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海洋文化名县 建设海岛和谐家园
打造海洋文化名县 建设海岛和谐家园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浙江省岱山县县委、县政府
海洋文化是人们从事涉海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近几年来,浙江岱山县把打造海洋文化名县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抓手,全力构筑海洋系列博物馆、海洋文化节庆、海洋文化精品三大支撑,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推进海洋文化名县的基本做法
岱山县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部,是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境内区域面积5242.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26.5平方公里。404个岛屿星罗棋布,自然景观瑰丽多彩,海洋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自古被称为东海之中的“蓬莱仙岛”。
近几年来,岱山确立了打造海洋文化名县的总体目标,坚持错位竞争、文化与经济互动、开放式运作、制度化和群众参与等五个原则,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县建设。
1.着力打造海洋系列博物馆。截至2007年6月底,岱山先后建成并开放了中国台风、海洋渔业、盐业、灯塔、岛礁、海防等6个海洋系列博物馆和中国书雕城与海坛,成为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最多的县。一是按照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创意海洋系列博物馆。岱山要打造海洋文化名县,必须绕开沙滩、海水这些传统模式,创新载体,独辟蹊径建设海洋博物馆。目前,已建成的每一个博物馆都能在岱山找到“根”:台风博物馆,岱山拷门是浙江抗台第一坝;灯塔博物馆,岱山是中国灯塔最多的一个县;渔业博物馆,岱山是全国十大渔业县之一。二是按照多方筹资的发展模式,建设海洋系列博物馆。建设博物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岱山县政府是吃财政饭,不可能依靠财政出资解决建设资金。各部门“各显神通”,资金来源有三部分:对口部门向上级争取得到;民间投资;通过国有资产重组盘活。三是按照整体结合的发展理念,统筹海洋系列博物馆。县里对各博物馆的选址、规模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如将盐业博物馆建在万亩盐田上,将岛礁博物馆放在中街山列岛,赋予各馆文化底蕴丰富的背景。四是按照建管并举的发展要求,运作海洋系列博物馆。制定并出台了《岱山县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县各博物馆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指导,使岱山成为国内第一个对当地博物馆实施地方性行政管理的县区。
2.合力举办海洋文化节庆。近几年来,岱山相继举办了海岛风筝节、徐福东渡节等节庆活动,对提高岱山的知名度和旅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04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就如何进一步办好今后的节庆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咨询、调研、交流和商讨。作为建设海洋文化名县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节庆活动,应该有意识地、高起点地策划和举办,并框定节庆活动需牢牢把握四个方面:一要有特色性,立足海洋文化;二要有包容性,涵盖海洋全部;三要有带动性,发展海洋经济;四要有持久性,强化海洋主题。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从2005年开始
举办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
中国海洋文化节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报社、舟山市人民政府、浙江海洋学院、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岱山县人民政府承办,以东海休渔为背景,以“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为主题,突出感恩海洋、关爱海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展示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岱山海洋文化建设的成就。使中国海洋文化节成为挖掘海洋文化、展示海洋文化、宣传海洋文化的平台,为打造海洋文化名县创设了新的有效载体。
3.大力繁荣海洋文化精品。一是渔歌号子。岱山渔歌始于元朝,以旋律粗犷豪放、节奏欢快和谐著称。岱山渔歌号子已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收入全省民俗文化一百例之中。二是祭海。岱山通过挖掘、整理、提升,辅助一定的艺术表演,借助海洋文化节庆活动,再现了古代渔民祭海的盛大场景和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了沿海渔民祭海活动和舟山民俗民间艺术的内涵。三是渔民画。1988年,岱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作品遍及美、法、日、澳等18个国家,深受业内外人士好评。四是戏剧小品。作品以其浓郁的海派特色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并多次荣获省部级各种奖项。
二、建设海洋文化名县的初步效应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岱山县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海洋风格和海岛特色的海洋文化建设之路,已经对全县经济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1.提高了岱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近几年,“岱山系列博物馆”“中国海洋文化节”“浙江·岱山”等信息高密度地在各大媒体上出现。据统计,每年反映海洋文化的报道达到800余篇,其中中央级媒体报道100余篇,中央电视台曾专门在新闻联播上报道了岱山渔民祭海盛况,达到了“让国人了解岱山,让岱山走向全国”的效果。
