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岸文化缘何“分道扬镳”?
两岸文化缘何“分道扬镳”?
原标题:两岸文化断裂的历史与现实陈孔立,爱思想专栏学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
一、两种文化断裂所谓“文化断裂”或称“文化中断”“文化不连续性”(cultural discontinuities),指的是某种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或是与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出现非连续性的现象。文化断裂是指一个社会中文化的核心即价值观不能连续下去,发生中断,而不能理解为传统文化、旧有文化的消失。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哈里·艾克斯坦(Harry Eckstein)提出两种类型的文化变迁,在情境与结构的变迁中,讲到文化的不连续性(cultural discontinuities)。他把文化不连续性与社会不连续性联系起来考察,认为诸如在发生战争、新政体的形成等等社会动荡时,这种社会创伤或社会断裂,就会造成文化上的后果。对此,台湾学者黄秀端做出如下扼要的概括,她认为这里所说的文化的不连续性指的是“当社会情境发生重大变化,模式维持的变迁与缓和文化的僵硬性皆无法处理社会的变动时,文化便可能呈现不定型狀态(formlessness),因此 Eckstein 稱之为文化的不一致性。”应当说,文化断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身文化发展过程中在继承方面受到破坏和中断,文化发生质的变化,即历时性的、纵向的断裂。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失去了它在传统社会条件下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不能按照原有的主流的态势连续发展下去。这种文化断裂状态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变异的常见现象。强烈的文化断裂往往与政治因素有关,包括各国历史上的外族入侵、重大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等等。例如,公元前1200至1100年间中欧地区的移民,中世纪基督教对古希腊罗马异教文化的摧毁,文艺复兴时期对整个基督教文化的全盘否定,纳粹主义导致的德国文化断裂等等。从中国来说,例如,台湾被日本侵占,台湾光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等等。*戈培尔出任德国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后强调,大众传媒只能是纳粹党的工具,任务是向民众解释纳粹党的政策和措施,并用纳粹主义思想改造德国人民。另一种是文化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失配和失衡,这是共时性的、横向的断裂。例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发达地区文化与落后地区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少数民族由于语言文化的障碍造成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等等。还有人指的是一个社会内部不同看法形成的文化冲突,例如“美国社会中的文化断裂,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冲突,在诸如堕胎、肯定性行动、同性恋权利、公共教育、多元文化主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此外,还应当指出,随着拉美裔人的增加,美国的核心文化,即盎格鲁-新教文化正受到多文化主义的挑战,西班牙语将成为美国第二官方语言。亨廷顿警告说,“美国将分成两杈,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这可以算是文化纵向断裂与横向断裂结合的类型。本文先分别对大陆和台湾从历时性的、纵向的角度,考察各自文化断裂的历史,然后从共时性的、横向的角度,考察两岸之间文化断裂的现实。
二、大陆的文化断裂1949年以后,大陆发生过四次历时性的纵向的文化断裂。第一次是在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之前。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和新政治制度的建立,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而旧中国的文化阻碍了新文化的建立。党中央强调,“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于是,“清除和批判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肃清一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的任务便提上了日程。从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开始,紧接着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其结果“清除思想上残存的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的影响,在政治上划清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并在清理资产阶级思想和唯心主义观念方面取得初步成绩”。后来又开展对胡适思想的批判,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和清理等等。这一次文化断裂是对旧文化(或“民国文化”)的批判与切割,旧文化居于主流地位的发展态势已经中断了。
*批判电影《武训传》的报纸有关这个时期的文化断裂,有的学者认为“从五十年代以后大学生开始,特别是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提出要'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有的学者把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新传统文化”,认为它是“由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带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特征,在社会主义社会本应加以改造转化,但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极端,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新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政治-文化权威的一元化,个人崇拜盛行。第二,具有新的封闭性与保守性,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对一切问题进行非此即彼的划线分析。第三,政治中心化倾向。这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及各种文化形态高度政治化,不承认各种文化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第四,新传统文化继承的传统文化的群体本位模式,把它改为单位与国家一体的集体主义。”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文化断裂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开展“破四旧”的斗争,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强调“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就是对此前已经存在的文化一次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由旧的文化结构变成为新的文化结构,不论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等都要进行一场全局性的、深层结构的、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大变化。钱理群指出:“到'文革’就更发展为批判'封、资、修’,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断裂,而且和世界文化断裂”。朱旭东认为文化大革命宣告上述“新传统文化”走向衰落。张隆溪认为这一次文化断裂是“有意造成的与传统及文化(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文化)的决裂”周留征等认为:“'文化大革命’用暴力的手段人为割裂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与文化传统,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裂”。这次“文化大革命”与此前存在的文化相比,显然是一次文化断裂。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对“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反思,对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西方文化)、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等等展开了争论,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潮与“文化热”。这是与前一个时期的文化进行切割,对“文革文化”的彻底否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中国文化开始新的转型,开始向新的文化过渡。姚中秋指出:“七十年代初,意识形态一统格局就已破裂,知识分子基于此意识形态之异端,对意识形态予以反思、批判,八十年代,文化一统格局被打破”,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展开论争。
