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0历史思考

时间:2019-05-15 04:0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P40历史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P40历史思考》。

第一篇:P40历史思考

P40历史思考:“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大灾难,留给我们民族、国家和人民的记忆是极其沉痛的。“文化大革命”对社会经济和民主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我们丧失了一次发展机遇,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灾难带来大反省。正是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进而确立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大革命”的“功劳”就在于为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反面教训和历史借鉴。

P35学先进、谈感想: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胡昭程、郭新吉、陈文松

教师节来临前的一天清晨,在湖南省桂东县,一队队少先队员、青年团员胸戴白花,自发来到位于县城西南方的宝塔山上,在一座坟墓前,他们庄严肃穆地献上他们亲手制作的花环。

这里,长眠着他们敬爱的一个人——桂东县原教育局局长胡昭程。

一个埋头数十年,在边远的贫困山区创造了教育奇迹的人。

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心,却又对自己的家人极为“冷漠”的人。

一个视事业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人。

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直到将自己52岁的本应健硕的身躯滋养他脚下深爱着的土地。

在这第十七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红网特推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胡昭程》大型连续报道,谨以此文献给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胡昭程同志。今天刊发第一篇《大山里的奇迹》。

地处湘粤赣边区的桂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17万人口之中至今仍有3.6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郴州市,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不通,去桂东”。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连鸟都飞不过”的地方,却创造了教育的奇迹:这里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巩固率99.9%;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8.1%。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80%以上的干打垒校舍得到改善;引进香港“苗圃行动”资金598万元,建成“苗圃希望小学”29所。2000年,全县高考录取率达85.48%;今年高考,仅桂东一中就有76人上了本科录取线。

由于教育的长足进展,促成该县党政一班人下定决心,每年以80%的财政收入作为教育投入。在当今教师队伍人心不稳之际,全县教师流失率却仅为千分之零点几。1998年,桂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实现“两基”目标,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两基”先进县;1999年4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桂东召开“全省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场会”,下发了《关于学习推广桂东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的通知》,全国各地数百个团组、数万名党政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先后到桂东来参观学习。

漫步在田间地头,只见一座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学校高高矗立,有如镶嵌着一粒粒明珠。此时此际,你怎么也不相信,这里是素有“湖南西藏”之称的桂东。难怪1999年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前来视察工作时,由衷地说:“桂东在贫困落后的地方办出了发达地区的教育,真了不起!”(郭新吉)

“为群众办事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

1972年秋冬,皖北凤台县遇上了罕见的内涝灾害:全县50多处内河堤坝纷纷溃破,30万亩粮田顷刻被淹,粮食急剧减产,许多灾民等待救济。

就在第二年的3月,郭新吉肩负党组织的重托,出任凤台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生产。到县上任的第二天,东方还没泛起鱼肚白的时候,郭新吉就到内涝最严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

一路上,看到受淹的粮田,就赤脚蹚水而过,了解灾情;碰上农民,就地一蹲,向农民问寒问暖;走进村庄,就往农家茅屋里一钻,往农民床沿上一坐,亲热地同农民聊起来……

在乡下跑了一圈,郭新吉认准了影响凤台经济发展的是水。他在县委常委会上提出:“凤台受害于水,治穷必先治水。”然而,凤台水利现状究竟如何?正确的治水良策是什么?大家的心里都没有底。郭新吉建议:“成立水利普查队,对全县水情深入调查,再作治水决策。”

于是,有100多人参加的县水利普查队宣告成立。郭新吉率领大家背着水壶,带着干粮,扛着标杆出发了。他们穿水田,过河湾,宿村头,象地质队员那样,辛苦踏勘着凤台县的山山水水,岗岗洼洼。

日复一日的奔波,通宵达旦地熬夜,使郭新吉患了颈椎骨病。为了不影响下乡,他瞒着大家不去医院就诊,嘱咐家人保密,自制了一个颈椎骨牵引套,走到哪带到哪儿,利用夜晚吊在门框或床头上牵引。两个月过去了,牵引套换了一个又一个,郭新吉的颈椎骨病没有好转,后颈部的头发却被牵引套磨去了大半。

一天深夜,奔波一天的郭新吉颈椎骨酸疼难忍,老伴心疼地说:“你病成了这个样子,住院休息几天吧!”郭新吉说:“我这点病是小事,全县水利普查才是大事。”第二天清晨,郭新吉又和水利工程师严正出了县城。他俩从禹王山下跨淮河,过东风湖,沿着焦岗湖绕了大半圈,足足走了35公里。一路上,郭新吉走村串户,兴致勃勃,直到下午4点钟才简单吃了顿午饭。回城的路上,颈椎骨阵阵酸疼,他仍然咬着牙走着、揉着。严工程师关心地说:“你身体不好,不要硬撑了,打个电话让县委小车来接一下吧!”郭新吉不同意:“为群众办点事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我们走着回去,还可以多了解一些情况。”就这样,他俩一路边走、边看、边问,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走回到县里。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奔波,郭新吉率领水利普查队,跑遍了全县的山水岗洼,终于摸清了全县境内五大自然水系的源和流,一个“岗洼结合,排灌结合,旱涝兼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水利建设蓝图绘制出来了。一场全县动员,干部、群众齐上阵的兴修水利高潮从此兴起。

在凤台,提起贯穿全县南北的“永幸河”,人们总会想起郭新吉。

1977年晚秋,永幸河枢纽工程方案一出台,就有人提出异议:“这次工程要切开淮北大堤,搞不好会掉脑袋的!”刚接任县委书记的郭新吉坚定地回答:“枢纽工程一定要上,不上,永幸河等于白挖。出了问题,我负责!”郭新吉深深知道,淮北大堤切开后,必须在汛期到来之前重新合拢,否则将直接危及两淮煤田、京沪干线,责任重大啊!为了抢时间,争速度,郭新吉和县委一班人吃住在工地,拉着装满石头的板车,行进在运石队伍最前列。

