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关系范文

时间:2019-05-15 10:1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关系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关系范文》。

第一篇:论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关系范文

论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关系

内容提要:美,无处不在,充溢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常说:“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没错,给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将用它来创造更美的生活!美,不仅需要被发现,更需要被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当然,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有高有低,有各种不同的层次,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只有用对地方,充分考虑实际因素与个人眼光的差异性与联系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美”的完美应用,下面,就来讨论讨论应用美学中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关系,深刻理解怎么样运用好身边的“美”„„

关键词:美 审美 实用 哥特式建筑

一.应用美学的初步了解

“应用美学”概念在现代美学学科语用中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应用美学是指美学的各分支部门(如音乐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的现实存在形态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狭义上讲,应用美学是指现代社会中美学实际发挥作用的领域,尤指:第一,经济思想、经济活动、经济产品中美学的存在形态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第二,人的生活、学习和修养中美学的存在形态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在七个周的学习中,老师主要讲解了建筑方面的一些美学知识,在欣赏了各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领略了自然及人类的杰作之余,我们有了很多的感悟: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密不可分!

二.简论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联系

首先,我们来看看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曼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德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对哥特式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它是颇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代表之一,对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大都习惯了方方正正的建筑风格,什么北京的四合院啊,故宫啊之类的,都是像中国汉字一样棱角分明的。就我个人来看,见多了的事物不会再显得那么神秘,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偶尔接触新鲜事物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对“美”有更深入地理解。比如,哥特式建筑的圆形优美曲线,婉约、神秘、哀婉,令人神往……可以说,哥特式建筑集结了人类的审美因素,并加载到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了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完美统一、有机结合。所以说,审美与实用是互相联系的,通过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积极配合、协调互补,创造出了伟大的工程,造福于广大人民,在地球上留下它璀璨炫目的一笔。三.简论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不协调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也不可能总存在那么完美的事物。在古代,建筑技术和社会分工比较单纯,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施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往往也就是设计者。在欧洲,由于以石料作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两种工作通常由石匠的首脑承担;在中国,由于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这两种工作通常由木匠的首脑承担。他们根据建筑物的主人的要求,按照师徒相传的成规,加上自己一定的创造性,营造建筑并积累了建筑文化。

在近代,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分离开来,各自成为专门学科。这在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萌芽,到产业革命时期才逐渐成熟;在中国则是清代后期在外来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的相关学科越来越多,材料上、技术上的变化越来越迅速,单纯依靠师徒相传、经验积累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客观现实;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时期内竣工使用,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客观上需要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专业,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随着人类需求的增长,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建筑的设计已从以前的多体合一渐渐分化成了有明确分工的细致工程,建筑的样式也越来越趋近于完美,充分达到人类的需求。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记得曾经在身边发生过一件可笑但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建筑设计者,由于过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而忽视了设计的实用性,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设计,一座典雅的古风味儿十足的景观桥终于诞生在图纸上。大家都在惊叹这座桥的外形之独特唯美……然而,艰辛地建造过程之后,人们期待喜悦的心情忽而被一扫而光——这座桥的设计不符合力学原理!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大家公认的“美”瞬间崩塌在现实面前!一味的追求着“美”,最终却毁于“美”,我们不去计算工程的损失,不去计算设计者付出的心血,不去计算人们期待的心跌落谷底的惨痛。我们只认定一个准则,脱离了现实,再美的东西也是虚设……因此,有时候审美因素与现实因素是没办法都实现的,二者不可得兼!

经过以上的论述,结论还是那一个——美,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然而,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联系与矛盾性,尽量创造它们之间的协调统一,造福于人类。

第二篇:企业文化五因素论

企业文化五因素论

1.什么是企业文化五因素论?

美国的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五个因素所组成的。这五个因素各自的作用是不同的。

2.企业文化的五因素

(一)企业环境

迪尔、肯尼迪所说的“企业环境”,并不是指企业的内部环境,而是指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顾客、竞争者、政府、技术等.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惟一的而且又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这种环境中为了获得成功所必需采取的全部策略的体现。

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自然,企业文化也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生成。因此,要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必须认真分析影响企业文化生成的环境因素。企业文化环境由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构成,影响企业文化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传统、自然地理条件等;影响企业文化的微观环境则主要包括企业所在社区、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法规、社区文化、风俗习惯、乡土人情等等。一个企业只有很好地把握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特性,才能提出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从而推动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为企业绝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或基石。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当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趋同时,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才可能形成。与个人价值观主导人的行为一样,企业所信奉与推崇的价值观,是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行为的内在依据。无数例子证明,企业价值观建设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成功的企业都很注重企业价值观的建设,并要求员工自觉推崇与传播本企业的价值观。为了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应该用具体的语言表示出来,而不应该用抽象难懂、过于一般化的语言来表示。

