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寒冬”来临:餐饮业的应对之策
“寒冬”来临:餐饮业的应对与思考
吴
坚
由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的经济危机,已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场危机究竟何时见底,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总之,“寒冬”来了,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场“寒冬”对餐饮业有何影响?餐饮业如何应对?都将是我们要思索的问题。
2008年的中国经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之频是有史以来仅见的,在年初的时候当时的主要问题还是经济过热以及物价上涨,到了年中,宏观经济外境发生了变化,经济下滑趋势显现,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为保经济增长与继续控制物价的上涨。到了下半年,受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并延长的趋势影响,经济下滑己成现实,宏观经济环境政策随之调整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仅从这种变化的轨迹,可以想见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许多。
对餐饮业而言,从2007年的下半年到2008年的上半年,餐饮业已经呈现出消费增长、但利润水平下行的趋势,CPI的上涨以及人力成本的提高,一方面成了业绩增长的主因,另一方面竞争的惨烈,终究导致在繁荣景象背后的利润负增长。餐饮业还未能完全消化这一轮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冲击之际,突然地就面临由于经济危机带来的更为全面的冲击。
餐饮业是最敏感的消费行业,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有一点风吹草动,直接受影响的总是餐饮业,所以当经济景气的时候,大小餐厅家家高朋满座、热闹红火;而不景气来临之时,餐饮业者每天望着空荡荡的卖场,除摇头叹所,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而且,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尽管我们也历经宏观经济调整,但以往曾经历的顶多只能算做波动,大多数是政策调整带来的波动,但真正经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还是首次。对餐饮业而言,“寒意”也是愈加浓厚,季节的冬天,本是餐饮业的春天,然而我们已经见到,今年的“冬天”非比寻常,许多红火的餐厅没有了以往的景象,来自各大供应商的供货量变化数据,也证实了业绩下滑的现实,尤其是大卖场与中高端业态的酒楼,已不同程度出现30%--50%的下滑,与往年同期比较则下滑更深。
因此,毫无疑问,餐饮业不可能逆势偏安一隅,亦将面临“寒冬”。究其原因,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带来的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与对危机的恐惧心理带来的消费的信心不足、热情不高,是这场“寒冬”对餐饮业影响的基本面。餐饮业对此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联想控股柳传志在2008年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发言中,对这场“寒冬”也表现出了无奈:“最后真的 1 寒冬来临冻死人是没法的,就看谁更健壮,就看谁会保暖。能够活着,就可以了。”可见这个“寒冬”的严酷。正如柳传志所言,抵御“寒冬”的两大基因,一是“健壮”、二是“保暖”。然而,我们够“健壮”吗?准备了“保暖”所需的物质与心态了吗?这令我很不安。
如果说“健壮”与否是经营能力的体现,“保暖”则是战略层面的考量。
我们都对经历了百年风雨变幻还能屹立不倒的长寿型公司充满敬意,可是我们同时发现这些长寿型公司存活的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符合顾客期望的产品、稳定成长的团队和保守的财务。当然,它们还会拥有各不相同的其他特点,但是这三点是它们的共性,而这三点是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一一能做到不受变化的影响,是企业自身能力的积累所获得的主导市场的要素。
