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云龙 5月-并联机床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并联机床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中国地质大学机电学院
金云龙
430025
【摘要】作为机器人技术与机床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并联机床与传统串联机床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简要介绍了并联机床与传统机床的区别,提出了当前串联机床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于未来并联机床的研究方向和前景作出了一点见解。【关键词】并联机床
机构
现状
发展趋势
并联机床,又称为虚拟轴机床或并联运动学机器,是并联机器人技术和现代数控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能够提供机器人的灵活与柔性,又具有机床的刚度和精度,是集多种功能与一体的新型机电设备。
Stewart平台结构被认为是并联机床的最初的原形结构。这个平台主要由一个定平台、一个动平台和六根伸缩杆组成,伸缩杆与动平台和静平台之间采用万向联轴节相连,见图1。每根伸缩杆由各自的伺服电机和滚珠丝杠带动,通过六条伸缩杆的伸缩实现主轴的位置和姿态控制,以满足刀具运动轨迹的要求,运动平台具有6个空间运动自由度,可实现平台的移动和转动,理论上可以加工任意复杂的曲面(叶轮、模具、雕刻品等)。
图1 Stewart平台结构
从传动链角度来说,并联机床与传动串联机床的区别在于:串联机床一般是由底座、立柱、主轴箱和工作台等构件构成的“C”型结构,负载力全面地由一级传动构件传向下一级,每个传动链的构件都要固定机床的全部自由度,都要承受工作负载的全部力流,包括力和力矩,这样,为了满足机床的刚度和强度要求,构件的质量不可避免的增大,不但增加了材料和能源的消耗,而且制约了进给速度和加速度的提高。而并联机床的工作台是由多个传动链联合控制自由度,以以上Stewart结构为例,通过伸缩杆两端的万象联轴节或球铰,避免了横向力矩的作用,使每个伸缩杆只承受轴向拉压作用,只限定沿伸缩杆轴向方向的一个自由度。一方面通过避免横向力矩作用,另一方面,将工作负载均衡的分担到了六个伸缩杆上,极大的减轻的伸缩杆的工作负载,伸缩杆只需很小的尺寸便可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不 1
但减轻了机床整体的质量,使得大幅度提高机床的进给速度和加速度成为可能,而且提高了机床刚度,对提高加工精度起到有利的一面。
2、并联机床特性分析
2.1 并联机床优点:
因为结构等原因,与实现同等功能的传统机床相比,并联机床具有如下优点:(1)刚度重量比大,因采用并联闭环静定或非静定杆系结构,且在准静态情况下,由于伸缩杆与动平台和静平台之间使用万向联轴节(或球铰)相连,不存在横向力矩的作用,因此,传动构件理论上为仅受拉压载荷的二力杆,故传动机构的单位重量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
(2)响应速度快,运动部件惯性的大幅度降低有效地改善了伺服控制器的动态品质,允许动平台获得很高的进给速度和加速度,因而特别适用于各种高速数控作业。
(3)精度高,并联机床由并联机构组成,各杆的杆长都单独对主轴的位置和姿态起作用,因而它不存在传统机床中串联机构的误差累积问题,从而其加工精度较高。
(4)环境适应性强,便于可重组和模块化设计,且可构成形式多样的布局和自由度组合。在动平台上安装刀具可进行多坐标铣、钻、磨、抛光,以及异型刀具刃磨等加工。装备机械手腕、高能束源或CCD摄像机等末端执行器,还可以完成精密装配、特种加工和测量等作业[9]。
(5)结构简单、维护维修方便,并联机床运动部件少,并且主要由通用元件(滚珠丝杠、虎克铰、球铰、伺服电机等)组成,这些通用组件可由专门生产厂家生产,因而机床的库存和制造成本低,加之布局敞开性好,因此维修量小且维修方便。
(6)使用寿命长,由于受力结构合理,运动部件磨损小,且没有导轨,不存在铁屑或冷却液进入导轨内部而导致其划伤、磨损或锈蚀现象。
(7)技术附加值高,并联机床具有“硬件”简单,“软件”复杂的特点,是一种技术附加值很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正因为这样的特点,并联机床的坐标变换比较方便,没有实体坐标系,机床坐标系与工件坐标系的转换全部靠软件完成。2.2 并联机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联机床因为其种种优点,在当前世界各国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是因为当前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使并联机床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振动问题:并联机床随着其动平台位姿的不同,其振动频率相应函数不同,其振动频率相应频带宽度远大于传统机床的振动频带相应宽度,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存 2
在着共振现象。如何在高速切削时有效的避免共振现象,是并联机床走向实用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在理想条件下,并联机床伸缩杆所受力仅为轴向拉力和压力,但是,在实际情况下,考虑摩擦力、运动部件的重量和惯性力时,伸缩杆在球铰处所受力与伸缩杆的轴线有一定的夹角,这个夹角会随着动平台位姿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在高速切削时引起共振的原因之一。
(2).缺乏高效运动学正解求解方法:并联机构逆解简单,正解复杂。
比如,在Stewart平台中,当六根伸缩杆的长度固定时,可以唯一确定出动平台的位置,从而确定出刀具的轨迹,但是,当根据刀具的轨迹确定出动平台的位姿时,由动平台的一个位姿求解各伸缩杆的长度时,可能得出多个解,这样就给控制系统的运算和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3).关键基础零部件没有达到标准化、系列化的成果:并联机床由于其结构特点,有易于标准化、模块化的特点,但是,标准化、系列化工作在国内并没有引起相关的重视,造成并联机床的市场化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4)受热补偿的问题是并联机床制造者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制约机床精度的一个重要的误差来源,支链上的丝杠和球铰的快速运动产生大量的热,如何克服受热膨胀带来的问题也是设计者和制造者比较重视的问题。
(5).控制软件的易操作性没有实现:并联机床的特点是“硬件”简单,而控制算法比较复杂,在控制方式上也与传统的机床有着很多的差别。由于传统数控机床的操作风格已经被广大相关工作人员所熟悉和接受,所以并联机床要走向实用化,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开发出非常友好的操作界面,把复杂的控制算法隐藏在操作界面背后,并形成常规的类似常规机床G代码的数控编程语言。
(6)国内外进行的研究都是针对并联机床特定环节的仿真与分析,不管是硬件结构,还是软件分析,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和集成化的通用设计环境。并且不能很好的支持设计环境中的各个环节。
4、并联机床的发展趋势
4.1小型化、简单化
三轴并联机床的技术和理论问题基本上都已经解决。这种相对比较简单的的并联机床已经成为并联机床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并率先走向商品化,最先在工业现场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4.2高速高效化
由于并联机床的主轴部件一般为电主轴单元,重量轻、体积小,再加上驱动主轴运动的并联进给机构所遇有的高速度,将非常有利于使刀具运动获得高速度和高加速度;另一方面,并联机床加工时,笨重的工件、夹具、工作台等都固定不动,而仅是主轴(刀具)相对于工件作高速多自由度运动,因此发挥好这一重要优势将使并联机床比传统结构机床更适合作高速和超高速加工,从而有力推动新一代并联高速和超高速机床的发展。4.3机床元件标准化
并联机床结构简化的最大的特点是便于模块化和标准化,许多新型适用于并联机床的标准的模块元件的推出,为柔性制造系统的设备重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前,由于并联机床的规模化生产并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机床元件的标准化正处于发展阶段,但必将随着并联机床的发展而发展起来。4.4混联化
并联机床与传统的串联机床各有优缺点,将二者结合起来,克服缺点,发挥优点,这种新型混联机床的优点已经引起许多研究机构的注意,将成为并联机床最有潜力的发展分支之一。由可移动杆构成了并联结构形式,但刀具与主轴箱以及动平台的连接则采用传统的串联形式,这样,取长补短,分别克服了纯串联机床和纯并联机床的缺点,得到了很好的应用。4.5群组化
并联机床具有柔性化非常好的特点,利用当前网络化的发展,用多台并联机床组成大型柔性加工、测量、装配中心,使多台并联机床并行工作,或者使并联机床与串联机床并行联合工作,可以发挥出并联机床最大的柔性化特点。
5、结语
并联机床具有精度高、速度高、刚度高的特点,并且便于重组和模块化设计,有望成为本世纪高速轻型数控加工的主力设备[9]。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并联机床的研究基本上都处于研究、试制和试用的阶段。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并联机床的研究、设计已经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如对球铰的运动精度、运动精度的测量和控制。另外,对于并联机床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精度的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关键性的技术还有待研究,因此,面对并联机床这一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技术,我们必须很好的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研究工作,以逐步缩短我国同国外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2】 【3】 期; 【4】 【5】 蔡光起,杨冰久等,少自由度并联机床的构型设计设计与研究,2005年第二期; 刘伟,房海荣,郭盛,一种三自由度并联机床的工作空间分析,机器人技术,2005李金泉,丁洪生等,并联机床的历史、现状与展望,机床与液压,2003,第三期; 顾峰,汪通悦等,并联机床的研究与技术进展,机床与液压,2006,第六期; 倪雁冰,杨亚威等,并联机床数控系统软件设计,制造业自动化,第24卷,第八年第四期; 【6】 张学良,温淑花,王培霞,并联机床及其前景展望,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3年,第九期;
