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隐患因素构成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5 05:5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安全隐患因素构成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安全隐患因素构成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高校安全隐患因素构成及对策分析

高校安全隐患因素构成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校园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加。大学生群体作为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群体,是校园安全中的主体。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高校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本文从校园安全中存在的隐患因素着手,探讨了高校校园危机的现状,从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人等方面分析了高校校园安全危机的隐患因素,并对预防高校校园安全危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隐患;对策建议

一、校园安全

谈到校园安全,我们有必要明确校园安全的内涵。关于“校园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的主要内容离不开校园安全所涉及的主体、客体、内容三方面。校园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安全的涵义是公共安全在校园范围内的延伸。从狭义上讲,即校园内人类个体或群体的生命、健康、财产的安全,包括不被侵害和保全的形态。广义上其内容还包括公共秩序,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说,校园安全的主体指在校的大学生及教职工;客体包括在校学生和教职工的身心、财产安全,公共或集体财物安全以及教职工、学校集体所有的著作发明等知识产权、隐私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

二、高校校园安全危机的现状分析

当前校园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复杂化,并且朝着犯罪主体复杂、侵害对象范围广、手段多样、运用科学技术水平高、损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的方向发展。为了真正探究校园安全存在的隐患,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隐患存在的来源分析

经过对历年高校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将安全隐患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人。其组成人员多为社会上的有劣迹行为的人、闲散人员,校内的务工人员乃至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特殊的还有自杀者本人。第二类是自然灾害。此类为不可抗力因素,如地震、疫情、暴风雨雪、雷击,通常造成群体性伤害事件,有波及范围广、影响大、损失重等特点。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很多正在上课的学生被突如其来的灾害夺走生命。第三类是人的违法行为引起的安全危机。此类多为可改造和控制的危机因素,如食品安全,不当操作引起的火灾,还有校舍建筑存在的质量问题和设计漏洞等。

(二)侵害对象

第一类是对人的侵害。多是对学生、教职工的侵害,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侵害。第二类是对财物的侵害,包括公私财产物品。第三类是对秩序的侵害。校园安全的维护需要在一个安定平稳的环境里推行,而别有用心者为达到种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往往以冒险破坏高校的秩序为代价,吸引社会关注,造成轰动效应。第四类是个人权益和物化的精神产品,著作发明等知识产权、隐私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

(三)危机的变化趋势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安全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各类安全事故的案发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又呈现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据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应急管理能力亟待加强》一文透露,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安全危机事件的变化趋势为:学校安全事故发生频繁,类型多样,性质日趋严重,高校人员密度大,聚集性强,安全隐患难以根除;群体行动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且与网络科技手段相结合,稍有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引发高校群体行动性事件,导致集体游行、网络讨论、静坐等行为;心理问题事件呈上升趋势,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校园安全隐患成因分析

(一)从社会方面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与国外借鉴先进文化知识的同时,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本位主义在中国社会也有所蔓延。许多人在物质利益面前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现象严重。社会风气的恶化和道德沦丧,以及公众价值观的改变,使社会的许多丑恶现象横生。这些不良信息和丑恶现象一旦传入校园,就会使原本单纯,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牢固的大学生极易受到误导,以致走上歧途,发生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等越轨行为。

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动了网络科技的发展,使网络也成为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播和承载大量数据和信息的同时,可能也会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大学生课余时间多,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视觉绚丽、听觉刺激强烈的网络交流、浏览十分热衷,因而他们也是网络毒瘤的主要受害者。据悉我国有四千万的未成年网民,而大学生正是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群体。于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国际反华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试图利用网络侵蚀我们的青年人的思想,如国外的反华势力通过网络向我国输出其黄、赌、毒、暴力、反动信息等精神垃圾和文化糟粕。文化冲突的碰撞必然会引起行为的冲突,使社会秩序混乱,使群体支离破碎。文化作为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对于人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引起大学校园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二元制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贫富悬殊等,引起了社会阶层间矛盾的激化,而大学校园中的宿舍里聚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他们来自的地区、民族、家庭状况又各不相同。不同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来自他人的种种评价,使得他们迫切地需要关怀,这样自然会组成“老乡会”或“民族会”等非正式组织,如果其中的某个人或群体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或歧视,势必将引起语言和肢体冲突,如果事件的性质升级,其后果不堪设想。

(二)从学校方面看

1、高校校园治安边缘化严重,保卫部门效能低。尽管公安机关 在全国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警务”和“大走访”活动,加强治安基层基础工作,而在高校中却形同虚设,已然被严重地边缘化。学校中出现的各类安全事故只能按照“案发→报警→出警→处治”的事后处理模式进行,无疑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代价。