例如,海尔公司把价值观表示为“真诚到永远”,IBM提出“最佳服务精神”,把为顾客提供世界上第一流的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信念等等。同时,不同的企业,其价值观最好尽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示,避免雷同,要做到这点虽然很难,但应努力去做,使价值观表示的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特征,能够把一个企业的对内对外态度和另一个企业区别开来。

企业价值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据以判断事物的标准,一经确立并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就会产生长期的稳定性,甚至成为几代人共同信奉的信念,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当个体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作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总要遭遇顺境和坎坷,一个企业如果能使其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接受,并以之为自豪,那么企业就具有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2.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时期,会存在一种被人们认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其它价值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折算”成这种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为“本位价值”。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文化共同体,在其内部必然会形成具有本企业特点的本位价值观。这种本位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个性,规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例如,一个把利润作为本位价值观的企业,当利润和创新、信誉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它会很自然地选择前者,使创新和信誉服从利润的需要。

3.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意识,能够规范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员工很容易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大大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不是通过制度、规章等硬性管理手段实现的,而是通过群体氛围和共同意识引导来实现的。

4.企业价值观能产生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企业的活力是企业整体力(合力)作用的结果。企业合力越强,所引发的活力越强。

那么,塑造企业价值观的途径是什么?

第一.以企业领导人的言传身教来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员工的企业价值观并非天生,需要企业的灌输与宣传,经过不断地潜移默化后,员工才能逐渐接受并内化为企业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领导人的倡导与宣传,宣传工作以深化对价值观的认识。

第二,健全配套机制,企业价值观渗透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第三,塑造企业精神。包括了一个企业所应有的企业传统,时代意识,基本信念,价值观,理念。成功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企业精神。

但是,在塑造共有价值观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它会带来好处,同时也要看到可能发生的危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过时的危险。即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来的共有价值观仍然牢固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妨碍企业去适应新的环境。可以想象,一个牢固地树立了“经久耐用”价值观的服装公司,就较难适应顾客的“时装热新潮”。

(2)墨守陈规的危险,即不愿意或者很难抓住共有价值观所强调的事情之外的机会。(3)不一致的危险,即言行不一的危险。如一个总经理,平常很有说服力地宣传要更好地为顾客服务的价值(观),但每当临近年终时,他却只过问财务状况而把顾客晾在一边。

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指出:对拥有共同价值观的那些公司来说,共同价值观决定了公司的基本特征,使其与众不同。同样,这些共同价值观创造出公司员工的实质意义,使他们感受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在高级管理者的心目中,而且在公司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成为一种实实

在在的东西。它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调节、控制与实施日常操作的文化内核,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

(三)英雄

一个企业的英雄人物是企业为了宣传和贯彻自己的价值系统而为企业员工树立的可以直接仿效和学习的榜样.英雄人物是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更是企业形象的象征.许多优秀的企业都十分重视树立能体现企业价值观的英雄模范人物,通过这些英雄人物向其他职工宣传提倡和鼓励的东西.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任何人都有一种在群体中出人头地的愿望.企业能够利用员工的这一心理,促进他们将强烈愿望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过程,是企业创造文化的一个根本条件.在这一过程中,要借助榜样的力量,使员工从英雄人物身上认识到英雄人物同自已一样,也是平凡的人,他们能成功,别人也一样能,因此,英雄应平实.通常英雄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和公司一起诞生的“共生英雄”,也叫创业式英雄,指那种创办企业的英雄。共生英雄在数量上很少,多数是公司的缔造者。他们往往有一段艰难的经历,但面临困难仍然有抱负、有理想,并终于把公司办起来了。所以又被称为“幻想英雄”。这类英雄的特征是:

1、有正确的追求。这种正确的追求,或者是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是一种新的工作方法,或者是追求一种具有特殊性的组织。追求什么就得到什么,总是获得成功。

2、有执着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3、具有使企业不断成功的个人责任感。

4、具有“通过善待雇员、向雇员灌输一种持久的价值观来使企业强大”的信念。

在这种信念驱使下所做的工作,使得共生英雄的影响能持续好几代人,英雄已逝而价值观依然存在。正是这个特征,把共生英雄和其他管理者区别开来了。

第二种类型的英雄,是企业在特定的环境中精心地塑造出来的,被称为“情势英雄”。共生英雄对企业的影响是长期的、富于哲理的,可为全体职员照亮征途,而情势英雄对企业的影响是短期的(多则几年、少则几月甚至几天)、具体的,只以日常工作中的成功事例来鼓舞企业员工。在企业精心塑出来的情势英雄中,又可以区分为:

1、出格式英雄。这些人行为古怪,常常故意违反文化准则;但他们聪明过人,有独特的见解,工作能力较强,‘出格’人物在强文化公司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他们使得公司不断地向前发展。知道了这一点,公司主管通常把他们放在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上,或委派他们任研究开发部主管。

