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人力资源角度解读总经理辞职事件引发的思考
从人力资源角度解读总经理辞职事件引发的思考
2010年-2011年,《一位总经理的辞职信》和《对(一位总经理辞职信)的回复》发表后,在各类论坛引起广泛的争议和探讨,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当代职业经理人与老板深层的纠结和困境。
五年后,该企业经营状况确如当初职业经理人的判断一样,今日再想涅槃重生绝非易事;而职业经理人的结局本身已经是一种失败,他算得上一个清醒的管理者,却难当灵魂式的变革领袖。
当初,如果彼此能够坦诚深入地交流,正确认识并准确定位,这对欢喜冤家本是一对绝配:该职业经理人如果不是被硬生生安到了总经理的位置,或者退一步,该总经理能帮助老板解开“对老臣的感恩”的心结,而非采取太过理性、冷血的做法;反过来,如果老板能适时学习和改变,敬畏流程和制度,哪怕退一步,在1/4是亲戚的复杂环境下,进行充分的授权,并协助解决“老臣”们外围问题,而不是“鱼和熊掌兼得”的瞻前顾后„„也许各取所长后,能演绎出彼此事业的辉煌。可惜这个时间没有如果,双方都过于自我,导致了无法挽回的结局。
在喊腕叹息的同时,对目前职业生态的警示又是什么?下面从五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老板与职业经理人博弈的根源
中国的职业环境中,鲜有空降职业经理人与企业长期成功合作的案例,即便职业经理人在职期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最终的结局也未必皆大欢喜。有些企业甚至一年能换几个总经理。职场中,老板与职业经理人这对喜欢冤家,在不信任中维系着脆弱的关系,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就立即各奔东西。
回归到简单的逻辑就会发现,如今的职业环境,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存在两个先天的悖论:一是没有长期共同利益驱动,却不切合实际地期望各自长期利益最大化;二是思想不统一,标准不统一,却试图把对方变成自己思维的影子。
二、老板与职业经理人合作的基础
老板与职业经理人有效合作的基础,在于拥有共同的追求和价值观,在理清角色定位和权责的同时,彼此秉承开放、包容的心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将决定双方合作的深度(授权程度)。
目前职业经理人与老板的合作关系是“先试婚,后恋爱、再结婚”。当然也有急的,不“恋爱”,直接结婚(正式公布职位),结果就是“闪婚”。中国式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开始都是好的,但“蜜月期”一过,彼此感觉怎么都不满意,有些干脆一拍两散。
良好的合作,基于各方彼此的相容,是不断摒弃各自的偏见,取长补短的一个过程。随着人员、规模的膨胀,企业既有的管理模式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制约因素,要想实现螺旋式的发展,就需要不断的管理创新,而徘徊后的每一次螺旋上升,对企业来说都是一次艰难的“坎”,对原有的核心管理团队也是一次蜕变。这时,如果核心决策者不能反思自己,突破自己,企业就会陷入停滞,进而衰退。
因此,站在老板的角度,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现状,了解自身管理存在的局限。企业招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企业需要突破的瓶颈是什么?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未来要做那么方面的变革?需要匹配怎样类型的人才?团队的角色应该如何搭配?可能遇到的困难会是什么?企业变革的风险有多大?招人是基于快速发展的短板弥补还是停滞不前的破旧立新?是局部问题还是全局问题?站在职业经理人的角度,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及劣势,自己的强项在哪里,善于解决那类问题,弱项在哪里,如何才能有效规避。人之相惜惜于品,人之相敬敬于德。观其人,知其事,往往人圆满了,其事业才能圆满。如果对方是一个将承诺看的重于生命者,此人可贵,可终生追随或选为左右。
三、老板与职业经理人战略思路的配合
战略是对该做事情的统筹规划。老板与职业经理人战略思路有效配合的前提,是双方对企业愿景的认识统一、标准统一。这种认识的程度决定双方合作的宽度(允许管理的幅度)。
在管理中心,再高明的战术也有无法弥补战略的失误。因此在确定目标计划时,要慎重、严谨、合理。在确定之前,老板和职业经理人都要面对四个层面的问题:想干什么,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不同的企业,往往有不同的文化积淀。作为老板,要如实告知企业现状,管理的症结,问题的原因,期望的结果。然后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彼此的角色定位、职责的界定和激励方式,责、权、利如何划分等,必要时可以形成备忘录。如果担心未来有太多不确定性,至少要明确第一阶段的任务目标和角色定位,哪怕借职业经理人之手“清君侧”,也要如实相告,否则以职业经理人的智慧和判断力,很快就能觉察出老板的意图,同床异梦的合作,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职业经理人要在既定的时间内迅速了解组织的现状,尽快拟定出组织目标为出发点,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包括需要的资源、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每个阶段输出的结果,然后与老板深度沟通,达成一致。
一旦计划确立了,彼此就应该尊重这种工作的契约。职业经理定期主动向老板汇报工作的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并在一起协商。有些敏感的问题即使有把握处理好,也要及时征求老板的意见,目的是让其参与和了解事情的过程,以弱化小报告的影响,除草的最好办法就是种庄稼。
笔者接触过几个二次创业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是老板首先意识到自己观念和管理方式需要彻底转变(老板是决策者),然后心态归零,重新提升自己,并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进行必要的授权,实现了再次腾飞。然而可怕的是,大多数企业老板被昔日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固执已见,看不到自己才是问题的最大根源,导致企业未老先衰。尽管没有一个老板想让自己的企业倒闭,但是客观事实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很短。
四、如何成功实现工作的推动
战略为道,是“做什么”,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推动为术,是“怎么做”,是管理的艺术。职业经理人的成败,往往不是死在业绩上,而是死在关联的处理上。
职业经理人空降到企业后,周围的人们往往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密切关注着,这时一招不慎,有可能满盘皆输。一个企业颓势,往往是长期管理不善的结果。在企业招聘时,连老板都未必有充分的心里准备,更谈不上提供一个不受掣肘、没有内耗、轻松干事的工作空间。作为高成本“能人”的职业经理人面对的往往是呆滞僵化的运行机制、盘根错节的家族势力、紧张复杂的人际关系、人心涣散的组织环境、老板急切的变革期待,等等。
对于职业经理人“刺头”不能化敌为友就做到“慈不带兵”。对这类人的处理不仅要果断及时,更要做到杀鸡儆猴的目的,要是有背后操作更可起到敲山震虎,最怕的是职业经理人风风火火,老板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等到无法统领三军时,一切晚矣。
淘汰换人能否处理得当,也决定职业经理人成败的潜在因素之一。也许那个刚被自己处理过的阻碍变革。冥顽不化,正是老板一起长大的发小或晚辈,他连老板身上几只痦子都知道,老板肯定不想背“过河拆桥”的骂名,因此对待“老臣”,实在没法安置的,就要设法说服老板用人情去解决人情的问题,在管理上桥归桥、路归路。要么送一笔赏金或股份,要么培养成企业的供应商等等。
在职业经理工作推动的过程中,老板要给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的空间,并坚定地支持职业经理人,只要是非原则问题,职业经理人错了也要支持。只有核心团队齐心协议,才能带动组织实现质的飞越,才能让企业实现焕然一新的转变。
