集中的一集,可见分量不相同,而且突出的重点不同,从第一集对觉新的性格刻画上可以看出黄梅戏《家》突出表现了觉新的不抵抗主义。第二,减少部分。小说《家》的第七节在黄梅戏《家》的改编过程中被删除。这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上班,觉民觉慧还有剑云在这里买新书,恰好张太太和琴来买布料,觉新陪张太太去看布料,于是琴留下来和他们三个谈论新青年。三人谈论着觉新的婚事。第八小节中以觉民、觉慧为代表的学生请愿没有被表现出来。小说《家》和黄梅戏《家》都描述了觉民、觉慧等学生在茶楼演文明戏的情节,但是黄梅戏《家》对于后来的学生请愿
4和官兵打学生没有过多提及,只是在高老大爷的话中提到,“参加情愿,哼!”。○第十八小节主要讲述正月初九高家请龙灯放鞭炮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情形,在黄梅戏《家》里面没有表现。第三,修改部分。小说《家》与黄梅戏《家》在主体情节上是一致的,但是针对一些小的情节做了修改,比如人物,出现了礼拜一这个人物,她是一个里外通吃的妓女,在小说中没有这个人物形象出现。黄梅戏《家》里面瑞珏的死是因为避高老爷灵堂的讳,而被安置在郊外的一个小屋里面生孩子,由于医疗设施跟不上,瑞珏难产而死。这些情节跟小说中的有些出入,小说
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里面小说中瑞珏的死是在第三十七小节,其中讲述的是瑞珏死的经过,但是在第十三小节已经交代了瑞珏已经有了第一个孩子海臣,所以小说《家》中的生孩子是第二个孩子,而黄梅戏《家》中生孩子是第一个孩子,两者区别甚大。黄梅戏《家》通过八集的音乐电视剧形式浓缩了四十小节的小说《家》,删改了其中的若干情节,使得黄梅戏《家》在有限的集数内展现了长篇小说《家》的全貌。
2.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小说通过抒情的文字、详尽的描写来表达个人情感,黄梅戏通过演唱来表达情感。鸣凤的情感表达在小说和电视剧中都有很大的分量。小说第二十六小节通篇描述鸣凤由接受嫁给冯乐山的事实到后来的投湖自尽,小说花了很多的篇幅来描写鸣凤的心里活动和内心复杂的情感。鸣凤向周太太求情,希望能够继续留在高家侍奉太太,但高老爷做的决定谁都不能改,周太太也很替鸣凤惋惜,鸣凤想到了觉慧,几次来到觉慧的窗前,见到觉慧在赶稿件,不忍心打扰,最后终于有了勇气跟觉慧说话,不料到忙于自己的稿件没有理鸣凤,让鸣凤第二天再来找他。鸣凤处于绝望的边缘,来到了湖边。小说细腻的描述鸣凤在死之前的各种心理活动,鸣凤想到侍奉觉慧时的幸福快乐的日子,想到了苦命的母亲,想到了她卑微的一生,还想到了对她很好但是早逝的大小姐,想到了她的爱情,奢望不属于她的爱情。小说描述的细腻生动,把鸣凤投湖自尽前的心理活动完完全全的展现在读者心理。黄梅戏《家》在表现这段心理活动采用的是唱的方法,觉慧在觉民那里得知鸣凤第二天要嫁给冯乐山之后马上出门寻找鸣凤,鸣凤于是有这么一段唱词,“隐约约,有人在呼唤,蒙胧胧,灯火在漂游,是留,是走,是走,是留。纵然是救我命,也难逃虎口,反落个终生羞辱愁共愁。亲人啊,你是那天上明月把我心照透,我是这湖中月影把你情意留,你明明亮亮照人世,我清清白白藏水
5鸣凤通过这段黄梅戏演唱,将她的个人情感表流。三少爷,觉慧,我去了。”○达了出来,“是去,是留?”这个时候鸣凤还在犹豫,“纵然是救我命,也难逃虎口,反落个终生羞辱愁共愁。”鸣凤唱到这里时候,已经觉得就算觉慧救了她的命,也抵抗不过这封建社会,必受到羞辱。鸣凤唱到“你明明亮亮照人世,我清清白白藏水流”的时候,她想到了自己清清白白一生,没有做羞辱的事情,决定一死了去,最后呼唤了她心爱人的名字而跳湖自尽。
(二)部分改编段落详细比较
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黄梅戏《家》在遵从原著的基础上对于适合黄梅戏演出的片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改,下面以高老爷的死和开端为例,具体阐述。
小说中讲述高老爷的死是从第三十四节高老爷生病开始的,几个神医过来医治并没有见效,于是三个子克明、克安、克定为高老爷求神祭天,高老爷依然卧床不起,三个儿子弄出新招在高公馆里面抓鬼,高老爷生病搅乱了整个高公馆的安宁。在第三十五节里面高老爷找觉新去谈话,在这个时候高老爷死了,是久治不愈而死。在黄梅戏《家》中,第八集后半部分讲述克安、克定在找克明分财产的同时,高老爷听到儿子们为争夺财产而刀枪相向的状态下气死的。小说和黄梅戏在高老爷的死上面侧重点不同,小说侧重他的久治不愈、生病而死,黄梅戏强调高老爷生气而死,有如下原因,第一,在黄梅戏《家》里面,没有提及到老太爷生病,而是一直强调家庭内部矛盾重重,克定和克安在外面私养小妾,两人合伙争夺家庭财产,在外欠债、在内掠夺,儿子的不孝不争气让高老爷生了很大的气。军阀混战,高老爷找了觉新在房间里面埋家产,希望能够使家业永固,克定、克安和高家的媳妇们却想趁火打劫,抢夺财产,高老爷第二次大生气。高老爷找觉新谈论二少爷觉民去向的时候,克定、克安用枪逼克明交代出家产,并马上分割,于是吵了起来,高老爷听到了大生气,他唱到:“苍天哪,世辈含辛茹苦,才撑起这一座老屋舒庐。一生祷念祁祝,才赢得这一帧‘全家福’。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眼看大厦将倾没法阻,眼看梦里吟哦难成赋,苍天已漏无法补,家道
6高老爷已落悔当初。怎忍心将四世同堂,一生建树,付水东流,化为泡珠。”○第三次生气,这一气便气绝身亡。第二,在小说中,从第三十五节开始到三十六节,通篇都是围绕高老爷生病卧床来写,由此可以看来在小说中高老爷是年迈已高,哮喘发作,又气又病,经不起这种折磨最终离世。第三,黄梅戏《家》着重感情上面的抒发,不能像小说《家》那样长篇描述,所以在黄梅戏当中高老爷是迅速的生气而死,小说中是慢慢的生病而死。并且在黄梅戏中,高老爷有一段唱词,如果把剧情设置为高老爷卧床那样就不方便安排高老爷出来演唱。
黄梅戏《家》以觉新的婚事开端,而小说是以觉民、觉慧从学堂排演文明戏回到高公馆,高公馆内正麻将声声,整个公馆热热闹闹为开端,而觉新的婚事只是在后面第六节才提及。黄梅戏之所以要这样改,主要是因为小说《家》的开端部分主要是渲染气氛,介绍高家守旧的封建思想和觉民、觉慧的新思想,如果把 5
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这些渲染的情节搬到黄梅戏中,由于黄梅戏重在感情的表达,所以并不适合用黄梅戏来演唱,在改编之后采用觉新的婚事来开头,出现了觉新在遵从高老爷的命令娶了瑞珏后心里还想着梅芬这样一种矛盾的思想,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展现戏剧冲突,直入主题,一方面让观众更容易入戏,另一方面有助于利用黄梅戏来唱出人物内心感情,让观众在欣赏优美的黄梅戏及唯美画面的同时,又能理会巴金《家》故事中诠释的深层意义所在。
从小说《家》到黄梅戏《家》,从文字叙述到通过视频的方式叙述,浓缩了情节,将感情通过黄梅戏演唱来表达,黄梅戏相比小说渲染要直接、生动。黄梅戏《家》在遵从原著的基础上更加生动传情的叙述故事,既囊括了电视剧叙事性强的优点,也拥有黄梅戏擅长抒发感情的优点,所以说黄梅戏《家》改编是较成功的作品。
三、受形式制约的主题迁异
1、增强部分
黄梅戏与小说由于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的不同,所以表达方式有自己的特点。黄梅戏重在演唱,擅于抒情,在情感的表达上很有讲究,比小说更直接,而且黄梅戏在唱词上面很讲究,通过演员的演唱、音乐以及画面的烘托,可以将情感深入人心。小说在重在叙事,擅长描述,在情感表达上一般只是通过描述性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心理。
黄梅戏《家》相对小说《家》在情感表达上有所增强,黄梅戏在仅仅八集的中就四次直接通过演唱来表达梅芬与觉新的感情,相比较长篇小说而言占的比重就大得多。在小说里面觉新和梅芬关系通过觉民、觉慧和琴的对话来讲述的,并没有多少觉新与梅芬的感情纠葛。第二十一节里面写道梅芬来到高家避难,觉新与梅芬在梅林里面相遇。觉新在对梅表达情感时候说:“梅,我负了你。„„我7梅芬有如也是没有办法的啊。我接了亲,忘记了你。我不曾想到你的痛苦,”○下对话:“这几年来我哪一天不想念你。我自己倒不要紧,也不愿给你唤起往事,我有我的母亲,你有大表嫂。不过我不愿使你痛苦,也不愿使她痛苦。我这样活
8其后各自悲伤,直至梅芬去世,而黄梅戏中梅芬与下去,还不如早死的好。”○觉新的感情通过演员的真情对唱进行细致刻画。比如,在第一集增加了大幅的黄梅戏演唱表达了出来,其后又增加了觉新在得知梅芬生病之后又有很细致的刻画
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觉新情绪低落,进入梅园吹萧吟唱。梅芬到高家躲避战乱时,两人在梅园不期而遇演唱直抒情感代替小说中那一段对白。觉新:“你忘了,梅园之中同嬉戏,共比牛郎和织女,你忘了围拱桥边共赏月,湖心亭上同观鱼,你忘了你生病时我着
9梅芬唱到:急,你忘了,你把诗笺和信退,我敢长寸断人昏迷。”○“我退信笺不10另外,在梅芬去世之后,黄梅戏《家》遵从原著,得已,事过境迁后悔不及”。○表现出了觉新急切与悲伤,但就黄梅戏而言,感情表达的形式又更为灵活,黄梅戏《家》设置梅芬去世之后,除了画面、音乐、演员表演等渲染悲伤气氛之外,还采用了旁音演唱来加深悲伤之情的描述,比如:“难等候,来迟了,饮恨而去,遗恨难消,难等候,来迟了。”○黄梅戏《家》除了在觉新与梅芬之间的感情做了大幅细致的刻画之外,在觉新与瑞珏之间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增加,表现最为明显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写觉新与瑞珏在洞房中各自的复杂心理活动:觉新等待送去梅芬信的回音,同时又体会瑞珏的不易;瑞珏猜测觉新的愁思。这些新加进黄梅戏的细节均通过演唱表达了出来。第二处则是在瑞珏去世之前,通过二人的唱词表现出深厚的感情。黄梅戏《家》在遵从原著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的前提下,完整表达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媒体传播途径的优势,加上抒情雅致的黄梅戏,完整的改编,为黄梅戏的发展又增加了极强的影响力。
