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海洋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的青岛城市品牌(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1:1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海洋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的青岛城市品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海洋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的青岛城市品牌》。

第一篇:构建海洋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的青岛城市品牌

构建海洋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的青岛城市品牌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 更新日期: 2007-7-10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和文化的土壤,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又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能为一个城市在综合竞争中提供巨大优势和不竭动力。因此,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地位,彰显城市魅力,培育城市特色,发掘城市文化,构筑城市理念是将城市文化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步入21世纪,我国各大城市逐步融入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开始面对面地竞争资金、人才和市场。在这一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下,“经营城市”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构建城市品牌也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青岛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知名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影响。有人说青岛的工业知名品牌要远远大于城市品牌,这固然是青岛城市经营中的优势和成就。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激烈的角逐中,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这个城市的经济活力与繁荣程度,也最终决定这一城市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优势,因此构建强大的城市品牌与发展品牌城市双管齐下,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青岛的优势,推动青岛早日跻身世界名城行列。

纵观青岛的历史和现实,可以说青岛是在海洋文化产生之后才发展壮大起来的。青岛文化从产生之初就受到海洋文化的滋养,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虽然目前青岛的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厚,但青岛文化中所包含的海洋文化特色,顺应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潮流,有利于青岛文化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建设青岛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发扬海洋文化优势、构建以海洋文化为中心的青岛城市品牌对于青岛未来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优势

青岛的海洋文化由来已久,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今天青岛发展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上看,青岛的文化在发展中融入了海洋文化、异国文化和移民文化,使其具有源的双重性和流的多样性。从文化渊源讲,青岛的文化源自于儒家与道家文化,在既往的文化历史上深受大陆文化影响。青

岛地处齐鲁之邦,与儒家圣地曲阜相距不远,在地域上有受儒家文化熏染的便利条件。从远古至近代,青岛地区出现了三次大的文化交流,东夷文化与夏商文化的交流,以儒家文化为主的齐鲁文化与道家、佛家文化的交流,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绵绵不绝的文化交流形成青岛儒、道、释,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以及中西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独特文化格局,青岛的历史几乎是中国历史的完整缩影,却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出其独特的多元文化格局。

从居民构成上来看,早期的青岛移民,也大多来自山东省内,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思想深处始终有儒家思想的痕迹。地域上的便利和移民主体的本土化特点决定了儒家文化是青岛文化的渊源之一。但由于青岛地处沿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青岛较之内陆地区更多地接受了海洋文化的甘霖。同时,青岛早期的移民,还有少量来自沿海和内地的其它省份,他们共同形成了青岛早期的移民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和移民的接收、涵纳恰恰反映了青岛文化中具有海洋文化开放性、融合性的特点。

从自然条件看,青岛坐拥碧海青山,是我国北方天然良港。城市的三大支柱经济:港口经济、旅游经济、海洋经济无不与海洋文明息息相关。因此,海洋文化对青岛城市精神层次上的影响也日渐突出。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海洋文化已经融入了青岛的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和城市精神当中。

二、发展海洋文化的积极意义

正如企业经营靠企业文化,城市经营要靠城市主题文化。追溯一个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寻觅到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核,还可使城市精神植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从而提升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涵。城市主题文化属于经营城市的一门最前瞻的学科——政府软科学技术设计系统。根据城市历史发展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区域经济环境等特质,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战略决策对城市的各种景观特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城市主题文化。从而有利于形成城市文化良好的发展态势、科学的发展格局、打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由此使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运作下科学、有机地运转,在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青岛现在适时地提出增强海洋意识,弘扬、研究海洋文化,对于构建积极合理的城市主题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历史已经证明,海洋从未间断地给我国带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经济利益。中外文化的交往,亦多通过海洋而来。在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海洋文化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纵观当今世界上的大中城市,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多是位于大陆腹地和海洋腹地的交接点。今天,面对全球多极化发展的时代,青岛要实现与世界的接轨,海洋仍然是重要通道。对此,青岛近些年来适时提出的海洋强市的新观念就是基

于海洋文化的理念。但是“海洋强市”应该是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军事和海洋文化实力的综合体现,而目前对于青岛来说,海洋文化基础构筑还是远远不够的,尚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青岛要建设海洋强市,就十分有必要深刻认识、总结和研究海洋文化,逐渐构筑坚实的海洋文化基础,将海洋文化打造成青岛闪亮的城市品牌。

三、深化海洋文化主题,打造青岛海洋文化品牌

城市品牌战略规划并非综合性的整体规划,它是在功能层面与经济、环境、社会、政府等战略平行,并协同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职能的一部分,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促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城市品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整体品牌和旅游品牌。整体品牌是对某一地理位置的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的综合,以提炼出城市品牌核心,并以之对全体品牌受众,进行品牌体验管理。旅游品牌从功能角度出发,为某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其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的独特吸引力,进而对旅游业经营者、游客的整体体验进行管理。城市品牌战略是城市有目的的通过物质手段作用于受众的精神以及心理层面的所有方法、手段的整合,而社会、经济、环境、政府等城市战略则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以及物质财富,与品牌战略的紧密结合构成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城市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

青岛具有鲜明的海洋经济比较优势,港口经济、海洋旅游、海产品养殖加工、海洋药物等领域都具有相当规模,是城市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二篇: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小论文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以黄石市为例

09资环胡伟0914021031

一、引言

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什么竞争力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注意力呢?是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什么又是国家区别于国家,城市区别于城市的重要标志呢?是品牌!随着时代的发展,品牌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的象征,成为最好的宣传手段。作为国家部分的城市,为了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应该怎样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文化呢?于是,我们又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品牌?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这是我们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说明黄石城市品牌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比黄石市的品牌文化建设和其他类品牌文化的建设,希望对黄石市的品牌文化建设有所帮助。

二、摘要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地区发展和民族进步振兴的强大力量。而品牌是用来识别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区分的用文字、符号、标识、图案、颜色等要素构成的事物或是他们的组合体。从广义上说,品牌是住、智慧与精神的载体,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个人或一件普通的商品,在各自的活动领域中都有他们的主张,品牌就是用来区别和展示这些主张的特有的名称和标记。以城市为载体,将文化寓于品牌打造和宣传之中,于是就构成了城市品牌文化。城市品牌文化是一个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品味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黄石素有“矿冶之乡”“青铜古都”的美誉,青铜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有一辉煌的过去,但在今天的城市文化品牌打造上令人堪忧,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三、关键字: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黄石

