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淹掌学阅读答案

时间:2019-05-15 06:2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仲淹掌学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仲淹掌学阅读答案》。

第一篇:仲淹掌学阅读答案

仲淹掌学阅读答案

仲淹掌学(10分)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读书寝食 (2)诘之

(3)适疲倦  (4)其人亦妄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

3. 从上文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哪些好品质?(3分)

答案-1.(4分)(1)睡(2)责问(3)适逢,恰好,正赶上(4)回答

2.(3分)范仲淹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自己先作一篇,想了解题目的难易。

3.(4分)(勤劳恭谨,严格要求,以身作则,讲究方法)

译文:丞相晏殊留守南京,范公的母亲去世,为母守丧借住在城下。晏公聘请他掌管府学。范公经常住在学堂之中,训导督促学生都很有方法和尺度,辛勤劳苦恭顺谦虚,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典范。晚上给学生上课,读书睡觉吃饭,都定下了时间。总是暗暗地去斋舍察看,见到睡觉的人,就责问他。那人撒谎说:“刚好有些疲倦,刚躺下休息一会。”范仲淹问休息之前看的是什么书,那人也胡乱对答,范仲淹马上取来书问他。那个人不能对答,于是惩罚了他。范仲淹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自己先作一篇,想了解题目的难易和用意,也让学生把它作为标准,因为这个从四面八方赶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

第二篇:《仲淹掌学》练习题及答案

仲淹掌学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注释】①诇(xi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读书寝食(2)诘之

(3)适疲倦(4)其人亦妄对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

小题3:从上文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哪些好品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睡,睡觉 责问 适逢,恰好,正赶上 回答

小题2:范仲淹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自己先作一篇,想先了解题目的难易。

小题3:勤劳恭谨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 讲究方法

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寝是睡觉的意思,可以联系废寝忘食这个成语。诘是责问,反问的意思,可以联系“诘问”这个词。“适”是正好,恰好的意思。对:是回答的意思,可以联系“隆中对”的“对”字。

小题2:试题分析:要把主语“范仲淹”补充上去。必先自为之的“为”是写的是意思。欲知其难易 “欲”是想的意思,其代指题目。

小题3:试题分析:从“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得出“勤劳恭谨”“以身作则”“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看出范仲淹要求严格。“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得出范仲淹以身作则、讲究方法。

第三篇:北掌学校准化学校自查报告

沙河市北掌学校自查自评报告

北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健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立常规管理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进程,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照《邢台市标准化初中评估细则》、《邢台市标准化小学评估细则》结合我校实际,现从学校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自查自评,现将我校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

沙河市北掌学校坚持“建有文化的校园,塑有理想的教师,育有特长的学生,办有特色的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科研兴校,质量立校,强化内部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不断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办学声誉蒸蒸日上。在实践过程中,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努力探索,不懈追求,将“发展学生个性,弘扬办学特色”作为工作重点,开展了极富个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本着“厚德 励志 笃学 创新”的校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其特点的最优化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全面推广普通话,坚持以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先后获得“邢台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沙河市先进集体”、“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

二、办学成效

1、学校选址、布局情况 得分:6分

沙河市北掌学校创办于1956年,1998年8月搬迁到新城镇北掌村北,交通便利。校内没有铺设过境架空高压线,没有铺设过境天然气、石油等易燃、易爆、易污染管道,没有各类易遭雷击的铁塔等有碍于师生身体健康和安全的设施,确保师生安全。学校周边环境没有网吧、酒店、歌厅等娱乐场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大门口设立安全警示牌。

学校环境优美,操场宽阔,易于学生生活学习。校园内不仅载有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柳树和生机盎然、四季常青的冬青,而且在校园四周墙壁上装有100多块展板,以“北掌文化”、“文明礼仪”、“历史故事”、“学生作品”、“学校活动”为内容,展现北掌村的历史变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展示了师生个人风采,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成才成人。

2、学校规模、用地情况 得分:8分

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683人。其中初中6个教学班,共有学生269人,小学12个教学班,共有学生414人。学校总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目前,班容量都在50人以内。

学校操场10575平方米,生均运动场地面积15.4平方米,建有400米环形跑道,分别有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小型足球场1个、6个乒乓球台、单双杠等学生健身园地。

3、校舍组成及建筑面积情况 得分:11分

学校建筑面积17677㎡,建有教学楼、宿舍、食堂、值班室(传达室)、水房、车棚、厕所。并设有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等办公用房。

