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浅谈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多重关系[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3:1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文·浅谈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多重关系[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文·浅谈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多重关系[范文模版]》。

第一篇:正文·浅谈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多重关系[范文模版]

浅谈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多重关系

摘要:音乐与宗教有着极为复杂、密切的关系,二者的相互影响和促进推动了各自的快速发展。本文以此为话题,对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多重关系做出了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音乐;宗教;佛教;基督教;教义

音乐与宗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二者的互相融合也使得音乐的形式更加多样,宗教的内涵更加丰富。无论是国内的本土宗教,亦或是世界范围内的宗教,都离不开音乐的传诵与传播;而音乐借由宗教的充实,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符合特定受众群体的需求。探讨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多重关系,其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都是很突出的。

一、音乐与宗教之间关系密切,二者之间有着互通的桥梁

通常来讲,音乐和宗教同属于精神意识的衍生品,即人类文明长期发展和演变的特定物。具体来看,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声音介质艺术化、美感化的高级形态,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享受。宗教是人们信仰的意识化和具体化,是一种心灵的依托和理想的传达。可以这样说,音乐和宗教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二者似乎从来没有分离过。音乐的很多内容都包含宗教的因素,而宗教传播的重要方式就是借助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音乐作品。甚至在某些宗教中,音乐是神圣和庄严的象征,是教徒借以膜拜圣灵、祈祷幸福的重要媒介。所以,音乐之于宗教,或宗教之于音乐,都是人类对于安康、幸福、平安和和平的美好期盼的映照,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变迁、历史演进的重要内容。

音乐和宗教之间似乎有着一条天然的桥梁,这座桥梁连接着崇拜宗教和喜爱音乐的人们。有时候,音乐和宗教的力量可以指引人们跨越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个性差异的鸿沟,塑造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审美形态,这就是音乐和宗教的无形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音乐和宗教的复杂关系,二者的紧密联系堪称“剪不断理还乱”,这也正是二者吸引如此之多的受众、信徒的原因,它们太有魅力了。通过文明的烟火,用美妙的音乐体味不同的宗教意蕴,借助宗教的深刻内涵欣赏“天籁之音”,这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这也恰恰是人性的进步,文明的启迪。

二、音乐中的宗教因素和内容是音乐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前文已经提到了,音乐和宗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二者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须臾不可分离。从音乐的角度分析,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发展是音乐生命力所在,而形式的增加和内容的丰富,其中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因素。也就是说,宗教色彩的音乐作品,不但受到宗教信徒及追随者的喜爱,也可以跨越宗教、民族甚至地域的局限,成为更加多元化的“共性音乐”。所以,宗教带给音乐的绝非单纯的多样性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宗教带给音乐创作、提升的空间是一种艺术本质的升华,是对音乐精神的重塑。可以看到,经过宗教洗礼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发人深省,透彻心扉的强大效果。例如,佛教著名的佛乐作品《大悲咒》,其就是佛教经典中的知名作品,也是风靡古今的佛教音乐圣典。从《大悲咒》的内容看,主要是强调大慈悲心,普度苍生,修道成佛等。但是,《大悲咒》借由音乐的形式表述出来,它又是一部完美的音乐作品,不但旋律动人,而且乐感流畅,声音动听,堪称佛乐中的经典之作。多年来,《大悲咒》以音乐的形式广为流传,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乐”。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大悲咒》很好听,符合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大悲咒》传达的佛教正面的教义和内容,也是激励人们行善除恶,安以律己,乐善好施的生动教材。透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音乐中的宗教内容是推动音乐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宗教之于音乐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音乐和宗教的紧密联系。

三、宗教借助音乐可以传播教义,大大提升宗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表现为音乐中的多样宗教内容,还表现为世界上的宗教往往会借助音乐作品来传递特定的讯息,即宗教的教义。同时,很多宗教的音乐作品还能帮助其提升本教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众所周知,宗教都有自身的诉求和信念,这就是教义,而教义只有通过更大范围的传播,才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进而达到宗教发展的诉求。所以,音乐成为宗教教义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是合情合理的。例如,西方的基督教会有极具特色的赞美诗,教堂设有专门的唱诗班,而诗歌的形式就是音乐。基督教借助音乐作品的表达,能够强化其教义的宗旨,提升基督教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