第二篇:俄罗斯电力工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俄罗斯电力工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俄罗斯的电力改革和发展历经磨难、艰难曲折,一直倍受世界各国关注。俄总统普京今年4月26日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国家的电力能源建设,计划到2020年电力生产要增加2/3,需要国家和私营企业投资12万亿卢布(约4670亿美元),建设新的电站和改扩建电网基础设施。6月10日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宣称,俄电力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欢迎外国投资者参与俄电力建设。6月26日,俄“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总裁丘拜斯在被称为最后一次的公司股东大会上宣称,随着俄旷日持久的电力改革任务的终结,俄“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也计划在明年注销,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看来,俄电力市场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推进,与此同时,俄国家杜马目前正在审议《国家电力监管法》,俄新型的电力发展和管理体系也正在形成。
一、俄罗斯电力工业概况
1991年2月前苏联成立了燃料动力部,同年12月前苏联解体后,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股份化改造高潮中,于1992年8月在燃料动力部基础上组建了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该公司拥有72个地方电力公司,37个州电力厂,供电服务遍及俄罗斯全部11个时区。俄统一电力系统由大区联合电网组成。西北电网装机1950万千瓦,中部电网装机5270万千瓦,北高加索电网装机1090万千瓦,中伏尔加电网装机2390万千瓦,乌拉尔电网装机4110万千瓦,西伯利亚电网装机4550万千瓦,远东尚未与全国联网,装机为1150万千瓦。但地区联合电网之间的联络线的输送能力很薄弱,如西北电网与中部电网的联络线的输送能力只有180万千瓦,中部电网与北高加索之间的联络线的输送能力只有190万千瓦。“统一电力系统公司”现有职工约58万名、440座发电厂和200万英里的输电线路,这个庞大的“电力帝国”,生产了俄罗斯所需电力的70%以上。
俄罗斯电力分布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欧洲区、西伯利亚区、远东区。俄罗斯电力工业装机容量的72%在欧洲区部分,主要是火电和核电,以及伏尔加河上的梯级水电站;而西伯利亚区能源有一半是水电,还有7个10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远东区的电力装机占整个俄罗斯装机比重的7%,只有几个小的火电厂。
1、装机容量
根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年鉴资料,截至2005年底,俄罗斯电力工业的总装机容量为2.19亿千瓦。其中:火电1.50亿千瓦,占68.5%;水电4590万千瓦,占21.0%;核电2370万千瓦,占12.5%。核电主要集中在欧洲区的中部地区、东伏尔加和西北地区,而近一半的水电位于西伯利亚地区。
2、电力生产
根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年鉴资料,2005年俄全口径电力产量为9530亿千瓦时(度)。其中:火电6290亿度,占66.0%;水电1750亿度,占18.4%;核电1490亿度,占15.6%。2005年俄“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的电力建设投资为20亿美元。
3、火电及燃料构成凝汽式发电厂占约48%,热电厂约占52%,气候寒冷的区域热电厂分布较多,如在西北系统中,热电占70%以上的比重。
欧洲部分的火电厂主要是燃用天然气(80%),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火电厂主要是燃煤(85%)。
4、供电、供热情况
供电情况:大约54%为工业用电,其他占46%左右,其中约15%为居民用电;供热情况:约43%为工业用热,其他约占57%,其中约35%为居民生活用热。
5、调度结构
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采取分级调度结构:分为中央调度局、联合电网调度所和地区电网调度所三级。
中央调度局除管辖下属电网之外,还管辖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直调电厂以及调度联合电网之间的联络线;下一级为联合电网调度所。联合电网有其所属的容量为30万以上的直调电厂,调度地区电网间的联络线和直属电厂;再下一级为地区电网调度所,调度地区内的电厂,最下一级为发电厂和配电网的调度所。
二、俄罗斯电力工业改革
俄罗斯电力体制改革始于1992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1992年—1994年是第一阶段,1995年—1997年是第二阶段,2000年6月至2000年12月是第三阶段,2000年12月至今是第四阶段。
1、第一次电力改革
1992年俄罗斯电力系统经历了一次激进式的改革,一夜之间实现了股份制,由国家所有制转变成股份制,成立了“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РАО “ЕАС России”)。该公司拥有10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3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厂以及地区联合电网之间联络线100%的股份,还拥有地区电力公司51%的股份(这种地区级的股份公司全国有71个)。电力系统的科研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还有大区的调度所也100%属于РАО “ЕАС России”。其所有制结构为:国家股份占52.6%,私人占5.5%,外国投资者占30.7%,国内投资者占11.2%(大型用户、缺电的公司)。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电力市场:趸售市场和零售市场。出售趸售电能的市场主体是火电厂、水电厂和功率过剩的地区电业局。在改革方案中,原则上大型用户可直接向趸售市场按合同购电,但这种情况很少。国家成立了两级调控单位,由联邦调控委员会负责调控趸售电价,地区调控委员会负责调控零售/居民电价,每季度审核一次。买卖双方在趸售市场的中央调度局订立销售合同,合同由联邦委员会审核批准,联邦委员会不仅审核合同,同时也调控电价。
2、第二次电力改革
1995年—1997年,俄又出台了一个改革方案,但由于论证不够充分,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所以没有得到实施。
3、第三次电力改革
2000年6月,俄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出台了一个新的改革方案。该方案打算放弃国家控股的统一电力公司的国家垄断地位,将下属发电厂出售改造为独立的发电公司(核电除外),国家只保留电网、调度控制权,停止干预电价,在电力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展开竞争,由市场自由定价,发电公司之间实行竞价上网。该方案的出台引起全国上下热烈讨论,并遭到许多专家的反对。
4、第四次电力改革
2000年12月15日,俄政府为电力工业改革召开了专门的会议。2001年1月7日,俄总统普京决定成立电力工业改革工作组,工作组的成员来自各个不同单位,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任务是在现有电力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改革的经验,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改革方案,还组成了一个六人总统顾问委员会。普京总统委托包括科学院、州政府、电力工业部、原子能工业部等在内的十一个代表不同利益的单位,提出十一个改革方案,考虑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在这十一个方案的基础上,将讨论形成最后的方案。工作组计划2001年5月中下旬向普京总统提交工作组报告,以便确定最终的改革方案。直到2002年俄杜马才一读通过了统一电力系统公司提交的改革方案,并决定在2003年1月继续审议该方案和有关电力改革的一揽子法律文件。
三.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前景展望
俄罗斯经济已经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带动了国内电力的消费需求猛增。在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莫斯科市、莫斯科州等俄欧洲部分的几个州区,以及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一些地区,已出现了电力能源紧缺的情况。根据预测,2007年俄国内对电力的需求将会增长5.2%,而某些地区的电力需求将会增长10%以上。因此,俄电力市场化的步伐必须加快,以便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投资,新建和改扩建现有电力基础设施,已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俄政府已经通过了一项大规模电力建设计划,到2010年俄将对电力建设投资1150亿美元,新增发电能力将达到4100万千瓦,而到2020年新增发电能力将达到1.8亿千瓦。普京在今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称,俄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新型的火电能源,并将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建设大型的水电站,在未来的12年内还将建设26座现代化的核电站(普京4月28日已经签署命令,组建俄联邦核工业集团,要求年底前组建完毕)。
