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某动漫公司与曹某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案
广东某动漫公司与曹某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案 [案情介绍] 原告广东某动漫有限公司与被告曹某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一案,法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广东某动漫有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蔡欣到庭参加了诉讼。被告曹某经本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案情分析] 原告广动某动漫公司诉称,原告是中国目前最具实力的动漫文化产业集团公司之一,由原告开发的动漫等都是目前极具竞争力的原创动漫精品,一经推出即风靡全国。“玩具(魔法棒581101)”是《巴拉拉小魔仙》玩具之一,原告是该专利独占实施的被许可人,该专利由广东某动漫有限公司于2007年10月24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并于2008年12月3日获得授权,专利号为ZL20073031××××.4。该专利权至今合法有效。原告将该专利产品投放市场后,畅销全国,深受家长和儿童的喜爱。
原告近期发现,被告未经许可,大量销售原告享有专利权的“三无”产品。2012年6月,原告从被告处购买了相关侵权产品,并同时申请淮南市正诚公证处对被告的销售行为进行了证据保全公证。
被告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大量销售侵犯原告专利权的产品,侵犯了原告的专利权,对原告的专利产品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
原告为维护其合法权益,特诉至本院,请求判令:
1、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专利权的行为;
2、被告向原告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费用2万元等。原告为支持其诉讼请求,提供如下证据:
1、对涉案外观设计专利证书的复印件与原件一致性进行公证的(2011)粤穗广证内经字第104030号公证书;
2、专利登记簿副本、专利缴费查询清单;
3、专利公告文本。以上证据证明原告系该项专利的权利人和该专利权的法律状态。
4、知识产权协议书一份,证明原告对涉案专利享有独立提起诉讼的权利。
5、(2012)皖淮正公证字第5542号公证书(含公证保全的实物),证明被告实施了侵犯原告专利权的行为。
6、曹尚红作为业主的淮北市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资料,证明被告的主体资格。
7、公证费和律师费发票,证明原告支出的合理费用为人民币5000元。诉讼过程中,被告曹尚红没有答辩,没有提供证据。
法院对原告证据的复印件与原件均进行了核对,确认其真实合法,与案件具有关联性,均予采纳。
庭审中,本院将公证处保全证据时封存的涉案侵权产品“魔法变身棒”开启,原告将涉嫌侵权产品与涉案专利外观设计予以比对,认为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外观设计相比,仅在棒柄正面是两条对称的波浪形线条方面区别于专利外观的数个心形凸起的设计,棒头和棒柄总体外观均高度相似,视觉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庭审调查及对上述证据的分析认证,本院确认如下案件事实:广东某动漫有限公司于2007年10月24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名为“玩具(魔法棒581101)”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2008年12月3日被授予专利权,授权公告日为同一天,专利号为ZL20073031××××.4。专利权人如期交纳年费,该专利现为有效专利。
“玩具(魔法棒581101)”外观设计专利设计要点为:该棒形玩具,包括有棒头和棒柄两部分,头部呈心形设计,上方有触角,头部整体结构近似蝴蝶,棒体中间设有一心形能量发光体,棒柄上有心状突起,尾部有开叉设计。该专利文件通过七幅视图对上述特点予以展示。
涉案外观设计被授予专利权后,原告作为被许可方与许可方广东某动漫有限公司于2010年1月1日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一份,内容为:许可方是附件所列中国专利的唯一专利权人;被许可方同意得到许可方上述专利实施许可;许可方有义务负责维护专利权并支付年费;被许可方负责上述专利的知识产权保护,负责维权打假等。该合同附件中列举了包括本专利在内的八项专利权。同日,广东某动漫有限公司作为甲方给乙方原告签署一份授权书,载明:甲方授权乙方在授权区域开展与授权标的项目知识产权相关的合法的维权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乙方自己的名义向执法机构提起查处、诉讼请求;承认放弃或变更查处、诉讼请求;调查收集提供证据;向公证机构申请公证;向法院申请诉前保全;进行和解;乙方以自己的名义签收法律文书等。
2012年6月20日,安徽省淮南市正诚公证处出具(2012)皖淮正公证字第5542号公证书,内容载明:公证人员及申请人的委托代理人于2012年6月20日一同来到位于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的苏果超市,在公证人员监督下,代理人张凯在该超市购买了两件商品(商品外包装名称分别为“铠甲战士刑天”、“魔法变身棒”),并取得了一张盖有“潘集区泥河镇尚红商店发票专用章”的发票(发票代码是***1,发票号码88626193)。第二天,在公证处办公室,代理人张凯将两件商品分别装入塑料袋贴上本处封条并用胶带封存,张凯对封存后的商品进行了拍照等。原告支付公证费用1000元。
发票代码为***1号的安徽省国家税务局通用机打发票记载:2012年6月20日,货物名称玩具,金额42元,发票加盖了潘集区泥河镇尚红商店发票专用章等。
注册号为***的个体工商户基本注册信息查询单记载:企业名称潘集区泥河镇尚红商店,负责人曹尚红,经营场所安徽省淮南市泥河镇泥河北街,企业类型个体工商户,联系电话139××××5090,成立日期2011年3月17日,核准日期2011年7月8日,经营期限截止2015年3月16日,管辖单位淮南市工商局潘集区分局泥河工商所等。
另,原告在本案中支付律师代理费1000元。