此外,保卫部门的专业化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设立学校保卫部门多采用自行组织招用人员,即“自招自用自管”的模式,虽然成本低廉,但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产生极大矛盾。因为保安人员来源复杂,既有人情关系的亲属,也有社会闲散人员,他们的学识水平低,素质差,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组织纪律性差,不熟悉保安业务,对待日益繁杂的校园安全工作显然力不从心。另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较突出的矛盾是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不紧密,人员匮乏且运用不合理,技术防卫不配套,设备老化毁损严重,物防不到位,不规范,这造成学校安保部门的效率低下,事倍功半。

2、高校的过快膨胀和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连年的高校招生体制改革和招生比例的扩大,使得我国的高校入学率大大增加,但其背后却是生源质量的下降,进入到大学校园的新生层次化明显,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入学成绩悬殊,素质相差较大,这就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同时,在扩招背景下的教学、服务资源的超载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如学生的住宿条件和学习环境质量下降,教学仪器设备不足,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下降,而仪器的损耗加大,增大了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教学事故的危险。又如,大学食堂的规模有限,大量学生同时就餐,秩序 难以保证,发生拥挤踩踏事件的危险加大。另外,集体餐饮环境和食品卫生控制难度大。

3、高校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使大学难以真正发挥其学校的作用。高校应当是探求真理和知识的圣地,而时至今日,经济发展的大潮席卷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学也不例外。随着大学校园的开放,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理念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大学也成为各类商家的必争之地。如今的大学校园周围已经是被灯红酒绿所包围,网吧、美容、KTV等休闲场所,甚至藏污纳垢,成为黄赌毒隐匿之地的洗头房、按摩房、电玩城、迪厅等也在大学周围遍地开花。这些娱乐场所的开办资质和合法性令人质疑,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空闲时间的大学生,也许在诱惑下走进这些场所,接触到暴力、赌博、色情等垃圾文化而误入歧途,毁掉大好青春。其次,这些场所也是治安灾害的重灾区,是火灾、斗殴事件的多发区,大学生进入其中消费无疑增大了其遭受损害的几率。

(三)从大学生个人方面看

大学生群体不同于中小学生,也不同于社会青年,他们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生理上,他们大多处于19至24周岁,刚刚成年,身体条件成熟,智力发展完善,气质性格趋向稳定,行为方式上喜欢追求个性。因此,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他们又喜欢追求统一的爱好、观点和行为方式,以寻求归属感。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成果丰硕时期,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可谓是泡在蜜罐里的一代,没吃过苦,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差,家庭溺爱现象 严重,不懂得分享和感恩,自我意识过于严重;在经历中小学的课改,知识面广,思维灵活,兴趣广泛,在中考和高考以分数定终身的风向标的指引下,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德、体、美的发展,造成素质“短板”;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心理和生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正是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和现实生活中激烈竞争的要求造成冲突,使得他们产生悲观情绪,感到失落和迷茫,在错误的暗示和引导下,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四、针对校园安全隐患的对策分析

首先要学校明确领导及教师责任,真正从制度上完善学校安全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是学校安全工作重要的责任主体,学校要按照 “一岗双责”的要求,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同时,在安全管理制度上,要真正的践行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每一项管理制度制定的很完善,关键是能否执行下去。

其次要把学生安全放到学校价值观中,真正从根本上给予重视。具体来说可以借用内部关系经营的方式,在与教职工交流的过程中多强调教师学生的安全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开展讨论会等方式让老师真正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师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同时也可以利用校内的出版物宣传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另外,从学生角度也可以通过建设学生团体,如学生会、学生咨询委员会等加强对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和宣传。

同时,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前职校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都有比较鲜明的个性。面对激烈的社会 竞争,有的人不堪重负,长期精神压抑,心情紧张;不能正确处理金钱、事业、爱情、婚姻等现实问题,且心理脆弱,缺乏远大理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狂妄自大,眼高手低,意志薄弱,一旦遭遇挫折,立即丧失自信,或愤世嫉俗。凡此种种,致人心理失衡,产生心理疾患,严重者不仅使自己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或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还有可能引发伤人杀人事件,导致校园惨案的发生。因而,学校应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学校安全管理之中,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缓解各种压力,正确面对挫折,保持良好心态。同时,可以采取相对更为隐蔽的方法,如提供网上心理医生服务,及时帮助有心理障碍者走出心理阴影。

此外,学校要定期排查安全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学校应成立一支专门的安保队伍,定期对校园内外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查出的隐患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对正在使用的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实验楼、体育场所、餐饮娱乐场所以及师生员工生活学习经常涉及的各种场所要定期检查,适时维修整改,避免某些形同虚设的设备及制度,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试论大学校园安全事故成因及对策.戈国华 [J].科学信息:学术版,2007(32).