俄政府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和本国的私人投资大规模参与俄电力建设,提出了放开电力市场的时间表。市场化的核心,首先是出售俄罗斯的“非核发电厂”。这些发电厂将重新组合成21个新的电力公司,几乎每一个电力公司(包括水力发电公司)都要实行私有化。新的电力公司包括14个地区性电力公司和7个跨地区的电力公司,其多数股份将进行公开投标出售。目前,一些世界著名的电业巨头已经准备向俄罗斯的电力工业大规模投资。这些巨头包括芬兰的富腾集团、意大利的国家电力公司、德国的E.ON公司、西班牙的国家电力公司、法国电力公司、美国的AES能源公司。其中许多公司已经进入俄罗斯市场,国外专家预期,俄电力实行私有化之后,电力公司股票的价值总体上将上升,如果俄罗斯电力部门赶上其他国家电力部门的效率,它目前的股票价值将增加一倍。这一点似乎已经得到了验证,据6月27日《俄罗斯报》报道,在刚刚于日前结束的俄统一电力系统公司股东大会上宣布,2006年该公司实现利润7450亿卢布(约合290亿美元),而这利润的绝大部分(7170亿卢布)就是来自于公司资产重新评估的增值收益,而不是“现钱”。
今年3月俄首先出售了OGK-3电力公司,吸引了一些俄罗斯公司和外国公司参与投标,它们包括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法国天然气公司(Gaz de France)、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芬兰的富腾能源公司(Fortum)和3个本地公司。最终获胜者是俄罗斯炼镍巨头诺里尔斯克镍公司(Norilsk Nickel),它支付了31亿美元获得了OGK-3电力公司38%的股份。但可以期待,不远的将来会有大规模的外资参与到俄电力市场化改造的进程中来。
第三篇:电动汽车国内外现状和发展前景
电动汽车国内外现状和发展前景
汽车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汽车。但是,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能源消耗,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促使各大汽车公司竞相研制各种新型无污染的的环保车。而电动汽车是以电能为能源,通过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这完全符合研制零污染汽车的理念。因此,电动汽车作为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快速发展。
早在1830年,苏格兰发明家Robert Anderson就成功将电动马达装在一部马车上。后来,1842年并与Thomas Davenport合作,打造出第一部以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自此开创了电动车的历史。随着蓄电池技术的进步,很多西方国家陆续制造出了电动汽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动汽车在欧美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内燃机技术的大幅提高和石油的大规模开采,汽车市场迅速被内燃机车占领,电动汽车则因电池重量大、能量密度低、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短以及制造成本高等原因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节能与环保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新型高能电池技术的发展,使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大大提高、充电时间大大缩短,电动汽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开始步入实用化阶段。
一、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概况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从动力技术上来说,目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完全由二次电池(蓄电池)提供动力;燃料电池汽车以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利用燃料和氧化剂在催化剂作用下直接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混合动力汽车则采用内燃机和电动机两种动力,将内燃机与储能器件通过先进控制系统相结合。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加剧,世界各国在电动汽车的研发布局中,出现了三者并驾齐驱的局面,电动汽车正朝产业化方向一步步迈进。
1、国外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由于新技术发展的推动和政府对汽车排放越来越苛刻,各大汽车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电动汽车的开发,不断推出自己的新产品。为了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有关国家分别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对电动汽车购买者的优惠政策,对燃油汽车使用者的限制政策,还有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优惠政策等,这些政策都对电动汽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美国
美国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开发,得到了来自法律、政府的资金和科研力量的支持。1976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电动汽车和复合汽车的研究开发和样车试用法令》,以立法、政府资助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加速发展电动汽车。1990年,加利福尼亚州在为防止大气污染而制定的限制法规中规定:到1998年,“零污染”汽车的销售额要占新车销售额的2%;到2000年,“零污染”汽车的销售额要占新车销售额的5%;到2003年,“零污染”汽车的销售额要占新车销售额的10%。随后,美国东部的10个州也都通过了相应的法规。法规的强力推行,促进了电动车小批量、商业化生产和实践应用。此后,美国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开发生产电动汽车的政策。这些因素加快了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进程。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1991年签订协议,合作研究电动汽车车用先进电池,成立先进电池联合体,同年7月美国电力研究院参加了美国先进电池联合体,1992年,美国电力研究
院、克莱斯勒公司与南加州爱迪生公司共同开发50辆电动货车。统计数据表明,美国1995年有190家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共有电动汽车2000多辆。福特汽车公司投资1.5亿英镑开发电动汽车,1993年研制成功,分赴美国各地进行试运行,采用480个钠硫单位电池,取代原来的铅酸蓄电池。福特公司还在德国投资3500万美元,成立欧洲研究中心,从事环保车的开发和研究,福特公司研制的燃料电池轿车P2000是以氢为燃料的电动汽车,它是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通用公司1990年在洛杉矶展出“冲击”牌电动轿车,1994年生产50辆。通用公司欧洲分公司还建立了一个全球代用燃料推进中心(GAPC),从事汽车燃料电池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他们在Opel Vauxhall Zafira轿车上装上燃料电池,采用甲醇作为燃料。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成功利用燃料电池技术,制成首辆可驾驶的零污染环保汽车—“NECAR4”。该车在充电后可连续行驶450Km,最高时速可达145Km。
出于成本和技术可行性的考虑,美国政府似乎逐渐将重心从清洁能源和燃料电池汽车转向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奥巴马的倡导下,联邦政府为推进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强力的措施,并斥资140亿美元支持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消费者购车补贴和政府采购。美国政府还设立了一个总额为250亿美元的基金,以低息贷款方式支持厂商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和生产。美国政府的新能源政策,进一步明确了研发汽车新产品的方向和目标。预计到2012年,美国联邦政府购车中一半是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纯电动汽车。到2015年,美国本土将有1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投入使用。
(2)日本