让我深感不安的原因在于:餐饮业30年持续高增长是来源于市场自然增长?还是我们的能力?能否保持稳定的持续增长? 我们都不会否认餐饮业在这30年间是在持续高增长。改革开放30年,餐饮业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历程走过了具有历史性、跨越性和巨变性的30年,并得以高速的发展,然而客观地说,其发展水平仍是粗放式的,我们还停留在流程、分工、协作的粗放阶段。即便在顺风顺水环境下,拜商机蓬勃所赐,也并非家家都是盈利的,市场上冒起来最快、关门转手也最快的正是一家家大大小小的酒楼餐厅,在各地寻租、求转让合作的广告中,酒楼餐厅占了多数。根据统计及个人观察,近几年新开业的餐厅,能够很快步上正轨并盈利的,平均不超过30%,而这些业者绝大部份是有开店经验或专业背景的,有近一半的业者属于“套牢”者,不算失败,但也没有真正的成功;剩下的20%则是很快就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淘汰出局的外行投资者。如果再看看另外一些企业,我们也许就更清醒了。麦当劳的一个单店年营业额不低于同城三倍于它的经营面积的中高档酒楼,而且前提还是这家酒楼经营良好。因此,我们不能再沉醉于“成长最快”,我们企业这几年的增长更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市场的紧缺而不是我们的能力。可以说,是市场造就了我们的企业而不是企业造就了市场。所以我最感不安的是:我们真正的泡沫源自良好业绩带来的兴奋和满足感,却茫然不知自己的不足与危机。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的上半年在经济环境变化出现的总量增长利润下行的现象,也印证了我这种不安。
当然,“健壮”与否已然形成,尽管现在想起已于事无补,但却值得反思。其实,餐饮业中不乏堪称“健壮”的业者。例如,北京麻辣诱惑,我一直认为,麻辣诱惑的成功代表了餐饮业科学发展的方向:从市场细分、目标顾客的选择,再针对目标市场的特征设计产品、服务与环境并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品牌运营中心,形成了以顾客为导向的完整产业价值链。但这些还只能是为健壮的体魄所打的基础,是否健壮还取决于科学发展观的经营智慧,在扩张时冷静的审视,加之时刻关注顾客的价值体现的危机感,是令其健壮而得以过冬的资本。2007年前11月份,笔者在海南参加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年会时,与麻辣诱惑掌门人韩东有过交流,当时正值业内热衷引入风险资本,加速扩张的思潮,麻辣诱惑在北京也不断开出新店,势头正猛,但在谈起是否计划引入风险资本时,韩总却出奇的冷静,告诉我“还没看清楚„„”。在今年的餐饮产业大会中,笔者再次与韩总有过交流,他告诉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升级的压力。这种优先对“符合顾客期望的产品”的关注和扩张中“保守的财务”,岂非就是那些历经风雨而百年屹立企业的特征?!这种的经营智慧在大董烤鸭也得到验证。在今年的餐饮产业大会之际举行的职业经理人专委会执委会上,许多同行在赞叹大董的产品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之余,纷纷问起董振祥何时开疆扩土,董总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之前是产品体系、团队建设尚不成熟,到今天,我才可以说产品体系建立以及产品标准化工作具备了扩张的条件,现在则是选址的问题,因为,以大董的产品并不是所有的商圈都适合的„„。
无论是麻辣诱惑还是大董烤鸭,都将产品体系为目标顾客创造价值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许多的餐饮业者仍停留在经验经营的阶段,尽管餐饮行业的经验不可谓不重要,但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而引致的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在产品定位上缺乏的明确的市场细分,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在产品创新上缺乏对顾客价值的判断,导致为创新而创新,甚至闭门造车。在产品的竞争力上缺乏核心专长,从而难言可持续性发展。四川的大蓉和曾以“融合”的出品出新、出奇,创下了骄人的业绩,然而近年果断转型,回归精品川菜,这种转型正是深刻洞悉餐饮市场发展规律的经营智慧。遗憾的是许多业者缺乏这种认识,仍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我们不否认学习、借鉴的重要性,问题在于如果缺乏自己的体系,或者不能将拿来的吸收、提升并融入到体系中,对核心专长培育是毫无助益的,而核心专长的缺失,又如何谈得上持续增长?