第二篇:产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产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产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选择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产妇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产妇有5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于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分析,对于产科病房方面相关的护理人员、孕产妇情况和家属等一系列相应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展开系统性的分析和统计,并有效的根据具体情况来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整治方案与对策。结果:从根本上切实有效的做好产科病房的安全隐患预防和控制措施,积极有效地提出更有针对性而又具备规范性的措施,能够使得产科病房的护理质量有本质的提升和最大程度的改善,也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有效提升。结论:更有针对性的对于产科病房护理隐患展开切实的分析和探究,切实有效的提出更具有可行性的防范措施,规范护理程序,减少护理差错,能够确保护患关系和谐稳定,避免护患纠纷,最大程度上提升护理质量,推进孕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深入应用和大力推广。

【关键词】 产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828.2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243-01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孕妇的妊娠和生产过程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也涉及到不同的层次和内容,其中,在产科病房中,所涉及的护理风险和安全隐患也普遍存在,其因素十分复杂。针对这样的情况,对于产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本次研究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究产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及防范措施,现在把相应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产妇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产妇有5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于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分析,并切实有效的根据风险防范前后的时间顺序,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两组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相对应的比较和分析。其中,对照组有20例患者,他们是在风险防范措施之前,产妇的年龄范围在23-41岁,她们的平均年龄是(310±15)岁,其中有15例产妇是初产妇,有5例产妇是经产妇。观察组患者中有30例产妇,他们是在风险防范措施实施之后的,他们的年龄范围在24-37岁,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01±22)岁,其中有21例产妇是初产妇,有9例产妇是经产妇。两组产妇的一般性资料,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不具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

12产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121产妇及其家属通常情况下,在妇产科中产妇是初产妇的占大多数,这样的话,产妇一方面在分娩、哺乳以及育儿知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都比较匮乏,不具备相应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很多不当的行为,这样对于自身和新生儿都会有很大程度上的伤害。另外一方面,产妇在分娩之前和之后,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这会让产妇的激素分泌水平十分紊乱,神经系统也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功能不佳,如果对这样的症状重视程度不足,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产妇在分娩前后身体变化情况特别快,如果产妇的家属对于医生的嘱咐不能严格遵守,擅自离院,就可能带来极大的风险和隐患。

122相关的护理人员在产妇分娩前后的整个环节中,护理人员是整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基础工作承担人员,护理人员自身所呈现出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对于产妇在临床护理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起着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对于新生儿的接生和护理的相关环节,要切实有效的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准则,在最大程度上有效规避医院感染的问题。如果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对于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不能及时有效的注意到新生儿和产妇的异常情况,这样就会延误患者的病情,导致产妇和婴儿不能得到根本上的妥善处理和根本治疗,这对他们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并且是不可逆的。

123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对于产科的安全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例如,在产妇生产过程中助产士的接产手法,以及产妇生产之后,对于新生儿的处理,包括对婴儿的脐带处理,沐浴和穿衣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操作,如果有一丁点的漏洞,就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使产妇与新生儿出现比较严重的产伤。护理人员对于产程图、产程观察表、分娩记录单等一系列相关方面,如果不能真正意义上完全掌握,并熟练的精准记录,产妇和婴儿都会面临十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促使医患关系进一步紧张和僵化。

13防范措施

131进一步切实有效的增强法律意识要有针对性的号召和组织相关的护理人员,集中学习相应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和准则,从根本上切实有效的做好各类文书和表格的记录,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的隐患和风险,确保从根本上提升法律意识,维护双方共同的切身利益。

132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最大程度上提供护士和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切实有效的保证交流能更加?e极有效,有针对性的向产妇和家属宣传相应的分娩和哺乳知识,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具体的问题,并构建起更加和谐稳定且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

133积极优化服务理念,最大程度上提升业务水准要树立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保证在护理工作中做到细心、耐心并富有爱心,严格遵守相应的规范和流程,认真履职,并有针对性的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在护理过程中如果有疑难问题,需要及时有效的向前辈人员请教。相关的科室要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培训和学习锻炼的机会,在最大程度上鼓励和支持护理人员自学,或者进一步进行继续教育,促使整个科室的业务水平都能够得到本质的提升。