五、如何评价职业经理的是非功过
评价,是以约定目标为基准对测评者实绩的评定,这将决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合作的长度。客观公正的评价,则体现了老板的智慧。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大都饱受争议的人物。如果好人说他好,坏人也说他好,此人必定是滥好人,要么是大奸之人,要么是大善之人。问题是这是企业所需要的吗?
因此,对职业经理人的评价要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企业招聘他来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看员工的脸色和评论吗?任何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也会截然不同。例如晚上主动加班,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在浪费电费等能源;如果别有用心的话,还可以理解成能力不够,该白天做完的事只能晚上补课,甚至还可以说“都不知道他加班在干些什么”等。
客观、公正的评价说来容易,实际操作非常之难。既不能只要结果不看过程,因为短期毕竟无法靠业绩数字说明;也不能等长期业绩结果出来再验证,一旦遇上不称职者,将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最好分不同的时间段和纬度进行评价。譬如,短期看思路、中期看行动、长期看结果。除了客观指标外,文化的兼容也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纬度。譬如,允许试错的范围是什么,底线是什么,哪些是企业崇尚的,哪些是不能触碰的红线等等。
在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配合中,只要彼此明确角色定位,各司其职,一切围绕为客户更好地创造价值,而且彼此常怀感恩之心,闭门常思自己之过,就不难实现老板、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多赢的局面。
2017
张尊地 年1月3日
第二篇: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
美丽总是使人忧愁
——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小说
提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小说中那特有的湘西风采。那里有着原始的淳朴的民风,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加上古风古色的建筑和风光秀丽的山水,充满了“桃花源”式的和平、宁静与优美,弥漫着一种乡村的温馨的牧歌情调,是一个令人无限向往的神奇之地,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美的享受。这个湘西世界的描摹者,以他玲珑剔透的笔向都市里的人们娓娓讲述着偏远边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怨愁。浪漫和严肃、美丽与残忍,两极之间的张力在叙事的空间里有机地融合,描绘出了一幅幅绵长的湘西生活的风情画卷。这个不为人知的、陌生的湘西世界,寄托着作者全部的理想与热情,寄托着作者想要达到至善、至美、至纯、至真的新的乌托邦的梦想。
然而沈从文先生也曾说过:“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犊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1]这样看来,沈从文小说并非只有陶渊明式的闲适恬淡,更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概括来说,沈从文的小说风格以恬淡明丽为其表,以悲悯热烈为其里,这种“表里不一”构成了一种极大的张力和冲击力,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增加了湘西世界的美丽,而美丽的不复存在又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意味,二者在相互制约中强化了各自的力量,更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
美丽的背后隐伏着伤痛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以湘西为题材的创作,一类是以都市为题材的创作。前者突显了生命的本性,从深层意义上传达出更具感染力的真实情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命的关怀和怜悯;后者更显其批判目的。沈从文以“乡下人”自居,以湘西和都会为两极构建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艺术世界,而“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展示人生境界最集中的概括。[3]
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小说,我们要知道沈从文先生那些看似美好、美丽甚
至略带神话色彩的故事为什么充满了悲剧的味道?沈从文小说中是如何体现出这些悲剧色彩的?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小说,我们要能够从那些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读出那些作者故事背后所隐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这些悲剧在乡土地上散发出淡淡的哀愁,略带忧伤、凝泪微笑,浸染着绝望中的希望,并非奇特,甚至于显得过于平淡了一些。但表面上的平淡掩盖不了内心的真诚。
湘西是沈从文按理想化原则建立起来的小庙,是他流连忘返的世外桃源,虽然他也明白湘西是“抽象的过去”,但他却从湘西世界中发掘出支撑他艺术世界的支点,那就是供奉在庙里的生命之神。“我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正是源于他对生命的信仰,才让我们透过其诗化、散文化的语言,不光看到了牧歌式的田园,更体味到了那隐藏在宁谧、平静的画面背后的、淡淡的悲凉。这凄凉来源于那些活泼的生命以及他们在现实中表现出的脆弱和无力。他们被无形的力量支配着,向往一切简单和美好,却无奈其不可得:愈是努力,愈是美好,愈是悲凉。[2]
在小说中,沈从文常常以恬淡的语调渲染出最美的田园牧歌,而往往又以那不动声色的无常之手,使一切美丽转瞬消失。他往往用一篇小说的三分之二编织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然后又在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里交代这种美无法实现的结局。总有回头望去物是人非的感觉,构成了一种特殊悲剧美学风格。《三三》中的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地长大”,从小就和母亲享受着那座碾坊,沐浴在自然中,快乐地生活:捉蝈蝈、煨栗子、吹芦管,在那份恬然自足的生活里,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之间都流淌着生命的活力,这活力辐射到周围的人世上,形成一个生机盎然的生命圈。《边城》中的翠翠即如此,连名字都取自那满山翠绿的竹篁,故事没有那么多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太过复杂的构思。《三三》和《边城》,都会让人感觉整篇在描述一个世外桃源,在不断展示独特的美景、纯朴的人情和纯洁善良的人。然而,在结尾处,作者给了读者一个并不圆满的结局,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失落。正是这种不圆满的结局与无限的失落使得沈从文小说中充满了悲剧的味道。
沈从文先生关于《边城》说过这么几句话:“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4]本来,这似乎是个容易圆满起来的故事,翠翠和二老彼此喜