总之,宗教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不但提升了宗教发展和传播的速度,而且拓展了宗教的发展空间,为宗教内容、教义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基督教的赞美诗,还是佛教的佛乐,亦或是道教的道乐,其目的都是借助音乐表达宗教的诉求,为宗教的传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音乐与宗教的关系极为密切,也极为复杂,二者在相互的影响和促进中形成了互通互联的密切关系,也推动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昌萍.略论宗教与艺术之关系[J].大众文艺.2011(01)[2] 韩梅,李玉.浅谈宗教与艺术[J].科技信息.2011(15)[3] 田联韬.藏传佛教音乐研究的重大成就[J].歌海.2010(06)[4] 付禾,潘珅.来自穆斯林的艺术——浅谈回族宗教音乐的种类、艺术特征[J].大家.2011(03)

第二篇:科学与宗教论文正文

摘要: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科学与宗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并对现在学术界以及社会上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科学与宗教

对立与冲突

联系与并存

一、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和冲突

科学与宗教在其本质上来说是对立的,宗教是一种虚幻的颠倒的世界观,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文化体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出过这样的答案:“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经典论断揭示了宗教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关于宗教本质的最权威的解释。而科学则是有关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是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广义的科学可以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学的创始人、英国学者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说:“科学是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其次,宗教与科学在思维方式上也是有根本区别的。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而宗教则把从精神上摆脱因自身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作为它的目的。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超验性的存在,其思想是非逻辑的,其概念和命题也不具有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

由于在本质上和思想方式上的根本差异,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宗教与科学发生冲突的历史上,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早期,其冲突产生主要是由于宗教神学在社会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受到科学理性的挑战,宗教企图维持其神学的至高无上地位而引起,这在中世纪后期西方基督教时代体现的最为明显。如十七世纪对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批判和对布鲁诺和伽利略的迫害就是如此。布鲁诺坚持宣传和发展日心说。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无限宇宙是包罗一切的,因此就没有给上帝留下任何可用放置的位置,于是,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32年,伽利略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种世界体系对话》,用新的科学发展赞扬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1633年他的书列为禁书,被罗马教廷判终生监禁。一直拖到1983年,在强大的科学面前,罗马教会才被迫宣布:“给伽利略定罪的法官犯了错误。”宗教与科学的冲突除了表现在思想上之外,还可以表现在活动方式上。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活动,而科学活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宗教活动更多的是感情投入和超现实的精神企求,而科学活动则强调理性思考和客观的求证。这样,在人的生活中,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出现。具体来说,这种活动上的冲突又表现在两个层次,即个人层次和社会层次。就个人层次来说,表现为个人进行科学活动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冲突,尤其是一个科学家就可能受这种冲突的困扰。就社会层次来说,表现为科学活动的组织和宗教活动的组织的矛盾,如科学教育与宗教教育的矛盾等。例如1968年,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第135会议上,大约两千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文件,责备罗马教皇保罗六世控制生育的通谕,称作“是令人类厌恶的”,天主教会一贯反对通过与所谓的自然节奏不同的任何方法控制生育。1970年,美国一个名为“创世研究会”的信仰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科学家的宗教团体向加利福尼亚立法机构施加压力,要求它制定一项法律,使生物学教科书中既可以出现根据《创世纪》所描述的生命的发展,也可以出现根据现代科学所描述的生命的进化。

二、宗教与科学的联系与共存

实际上,在人类文化发生之初,科学与宗教的因素就同时共生了。科学知识与宗教意识的萌芽,共同包容在人类原始的思维活动中,相互交织在一起,不容易区分开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文化形式的分化,呈现分离的运动趋势。但在原始社会结束之前,这种分化还处于雏形阶段,科学与宗教因素相互并存,边界模糊,彼此渗透。在原始科学中不难找到虚幻认识的神秘成分;在原始宗教中也不难发现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所积累的某些合理的经验知识。有的观点认为,宗教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研究表明,宗教是原始始社会发展到氏族制阶段的产物,氏族社会是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在此前几百万年漫长的年代里,人类并没有任何宗教意识和宗教信仰活动,一直进行着的是劳动,伴随着劳动,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在逐步变化,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三大宗教也大都产生于公元前1或2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知识与宗教意识萌芽具有共同的源头,但后来就逐渐分化,有了各自的发展主流。