*姚中秋(秋风),爱思想专栏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第四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提出与建构。在90年代前期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提法,以后逐步充实,到了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强调“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俞吾金认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二是社会主义文化中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三是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因素。此外,还有非主流文化,一些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例如新自由主义、宪政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等也在中国大陆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他还指出,当代中国文化存在五组矛盾:普世主义与种族中心主义的冲突、总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的冲突、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共同富裕的冲突、发展科学技术与遏制科学主义蔓延的冲突、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文化心态的冲突。以上情况既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与核心,也表明它在建构过程中所面对的复杂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下发展方向,对前一个时期处在转型、过渡状态的文化来说,也是一次文化断裂。应当指出,以上四次文化断裂,分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建立;重大的社会变革:“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与被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变迁;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德国学者何乏笔把这种文化断裂称为“民国文化”与“共产文化”的断裂。资中筠指出:“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百年来总是在不断'彻底决裂’中,好像盖房子总是拆了重盖,多少有志者的智慧、劳动就此浪费在推倒重来之中”。对于导致文化断裂的原因,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辛旗指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最大问题是文化断裂”。“从近现代史来看,中华文化出现重大断裂,主要受三个大的因素影响”,即“强权殖民的侵入”、“社会革命付出的文化代价”、“现代化的社会成本”。朱中原认为,“文化断裂是在社会断裂的前提下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当代中国的改革机制扭曲所导致的”。许纪霖认为,发生文化断裂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公共文化和核心价值的丧失”。显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还应当指出,尽管经过四次文化断裂,但以往存在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对今日的中国文化发生重大的影响。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重道远。
三、台湾的文化断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发生了三次文化断裂。第一次是光复初期日据时期的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断裂。台湾经历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文化对台湾社会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当时台湾民众受日语教学,使用日文写作,在价值观念上也受到日本的影响,因而光复初期出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大陆文化与台湾在地文化的冲突,出现了文化断裂的现象。台湾当局一方面对殖民文化进行扫荡、摒除,一方面恢复和重建中华传统文化。但在禁用日文、日语方面操之过急,在思想文化领域则实行全面管制,开展“反共救国”教育。这是第一次文化断裂。后来,在60年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全盘西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论战。1967年以后开展“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强调以“固有文化”来“充实国民精神生活”。中华文化逐渐成为台湾的主流文化。
*蒋介石在台湾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提升孔孟学说的地位,加强对青年学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第二次是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的文化本土化运动。70年代发生“乡土文学论战”,80年代发生“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的论战。台湾学者杨儒宾认为“当有一个非共识的'中华文化’、'中国’进入岛屿时,一个对照面的'台湾文化’、'台湾’就不可能不产生”。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国民党的统治工具”,主张“台湾文化”要与“中国文化”划清界限。蔡英文曾经指出,国民党提倡“中华文化”,“当大家对国民党的政权、威权性格产生反感的时候,无可避免地对'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也有反感”。从70年代开始,“独派”知识分子与李登辉、陈水扁当局在20年间极力推行“去中国化”,企图建构“台湾文化民族主义”,即建构一个与中华文化不同的台湾文化,直至制造“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断裂,但终于遭到失败。但是,“去中国化”的影响不可忽视,有人指出,它造成“台湾居民复杂暧昧的文化身份,表露于台湾介于中国与日本间,文化认同的矛盾状态。”还有人指出:陈水扁当局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期待能栽培出新一代的台独顺民,期待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文化联系从高中生的意识里断裂”。*1995年5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于那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所谓“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这次演讲上,李登辉发表题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台独”演讲第三次是马英九上台以后推行的“台湾特色中华文化”。马英九指出,“台湾特色中华文化有三个特质:一是公民素养植根最深厚;二是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三是传统与现代的衔接转化最细致”。它是“中华文化与台湾本土文化结合”,又是“台湾人用台湾的空间,用台湾的人力,发展出一个丰富中华文化的模式”。这种文化既与“独派”排斥中华传统文化的“台湾文化”相区隔,又与不是由台湾人建构的大陆文化相区隔。换句话说,既要与独派的台湾文化断裂,又要与大陆文化断裂。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方面,则强调“吸收了西方当代文明的精华”,实际上主要是美国文化。陈映真指出:“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成为台湾朝野精英共同的思想和意志”。以上三次文化断裂都与社会变迁、政治变革有关。先是在光复以后,国民党当局以中华文化与日本文化相切割;接着李扁当局以“台湾文化”与被视为“国民党统治工具”的“中华文化”相切割;马英九当局则以“台湾特色中华文化”与“独派”的“台湾文化”以及大陆文化相切割。因此,日据时期留下的文化、国民党推行的“中华文化”、李扁当局推行的“台湾文化”都出现了不能连续发展的现象,即出现了文化中断或文化断裂。
四、两岸之间文化断裂的现实正是由于大陆和台湾都发生过文化断裂,因此传统的中华文化在两岸都受到冲击和变化,由于两岸各自的文化断裂发生的原因和变化的状态不同,对现存的两岸文化也有不同的影响,现在我们从共时性、横向的角度来讨论两岸之间文化断裂的现实。
