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海洋品牌缔造海洋情结-公共图书馆研究院
打造海洋品牌
缔造海洋情结
——盐田区图书馆海洋文化品牌走向全国
李
峰
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
广东
深圳
518081
[摘要] 文章着重介绍了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近些年在举办海洋文化论坛、组织中外古代海图展,倾心打造海洋文化品牌等方面所做出的一些特色和成绩,以此丰富着深圳这座海滨城市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 盐田区
海洋文化
海图展览
深圳市盐田区是深圳东部的一个倚山傍海,风光秀丽的城区。盐田区拥有19.5公里的海岸线、蜿蜒的大小梅沙海滩,以及名列全球前四大国际深水枢纽港的盐田港,构成了盐田区特有的海资源魅力。盐田区也正是将其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旅游海港城区当作是自己发展的目标。盐田区图书馆在建馆之初就设定了自己“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建设理念。着力在创新特色,打造“海洋牌”和“海洋文化”方面下大功夫。
盐田区图书馆首先为己定位设立海洋文献馆,海洋文献馆的特色之一是专门将海洋类文献作为本馆文献的收藏重点,每年从购书经费中分割若干,专门作为购置海洋文献的专款,保障此类书刊的入藏。努力为读者、用户收集并提供有关海洋经济、海洋科技、航运、人文海洋、海图介绍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服务,为日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公共图书馆当中有影响的海洋特色图书馆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今已收藏有全套52册的《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海疆史志》、《清廷三大十册全图集》、《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等反映古代海洋内容、古代舆图和现代海洋研究的珍贵资料。
海洋文献馆的特色之二是积极配合区委宣传部(文化局)不遗余力地组织承办“海洋文化论坛”。盐田区图书馆不拘于传统的“借书还书”模式,而是积极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围绕海洋命题到深圳盐田来进行专题讲座,或参加专题座谈会。2007年11月,承办了深圳“海洋文化暨海洋图书与文献建设论坛”。特别邀请到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以及刘申宁、卢良志、杨鹰、刘义杰、吴晞、程亚男等国内史学、地图、海洋文献、图书情报学研究一流学者12人来深登坛,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海洋文化的发展态势和海洋文献出版与收藏。深圳新闻媒体用六七个整版篇幅给予专题报道,当时在深圳掀起了一阵“蓝色文化”波澜。2008年,专门邀请到到香港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特邀嘉宾,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先生、国防大学教授胡思远、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铎三位重量级学者,以“开放与海”为题,畅谈海洋文化的发展。2009年又以“风从海上来”为题,在深圳明思克航空母舰上“论剑”,香港凤凰卫视著名军事评论员马鼎盛和原中共深圳党校副校长刘申宁教授“出剑”论道海洋对军事战略的影响。来盐专家学者纷纷坦言:中华民族在搏击茫茫瀚海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尤其是在郑和时代,海洋文化达到了极致巅峰,为世界海洋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此之后,中国对海洋的注意力形成了一种“淡漠”,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遇。进入21世纪,中国终于迎来和平发展的大好时机,也开始重塑海洋文化自信。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步也都意味着向海洋的挺进,在这一方面,滨海的深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许子东教授认为,西方人对陆海地理的理解比我们要早,很早就借助海洋来实现国家实力的扩张和西方理念的传播。而中国十分传统,以农立国当治国之本,所以对海洋并没有太大依赖性。海洋是一把双刃剑,对进攻方是扩展,对防守方是开放。面对海洋来风,深圳人的胸怀应当更加开阔,“投身海洋”是所有滨海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向。从军事的角度谈海洋,军事评论员和专家认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要成为海洋大国,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精辟的论道和精彩的演讲给海滨城市居民带来一缕缕重树建立海洋大国的自信。