学校有微机室、档案室、物理准备室、化学准备室、生物准备室、物理仪 器室、化学仪器室、生物仪器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探究性实验室、少先队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室、团队活动室、器材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音乐室等教学辅助用房。每班都有标准教室一个。

4、装备条件情况 得分:12分

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规模,配备常规教学仪器、器材及信息教育技术设备。

微机室1个,共计30台电脑。学校装备了一流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以及电子备课室,同时每个教室都配备了高质量的电子白板和一体机,每位老师配备了电脑,并与互联网连接;学校建有标准实验室基本满足了实验课的需要;会议室配备了一体机与宽带网络相连,极大地方便了日常教研和教师培训工作。图书室、阅览室总面积共达96㎡,藏书共计24438册,生均36册。并有一定数量的教参资料、工具书、报刊和杂志,使办公和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5、队伍建设情况 得分:9分

我校现有校长1名,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学校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合理,全部是本科学历,班子成员合格率100%。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在学校有较高的威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均能胜任1——2门学科教学,能经常深入课堂,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富于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正骨干。

学校共有教职工50人,专职教师49人,平均年龄38岁。队伍年轻化,接受新事物快,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工作热情高,个性鲜明,有一定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从学历结构看,本科学历43人,专科学历7人,全部达标,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素质;从教师的专业技术结构看,高职教师3人,中职教师17人,初职教师30人。教师全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普通话合格率 100%。岗位设置和专业结构比较合理,有专任的体育学科教师。其中市级骨干教师2人、沙河市级教学能手5人。

6、校学管理和教育质量情况 得分:42分

学校本着“建有文化的校园,塑有理想的教师,育有特长的学生,办有特色的学校”的理念。一直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培养目标明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以规范的管理,严谨的校风,过硬的质量,骄人的成绩,打造出了沙河市的亮点学校。合理布局调整,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有人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主要强调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了“校长全面负责,教代会保证监督,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校长的工作情况自觉接受教代会及有关部门的监督,校长在学校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前征求教代会的意见。学校领导班子配备齐全,管理机构设置合理。

以人为本、管理学校。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制度管理的三个结合,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我校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

实行校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公开内容涉及学校发展规划、职称评聘、评 先选优、绩效工资、大宗购买、财务收支等10多项,公开载体有教代会、会议、公开栏等,让教师知校情,明校事,激发做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消除工作中的误解。

强化民主管理,增强学校凝聚力:教职工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因此,强调“人”的重要性,全心全意依靠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学校科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遇重大问题及时征求教职工意见。工会是联系校领导和教职工的纽带,工会定期进行合理化建议及评议校领导活动,调动职工参政、议政制度,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我校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又重新修订了各类规章制度,并不断完善,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落实这些规章制度方面,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把所有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在各类会议、活动中进行宣传、学习;二是在处理校内各项事务中,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三是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北掌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和《北掌学校教学量化考核细则》,完善教职工激励机制,奖励优秀教职工。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建立健全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另外,协同好家长委员会和校外辅导员组织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同时,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政教处主任、班主任和法制副校长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基层的班级,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政教处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学校团队少先队机构健全,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且效果很好,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督促与检查。我们坚持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活动有方案、有记录;检查有总结、有反馈。

学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要求,加强班主任的选聘和培训工作。班主任工作能力强,是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力量。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学校坚持各项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和要求学校各层次、各部门的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个方面培训和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素养。

为了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方案》。主要从常规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教学成绩、考勤、奖励、职业道德、个人发展等方面进行考核,以期做到激励先进,带动全体。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执行国家减负要求。对于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每个教师都要写出教学质量分析。一看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多少,尤其关注学困生;二看自己班的学习质量在同年级的状态如何,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定出改进措施;三是将分析的结果升华为下一步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记录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故事,进行的反思,学习的心得,获得的荣誉等,反映了教师个人成长的历程。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方案和河北省课程计划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确保课程的全面有效实施。开齐开全国家三级课程。每学期开学初将课程总表、任课教师情况报学校备案。并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以保证课程的全面、有效实施;有计划地开设地方课程,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激励机制,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开设《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学礼仪提修养》、《礼仪教育》、《经典诵读》等校本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实效。学校的教学工作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好评,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为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对我校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学校以教研组特色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常规管理和各科教学研究活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努力打造学校品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聚焦教研组建设,形成常效研究机制