2.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郝建秀亲自参加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并亲笔题词;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亲笔题词并发来贺信。时任国家博物馆党组书记兼常务副馆长姜丰义、文化部人事司副司长殷福对岱山海洋文化建设作出这样的评价:“海洋系列博物馆是对海洋文化的拯救延伸,填补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一系列空白,成为岱山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3.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8.3%;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3.4%;社会固定生产投资增长60%;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51.9%。以上四项指标均名列舟山市前茅。海洋文化建设还直接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去年全县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两项增幅均名列全市第一。
4.提升了县城品位和文明程度。海洋主题系列博物馆已被中国海洋学会命名为海洋科普教
育基地,海坛已得到国家商标管理部门注册,岱山渔歌号子和祭海仪式被省政府列入浙江省非文化物质遗产名录,目前,正在向文化部争取列入国家非文化物质遗产。2006年,岱山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
5.丰富了海岛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海洋文化节、海洋系列博物馆、海洋文体艺术活动不仅唤起了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共鸣,浓厚了海洋文化氛围,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海岛的精神文化,为渔民群众提供了生活气息浓厚、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教育大餐”,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文化意识,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篇:解放思想打造文化名市演讲稿
文章标题:解放思想打造文化名市演讲稿
解放思想打造文化名市促进__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解放思想,打造文化名市,促进__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起__,你会想到什么?是琅琊古郡的历史风云,沂蒙老区的红色战火,还是蒙山沂水的旖旎风光,商贸新城的繁荣富足?或许都有,因为这些都已成为__在全国乃至世界散发的文化名片。从__古今文化的乐舞诗剧《沂蒙颂歌》到文企联姻的典范《蒙山沂水》,从翰林飘香的书圣文化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到轰动京城、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进京展…….一连串目不暇接的节庆活动,成功打造了“书圣”“智圣”文化品牌和“沂蒙精神”政治品牌,一个富足安康和谐的“大__,新__”正形神兼备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然而,文化的背后是物质的支撑。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大市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更离不开我们强有力的服务保障。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__市委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支柱,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后来居上的重点所在,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成为__人民思想意识的主旋律。文化要发展,后勤是保障,我们水电科面对的是市级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一滴水、一度电,都关系到每一个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群众利益无小事”,面对事多繁忙,人手短缺,我们水电暖科全体人员在科室领导的带动下,团结一致,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分工不分家,放弃了数不清的节假日,保质保量地完成机关办公区和宿舍区的水、电、暖的管理、维修和收费工作,以最优质的服务和最优秀的业绩,擦亮了机关后勤服务的窗口,赢得了广大机关干部群众的信任和赞誉。也许有人认为我们的工作单调平凡,其实只有平庸的事业,没有平凡的工作。只要立足于本职工作,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第一职责、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服务工作中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独、慎微,管得住手脚、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责,任劳任怨,不断提高服务意识、窗口意识、形象意识,始终保持热情、规范、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奉献,就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__人民、无愧于时代,这就是解放思想、建设美好家乡的最好诠释。
打造文化名市,促进__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全新的伟大事业,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众多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三个解放出来”,让思想冲破牢笼,让观念与时俱进,更加用心把握,用心体会、用心工作,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进行更大胆的实践,从事更有效的工作,得到更多的群众满意。
城市文化的发达,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如今以体制改革为攻坚的文化产业正在持续发展,从耄耋老人到青春少年,每一个人都全力投入到__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建设上。在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沂蒙大地上,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次又一次得到尽情展现和完美释放。在这个光荣的平台上,我们的努力将会创造出更加绚丽灿烂的未来。
《解放思想打造文化名市演讲稿》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解放思想打造文化名市演讲稿。
第三篇:弘扬雷锋精神 打造文化名镇(共)
弘扬雷锋精神 打造文化名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省委作出2012年“学雷锋活动年”的部署,市委启动“争当雷锋精神传人、弘扬社会文明新风”活动,这是顺应广大群众愿望的重大举措,激发道德建设热情的深入实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作为雷锋的故乡,多年来,雷锋镇人民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英雄的遗志,学习雷锋、崇尚雷锋、争做雷锋,雷锋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植根于文化名镇建设之中,不断融合革新、延伸转化。