庭审中,将涉嫌侵权产品与原告的专利外观进行比对,在棒柄和棒头部分存在少许差别,表现在被控侵权产品棒柄正面为两条对称的波浪形线条,与专利外观设计的数个心状突起相异。其他部分均高度相似。
本案被控侵权玩具产品外包装上未标记生产厂家、生产厂址、生产日期和产品合格证等信息。
2014年6月19日,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凯向曹某发出了关于停止侵犯原告专利权的律师函件。[案情结果] 合肥律师从法院获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第一百四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第五十九条第二款、第六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第十一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曹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销售侵犯原告广东某动漫有限公司“玩具(魔法棒581101)”外观设计专利权的玩具产品;
二、被告曹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赔偿原告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6000元;
三、驳回原告广东某动漫有限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
如被告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的义务,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本案案件受理费50元,由被告曹某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第二款: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产品外观设计为准,简要说明可以用于解释图片或者照片所表示的该产品的外观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五条: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人民法院应当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一般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判断外观设计是否相同或者近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人民法院认定外观设计是否相同或者近似时,应当根据授权外观设计、被诉侵权设计的设计特征,以外观设计的整体视觉效果进行综合判断;对于主要由技术功能决定的设计特征以及对整体视觉效果不产生影响的产品的材料、内部结构等特征,应当不予考虑。
下列情形,通常对外观设计的整体视觉效果更具有影响: 产品正常使用时容易被直接观察到的部位对于其他部位;
(二)授权外观设计区别于现有设计的设计特征相对于授权外观设计的其他设计特征。
被诉侵权设计与授权外观设计在整体视觉效果上无差异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两者相同;在整体视觉效果上无实质性差异的,应当认定两者近似。
第二篇:B公司与C公司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
B公司与C公司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
庄河市人民法院
肖永迪 [案情]:
2005年4月15日,A市B公司指派公司经理王某购车。王某当日支付了购车款12.9万元,汽车销售商C公司开具了销售发票。因无客户需要的别克牌旅行车现货,C遂从总代理商D公司处(D为一级代理,C为二级代理)调来一辆全新的别克牌旅行车。
D公司离C公司距离较近,王某付款后一直在C公司停车场等候。该车一到C公司,在看到该车的整车出厂合格证等的同时,王某很高兴地将新车开走了。同日,B公司就为该车购买了相关保险,并支付保险费3500元。
4月17日,B公司对该车进行美化装璜时,突然发现车辆有碰伤和做漆痕迹,遂向C公司交涉。交涉无效后,B公司遂向A市工商局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投诉。经调解,别克总厂同意更换同款、同价、全新完好车一辆,但B公司与C公司就赔偿问题仍无一致意见。后经A市消费者协会委托,省质量检验协会对该车进行了鉴定:经勘验明显可见样车发动机盖、翼子板、前部表面漆膜均有修补过的痕迹,鉴定结论为该车的前部表面曾进行过修复作业。
4月25日,C公司将该车交给了D公司,准备做换车处理。四天后,D公司将该车以12.58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张某。
为了鉴定,B公司支付了鉴定费6000元,还有为新车支付保险费3500元,而销售商C公司却拒绝赔偿损失且拒不承认该车存在缺陷。5月22日,B公司以C公司的销售存在欺诈为由诉诸法院,要求依据消法进行惩罚性赔偿,判令被告C公司收回修复车、返还购车款12.9万元及购车附加费3500元、鉴定费6000元,并按照“退一赔一”原则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2.9万元。
被告C公司辩称,原告A公司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不是我国消法中的消费者,故不适用消法“退一赔一”原则。B公司向第三人支付车辆鉴定费和保险费,不应当要求C公司返还。相反,B公司的行为给C公司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另外,产品有质量瑕疵不代表产品有缺陷,从商业信誉角度出发,C愿意退还原告的购车款,但不同意原告的其它诉讼请求。[裁判要点]:
一审法院认为,C公司将修复作业过的车辆出售给B公司,未将车辆曾经修复的情况如实告知,其行为已构成违约且具有欺诈性。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主体,现无法律规定法人不得成为消费者,B公司主张其为消费者的意见,予以采纳;B公司要求退还购车款12.9万元,于法有据;B公司索赔经济损失12.9万元,予以支持。B公司购车后购买了有关该汽车保险并支付了相关鉴定费,该两项费用因C公司行为所引起,C公司应予赔偿。2005年10月14日,A市某区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第一百五十五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判决:被告C公司十日内一次性退还B公司购车款12.9万元,另赔偿经济损失12.9万元;有关保险费3500元、鉴定费6000元C公司也应一并赔偿;本案案件受理费6513元、其它诉讼费用2007元、调查费300元计8820元由被告C公司负担。