欢,如果一开始就直接表达出来了,好像没有谁会反对;但偏偏是,两人的心思,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和曲折才流露出来,这中间,就牵连进许多的人与事。老船夫最为操心,反被认为为人弯弯曲曲;大佬因为跟二老用唱歌的方式竞争无望,就离家跟船走了,名字取老天保佑意思的他却失事而死;哥哥死了,二老的歌也不唱了,翠翠只在梦里朦朦胧胧听过一回,第二天要真真实实地听,却没等来。因不凑巧而误会,结疙瘩,结果只好是悲剧。在众多关于《边城》的评论中,刘西渭(李健吾)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
[5]”这些正说明了沈从文小说中为什么充满了悲剧的意味。
美的悲剧与悲剧的美
所谓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别人看。而沈从文的小说中,美丽的故事、美好的一切是没有被作者撕裂的,所以说,沈从文小说里的悲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也可以说成,沈从文的小说故事充满了悲剧的意味。而这种悲剧,我们也可以将其定义为“沈从文式的悲剧”。读沈从文的小说,我们已经读出了作者所讲述的故事中的悲剧的意味。那么,作者在其作品中又是如何表现其“沈从文式的悲剧”的呢?
沈从文在构成其悲剧的许多作品中,使用大量的笔墨,集中地描绘了美与美的冲突。无论是个体生命内部还是个体生命之间美的相互碰撞、纠结直至毁灭,都体现出了美的情愫、美的意蕴、美的追求,并在美的悲剧中张扬健康、自然、优美的人情人性,谱写出了一曲曲美的挽歌。《边城》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翠翠却只爱二老傩送,大老失望之余随船出行遇难而死,二老因为哥哥的死和其他琐细原因也下桃源去了,只有翠翠姑娘守着渡船执着地盼着情人归来。在这里,傩送并非不爱翠翠,可他还是放弃了,只是因为他割舍不下手足亲情,在他看来大老是因翠翠而死的,“那死去的人,却用一个凄凉的印象,镶嵌到父子心中”,使两人“对于老船夫的意思,俨然不明白似的,一同把日了打发下去”。亲情与爱情都是个体生命所要追求的东西,可是手足之痛横亘于爱情之前,二老一下便陷入了两难境地,无法做出选择。正因其无法选择,才使淳
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焕发出了光辉,使悲哀只变成了那么一脉细细的愁情,而悲剧则如一个凝泪的微笑般动人,这种悲剧的美便造成了美的悲剧。[6]同样,在《媚金、豹子与那羊》中,男主人公豹子陷入了守信与守时的两难境地。到了约会时间还没有找到答应要送给爱人的礼物,不带礼物去赴约是失信,找到礼物再去赴约则是失时,最后为了守信而失时,酿成了爱情悲剧。
在个体生命内部所追求的两种美的悲剧冲突里,作者热情颂扬了男女主人公对坚贞爱情的纯洁信仰。基于作者爱与美的创作观,走进沈从文笔下的人物都是经过严格过滤、提纯出来的人物,这些人物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真善美。《边城》里的老船夫代表着乡下人的愚鲁热诚,大老天保继承了父亲的正直豪爽,“弄得好,掏出心子来给人也很慷慨作去;弄不好,亲舅舅也必一是一,二是二”,翠翠则是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心地纯净得透明。此外船总顺顺,二老、杨马兵等都是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自然人,显示出优美自然的人性。沈从文基本上是一个沉醉于诗情的作家,当许多人都致力于描绘历史运动和人生苦难之类具体明确的社会现象的时候,他却在那里费劲地企图表现个人的一种情绪。但正是这种情绪的表现体现出一种特有的美,而诗意的沉醉则表现出了湘西人民质朴的美。然而,并不是任意的两种美都能完满地给合在一起,当这些独立的生命个体被亲情、爱情、友情联系起来的时候,美与美的摩擦与不协调就可以看出来了。而这种不协调景象的描述同时还体现了沈从文创作中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可以从他自己的生活过程、从他的阅历与生平中得到说明。老船夫典型的乡下人式的狡猾引起船总一家人的不愉快,天保向翠翠求婚的失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美向另一种美的靠拢,但是却无法协调,翠翠欣赏的是多情的二老。这一系列美与美的冲突导致大老的意外死亡,从而引起了翠翠与二老之间的爱情悲剧。此外,如果《三三》中那个来乡下养病的青年也可以被界定为美的话,那么《三三》的悲剧则在于生死拉开了两个生命个体之间的距离。在我国传统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靠创设出“化蝶”这场戏使得悲剧归结为大团圆的喜剧,但这种喜剧却总让人感到一种欲言又止的不满足。在一泓清澈的溪流边,三三面对隔开生死的界限却只是“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爱情就像一个还没来得及成形便被粉碎了的模糊而绮丽的梦,倏忽之间就轻轻地绷断了,剩下的只有淡淡的惘然与哀愁,这种惘然与哀愁便构成了美与美之间的不协调。然而,这种美的不协调不仅仅是艺术作品中所描述出来的不协调,同时也隐隐地透露出沈从文自身的矛盾心境。如果说,这种不协调只不过是他小说美的一种特意的构造,还不足完全说明他的创作中所包含的矛盾的话;那么,他对湘西人民生活情景的描述则把这种矛盾全都体现了出来。他的大部分笔墨都是用在渲染湘西人民的朴素风情上面的,可他也有不少的篇章,都或明或暗地在那里挑剔湘西社会的隐患和烂疮,它们和那些优美的牧歌图画常常形成那样尖锐的对比,你简直不知道究竟哪一个才算是代表了沈从文的真心。但他的这种矛盾性,对他小说艺术的悲剧美并没有造成损害,个体生命与群体社会的冲突即群体社会对个体生命的压抑反而更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小说,我们透过作者表面上所描绘的田园牧歌,读出了小说故事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深深的哀怨,充满了悲剧色彩。而这样的悲剧是“沈从文式的悲剧”,在乡土地上散发出淡淡的哀愁,略带忧伤、凝泪微笑,浸染着绝望中的希望,并非奇特,甚至于显得过于平淡了一些。但表面上的平淡掩盖不了内心的真诚,内心的真诚实则有着深深的哀怨。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时曾说过,他创作的目的,不是为着描绘一幅与现实隔绝的世外桃源图,而是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并在这人生形式中,注入自己在三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人生“哀乐”。而悲剧往往更具震撼力,更能表现出作者的那种“人生形式”,更能体现出作者人生中体验到的“哀乐”。[7]
第三篇:从企业经营角度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思考
从企业经营角度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思考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0
从企业经营角度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思考
摘要:2008 年9 月初,中国各地多名婴儿患上肾结石,由此爆发了“三鹿奶粉”事件,多家乳制品厂家生产的产品中均检出三聚氰胺,引发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一次重大危机。本文试图从企业经营、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次“三鹿奶粉”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解读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影响,发现该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关键词:企业经营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
引言“三鹿”的破产重组让中国的食品企业真正意识到“质量就是生命”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三鹿事件”的发生从表面上是看是我国相关奶业标准制定得太低、检测手段落后问题,但从其本质上看是企业经营模式问题。因为,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技术固然可以防范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但是实际上由于食品中不能添加的有害物质达上亿种之多,我们对每种食品都进行有害物质的检测不现实也不可能。杜绝“三鹿事件”的再发生,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是:让食品企业构建可持续经营模式,使整个食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储存贮藏、物流配送等都达到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
