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
1.脊髓休克期的膀胱功能训练
在留置导尿第二天可训练膀胱功能,采取定时开放,定时夹闭方法,避免膀胱过度充盈输液患者每2小时放尿一次,未输液患者每私枭时放尿一次。放尿前瞩患者及家属抚触腹部,了解膀胱充盈状态,放尿时指导患者有意识的进行排尿动作,保持每次放尿300~500毫升,以逐步建立膀胱容量进行放尿的机制。
2.建立自律性膀胱的训练
留置尿管2~3周后试行拔管,拔管前夹闭尿管3~4小时,瞩患者饮水1000~1500毫升,使膀胱充盈后再拔除尿管。此后可采取间歇导管,每4~6小时时导尿一次,2次导尿之间帮助患者排尿,定时使用便器。起初每一到两小时一次,以后间隔时间逐渐延长,使用便器时用手按压膀胱,协助排尿,同时行盆底肌肉锻炼,患者取坐或卧位,试做排尿动作先慢慢收紧盆底肌肉锻炼,再缓缓放松,每次十秒连续十遍,每日数次以不觉疲乏为宜,经过间歇导尿膀胱训练残余量小于300毫升者每天导尿2次,小于100毫升者每天导尿1次,小于50毫升者可以停止导尿。停止导尿后膀胱逼尿肌收缩仍不强,应用手法辅助排尿,在膀胱充盈膀胱抵达脐下2指时,将一手掌触摸涨大的膀胱,由底部向体部环形按摩,动作要均匀,由轻到重,待膀胱缩成球状,用手托住膀胱底部向会阴部挤压,挤压使瞩患者使用腹压,直接排除尿液。
3.留置导尿期间注意点
严格导尿术和定期更换尿管,注意尿道口的清洁消毒。正确进行膀胱冲洗,鼓励患者多饮水。日间饮水大于3000毫升包括饮食含水量以利于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细菌进入的机会,维持每4小时理想尿量350~400毫升,达到刺激膀胱壁逼尿肌的反射性收缩,若尿量小于300毫升不易诱导自解,亦无法充分稀释膀胱内的细菌与沉錠物,发现导尿周围有尿液流出,说明膀胱以建立反射排尿机制,可予拔管。本组12例留置尿管2~3周拔除,采取间歇导尿,两次导尿之间帮助患者自行排尿;8例不能自行排尿患者继续留置尿管,每1~2周更换1次导尿管,80d内均可拔除尿管。
4.建立自利性膀胱训练注意点
腹部按摩时注意患者排尿后再加压一次,力求排尽;对尿失禁患者,用力要稍大,方向朝向会阴,防止不正确方法挤压膀胱导致尿液逆流;寻找扳机点,即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反复刺激患者下腹部、大腿内侧、阴茎体部或会阴部,以寻找引发排尿的部位,建立自律性膀胱;脊柱外伤经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其稳定性,指导患者坐在轮椅上进行排尿,坐位是由于尿液重力作用对尿道内口直接产生压力,在利用腹圧或叩击使之排尿。
第二篇:膀胱功能训练方法的改进
膀胱功能训练方法的改进
摘要:目的:探讨留置导尿管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减少拔除尿管后各种排尿异常的发生率。方法:采用自主放尿训练方法(实验组)与定时放尿的方法(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拔除尿管后排尿异常发生率,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主放尿法优于定时放尿法,可明显降低拔除尿管后排尿异常发生率。
关键词:留置尿管;自主放尿;定时放尿;膀胱功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155-01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在拔除尿管前,需要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按照教科书要求,需要采取定时放尿的方法,即在拔管前间歇性夹闭尿管,使膀胱定时充盈排空,以训练膀胱反射功能[1]。在理论上分析,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在单位时间内每个人的膀胱充盈情况不同,而膀胱括约肌张力也不同,训练效果也不同。
我科2013年1-9月将26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3例,对照组采用定时放尿方法,实验组采用按需放尿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35-70岁,均为颅脑损伤患者,意识均清醒。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置管时间、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自主放尿法。患者自诉尿意放尿,同时嘱患者做排尿动作,按压膀胱,排空残余尿后夹闭尿管。
1.2.2对照组:定时放尿方法。留置尿管后日间7am-7pm每两小时放尿一次,夜间3-4小时放尿一次,其余时间关闭尿管至拔管。
