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普兰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强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整肃推进软环境建设实施细则的通知

时间:2019-05-15 01:4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普兰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强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整肃推进软环境建设实施细则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普兰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强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整肃推进软环境建设实施细则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普兰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强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整肃推进软环境建设实施细则的通知

普兰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文件

普工商[2012]9号

关于印发普兰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加强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整肃推进软环境建设

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基层分局(所)、机关各部门:

现将《普兰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强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整肃推进软环境建设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普兰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强干部队伍纪律

作风整肃推进软环境建设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重点治理“浮、庸、散、奢”突出问题,全面加强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信访工作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列》和《大连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严格落实考勤制度

(一)各科(室)、分局(所)必须指定专人负责考勤,如实填写考勤情况,并于每月5日前从局域网向人事科报考勤表;因特殊情况请假或因工作需要离岗的,必须由负责考勤的工作人员在考勤登记簿上注明原由;对考勤缓报、漏报或弄虚作假的,扣当事人目标考核奖100元,对单位领导通报批评;每月对无正当理由迟到或早退累计3次者,扣目标考核奖100元并通报批评;年内个人累计2次被通报批评的,取消先进个人和优秀公务员评选资格,同时取消全年目标考核奖,责成单位负责人作出检查并扣目标考核奖100元;单位累计3次以上被通报批评的取消评选先进集体资格,同时取消单位负责人评选先进个人和优秀公务员资格。

(二)规范请销假、休假制度。干部外出或休假必须按干部管理权限逐级请示,批准后方可外出或休假,假满时应及时销假。中层干部离开本单位,须向内勤说明去向,离开本地区1天以内,须向分管局长说明去向;超过2天以上,填写请假报告单,报请分管局长批准并报人事科备案。一般干部请假1天以内,须经本部门领导同意并备案,超过1天以上,填写请假报告单,报人事科备案。

(三)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1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予以辞退。

(四)干部职工休假按照《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三条、第四条执行: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职工有下列情形之 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五)请病假,须提交市级以上医院的诊断书,并按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

1、工作人员病假在两个月以内的,发给原工资。

2、工作人员病假超过两个月的,从第三个月起按照下列标准发给病假期间工资:(1)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90%;(2)工作年限满10年的,工资照发。

3、工作人员病假超过6个月的,从第七个月起按照下列标准发给病假期间工资:(1)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70%;(2)工作年限满10年和10年以上的,发给本人工资的80%

(六)请事假。未休年假的请事假,所需天数从其年假的假期 中扣除直到扣完为止,超过年假累计每满5天,扣10%全年目标考核奖;休完年假后,再请事假累计每满5天,扣10%全年目标考核奖。

(七)探亲假。工作满一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父母两地分居(居住地在大连市以外)又不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享受。探望配偶的,每年一次30天;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年一次20天,如两年合休可给45天;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4年给假一次20天。

(八)婚丧假。职工本人结婚或其直系亲属死亡时,给予3天婚丧假;职工晚婚(男25周岁、女23周岁)假期10天。晚育的,男方护理假7天。

(九)产假。女职工产假为98天,晚育的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增加产假60天,难产或者剖腹产,产假再加15天。如果是多胞胎,女职工的产假可在上述基础上,每多一胎增加15天。休假期间工资照发福利不变待遇。

第三条 严格落实岗位制度

(一)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不准玩游戏、打扑克、搓麻将、上网聊天、听音乐、看影视录像以及从事其它与本职工作无关事宜。违反一次扣目标考核奖100元,并由部门领导对其诫勉谈话,同一 事项违反三次,扣全年目标考核奖,调离本岗位,并全局通报批评。

(二)工作日禁止饮酒。按照《辽宁省工商局六条禁令》第一条规定:严禁工作时间、工作日中午饮酒或酒后执法。违者给予行政警告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恶劣影响或屡犯不改的,视情节加重处分。

(三)各单位均应设立值班电话,确保工作时间内有专人接听。中层领导干部全天随时保持通讯联络畅通,通讯联络方式发生变化,应及时向人事科报告。违反本条规定,造成后果的,视情节给予部门领导纪律处分。