宣判后,C公司不服上诉。理由:第一,C公司依据其与B公司签订的汽车销售合同的约定售车、交车,约一周后,B公司要求调换另一款车,C公司经与总代理商、厂家协调,如果能换车,产生的费用应由B公司承担。第二,本案属汽车买卖合同产品质量纠纷,B公司至今没有一份证据能证明C公司出售的车辆在出售前是有质量问题的产品。第三,本案不适用消法,B公司是法人,其买车不是生活消费。原审法院认为C公司已构成违约且系欺诈是错误的,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
A市中级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结合消法第二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之规定,本案不属消法调整范围。消法调整的仅是生活消费关系,即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狭义上的消费指的是衣、食、住、行等本原意义上的消费,即生活消费。广义上的消费除了生活消费,还有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指的是直接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的消费)。本案B公司购买车辆的行为属广义上的消费,该消费行为是一种结合公司生产经营需要的消费。该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法人组织,该车也未投入运营行业,故本案消费关系应定性为生产消费关系。原审法院认定本案适用消法属适用法律错误,应予纠正。原审认定C公司销售行为构成欺诈(明知该车进行过修复作业且隐瞒真实情况将车出售给B的行为构成欺诈),没有事实依据。因C公司虽为诉争汽车的销售方,但对于该车一直未取得控制权,更谈不上知道该车进行过修复作业。此外,C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车辆销售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C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有瑕疵的车辆交付给B公司,亦属违约。B公司所造成的直接损失,C公司应当赔偿。综上,C公司应退还B公司购车款且应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给付自2005年4月15日起至实际退款之日的利息,并应赔偿实际发生的保险费3500元、鉴定费6000元。2006年5月6日,A市中级法院终审判决:C公司十日内一次性退还B公司购车款12.9万元,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给付自2005年4月15日至实际退款之日的利息,赔偿保险费、鉴定费等直接损失9500元。[评析]:
毫无疑问,本案争议焦点系汽车销售商是否存在欺诈。所谓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从内部分析,他人的欺诈行为与本人的意思表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可能构成欺诈;从外部表现看,欺诈行为常表现为虚构、变更、隐匿事实等行为,依法律或习惯应当告知而不告知的沉默行为,亦可构成欺诈行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所作的解释:“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1996年3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二条明确:“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详细规定了十三种欺诈行为。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一)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二)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三)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四)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五)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六)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七)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八)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九)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十)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十一)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十二)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十三)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欺诈”若被认定,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经营者则要双倍赔偿。
双倍赔偿体现了国家对违法者的严厉制裁,体现了对受害人损失的充分弥补,体现了对消费者权益的特殊保护。“双倍赔偿”条款又称“退一赔一”原则,源自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些法律都明确了双倍赔偿,有力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993年制定的消法充分保护了广大消费者权益并一直深受消费者欢迎。