2、削弱部分
黄梅戏的演唱非常优美,讲究唱腔、唱调和唱词,对于演员的演出以及音乐包括道具和环境都很讲究,而小说的场景、道具等等都需要通过语言描述传递给观众。黄梅戏在通俗中讲究雅致,通过易懂的唱腔唱词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黄梅戏《家》在增加感情表达的同时,在对于旧社会、旧家庭的控诉相对少了许多,对于旧社会的迷信活动就尽力避免。小说《家》三十四小节中讲述了高家老爷生病之后几个儿子不真正关心老爷子的病情却求助于迷信,找来几个道士敲锣打鼓,做法念咒拜菩萨,祭天抓鬼胡作为,弄得高家上上下下不得安宁。黄梅戏《家》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贯穿抨击封建思想,重在突出对情感的表述上,所以将小说《家》中那一段不雅的抓鬼迷信取缔为高老爷的一段唱词,表达了他维护家庭和睦安宁的一片苦心,对家庭的深厚感情,对子孙的殷切的爱,对四世同堂、全家福的满足。
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另外,封建大家庭的思想在黄梅戏《家》里面也削弱了。小说《家》第一节就描述了高家各房在一起打麻将,虽然内部存在矛盾但看上去还是其乐融融。在第十三节里面,小说记述了高家各房在一起吃团年饭,“上面一桌坐的全是长辈,老太爷,陈姨太,周太太,克明、克安和克定,下面一桌坐的是觉字辈,觉新、觉民、觉慧、觉英、觉群、觉世,和淑字辈的淑英、淑芬、淑华、淑贞、淑芳。
12小说对于这种高家子弟在一起团年描写的很详还有各房太太,姨太太等等。”○细,针对这种封建大家庭的描述在整个小说中除了这次团年还有第十八节高家子弟在一起看龙灯、放鞭炮,第二十节里面的高家各房在一起划船吃宵夜。小说《家》对封建大家庭的描述很细腻,而在黄梅戏《家》当中,删去了这些情节,只是很简略的涉及到了团年饭,但是吃饭的人数没有小说中记录的这么多,只有高老爷和几个儿子、儿媳。小说中的整个大家庭一起看龙灯、划船、吃宵夜、放炮竹都没有提及,这说明黄梅戏《家》改编之后对于封建大家庭的思想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觉民、觉慧办《黎明》报等这些新思想。巴金的《家》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处于旧社会封建思想崩溃的边缘,而黄梅戏《家》制作于1996年,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所以黄梅戏《家》削弱了小说中对封建旧思想的控诉,将主要的情节安排在叙述故事表达个人情感上。
五、结语
黄梅戏《家》拍摄于1996年,由许公炳编剧,胡连翠导演,演员侯长荣、周莉、吴亚玲、刘晓梅,由安徽电视台拍摄,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参与演出,主要
13这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一共八集,在小说《家》的基场景拍摄于歙县和黟县。○础上改编而来,用黄梅戏的方式演唱,将记述与抒情融为一体。黄梅戏《家》在演员动作表演上是非程式化的,也是虚拟化的,在唱腔唱调上运用了主调、花腔和阴司腔,舞台美术较为简朴,通俗。黄梅戏《家》在播放之后受到好评,获得了全国第十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第十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等等奖项。
小说《家》改编成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之后,忠实原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充分发挥黄梅戏长于抒情和电视长于叙事的特点,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细腻、深邃、委婉,体现了黄梅戏电视剧独特的审美追求。
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黄梅戏《家》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在黄梅戏改革中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是从乡间小戏发展而来,成为雅俗共赏观众喜闻乐见的好戏,它拥有旋律优美的特点,唱腔通俗易懂,受到人们的喜爱。小说《家》改编成黄梅戏之后让黄梅戏再一次成为地方戏中的奇葩,然而与时俱进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必经途径,黄梅戏要发展成京剧、越剧那样流派纷呈,就必须要挖掘新秀,推出新秀,创作出市场推崇和关注的艺术剧目,让新生代的演员多在舞台上锤炼,在唱腔上提高,在表演14在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上完善。○黄梅戏要不断发展自己,追求至真至美,做受到人们欢迎的地方戏曲。
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注释
○1百度黄梅戏名词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3423.htm ○2百度黄梅戏名词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3423.htm ○3巴金:《家》、第六节第六段 ○4巴金:《家》、第九节第十三段 ○5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家》第六集 ○6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家》第七集 ○7巴金:《家》、第二十一节 ○8巴金:《家》、第二十一节 ○9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家》第五集 1○0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家》第五集 ○11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家》第五集 1○2巴金:《家》、第十三节 1○3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电视剧资料库、《家》拍摄资料 1○4程建:中国黄梅戏现状探析、第五页
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参考文献
[1].巴金编著:《家》.中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家》.1996年拍摄
[3].罗可曼:《关于黄梅戏改良的形态分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4]李向东:.试析巴金《家》中的“人性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5].程建:《中国黄梅戏现状探讨》.维普资讯网.http://www.xiexiebang.com/ [6].百度名词解释:黄梅戏.[7].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电视剧资料库 [8].吴乾浩:当代戏曲发展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致谢
这篇论文对于我的重要程度已经超乎想象,经过十多个日日夜夜的苦熬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首先要感谢杨彬老师耐心而细致的给我论文指导,针对论文中的问题不厌其烦的给我耐心的讲解,杨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知识是我论文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
感谢海南大学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在享受风景优美的南国风光的同时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生活,学会做人。
感谢文学院的各位老师在我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给我的教育指导。
向答辩组的老师致谢!
第二篇:论和谐社会正文
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作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不仅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强烈的现实要求,更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和坚实的理论支持。