第四条 严格落实着装制度

按照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着装规定,着春秋装时间:3月1日至5月31日;10月15日至11月30日。着夏装时间:6月1日至10月14日。着冬装时间:12月1日至翌年2月28日。对不按规定着装的,除通报批评外,每次分别扣除当事人和部门领导目标考核奖100元。将工商制服、标志或者有关证件等借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第五条 严格落实会议制度

(一)每周五下午为全局政治业务学习日,单位和个人要做好学习记录。

(二)召开机关或全局性的会议,实行会议签到制,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到会的,必须在会前向主管局长或部门领导请假,否则视为缺席。

(三)参加会议的人员在会议期间要将手机臵于关闭或静音状态,不得随意走动、喧哗和中途退场,不准吸烟,坐姿要端正。

(四)迟到、早退3次以上,由部门领导对其诫勉谈话,无故缺席的给予通报批评,无正当理由连续缺席3次以上的,责令书面检查。

第六条 严格落实环境卫生制度

(一)自觉保持室内卫生、桌面整齐,不得乱堆乱放,不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室内控制吸烟。

(二)每周五下午学习结束后,对办公室和宿舍卫生进行大清扫。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上午,组织机关全体人员进行环境卫生大扫除,无故不参加的,予以通报批评。

(三)办公环境卫生实行检查考评制度。每月由主管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对每个科(室)、分局(所)进行一次检查,每次检查情况予以通报。对于在检查中指出的脏、乱、差问题,未及时整改或整改效果不明显,给予部门领导通报批评,同时扣目标考核奖100元。

第七条 严格落实机关工作制度

(一)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1、办事人到本局办理事宜,在首问人职责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首问人应当及时办理,一次性告知有关事项,必要时提供有关资料、表格等,热情耐心地解答对方的询问。

2、办事人提出办理的事项,不属于首问人职责范围的,首问 人应当热情相待,属于本局职责范围的,应主动告知与相关科(室)、所联系,必要时应为对方联系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首问人应当引导办事人至有关责任科(室)、所,并介绍责任人。有关责任人不在或联系不上的,首问人应当负责填写“首问负责制登记表”,将办事人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及拟办事项的大致内容等一一登记入表,臵于有关责任人的办公桌上或以其它方式转交给责任人,让责任人了解并解决对方需要处理的事项。如责任人出差或暂无责任人、责任不明确的事项,首问人应当 及时向上一级领导报告,给对方答复。

3、办事人办理的事项不属于本局职责范围的,首问人应当耐心解释,并尽自己所知给予指导和帮助。

4、首问人在接待办事人时,应文明礼貌、热情大方,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禁用文明忌语。要为办事人着想,不得冷漠待人,不得推诿扯皮,要充分体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良好的品质素养和乐于助人的精神风貌。

5、首问负责制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工作流程,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了解系统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树立为办事人服务的思想;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执法水平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6、对遵守首问负责制,主动热情帮助办事人解决问题的工作人员,各级领导应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7、违反首问责任制,有下列情节者,经查实,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离岗培训、纪律处分。

一是首问人未及时将办事人拟办的事项移交给有关责任人; 二是有关责任人到岗后未及时与办事人联系,研究解决对方问 题的;

三是冷漠对待办事人等,应当告知而没有明确告知有关事项的;

四是对办事人要求办理事项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的; 五是对办事人态度恶劣,使用文明忌语的。

(二)对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单位领导交办的事项,要态度积极、措施得力,及时完成。

(三)实行请示汇报制度。涉及部门工作,相关负责人要及时做到请示汇报,不得自作主张,擅自执行,对报送上级或其部门的材料、数据应由领导审查把关后,方可报送。

(四)对来文、来电、来函应及时查收、登记、审核、报送领导批办。

第八条 严格落实计算机管理制度

(一)严格按照信息中心下发的《计算机管理使用规定》操作计算机,不得以任何借口私自安装其它软件,拆卸计算机硬件。

(二)信息中心指定专人负责软件管理、维护和检查,各科(室)所内勤负责本单位计算机管理,如办公室2人以上的,要指定专人负责本室的计算机管理。

(三)科(室)、所的软件管理员要及时对本单位的软件使用情 况进行检查,发现违反规定的要立即纠正。

(四)信息中心指定的软件管理员每月要对机关和工商所计算机软件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各单位软件管理人员做好软件的使用和维护。