2、引导式英雄。这是高级管理人员为了有力地推行经营改革,通过物色合适对象而树立起来的英雄。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原来是一个没有竞争对手、接受政府管理的实体,其榜样人物是能够迅速装好电话并保证质量的人,后来,该公司不再受政府管理,参与市场竞争,面临经营改革,于是聘请IBM公司从前的一位管理人员麦吉尔担任市场经营的副总裁,他从小就习惯于竞争环境,善于识别和适应市场的各种特征,符合改革需要,就是引导式英雄。

3、固执式英雄。这是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物。例如,3M公司一位职员试制新产品一年而未成功,结果被解雇,但他并不因此就离开公司,而是不取酬继续试制,终于试制成功,而被公司晋升为副总裁,并被尊为固执式英雄,为该公司铸造了一条“做你所信奉的事”的价值观。

4、圣牛式英雄。这是忠于职守(如卷起袖子只知道工作的高技术人员)、坚持传统、乐于奉献的人物。例如,一个制造大型精密仪器的公司中的一位工程师,为了检查一台声音不太正常的机器而把耳朵贴近机器,结果机器爆炸而烧糊了他的半个脸。但当他治愈后,他自豪地显示着一张破了相的脸。他就是一位圣牛式英雄,他的奉献精神,使人们不仅不觉得他那张脸可怕,反而为此而尊敬他。

(四)习俗与仪式

习俗与仪式,是在企业各种日常活动中经常反复出现、人人知晓而又没有明文规定的东西,它们是有形地表现出来而程式化了的并显示内聚力程度的文化因素。

企业习俗就是指企业的风俗习惯。根据迪尔、肯尼迪对美国企业的研究,那里的习俗类型有:

1、游戏(开玩笑、逗趣、即兴表演、策略判定等)。它的价值是能缓和人们之间的紧张气氛,可鼓励创新活动。

2、聚餐(友谊午餐、啤酒聚会)。其价值是加强上下层、横向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如维克特公司,每星期随机从公司中挑选几名职员去饭店轮流与总裁或副总裁见面聚餐,称为友谊午餐。

3、“训人”。如通用电气公司,对于拿着工程师文凭、穿着新买的西装第一次来公司上班的大学毕业生,是递给他一把扫帚让他去扫地。

企业仪式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时空有序活动。根据迪尔、肯尼迪的研究,美国企业中常见的仪式有:

1、问候仪式。个人之间进行非书面交往时使用。这种仪式告诉人们怎样站位,怎样称呼,什么程度的争论或激动是可以容忍的等等。

2、赏识仪式。当某人或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或晋升、或退休、或达到可以继续留任的标准时,就举行这种赏识仪式。当事人在仪式上得到奖品、奖章、礼物或纪念品,并使全公司知道他们为什么被赏识。

3、工作仪式。这是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举行的。如每天上班前的集会唱歌,以发明人的名字命名新产品的仪式。工作仪式是增加自我价值感的途径。

4、管理仪式。这是经理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所运用的。如各种正式会议,计划框架与成本曲线分析,行为、评价、复审技术等。

5、防患于未然的仪式。这是为了避免糟糕局面的出现而使用的仪式。如维萨国际银行组织1974年开会时,就搞了个颁发并佩戴金铸标志的仪式,右臂上的标志是半个世界地图和“志在成功”四个字,左臂上的标志是另一半世界地图和“彼此忍让”四个字。这种仪式有效地防止了各成员国由分歧走向分裂。

6、庆典。这是超凡的、引人注目的仪式,当企业通过特殊里程碑时举行。

7、研讨会或年会。这是颁发科学奖、显示技术开发成果、全面奖励有功人员的盛大庆典。例如玛丽·凯化妆品公司,举行一次研讨会常常要花几百万美元,几百名推销员都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奖品(甚至轿车)。

习俗和仪式并不完全是自生自灭的东西,而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它们的形成,离不开企业主管的自觉提倡,也离不开反复执行、历代相传、积久而成的自发力量。

习俗和仪式给全体员工施加普遍的影响,使他们的语言文字、公共礼节、行为交往、会议进程等等都规范化,从而把企业的价值观、信仰、英雄形象等灌输到每一个人,深深地印入全体员工的脑海中。但是习俗与仪式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通过习俗和仪式而同化于企业。习俗与仪式不会使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自动消失。

(五)文化网络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内部以轶事、故事、机密、猜测等形式来传播消息的非正式渠道,是和正式组织机构相距甚远的隐蔽的分级联络体系。

文化网络的特征是:

1、对消息作艺术加工。因此,所传播的消息往往故事化,变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

2、对消息含义的解释,往往与正式渠道的解释不同,能从更深的本质层次去说明问题。

3、文化网络传递消息的整个过程,没有文件、录音磁带之类的参与,而是依靠人的口头表达。因此每个人都在本企业的文化网络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这个角色不是由谁任命的,也不能印在名片上,而是隐蔽地自发地形成的。重要的角色有七大类:

(1)“讲故事者”。他们形成于地位高、信息量大、但不起领导作用的高级管理岗位上。他们有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细节的辨别能力。因为他们什么都不干,但又知道得很多,所以能根据自己对公司里所发生的事情的感觉,编成故事向别人讲述。

(2)“牧师”。他们形成于顶层以下第三到第五管理层,在正式组织系统中担任一些下面没有职员、上面无须经常向副总裁报告工作的职位,他们在企业呆的时间很长,对企业的每件事、每个人了如指掌,是企业历史的活百科全书。职工犯难时愿意去找他们,他们也有时间聆听职工的坦诚谈话。他们总是通过讲述本企业的历史故事,来为当前的行动寻找依据。

(3)“耳语者”。他们往往形成于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岗位上,但具备两种关键技能:一是根据极少的线索,能快速和准确地领会上司的意图,从而能通过耳语左右公司的决策,他们的个性是对老板极度忠诚.二是立足于现在努力工作,能在整个企业内建立广泛的支持关系,从而能通过耳语使消息在整个网络传播。

(4)“闲聊者”。他们可以形成于任何一个岗位,也不与当权者接近。他们的能力,是善于在饭桌上或休息喝咖啡时与一大群人闲聊,从而把消息传到公司的各个阶层。人们容忍甚至喜欢闲聊者,仅仅是为了消遣,并不指望所得到的消息一定是正确的。

(5)秘书处职员。这也许是惟一以正式组织中的身份介入文化网络的人。他们了解公司的真正面貌,很清楚公司中正在进行的事情、谁和谁正在闹别扭等等。他们往往是不愿介入纠纷而又能公正评价事情的人,但他们能通过闲话网络传播公司的功绩。

(6)“间谍”。这里所说的“间谍”,是指那些从来不说任何人坏话、不以任何方式来改变公司气氛而影响他人工作的人。他们能把各方面的意见都听进去,并原原本本地向高级管理人员叙述,因而高级管理人员把他们当作“间谍”来使用。显然,公司里的新来者最容易成为这种“间谍”。

(7)非正式团体成员。他们为了提高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常常艺术性地在众人面前讲述本团体内其他人的优秀事迹。

文化网络是传播消息的非正式渠道,管理者不应该避免牵连进去,而是必须灵活地掌握它,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强文化企业成功地通过开发文化网络,加强了管理者与职工的联系,培育了一大批向组织各阶层揭露事态的人,形象地灌输了企业的价值观,巩固了组织的基本信念,提高了英雄的象征性价值,扩大了人际交流,增强了友谊和内部凝聚力。

第三篇:医患矛盾关系因素分析

医患矛盾关系因素分析

近年来,社会对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的抱怨和质疑不断增加,医患关系引发的冲突和暴力事件尤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愈加将医患关系敏感化、矛盾化。作为诊疗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理应是互动、协调、和谐的,但在医疗实践中,双方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比较紧张,医患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医患关系做为医疗主体与求医客体之间,白衣天使头戴钢盔救死扶伤、警察进驻医院维护正常工作秩序则成为紧张医患关系的极致写意。医患冲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就医疗主客体方面的因素分析如下:医疗主体方面的因素。

1.1 医院管理的种种弊端引发的医患矛盾:①由于医疗体制的变化,医院的公益性质被逐步弱化,在“两个效益”上更偏重于追求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②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一些医院管理体制不健全医疗服务质量滑坡,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突出,医务人员“三基”“三严”意识不强,训练不到位,医疗事故防范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存在漏洞和隐患。③一些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等执行不力,行为不规范。④有些医院内部关系没有理顺好,医-医矛盾、医-护矛盾、医护人员与后勤服务人员的矛盾等。工作环境不和谐,导致工作上互相扯皮推诿,互相配合不到位,使得患者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直接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⑤有的医院忽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医院发展后继乏力。

如医护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很少有机会进修学习,技术得不到提高。再加上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待遇低,身心疲惫,医务人员不免产生消极情绪,服务质量大打折扣,由此引发医患矛盾。⑥医疗服务监管薄弱,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相关职能部门医疗质量监管的力度不够,而医疗服务机构又轻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医疗服务质量,忽略患者利益和感受。从而埋下医患矛盾的隐患,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2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在有的医院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其服务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