弘扬雷锋精神,用文化来引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发展的灵魂。雷锋文化以雷锋精神为核心,是人民群众学雷锋活动的升华和结晶。雷锋镇党委、政府坚持“和谐雷锋、文化先行”的理念,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倡导发展“雷锋文化”,突出抓好“普及、深化、提升”三篇文章。普及雷锋精神。组织听雷锋故事、学雷锋精神、读雷锋事迹等,系列活动抓宣传;每年送戏100余场进村(居),组织腰鼓队、秧歌队、舞龙队等民间团体喜闻乐见抓宣传;创办《雷锋潮》杂志,高标准建设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农民书屋”、“学雷锋活动室”,悬挂画像,展览事迹,图文并茂抓宣传;做到雷锋形象入眼,雷锋事迹入耳,雷锋精神入脑。深化时代内涵。多年坚持开展“和谐雷锋”创建活动,倡议“和谐雷锋、从我做起”,号召全镇人民以雷锋为榜样,忠诚、守纪、进取、奉献,围绕中心工作,立足自身岗位,共建和谐家园。提升文化品位。将按照“打造湖南雷锋纪念馆神圣道德殿堂”的要求,全面开展环境集中整治,配合开展雷锋广场、雷锋社区、雷锋市场等命名活动,使雷锋镇成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的重要阵地。“一花引来百花艳”。雷锋文化的引领,雷锋精神的传扬,带来的是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如真人桥村文令芬十年如一照顾和资助五保户、困难户;桥头铺村残疾党员王世鹏艰苦创业,捐赠修路资金数万元;湖南省第六届学雷锋先进个人、英雄公交司机周泽良烈士。
弘扬雷锋精神,用活动来彰显。学雷锋,学的是精神,贵在行动,难在坚持。雷锋镇党委、政府以活动为主线,以“三化”为要求,深入持久推进学雷锋活动。活动常态化。将学习活动纳入了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坚持不懈开展“和谐雷锋、从我做起”活动,组织“文明村(居)”、“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表彰学雷锋先进个人,引导广大群众常思、常想、常做、常行。载体大众化。针对不同群体,广泛开展“和谐家庭,我唱主角”、“立足岗位学雷锋,我为雷锋添光彩”、“学雷锋,做传 人”、“关协进万家”等活动,组织“学雷锋爱心帮扶志愿服务队”等,形成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局面。主题特色化。围绕学雷锋活动,邀请湖南雷锋纪念馆老馆长雷孟宣现身说法讲故事;组织千人共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开展干部进农户、廉政进家庭、法制进课堂、文化进社区的“四进”和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医疗、送温暖“五送”等活动,全年不断、精彩纷呈。
弘扬雷锋精神,用作风来体现。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镇党委、政府从立足岗位、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入手,注重加强“三大”建设。考核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了“强化任务、量化指标、细化考核、优化效果”的工作考评机制,考核到村(居)、单位和个人,促进工作全面发展。制度保障建设。推行首接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落实“一推行四公开”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做到“找得到人、办得好事、解得了难、交得上心”。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了镇村两级政务服务中心,为老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四访四问”民情恳谈,即:访致富能手,问致富经验;访离退干部,问发展良策;访信访群众,问事情原委;访特殊群体,问衣食住行;充分了解村情民意、排忧解难,营造了立足岗位争贡献的良好氛围,涌现了一大批“雷锋号”示范单位和“雷锋式”先进个人。雷锋学校先后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第三届中国集体 雷锋”等;雷锋派出所连续八年荣获全国一级派出所和公安部人民满意派出所称号,2011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雷锋法庭荣获2011“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雷锋小学刘丰华被授予2011“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
弘扬雷锋精神,用发展来诠释。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动诠释。雷锋精神的根本社会作用,在于维持社会和谐,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离不开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多年的学雷锋活动实践证明,雷锋精神成为了建设和谐雷锋的动力之源。综合实力一路攀升。财税收入过亿、人均收入过万,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快”乡镇。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医疗实现并轨,参合率达10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爱心驿站、芙蓉助学、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活动开展多年如一日。生态建设不断改善。先后被评为长沙魅力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辉煌的成绩背后是一大批像雷锋那样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立足岗位、艰苦奋斗、实打实干,让雷锋镇逐步走向全面发展、和谐共进的文化名镇。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区雷锋镇党委书记 蒋学龙)
第四篇:英川镇着力打造文化名镇
挖掘潜力夯实基础创新提升
英川镇着力打造文化名镇
今年来,英川镇依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文化名县战略,并结合本镇实际,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保护好传统文化,把新农村建设与本地文化特色相结合,与各项工作融合在一起,要有创新意识,挖掘潜力、夯实基础、创新提升,着力打造文化名镇,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挖掘潜力,借力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名镇。作为英川传统文化象征的英川板龙是英川的文化遗产之一,共有英川村、王宅村、跃洋村三条龙,每条板龙有70多节,长100多米。今年元宵节在英川镇政府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英川板龙经过丽水电视台、景宁电视台、丽水日报、畲乡报等十余家媒体报道,使英川知名度进一步打响。英川镇将继续依托英川板龙、英川木偶戏等传统文化开展活动,通过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组建本地文化队伍、培育本地文化能人,打响英川品牌,提高英川镇知名度与美誉度,拉动文化旅游消费。