一、“三鹿奶粉”事件回顾
三鹿集团是一家位于中国河北石家庄的中外合资企业,主要业务为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生产,主要经营产品为奶粉,其控股方是持股56%的石家庄三鹿有限公司,合资方为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股43%。三鹿在其五年规划中制定了成为“中国发酵乳第一品牌”的目标,要在发酵乳业务赶超伊利、蒙牛。三鹿文化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业初期企业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第二阶段:设计企业标识,认识企业文化,提炼企业精神,打造企业品牌,创立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人才。第三阶段:企业改制、资产重组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发企业文化整合与重塑,印发企业形象手册和企业文化手册,出版了《三鹿人成功之路》一书,向广大员工推出一整套文化建设套餐。2008 年9 月,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中被查出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导致中国各地多名服食受污染奶粉的婴儿患上肾结石。但三鹿公司之前对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实情进行隐瞒,事件曝光之后震惊整个中国社会。其后此事件涉及面不断扩大,愈来愈多制造商的奶制品被揭发也含有三聚氰胺。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截至当年9 月21 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 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 人,此
前已治愈出院1,579 人,死亡4 人,另截至9 月25 日,香港有5 人、澳门有1 人确诊患病。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 个厂家69 批次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
二、对“三鹿事件”的深层次反思
1、食品企业要诚信经营,要有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的产品安全责任是一种最基础的社会责任。生产公众消费类产品的食品企业,因其产品覆盖面广,他们天然地负有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的责任。食品企业生产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疏漏,都有可能酿成波及千万公众的安全事件。如同温家宝总理所说:“三鹿事件”反映出一些企业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良心”。在现代社会,食品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更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否则在法制日益健全、消费者日趋理性的今天不可能长久存在。
2、食品企业在扩张过程中要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也反映出近年来乳制品行业企业扩张太快,与此同时忽视了对供应链的管理,出现了漏洞,被不法分子借机违法谋取利益。奶农、乳制品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组成乳制品行业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互利共赢,这符合现代企业竞争的趋势。但现行的“公司加农户”模式,由于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合作关系,一旦出现市场波动或其他风险,就可能出现违约问题,如拖欠奶农资金、降低奶价等等,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根本的保护。数据显示,以奶业为例,在整个产业链中,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乳品销售三个环节的投入比通常为7.5∶1.5∶1,但是这三个环节的利润比却为1∶3.5∶5.5,奶农环节成本最高、利润最低,风险也最大。投入收益的巨大差距使得整个奶业供应链出现了严重的不和谐(数据来源: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
3、食品企业要摆脱低价竞争,走品牌竞争之路在当前我国奶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三鹿等奶粉生产企业在生产成本上升和市场价格上升空间小的双重压力下,不是思考如何依靠科技创新走品牌竞争之路,而是拼命压榨奶农的利润,导致奶农降低鲜奶的品质,双方共同受损,出现了恶性的连锁反应。三鹿、蒙牛、伊利等乳制品企业的这次危机完全是这些企业向上游奶农掠夺利润给自己酿成的苦果。这些企业因为问题产品而造成的各种损失恐怕远远大于提高自身科技竞争力的成本。当前食品行业作为完全竞争行业和微利行业,如果不走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核心品牌竞争力之路,还依靠以前的压低收购价格走低价竞争的老路就必然要被市场所淘汰。
三、我国食品企业可持续经营模式的构建
面对当前食品企业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有利条件和诸多困难,我国食品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构建可持续经营模式。
1、树立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其对利润的追逐能力。但由于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企业行为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超出自身应有的边界,对社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产生可能是不利的影响。为了社会的繁荣与和谐,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并使企业的外部影响内部化。食品企业要可持续经营就必须超越企业单纯生产利润的做法,转向更加关注社会和环境,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身的生存支柱。食品企业必须首先保证产品的质量,才能创造出具有广泛社会基础和强大生命力的品牌。其次,食品企业还应主动创造机会履行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标准融入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之中,并把社会责任管理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把社会事业与企业竞争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途径。