1.2.3效果评价:根据医嘱拔除尿管后,观察并记录排尿情况。第一次有尿意时就能自行排除,不需任何诱导方法为排尿成功。
1.2.4统计学处理:采用?2 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拔除尿管后排尿成功12例,排尿异常1例,成功率92.3%;对照组排尿成功9例,排尿异常4例,成功率69.2%.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讨论
肾脏生成尿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膀胱排尿则是间歇进行的。只有当尿液在膀胱内储存并达到一定量时,膀胱内压力显著上升,刺激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冲动沿盆腔神经传入引起脊髓骶段的排尿中枢兴奋,同时冲动到达脑干和大脑皮质的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而产生尿意[2]。自主放尿,按照患者的尿意和膀胱的充盈速度来放松膀胱,使该组肌肉在中等程度的后符合时做工,使患者的排尿模式与正常排尿相似,膀胱的贮尿及排尿功能得到继续发挥,此法与正常人排尿习惯一致,可加快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拔除尿管后,排尿异常减少,避免因排尿异常重新留置尿管,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原发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马如姬.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5
[2]龚茜玲.人体解剖生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6
第三篇:视觉功能训练
一、传统的视觉功能训练:
1、调节功能训练
①移动注视法:这种训练法的形式很多,这些方法的核心就是注视点在矢状面的前 后移动。这种移动可以采用注视物体的移动来实现(如推进法),也可以使注视点在设定的不同目标进行移动来实现(串珠法、Brock氏线法)。
这种训练方法中,物体的移动可以改进调节幅度、正融像性会聚和近点汇聚能力;多目标注视转换可以改进调节幅度和聚散能力。
②交替注视法:这种训练方法需要分别设定远用视力表和近用视力表,视标必须包含被测者最佳视力的字符。请被测者看清楚一个远用视标,即刻注视近用视力表;看清楚一个近用视标,即刻注视远用视力表,如此反复进行。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调节的灵活度。
③双眼翻转镜训练:这是一种增加调节灵活度的有效方法。最常使用的翻转镜的镜度规格为+2.000D/-2.00D。对于最初训练中暂不适应者,可以选用镜度较低的翻转镜。
使用双眼翻转镜训练中,锁定了集合,虽然是相对调节的训练,而在调节刺激的变化中,也必然使调节性集合产生相应的方向相反的融像性聚散力的改变。因此,双侧翻转镜的训练不但可以改善调节灵活度,还会同时改善被测者的融像性聚散功能。
使用翻转镜检测时,还可以用红绿镜片与图片或偏振镜片与偏振图片进行保持不同聚散水平立体视觉的基础上进行训练。
④单侧翻转镜训练:遮盖非训练眼。训练中视距仍为0.4m。
2、集合功能训练
①内隐斜的视觉训练
a.常用训练法:远近训练、融合画片训练、描幕器训练、红绿视屏制训练等。
b.训练目标:单、双眼注视功能训练→调节功能;感觉运动融合功能训练→消除抑制,提高立体视功能和增大融合范围;集合训练→提高集合灵敏度和耐久力。
c.训练前准备:
充分矫正显性远视(特别是单侧远视);必要时给予正镜附加矫正、和近用附加正镜度矫正必要时给予“同向三棱镜”锻炼弱力肌;
d.训练时间:每天30分钟,1.5~2.5月为一训练周期。
②外隐斜的视觉训练。
a.常用训练法:趋近训练、立体镜、同视机等。
b.训练目标:
自主集合功能训练→辅助反射性集合不足。
需要说明:这种方法改变的是近点距离,被测者在训练一定时间后,主观感觉症状会明显缓解,但隐斜度一般改善不大。
c.训练前准备:
必要时给予三棱镜补偿矫正;必要时给予负镜附加矫正。
d.训练时间:每天2~3次,每次5~15分钟。训练尽可能在空腹时进行。
③感觉运动融像功能训练
a.常用训练法:融合画片移行、伸缩等融合训练,同视机训练(另文)
这种感觉运动融像功能训练目标主要是扩大融合范围、去除调节抑制,提高立体视觉质量。
b.训练时间:每天30分钟,1.5~2.5月为一训练周期。
训练过程完成后1~1.5月要进行必要的复检,复检双眼协调功能的检测;
二、我们的几个观念
学生近视可防可控
群体预防要与个体预防结合外因、内因要同步双重干预
近距离过度用眼,眼球的两种适应方式:
生理适应——眼动参数改变在先、可逆。
结构适应——AL/CR>3在后、不可逆。
眼动参数优化、调节四维训练
选择AF作为hub?