总之,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时,回归基本面是最重要的。经济景气时,只要努力就有收获,当不景气来到之时,就要看是否健壮,能否抵抗严酷的寒风。因此,“寒冬”同时也构成对企业运营是否健康的试金石。
在“寒冬”来临,一片业绩下滑声中,有些餐饮企业却仍保持着过往的红火,或虽受影响却未受冲击。银川有家广东雪花大酒楼,就是在当地市场上为数不多具有抗寒能力的其中之一。据笔者观察,其赖以抵抗经济环境变化的基因在于:十年来,以一贯的市场定位、稳定的出品质量、鲜明的产品体系,形成了大众价格、菜式正宗的口啤,而且十年来专注对 产品体系、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以及就餐环境的改善,在未形成优质的运营能力之前绝不轻言扩张版图。在业界以发展规模与速度称英雄的时代,能够甘受寂寞,埋头打好基础,从今天看来不仅是经营的智慧,更是抵御市场波动的资本。事实上,该企业直到今年的才迈出扩张的脚步,正是这种对核心竞争力的锤炼、对品牌、对优质运营的坚持、对扩张的冷静,成为了其抵抗经济环境变化的基因。
因此,我们在赞叹诸如麻辣诱惑、大董烤鸭、银川广东雪花、大蓉和的经营智慧的同时,回到餐饮经营的层面,我们对餐饮优质经营、抵御市场变化的“健壮”与“保暖”基因能够形成以下的判断:
其一,以目标市场的顾客价值创造为依据构筑从环境到产品以及服务体系,并不断地升级与强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其二,唯有做强方有做大的资本。做强为要可能独善其身,也可能错失良机;一味做大,可能一飞冲天,也可能一蹶不振。这不仅考验业者经营智慧,也反映了业者的战略思维。一直以来,在做强与做大的选择中,缺乏经济大萧条洗礼的中国企业经营者,往往迷失于选择的战略思维。“寒冬”来临时,才是餐饮企业所有的规划,包括战略思维的试金石。根本上讲,很多企业活的久,并不是它们机会把握的有多好,而是控制风险的能力胜人一筹。
其三,追求优质运营。只有专注于培育执行战略的“组织能力”,不被眼前的短期业绩牵着鼻子走的企业,才能维持长久的竞争力和高水平的经营质量。因为,除非是靠专利保护,否则仅依靠战略差异化的经营优势是不会长久的,因为你可以做的事别人同样可以模仿。但是凭借运营的力量取得的优势却不是竞争对手随便模仿得了的。因为依靠运营构建质量、成本、速度的优势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体系,而且费时费力,绝不是那么好模仿的。
如果说健壮是过往的锤炼,而如何“保暖”则是“寒冬”里的应对策略。
面对不景气,有句话叫做,不景气淘汰不争气。有智慧的业者会沉住气,比平常加倍努力,静待环境转变。而心浮气躁或缺乏经验的业者,就会采取打折、杀价等自杀性的做法,求得一时之快。结果不景气的时间要是一拖长,打折、杀价也不能吸引客人上门的时候,这些餐厅除了关门,就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从这个层面看,那些体质健全,经营得法的企业过的可能比以前更轻松。因为市场上乱打折、乱出招的餐厅如果都跨了,消费者自然就集中起来,向存活下来的餐厅靠拢。看得透这一层,寒冬来临,非但用不着慌张,有时还得把它当成是一件好事呢!