2、加强供应链责任管理食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的源头,也是食品企业赢得市场优势的一个关键点。当前我国大多数食品企业还没有将社会责任管理延伸到价值链上,在“农业—工业—流通”的众多环节中,食品企业所能够控制的通常只是在加工制造阶段,而对上游的原料生产(种植养殖等)和下游的食品流通(仓储物流等)实际上鞭长莫及。从创造价值的角度说,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成员都对最终价值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企业要塑造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仅仅管理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价值链上的其他成员按照统一标准实施社会责任管理。当前,我国的食品企业供应链管理应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原料质量和降低成本三个方面考虑,形成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由目前的“公司+ 农户”模式逐步过渡到有种养殖户、政府职能部门、食品企业等组成的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将生产、加工与市场销售连接起来,解决农民处于弱势地位的生存问题,实现社会、农民和食品企业的共赢。
3、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树立知名品牌。在食品行业中,产品同质化成为摆在众多食品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根据专家对国外市场考察表明: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家食品企业充分竞争后的最明显特点就是整个行业的高度细分化和功能化。随着我国消费者的逐渐成熟,我国食品行业也必将进入一个市场细分时代。我国食品企业要通过市场细分,运用“产品差异化”原则,建立自己的产品矩阵,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场合的需求,提升可销售额。还要不断的优化产品结构,要采用一定的标准对各个细分产品的投入产出进行严格监控,淘汰低
利润的产品,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树立知名品牌。同时,食品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进行战略资源整合,要通过并购、虚拟联合等手段整合外部资源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食品企业在品牌扩张发展壮大过程中要加强运营管理,要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航空母舰,而不是松散的联合舰队。
4、加强产品创新力度提升附加值。当前我国食品企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如何在一个充分竞争、利润微薄、无法将成本转嫁给最终用户的市场上竞争和发展。如果企业不具备足够的提升品牌附加值的能力,或者说不能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超过竞争对手的溢价能力,就只能通过价格战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事实上,在历次的食品行业“大战”中,我们能看到的我国企业的惟一应对之道就是生产、生产、再生产,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而尽可能挤占市场,之后就等着“待到来年回春时”。当前,我国食品企业必须加强产品创新力度,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证企业科技创新,制定完善的研发机制和流程,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深入合作,加大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产品创新力度,逐步建立世界领先的食品研发中心,推出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摆脱目前食品市场上低端的“促销战”、“广告战”和“价格战”。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国构建良好的食品可持续经营发展模式后,像“三鹿奶粉”事件这样的经营后果是可以避免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食品企业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是时代的必然趋势。而且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会得到更高层次的改变。
第四篇:校车事件引发的思考
由校车事故引发的思考
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通过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使校车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为孩子们建立起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
——温家宝
2011年是一个校车事故频发的年份,9月26日,山西校车事故,7名初中生死亡;11月16日,甘肃校车事故,19名幼童遇难;11月26日,辽宁校车事故,35名孩子受伤„„
11月16日,核载9人的金杯轻型车,却挤了64个人,结果这辆接送幼儿园小朋友的车因逆向行驶撞上大货车致使20人死亡,几十人受伤,其中孩子死亡就达18人。18个鲜活的生命,不幸地永远离开。一时间,“校车”问题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话题。关于此话题,也引发了笔者诸多的思考。校车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实,近些年来,农村孩子上学乘车的问题,已经成为普遍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不少学校没有生源,不得不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孩子的接送问题就出来了。根据我国现有情况,家长接送方式主要有:步行,自驾车。自驾车有骑自行车的,电动自行车的、摩托车的、开小轿车的,乘坐公共汽车的,而集体租用一辆车的现象,主要是那些路途较远,交通也不发达的地区,或者是家长没有时间接送,所以有很多出租公司,专门来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当然也有很多政府部门,自行筹集资金,免费接送孩子上下学,由此而产生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校车”。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校车”的概念,用白岩松的话来说:“并不是所有接送孩子的车辆都叫校车,那是对校车的侮辱。”“美国校车,卡车撞上去成了废铁,校车没事;中国校车,卡车撞上去,校车成废铁,卡车没事。”网友在唏嘘中调侃成了一堆废铁的幼儿园校车。与此同时,一张照片在微博和论坛流传:2006年在美国印第安纳首府,一辆悍马撞上了停在路边的无人校车,结果悍马半个车体粉碎,校车安然无恙。
如果说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起步阶段,政府没有太多的资金、没有如美国那样成熟的技术用于帮助各地区学校改善校车问题的话那么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则消息,就在甘肃庆阳校车事故发生的9天后,中国无偿捐赠给马其顿的23辆宇通客车再次成为了人们强烈关注的焦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忧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其中的关键词是首先老自己的老,幼自己的幼,否则何谈老别人的老,幼别人的幼呢?捐赠给马其顿的23辆宇通客车当然绝非能与解决我国校车问题相提并论,问题的关键
是,在我们向马提供校车援助的同时,是否对我们本国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人文关怀。一边是宽敞舒适的援助外国的新校车,一边却是倒在路边的破旧校车,如果给国人一个投票选择的机会,选择校车的归属问题,人们会真的愿意将这些校车送给别人家的孩子使用,而宁可自己的孩子依旧冒着生命危险么?