一般理解,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但是,不排除单位。正如本案一审法院所指出:现无法律规定法人不得成为消费者。这样,本案购车者的身份首先受到质疑:购买汽车的单位属于消费者吗?其次,本案汽车是否属于消费品也值得商榷。再次,本案是何种消费行为(是为了生活消费还是为了生产经营或二者兼而有之,是否运营、盈利等)还有待探讨。最后,作为被告的二级代理商是否明知汽车瑕疵及是否欺诈,都还存在争议。本案一审法院认定为欺诈,二审经A市中级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后认为,不构成欺诈,本案不适用消法。不构成欺诈不等于销售商某些做法就合法。诚实信用乃经商根本之道。经营者若只注重短期行为,漠视消费者利益,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本案B公司索赔双倍没有得到法院支持,但销售商被判赔了相关费用,判赔了受害人实际损失。这足以给销售商敲响警钟。消法“退一赔一”是对不良经营者的惩罚,也对受害者的赔偿及消费者的保护,还在于通过有效制裁以减少不良行为者的利益促使其良性行为,提高商品质量与服务质量,从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第三篇:B公司与C公司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
B公司与C公司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庄河市人民法院肖永迪
[案情]:
2005年4月15日,A市B公司指派公司经理王某购车。王某当日支付了购车款12.9万元,汽车销售商C公司开具了销售发票。因无客户需要的别克牌旅行车现货,C遂从总代理商D公司处(D为一级代理,C为二级代理)调来一辆全新的别克牌旅行车。
D公司离C公司距离较近,王某付款后一直在C公司停车场等候。该车一到C公司,在看到该车的整车出厂合格证等的同时,王某很高兴地将新车开走了。同日,B公司就为该车购买了相关保险,并支付保险费3500元。
4月17日,B公司对该车进行美化装璜时,突然发现车辆有碰伤和做漆痕迹,遂向C公司交涉。交涉无效后,B公司遂向A市工商局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投诉。经调解,别克总厂同意更换同款、同价、全新完好车一辆,但B公司与C公司就赔偿问题仍无一致意见。后经A市消费者协会委托,省质量检验协会对该车进行了鉴定:经勘验明显可见样车发动机盖、翼子板、前部表面漆膜均有修补过的痕迹,鉴定结论为该车的前部表面曾进行过修复作业。
4月25日,C公司将该车交给了D公司,准备做换车处理。四天后,D公司将该车以12.58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张某。
为了鉴定,B公司支付了鉴定费6000元,还有为新车支付保险费3500元,而销售商C公司却拒绝赔偿损失且拒不承认该车存在缺陷。1
5月22日,B公司以C公司的销售存在欺诈为由诉诸法院,要求依据消法进行惩罚性赔偿,判令被告C公司收回修复车、返还购车款12.9万元及购车附加费3500元、鉴定费6000元,并按照“退一赔一”原则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2.9万元。
被告C公司辩称,原告A公司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不是我国消法中的消费者,故不适用消法“退一赔一”原则。B公司向第三人支付车辆鉴定费和保险费,不应当要求C公司返还。相反,B公司的行为给C公司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另外,产品有质量瑕疵不代表产品有缺陷,从商业信誉角度出发,C愿意退还原告的购车款,但不同意原告的其它诉讼请求。
[裁判要点]:
一审法院认为,C公司将修复作业过的车辆出售给B公司,未将车辆曾经修复的情况如实告知,其行为已构成违约且具有欺诈性。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主体,现无法律规定法人不得成为消费者,B公司主张其为消费者的意见,予以采纳;B公司要求退还购车款12.9万元,于法有据;B公司索赔经济损失12.9万元,予以支持。B公司购车后购买了有关该汽车保险并支付了相关鉴定费,该两项费用因C公司行为所引起,C公司应予赔偿。2005年10月14日,A市某区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第一百五十五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判决:被告C公司十日内一次性退还B公司购车款12.9万元,另赔偿经济损失12.9万元;有关保险费3500元、鉴定费6000元C公司也应一并赔偿;本案案件受理费6513元、其它诉讼费用2007元、调查费300元计8820元由被告C公司负担。
宣判后,C公司不服上诉。理由:第一,C公司依据其与B公司签订的汽车销售合同的约定售车、交车,约一周后,B公司要求调换另一款车,C公司经与总代理商、厂家协调,如果能换车,产生的费用应由B公司承担。第二,本案属汽车买卖合同产品质量纠纷,B公司至今没有一份证据能证明C公司出售的车辆在出售前是有质量问题的产品。第三,本案不适用消法,B公司是法人,其买车不是生活消费。原审法院认为C公司已构成违约且系欺诈是错误的,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
A市中级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结合消法第二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之规定,本案不属消法调整范围。消法调整的仅是生活消费关系,即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狭义上的消费指的是衣、食、住、行等本原意义上的消费,即生活消费。广义上的消费除了生活消费,还有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指的是直接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的消费)。本案B公司购买车辆的行为属广义上的消费,该消费行为是一种结合公司生产经营需要的消费。该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法人组织,该车也未投入运营行业,故本案消费关系应定性为生产消费关系。原审法院认定本案适用消法属适用法律错误,应予纠正。原审认定C公司销售行为构成欺诈(明知该车进行过修复作业且隐瞒真实情况将车出售给B的行为构成欺诈),没有事实依据。因C公司虽为诉争汽车的销售方,但对于该车一直未取得控制权,更谈不上知道该车进行过修复作业。此外,C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车辆销售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C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有瑕疵的车辆交付给B公司,亦属违约。B公司所造成的直接损失,C公司应当赔偿。综上,C公司应退还B公司购车款且应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给付自2005年4月15日起至实际退款之日的利息,并应赔偿实际发生的保险费3500元、鉴定费6000元。2006年5月6日,A市中级法院终审判决:C公司十日内一次性退还B公司购车款12.9万元,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给付自2005年4月15日至实际退款之日的利息,赔偿保险费、鉴定费等直接损失9500元。