从世界范围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现状看,日本是最早开始发展电动汽车的国家之一。日本国土狭小,石油资源匮乏,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油价很高。同时,日本工业发达,人口密度很大,城市污染严重。因此,日本政府特别重视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开发,很早就对电动汽车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布置和计划。日本政府将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清洁动力车、混合汽车、天然动力车都定义为新的下一代汽车。日本政府对购买环保车的消费者给予补贴,从日本政府对环保车的优惠政策来看,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的车型已经超过160种,占现在所有销售车型的80%以上。
1991年通产省制动了“第3届电动汽车普及计划”,用于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应用。1996年,日本通产省制定的电动汽车购买鼓励政策规定,电动汽车的购买者和租赁企业将获得相当于电动汽车与普通燃油汽车价格之差50%的补贴。自1998年开始,由日本环境厅提供给地方政府和私人企业的另一项电动汽车购买津贴的补贴额,分别达到了车辆成本的50%和25%。此外,在日本凡购买电动汽车的用户可减免汽车购置税、固定资产税、特别土地保护税等。优惠政策实施后,日本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现在出现了回升的势头,尤其是丰田的混合动力型汽车普瑞斯供不应求,年销量在百万辆以上。日本也通过法规刺激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实施严格的车辆排放标准和制定严格的排放法规。
东京电力公司1988年联合日本电池公司共同开发“Iza”电动汽车,体现了当时最新技术水平:空载量1573Kg,装有288V镍镉电池,4台直流无刷电机,输出功率为100KW,最高车速176Km/h,每次充电后可以40Km/h行驶548Km。日本公司成功研制薄而轻的镍镉电池,用一组超薄电极配以高浓度溶液,散热性能好、质量轻、充电时间短,6min可充至40%的额定容量,15min完全充满。该电池已在日产公司的未来型电动汽车(FEV)上使用,该车一次充电后,能以72Km/h的速度行驶160Km。
1976~1991年日本大发公司生产各种电动汽车6253辆,成为拥有电动面包车生产线的惟一厂家,1993年已生产和销售1300辆电动面包车。
目前,日本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重点是混合动力汽车。日本是国际上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方面最成熟的国家。日本混合动力汽车已形成产业化,目前,丰田、本田、日本等日本厂商的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在国内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也令其他国家厂商望其项背。日本业界普遍认为,锂离子电池作为未来的主流技术路线不容置疑,锂离子电池将在今年开始逐步取代镍氢电池。日本主要的汽车和电池企业纷纷投资建设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据日本汽车研究院预计,按照日本现在在混合动力车的普及程度推算,到2020年混合动力车将在日本国内将有360万辆。如果高性能锂电池在近几年得到更多的推广,到2020年,混合动力车与可能进一步到达720万辆。
(3)欧洲
欧洲历来重视节能和减排。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公布了“新欧洲能源政策”,其目标是2020年将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降低20%,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同时将今后5年欧盟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预算提高50%。在替代燃料开发应用的发展方向上,生物燃料和氢燃料是重点。在亚洲、欧洲竞争对手对电动汽车热情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欧洲汽车厂商没有固守自己的观念。宝马、奥迪相继推出混合动力汽车,主要面向北美市场。除欧盟委员会外,欧盟各国政府也根据本国情况制定了大量政策和措施,推动电动汽车的开发和消费。
德国政府积极倡导电动汽车,早在1994年,德国技术研究部就对电动汽车人开发补助了1.5亿马克。以后进一步对在吕根岛的新一代电动汽车试验进行了补助,对电动汽车给予超价补贴、低息贷款及减税等优惠。早在1972年,德国欧宝公司就开始研制电动汽车。
1981年与ABB公司合作改装电动轿车。20世80年代初期,奔驰生产电动大客车。1997年9月,在法国克福汽车展览会上推出一款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该车在奔驰A级轿车基础上改装而成,装有燃料转换装置,可使用甲醇为燃料。此外,奔驰也与美国著名电动汽车企业特拉斯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携手研发电动版斯玛特微车型。2009年8月19日,德国政府颁布了《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使德国拥有100万辆电动汽车。德国政府希望借助这项计划突破诸多技术和基础设施瓶颈,使德国超过日本人成为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军者。
法国电力供应充沛并且多用核能和水力发电,发电源清洁,电价也比较低。法国政府在政策上支持鼓励开发电动汽车和充分利用电力资源,而且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资助。法国政府、法国电力公司、雪铁龙汽车公司和雷诺汽车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开发和推广电动汽车,并合资组建了电动汽车电池公司,由萨夫特(SAFT)公司承担电动汽车高能电池的研究和开发,以及电池的租赁和维修等工作。1990年,J-5和C-25电动货车投入生产,1995年,标致106和雪铁龙AX电动车投入生产。法国政府还与汽车制造商签订协议,在20个城市推广使用电动汽车。目前,法国已有10余个城市运行电动汽车,且具有比较完善的充电站等服务设施,政府机关则带头使用电动汽车。法国政府为了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还采取了“企业购买电动汽车的第一年可以免税”的政策。同时,电动汽车生产厂家每生产一辆电动汽车,法国电力公司将提供1万法郎的补助,以扩大电力的使用范围。目前,法国电动汽车的普及程度和保有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英国是当今世界拥有较先进的电动汽车生产技术和电动汽车使用最广泛的国家,该国使用电动汽车的历史已有50年之久。英国政府投资2000多万英镑用于支持电动汽车的开发,实行多项电动汽车使用优惠政策,例如免收牌照税、养路费,夜间充电只收50%的电费等。英国国际汽车设计公司(IAO)从1979年开始研制电动汽车。1991年克罗德里蓄电池公司投资建立电动汽车生产集团,研制成MOL C3型混合驱动电动汽车,行程130Km。英国新能源汽车研发推广的重点是氢燃料汽车,政府对轻生产、氢能燃料汽车研制、燃料电池的研发进行直接投入。
其他国家和地区如瑞士、瑞典、丹麦、奥地利、捷克、匈牙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墨西哥等都已开展和研制电动汽车。
2、国内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国内电动汽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当时的研究开发都是零散和小规模的,投入也很少。自1980年开始,中国开始掀起电动汽车的研究高潮,电动汽车被国家列为“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相继开始研究电动汽车,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清华大学研制的16座电动中巴车,东风汽车公司研制的电动轿车,华南理工大学研制的轻型电动客车,远望集团公司研制的电动大客车,长江动力公司研制的电动双层大客车等都具有一定的水平,但与国外先进电动汽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近几年,中国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工作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电动汽车市场已出入端倪。2001年9月30日,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十五”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可行性论证会,会议研究通过了电动车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电动汽车专项正式启动,这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专项确立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其中“三纵”是指燃料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技术,“三横”指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分别将“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技术”列入优先主题和前沿技术;2007年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将电动汽车正式纳入国家汽车新产品公告管理;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用了500多辆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发挥了大规模的示范作用。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电动汽车的法规、标准与管理体系,为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9年1月,国务院通过《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提出“三年内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的目标。2009年2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召开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会议,共同启动“十城千辆”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涉及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力争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到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2010年6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对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五城市私人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补贴金额分别达到5万元和6万元。
