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学生发展的校内外原因分析及对策
影响学生发展的校内外原因分析及对策
永川区青峰镇中校长 唐德才
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整个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学校都有反映。学生的学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身体和心理极速发展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易产生波动,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加之当今经济社会的信息发展网络化,大众性、娱乐性的文化生活传播快,受众广、影响大,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概括起来对学生发展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存在误区,给孩子的学习造成消极影响
要么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严厉、苛刻、方法简单粗暴;要么对孩子过度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唯我独尊,给学校的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
(一)家长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据调查,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15%。另有85%的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学校和老师。有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家长出了钱让孩子上学,学校管是天经地理的事!”这种教育理念极大地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代理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读书也没什么用,毕业了能打工挣钱就行了,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有找不到工作的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二)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对孩子的照顾一般都由祖辈或亲朋好友 承担,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的现象非常严重。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父辈或其他代理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打牌、饮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担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无法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协调一致
由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对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的观念、立场不统一,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有的家庭父亲和母亲有时教育思想也不统一,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或社会地位高的一方忙于事业,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不少家长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大多数家长即使与老师交流,也仅仅是局限于学业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这段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里,“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学生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有时学校5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常常被2天的家庭教育化为乌有,出现了奇特的“5+2=0”的现象。
(四)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学校有85%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在给孩子用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成人请客过生,假日聚会等,形成 了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的陋习。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五)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过于关注升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臵,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甚至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影响十分严重,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缺乏应有的基本道德素质,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显得极不协调。
(六)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家长忙于干活或打工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 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孩子代理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习气,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骄”、“娇”二气严重,性格变得任性、自闭。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部分家长的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 “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引导,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七)农村家长学校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家长学校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很少开展活动,并且教学形式单