一场浇灌闸板的硬仗打响了。整整三天三夜,郭新吉没有离开过工地,饿了他就啃一口干馍,困了就靠在木板上打个盹,就在第一块闸板竣工之际,郭新吉因疲劳过度倒在闸板上,头脸摔青了几块,左臂韧带严重损伤。县委的同志要送他进医院,郭新吉哪里肯:“这里就是战场,我决不能离开!”就这样,他拖着摔伤的身体,一直坚持到淮北大堤汛前安全合拢,枢纽工程顺利建成。

凤台县委的同志都知道,每年夏秋时节的防汛工作消耗了郭新吉大量精力。凤台是沿淮低洼地区,每临汛期,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都令郭新吉夜不能寐。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带领县委一班人战斗在防汛最前线,夜里守在电话机旁休息;他曾在险要地段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直到水退堤安;他曾带着县委一班人,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到灾区察看水情,把救灾物资送往灾区。

有年秋天,江淮地区连降大雨,沿淮各地相继溃堤、行洪。就在东风湖行洪的第二天,郭新吉担心行洪区还有人没撤离,又冒险乘木船前往察看。船行至行洪口处,由于水位落差很大,船体打横、倾斜,船上4根缆绳一下崩断3根。在危急时刻,郭新吉沉着指挥,仅靠一根缆绳的拉力,将船划出急流漩涡。事后,人们才知道郭新吉不会游泳,都埋怨他不该去冒险。郭新吉却认真地说:“我不去看看,就不放心,就是失职呀!”

“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

凡是跟郭新吉一块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的特点:越是边远、贫困的乡村,他越爱去,而且总是徒步下乡。一次,郭新吉去边远的尚塘乡,办公室派了吉普车,郭新吉不肯:“贫困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解决,我们坐小车下乡会脱离群众。再说,徒步下乡也易于接近群众,了解情况。”这一天,他徒步走了80多里地。

每当下乡,他总是便饭从简或带上水壶和干馍,从不给村干部和农民添麻烦。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讲:“大吃大喝就把共产党人的本色给吃光了,把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吃掉了。”一次,郭新吉到钱庙乡检查防汛工作,跑了一天没吃饭,村干部很不过意,瞒着郭新吉抓只家养的鸡杀了。菜端上来,郭新吉坚决不吃:“小鸡端走,下碗青菜面,不然我走了。”村干部无奈,只好照办。

毛集乡小花庄因为穷,是全县有名的“光棍村”。郭新吉到村里访农户,跑田头,帮助村里分析原因:一是水利设施差,无抗旱排涝能力;二是水稻面积少,粮食产量低,打这以后,郭新吉常来小花庄,带领群众修水渠,建电站,旱田改水田,扩大水稻面积。两年后,小花庄水利配套,稻花飘香,农业生产打了个翻身仗,邻乡的姑娘也一个个嫁到了小花庄。

徐桥村是凤台县有名的穷地方,郭新吉在徐桥蹲点,帮他们规划了两座电灌站,发动群众挖了5条引水渠。1977年秋,徐桥人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第一次不吃救济粮了。秋后的党支部会上,人们情不自禁地谈起了郭新吉,决定派老党员徐文良送50公斤最好的大米给郭书记尝尝。谁知老徐竟被郭新吉挡在门外。老徐说,“这米是你带领咱们栽下的,今年水稻丰收,大伙都有这份心意,你不收,俺无法向支部和乡亲们交待!”郭新吉很受感动,他按国家大米价格付了钱和粮票,留徐文良吃了顿饭。老徐临走时郭新吉交待:“今后不准再送米来。”

东风湖行洪区群众的居住问题,始终是郭新吉的一块心病,目睹洪水泛滥后的断垣残壁,郭新吉流下了眼泪。他沉重地对乡干部说:“不能改变行洪区的面貌,党派我们来干什么!”

随后,郭新吉带领县委、县政府调查组进驻行洪区,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最后形成了因地制宜、分而治之的方案:靠近便峡段行洪堤的河口、张王、何台村就地筑庄台;紧靠淮河大堤的塘沿、刘岗、大桥村全部迁入大堤内;董岗、徐大郢、三拐、后拐村因面积大、人口多,筑保村圩;石湾村因淮河干道拓宽迁往河东山上。

“认准的事坚决干!”郭新吉和县委一班人上工地参加劳动,带领群众大干了两个春秋,改变了行洪区的面貌。1983年秋后的一天,郭新吉带领县委一班人到东风湖察看水情,一位老大娘拉着郭新吉的手感激地说:“这下好喽,洪水治住了,咱们的日子好过了,还是共产党好啊!”郭新吉深情地对大家说:“咱们办了一点应办的事,老百姓都忘不了。党的干部只有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依赖!”

“打铁需要本身硬”

早在1987年,郭新吉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不以权谋私;不损公肥私,假公济私;不收受贿赂礼品。这“三不”,始终融贯在他的言行中,影响着县委一班人。

郭新吉刚调入凤台工作时,老伴和6个孩子都没有工作,全家仅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经济上比较紧张。有关部门的同志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想给郭新吉老伴安排干临时工。郭新吉知道后制止说:“我老伴不识字,不够条件,不能因为我是书记就照顾她。”

郭新吉“文革”中受冲击,他的大女儿当时年岁小,因惊恐刺激过度,后来患有精神病。有位厂长想减轻他一点家庭负担,准备给他大女儿安排个工作。郭新吉闻讯,找到这个厂长:“女儿不能工作,不能白拿国家的钱!”