四、正文

黄石市,地处我国东南部,矿冶资源丰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黄石依托其丰富的矿冶资源禀赋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矿冶文化。这种矿冶文化不仅像一根红线贯穿了黄石数千年产业发展的历史,也为黄石今天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然而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这一矿产资源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挑战。

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位于大冶市区西南的大冶湖边,北距长江不远,并且又水道相通。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最早可以早到西周以前)、延续时间最长(到战国以后)、规模最大(仅炼渣就有50万吨)的一处最古老的矿冶遗址。其最古老的矿井距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大冶是世界著名的铜铁产地,我国目前最大的粗铜基地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就在这里,铜绿山是他的主要矿区。夏商青铜文化与大冶铜有着密切的关系。曾有史记载“帝孜孜以求江南铜矿”。公元前2070年,禹之子启建立夏朝,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最重要的是青铜工业。从铜绿山的古矿遗址的发掘考古资料来看,远在殷小乙时期,中华先民就致力于铜矿的采掘及冶炼。从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到西汉,前后延续千余年的时间,大冶地区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大冶,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置青山院,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置县,区“大兴冶炉”之意,得名大冶。大冶铁矿,露天开采含铁富集品质优良。据史书记载,公元226年,孙权在鄂州大兴冶炉,开采铜铁制刀剑,并将采铁之山定名为“铁山”。南宋朝廷于1180年在铁山设置铁山寨。1374年,朱元璋置兴国冶,铁山成为

兴国冶官铁的主要产地,年产量在50万公斤以上,铁山遂为明朝疆域版图上的正式地名。在近代洋务运动中,作为清朝中兴之臣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坚持以“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的理念,力求清廷的支持,兴办实业。张之洞在武汉兴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和布纱丝麻四纺织品官局等近代工业企业,由他主持和各级官员的支持组建了以湖北黄石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等资源为纽带的跨地域、中国近代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公司。大冶铁矿成为亚洲最早、最大的跨地区跨行业集团公司的一个重要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黄石矿产资源回到人民手中,人民开始有继续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矿冶!矿山资源是武钢集团的重要的原料基地。大冶铁矿不仅生产铁矿,同时也曾兴炉火冶炼。上个世纪70年代初,正当武钢高炉亟待优质矿石时,大冶铁矿在铁门坎发现二十余吨炼铜留下的的炉渣,其中含纯铁51.5%左右。“汉冶萍”联合企业带动了黄石的冶炼、运输、电力、水泥等重工业的兴起!大冶铁矿的发展是瞩目的。它有着许多第一。大冶铁矿是毛泽东视察过的唯一的铁矿山。毛主席十分重视大冶铁矿的发展。1958年9月15日,毛主席来到矿山视察,听取了矿山领导的汇报,慰问了采矿工人,对矿山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期望。同时中国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429地质勘探队在这里成立;中国第一批女地质队员在这里诞生。

纵观黄石矿冶文化的历史发展不得不承认其作为一个城市的品牌文化——矿冶,正因为其丰富的矿冶,形成了开发矿冶的区域,进而发展成为一个矿冶文化城市,是典型的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的城市。

(二)发展现状

文化具有传承性,矿冶文化也不例外,其传承方式包括物质的方式,精神的方式和行为的方式,如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不同时期的矿冶实物等就是物质的传承,而精神的传承包括一些矿冶传说、矿冶信仰、矿冶精神等通过口耳等流传下来,行为的传承性则是一些矿冶行为习惯经过数千年的矿冶活动等固定下来,矿冶资源正是具有这些不同于自然资源的特质,所以愈来愈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资源型城市往往因矿而生,因矿兴市,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剧,又常面临资源衰减、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威胁,矿冶城市这一文化品牌正在失去其优势,如何沿袭其“矿冶城市”这一城市文化品牌又不失时机地丰富其城市文化品牌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黄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资源已经濒临枯竭,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恶化,矿冶城市的这一文化品牌正在失去其优势,如何打造黄石的城市文化品牌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三)对比运用文化创意和感性诉求来打造品牌

伏特加的本质是40%的纯酒精加上60%的无矿物水,最初作为医药和火药的必需品起源于俄罗斯。18世纪蒸馏技术和过滤技术的局部发展和19世纪全球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成就了部分奢侈品牌。随着设备、技术的全面发展、扩散以及学院研究的进步,伏特加开始走向从奢侈品到必需品的回归之路。然而,既已得势的垄断企业们并不甘心就此而失去垄断利润,早已开始并正加紧营销攻势,强化洋酒行业早已怨声载道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建立市场壁垒,竭力维持其领导地位。

俄罗斯伏特加已经达到了垄断酒类市场的地位,但是瑞士人以绝对的自信开创了“绝对伏特加”,绝对的纯净水酿制!当然,这不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这是有根据的,瑞士人深知从原料、酿酒技术上超越不了俄罗斯的伏特加,但是我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采用单一的、当地的原材料令绝对伏特加公司可以全面的掌握生产中的一个细节,从而确保每一滴伏特加都能达到绝对顶级的质量标准,甚至包括绝对伏特加的完美酒瓶——瑞典古老药瓶的灵感再现——也是在蒸馏厂附近产生的,酒瓶制造时,特别选用了含铁量较低的原材料,以保证其晶莹剔透,而在装瓶之前,每个酒品也必须得到清洗。从硬性条件上得到了保证,绝对伏特加又走一条感性诉求的道路,通过广告的力量,运用文化品牌的宣传,使其产品迅速走

红。他宣扬品牌的手段很独特,只要你能看到的地方就会有完美的绝对伏特加的酒瓶子,比如说酒瓶在水面上的投影,酒瓶在人的特别的口型上,酒瓶在天桥上等等,有的地方如果不仔细看的话根本不会领悟他的意思,这是绝对吸引人的眼球,绝对让你惊叹不止的。通过大胆的想像和实践,绝对伏特加在情感上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在硬件和软件上绝对征服顾客。他通过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广告向人们宣扬只要你能想得到的地方,就会有绝对伏特加。这也许就是绝对伏特加能够将文化因素运用与品牌打造上,从而在俄罗斯伏特加的市场上开创自己的绝对伏特加的原因吧。