(一)两岸主流文化的文化断裂1.大陆的主流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陆学者黄枬森指出:“文化的类型应该是同社会的类型一致的,即应该按照社会的类型来划分。”“中国现代文化十分复杂,各种文化因素均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但就其最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类型而言,它应是社会主义文化。”“现代的中国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他还指出,现代的中国文化包含着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核心或指导思想无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是为这个制度服务的”。李景鹏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吸收各种异质文化,是一个从混合文化向着单一文化过渡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它包括人们观念的转变,包括政府政策的转变,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各种观点之间的交锋和各种人群之间的博弈。但是,只要领导者本身有着清醒的头脑,又采取适合于文化发展规律的方法,社会主义文化自我更新的任务是可以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最后实现的。”总之,大陆的主流文化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二是社会主义文化中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三是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中和外来文化因素。就这三个部分来说,与当代台湾的文化都有本质的差异。2.台湾的主流文化: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按照马英九的说法,它包括五个方面:海洋文化。台湾在美国、中国大陆、日本三大经济体竞合中求发展,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与开放进取的海洋文明,揉合成“具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海洋文化”是“开放与创新”的方面,特别是“吸收西方当代文明的精华”。多元文化。包括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大陆各省文化以及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等在内的多元的文化,并且发展出“独特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充分展现出台湾的文化包容性。创新文化。台湾保留了完整而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从人文精神到生活美学,它融合古老的涵养与现代的创新。台湾创造了新的中华文化。志工文化。马英九强调志工运动是具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这是自由民主环境及富裕的社会才会出现的自动自发的行为”。爱心文化。马英九以台湾的佛教为例,佛教的入世化、企业化、志工化、国际化,都是爱心文化的体现。*2009年10月10日马英九首次提出“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这个概念,他说:“60年来,台湾人民秉持正直、善良、勤奋、诚信、进取与包容的核心价值,以'台湾精神’完成改革,打造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他强调台湾特色中华文化中的“公民素养”、“民主制度”、“自由精神”、“普世价值”、“人权法治”等等,说明它是“中华文化与台湾本土文化结合,结合成一个非常完整且新的东西”,是“台湾人用台湾的空间,用台湾的人力,发展出一个丰富中华文化的模式,这就是发展了一个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可以说,台湾主流文化体现了台湾主体意识。他还强调台湾在“保存中华文化”和“创造台湾精神价值”这两个方面有优势,以此与大陆相比较,用以显示他们在文化上的领先地位,并与大陆文化相区别。以上根据两岸各自对本身主流文化的说法,可以明显看出二者存在根本的差异,这是从两岸主流文化横向相比,看出二者之间的文化断裂。
(二)两岸政治文化的断裂1.大陆的政治文化当代大陆主导的政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此外还存在政治亚文化,包括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外国政治文化的影响等等。当前正处在从相对封闭逐步走向全面开放、从强调斗争哲学走向注重和合精神、从传统式的政治文化走向现代性的政治文化的进程。总的来说,人民对于现行的政治制度及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具有政治认同感、信任感和支持感,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以及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有所提高,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同时,有些学者做了实证研究,《变迁、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实证研究》一书得出如下看法:*《变迁、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实证研究》书影在政治认知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二十年间,我国公民无论是对政治重要性的评价还是讨论政治的热情都明显下降了”,“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程度将逐步提高”,“统治合法性的心理基础日益复杂”,“无论是对政治寸政治重要性、讨论政治的热情的判断还是对安全、秩序、腐败、公平等状况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政治情感方面,“中国人的自豪感是在提高的”,但分布不均衡;对共同体的忠诚度较高,对典则和当局的忠诚度较低;“好中央,坏地方”成为公民独特的政治情感模式,总体信任水平下降。在政治价值取向方面,“国家和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和家庭利益的观念仍然大量存在,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公民的权威主义人格的比例已经明显下降了”,“中国公民更加倾向于认同温和和渐进的改革”。“平等仍然是中国公民更重视的价值”。从社会观的变化来看,中国政治文化也正在向有利于自由民主的方向发展。该书的结论是:“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文化观念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顽固和保守,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发展的障碍;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独特,从而构成了'中国模式’的精神基础。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等的深入,中国政治文化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变革中有分化,分化中又包含着进一步整合的因素”。总之,当代大陆的政治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主体,并且正在继续建构和变革之中,因而存在多元和复杂的因素,这就是与台湾的政治文化有本质差异的所在。2.台湾的政治文化台湾自从解严以后,逐步走上政党政治的道路,在政治文化上也试图模仿和搬用西方的政治文化,并且带有本土的特色。经过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去中国化”,形成了以“台湾主体意识”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并且由于两大政党和蓝绿阵营的矛盾与对立,形成了具有极端性和冲突型的政治文化。在政治认知方面,一般人都强调台湾主体意识,认同台湾。不少人以“台湾人”作为自己的身份认同,形成了“台湾人”与“中国人”的群体差异。在“国家认同”上,一部分人认同“中华民国”,另一部分人认同“台湾国”,甚至强调“台湾中国,一边一国”,凸显与“中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区隔。有人指出,“很多台湾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政治的'冷感症’﹑'躲避症’﹑'恐惧症’和'轻视症’都成为台湾人的政治文化”。但是,在2014年的选举中,年轻世代由于网络上的同侪传播,“透过打卡、直播、图影、社群等方式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参与热诚”,改变了以往的“政治冷感”。在政治情感方面,台湾民众以“民主政治”为傲,”实行美国式的民主”,自认为是美国民主的好学生,“亚洲民主的灯塔”。在情感上亲美、亲日、亲西方的政治体制,反共、反对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有人甚至反对“大中华”,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化。一部分人对“中华民国”怀有浓厚的情感,另一部分人则感到厌恶。台湾社会分成蓝绿两派,在政治情感上处于对立状态,互相展开政治恶斗。李鹏指出:“蓝绿两大阵营都有两成左右的基本支持者,这些民众的情绪性和非理性色彩浓厚,对自身阵营认同度很高,政治参与热情高涨,甚至出现政治参与狂热的情况”,其中的“台独基本教义派”“抗争的手段也最为激烈,甚至不惜暴力和流血,是台湾政治不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政治评价方面,“爱台湾”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价值标准。