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儒家个人品德理论探微
摘要: 传统儒家伦理学的核心是修身之学,思想家们把个人品德修养、品德教育、培育理想人格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因而不遗余力地构建他们的品德论体系。重温《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文本,不难发现,儒家诸子在品德内容上形成了各有偏重的德目体系,在品德结构上达成了对知、情、意、行等内在要素的一致认可,在修德途径上主张好学慎思、自省慎独、知行合一、推己及人等修养方法,在外部条件上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系统梳理和深层剖析这一品德论体系,吸取和借鉴儒家个人品德思想资源中的积极形式和内容,对于强化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和学校道德教育仍然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传统儒家; 个人品德; 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 b8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2-0007-07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强调修身养性、以德养人、以德治国,特别是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纵观中国伦理思想史,自孔子以来,传统儒家思想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个人品德修养资源。思想家们在个人品德的社会意义、主要内容、心理结构、修养途径、外部条件等多方面均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因而也构成了一整套内容丰实、逻辑严密的个人品德理论和实践体系。本文试在解读《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文本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意义阐释,旨在为加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修身之学,修身养德不仅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也是实现其人生理想的基础所在。通过对儒家经典文本的窥探,我们可以证实这一点:
(一)《大学?中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可以说,传统儒家将个人品德的养成和培育提高至社会生活的核心位置。在儒学经典《大学》开篇中便写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23开宗明义,便以“明明德”、“亲民”、“至善”分别指出了个人品德的社会地位、养成方式和价值旨向。而怎样实现这一价值理想,促使道德人格的养成?儒家随后便给出了清晰明确的答案: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1]16显然,在儒家看来,人必须提高道德的自觉性(“修身”、“养心”),这是体现人的价值自觉和尊严的活动。
(二)《论语?里仁》: “德不孤,必有邻”
在不同场合,孔子都曾表达人们修德的重要性,他说: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2]94“德不孤,必有邻”。[2]105对于执政者来说更是如此: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17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6]在孔子看来,执政者的道德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治、天下平的道德理想的最终实现。因而执政者必须严以律己,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教人,以德正人。
(三)《孟子?离娄下》: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德性思想,在人性本善的立论基础上,他提出了个体品德修养的内在依据。他认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3]26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3]79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作为人的一种天赋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美德又极其容易丧失。据此,他认为人们自我修身的关键就在于把原有的优良品德寻找回来,用他的话来说即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3]271“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3]301
(四)《荀子?强国》: “凡得人者,必与道也。道也者,何也?曰: 礼义辞让忠信是也。”
荀子在人性论主张上与孟子恰好相反,他明确认为,人性本恶。其具体表现是: “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如果让上述恶的本性不加约制,任期发展,必将导致“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4]258因此,荀子认为必须对人性中的恶性加以改造。他提出“化性起伪”这一命题,认为后天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使“涂之人皆可为禹”。他认为,对于社会中的人,若能用礼义“教诲之,调一之”,则“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4]166虽然与孟子的人性主张相反,荀子在品德之于个体的意义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4]85又说: “凡得人者,必与道也。道也者,何也?曰: 礼义辞让忠信是也”。[4]169显然,与孟子主张“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3]196一样,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道德生活。离开了道德生活,人同禽兽就没有什么区别。值得一提的是,荀子还著有专门的《修身》篇,用来教导人们“注错习俗”、“积善成德”。
(二)品德之“情”
“情”,即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催化、强化的作用,是加强道德认识、坚定道德信念、锤炼道德意志的催化剂,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6]23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情感及其教育培养,在《论语?泰伯》中,他说道: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212“兴于诗”意思是说诗可以激发道德情感,“成于乐”是说音乐可以陶冶道德情操。同样,荀子也特别重视音乐教育对于个人品德培养的作用,他认为音乐不仅可以抒发人的感情,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改善人际关系,纯化社会风气。
(三)品德之“意”