调节训练不是孤立的,调节集合是联动的。
眼动参数监测的重点指标
调节四维训练的目标
“闭环”指的是双眼调节训练,单眼是“开环”
视觉训练重点项目及人群:
儿童弱、斜视、三级视功能的训练(成熟仪器,多媒体、同视机)
学生近视,眼动参数优化,闭环式调节四维训练
Flipper、光量子直线机、Eyeport
强化训练与家庭训练配合闭环式调节四维训练以光量子的干预完成视觉机能及屈光系统优化的整合,增强眼调节能力,眼肌更加健全,有效提升视觉能力。治假、防真、控加深。
集合训练,眼外肌肌力优化应达目标:
舍尔德(sheard’s)法则:集合储备量≥需求量的2倍
1:1法则:B1恢复值≥内隐斜量
伯西瓦尔(percival)法则:相对集合中:小值≥大值的1/
2双眼视功能异常诊断分类:
调节异常:不足、迟缓、疲劳、过度。
集合异常:集合不足、集合过度、散开不足、散开过度。
外隐斜、内隐斜、聚散衰弱。
AC/A异常:高、低。
三、针对学生近视开展的视觉功能训练
人眼生理机能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在一定刺激条件下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青少年眼生理机能可塑性很大,适应能力很强,学生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与眼生理机能密切相关,近距离过度用眼首先引起的是眼生理机能的改变(假性近视),继而才产生眼的结构改变(真性近视),若在眼生理机能改变阶段,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锻炼眼肌提高眼的生理适应能力,就可抵御在眼的结构改变,预防真性近视,视觉功能训练的依据也正在于此,武汉视防引进德国学生近视防治新技术,选择AF作为为眼动参数优化的枢纽(Hub),开展了闭环式调节四维训练,临床实践证明:只要一个月坚持做了10次左右的孩子,AF值大都达到±2.0 Flipper/OU AF≥ 8CPM,其他的七项眼动参数也同时得到优化,眼生理机能适应能力明显改善,视力多可提高3行。
第四篇:垫上功能训练提纲
垫上功能训练
概述: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是将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联系起来的一种综合训练手段,突出了神经系统对肌肉骨骼系统的控制,也加强了神经系统对其他系统的支配,通过伸展紧张的肌肉、增强无力的肌肉和改善全身心的健康状况来重新训练身体,建立一种新的身体运动模式,使身体更好的适应各种运动,从而对神经系统控制下的动作的完成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目的: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通过大肌群率先发力带动小肌群的用力,深层刺激小肌肉群,适应运动需要来募集足够的肌肉参与运动。可以防止运动损伤,锻炼运动机能,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提高核心柱的稳定性;促进肌肉再生与运动康复。
分类:分为核心力量类、灵活类、柔韧类。热身动作:
1、跪坐颈部前屈
动作方法:跪坐于垫子上,双腿并拢,臀部尽量靠近脚后跟,眼睛目视前方,左手自然置于体侧,右手放于头上,慢慢的将头压向胸部,直至后颈有拉伸感,保持15-20秒,换另一侧练习。重复练习3-5组。练习肌肉:夹肌、斜方肌 注意事项:避免头压的太低
2、侧腰的伸展
动作方法:跪坐在垫子上,上体保持直立,双腿打开与肩同宽,双手臂高举过头顶,十指交握翻转掌根向上,眼睛目视前方,将髋部向左侧推送,上半身向身体的右侧倾斜,感受侧腰的拉伸与延展,保持20-30秒,换另一侧练习。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胸大肌、胸小肌,束棘肌。注意事项:保持身体直立,髋部摆正,手臂向斜上方拉伸,手臂内侧需触碰双耳。