(五)在上级和本局检查中发现使用违规软件的,发现一次,管理员要写出检查,扣违规人员目标考核奖100元;对上级在明查暗访中发现的问题,并给单位造成不良影响的,在罚款的同时依据相关规定给予处分,并取消单位和个人评选先进资格。

第九条 严格责任追究

违反本施行细则并受到有效投诉或被新闻媒体曝光、上级检查通报,经调查属实的,按照《大连市工商局七条行政过错追究令》规定,予以责任追究:分别取消当事人和单位领导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评选资格及目标考核奖,取消所在单位先进单位评选资格,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分别给予当事人和单位领导纪律处分。

第十条本规定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十一条本规定由人教科、监察科负责解释。

抄送:大连市工商局 普兰店市工商局办公室 2012年4月25日印发

(共印5份)

第二篇:关于印发《全市质监系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全市质监系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党支部:

《全市质监系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局党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铜陵市质监局机关党委

2010年7月9日

全市质监系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局党组印发的《全省质监系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皖质党组字„2010‟23号)和中共铜陵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铜办„2010‟26号)精神,结合我系统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和公信力,为质监系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

(二)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营造勤于学习、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习型党员干部队伍,构建富有活力的党建新格局,推动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

(三)基本原则。立足我系统实际,坚持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推动我系统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先学一步,做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表率;坚持创新学习载体和机制,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习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

论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广大党员分别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领导集体和骨干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

鉴别力。加强党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带头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三)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组织学习党章党

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增强遵守党纪国法、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决策的自觉性。

(四)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知识。学习当前经济社会建设

所必需的知识,立足工作岗位,自觉学习掌握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努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五)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从实践中、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学习借鉴好做法好经验,提高工作水平。

三、学习方法

(一)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实行

“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从知识积累向提高能力的转变、从个人学习向团队学习的转变、从

灌输式学习向研讨式学习的转变。紧密联系质监实际,有机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丰富和拓展本单位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二)深入抓好四个结合。把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习型机关建设结合起来,把“请进来”学与“走出去”学结合起来,把加强学习与推进质监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汇贯通。

(三)不断丰富和完善学习载体。充分发挥党组(党支

部)中心组学习的引领作用,举办好每月一次的机关干部学习会,结合需要开展主题学习教育,广泛开展推荐书目、集中宣讲、经验交流、树立典型、节日活动、传统教育等喜闻乐见的系列学习活动,力争围绕一个专题、推动一项工作、实现一步跨越。

(四)不断加强学习阵地建设。加大必要投入,积极创

新学习的平台。要完善党员活动室建设,充分利用内部刊物、板报、宣传栏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活动,探索网络学习新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快乐之事,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四、完善制度

(一)加强和改进中心组学习。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办公

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严格执行中心组学习制度,按照每年集体学习研讨时间不少于8天的要求,认真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二)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完善“三簿”(签到簿、记录簿、笔记簿),抓好“四落实”(时间、内容、人员、效果),为党员营造日常学习的平台。

(三)认真落实学习培训规划。认真落实中《2009-2013

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的意见》相关要求,分层分类抓好党员干部培训工作。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认真落实有关领导干部

到基层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的规定,局领导班子成员每年脱产培训不少于110学时、每年调查研究不少于60天、每年撰写调研报告1至2篇。要按照要求,建立健全调研制度,结合工作制订调研计划,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五)大力倡导党员个人自学。倡导“日读一小时,月

读一本书,半年一交流”,激发个人自学的内在动力,力求取得实效。

(六)强化督促检查与考评机制。机关党委要定期对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学习情况的日常考核,积极探索学分制管理模式,建立“述学、评学、考学”制度。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情况纳入考核体系,适时开展评比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党员活动,树立良好的学习导向,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纵深开展。

(七)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制度。通过集体交流、媒体宣传、成果推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学习教育成果更多地运用到党委、政府的决策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党组主要负责人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第一责任人,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负总责。机关党委和各党支部按职责抓好落实,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学习教育活动。

(二)健全机制,强化考核。把学习情况与党员民主评议结合起来。同时,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内容。各党支部每年1月底前向机关党委报送上一学习情况总结和本学习计划。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机关党委、局办公室等负责宣传工作的同志要按照局党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作用,精心组织,深入报道全系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和好做法,以及工作成效。形成强大舆论声势,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营造浓厚氛围。