海洋文献馆的特色之三是举办“中外古代海图展”。大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图是认识空间的一把钥匙。海图则是人类确立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文化表达。盐田区图书馆通过特邀研究员梁二平先生几十年收集到的中外古代海图,经过复制、彩色喷绘等手段,制作成150多幅古代海图,于2008年11月开始在海洋文献馆长期陈展。2009年7月,在中国航海日期间,盐田区图书馆“古代海图展”走出盐田,在深圳市人流最旺的深圳书城中心城展出12天,每天接待数千名观众和学生的参观。2010年7月11日,第六届中国航海日活动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由盐田区委宣传部(文化局)与深圳特区报主办,深圳盐田区图书馆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共同参与协办的题为“海洋里的世界观:中外古代海图展”在泉州拉开帷幕(陈展三个月)。盐田区委宣传部(文化局)首次组团,由文化局曾萌明局长率队,并邀请到国内知名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刘申宁、以及报业资深记者梁二平、刘秉仁等一同参与中外海图学术研讨和观展。这也是盐田区的文化品牌第一次走出深圳,参与国家级大型海洋文化宣传活动。在本次展览上共展出85幅海图,盐田区图书馆精心挑选了58幅反映中外古代的海图上展。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古代经典海图:有中国现存最早的绘有海岸线的地图、画在帛上的马王堆汉墓地图、印证中国古代领先世界航海技术的“郑和航海图”、15世纪中期欧洲接近准确地描绘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对中国描绘相当清楚的“大航海前夜的世界航海图”等。本次展览还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外古代海图的展现(据报纸报道),吸引了许多历史地理学专家,以及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或区域均派代表参会。中外古代海图展作为第六届中国航海日重要的主题活动之一,有助于广大参观者了解人类祖先探索和认知海洋的历史,了解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大发现、大变革,重温几千年来人类海上交往的历史进程。
海洋文献馆的特色之四是与梁二平先生精心策划,组织编辑出版了反映世界海图的姊妹篇图书——《在地球的另一边——从古代海图看世界》和《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这两本从海洋文献馆复制展览的世界各国海图开始说起,以其为基本素材,加以注解说明,并附有海图画面。编写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更多的读者和公众将目光投向海洋,扩展其海洋意识,增强读者和公众的海洋知识。葛剑雄教授专为此书写书评,评价其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简明世界航海史”。在2009年第十届深圳读书月期间,《在地球的另一边》被组委会列为百部推荐好书之一。
盐田区图书馆在广东或深圳公共图书馆中仅仅是沧海中的一粟,但是盐田区图书馆紧紧抓住打“海洋牌”的理念,建立的“海洋文献馆”和组织的“中外海图展”在深圳公共图书馆当中颇显特色,盐田区图书馆举办海洋文化系列(还包括举办中小学生“海洋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少儿讲故事——海洋故事坊)等活动三年来,每年的主旨都紧紧围绕丰富深广的海洋文化展开。滴水穿石,集沙成塔,海洋文化论坛在影响和改变着深圳的人文气氛,丰富着这座海滨城市的文化品格。从而使更多的深圳人产生了“海洋情结”。鉴于盐田区图书馆近些年在举办组织“海洋文化系列”活动产生的社会成效好,有不同反响,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深圳读书月组委会颁发的创新活动奖和最佳活动奖。
作者简介
李峰,男,研究馆员,盐田区图书馆馆长,深圳图书情报学会副理事长。(来稿日期:2010-08-31 责编:张洪彬)
第二篇:宁波的海洋文化情结
宁波的海洋文化情结
宁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宋以来我国对外交通贸易的口岸,浙东文化的摇篮,明清以来反对侵略斗争的前沿。
宁波由于地理优势和较早被迫开放原因,外来文化较早涌人,加上濒海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的宁波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指以大陆为背景产生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不同的生成背景,包括地域地貌、水文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俗等差异形成了许多区别,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大陆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大陆文化由于受陆地上山河阻隔,往往容易造成狭隘性、封闭性和保守性,产生墨守成规、求稳怕乱,提倡所谓“天不变道亦 不变”思想,所以大陆文化虽然厚重、精致、典雅,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海洋文化则是一种商业文化,由于它产生的背景是大海,所以包含着大海的许多秉性:大度,有大海般胸襟与宏大的气魄,给人们以豪情、信心与力量;创新,大海亘古常新,既有周而复始,更有气象万千沧海桑田的特色;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包容性形成的多元性 兼容并蓄,交融互补,把“舶来品”外来文化与当地的传统文化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勇于创新、善于取长补短的优势,造就了海洋文化珍贵的特色。
