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营口种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时间:2019-05-15 04:1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营口种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营口种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第一篇:新形势下营口种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新形势下营口市种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营口市种子管理站 辽宁 115003)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和辽宁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1]31号)文件的出台,对现代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指引和方向,种业如何发展,备受关注。通过对营口市种业现状的阐述,在分析种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种业发展规划的新方向,提出了营口市种业发展方向、管理思路以及服务与引导对策,探讨解决营口市种业未来发展的定位、规划、布局等发展战略,为农业安全生产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一个视角和借鉴。

1.营口市种业发展现状

1.1种子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

营口市4个市(县、区)农委(农发局)都建立了种子管理站,连同市级种子管理站共5个种子管理机构。大石桥市和盖州市都设有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与种子管理站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市种子管理站为财政全额拨款参公单位,盖州种子管理站为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余的为财政全额拨款 1

事业单位,全市现有种子管理执法人员35名;持证检验人员20名,年检各类种子样品能力2000余份。

1.2品种布局和审定数量稳步发展 全市现有水稻面积70万亩,玉米65万亩,全地区水稻主栽品种是盐丰系列,品种主要有盐丰

47、辽河

5、桥育

8、桥粳818、辽粳294、辽开79、浑糯

3、盐粳68、辰禾168、元丰6号、锦丰1号等20余个品种。玉米主栽品种是丹玉系列、盛单系列、桥丰系列,品种主要有丹玉

33、营单

11、丹玉402、丹玉405、明玉

2、盛单

216、营单

1、桥丰七号、桥峰一号、桥景337、桥景607等200余个品种。各地区中盖州市玉米品种150余个,水稻品种10余个,大石桥市玉米品种90余个,水稻品种20余个,老边区玉米品种30余个,水稻品种10余个,鲅鱼圈区玉米品种70余个。近三年来,我市农作物新品种育种科研有了较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品种投入市场,从国家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公告可看出,通过的水稻和玉米品种达20余个。水稻主要有桥育

8、东壮1018、营盐3号、辰禾168、营9207、营稻

1、誉粳168、誉粳899;玉米主要有仙人岛336、仙人岛338、桥景607、桥景337、桥丰七号、大民399、佳昌309、郝育723等。

1.3种子繁育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营口市是辽宁省重要的农作物繁种基地,更是水稻良种

繁育的优势区。全市现有10家水稻生产企业,生产面积约20000亩,水稻繁育地点主要在营口鹏昊集团有限公司良种繁育场、大石桥市水源镇、虎庄镇、石佛镇、旗口镇等西部水田乡镇。其中水源镇5000亩、石佛镇3400亩、旗口镇1000亩、虎庄镇300亩、营口监狱8000亩。种子总产量在1200万公斤左右。现有3家杂交玉米生产企业,生产面积约3000亩,主要繁育地点集中省外像新疆、甘肃、内蒙,大石桥市周家镇、汤池镇、梁屯镇、熊岳镇也有一部分。种子总产量在200万公斤左右。根据我市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实际情况,每年水稻需种量为280万公斤,玉米需种量为230万公斤。每年我市种子企业和经销商备种量水稻达到950万公斤,玉米为250万公斤。所以每年我市的种子市场备种充足,尤其水稻种子除销售本地区外,大部分销往盘锦、锦州、鞍山、沈阳、河北等周边地区。

1.4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近年,全市始终把良种引进、示范推广作为发展种子产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由于我市水稻主栽品种是盐丰系列,栽培面积大,品种单一,很容易在不良的气候情况下造成病虫害严重发生,造成大面积减产。加之玉米品种多、乱、杂,市场上销售的品种达到200多种,农民在选择良种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市每年设立2个新品种试验示范中心,对优新品种进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年引进水稻新品种20个,主要引进单位是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沈阳农业大学,水稻展示点主要落在营口鹏昊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良种繁育场。玉米新品种20个,主要引进单位是丹东农科院、沈阳农科院、辽宁省作物所。玉米展示点主要落在营口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种子有限公司、盖州市种子管理站等。验证新品种在我市生态环境下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和稳产性,避免了不适宜品种在我市的应用,确保了生产安全用种。

三年来已累计引进各类农作物品种100余个,以展示示范点建设为平台,以各大种子公司为依托,在全市不同类区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共开展各类作物品种试验示范50余项次,筛选出了辽河1号、辽河5号、辽粳

218、辽粳228、桥粳818和丹玉402、丹玉405、盛单

216、桥丰七号、桥景337、桥景607等一大批适宜我市推广种植的水稻和玉米新品种,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1.5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种子管理队伍机构健全,人员配备整齐,多年以来,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市场执法检查,严格市场准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采取县级普查和市级抽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面上检查与重点企业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企业

进行重点检查。以市、县区两级种子管理机构为依托,抓源头、把质量,做好良种基地田间检验和市场监督检验。年出动执法人员500余人次,车辆150余台次,抽查样品1000余份,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案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通过市县两级种子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种子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种子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1.6种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

一是抓好各种媒体宣传,服务农民。大力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辽宁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3.15”打假行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走进直播间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年接待农民咨询达200余人次,散发宣传材料30000余份,挂宣传标语、横幅10余幅。二是积极组织召开地区经销商培训班,提高经营商经营水平。以县(市)、区种子管理站为依托,对种子经营企业、种子代销网点、种子经营分支机构负责人进行培训,突出重点、突出地区、突出作物。年培训10余次,受培训人员达500余人次。三是发挥区位优势,以种子企业为依托,积极组织种子交易会、品种观摩会和产品展销会,使之成为辽河地区较有影响力的例会,对我市形成辐射辽宁省种子集散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1.7种子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目前全市种子代销商和经营户230余家,建成种子专业市场3个。其中盖州市90家,大石桥市100家,老边区20家,鲅鱼圈区20家。种子代销商和经营户主要集中在各县(市)区本级街边网点,及水源、高砍、博洛铺、陈屯、万福等农业大镇。2013年全市玉米、水稻种子经销量达900万公斤,营业额达8500万元。市场主体实现了多元化,种业竞争态势已经形成,市场主体多元化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有力促进了营口种业的竞争和发展,有序竞争态势已然形成。

1.8农作物种子企业发展态势强劲

1.81 企业数量与结构

目前,全市在种子公司体制改革后依法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现有14家,占全省种子企业的5%左右。从注册资本看,市地级国有资本企业2家,民营资本企业12家,从资金上看,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4家,注册资金100万元的种子企业6家。营口市种业多元化企业格局和产业主体已经形成。从资金上看,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2家,注册资金500万元的种子企业3家,注册资金100万元的种子企业9家;从经营作物品种上看,生产经营水稻种子企业9家,生产经营玉米种子企业3家,生产经营蔬菜种子企业2家。

1.82 新品种研发与设施

通过“十一五”以来的“种子工程”实施和种子企业的投入,营口市目前有5 家种子企业具有品种研发机构和能力,拥有20 个种子科研人员和30余个自主研发并通过审定的新品种。全市种子企业已有种子仓库6000m2,种子加工厂房5000m2,种子加工线15条,各类种子加工设备15台(套),种子检验室1500m2,各类种子检验仪器200多台(套)。产业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居全省前列,极大地提高了营口市种子精选加工、贮藏包装能力。

1.83空间发展格局

营口市种子企业经营按地理位置可以区分为三个部分:北部以营口鹏昊良种场、营口天域稻业和辽营农场为代表,立足西北部水田区区位优势,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常规水稻繁育,经营较为集中,经营方式灵活,辐射周边盘锦、锦州、丹东、鞍山及河北等省市区。中部以大石桥种子公司、营口佳昌种子公司为代表,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打造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经营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辐射营口全境及周边地区。南部以盖州怡丰种子公司、盖州虹光蔬菜商行为代表,以盖州清河种子批发市场和万福农贸大市场为枢纽,经营杂交玉米和蔬菜种子为主,品种数量多,灵活。

2.存在问题

2.1种子管理体系人不健全,个别县、区任然存在财政差额拨款的现状,各级财政对种业投入较少。

2.2种子企业竞争力不够,虽然全地区的种子企业有10家之多, 但相当比例的种业规模散、乱、小,部分存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科研的投入、种业基础依然薄弱。

2.3种子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全市大多数企业靠经营大路品种来维持生存, 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种子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2.4种子市场监管仍存在丞待解决的问题,像经营手续不健全、标签不规范、未审先推现象任然存在,制售伪劣种子、套牌套号等不法生产经营行为屡有发生。

3.发展对策

3.1政策扶持是营口种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应尽快设立扶持选育推广和种质资源保护的专项资金,加强制种基地基础条件建设,完善种子质量控制、市场监管、农民培训、服务交流等保障体系,推动营口种业发展升级换代。二是在全面提高基地种子生产能力和种子质量的同时,有效提升营口种业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对种业的信贷支持,比照国家对粮食收购及储备资金的管理办法,设立营口种子收购及贮备资金,提高营口市粮食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三是在良种补贴、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专项资金方面加大对营口市重点种子企业的支持力度,全面推动营口种业发展。