3、跪立肘支撑后坐颤动
动作方法:跪立于垫子上,双腿打开与肩同宽,臀部尽量靠近脚后跟,眼睛目视前方,两肘支撑,手心朝下。用腰部的力量前后颤动,保持20-30秒,身体前移,利用手臂的力量将身体推立起来,肩膀向下沉,抬头眼睛目视前方,保持15-20秒。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竖脊肌、臀大肌、臀中肌、背阔肌、菱形肌
注意事项:颈部保持伸直,双手小手指侧触地,肩部、腰部尽量打开
核心力量类:
1、坐撑旋转腿 动作方法:坐立于垫子上,两手体后支撑身体,指尖朝前,双腿并拢抬起约45°,双腿向身体右侧旋转画圈,保持15-20秒,恢复的原始位置,换另一方向练习,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阔筋膜张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臀大肌、臀中肌、缝匠肌、股内侧肌、长收肌
注意事项:移动过程中两腿伸直
2、跪立侧支撑踢腿
动作方法:跪立于垫子上,左手体侧支撑于垫上,指尖朝外,右手放于头后,右腿伸直抬起离开地面约与臀部同高,右脚勾脚尖向前踢出约45°,保持15-20秒向身后伸,绷脚尖保持15-20秒,恢复的原始位置,换另一方向练习,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腹直肌、腹横肌、外斜肌、髂肌、髂腰肌、阔筋膜张肌、股直肌、臀大肌、长收肌、缝匠肌
注意事项:颈、肩、臀保持在同一直线
3、青蛙动作
动作方法:坐立于垫子上,双臂展开,双腿并拢,稳定后做双臂抱膝曲腿运动,持续15-20秒,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腹直肌、腹横肌、腹外斜肌、阔筋膜张肌,股直肌、股外侧肌 注意事项:双腿并拢,身体紧张
4、交叉腿仰卧起坐摸对侧前方
动作方法:仰卧于垫上,双腿小腿盘叉,双手抱头,做仰卧起坐,当身体起来后,一手摸对侧前方,两手交替持续练习15-20秒,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腹直肌、腹横肌、腹外斜肌、阔筋膜张肌,背阔肌、臀大肌、斜方肌、竖脊肌
注意事项:头部与身体保持正直;
5、爬腿起坐练习
动作方法:仰卧于垫上,左脚的脚后跟贴紧臀部,两手自然放于体侧。右脚向上伸直,双手爬到右脚脚尖,保持稳定,持续做5-10个,换另一方向练习,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腹直肌、腹内斜肌、股二头肌、股外侧肌、背阔肌、缝匠肌、内收长肌
注意事项:被爬腿伸直,摸到脚尖;
灵活类:
1、倒骑脚踏车
动作方法:仰卧于垫上,双腿慢慢上举,躯干抬离垫子,肘支撑,手掌支撑住臀部,使双腿伸直,双腿轮换做脚踏车状,持续15-20秒,缓慢恢复至原始位置,换逆向左脚踏车,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股二头肌、股直肌、腹直肌、腹横肌、背阔肌、斜方肌 注意事项:腰腹用力,保持稳定
2、侧卧腿转圈
动作方法:侧卧于垫上,左臂触垫支撑头部,右手放于体前支撑,左臂触垫支撑头部,两腿伸直,右腿抬起与臀同高,脚尖朝前,以髋关节为轴画小圈,持续15-20秒,换另一侧练习,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髂腰肌、耻骨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股直肌 注意事项:两腿保持伸直
3、仰卧双腿圆锥摆