第三篇: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地)委,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党组(党委):

经省委同意,现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

2010年3月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44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总要求,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党员的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全省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目标原则

1.基本目标。

从2010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2010年在试点基础上,力争全省党组织有20%达到学习型党组织要求,2011年有50%达到学习型党组织要求,2012年有80%以上达到学习型党组织要求。

[SITESERVER_PAGE]

——学习理念进一步树立。广大党员切实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力、创新力明显提高。

——思想理论素养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在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上达到新高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信心明显增强。

——推动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努力提高党员运用科学理论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形势、掌握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服务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依法办事、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学风进一步转变。调查研究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得到大力弘扬,干事创业、谋求发展的工作氛围进一步形成。

——党组织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为党员开展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成为党员不断学习、追求超越、锐意创新的精神家园和战斗堡垒,成为拥有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政治组织。

2.主要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始终着眼于加快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为广大党员的奋斗目标。

——求真务实、学以致用。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把学习活动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做到学习理论与运用理论相统一,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创新载体、活化形式。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法,创新学习载体。

——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必须依靠严密的党内组织体系,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并根据所在单位特点、党组织设置及其职能等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三、学习内容

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级党组织要积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认真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原著,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增强发展信心,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黑龙江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3.学习党的规章和国家法律法规。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党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党务知识,切实增强执行党章、遵守党纪国法的自觉性。

4.学习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要着眼于完善知识结构,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广泛学习哲学、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不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SITESERVER_PAGE]

5.学习世情、国情、党情、省情、社情和岗位知识技能。着眼于做好本职工作,深入学习和了解国情、党情、省情、社情,结合岗位特点和技能要求,加强知识和技能更新培训,努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四、学习方式

1.集中学习。

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确立集中学习的时间和方式。(1)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把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与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结合起来,明确学习内容,完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形式,探索专家讲解与中心组成员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保证学习时间和质量,每季度不少于1次。(2)专家辅导。定期举办专家辅导讲座和理论宣讲,邀请专家学者对党员进行党的创新理论、现代知识技能等专题辅导。(3)领导干部作报告。定期举办领导干部报告会,聘请理论水平较高的相关部门领导干部作专题报告,省直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报告会原则上每月1次。(4)专题研讨。定期举办理论座谈研讨会,组织党员开展研讨、询疑、辩论。根据党组织建设实际和党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及特长,组成各种研究小组,经常性地开展研讨活动。(5)学习交流。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交流学习体会、经验和心得。

2.岗位培训。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科学安排岗前培训、业务培训、晋职培训、理论培训、能力培训等,县处级以上干部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10学时,其他干部每年参加脱产学习不少于80学时。切实加强基层党员培训管理,建立健全党员定期培训制度,统筹抓好普通党员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把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等基层党员纳入培训计划,形成党员人人在培训之中的生动局面。各级各类党组织每年至少进行1次党员教育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16学时。党员培训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能,努力挖掘、整合、利用各个方面的培训资源,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动态化、开放性师资队伍和培训阵地,逐步形成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为主阵地、主渠道,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院校为基地,以社会教育机构特别是各社科研究机构、部门和行业培训机构以及远程视频培训教育网络为补充的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培训体系。

3.调研学习。

广大党员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把学习由室内延伸到室外,把研讨由课堂延伸到现场,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群众作为最好的老师,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生产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建立工作联系点,定期深入到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省级党政领导干部每人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30天,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每人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领导干部每年要撰写1至2篇调研报告。有关部门要有计划地安排党员到企业、信访、农村等基层一线单位实践锻炼,帮助党员学会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做到学习工作一体化。

4.在职自学。

各级党组织要对党员学习书目、学习时间、阅读数量提出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中心组成员要结合工作和个人情况,制定自学计划,认真学习指定书目。努力做到日学一小时,周听一堂课,月读一本书。自学要有读书笔记,每年撰写1至2篇理论文章。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优势,组织党员开展网上学习,拓宽自学途径。

五、制度保障

1.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党委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具体考评办法,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纳入领导班子综合考评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绩效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察党员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检查党组织书记是否真正发挥带头、组织、指导和督促作用;考察学习计划落实情况,检查个人学习是否有计划、有安排,规定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质量和效果如何;考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情况。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建立党员理论学习档案,记录党员理论学习考核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选拔任用干部和党员“先优”评选的重要依据。