但在少数医院这一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其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流程还不尽人意。如诊流程过于繁琐。患者到医院看病,往往要挂号、就诊、检查、交费等手续。繁琐的手续加上排队时间过长,病人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再遇上个别医护人员态度不好,矛盾一触即发(如语言生硬、态度冷漠等)。在诊治病症的过程中,有些医务人员对病人缺少起码的尊重和同情,服务态度“生、冷、硬”,还没等病人说几句就开好了处方,该解释的不做解释,有的则麻痹大意,做出错误的诊断和治疗。在已发生的医患纠纷中,80% 以上缘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1]。

1.3 “过度医疗”引发的医患矛盾: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双方由于专业知识技能上的差别,信息不对称,造成医患双方不平等关系,医者处于主导地位,患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医务人员收入与医疗收入挂钩的制度下,在临床上必然产生“过度医疗”现象。从而产生医患纠纷。具体表现为:

1.3.1 过度使用辅助检查。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明了各种医疗技术,克服人体感觉器官的局限,使疾病的正确诊断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医院不论患者的病情、意愿和承受能力,凡能做的辅助检查,一个不漏。结果造成医患关系被物化、感情交流淡薄、医疗纠纷上升的趋势; 同时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患者要遭受额外的风险、身心负担和损害。著名伦理学家杜治政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在现在医学面前,人是肉体的物质,人是CT 图像,人是基因„„因而医学日益失去了昔日对人的温暖而变得冷漠了。只要一回想起一个病人走进医院,在医生冷冰冰的面孔前不断奔波于各种监测室时,人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医学日益推动人性的图景[2]”。

1.3.2 过度用药。即不该用药的用药,能用便宜药的用高价药,能用一种药的却要“联合用药”。原因是:

所开药方同医生收入直接挂钩。这样,患者的健康和经济负担让位于医生的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医生要最大限度地让患者“消费药物”。医生不再是健康和生命的守护神,其权威受到质疑,医患之间缺失了起码的信任和尊重。过度医疗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和健康,也有损于“白衣天使”的形象,同时还造成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的浪费。

1.4 个别医务人员的执业素质不高,导致医患冲突。

有些医疗纠纷的发生是与医务人员自身的执业素质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患者要求的提高,对医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部分医务人员由于存在技术水平低,职业素质差,又缺乏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导致医疗纠纷。例如有的医务人员临床经验不足,诊疗水平有限、技术操作不规范等,以至于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而引发医疗纠纷; 有的医务人员对病情、治疗方案以及并发症等跟患者的沟通不够,或者解释不清楚,导致病人产生误解; 有的医务人员态度冷漠、语言生硬,有的甚至出言不逊粗暴蛮横,引起病人及家属不满; 有的医务人员缺乏起码的道德良心,向患者索要“红包”等。

这些都会引发患者不满情绪,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引起医患冲突。医疗客体方面的因素。

在医患关系中,患者是被医治的客观对象,相对于医者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双方医学知识信息不对称、就医环境不尽人意、医疗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艰难的情况下,患者对医患矛盾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1 医疗服务等同于商业服务的错误观念: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医患双方信托关系出现异化,人们把这种关系视为单纯的买卖关系。医疗客体对主体提出理所当然的要求,如就医环境、服务措施、治疗技术、费用等。而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或不尽人意时,医患冲突的火苗就极易被点燃。稍有不惧,极易诱发患方非理性的维权行为。

2.2 患者的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但医学知识缺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普法知识的宣传,人们的法律意识、知情意识、维权意识增强。但就复杂的医学专业知识来讲是普遍缺乏的。患者认识不到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以及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难以理解医生并不能够包治百病以及医疗意外发生的可能性。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要求,参与病症诊治方案的选择和决定,当患者自己参与的治疗方案其结果不理想或出现意外时,就迁怒于医护人员和医院,从而引发医患纠纷。

2.3 医疗费用过高与患者的期望值不相符而导致医患矛盾: 患方就医时就怀着对医方很高的期望值,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医疗费用过高或病情恶化及至死亡等,就迁怒于医方,要求医方承担责任。

2.4 部分患者道德失范: 有一些患者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规范,无视医护人员的人格和劳动,恶意敲诈医方,获取不正当利益为谋生手段; 有的患者或者家属对医护人员小题大做、无理取闹、出言不逊; 有的无视法律及对生命的尊重,对医护人员大打出手、残害医务人员等。患者的道德失范和过激行为一方面激化医患纠纷; 一方面引发社会治安问题,把求安全的医疗环境延伸到社会治安范畴。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诊疗秩序,造成医患关系在心理上的戒备、对立,诊疗活动处于互不信任,相互防范状态。

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医疗机构公益性经营(如报销制度、药品差价、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做为医疗主体的客观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而作为医患矛盾关系的医疗客体则必须在提高认知能力、主观追求等方面被良性引导达到一定素养层面,才能够对维护和建设良好的医患关系达到协调与平衡,使医患关系的双方在对抗中的“双输”转变为“双赢”。而社会舆论的正确理解与引导必将对涉及每个人的医患关系和谐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期待通过全社会每个人的努力,改变医患矛盾现状,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第四篇: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论影响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摘要: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要想赶上发达国家的机械化发展速度,必须先要了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的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在不断地学习中、摸索中才能去的不断的进步,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的经验、特点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见解。