动作方法:仰卧于垫上,两腿向上伸直,两臂自然放于体侧,两腿做圆锥摆,持续15-20秒,换另一方向练习,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股直肌、髂腰肌、臀大肌、腹横肌、腹内斜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髂肌、注意事项:圆锥直径不宜过大,保持稳定
4、曲臂跪式单腿摆动
动作方法:两膝跪地,两肘撑地,背伸直,右腿向后伸直抬起与身体平行,稳定后做向右摆动约60-90°,保持5-10秒,恢复至原始位置,换另一侧练习,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臀大肌、臀中肌、阔筋膜张肌、股二头肌、股直肌、内收大肌 注意事项:髋轴保持不动 柔韧类
1、单腿背部拉伸
动作方法:坐于垫子上,右腿向前伸直,右脚尖回勾,左腿屈膝回收,左脚抵住右大腿内侧,身体向前折叠,手臂抓住脚踝(或脚掌),身体尽量向下,坚持15-20秒,换另一侧练习,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股二头肌、内收长肌、内收大肌、股外侧肌、臀大肌、臀中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注意事项:膝盖伸直,脊柱尽量向前延伸。
2、弓式拉伸(髋)
动作方法:俯卧于垫上,两腿屈膝,两手抓住脚踝,两手拉伸两腿向上抬起,上体和下肢同时抬起,保持10-15秒,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股直肌、股二头肌、内收大肌、内收长肌、腹直肌、腹横肌、腹外斜肌、阔筋膜张肌、背阔肌、腰方肌
注意事项:保持身体平衡,拉伸范围适当
3、肘膝对抗转体
动作方法:坐立于垫上,左腿屈膝贴地,右脚放于左腿外侧触地,上体正直,两手撑地,左臂弯曲放于右腿外侧,身体尽量保持正直右转,保持10-15秒,换另一侧练习,重复练习3-5组。
练习肌肉:背阔肌、腹外斜肌、斜方肌、大圆肌、臀大肌、腰方肌、三角肌 注意事项:臀部紧贴于地面 结合其他器械,例如瑞士球 1.双膝夹球腹部拉伸
动作方法:仰卧于垫上,目视上方,两臂侧平举,两腿夹球,左右摆动,使躯干下部及髋关节左右转动至最大程度,还原,向另一侧运动。练习肌肉:腹内斜肌、腹外斜肌。
注意事项:保持身体平衡,上体不离开垫子。
第五篇:《膀胱冲洗》操作规程(模版)
膀胱冲洗操作规程
【目的】
1.清洁膀胱
2.严重血尿时防止膀胱内血块形成;预防尿管堵塞。
3.长期留置导尿管者,通过冲洗、稀释尿液以达到防止感染和维持尿液通畅的目的。
方法:可分为间断冲洗和持续冲洗。
【评估】
1.病人病情、留置尿管情况。2.病人心理状态和合作程度。
【准备】
1.护士: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
2.物品准备:冲洗液、快速手消毒剂、污物缸、安尔碘、消毒棉签、冲洗标识(标签)、止血钳、网套、治疗盘、一次性治疗盘、一次性中单、膀胱冲洗器、护理记录单。3.环境:清洁、安全,必要时屏风遮挡。4.体位:取平卧位。
【方法】
处置、转抄、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
—→查对冲洗液有效期、剂量、有无变质等—→写好药物标签贴于瓶身并套上网套—→打开瓶口消毒并连接膀胱冲洗器—→将用物携至床旁—→查对床号、姓名、手腕带—→告知患者并解释操作目的—→
答:可清除膀胱内血液、脓液等,起到止血和预防尿管堵塞的作用,保证引流通畅,减轻疼痛和刺激,防止感染。2.常用的膀胱冲洗液有哪些?
答:生理盐水、0.02%呋喃西林溶液、3%硼酸溶液、0.9%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溶液。
护理部
2013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