海洋文化是个大概念.并非是海边城市都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宁波正是有着独特的优势,才造就了宁波海洋文化。宁波作为江南古城,许多人把它的特色定位在江南水乡的格局上,实际上这不是宁波的强项,更不是它的个性,因为论水乡的景色布局宁波敌不过苏州,论水乡的底蕴内涵宁波胜不了绍兴。宁波的优势和特色体现在海洋。河姆渡遗址已有先民涉海的木桨,在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在一块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上,有一幅奇特的图案,除厂太 阳和两边的飞鸟外,下面图案令人费解。结合在河姆渡出土的木桨、独木舟残件、陶舟模型等,我们不妨可以大胆地猜测:这是不是我们祖先画的海洋图案。河姆渡海洋文化之谜等待我们去破译。河姆渡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原始文化瑰宝。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祖先给宁波的海洋文化写上的光辉一页,早在元代宁波(当时称庆元)就与广州、泉州一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明清时期抗击海外列强的斗争又给宁波的海洋文化添上可歌可泣的一笔,有经历平倭、抗英、抗法等抗击外来侵略战争的镇海口海防遗址.不仅在陈列馆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还有朱贵祠等一大批遗址,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骄傲。传统的宁波海洋文化,也正是宁波城市文化最具个性和特色的东西。
宁波的城市文化不是单一的大陆文化,或者单一的海洋文化,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颇有特色的宁波文化,这就是以浙东学术文化为核心,以宁波海洋文化为主线的宁波城市文化。浙东学术文化博大精深,宁波海洋化源远流长,二者结合相得益彰。正是这种文化氛围赋予了宁波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宁波谚语“要窜头,海三湾。”意思就是要 发迹,出海闯世界。宁波另一句老活“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这里虽然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意思,但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宁波人闯天下的普遍。而“宁波帮”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宁波人一代一代便是在这种海洋文化情结中长大,又将这文化一代代的传下去。
第三篇:打造海洋文化广场
打造海洋文化广场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文化》 作者:张民 缪晓耿
“欢乐流满渔港,民俗游向世界”。具有浓郁的渔港人文风情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融庆典性、群众性、民俗性、开放性于一体的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充分展示了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了对外的文化交流,提升了沈家门渔港的知名度。但在这喜人成绩的背后,却始终让人觉得有一种“遗憾”——没有一个文化广场,一个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广场。
一、建设海洋文化广场的必要性
正是没有文化广场,使各种文艺演出没有固定的场所,苦了组织者不说,主要是使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成了“游击站”。连续五届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我们的演出场地主要设在滨港路,使本来狭窄的街道更加拥挤,虽然安排了上千的警力,但十多万蜂拥而至的群众,极易造成安全事故,为此往往在演出30分钟后就停止了,不但让组织者心痛,辛辛苦苦准备的精彩节目无法展示给广大群众;更使群众感到遗憾,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
正是没有文化广场,为确保安全,组织好演出,牵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比如每届演出场地的变迁,不但在选址、设计、组织要重新策划实施,人力、物力、财力重复的投入,大大增加了大会的经费开支和浪费了组织者精力,让人感到得不偿失。同时由于场地的变迁,给群众观看演出造成了不便。所以,笔者认为,建设海洋文化广场势在必行。
二、文化广场的定义和特点
建设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显示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素质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它包含有很富有文化气息、表现出较高美学趣味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配套设施;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民间的各种艺术性表演或展示;广场中群众性的各种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等等。
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文化广场不同于庙会或在大型体育场所、展馆举行的各种文化性活动的地方,就在于它专属于“广场”。
首先,公共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广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会变得枯燥干瘪。
其次,节庆性是广场文化的又一特点。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决定了广
场文化必带有节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所以,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常设的文化艺术节。节庆性决定了广场文化应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