然而,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如果市场必须淘汰四成的竞争者才能稳定下来,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不被淘汰的六成之一,而不是被淘汰的四成之一呢? 首先,须对这次“寒冬”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次真正的商业周期,以往曾经历的顶多只能算做被动,大多数是政策调整带来的波动,可以说,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有太多的认识,也因为这样,从经营者而言,也许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思潮,一种是由于缺乏心理准备而滋长的对漫长冬天的恐惧,一种是反周期的诱惑。从市场上而言,由于对谷底以及冬天持续时间不可预知的恐惧,以及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将会导致消费恐慌。尽管“民以食为天”,但消费锐减己是不争的事实,不应再存有侥幸心理,要全力以赴争取“活下来”。“健壮”者比别的企业好得多,但现在绝不敢说有这么好能力的企业就可以活下去,因为环境不可预测,真的大地震来了,身体再健康的人也经不住。对于反周期的诱惑,由于大多数业者并不具有大资本,因此,此时逢低吸入的种种反周期扩张不合适宜,即便有充裕的资本,也应慎之又慎。
其次,在市场不景气时,常会出现特价满天飞,中午商业特餐,假日假期特卖„„。这些变相减价的作法绝不足取。因为只有市场有足够的消费意愿者时,刺激消费的杀价、特卖的杠杆作用才能生效,因此倘若业者觉得自己消费额过高不利于争取客源,宁可光明正大全面降价,不须只挑特殊时段降价自乱阵脚。倘使自己消费并不高而生意不好,必定是出品品质有些问题,即使使用特价的手段也不会有吸引顾客的效果。
还有就是应强身健体,苦练内功,为回暖打好基础,一旦好转就可以起来。餐饮业者平常没时间,不断地发展忙于应付,现在可以冷静下来作些思考,从基础管理到运行管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推演,以达到最优化和最好。例如,我们需要理清谁是我们的顾客? 顾客重视的价值是什么?从而重新审视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体系以及营销策略,德鲁克先生明确地告诉我们:企业就是创造顾客,企业需要不断地理解顾客的价值,企业需要不断地通过营销和创新来体现顾客的价值,这样才能够在市场中存活下来;我们还需要强化现场力与可视力以提高服务执行力,从而让创造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不再只是口号„„。这些东西其实可以把企业过往的经验和别的企业的经验、教训拿来重新考虑、进行调整。有了心得后,再来改造自己的经营体质,未来即使再遇到挑战,也能应付自如,轻松过关了。需要提出的是学习优秀企业的心态问题,许多餐饮业者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是令人钦佩的,但是很多业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去找学习对象的不足,会寻找自身旧做法的依据,甚至学习的取舍标准也依企业自身的主观判断而定,而不用客观事实做依据。结果,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在学习,而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企业习惯,我怀疑这种的学习质量。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认同,因而我们也就无法真正地去学习,也就无法真正地去超越。1993年,三星以索尼为榜样开始学习,三星的董事长李健熙说:索尼是神,我们需要仰视。到了2003 年,索尼说:三星是神,我们需要仰视。这是三星公司给我们的启示。
尼采有句话:那些没有消灭我们的东西,将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以此作结并与餐饮业者共勉。
第二篇:宏观经济形势及应对之策
宏观经济形势及应对之策
------主讲人:第一财经日报 田享华
09金融2班 张乐 0910127
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并基于对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10年底开始退出。2011年又明确将货币政策基调定位于“稳健”。从实际情况看,“稳健”已演绎为“从紧”。目前,从紧的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对“硬着陆”的担忧也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未来前景?如何把握货币政策方向、重点和力度?是一大考验。
宏观经济的走势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
短期主要是在2011年,特征为平稳较快增长,以调整为主,进退两难。1)GDP增长,2011年GDP预计在9%~9.5%之间,GDP三大要素为外贸,投资,消费,我认为2011年经济增长比去年肯定有所降低,降低一到两个百分点左右。2)通货膨胀压力;第一,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第二,大量的信贷投放,第三,成本推动,第四,投机的作用,第五,农产品、矿产品、房地产面临上涨的压力。“五热”:公务员热、房地产热、投资热、国企央企热、移民热反映了中国得了病,得了大病,这些对物价的上涨都是火上浇油,通货膨胀压力大。3)经济泡沫还在积累,中国还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一旦发生,有一批银行是要破产的。4)汇率,面临着升值还是贬值的问题。5)就业压力,虽然我们现在是“民工荒”这是结构性的原因,但是总体就业的压力任然很大!
中期主要在2012~2013 不能盲目乐观,经济形势仍然震荡徘徊!在V型阶段政策为:政策单一,保八保增长!
长期来看,在2013年以后,总体乐观保持7%~8%中速增长,可持续20年左右。不过前提是,泡沫经济除去却无经济危机。
其次,在宏观经济的发展中我们会有很多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一,国际舆论正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转变。
二、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将继续扩大和深化。三,外交领域在拓宽,国际话语权在增强。
四、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
五、人民币有望走向国际化。
挑战
一、国内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二、中国的和平发展要赢得国际社会的真正认同尚需时日。
三、周边环境动荡,安全局势不容乐观。
作为我们大学生,也是有很多的投资选择的!譬如,存钱,炒股,炒房,买黄白贷,买实业投资,以及教育健康等等。因此,我们要相信,未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不是不可预料的,我们会用全新的面貌去面对国际化的未来!