教研组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管理的前沿阵地,没有良好完善的教研组建设,就不可能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教学计划就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更别论教学质量了。而要使教研组的作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挥,由下而上的自身生命力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校长的指导下,教导处对教研工作认真考核,将教研组活动正常化、制度化、科学化,把教研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2)教研组制定研究主题——各教研组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研究主题,研究计划、组织研讨学习,落实课堂教学,开展展示活动,撰写随笔反思。让教师们在教学中研究,研究中提升。各教研组均能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研讨反思,教研组活动正逐步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最有力的渠道。在教学开放周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各教研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充分发挥“教研”职能——各教研组立足于自己的研究主题,在教研课上狠下功夫。利用课例研讨进行讨论。

根据《河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健全学籍管理制度,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每学年招生,组织学生免试入学,实行常态编班。新生入学后,根据教育局要求,编列学号,设立学籍表。学校没有出现劝退学生和学生辍学、流失等现象。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不留级制度,初中年巩固率均达到97%以上,小学巩固率达到100%,教学成绩优秀,2009年以来中考上线人数逐年增高。

学校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上好“两课”、做好“两操”,教学有计划、有总结,教学活动材料齐全。学校定期召开春季运动会和拔河比赛、羽毛球比赛等活动,并按照阳光体育运动,给予学生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的活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学生的体质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校后勤工作始终以服务教育、服务师生为宗旨,经常深入班级,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物质保证,为师生工作和学习创造条件。在财务管理方面,我们始终不折不扣地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各项财务收支实行一级管理。经费使用做到合法、科学、高效。依法收费的意识和照章收费的行为不断得到加强和规范,学生代办费做到支出项目清晰,结算有清单,清退有家长书。在校舍设施方面,我们以“校园安全”为重点,采取了“分工合作、细致到位、集中保养”等管理措施。几年来,校舍整洁如新,设施完好无缺,校容校貌得到市教育局的好评。在教学设备管理方面,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增添了大量的教学设备。为了让老师更自觉充分地使用已有的教学设备,我们采取了检查登记制度,为了使设备的维修降到最低限度,我们除了规范管理以外,努力钻研专业知识,自己动手维修保养,保证设备完好安全。

我们协同全校力量,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强化责任,全面落实了“安全 文明校园”的项目推进计划。制定《安全应急预案》,采用24小时值班制,措施得力,责任到人,几年来,学校无重大伤害事故发生。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安全疏散演练活动,使学生学会了遇到危险如何逃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

自评结果:88分,达标。

三、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

1、学校办学规模有待加强 由于社会原因学校达不到4轨设置。

2、学校资源的投入需加强 学校图书、报刊、教学仪器、校本特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等方面和要求有差距。因此,应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力度。

3、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教师科研能力无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要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打开思路,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让我校教师迅速走进新课改。

4、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在逐步实行教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但由于制度本身的滞后、死板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诸如“干好干坏一个样”、“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管理体制应科学化。

5、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由于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缺乏严密、完整的培训体系,造成当前教师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起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四、发展规划

近几年以来,学校十分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尤其是在现代化装备方面取得了很大改善。今后我们的建设规划主要有:

1、配备校园智能广播系统;

2、完善食堂各项设施,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更大的方便;

3、继续不断完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建设寓教于绿,寓教于乐的“简约型”、“书香型”校园;

4、建设高标准的图书室;

5、创建一流的实验室;

6、建设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资源库。

努力使学校的教学教育与日俱进,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第四篇:潘仲学——师德师风演讲稿

德师师风演讲稿

邮编:556499

贵州省剑河县革东中学--潘仲学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怎样做一名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众所周知,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老师只求付出不图回报。说无私,太老套,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一种精神,支撑这种精神的就应该是这种高尚的师德吧!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上学生最喜欢的课,是每个老师都追求的目标,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从教35年来,我尝试着、努力着做一名学生最喜欢的老师。那么,如何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呢?我觉得有三点:

首先、一位老师要能够象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靠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大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小到生活点滴所事,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吸引学生,令学生钦佩,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平时,遇到有的学生不舒服,我会把他叫到跟前,耐心询问;有时遇到学生在街边吃早餐,有的学生半开玩笑喊我开钱,我便掏钱支付,最高的一次为65元;有时遇到学生到药店买药,我也经常给他们开钱,有一次为两个患干疙闹的学生开药费74元;有的学生值日不认真,我会拿起笤把,和他们一起扫;有的同学进步了,我会送上一句鼓励的话语;有时弯下腰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笔、作业本;扶起不慎摔倒的学生;花小钱给学生买生活、学习用品;冬天看到衣着单薄的学生,我常给他们送上一件旧毛衣等等。我所做的这些虽微不足道,但即让学生终身难忘。历届学生搞同学聚会时,都邀请我参加,在交谈中,他们对我过去的一些课堂语言、一些动作、一些善举的帮助仍记忆犹新、赞叹不已。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我想教师的人格魅力可能就是体现在这一件件小事上。