“意”,即道德意志的锻炼。一般而言,道德意志是人们在践履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道德意志是促使个体品德行为反复出现并能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曾提到: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2]442,其意是说即便认识了“仁”这一道德规范,如果不能守住并保持它,即使认识了也会丧失。换句话说,道德规范只有由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才能对道德行为发生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必须注重道德意志的锻炼,这一点孟子亦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299只有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才有可能把人培养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138的人。荀子也指出,个人在修身过程中,不应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持守的道德意志。
(四)品德之“行”
“行”,即道德行为的践履。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实际行动。道德行为的形成和长期履行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标志,道德知识学习、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锻炼只有转化为个人长期自觉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个人品德才得以真正实现。孔子十分注重“行”。在《论语?学而》中,他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11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2]163在他看来,道德并非空谈虚言,它首先是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谨慎守信、爱人亲仁,这些实际行为就是道德的具体表现。他认为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这是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2]118之后,《荀子?儒效》作了进一步发挥: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4]73在古代,遵循道德原则而行动,谓之“身体力行”,谓之“躬行实践”。“身体力行”意谓在个体身上体现道德原则,“躬行实践”意谓将道德原则在生活中实现出来。
四、个人品德的养成途径
众所周知,儒家个人品德修养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是: “内圣外王”和“君子人格”。而如何实现“内圣外王”和“君子人格”?儒家经典中蕴含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个人品德修养理论和方法。
(一)好学慎思
个人品德的培养首先离不开道德规范的学习,不学习,便不懂得为人的规矩(“道”),也就不懂得善恶是非。因而道德学习构成了修身之基础。孔子非常强调道德学习的重要性,在《论语?阳货》中,他提出: “好仁不好学,起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2]481显然,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爱好仁义却不好好学习,那么他会容易被人愚弄; 如果爱耍点小聪明却不知道好好学习,那么他会轻浮而无根基; 如果讲信用却不好好学习,那么他会容易被人利用反而伤害自己; 如果性格耿直而不好好学习,那么他说话会尖刻而刺痛别人; 如果性子勇猛却不知好好学习,那么他容易作乱闯祸; 同样,如果性格刚烈而不善于学习,那么这种人就容易莽撞妄为。在学习道德知识基础上,孔子指出个体需要慎思,才能达致“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君子境界。因而他说: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2]465即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 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 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 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 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 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 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 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 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 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准则。
(二)自省慎独
在个人品德的形成上,儒家不但强调学习,更强调自省。自省是指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从而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提高自己遵守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自觉性。《论语?学而》中有: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7《论语?里仁》有“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99在孔子看来,自省就是反观自身的精神性反思活动。倘若只有学习,而没有联系自身品行的反省,这样无助于个人品德的提升。对此,孟子也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3]23这里的“诚”也就是反省自责而达到为己之善。“自省”的最高境界可视为“慎独”。“慎独”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特有的修养方法,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最早见于《礼记?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1]132“慎独”,就是指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自觉按一定的政治、道德准则思考行动而不做坏事。在此,“慎 独”强调的是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作用,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的精神,指出了一个人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意义。[7]81如果说,自省还是通过外在规范来约束个体行为的话,那么慎独则是依靠主体的道德自觉性来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目的。
(三)知行合一
这是儒家个人品德培养的重要特征。《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2]2“时习”即经常练习、经常实践的意思。孔子一贯重“行”,他明确主张对人的道德评价必须兼顾“言”和“行”两方面并更注重后者: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2]34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力行”思想,强调要想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必须自觉地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和艰难挫折的考验。同时他认为理想人格的造就全在将自己的天赋善性推己及人。同样,荀子提出了“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的重要命题,认为“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行”。《中庸》有“力行近乎仁”,同样也是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强调道德学问不是外在的知识,道德学问必须同道德实践相结合,同自身为人处世相结合,才是真学问。