在历史上,宗教和科学,它们之间虽不乏冲突和矛盾,有时甚至是相当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但在更多的时候,它们还是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社会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和平共处。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更是如此,宗教与科学之间的这种状态就是一种相互独立、和平共处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宗教与科学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扰和影响,各自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此时,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一种科学和非科学的关系。宗教是一种非科学的东西,它有其自身的特殊存在形式和发展规律,但它与科学并不发生根本的冲突,所以不会影响科学的发展。此时,尽管宗教在思想上和价值观上并不是科学的,但它并不反科学,而是保持一种中立立场。而此时科学也努力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局限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避免卷入无畏的神学争论,对宗教神学亦保持一种中立态度。这样,宗教与科学之间就可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虽然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看,宗教也最终会被科学所替代,但是在当今的社会,科学和宗教却都在蓬勃的发展,这似乎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这又应该如何解释呢?众所周知,科学是建立在逻辑理性基础上的对事物作客观认识的知识体系。当科学知识通过技术设备的转化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时,它就可以创造出各种财富以满足人的实际需要。而宗教则是人们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而走向无限性的形式。通过宗教生活,人们可以在对神的信仰和追求中摆脱各种烦恼、痛苦和恐惧,获得内心的安宁和自由。在具体的功用上,科学是功利的,它主要是为人提供各种现实的生理和心理尤其是生理需要的满足;而宗教则是非功利的,它提供的则是超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求的满足。对任何社会来说,不仅需要功利性的现实需求的满足,以维持人的生存和社会存在;同时也需要超功利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求的满足,以维持人的存在和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可见,宗教与科学都是任何社会需要的反映,它们虽是根本对立的东西,但是也是相互补充的东西,它们同时存在以满足当今人类社会的不同需要。由此,我们对当今社会一方面科学日益发达,另一方面宗教也繁荣昌盛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三、宗教与科学关系具体问题的一些看法

在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中,还有一些看法近来甚嚣尘上,比如说“宗教为科学家提供了信仰的动力”、“宗教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宗教与科学是长期混存的。对于这些看法,我不敢苟同。在某些时候,宗教人员确实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比如说,一些宗教教职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对科学发展做出过贡献;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不少都是宗教信徒;有些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科学活动场所;一些基督教会对教育及学术活动积极提倡,支持兴办学校,成立学术团体,设立图书馆,组织学术著作翻译,建造天文台等;近代科学产生在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国家等等。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科学建制与宗教体制之间的关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说宗教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而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并不是依靠宗教教条,而是依靠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素养。牛顿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完成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划时代意义的大综合,他在天文学和数学等领域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都得益于他深厚的科学素养,因为他敢于尊重科学事实,努力摆脱传统宗教的羁绊。而当他晚年放弃了科学理性精神,而相信上帝的指引时,却没有得出什么科技成果。所以,“宗教为科学家提供了信仰的动力”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科学与宗教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作为人类不同的思想结晶,它们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也相当复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会在人类共存下去。

参考文献:

[1]胡春风.宗教与科学关系探析[J].哲学研究.2007年第十二期

[2]孙辉.浅析科学与宗教的互动、整合[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九期 [3]王凤琴.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宗教[J].华东石油学院院报.1986年第三期

第三篇: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工业工程系 物流工程专业 胡宏杰 2013210507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宗教与科学表面上一直处于完全的对立状态,同时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对立植根于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的对立。但宗教与科学都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它们具有让人类获得幸福的共同目标取向,在表面的对立状态下,两者具有错综复杂的促进或者阻碍关系。本文首先阐述宗教与科学的表面对立,然后分析二者的隐性内在推动关系,为更好地处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宗教 科学 本质对立关系 互相推动关系

一、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关系

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二者的对立可以从以下方面说明:

1、宗教与科学的世界观不同:宗教是对超自然对象的信仰与崇拜, 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对象。