[SITESERVER_PAGE]

2.建立述学评学考学机制。结合学习建设活动,认真开展述学评学和考学。党员领导干部在每年工作总结和述职时,要向组织和单位全体干部汇报个人学习情况,主要包括思想认识、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效;在述学的基础上,按照民主、公开的原则,采取座谈会和填写无记名测评票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党员群众对领导干部学习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汇总情况作为评学结果。各级党组织每年要采取理论测试、专题竞赛、体会交流、成果评选、工作总结等形式对党员学习情况进行1次全面考核,区分档次,对表现突出的同志给予一定奖励。

3.建立激励保障机制。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单位评先、干部升降、工作考核挂起钩来,以树立正确的学习导向,激发党员的学习热情。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积极关注基层党组织的实际困难,通过加大经费支持、人才支持、政策支持等措施,切实为基层解决问题,保护和激发基层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财政等有关部门要保障学习培训经费,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培训阵地、文化设施、学习场所的硬件、软件建设,为党员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各级党组织安排的党员学习教育培训经费应向农村、社区和其他有困难的基层党组织倾斜,努力推进基层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4.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各级党组织要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党组织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大众媒体要通过开辟专栏、增设专题等形式,加强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的宣传,也可以开展知识竞赛、知识问答、热点访谈、推广典型经验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党员学习活动进行生动活泼的宣传,扩大和深化理论学习效果。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通过编印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共产党员事迹材料、组织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发挥新闻媒体作用等措施,树立和宣传学习型党组织先进集体和学习型党员先进个人典型,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组织领导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各级党组织要从党和国家以及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的高度重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1.建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组织领导机构。省委将成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小组,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纪检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省财政厅、省委党校、省委讲师团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省委宣传部。省委将建立党委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邀请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联席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专题研究建设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性意见,解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参照省委做法,建立和完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宣传、纪检、财政、党校、讲师团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宣传部门负责具体协调,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各级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所在单位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全面负责、全程负责。

2.制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规划方案。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根据省市县等不同层次以及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等党组织的不同类型,制定适应本地区本部门特点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规划和具体方案。特别要抓好特色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特色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来促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单位和学习型班组的建设,形成我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特色。

3.加强学习型党组织的阵地和载体建设。遵循学习途径多元化、学习资源全球化、学习行为个性化、学习环境虚拟化的趋势,建设好学习型党组织阵地并发挥其应有作用。要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发挥高等学校、社科研究机构以及部门和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和理论宣讲队伍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好各级各类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建设理论学习网站。要加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学习教育网络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物等网络学习教育平台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学习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4.加强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督导检查。各级党委(党组)要经常了解下属部门和单位党组织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督导检查。上级党组织的组织、宣传部门对下级党组织的建设活动负有指导和督促的具体责任。各级党组织应在每年1月底前向上级党委组织、宣传部门专题报送上一学习情况总结和本学习计划。全省各市(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督导检查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负责。中省直各单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督导检查由省直机关工委负责。省属各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督导检查由省委高校工委负责。省国资委系统企业(含党的关系隶属省国资委党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督导检查由省国资委负责。督导检查要坚持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

第四篇: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赣市府发[2011]2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

《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2011年6月28日市政府第六十三次常务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二〇一一年七月一日

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意见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赣府发〔2011〕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意见如下。

一、明确改革思路,把握国有林场改革的目标、要求和对象

(一)总体思路。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创业、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总体目标,按照“以人为本、转型定位、稳定权属、解决社保、化解债务、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的思路,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优化国有林场结构和布局,更好地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全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切实做到“三增长、两建立、一确保”。即:资源增长、职工增收、林场增效;全面建立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建立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全市国有林场改革在2012年6月底前完成。

(三)总体要求。在国有林场改革中,坚持国有林场改革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坚持解决国有林场历史遗留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相结合;坚持维护生态安全与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国有林场相结合;坚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均衡性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相结合;坚持分级负责与部门支持相结合。