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与发展归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更进一步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也就是说,历史活动不仅要以人为主体,同时还要以人为目的。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同时,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主体的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仅要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而且要尊重人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尊重人的政治知情权和政治参与权。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各种权利的实现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会有先有后,但在所有这些权利中,人的生命、人的价值是最为基本的。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人是目的,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最高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和政治发展需要。通过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正是对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展开。从系统观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要素的独立性,更要注重要素间的协调。社会主体的分化既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又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正处于社会主体开始分化并进一步分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不同主体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处于优势地位的主体可能会抑制处于弱势的主体。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大的系统工程中,不同主体的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是必须的,我们不能将社会主体的不同个性给抹煞掉,但也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充满活力的特征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发展的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与生力军。我们同样要尊重他们的创造愿望,支持他们的创造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始终着眼于整体与全局,立足整体、总揽全局。不能只看到GDP的增长,更要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要坚持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就是对于广义上的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系统和全面考虑。
此外,和谐社会系统观还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促进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还要下大力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和谐社会的思维创新和发展转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任何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表明矛盾的双方是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正视矛盾的斗争性,更要重视矛盾的同一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已经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与体制不断的改革完善而得到解决。至于说围绕它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更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采取和平的、渐进的、非对抗的方法去处理、去解决、去协调。顾此失彼、水火不容的唯斗争思维,在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矛盾双方的依存、融合,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兼容思维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局面,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而且,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也为我们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在一定意义上讲,效率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公平则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但是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我们一直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要想做大蛋糕离不开对效率的追求。但对我国社会发展来说,如何分配做大的蛋糕同样重要。因为我们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在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群众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提升的情况下,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不仅不可能产生效率,反而会导致经济的停滞乃至社会的冲突,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我们一定要注意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坚持。这些年来,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机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偏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造成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民生活持续低迷,广大农村的交通、住房、医疗卫生、通讯以及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都还比较落后,城乡差别越拉越大。胡锦涛同志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
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城市和工业发展单兵突进转向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发展重心的转移,体现了我们对在所有矛盾中抓主要矛盾,在矛盾的内部要素中抓住主要方面的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的科学把握。
四、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和发展动力