虽然这个例子是运用文化品牌宣传产品的,但是其原理就是将文化寓于品牌宣传中,只要你想得到的地方就会有我的存在,这一品牌打造的原理是同样可以运用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同时,他教会我们如果早硬件上敌不过竞争对手,但我们可以从软件上突破。

(四)打造黄石文化品牌的对策

1、宣传环境保护措施,打造绿色城市

环境是城市的眼睛,所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环境很重要,所以黄石市政府要结合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低碳精神,严格限制矿产冶炼的排所以黄石市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污量,对矿冶开采做出限制,防止地面塌陷。同时严禁开采时利用各种化学物品,污染农田和地下水,实现绿色产出,打造绿色城市。

2、宣扬品牌的力量,打造地域矿冶文化

品牌是具有特定内涵知名和美誉的标识是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所以作为矿冶城市的黄石,要大力宣扬矿冶文化,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矿业城市。继续发扬矿冶文化蕴含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创新争先”的城市精神,实现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3、发展矿冶文化旅游业

除了铜绿山遗址外,区的古矿冶遗址还有花炉山、铜山口、狮子山铜矿、叶花香铜矿遗址等。此外,矿山公园还有“黄石地毛主席雕像”、“亚洲第一天坑”、“石海绿洲”、“矿冶峡谷”、“矿业博览”、“井观。这一系列的旅游景观,群集状况好,地域组合好,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所以,黄石市政府应依托矿冶资源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促进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

4、借助矿冶文化,形成共享品牌

意识开辟专题博物馆,通过博物馆展示矿业工人的精神风貌,以突出矿业工作区的看历史感和厚重感,同时激发社会参与感和认同感。二是公共休息空间模式,在矿冶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三是工业旅游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四是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五是将矿冶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用以阐释现代艺术、大型雕塑、装置艺术等。总之,借助矿冶文化,形成一系列的矿冶文化共享品牌,从而走出去。

5、运用广告的力量,形成地域特色

借鉴绝对伏特加宣扬自已品牌的手段,运用创意的广告文化,将矿冶文化作为一个基础,宣传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形成品牌文化的辐射带,将城市文化品牌打出去。

五、结束语

品牌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色,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那么,没有品牌的城市将会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所以,还等什么呢,快点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吧。

第三篇:青岛城市品牌建设思路探讨

青岛城市品牌建设思路探讨

[摘 要] 城市品牌是21世纪城市建设、规划和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打造城市品牌需要为城市品牌正确定位,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以经营理念管理城市,大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城市品牌为核心,围绕青岛市在塑造“品牌之都”城市品牌战略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青岛城市品牌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 青岛 品牌 品牌经济 城市品牌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平均水平已从20世纪初的12%达到20世纪末的47%,经济发达国家更达到70%-90%。中国也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历史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仅1990年至2010年间,全国地级城市由188个增加到294个,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由31个增加到41个,城市总数达688座。我们看到21世纪以来,各个城市都打出了进行城市营销、建造城市品牌的旗子,城市也开始塑造城市品牌,渴望利用和挖掘当地所有的资源,创造出自己城市的特色。

一、在深化品牌经济概念的认识中打造鲜明“烙印”的品牌城市 21世纪世界进入了品牌经济主导市场发展趋向的时代,现代城市进入了品牌形象主导城市竞争胜负的时代。现代城市学揭示,现代城市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三要素是:创新、品牌、环境;创新过程形成的主要“结晶物”之一是品牌;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与品牌经济的崛起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显然,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科技优势;二是品牌优势。城市通过创新形成的创新力只有转化为品牌力,才能使科技优势出现“有的放矢”的局面;不断发展的创新力是品牌经济取之不竭的源泉。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揭示,凭借科技优势与品牌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与品牌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的垄断,从中谋取大量超额利润。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快推进品牌经济发展;强大的品牌经济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物质基础。只有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推进品牌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建设成创新型城市。

品牌经济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单个品牌产品集合起来的价值总量形式的物质实力整体,在理论的意义上称之为品牌经济。品牌概念的本质就是“烙印”。21世纪的竞争最主要的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当这个物化了的、已经具有了“烙印”性质的“品牌”在城市的各个领域都表现着它的“统治地位”时,抓住这个“统治地位”带来的机遇,打造品牌城市,就能极大地促进创新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城市强大的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把创新与品牌同城市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发展,把城市精神融化在创新中,融化在品牌中,就会形成特色的创新成果,形成特色的不同类别的品牌群,实践的结果是,这个城市就会有着鲜明“烙印”的城市品牌,就会永远充满活力的向前发展。

现代品牌学揭示,城市价值最终体现为城市品牌,因为城市品牌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城市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带来的最大利益。如果说资源禀赋决定了城市竞争的比较优势,那么城市的品牌和价值才是城市竞争比较优势的核心。青岛建设品牌之都的实践证明,单一品牌集合而成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必将由“名城基地”通过集群式集合起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所替代。品牌产品与品牌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以产品价值链延伸为基础的品牌价值链的延伸。

面对“十二五”规划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城市决策要更加重视以品牌为主导的城市价值提升和内涵挖掘,用城市价值理念指导发展思路创新,指导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关系。

二、青岛城市品牌的形成发展过程

城市品牌的形成一般有其历史和现实的丰厚基础,是从诸多要素中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筛选出来的。形成城市品牌的要素主要有历史角色、文化底蕴、人文风情、地理特征、产业优势、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等方面。假如某城市在某要素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则该城市就可以该要素为主来塑造其品牌。例如:根据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洛阳和南京分别被称为“六朝古都”和“九朝古都”;由于文化底蕴的特色,巴黎和香港分别被称为“时尚之都”和“动感之都”;由于人文风情的特色,大连被称为“浪漫之都”;依靠地理特征,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广州被称为“祖国的南大门”;根据产业优势,鞍山市被称为“钢城”,河南新郑市被称为“中原枣市”等等。