[评析]:
毫无疑问,本案争议焦点系汽车销售商是否存在欺诈。所谓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从内部分析,他人的欺诈行为与本人的意思表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可能构成欺诈;从外部表现看,欺诈行为常表现为虚构、变更、隐匿事实等行为,依法律或习惯应当告知而不告知的沉默行为,亦可构成欺诈行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所作的解释:“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1996年3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二条明确:“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详细规定了十三种欺诈行为。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一)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二)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三)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四)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五)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六)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七)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八)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九)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十)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十一)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十二)以虚假的“有奖销
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十三)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欺诈”若被认定,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经营者则要双倍赔偿。双倍赔偿体现了国家对违法者的严厉制裁,体现了对受害人损失的充分弥补,体现了对消费者权益的特殊保护。“双倍赔偿”条款又称“退一赔一”原则,源自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些法律都明确了双倍赔偿,有力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993年制定的消法充分保护了广大消费者权益并一直深受消费者欢迎。
一般理解,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但是,不排除单位。正如本案一审法院所指出:现无法律规定法人不得成为消费者。这样,本案购车者的身份首先受到质疑:购买汽车的单位属于消费者吗?其次,本案汽车是否属于消费品也值得商榷。再次,本案是何种消费行为(是为了生活消费还是为了生产经营或二者兼而有之,是否运营、盈利等)还有待探讨。最后,作为被告的二级代理商是否明知汽车瑕疵及是否欺诈,都还存在争议。本案一审法院认定为欺诈,二审经A市中级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后认为,不构成欺诈,本案不适用消法。
不构成欺诈不等于销售商某些做法就合法。诚实信用乃经商根本之道。经营者若只注重短期行为,漠视消费者利益,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本案B公司索赔双倍没有得到法院支持,但销售商被判赔了相关费用,判赔了受害人实际损失。这足以给销售商敲响警钟。消法“退一赔一”是对不良经营者的惩罚,也对受害者的赔偿及消费者的保护,还在于通过有效制裁以减少不良行为者的利益促使其良性行为,提高商品质量与服务质量,从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篇:杨培康与无锡活力保健品有限公司侵犯发明专利权纠纷案
杨培康与无锡活力保健品有限公司侵犯发明专利权纠纷案
裁判摘要
诉讼和解协议是案件当事人为终止争议或者防止争议再次发生,通过相互让步形成的合意,和解协议的内容不限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事项。
当事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并有代理律师一同参与诉讼、调解、和解活动。在此情形下,当事人在和解协议上签字同意并收取了对方当事人按照和解协议支付的款项,此后又以调解违背其真实意愿为由申请再审的,其再审申请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应予驳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2008)民申字第1185号
再审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杨培康。委托代理人:蒋伯元。
委托代理人:徐瑞。