夯实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促使文化惠民。围绕群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完善各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增设各种服务项目,力求承载体育锻炼、教育培训、图书阅览、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成为带动各村文化建设的窗口。以远程教育为平台,摸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群众提供科技、市场、文化等各种信息服务。通过分批次实施农家书屋计划,实现农家书屋在25个行政村的全覆盖。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和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发组织秧歌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队伍。
创新提升,创新宣传方式提升文化实力。随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符合新形势新环境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英川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宣传方式,突破传统思维,借用网络媒体,举办各种采风活动、微博大赛,扩大英川的知名度,提升文化实力。去年元宵节,英川镇政府与畲山风论坛联合举办了“英川祥龙杯”庆元宵新闻、文学、摄影作品评奖活动,活动吸引了来自本县以及丽水、云和等周边文学摄影爱好者近40人参加。近日还将举办旨在宣传英川食用百合的“和顺杯”网络论坛文学摄影、微博大赛活动,以更好地宣传推广英川民俗文化,全面展示英川社会、经济和人文风貌。
第五篇:建设家园文化,打造和谐银行
培育家园文化,打造和谐银行
银行的发展,短期靠目标,长期靠文化,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着力培育家园文化,营造和谐氛围,为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凝聚力,艰苦创业,积极进取,彻底扭亏为盈,建设和谐村镇银行,促进本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拟提出如下具体方案:
一、明确文化核心
本行“家园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感恩、奉献,团结、共济,包容、和谐。通过深入推进同心工程,加强对员工工作生活的关心爱护,在全行积极营造互助友爱、同心同德、荣辱与共、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增强全行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使员工自觉地将个人职业发展、自我价值实现有机融入到全行改革发展之中。
(一)感恩
即: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
(二)奉献
即: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呈献给集体或尊敬的人。
(三)团结
即:为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
(四)共济
即:共同挽救;共同度过;共同成事;互相帮助。
(五)包容 即:宽容大度
(六)和谐
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
二、丰富文化内涵
以家园文化为基础,通过开展系列活动,采取相应举措,促进全行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员工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懂得感恩,乐于奉献,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为人处事体现包容,和谐共处,比肩共克时艰,顺利渡过时下困境,共同促进本行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体活动和举措如下:
(一)员工权益保障
为保障员工基本权益,提高员工归属感,本行已修订《慈溪民生村镇银行考勤休假管理办法》,并经职工代表大会批准后实施,除常规的年休假外,增加了员工行龄假(每满五年一天,最多三天);病假(医疗期)待遇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80%;女员工产假追加30天,达到128天,男员工护理假追加12天,达到15天等。
(二)员工亲情关爱
1、给予员工亲属发放节日慰问金或礼物(春节、重阳节等);
2、举办家属体检;
3、开展家属座谈会;
4、儿童节发放小礼物(每年已在开展)。
5、员工子女每到新的学年给予一定额度的物质鼓励金,激励员工努力学习,自强不息。
6、建立员工阅读馆(可设在各机构会议室),陈列各类图书(员工捐赠为主),除日常员工借阅、学习外,若有员工子女放学碰到家人不便接送的情况,可以安排在此阅读馆,等待家长下班,阅读期间可由各机构后勤阿姨帮忙照看;
7、继续开展员工生日礼物赠送活动(已实施多年)
8、为工作达到一定年限,或做出一定成绩的员工提供买房、装修、购车等一定额度的低息贷款。
(三)员工团队建设
1、团队合作精神
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及竞赛,如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扑克牌比赛、歌唱比赛;举办瑜伽、户外跑步等健身活动。对团队协作好的团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2、提高员工素质
鼓励员工参加执业资格、在职教育及各项有利于工作和提升员工素质方面的考试,对取得证书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支持员工参加民生系统及外面的学习培训。
3、员工持股
条件成熟及员工自愿的情况下,推动员工持股计划,增强员工主动为行创收争利的主人翁意识。
三、形成良好的家园文化
通过系列活动和举措后,着力营造积极团结向上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家园文化,促进全行员工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事业追求,使家园文化成为本行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全行员工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不断地进步和成长,互相支持,共同度过本行艰难时期,共同分享本行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