2结果

从根本上切实有效的做好产科病房的安全隐患预防和控制措施,积极有效地提出更有针对性而又具备规范性的措施,能够使得产科病房的护理质量有本质的提升和最大程度的改善,也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有效提升。

3讨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自身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也有了切实有效的提升,孕产妇对于产科护理的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产科病房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风险因素也日益注重,对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加强相关的防范措施,这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

很多人对于产妇的妊娠和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重视程度不够,而如果一旦出现相应的危险情况,产妇和家属都不能够从根本上用比较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此,务要从根本上切实有效的加强安全隐患和风险因素的分析,并注重防范措施的得当性和可操作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更有针对性的对于产科病房护理隐患展开切实的分析和探究,切实有效的提出更具有可行性的防范措施,规范护理程序,减少护理差错,能够确保护患关系和谐稳定,避免护患纠纷,最大程度上提升护理质量,推进孕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深入应用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宦小玲.基层医院产科病房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6,14(30):292-293

[2]魏晓芳.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6,7(36):266-267

[3]胡常蓉,姜琴.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6:30

第三篇: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

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

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医疗护理日趋复杂,各种影响因素越来越多,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护理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如诊疗技术、心理、环境、药物等因素,如何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护理人员面前的问题。安全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证,提高护理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也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标准。

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

1.1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护士在校所受的教育和在职教育中缺乏法律知识教育,长期以来医疗传统习惯使护士工作处于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护士只重视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1.2 护士的综合知识水平偏低 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年资低、学历低,导致技术操作熟练度低,经验不足,都可能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发展,护理工作中技术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可能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从而影响护理安全知识不断的更新。

1.3 护理职业的特殊性 护士在很多时候是一人值班,许多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病人参与,所有的谈话和操作不可能都叫病人签字或知情,护理操作有许多环节是在治疗室内进行,病人和家属对期间的操作可以质疑,护士夜间巡视病房虽有记录,但没有旁证。

1.4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 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尤其是病人的护理需求增多,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给病人带来不安全感。

1.5 患者行为因素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亲密配合与支持,若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现象,从而不信任医生、怀疑医生诊断有误等,产生护理隐患。

1.6 设备设施因素 设备、设施使用不当或现存的设备设施不能满足患者需要。基础设施不完善病床无护栏、无摇床、输液架升降失控,水管电线老化,插座不牢,卫生间无挂钩、地面潮湿,损坏的摇床、轮椅,没有及时修理,也没有醒目的标志。

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

护理安全防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形成过程,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查找原因,主动帮助病人解决问题;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为病人创造安全的住院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体现现代护理特色。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质量检查与考核制度,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加强法律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2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加强专业理论的继续学习,还要培养自己的操作技能,还要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对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加强青年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

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维护护士心理健康。

2.4 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 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教育,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并重温各项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增强责任心,做到警钟长鸣。

2.5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卫生宣教及护患沟通工作,让我们的护理工作得到病人及家属的支持与监督,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2.6 把好设备质量关 认真完善基础设施,陈旧的护理设施要更新,损坏的物品要及时修理,在修理前有醒目的标志提醒病人不要使用,护士要加强对设备的治理,使设备状态良好,创造一个有安全保证的工作环境。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行为态度、主体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从促成体育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态度、强化主体规范作用、增强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提出了改进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计划行为理论;教学行为

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体育成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足以及教学方法有所欠缺等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因缺乏有效指导而无法发现“快乐体育”的真谛,这使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成为高等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当前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策略等方面,如关注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理念、教育环境、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目标、改革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体制等方面.还有学者针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有研究开始关注教师的积极性应从哪些方面得以提升.但目前没有研究直接指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具体应承担的责任或基于某个经典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高校体育教学给予理论上的指导.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是被广为接受的社会学领域研究行为意图方面理论,自提出以来该理论在各领域的运用证实了其对实际环境中的行为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看,高校体育教学行为直接受到高校体育教学意图的影响,而其意图又受到了主体进行体育教育改革的态度与倾向、外界环境给予的压力以及对教学行为的执行能力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策略,旨在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

1计划行为理论的含义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Ajzen,Timko和White等人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理论框架.理性行为理论假设:人们的行为是有理性的,各种行为发生前要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和合理的思考,一系列的理由决定了人们实施行为的动机.该理论针对人的认知系统,阐明了行为信念、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之间的因果关系.它假定人是能够系统利用或加工可获得信息的理性生物体,个体行为完全受到个人的理性和意志的控制,即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AttitudeTowardBehavior)、“主体规范”(SubjectiveNorm)来决定H.为了试图对所有行为都给出相应的解释和预测,计划行为理论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加入“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alContro1)的因素,即个体对自己所拥有的从事某项行为的能力的认知,并认为当感知行为控制达到可以准确反映实际行为控制的程度时,就能够同意图一起被用来预测行为.该理论的框架如图1所示.