第三篇:金融危机-中国应对之策
金融危机类型特征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原因
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数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以21世纪最大的美国金融危机来举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造成这次危机的背景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1、美国的消费习惯。
借钱(贷款)消费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原因:收入轨道模式。年轻人钱少,但消费多;老年人退休后享受优越的退休金,但消费相对少。所以,年轻人多借钱消费(包括向父母借钱,这与中国不同)。而且,美国发达、完善的信用体制使几乎所有人的消费靠借钱来完成。储蓄模式。美国人的储蓄率历来很低,近年来,一直在零储蓄率上徘徊。要消费,只能靠借钱。经济增长模式。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其消费率长期为70%左右,投资率为15%左右,而出口负数。
2、经济管理思想。
自上世纪70年代发生经济“滞涨”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遭到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强烈批评,此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追捧。8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自由、私有化、减少管制”成为指导西方国家经济走向的主要道具。
3、经济环境与具体政策工具。
美国2000年后陷入高科技泡沫破裂后的短暂衰退之中,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主持下,连续13次大幅度消减联邦基准利率,从最高6.5%下降到1%,强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扼住了经济下滑,也拉动了美国房地产连续多年繁荣。此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线。需要理解的是,21世纪的最初几年里,同样的低利率政策,为什么美国偏偏房地产行业得以相对发展,而不是其他行业呢?原因是:网络等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导致的泡沫破灭后,进入一个成长停滞期,抑制了大量资金对该行业的投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美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外移,形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加之服务业在繁荣之后的替代更新需要一定的时滞期,所以,这些行业投资机会较少。而且,从90年代开始,美国的房产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资金开始注入该行业。
第四篇: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应对之策1
三、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与时俱进,认真研究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和培养对象不同,其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也有所不同。成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培养目标,是要能适应新世纪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基础理论好、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以及各类高、中级从业人员。因此,在制定成人教育培养目标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成人教育保驾护航
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成人高等教育立法工作的重要,现在正积极地推进这项工作。当前,我国在成人高等教育立法方面要做的主要事情:一是将成人高等教育立法提上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二是对全体人员进行成人高等教育法制教育,并注意发挥现有的成人高等教育有关法律法规文件的作用;三是积极开展对成人高等教育立法理论的研究并借鉴外国的经验,从理论上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立法予以积极指导。首先,在保证提供最基本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前提下,把决策和管理权放到地方,做到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地方化。针对我国幅员辽阔,边疆与内地、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镇的地区差异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成人高等教育立法应对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成人高等教育提供帮助与便利,使其利用法定的倾斜政策,结合地方特色与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其次,成人高等教育立法应确保国家就业政策的实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企业体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职工下岗已成必然,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国家应从法律上为下岗职工提供应有的再就业教育与培训,使其获得再就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国家就业政策的实施。最后,成人高等教育立法必须明确法律责任,完善执法程序,使其成为必须执行、能够执行的“硬法”,加强其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成人高等教育立法与经济发展同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持久且法律法规应灵活有度、适当修改。