郭新吉的六弟从小脸被狼咬去半边,父母又早年去世,一直由郭新吉抚养。前些年与外地一位农村姑娘成了家。郭新吉调到凤台工作后,有人好心背着郭新吉将其弟媳的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郭新吉发现后,立即找到公安部门,将弟媳的城镇户口注销了。回到家,老伴哭着说:“六弟从小残疾,好不容易成了家。这户口一销,不是拆散了这个家吗?!”

郭新吉鼻子一阵发酸,但他仍坚定地同老伴和六弟说:“我不能因为是领导就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你们不是也恨不正之风吗?我若这样搞,你们恨不恨?你们不恨群众恨!”郭新吉的肺腑之言,得到了亲人的理解。不久,包括郭新吉六弟媳在内的清理农转非名单张榜公布出来,引起了很大震动,不仅教育了广大干部,也促进了全县社会风气的好转。

有年冬天,郭新吉四弟的女儿从河南老家赶到凤台求伯伯给找个工作。侄女在家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老伴沉不住气了,便把这事跟县福利院院长方志平透露了。老方快人快语:“行!跟老郭通通气,我把你侄女安排到福利纸袋厂做临时工。”谁知郭新吉听了一口回绝:“不行!她没受这个照顾的资格。”郭新吉的四弟知道了这件事,生气地瞒着郭新吉找老方让侄女当上了临时工。一个月以后,这事被郭新吉发现了,他先是对老伴发了一通火,然后又找到方志平,让老方辞掉了侄女。

在凤台县直机关,人们至今谈起郭新吉两封家信的事,仍赞不绝口。那日郭新吉任县委书记期间。有一天,他开会抽不出身,就让公务员帮寄两封家信,同时交2角钱买邮票。公务员说:“办公室邮票现成的,干嘛还要买?”郭新吉认真地说:“公是公,私是私,我这是私人家信,不能用公家的邮票。”

郭新吉在县委工作十几年,自己很少坐小车,对于家属、孩子要求更严,就是顺便搭一下车也不准。1980年,郭新吉在阜阳工作的一个儿子回来探亲,回去时恰好赶上县委小车去阜阳办事,司机提出车上有空位,可以把他带回去。可郭新吉却去买了张车票,让孩子挤上长途汽车。郭新吉说:“这对家属、孩子有好处,不能让他们养成一种优越感。”

原县委党校食堂的4间草顶泥墙仓库,郭新吉一家老小在里面一住就是11年。1984年,县里有计划地翻修危房,其中也包括郭新吉的住房。当时,县里安排郭新吉暂时住进招待所,郭新吉诚恳地说:“不必添麻烦了,这点困难我自己能克服。”三九寒天,郭新吉借来一

(陈文松)

生前,作为一位领导,他从来不为个人捞半点好处,却为一个企业的复兴立下汗马功劳;作为一位船舰工程专家,为造船事业默默地耕耘,留下“我不甘心”的遗言„„英年早逝,他被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被誉为“船魂”。

他,便是原大连造船厂的厂长陈文松。即便在他离开人世17年后的今天,他也没有被人忘记。

风霜雪雨铸船魂

陈文松,1942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965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船电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大连造船厂工作。在此后的20年间,历任电工车间技术员、船舶电气主管工艺员、厂船舶设计工艺研究所设计员、电工车间生产技术副主任、总工程师助理等职。作为中国舰船工程专家,海军新一代舰船主要设计者和建造总指挥,长期奋战在军工科研生产一线,曾带领员工在两年内连续完工两艘导弹驱舰,创造了海军主力战舰建造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纪录。

1985年,国际造船业跌入低谷。大连造船厂也因为与其签约的船东倒闭、弃船,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处境。这时,有些船东企图利用这一时机低价购船,不断来造船厂询价。很多人认为机遇难得,主张多接一些出口船。作为经营副厂长的陈文松认为,此时接船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能使船厂的包袱越背越重。他提出了“暂时紧缩造船,不接赔本船”的经营策略。这期间,工厂大力发展修船业,修船产值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多种经营打入石化、冶金、能源等大型设备领域,形成了锅炉、压力容器、炼钢转炉、大型钢结构件等支柱性产品。

1988年,国际船舶市场出现了转机,不少船厂开始成批量地承接出口船。陈文松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认为目前船价上涨的趋势仍在继续,而且设备和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上升,大批量接船的时机并不成熟,不久,船价还会继续大幅度上升。当时,挪威梅丽普斯船社要求与他们签一批成品油轮的合同,陈文松协助厂长制定了“批量谈,单艘签”的正确策略。形势如陈文松预料的那样,国际船舶市场的价格很快大幅度上升。陈文松当机立断,提出了“抓住时机,尽快接船,全力以赴扩大造船比重”的生产经营策略,一举谈成了9.8万吨、4.4万吨两型4艘出口船及国内5艘3.5万吨散货船建造合同,出口成交额达1.18亿美元。

1991年,海湾战争刚结束,国际航运业局势很不明朗,国内外许多船厂在等待观望。陈文松认为国际航运业的繁荣局面即将开始,带领大家率先签订了一艘6万吨原油轮合同,为国内造船业开了个好头。此后,他又抓住船舶市场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关键时机,连续承接了7艘,共34万吨的造船合同,使1994年前的任务全部饱和。1991年,船厂经济效益是上年的2.5倍,创历史最高纪录。

陈文松常说“要让企业适应市场,不能要求市场服从于企业。”他要求经营处的有关人员“不要当坐商,要当行商。要深入到市场和客户中,广泛进行调查研究,不能等人家把饭喂到口中。”他不仅要求下属这样做,而且经常亲自带队出去,了解市场,走访客户,把握住国内外船舶市场的脉搏。船厂干部职工们说,大连造船厂能够冲出困境,效益连年递增,陈文松厂长立下了大功。