青岛在长期的城市化进程中,走出了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现代城市经营之路,并因此于2004年11月作为“一个随时能感受到品牌力量的城市”当选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青岛是一个品牌荟萃的城市,也是我国最早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城市之一。早在1903年,就诞生了著名的青岛啤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品牌兴市”战略。青岛的品牌已经从经济领域、服务领域逐步渗透到党政机关以及社会诸多领域,青岛不仅培育和成长出一批国内外名牌产品、名牌企业,还涌现出一批服务品牌、机关品牌。特别是机关品牌的崛起,填补了品牌在机关层面的空白,形成由企业品牌、机关品牌、服务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城市体系,实现了“点-线-面”的整体发展,为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奠定了基础。目前,青岛作为“中国品牌之都”,既拥有海尔洗衣机、电冰箱和青岛啤酒3个世界品牌,27个“中国驰名商标”,69个“中国名牌”产品;又有40个服务名牌,36个机关名牌。青岛,无疑已成为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城市之一。正像中央电视台对青岛城市整体评价的那样:这是一个随时都能感受品牌力量的城市。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

三、青岛“品牌现象”的主要特色

1、名牌战略孕育名牌产品 促进品牌经济发展

青岛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企业品牌是品牌经济的主体,它以市场为导向,走一条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之路。其发展逐步呈现出品牌国际化、品牌本土化、产业品牌化和品牌产业化趋势。如:“海尔洗衣机”、“海尔电冰箱”、“青岛啤酒”,以及“海尔”、“青啤”、“海信”、“澳柯玛”、“双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实施名牌战略,从名牌战略的提出、实施到发展,青岛大体进行了三步曲。一是孕育、提出名牌战略。1984年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名牌战略”的概念,制定了《1984-1990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1988年首次提出了名牌战略的思想。1989年出台了《关于在工业系统全面开展争创“青岛金花”活动的通知》,以创金花产品为载体,实施名牌战略。在全国首次推出的2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青岛有5个,占中国驰名商标的1/4。二是以争创“青岛名牌”产品活动为载体,打造国家级知名品牌。1994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争创“青岛名牌”产品活动,提出“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的思路,形成了以海尔、海信、青啤等六个名牌企业为核心的名牌群体,并将名牌战略迅速向重化工业及民营经济领域延伸,培育出一批名牌产品,其中25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三是发展品牌经济,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打造“品牌之都”。沿着“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轨迹,将发展品牌经济作为重点、核心和关键,在各个领域培育发展壮大品牌经济,实现由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由中国名牌向世界知名品牌发展。2004年建立新创工业知名品牌奖励制度,以名牌产品为核心,以名牌企业为载体,发挥名牌效应,以名牌企业集团带动,以著名品牌引领,实施品牌经济升级战略。2005年出台品牌经济工作意见,2007年又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品牌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纺织服装品牌集群发展的意见》,按照“提升壮大一批、扶植培育一批、恢复挖掘一批”的方针,多措并举,促进品牌经济的升级,打造“品牌之都”。2003年经世界品牌实验室认定,海尔品牌入选世界百强品牌;2004年青岛被评为“品牌之都”;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中国十大名牌,海尔列首位,青啤列第四位;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制造业拥有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占全省的64%。在“2005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上,青岛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已经进入技术创新与品牌主导发展趋势的时代。品牌经济在经济运行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形态。从产品品牌到品牌经济,从品牌经济到品牌产业集群,再到品牌城市,是经济运行和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2、品牌经济启蒙品牌服务意识 提升城市文明

青岛也是较早推出服务品牌的城市。服务品牌坚持以顾客为导向,强调“顾客体验”,把满足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超值服务作为标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渠道,赢得顾客赞誉。如:“情满旅途”、“海之情”、“一线连万家”、“海滨小金”、“公交张峰”……。

1993年青岛在全市窗口行业开展了以“创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做文明市民”为主要内容的“三优一做”活动。随后,市文明委提出“有形的产品可以创名牌,无形的服务也可以创名牌”的要求。1999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施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名牌战略,要求在全市各行各业中组织开展了“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激励各个行业为群众提供文明、真诚、优质的服务。2000年涌现出海尔“真诚到永远”、交运集团“情满旅途”等6个青岛市服务名牌。在此带动下,各基层单位积极响应和参与,将创建活动从最初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车等窗口行业逐步延伸到各个层面,现在拓展到所有窗口行业和社区、农村等。目前,全市已有40个服务名牌。通过创建服务名牌,加大了服务透明度,强化了社会监督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实践证明,创服务名牌活动既是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又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的增长点。10年间,青岛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最具风情的城市”、“宜居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务城市”……

3、机关品牌崛起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青岛是全国率先推出机关品牌的城市。机关品牌是品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城市发展软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机关品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化为核心,以管理为关键,以服务为支撑,走一条由部门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品牌城市之路。其定位于机关使命、核心价值观、共同愿景。强调正确地履行职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它是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公开承诺,对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外作出承诺、接受监督,追求的是绩效卓越、人民满意。如:“铸绩惟民”、“忠诚服务”、“公信组工”、“弘理聚心”、“平安青岛”、“谋远健行”、“人诚事公”、“细微精良”、“七彩华龄”……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WTO后过渡期逐步推进,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经济要腾飞,机关先助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强劲的城市核心竞争力,而建设一个高绩效的机关则是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自2001年开始,青岛市机关品牌创建工作,经过了“实践探索,规范提升,完善机制”等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青岛引入国内外大企业成功管理经验和理念,在市直机关开展了“学海尔,创品牌”活动。2003年在市直机关涌现出“真情相助”、“市情信达”、“文档连心桥”三个机关服务名牌。2005年按照“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的要求,市直机关工委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将顾客导向的机关服务品牌提升为由使命、愿景、价值观定位的机关品牌,从机关使命和部门职能出发,强调机关在使命指导下优质高效服务,实施文化管理,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机关创建机关品牌的意见》和《青岛市机关名牌评选管理办法》,制定了机关名牌评价标准,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编辑了中国第一部机关品牌与文化创新专著《机关品牌》,举办了首届“全国机关品牌论坛”,搭建起交流互动平台。各单位积极响应、全员参与,把机关品牌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遵循品牌发展规律,从观念上突破,把创建机关品牌渗透于机关工作的方方面面,涌现出一批机关品牌和机关名牌。92%的市直机关拥有自己的品牌,其中机关名牌36个。将品牌引入党政机关是一个创举,它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深化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工作;有利于建立“施政成本低、法制意识强、管理绩效高、服务品质优”的机关治理模式,加快机关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利于优化城市发展软环境,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2008年中国城市公共部门竞争力,青岛位居第六。2009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青岛由第十二位攀升至第七位,实现了“精彩一跃”。