2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校体育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学历构成、教学内容、教学工作环境等都与其他教师群体有鞍大的差异.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和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体育教师在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从行为态度、行为主体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方面分析不同的影响因素.

2.1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态度的因素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口].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动机和态度、教育背景和经历、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馈等因素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1.1教学动机和态度体育教学动机是推动体育教师的行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内在因素,是激励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行动的内驱力.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它具有使行为以一定强度在活动中保持的特性.教学态度是指教师对待体育教学活动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性,同样制约体育教学活动行为的结果.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动机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强度和方向,从而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

2.1.2教育背景和教学经历教师的教育培训和教学经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在现在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动作简单的重复和模仿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动作学习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根据现代心理学对动作技能的研究发现,人的学习技能的过程不仅是技术学习的过程,也是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和积极情感熏陶的过程.高校体育教师如果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的体育教育培训,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缺乏深人的了解,就难以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而富有体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与刚开始接触体育教学教师在课程组织、实施等行为上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2.1.3教学经验总结与反馈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馈是改进教师教学、增进教师技能、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是教师从经验中不断学习、自我更新、持续成长的关键.体育教师是否在自己的教学课程后以各种形式呈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反思,总结教育经验,交流教学心得,就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协商,特别是是否针对教学总结中的一些经验教训而反馈于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直接与其教学的动机和态度相关,也决定着教师能否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2.2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主体规范的因素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主体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些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评教机制、学校管制压力、自我发展压力等因素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决策影响明显.

2.2.1评教机制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是高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确保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评价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情况、认识到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二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实际工作却经常使评教工作成为为评价而评价,把评教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目前,很多高校实行学生对教师的网上评教,评教结果作为教师的~种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因而考虑学生的评教更是成为体育教师工作中新的压力.

2.2.2学校管制压力教师实行的是计划录用、行政任命和调配任用的管理制度,许多方面都没有真正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教师职业的“身份制”、“终身制”已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巨大障碍.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是根据教师所学专业开设各选项课程,或教师一起上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以往这种管理机制下,教师往往把眼光盯在每年的职称评定上面,从助教到教授只能上、不能下,学校工作的着眼点和教师的注意力全都在“评”上.而体育教育改革是对未来体育教育的设计或反应,意味着破旧立新,正因为改革具有超前性才使得在工作岗位上已经习惯成自然的体育教师心理受到冲击,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主体规范有较大影响.

2.2.3自我发展压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随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发展.广大教师必须克服时间、经济、身体及精力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尽最大努力丰富和发展自己.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高校体育教师相对其他教师而言,面临着社会地位不高、工作不够受重视、进修晋升机会少、有边缘化趋势的困惑,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开始感到自身发展方面的压力.由于大多数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另外由于工作聘任、职称评定和进修机会等在教师之间会引起竞争,也容易引起教师之间关系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

2.3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感知行为控制的因素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职业认同感、教师的素质构造、教师的心理品质、学校的激励政策等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感知影响较大.

2.3.1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的,所以尤其需要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程度却并没有随之而提高:他们是否真正把体育教学看作是一门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的专业,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学是否只是一门相对稳定的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是否将之提升到为学生的终身健康服务,是否将体育教学放到事业的高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越高,其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越强,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也越有信心.

2.3.2体育教师的素质构造专业的体育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结构和职业道德是构成大学体育教师素质的三大要素.体育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较复杂的体力与脑力劳动,为了使教学工作有效进行,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定的智力水平,用以协调以上三大要素.当智力超过某一水平以后(如高校教师本科以上文化水平),它不再起显著作用,而其他认知因素或人格特征起着更大的决定性作用.另外,体育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等与实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性. 2.3.3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主要有: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兴趣和性格品质.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一是教师的热心和爱心;二是教师富于激情和想象的倾向性.在教学实践中,富有爱心和热心的教师能更好地在课堂内与学生分享喜爱和感情,同时,富有激情、想象力强的教师更热心于自己的学科,能努力地让自己的教学工作取得成功,从而也增强教师达到理解教学效果的预期.