3.2品种研发是营口种业发展的根本

营口种业的发展要以品种研发为中心,要积极倡导有能力的种业建立自己的品种研究院或科研中心,培养和引进自有人才,提高自有品种的销售比重。营口较为成熟的几大种业品牌如桥丰、仙人岛、辽营等,已建立起了具有一定创新水平的新品种自主研发中心,在内部管理和对外规划上,着重培养本单位的人才梯队,组建起了以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的研发团队,这几家种业精英已作到了自我研发的农作物品种销售额达到全部销售额的20%以上。

3.3质量控制是营口种业发展的关键

建立健全种子质量保障体系,增加投入,建设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扩展检测项目,确保农业用种安全。要加强制种基地的田间质量检查,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不合格种子不能进入市场。建议把提供种子田间质量检验报告作为种子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对生产不合格种子坚决予以查处, 不断提升营口市的制种质量和制种声誉。同时, 要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的质量监督抽查力度, 进一步提高种子质量水平, 保证农业用种安全。

3.4行业管理是营口种业发展的保障

种子管理部门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顿和规范好种业市场,要持续认真地进行种子市场日常监管,从教育、约束、督促、服务的角度出发,耐心解答问题咨询,及时纠正处理不规范经营行为。结合日常

监管还应积极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要结合“科技三下乡”“走进电视台”“3.15行动周”等活动,通过出动宣传人员和车辆、开展电视讲座和电台讲话、进行报纸宣传、悬挂宣传条幅、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规范行业行为,保证营口种业健康有序发展。

3.5科技创新是营口种业发展的动力

农作物优良品种是农业发展的“本源”,加大科研领域资金及人才投入,力争在培育出优质高效有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提升种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积极引导优秀的种业成员发展成为国内种业前十强,逐步完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产业链条,围绕粮食核心区的大农业规划,引导营口种业在纵向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向相关行业横向一体化发展,培养出一批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营口种业与省际种业的合作与联合,为营口市种业在长期发展做好准备。

3.6规模发展是营口种业发展的方向

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品种优势,技术优势,进一步建设水稻良种繁育优势核心区和玉米繁育基地。我市现有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无论“质”还是“量”均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继续加强建设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试验及示范基地建设,筛选出适合我市种植的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好的品种,确保农业生产品种安全。营口地处辽河下游滨海平原区,是辽宁省种子走全国的桥头堡,多年来,我省的多家公司在营口建立了水稻试验示范区和玉米展示点,全市水稻育种已达2万亩,玉米育种已达0.5万亩,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力争3年内良种生产基地扩大到3万亩,打造辽河滨海地区粮食作物种子生产核心区。

作者简介:

姓名:潘 伟

工作单位:营口市种子管理站

职务:副站长

邮编:115003

通讯地址:营口市西市区镜湖西路58号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lnykpaw3088@126.com

第二篇:宁波市现代种业发展专题报告

宁波市现代种业发展专题报告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种业也是农业发展的内因和决定性因素。2017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把种业作为推动我市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创新育种机制、加强基地建设、着力提升产业效益、切实提高供种保障能力、种业品牌效应逐步凸显,农作物和畜禽种业发展均取得了新成效,产业化水平显着提升。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自主创新育种成效显着

2017年,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杂交水稻育种团队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2个甬优水稻新品种18项次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引种),有7个新品种为首次通过审定。其中甬优7850通过国家审定,甬优7860、甬优7861通过浙江省单季稻审定,甬优5550通过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审定,甬优7850、甬优1540、甬优8050通过浙江省连晚审定,甬优4543、甬优1662通过江苏省审定,甬优5552和甬优5号通过福建省审定,甬优4550通过安徽省审定,甬优4953通过湖北省审定。甬优2640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是甬优系列第5个超级稻品种。至此,公司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组合46个,不育系26个。

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新育成并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品种3个,2个品种通过专家组现场考察;24个瓜菜新品种申请农业部新品种保护,18个品种初审合格;13个品种申请品种登记,1个品种已经完成登记。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授权20个,申报发明专利7项。以生物分子设计育种博士为核心、涵盖分子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的创新团队已初步成型。宁波丰登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市农科院蔬菜所)瓜菜育种研究团队“甬砧”系列瓜类嫁接砧木、“甬甜”系列甜瓜、“甬榨”系列榨菜已逐步成为宁波市、浙江省和国内部分产区的主栽品种。2017年自主育成并通过省审(认)定的有“甬包芥2号”,另有6个瓜菜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畜禽育种方面,在由宁波市巨高兔业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市振宁牧业有限公司等单位为主分别培育的“浙系长毛兔”、“振宁黄鸡配套系”,通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和农业部国家级畜禽新品种认定,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长毛兔新品种和我省第一个家禽新品种;由宁波市镇海江南家禽育种有限公司等培育的“绍鸭镇海青壳系”通过浙江省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录入国家品种资源库的基础上,由奉化区奥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培育的“奉化水鸭”(蛋肉兼用型野鸭)已通过浙江省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委员会专家组现场审定。

(二)经营销售规模不断扩大

2017年,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全年种子销售额达到1.628亿元,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种子销售量达270.8万公斤,比上年增33万公斤,销售额再创历史最高记录。推广种植区域已涵盖浙、苏、沪、皖、鄂、湘、赣、闽、桂、粤等10省市。甬优9号、甬优

15、甬优

17、甬优

538、甬优1540列入浙江省晚稻主导品种。甬优系列组合推广应用面积突破545万亩,其中浙江省内333万亩,省外215万亩,增产稻谷4.5亿公斤以上,增创社会经济效益达13亿元。微萌种业2017年销售收入超过7700万元,其中自主选育品种占总销售额的80%,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瓜菜种业企业。丰登种业“甬砧”系列砧木种子除供应浙江市场外,还成为安徽、河南、江苏、山东4个省份的主栽品种。脆肉型小哈密瓜“甬甜”系列目前占我省脆肉型甜瓜种植面积的20%左右,并远销北京、海南、新疆等地。

尽管受家禽H7N9疫情的影响和“五水共治”等环境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市家禽业包括种业均有一定程度的萎缩,但以浙东白鹅等品种为主的种禽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全市现有种畜禽场41家,其中家禽祖代场6家、父母代场23家。种禽已辐射至江西、海南 安徽、江苏、上海等省份,2017年年供种能力达到3500万只,年产值达到3.8亿元。以“四明土蜂”等种蜂产业为主的全产业键初步形成。目前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蜂产品企业10家,其中出口型企业2家,省龙头企业2家,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家,年营业总额超过3亿元。如作为出口型为主的宁波金腾蜂业有限公司,2017年共生产出口蜂蜜4100吨、蜂花粉1300吨,产值1.6亿元,成为国内蜂花粉加工出口的龙头老大。

(三)生产加工能力快速提升

我市粮食作物种子生产能力较强,共建立了18个稳定的专业化种子生产基地。在余姚建立了杂交水稻亲本原种繁育基地,在宁海、奉化、象山、鄞州、绍兴建立了6个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在宁海、奉化、余姚、慈溪、鄞州建立5个常规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在宁海、余姚建立了2个大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在海南、新疆、甘肃等地建立6个瓜菜种子生产基地。2017年全市建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3万亩,生产收购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种子245万公斤;建立大小麦种子繁育基地1200 亩,收购种子34 万公斤;建立常规水稻种子繁育基地3366亩,收购种子101万公斤;建立瓜菜种子繁育生产基地 6230亩,收购种子30 万公斤;草籽种生产能力也较强,现在奉化、鄞州一带已建设稳定基地5000亩,年生产草籽种30万公斤。新建成宁海杂交稻种子生产及加工中心加工车间1800平方米,仓库1000平方米,检验用房600平方米以及晒场30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年增加工能力达250万公斤。该中心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巩固我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同时通过加工、检测车间及仓储用房的建设,相应检测、加工设备的配置以及先进技术的引入,实现杂交水稻良种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专业化,达到制种高产高效的目的,有效提高优质良种的品质和产量。这些稳定的种子繁育生产基地和加工中心的建立,有效保证全市种子市场充足供应,积极留存救灾备荒种子和市场风险储备。也为积极开拓市外、省外的目标市场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监管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一是种子管理工作继续得到加强。目前各区县(市)基本成立了种子管理站,全市拥有种子管理干部125名,其中高级职称26名、中级职称59名。通过开展种子市场执法活动,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不定期进行各层级种子质量抽检,严厉查处非法生产、经营等行为,使整个种子市场竞争公平有序,确保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同时加大新品种展示示范力度,使优良品种得到快速推广。二是动态监测全市种子安全。全年不定期对各区县(市)早晚稻、蔬菜等主要农作物不同品种、不同批次的种子进行全面检查和抽样,共抽取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和瓜菜等非主要农作物样品73个。经专业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合格样品为68个,合格率为93.1%。继续做好转基因种子抽检工作,重点检测本市生产的常规水稻当家品种、杂交水稻种子,同时对种子市场的部分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品种共15个作转基因检测,均未检出转基因成份。三是加大新品种的引试力度加强筛选压力。在广泛引种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本市种植推广的新品种。从国内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安排早晚稻、小麦、油菜、蔬菜瓜果等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建立市级以及各区县(市)的水稻新品种示范方。四是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逐步深入。今年,农业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我市宁海、奉化、象山、余姚、慈溪列入首批普查县。《宁波市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圃与新品种引进展示中心》项目顺利开工。该项目建成后,通过异地保存的方法,预期每年收集保护宁波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材料100 份,包括西瓜、甜瓜、叶菜、茄果类、水生植物以及水稻等。五是确保种子供需用种安全。开展全市春播、夏播、冬播等各季节主要作物种子供需情况统计分析,掌握各地种子的品种、质量、数量情况,指导经营单位做好种子质量监控和数量余缺调剂等应对工作。扎实做好全市救灾备荒储备种子的分解落实工作,并开展农作物储备种子专项检查。全市落实储备种子财政补助资金200多万元,全面完成90万公斤的储备任务。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及时办理备荒储备种子动用工作,确保全市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现代种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同时存在不少困难和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子企业大多数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