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承担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的重任。农村这些家长学校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农村学校对家长学校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校对家长的培训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徒有其名;二是部分教师对家长学校的工作不理解。认为自己教育学生的任务就已经很重了,再办家长学校负担会更加沉重。殊不知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意识增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部分农村家长认为自己每天农活多,有点时间又要去想法挣钱,根本没有时间和没有必要去学习什么 家教的有关知识,其实这还是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二、社会大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给孩子的学习造成了疑惑
俗话说:“社会是个大染缸,什么都可以往里边装”,事实上,对于不谙世事的初中学生来说,最易于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熏染。
(一)学校周边的环境影响学生成长。目前,学校周边遍布的网吧、游戏室、卡拉OK厅、茶馆、发廊、溜冰场等娱乐场所,都对学生极具诱惑力,真是对学生意志力的一种严重挑战。但往往是“学校十年功,校外一分钟”,学校的正面教育常常是败下阵来,在瞬间化为乌有。学校在处理引导犯错误的学生当中,绝大部分是经常到这些场所去的学生。
(二)“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父母外出务工除改善了家庭和生活条件外,也给留守学生带来另外一种影响——看到没读过书或读书不多的父母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如今农村有很多人大学毕业后也是出去打工,这书读与不读没啥区别,还不如早点出去。对这些留守学生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因经济原因辍学的比例在缩小,因学习成绩差,不爱上学、感觉升学无望或认为读书没多大意思而离开校园的人数比例在迅速扩大。
三、校内不正确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
不容臵疑,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新课改是当今教育的两大主题。但目前由于教学评价体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唯成绩论”的“一元考核观”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学校也出于升学的压力以及突出抓教学质量这些考核硬指标的考量。事实上对优生的关注度要大得多,而对一般或成绩差的学生,要求和关注都要少得多。无论是师资、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是如此。
(二)班上教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优生自然大受欢迎,而成绩差的、调皮的学生,常常遭老师冷眼相待,甚而至于出现厌弃和追赶差生的现象。
四、针对问题和现状,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当前存在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做好与家庭和社区的协调配合工作,本着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宗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要求,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和对策,彻底扭转当前学生发展的不利局面。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一)学校要端正办学态度,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二)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力度。做新课改时期新型的人民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努力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三)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力度。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通过班级调查、上门走访、了解群众等形式,每学期开展一次留守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将留守学生的家庭状况、年龄、性格特征、兴趣、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家里电话、外出父母的联系方式等情况及时建档,形成全面系统的个人档案,做到心中有数。
(四)给予留守学生特别的情感关注和心理疏导。制定对留守学生的辅导计划,建立一支由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干部等人员组成的帮扶队伍。对这些人员要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巧,充分意识到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自我疏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有效利用家长学校载体,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利用目前全市健全的家长学校网络,提高家庭教育的育人水平。通过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普及家庭教育的基 本常识,与子女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教育关系,与子女保持良好沟通,做到信任与理解,保持足够的耐心,宽容孩子的失败,鼓励孩子自信,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向在外务工的家长按时邮寄家教资料,并以电话、书信等方式与他们探讨和交流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定期与孩子通信,关心他们学习、生活,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规范娱乐场所经营行为,净化社会环境。学校要密切联系社区与相关部门一起努力规范娱乐场所经营行为,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在不适合未成年人进入的酒吧、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要完善监管措施,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以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七)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结合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以班团队会和主题教育的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生开展理想前途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防护能力。