2、宗教与科学具有不同的认识方法: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 宗教的认识方法则是反经验、反理性的信仰主义;宗教要求忠诚而科学要求怀疑。

3、宗教给人带来内心宁静的同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带来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却经常给人带来烦躁、抑郁等情绪。

从人类社会进程来看,宗教似乎一直在禁锢科学的发展,而科学则一直试图挣脱宗教的束缚,并不断给宗教领域带来冲击。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对于众多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人来采用了想象等方法,同时在人类解释宇宙起源以及人类起源的思考过程中构思出众多神话,而所构造出的这些超自然现象最终慢慢发展成了宗教。从各大的宗教对人类起源的解释来看,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超自然现象;伊斯兰教同样把《圣经旧约》作为其宗教经典之一,在人类起源方面与基督教有类似的看法;而佛教对起源的解释并不局限于人类甚至扩展到了对大千世界起源的解释:佛教认为“缘起性空”,这更是一种超自然现象,同时佛教中的“涅槃”“六道轮回”均为超自然现象。同时,重要的是在各大宗教中,对于这些超自然现象的信仰与崇拜是宗教信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正因为于此,“日心说”以及“生物进化论”才会对宗教世界造成如此剧烈的冲击。

而科学具有与宗教完全相反的看法。科学不认同任何超自然的对象,同时,科学把对超自然现象的信仰与崇拜当做是迷信。科学研究的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同时,科学家们努力探求的是自然界所遵循的客观规律,而对于超自然现象的崇拜,他们多数持反对态度。但是由于人类历史上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以及宗教对于科学的禁锢,科学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科学依然在努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天文学领域。

科学与宗教的这种关系, 普遍存在于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中, 而在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西欧, 表现得尤为明显, 也更加尖锐。以哥伯尼太阳中心说为开端的近代实验科学,是科学的本质的真正体现, 是近代科学与宗教世界观彻底决裂的第一次宣告。唯其如此, 传统的宗教神学对之作出了激烈的反应。宗教与科学本质上的对立被历史所掩盖的那种朦胧状态从此结束, 它们的本质从此都越来越充分地展现于历史进程之中, 走上了公开冲突的道路。[1]

宗教相信超自然的力量,并相信上帝或者神灵等创造并主宰了自然界,当然佛教支持缘

起性空的观点也是对于超自然现象的崇拜。在基督教中,人们认为上帝是全知全善全美的,上帝创造了如此精细的自然界与人类,同时,由于对上帝完美的崇拜,托勒密也认为星体的运行轨迹都是圆形的,因为上帝是完美的,而圆形也被认为是完美的形状。但是,科学却秉承与宗教相反的观点,科学反对以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科学强调科学实证,强调客观,而并不一定追求客观世界的完美。正因为这些原因,当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基督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基督教也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阻碍天文学的发展,这是双方本质矛盾的第一次突出表现。而“生物进化论”无疑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冲击,如果说日心说只是从侧面冲击了基督教的教义、侵犯了上帝的权威性,那么生物进化论则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基督教的根基——直接向“上帝造人”的宗教教义提出挑战,为此伦敦主教曾与赫胥黎进行过激烈辩论。

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与否定, 决定了宗教与科学二者在本质上的对立。宗教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与科学对它的否定, 都是不可改变的, 因为这种改变意味着自身的本质规定性的丧失。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2]

宗教与科学的另一个对立反映在认识方法上。宗教的认识方法是反对经验与理性的信仰主义,而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强调怀疑与逻辑而反对信仰。

科学如要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就必须在经验与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与分析,通过逻辑思考分析得到事物的本质或者规律。通过对事物本质与自然规律的认识,我们可以完全令自然现象重现。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科学实验与逻辑推理的结合。与之相反,宗教会用一些超自然现象解释客观世界。宗教的认识方法不强调实验、理性与逻辑推理,它主要依靠的是信仰、履行宗教形式、反复参悟宗教教义来认识客观世界,最终实现心灵满足。对于宗教中的超自然现象,人类无法去证明是与伪,更无法通过感官与知觉去感受,也无法通过科学实验来使这类超自然现场重现。二者在认识方法上的不同导致,宗教与科学将在本质对立的起点上分道扬镳,越去越远。