心中无我松高洁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公而忘私,清正廉洁。这是职工们对陈文松最突出的印象。正因为如此,职工们不仅将他当作领导,更是可以推心置腹的兄长。

李庆德,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水运部部长。谈起陈文松,满心的敬佩。“我们在一起很多年,从来就没见过他摆过领导架子,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老大哥。”

1985年,陈文松带队前往日本“AOTS”协会学习先进技术。在102天里,李庆德与陈文松朝夕相处。“那时他是临时党支部书记,我是支委。几乎每天我们都在一起研究讨论。”

在日本学习的102天,他们能不坐车就不坐,能找到低价房间就不住高级房间,省下的外汇全部交了公。几年来,陈文松为工厂精打细算,仅出差、谈判、签约就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但却从没为个人捞取半点好处 他的家除了一台彩电外,几乎找不出其他电器产品。

1991年,船厂效益好起来,厂务会议决定购置一台好一点的小车。陈文松一直压着。后来用这笔钱为厂里买来两台救护车、一台面包车。

1992年“五一”前夕,厂里一艘船下水,一艘船交工,陈文松一高兴,破天荒地抽出半天时间,陪爱人打“的士”去看一位老朋友。老朋友惊呆了——这么大厂的厂长,出门竟然打“的士”。70多岁的老岳母回沈阳时,家人想用厂里的小车送老人到车站。没想到陈文松却正色道“小车是公家办公用的,厂长私事不能随便用。”他和儿子硬是挤公汽送老人到车站。

陈文松把关心职工的生活和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凡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事,他总是挂在心上。为职工建房,他亲自过问,每年两次带领有关人员到现场察看,解决问题;每次新船试航归来,无论是赤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夜,他总是到码头迎接慰问,哪怕等到下半夜。

常使员工泪满襟

长期的辛劳,没有压垮陈文松的意志,却压垮了他的身体。“他住院时我去探视,他看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甘心啊!’。”每每想到陈文松49岁便因病去世、每每想到老大哥临终前的遗言,李庆德便感慨万千。

李庆德回忆说,那个时候,船厂每周三休息,但陈文松几乎从来没有使用过休息的权利。正是在陈文松的带动下,全厂职工苦干实干,为造船厂走出低谷奠定了基础。“每次新船试航归来,无论是赤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夜,他总是到码头迎接慰问,哪怕等到下半夜;每次需要加班加点,他都会亲临一线。工人们一看厂长身先士卒,无不干劲十足。”

李庆德说,回想起那时候,陈文松的脸色总是不好,“灰暗灰暗的”,而且烟抽得很重。“我劝过他戒烟或少抽烟,但他总是说很难„„”说着说着,李庆德低下了头,“我知道,这是因为他总在思考,他对别人的关心总是无微不至,但却很少和别人讲自己的难处。他的身体是累坏的、憋坏的。” 的确,即便在癌症病魔缠身的情况下,陈文松仍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工作。他先后被授予大连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企业管理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光荣称号。1991年代表大连市工交先进企业赴京领取“五一”劳动奖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身体一直都不好,但总是自己扛着,从不和别人说。所以,直到最后他住院了,我们才知道„„”说到这里,李庆德已无法再说下去。

1992年10月8日,陈文松病逝于大连,终年49岁。陈文松去世后,大连造船厂党委、中共大连市委、辽宁省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党组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党组先后作出向陈文松学习的决定;中共大连市委授予他优秀党员干部荣誉称号;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李岚清为陈文松题了词。在一部介绍他的先进事迹的录像片上,李岚清题写“船魂”作为片名。

块油布,搭起了一间帐篷,一家人在里面住了一个冬天。

打铁需要本身硬。郭新吉始终认为,作为县委书记,只有严以律己,带头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才能要求大家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他时常嘱咐老伴和孩子,任何人送东西都一概拒收。一天晚上,郭新吉家来了一位基层干部,拎了一包土特产品,想请郭新吉为他爱人的“农转非”说说话。郭新吉直言相告:“你爱人能不能转为城镇户口,这要看符不符合户口政策,要由公安部门来研究决定,不是我能帮忙的事。请你把东西拿走。”这位干部执意要把土特产留下。郭新吉火了,不客气地说:“你若放在这里,我明天拎到县委门口给你曝光。”这位干部很尴尬,只好拎着东西走了。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知道郭新吉是个软硬不吃的“怪人”。再也没有人敢给他行贿、送礼了。

“人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

1986年12月,郭新吉离休了。离休后,为了让子女们集中精力工作,他主动分担了家庭购买煤、粮、菜的任务。一天,他拉着板车去几里外的煤场拉煤,因为买煤的人多,他就拉车站在最后面排队。煤场的认出是郭书记,惊讶地说:“老书记,你这样大岁数,自己来拉什么煤,待会儿我们给你送去。”郭新吉说:“谢谢你们,别人能排队拉煤,我为什么不能。”他硬是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一个人把煤拉回家。

郭新吉离休后,家里也曾热闹过一阵子。有人给他送来了顾问之类的聘书,有人来请他挂个名誉职务。郭新吉一一谢绝。一天晚上,一位自称是某公司经理的人来到郭新吉家,想请他帮忙“办点事”,并保证“不会亏待”。郭新吉回绝后,这个人指着郭新吉破旧的家具说:“你马列了一辈子管什么用?现在离休了,也该活套活套了。”郭新吉说:“我人虽然离休了,但我思想不能离休,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不能干给党抹黑的事。”