不论蓝绿都以“爱台湾”、“台湾优先”、“以台湾为主”、“台湾主体性”等等为标榜。从李登辉、陈水扁直到今天,台湾当局都在努力建构“台湾主体意识”,力图与中国大陆划清界限。在这个基础上,一部分人逢中必反,去中国化,指责对方“亲中”“卖台”,煽动对立和仇恨,鼓吹“台湾独立”,主张“一边一国”。另一部分人则提出两岸“非国与国关系”,主张“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关于台湾政治文化,台湾方面提出有不少值得重视的看法。例如,南方朔提出,陈水扁的“煽动文化”和国民党的“恐惧贩子文化”是“伤害台湾的两种政治文化”。谢长廷认为“台湾政治文化的问题,其实不在蓝绿,也不在统独,而是更深层的心态和环境的问题。台湾社会有很大的不信任感,只要执政的党派和自己不同,就容易(成为)扣对方的帽子或栽赃恶质的动机”。蔡英文提出民进党要“带领台湾走向新的政治文化”。要“改变台湾对立仇恨、明星崇拜的政治文化”,即“可不可以不要再召唤对立的仇恨,而是来召唤共同的责任?可不可以不要再召唤政治明星来崇拜,而是召唤出负责任的新世代,把国家的担子扛起来?” 《联合报》社论指出:“长年政治厮杀所遗留下来的敌我意识、猜忌情绪及僵固思维,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消除;包括若干不太健康的竞争心理或扭曲的政治逻辑,也都有待时日持续调整,才能打造台湾厚实精致的政治文化”。这说明台湾政治文化存在不少问题,与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三)两岸价值观的断裂1.大陆的价值观当代中国大陆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价值观区别于西方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乃至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标志。但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正在建构之中。因此杨学功指出:大陆现有价值观则具有“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特点,即“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由西方传入的主要以欧美为代表的近现代价值观,改革开放前与毛泽东时代的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这四种因素同时并存、相互交织,展开着激烈的争辩和交锋。” 既存在“天下为公”、“刚健自强”、理性、自由、民主、法治等观念,又存在封闭守旧、满足现状、害怕革新、“以阶级斗争为纲”、崇尚权力、忽视民主法治等观念,以及 “左”“右”之争与“姓社”“姓资”的纠緾。“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的责、权、利不断明晰,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当下社会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与此同时,社会价值重心由政治向经济转移,各阶层主体的利益和需要得以凸显,价值取向也日益多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则是“当代中国在价值观领域的一个巨大历史进步”。郑佳明认为当前大陆的价值观处在“从一元到多元,从单一到多样,从贫乏到丰富,从封闭到开放,从革命到改革,从激进到渐近,从斗争到博弈,从极端到从容,从无序到有序,从狭隘到包容,从自卑到自信,从盲从到主见,从重人情到重法制,从重政治到重经济,从重道德到重利益”的变迁过程中。总之,当前大陆的价值观正处在变革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在倡导与建构阶段,尚未建成,与此同时,不适应现代潮流的价值观仍然存在,后者往往被台湾方面作为对大陆“判断对错、选择取舍”的标准,以至对两岸交流产生负面的影响。2.台湾的价值观按照马英九的说法:“台湾人具备正直、善良、敦厚及包容等核心价值,社会上到处都有许多好人好事”,“这些传统美德与价值都是重要的软实力,不仅带动社会整体行善风气,更让台湾在世界立足,成为受人尊敬、让人感动的地区”。“我归纳出台湾人所应有的、具有的六大核心价值:一是正直、二是善良、三是勤奋、四是诚信、五是进取、六是包容。每一位'台湾英雄’都具备这些特质,他们这些典范社会应该珍惜、政府应该重视,唯有靠着这些核心价值,才能克服逆境,才能重返荣景。任何幸福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他们强调台湾认同普世价值观。台湾最引以为傲的价值观是自由、民主。马英九强调坚持台湾的民主价值观,蔡英文也强调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是,并不是大家都认同这些说法。在美国的熊玠教授评论台湾2014年选举时指出:它是国民党“领导阶层不懂民主制度中'多数党政治’ 的意义因而造成自毁长城的后果”,“更不能说是台湾民主制度的胜利。”
*蔡英文在2016年台湾大选中胜出。盛治仁则指出:台湾“民众自己有没有一套固定的民主价值,还是随着政党立场变化的浮动标准,将会决定政党的表现以及我们社会讨论公共议题的标准。台湾学者对于台湾的民主政治更有切身的感受。张铁志指出:“过去20年,台湾人民辛苦地追寻民主的解放,但得到的是一个贪婪的资本主义、一个被市场力量穿透的政治领域,以及一套无法有效规范市场带来的不平等的虚弱民主。既有的认同矛盾,仍然压制着日益扩大的阶级矛盾,不容它转化为有效的政治力量。于是,人民对民主制度丧失信心,并对社会正义的价值开始感到虚无。这些,乃是台湾民主的最大危机”。盛治仁则指出:台湾“民众自己有没有一套固定的民主价值,还是随着政党立场变化的浮动标准,将会决定政党的表现以及我们社会讨论公共议题的标准。民主政治,真的是'自作自受’的政治。”苏起认为“问题在台湾这二十几年一直引以为傲的民主化实际上只完成了一半,也就是'自由化’;还没有完成另一半,'制度化’。因为没有'制度化’,所以台湾的头脑被'自由化’冲得发烧的同时,躯壳仍然陷在半民主半戒严、半法治半人治的制度中举步维艰。”李远哲尖锐地指出:在“赢者全拿”的社会里,大家都想赢,很难推动多元化社会。他将这种情况归咎台湾环境“不公不义”,当局负债过高,台湾年轻人一出生就负债上百万元,他们对未来不抱希望。他感叹,台湾现在面对的将来,是非常黯淡的,若社会要成功改革,就要先让社会公平合理,才能扭转价值观。由此可见,能不能把民主、自由等等确定为台湾的核心价值观,还值得讨论。当然,有关台湾的价值观还涉及许多方面,这里暂时从略了。
五、结语以上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介绍了两岸各自的文化断裂以及两岸之间的文化断裂,本文只是对历史和现实做出描述,而不做出价值判断。只是说明两岸文化各自经历过不同的文化断裂,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台湾特色中华文化”,从主流文化、政治文化、价值观来看都有质的差异,目的是确认两岸之间文化断裂的事实,从一个新的角度加深对两岸文化存在本质差异的认识。我认为在研究两岸文化时,固然要重视两岸文化之间的“同”,更要重视两岸文化之间的“异”,正是因为“异”的存在,使得两岸文化交流、文化认同产生许多困难。无视两岸文化的本质差异,把两岸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当做一件容易的事,有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会低估两岸文化认同的难度,欲速则不达,这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走向认同是没有好处的。注释略。原载《台湾研究集刊》2016年第2期谢谢阅读 本文责编川先生
第二篇:两岸文化联谊行
两岸文化联谊行
2014-7-7编辑:李雪
中国文化报记者宋佳烜报道:7月6日,由文化部和国务院台办作为指导单位,中华文化联谊会与山西省政府共同主办,山西省文化厅与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承办的“情系三晋——两岸文化联谊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山西太原拉开帷幕。文化部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丁伟,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台湾嘉宾团团长周蓉生,与98位台湾嘉宾、50余位大陆文化界人士出席开幕式。
丁伟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文化交流是人与人心灵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台湾嘉宾通过一周多的时间,亲身感受三晋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彩的人文风情,对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有更加深入了解。希望两岸文化界乃至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能够通过“情系”系列两岸文化联谊活动提供的平台不断加深彼此了解。
周蓉生说,两岸文化界朋友以“情系”系列活动为交流平台,一方面感受到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灿烂辉煌和同根同祖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也领略到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文化的力量影响深远,也是“情系”系列活动的精神所在。本届“情系三晋——两岸文化联谊行”将通过根祖文化、信义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等板块,全面展示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这期间,将举办三晋文化发展研讨会、两岸文化联谊座谈会、两岸书法家交流笔会等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晋台文化交流合作。
