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维权联盟与百度公司著作权纠纷案

时间:2019-05-15 07:5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家维权联盟与百度公司著作权纠纷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家维权联盟与百度公司著作权纠纷案》。

第一篇:作家维权联盟与百度公司著作权纠纷案

作家维权联盟与百度公司著作权纠纷案

概述

百度公司各种猖獗的盗版行为,包括百度文库、百度贴吧、m.baidu.com等出现的盗版行为,严重侵害了中国作家维权联盟成员的权利,对此中国作家维权联盟已委托代理律师中闻律师事务所王国华律师多次提起诉讼,指控其侵犯著作权,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作家维权联盟介绍

“作家维权联盟成立于2011年7月4日,该机构是公益性机构,运作资金主要靠捐款,据悉成立该机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法律维权手段来帮助作家打击互联网侵权行为。成立该机构的倡议人为韩寒、李承鹏等5位作家和路金波、沈浩波等5位出版商。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王国华律师作为作家维权联盟的代理律师,受作家维权联盟委托,针对百度公司的侵权行为,已经多次提起诉讼,并且取得了重大胜利。

案件详情

1、作家维权联盟诉百度文库侵权

2012年9月17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作家维权联盟状告百度文库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

此次诉讼,法院共判令百度公司向作家韩寒、慕容雪村、何马赔偿17.3万元。

2、作家维权联盟诉百度贴吧侵权案

2013年5月23日,作家维权联盟磨铁公司诉百度贴吧侵权案宣判,海淀法院判定百度公司赔偿磨铁公司3.5万元。

3、作家维权联盟诉m.b.aidu.com百度手机无线搜索小说栏目侵权

2013年6月7日,针对m.baidu.com百度手机无线搜索小说栏目的侵权,作家维权联盟成员王洋、韩爱莲、郝群、苏珊珊、孔祥照等向海淀法院提出指控,百度公司向作家维权联盟赔偿33万元。

4、作家维权联盟诉百度贴吧侵权

2014年5月,作家维权联盟针对百度贴吧的侵权行为拟再度提起诉讼。

第二篇:关东升诉美国道琼斯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案

关东升诉美国道琼斯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案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03年3月17日受理原告关东升诉被告赵淑雯、道琼斯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并于2003年9月22日做出一审判决,判决认定道琼斯公司侵犯原告著作权,判决道琼斯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原告经济损失40万元。

原告关东升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交流研究所所长、教授,其诉称,原告为道琼斯公司总裁康彼得先生题写具有独特风格的“道“字,并题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康彼得先生正”作为落款。2002年2月,原告得知道琼斯公司未经其许可将该款“道“字用于其公司的商业标识,其运用范围包括网络、报纸广告、图书、户外广告、公司简介、各种宣传材料等。侵犯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输权等著作权权益。因此,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停止侵权,判令道琼斯公司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判令道琼斯公司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失人民币500万元。

被告道琼斯公司辩称:其使用是经过原告许可的,并不构成对原告著作权的侵犯。双方虽然没有签订书面协议,但双方达成一致,道琼斯公司可以将其用于企业商标、LOGO等商业标识,并且原告谢绝了被告给付相应报酬的提议。因此道琼斯公司认为其使用“道”字是有合法依据的,并表示希望与原告协商以达成谅解,恢复友好关系。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认为:原告作为“道“字书法作品的创作者,对该作品享有著作权。原告与道琼斯公司未就“道”字书法作品的使用签订书面许可使用合同。道琼斯公司主张原告口头同意道琼斯公司将其书写“道“字用于其商业标识,但未提供充分证据。道琼斯公司虽然受赠获得该作品的原件,并未获得该作品的著作权,不能据此认为原告已许可其将该作品作为商业标识使用。道琼斯公司关于自己将原告作品作为商业标识使用已获得原告许可的主张,不予支持。道琼斯公司未经原告许可,将原告的“道”字书法作品用于其商业标识,在其广告、商业招牌、互联网网页上使用,其行为侵犯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复制权、发行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道琼斯公司应就上述侵权行为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原告因此所遭受的经济损失的民事责任。原告主张的赔偿数额过高,不予全额支持。故做出如上判决。

附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3)一中民初字第2944号民事判决书主要内容:

原告关东升诉称,1994年春夏之交,原告为道琼斯公司总裁康彼得先生题写具有独特风格的“道“字,并题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康彼得先生正”作为落款。2002年2月,原告得知道琼斯公司未经其许可将该款“道“字用于其公司的商业标识,其运用范围包括网络、报纸广告、图书、户外广告、公司简介、各种宣传材料等。而且,所用“道”字将原告所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康彼得先生正”及原告名章、闲章等题跋、落款全部删掉,只使用了“道“字,侵犯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输权等著作权权益。原告认为,原告所创作的“道”字构成美术作品,应受著作权法保护。原告创作的“道“字书法作品是为赠给道琼斯公司总裁,该书法作品原件所有权应归受赠者,但该书法作品的著作权在双方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应属于原告。道琼斯公司总裁在受赠该书法作品后,有权展览其受赠的书法作品,但不能以商业目的复制使用或许可他人复制使用该作品。道琼斯公司从未提供原告专门为道琼斯公司商业目的使用而创作该“道”字,也没有证据证明被告商业目的使用该书法作品得到了原告的许可。因此,道琼斯公司在商业活动中使用书法作品“道“字,属于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已构成侵权。侵权事实给原告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原告曾多次向道琼斯公司主张权利并力求达到双方接受的解决方案,但道琼斯公司非但不承认事实,反而抵赖和推卸责任。为此,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判令道琼斯公司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其公司网站首页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判令道琼斯公司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精神 1

损失人民币500万元;判令道琼斯公司赔偿原告为本案支付的合理费用。

被告赵淑雯辩称:其所经营的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盛祥书店(简称盛祥书店)销售的只是有可能侵犯原告著作权的图书,所以,其承担法律责任是建立在道琼斯公司侵权行为成立的基础上的,而且,由于其不存在任何故意,其所承担的责任应仅限于停止销售相关图书。

被告道琼斯公司辩称:其使用的商业标识中包含的“道”字确为原告所写,但其使用是经过原告许可的,并不构成对原告著作权的侵犯。双方于1994年就书写“道“字进行接洽,虽然没有签订书面协议,但双方达成一致,原告在有见证人在场的情况下同意为道琼斯公司书写一幅“道”字,道琼斯公司可以将其用于本企业的商业活动,具体包括将其用于企业商标、LOGO等商业标识。并且原告谢绝了被告给付相应报酬的提议。在原告为道琼斯公司创作“道“字作品后近十年间,双方一直保持友好往来,而且原告至2002年初从未对道琼斯公司将“道”字用于商业用途表示反对。道琼斯公司将原告的题字、名章等与公司企业身份无关的题跋、落款删掉也是由使用方式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道琼斯公司认为其使用“道“字是有合法依据的,并表示希望与原告协商以达成谅解,恢复友好关系。

经审理查明:1994年下半年,原告书写了一幅“道”字书画,其中包括“道“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及“康比德先生正“的题跋、落款、原告名章、闲章。原告将该幅书画交付给道琼斯公司委派来的人员。

1994年11月开始,道琼斯公司将原告书画中的“道”字用于商业标识。

1996年4月,道琼斯公司中国首席代表向原告发出中文和英文书面邀请。中文邀请函表示将原告作为唯一的书法界代表,邀请原告参加当年5月在香港举行的道琼斯新指数发布会及道琼斯指数发行100周年纪念活动。英文邀请函中有称原告为“我们商标中的‘道''字的创作者“的内容。1996年5月25日,原告收到道琼斯公司北京办事处支付的费用1000美元,收据表明为对原告在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100周年纪念推广活动中所做工作的酬谢。

1996年5月26日,原告再次书写了“道”字书画,并标有“道琼斯指数发行一百周年纪念“的落款。

在《关东升书法篆刻》一书中,收集了原告书写的“道”字,并附有“1995年,为美国道琼斯公司题写‘道''字“的内容。

2002年11月21日,经原告及公证人员上网查询,“道琼斯国际财讯”网页上,使用了原告书写的“道“字、侧面的“道琼斯”印章及下面的英文“DOWJONES“作为标识。

2002年11月21日,原告及其委托代理人在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2号科伦大厦A座对其外部的广告牌及大厅的指示牌现场进行拍摄,取得照片7张,公证人员对拍照过程进行了公证。照片显示广告有原告书写的“道”字、侧面的“道琼斯“印章及下面的英文“DOWJONES”作为标识。

道琼斯公司在其公司的手提袋、信封、贺年卡、职员名片、公司简介封面、报刊广告上均使用了原告书写的“道“字作为标识。上述商业标识均包括“道”字、侧面的“道琼斯“印章及下面的英文“DOWJONES”字样。

2003年1月20日,原告在被告赵淑雯所经营的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盛祥书店购买了《道琼斯教你理财》一书。该书封面标明为“道琼斯财经系列之一“,上有原告书写的“道”字作为装潢。