(四)改革对象。凡经过批准并具有法人资格的国有林场(包括事业性质和企业性质的国有林场)均为改革对象。国有森林苗圃参照执行。

二、优化国有林场结构,剥离社会管理职能

(五)整合国有林场,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分类经营、分类管理、规模经营的要求,对全市国有林场进行整合重组,分别组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每个县(市、区)将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种质资源基地和生态保护场所整合为1个生态公益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定为公益型事业单位,并按照管理需要,合理核定编制数,其人员和机构经费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其它国有林场整合为1—2个商品经营型林场,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的要求,全面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后的国有林场行政隶属关系保持不变。

(六)剥离社会管理职能,实行属地管理。将原由国有林场所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医疗单位等社会管理职能全部分离,实行属地管理。当地政府要接收到位,整合资源,统筹配置,加强管理。林场代管村组应予以剥离,各地因地制宜自行确定社会职能的管理归属。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场资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源、人事档案。因国有林场改革所涉资源、人事档案,要移交的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置换身份的干部职工的档案要明确接受部门,确保有组织、有人管。

三、完善保障措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七)合理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妥善安置职工,实行多种方式补偿。职工安置方案要充分体现职工权益,符合各地实际,体现政策的连续性。在方案出台前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酝酿,得到广大职工支持。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采取货币、林权承包、股权及股权和货币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给予补偿。对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林业特殊工种职工,按规定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八)依照法定程序,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坚持依法操作、民主操作、阳光操作,切实保障职工在改革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方案应在得到绝大多数职工赞成的情况下,依照法定程序提交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县(市)政府审批后方可实施。

(九)完善社会保障,解除职工后顾之忧。坚持以人为本,留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性资金,彻底解决历史问题。对拖欠的养老保险费本金和利息应予以一次性清欠,免收滞纳金,若一次性清欠有困难,在改革期间应一次性补足个人账户,明确统筹账户清欠的责任主体、清欠数额和清偿时间,采取挂账处理;对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国有林场职工,按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参保的按规定应补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本金和利息应在参保时一次性补缴到位;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在改革时一次性留足遗属的补助资金;改制职工所涉档案管理费,列入改制成本,在改革过程中一次性解决。

(十)强化措施,促进再就业。对国有林场的离休干部,全部转由县(市、区)政府统一管理,实行财政供养,保证其按规定享有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对解除了劳动关系的职工,各级政府要按照再就业的政策,强化措施,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妥善解决转制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并积极探索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后,干部职工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相关措施。

(十一)加大投入,改善林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在改革的同时,要切实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职工转型发展。着力改善国有林场困难职工住房条件,将国有林场职工住房纳入当地住房发展规划,落实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政策,着力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改造用地需要,加快危旧房改造,积极引导职工入镇进城;与产业结构调整、国有林场布局调整和区域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大公路、供水、供电、供气投入,推进国有林区经济发展。

四、规范处置国有资产,妥善化解债务负担

(十二)积极化解债务,减轻改革负担。国有林场商业性贷款,已成呆账的要按规定和程序争取核销;不能核销的,由当地县级政府牵头统一与金融机构洽谈,按有关规定,本着尊重历史、主动协商、积极化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解决银行债务问题。

(十三)积极筹资,切实满足改革所需。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整合有关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国有林场改革,并设立国有林场改革资金财政专户;变现不适合林场发展方向的闲置资产筹措改制资金;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林场改革;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国有林场改革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山地、林木资本化,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国有林场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不允许出让国营林场林地使用权筹措职工安置资金,确有困难的,可适当调剂商品林采伐计划。改革资金缺口部分,由县(市、区)政府统筹解决。

(十四)规范资产转让程序,确保国有林场资产安全。对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营的林场,必须按照《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的规定,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报批。国有林场资产处置必须纳入产权交易所进场交易,实行招标挂牌竞价出售,绝不能搞“零出售”和暗箱操作,资产处置要面向社会接受职工群众监督,绝不能违反法定程序和有关规定卖给原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确保国有林场资产不流失,不贬值。

五、创新管理体制,建设现代林业

(十五)转换机制,建立新型劳动关系。改革后的林场全面建立以企业单位劳动合同制度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为基础的新型劳动(聘用)关系。生态公益型林场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商品经营型林场实行企业单位劳动合同用工制度。聘录用人员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阳光操作,并依法依规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返聘林场生产管理所需的林业技术人员和骨干,优先录用解除劳动(聘用)关系的职工。(十六)引进投资,做大林业产业。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有实力、能延伸产业链、符合林场经营方向的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林场改革,加大资源整合和重组力度。(十七)创新管理,建立现代林业企业经营体制。按照有利于生态建设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积极培育拟上市企业,做大做强国有林场。引入市场机制,将国有林场的造林、抚育、采伐以及其他生产性工作,采取承包或向社会招标等形式进行。各地还要科学合理利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积极培育花卉苗木、中药材、珍稀树种等特色产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增强林场发展的活力。