自2001年以来,文化部与各地合作,已成功举办11届“情系”系列活动。这一活动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为了更好发挥“情系”系列活动的品牌效应,中华文化联谊会今年内将举办“情系青春”“情系宝岛”活动。
第三篇:两岸经济文化贸易论坛
2014高考政治热点: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0月26日,以“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本届论坛由中共中央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由中共中央台办主任张志军和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共同主持。张志军在开幕词中表示,自去年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来,两岸政治互信得到增强,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本届论坛旨在扩大深化两岸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繁荣,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会人士在两天会期里围绕推进两岸经济科技合作、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国共两党及台湾亲民党、新党、无党团结联盟等党派和团体的代表人士,两岸有关部门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界代表人士、专家学者共350多人出席。
一、【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要充分发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内经济合作委员会的功能,提高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使两岸之间的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是时代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两岸共同发展。
(2)发展市场经济既需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两岸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呼唤诚信,重建信用,并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扩大双向投资,进一步相互开放金融市场,着力加强金融合作,有利于统筹两岸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自2012年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来,两岸政治互信得到增强,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良好势头。这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要面向两岸基层民众,更多地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3)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要努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这有利于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努力拓展新局面、开辟新前景,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成就,造福两岸同胞,造福中华民族。这是尊重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表现。
(3)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扩大深化两岸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繁荣。
二、【跟踪试题】
2013年10月26日,以“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开幕。据此回答1—3题。
1.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有利于:
①消除两岸经济的不稳定性 ②维护两岸的经济安全
③两岸经济同步发展,避免两极分化 ④为两岸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大陆要:
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②扩大投资规模,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④加大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3.近年来,两岸贸易持续发展表明:
①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 ②经济全球化是时代趋势
③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 ④我国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原则
A.①④B.③④C.①②D.②③
4.两岸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
①优化资源配置 ②呼唤诚信,重建信用
③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④加强公民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两岸的经济交流属于: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C.优化经济结构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自2012年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来,两岸政治互信得到增强,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据此回答6—7题。
6.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 ②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上述材料表明:
①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
③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8.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俞强调,要面向两岸基层民众,更多地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之所以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是因为:
①先进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②宣传优秀健康的文化就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③精神文明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9.俞正声指出,要努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样做有利于:
①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③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 ④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俞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努力拓展新局面、开辟新前景,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成就,造福两岸同胞,造福中华民族。据此回答10—12题。
10.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哲学依据是:
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B.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D.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阶级斗争规律
11.材料中两个“造福”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唯物史观的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材料中的“新局面”、“新前景”、“新成就”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与时俱进,培养创造性思维B.敢于创新就能发展
C.创新源于大胆假设和丰富联想D.创新就是要抛弃常规方法
13.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围绕推进两岸经济科技合作、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等三项议题进行研讨,以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经济生活依据是什么?