凤台淮河大桥建设期间,郭新吉工作过的阜阳县一个建筑单位的同志来找他说:“老领导,大桥建设工程量大,劳驾你动动嘴给我们搞一个工程干,办好了给你2000元辛苦费。”郭新吉眉头一皱,说:“这事我绝对不能干,那不是共产党员干的事。况且我已经离休了,不管大桥建设的事。”他还劝告说:“作为老领导,我要求你不要拿这钱去腐蚀别的干部。”一席话,说得那位同志尴尬而去。

然而只要是党的需要,郭新吉总是主动请战,不讲价钱。去年10月下旬,王集乡东朱、王郢两个村的干部多次向县里反映,由于新集煤矿征地,两村之间的水系被打乱,直接影响了1000多亩土地的水利灌溉,急需县里帮助解决,县里为此请郭书记“出山”作参谋。“老水利”郭新吉实地察看后,提出在两村两边建一个电灌站,既能避开塌陷区、工矿区、生活区,又不影响领近村。县政府很快批准此方案,建成了电灌站,有了好的效益。当地农民感激地说:“老书记又为俺们办了桩好事!”

城北乡岗湖、南金两个村群众的温饱问题一直没解决,郭新吉离休后始终记挂着这里的群众。1988年春,郭新吉将儿女们给他买冰箱的3000元钱拿来,又从亲戚朋友家借来2000元钱,牵头承包了九里湾内的62亩沼泽沟塘。当初的九里湾杂草丛生,蚊虫多。郭新吉每天起早揣上两个馒头,带上一壶白开水,晚上披着余晖归。烈日下,他光着脊梁板在鱼塘拔苇根,除杂草。脚被苇根扎破了,撕块布条缠一缠;腿被虫咬肿了,抹上一点红药水、风油精;细雨中,他披块塑料布,肩扛大铁锹,看渠放水。他曾三下焦岗湖,四上城北湖,向渔业工程师求教,回来边学边实践。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62亩精养鱼塘终于出现在九里湾内。当年投放的400万尾毛仔,当年就有了效益。去年夏,郭新吉按股份第一次分得九里湾养鱼红利500元,他家都未回,悄悄把这笔钱送给岗湖村小学。

在郭新吉的示范带动下,九里湾内的2000亩沼泽洼塘得到了全面开发,两年时间,精养鱼塘由62亩发展到170亩。同时,随着鱼塘的开发,水源问题的解决,带动了九里湾内蔬菜生产的大发展。长达2.5公里的鱼塘两岸,四季蔬菜郁郁葱葱,种菜面积已达400亩。九里湾内的老百姓每年人均增加收入150元。看到两个村的农民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今年4月,郭新吉主动将62亩鱼塘连同固定资产全部移交给县水利部门。岗湖等村群众动情地说:“多好的县委书记呦,离休了还想着咱老百姓。”

今年春天,县里决定利用焦岗湖的水面资源,加快开发鱼场。为了摸清焦岗湖的资源情况,给县委提供决策参考,郭新吉打算同县人大几位领导一起去实地考察。不巧,这时天连降大雨,他的关节炎复发了,又患了前列腺炎。连解小便都疼痛难忍。一天清晨,县人大一位同志来邀他出门,老伴小声说:“老郭病得厉害,不能出门!”

躺在床上的郭新吉听到了,硬撑着下了床,冲着老伴说:“你怎么说我不能出门,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老伴生气地说:“你早已离休,还操那么多心,不要命啦!”

郭新吉急了,对老伴说:“离休就不能革命了?咱们县还不富裕,我这个老党员还能为老百姓办点事。”

老伴拗不过他,心疼地望着他消失在雨雾中…… P30小议论: “大跃进”给我们带来什么教训

“大跃进”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是A.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B.制定经济建设方针要符合现实国情.C.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教训:急功近利,不坚持实事求是的严重后果。

影响:这场运动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一些地区农田荒废,生产衰退。片面强调发展钢铁工业,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十分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第二篇:感悟历史 思考未来

感悟历史 思考未来

——读《苦难辉煌》有感

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的新著《苦难辉煌》以空前复杂的历史变局为背景,以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主线,以独特视角审视了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

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的共产党,也不是第一个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政党,但是在完全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尤其是苏联)的中国国情下,党的发展路线确实毫无先例可循的。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许多挫折和失败便理应成为一种必然,而克服这些挫折和失败重新站起来进行革命的努力便是我党发展所必须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必然并不是指完全无法避免的,而是指很难避免,几乎无法避免的事情;而所谓的必须,也是指那些正确的决策与行动。

从党发展的整体的角度去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还不到100周年,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党,无论是萌芽阶段的建党初期还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党都面临着严峻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才能一直前进着,遇到挫折与失败是必不可免的,无可厚非的;而在经历过这么多的磨砺之后,我党仍然能够指引中国人民不断走向民主富强,正是因为我党总能及时纠正错误,作出正确的行动,所以说我党拥有强大而不可战胜的生命力,我党是中华民族值得信赖和依靠的领导核心。

从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角度去分析,中国共产党任何的成长阶段也没有脱离必然和必须的规律,而且建国前后,党所走过的路程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个阶段党都是波折的、崎岖的道路上前行,但也都是在挫折和苦难中不但成长、坚强。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初期,虽然我们有明确的民主革命的目标,但是我们党的力量还很弱小,无法独立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与其他革命力量合作是一种必然。同时,为了不被其他势力同化,我党必须确定完善的合作体系,使自己的革命力量能在合作中保留甚至加强,“党内合作”便是当时作出的正确的决策。