关键词:农机化 自动化机械化

1.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特点,主要以经济发达的美、日、德、法、英、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以色列等为代表。这些国家在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土地经营规模、农民经济收入、农机化服务体系、自然条件以及使用的农业装备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

日本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农业也很发达的国家,在水稻种植业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中在水田种植上,在耕、整地、插秧、植保、收获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水稻育秧、插秧、半喂入联合收获等相关机械居世界领先水平,譬如,由久保田、洋马、井关、三菱四大农机公司生产的的久保田SR—331KH温室育苗播种设备、KS—560C/84C育苗器、SPA65型高速插秧机、S1—6HD两轮步行式插秧机及PRO481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和洋马农机公司的轮式拖拉机系列、GP6乘座式插秧机、AP600步行式插秧机、机动喷雾机、CA160、CA215、CA355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及CA600、CA700、CA1200自走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等,这些都代表了日本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且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日本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依旧稳步向前,朝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且一区的不小的成果。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旱田种植业上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等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以及美国农机的生产、科研部门正在研究推广把高尖技术应用到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施各类作业,农业出现了向精准方向发展的趋势,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也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澳大利亚是一个人少地多的国家,农业生产主要以农牧业发达为主,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澳大利亚的重要农作物为小麦、甘蔗,其次是大麦、燕麦、棉花、水稻、牧草等。早在1970年左右澳大利亚的小麦、水稻、大麦、燕麦、牧草等作物就实现了生产机械化,至今保持着高度机械化水平。近年来对拖拉机的使用量虽没有明显增加,但拖拉机的使用效率却在提高。为了提高拖拉机的使用效率,澳大利亚的拖拉机和牵引农机具正在向大型宽幅、联合作业方向发展,作业机具和项目在向成套发展。发展大马力和高速的拖拉机是今后的趋势。加拿大是一个人少地多,农牧并重的发达国家。其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大致相等。加拿大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马铃薯,畜牧业以肉牛、羊、猪为主。加拿大农业机械的特点是粮食生产和畜类生产机械与设备配备成套性强,田间作业机械从拖拉机到农机具及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大部分为大功率、宽幅、高效机具。这和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基本相似,皆属高水平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法国农业发达,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之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小麦、玉米等谷物生产、畜禽饲养均已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粮食作物从整地、播种、中耕、病虫害防治、收获、运输、加工、储存等环节均有相适应的农业机械。法国在作物育种机械和葡萄园机械方面较发达。从作物育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收获后清选、分级、包装、包衣等有一整套机械供应,特别是种子加工厂,各种设备配套齐全,自动化程度也较高。法国的葡萄园机械,从拖拉机到配套的栽植、剪枝、整形、施肥、施药、采收、包装、运输都有相适应的机械,机械化作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葡萄采收机械每年生产量较大,也有较多出口。英国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均较发达,种植业以小麦、大麦、甜菜、马铃薯为主。种植业从种植到收获均已实现全过程的高度机械化。农业劳动力约占全国总劳动力的3%。畜牧业中肉牛、奶牛饲养也已高度机械化。如奶牛场从牛的供料、供水、清粪、挤奶及牛奶收集、贮存、运输等各环节均为机械化作业。

2.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据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8.22亿千瓦,是1949年8.01万千瓦的10000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95%;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6.75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021.91万台,是1949年117台的17.3万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68%。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增长幅度较快,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2008年底,全国耕种机械化水平达到50.8%。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起步阶段;2.体制转换阶段;3.市场引导阶段;4.促进阶段;5.快速发展以及技术实际应用阶段.为了给农业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我国一直重视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的建立。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法治轨道的重要标志。至今,我国已出台农业部及省级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规章41部,省级地方性农业机械化法规37部,这些法律法规已基本形成中国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并进一步健全、完善。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7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30亿元,乃至2010年的155亿元,国家扶持政策的逐年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机工业的发展。

3.国内外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从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和特点来看,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各异、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起步有先后,水平有高低,但是究其根本,仍是千篇一律,在农业机械的发展史上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有以下几点:

1).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从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看,为确保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减少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弯路,许多国家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都是无一例外地制定保护和扶持政策,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出具体的规定,包括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在资金、税收、水电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都给农机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在强大的国家机器的支持下,建立科研机构,由其承担农机技术的研发、鉴定及其应用。

任何时候都要深深的记住一点,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机械化要想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一步步的迈进,就必须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波助澜下,一步步的向前发展,譬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哪一个不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科研机构、研发中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实验、鉴定,从而把研究成果一步步的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达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的3).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国家的基本国情