2.3.4学校的激励政策学校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通过不断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激励他们达到目标的过程.在学校管理中,实行激励政策利用奖惩手段来激励教师,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是有积极影响的.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体育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的积极性,促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上等级、上水平,使那些有真才实学、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的优秀体育老师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的激励机制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感知行为控制的因素之一。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教师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3改善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培训,促成体育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态度

体育教师在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只有当体育教师能正确对待体育教学,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主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因此,应面向体育教师开展系统、有效的教学培训.有针对性地分析体育教师的教育背景与经历,确定其培训需求,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持续有效地开展丰富、系统、弹性灵活的体育教学培训,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规范体育教师的教学动机与态度,适时满足教师教学发展的需求.

3.2改善管理。强化主体规范作用

学校管理应形成以人为本,善待体育教师,激励和约束并存、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的管理体系,承认人的各种需要的合理性并创造条件予以满足,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学校管理的视角应该由工作转向人,教学工作的安排、规章制度的制定、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的变革,要更多地考虑体育教师的因素,切实把体育教师放在体育教学的主导位置.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同时,围绕体育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拨出专项经费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实施奖励制度,为骨干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创造一定的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学术带头人,把体育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作为体育教师队伍设的重点.

3.3正确引导。增强感知行为控制

行为控制能力的感知是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素质与非智力心理品质都是影响教师感知行为控制的基础,必须加以重视和正确引导.首先,要加强老师职业道德修养.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具备两种教育功能:一是用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去充实学生的头脑;二是以自身的道德品格去铸造学生的心灵.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严于律、以身作则、努力提高师德水平.同时,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行为的关键性动机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努力程度,从而有助于他们实施成功体育教学的信心和决心.

第五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更好的实现就业。作为就业大军的中坚力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沿革

(一)统一分配

恢复高考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大学一直实行统一分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这一制度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当时的政务院发出《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第一届大学生的分配意见,提出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实行有计划的统筹分配。1951年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

1977年恢复高考,从这一年级的学生毕业起,国家沿袭了统一分配的制度。1981年,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要求对毕业生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分配,其中,国家教委直属院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面向全国分配;部委主管院校,毕业生由各部委在本系统、本行业内分配;省属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区负责面向本地区分配。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复苏的年代,学历文凭成为人们发展的最大资本。当时,各单位里的本科生可谓凤毛麟角,考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饭碗不愁。

(二)双向选择

上世纪90年代,上大学最大的变化是从“两包”到“两自”。“两包”,即考生上大学学费由国家包下来,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两自”,即学生上大学要自己缴费,毕业后要自主择业。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已开始酝酿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这一改革过程与收费制度基本一样,持续了较长时间。

1986年,原国家教委出台《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向高等学校。1994年,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提出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国家包安排职业的做法。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引导学生毕业后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同年,原国家教委推行高校招生并轨改革试点。当年全国共37所并轨试点院校,1997年全国大部分学校开始实行并轨招生。

(三)自主择业,就业形势严峻

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据教育部统计,1998年普通高校招收本专科生108万人,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其中普通本专科招生159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增长47%。此后几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当年因为扩招而受益的学子,在4年后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据教育部统计,1999年,研究生考试的报名人数是31.9万人,2007年增长到128.2万人,今年虽然增幅较往年有所

减缓,但报考人数仍在不断增长中。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旧严峻。2006年7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截至当年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上百所高校的6000名应届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随着就业难的加剧,大学生的期望月薪也一降再降,此次调查显示,甚至有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有66.1%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突出。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社会上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大学生供过于求,政策、教育和大学生自身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各种劳动力资源的互相冲突

我国是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虽然早已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出生率仍然较高,导致新增劳动力数量仍居高不下。同时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引起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加剧了就业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据统计:目前没有就业的下岗职工还有100多万人,2006年至2008年将涉及职工351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社会各界的劳动力资源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都互相交叠在一起,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互相冲突已经到了高峰期,解决这一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2、社会可供就业岗位较少,劳动力供大于求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加上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因此,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与就业率增长却并不同步。形成这一不正常现象产生的因素是: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就业总规模的扩大;企业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代替劳动力,使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减弱;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使就业岗位减少等。

3、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的经营化模式向现代化大众化模式转变。自1998年高校批准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2002年毕业生145万、2003年毕业生212万、2004年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338万,2006年毕业生413万,2007年毕业生495万,6年增加了350万,预计到2009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之相应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就业政策不适应和就业指导不足