(八)优化校园环境,以环境育人。一要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二要加强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让合理、科学的制度文化营造出一种融洽而又有序的校园氛围;三是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充实校园文化。要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展示个人特长的各项竞赛活动、特别是要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要大力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以书为友、以书为伴,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2007年3月9日
第二篇:影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影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影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为此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是当前公安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正在开展的“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主题大讨论活动,我认为,建设一支过硬的公安队
伍,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此,笔者结合基层公安工作,对当前影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原因作简要分析,并就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的表现及危害
(一)敬业精神退化。部分民警政治信念淡化,缺乏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意识和干劲。一是精神状态差,不思进取。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大,相当一部分民警不能自觉地看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心不在焉地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对公安业务知识缺乏钻劲,满足于学校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实践的直接经验,学习新知识少,钻研法律少,从实践到认识的理性思索少。二是价值观扭曲,畸形攀比。少数民警心理失衡,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横向比福利,纵向比职级,怕吃苦,怕吃亏,追逐名利,谋求享受,将主要精力投在“位子、房子、票子、娘子、孩子”身上。三是服务水平低。群众认为“窗口”服务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综合素质不高。一是学历层次上升了,工作能力没有明显增强。近几年,各级公安机关都很重视学历教育,鼓励民警参加自修、函授大专、本科学习,民警队伍的学历层次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在这些学历文凭中,基层公安领导普遍认为,有些是“水货”,含“金”量少;有的学非所用,专业难用上;有的学用脱节,学历与能力差距大;有的重文凭、轻专业,重书本、轻实践,想干不会干,会干不愿干的现象在一些基层单位仍然存在。二是职级待遇提高了,奉献精神没有明显增强。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民警的待遇都有不同提高,县、市公安局局长除个别特殊情况外,都高配了职级,有相当一部分机构升了格,副科以上职数比“三定”前大幅度地增加。职级高配了,待遇提高了,一部分民警的胃口也吊起来了,比职级比待遇的官本位意识越来越强。三是执法监督要求严格了,依法行政的意识没有明显增强。随着公安法制体系的健全完善,对民警执法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民警依法行政适用的法律条文逐步具体化、规范化,便于操作,便于监督。另一方面,少数民警不认真学法,凭经验办案,在法庭上败诉的案件时有发生,甚至执法犯法。
(三)队伍管理松散。其一,警容风纪普遍较差。许多单位的民警基本没有按规定着装和佩戴警用标志的意识,有的上班不着警服,有的着装不整洁、不戴警号,特别是在办公区以外穿警服不戴警帽的现象随处可见。其二,道德行为明显滑坡。少数民警品行不端,讲话不文明,举止失水准。有的奢侈浪费,变着法子在辖区吃拿卡要;有的道德失范,经常涉足营业性舞厅、夜总会、洗脚屋。其三,警纪不严,警令不畅。有的在执法活动中,对法律规定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指令置若罔闻,随意变通;有的管理失控,无考勤、无工作台帐、无监督措施,对民警经商炒股、非法经营者充当后台等违纪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迁就放纵;有的办人情案、办“油水”案,公开从事非警务活动,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四)违法违纪问题突出。一是利用职权徇私舞弊,权钱交易问题严重。二是执法犯法,刑讯逼供问题突出。一些基层单位在办理刑事、治安案件中,不是重证据、遵循法律程序,而是轻信口供,轻率结案。对抓到的嫌疑对象,不是依法进行询问,调查取证,而是滥施刑罚,逼打成招。三是乱扣乱罚,“三乱”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基层科、所、队随意违反处罚法规,以言代法、以罚代法、以罚代拘、以罚代教、以罚代刑,只要当事人认罚,该拘留的不拘留,该劳教的不劳教,该立案的不立案。
二、当前影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原因
1、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现行的公安领导体制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各级公安机关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公安机关的业务指导。在这种领导体制下,公安机关的业务工作、人事管理和经费保障都受地方党委政府管理,容易出现许多弊端。地方领导运用权力,以言代法,以情代法,阻扰公安机关正常执法,或指派公安机关参与一些非警务活动,浪费警力资源。在一些基层派出所,违背民警意愿,指派民警参与市容整顿、房屋拆迁等非警务工作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有专家认为,我们对警察的定位不准,包括政府、民众和公安机关自己,都有认识不清的问题。公安机关说自己是半军事化单位,是武装性质的治安力量;人
第三篇:浅析影响司法公正的内外因素及对策
法律的精髓在于公正。能否做到公正执法,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和法律秩序的建立。审判工作必须坚持公正执法这一基本原则。这不仅是法律的本质要求,也是司法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公正执法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核心和灵魂。这既是职责所在,也是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最根本要求,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永恒主题。