实践证明,机关品牌建设已成为创建高绩效机关、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其主要成效表现在:凝心聚力、作出承诺,提升了机关公信力;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升了机关执行力;再造流程、强化管理,提升了机关创新力;注重绩效、优化环境,提升了城市竞争力;率先实施、辐射带动,提升了青岛的影响力。青岛在全国率先大胆探索实践机关品牌,既得到企业、基层、群众的普遍认可,又得到中央、国家、省直机关工委和中国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黄燕明指出,“青岛市机关品牌创建工作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机关文化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贾春峰教授认为,“青岛机关品牌的首创,填补了整个世界品牌建设系列中的一个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值得重视、值得总结、值得肯定、值得称道。”

四、青岛塑造“品牌之都”的经验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品牌经济崛起的根本保障 从青岛品牌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创建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顺势引导,有为而治,运用市场的手段、社会的力量,由点及面加以推动,不断营造与优化着品牌成长的良好硬软件环境。一是加大名牌企业技改力度,提高名牌竞争实力。技术及其装备水平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青岛市政府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并运用自身财税杠杆,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如青岛啤酒,1978年其产量只有4万吨。通过不断地技改投入,1992年产量为24万吨。2006年,青岛啤酒年产销量已达409万千升,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2%,出口量占全国啤酒行业的50%以上。自“八五”以来,我市每年都根据企业的申请排出30个名牌产品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予以资金与政策支持,从立项、实施到投产、达产实行一条龙服务,加快名牌企业的技术改造速度,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竞争力,造就了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极具实力的大型名牌企业。

二是发挥品牌优势,实施强强联合。品牌的发展往往是从名牌产品开始,继而发展为名牌企业、品牌集群的,在此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岛市政府通过资产划转、整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先后组建了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等一批名牌大型企业集团。如利用 “海尔”名牌效应,由原来的海尔电冰箱厂吸纳青岛冷柜、空调器、洗衣机等企业后,短短几年时间,企业整体规模和经济效益呈跨越式增长,为争创世界级家电名牌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使企业放开手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青岛市政府先后将青岛啤酒集团、海尔集团、双星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黄海橡胶集团等企业,由原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调整为由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市直企业,减少了对名牌企业的管理层级并适时建立了对名牌企业服务的直通车制度,对名牌企业的发展实施全程高效服务,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企业的行政成本。

三是营造企业家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稳定的企业家队伍。市政府始终将优秀企业经营者作为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作为推动品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创立特色城市品牌形象塑造轨迹

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全面进入了技术创新与品牌主导发展趋势的时代,从产品品牌到品牌经济到品牌城市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青岛在推进品牌形象发展中正是这样形成了有特色的发展轨迹,即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行业→名牌产业→名牌产业集群→品牌城市。当名牌产业积聚到一定量时,提出了由“中国名牌”城向“世界名牌城”转变;当品牌经济总量积聚到一定量时,又适时地提出了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青岛发展品牌经济取得了辉煌成果,获得了“中国品牌之都”称号,这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品牌经济的发展,使青岛品牌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建设国内重要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城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注重城市品牌形象延伸体系建构

青岛在推进品牌城市发展过程中,全力打造五大品牌体系:品牌产品群、品牌企业群、品牌产业群、服务品牌群、政务品牌群。品牌产品群、品牌企业群、品牌产业群共同打造城市强大的品牌经济,尤其是品牌产业群更成为品牌经济的新亮点。品牌产业群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个品牌产品不能做大做强的问题,使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在城市或区域内形成上下游紧密的产业链,进而以产业集群的兵团作战气势,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服务品牌群的崛起和发展成为制造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力,服务品牌的推出,将非常有助于服务业的发展。政务品牌群的迅速壮大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着日益完善的政务环境,成为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青岛建设“品牌之都”的发展建议

城市品牌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等诸多因素,因此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品牌城市在概念上应是高品质的产品,高品位的城市,高品行的市民有机融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城市过程中,应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理解和强化品牌概念和意识

从品牌产品到品牌企业到品牌城市,现代社会人们的品牌意识已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导引着消费、生产领域的各类发展要素的流向,强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高速发展。强化品牌意识关键在于借助自身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在城市品牌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认真分析品牌形成过程,深入挖掘当地自然的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势,以丰富城市品牌的内涵。

2、构建科技型知识城市

科学技术对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科技进步不仅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动力,而且也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城市超越其经济、技术鸿沟,追赶发达国家的动力与源泉。因此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构建知识城市,推动城市经济转型与升级,是城市增强其综合竞争能力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

3、构建经济强市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中心任务,应以扶持支柱产业为龙头,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制定产业法规和政策,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化;实现产业结构的均衡。要根据区位优势保持恰当的产业比例,以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做到产业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上保持有机结合;培育一批名、特、优产品,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港口、海洋、旅游是青岛经济的三大特色,也是青岛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发展重点。我们将牢牢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历史机遇,全力打造“中国北方航运中心”、“中国海洋科技城”、“中国帆船之都”、“中国旅游度假胜地”等城市特色品牌,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大对与美国CES合作的青岛电子家电国际博览会、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海洋节、青岛国际时装周等现有品牌展会的培育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名牌展会,大力提升会展品牌,力争用2-3年时间使我市跨入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全国重点会展城市行列。在大力发展品牌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弘扬 “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青岛城市精神,深入开展“双学三创”活动,培育发展机关政务品牌,提高行政效能,促进“繁荣青岛、文明青岛、平安青岛”建设,推动我市实现由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

4、构建特色精品城市

注重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格,重视当地人文景观与旅游自然景点的相呼应;积极形成开发热点,用市场经济思维模式和现代理念去经营城市,有效地保证城市土地和各类资产的增值升值;注重扩大城市生产和消费需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着眼长远,认真搞好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建成一个功能完善、风格独特、市场活跃、吸引力和辐射力强的品牌城市。