宗教与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同。宗教可以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宁静,同时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带来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却经常给人带来烦躁、抑郁等情绪。

宗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在参加宗教活动、履行宗教仪式时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表现在宗教思维与科学思维的不一致。由于宗教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信仰与崇拜, 妨碍人们对自然力的原因和规律进行探索。而且由于宗教的权威性,宗教在历史上曾迫害了大量的科学家,并阻碍科学发现的推广与应用。

科学的发展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迅速的科学进步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往往容易使人心情抑郁失落。科学一方面在改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从心理角度降低了人类幸福感提升。

二、宗教与科学的相互推动关系

从本质上看,宗教扣科学在世界观与方法论方面存在本质矛盾:宗教神学奉质上是以信仰超自然力量为核心的信仰主义体系,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归结于神的意志或者某种难以捉摸的规律;而科学则反对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主张去探寻事物的本质与宇宙的客观规律,相信最终一定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宇宙的现象以及其诞生、发展。上文已经论证,如果科学沿着这一道路走下去,那么,宗教与科学之间就会存在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鸿沟,并

且这个鸿沟将会越来越深。但是,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只是就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作的形式逻辑判断,并非对人所作的价值判断。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都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他们既皈依与上帝有具有坚定的科学精神。我们意识到:人是决定宗教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主体和关键,形式上的冲突并不影响人们同时接受两种世界观与方法论,这是因为一方面宗教与科学存在隐性的内在推动关系,另一方面宗教与哲学分别满足了人类不同的诉求。无话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发现宗教和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人的客观需要的两种相互补充的文化力量。[3]

1、宗教与科学的起源与目的一致性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只是就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作的形式逻辑判断,并非对人所作的价值判断。要知道在人类社会之初,宗教与科学具有相同的作用——共同解释自然界。宗教与科学的互补使人类在形式上实现了对自然界的完整解释。决定宗教价值与科学价值的主题是人。费尔巴哈曾说过,是人类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同理我们也可认知到是人类发明了科学而不是科学发明了人。我们赞同科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界本质以及客观规律的解释,但是我们无可否认科学同样属于人类的意识范畴,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我们难以将二者中的之一孤立起来,当我们试图单用一种手段来解释自然界时,我们就会发现它的无力,并会要求另外一种手段的解释。

科学的发展,是以探寻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为基本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人类谋利。但我们也应意识到,宗教的发展也并不是为了损害人类的利益,它同样具有为人类谋利的最终目标,基督教试图拯救人类的苦难,佛教则教导人们无我的思想,让人们放下执着,放下生活的枷锁;而伊斯兰教也教导人们心地干净、相互帮助并富有同情心。宗教与科学的共同目的正是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为人类谋利。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自然科学发展缓慢,人类饱受自然界灾害以及恶劣生存环境的带来的痛苦,自然科学的发展毫无疑问给人类提供了驾驭自然界的武器。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自然科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征服了自然界,却也面临着自然界的惩罚。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大雾以及我国最近的雾霾毫无疑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体现。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让人类产生了征服大自然的想法,但是人类征服的最终结果却带来了环境恶化、道德问题、伦理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结果看似是科学带来的,但是科学本身并无善恶,科学本身也并无力量。是人在滥用科学,并造成了如上的后果。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心里失衡,而宗教则教导人类对自然界心存畏惧,这种源自信仰的强大力量使人类取得了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同时也抹平了人类心灵的空虚,让人类的心理取得了平衡。人类不能没有科学,但是就目前来看,科学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尼采在19世纪曾经借疯子之口发出“上帝死了”的惊呼,可是,才不到一个世纪,人们又不得不将上帝找回来,人们需要上帝的“复活”。[4] 在社会功能方面,宗教与科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宗教与科学的隐性相互推动关系

通过以上的论证,我们可以清晰意识到宗教与科学在起源上的一致性以及最终目的上的趋同性。但是宗教与科学的相互联系并不止步于此。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科学共同培养了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并推动了彼此的发展。