一、目前司法公正状况的初步估价在1998年4月15日的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国法院教育整顿工作座谈会上,肖扬院长指出:应该肯定全国绝大多数法院和法院干警是好的,目前这支法院队伍经历了许多考验,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但是,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法院队伍中间确实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一段时期以来,全国法院系统的违法违纪的人数逐年上升。在违法违纪案件中,出现“四多”现象,即:执法中发生的徇私枉法、贪赃卖法、经济犯罪等司法~行为增多;违法违纪案件中涉及的庭长、院长等领导干部增多;经济犯罪个案的数额增多;在被处理的人员中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增多。虽然相对法院队伍的主流而言,这些违法违纪现象只是极少数,但却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法院的形象,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尽快得到彻底整治。这一估价是非常中肯的,从我们基层人民法院的角度来看是完全符合现实状况的。身处审判第一线的基层人民法院的绝大多数法官,默默无闻地,殚精竭虑,枵腹从公,献身审判事业,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谭彦”、“李开华”、“尚秀云”。然而,不可否认,在普通的老百姓心里,司法权威在下降,人民法院的公信度在下降。这一不容回避的严酷的现实状况,应引起党和国家及人民法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影响司法公正内、外部因素造成司法权威下降,人民法院的公信度下降,司法不公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司法公正有其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因素。从人民法院的内部来看主要有:
1、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人员尤其在我们基层单位,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不高尤为突出。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国家的审判职能,惩罚犯罪,制裁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人民法院的上述职能通过公正裁判每一个案件来体现,而案件审理公正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法官的素质决定的。人民法官是具体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人,应当是惩恶扬善,主持公道的正义的化身。没有一支合格的法官队伍就难以保证司法公正,难以树立法治的权威,也难以完成人民法院在依法治国中所担当的使命。维护司法公正,是每一位法官的神圣职责,它体现在每一位法官所审理的每一个案件之中,体现在每一起裁判之中,体现在每一次诉讼活动之中。是否公正司法,法官的个人因素至关重要。毋庸置疑,法官队伍的现状与依法治国而要求法官队伍的标准之间反差是十分强烈的。法官队伍良莠不齐,优劣并存,部分法官文化程度不高,法律素质低下,由此出现的裁判不公,出现错案,不足为奇。更有甚者,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屡见报端。相反,文化素质不高的执法人员而不会出现司法不公的现象,这倒是值得研究的咄咄怪事呢。
2、司法监督机制软弱无力。历史证明,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会导致~。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官的~是最可怕的~,因为明判是非的大权一旦失衡,真理将不成为真理,是非就会被混淆,黑白会被颠倒,泾渭将不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逐步完善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诉讼机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各系统之间上、下协调,监督制约,共同维~律的统一和权威,以期确保司法公正。但与此同时,司法不公、司法~现象屡禁不绝,甚至在有的时候,有的地区,有的部门和单位呈现出上升蔓延的趋势。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固然很复杂,就法院系统来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的审判监督机制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审判工作面对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表现得软弱无力,出现了:上级法院监督下级法院难奏效;面对众多违反程序法的行为无能为力难纠正;违法违纪案件难查处;内部设置机构不合理,不健全,监督手段不配套监督力度难到位。再则,同级监督同级更是难上加难。凡此种种,归根结蒂,监督的机制苍白无力,使本来就素质低下,自律性差的某些司法人员,敢于藐视监督而更加有恃无恐。影响司法公正的外部因素更加复杂,盘根错节,然而,影响最大、危害更烈的是:
1、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作为本地方产生的机关,地方法院嬗变为地方法院理所当然地被当作处理本地事务的工具,为本地的地方利益的实现而服务。在审判工作中,保护地方合法利益是法院的职责之一。但是,当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或者一些地方的政府为了本地的利益而损害国家和其他地方的利益时,法院便成了保护地方利益的工具。可以说,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是消极~现象在司法机关的最集中、最突出表现。为了地方或是部门的利益以牺牲国家利益以及破坏法制为代价,执法犯法、枉法裁判危害极其严重。这是产生司法不公,执法不廉的温床,是司法机关带有倾向性的一种最大~现象,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和破坏力,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人民群众不满的根源。