5、全面提高市民素质

市民素质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是城市的精神品牌,也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加强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内容,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关注城市发展,支持并参与城市建设与治理的热情,形成人人代表城市形象,人人关注招商引资,人人关心城市发展环境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建新,等.试论城市品牌.宁波大学学报,2004 [2]徐飞.打造城市品牌,建设品牌城市.黑河学刊,2003 [3]郭先登 青岛:打造“烙印”鲜明的品牌城市 2009 [4]杜青龙,袁光才.城市品牌定位理论与实证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5]李成勋.城市品牌定位初探 市场经济研究,2003(4).[6]田书芹 王东强 青岛城市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启示 温州学院学报2008.12

第四篇: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模版]

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

摘 要]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文化品位,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在建设城市品牌中,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品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围绕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指出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性。

[关键词] 城市文化 城市品牌 建设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区域竞争,将以文化论输赢。”在建设城市品牌中,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品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优秀的品牌是具有良好文化底蕴的,目标受众在接受了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同时选择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在建设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品牌就是一个将文化精致而充分的展示过程;在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品牌更有内涵;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

一、城市品牌——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

今天,城市品牌日益成为城市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城市品牌价值不仅在于其能为城市创造良好的形象和声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成为其潜在的消费者,还在于其持续不断地创造新价值、新财富的巨大潜能。随着城市品牌在推动城市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城市品牌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并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并驾齐驱的现象。

城市品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文化是城市品牌识别固有的一面,它是城市品牌的主要动力。城市品牌的物质基础是城市产品,城市品牌的精神力量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品牌的灵魂。城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城市品牌上的城市精华,又是渗透到城市品牌经营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城市品牌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空间,相应的也是市场空间,而市场的核心是消费,消费的本质内涵是文化,人们在消费品牌的同时,也在消费着文化;城市经营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城市的消费者接受了品牌,也就接纳了文化。城市品牌蕴含的文化只有与城市的消费者所属的文化相适应、相一致,才能得到消费者对文化的认同,才能引起消费者与品牌的共鸣。

二、文化力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益迫切,一个只能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城市是缺乏凝聚力的,一个平庸得毫无文化特色的城市对于具有现代化心理的人来说是无法认同的。因此,城市品牌建设的作用在于人、城市、文化三者的互动,形成一个多变的体系,呈现出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造文化、文化造人,城市造文化、文化造城市这样一个互为作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机体。在城市经营中,树立“文化资本”的观念,打造城市品牌,将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1.城市文化有利于强化城市居民意识,增强城市品牌的向心力、凝聚力

城市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 是由城市居民共同创造的, 因而人们对其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文化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并起到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的作用, 进一步促使城市文化深入人心, 强化市民的服务意识。一个好的城市品牌对于本城市的居民具有鼓舞作用,使他们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例如,在我国,多少年来,人们传

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是苏州和杭州的自然文化资源的独特性。而苏州和杭州很少有人嫌弃本市而想外迁的,这就是因为有了“人间天堂”这个品牌而大大增强了凝聚力。通过富有个性的城市理念传播,城市文化建设及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会把市民的精神凝聚到城市发展这一中心上来,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并进而营造出人人为城市发展做贡献的良好气氛,推动城市的发展进步。深圳的“拓荒牛”形象就极大的增强了深圳市民的城市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深圳特区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城市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城市市民的生活素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一座城市的市民生活素质,反映和表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一般说来,市民生活素质包括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是否健康的生理、心理和道德,是否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生活素质决定了市民所具备的视野,也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总体文化品位的高低,这一切都是构建城市品牌的关键要素。显而易见,要提高市民的生活素质,文化建设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作用,这既依赖于普遍有效推行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依赖于总体性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从而为居民的智力成长和知识底蕴提供基础性的支持,同时也能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提升。

文化在提升城市居民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生活素质的同时,还大大有助于强化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同、塑造城市文明风气,影响城市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城市品牌的凝聚力,以文化凝聚人心, 陶冶市民情操,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使城市居民积极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

2.城市文化决定了城市品牌的定位,丰富了城市品牌的内涵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均加大了了绿地花园、喷泉广场、高楼大厦、宽阔街道的建设,要想从城市的外在面貌区分城市的优劣越来越难。只有城市文化这种深层次的底蕴,才是识别城市特征的首要标识,只有从市民的生活风俗、审美情趣、生活理想、精神崇尚、行为方式、处世态度等方面才能把握城市的内在脉动。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独特的自然景观,新颖的街道布局,以及它的外在特征对于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价值,但是,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在形象特征之外,真正给人们长久品位的还是建筑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每一座城市在建设城市品牌时,都在深入的研究本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从而做出准确的定位。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其个性特点,或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或是具有创新性的现代文化,这些特点往往需要城市品牌来展现出来。例如上海市就以外滩丰富多彩的建筑、繁荣的商业和逐步崛起的金融业为内容的品牌形象,展示了上海的城市文化特色。美国的洛杉矶则以好莱坞电影、篮球和知名的大学构成了它的城市形象,体现了它的品牌独特性。

城市品牌的树立应该要有出色的产品和产业来烘托和支持,培育知名的文化产品来丰富城市品牌的内涵。因此,需要积极扶持城市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来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名牌产品带动城市品牌形成,品牌产品与城市品牌相互提升、相得益彰。以文化精神为依托的产品,不仅能给人们以直接的物质享受,同时也给人们提供精神的营养,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独特的城市精神、地域文化。较之一般的产品而言,它具有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成为特定城市的拳头产品、名牌产品,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依托。如巴黎以时装和香水成就时尚之都这一品牌,汉诺威亦无以伦比的国际会展业成为世界会展之都,维也纳则以文化艺术产业发达的音乐之都著称于世,法国里尔市2004年8月获得欧洲“文化之都”的称誉,宜宾五粮液、绵阳长虹、青岛海尔等都已经成为知名产品带动城市崛起和城市品牌塑造的典型。