随着示范运行的持续深入,企业对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显著增强,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为了争取政府的资源和政策倾斜以及“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工程的诱人订单,国内各大汽车厂商争先恐后地组建产业联盟,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奇瑞、比亚迪等都已制定了电动汽车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规划。与此同时,电池、电机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全面跟进,生产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汽车研发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各大汽车厂商也通过积极投入人力、物力研发电动汽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虽然电动汽车呈现良好的发展状态,但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国内外电动汽车研发进展来看,许多没有完全解决的技术问题影响了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如驱动系统、电池供电系统等。从三种类型电动汽车的技术特点看,阻碍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技术障碍是纯电动汽车的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的燃料电池,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复合系统的优
化配置与控制。从环保节能角度看,电动汽车的节能减排具有相对性,并没有完全达到所设想的理念。
中国电动汽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①技术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瓶颈有待突破。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较国外而言,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这几年中国电动汽车研发领域是以孤军奋战,各自为政的模式开展,这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不利于攻克关键技术。②汽车研发重点方向不明确,有的观点认为传统燃料汽车与电动汽车同步研发,坚持两条腿走路,有的观点认为应该把精力和资金放在电动汽车研发上。这造成了目标的不统一,制度的不完善。③发展电动汽车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大规模基础配套设施需要系统的筹划和巨额投资。④电能并不是一次能源,中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电动汽车所用的能源实质上来自煤炭,同时间接也产生温室气体排放,也会造成资源危机,这就违背了电动汽车的理念—零排放、无污染、低能耗。所以,电动汽车的环保效益并不明显。
国外电动汽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①日本目前还面临一些技术难题,而在日本普及程度最好的新能源汽车就是油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如果改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就会有成本和重量的增加,还有纯电动汽车存在电池成本问题、性能问题、行驶距离问题等,这些难题都需要加以解决。②美国电动汽车发展面临一些挑战:电池及其他相关技术尚未达到商业化的要求,美国不拥有高能电池所必需一些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如铬、镍和锂等,这就有可能使美国从石油进口依赖走向对其他物资的进口依赖。电动汽车带来新的安全和污染问题。还有汽车更新换代的速率相对较低。
二、电动汽车发展前景分析
由于电动汽车在成本和性能上与燃油汽车相比差距较大,市场更倾向于选择后者,电动汽车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条件,中长期发展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尽管如此,目前社会各界对电动汽车都抱有极大热情,政府仍在电动汽车的示范推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电动汽车推广的最核心问题是市场,这是政府支持难以解决的,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降低成本。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电池技术的突破,然而技术发明需要一个过程,不是可以规划的,也需要市场的推动。因此,电动汽车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需要市场的认可和时间的检验。
从中长期看,即使电池技术进一步成熟,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两条技术路线仍然是并行的,只是适用于不同的环境。电动汽车适合城区短途运输,长途、大型客货运输仍将主要依赖燃油汽车。此外,随着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燃油机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在仅考虑终端能源消耗的情况下,采用煤电作为能源来源的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的能源效率和碳排放相差无几,若考虑储运、转换等过程的损耗,电动汽车的表现要更差。电动汽车的商业化建立在新能源的产业化基础之上,只有电动汽车的动力完全来自清洁能源时,其节能和环保优势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有专家乐观估计,2020年电动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将超过15%,以此为基准,按照国内汽车年产销量2000万辆计算,届时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1000万辆。按照这一估计,电动汽车尽管能够替代上千万吨成品油消费量,但与数亿吨的成品油需求量相比,其比重尚不及5%。因此,借用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说法,对于能源与环境问题而言,电动汽车“不是近期,也不是中期,而确实是远期的解决办法”。
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需要一个过程。电动汽车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难题,但总会出现新的方法来帮助解决难题,不能急于求成,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必定会有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四篇:影视文学现状和发展前景
广西南宁影视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来,国内外影视产业发展上升的势头,引起了各地的高度重视,不少地区为了借助影视产业的发展推动一方经济,扩大区域影响,纷纷兴建影视拍摄景地,介入影视行业。而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城市,是广西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其作为影视拍摄基地的气候与氛围,已经日渐浓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影视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调查研究,这对广西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南宁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广西影视界充分利用广西独特的资源,大力打造广西影视精品品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坐落于南宁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始于1958年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简称广西厂)建厂,而广西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故事片是广西厂1975年拍摄的《主课》。