2、权、钱、情交织成的社会关系网,令人望而生畏。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就本质而论,是公正的。但是公正的法律并不一定能够必然地或自然而然地产生公正的司法。在中国特有的人情、权力、关系以及金钱构成庞大、坚韧、复杂的无形的社会关系网中,由于社会公众对法院司法活动的某些神秘化的误解,由于各种不正之风的泛滥,出现了“案子一进法院门,两边都托人”的不正常情况。许多诉讼参与人调动金钱、亲情、社会关系等等各种手段向法官施加影响,以图动摇法官的意志。一些党政机关出于各种狭隘的地方局部利益之目的,动用公共权力逼迫法院枉法裁判和执行,大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稍有不慎,动辄横加呵叱。使人感到迷惘的是所有这些都是在冠冕堂皇的名义之下作出的。并且,这种状况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一些法官内心里,公正还不能与人情、关系权力的力量相抗衡。现在审判人员内心最最害怕审理和执行的是一方是各级干部或有领导背景的案件,个中滋味赖人寻觅。实话实说,权、情、钱交织的社会关系网密布,触一发而动全身,令人望而生畏。因而一些法官在这种复杂的执法环境下,有的放弃严肃执法、刚正不阿的职业操守,沦为金钱,关系、人情的俘虏。有的当了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工具。这就出现了种种见怪不怪的现象;屈从于长官意志,谁权力大就听谁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谋私,吃拿卡要;以情代法,打官司变成了打关系,甚至贪赃枉法,陷入犯罪的泥淖之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从近几年来曝光的司法~的案例来看,一些法官办的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徇私枉法,贪赃卖法,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均与这个网有关系,都是它的牺牲品。诚然,司法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十分复杂。诚如公民法律意识不强,有些执法机关,执法人员以及领导干部特权思想较严重,传统的“人治”思想仍占有很大的市场,执法环境不尽如人意,影响了司法公正。司法队伍政治、业务素质与形势要求不相匹配,难以保证司法公正。司法地位缺乏实际的独立性,司法机关人、财、物依附行政机关,不可能从根本上抵制行政机关及长官意志的干预制约了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内部机构和人员配置不科学违背审判规律,阻碍了司法公正。
三、实现司法公正的途径实现司法公正的途径是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马到成功。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是多样的,如司法环境,司法者的个人素养,对法治的理解程度,价值取向,法律的完备程度,具体问题的复杂程度等等。要保障司法公正,必须从整体上促进影响司法公正各要素的发展。笔者认为,实现司法公正,近期应从以下各方面加以考虑:
1、完善法制。提高全民族法律意识,特别要注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治水准,真正做到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适用法律一律平等。法律的力量在于它的执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法律规定的惩罚措施真正地、严格地付诸行为,这样才能提醒人们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要知道,当一项有形的规则被遵守时,它所培育、启发出来的无形的法律感比有形规则涵盖得更远、更深。任何法律一经公布实施,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无论谁违法都必然要遭到严惩,没有例外可通融,没有宽容可言,没有下不为例可言。由此培养人们对法律权威的共识,让法律在人们的心目中权威极高,极其神圣,养成守法和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健全机制。司法公正更重要地是要靠法院体制内的制度来保证,而不能靠体制外的监督机制。现在人民法院内部提出并实施,立审分离,审执分离,审监分离,应当说从机制上向司法公正迈进了一大步。但这仅仅是个开端,距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共担司法公正的责任的目的相当遥远。且三分离的各自功能还未完全到位。因此,我们还要下大气力继续研究自身的监督机制使之日臻完善,还要着够重视其他保证司法公正的制度是否可行,有效。
3、理顺体制。即改善管理体制,提高和增强司法队伍抗干扰能力。目前,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影响司法机关严格执法的因素很多。管人的,管物的,管事的,一个电话,一张条子,司法机关和审判人员不能不有所顾虑,竟有些当事人能让数个大机关和领导为了一个案件让司法部门或承办人反复去汇报,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如何从体制上既保证司法机关能够受到严格有效的监督,同时又具备有抗干扰能力,无后顾之忧,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唯有真正独立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法院独立。也就是说法院的人、财、物完全独立于当地政府,保证法院吃“皇粮”。这样,就可以从制度上根除地方保护主义的顽症。从法院内部论,保证法官独立审理案件,做到有职有责有权,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当然其中也包括法院内部领导的干预。前述是笔者通过短短的几年来的司法实践所见所闻所思并记录于斯,意在抛砖引玉。
第四篇: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人才流失的原因、影响及预防措施
一、人才流失的原因
纵观现代企业的人才流失,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类: 1、个人原因
因个人原因离职的员工,其大多是将企业当作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跳板,在企业工作对他们而言就是为了获得工作经验或是学习相关技术,一旦目的达到,他们就会选择待遇更高、发展空间更大的企业服务。这种情况常见于企业招聘的新人或是大学生。
同时,因职业、职位疲劳而离职的人,也不在少数。在某一行业干时间长了,人会产生疲劳感,或认为自己不合适从事这项职业,这样的人选择改行的机率很大。对自己所处职位不满的人则可能会选择跳槽,即使跳不了槽,他也不大可能安心本职。再者,事业心很重的人,对于认为不可能为自己实现事业提供充分条件的公司,他会选择离开,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种情况常见于从业三年以上、已积累较多经验人员。
最后,最直接和最普通的原因,就是报酬问题。报酬与劳动者心理价格相差大,大锅饭,同工不同酬等问题,都是引起的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2、组织原因
从组织方面讲,导致企业优秀员工离职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管理问题。其中管理者素质不高、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未能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缺乏合理的薪酬结构、未能建立针对核心员工的长期职业发展规划和企业文化氛围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企业核心员工尤其是高管人员频频跳槽。
3、竞争对手猎头 一般来讲,各公司流失的优秀人才并没有转做他行,其中绝大部分直接加盟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因为这些公司与各自竞争对手之间人员和技术具有非常高的替代性,其中职位结构与要求也极其相似。正因为如此,公司培养的优秀员工,如技术骨干或是部门经理等极易得到竞争对手的青睐,后者为吸引这些优秀人才加盟,往往开出优厚的条件加以猎取,这也是公司优秀员工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对企业而言,一个优秀员工离职所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正视优秀员工离职所造成的损失是开展企业人才危机管理的前提。泛泛地讲,一个优秀员工离职以后,企业要被迫支付以下成本:
首先,良好的团队因某些核心员工的离职而遭到破坏,执行中的任务因此被迫中断,企业经营效率大大降低;
其次,优秀员工离职所留下的职位空缺迫使企业重新花费一大笔成本培养或是寻找接替者,其间所耗费的时间成本还给了竞争对手有利的追赶机会;
另外,某些核心员工的离职不仅可能带走商业技术秘密和客户等资源,同时还影响在职员工的情绪,极大挫伤团队的整体士气。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高管或其他核心员工离职直接改变了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实力对比,若是集体式的跳槽,对企业来说则很有可能是致命性的打击,如著名的小霸王。人才流失对企业而言之所以成其为危机,原因也就在这里。
三、人才流失的表现方式
根据人员自愿流失表现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两种。隐性流失表现为员工对待工作态度懒散、工作努力下降、表现变差、经常缺勤或请病假事假、迟到、抱怨等;显性流失多表现为离职。
通常,员工有以下表现时,可以断定其具有隐性流失的趋势:请假增多(前往面试),要求公司增加工资(也许另外一家公司已经承诺给他较高的工资,等待他的答复),或者,近期将自己的休假等积攒的福利全部兑现等,我们称之为“行为改变”;这时候,员工的心思已经没在工作上了,这种现象叫做“心理上的工作撤出”。
遇到这种情况后,如果公司没有采取有效的挽留措施,员工的辞职就不可避免,到此,员工也就完成了“行为改变”、“心理上的工作撤出”、“身体上的工作撤出”三步曲,也即实现了从隐性流失到显性流失的质变。企业要留住人才,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员工的日常表现,发现异常情况马上采取措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才流失。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人才的流失,企业自身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比如,企业效益差,使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激励机制不完备,不能科学安置使用人员,导致人才的能级不对应,员工感到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或工作单调,或在晋升、培训、提拔、考核等方面存在着某些不足等。
四、人才危机管理的策略
针对人才流失危机形成及其发展特点,人才危机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事后管理。危机预防是人才危机管理的关键,因为它能以最小的代价避免最大的损失,危机管理要求企业在人才流失危机爆发前事先建立危机处理组织,制定相应危机处理计划,实施危机预警分析和调控,努力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人才流失危机爆发,企业则要迅速进入危机处理阶段,启动危机处理程序,实施各种危机控制方案。人才流失危机平息后,危机管理并没有随之结束,企业还必需对人才流失危机进行评估和总结,进行危机事后管理。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一)危机预防
1、人才危机意识的培养
企业要想进行卓有成效的人才危机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人才安全意识。无论何时,高素质的人才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各个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对一个企业而言,能否留住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经营的成败,企业管理者必需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这一点。企业管理者的人才危机意识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要开展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营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承认人才不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而且还是企业管理的服务对象。企业应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实施有效激励,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帮助员工发展个人职业生涯,使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相协调。
2、人才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培训
人才危机管理计划的作用在于一旦发生人才流失危机,企业能迅速根据事先拟定好的程序和计划对此做出反应。该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危机管理小组的构成;(2)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3)危机处理方案;(4)危机管理程序等。人才危机管理计划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因岗制订,依据各岗位的重要程度、可替代性强弱以及对任职者要求的高低进行权衡选择。为了使人才危机管理计划不留于形式、富有效率并具备可操作性,该计划只能针对企业内的核心技术岗位和重要管理岗位,目的在于确保企业核心员工安全。计划制定后,还应针对该计划进行培训和模拟演练,如某一部门核心员工离职后,危机管理小组如何实施沟通管理,如何启动人才储备寻找继任者,如何控制损失和影响等。由于涉及到核心员工的模拟替代,企业在培训过程应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明白这些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只是企业的一项管理制度,而不是怀疑某人即将离职。
3、建立人才危机预警管理系统
人才危机预警管理系统是对企业人才安全状况进行识别、分析、判断,并做出警示和调控的管理活动,它是企业人才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建立人才流失危机预警管理系统,关键是在认真分析员工离职原因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预警指标,如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感、员工对公司认同感等。预警系统建立后,实施对这些指标的日常监控,一旦它们偏离正常安全范围,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随后危机管理小组马上展开分析调查,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评估其影响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是改善组织管理以化解危机还是正式启动危机管理程序。危机预警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企业日常人才安全方面的问题,从而为改进组织管理职能或实施人才流失危机管理赢得时间和主动。
(二)危机处理
1、危机沟通管理