六、紧扣工作环节,积极稳妥实施

(十八)宣传发动,营造改革的浓厚氛围。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改革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改革政策和目标要求,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国有林场改革的浓厚氛围,及时了解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打消思想疑虑,增强改革信心。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和培养改革典型,大力宣传典型,推广改革的成功经验。

(十九)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国有林场的实际情况。各地要组织人员,深入国有林场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摸清资源资产、人员结构、社会保障、债权债务等基本情况,广泛听取职工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梳理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全面掌握国有林场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测算改革成本,为全面推开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十)制定方案,及时上报审批。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隶属关系,科学合理选择改革模式,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送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备案,报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二十一)组织实施,有序推进改革。各地要按照批准的改革方案,指导国有林场制订实施方案,认真抓好改革的每一个环节,统筹协调推进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林场改革必须履行必要的审核程序,防止“一卖了之”,引发社会不稳定。各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及时帮助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二十二)评估验收,确保改革成效。加强对改革实施情况的跟踪指导,倾听职工对改革的意见,掌握各单位职工的满意度,对本辖区内的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后,由国家和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验收。

七、加强组织领导,有力有效推进改革(二十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领导。国有林场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主要以块为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市属林场主管部门是国有林场改革的责任单位。为加强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市属林场主管部门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改革领导机构,组建精干的工作班子,具体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各级林业部门要集中力量投入改革,落实责任,加强督导,全力以赴推进改革。相关部门要服从改革需要,全力支持,积极配合。

(二十四)强化疏导,切实维护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严格落实维稳责任制。善于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苗头性问题;要妥善调处,及时处理好林改后出现的各种林权纠纷;本着兼顾各方利益,维护国有林场经营的确权山林、国乡(村)联营山林及其它联营(租赁)山林权属的稳定,严禁借改革之机推倒重来;强化教育疏导,化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严明纪律,严厉打击借改革之机破坏国有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防止出现乱砍滥伐,维护林区稳定;对借改革之机破坏稳定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

(二十五)加强督查,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改革。一年时间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是一个艰巨任务,必须加强督导、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信息沟通和报告制度,按照改革时间节点,加强调度,定期或不定期抽调人员组成督导组,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对已经落实的要查成效、对正在落实的要查进度、对没有落实的要查原因、对影响落实的要查责任。同时,要善于挖掘和培养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有效推进改革。

第五篇:(受权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

(受权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

新华网北京4月20日电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规定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都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纲要》的重大意义,切实抓紧做好《纲要》的贯彻执行工作。一是认真学习、大力宣传《纲要》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二是认真组织制订落实《纲要》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确定不同阶段的重点,做到五年有规划、有安排,确保《纲要》得到全面正确执行。三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领导,切实担负起贯彻执行《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四是加强对贯彻执行《纲要》的监督检查,对贯彻执行不力的,要严肃纪律,追究责任。五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的法制机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综合协调、督促指导、政策研究和情况交流工作,为本级政府和本部门贯彻执行《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要及时总结贯彻执行《纲要》、推进依法行政的经验、做法,贯彻执行中的有关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4年3月22日

(受权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新华网北京4月20日电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也取得了明显进展。199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999]23号),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依法行政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不够,难以全面、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者纠正,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及时救济;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透明度,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

——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

——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相对稳定,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形成,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明显加强,行政监督效能显著提高。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提高,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4.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推进依法行政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拓创新与循序渐进的统一,既要体现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推进;必须把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统一起来,做到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

5.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权责统一。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要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引导和规范。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打破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不受侵犯;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逐步建立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

7.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加强政府对所属部门职能争议的协调。

8.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完善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完善和规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和津补贴制度,逐步解决同一地区不同行政机关相同职级工作人员收入差距较大的矛盾;行政机关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小金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严禁以各种形式返还;行政经费统一由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9.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要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减少行政许可项目,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改革行政许可方式。要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经济