50多年来,广西厂共拍摄了电影故事片近130部,有19部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金鸡奖、百花奖以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等62项国内国际奖项,培养了张艺谋等有重要影响的电影艺术家,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和“探索片”的摇篮之一。在2005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评选出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中,广西有《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血战台儿庄》、《周恩来》等4部入选。广西厂成为了广西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广西树立了一个品牌,为广西文化建设和繁荣我国电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底,广西厂完成了转企改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07年与民营影视公司联合摄制影片三部;2008年自主摄制两部、与民营影视公司联合摄制一部,这是广西厂自1998年以来首次自主摄制影片,其中精品影片《冰雪同行》是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片,今年4月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列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第一批10部重点国产影片之一;2009年将摄制影片五部。我区电影创作生产经过多年的低谷后得到了恢复,并步入了稳步的发展轨道。
为了适应影视业以数字化、网络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应用和影视业规模化的发展趋势,2000年7月,由南宁电视台引进的数字电视传播技术获得成功,实现了数字电视播放,为今后的跨越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为了应对中国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广西注意整合资源,建造大舰队,集中力量,形成竞争实力。2001年11月22日,由广西电影公司联动各地市的8个电影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广西新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电视台和广西有线电视台组建成新的广西电视台,以求增强竞争力。但是,以南宁影视产业为核心的广西影视产业仍面临着困境,主要是广西影视产业面临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整体结构上缺乏影视业相关专业人才;电视节目的总体档次和品位不高;影视广告收入不高;本土民族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到位;影视媒体的产业规模、运作效率和科技含量上还远远落后于东部省市。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南宁影视产业,乃至整个广西影视产业快速、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的“瓶颈”。尽管南宁的影视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窘境,但其作为影视拍摄基地的优势仍很显著,发展前景较为乐观,这使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把其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影视基地,进而推动整个广西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南宁影视产业的发展优势(一)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
作为影视基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便捷的交通,可以为剧组的外景拍摄节省时间,减少经费,同时可以避免剧组人员因交通不便而产生的困顿,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而作为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枢纽城市,南宁已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运输网络。空中走廊已开通飞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国内各大城市及越南河内、泰国曼谷的20多条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铁路运输通过全国最先进的电气化铁路南昆线及湘桂线与京广线等干线相通可直达全国各地,其中湘桂线终点号和越南接轨;公路运输纵横交错,通达广西各地、县、市和全国的公路共161条,其中桂林经南宁直通北海的桂海高速公路已建成575公里,是目前全国最长的省内高速公路。南宁便捷的交通,使外景拍摄地不仅局限于南宁本地,还可以面向全国的各个影视拍摄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南宁还可以借助东盟博览会这一个友好平台,与东盟各国展开合作,便捷的交通是合作可以展开的首要条件。而南宁与东盟各国有着便利的交通连接,这正是它的优势所在。
优美的自然环境,可向剧组提供独特、自然、便捷的外景拍摄资源。南宁是座美丽的城市,全市绿化覆盖率近40%,被形容为“半城绿树半城楼”,有着“绿城”的称号。山、河、湖、溪与绿树鲜花交相辉映,南亚热带自然风光与现代园林城市的风貌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独具魅力的现代都市。同时,南宁也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可向剧组提供独特、自然、便捷的外景拍摄资源。如南宁的十大景观:扬美古风、青山塔影、明山锦绣、望仙怀古、伊岭神宫、南湖情韵、龙虎猴趣、邕江春泛、凤江绿野、九龙戏珠,都可以为影视剧提供独特的外景。而且还有大小公园、游园、风景区、广场等供人们游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50多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顶蛳山贝丘遗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这些资源都为南宁影视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一座具有1680年历史的城市,南宁经历了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演变。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经历了不同朝代更替、郡州县隶属的洗礼,形成了南宁独特的开放创新性很强的文化。南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和壮族文化特色,例如不孤书院、明秀园、黄氏古屋、扬美古镇、新会书院、伏波烟岚等都可为影视剧的制作提供外景拍摄。南宁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主要居住着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各个民族拥有个性鲜明的文化特色,而南宁则是融合了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拥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人文内涵、神采风貌、风土人情、歌舞服饰等许多东部省区难得的文化资源。如对山歌、抛绣球、抢花炮、铜鼓舞和壮族歌圩、彝族跳弓舞、瑶族盘王节、京族哈节,以及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等等。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丰富了南宁的影视题材,为制作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影视片提供了独具一格的创作素材,能使南宁影视异彩纷呈、赏心悦目,具有征服观众的极大魅力。
(三)文化创意,人才优势明显
南宁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各类人才,其中不乏影视创作人才。影视产业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不断的创新和独特的想法,这就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各类高校聚集的南宁在这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高校年轻的学生拥有着无限的创意,可以为影视剧本的创作提供新颖的构思,同时,还可以为影视产业培养优秀的演艺人员。如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等高校都可以提供这方面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吸引人才的宝地,通过各类高校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创作人才,这也是南宁成为影视拍摄基地的优势条件之一,是广西区内其他城市无法与之相比的。此外,影视产业的发展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近几年文坛“桂军”的兴起,给广西影视产业带来新的刺激,作家们也都欣然加入影视剧本的创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创作电影《天上的恋人》、《姐姐词典》的新一代广西剧作家东西,为张艺谋编剧《英雄》、《十面埋伏》的李冯,创作了电影《寻枪》、《理发师》的编剧凡一平,以及电影《幸福时光》的编剧鬼子等。他们的文学想象力为中国电影的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些优秀的作品已经成为广西影视产业的名牌,而南宁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名牌,积极引进具有文学创作能力的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南宁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是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才的引进带来楔机;其次,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文艺创作者;再次,拥有创作者发挥才智的平台,南宁最大的优势是广西电影制片厂近几年的重新崛起,吸引了众多的专业影视制作人才。而且《广西文学》、《南方文坛》、《红豆》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杂志也为南宁吸引了众多的文学创作人才。因此,南宁在影视产业的发展上拥有区内其他城市无法比及的人才优势。