危机沟通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施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了危机影响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对象的不同,危机沟通可以分为针对离职员工的沟通、针对其他在职员工的沟通和针对媒体及社会的沟通。在收到员工的离职信后,企业应真诚地同其交流,了解他们离职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因为薪酬待遇还是公司制度管理有问题,看看有没有挽回的可能。如果员工去意已决,公司应予以体谅,并真诚感谢他们曾为公司做过的努力。这种富有人情味的做法能最大程度从道义上避免员工离职时携带商业或技术秘密背叛公司。同时,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离职后,企业应即时披露相关信息,公布事实真相,并表明公司的态度和立场,避免其他在职员工的恐慌和社会媒体的猜疑,将信息发布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有效维护公司内部稳定和外部形象。
2、空缺职位的填补
人才流失危机发生后,危机管理小组应马上启动人才储备,迅速物色合适人选以接替离职人员,从而保证组织的正常运作。企业人才储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企业内部在职员工,另一个是外部劳动力市场。人才储备必须建立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岗位所需技能的高低和替代性的强弱来设定。对于那些技能要求不高或替代性强的岗位,可建立外部劳动力市场储备,在需要时企业可随时招聘。对于技能要求较高或替代性较弱的岗位,则重在加强企业内部在职员工的培养和储备。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可通过岗位轮换,使员工在熟悉自己岗位的同时也熟悉其他岗位,打破部门及岗位间的横向隔阂和界限,一来使员工具备一专多能,二来使工作丰富化。同时,针对特殊关键岗位要有意识地培养后备力量,一来防范人才流失危机,二来发展了员工职业生涯。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避免核心员工离职后关键岗位无人接替。
3、危机损失的控制
人才流失对企业而言损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员工离职后带走了公司的资源,如商业或技术秘密、客户资源、业务网络、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等。对企业而言,这些资源极其宝贵,因此,人才危机管理的重要步骤便是企业在员工离职前后采取相关措施,防止这些资源的流失。首先,要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培育,积极开展培训,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使优秀的管理经验、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固定在组织内,不因个别员工的离职而流失;其次,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如与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或其他保密协议,防止离职员工带走自己在职期间的职务发明、创造或是泄露公司商业秘密以及其他重要信息资源;另外,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将客户资源、供应商网络、业务计划、生产技术流程及其他企业重要信息备份在案,确保员工离职后这些资源牢牢掌握在企业手中。做好以上工作后,即使员工离职,只要企业还牢牢控制这些资源,人才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就能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三)危机事后管理
任何危机都具有双重性,即带来危害的同时,也包含了机遇,人才流失危机也不例外。
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诺曼·R·奥古斯丁指出,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从危机中获利。因此,人才流失危机事后管理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发现并利用危机中包含的有利因素。
1、改善组织管理
人才流失危机控制后,整个危机管理活动并没有随之结束。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整个危机过程,对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诊断。对公司而言,危机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借此契机,公司可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如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员工激励机制、改善薪酬福利、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提拔一批新人到关键岗位任职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来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更加健全;二来使其他在职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得到发展,使其对公司充满信心。另外,要对危机处理的得失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使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机制更加完善。2、离职员工管理
员工离职之后,企业还必需跟踪管理,尤其是对于那些核心员工。财富500强公司中很多企业相当重视离职员工的管理,因为这些“跑了”的人还可以成为资源,如有些员工离职后不久就可能购买老东家的商品或服务,而且一旦时机或条件成熟,他们很有可能重新回到公司的麾下,因为离职员工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发展冲突而离开的。分析表明,雇佣离职员工所花费的成本往往只是招聘一名新人所需费用的一半,而且离职员工因对业务较熟,其工作效率通常比新人高出40%左右。在这方面做得比较优秀的是麦肯锡公司,它不惜花巨资培育广泛的离职员工关系网,当这些以前在公司担任咨询顾问的员工个人事业得到一定发展时,他们往往会成为麦肯锡公司咨询业务的大买家。实施离职员工管理重在理解和沟通,企业要认真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将来的职业发展计划等,通过建立离职员工关系网络保持双方的联系和交流,适时提供相关职位和条件鼓励优秀离职员工回归,或者使其成为公司的商业伙伴,从而继续为公司做贡献。
第五篇:民主生活会原因分析及对策
民主生活会产生原因及对策
三、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