我市种子企业和网点众多,现有种子经营单位(个人)487家,但规模普遍较小。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只有市种子有限公司1家,全市拥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持证企业只有7家。而可以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点占97.4%,这些企业既没有品种研发能力,又没有自主品牌,主要靠代销、经销人家的种子维持生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科研投入不足

由于我市以育种为主要业务的科研单位少,产学研结合基础薄弱,育种人才严重不足,由此带来农作物育种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滞后,品种创新缺乏动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少。目前除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甬优系列杂交稻和微萌公司育成的西瓜、青菜等品种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外,在其他作物上育成的品种不多,竞争优势不明显,尤其是玉米、大豆等作物,生产上所应用的品种几乎全部被外地品种占领。

(三)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大,监管能力还需加强

市政府于2013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相关单位在具体的政策扶持目标、资金扶持方式、部门职责分工及补助标准等方面始终存在分歧,造成资金管理办法和项目申报指南一直未能够出台,除2014年安排部分中央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外,其他未予落实。环境和土地制约的瓶颈问题也越发凸显。我市土地资源紧张,留给畜牧业发展的空间本就有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保护的双倒逼,禁、限养区范围扩大,种畜禽场被拆迁关闭压力增大。特别是已投资7000余万元,设施设备国内一流,我市唯一的原种猪场宁波福宁种猪有限公司目前已关停,刚建立的宁波市优质种猪育种开发平台将陷入困境。各地种子管理力量不平衡,管理体系不健全,种子管理技术支撑不强,工作经费不足,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在新品种展示示范,种质资源保护和依法管理上存在基础设施欠缺及创新利用工作薄弱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方面的问题。

三、进一步发展我市现代种业的建议 “十三五”期间,宁波市种业发展要按照供给侧改革要求,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发展高效生态和特色精品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推动我市种业快速发展。

(一)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

一是培育创新型领军种业企业。引导创新型领军种业企业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加快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支持其建设或与国内外名校院所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及省、市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创新战略布局,研制具有重大影响的农作物品种。落实市委2017年3号文件,深化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推进市种子有限公司改制上市工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商业化育种,鼓励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现代种业集团。二是扶持科技型小微种业企业。发挥民间投资基金的作用,引导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根据入库企业成长性、研发活动等因素给予培育奖励。三是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放宽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赋予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处置科技成果及享受收益分配的权利。鼓励企事业单位以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形式对科技人员进行奖励等。四是科技人员扶持。鼓励并支持种业企业引进的创新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3315计划”,对入选的高端团队和高层次人才给予一次性补贴资助。鼓励科研机构人才合理流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通过兼职、挂职、签订合同等方式,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也可带着项目、成果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对甬政发〔2013〕77号文件中提到的“凡进入种业企业从事育种工作或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通知》(甬政办发〔2012〕194号中规定的扶持政策,且扶持人数不受限制”该项政策能够长期执行下去。

(二)落实资金项目与金融政策支持

一是现代种业资金建设项目。公益性的种业发展设施建设、种质资源库建设、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种子质量检验检测设备购置等项目,由市财政全额扶持。对于种业企业建设种业生产设施、附属设施以及与种业发展直接相关的设施设备购置等项目,按照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二是科技金融支持。支持种业科技型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对种业科技型企业完成在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完成企业股份制改造、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与证券公司签订推荐挂牌协议的给予相应补贴。三是农业保险与信贷支持。运用政策性农业保险方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对主要农作物种子制种生产领域的保险服务,增强种业风险保障能力;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引导种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经营主体做强做大。五是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项目所得,符合条件的依法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三)力求在土地政策上有所突破

一是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对研发型种业企业、种业科研机构建设所需的建设用地,列入土地供应计划优先支持保障解决。每年各区农业主管部门汇总种业重点项目用地需求至市农业局,由各区政府根据市农业局提出的种业重点项目所需建设用地需求,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力争出台保障畜牧业用地的地方性法规,确保规划落地,对已关停和新建的种畜禽场,在宜养区内优先落实畜牧业用地;在新围垦的滩涂农业用地内,按照土地承载能力必须配套相适应的畜牧业用地。在现代农业“一圈两区”内,根据种植业主所流转的土地面积,落实相匹配的畜禽生产用地。二是设施与生产农业用地。按照国家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有关规定,育种育苗、工厂化作物栽培所需的管理用房等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最多不超过10亩。加强制种基地的土地稳定保障。探索制种用地保护红线划定制度,建立健全制种土地产权和用途管理制度,在明晰的产权框架下,科学界定制种基地生产用地的各项功能,通过建立用途管理制度,保障制种用地的合理用途,处理好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积极推进制种区域土地流转,一方面制定出更优惠的制种土地流转补贴政策,鼓励农户流转土地;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种子企业,推动土地向合作社、种子企业流转,促进制种基地规模化和机械化。

(四)加强行业监督与管理服务

依法强化规范市、县两级种业管理机构,明确相关职责。进一步加强种业管理队伍建设,开展种业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加快建立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现代种业管理体系。要在企业准入方面严审核、严把关、严清理。市、县、乡(镇、街道)要大力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场建设,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鉴定新品种在本地区的适应性,对新品种在推广前进行把关,有效降低新品种推广风险,充分展示新品种优良品性,为确定本地区主导品种提供依据。依托科研院所,加强对现存及新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分类、保存和性状鉴定。加强优势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建设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加强种质基因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宁波市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圃与新品种引进展示中心,并加大人才和经费投入,保证我市传统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第三篇:中国西部奶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中国西部奶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西部乳业会议大会发言材料: 中国西部奶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 王丁棉)

前言:纵观几年来的中国农业发展,发展速度最为迅猛的产业,莫过于奶业。中国奶业已经连续四、五年来取得了其发展指数20%以上的快速发展,全国年人均占奶量从1999年的5公斤多一点,到去年已增至12公斤,其升幅足足翻了一番。曾经有社会学者对此进行评价说,中国奶业的第二个春天已经来临。中国奶业能够取得这样的辉煌业绩,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央大力提倡和扶持大办奶业的政策。中国奶业大厦能在众百业中崛起,少不了西部奶业的贡献,军勋章也有你的一半功劳。伊利、蒙牛、新希望和德隆等这几个生机勃勃的非常年青的中国奶业娇子,就是在这几年当中茁壮成长起来的。蒙牛乳业,已经创下了连续三年保持中国奶业第一发展速度这一超高速超常规的奇迹记录,经营业绩从当年的三、四千万元到去年的四十多亿元,它的发展增长速度已经不适宜用百分比来讨算了,而是用上了百倍为计算单位。若然中国再多十来个像伊利、蒙牛这样的中国奶业快马,也许,中国人的饮奶水平也会翻几番。然而,地处中国西部由四川、云南等12个省市自治区构筑而成的西部奶业,从整体上说,还是不很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虽然它的总存量已接近全国总量的一半,奶业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它无论是在生产经营理念、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对奶业的总投入、机械化程度、奶品加工、奶源、产品质量,还是对奶品的消费量或经济效益等方面,与东部地区或奶业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是相差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许多有待改善、提高的地方。西部奶业,有它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它的发展前景又是前途无量的,空间是广阔的,潜力是巨大的。要发展好西部奶业,关键是在于如何培育和扩大当地的市场,要立足于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和就地消费。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获取,以及如何确保奶业朝向健康、有序、良性和可持续这一方向发展。牧草、奶源、奶品生产、市场消费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甚为重要。笔者现就西部奶业如何协调发展,以及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采取一些什么对策措施等问题,提出如下一些浅见:

一、西部奶业资源概况

⒈ 土地资源是西部地区奶业的最大资源

我们所谈及的西部地区,就其行政划分范围来说,它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这12个省市自治区。整个西部地区的面积占了中国地图版面的2/3还多,而居住人口则刚好相反,占全国1/3左右。地大人稀,是中国西部地区最为明显的一个社会特征。西部地区由于交通欠发达,所处地理位置较特殊,整体经济水平与沿海东地区相比较,将要落后20年。经济欠发达地区,它的消费能力也相对较软弱。这些因素就决定了西部的奶业发展,只能是产多消少和必须寻求外部市场这一格局。也正是由于这一社会经济特性,中央才决定把西部地区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地区。在西部发展奶业,是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切入口和重要举措,通过种牧草和养牛,可以将西部的土地资源盘活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养牛,土地就不会荒废,农民也可以通过养牛富裕起来,国家的蛋白质生产和供应也就丰富多起来。

⒉ 西部地区的一些著名奶业企业和品牌

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奶业,从整体上看,算不上很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但在这几年中,就是在这一片国土上就有好几个著名品牌企业面世人间,销售业绩为全国前三名的奶业企业,有两个就在西部地区产生。被业界视为全国重量级的著名品牌企业包括有内蒙古的蒙牛、伊利、四川的新希望、新疆的德隆。伊利、蒙牛这两个企业在三年前就开始做全国市场的营销,后起之秀新希望目前已在积极筹备做全国市场的有关准备,德隆也具备了做全国市场的资质与条件,且也有这个意向要做全国市场。目前为止,有条件和有能力做全国市场的品牌企业并不多,全国计加起来,也是那么六、七个。西部奶业除了前面四个重量级的品牌企业之外,其年销售总额超亿元以上的品牌企业还有广西的皇氏乳业,陕西西安的银桥,甘肃宁夏的夏进,兰州的好为尔等。上述的这些奶业精英,是整个西部奶业的一支前沿部队,它们的威镇力和市场渗透力比较强,而且具有一定的龙头作用。这几年西部奶业的快速增长点,一般来说也是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将整个西部奶业带旺了起来。

⒊ 西部奶业的一些主要资源构成与比重

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当年的奶牛总存栏量为274.2万头,占全国总存栏量的48.2%;奶类总产量为372.9万吨,占全国总产奶量的36.4%;乳制品总产量为130.3千吨,占全国的17.54%;主要城市的人均奶类占有量为14.63公斤;乳品企业的总资产为49.47亿元,占全国乳品企业总资产的20.2%;草地面积为2.3185亿公顷,占全国总草地面积的86.7%;省一级的畜牧机构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0人,占全国的22%;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29人,占全国的25.6%;县市一级的畜牧机构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16人,占全国的26.6%;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392人,占全国的30.1%;在生产一线的省一级的畜牧兽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44人,占全国的47%;中级技术职称人员945人,占全国的49%;在市一级的畜牧兽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18人,占全国的37.4%;中级技术职称人员5429人,占全国的49.4%;县(市)一级的畜牧兽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7人,占全国的36.3%;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21人,占全国的49.8%。

2002西部的总奶牛存栏量为334.2万头,比上一年增长了21.9%,净增长数量足足60万头,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48.63%,比上一年增长了0.42%,比全国的增长水平21.4%还要高出0.5%;其中发展增长速度最快为西藏84.2%,其次是四川50%,贵州为40%,宁夏为34.2%,广西为33.33%,内蒙古为31.73%,甘肃为31%,陕西为24.6%,云南为22.64%,重庆为17.4%,青海为16.67%,新疆为12.36%。2002年西部地区总产奶量为5475千吨,比上一年增长了46.86%。其中最大增幅的是内蒙古,增长率为126%,净增长数为1338千吨。2002年西部的乳制品总产量为239.14吨,占全国的25.65%,比上一年增长了83.5%。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内蒙古,增长了108.8%,净增长数为51.7%。从上述西部奶业资源构成与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奶牛存栏量已接近占全国的一半左右,但其产奶量并未能形成正比例,这就说明和反映了西部地区的奶牛产奶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据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杨志民在他的《谋求良策把云南奶产业做大做强》一文中所介绍,云南全省的奶牛平均单产才有1400千克)。从前两年的发展增长率来看,西部的增长发展速度与全国的增长发展速度基本持平,仅多出百分之零点几。从西部的乳品企业总资产来看,也反映出西部的奶业企业对奶业建设的固定投资也是偏低的。从新疆的奶牛总存栏量与它的乳制品总产量的对比来看,说明了新疆的奶类产品多为当地人所消费。此外,从从事畜牧兽医的在册高、中级技术人员的登记情况来看,其所占比例也相对偏低。还有关于人年均消费牛奶水平的问题,尽管西部虽然占有一定比例的牧民,但总体上还是比东部的人均水平要低许多。

二、东、西部奶业发展优势与持点

㈠ 东部奶业发展的优势与特点

⒈ 消费能力较强,奶品市场培育较为成熟;

⒉ 高投入和肯投入,重在基础和硬件上的投入,机械化程度较高,设备较为先进(例如:广东、福建、上海的奶牛场实现机械化挤奶已达70%以上,广东的大多数大中型奶牛场,几年前就已经实行电脑智能化管理);

⒊ 饲养管理和乳品加工技术与水平较高,但生产成本也相对偏高;

⒋ 产品多以鲜奶为主,并讲究其质量,其奶源质量基本上接近国际水平;

⒌ 除上海光明和福建长富的产品做全国市场外,其余大多以区域市场为主,市场网络较为完善;

⒍ 比较注重牛奶宣传和消费引导;

⒎ 经营者思想较开放,观念更新较快,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市场经济较早适应和政府行政干预少。

⒏ 企业贴近市场经营程度高,市场信息反馈快捷,产品创新能力强

例如在广州,家庭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电话就可以预约奶品销售商、专卖店等购买牛奶,各零售点、专卖店也可以随时电话通知生产厂家补仓进货。大卖场、超市、士多店、专卖店、学校、机团、家庭送卖形式多样,网络发达,销售通路非常畅顺。但是这些,在西部各地区的城市就很难做得到或者那么完善。我在昆明做市场调研时了解到,有许多的牛奶专卖店经营者反映,当他们当天向生产厂家订购或代售的牛奶售完时,想打电话叫生产厂家及时进货补仓,这是不可能的事,生产厂家从来都不作临时调货供应,故他们只好空守着档口,而使想买牛奶的顾客扫兴而回。这种教条、死板的做法,实际上是生产厂家丢掉了一部分消费者。在广东这种有生意都不做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这种不以顾客为上帝而以我为主的做法,也从另一则面反映出西部地区的生产厂家和经营者的市场意识末到位和不够强。另外,关于生产企业每天生产任务指标下达的问题,在广东的奶业企业,大部份都能做到隔天下单生产,例如广东燕塘、广州风行、广州达能等企业都能做得到。但西部的奶企,大多数是提前3~4天就下达了的。据悉,昆明几家的乳品加工企业都是隔三天下单下达生产任务的。提前3~4天做市场预测下达指标,它的预测效能准不准?我看这只能是个大约数,这种隔几天预测肯定是与市场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出入,怪不得市场上时有产品积压、滞销、脱销的现象出现。在我看来,这就是生产厂家末贴近市场经营的一种表现并由此所带来的结果。

㈡ 西部奶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

1.地广草丰,云南、贵州 等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养牛气候;

2.过于追求数量,而品位不高,高档次、上佳产品不多,产品层次多为中低档;

3.生产成本较低,但利润空间不大;

4.大部份人都有饮奶习惯(小数民族多),饮奶基础较东部强,但消费力不强,市场培育缓慢;

5.奶制品多以奶粉和超高温灭菌奶为主打产品,巴氏奶所占比例占少;

6.当地消费皮软,产品被迫延长销售半径而导致销售成本加重;

7.对基础建设投入不多,机械化程度低;

8.牛奶产量普遍偏低,奶牛饲养规模普遍不大,多为散户饲养;

9.经营者经营手法较传统,思想、观念较守旧。

三、西部奶业发展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⒈ 奶牛“两病”问题不可疏忽也不能回避

奶牛“两病”是当今全球奶牛饲养业重点攻关和预防的最大顽疾和难题,同时又是令奶牛饲养者、畜牧兽医们最为头痛和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据有关资料报道,由于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变化,该“两病”在全球奶牛饲养业中在近几年来有上升的趋势。我国也有个别地区发病率高于国家限定指标的记录。奶牛“两病”对奶牛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惨重的,“两病”问题,万万不能大意和疏忽。然而,据我所了解,在西部的一些地区,有些人对这个问题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回避态度,没有勇气和胆量面对奶牛两病的发生。据悉,2002年云南某县曾对980头奶牛开展“两病”抽查,检测结果,染病率高于国家规定标准,而当地有关部门对被检出牛只不但未按有关规定程序及时做出妥善处理,甚至连普查工作也被中断下来。这种对出现了问题又不敢正视和采取回避的态度,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不负责的行为。以我看,这些人对“三个代表”的学习是怎样学的,也许他们很可能少学了“一个代表”。奶牛“两病”,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态度客观面对以及一些预防措施,让病根留下,终有一日它就会泛滥开来,到时就祸害无穷,损失最大的还是农民。因此,笔者建议西部各地区,要向广东学习,一是要客观面对;其次是最好能选择一个合适的时候,进行一次全面的彻底的普查和检测;第三是要严格制定和执行每年两次“两病”防疫检疫制度,力求彻底净化,给奶牛饲养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⒉ 西部寒冷地区不宜盲目到热带亚热带地区或国家外购牛