人类对于上帝以及宇宙的印象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上,宗教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人类 的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文艺复兴运动中,众多才思敏捷的艺术家的出现以及卓越的宗教主题的艺术创作是最好的例证。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的抽象与分析能力,宗教的发展毫无疑问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科研能力。而反过来,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这种抽象能力与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则为人类了解、信仰宗教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例如,达芬奇通过对解剖学的研究才培养了扎实的绘画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人以更轻松的方式接触并信仰宗教。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无处不在。比如说人们看到了彩虹,有的人会想:上帝创造了颜色斑斓的阳光,并将它洒向大地。这当然是一种艺术性以及宗教性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却可能会促进科学家的思考,并最终得到真理;而有的人会想:彩虹是空气中的小水滴折射阳光后的结果。这是科学性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却可能令文学家写出更美丽的诗篇。

3、宗教与科学的相互推进作用

爱因斯坦在晚年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是盲目的。”

人所共知,在科技发达的国家并不缺乏宗教,根据1977年的民意调查报告,美国92%的民众具有宗教信仰,而前苏联也具有数千万人信仰宗教。[4] 在这些国家,宗教的发展似乎并没有阻碍科技进步,相反,他们对科技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宗教信仰使科学家对人生充满自信与希望,这推动科学家能够安心将精力奉献于科研工作;同时宗教能够消除人内心的焦虑,并且教人以真诚、善良、尊重自然的美好品德,这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保证了人类将科研成果用于正当的事业,避免科学的进步带来自然界以及人类的灾难。另外,如上文所述,宗教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这种能力对于科研工作至关重要。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的科学成果,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成果,都是受到宗教思想的启发取得的。

在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过程中,爱因斯坦一直拒绝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则,因为他坚信宇宙是上帝创造的,人的理性不可能超越上帝所设置的秩序。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给基督教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是哥白尼本来却是一个基督教教徒,他能够发现日心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宗教信仰。哥白尼在研究行星运动时,一直沿用托勒密的学说,但是后来他发现托勒密的理论存在问题——星体的运行轨迹是椭圆而并不是圆。但是上帝是全知全善全美的,怎么可能会创造出椭圆这样不完美的运行轨迹呢?正是这样的怀疑推动哥白尼继续研究,最终得出日心说的结论。

近代科学曾给宗教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是我们看到在当代宗教的发展依然如火如荼。为什么呢?一方面,科学的发展让人类愈加认识到宗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宗教的发展,也就是说科学也推动宗教发展。例如,进化论曾给基督教带来巨大冲击,但是其最终结局并不是其中一方战胜了另外一方,在双方的争论与对抗当中,基督教采取了温和改革的态度。他们接受了进化论、转而或进行圣经史迹的考证工作, 或重新讨论基督教

思想的前提, 或重新考察宗教经验。这又促进了神学发展和宗教研究。进化论对神学和宗教研究的实质性影响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强调神的内在性;强调宗教经验的重要性;基督教显示出抛弃自然神学的强烈倾向;对宗教的自然主义解释蓬勃兴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发展可以推动宗教改革,使宗教更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并给人类更大的心灵慰藉。[5]

三、总结

自近代以来,科学使人类具备了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这种智慧和力量使人类成为地球上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的生物,但是,人类即使步入了科学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宗教也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有了“复苏”和“升温”的迹象,这种情况说明了宗教与科学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6]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科学与技术,用科学与技术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复兴。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我们能够发现很多科学家甚至院士在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能够让他们内心平静地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我们尊重科学,但是我们绝不能搞“唯科学主义”,尊重科学而完全排斥宗教。历史已经证明,近代实证主义那种取消宗教的企图是行不通的。马克思主义相信宗教的消亡,但更重视宗教的自身消亡,因为宗教消亡的条件是人类的彻底解放和宗教反映的最终消失。[3]

同时,在结合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儒学也发挥了类似宗教的作用。要完全处理好当前情况下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除了把握好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平衡关系,我们也要注意发挥儒学在教育人民,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References:

[1].宗教与科学.[2].本世纪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几个特点.[3].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及其功能关系.[4].论迷信_宗教和科学.[5].科学与宗教.[6].宗教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渗透_试论自然科学对宗教的批判与继承(1).