一是理论武装不够。新形势下,政府办领导班子没有能够像重视抓经济工作那样,时刻注重抓理论学习;主观上对加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认识不足。特别是现任班子成员年龄较轻,文化层次较高,绝大多数都经过正规院校教育,自我感觉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因此,缺乏进一步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总认为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践了,缺乏一种挤的精神、钻的精神、苦的精神,致使学习制度难以坚持,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不够,抓工作往往凭经验、凭热情,缺乏理论思考,以致有时处理问题时不能把握关键环节,造成工作失误。
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不够。面对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面对各种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和影响,办公室领导班子存在着忽视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的倾向,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够,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资本主义依然持续发展,以及看到各种腐败现象发生、党内一部分高级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曝光时,往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迷惘,思想上产生困惑。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不足,对机关内部思想、纪律、作风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苗头,缺乏足够的重视;对身边的一些错误行为,缺乏有力的批评和纠正,甚至对一些不良习气也不能自觉抵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人主义”和怕得罪人的思想。有时因为各种事务千头万绪,困难和矛盾层出不穷,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少争先创优的劲头,缺少改革创新的勇气,精神壮态不够振奋,遇到问题解决得不够果断。
三是宗旨意识不够强。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政府办领导班子在开展工作时,群众观点有所弱化,想问题、办事情,有时不能完全从群众利益出发,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能不能完成上级任务,能不能得到名次,能不能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肯定,等等;不能很好地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往往是把对上负责考虑得多一些,把对下负责考虑得不够。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对重点、热点、闪光点工作相对抓得多、抓得紧;对盲点、难点、增长点工作相对抓得少,抓得松。有时在推动工作时,与基层、与群众商量办事不够,向基层、向群众问计不多;到受群众赞扬的地方去得多,到受群众批评的地方去得少,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群众。比如,在面对群众上访时,有时不能够心平气和,甚至产生烦、怨情绪,认为群众觉悟低,水平差、不讲道理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们还没能够很好地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党的宗旨。
四是制度建设和约束监督不够有力。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执行不严格,不到位。比如在财经管理、来人接待等方面,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超标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导致办公室经费开支缺口较大。另外,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往往要求别人的多了,自我监督的少了,领导班子没有很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没有很好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往往拉不下情面,不能很好地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好人主义盛行,原则难以坚持,致使一些问题未能有效防范,未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甚至出现了极少数干部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恶劣现象,严重损害了办公室的形象和威信,一定程度也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四、初步整改意见和努力方向
政府办领导班子将结合此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所对照检查出来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
1、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和完善学习制度,积极探索与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把握精神实质和精髓,学会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理论素养,增强政治素质,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增强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增强班子的团结,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同时,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结合思想实际,查找思想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2、强化宗旨观念,改进机关作风。
一是坚持群众观点,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要在班子成员以及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中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是我们根本的政治观念、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的工作路线的思想,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始终把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服务的首位。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办公室工作信息渠道广,掌握政策多,协调范围大的特点,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最大程度地让群众满意。同时,积极出谋划策,努力当好县政府领导“参谋”,让领导满意;努力为基层搞好服务,让基层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