利益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它同时又是一个哲学问题,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利益的作用与地位有很多的论述:“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利益的冲突与协调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利益推动着民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充分把握利益本质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因。承认不承认物质的、经济的利益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非马克思主义唯心史观的一个重要区别。从人的利益需求出发来说明历史现象和社会变化是唯物史观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来指导和谐社会的实践,就要求我们要正视并充分尊重社会群体对各自利益的追求,通过正确的途径把对利益的追求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动力。我们要尊重社会群体对于自身利益的正当追求,并且要给与群众切实的利益。毛泽东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的时候也强调:“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而且这利益还必须让群众能看得见、摸得着。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定要把对群众利益的安排给群众讲明白”。我们不仅要告诉群众在代表着利益,还要告诉群众是如何来代表着利益,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代表着群众的利益。对群众利益的安排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又快又好,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利益的追求是和谐社会的深层动力,但毕竟人对利益追求的无限性和现实利益获得的有限性之间是矛盾的,这就势必会产生利益对立与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利益关系,动力就会变为阻力。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来指导和谐社会的实践,还要求我们要注意协调利益。我们是在社会利益不断分化的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自然会有其不同的阶层群体意识、不同的利益获取与维护模式,社会群体利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我们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维护合法利益,抑制非法利益,实现利益整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大多数人谋求最大的利益。既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人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我们不能为了某一群体、某一范围的利益去取代、压制别的社会群体应该有的合法和基本利益。“和谐相处”是每个利益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能去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或者说不能以损害其他主体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马克思曾经讲过,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前提。同样,每个社会群体利益的充分体现也是整个社会整体利益得以体现的前提,而不是相反。
(原载《理论前沿》2006年第8期)
第三篇:论摹仿笔迹鉴定正文.doc
摹仿笔迹是指书写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仿写他人的笔迹写成的字迹。这是一种特殊的伪装手段。摹仿笔迹在笔迹鉴定中屡见不鲜。由于摹仿笔迹是故意改变和隐去自身的书写习惯,同时有目的地仿照他人的书写习惯进行书写,因而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给鉴定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提高摹仿笔迹鉴定的质量,必须加强对摹仿笔迹检验的研究。
一、摹仿笔迹的分类及其特点
摹仿笔迹是摹写笔迹与仿写笔迹两种不同书写原理和书写方式的合称。根据其书写原理和书写方式可分为:
(一)仿写笔迹。仿写笔迹是以被摹仿人的字迹作为样本,仿写人通过观察、练习等方法,根据字迹所能观察理解和记忆的笔迹特征进行脱手书写[1]。仿写的方式有观察仿写(常称临摹)和记忆仿写(又叫练习仿写)两种。因此仿写笔迹按照仿写方式可分为:
1、临摹笔迹。即以被摹仿的字迹为样本,按照摹仿人自己所能理解的笔迹特征,逐划逐字地比照仿写形成的一种仿写笔迹。这种摹仿笔迹有以下特点:
(1)形快实慢。正常的笔迹不管其书法水平高低,其用笔比较流畅、自然,有轻重快慢的节奏,笔画形态、动作的连贯性与书写速度一致。而临摹时,边看边仿,唯恐走样,必然降低其书写速度,以致运笔呆滞、笔力平缓,墨迹普遍浓重,或轻描淡写,或浓淡不均。有连笔或照应关系的笔画,虽以拖送动作造成形似而在书写速度及笔力上却不和谐。所以这种笔迹表面看其字形、笔形似乎正常,书写速度较快,而实际上运笔平缓,速度较慢。
(2)中途停顿。正常运笔,特别是写楷书时,可在起笔、收笔或笔画转折处驻笔或顿压。快写时很少有中途停笔现象。而临摹笔迹则常在一些较长笔画、转折笔画赫尔和笔画间的连接处出现停笔待摹或另起笔。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局部墨水洇散、笔画间断、叠合等现象。
(3)修饰重描。正常书写除因笔误可出现局部修改,一般很少有修饰重描现象。但临摹时很难避免摹仿走样,于是就采取局部添、改、描等手法进行补救。
(4)抖动弯曲。正常书写,除老年体衰或久病引起手的震颤之外,一般书写动作比较连贯,行笔平直圆滑,没有抖动和弯曲现象[2]。临摹笔迹时由于作案人心情紧张,谨小慎微,不仅行笔缓慢,而且还伴随有运笔抖动、笔画弯曲等现象。
2、忆摹笔迹。即凭摹仿人对被摹仿人笔迹基本特征的印象经过一番练习进行的背摹。一般用于摹仿签名、收据等少量字迹。这种笔迹一般运笔比较流利,抖动弯曲、停笔另起现象很少出现,仅就检材本身不易判定是摹仿笔迹,但因忆摹笔迹只能在某些特殊写法、特殊运笔上和被摹仿笔迹大体相似,而在细节特征上却相距甚远[3]。并且摹仿人自身的书写习惯保留较多。
(二)摹写笔迹。摹写笔迹也称作套摹笔迹,是以被摹写人的字迹或某些帖本字迹为底样,才用蒙写、复写、透光填描、印压转描、反转填描等方法逐画逐字地进行“翻版”复制[3]。这种笔迹的特点有:
(1)具有临摹笔迹的基本特点。摹写笔迹也是摹仿人小心翼翼地按被摹仿笔迹描摹而成,所以也会程度不同地出现形快实慢、中途停顿、修饰重描、抖动弯曲等现象。如果被摹仿的结构与笔画清晰,事先经过充分练习,则抖、停、描、改现象可不明显。
(2)形体不一。由于被摹仿字往往选自他人不同时期、不同书体的笔迹,甚至是从二人以上的笔迹中套摹的。因此检材中往往出现的字大小不等,倾斜不
一、形体多样的现象。
(3)布局失调。正常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由于是一气呵成,其字行连贯,字距均匀。而东拼西凑套摹的笔迹在某些字、词、句子之间以及行列间易出现疏密不均,布局失调的现象。
(4)文理不同。受摹仿笔迹的局限,在套摹笔迹中有时出现用词不当,句子残缺,语意晦涩的现象。
(5)原样重复。正常书写同一个字不会完全一样。如果被摹仿的笔迹数量有限,而检材字数较多,往往需要重复套摹某些字或词句,于是重复出现的字和词几乎一摸一样。
(6)有套摹痕迹。透光套摹容易划破纸张可能使墨水渗透在被摹仿材料上;抑压套摹,可在检材和被摹仿笔迹材料上留下与字迹不完全吻合的抑压痕迹;复写套摹,检材为复写字或在复写字上描成,被套摹笔迹留有复写痕迹。[5]
(7)丢笔少画。当被摹仿的字迹结构不甚清晰,摹仿人不易分辨,套摹笔迹有时出现丢笔少画现象[6]。又由于摹仿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字迹上,有些附加动作和必要的标点符号等易被忽略。[4]
二、摹仿笔迹鉴定的科学依据
摹仿笔迹之所以能够被鉴定是与书写习惯动力定型密切相关的。人在长期书写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在大脑皮层各中枢与书写运动器官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系统,这种条件反射达到自动化程度时,就形成了书写动力定型,动力定型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根据巴浦洛夫神经学说原理,动力定型是经过艰苦神经劳动才建立起来的,如果要改变,就必须一方面排除旧动型的干扰阻挠;另一方面则要付出新的劳动以建立新的动力定型,但这是倍加困难的。[7]摹仿人不但要放弃、改变自己原来形成的动力定型,同时还要用一种自己不熟悉的书写习惯予以代替,这是违反书写动力定型规律的,也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检材笔迹因摹仿书写的手法不同所反映被摹仿人笔迹特征和流露摹仿书写人自己笔迹特征的程度有较大差别:仿写检材笔迹反映被仿写人的笔迹特征较少,流露自己的笔迹特征稍多;而摹写检材笔迹反映被摹写人的特征较多。
三、影响摹仿笔迹的因素