第四篇: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1

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以优美的声音创造听觉的形象,舞蹈是以优美的动作创造视觉的形象。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时空流动的音乐舞蹈艺术。舞蹈的美离不开音乐的点缀,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则是音乐的回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编织,美妙的艺术之花。关键词:音乐 舞蹈 互相依存 差异

舞蹈从产生便和音乐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为舞蹈增添了许多的活性的元素,使舞蹈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而舞蹈让音乐的价值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的总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现出来,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的节拍或歌唱相伴。要谈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想清楚音乐和舞蹈的概念。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门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通过人自身来展现,以无声的表达即动作为表现手段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现的艺术形式,它是律动变化多端的活动的塑像艺术。影响舞蹈表演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舞蹈本体的范畴,包括舞蹈演员的肢体、必要的舞蹈技术和艺术表现力。演员的肢体指舞蹈演员的自然条件,诸如形象、身材、比例、气质等;舞蹈技术是指扎实的基本功、单人、双人的技术技巧等;而艺术表现力是指对角色的理解、情感的展现等等,这些都涉及到舞蹈演员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影响舞蹈表演的另一类因素是非舞蹈本体的范畴,作为外界的刺激同样会影响到舞蹈本体。舞蹈演员的肢体表现,包含了音乐、文学背景、服饰道具、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剧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在这其中,对舞蹈演员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音乐因素。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旋律也称为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从它们的意义和日常中了解和感悟中,我们可以知道音乐和舞蹈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又相承一脉的统一体。同时音乐与舞蹈之间存在着有共同点。其中在节奏方面,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而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舞蹈动作律动性的实质就是节奏,而对节奏的感受力称之为节奏感。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要求音乐来配合,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最容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是舞蹈,原因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戏剧、电影、诗歌等艺术形式相比舞蹈而言和音乐的紧凑性还是较弱的。在多人舞蹈中,想要创作出或表演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有美感的动作。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个人的动作,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的,那么这个舞蹈创作将是失败的,只有舞蹈与音乐具有相同的节奏时,呈现出的节目才是吸引人、成功的。

在内容表达性方面,音乐和舞蹈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现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现规律去揭示生活并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每一首音乐,都是作者根据现实或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用节奏和符号来创作的,并不是空洞无内容的,舞蹈也是一样的,都是有实质内容的,是舞蹈创作者用动作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的。从这点可见,音乐和舞蹈都是有内涵的,都是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故事。

此外,音乐与舞蹈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其中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可以不依附其他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而舞蹈是视觉艺术,是有动作而无声的艺术形式。人类感情最直接的表示就是语言,音乐善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可以靠听着来联想,能发挥出它的优势,而舞蹈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要表达的对象的,是要依赖音乐而存在的,当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于表达情感的时候,就要加上身体的动作来共同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有当舞蹈和音乐这两者的结合,有声又有动作时就可以产生更鲜明、更准确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感情。

作为舞者若是不了解音乐、不理解音乐、不懂得音乐 是无法诠释音乐的思想内涵的,如此也就不会给人留下美妙的、扣人心弦的舞动作品的。音乐被称作是“声音的美妙组合”,是我们能够容易理解的表述,在舞蹈中,只有能够驾驭音乐的灵性,才能成为真正的舞者。

舞蹈对音乐是本能的需要,因为音乐能在舞蹈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塑造形象等。舞蹈需要音乐来激化,音乐可以作为催化剂进行作用。所以,在欣赏过程中两者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相辅相承的。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优美的音乐相配合,提供了表演者的情感、思想、性格、形象和结构的转化,为创作者及表演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根据音乐的旋律来创造舞蹈的旋律,音乐的色彩变化对舞蹈多样化的启发,音乐的曲式结构应体现在舞蹈结构中,独特的音乐节奏必将产生独特性格化的舞蹈动作,舞蹈伴随音乐的对比,展开而达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舞蹈表现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来表现的。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舞蹈者表演进入意境后,在旋律的体味中,去寻觅动作的源头,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点时,舞蹈就不用死记硬背动作,只要对音乐准确的感觉,便可以激情四射激发内心情感,通过外在的形体来表现出来。