可惜在中山先生去世,蒋介石逐步成为国民党统治者之后,国共合作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痕,那时,如何使共产党员在即将破裂的合作中全身而退是最重要的问题,可惜当时党的领导人没能认清蒋介石的真面目,不断妥协,以致增长了蒋的气焰,不仅错过了一个壮大我党势力的大好时机,还是我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次大革命的失败,正是我党在对待革命发展趋势下的必然事件没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的惨痛教训!四一二政变之后,革命进入低潮,党的领导集团总结以往犯下的“右”倾主义错误,决定进行武装反抗,在漫长的武装斗争中,我党所经受的种种失败和挫折都是一个新生的武装力量所难以避免的,走些弯路、错路也是符合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一种必然,可贵的是,共产党人在摸索中不断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终于在毛主席的指引下走上了正确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而在此之后,“左”倾错误的弥漫使正在壮大的党又一次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北上,取得了闻名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又一次,党的正确决策为以后的革命保留了宝贵的力量。从此以后,革命的形式渐渐明朗,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斗争经验,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自卫战争中基本准确的分析了国内的形式,并且对每一次的挫折和失败都采取的正确的应对措施,推进民主革命一步一步走向最后的胜利。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党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开始了新的探索。以前在战争中积累的经验在和平的发展时代已经不能发挥主导作用了,稚嫩的新中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次新的磨难,十年内乱由此而生。这十年使党内的的先进分子充分认识到,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党的主要任务,我们党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民族经济,带领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更正了以前的错误,为新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也使我们的党在自强不息、兼容并包的环境中继续茁壮的成长起来,一直到今天。

当党和国家再一次面对如今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式的时候,当党和国家再一次进入低迷的旋窝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党是一个新生的党,是一个从事着开天辟地的大事业的党,我们没有历史的经验可循,只能在摸索中前进,这一特性就决定着我们党不可避免的要犯一些错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群众应该了解,党的成长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是现在,等待我们党去探索的路还是很长很长,这种现实状况不是以党的主观意识所转变的,不能因为党有错误就脱离党的领导,甚至背叛党;同时我们的党在面临如今的例如腐败的一些问题上,也必须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不怕困难、勇于面对的精神,正视自己的错误,态度坚决的进行改革,全新全意为我们的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如此,中国共产党的信心与力量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必然”和“必须”中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领导的道路才能越走越长。

青安中队:佘广龙 2010年8月25日

第三篇: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思考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思考

——关于科学技术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

什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周恩来在探讨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时都自然而然地联系到科学技术现代化。他关于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观点,是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升华得出的重要结论。科学技术现代化主要是指把世界科学最先进的成就介绍到中国各个部门中来,用世界最新的技术把中国各个方面装备起来,使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时,周恩来所指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标志是掌握和运用原子、电子、超音速等现代的科学技术。1962年6月8日,周恩来说:“现在既不是三十年代,也不是四十年代,接近七十年代了,是原子、电子时代,技术水平提高很快,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没有的。原子、电子时代,改变了很多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能是逐步实现,逐步提高,不可能一步攀登高峰,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93页。这里他不仅指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标志,而且提出了“逐步实现,逐步提高”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占5.2%;应用研究占17.0%;试验发展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 R&D经费总支出的60.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企业逐步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 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

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而在中国现代化中,科学技术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

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成果,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概括来说,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强大驱动力,它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

第四篇:关于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思考

关于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思考 编码:研究类型:中图分类号: 摘要:什么是阅读能力?制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原因有那些?怎样阅读试题中的材料?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精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质疑、调查、求证、研究能力;日常学习中应当怎样学习历史;教师也应当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应当博览图书,涉猎处理时意外的书籍,包括政治、文学、地理、美学、自然科学等,做个“杂家”,才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现行初高中历史教材对中学历史教学和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负面影响。针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阅读能力精读课本史料阅读方法杂家负面影响改进措施近几年来,随着西安市中考历史试题难度和灵活程度的逐年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感觉到学习力历史比较吃力。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做材料阅读题上畏难情绪严重,那么,是什么制约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历史阅读能力?它是学生在阅读历史史料(文字、图片、表格、地图、柱状图、曲线图表等等)时,是否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按照要求(考试试题的要求或者学习中的疑问)有效而全面地提取历史信息,并将所提取的信息根据要求进行整理、组织、科学的综合分析、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且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清晰的表达。

其次,要清楚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历史教学而言,我认为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原因很多,有以下几点:

(1)教师在教学中不太注重学生对课本的精读训练,很多时候没有将课本当做阅读材料来讲解,尤其是忽视对阅读文字的学习,这是对教材极大的浪费。例如初中八年级下册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最后一目“中世纪的花朵”第一段阅读部分的内容就是一则很好的材料,其内容包含了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时间、地域、位置、形成方式、城市的主要功能、在这些城市形成后所产生的社会矛盾以及城市斗争,教师可以很好的用这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知识点,同时还可以与东方中国古代城市做一一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原因,认识东西方由于经济的差异而引起在城市建设、社会矛盾方面的不同。(2)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怎样阅读

阅读的过程首先是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其包括构成历史的一些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的身份、历史事件的过程、结果、信息提供者的观点、材料的来源、立场等。第二是将各种信息整合,依据信息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方法:如综合法、分类法、归纳法、排列法等,找出各种信息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信息间的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等。并依据所学知识、概念、理论,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上述的阅读的步奏很多学生好像不太清楚,教师当中也有一些模糊(我在日常听课、讨论中了解的)。