首先是人注意力的局限性。一个人只能把占据优势地位的某个或几个对象分离出来,使之处于注意的中心,其他对象则被置于“注意的边缘地带”。对某一对象的注意越集中,对其他对象就越模糊。人在摹仿书写时,注意力集中于被摹仿的字型和力度上,这样可以控制和改变自身的书写习惯,但是集中注意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此时人的手臂动觉多处于无视觉监督运动状态,造成具体书写动作的不协调;而当书写者将注意力放在书写的协调上,又往往会暴露自己书写的很多习惯,因此摹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其次是记忆的短暂性。摹仿书写除了集中注意力外还必须依靠摹仿人对被摹仿笔迹的记忆来完成。无论是临摹还是套摹,由于是边看边写,因此摹仿人对被摹仿者的笔迹印象的记忆都是非常短促的,短时的记忆往往会转瞬即逝。此外,由于摹仿者与被摹仿者的书写方式有很大差异,摹仿者在短时间内很难将被摹仿者的笔迹外形完全记住,因此仿写走样,边写边停,出现笔画停顿、中断、抖动、弯曲等反常现象。由于短时记忆的易变性,摹仿人稍不注意就会将自己固有的书写习惯暴露出来。
再次摹仿笔迹检验过程中,有时需要考虑和评断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正常特点,如心情紧张、严重疾病、颠簸等环境的影响。摹仿笔迹时往往在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同时调节外部动作。通常摹仿笔迹是与犯罪联系在一起的,摹仿时难免会紧张、慌乱,意志控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暴露自己的书写习惯也就在所难免,我们通常称此为“盲区”或“死角”。此外摹仿者书写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笔迹的摹仿。一般书写水平越高的人摹仿的越接近被摹仿者的笔迹,相反则相差较多。
最后被摹仿笔迹的书写速度、笔画的繁杂程度、字迹的清晰度以及字迹数量均对笔迹的摹仿有很大的影响。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识别伪装字迹:
1)从整篇字迹是否违反常规、常态上进行判断;
2)从相同字、相同偏旁部首的书写特征上进行判断;
3)从字的结构、笔画搭配比例是否匀称上进行判断;
4)从笔迹变化的逆向趋势上进行判断;
5)从字迹书写水平与书面语言水平的矛盾上进行判断。[8]
四、摹仿笔迹的鉴定
针对摹仿笔迹物证系统及其特征,对于摹仿笔迹的检验,应把握以下环节:
(一)认真分析了解案情。
案情是犯罪过程的记录,是客观实际的反映。而摹仿笔迹案件涉嫌范围一般都比较窄,本身又是一种违背客观事实、制造骗局的行为。因此,可在案情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摹仿迹
象。分析了解案情,一是要了解嫌疑摹仿者与被摹仿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分析构成摹仿案件的内在联系。比如嫌疑摹仿者可能要达到的目的,是否掌握被摹仿人的文字材料、书写技能和水平的高低等,“由人到事”来判断嫌疑摹仿者有无作案的因素。二是要了解与案件有关的时间、物证、钱财等情况,这些在经济犯罪案件中尤为突出。比如:有无获取支票、凭证、单据、专用印章、书写工具、复写纸等物品的条件;是否懂得财会制度、手续、程序等知识,“由物到人”地判断嫌摹仿者无作案的条件。
侦查部门提供的符合实际的案情,对我们确定被检客体的正常程度、正确评断特征的价值,以至认定作案者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慎重起见,鉴定人应对重要事实、关键情况亲自进行调查分析,以掌握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只有确实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才能作为分析和论证的出发点。
(二)全面细致地分析检材。
文检人员要将检材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中各要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首先看检材上字迹。观其形态、布局是否合理,若为多张检材,初步分析比较是否同一人书写。其次,看笔痕、墨迹。分析形成该种笔痕的工具种类,与样本材料形成的笔痕是否一致。第三,看内容。分析其语言习惯、言语技能、言语人种群属性等特点。第四,看纸张。观察纸张上是否有撕扯痕迹、纸质如何、有无特定产地、销地等,第五,看有无污损痕迹,分析其如何形成、形成何种变化,提供文件变造事实、文件形成时间、次序等信息[9]。
(三)仔细确定摹仿事实。
在办案实践中,办案单位送检的摹仿笔迹,有时被当作正常笔迹,被摹仿人又被当作作案嫌疑人而要求检验。如果鉴定人不能通过检验揭露摹仿事实,则很容易冤枉好人。因此,确定摹仿事实是摹仿笔迹检验成功与否的关键。
1、观察和分析检材上有无摹仿特点。即检材从整体到局部是否出现反常,是否出现异常的污损变化,布局是否不均,言语内容是否前后不一致以及运笔、字形是否反常等,或者是否出现一些特殊且不能解释的痕迹。
2、在和嫌疑人样本比对时发现摹仿迹象。在深入比对中确定摹仿事实,可能出现的问题有:(1)、大同小异;(2)、一模一样;(3)、照猫画虎;(4)、留有痕迹。
3、从案情分析中进一步判断摹仿。
综上所述,可以从检材的特点、比对中发现的问题和案情上的疑点等三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及时揭露摹仿事实。
(四)准确认定摹仿人。
进行摹仿笔迹检验的最终目的在于认定摹仿人。认定摹仿人的条件是:
(1)案情的内在联系。我们从案情的分析当中,就可以确定一定的范围,只有在这个
范围之内的人才有可能作案,并且可以根据案情发展,将嫌疑对象再划为重点和非重点。
(2)对他人排除的条件。在案情分析确定的范围基础之上,还可以根据时间、地点、因果关系条件排除一部分人的嫌疑,将视线进一步缩小。
(3)工具材料的占有关系,尤其是对检材上笔痕形成所使用特定笔的确定。检材上的文字、所使用的纸张、墨水等对部分人来说并不能完全符合条件,可以通过对特定笔的确定来缩小范围。但值得注意的是,工具材料的占有关系这个条件,仅仅是认定摹仿人的一个必要条件。即占有工具材料的人未必是模仿人,他可以通过故意使用、借用等方式进行。
检验过程中,我们可以按摹仿笔迹物证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分别确定一定区域的集合。这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要符合确立的条件。如:
工具材料—X集{Al,Bl,Cl„„}
摹仿字迹—Y集}A2,BZ,C2„„}
笔痕—Z集{A4,B4,C4„„}
文件言语—P集IA5,B5,C5„„}
文件的污损变化—Q集{A6,B6,C6„„}
然后将这五个集合取交集确定为W集。在W集合中的一个或几个元素的存在是可以满足所有集合确立的条件。W集中的元素将勾勒出嫌疑人的轮廓,并且这些元素是确定摹仿人的必要条件。在具体办案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的检验对策,以助于我们少走弯路,正确地作出结论。[10]
总之,对摹仿笔迹的鉴定一定要摆脱就事论事的思维定势,坚持用系统的观点贯穿整个检验过程。首先从宏观角度把握大方向,然后从微观角度得到验证。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作出鉴定结论。
五.小结
摹仿笔迹是一种常见的笔迹类型,是指书写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仿写他人的笔迹写成的字迹。常常被用于仿造他人的签名、单据、契约、信件、传单,以达到自己非法的目的。
摹仿笔迹的特点是:字数较少;特征选择面窄;可供比对的特征少;书写人的特征暴露少;被摹仿人的笔迹特征体现较多。这些特点为检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被摹仿人的字迹的连特征在书写动力定型后也日趋定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个人笔迹特征,定型以后的笔迹尽管前后会有差别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从而为摹仿笔迹的检验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科学依据。通过对摹仿笔迹的特点和影响摹仿笔迹形成的因素的研究,实事求是,坚持用系统的观点运用其鉴定理论科学依据认真比对检验,客观准确地作出鉴定结论。
参考文献
[1] 金正光.司法鉴定学[M].第一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215-226页.[2] 王传道.扈庆英.司法技术检验实务.[M].第一版.法律出版社.1992.140-148页.[3] 贾玉文.文件检验学教程[M].第一版.辽宁出版社.1990.135-145页
[4] 张雯.论摹仿笔迹[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42-43页.[5] 邹明理.论自我摹写笔迹及其鉴定[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1).15-16页.[6] 刘德辉.试论记忆摹仿笔迹的检验[J].大众科技.2008(9).211-212页.[7] 张公正.关于摹仿笔迹鉴定之探索[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7页.[8] 于伟力.论摹仿笔迹的检验[J].文化艺术.2006(7).47页.[9] 王伟平.刘承泉.熊平.摹仿笔迹的检验[J].中国司法鉴定,2005(5).54-55页.[10] 赫平.郭江.程晓凌.摹仿笔迹的系统分析[J].政法学刊199(4).29-31页.