3.城市文化增强了城市品牌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现代城市文化对城市周围的地域,对其他城市具有很强的文化辐射作用,其文化的内容和风格可以辐射、感染、影响其周围群落,乃至整个区域的文化,促进整个文化的发展繁荣。城市文化的辐射性有利于城市品牌的传播。城市是文化的集散地,城市的形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了条件, 人员的流动带动了跨地区文化的传播, 使城市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向四周辐射,这是城市品牌作用于外部的扩散力。好的城市品牌必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城市品牌的文化内涵越丰富,认同性越大,其辐射力也就越强,相应的其吸引力也就越大。如广州作为商都,商贾云集,游客络绎不绝,不仅带来了异地文化,更传播了广州的城市文化,使广州“商都”这一城市品牌闻名全国。城市文化能大幅度提升城市品牌的亲和力,有助于提高目标受众对城市品牌的社会记忆,以及对城市的偏好和信任,也就是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升城市品牌的资产价值。一个成功的城市品牌可以使一个城市具有鲜明的形象,使人们了解它,在脑海中形象化它。可以使得这个城市在某一方面具有其他城市所不能够具有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外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

(1)有助于吸引人才。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历史已经证明城市要想一直保持增长和发展的趋势,其关键在于城市吸引人才、技术和资本的能力、而最关键的是人才,因为人是创造和创新的最主要的原动力,技术和资本为人的能动力的发挥提供技术和资本支持,而这些的实现,主要是城市的独特性——即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保持。城市文化是否开放兼容、是否适宜创业发展、是否让人们安居乐业成为城市能否吸引人才的关键。一个环境优美、秩序优良、富有活力的城市,必然会在人才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进而对各类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有利于吸引外资。中国当前经济建设中城市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而城市建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招商引资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的时代,城市对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吸引和聚集能力是城市能否引进外资的一个关键。公司选择投资城市,除了考虑区位经济的辐射能力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城市文化对投资带来的风险。文化开放、兼容的城市将减轻跨国公司本地化的压力和跨文化管理的难度,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城市名气,也有利于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兴业。

(3)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到外地旅游,说到底是为了感受不同背景下的人文风光,体验一种异质文化。当代社会,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已纳入许多城市的发展战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旅游业的发展要么以自然景致取胜,要么以人文景观见长,即便是前者也要适度注入人文内涵。可见文化特色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利用文化因素发展旅游城市品牌,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凡是旅游业搞得好的城市,都有良好的城市品牌;相反,如果城市形象不佳,即使拥有最好的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很难吸引游客。

三、结语

在构建城市品牌的过程中,文化是一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全球化和世界性城市化浪潮的推进,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之间正从经济竞争走向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注重城市总体形象的树立和城市整体品牌的营造,是体现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方面。一个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我们人文精神力量的基础;而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给予我们人文精神的动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城市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城市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才能促进城市文化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面向未来的发展。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调查报告

张家港是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全市总面积99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9.8万,下辖8个镇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0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54亿元,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等百余项荣誉称号。近年来,张家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文化强市步伐,城市的文化品牌建设逐步走上系列化、特色化和长期化的轨道,取得令人瞩目的实绩。

一、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成果

显著成果之一:培育并不断弘扬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是敢为人先的张家港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塑造的一种时代精神。这一精神自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以来,不仅揭开了张家港市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使张家港市一举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而且对整个苏州、江苏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995年5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视察张家港,亲笔为张家港精神题词。10多年来,在张家港精神的激励下,张家港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创造了三个文明建设互动并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辉煌业绩,被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大力弘扬和身体力行,张家港精神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成为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宝贵“市魂”。

显著成果之二:以河阳文化、香山文化、东渡文化、沙上文化及长江文化为内涵,成功塑造了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组合,并以此为依托,全面提升了文化活动和设施的建设水平,探索出一条新兴城市推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新路子。

张家港市地理位置独特,历史积淀深厚,在全市形成了河阳、香山、沙上三个各富特色的区域文化空间。近年来张家港将组织文化活动和建设文化设施作为工作抓手,全面整理和推广了河阳文化、香山文化和沙上文化,取得丰硕成果。张家港还深入挖掘唐代鉴真大师在本地古黄泗浦成功东渡日本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了东渡文化品牌。04年以来,张家港又搭建了以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为主的流域文化交流平台,首创并践行“长江流域文化资源整合、共享、利用”文化建设理念,逐步打响了长江文化品牌。由此,经过系统规划建设,河阳文化、香山文化、东渡文化、沙上文化及长江文化,已被成功塑造为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组合。以此为依托,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中国(张家港)河阳山歌节、张家港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影响深远,长江文化博物馆、河阳山歌馆、沙上文化园、东渡遗址公园、香山风景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紧锣密鼓。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有力地证明: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得到了广泛拓展,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新成就。

显著成果之三:深入持久推进系列文明创建工作,各类创建活动成为张家港培育文明市民、提升城市人文素质的有效载体。

广大市民是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主体,市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城市文化品牌得以确立和成熟的基础。张家港市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城市的同时,以系列文明创建为载体,全面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生态市等,并实现了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村和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满堂红”。2005年,张家港市又成为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县级市,2008年,张家港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并以优异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的创建思路、力度、举措、成效在全国闻名,各地前往张家港市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的人士络绎不绝,正是在这样一种交相推动的过程中,张家港市创建的品牌效应日益放大,这座新兴的城市建置时间虽短却声名远扬。

二、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推广

第一层推广:组织密集的城市形象宣传活动,直接有效地推广传播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