再审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上诉人):无锡活力保健品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梅贤宝,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程晓玉,江苏正太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再审申请人杨培康因与再审被申请人无锡活力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活力公司)侵犯发明专利权纠纷一案,不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08)苏民三终字第 0038号民事调解书,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查,现已审查完毕。
杨培康申请再审称:
1、和解协议不是双方当事人自行达成的,而是二审法院承办法官包办的;
2、在本案诉讼中,杨培康只是请求法院判令活力公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是另案起诉。而二审法院作出的调解书将赔偿损失一并解决,误解了杨培康的真实意愿,打乱了其诉讼计划;
3、二审调解书中的赔偿数额,没有按照专利法第六十条的规定确定。
活力公司辩称:
1、二审民事调解书是依据双方当事人所签《和解协议》作出的。该和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经过较长时间酝酿考虑后自愿签订的,杨培康亲笔签字确认,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内容也不违反法律规定;
2、杨培康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法律知识,对自己所签和解协议的法律后果应当是明知的,而且,其代理律师参加了庭审及调解的全过程,不会产生杨培康所称的“误会”。
本院经审查查明:2005年11月,杨培康以活力公司侵犯其专利权为由,向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确认活力公司侵权,判令活力公司停止生产、销售被控侵权产品。一审法院认
为,活力公司生产、销售的被控侵权产品落入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构成了对杨培康专利权的侵犯,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据此判决,活力公司在判决生效后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被控侵权产品。活力公司不服该判决,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在二审审理过程中,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二审法院根据该和解协议制作了民事调解书。
另经审查查明,2008年5月19日,杨培康与活力公司签订《和解协议》,杨培康本人及活力公司的特别授权代理人在该协议上签字。杨培康的代理律师参加了二审的庭审及和解、调解活动。杨培康已收到活力公司依和解协议支付的人民币5.5万元。
本院认为,诉讼和解协议是案件当事人通过相互让步以终止其争议或防止争议再发生而形成的合意,和解协议的内容不限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事项。本案中,杨培康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其代理律师亦与杨培康一起参加了庭审及和解、调解活动,杨培康本人在和解协议上签字,并接收了活力公司按照协议约定支付的款项。因此,本案并不存在杨培康所称的“调解违背其真实意愿”及违反调解自愿原则的情形。另外,该和解协议的内容亦不违反法律。二审法院根据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和解协议依法制作调解书,并无不当。杨培康的再审申请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情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杨培康的再审申请。
审 判 长 王永昌代理审判员 郃中林代理审判员 李 剑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书 记 员 王 新审判长简介
王永昌高级法官:
民法院审判员。
年出生,法学硕士,2001年起任最高人1956
第五篇:作家维权联盟与百度公司著作权纠纷案
作家维权联盟与百度公司著作权纠纷案
概述
百度公司各种猖獗的盗版行为,包括百度文库、百度贴吧、m.baidu.com等出现的盗版行为,严重侵害了中国作家维权联盟成员的权利,对此中国作家维权联盟已委托代理律师中闻律师事务所王国华律师多次提起诉讼,指控其侵犯著作权,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作家维权联盟介绍
“作家维权联盟成立于2011年7月4日,该机构是公益性机构,运作资金主要靠捐款,据悉成立该机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法律维权手段来帮助作家打击互联网侵权行为。成立该机构的倡议人为韩寒、李承鹏等5位作家和路金波、沈浩波等5位出版商。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王国华律师作为作家维权联盟的代理律师,受作家维权联盟委托,针对百度公司的侵权行为,已经多次提起诉讼,并且取得了重大胜利。
案件详情
1、作家维权联盟诉百度文库侵权
2012年9月17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作家维权联盟状告百度文库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
此次诉讼,法院共判令百度公司向作家韩寒、慕容雪村、何马赔偿17.3万元。
2、作家维权联盟诉百度贴吧侵权案
2013年5月23日,作家维权联盟磨铁公司诉百度贴吧侵权案宣判,海淀法院判定百度公司赔偿磨铁公司3.5万元。
3、作家维权联盟诉m.b.aidu.com百度手机无线搜索小说栏目侵权
2013年6月7日,针对m.baidu.com百度手机无线搜索小说栏目的侵权,作家维权联盟成员王洋、韩爱莲、郝群、苏珊珊、孔祥照等向海淀法院提出指控,百度公司向作家维权联盟赔偿33万元。
4、作家维权联盟诉百度贴吧侵权
2014年5月,作家维权联盟针对百度贴吧的侵权行为拟再度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