随着国家号召和主张大力发展奶业,西部有多个省市自治区随即很快有动作,纷纷到外地和国外外购奶牛,走扩大奶牛存栏总量的道路。据说,云南省从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需要从外地购买1至2万头奶牛;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地区,现在的奶牛存栏量已达35万头,计划至2007年时要发展至100万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唯有通过大批量外购奶牛的高速扩张才能达到。从近一、二年的奶牛进口情况及西部一些地区今后拟进口奶牛的意向来看,有许多人还想把外购牛的眼光放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国家好的奶牛都是留给自己饲养的,加上近几年来中国等多个国家每年都从他们那里引进大批奶牛,到现在,可供出口的奶牛存量不多。一方面,你很难购买到理想的优良牛只,另一方面,来自温热带气候或亚热带气候地区的奶牛,被转移到寒冷地区去饲养,其生长习性是否适应?这个问题为大多数人所忽视。西部寒冷地区的奶农,请不要盲目、崇外、隨意地到热带、亚热带的地方去购买奶牛,不然,受损失的将是你自己。

⒊ 由市财政直接补贴奶农外购牛的做法不可取

对西部地区而言,通过饲养奶牛来使农民致富,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现在的农民手中钱不多,由政府给予适当资助和支持,这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对政府来说,这种财政支持,是钱来于民,反辅于民,用于民。据我所了解,有些省对农民的外购奶牛,实行三级财政补贴,且每头补至3000~5000元不等。对于西部地区一些省市自治区采取的这种将纳税人的钱直接补给农民去买牛的方法,我认为有直得商讨的地方。比如说,这种补贴方法:⑴容易养成奶农的依赖思想和导致奶农的风险意识不强;⑵有助抬高牛市场的奶牛价格;⑶容易刺激农民购进一些不好的或即将淘汰的奶牛,而使养牛成本过重;⑷难于使奶农获得利益最大化(花1.5万元以上购买一头奶牛,农民根本上是白养和无利可图);⑸将容易刺激和方便奶农将购回来的奶牛转入第二轮的卖牛交易。笔者认为,政府财政对奶业的支持方式,可采取一些更灵活和更多的支持点,例如说,可以将这些钱投入到奶农的奶牛场基本建设上。比如,可以投入到奶牛场的交通、水电设施、环保设施、牛舍建设、机械化挤奶设备、原料奶速冻冷却设备或牛奶检测设备等硬件的补贴,这样的软补贴,既减轻奶农的原始投资,又可以促进提高奶牛场的质级,更重要的是,当这些钱补贴下去以后,农民不可以随意将其变现。因为这些基础设施,奶农是搬不走和不好变通处理的。采用这样的多点、面支持,其实用效果和扶持意义将会更大一些,这也便于政府对扶持资金的监管。

4.奶牛业要与草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西部地域辽阔,草原面积宽广,牧草饲料资源丰富,仅青藏草原的面积就占全国的33.2%。广西、云南等省份的气候宜人,降雨量丰富,甚是适应畜牧的饲养。牧草是奶牛业的基础,但两者必须协调发展,在发展奶牛业的同时,也要顾及生态环境。前几年,西部有些地区忽视了草、牧和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其结果,遭到损失的,最后还是我们人类自己。例如在西部西北一些牧区的草原上进行大密度放养畜牧,使草原的承载力严重超负荷,畜牧超载率高达60~120%,甚至是2~3倍。又或者,牧民们没有实行科学轮放和不顾及草原的生态保护,故导致原来优良的植被、草原不断退化,裸露面积在扩大,沙漠化日趋严重,湿地面积在减少,缺水草原面积在扩大,水土流失的程度也在日愈加重。在西部的西南部,一方面,存在许多的潜在的草源资源至今仍未将其开发利用出来,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草山草坡在退化,甚至是石漠化也日趋严重并十分普遍,秃山随处可见,据统计,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出区已达几十万平方公里。上述这些恶果,导致长江上游的泥沙合量增加了12倍,黄河上游的主要支流泥沙合量增加了70%以上,长江,黄河、怒江、澜江等河流的水流量在减少,与这此江河附近的一些湖泊变成了枯湖。这几大江河上游源头地区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所给国家带来的国民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为什么为出现这种局面?其原因是上游所在地的大量林木遭到乱砍伐和草原生态遭到破坏。我们的一些牧民只顾眼前利益,乱放牧,滥放牧,严重超载,他们的短浅行为是富了当代祸害后代。好在中央对此早有觉察,并立即制定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方针加于竭制。不然,我们还将要付出更大的环保代价来“埋单”。发展奶牛业,一定要强调牛与草业同步协调发展。在前两年,云南省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该省为了积极响应中央大办奶业的号召,当地的各级政府领导便层层动员农民种牧草和养奶牛,甚至从财政中借贷了一大笔钱给农民购买奶牛。但农民得到政府的钱后,并没有将奶牛买回来,而是把钱转借了给他人它用。到了后来,牧草种了出来后,尴尬的事发生了。草有了而没有奶牛来吃,草的销路被堵死了,怎么办?有部分农民干脆就采取过激的行为,把柴油浇到牧草上将其点火燃烧,以泄愤怒和以示抗议。政府为化解矛盾,到最后,只好被迫再花一点钱给种草的农民做出一点儿补偿。纵观这件事情,一方面暴露了这些政府官员不懂得市场经济规律,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牛都未买回来就先叫农民把种草,这不是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有人种草而没有奶牛来消耗,也就等于市场需求的中断。农民辛辛苦苦把牧草种出来而卖不出去,他们不埋怨这些叫他们种草的人和不点火烧掉牧草才奇怪呢!市场讲究供需关系,种草养牛也要讲究同步协调发展。有草,没有牛不成,牛多了,缺少草也不成,偏重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市场供需不对称,都会铸成资源的不协调。西部各地在今后发展当地奶业的时期,应以此为鉴,须做到草、牛同步发展。

5.产品市场定位不要走入误区,立足拓展本地市场方为上策

市场的战略定位是否合适和准确,将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前途及生存,关系到一个企业的产品销路和经济效益。如果市场定位定错了,这就注定了这个企业难有发达之日。因此,市场定位一定要切合实际和准确。例如,伊利和蒙牛这两家企业,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市场战略定位于做全国市场,它们经过后来的艰辛经营,最终获得了今天的成功。然而,据我所了解,西部的一些企业在市场定位方面,被一些错觉而蒙入误区。在2003年的10月云南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奶业发展对策研讨会上,我就曾听到与会的多位企业代表甚至是一些专家在谈到产品市场开发时,都主张把云南奶企的产品市场定位于两翼市场。也就是说,利用云南紧靠东南亚这一地理位置的条件和东南亚缺奶源这点原因,视东南亚市场为自已的主要市场,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到东南亚市场上去,在那里抢占市场一席位;另一个市场是东部市场,即根据广东等东部市场消费力强和缺奶源为理由,主张实施西奶东运,强攻东部市场。将自已家门口的市场放弃而把远方的两翼市场视为自己的主战场,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决策,也是一个误区。我们不妨对这两个市场做一些进一步的分折,先看看东部地区的广东市场,广东目前是一个缺奶省,且每年的牛奶总消费水平大约在60亿元左右,是被公认的最强劲的热销市场之一。但广东市场同时亦是全国各品牌牛奶的必争之地,那里的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热至白热化的程度。伊利和蒙牛当年能顺利抢占广东、征服羊城,它们靠的是香浓的口感和大草原的概念。而你现在想步人家的后尘进军广东,你凭什么招数?你有什么优势?你能拿出多大的本钱来征服广东的消费者?更何况,广东当地的奶业已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奶源的自给率已逐年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现在的东部市场己经为众品牌云集争雄,那里的市场空间已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形下,难道你还认为那里是你最理想的市场吗?你的西奶东运有多大的胜数?至于东南亚市场,前几年那里的确曾经有过许多的商机,因为当时整个东南亚都严重缺奶。就拿越南国家来说,在前年之前,全国才只有两、三间乳品加工厂,奶牛数也不超过3万头,80%的牛奶都要依靠进口。可是,自从2002年起,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南政府已决定全力发展奶业,且近两、三年来每年都从外国进口一批批奶牛。我在去年两次接待过越南奶业代表团,据越南奶业同行说,他们准备用几年的时间,力争逐步达到本国牛奶自产自供自给。我认为,东南亚的市场也同样是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变数。因此,对上述的产品市场定位两翼论,希望你们最好能多作一些客观的分折与研究。依我看,这个两翼市场,充其量只能把它视为后备市场或者是辅助性质的二梯队市场,把自己的产品市场定位押在两翼上,未免风险过大。而定位于自家门前的市场,那才是最为可靠的,又是最为上策和最为明智的。用心耕种好自家门前那一亩三分地,仍然是中国奶业企业在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产品市场定位的一个基调。