再者,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文艺、体育等具有艺术性的活动,各种节庆亦需要艺术活动支持配合,这就使之具有了审美性的特点。这些文化体育活动有的属较高雅的艺术活动,如广场交响乐、专业团体的文艺晚会等,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即使有的活动是出于自娱自乐,如跳舞健身,也包含一定的审美情趣。广场文化的审美性是寓教于乐的,它对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广场文化又成为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
三、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广场
普陀区委、区政府将在“十一五”期间,在东港、鲁家峙和沈家门建造3个海洋文化广场,这是建设海洋文化强区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建设海洋文化强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笔者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更是欢欣鼓舞,就如何建设好、打造好海洋文化广场,提出拙见。
一是海洋文化广场建设和广场文化活动不求洋,要有海洋特色。如今广场建设以及广场文化活动开展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趋同化严重。建设广场,往往用相同的思路去设计和建设,造成广场虽多,但个性缺失,千场一面。文化活动也是如此,简单单调,时间一长,参与热情必然下降。因此,海洋文化广场建设必须与众不同,形成人海的博大、渔家人的宽广、渔都新城的腾飞的特色。而广场文化的根基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要积极开掘与调动地方文化的资源,使得地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继承与发扬,改造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文化。并以海洋文化广场为平台,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实现城乡文化共同繁荣。
二是要搞好“顶层”设计,推出海洋文化品牌,提升海洋文化强区形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我们可以推出具有浓郁的渔港人文风情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融庆典性、群众性、民俗性、开放性于一体的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让文化广场伴随着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从地方走向全国甚至国际。真正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联手创造普陀未来。
三是要将海洋文化广场建设提高到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重视群众的广泛参与,既要举办专业文艺团体和知名演员的演出,又要组织社区、企业、团体的业余演出,让文艺工作者和群众以广场为平台,良性互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和增强群众的文化素养,也有利于扩大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广场有其贴近民众的广泛参与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时尚性,日益成为凝聚人心、酿造良好环境氛围、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的开放和发展力度的作用。因而广场应当作民心工程来抓、来建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是以海洋文化广场为载体发展文化产业。21世纪是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文化又是旅游市场兴旺发达的关键。普陀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缺乏供游人逗留2天以上的亮点,而海洋文化广场的建成可以为渔都增添新的旅游景点。海洋文化广场本身就是文化产业,它的市场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是潜在效益:(1)、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机会,带动服务等相关行业发展;(2)、拓展文化事业的空间,在建设海洋文化强区方面更有实力;(3)、弘扬海洋民间文化,发展海洋特色文化旅游,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是直接的经济效益:普陀现每年接待游客量设定为350万人次,有100万在海洋文化广场消费,(1)按每位每次最低消费(吃的、看的、买的)50元计算,每年有100万文化50元=5000万元/年;(2)海洋文化广场的建设必然会伴着许多商贸店面,总共按100间计算,每间年租金8万元,总共就有800万元收入;(3)广场内举办各种大型商业活动,预计全年50万收入;那么总收入将有大约5850万元/年。
极具海洋特色的文化广场,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将以其独具的娱乐和调节功能、教育和服务功能、交流和沟通功能将高雅艺术与民俗文化、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和游客,成为他们享受文化成果的场所和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