(四)推己及人
儒家的个人品德修养学说显然没有停留于内省慎独道德修养的基础层面,它进一步要求“推己及人”,在社会关系中通过人际互动形成个人品德。孔子曾说: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2]365在《论语?宪问》中,他明确表达了修身并非洁身自好和独善其身这一形式,而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165而道德德目,如孝、悌、慈、忠、信、义、亲等,都要在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关系中才能体现。这便也是孔子“仁者爱人”的精髓。为贯彻“仁者爱人”,儒家有两大修养方法: “忠恕之道”的推己及人法和“中庸之道”的贵中尚和法。
首先,“忠恕之道”的推己及人法是指儒家提倡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以“忠恕之道”去实现“爱人”。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行“忠恕之道”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仁爱和奉献之心。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仁爱、奉献之心,那他就不会去“立人”、“达人”; 同时,“立人”、“达人”的过程,又是强化仁爱与奉献之心的过程。同时,实行“忠恕之道”,必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善于体验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以免做出有损他人之举。孟子的“举斯心加诸彼”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实行“忠恕之道”的心理换位法的典例。
其次,“中庸之道”的贵中尚和法。“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道德原则,也是个人品德培养的重要方法。《中庸》载: “喜恕哀乐之末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32它的基本要求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要适度,恰到好处,使各方面能各得其所,不能片面,走极端,否则,善意也会成恶果,有损仁德的实现。
五、个人品德的外在条件
传统儒家十分重视教育、环境等外在条件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影响作用。同样,以人性论为前提,儒家诸子分别论述了后天环境与教育对于个体道德品质养成的影响。
(一)《论语?阳货》: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说明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本来是相近的,但因为后天环境习染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对此,孔子举例说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2]246此外,孔子提倡择友、择处,也是其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作用思想体现。关于择友,孔子说: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459关于择处,孔子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2]457毋庸置疑,孔子择友、择处的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有益于道德修养的环境,以便“就有道而正焉”。
(二)《孟子?滕文公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孟子、荀子所持“性善”、“性恶”论虽然在道德起源问题上认识不同,但均强调后天生活中环境和教育对人的道德发展之重要影响。在孟子看来,由于不良环境的“陷溺”,人们固有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会逐渐丧失。他认为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存养”、“扩充”和发展先天的“善端”,如果没有教育,先天固有的“善端”被不良环境“陷溺”而丧失了,人就会变成禽兽。[7]83因此他说: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所以明人伦也”。[3]117在此,孟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在道德教育上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在此也彰显出孟子“性善”论的可贵之处: 孟子并未肯定人“性善”的永久性,要“扩充”、“存养”和发展“善端”,既离不开自身的修养努力,也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行熏陶和教育。
(三)《荀子?儒效》: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故而人的善德是后天通过教育学习所习得的,因此他认为教育可使“博学,积善而化性”。[4]97荀子与孔子一样,同样强调良师益友的榜样作用。他说“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4]267在他看来,不同的环境铸造出不同品格的人。他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又说: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4]75由此可见,虽然个人品德形成的关键在于个体的主体认识、情感、意识等内因的作用,但诸如环境、教育的外部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第二篇: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2.零和游戏3.绝对优势理论
4.比较优势理论5.要素禀赋6.要素密集度
二、单项选择题
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
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B.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
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2.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D.俄林
3.假如A国使用同样数量的时间比B国生产更多同种商品X,那么A国在商品X的生产上()。
A.有相对优势B.有绝对优势
C.相对有利D.绝对不利
4.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B.社会生产力
C.上层建筑D.生产关系
三、简答题
1.试述重商主义的要旨。
2.试述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3.试述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简评之。
4、有比较优势的一定有绝对的优势,但有绝对的优势并不一定有比较利益。
请问上述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5.A国与B国同时生产小麦与布,A国在生产小麦上比B国的生产成本低1/3,在生产布上低2/5。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在其他条件一样时,A国应该生产什么?B国应该生产什么?
6.中国的土地比澳大利亚大得多,但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产品比中国更具有竟争力?