14.站在两岸关系新的起点上,两岸交流这一重要平台,承载着两岸同胞的厚望,肩负着“先导”“领航”的重任。本届论坛旨在扩大深化两岸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繁荣,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认识。
15.俞正声说,过去五年多来,两岸关系开辟出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既定的大政方针,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满怀信心同台湾同胞携手并肩,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运用哲学知识,谈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参考答案: 1.D2.B3.D4.C5.B6.B7.C8.B9.B10.C11.D12.A13、举办两岸文化论坛的经济生活依据?
(1)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了提高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使两岸之间的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举办论坛等形式,推进两岸经济科技交流和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两岸共同发展。
(2)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发展市场经济既需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两岸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呼唤诚信,重建信用,并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3)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扩大双向投资,进一步相互开放金融市场,着力加强金融合作,有利于统筹两岸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14、(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自2012年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来,两岸政治互信得到增强,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良好势头。这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因此,除了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外,还要面向两岸基层民众,更多地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3)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要围绕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努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这有利于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5、(1)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努力拓展新局面、开辟新前景,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成就,造福两岸同胞,造福中华民族。这是尊重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表现。
(3)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扩大深化两岸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繁荣。
第四篇:两岸文化的异同的发展趋势
两岸文化的异同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峡两岸 文化 民俗 差异 共同
摘要:台湾与大陆同祖同宗,有着相同的文化积淀,与人文素养。但近代因受西方的入侵,加之蒋介石对台湾的统治,现今两岸文化有着不少差异,但总的趁于一致的,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是会朝着和而不同的方向前进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虽饱经忧患,但无论是外敌入侵,还是内部战乱,我们的国家依然凝聚不散。这是由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具有无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保持民族特性、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思想基础。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参拜黄帝,同样以龙的传人自居,拥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以说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台湾与大陆在近代又分开了几十年,又有了各自的发展差异。
在历史上,海峡两岸同胞同宗同源,血脉相连,台湾同胞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的原因以及海峡两岸同胞长期隔绝,台湾文化也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但是,与大陆其他区域性文化一样,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早在远古时期,大陆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就已传播到台湾地区。随着大陆先民对台湾的开发,大陆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科学技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宗族制度等全面移植到台湾。由于明清时期移居台湾的主要是福建闽南地区、广东潮汕地区人民,台湾的方言主要是闽南话、客家话,台湾的民间信仰、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与福建、广东等地基本相同。特别是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有着史缘久、地缘近、血缘亲、语缘通、文缘深、俗缘同、商缘广等关系,所以闽台文化是同地域文化。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与延续性。虽然在台湾近代史上,台湾文化一度承受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中华文化早已渗透在台湾同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凝聚成为两岸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访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会抽时间去拜访曲阜“三孔”圣地。闽剧、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莆仙戏等地方戏剧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每年都有不少台胞到福建莆田湄州湾祭拜妈祖。至于清明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
两岸文化的异同及发展趋势
化师一班
***
季明中
夕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合家团圆等民俗习惯等,无不是两岸同根同宗的证明