第四篇:论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正文部分)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满足它所应满足的需求,项目管理必须满足或超越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对于一个公司企业,对国家来说都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IT项目质量更是如此, 在该项目中,我首先严格按照项目质量管理的三个主要过程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障,质量控制上对项目进行管理,同时注重现代管理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办法,注重领导管理,团队建设,并采用了RUP的迭代式的开发过程,开发目标定位在CMM2的关键过程域(KPA),达到CMM2的关键过程域,来控制软件质量.项目早期,我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来指导质量管理工作,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全员参加为基础,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下面简述在该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措施和实施经验。
1、质量计划编制
在项目启动阶段,我们依据CMM二级要求和公司发布的系统开发项目质量管理方针,制定了《港口煤炭货运与费收系统项目质量计划书》,在计划书中详细地制定了如下内容:开发技术标准及验收规范、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控制机构、质量责任、质量检测及控制程序、质量监督和检查、现场文明开发的控制内容、项目控制点一览表等。
2、实施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保证包括对整体项目绩效进行定期的评估以确保能满足相应阶段的质量标准.质量保证过程不仅对项目的最终结果负责,而且还要对整个项目过程负责.软件质量保证(SQA)是CMM2级中的一个关键过程域,它是贯穿整个软件过程的第三方独立审查活动,出现在大多数关键过程域的检查与验证的公共特性中,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
在该质量计划编制完成并通过了公司的批准后,我按照其中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流程,采取以下措施开展质量保证工作。
A需求分析阶段,通过结对分析与强化需求评审保证需求分析的质量。结对是敏捷软件开发的一个最佳编程实践,我们创造性的将其引入到需求分析阶段,提高了需求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B系统设计、编码阶段,强调纪律与规范。我们制定了.NET编码规范,保证不同开发人员的代码风格基本一致。在设计时考虑到将来变更的可能行,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设计模块。
C安排独立的测试人员,注重测试工作。统一使用VS2005 FOR TESTER作为测试工具。测试与设计同步,测试用例与功能代码的编制同步,及时进行单元测试,对发现的缺陷进行统计分析。构建项目团队自有知识库,发布已经暴露的缺陷解决方案,让项目团队共享,避免问题重复出现。
3、实施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任务就是策划可行的质量管理活动,然后正确地执行和控制这些活动以保证绝大多数的缺陷可以在开发过程中被发现。要想交付一个高质量的软件,消除缺陷的活动就变得很重要。
该项目中我们使用了因果图、控制图、直方图、趋势图等质量控制技术,通过“评审”和“测试”这类质量控制活动来实现缺陷消除,这些活动包括需求评审、设计评审、代码走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以及验收测试等。
质量控制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是随时进行的,是对产品质量结果正确性的检验。质量控制的结果要受到质量保证的审计,审计的结果又指导下一阶段的质量控制。
4、不足之处
由于是初次按照CMM的要求在项目中实践QA工作,因此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 .因培训工作的不及时、不全面,导致QA实施工作遇到了一些麻烦.
.度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做得还不够.仅仅有少量的度量数据,分析工作也很少.总的原因是缺少一个有效的度量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
第五篇:论政府信用建设(正文)
论政府信用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对诚信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商业领域,而忽略了作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的政府诚信。政府诚信是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石。有关政府诚信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政府信用的诠释
(一)政府信用的定义
政府是执掌公共权力的主题,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体系。政府的地位和影响源于“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由此,政府信用相对于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而言,影响面较广,影响程度较大,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政府的政治权力的终极目的是增进社会福利,在我国,政府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诚如洛克所言:“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一个国家政府能否实现公共福利,就成为人民衡量政府好坏的最重要指标,因为就存在着一个政府宗旨能否与政府行为相称的问题。国民和企事业组织对政府践行其宗旨的程度有自己的评价,外国政府对一国的政府也有着各自的评价,这些评价往往决定了该政府信用水平,决定了一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政府信用就是国内外社会各主体对一个政府守约重诺的医院,能力和行为的信任。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表率,是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极大。因此,应当把政府诚信作为社会诚信建设的龙头。面对政府诚信缺失的现状,加大建设诚信政府的力度,充分发挥其表率和示范作用刻不容缓。
(二)政府信用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政府信用分类不同,主要标准大致有政府信用水平,政府层级,政府信用范围,政府职能。1.按政府信用水平分。
可以将政府信用水平低下和信用充分。一个国家如果因民生凋敝而面临大规模的社会不满和**,则为政府信用低下;反之,如果一个政府执权不是靠暴力而保持高度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我们则称之为信用充分。2.按政府层级来分。
可以分为中央政府信用和各级地方政府信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这个分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权能。3.按政府信用的范围分。
可以大致分为外部信用和内部信用。这主要是以管辖范围决定,外部信用是指一国政府权力管辖范围以外的主体对该政府的信用评价,内部信用则是政府对与它管辖范围内的个人或集体而言的信任程度。总的来说,外部信用是政府信用和政府合法性的基石,而内部信用则是前者的延伸。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化情况下,就一个国家的政治而言,其职能大多也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地方政府信用也有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4.按政府职能来分。可以分为管理型和服务型两部分。近年来,在理论界普遍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从以统治为中心向以管理为中心的转变。继而“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现代社会有限责任政府职能除了通知之外,主要是管理和服务,这两种职能愈来愈得到重视和强化。这两方面都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二、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意义
在社会信用缺乏的现代,政府信用之所以被重视而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是因为政府信用实际上确实是一种稀缺资源,是当代社会发展所必须但却缺乏的资源。
(一)经济效应
市场经济两大支柱:物质技术和道德约束。信用是最主要的道德支柱,是一种隐性资源,无形资本。
“这种低信任对社会和经济的损害是显然的,它使交易成本急剧增长社会分工受到阻碍,并将在长期上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鉴于此,不少学者开始讨论市场经济的道德问题,认为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某种道德支撑。那么这个道德支撑到底是什么呢?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所谓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最重要的是信誉和信任。”
信用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道德支柱。信用是资本使用的必要条件,没有了社会信用,或者社会信用水平很低,则资本将无法或难以运用而为社会创造财富。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社会正面临着信用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是相当大的:“在我国,当前社会的信任程度普遍低下,使许多经济手段不能运用,经济杠杆失灵。失信不仅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还使社会信用程度程度降低的状况恶化。政府信用是市场经济道德支柱的重要内涵,如果政府信用缺失,市场交易主体就会面临着许多制度预期不确定的困境。政府信用对于交易成本也有着重要影响。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表明,高度的政府信用表示的稳定的经济制度环境,对于交易成本的节约,从而提高效益,增加利润是非常明显的。
(二)政治效应
马克思认为由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实际上,合法性的基础存在于政治统治体系能否满足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在特定生产关系框架中的政治需求,纯粹的功利关系难以产生合法性,精神合法性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政府信用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民心中政府的合法性。
合法性问题是人民评判一个政府应否存在,是否具有权威性的标准。政府失信是一种大失人心的政治行为,它无疑会大大降低政府的合法性,甚至导致被新政府取代旧政府的危机。
(三)社会效应:政府信用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在现代,一般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成员能够实现各尽其能,各展其长,社会阶层之间能够实现互动,利益分配能够公正,社会能够实现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和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可概括为“诚信友爱”。诚信要求社会成员应该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并按这些规范行事。社会和谐与规则,秩序密切相关。没有规则就不成方圆,规则和秩序产生和谐,如果一个社会有了合理的,统一的社会规则,而社会成员又能自 2 觉地遵守这些社会规则,这就有了诚信。要实现整个社会的诚信友爱,就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道德文明基础。政府信用建设在这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三、政府信用建设的必要性