其次,是教师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这种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只要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对于调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差的学生。要不时找他们促膝谈心,找出原因,要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从教35年来我爱我的学生,学生也爱我,年年如此,届届一样。我深知,学生对我的爱就好比小白兔爱白菜,我对他们的爱就好比锅锅鼎罐爱锅盖。有的学生因为爱我居然喊我叫爸爸;有的学生因为爱我而不分场合爬我背上要我背;有的学生因为爱我而在逢年过节发来祝福的短信;有的学生因为爱我而在课堂偷拍我的笑容,并附上爱的评语发在QQ上,去年不知是哪位学生发的QQ,不到一周,校内外就有463人次在转发;好多已毕业的学生几个月没见我,一但遇见我而不分场合要拥抱我,并滔滔不绝地说太想我;在大街有的学生不顾红绿灯,横穿斑马线跑到对面来拥抱我;今年6月6日晚,去年毕业的一位女生与她父母手牵手在县政府对面花园遊玩,突然,该生见到我,便火速跑过来拥抱我,弄得她父母及周围行人在旁干撒眼。此情此景,我感到幸福来得好突然啊!感到師生互爱的力量是多么的纯洁、多么的的伟大!由于我爱学生爱得很深,教法、教态也还可以,因此、03--07年被当选为第九届贵州省政协委员,所写提案还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县电视台、贵州日报社等媒体的采访,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效果好,为之被评为贵州省优秀提案先进个人。今年五月又被县推选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公众评委。这些荣誉的获得都得力于教育局领导的关心、得力于学校领导及全体師生的共同帮助、得力于省、州、县各级领导及社会各届的厚爱。这就是学生的爱与无数人的爱形成的大爱对我的回音。

再次,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习近平主席说:“打铁还靠自身硬”。只有自身硬了,我们对知识的传授才能内容奔放、豪气万丈,对知识的讲解才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这样学生才一加十,十加百的喜欢你、想你、爱你。梦想大史周立波说过一段话:“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各位老师 :每一条河流都蜿蜒曲折,但它们都有一个梦想,都想流向大海;

每 一位老师教学方法各有差异,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都想成为学生最

喜欢的老师,都想上出学生最爱听的课。要实现这个目标肯定有一定的困难,但 我们深信:再长的遂道也会有出口,再长的黑夜也会我们有白天,再大的困难我们

一定能够克服,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多!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上下而求索!

2013年7月5日

学校于2013年7月5日上午9点钟在阶梯教室举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十二位选手中我是第三位出场演讲,九位评委亮分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最后得9.82分,获第一。

第五篇:伤仲永导学(范文)

第5课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知识链接】

1、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

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

泯_____然众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世隶耕_______

未尝识书具_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在家_______

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________

3、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

之:

借旁近与之

之:

余闻之也久

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之:

卒之为众人

之:

环谒于邑人

于:

于舅家见之

于:

贤于材人远矣

于:

受于人者不至

于:

【问题探究】

4、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5、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6、请用“‖”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层:

第二层: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

(2)或依林木之下

()

(3)门徒悦其勤学

()

(4)常以净衣易之

()

8.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9.谈谈你从中受到启发。

答案1.pān yè

chèn

mǐn

2.属于

曾经

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 语气助词,表停顿

跟随

最后

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对„„感到诧异

牵、引;拜访

相当

3.之:它,指书具,代词。

他,指仲永,代词。

这,指仲永聪慧过人这事,代词。的,助词。

舒缓语气,无实意,不译,助词。

于:到,介词。

在,介词。

比,介词。

从,介词。

4.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⑪C

⑫D

6.分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

层意: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7.(1)背着(2)有时

(3)敬佩

(4)交换 8.人喜欢学习,虽然死了但是精神还存在;(如果)不学习,虽然活着,(我们)叫他没有灵魂的空壳。(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9.(1)学习要勤奋;(2)学习要虚心请教;(3)学习应不怕险阻艰辛;(4)学习应多读书,勤积累;(5)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趁年轻多学习,等等。略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

伤仲永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方法:

1、朗读法。学习语文,朗读很重要,对文言文的学习,这点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熟读成诵。

2、质疑法。学则须疑,疑则引发探究,探究才能发现真理。对于文言词句,我们可以采用质疑的方法,利用工具书与注解,自主学习。

一、激情导入:

1、导语设计:古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一个庸才、蠢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永》,来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

2、作者及题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题目中的“伤”是“哀伤”的意思,文题的含义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表达作者

对方仲永遭遇的哀伤、惋惜之情。

二、感知文意:(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2、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隶()谒()扳()称()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4、熟读课文

(二)译课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粗通文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A、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之:①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

于:①环谒于邑人: 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 ④受于人者不

至:-

B、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邑人奇之: 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 ④伤仲永:

3、小组内互相试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二)深入探究: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

这么写?