目前,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实行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 迷茫,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程序和手续,这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政出多门,甚至政策相互冲突,使得有些地区的毕业生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甚至因此而失去就业机会。

物而涉及到人,并且人在无对象物的领域内只是持存物的预定者,那么,人就走在 了悬崖的边上,即他本身只应该被视作持存物。”[6]

技术由对物之物性的消除达于对人之

人性的消解。

2、结构失衡

结构失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认为,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市场定位不准确,高校在加速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自主权,不能根据市场实际及国家发布的就业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严重脱离市场,盲目招生和设置专业,导致了毕业生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性弱等问题,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3、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

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国家或几个国家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乐观估计,至少要在2至3年后才可能恢复。美国许多企业由于业务萎缩而冻结招聘,波音公司也要进一步裁员。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当然会影响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影响较大。政府救市政策出台,会刺激建筑业的需求,从而带动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恢复,但是见效果有一个滞后时间,所以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还不一定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2009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达600多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影响较大的是财经类专业,因为企业业务萎缩,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其次是技术人员的需求。其次是建筑、能源、机械、IT类专业会受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企业招聘人数下降带来的就业率下降,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卖压增加造成薪资下降。即便是不在上述的专业范围内的大学毕业生,也会由于市场的大环境而不得不接受较低薪资。

对于已经就业困难的专业、地区和大学,这次经济萧条是雪上加霜。所以,应届大学毕业生应

该调整求职心态和期待,渡过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萧条与就业冬天。如果就业不行或没有理想就业,不妨以读研和留学来躲几年,待就业形势好转再行求职。要提醒大家是,经济不好时美国人读研的特别多,留学非常难录取和获得资助,同样国内考研竞争也会很激烈。希望教育部拿出政府四万亿救市的气魄来,马上把研究生招收名额大幅度增加。

4、大学生主观意识偏颇

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能正确熟悉和评估自己,勇于艰苦创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存在一定的择业误区,影响和制约了自己的就业。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

人的选择,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功利性较强,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和熟悉,没有把就业当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蜂拥追求“到城市去,到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高不成,低不就”。这些主观意识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

5、初期薪酬期待值偏高

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压力较大并且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因此对于自己的初期月薪要求也普遍比较接近现实。大部分本科生的选择在1000元~4000元之间,而其中大部分人的选择在2000元~3000元之间,其次在1000元~2000元之间。同时,专科生对于初期薪金的要求相对于本科生而言较低。72%的高专学生的要求都在1000元~2000元之间,12%的人选择在2000元~3000元之间。大部分本科生的要求比大部分专科生的要求要高。同时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对于初期月薪的要求明显比三、四年级的高出许多。

当代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并没有很清晰的了解。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初次薪酬的期望值明显比较偏高,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薪酬明显下降。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从政府、社会和自身三个方面去对大学生就业难提出解决办法。

(一)政府方面

1、加强党中央对大学生就业的关心与支持 12月2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活动后,特地前往该校图书馆看望大学生,并与学生们一起就中国的飞机制造、金融危机、就业形势等话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面对大学生,温家宝总理说,请同学们放心,我们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

在今年“两会”期间,保就业成为代表委员以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就业不仅是党中央提交为今年政协的“一号提案”,而且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也指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也强调: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完善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落实最低工资制度。

2、鼓励大学生从基层做起,到一线去工作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不少大学生也渐渐转变了自己的就业观念,在心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到基层去工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成长经历。08届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葛湘玲告诉记者,她刚开始也是不太想到基层去工作,因为从小在城市长大,觉得到基层去工作没什么意思,和自己最初的期望值有所差距。但

是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一次一次严酷的考验后,通过各方面的比较,她渐渐有了更加务实的想法,觉得到基层工作比较适合自己。“我还年轻,到基层就业可以锻炼自己。从小到大,我在家里都没怎么吃过苦,没体验过真正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我愿意用三年的时间去重新学习,重新认识自己和社会。基层也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去补充新鲜血液,有很多事情都值得我们实实在在动手去做。”

而且,政府出台和落实的扶持政策,也让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村官,都是享受事业单位编制的,有省委财政的保证,领导也非常重视和关心我们。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在基层得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现在担任常州市戚墅堰区丁堰街道芳渚村委主任助理和团支部书记的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实并快乐着。

“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到具体项目和行动的落实与实施,近几年来,到基层就业已经逐渐为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接受,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的选择。自2003年起,各级政府部门扶持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特岗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高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尽管经历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体制的摩擦所带来的种种阵痛,但不得不说,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引导之下,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二)社会方面