第三篇:弘扬传统 儒家孝道主持词(本站推荐)
洙泗小学“儒风孝道”讲堂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以及现场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儒风孝道”之乡。泗水县是先师孔子的出生地,更是名副其实的儒孝文化发源地,虞舜孝感动天,仲由百里负米等故事千古流传。泗水人民深受几千年的儒孝文化熏陶,近年来涌现出张甲生,包庆淼等一大批道德模范。
为了进一步宣扬儒孝文化,今年初,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儒风孝道之乡”建设,让儒家的孝文化深深地融化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润。这是我县深化“四德”工程建设,打造“爱满全乡,幸福泗水”的一个延伸。
为了让这股儒孝之风刮得更浓烈,我们洙泗小学也相继开展了各类活动。在学校每年3到4月份的读书节中,经典诵读必不可少,以《弟子规》《论语》等经典国学为依托,引导孩子们学习先人文化精髓,对照自身言行,提升文化品位。同时,每学期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以“孝”为主题,利用不同形式向父母表达感谢,号召全体师生做一个“能知恩,懂感恩,会报恩”的人。
今晚的“儒风孝道”讲堂,请大家先欣赏节目表演,随后请我校儒学导师贺秀芹主任为大家做儒学孝道讲座。接下来,请欣赏由我校幼儿园小朋友带来的《弟子规》诵读。
相信在这些经典诵读的熏陶下,我们的孩子必会健康成长。一个姓氏,一种渊源,姓名不同,心却相连。接下来请欣赏舞蹈《百家姓》。
要说世间最伟大的爱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母爱!它是平凡的,却又是最伟大的,有了她,我们便是世间最幸福的!接下来,请欣赏歌曲《妈妈,格桑拉》
感谢孩子们的精彩演唱,也祝愿我们的妈妈健康长寿!接下来,请我校儒学导师贺秀芹主任做儒学孝道讲座。结束语:
感谢贺主任的精彩报告。()各位领导以及观众朋友们,今晚的“儒风孝道”讲堂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细心聆听。
第四篇:儒家传统能否适应现代社会转型要求
儒家传统能否适应现代社会转型要求
儒家传统能适应现代社会转型要求。因为儒家思想的理论性,实践性,相对性和灵活性,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适应性。这也是孔子学说得以持续两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就经济建设来说,儒学的教化功能能转变为企业精神,促进经济发展。就经济文明建设来说,儒家的人格国格观念如果赋予了新的内容,可以成为中国现代事业的动力。
儒家传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转型要求。因为儒家思想重在守成,而不是进取。它维护的是以支配占有泯灭个性为特点的封建等级社会。是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与平等进取竞争的现代工商文明不相容。当代的中国应将儒学作为认识世界的一个阶梯,而不是最后的追求。
儒家传统能适应现代社会转型要求。产业化科学化都市化并不是现代社会的全部特征。现代化还应包括人性方面的内容。包括人及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完整。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儒家伦理的仁爱精神,中庸思想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准则,是值得重视和批判继承的。
第五篇:以儒家传统思想构建银行职业道德
以儒家传统思想构建银行职业道德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以儒家传统思想构建银行职业道德》。儒家伦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在我国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已经积淀成为一种“遗传基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批判继承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建设银行职业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借鉴意义。
“徒法不足以自行”。自古以来,医有医德,官有官德,百业均有其道,谓之德。从事金融工作的人员,则应当有自己的银德。银德者,是金融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立银行道德,正银风,对构建和谐的金融关系非常重要。
一、以人为本。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人为本“是银行道德建设的前提。作为金融工作者,要深知自己的一切资本来自人民。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银行道德,关键在于两条:其一是确立”客户是上帝“的理念。每个金融工作者要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推行金融管理与服务新举措,要满足客户的需要,与客户的承受度相适应,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二是增强对客户的回应能力。金融部门不能拒客户于千里之外,要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应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解决客户的实际困难。
二、自强自律。”自强自律“是银行道德建设的关键。儒家认为人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人应该效法天地,刚健不息,积极有为。儒家主张积极人世、用世、有为,奋发图强,积极有为,苦干实干。这种积极的人世哲学和参与精神与现代企业强调全员的开拓精神和参与意识是一致的。儒家思想文化素来倡导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这正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同时金融工作者要时刻清廉自重,常思贪欲之祸,常畏律令之威。要建立”守清知畏“的银行道德,关键有三点。第一是自律。第二是要有制度意识。第三是管好近人。一些金融工作者走上毁灭之路,往往与近人之扰有关。
三、敬业乐群。”敬业乐群"是银行道德建设的根本,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理性积淀。它告诫金融工作者要时刻勤于政务,来不得丝毫懈怠。要建立勤勉敬业的银行道德,最要紧的,是要勇于负责,钻研业务,并立足发展,增强创新力。儒家传统的“敬业重道”,无疑也是新时期银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员工敬业爱岗,干金融行爱金融。要求员工爱岗敬业、勤业精业,勤业是精业的基础,精业是勤业的的升华,是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诚然,我们对待儒家思想文化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儒家思想的同时,也必须摈弃儒家思想中消极因素和道德弱点。如散漫、因循、事故,平均主义,封闭保守。尤其是宗法等级观念,官本位特权意识等。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创新意识、民主意识等,则是儒家传统思想中欠缺的。汲取儒家思想之精华,兼容现代文明道德意识,就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银行职业道德体系。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道德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 道德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道德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的情绪高昂。让我们工行的每一位员工追随儒家思想的道德之光,让道德在我们职业生涯中绽放最绚丽的色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