2、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4、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四、表达训练: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五、总结课文,谈收获

六、课外拓展

①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一定有许多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背诵全文。

③搜集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收藏 分享 评分

七年级下 第一单元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

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文言词汇

1、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

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 隶: 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 为:题上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完成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有的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四处拜访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 受:承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能够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 忽啼求之: 代书具。

② 借旁近与之: 仲永。③ 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⑤ 卒之为众人: 助词,无意义。

于:

① 环谒于邑人:到,向。

② 于舅家见之: 在。③ 贤于材人远矣:比。④ 受于人者不至:从。

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⑤父利其然也:这种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

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

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

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

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

特点相映生辉。

随堂练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

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参考答案

1.(l)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

2. 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课后作业(20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环谒()

不能称()

世隶耕()

泯然()

或以钱币乞之()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邑人奇之()

环谒于邑人()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

()2.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邑人奇之

()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

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父利其然也()其受之天也()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 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二、阅读 诗词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予闻钱伸仲大夫如此。

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旋改为“满”()②凡如是()

③始定为“绿”()④凡如是十许字()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10.王荆公即 我国 朝人,著名的、。

11.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参考答案

1. yì yè chèn lì mǐn qǐ

2.属于 曾经 立即 题上 同乡 拜访

3.异:对„„感到诧异。宾客:当作宾客。利:以„„为利。扳: 同“攀”,牵引,通假字。奇

怪:以„„为奇,意动用法。

4.之:诗 方仲永作诗 这件事 的

其:他的 作诗获利 方仲永

以:把 用 于:向 在 比 5.北宋,政治,文学

6.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7.D

8、随即 这样 才 左右

9、(1)春风吹绿了江南两岸的春草春树,什么时候明亮的月亮才能照耀我回到故乡去呢?(2)吴地

有个读书人家里收藏了王安石原诗的草稿。

10、王安石 宋 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11、“到”不好,太生硬。“过”不好,让人感觉春天一下子就消失了。“入”不好,描写不妥当。“满”不好,风是无形的,不可用满形容。“绿”好在将春风写活了,给人的感觉是由于春风的吹拂,江南大地

一下子春色满园,春光无限。

《伤仲永》导学案

课型: 主备人: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审阅人: 审阅日期: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教时: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 扳 谒 邑 称 泯 矣 焉 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

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课文及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全班齐读课文。

三、把握课文内容: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四、学习第一阶段(1)(1)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2)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3)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5)“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6)“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8)“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9)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

——原因主要有二:(1)贪财(2)目光短浅,愚昧无知。(10);朗读、尝试背诵。

五、学习第二、三阶段(2)(1)请一位学生朗读。(2)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承上启下(过渡句)

(3)方仲永后来有何变化?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见”,一“闻”,一“问”。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4)全班齐读。

六、默读(1)(2)段,说说这两段的表达方式。——记叙

七、学习第(3)段。(1)男同学朗读。

(2)这一段又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议论。

(3)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4)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才观?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5)齐读第(3)段。

八、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九、默读全文。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即堂完成课后练习四。

十一、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下载仲淹掌学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仲淹掌学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姚平仲小传》阅读答案

    姚平仲小传 [宋] 陆游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

    伤仲永原文阅读答案

    伤仲永原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原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

    《伤仲永》“ 戴安道就范宣学”对比阅读答案

    [甲]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

    《学本课堂原理》读书笔记 申时仲

    《学本课堂原理》读书笔记 长风中学高中部 申时仲 序言感悟 《学本课堂原理》始终围绕从“教”到“学”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即“以学生为本”到“以学习者为本(不仅是学生,而......

    《伤仲永》总复习(有答案)

    《伤仲永》总复习1、文学常识:《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是朝的,,。字,号。2、《伤仲永》的“伤”的意思是。本文采用和两种表达方式,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

    伤仲永的阅读答案大全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下面小编给......

    《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一词多义(8分)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传闻、名声) 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父......

    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15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