第四篇:亮点工作打造图书馆品牌服务
亮点工作打造图书馆品牌服务
图书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窗口,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行业特色不断涌现,滋润着全市人民的文明素养,丰富着全市人民的精神世界。精品亮点工作打造着一道相得益彰的和谐文化风景线。
一、坚持常年送书下乡,实现“文化惠民”政策
积极配合全市农村社区党建建设,我们坚持送书刊、送信息下乡,无偿送书刊、信息资料,缓解了偏远村镇农民群众看书难的矛盾,深受基层农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与此同时,我们综合了解到偏远村镇及贫困户的生产条件差,镇村间的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产力水平上不去,对此,我们对重点扶持的村镇捐赠电脑4台、图书3000余册,送桌椅40余套,帮助征订报纸、期刊,培育了基层的“造血”功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充实了新农村社区党建建设的文化需要,也为乡镇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延伸服务范围,方便居民阅读需求
随着图书馆阵地服务向社会服务的拓展,我们先后在紫薇、汉延、南苑、北苑四个人口相对较为集中的社区设立图书网点,提供藏书和技术支持,每个网点的书刊保有量平均约为2000册,使馆藏文献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周边读者的日常文化需求。另外,我们深入住户,调查确定了一些年龄大、行动不便、肢体残疾的弱势读者,坚持常年开展送书上门服务。先后为袁晓芳、陈军等34个弱势读者累计送书1000余册。
三、大力加强文化大院图书室建设
甘城子村学军文化大院,是该村残疾人吴学军与我馆在2014年联合筹建的具有阅读视听条件的惠民文化服务工程,建成以来在活跃和丰富山区孩子阅读图书的问题上,作用明显。市图书馆联合自治区图书协会、市残联为该文化大院提供各类书刊4000余册,杂志234册,农村实用技术光盘6张,另有书架10列。市图书馆将每年负责对文化大院进行业务指导,包括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
四、推进“大馆带小屋”模式,不断丰富阅读渠道 我们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自治区专项资金36万元,在青铜峡市图书馆银河广场、清秀园建立了“小木屋图书室”,小木屋内摆放各类图书5000册,报刊20种,电脑两台。实行全免费开放,服务内容有:图书借阅、报刊阅读、电子阅览。并与自治区馆联网,实行通借通还。切实把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最基层。
面对成绩,我们不能止步。现今,全市上下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我们,要切实解决制约影响图书馆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问题,进一步激发我们的工作热情,实现图书馆工作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青铜峡市图书馆2014年亮点工作
一、青铜峡市图书馆服务小分队
为我市全民阅读活动添风采
为培养我馆工作人员“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精神,体验文化窗口的工作和生活,我馆开展了以“脚踏实地,挥洒汗水,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馆外实践服务活动。成立了“电影放映小分队”和“免费送图书上门小分队”,开展便民活动,推广全民阅读,为广大读者直接送去图书和视频资源,通过小分队服务的“六进”活动,不仅让广大读者了解图书馆和身边的社区图书室,还拉近了图书馆和读者的距离,为推进我市全民阅读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专门制作的服务读者联系卡让服务随时到家
服务小分队让图书馆资源插上翅膀飞到广大读者手中
青铜峡图书馆图书服务小分队深入农村送科技光盘
到学校播放影片《雷锋》,宣传雷锋精神
在瞿靖镇朝阳村进行服务活动
深入农户上门送科技图书服务活动
组织在校学生进行“4.23世界读书日”千人签名活动
青铜峡市图书馆免费送图书上门小分队到街头为广大群众免费发放光盘
到市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播放影片《白求恩》
利用全市科技文化宣传活动在古峡广场展示图书馆文献资源
小分队服务受到媒体的关注,工作人员接受电视台采访
青铜峡市图书馆2014年亮点工作
二、推进“大馆带小屋”模式
不 断 丰 富 阅 读 渠 道
2014年,我馆积极联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分别在银河广场、清秀园建立了两个“小木屋图书室”,小木屋内摆放各类图书5000册,报刊20种,电脑两台。聘请专人管理,实行全免费开放。服务内容有:图书借阅、报刊阅读、电子阅览。并与自治区馆联网,实行通借通还。切实把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最基层。
位于青铜峡市银河广场的小木屋图书馆
小木屋图书室文化广场服务实行免费开放
丰富的小木屋图书室图书为我市全民阅读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位于青铜峡市清秀园的图书小木屋
青铜峡市图书馆2014年亮点工作
三、大力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工作