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和运用,扩大政府网上办公的范围;政府部门之间应当尽快做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方便人民群众。

10.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政府信息。对公开的政府信息,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应当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

五、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11.健全行政决策机制。科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12.完善行政决策程序。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要公开,公众有权查阅。涉及全国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事先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重大行政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进行合法性论证。

13.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机关应当确定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要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六、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14.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法律议案和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重在提高质量。要遵循并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体现、推动和保障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要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切实解决问题;内在逻辑要严密,语言要规范、简洁、准确。

15.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立法工作,统筹考虑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和对外开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继续加强有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的立法的同时,更加重视有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要把握立法规律和立法时机,正确处理好政府立法与改革的关系,做到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统一,立法进程与改革进程相适应。

16.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实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起草法律、法规、规章和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草案,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重大或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草案,要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或者向社会公布草案等方式向社会听取意见,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积极探索建立对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的说明制度。行政法规、规章和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后,应当在政府公报、普遍发行的报刊和政府网站上公布。政府公报应当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17.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立法不仅要考虑立法过程成本,还要研究其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

18.建立和完善行政法规、规章修改、废止的工作制度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要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适时对现行行政法规、规章进行修改或者废止,切实解决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规章、规范性文件施行后,制定机关、实施机关应当定期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实施机关应当将评估意见报告制定机关;制定机关要定期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

七、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9.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要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20.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作出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不利的行政决定之前,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并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作出行政决定后,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对重大事项,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依法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应当在行政决定中说明理由。要切实解决行政机关违法行使权力侵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21.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行政机关应当建立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的案卷。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应当立卷归档。

22.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由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的合法委托,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要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没有取得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23.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制,评议考核应当听取公众的意见。要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

八、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24.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要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对矛盾纠纷要依法妥善解决。对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调处的民事纠纷,行政机关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予以处理。要积极探索解决民事纠纷的新机制。

25.充分发挥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对民事纠纷,经行政机关调解达成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救济权利和渠道。要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支持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

26.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通过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要完善信访制度,及时办理信访事项,切实保障信访人、举报人的权利和人身安全。任何行政机关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者借口压制、限制人民群众信访和举报,不得打击报复信访和举报人员,不得将信访、举报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送给被举报人。对可以通过复议、诉讼等法律程序解决的信访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告知信访人、举报人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权利,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九、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27.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依法向有关人大常委会备案行政法规、规章;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其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8.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出庭应诉、答辩。对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的行政判决和裁定,行政机关应当自觉履行。

29.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备案。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政府法制机构应当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制定机关或者实施机关应当依法及时研究处理。

30.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必须依法受理;审理行政复议案件,要重依据、重证据、重程序,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坚决纠正违法、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积极探索提高行政复议工作质量的新方式、新举措。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行政复议案件,要探索建立简易程序解决行政争议。加强行政复议机构的队伍建设,提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素质。完善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制度,对依法应当受理而不受理行政复议申

请,应当撤销、变更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而不撤销、变更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以及违反行政复议法的其他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1.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要按照国家赔偿法实施行政赔偿。严格执行《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关于赔偿费用核拨的规定,依法从财政支取赔偿费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得赔偿。要探索在行政赔偿程序中引入听证、协商和和解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补偿制度。

32.创新层级监督新机制,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上级行政机关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探索层级监督的新方式,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33.加强专门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要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工作,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决定。拒不履行监督决定的,要依法追究有关机关和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独立开展专门监督。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与检察机关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形成监督合力。

34.强化社会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利,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监督创造条件。要完善群众举报违法行为的制度。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作出处理。

十、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35.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内容。要实行领导干部的学法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实行法律知识考试的制度。

36.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要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方式,组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习通用法律知识以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专门法律知识。

37.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要把依法行政情况作为考核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制度,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

38.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增强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

39.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各地方、各部门的行政首长作为本地方、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

40.明确责任,严肃纪律。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落实本纲要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确定不同阶段的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五年有规划、有安排,将本纲要的规定落到实处。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贯彻本纲要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贯彻落实本纲要不力的,要严肃纪律,予以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相应的责任。

41.定期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要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42.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需要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政府法制工作队伍,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领导做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并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下载关于印发普兰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强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整肃推进软环境建设实施细则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普兰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强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整肃推进软环境建设实施细则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