三、南宁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南宁影视产业的发展有其特有的优势,但在优势上的利用不足,又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整体结构上缺乏影视业相关专业人才;电视节目的总体档次和品位不高;影视广告收入不高;本土民族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到位;影视媒体的产业规模、运作效率和科技含量上还远远落后于东部省市等问题,使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针对南宁的影视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必须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思考,进一步研究出对策对其进行合理规范和结构调整,促使其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市场观念,积极推进南宁影视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1.以市场化引导影视文化的产业化,使文化企业在市场中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要加快培育、发展和规范影视文化市场。实现影视剧生产的集团化,使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市场竞争力。
2.强化精品意识,鼓励影视创作的创新,影视精品的文化定位要注意兼顾各文化层次观众的需要。逐步建立有利于优秀艺术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实行精品剧目、电视节目的投标制,演职员、节目主持人竞争上岗制等。同时,还创造各种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人才训练和培养,重点培养创作骨干,特别是导演、编剧、策划人等艺术带头人。
(二)充分利用本土独特的文化资源,走有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开发民族影视产品。实现影视产品的民族化,就是要树民族文化品牌,坚持走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挖掘南宁个性鲜明、形态丰富的文化资源,制作具有民族文化内蕴的影视作品,经过节目主持人明星化运作和南宁国际民歌节、旅游大篷车等大型活动的策划宣传,借助张艺谋、郭宝昌、陈凯歌等广西影视文化名人的知名度,对特色鲜明的电视节目、电影片进行精品包装和宣传推广,树立民族知名品牌。
(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影视的产业集团化、传播规模化发展,实行异质媒体之间的信息、传播联动与整合,实行跨媒体跨区域合并重组。1.南宁影视发展,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借鉴东部发达省份以及国外的成功经验,利用网络经济的提升作用,进一步优化电视资源配置,推行媒介联动经营,战略性地形成少数几个大型电视电影传播网。
2.实行异质媒体行业兼并,与报业、出版业、音像业兼并重组,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减少广西媒介资源的内部竞争和资费,降低成本,提高对外竞争力。
3.远期还可以实现西部跨省市大区域影视集团化战略,避免与西部其他省区传播“小而全”、平行机构过多、栏目趋同化的弊端,更利于电视频道专业化,拓展频道市场、网络市场、节目市场、广播电视技术市场、信息服务市场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从而实现大区域影视传媒资本市场空间的有效配置。
(四)开展跨媒体的资本融合。进行资本运营,通过融资操作,迅速扩大媒体的控制力,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把南宁影视产业做大做强。在这一点上可以解决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
(五)加快以数字化、网络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应用,将成为提升南宁影视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技术方向。抓紧实施影视数字化平台方案和电影节目DVD生产线建设,着手建设电影电视数字化制作、数字素材库、数字影院线和家庭影院传送平台三大系统,通过电子化市场推广模式,发展多层次应用平台,拓展电影电视市场。
(六)可以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东盟博览会上开设“中国-东盟影视展区”,对影视产品进行宣传,拓宽国际市场。积极推进在南宁建立中国-东盟影视基地的提案,这对南宁乃至整个广西的影视产业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发表于 2007-10-15 00:15:0
来源:《世界金属导报》
一、关于民营钢铁企业
这几年我国民营钢铁企业发展很快。2006年全国产钢4.18亿t,其中民营钢铁企业产钢达到1.64亿t,占40%;产生铁1.65亿t,占全国的4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山东、山西、河南、辽宁、江西等省。河北省是全国产钢第—大省,也是全国民营钢铁的大省,去年产钢9096万t,其中民营企业产钢5997万t。占全省钢产量的67%,占全国民营产量的39%,河北省民营钢铁企业主要集中在唐山和邯郸地区。江苏省去年产钢4202万t,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民营企业产钢3868万t,占全省产量的92%,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冶金业商会目前的会员中含钢铁生产企业及其相关的炉料、商贸流通企业近45个,钢铁生产企业生产规模一般超过100万t,如沙钢去年产钢1462万t,位列全国第四,其它如河北的国丰、建龙、津西、纵横、德龙,江苏的中天、永联、淮钢、雪丰,江西的萍钢,山西的海鑫、宏达、安泰,山东的泰山、石横,四川达钢等等,基本上包括了民营钢铁中较大规模的企业,生产能力超过8000万t。当然还有一批较大规模的民营钢铁企业,如河北的武安市几个民营厂,唐山港陆、滦河,山东的日照、维坊,山西的宇晋、中阳等,正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加入到民营钢铁企业的团体中来。
近几年民营钢铁企业不仅在生产规模上发展很快,而且不断地调整产品结构,已由过去的普材优势向着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迈进。如沙钢、国丰、建龙、恒通、津西、德龙、纵横等企业已经投产了连轧薄板、中宽带钢、H型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沙钢的5000mm宽厚板轧机今年底将投人生产。所以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势头很好,正在按照市场需求,向着节能、环保、调整结构,增加品种,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提高着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二、民营钢铁发展背景
我国民营钢铁企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我认为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好政策,所谓地利就是广阔的市场和强烈的需求,所谓人和就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各地政府的支持,给了一些优惠的政策。1993年房地产热,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一时钢材奇缺,1993年初钢材每吨价格是1600元,到年底上升到4300元,那一年创造了当时全国钢材进口的最高记录,达到了2036万t。当时对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建筑用材,大家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到了1999年下半年,钢材价格随着市场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又开始上涨,当时的价格是1900元/t,2000年上升到2400元左右。我国2000年钢产量1.285亿t,到2006年达到了4.18亿t。由于钢产量的大幅度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焦炭和进口矿石价格的上涨,(矿石由每吨300元涨到600元以上,焦炭由每吨300元、600元涨到1200元,)使我国建筑用材的价格上升到3000元以上。这段时间(2000年~2004年)市场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十分明显,2000~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递增在24%左右。大部分民营钢铁企业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看到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用材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我国钢材消费的大户,占50%以上,所以在民营钢铁企业起步所选择的品种正是这些,即棒材、线材、窄带钢,以后又发展到中宽带,宽带钢。开始起步不可能搞宽带钢,一是因