1、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应与市场需求相对接。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通过生涯设计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包括: 确立阶段性或长期职业目标; 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方法; 明确将要进行的调整和各项准备等。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为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

3、职业价值观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选择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个人成才与客观条件的关系。树立“三个观念”,即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观念; 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

4、心理指导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知识结构,选择那些能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职业。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和潜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就业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和参与就业竞争。

5、政策和信息指导

加强学生择业的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逐步建立起需求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广泛

而深入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就业政策及学校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引导学生走出择业“误区”,消除择业困惑,纠正择业中的片面认识。向学生提供社会需求信息,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需求毕业生的类型、人数以及对毕业生素质的具体要求,指导毕业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6、择业方法和技巧指导

让学生了解自荐、面试、笔试的种类,掌握自荐信书写的格式、内容和写作技巧,以及面试和笔试的应试技巧和方法。要让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恰当地、实事求是地展示自己。通过媒体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就业纪律,使就业指导工作机制规范、有序地运行。开展“生涯设计”活动,形成以此为抓手的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7、开设专题系列讲座

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作经济与教育发展趋势、就业形势、择业技巧、艰苦创业、奋斗成才等报告或开设专题讲座,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择业决策能力和择业竞争能力。

8、开展调查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热点以及就业心理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教育与疏导。开展就业“双选”模拟活动。聘请人事、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领导担任主考人员,与毕业生开展就业“双选”模拟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择业技巧和能力。

9、开设学生就业指导讲座或选修课

以专题讨论与集中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为实行网上求职择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

总之,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推动高等教育事。

(三)自身方面

1、以理性眼光看就业

直接走向社会寻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没有市场,而是能否接受市场。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仍然有许多公司在不断壮大,这就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招聘会上这些公司依然可能会门可罗雀。大学毕业生应当接受多元化社会的多种工作岗位,所谓大学生就业难,是难在找一份理想的同时也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其他工作,也许成功就在下一步努力之后;如若不然,多多积累社会经验,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模式也是个理性的选择。

2、就业考研两不误”准备并非万全之策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人才地位、价值的变迁,研究生的内在价值明显得到了提升。读研可以说意味着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甚至成为一个人改变生活、实现人生理想和愿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读研是否一定能改变命运?是否就意味着更容易找到理想职业?这就因人而异了。

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告诉我们,学历文凭已不再是检验一个人所学专业知识状况的唯一标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求职砝码。一个人的能力不能仅仅以其曾经获得的学历来判断,用人单位需要员工给其创造价值,所以他们更重视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历只是其中的一个标准。

马克思曾说:“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而内因起决定作用。”既然我们改变不了身边的环境,那我们就要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适应这个社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借助环境中对我们有利的因素,抓住机会发展自己。所以先考研还是先就业,还得看自己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陶书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困惑与对策,载于《中国成人教育》。[2]杨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载于《中国成人教育》。[3]张强,赵万里。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及理论误区的分析。[4]刘文伟,项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5]肖静.西方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就业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6,(11)。

[6]刘加强.缓解西部地区城乡就业矛盾对策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7]杨伟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如何?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年11月06日。[8]程忠国。大学生指南图书: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09-01。[9]佚名。外国大学生就业面面观。香港文汇报 2004年4月28日

[10] 杜宇.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就业形势更趋紧.北京新华网,2009-03-29

[11] 09年陷就业低估,611万高校毕业生面临挑战.中国教育在线校园招聘频道,2009-03-30。[12] 谭运进.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商业时代,2005,(12)

[13] 伍希.借鉴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4)

下载高校安全隐患因素构成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安全隐患因素构成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各个高......

    护理安全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护理安全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这段时间读了很多关于医院内护理安全的文章,读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现报告如下: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及对策(推荐5篇)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目前,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脱节。以昆明市某高校为例,2004-2007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业的比例最高只达到23.38%(见表1),更多的毕......

    神经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

    神经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R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2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规章制度准许范......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 彭恩胜 胡振宇 (江西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4) [摘 要]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杨体军、李晓婧、于洪、王威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高校占有和使用的、在法律上已经被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资产的总和。加......

    影响我国民航服务质量因素及对策分析

    XXXXXXX大学题 目:影响我国民航服务质量因素及对策专 业:班 级:姓 名:学 号:指导老师:毕业 论 文 航空服务 目录 摘要…………………………………………………………………………......

    城市道路行车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城市道路行车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1研究目的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持续高速增长, 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 极大改善, 家庭拥有汽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