回到校车事故本身,出事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7日,消息说上海最新发布了全国首部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强制性地方标准。据了解,这是全国首部关于校车管理的地方标准。上海作为中国最大最具国际化的城市,才刚刚出台校车管理的地方标准,那么地处偏僻穷苦的甘肃农村是个什么情况,你可想而知。
监管不力、运营失当,几乎在每次校车安全事故中都有体现,孩子的鲜血在不断拷问校车的安全制度。如果各个相关管理机构不痛下决心,类似的交通事故还会层出不群。
事故屡次发生,面对问题,我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和解决办法正如温总理所言: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交通部门应严格打击混乱的接送局面,避免“黑车”在校车队伍中的混入。全面提高广大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所有与“校车”有关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
其次,逐步规范校车使用,使校车走向合理化运营。国家即将要出台的《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草案中对专用小学生校车的防火 措施、安全带、照管人员座位、车窗、紧急出口、车内布臵、车内照明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并要求校车须安装“汽车黑匣子”(行车记录仪),校车至少应设 两个应急出口,双层客车和铰接客车均不得作为校车,校车标准对内饰材料阻燃性能、氧指数和烟密度提出了较高要求。
最后,面对责任应当形成长效机制。失去孩子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最大的痛苦。面对今天的痛苦,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才能形成最合理的长效机制。从长远来看,将来我们的政府花大力气为孩子们配臵了校车,就能保证不出交通事故,不出意外吗?即便我们的所有安全措施都到位了,也可能有意外发生,因为交通事故是不可能被我们完全控制的东西,而那个时候真出了交通事故,到底谁应当来承担责任?话说到这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要形成明确的责任分工。不能等事情出了,在去确定是谁的责任,而是应当把责任提前明确。因此,“校车”应当形成怎样的管理系统,才能安全、合理、科学地使用,值得我们思考。我想,这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合理解决。学校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家长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政府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应当思考。
总之,甘肃庆阳18个鲜活的生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都应给孩子一个安全快乐的童年。
第五篇:托管班事件引发的思考
你是船 我是帆 让我们一起幸福起航
—托管班事件引发的大班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提出问题:
我园地处城乡交接处,外来务工子女的占全园的80%。孩子的家长工作的时间比较的长,有的甚至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周末也很少有时间陪同家长。孩子与家长沟通、学习、交流、游戏的时间都很少。有的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可能还是与老师的感情深厚。有什么不开心或家里的事情都会跟我们的老师敞开心扉的来交谈。
老师毕竟也是要下班的,那这些没有固定时间的孩子怎么办呢?大家很自然的就会想到托管班。是的,在我园的××小学对面有好几家的托管班。有小学的学生,还有我们幼儿园不能来准时接送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现状怎样?能不能像家长所预期以及希望的效果呢?难道紧紧是为了教一些知识给她们,或者纯粹的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呢?这些放在托管班的孩子们每天的心情是怎样的,愉快亦或悲伤,心理是否健康,是否让每个孩子都有着美好的童年回忆呢? 案例阐述:
周四下午3:10分左右的大×班的涛涛小朋友来跟我说:陈老师,我们的小朱老师想让你给我们帮帮忙,我们的小朱老师要跟旅行社的导游签订秋游的事情,我们大朱老师去楼下教陶艺特色班了,我说好的。小朱老师把教学活动跟我交接了一下,说旅行社的人也是临时决定下午来把秋游的事情,处理好。
这班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幼儿园是比较的出名,他们思维比较的活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常规相对来说也比较的差,男孩子,喜欢“弄来弄去”。上教学活动课的时候,这种场面还好控制一些。但是快要到离园活动时,尤其是刚好操场上的社区的人和我们几个老师联合一起在跳广播操,操场上的音乐一放,这些孩子就开始坐不住了,也难怪,“锣鼓响,脚底痒”大人都难熬得住锣鼓的喧闹声,何况是我们这些只有6、7岁的孩子呢?而且楼下在跳广播操的队伍中,还有上完陶艺课的孩子们的班主任大朱老师,对于自己班的老师参加表演,孩子们的激情表现那就可想而知了。
这些孩子,不约而同的放下手里的活动器具,奔向窗户不停地张望,一些嗓门比较的大地孩子开始“疯狂”地喊叫:“朱老师,朱老师。”我看看反正那个小朱老师和旅行社的人还没谈好,时间也到了离园游戏活动时间国,就带孩子们去楼下看看老师们的表演吧。