原告为购买《道琼斯教你理财》一书(两本)支付费用68元,支付公证费4850元,支付工商登记信息查询费20元,支付翻译费780元。

就原告于1994年书写的“道“字作品,原告与道琼斯公司之间未就作品的使用问题达成过书面协议,道琼斯公司亦未就此向原告支付过费用。

2002年间,原告曾与道琼斯公司就“道”字作品的使用纠纷的处理进行过协商。

本院认为(全文):本案被控侵权行为发生于2001年10月27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实施前,并持续到该日期之后,故本案审理应适用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

本案原告主张权利的作品为其于1994年所书写的“道“字书画。该书画为书法艺术创作成果,属于美术作品中的书法作品。该作品内容包括“道”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及“康比德先生正”的题跋、落款、原告名章、闲章,“道“字为该作品的主要内容,亦独立构成作品。原告作为上述作品的创作者,对该作品享有著作权。未经原告许可,以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的方式使用原告上述作品,均属于侵犯原告著作权的行为。

道琼斯公司将原告书写的“道”字用于其商业标识,在其广告、商业招牌、互联网网页上使用,属于法律所规定的以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的方式使用作品的行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道琼斯公司以上述方式使用原告的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

根据查明的事实,原告与道琼斯公司未就“道“字书法作品的使用签订书面许可使用合同,且原告现否认自己曾许可道琼斯公司以商业标识的方式使用该作品,在这种情况下,道琼斯公司应就其已实际获得原告许可承担举证责任。道琼斯公司主张原告口头同意道琼斯公司将其书写“道”字用于其商业标识,且谢绝了道琼斯公司支付报酬的要求,但道琼斯公司未就该主张提供充分证据,对此本院不予认定。道琼斯公司主张该作品是原告为道琼斯公司创作的,故可得出原告许可道琼斯公司使用该作品的结论。对此,本院认为,即使该作品是原告为道琼斯公司所创作,也只能认定原告将作品原件的所有权转让与道琼斯公司,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道琼斯公司虽然受赠获得该作品的原件,并未获得该作品的著作权,道琼斯公司可以以展览作品原件的方式使用该作品,但不能据此认为原告已许可其将该作品作为商业标识使用。道琼斯公司以原告对道琼斯公司将该作品作为商业标识使用长期未表示异议为理由,主张原告已实际许可其使用作品,该观点亦不能成立。著作权法确实未限定许可必须采用书面方式,但道琼斯公司如主张自己获得原告实际或口头的许可,必须证明原告做出过明确的、直接的许可其使用作品的意思表示。原告对道琼斯公司将该作品作为商业标识使用未及时提出异议,以及原告参加道琼斯公司的纪念活动,均不能证明原告做出过明确及直接的许可道琼斯公司使用其作品的意思表示。因此,道琼斯公司关于自己将原告作品作为商业标识使用已获得原告许可的主张,本院不予支持。根据以上理由,道琼斯公司未经原告许可,将原告的“道“字书法作品用于其商业标识,在其广告、商业招牌、互联网网页上使用,其行为侵犯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复制权、发行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道琼斯公司在以商业标识方式使用原告作品过程中,未给原告署名,同时将原告书法作品的题跋、落款、名章、闲章删去,虽然道琼斯公司主张这是因将“道”字作为商标使用而造成的,但在原告未许可道琼斯公司将其作品作为商标使用的情况下,道琼斯公司的上述行为构成对原告就其作品所享有的署名权、修改权的侵犯。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道琼斯公司应就上述侵权行为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原告因此所遭受的经济损失的民事责任。

关于赔偿数额。由于原告因道琼斯公司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及道琼斯公司因此所获得的利益不能确定,故本院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酌情确定赔偿数额。原告主张道琼斯公司存在数十种使用原告“道“字作品的侵权行为,每种使用方式均可赔偿50万元。对此,本院认为,虽然道琼斯公司的侵权行为包括在广告、网页、名片等多种作品使用方式,但均是作为其商业标识来使用的,各种使用方式只是标识的载体有所不同,其性质是同一的。正常情况下,道琼斯公司只要取得原告同意其将“道”字作品作为商业标识使用这一项许可,即可以以上述多种方式使用作品。因此,道琼斯公司的多种作品使用方式应视为一项侵权行为,对原告要求每种使

用方式均可赔偿50万元的主张本院不予支持。本院将根据道琼斯公司的侵权情节,在50万元以内确定赔偿数额。原告因诉讼所支出的合理费用,亦应包含在内。原告主张的赔偿数额过高,本院不予全额支持。原告未就道琼斯公司侵权行为给其造成精神损失的实际费用提供证据,对其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

由于被告赵淑雯所经营的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盛祥书店所销售的《道琼斯教你理财》一书属于正式出版物,作为销售商,该书店不可能知道该书存在侵犯原告著作权的问题,故其主观无过错,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综上所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第(四)项、第十八条、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四十七条第(一)项、第四十八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第(八)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一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道琼斯公司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将原告书写的“道"字作品作为商业标识使用的侵权行为。