(一)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对政府官员而言“纵使强化制度监督约束和道德教化,除非政府官员的道德境界尽善尽美,否则要根除政府官员失信是不可能的。” 1.政府公共权力行使不当,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
政府失信与公共利益是此消彼长的一对矛盾,是因为政府行为是围绕着公共利益而展开的,公共利益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核心。政府失信是违背公共利益的行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政府失信都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剥夺,对公共利益的瓜分。
接踵而来的便是政府权威的下降以至于合法性的丧失,任何一个失信的政府都必定没有应有的权威。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政府的政策就不能有效地贯彻实施。2.政策措施朝令夕改,社会秩序混乱。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赛指出,从现存不平等系统中取消合法性,是冲突的首要前提。社会秩序的维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以现存的制度的认可为基础的。这种基础减少之后,就会发生冲突,引起社会**。
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活动的起点,也是政府信用的核心。当前诸多地方政府在决策时不从实际出发,不深入调查研究,不讲究科学,不发扬民主,只凭经验和习惯办事,凭主观臆断,致使决策屡屡失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凸显所谓的政绩,不顾现实需要和承受能力,大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换一个领导换一种思路”、“换一届政府换一套政策”,造成“一届的政绩,几届的包袱”,而“新官不认旧帐”以及“打白条”(实际就是政府公然赖帐)又比比皆是,从而失信于民。3.执法活动缺乏公正严明,背离职责,越位缺位。
很多地方政府往往是冲动和冷漠并存,即积极介入当地经济活动,对提供公共产品、增加社会服务了无兴趣。凡是能捞到好处的,本不该介入的却积极介入,向百姓集资,为企业担保;凡是无经济收益的,本该作为的却消极不作为,违法犯罪猖獗,社会治安恶化。远的不说,看看咱们的首都北京,人民警察终日里热衷违章罚款,而对多年存在的、遍布街头小广告(猖獗的制假贩假)不闻不问。这类城市癞痢泛滥,表面损害的是首都形象,而实际伤逝的是政府信誉。
4.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社会福利增长乏力。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政府的合法性角色在于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建设政府信用必须符合一些基本的政治理念,包括:责任,公正,诚信,自由,法治等等。作为地方政府效能的标志是政府的行为能较准确地反映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符合公众的要求。这反映了以民为本,公众导向的价值取向。5.滥用权力,腐败堕落。
“公生明,明生廉,廉生威”。政府官员若不能居心为公,执政为民,就很难廉洁奉公,为民谋利;而权力若不得到有效监督制约,就会倾向滥用,以权谋私,腐败堕落;法律权威若不高于行政权力,就易于出现执法不严,以权代法。人民赋予政府官员以行政权力,是要求“权为民所用”,进而“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但是由于不能居心为公、缺乏有效监督、不依法行政,而是执迷于以权谋私,腐败堕落。如此,必然使诚信缺失愈演愈烈。
(二)政府失信的主要缘由
1.政府自身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利益主体。这一利益主题在中国现阶段集中体现的是部门利益,或部门小集团利益,甚至就是一些部门领导的个人利益。国家利益政府化,政府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集团化,集团利益个人化。长期以来,由于政府代表着国家,是国家的具体化,而政府则通过各个职能部门行使国家权力,因此国家、政府、政府部门以及部门领导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被模糊了:“部门领导人=政府部门=政府=国家”。实际情形是,四者之间同样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存在“内部人控制”与“道德风险”问题。在当今,由于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利益集团形成但尚未得到有效制衡,以及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这使得政府部门利益趋于膨胀,以维护政府乃至国家利益为名,行部门利益之实的情形不时出现。一些政府部门为谋取本部门或小集团利益,往往打着维护政府及国家利益的旗号,滥用政府与国家信用,使政府与国家信用严重流失。2.历史根源。
社会信用是商品经济而不是自然经济的产物,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较短,法制、平等、契约、信用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还相对匮乏。受长期封建主义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不少政府官员还没有把自己真正置于“人民公仆”以及“服务者”的位置上,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地残存着高高在上的特权观念和为所欲为的意识。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各项制度、法规有待完善,这又进一步固化和放大了政府失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3.内外制约少,失信成本低。
诚实守信不仅需要主体的端正道德意识,自觉诚实守信,而且需要外在压力。外在压力一方面来自社会舆论约束,更重要的是法律制约,使守信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或失信的“成本”大于失信的“收益”。在中国,长期以来,诚实守信更多的是依靠道德意识,而十年“文革”近乎完全摧毁了约束公民自觉诚实守信的道德力量,“依法治国”还处在“干中学”的过程之中。在政府、企业、个人三类信用主体中,政府拥有超强的力量,资源配置权、话语权乃至法律重器都严重向政府倾斜,所受到的内外实质性制约少之有少,其失信的成本非常低。4.政府公务员现代诚信意识淡薄。
政府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政府公务员“契约诚信”观念不强。手中执掌者国家的行政权,就应该有一种责任,还应当承担行为的后果。当人民把职务给了你,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即委托方将行政权委托政府行使,作为代理方应当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假如代理方职责履行得好,其官员就应当获得应有的工资、酬、荣誉等。假如政府不能提供委托方的正当需求,无法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代理方就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理,委托和代理关系的存续也就值得考虑了。这种关系必须以诚信为支撑。而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 4 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三)政府失信的危害
政府失信,是社会普遍失信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不守信用,出尔反尔的政府将直接成为公众道德水平普遍降低的加速器,也将成为整个社会信用滑坡的根本原因。”政府不诚信“对社会信用秩序的胡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其他社会主体不同,政府不仅仅要自身讲究诚信,而且要在创建信用制度和机制环境中负责任。
1.破坏法治基础,法律制度缺乏稳定性和明确性。
法治国家前提是信用社会,促进国家法制建设和完善。
阿尔蒙德认为“如果大多数公民都确信权威的合法性,法律就能比较容易和有效地实施,而且为实施法律所需的人力物力也将减少。[1]政府信用是褒词政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关键,要树立全体成员都能够共同接受的理念,才能建立起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才能稳定社会。
政府是管理国家的中枢,是政策法令的制定者、执行者,是社会秩序的监督维护者。要保证政令畅通、社会有序发展,政府除了恰当运用法律赋予的公权外,更多地还应是依赖于取信于民,依赖于广大民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政府失信必然会损害政府应有的公信力和亲和力,进而损害公权力之基础,广大民众必然会对政府的一切行为产生怀疑。这进一步加剧社会的逆向选择风险,政府职能的实现就必然遇到阻碍,法令、决策就很难得到贯彻落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必然盛行,政府行为就得不到社会和民众的支持与配合,甚至还会引起民众与政府的对抗,动摇政府行政的基础,危及政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导致对使用强制和制裁更加依赖。
政府处于社会结构金字塔的顶端,由于政府代表国家执掌公共权力,行使公共管理的职权,起政府过程的对象是社会所有组织和公民,因此,政府总是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其行为的影响也易成为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关注点,政府的影响就具有非同一般的广泛性。
作为权威的政府一旦失去信用就将造成严重的混乱,一方面政府会凭借其一系列强制手段迫使社会成员按照政府意志从事活动;另一方面,按照一定规则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关系,是政府信用影响力的最直接表现。一个政府如果信用水平不高,社会成员对其政策和行为就会产生怀疑和抗拒,以此看来,政府依靠的强制手段和制裁就会增多。3.威胁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公民如果信任政府,那么对政府的态度就是认同的。政府信用的缺失往往引发社会矛盾,社会矛盾表现为人们不同利益的冲突,而一个失信的政府是无法有效地去解决利益冲突的,社会矛盾得不到解决就会加剧,导致政治状态的不安定,从而使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不稳定。
我们衡量一个政府的好坏,通常是通过政府是否能够满足人民利益需要,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文明不断前行的现代,一个政府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更重要的是使社会成员对政府通知和管理产生信任和认同。因此,一个国家通过政治认同所形成的政府信用度越高,社会就越稳定,越和谐,反之,如果政府信用度越低,社会就是越不稳定,引发危机和社会矛盾的可能性就越大。4.影响市场经济的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履维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为关键的,恐怕还是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核心的政府信用的缺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政府无信更无可奈 5 何。政府的权势无可匹敌,如若再不讲德、不讲理、不讲法,企业与个人便无可奈何。但是,无可奈何的企业与个人可以选择“敬而远之”,可以选择“上行下效”,长此以往,“无信而不立”必然引起对政府的信任危机。由于自身缺乏诚信,由地方政府来组织实施的信用体系建设,自然会大打折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府信用随意透支,会增加政府的信用风险,破坏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和市场秩序的正常维护。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制,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5.对国家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影响。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不仅仅是我们政府自身的完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地位和形象。美国认证协会主席米罗葛若曾说:“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印象,首先是企业产品的质量,其次是政府信用,然后是一个良好的法律保障,综合起来的信用就是我们作出判断的眼睛。”由此可见,国际上对于政府及国家的信用的重视。