第五篇:白酒行业现状与应对之策——王建华
白酒行业现状与应对之策
北京和君咨询集团酒水事业部王建华
中国白酒业正处在历史发展阶段的艰难时刻,外临红酒、啤酒、黄酒、养生酒以及含酒精饮料对市场的“趁火打劫”,上有国家政策对中高端白酒打压,内有各地大小无数品牌的搏杀。白酒行业现状如何以及白酒企业该如何调整应对之策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
一、白酒行业现状
1、受国家政策影响,高端白酒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
去年3 月26 日,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要求严格控制三公消费,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消息一出,白酒板块整体下挫2.87%,其中贵州茅台下跌了6.37%,市值一天就缩水了142亿元。泸州老窖和五粮液的跌幅都超过6%,而古井贡酒、洋河股份、酒鬼酒等股票的跌幅也超过了5%。
据新华网报道,中央军委日前下发通知,印发《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规定》要求在接待工作中不安排豪华宴请、不喝酒、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组织官兵列队迎送等讲排场的活动。仅一个交易日内,贵州茅台全天蒸发的流通市值便高达125亿元。
2、次高端及中低端将成为主要的增长点
2012年次高端品牌增长良好。十八酒坊主打中高端,2012 年十八酒坊的销售占比约为总收入的40%-45%,其中终端零售价在120 元的柔和八年是走量最大的产品,其收入约占到十八酒坊产品的一半以上。
2010-2013年次高端市场增速
资料来源:行业数据及华创证券次高端分析 和君整理
3、收入增长推动白酒消费,三公消费限制影响高端白酒的短期销售,无碍长期总体需求。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将进一步提高社会整体消费力,人均购买力将得到提升。根据世行发布的报告,近年来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非常快,按照1990年购买力平价测算,中国人均GDP在1990年只有美国的10%以下,但到2010年升至20%左右。2011年的劳动生产率几乎是1980年时的8倍,但仍大大低于欧盟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水平。
2012年中国奢侈品消费3000亿元 购买能力强。据统计,2012年中国奢侈品全年消费460亿美元,其中国外消费271亿美元,国内消费189亿美元。2012年茅台和五粮液等高端白酒的总销售额不到1000亿元,如果能够保证产品质量,消费者能够方便地买到真正的高端白酒,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4、大量资本进驻白酒行业,加速了白酒行业的竞争和整合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白酒行业销售收入为2713亿元,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为1607家。而A股13家白酒上市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约为520亿元,证券化率不足1%,拥有资本市场便利或证券化的白酒销售额仅占19%。
2008年并购资本2.4亿,2012年并购资本高达67.74亿,增加了26倍。2012年,中国民生银行成都分行累积白酒行业客户140户,授信金额48.1亿,实际提用超210亿元。
二、企业应对之策
1、在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上做调整,抓住次高端市场的机会点。
从行业规模来看,次高端市场空间在加速扩容:次高端的正式兴起是从2010年开始的,此后的两年都呈现翻番式的增长。2010年市场规模约为70亿,2011年市场规模达到210亿左右,占总体市场规模的6%左右,规模扩张速度增速高达210%,2012年,在高端酒受到三公消费、经济减速、投机资本撤出和禁酒令的影响,动销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次高端酒的增长保持稳定的高增速,2012年的增速仍保持在100%左右。
2、国家宏观调控影响高端白酒以品牌为核心的感性诉求利益点,消费逐渐回归理性,企业应寻找理性诉求的利益点。
打出健康白酒牌,积极传播“过量饮酒,有害健康”的行业理念。不管是什么酒,只要过量饮用都会有害健康,红酒、葡萄酒、洋酒等也不例外。提倡“健康、时尚、高雅”的社会形象,以传统文化加现代元素相结合来进行品牌构建,以此吸引新一代主动接受白酒,建立文明、科学的饮用方式。
3、产业链纵向整合与横向延伸的相关多元化发展成为白酒企业战略选择之一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很多企业都在产业链上进行纵向整合和横向扩张。泸州老窖主要控制价值链上品牌运营这个环节,而逐渐将上游的生产及下游的销售外包,将自己打造成轻资产、平台化的公司。泸州老窖通过“轻资产、重品牌、多杠杆”的思路实现上下游环节的外包。在泸州老窖的产能规划按照销售的需求有规划地扩产,和茅台等巨头自扩产的模式不同。泸州老窖的原酒产能将采取订单方式完成,试水引入民营企业进入生产环节投资(即将酿酒环节外包)。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降低固定资产,能降低企业的风险。而从成本管理考虑,订单制模式的成本优势会更明显。而对于下游的销售体系仍然是采用“外包”的思想。泸州老窖2005年-2010年销售收入从10多亿递增到80多亿,销售额增加了8倍多。而销售人员从266人增到385人,增长不到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