二、被告道琼斯公司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就其侵权行为向原告关东升书面赔礼道歉。道歉内容需经本院审核。逾期不执行,本院将公布判决主要内容,其费用由被告道琼斯公司承担。

三、被告道琼斯公司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关东升经济损失四十万零五千六百八十四元。

四、驳回原告关东升其它诉讼请求。

第三篇:宫维国诉九江市环球公司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权属纠纷案民事判决书

宫维国诉九江市环球公司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权属纠纷案民事判决书

(2008)九中民三初字第6号

原告宫维国,男,1949年3月30日出生,汉族,系九江石油化工总厂退休职工,住(略),身份证号:(略)。

委托代理人李国喜,男,九江石化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干部。

委托代理人郑江斌,江西亚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九江市环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住所地:九江市庐山区莲花路96号。

法定代表人郭俊杰,系公司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袁萍君,该公司副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胡木生,江西亚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宫维国与被告九江市环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权属纠纷一案,原告宫维国于2005年4月7日向本院起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8年5月20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宫维国及其委托代理人李国喜、郑江斌,被告委托代理人袁萍君、胡木生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2004年7月1日,原、被告就委托开发PLC电液控制机构的控制软件签订了《关于PLC电液控制机构软件开发协议书》,协议约定:原告开发的软件是数字化的,并且所有控制点完全满足BL-Ⅱ电液控制机构技术要求,交付时间为2004年9月开试机试验,此项目总计开发费用为人民币壹万贰仟元整(为含税价),签订合同后先付肆仟元人民币,完成后再付肆仟元人民币,终试合格,全部付清。合同签订后,原告依协议于2004年9月完成了控制软件的开发,该软件经被告试验后符合委托协议的要求,被告很快将软件运用到被告生产的产品之中,被告因此按委托开发协议向原告支付了软件开发费。但原、被告在委托开发协议里未对软件著作权的归属进行约定,依据《著作权法》第十七条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一条之规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的,其著作权由受托人享有,即该委托开发软件的著作权应属原告。现原、被告因该软件著作权归属问题存在争议,使得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模糊不清。原告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请求法院判令:

1、依法确认原告宫维国享有PLC电液控制机构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九江市环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担。

知盟网计算机软件频道 http:///weiquan/ShowClass.asp?ClassID=153 被告九江市环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辩称:2004年元月5日,被告聘用原告宫维国为公司员工,聘用期为3年。2004年7月1日,原、被告双方就开发PLC电液控制机构的软件签订了《开发协议书》。原告宫维国开发的涉案软件,是在被告处任职期间完成的,是原告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且主要使用了被告的资金,技术设备,故原告宫维国的软件开发行为属于职务行为,原告讼争的软件著作权应由被告九江市环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享有。另外,被告法定代表人郭俊杰已于2006年7月5日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全智能比例电液控制机

构(涉案软件已运用于该套机构中,作为控制电路成为该套装置的组成部分)的专利权人。故请求法院驳回原告宫维国的诉讼请求。

原告为支持其诉讼主张提交如下证据:

证据一、《关于PLC电液控制机构软件开发协议书》一份。证明该开发协议属于委托开发合同。

证据

二、借款单一份。证明原告已领取了委托开发经费,原告是受被告所托从事有偿开发服务的。

证据

三、《数字式智能电液控制机构合格证》一份。证明被告已将委托原告开发的软件运用到产品中,原告开发的软件符合被告的技术要求。

被告为证明其反驳主张提交了如下证据:

证据

一、聘用合同一份。证明原告在2004年-2007年期间受聘为被告员工。

证据

二、《关于PLC电液控制机构软件开发协议书》一份。证明原告在被告处任职期间完成软件开发任务。

证据

三、《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一份。证明被告法定代表人郭俊杰已于2006年7月5日成为全智能比例电液控制机构的专利权人。

经庭审质证,被告对原告提供的三份证据的真实性均无异议,但认为证据一不能够证明原、被告之间是委托开发关系,相反说明了原告的软件开发行为是完成被告交付其任务的职务行为;证据二不能够证明原告开发软件行为是委托行为;证据三与本案无关联性。