6.把内蒙古呼和浩特定位为中国乳都或世界上最佳养牛带值得嗟商

在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当中,到底哪里才是最适宜何饲养奶牛?一些媒体、一些企业把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0—112度、北纬39--41度的内蒙古呼和浩特视为是世界上最佳的三大养牛带之一,甚至有人准备在那里作重点奶业投资并把那里打造成为中国乳都。据说,当地政衬已作出发展规划,准备在三年后,这个地区的奶牛将发展到100万头。这样对中国奶牛饲养发展的最佳区域与布局的划定或定位,我认为这是划得不准确和有欠科学依据的。内蒙古这个地方是不是最佳的养奶牛的好地方?不见得。因为饲养奶牛的几个基本条件如水、气候、饲料等,它都不是处于最佳最优越最理想的状态。那里的降雨量很少,通常情况下降雨量不超100毫米,种植牧草饲料要用水,奶牛生活要饮用水,奶牛和挤奶设备要用水清洗,而缺水正是奶牛饲养的一大忌项。气候条件也并不理想,内蒙古的冬天,气温非常寒冷,冷至奶牛不能产奶。福建长富乳业前年在那建了一个牛奶生产基地和加工厂,就是因为气候太寒冷,奶牛产奶只有8个月左右能正常供奶,其余时间加工厂只好关机停工。长富乳业对此十分后侮在那投资开办奶源生产基地,对该投资项目,大有一种口中含着内包着骨头而外表又热又烫又辣的汤圆咽之不得吐之可惜的那种感觉。牧草和饲料更不是内蒙古的强项,反倒是它的弱项,因为国家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的政策,决定了那里的草原不可再滥用。上述三大要件充其量只能达到60分,免强合格,怎能说它是最佳的呢?以我看来,中国最佳的奶牛饲养带,应该是建在云贵地区,那里没有寒冬,没有酷热,降雨量充沛,一年四季气候适宜、可种牧草,那里才是中国最适宜养奶牛的地方。有些企业有些人把内蒙古所处的经纬度地理位置作为最隹养牛带的依据是不科学的,与此经纬度同一条线上的其它两个世界上最佳奶牛带,它们所处的位置的具体气候及饲养的环境条件与内蒙古的相差,就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根本不一样。我认为,某些企业把内蒙古呼和浩特吹捧为世界上三大最佳养牛带之一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企业经营广告宣传上的需要,而并不是我们真正研究中国奶业发展最佳布局问题上的那种实质性的最佳奶牛带。

四、西部奶业发展的一些对策与措施

西部奶业,虽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与空间也很大,但它毕竟是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而又不是牛奶的主要消费区。因此,我们在研究如何发展西部奶业的时候,应该着重根据西部自身的特点、优势、有利条件、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发展宗旨,应该是既符合当地的实际,又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使奶业能持续、健康、成熟稳定地发展。笔者现就西部奶业如何发展献上如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⒈ 实行存栏总量与奶产量两增量并举

奶业的中心产品是牛奶,奶牛场的一切工作,也要围绕着多产奶来开展。奶牛场只有将奶牛的单产提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才能收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西部的人均占奶量按国家所制定的中长远目标要求来说,还是相差很大的距离。解决的办法,一是适量扩大奶牛的总存栏量;二是设法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而后者与前者的投入产出比,显得更为合算,放益与效率更高。西部各地区的奶牛单产水平普遍偏低,它的提升量应该是还有很大的空间。在东部地区的上海,平均单产水平在7000公斤以上,福建接近4500公斤,连气候条件特别差的曾经被人称之为“不是养奶牛的地方”的广东省,它的奶牛产奶单产也超过4000公斤。那么,为什么西部地区那个具有澳大利亚后花园之称的云南省的奶牛平均单产水平还不足2000公斤?西部奶牛的单产水平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笔者结合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几个省的奶牛饲养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一是奶农的饲养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比较传统和落后;二是未能科学养牛,饲料结构单一,未能做到营养平衡合理供给;三是精粗饲料未能科学搭配或搭配失调;四是疾病因素影响了产奶量;五是缺乏现代管理手段和机械化程度低。如何提高西部地区的奶牛产奶量?建议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

⑴ 首先要改变观念,下决心打破落后的较传统的养牛理念和方法,接受现代养牛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比如说,将玉米碾成粉来饲喂奶牛的做法,它既浪费纺饲料,营养吸收率也低,奶牛吃过后也容易引发慢性酸中毒而导致疾病多发。但在国外在整个欧盟,全部奶牛场的玉米都是整粒饲喂的。我们有些人认为,整粒吃进去以后,难消化和不利营养吸收,但事实上,人家的那种方法的营养吸收率是粉状的两倍。这就是观念上的问题;

⑵ 要 肯花钱,改善奶牛的何饲养环境条件,注重奶牛场硬件的投入(供水、环保、挤奶等),尽快提高和普及机械化挤奶和TMR预混料全营养饲料供应;

⑶ 讲究科学养牛,保障奶牛营养、能量的平衡合理供给,特别是产后100天高产奶牛的合理营养保障供给;

⑷ 加强贴身技术培训,借鉴上海、广东等地每年都为奶农举办3~5期的各种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的做法,或者可以统一组织奶农分期分批到奶业较发达的地区(如上海)进行跟班培训贴身学习,以快速提高他们的奶牛饲养、管理水平;

⑸ 以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政府的名义或以奶协的名义,邀请一批刚离开一线工作岗位而又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奶牛专家“西进”援助,实行手把手的临床言传身教和传经送宝,从技术上支持西部的奶业发展。

如果依照上述几点措施和采取务实的态度,施于合理的调整与强化,我相信,将整个西部的奶牛产奶水平翻一番,是一件不难的事情,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况且,从原有奶牛群身上想办法使总产量提升,所花费的成本总比多买一头牛的成本要低和显得更为经济。通过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来达到奶牛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应该说,这是一个最为实际的手段,同时,也是西部奶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切入口。

⒉ 认真做好当地奶牛的选育工作,培育高产核心奶牛群

以色列的奶牛品系改良与选育工作经验告我们,只有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奶牛,才能成为优良的奶牛品种。该国的重要的优良奶牛品改经验之一,就是注重从当地的奶牛中进行选育、培育和优化。自己选、培育出来的奶牛,其地方适应性特别强,产奶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但据我了解,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奶牛几乎全依赖于外地奶牛或来源于进口的奶牛,自行选育繁殖的比例相当低。有多个地区,甚至还缺乏种公牛站。从当地的奶牛中进行优良选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应该大力主张和推广。这一基础打好了,对西部奶业发展的促进与提高,更具现实意义和积极影响。

⒊ 加大牛奶的宣传力度,立足于培育和拓展本地市场

西部地区人口虽然不多,但少数民族的比例较大,消费者中具有一定的饮奶习惯和饮奶基础。然而,人们对牛奶的消费,基本上还是处于消极消费的状态。原因是,还有许多的人,对牛奶还不是全面认识,或者说,认识了牛奶也不敢放开消费牛奶,当然,这同当地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关联。在这种情形下,有部分的乳品加工企业,就只好把产品的市场定位面向于全国,甚至是“走向世界”。根据牛奶产品的特性,我主张立足于本地市场的消费,这一点甚为重要。因此,建议西部的奶企,应通过加强宣传和引导消费,用心把家门口的奶品市场培育好,“沾高好远”或“舍近求远”的做法,不一定都适合西部地区大部分的奶业企业。而且那样做,所冒的市场风险也比较大,“外面的世界并不精彩”。如果某一个企业在决定你的产品需要跨出省门的时候,你这个企业的决策人,最好能记起我刚才所讲过的那一句话,然后三思而行。

4.提速产品创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以满足他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刺激他们的消费欲。

就乳产品而言,西部奶业所产的新产品所占比例很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较东部和发达地区要弱一些,产品的品位档次高、中、低搭配比例不尽合理,高档产品较少,产品较为单一,这就导致你的企业要失去一部分有不同追求的消费者。对产品“五十年不变”的政策和产品构造格局要实行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面世,不但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另一方面,还有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然而,西部的大部分乳品加工企业,正是缺乏这种新产品创新能力和欲望,希望今后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和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在产品的开发路线方面,生产企业的视野要宽广一些。如果做直饮奶的终端市场路线很窄,你可以增加或转型生产一些适用于工业原料用的工业用奶粉、医用乳品,或者是很有国际市场的特殊奶品,在广西可以通过大规模发展水奶牛,然后加工生产水奶牛奶酪,据说该产品目前世界上很畅销。