首先在近代,台湾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其文化内含没有发生变化。自17世纪中叶以来,无论是郑成功祖孙三代还是清政府治台的200余年中,统治者均在台湾大力推行汉文化,在台湾社会实现转型的过程中,台湾文化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另外,在这几百年中,出现几次大陆去台湾的移民潮,数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大陆人拥入台澎,他们也将大陆文化尤其是闽越文化带到台湾。经过多少代人的辛勤耕耘,中华文化已深植于台湾社会的沃土之中。日本侵占台湾时,虽然搞什么“皇民化运动”千方百计破坏中华文化,灌输大和文化,以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帝国的“忠巨良民”,但遭到台胞的坚决抵制,使侵略者的图谋破产。日本投降时广大台胞曾自豪地说:“在日本人强暴的统治下,渡过了艰辛苦难的50年之后,我们全体台湾人民终以纯洁的中华血统归还给祖国,以纯洁的爱国心奉献给祖国”。国民党逃台后首先对日本的殖民文化残余进行扫荡,之后就亟力倡导以“反共复国”为目的的中华文化。尽管在近几十年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其文化内涵发生一些变化,但台湾文化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主要表现于:两岸使用共同的汉字,汉语。多少年来,台湾海陕两边的中国人都用汉字这个中华文化的基本细胞,作为交际的工具和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台胞写出的文章、著述,无论是过去的文言体还是时下的白话体,从语言的角度讲,与大陆完全一致。口语也一样,无论是和台胞进行学术交流还是在台北、高雄作社会交往,话语都是相同的、相通的。一般台胞只在自己的小卷子里才讲他们祖籍地的语言闽南话或客家话,而这两种语言也属中国七大方言之列。
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长时间文化积殿的结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前人曰:“风俗之成,或数百年,或数十年,或远至千年。潜移默化,中于人心,而萃为其德,故其所以系于民族者大矣”。台湾民俗可说与大陆相同,尤其与闽越地区更为一致。例如,两岸的中国人都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都崇拜龙,视中华民族为龙的传人;台湾同胞的日常起居、饮食结构、服装式样、审美情趣、房屋建筑式样、消费心理与方式与祖国大陆基本一样;台湾人的民间礼数、待客之道、酒茶文化、婚丧嫁娶之礼等,与大陆也毫无二致。海峡两岸的人到对方活动,无“人在异乡为异客”之感,而是充满“回家”的感觉。
两岸宗教信仰的主流是一致的。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绝大多数人一样信奉佛教、道教、一贯道、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及基督教,仅前两种就有信徒800万之多。各种各样民间的信仰含
两岸文化的异同及发展趋势
化师一班
***
季明中
盖面更广,且都与祖国大陆有关。台湾民间信仰的神?,诸如玉皇大帝、三皇五帝、关帝、财神、灶王爷、土地、阎罗、城隍、有应公、义民爷及其他自然和动植物神灵,等等,都可从祖国大陆的民间信仰中找到他的原形。马祖、王爷、国姓爷、保生大帝、临水夫人、开漳圣王、清水祖师、三平祖师、广泽尊王、清山王等,其祖宫祖庙大多在福建。如台湾近千座马祖庙都是莆田湄洲妈祖庙的子孙庙。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探亲政策之后至1997年,来湄洲朝圣的台胞已达80万人次之多。
台湾传统的思想道德和大陆一样,都以儒家提倡的价值观念为主导。如儒家倡导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重义轻利”,“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天地人合一”,“以人为本”;“民水君舟”“民贵君轻”;“礼之用,和为贵”;“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理,古今之通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儒学的思想精华,不仅在大陆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台湾也深植于人民心中,且对其言行产生着重大影响。1999年6月在台湾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民众心目中价值排名的前三名依次为“品德高尚的人”,“由努力奋斗而事业成功的人”,“有专业技术的专家”。就此,台湾媒体赞叹:“道德至上,台湾人的主张”
在历史上,台湾和大陆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无论是从他的生活习惯还是民俗风情。台湾土地面积36200平方公里,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等80多个岛屿。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为热带、亚热带气候,长夏无冬,多风多雨。年平均气温约22°C,4—11月为夏季。风景名胜有“八景十二胜”,如 阿里山云海、双潭秋月、玉山积云等。台湾最早的居民,是考古发现的“左镇人”,发现于台南县左镇,是一位20多岁的男性头骨化石残片,距今约2-3万年。这时,台湾与大陆相连,“左镇人”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目前大陆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巫山猿人”,距今约200万年。一万年前,冰川融化,海水上涨,台湾被汪洋大海包围,成了海岛。
大陆移民台湾的高峰有三次: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2月1日)前后,是大陆居民迁台的一个高峰,约20万人。台湾人最崇拜的民族英雄就是郑成功,称他为“开山王”。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攻占台湾,1887年,设台湾省。在这个期间,是大陆移民的又一个高峰。国民党败退台湾,是大陆居民入台的最后一个高峰,去台人口约200万。“左镇人”的后代和其他比较早迁入台湾的大陆居民,构成了台湾的土著居民——“高山族”(原住民)台湾人口2003年底为2260万,98%是汉族移民,2%是原住民。
两岸文化的异同及发展趋势
化师一班
***
季明中
在台湾移民中,福建闽南人最多,占83.1%。其次是广东人,占15.6%。台湾现有山东人80多万。
台湾民间文化基本上属于闽南民间文化。台湾的方言就是闽南话,台湾的生活习俗与闽南人没有什么差异,台湾的民间信仰也都是从福建传承过去的。
闽南民间文化来源于中原。闽南人基本上是“客家人”,他们是从魏晋以后从中原南下的。台湾居民的远祖大多是从中原南迁福建,然后渡海去台,因此台湾人自称“河洛郎”。台湾民间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其语言是河洛的古辞古音,其风俗是中原的古礼古仪,如今日台湾唯一的“歌仔戏”即为当年河洛戏。
下面以2001年我们在台湾拍摄的民间文化为例,来看一下台湾民间文化。台湾的饮食习惯与大陆基本相同,且更具北方性。如吃馒头。最好的馒头叫“山东大馒头”合餐。台湾人请客,也是合餐。中国在唐代以前是分餐。唐代开始出现合餐。从宋以后,合餐流行。台湾人的合餐与大陆基本一样。台湾人好酒,酒店常见“不醉不归”条幅。还有“呕吐池”。台湾盛行宵夜。这是受日本风俗的影响。但台湾宵夜的饮食习惯与大陆基本相同。在早点方面,台湾的早点与大陆基本相同。嗜好:嚼槟榔 民以食为天。饮食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迷信:庙。台湾文化的主体是大陆文化。但台湾还有原住民文化等其他文化。但这不能否定台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从另一方面,来自大陆的话剧四世同堂的成功演出也可看出一点。
由国家话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话剧《四世同堂》10月30日在台北中山纪念馆隆重首演,老舍先生的这部名著问世六十多年后第一次以话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本次演出是国家话剧院首次尝试“大陆排练、台湾首演”、新作品首先为台湾同胞服务的剧目排演新模式。同时,也是大陆赴台演出团体首次采用两岸紧密合作的商业运作模式,实现了全票房销售,该剧首轮在台北共演出三场,票房销售已超过90%,票房收入新台币700万元,观众人数超过6500人。家级文艺作品的优秀品质在台湾获得了社会关注和市场效应的双丰收。