原告对被告提供的三份证据的真实性均无异议,但认为证据二不能证明原告软件开发行为是职务行为;证据三与本案无关。

结合以上原、被告的举证、质证,本院查明事实如下:2004年1月5日,原、被告签订了三年《聘用合同》,被告安排原告画机械图纸。2004年7月1日,原、被告签订《关于PLC电液控制机构软件开发协议书》,协议约定:“开发PLC电液控制机构软件应该是数字化,所有控制点完全满足BL-Ⅱ电液控制机构技术要求,交付时间为2004年9月开试上机试验,在研期间允许原告出差调研,了解相关技术问题,此项目共计开发费用为人民币1,2000元整(含税价),在签合同后先付4000元人民币作为开发费,完成后再付4000元人民币,终试合格,全部付清”。2004年9月原告完成协议约定的软件开发,实验成功后被运用到被告的全智能比例电液控制机构中,产品经检验合格后销往全国各地。在开发期间,被告提供过笔记本电脑给原告使用,并允许原告使用其零部件,同意原告出差到上海了解相关技术问题。至2005年1月4日被告扣除200元个人所得税后共计支付原告开发费11800元。2006年7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全智能比例电液控制机构实用新型专利,被告法定代表人郭俊杰成为专利权人。而就PLC电液控制机构软件的著作权,原告认为,原告的软件开发行为是受被告委托的行为,委托协议中未对软件著作权的归属进行约定,根据法律规定,该委

托开发软件的著作权应属于原告。请求确认原告享有PLC电液控制机构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另查:全智能比例电液控制机构,由控制部和液压部组成,控制部由压力变送器,位移传感器,加载电磁阀,自锁电磁阀,自保电磁阀,防爆电机,液位继电器,电源、隔离模块,SP值表,PV值表以及控制电路组成;液压部由电机、油泵、机械式阀、电磁阀及被控油缸相连的阀体、储能器、过滤器构成。控制电路由可编程控制器PLC、放大器构成。

本院认为,软件开发者对于自己独立开发的软件所享有的著作权应受法律的保护。本案中,原告宫维国受聘于被告处从事机械描图工作,开发PLC电液控制机构软件的工作职责并未明确规定在原、被告之间的聘用合同之中。被告就涉案软件开发事项,利用原告机械方面的技术及软件编程知识委托原告进行开发,并与原告另行签订委托开发协议,该协议对委托事项,开发周期,成果交付,开发经费等事项都有明确的约定。相关证据可以证明原告宫维国是受被告委托进行涉案软件的开发,原告宫维国是完成系争软件作品的设计人。现被告辩称系争软件著作权属于自己而非原告,其应提供充分证据予以反驳。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对于法人享有软件著作权的法定要件有明确规定。其中,关于公民在单位任职期间,针对本职工作中明确指定的开发目标所开发的软件,或者主要使用了法人的资金,专用设备,未公开的专门信息等物质技术条件所开发并由法人承担责任的软件,则该软件的著作权属于法人的规定,是判断法人享有软件著作权的重要标准。被告并无充分证据证明原告开发系争软件属原告本职范围内的工作,以及是被告针对原告本职工作明确指定给原告的开发任务。被告辩称原告在开发涉案软件时利用了被告的手提电脑、零部件,以及被告准许原告到上海调研构成主要使用了法人的物质技术条件。本院认为,主要使用了法人的物质技术条件,应当是该物质技术条件在设计人开发软件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本案中,被告的行为只是对原告开发软件提供方便、资金支持和相关辅助,而原告开发的软件已为被告无偿使用,被告尚不能证明原告主要使用了被告的物质技术条件。被告的这一反驳理由缺乏充分证据的支持,难以成立。被告辩称,被告法定代表人郭俊杰早已于2006年7月5日依法获得了全智能比例电液控制机构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因此包含在该控制机构中的可编程控制器PLC的著作权早有定论。本院认为,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自动取得,该软件著作权不以该软件因用于他人产品之中发生转移,也随之发生转移。经查,本案中专利权的保护对象是全智能比例电液控制机构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即该产品所具有的某些新的技术特征,体现于产品形状,构造之中的实用新型受专利法保护。本案所涉PLC电液控制机构软件,尽管已被用于被告的产品之中,但原告诉请要求保护的对象是该软件的计算机程序及有关文档,保护的内容是可以由计算机等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程序以及用来构成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故原告诉请的涉案软件,根据《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应受法律保护。原告开发的系争软件虽用于被告全智能比例电液控制机构,但该软件的著作权并未转移,被告并未当然取得该软件的著作权。综上所述,原告开发的PLC电液控制机构软件并非执行本职工作的结果,并与原告在被告处从事的工作内容并无直接关系,现有证据尚不能证明原告使用了被告的物质技术条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一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原告宫维国享有PLC电液控制机构的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

案件受理费1000元由被告九江市环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石 琴

审 判 员 张 薇

代理审判员 陈 克

二00八年七月十八日

书 记 员 陈俐瑞

第四篇:B公司与C公司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

B公司与C公司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

庄河市人民法院

肖永迪 [案情]:

2005年4月15日,A市B公司指派公司经理王某购车。王某当日支付了购车款12.9万元,汽车销售商C公司开具了销售发票。因无客户需要的别克牌旅行车现货,C遂从总代理商D公司处(D为一级代理,C为二级代理)调来一辆全新的别克牌旅行车。

D公司离C公司距离较近,王某付款后一直在C公司停车场等候。该车一到C公司,在看到该车的整车出厂合格证等的同时,王某很高兴地将新车开走了。同日,B公司就为该车购买了相关保险,并支付保险费3500元。

4月17日,B公司对该车进行美化装璜时,突然发现车辆有碰伤和做漆痕迹,遂向C公司交涉。交涉无效后,B公司遂向A市工商局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投诉。经调解,别克总厂同意更换同款、同价、全新完好车一辆,但B公司与C公司就赔偿问题仍无一致意见。后经A市消费者协会委托,省质量检验协会对该车进行了鉴定:经勘验明显可见样车发动机盖、翼子板、前部表面漆膜均有修补过的痕迹,鉴定结论为该车的前部表面曾进行过修复作业。

4月25日,C公司将该车交给了D公司,准备做换车处理。四天后,D公司将该车以12.58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张某。

为了鉴定,B公司支付了鉴定费6000元,还有为新车支付保险费3500元,而销售商C公司却拒绝赔偿损失且拒不承认该车存在缺陷。5月22日,B公司以C公司的销售存在欺诈为由诉诸法院,要求依据消法进行惩罚性赔偿,判令被告C公司收回修复车、返还购车款12.9万元及购车附加费3500元、鉴定费6000元,并按照“退一赔一”原则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2.9万元。

被告C公司辩称,原告A公司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不是我国消法中的消费者,故不适用消法“退一赔一”原则。B公司向第三人支付车辆鉴定费和保险费,不应当要求C公司返还。相反,B公司的行为给C公司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另外,产品有质量瑕疵不代表产品有缺陷,从商业信誉角度出发,C愿意退还原告的购车款,但不同意原告的其它诉讼请求。[裁判要点]:

一审法院认为,C公司将修复作业过的车辆出售给B公司,未将车辆曾经修复的情况如实告知,其行为已构成违约且具有欺诈性。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主体,现无法律规定法人不得成为消费者,B公司主张其为消费者的意见,予以采纳;B公司要求退还购车款12.9万元,于法有据;B公司索赔经济损失12.9万元,予以支持。B公司购车后购买了有关该汽车保险并支付了相关鉴定费,该两项费用因C公司行为所引起,C公司应予赔偿。2005年10月14日,A市某区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第一百五十五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判决:被告C公司十日内一次性退还B公司购车款12.9万元,另赔偿经济损失12.9万元;有关保险费3500元、鉴定费6000元C公司也应一并赔偿;本案案件受理费6513元、其它诉讼费用2007元、调查费300元计8820元由被告C公司负担。

宣判后,C公司不服上诉。理由:第一,C公司依据其与B公司签订的汽车销售合同的约定售车、交车,约一周后,B公司要求调换另一款车,C公司经与总代理商、厂家协调,如果能换车,产生的费用应由B公司承担。第二,本案属汽车买卖合同产品质量纠纷,B公司至今没有一份证据能证明C公司出售的车辆在出售前是有质量问题的产品。第三,本案不适用消法,B公司是法人,其买车不是生活消费。原审法院认为C公司已构成违约且系欺诈是错误的,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

A市中级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结合消法第二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之规定,本案不属消法调整范围。消法调整的仅是生活消费关系,即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狭义上的消费指的是衣、食、住、行等本原意义上的消费,即生活消费。广义上的消费除了生活消费,还有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指的是直接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的消费)。本案B公司购买车辆的行为属广义上的消费,该消费行为是一种结合公司生产经营需要的消费。该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法人组织,该车也未投入运营行业,故本案消费关系应定性为生产消费关系。原审法院认定本案适用消法属适用法律错误,应予纠正。原审认定C公司销售行为构成欺诈(明知该车进行过修复作业且隐瞒真实情况将车出售给B的行为构成欺诈),没有事实依据。因C公司虽为诉争汽车的销售方,但对于该车一直未取得控制权,更谈不上知道该车进行过修复作业。此外,C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车辆销售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C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有瑕疵的车辆交付给B公司,亦属违约。B公司所造成的直接损失,C公司应当赔偿。综上,C公司应退还B公司购车款且应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给付自2005年4月15日起至实际退款之日的利息,并应赔偿实际发生的保险费3500元、鉴定费6000元。2006年5月6日,A市中级法院终审判决:C公司十日内一次性退还B公司购车款12.9万元,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给付自2005年4月15日至实际退款之日的利息,赔偿保险费、鉴定费等直接损失9500元。[评析]:

毫无疑问,本案争议焦点系汽车销售商是否存在欺诈。所谓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从内部分析,他人的欺诈行为与本人的意思表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可能构成欺诈;从外部表现看,欺诈行为常表现为虚构、变更、隐匿事实等行为,依法律或习惯应当告知而不告知的沉默行为,亦可构成欺诈行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所作的解释:“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1996年3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二条明确:“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详细规定了十三种欺诈行为。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一)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二)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三)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四)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五)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六)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七)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八)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九)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十)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十一)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十二)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十三)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欺诈”若被认定,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经营者则要双倍赔偿。

双倍赔偿体现了国家对违法者的严厉制裁,体现了对受害人损失的充分弥补,体现了对消费者权益的特殊保护。“双倍赔偿”条款又称“退一赔一”原则,源自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些法律都明确了双倍赔偿,有力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993年制定的消法充分保护了广大消费者权益并一直深受消费者欢迎。

一般理解,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但是,不排除单位。正如本案一审法院所指出:现无法律规定法人不得成为消费者。这样,本案购车者的身份首先受到质疑:购买汽车的单位属于消费者吗?其次,本案汽车是否属于消费品也值得商榷。再次,本案是何种消费行为(是为了生活消费还是为了生产经营或二者兼而有之,是否运营、盈利等)还有待探讨。最后,作为被告的二级代理商是否明知汽车瑕疵及是否欺诈,都还存在争议。本案一审法院认定为欺诈,二审经A市中级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后认为,不构成欺诈,本案不适用消法。不构成欺诈不等于销售商某些做法就合法。诚实信用乃经商根本之道。经营者若只注重短期行为,漠视消费者利益,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本案B公司索赔双倍没有得到法院支持,但销售商被判赔了相关费用,判赔了受害人实际损失。这足以给销售商敲响警钟。消法“退一赔一”是对不良经营者的惩罚,也对受害者的赔偿及消费者的保护,还在于通过有效制裁以减少不良行为者的利益促使其良性行为,提高商品质量与服务质量,从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第五篇:B公司与C公司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

B公司与C公司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庄河市人民法院肖永迪

[案情]:

2005年4月15日,A市B公司指派公司经理王某购车。王某当日支付了购车款12.9万元,汽车销售商C公司开具了销售发票。因无客户需要的别克牌旅行车现货,C遂从总代理商D公司处(D为一级代理,C为二级代理)调来一辆全新的别克牌旅行车。

D公司离C公司距离较近,王某付款后一直在C公司停车场等候。该车一到C公司,在看到该车的整车出厂合格证等的同时,王某很高兴地将新车开走了。同日,B公司就为该车购买了相关保险,并支付保险费3500元。

4月17日,B公司对该车进行美化装璜时,突然发现车辆有碰伤和做漆痕迹,遂向C公司交涉。交涉无效后,B公司遂向A市工商局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投诉。经调解,别克总厂同意更换同款、同价、全新完好车一辆,但B公司与C公司就赔偿问题仍无一致意见。后经A市消费者协会委托,省质量检验协会对该车进行了鉴定:经勘验明显可见样车发动机盖、翼子板、前部表面漆膜均有修补过的痕迹,鉴定结论为该车的前部表面曾进行过修复作业。

4月25日,C公司将该车交给了D公司,准备做换车处理。四天后,D公司将该车以12.58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张某。

为了鉴定,B公司支付了鉴定费6000元,还有为新车支付保险费3500元,而销售商C公司却拒绝赔偿损失且拒不承认该车存在缺陷。1

5月22日,B公司以C公司的销售存在欺诈为由诉诸法院,要求依据消法进行惩罚性赔偿,判令被告C公司收回修复车、返还购车款12.9万元及购车附加费3500元、鉴定费6000元,并按照“退一赔一”原则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2.9万元。

被告C公司辩称,原告A公司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不是我国消法中的消费者,故不适用消法“退一赔一”原则。B公司向第三人支付车辆鉴定费和保险费,不应当要求C公司返还。相反,B公司的行为给C公司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另外,产品有质量瑕疵不代表产品有缺陷,从商业信誉角度出发,C愿意退还原告的购车款,但不同意原告的其它诉讼请求。

[裁判要点]:

一审法院认为,C公司将修复作业过的车辆出售给B公司,未将车辆曾经修复的情况如实告知,其行为已构成违约且具有欺诈性。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主体,现无法律规定法人不得成为消费者,B公司主张其为消费者的意见,予以采纳;B公司要求退还购车款12.9万元,于法有据;B公司索赔经济损失12.9万元,予以支持。B公司购车后购买了有关该汽车保险并支付了相关鉴定费,该两项费用因C公司行为所引起,C公司应予赔偿。2005年10月14日,A市某区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第一百五十五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判决:被告C公司十日内一次性退还B公司购车款12.9万元,另赔偿经济损失12.9万元;有关保险费3500元、鉴定费6000元C公司也应一并赔偿;本案案件受理费6513元、其它诉讼费用2007元、调查费300元计8820元由被告C公司负担。

宣判后,C公司不服上诉。理由:第一,C公司依据其与B公司签订的汽车销售合同的约定售车、交车,约一周后,B公司要求调换另一款车,C公司经与总代理商、厂家协调,如果能换车,产生的费用应由B公司承担。第二,本案属汽车买卖合同产品质量纠纷,B公司至今没有一份证据能证明C公司出售的车辆在出售前是有质量问题的产品。第三,本案不适用消法,B公司是法人,其买车不是生活消费。原审法院认为C公司已构成违约且系欺诈是错误的,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

A市中级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结合消法第二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之规定,本案不属消法调整范围。消法调整的仅是生活消费关系,即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狭义上的消费指的是衣、食、住、行等本原意义上的消费,即生活消费。广义上的消费除了生活消费,还有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指的是直接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的消费)。本案B公司购买车辆的行为属广义上的消费,该消费行为是一种结合公司生产经营需要的消费。该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法人组织,该车也未投入运营行业,故本案消费关系应定性为生产消费关系。原审法院认定本案适用消法属适用法律错误,应予纠正。原审认定C公司销售行为构成欺诈(明知该车进行过修复作业且隐瞒真实情况将车出售给B的行为构成欺诈),没有事实依据。因C公司虽为诉争汽车的销售方,但对于该车一直未取得控制权,更谈不上知道该车进行过修复作业。此外,C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车辆销售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C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有瑕疵的车辆交付给B公司,亦属违约。B公司所造成的直接损失,C公司应当赔偿。综上,C公司应退还B公司购车款且应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给付自2005年4月15日起至实际退款之日的利息,并应赔偿实际发生的保险费3500元、鉴定费6000元。2006年5月6日,A市中级法院终审判决:C公司十日内一次性退还B公司购车款12.9万元,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给付自2005年4月15日至实际退款之日的利息,赔偿保险费、鉴定费等直接损失9500元。

[评析]:

毫无疑问,本案争议焦点系汽车销售商是否存在欺诈。所谓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从内部分析,他人的欺诈行为与本人的意思表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可能构成欺诈;从外部表现看,欺诈行为常表现为虚构、变更、隐匿事实等行为,依法律或习惯应当告知而不告知的沉默行为,亦可构成欺诈行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所作的解释:“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1996年3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二条明确:“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详细规定了十三种欺诈行为。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一)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二)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三)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四)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五)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六)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七)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八)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九)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十)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十一)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十二)以虚假的“有奖销

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十三)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欺诈”若被认定,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经营者则要双倍赔偿。双倍赔偿体现了国家对违法者的严厉制裁,体现了对受害人损失的充分弥补,体现了对消费者权益的特殊保护。“双倍赔偿”条款又称“退一赔一”原则,源自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些法律都明确了双倍赔偿,有力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993年制定的消法充分保护了广大消费者权益并一直深受消费者欢迎。

一般理解,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但是,不排除单位。正如本案一审法院所指出:现无法律规定法人不得成为消费者。这样,本案购车者的身份首先受到质疑:购买汽车的单位属于消费者吗?其次,本案汽车是否属于消费品也值得商榷。再次,本案是何种消费行为(是为了生活消费还是为了生产经营或二者兼而有之,是否运营、盈利等)还有待探讨。最后,作为被告的二级代理商是否明知汽车瑕疵及是否欺诈,都还存在争议。本案一审法院认定为欺诈,二审经A市中级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后认为,不构成欺诈,本案不适用消法。

不构成欺诈不等于销售商某些做法就合法。诚实信用乃经商根本之道。经营者若只注重短期行为,漠视消费者利益,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本案B公司索赔双倍没有得到法院支持,但销售商被判赔了相关费用,判赔了受害人实际损失。这足以给销售商敲响警钟。消法“退一赔一”是对不良经营者的惩罚,也对受害者的赔偿及消费者的保护,还在于通过有效制裁以减少不良行为者的利益促使其良性行为,提高商品质量与服务质量,从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下载作家维权联盟与百度公司著作权纠纷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家维权联盟与百度公司著作权纠纷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