5.要根据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确立自己产品加工和定位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的消费习惯和饮食文化。例如,东部地区的广东人,喜欢饮汤水和饮牛奶要饮新鲜奶,西部青藏地区的小数民族有喜欢吃奶油、奶酪的习惯等。作为西部的乳品加工企业,也应该抓住当地消费者的主要消费习惯这一条来选定好自己的主导产品。特别是对那些以加工奶粉为主的中小企业,在面临今后中国的牛奶消费将逐步转向以消费液态奶为主这一发展趋势,要审时度势地适时调整自己的主打加工产品。对当前发展速度达到疯狂程度的UHT奶加工方式,也要因市场因地因厂而议。我个人认为,一些乳品加工企业千万不要把超高温灭菌奶的加工方法作为一种时尚,一些行业的领导,更不能将这种加工方法当作一条主要经验来推广。意大利帕玛拉特单一过于依赖UHT加工方式而最终导致这个国际著名的奶品企业倒台的教训,应引起我们的警惕,这种悲曲最好不要在我们国家发生。

6.奶牛场务必做好防疫和尽可能做到分布合理

近些年来,西部地区的奶业有较快的发展,规模不算大的奶牛场像雨后春笋般地一个个出现。但这些奶牛场的布局和选址有一部份是不太科学的,有些设在村前屋后,离人群居住的地方靠得太近;有些就设在交通要道两旁,这是奶牛防疫工作上的一大禁忌;有些与人的饮用水源相挨近,甚至就设在其上游处,影响和破坏了人的饮用水环境;有些奶牛场与其它家禽场或者奶牛场与奶牛场之间的相隔距离不远,这容易造成互相感染;有些奶牛场奶牛存栏密度过大,容易引发病疫情。像这样的奶牛场,既不利奶牛的防疫,也不利奶牛场的环保综合治理。在西部地区有的是土地,没有必要这里养几头那里养几头,也没有必要把奶牛场的规模办至3000----5000头那么大。牛场规模过大距离太近,一旦疫情发生,很快就会迅速感染传播。因此,奶牛场规模不宜过大和场与场之间的距离不宜大近。此外,对漠视奶牛两病和被检查出有两病而不按规范程序处理的,须按章办事和要严加追究其责任。

7.变散放养为圈养,保护草原生态

在过去,我国的草原放牧,多以散放为主。现在为了保护草原,奶牛就不能随便放养了,原来那种饲养方式就得随机转变。在南方广为使用的圈养模式,在西部地区也可以广泛引用。对草原的保护,不管是人还是牛,都有责任履行其职责。为了保护草原的良好生态,国家每年已投入了巨资,如果我们还是在草原上随乱放牧、超载,国家这边在花钱绿化保护,你那边在放牛搞破坏,这不是等于在白白浪费国家的资源吗?这简值就是自杀行为。保护草原,关健的责任在于人而不是牛。

8.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就西部乳品加工与工艺的先进性来说,除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伊利、蒙牛等一批企业可以进入先进行列之外,其余大多数企业的设备和加工工艺都显得较为陈旧落后。其中一些企业,甚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设备还在使用。这些设备与工艺的特点是:效率低,损耗大,易出次品,加工成本重,产品质级档次上不去。即使是伊利、蒙牛的某些设备、工艺,也未能做到最大的先进性。例如在奶粉加工生产中的生产线的管道清洗工艺,它们目前使用的是较传统的水洗法,这种工艺的缺点在于:清洗时间长,清洗周期和次数密度大,清洗成本重(据说每清洗一次需花费3万元以上成本),资源(水)浪费大,时效慢(因为每清洗一次都要经过反复几轮的清洗)、安全性系数未能达到顶级,所需配套设备复杂繁多等。而在国外,同样是管道的清洗工艺,人家己用到了高压净化空气清洗的先进工艺。这种高新清洗工艺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快捷(每清洗一次不需要1分钟),清洗成本低,可节约大量的水以及供水设施,生产加工机动性强(可以随时进料加工,也可以随时待机停产),设备占用厂房空间小等。例如,乌克兰等国家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新的清洗工艺。在奶牛饲养技术方面,我们也有许多地方落后于人家。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整个生产加工设备与加工工艺技术的改造和升级换代。先进的加工设备与工艺,决定了产品的品位、质量等级、档次和经济效益,而西部奶业的大部分中小乳品加工企业则往往不太愿意对生产硬件方面的投入。这一点,也是导致西部奶业难于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只有加快对原有落后的生产加工与工艺改造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西部的整体生产加工水平和奶业的经济效益。

⒐ 奶源与市场均衡发展,防范奶源过剩与不足化解奶业危机

奶源,对中国奶业现阶段来说,暂时还是属于一种稀缺资源。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总奶量还比较少,全国的人年均占奶量只有10公斤多一点,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9左右。奶源之争,在中国已经成为奶业竞争的一个焦点,甚至有人戏称“得奶源者得天下”。自前年开始,奶源的竞争,已呈白热化,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会低于奶产品的市场竞争,像伊利、蒙牛、新希望和北京的三元、上海的光明等奶业巨头已重金投入圈地争夺奶源之战。此外,一些其它的企业亦随后跟风加大对奶源生产的投入与奶源的控制,拟通过牢牢控制奶源的生产与供应来确保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中国奶业发展,无非是两点,一是把消费市场做大,二是生产更多的牛奶。中国的人均占奶量虽然偏低,总体上还是属于贫奶国。但就个别地区或某个企业而言,在规划牛奶生产的时候,不能盲目大规模扩张。发展扩大奶源,也要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如果你的奶源生产过剩或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你的产品市场的发展速度的话,滞销、积压、倒奶的现象就会隨之而来,危机与风险就会发生。笔者认为,奶源生产与产品市场的发展最好能处于均衡发展状态,奶源生产滞后,会造成奶源供应不足和缺米下锅的被动局面,对奶源生产的投入过大和扩张过快,会造成奶源过剩和倒奶的现象。前些日子,本人在与西部地区的一些奶业同行在探讨奶源与市场风险与危机防犯的话题时,有一种倾向是应该引起我们警觉。有人认为,在西部地区,是不可能发生奶源危机或市场风险的。其理由是,西部地区大部份的乳品企业自身都配置有奶粉加工设备,当遇到液态奶市场压力大时,就将牛奶加工成奶粉,危机不就化解了吗?对这种观点,我则持不同的看法,就资源充分利用和尽量节约能源来说,将牛奶大量加工成奶粉,并不是一个最积极最效能的办法,因为在加工奶粉的过程中,不但会使部份的营养损失,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其次,还会导致牛奶产品的终端成本增加。提倡以这种办法来化解奶源危机或风险的提法,是不够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奶源过剩的案例,在此前已有所发生,在西部的成都,就曾发生过奶农倒奶事件;在东部的福建长富乳业,也是一个过大投入奶源生产而奶源暂时过剩,其产品市场的发展又跟不上的典型案例。该企业也正是由于奶源发展过快市场发展过慢而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和滞销的。发生奶源过剩或不足这一奶业危机与风险,其直接原因,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为此,笔者在此告诫西部地区的乳品企业,当你们在制定奶源发展规划以及产品市场扩张的宏伟蓝图时,一定要顾及到奶源与市场均衡发展,头脑中应多一些风险危机意识,并尽可能地将这些风险、危机降至最低。10.就地取材,广开西部奶牛源,大力发展好两牛

就西部的奶业资源而言,还有两种奶牛品种具有很大的开发与利用潜力,一是牦牛,二是水奶牛。广西的水奶牛,青海、西藏的牦牛,目前这两种奶牛品种己在上述这些地区拥有一定的存量,饲养经验也比较成熟,当地政府多年来对这两种奶牛的改良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至今,这两个奶牛品种还是没有得到广泛的快速的推广与发展。我认为,作为中国奶牛品种的补充以及奶牛源的来源开拓,这两个品种牛都是一个很好的品种选择。好在什么地方?它有如下这几特点:(1)比较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生长环境,抗逆性强;(2)患病率低,可以节省一些生产成本;(3)对饲养技术要求不高,不如荷斯坦牛那么娇养,较适宜粗放粗养,而易于推广;(4)奶质高,脂肪含量高,有利于开发奶酪等特殊产品;(5)农民投资的本钱相对较少,这对目前还是不很富裕的西都农民来说,较为合适。在奶牛改良和培育适合当地气候条件饲养的奶牛品种方面,以色列、乌克兰、印度等国家都有很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印度对水奶牛的改良工作,很值得我们借鉴,目前该国的水奶牛的生产规模已占半壁河山,所产的牛奶已占印度总产奶量的一半。上述的两个奶牛品种,应该将其纳入我们的开发和利用范围。