政府信用建设,不仅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中国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国际社会呼唤信用中国,而信用中国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取信于国际社会,进而推进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首先是政府“入世”。在中国政府签署的160多条“入世”协议条款中,仅有20余条与企业市场有关,其余的均涉及政府。根据WTO规则的要求,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关涉外贸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规范性文件等,都不能与WTO的规则相违背,要求政府的行为要公开、公正、诚实、守信,政府要平等地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不能搞区别对待。而且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必须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决不能搞暗箱操作。因此,政府的诚实守信直接关系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关系到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努力。
四、实现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传统观念,政民关系的正确定位。
自古以来在中国,“君舟民水”“官老爷”和“草民”等思想根深蒂固,政府和人民是委托和代理的关系,受中国传统的观念的影响,这种关系却常常被定位为官贵民贱,服从和领导的关系。
在中国,“官本位”思想,“草民观念”“政府至上”这些类似的现象对政府信用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既有利于增进人民对政府的信用,增进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沟通合作,同时又使人民对政府产生过度的依赖,丧失了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信任政府和张扬人民个性之间求平衡,正确定位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增强人民和政府之间的交流,是我们建设政府信用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应当重视人民权力的作用,人民权力是指与政党权力,国家权力相对应的一种权力。在这三种权力当中,人民权力是起点,也是终点,人民权力对国家权力和政党权力形成了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机制后,政府诚信就有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作为一名政府官员,我们应该清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并非上下级的服从与统治的关系,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坚持以民为本才有可能建设良好的政府信用。
(二)政府制度化,体制革新与完善
1.民主制和责任制。
民主机制是建设政府信用的基本保障。政府制度和体制的合法性是指政府制度和体制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程度。在宏观层次上,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与政府制度和体制的合法性程度成正比关系。因此们为了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对政府制度和体制的设计应该力求科学合理,以便取得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使政府能够履行维护和促进主权者利益的职责。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典型的政府制度,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和权利制约正式政府体制化实践中确立起来的。
诚信政府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政府信守对公众许下的诺言,在诸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普及基础教育等问题上,都达到预定目标,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
正对地方政府分权但欠缺责任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权力流失严重,笔者认为,增强基层公务员对公众负责的责任感,也是增强公众对政府信任感的方法。2.监督体制的完善。
就目前中国的行政监督机制来看,是有待完善的。在我们地方政府的基层建设中,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并不明显,缺乏合理畅通的监督渠道,政府官员中真正可以做到为民请命的毕竟还是少数。笔者认为,政府在基层建设中做到广开言路,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实行政府公开化和提高信息透明度,是政府的诚信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规范权力主体方面,通过修改宪法,进一步完善《行政法》《国家公务员法》。对党政机关的各项纪检监察制度,均应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对违反党纪,政纪,法纪问题的具体处罚规定,做到规范和惩罚并举。在监督和制约方面,国家应尽快制定和颁布指导监督活动开展的一个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督法》。实行人民群众的监督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要让让人民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这要求政府要积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保护权和批评权。此外,我国应当尽快制定《新闻法》,切实从法律制度上保证新闻舆论的自由,发挥对政府信用建设的监督作用。
(三)加强法制化,坚持德治与法治结合。
社会主义国家非常注重通过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宣传来维护政府权威。意识形态在政治上与统治阶级相互适应,因为事实上它保证了社会统一代理人的作用,对于政府信用建设形成而言,加强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主流非常重要。1.对政府官员自身的素质要求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必须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政府官员掌握着公共利益的具体分配权,应具备胸怀国家,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超常的管理水平,综合的科学知识,极强的责任心和诚信,一个干部如果具备这些素质,就不会产生政府失信的现象。我们要注重权力主体党员的素质问题,对于素质不过关的,要宁缺毋滥。
国家公务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对于建立一个连接诚信的政府也居于重要地位,在行政管理中,公务员发挥着指挥,传递实施控制,协调等执行作用,是政府于群众的桥梁,也是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模范。
笔者认为,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是有效改善我国当前社会上存在消极腐败和诚信缺失,政民关系紧张仙子昂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处于基层的公务员,在与人民群众直接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杜绝一切滥用权力,徇私枉法,做到一心为民的要求,必定可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2.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制度。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征信对于政府官员来说,犹为重要。事实上社会公众和政府之间关系一直存在不平等,在一个法律制度没有高度完善,社会道 7 德没有完全规范的国家里,政府出现失信的现象时,公众追究政府责任和追索损失往往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在制度保障不完善,政府官员素质不高,缺乏责任感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智障者,表率的作用更是责无旁贷。公众对一个政府的信赖首先取决于政府官员的好坏,对于政府官员的培养和筛选必须严格,要选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正如邓小平同志对党员干部说的“真正干出实绩来,才能取信于民!”
诚信行政应作为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人们倡议建立信誉等级评定制度,设立相关评定机构,其评定内容是:政府部门设置和职能情况、依法行政情况、决策和管理的科学程度、信息公开程度、政府工作效率、公务员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政府支出和债务情况、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等
结束语:“一个民族不能缺乏信用观念,一个国家不能缺乏信用制度,一个社会不能缺乏信用体系,一个企业不能忽视信用管理。”这是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信用论坛”喊出的口号,而论坛的主办者之一就是国家经贸委。建设信用经济,规范市场秩序,首要是建立信用政府。信用中国打造中国信用监督平台扶正倾斜的信用大厦,让信用不再成为稀缺资源,政府既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又是扶正祛邪的仲裁者。
参考文献:
1.章延杰:《政府信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刘莘 :《诚信政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成言:《现代行政领导案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徐国亮:《政府权威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5.谢庆奎 佟福玲:《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吴丕:《中国反政府—现状与理论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7.林钧跃:《消费者信用管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 8.廖进、赵东荣:《诚信与社会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9.博阳:《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廖志杰、胡军:《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