据研究发现,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能够较早或较快地实现农业现代化,除了有发达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适应与基本国情。

以日本为例,日本如何能在二战结束后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成经济复苏,并在农业机械发展中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主要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日本的基本国情。其农机化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从二战及结束到二十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经济处于恢复和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日本的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农民收入也不甚高,为此,日本主要发展价格较低的小型机械来代替大部分手工劳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日本在短期内就基本解决了粮食的自给问题。第二阶段是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迫切需要更好的农业机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宽幅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便相继问世,育秧也相继实现了工厂化。这个日期日本进入了机械化。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到现在,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和女性化,于是小型、轻便、容易操作、舒适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机械成为这个阶段需求的主要特征,推动日本的农业机械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日本不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本国的农业机械化,而且十分善于根据需要,引进、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并因地制宜将农机和农艺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传统生产工艺的束缚,创造出新工艺、新机具,取得新的突破。

4).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高。

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对老百姓的农业教育十分重视,在美、加、英、德、法、丹麦等发达国家中,农民想从国家获取贷款,就必须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多国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是十分看重的,据统计美国农民受高等教育的程度达到30%以上;日本农民受教育程度达到70%;为什么发达国家对农民文化、科技水平要求那么高呢?原因很简单,只有只有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才能更好的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各种车辆的使用、维护和修理,懂得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和通信工具,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只有具备环保、园艺、法律等多种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更好让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的调整生产结构、优化技术选择,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

【1】郑秋化;试论提高农机人员素质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证[J];福建农

机;2005年03期;

【2】王利民,钱生越,杨建平,凌小燕;论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

农机化;2003年03期;

【3】吴彦红,严霖元,刘云;发展农业机械化 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农机化;2005年

01期;

【4】卓杰强,杨敏丽,郑诚;广东省水稻产业工程机械化现状与促进措施[J];中国农

机化;2005年06期;

【5】张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7

年;

【6】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

第五篇:英语教学与非智力因素

艺术院校英语教学与非智力因素开发和利用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水平较低是我国各艺术类院系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原因,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试从渗透社会责任和社会需求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情感沟通,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善待失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和毅力,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施教,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学习态度三个方面来开发和利用艺术生的非智力因素,解决英语学习难题。关键字:艺术生、英语学习、非智力因素

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水平较低是我国各艺术类院系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这既对日益增长的国际间文化交流造成了困难,也对英语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知识的获得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智力因素是指基本属于先天形成的,与认识直接相关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兴趣、动机、信念、意志、性格、世界观等方面,完全依赖后天的教育、培养和开发。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有促进作用,对智力的某些弱点有补偿作用。因此如何开发和利用艺术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英语成为他们熟练掌握的交流工具,是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关键。

一、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原因

英语学习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大学生智力水平大体相同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导致艺术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效率和成败。具体来说,这种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

1、英语学习缺乏内在的兴趣和动力。高校艺术生因其特殊的招生考试制度和录取标准(主要以专业课为录取标准,文化课录 取分数相对其他专业偏低),大多从小就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音乐、美术、舞蹈、绘画、表扬等专业课的学习上,而对文化课的学习却是少之又少,甚至不够系统,这直接导致他们英语基础弱,底子薄。艺术生虽然知道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他们听不懂,看不懂, 对英语学习就产生了抵触心理, 自然就毫无学习兴趣和动力可言。

2、意志薄弱,轻

易放弃。艺术生受所学专业的影响,大多个性张扬,情感丰富,但性格中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他们一旦感觉英语学习目标过高,一时难以实现,就会因为得不到成就感而产生畏难情绪。他们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意志和信心,甚至会因为贪玩厌学而轻易放弃英语学习。

3、自我评价过低,自卑心理过重。艺术生由于英语成绩长期落后遭受打击,在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英语失败感,加之缺少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健全的心理调整能力,还会把这种失败错误地归因于智力方面的先天落后,造成做人自卑,做事消极,完全丧失乐观和自信。

4、良好的学习习惯未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很多艺术生英语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既指学生的学习随意性强,学习心理状态不稳定,英语学习受到太多的情绪影响,不能按时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也指英语学习方式和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下。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已成为阻碍艺术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亟待解决。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动力协调作用,英语教学和学习则会事半功倍。

二、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心理活动的产物,具有影响学生思想发展方向和思维发展深度的能动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的动机目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当这种学习动力与社会责任融合一体时,就会成为学生个体发展的持久推动力。(2)强化作用:非智力因素对英语学习活动有强化功能,特别是其中的兴趣、情感和意志能强化学生的进取心,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持久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是学习活动的鼓舞性力量,能帮助学生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3)补偿作用: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先天不足有明显的补偿作用,尤其是意志和性格的弥补功能更大。一个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如乐观自信、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沉着稳定等,可以坚持学习动机,稳定学习情绪,保持学习热情,调节心理活动,进行自我监督和反馈,克服先天的智力因素障碍,改进学习质量。(4)制约作用:非智力因素中各项内容对智力发展的制约都非常大,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智力活动的制约最明显,有什么样的态度和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智力