以老舍先生在这部作品里诠释了中国人家庭观念的至高境界——“四世同堂”,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晓荷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至今传读不衰,历久弥新„„话剧《四世同堂》历经三年多的酝酿、筹备和三个多月的精心排练,凝聚了国话人的诸多心血。老北京的四合院、演员们地道的“京片子”、风味浓郁的北平生活画卷,让台湾同胞领略到了老北京文化的魅力。
两岸文化的异同及发展趋势
化师一班
***
季明中
一位年逾古稀的台北观众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表示:“这部话剧很生动,好像看到了活的历史,能感受到两岸同胞在抗日战争年代同仇敌忾的情感。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一位学习戏剧的台湾研究生说:“整出戏很有历史的纵深感,演员的表演也功力十足!尽管台词都是不折不扣的‘京片子’,但接受起来完全没问题,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也能激发出共鸣。”著名老艺术家、主演雷恪生首演当晚邀请了生活在台北、已经87岁高龄的堂兄雷怡生一家人来看戏,并激动地告诉观众这是他俩分别六十多年后首次在台北见面,他在谢幕时含着泪对哥哥说:“等我完成了演出任务,一定到你家去看你!”这一感人的场景引起了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为了有效延伸此次《四世同堂》赴台舞台演出的场景,增加观众的参与体验活动,拉近当地观众与历史的距离,更加全面的诠释原著的内涵,提升演出的感染力,国家话剧院联合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借助西城区区域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于演出同时在台北中山纪念馆举办“新城旧影中的京都印象--老北京文化展”,与剧目演出相得益彰。展览分为实物展区和多媒体互动展区,参观者及观众不仅可以观赏到,还可以与来自北京市西城区的内画鼻烟壶、脸谱绘制、毛猴、七巧板、剪纸、面塑、皮影等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家进行互动式表演。首次以“剧目演出+文化展览”的形式,把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情展现在台湾同胞面前,真正体现出“观《四世同堂》、享文化大餐”的理念。“老北京文化展”也成为一次以市场方式运作的、文化展览与文艺演出融为一体的文化交流。
演出结束后,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等人赶往后台,看望了全体演员并发表了讲话。连战在讲话中说,老舍先生是我们大家都很尊重、也很尊敬的一位作家。抗战的时候,我在重庆念小学,也就是你们剧中演的这段时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黯淡的一段时期,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大前提下,能够把中华民族共同的牺牲、奋斗记住,流的血、流的汗就没有白流。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也是给我们下一代人的一个最好的教育。在两岸大家共同努力,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时候,演这样一出戏,我觉得有非常深刻的意义。第一感谢大家,第二祝福大家,第三希望好戏以后能常来演,谢谢你们!
由此不难看出,两岸文化是有很多的共同特点的,并且是受到两岸人民共同喜欢的。对于这同祖同宗的文化,是必将走向和的,但又不是完全的相同,正如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君子和而不同。这也必将是海峡两岸文化的最终走向。
参考书目: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以中原文化为中心.河南师范大学学
两岸文化的异同及发展趋势
化师一班
***
季明中
报.2006,33(3)李文.妈祖信仰与海峡两岸的文化同缘关系.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3,11(4)孔文祥.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2006,29(3)
两岸文化的异同及发展趋势 化师一班
*** 报季明中
第五篇:散文化倾向明显 高考作文缘何文风雷同
散文化倾向明显 高考作文缘何文风雷同
散文化:应对高考作文新套路
一位细心的读者在阅读数篇高考作文后,发现尽管各个考生叙述的对象和事件不同,但只要换几个关键词,便能“移花接木”,变成“一类美文”。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直率地说:“一个场景描写作为开头,当中归纳几个画面,然后提升或拔高,说几句慷慨激昂的话,结尾再来一句‘警句’,这似乎是不少高考作文的统一模式。这样的文章,说不上来是散文还是随笔,但却容易得高分。”
缘何时下考生写高考作文“如同一辙”?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指出,这同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出题有关。不少高考作文题,可能更多考虑的是考生“有话可说”,于是题目的宽泛性增大,而临场考察的成分减少。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他们》等,作文的外延较大,考生应对时的广度就宽。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作文题小,考生的准备量就要大,否则当场写不出来,而作文题大,考生的准备范围则会缩小。”
文体淡化:作文教学负面影响
高考作文题要让考生“有话可说”,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尤其是要与语文作文教学相关连。而现在高考作文题的宽泛,则会对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产生错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现在有些地方教作文,已把文体看得很轻,似乎只要表达意思就行。另外,加强学生随笔的训练,在一些学校似乎就是作文教学的全部。而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也让“散文化”现象愈演愈烈。
一位语文教师指出,其实在作文教学上,对写作文体本应相当讲究,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随笔等,都有各自的特征和要求。而现在考生的“同质化”作文,事实上对正规作文教学也会带来一些冲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初中主要训练写记叙文和一事一议,高中则以论说文为主,兼顾说明文。让学生学会不同文体的写作,对他们将来运用语言、正确表达,无疑十分重要。
缺少个性:导致文风雷同
作文,是学生情感的反映,也是思维的体现,更是表达的艺术。把作文仅当作获取语文高分的筹码,就可能使作文的内涵流失。一位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说:“现在学生的作文,缺少个性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光从应对考试来做作文,那么学生的写作之路会越走越窄,而且作文考试排除了诗歌的样式,能用来作文的样式更少了。”
市教委教研室一位语文教研员认为,强化文体,并不是固守规则,而是通过不同的写作样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比如记叙文,着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描写能力,而论说文,则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至少对论点、论据以及两者的论述有比较深的了解。另外,考试作文,是否把诗歌等文体排斥在外,也值得商榷。
一些语文教师还提出,对报考文理不同发展方向的考生,在作文题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这样更能突出个性化的培养。毕竟做作家写的文体,不同于科学研究者所需的写作文体,前者要散文、小说、诗歌等,而后者更需要说明文、研究报告之类。如果作文出题实施“文理分开”,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文风“雷同”,激发考生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