为了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切实发挥农家书屋作用,市图书馆在推进农家书屋管理工作中,积极开展挂钩帮扶工作,利用共享工程设备对农家书屋管理员业务技能的辅导取得很大成绩,从图书分类、排架指导,到图书配送扶持,进行了全方位的服务。为使各农家书屋充分掌握运用资源,我室大胆探索,打破以往举办培训班一讲了之的僵化的培训模式,我室工作人员深入全市镇村,为全市八镇文化站长及文化示范村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结合培训发现的问题,立学立改,现场进行了业务工作培训,讲解了数字化农家书屋有关方面的知识,既节省了培训人员的费用,不耽误管理员农活,又能直接手把手的教他们工作的技巧。
深入小坝镇永丰村现场指导期刊分类工作
在大坝镇文化站举办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
在韵欣苑社区手把手教会管理员粘贴书标
青铜峡市图书馆2014年亮点工作
四、文化关爱点亮希望人生
甘城子村地处全市西部,远离市区,这里的村民大都是区内外移民过来的,除了学校,这里没有一家像样的图书室。有一位名叫吴学军的残疾青年,想要办图书室,我馆得知后主动联系,多方筹措,联合自治区图书学会和市残联,提供书架十列,图书4000册,杂志260册,成立了学军文化大院,免费为周边远近的孩子和村民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孩子们亲切的把这个书社称为“爱心家园”。
因为小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给吴学军留下了残疾,尽管走起路来腿脚不方便,但吴学军仍每天坚持按时开门,由于这里的书是免费借阅,不交一分钱押金,看书的孩子们特别的多。
每到放学时间,三四十名附近村庄的孩子像一窝蜂一样奔向图书室,放了假,从早8点到晚上8点,就没断过人。在这里,他们可以兴致勃勃地翻看喜爱的书,直到天黑回家吃饭。
青铜峡市图书馆联合市残联捐助的书架
图书馆在学军文化大院举办了暑期读书活动为征文比赛获奖同学颁发奖状 创新延伸阅读为基层服务工作增添亮色
丰富多彩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一直是我室共享工程建设的特色,各种免费服务活动定期开展。切实面向“五个走进”(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军营)的工作要求,开创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社区居民对待现代科技信息和文化的需要迅速增加。结合这一现状,我室工作人员深入调查,根据农民、社区居民的需求,我们有选择的提供科技知识,下载家禽、家畜饲养、苗木、葡萄栽培等相关视频,并打印科技信息资料分发到广大读者手中。
2014年送农业科技图书6400余册;精心挑选并刻录了2500余张符合基层群众需求的种植、养殖类的光盘免费赠送给全市八个示范村及各镇农民朋友,并印制、散发科普知识宣传材料8000 余份,让广大农民不断感受到先进科学和现代文明。
为图书馆各基层服务点免费刻录赠送的各类光盘
全年共印制、散发科普知识宣传材料8000余份
为宣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展示共享工程服务成果,我室专门将自治区文化共享工程下发的相关电影、讲座、技能培训软件、科技致富光盘等资源逐一展示,并免费对需求的群众发放。让文化共享工程更直接地服务读者,服务群众,受益群众达1000 人次。
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除了在馆内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各种读书活动以外,我室还与甘城子小吴文化大院联系,开展了暑期青少年读者读书征文比赛活动,经过我室工作人员的认真评选,从中选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四名及鼓励奖,不仅丰富农村中学生的暑期生活,同时也扩大了图书馆资源共享室的社会影响力,切实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成为今年我室服务体系的一大亮点。开展为老年群体服务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的又一重点。我们始终坚持“贴近生活、关爱老人”这一工作原则对老年大学、敬老院等开展了资源服务。
根据老年人平时生活的诸多习惯特点,我室精心挑选了养生保健、战争题材的故事片、名著欣赏讲座、中国京剧音配像等系列视频资料前往放映。使他们获得了精神文化的关爱。为老干部局、老年公寓、张岗敬老院文化服务中心室、峡口敬老院送书2000余册,阅览读者达2160人次;播放红色经典电影、保健知识12场次,观看人数达800多人次,为全市56个老干部、弱势群体读者免费预约上门送书840册,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企业建立服务网点是我室共享工作的一大特色。我室在嘉宝工业园区、勤昌公司、法福来公司服务点的基础上,今年又在龙海宾馆、青运集团建立图书基层服务点,共计配送图书3000余册、光盘90张,为开辟企业文化服务模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我室在市人大、政协和青铜峡河东税务所建立图书服务点,免费提供图书585册、杂志62册。在今年 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中为市委宣传部免费刻录相关宣传视频光盘影片300张、为文化馆青铜峡宣传歌曲光盘120张。为我馆的窗口服务树立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青铜峡市图书馆2014年创新工作
一、青铜峡市图书馆“特色大餐”诱人
每到周末,在市五中工作的黄女士,总要带着5岁的女儿婷婷到市图书馆看书学习,黄女士说,到二楼阅览室看书,一是培养女儿的学习兴趣,二是自己也学到了生儿育女知识,真正达到了“双赢”。据了解,市图书馆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读者的需求和要求,开设了中老年阅览室、残障人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地方文献资源查阅室等4个特色阅览室,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受到普遍欢迎。