为投资大,二是没有那么多钢,一条中宽带用钢100多万t,宽带钢至少200万t。现在看,当时的品种定位是对的,有市场,上马快,积累快。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工艺装备和技术的因素为民营钢铁的发展开辟了一条轻车熟路,使我们的发展能够做到投入少,上马快,产出快。今天我们用10~13亿元的投资,建设周期一年多不到2年,建成一个年产百万吨、生产普通棒线材的企业(前提是不搞矿,吃进口矿,不搞焦),为什么能做得到,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这里有其深刻的内涵,是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建设经验的积累、技术进步和外部条件的支撑(进口矿)。
例如,炼钢环节。炼钢顶吹转炉车间,由于连铸技术的成熟应用、炉衬的改进,寿命的延长,使得炼钢厂房面积大大缩小。溅渣护炉技术的应用使大部分转炉的炉龄提高到了5000炉以上,有的到万炉。
小方坯连铸今天能够成熟应用,更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过程,从引进设备到国内设备消化改进,促进炼钢水平的提高,到提出“以连铸为中心,炼钢是基础,设备是保证”的炼钢工作方针和相应轧钢设备的改造,大约经过了近20年时间。今天成熟了,进而发展到高效连铸,每流产量超过10万t的连铸机每台的投资只需2000万元。
从炉衬、连铸环节的成熟设备、成熟技术拿来我用,实现了省时、省力、省钱,2座60t转炉,不搞混铁炉,投资2~3亿元。再加上民营机制方面的优势,比如能国内做的设备决不引进,能自己做的设备决不外购,能自己施工的项目决不外委,所以同样规模的项目在民营企业投资要比国有企业省一半以上。
三、民营钢铁企业发展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考验,我国民营钢铁企业与发展初期的状况已大不相同,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总产量在稳步增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环节的技术经济指标大部分并不落后,像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有些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炼铁人炉焦比、喷煤比、高炉利用系数、转炉平均冶炼周期、连铸机作业率、轧机作业率、成材率位于同类企业前列。工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主体设备不落后,产品档次、品种结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进行着调整,一改过去以生产棒线材、窄带钢为主的状况,增加了中宽带钢、宽带钢、宽厚板轧机、无缝管、焊管、H型钢、特殊钢等等。
仅以宽带钢为例,目前已投产和正在建设的轧机就有江苏沙钢5000mm宽厚板、1700mm热连轧机,宁波建龙的4200mm宽厚板、1780mm热连轧机,南钢的3200mm中厚板炉卷轧机,山东日照的1580mm热连轧机,河北国丰的1450mm轧机,德龙、山西海鑫、河北港陆、新金,唐山轧钢等厂的1250mm轧机等等;唐山恒通厂年产超百万吨的冷轧镀锌生产线。
民营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在去年市场波动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要看到民营钢铁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小,所以企业的人均效率明显较好,包括企业人均销售收入、资产利润率等。特别是较大型的民营企业近几年发展速度更快,超过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这和民营钢铁企业机制灵活、建厂时间短,没有历史包袱等有很大关系。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民营钢铁企业发展面临问题,国家对钢铁行业实行宏观调控,压缩固定资产投资和过剩的生产能力,对环保、土地利用制订严格的政策。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如何采取措施,摸清市场,通过挖潜、改造、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已显得十分迫切。一个是当前生产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今后的发展路子怎么走,产品搞什么,怎么定位,如何应对产能过剩等等的问题,是到了冷静思考的时候了。
去年8月,笔者走访了河北省6家民营钢铁企业,尽管了解的情况很肤浅,但我觉得他们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这次调研的6家单位都是民营钢铁企业中的骨干,产量在200万t以上,最大的500万t以上(国丰)。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会用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能够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生产建设、产品定位、开拓市场、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等方面有着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找准了自己的位子,使我们看到钢铁企业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办事,就会不断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在生产发展中不过分追求规模,结合地区产品需求,产品定位在板带系列,4条窄带钢,从窄带到宽带,他们的发展战略是规模适度、突出专精、适应市场、绿色和谐。通过建设新的板带系统,改善环境,淘汰所有的小高炉、小转炉。
唐山恒通集团是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一个产量过百万吨冷轧板、镀锌板企业。该企业坚持走自己的路,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省下了大量投资,用国营一条半冷轧线的投资建成4条冷轧生产线。另外,在镀锌品种上下功夫,先后开发了镀锌、铝、硅和镀锌铝等品种,产品出口欧美。
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本地区铁矿资源优势,铁矿粉三分之二由本地供给,产品由带钢发展到H型钢,并逐步做到H型钢系列配套。
唐山建龙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以带钢为主导产品,并由热轧发展到冷轧,还开发了汽车大梁板、耐候钢等品种。由于厂地所限,该厂不过分追求规模,公司有着矿山优势,并十分注意综合利用,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推动企业发展,煤气发电装机达到2.7万kW,占用电量的20%,3座高炉压差发电投产后自发电量将达3.45万kW,占用电的25%。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综合本厂产品面向焊管生产企业的特点,正逐步实现带钢系列的配套,在850mm中宽带钢的基础上又建成1250mm宽带钢,产品定位在管线用钢,产品70%直销生产管材的企业。在生产环节上注意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他们在原料和运输并不理想的条件下,逐个环节降低成本,在烧结矿成本指标列同类企业下游的位置,经过炼铁、炼钢、轧钢等环节,到带钢成本却上升到全国同类企业同类产品的成本指标前列。
邯郸纵横钢铁有限公司在建设环境不利的条件下,短期内迅速建成了从烧结、炼铁、炼钢到两条中宽带的200万t能力的完整生产线。在品种开发上通过改善炼钢环节,生产出替代无缝钢管的焊管用优质带钢,还计划增加无缝钢管品种,以满足华北地区市场需求。另外江苏的淮钢、中天、雪丰等厂通过采取精炼措施,在转炉上增加优质钢的比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民营钢铁企业的经营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的特点,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经济效益,找准市场定位,以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特色占领市场份额。
民营企业发展中,按照国家有关发展政策和环保的要求,不能盲目追求规模,而是向品种、质量、增加高附加值和降低成本方面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顺应产业政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科技与环保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我国民营钢铁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后要从积极发展的角度看待民营企业,看到它的生命力。民营企业发展的前景是好的,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当然还有不足,世界商业报道[biz.icxo.com]比如重组问题、环保问题,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的问题等等,关键是下一步发展走什么路(规模、品种),要充分地进行市场调研,请一些专家对本厂的发展进行论证,要看到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现在并不是缺什么品种,而是你生产的品种有多大的竞争力,即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品种优势、创新优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