一到楼下,本来排的好好的队伍,孩子们一下子松散开来,表演没看5分钟,有些孩子就开始不喜欢了,自顾自的玩开了。于是我们开始玩游戏,有2个小女孩,还走到朱老师跳舞的那边。我走过去问她们:“你们怎么不到我们这边来玩游戏呢?”小女孩说:“我们托管班的老师来接我们了,我们要回去了。”我看到旁边是站着一位比较年轻的女老师,大概就是托管班的老师。
这时候是离园时间,既然托管班的老师来接去了,那我就跟托管的老师交代了几句,然后就和剩下的10多个孩子一起继续玩游戏。
等到朱老师来接替我的时候,这班的孩子也接的快差不多了,我刚刚舒了一口气。没想到不到十分钟,小朱老师匆匆忙忙地来问我:陈老师,你有没有看见,小夏是谁接去的?“哪个是小夏”?“就是穿着一条天蓝色裙子,梳着一个辫子的小女孩。”“哦,是她。”我的脑海中马上出现了坐在旗台旁边的两个小女孩。“她不是托管班的一个比较年轻的老师接去了吗?”小朱老师愁眉苦脸地说:“是呢,但是现在小夏的奶奶来幼儿园找了,说小夏没去托管班,会不会还在幼儿园,或者去别的地方了,真是急死人了。”说着那个小夏的奶奶也找了三楼教室。我和小朱老师一起匆匆忙忙先去门卫保安室查监控,监控里有那个老师带着一个小女孩出去的片段,但是只有一个小女孩。我很奇怪,托管班的老师明明是接去了,为什么跟她出去的只有一个人,老师难道不知道,只接走了一个吗?”很多的疑问都来不及思考和了解,先找到孩子最要紧。我们在各个角落里,叫着小夏的名字。终于在四楼的楼梯转角处,找到了躲在角落里的小夏。
事后我向小夏的老师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是孩子近来一直不肯去托管班,说什么托管班里有很多作业,但是孩子不会做,很害怕。一直躲着不肯去托管班,以前开学的时候,从来不会,现在这个问题好像越来越严重了,那天也是因为不肯去,跟托管班的老师说是到教室里来拿衣服了,结果就躲起来了。托管班的老师一直找不到,就带着另一个小女孩回去了。这件事情发生后,在我心里一直久久的难以平静下来,为什孩子开开心心的去托管班,到现在躲着不肯去,托管班对孩子的成长起来一个怎样的过渡作用呢?有的家长是有时间接送孩子,但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学得更多一些,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每天来来去去,没学到什么东西,就是来玩玩,做做游戏。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去上托管班,托管班里会教字,会写字,会做算术。
孩子心理是不是也赞同这样的想法呢?我们要怎样更合适的去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些什么样的办法呢?
一、跟孩子沟通了解情况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天,我并没有在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就去和孩子谈这件事,我想孩子发生那样的“躲藏”事件后,父母在家肯定也免不了要教育一番,还是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谈心比较的合适。
“小夏,托管班有趣吗?老师每天会不会带你们做游戏,每天都教你们什么本领呀?”孩子望着我回答我说:“托管班里有很多的小朋友,老师每次都会给我们做作业,作业做的好也有五角星,或者好吃的东西奖励我们。每次要求我们都不要讲话,作业做的快的话,老师也会给我们看课外书。但是每次我都要写很多的作业,手很酸。所以就不想去学习,觉得不好玩。
这样的话,这样的事情,以前我们大四班的时候,也有个小女孩叫燕子,在幼儿园里也很乖巧,听话,但是每次都不肯去托管班,总会想出很多不去的理由,比如今天头疼,明天肚子痛。妈妈在家是休息的,就是妈妈自己没上过几年书,孩子马上要上一年级了,把女儿特意送到托管管学习,好让孩子学得更多。无疑小夏的问题和燕子的问题是差不多的,孩子因为不想做作业,或者在托管班里可能发生了一些不高兴的事情,导致孩子很不愿意去托管班里参加学习。
二、托管班接送存在的隐患
很多的家长尤其是一些外来务工家长,每天忙着奔波,赚钱。很少有时间去过问孩子的的事情。有的家长甚至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幼儿园或者托管班,好像反正自己也没念几年书,上班赚钱是大人的事情,我拿出钱交给你幼儿园或者托管班,那就是你们幼儿园或在托管班的事情了。而且越来越多的家长依赖托管班。从每天来接的情况中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有一家托管班去年九月份开学的时候,老师接去的大概是6个孩子,到这一学期一下子发展到24个孩子。每次回去的路上20几个孩子队伍也挺壮大的。尤其是周五,家长们都喜欢把孩子的棉被带回家洗一洗。有的家长因为下班很晚,幼儿园关门了,把棉被的事情也交给托管班的老师,这么多的孩子,如果老师再拎着棉被。这些孩子过马路之类的路上也是存在着很多的不安全隐患。
三、学习状况分析
托管班的学习,毕竟不像幼儿园或学校里那么的系统性,很多孩子的年龄都是不一样的,有很多一部分是小学生,老师要负责这些孩子的作业情况。另外一部分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其实从年龄上分析,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做游戏,坚持的时间也比较短,如果让幼儿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的做作业,她们肯定是要厌烦的。而且托管班里面的老师大都数比较的年轻,大学生刚刚毕业的比较多,可能这些师资队伍中,老师的理论水平比较的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老师也缺少实践操作经验。对于孩子的一些个性特征,不会很好的分析。
那么如何更有效的与托管班做好衔接工作,是这些托管班的孩子也向在幼儿园学习一样的开心呢?