第三,对于学习历史应当从哪些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民族关系、宗教、种族矛盾等等)或者那些知识点(如时间、人物、原因、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等)去掌握,很多学生到了初中毕业了还是不知道,这是很让人担心的,因为它会影响到学生的今后的学习,影响到学生走向社会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自身对历史信息(史料和史论)的质疑、调查、求证以及研究的能力欠缺,对所教知识和理论的认知不足,影响到了教学,也影响了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以及一些史料的解密,人们对以前既有的观点逐渐有了新的解读,甚至是质疑,如对1950---1952年的土改是否正确?在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1949年12月,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上书毛泽东,劝阻土改。他认为中国的土地不是分配不均,而是人口太多,土地太少,农村劳力大量剩余。应当节制生育、优生优育,同时发展其他产业,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如果平分土地,会将劳力束缚在土地上,阻碍中国工业化。平分土地后,土地细化,难实行机械化,且农民在小块土地上没有致富的可能,对土地长远投资缺乏热忱,土地将退化。再者,土地改革后,由于失却了地主富农的累进赋税,将给国家税收带来困难。他认为,当时共产党的文件和政要的讲话,都引用莫须有的调查,认定不到乡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至80%的土地(这些数据在我们现行的历史教材中依然刊印着,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9页)。经过多次重复而被误认为事实的虚言,令董愤愤不已。他指出,根据民国时期土地委员会在16省,163个县,175万多户农户中举行的调查结果,35.6%的农户拥有五亩以下耕地,24%农户拥有五至十亩,13%农户拥有十至15亩,一千亩以上的大地主只占0.02%①。这一调查和他在四川,江西等农村的考察近似。如今可查的数据,包括土改时期的调查,都证明了董的观点。“质疑”在历史发展中的缺失和无力,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政策上的巨大失误、财产上巨大损失和发展机遇的错失,让人扼腕。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当时中国大多数地主富农是农村的先进生产力,必发挥其作用而非打倒;他们的财产和土地不可侵犯,他们应当受到尊重,而不是被羞辱,被残酷地斗争。由于革命的需要,中共的理论家往往将地主丑化、恶魔化,其实,中国的优秀人才,许多来自地富家庭。地主中有为富不仁的,只是少数,这对海外学者,不过是常识;然而在国内,地主就是“黄世仁”那样的大坏蛋,将阶级斗争观点绝对化导致土改中斗地主扩大化,将地主的土地,房屋,生产工具及私人物品统统没收,分给贫农和无业游民,令有些收取不义之财者获得暂时的好处,却令他们失却了良知,这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颠覆。在此过程中一种非常不好的思想观念深深地刻入中国人的心理:一个群体可以以一种所谓的正义的合法的名义没收、剥夺另一个群体或者个人的财产、甚至性命,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念在这场运动中荡然无存。权利应是至高无上的,但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犯罪是合理合法的,法制观念在中国国家层面和普通人的思想中是非常淡薄的。这场土地革命也强化了革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而忽视了改良对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意义。

对某一历史现象科学认识体现在反思与求证这种历史现象是否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曾经评价“圈地运动”是一场“农业革命”,这是基于“圈地运动”对英国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推动的科学的认识,董时进主张用技术手段改进农业,如推广良种,兴修水利,提高复种指数,推广美国式的农场,实现机械化、化学化,这是他基于对英国农业发展历史的认识基础上的科学观点。看今天中国不是这样吗?

第四,关于董时进致信毛泽东的这段历史我们很少知道,因为我们很难得到这方面的史料。有人认为是康有为毁掉了变法。有人说荣禄和李鸿章是戊戌改革的鼎力拥护者。清廷灭亡的教训,是常见的话题。话题内容,最后往往不免被拔高到民心向背的层面上来。但民心的向背,与清廷的灭亡其实没什么必然关系。真正亡掉清廷的,是组织化的士绅,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抛弃清廷,远不能代表民意。这些观点有谁认可呢?这些颠覆性的史论可能有些人可能会反对,我在这里不置可否,有人认为这是谬论,那是因为他接受了教材中的论点,他看到的是他只能看到的史料。上述历史学家的“史论”的呈现,是因为历史学家掌握的史料比我们多。历史学家更接近真相。所以我认为史料是历史教学中的核心。我们你的阅读能力差,是我们见到的史料少,制约了你我们的思考和判断。

中国五千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和王朝更迭

(4)教师应了解一些与历史相关的知识,如地理知识:熟悉了解世界地图、中国和世界的地形地貌状况,对于认识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何能成为唯一一个保留古老文明的国家,是和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地形有关,中国东南是大海,西面、北面是高原和大漠,不易被外来文化冲击。而古代中国境内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北方游牧文明和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引起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更迭。上图:“中国五千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和王朝更迭”就能够说明问题。当气候温暖且稳定时,王朝稳定,南北矛盾缓和,当气候剧烈变动时,王朝政治不稳,南北之间的战争频发。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气候与自然灾害的联系,这些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②

总之,历史是一门涉及知识面较广的庞杂的学科,仅仅掌握历史知识本身是不够的,如若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科内的所谓的“近亲繁殖”,这对于我们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教师也应当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应当博览图书,涉猎历史以外的书籍,包括政治、文学、地理、美学、自然科学等,做个“杂家”,才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而且你给学生讲述的历史是全面的、丰富多彩的,你才能够打开学生认知历史的思维枷锁。

(5)教师主动开发寻找和开发历史材料的时间、主动性、能力等等都欠缺,教师和学生平时所做的题和题型都是“熟题”。常做熟题会使学生和教师的养成思维定势或者惯性思维,不易全面的,全新的角度认识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成绩非常不利的。从客观的方面看,很多一线历史老师对西安市现行的历史教材都会诟病的。