结束语:西部奶业占中国奶业的半壁河山,且又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总体生产水平虽然偏低,但是只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和采取务实求是的态度,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只要下定决心采取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去加以调整和变革,我相信,要取得西部奶业发展的更大成绩,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本人在此衷心祝愿,中国西部的奶业能有更辉煌的发展并使之能真正成为西部地区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

(2004年3月4日在第三次中国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第四篇: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摘要】?S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企业的创建变得愈加容易。但是,在新时代的竞争大潮中,企业应该如何生存发展下去变得至关重要。所以在企业的管理与建设中,在顾及硬实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软实力的发展建设。而人作为软实力的本源,应得到我们企业管理者更多的关注。所以,改变固定僵化的传统企业干部管理制度迫在眉睫,我们不能继续坐以待毙,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抓紧时代潮流,对企业干部管理与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及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 企业干部管理 创新发展

引言: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随着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管理创新对一个公司的发展而言,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浪潮中,企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而来。在新形势下,面对这些来自多方的压力,企业应该从本源抓起,对现有的不足不断完善,并创新独属于自己的管理机制,建立起一个以人为本、权责赏罚分明并且公开公正的透明性管理体制,助力企业实现飞跃性发展。

一、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够完善,未达到多元化。当今企业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时,多采用上级直接提拔的方式,即使有民主选举等也只是拘泥于表面,这没有做到公开透明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造成工作懈怠。另外,在选拔人才时,过多看重学历,研究生在提拔升官时优于本科生等,这会埋没了一些能力超群但因学历不够而无法实现自身能力的优秀工作者。除此之外,很多企业还强调经验化,论资历排位置,这样的现象会剥夺年轻有为者的机会。

(二)没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的意识。有些企业干部会存在思想落后、忽略更新、墨守陈规的现象,这样会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这样一来,对于企业干部更新思想、与时俱进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三)管理模式过于僵化。思想的落后必然导致管理模式过于僵化陈旧,使得企业管理模式得不到发展和改进,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员工没有实质性的发言权,导致所有权力均集中在企业干部的手中,不利于新时代企业的发展与创新。

(四)监督力度缺乏。纵观我国现今企业干部管理,我们很容易发现的一个大漏洞就存在于监督力度上。然而,监督机制对于企业干部的约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往往监督机制的建立只是滞留于表面效果,毫无深层次意义,这样一来便缺乏严格的监督体系,导致企业监督不力的现象发生。

(五)干部素质低下,起不到企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在现今企业干部群体中,存在部分领导干部素质低下,无法带动整个企业实现突破与发展,对员工起不到导向作用,没有说服力,这样不利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反而会导致他们消极懈怠,工作效率低下。

(六)对企业管理的认识过于片面。由于缺乏对企业有效性管理的全局意识,导致了企业干部在进行管理时,只考虑到当前怎么做,没有长期打算以及详细的规划。

二、新形势下解决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实施有效的透明的选拔提升制度。在选拔人才时,企业干部要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选拔原则。要让大家了解并信任企业干部选拔出的人才,这样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实行,减少工作的阻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同时,减少武断决策,多实行民主决策,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有利于干部和员工之间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

(二)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采用这种科学且有效的措施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投入度;而且还可以树立榜样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够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家一起朝着公司的目标不懈努力。

(三)加强与员工的密切联系,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企业干部经常与员工沟通,关注员工的生活状态,顾及他们的想法与情绪,有利于增进企业干部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员工们的工作效率,增加凝聚力,推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为企业干部提供学习机会。作为企业干部,更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自己职位上站得住脚,有说服力和信服力,所以企业干部应抓住每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不断完善自身,为企业有效的管理与创新做出战略性决策。

(五)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一个公司的管理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素质,增加他们之间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对企业干部进行定期考核制度。企业可以采取民主测评等方式对企业干部的行为工作进行考核评级,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套全面可行的考核机制,搜寻企业干部身上的漏洞,使他们感受到压力感,从而不断完善自身。

(七)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系统。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应对预算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这是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竞争力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要寻找问题的根源,分析问题,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形成强有力的反馈机制和分级预控系统,在以后的工作开展中不断发展并尽可能地消灭不足,根据需求适时地作出调整。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与曲折,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我们对企业干部的管理不仅受内部环境影响,同时也被外部大环境所牵连。所以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使得我们现有的管理机制不断地暴露出自身的弊端与不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新形势,根据新时代的变化与发展,适时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固化管理模式,不断分析并总结探索出科学的企业干部管理机制。而这些调整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的高层,因为这些决策关乎着我们企业的命运,所以这便需要我们在共同努力之下,实现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小丽.浅析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2]姜文娟,高宁.企业干部管理工作的有效提升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9(36):95.[3]蒋英勤,李?D.关于做好企业干部管理工作的思考[J].企业研究,2019(12):116-117.

第五篇:种业简报2012-11-1

中农集团种业控股有限公司主编总第(25)期2012年11月1日【行业动态】

■2012年10月22-25日,部直属机关工会在福建龙岩市古田镇举办了“农业部工会干部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副主席孔冈等专家就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总工会十五届六次执委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文明和谐机关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机关工会工作作了专题讲座。部直属机关党委副巡视员姜平出席培训班并作开班动员讲话,部直属机关工会主席张广卿主持开班仪式。

■农业部30日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举行粮食增产模式试点启动仪式。在总结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成熟技术模式,更大规模、更广范围集成推广技术,探索粮食稳定增产新途径,力争到2020年粮食增产1000亿斤以上、油菜籽增产500万吨以上。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29日,全国秋粮已收获10.6亿亩,完成种植面积的90.4%,进度同比快0.8个百分点。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安全监管减少土地污染的建议》的提案得到回应,黑龙江将加强安全土地监管力度,加大防治土地污染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今年吉林省部分地方遭受风灾,大型机械无法完成对倒伏玉米的收割,因此人力需求旺盛,工资也大幅上涨。于是,吉林省部分粮食主产区酒店出现“员工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吉林省秋粮收割个的日工资已经超过了120元,部分地区是达到了150元以上,与去年80到100元的价格相比增幅是超过了50%。

■宁晋在大力推广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肥田的同时,开辟了综合利用新渠道。西王里村的玉米秸秆“青贮——喂牛——牛粪”就是一种模式。此外,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也在该县得到推广,初步形成了玉米秸秆“粉碎发酵——产沼气——沼渣沼液与玉米芯混合基料栽培食用菌——菌枕——有机肥”的循环链条。

内蒙古中农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动态】

■先正达公司宣布了一项位于加州Woodland工厂的扩大项目,该工厂主要负责研发和种子生产。一旦获得当地政府的许可,修建将从今年秋季开始,预计于2014年完成。■中国玉米种子市场的领导者先锋种业近两年来麻烦不断,而一场极为罕见登陆中国东北的台风“布拉万”,让先锋种业雪上加霜。孟山都公司乘虚而入,针对“先玉335”的弱点联手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推出了“迪卡516”等抗倒性强的玉米种子。宣传工作已全面展开。

【展会动态】

■第十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10月25~26日在湖北武汉科技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据组委会提供的信息,共有300多家全国著名种业企业参展,参会企业近2000家,观展人数近5万人,近100项购销合同(协议)及新品种、新技术交易成功,交易额达10亿多元,是历届双交会规模最大、成交量最多的一届。

【一句话了解种业】

■ 通过改革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

■ 2003至2012年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超过6万亿元

■ 种质 idioplasm:有时又称基因,是连续的遗传物质

内蒙古中农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下载新形势下营口种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营口种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种业简报2012-12-27

    中农集团种业控股有限公司主编总第(40)期2012年12月27日【行业动态】■ 洋玉米种子种植已占15% 外资种企步步紧逼农业部24日消息,农业部连续三年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带来的结......

    敦煌种业简介

    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种子生产量和销售额最大的上市公司,是国家八部委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玉米制种生产、加工、销售......

    我国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及挑战分析

    我国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及挑战分析 优质种薯是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我国马铃薯单产的关键因素。我国从一开始的技术研究到脱毒种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共......

    对**种业公司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种业公司未来发展的思考**种业公司从一个仅有5万元启动资金的校办企业发展到拥有总资产过亿元、净资产伍仟余万元并在**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公司领导和员工付......

    新疆奶业的发展研究

    关于“新疆奶业的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潘菲菲摘要:新疆是我国第二大牧区,但是其奶业发展远远落后于第一大牧区内蒙古。除客观条件外,乳牛品质差、单产低、产品结构不具竞争......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一、商贸流通业概述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并涉及交通运输业等。商贸流通业及......

    新形势下宝鸡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新形势下宝鸡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十一五”以来,宝鸡市工业化进程稳步向纵深发展,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支柱产业、龙头......

    新形势下我国烟草专卖制度发展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烟草专卖制度发展研究 摘要:烟草作为我国重要产业之一,在新形势下我国烟草专卖制度面临诸多的挑战,其原因主要有现行的财税体制、市场观念淡薄、严格的计划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