2002年以来,张家港市围绕建设最适宜人居、创业和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通过面向社会征集等方式,先后确定以“天堂苏与杭,人间张家港”(2002年)、“黄金口岸,人居典范——中国张家港”(2004年)、“现代港口城市、文明和谐家园、生态宜居福地——中国张家港”(2008年)、“文明张家港,人居新天堂”(2009年)等为城市形象宣传语,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播发专题形象片推广城市形象,取得良好效果。张家港还通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和推广城市标志,拍摄并播出城市组歌的音乐电视作品,建设城市精神展示馆、河阳山歌馆、沙上文化园及长江文化博物馆等设施,编撰出版地方历史文化丛书、文化品牌丛书等多种手段,推动了城市文化品牌内涵的固化与强化,营造出城市形象宣传的浓厚氛围,推广传播城市文化品牌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显著增加。第二层推广:凭借公益性城市文化事件与活动,加快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与各级各类传媒的良性交流平台,灵活丰富地推广传播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从1995年10月中宣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联合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至今,中央新闻媒体多次集中宣传报道张家港市协调发展的先进经验,对与时俱进的张家港精神保持高度关注,并进而将报道内容拓展到城市的经济、文化、城建等诸多方面,塑造了城市形象,推介城市文化品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4年至今,张家港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长江文化艺术周(节),每年艺术节期间,海内外有上百家媒体刊发有关新闻报道和专题栏目,盛赞张家港打造长江文化品牌,在保护灿烂长江文化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本地文化建设水平;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张家港的文明创建经验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国先进典型。2005年10月,张家港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海内外各大媒体更是聚焦张家港,深入介绍张家港十年创建取得的喜人成果,赞誉了张家港以创建工作推动城市人文素质升级的成功经验。与传媒的良好互动,使得发生在张家港市的城市事件和活动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从而在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和传播的过程中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记,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第三层推广: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之中,科学系统地推广传播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

近年来,张家港以城市文化品牌战略为指导,开始探索持续科学的城市文化品牌传播途径。“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项目的实施已被纳入了张家港市“十一五”规划。有关部门正在探讨如何全面拓展长江文化品牌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以顺应文化多元发展的世界潮流,实现交流共赢的发展愿景。目前,张家港城市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正在探讨制订中。凤凰镇、锦丰镇、金港镇和塘桥镇也分别将对河阳文化、沙上文化、香山文化和东渡文化的培育和推广,纳入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稳步推进实施。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认识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张家港市城市文化品牌将继续在更深层面和更广范围内得到张扬和发展。

三、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建议

当下,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仍然面临如下问题:一是城市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还需加强理论的探索与指导;二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组合还应产生更大的引领辐射效应;三是系列文明创建需要继续向常规化、机制化方向推进,进一步突出主线,做优特色;四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与构架设计尚需进一步完善。对此提出五点建议。

建议之一:在城市文化品牌的整体构建方面要有大发展。要以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来加强对文化品牌建设的科学定位与整体规划,品牌建设工作中要突出城乡一体、文明、和谐、生态等优势,做到“少而精”,多下力气做强做优做重点。要注重进一步增强张家港城市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富与拓展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空间。要加强对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理性思考,研究新时期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工作的科学规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建议之二:在弘扬城市精神方面要有新措施。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为张家港精神赋予率先、科学、和谐等方面的新内涵。要进一步加大对张家港精神的宣教力度,不断增强市民在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过程中的主体意

识,应避免用口号灌输等简陋方式宣传城市精神,而应强化城市精神的人文内涵,探索应用谱曲传唱、网络论坛、短信动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扩大张家港精神的社会影响力。

建议之三:在建设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组合方面要有新突破。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各种手段全方位地向海内外推介河阳文化、香山文化、东渡文化、沙上文化及长江文化,要继续组织专门力量,推动对城市文化品牌系列形象组合的专题研究和整体策划,搞好有关的挖掘整理、载体建设和展示宣传等工作;要以城市文化品牌系列形象组合的丰富内涵为依托,坚持三贴近原则,切实提升相关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的建设水平。通过高水平的设施建设,将城市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涵固化展示,并以此推动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步伐,提高城区公益文化设施使用价值;通过提高有关大型公益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水平,多在内涵和新意上下功夫,将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等系列品牌活动继续做大做强,并围绕城市文化品牌,大力开展形式丰富、参与面广的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议之四:在城市文明创建方面要有新目标。要加强系列文明创建的常规化管理,使创建活动真正做到持之以恒,扎根人心。要放大张家港市城乡一体的鲜明特色,让各类创建不断由城市向农村辐射。要以制度为保障,继续推动城市大环境整治等工作向长效管理转变。要加大力度,全面提升“新市民”素质,使他们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整体氛围之中。

建议之五:在城市形象宣传方面要有新成绩。要从战略高度,制定张家港城市形象宣传计划,加大投入,提高张家港城市形象宣传的密度和质量。要加大特色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张家港市的港口特色和文明特色,探索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新优势和新亮点。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窗口建设,集中展示文明服务形象,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致力于张家港城市文明形象和文化品牌宣传的良好局面。(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执笔人:张平)

下载构建海洋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的青岛城市品牌(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海洋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的青岛城市品牌(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创建明城市主题班会教案

    教案——《学习道德模范 争创文明城市》 ————九年级(1)班主题班会 一、设计目的 1. 知晓武汉市先进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先进精神,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例。 2. 知晓武汉市文......

    中国(青岛)城市特色街文化节品牌盛典策划

    文化引领〃特色市北中国(青岛)城市特色街文化节品牌盛典工作方案2008年7月一、指导思想为使今年九月我区召开的“中国(青岛)城市特色街文化节”更为有利的助推商街经济的发展,......

    5.3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文化构建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文化构建当前,在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不少省市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城市竞争力战略选择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弄清:“文化强市”的重心是什么。是建设一流的标志性文化......

    关于聊城城市文化品牌的调查问卷(五篇范例)

    您好!我正做一项关于聊城城市文化品牌的调查研究,希望您能抽出几分钟时间帮我完成这次调查。该问卷不记名,回答无对错之分,您的意见也许会对聊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有帮助。请您认......

    基于城市品牌传播的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基于城市品牌传播的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城市品牌传播,是城市品牌传播的重要手段,两者之间相互存进,共同发展。河南应充分发挥文化大省的优势,推动文化创......

    青岛宗教对青岛城市文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青岛宗教与青岛城市文化发展的研究 青岛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座经济比较发达的海滨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青岛的旅游业也迅速发......

    城市商业银行打造合规文化品牌的思考1范文

    城市商业银行打造合规文化品牌的思考 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说风险管控是一个软肋。发展有多快,能够走多远,风险管控能力是硬制约。从城商行实际出发,必须紧紧抓住合规管理这个重......

    常德的城市品牌与四色文化的关系和定位(精选5篇)

    常德的城市品牌与四色文化的关系和定位常德文化虽然是一种地域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加上历史上多元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常德文化的特殊性与独具的魅力。应该说,在中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