首先,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中历史教材是脱节的。高中的历史教材是专题史,这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求很高,而初中历史教材从知识总量来看太过单薄,不足以支撑高中的历史学习。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编写的的也是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仅仅通过课本的阅读,很难将许多历史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六年下来,很多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是混乱的,这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失败。我认为历史教育应当“重史料”,把重点放在“史料”上,通过大量史料把历史真相还原给学生,教给学生在史料面前解释和认识历史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不应当过于重“论”,应当罗列一些史学家的不同观点供学生学习、批判。历史教育不应是灌输式的,而是批判式的,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认识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英国在历史教育中推行“史证教学法”,通过史料认识历史,培养历史反思能力,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明辨制约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这一点我很赞同。

其次历史课本的编排不合理、不科学。如初三世界史先学习资产阶级革命,再学习启蒙运动(北师大版),这是不符合历史认知规律的,在学生的历史认知上会给学生错误的信息。当学生学习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会有疑问,联合国是怎么回事?当学习鸦片战争的原因时,学生会问工业革命又是怎么回事?这些疑问是因为初中教材安排上的错误造成的,应当先学习世界史再学习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中学习较好。高中的专题史教材更是将历史的时序打乱,给在历史学科基础薄弱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困难。在历史思维能力中,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年代学是组织历史思维的智力前提。

再次,在选材方面,应当注意不同历史时期各大洲、国家、地区、民族的相对平衡;尽量顾及人类社会的主要领域,即社会、科学或技术、经济、政治,以及哲学(或宗教或美学)方面的活动。要涉及人类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如领袖、人民、穷人、富人、男子、妇女和各族群的历史贡献。选材平衡了,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历史的面貌。才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历史即:1.延续与变化;2.地理与历史的关系;3.政治和社会制度;4.宗教与跟人价值观;5.经济和技术;6.文化的多样性;7.全球的互动;8.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9.艺术与文学。在此基础上才有条件谈培养学生的全面的、理性的、科学的对历史认知

虽然现在历史教学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即历史教学不能仅教教材,而应当用教材教,但是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原因有:

1、时间不允许。初中每周两节,高一高二也是每周两节,高三每周五节,学校规定初中是不允许有课外作业的,初、高中的数理化英的课业负担很重,将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挤压的几乎没有,学生很难有时间从网络、课外书、电视、报纸中汲取用于补充教材的历史知识。

2、学生不够重视,历史占分比重小,入门门槛低,每个学生都认为好学,其实不然。

3、中考试题逐年加大,有高考化趋势,超越了初中生的理解能力。

4、为应试编写的高中课本在没有通史基础的学生那里,学习起来是显得杂乱无章,很难让学生对历史有兴趣。试想,没有对大量的鲜活的历史史实的感知、没有大量的有机联系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就不会有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首先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是完善教材的不足,叙述教材留给学生学生的空白(这些空白是必须补上的)只有这样的工作完成了,才能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改进措施: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的能力的提高应当是全面的。

(1)要对历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即通史是必须要熟知的。中学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主张重读大学教材,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做到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平衡。

(2)博览群书,做一个杂家,这样你给学生讲述的历史是全面的、丰富多彩的,你才能够打开学生认知历史的思维枷锁。

(3)经常做中、高考题,把握考试的动向,辅导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4)提高你的讲课的趣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是你的课堂有感召力,有吸引力,让学生上历史课不累、轻松、愉快。参考文献:

①《董时进致信毛泽东谈土改》(《炎黄春秋》2011年第四期)

②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 1973(2)226—256

第五篇:暑假思想汇报:感悟历史,思考未来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在世纪会堂听了常家树教授做的《中国的崛起》这一讲座,让我重温了中国***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那段辉煌与苦难并存的历史,让我想起中国***初创时那段不眠的历史。中国***成立时,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又有多少人相信,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能够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正是这百折不挠的历程,却早已昭示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0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才有了30年前辉煌开始的改革开放,才有了今天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英勇献身。中国革命最辉煌的光芒,不是我们这支队伍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时候迸射出来的,而是中国***人在处境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的情况下,在折磨最惨痛的时刻,我们***人仍然一如既往地坚守自己的信仰,保持伟大的革命贞操,这是世界上最耀眼的光芒。耳熟能详的像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在遭到阎锡山派军逮捕时,她拒绝投降,既不贪财、又不怕死,面对敌人的利诱,只回答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在刑场上,她大声喊道:“怕死不当***。”展现出***人的铮铮铁骨,这就是***人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走向繁荣和发展。面对革命先烈,我们沉吟良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我们有没有忘掉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我们怎样在一脉相承的事业中与时俱进?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我们作为后来人,作为中国建设事业的继承人,正在续写着中国***的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汇报人:考试吧

2011年8月24日

下载P40历史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P40历史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学雷锋活动的历史思考

    关于学习雷锋活动的思考 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是建国以来共青团组织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学雷锋活动取......

    历史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问题及教学思考【摘要】我们在开展历史活动课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实践困难,主要有:活动课的开展计划不周,学生活动能力不齐,老师的重视和指导程度不够,诸多客观......

    历史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历史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兴化楚水实验学校 翟锦银 (225700)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明晰的认知。这既限制了学生解题水平的......

    对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求活 求实 求真 ——对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邱克稳 新一轮的高中课改即将在天津市全面铺开,新课程中历史教材的改动无论从体例上、还是从内容......

    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

    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内容已经基本摆脱了“繁、难、多、旧”的弊病,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信息已经大为减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技......

    从历史思考人文教育比赛演讲稿

    我们看看古代的中国,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之后的,当然就是近代中国了。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把古代中国叫做文明古国,还有礼仪之邦,有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当然,国外的......

    关于历史教学的思考(五篇范文)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历史教学的思考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教师如何应对挑战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如何提得以高......

    交给学生思考历史的“钥匙”(大全)

    交给学生思考历史的“钥匙” —浅谈高中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近年的历史高考越来越突出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