中老年阅览室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配置了《老人春秋》、《中华气功》、《中国老年报》、《健康咨询报》、《花鸟世界报》等报刊,引导中老年人如何养生长寿、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等。对市老年大学、或行动不便的老年的读者提供免费送图书上门服务。
残障人阅览室主要以盲文书刊及有声读物为主,3000余件有声读物满足了广大特殊读者的不同需求。
市图书馆的这些特色阅览室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被读者称为“第二个家”。
青铜峡市图书馆举办
“歌德电子书借阅机”试用推广活动
手机移动阅读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青铜峡市图书馆努力适应读者的阅读变化,积极争取资金,一次性引进了三台可触摸的自助电子书借阅机——超星歌德电子书借阅机,分别安装在青铜峡市政务中心、青铜峡市人民医院和青铜峡市图书馆。此款借阅机藏书量达2000多本,且每个月都会更新100本,所有书籍都是来自全国各大出版社独家授权的最新书籍,大部分偏向于人文社科类。电子书籍被分为精品推荐、经典名著、文学艺术等12个栏目。
读者可以在智能移动设备上安装歌德电子书阅读器或超星移动图书馆APP,扫描二维码下载书籍,就可以将海量知识下载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中轻松带走,实现快捷借阅书籍,免费体验高清电子阅读。
移动阅读是一场关于阅读的革命,“碎片化”的移动阅读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作为青铜峡市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努力适应读者的阅读变化,可触摸的自助电子书借阅机—超星歌德电子书借阅机近日落户我馆。此款借阅机藏书量达2000多本,且每个月都会更新100本,所有书籍都是来自全国各大出版社独 家授权的最新书籍,大部分偏向于人文社科类。电子书籍被分为精品推荐、经典名著、文学艺术等12个栏目。
读者只需轻触屏幕,数千种电子图书即刻映入眼帘。而只需下载客户端,在电子图书自助借阅机上查阅图书,然后扫描该图书二维码,就可以将海量知识下载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中轻松带走。
电子阅览室寓教于乐,丰富青少年读者暑期生活
今年我室不断拓展工程的服务内涵和方式,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阵地作用,提升服务质量。每周保证我室的电子阅览室实行免费开放时间56个小时。
在电子阅览室建立了每周视频放映信息公开栏,提前告知服务内容和时间,向广大读者推介优秀栏目、名家讲座、生活常识、电影,从8月1日起,在电子阅览室向到馆的青少年读者,每天免费播放一部影片,极大的丰富了青少年读者的暑期生活。
图书馆免费开放项目
免费服务项目 ◆ 办证零收费 ◆ 看书阅读零收费 ◆ 上网看书零收费 ◆ 资源共享资料零收费 ◆ 看电影零收费 ◆ 咨询服务零收费 ◆ 下乡送书零收费 ◆ 各类培训零收费
图书借阅室简介
图书借阅室是图书馆重要的服务窗口之一,是读者借还图书的主要阵地,设立于图书馆一楼,内部环境幽静,管理科学有序,全部实行开架自选式阅览。
电子阅览室简介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最新配备了高端的一体机电脑40台。通过科学的分类现拥有电子图书13余万册。配备的最新VOD点播(视频点播)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点播阅览室中存储的电影、电视、音乐和动画等丰富多彩的音像资料。屏蔽了互联网上广泛的不良网站,并由我馆网络管理员通过管理台直接对上网读者进行实时监控,上网时间可远程人为控制(限定上网时间最长为两小时),为广大上网学习的青少年读者提供了三重保护,实现了真正的绿色无污染上网学习的安全环境保障。
期刊阅览室简介
期刊阅览室位于图书馆二楼,室内宽敞明亮,空气清新,面积约120平方米,是馆内最大的开架阅览室。室内设置有50个阅览座位,每月上架报刊300余种。同时还向读者提供期刊检索等服务,尽量满足读者在科研、生产、学习、娱乐、消闲等方面的需要。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简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青铜峡市支中心于2006年成立。设有标准的防静电机房、40台计算机、3台服务器、4TB磁盘阵列存储、UPS、智能光盘拷贝机、投影仪、幕布、音响等设备,建立了设施先进、资源丰富的以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为中心,适合青少年读者网上汲取知识的绿色文化阵地。共享工程在图书馆网页中已加工整合出百余部主旋律电影、45场名家讲坛视频资料、40余种专题专栏、200余项农业技术、15场京剧精品、12项农贸市场行情、1250余首中华诗词及48部综合知识等8个栏目的内容,实现了共享工程对外服务。同时不断优化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文化服务,开通了少年科普知识网、中国儿童资源网、国家图书馆网、闪亮童网、少儿美术、动物世界、精英卡通卫视、七彩艺术网等,为不同爱好的读者免费服务。为了扩大服务范围,方便群众,我馆在怡园社区、东街社区、韵欣苑社区设立了图书馆分馆,与市图书馆实行“一卡通”管理,为广大居民免费服务。
第五篇:刘正东 重点做好四篇文章 打造“海洋文化名市”品牌
3月12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刘正东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本报综合报道(记者 文丽红)3月12日,正在北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刘正东,在新华社接受了新华网记者专访,简要地介绍了我市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畅谈防城港市建设“海洋文化名市”的路径。