水平。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作用、强化作用、补偿作用和制约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始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有明确而持久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强化学生自己能够坚持计划和实现目标的自信心,敢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个性品质,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善各种智力因素品质,协调其他非智力因素,共同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在艺术院校英语教学中开发和利用非智力因素的途径

1、渗透社会责任和社会需求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外在动机与短期成功有关系,而内在动机则根源于个人对所做事情本身的兴趣,与长远的成功有关系。任何人的学习,总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的。现阶段艺术院校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因为英语是一门必修课,英语成绩直接与奖学金、综合测评挂钩,或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这种学习动力是一种外在动机,无法让艺术生长久地保持英语学习兴趣。

因此,要使学生产生真正地学好英语的内在动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联系社会实际帮助学生了解和洞察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情况,规划和展望自身发展和职业生涯,一方面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他们肩负着社会文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任,英语是一种必备的国际化交流工具,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英语也是他们在人才市场谋求理想职位以及开创理想职业人生的必需技能。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以坚强的毅力和决心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2、注重情感沟通,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情感是人们内心感情和态度的表露。良好的情感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爱、理解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缩短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还能产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和热情。当学生不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信任,对教师的热爱和依赖感就会不断增加,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得到加强。

教师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应是正面的、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使学生多获得一些满足、快乐和自豪的情绪体验,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强化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利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长处来带动其薄弱环节的进步。同时教师要看到“由学生个体差异所带来的需要、动机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并由此对不同层次、秉性各异的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激励。” 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可以适时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期更大的进步;而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

非言语交流是教师开拓师生问情感沟通的另一种有效渠道。非言语交流贯穿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师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胜利的手势或一个满意的眼神都会向学生传递一种向上的力量和一种精神的鼓舞。社会心理学家把用于教学领域的非言语交流概括为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英语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非言语交流有体态语、人际距离以及言语中的语气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非语言形式与学生沟通情感,利用自己积极乐观的心境、饱满热情的情绪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唤起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激励学生行动上的协同。

3、引导学生善待失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和毅力

英语学习是一个目标语输入——目标语输出——错误修正——内化巩固的复杂过程。学习者会因为母语的负迁移、过度概括、学习方式不科学、本民族文化因素影响等原因遭受各种错误和失败。失败在所难免,可一旦出现,学生便很容易变得颓废、消沉而从此形成情绪上的恶性循环如畏难、不愿参与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要在情感上主动理解、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失败,及时帮助他们转化“失败者”的心态,还要在组织英语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克服挫折,坚持目标,追求成功的勇气和力量。

为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去感染、引导学生,或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可以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地磨练学生的意志,或设计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的提问或练习,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或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听录音、记单词、写日记、限时限速阅读,以培

养学生的坚持性和自觉性。同时,让学生学会凭借意志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强迫自己用平静的心态面因失败造成的恐慌、受挫和悲观失望等情绪,发展健康的个性,提高自控力。

4、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施教,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学习态度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艺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性格活泼大方,并且有个性,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学生展现自我的最佳场所,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交际法,小组竞赛法,头脑风暴法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不论组织何种教学活动,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让学生在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的同时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以及在各自专业中的交际用途,培养他们热爱英语学习的积极学习态度。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大致的性格分类,利用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总之,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心理素质及个性品质等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开发这些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有利用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英语困难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为社会的文化事业和国际文化交流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1]胡永晖.英语口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48-149.[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胡惠红.浅析英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8).

下载论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关系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审美因素与实用因素的关系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

    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 [摘 要]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认识,文化教学大纲也即将出台,但针对初级阶段文化因素的教学的必要性及......

    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10133367李妍英语132 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中国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因素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能否实现产......

    影响企业与劳动者和谐劳动关系的因素

    影响企业与劳动者和谐劳动关系的因素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相互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因素分析

    公共态度:刘家饺子馆位于红花村,距离学校近,处于红花村入口第一家。便于我校学生假期等活动时进行聚餐。餐馆以东北菜为主,吸引校内北方学生光顾,当地村民也不时前去品尝。餐馆内......

    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企业缺乏系统的执行训练是企业缺乏执行力的第三个因素,即教育因素。教育因素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传统教育的致命伤是将知识与能力等同;传统培训的根本缺陷是知识......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类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对话的质量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明显影响,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学业成就有......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章第2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作业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形成不同的农......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迁安三中高二地理组 课题: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设计人:审核人: 问题导读——评价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概念,理解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