任何一首音乐都是一部美妙的作品,深刻的理解音乐的内涵,关键在于要根据音乐作品所提供的全部信息,充分调动我们头脑的想象力听懂音乐的语言,让音乐在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虽然音乐不是图画,但它用声音给我们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或是高山流水、鸟鸣幽谷,或是暴风骤雨、电闪雷鸣;虽然音乐不是文学,但它用声音再现了生活的悲欢,或是载歌载舞、心潮澎湃,或是肝肠寸断、生离死别。用美学的术语说,音乐作品中包含有:优美、崇高、和谐、冲突、滑稽、幽默、悲剧性、喜剧性等内容。若我们能够对音乐的理解达到了美学的高度,才是想象力发挥到最佳状态的时刻,此时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才有坚实的艺术基础。

音乐在舞蹈和舞剧中具有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作用。例如舞剧《好大的风》,在第一段“回忆”中,创作者利用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入了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时,把舞蹈推向高潮的是唢呐的呼喊、强烈的鼓声、钹声与弦乐的演奏。最后,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故事进入了结尾,音乐的寓意仿佛是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

综上所述,音乐能为舞蹈增辉,无论是追溯到人类社会最初时期,还是研究现代社会,音乐和舞蹈都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融为一体,当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时,能为欣赏者带来美妙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朱立新.试论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殊作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 2006;

[5]林敏;花蝶共舞乐陶陶——浅谈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认识[J];艺苑;2010年04期;

[6]王晓萍;浅谈音乐为舞蹈之灵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第五篇: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三个不可分开的体系。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不可否认,作为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居民和一般民众的文化,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等重要的是,中国民间信仰是复杂社会的宗教,但它不具有制度化的宗教的某些特点、与社会中的文本传统、官方文化和社会精英有相当微妙的关系,因此,构成世界上少见的宗教类型。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人们不免会思考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势力是否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这个问题。因此,考察民间信仰和现代化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这种研究包括民间信仰是否包含现代化或反现代化的精神和伦理,以及现代化过程中民间信仰的实际遭遇和现状的反思。我们相信,中国民间信仰素材所能提供的理论阐述,将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体系。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 等。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 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 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 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 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宗教和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深层内涵都蕴藏着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飘泊异乡的三胞和祈求外出亲人平安归来的三胞亲属前来奉香祷告,总是和爱乡认亲和崇敬故里英雄人物相联系的。宗教的基础是信仰,也有人认为是蒙昧主义。宗教只要求人们相信,不要求人们问为什么。宗教并不是迷信,也不带有封建色彩,所以它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信仰。

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 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宗教信仰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 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 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但有些观点认为,某个民族只信仰某个宗教。而从考古 学的发现上得出的结论是,信仰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变的。民族、宗教和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间信仰和宗教的影响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发现哪个国家没有民间信仰和宗教。

民间信仰和宗教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下载正文·浅谈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多重关系[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文·浅谈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多重关系[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和谐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一、和谐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保证。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学生姓名 杜吉舟 学号 0707044005 所在院(系) 历史文化系 专业班级 2007级旅游管理0071班 指导教师 肖亚波 完成地点 陕西理工......

    采购部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1.与管理部门之协调关系:采购部门对公司生产或商品成本之节省,能产生重大的贡献;对公司生产所需原料或销售部门商品之供应,亦会产生直接之影响。为了使采购功能有效发挥,公司管......

    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

    “书法入画”之我见 新疆第四师七十一团中学 张影 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一是因为两者在使用得工具和材料上相同,特别是毛笔这一工具,其执笔、运笔的方法也是大致相同,另一方......

    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

    企业文化与VI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VI之间的关系悬赏分:60-#提问者: _Ms_r_ - 四级答复共 1 条企业VI是CIS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CIS系统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层面。那究竟什么是CIS,它是由那些部分......

    企业与企业管理人之间的关系

    企业与企业管理人之间的关系——李嘉诚的成功之路李嘉诚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厂,发展到今天拥有一个多元化业务的商业帝国不是偶然的。他在初初创立塑胶厂时,就全身心投入,除了做......

    开发新产品与提高企业竞争力关系 正文范文

    开发新产品与提高企业竞争力关系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民族、企业莫不如是。而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具体体现,是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管理思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