这次题为“发展心声”的专访,共有10位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政协委员的地市书记、市长,畅谈推进科学发展新思路、新举措。防城港市作为一座年轻的沿海沿边城市,近年来立足于深厚的文化资源,提出了建设“海洋文化名市”的目标,颇受各级各地关注。对于这次访谈,城市主题文化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专家进行了点评。
刘正东介绍说,防城港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和西南沿边的交汇处,是中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区,是西部第一大海港,也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河相连的城市、中国边境线上与邻国城市最近的城市,它与越南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芒街仅一河之隔。防城港是西南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点,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纳入国家战略和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这座美丽的边海港城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其特点可概括为,建市时间不长历史长,地域不大海域大,人口不多人均多,城市不大潜力大。
在谈及如何打造“海洋文化名市”品牌时,刘正东说,一个城市,没有绿色就没有生机,没有碧水就没有灵气,没有特色就没有品味,没有文化就没有魅力。防城港还在建新城,要避免建成那种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首先就要突出特色文化。“海洋文化名市”的主题特色,就是防城港丰厚的海洋历史文化、独特的海洋民族文化、浓郁的东盟边关文化、美丽的山海生态文化。当前,我市已经把海洋文化名市战略并列为三大城市发展目标之一,把“以文化旅游旺市”并列为四大战略举措之一,就是要通过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东盟边关文化资源、生态环境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主题文化品牌。具体是重点做好以下四篇文章:一是全力以赴推进文化海湾城市建设。要改善城市交
通基础,年底竣工通往南宁的高速铁路和通往南宁、钦州、崇左和东兴的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南宁机场经十万大山到东兴高速公路和防城港机场。突出“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地理优势,按照海洋城市的风格,打造全海景生态海湾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建立健全城市文化载体,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海洋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努力把文化特色体现在城市的构架、颜色、符号、氛围中;二是深入挖掘提炼海洋特色文化。加紧打造一批长演不衰的舞台艺术精品,精心组织系列文化节庆活动,提升传统的国际海上龙舟节、京族哈节、十万大山森林旅游节、金花茶节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中越边境文化交流。弘扬传统文化,按“修旧如旧”原则开发维修古镇古街、名人故居、古运河和古战场遗址;三是发展“上山、下海、出国”特色旅游。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突出阳光沙滩、碧海蓝天、京族文化、长寿之乡、边关风情的特点,开发一湾两岛(珍珠湾和江山半岛、京岛),重点把十里金滩、十里白浪滩建设成东盟国际风情旅游天堂、会议度假休闲中心,发展海上农家乐等。开发“中国氧都”十万大山等山区游,彰显“中国白鹭之乡”、“世界四大红树林保护示范区”、世界唯一“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品牌,培育发展长寿休闲养生产业,大力创建更多国家AAAA级景区。突出开发跨境旅游,争取国家尽早同意批复异地签证旅游,恢复防城港至越南下龙湾旅游黄金路线,发展海上游轮、海上游艇俱乐部;四是搞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健康、更有品位、更有尊严,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城市。
付宝华在点评时说,海洋文化的概念提出比较准确,也比较超前。防城港市把城市主题确定为海洋文化,相当于在城市品牌里抢占了一个制高点。基于防城港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港口资源,打造海洋文化的目标,应当首先把防城港的海洋文化特色、主题搞清楚,理清它和城市经济、城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关系。现在我国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规划中同时出现几张“皮”,没有一个主题统领,最后把特色分割了、冲淡了。在防城港市,可以通过一个主题规划,把海洋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给统领起来。如通过港口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链经济,即是围绕一个主题,把城市建设的各方面统领协调起来,把海洋文
化精神体现出来。对于防城港而言,它的规划既不和国内沿海城市重复,也不要和国际沿海城市重复,应当吸收他人经验,体现差异性,把防城港打造成北部湾独有的特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