一、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个性
班级中的老师一星期中要与孩子们相处5天的时间,很多的孩子都是老师从小班开始带到大班,孩子有些怎么样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老师们都比较的熟悉。
对于一些放托管班学习的孩子,首先我觉得班级中的老师可以跟托管班的老
师进行进一步地交流和沟通,让那边的老师也了解一些不同的孩子不一样的性格,以便可以循序渐进地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
同时对于去托管班学习的孩子,我们老师也要关注她们,可以跟他们像朋友一样聊聊天,谈谈孩子们在托管班里的情况,好朋友是谁,最喜欢干什么事等。也可以把他们当中发生的一些比较有意义或者比较好玩的事情,跟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分享。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托管班里也有很多好玩的,不单单是写作业的地方。
二、做好家长的工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老师还要跟我们的家长做好交流工作。忙于赚钱固然很重要,但是孩子的教育也是头等重要的,不要因为自己的工作忙,把孩子凉在一边,不闻不问,或者是全部托付于我们老师或者托管班的老师,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孩子多多少少也会听进去的,对于孩子的一些异常表现或者情绪上出现的波动,家长也要及时的跟老师或者托管班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克服孩子的一些不适应,引导孩子向正确地的方向发展。
三、不要随波浊流
很多家长,都会随波逐流,别人学什么,最好自己的孩子也去学什么,不管学习的效果如何。其实在让孩子去学习的同时,请事先最好蹲下身来,问问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再去做出决定。当孩子出现某一方面的情绪时,不要急着去埋怨孩子,要静下心来,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和想法。或者孩子的某些波动是一时的,或许是已经积累了很久的。分析一下出现问题的原因,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才会有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要等到问题很严重了,孩子的叛逆的想法也越来越严重了,再去责骂孩子,那样肯定会适得其反。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心理,此时的孩子刚好是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的生活日趋弱化,小学生正式学习的生活日趋强化,孩子们的心理也要度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最后我想引用这样一句话:“孩子的成长是一本书,这本书中有高兴、快乐的一页,也有悲伤、难过的一页,但是缺少那一页,故事都不完整。”不管你的孩子有没有放入托管班学习,希望我们的父母,老师都要做个有心人,用心观察孩子的点点滴滴,细心的品位孩子的性格变化。及时的去帮助和引导我们孩子,让孩子的这边本书多点快乐和高兴的事情。
附问卷调查一份:
以下是对我们幼儿园大班段孩子家长的一份问卷调查分析,填写的内容仅做参考,请您如实填写。
一、基本情况:
1、您的职业
1)、工人 2)、农民 3)、公务员 4)、技术人员 5)、私营业主
6)、个体经营者 7)、国企管理者 8)、下岗、待岗 9)、退休
2、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 2)、初中 3)、高中 4)、大专 5)、本科 6)、硕士 7)、博士
3、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1)、280元 2)、500元以下 3)、1000元以下 4)、2000元以下 5)、2000-5000元 6)、5000元以上
4、您的家庭结构
1)、三代同堂 2)、核心家庭(父母与子女)3)、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
4)、隔代家庭 5)、其他类型
5、您的孩子一般是由谁接送的? 1)、父母、2)祖辈、3)托管班老师
二、亲子沟通
1、您在家里和孩子平时交流最多的话题是:
1)、孩子感兴趣的,我们都谈 2)、孩子的为人和处事
2)、孩子的学习4)、孩子的饮食、营养等生活中的事
3)、学校里发生的事 6)、社会发生的热点新闻
4)、孩子太小,还难以交流,在家里,一般是我们告诉他(她)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2、在您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您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1)、孩子太小,好多道理讲不清
2)、孩子大了,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讲话他(她)不大愿意接受
3)、我们不太了解学校的事,提出的要求往往容易与学校不一致
4)、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了,我们不知道怎样告诉孩子去适应社会
5)、没有时间,我们和孩子一起相处的时间实在太少
3、您是怎样与孩子沟通的?
1)、抓住生活中契机 2)、在双方都有需求时进行沟通
3)、弯下身段,平等尊重对方 4)、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5)、命令式 6)、没有办法与孩子沟通
4、您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可以选择多项):
1)、在共同活动、游戏中沟通 2)、谈心 3)、散步逛商店 4)、餐桌交流
5)、书信 6)、电话 7)、网络 8)、其他
5、您与孩子沟通时经常感到:
1)、愉悦 2)、宽松 3)、紧张 4)、困难 5)、无奈
三、自我评价
1、您认为您家庭的精神生活如何?
1)、很充实丰富 2)、一般 3)、贫乏
2、您家亲子关系如何?
1)亲密 2)、一般 3)、紧张
3、你们夫妻如何?
1)、亲密 2)、一般 3)、冷漠 4)、对立
4、您对目前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否满意
1)、很满意 2)、满意 3)、有些满意,有些不满意 4)、不太满意 5)、很不满意
四、在幼儿的教育这一块,您希望幼儿园能给您们提供哪些更实际的帮助,具体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