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1200人到近50万,来华留学40年
从1200人到近50万,来华留学40年
来华留学生的各种变化,证明了中国的吸引力正在大大增强。
9年前,17岁的亚美尼亚姑娘阿斯特丽德?波戈斯扬(AstridPoghosyan)飞到了上海。怀揣着上海音乐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她,一个中文字都不认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她也根本没想过会来中国。
如今,喜欢交响乐的上海人,也许不知道波戈斯扬是谁,但提起星星,许多人有所耳闻。没错,星星,正是波戈斯扬的中国名字。因她于去年秋天拿到了《留学生在沪工作证》001号,而被媒体争相报道。最新的消息是――她已经成为所在单位上海交响乐团的团长助理。
从改革开放后允许自费留学生来华学习,到如今向留学生?l放工作许可证;从1978年来华留学生1200人到2017年在华留学生近50万――40年来,来华留学生的各种变化,证明了中国的吸引力正在大大增强。
拥有多年驻美国、澳大利亚使领馆教育领事工作经验的魏礼庆先生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接受海外留学生,大致有几个阶段一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让来华生源覆盖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突出标志,成为推动中外语言文化交往和东西方价值取向沟通融合的载体。“来华留学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检验着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维护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声誉。”
到了1990年代至2010年以前,中国开展来华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资源,为世界培养领袖级人才,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的同时,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以及为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2010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开启了我国从教育资源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征程。数量增长源于吸引力增长
《新民周刊》记者注意到,《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50万人次”。
而根据教育部网站日前公布的数据,2017年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校学习的人数为48.92万人,且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如果不出意外,2010年所提出的“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50万人次”,将很有可能在今年提前实现。另一方面,2017年中国已成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回顾历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的1950年,即有海外留学生来华。第一批33名来华留学生来自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5国,全部进清华大学中国语文专修班。1954年万隆会议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得到发展,越南、朝鲜、蒙古、老挝等国留学生相继来华。从1950年到1978年,中国共培养了12800余名海外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几乎全部由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
改革开放后,海外留学生来华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中国开放自费留学政策。1978年,有1200人在华学习。当1979年国务院批准《关于接受自费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后,当年有300余名自费留学生来华。魏礼庆在教育部工作期间曾做过统计,从1979年到1989年,我国共接受130多个国家的40221名留学生,其中奖学金生13699名,自费生26522名。从此,自费留学生逐渐成为来华留学的主体。“这一时期,来华留学生队伍中出现了学位生,海外留学生不再是短期培训为主。加之自费生的出现,体现了中国的来华留学工作的层次、质量和规模,也体现了来华留学工作逐步与世界接轨。”魏礼庆如此说道。
穆拉图?特肖梅(MulatuTeshome)算是深入经历这一阶段的一位来华留学生。这位现任埃塞俄比亚总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谈起中国历史文化更是头头是道。原来,他1977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于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5年至1991年在北大国政系继续深造,师从赵宝煦先生,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在北京学习期间,随着逐步过了语言关,穆拉图渐渐对周边熟悉起来,与很多中国人交上了朋友,有空的时候,他常和中国同学一块逛街、喝啤酒、聊天。对北京的大小胡同,他都十分熟悉。取得北大博士学位后,1991年,年仅34岁的他以参赞衔进入埃塞俄比亚外交部,很快就晋升为政策制定及培训司司长。此后,穆拉图先后担任埃塞俄比亚驻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的大使;担任埃塞俄比亚联邦政府经济发展及合作部副部长、农业部部长;2002年10月起任议会联邦院议长。
2003年4月,穆拉图携夫人、儿子访华。这一次,他故地重游去了桂林。穆拉图当时回忆起1981年北大组织的150多名来华留学生的桂林之游。“那时候,我一口‘京腔’,人家会以为我是北京人。”穆拉图笑言。
与穆拉图类似,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卡里姆?马西莫夫(Kafim Masimov)亦有来华留学经历。1989年9月,马西莫夫就读于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4年的本科课程,于1992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之后,他担任哈萨克斯坦外经贸部驻中国新疆办事处专家、哈贸易之家驻香港执行经理。2006年1月,马西莫夫出任哈政府副总理。2007年1月,马西莫夫出任哈政府总理。2012年12月正式卸任。2013年4月2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再次任命马西莫夫为总理。
2015年12月在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马西莫夫作为第三位外方嘉宾致辞。他通篇采用汉语普通话发言,迎来满场一阵阵掌声。谈及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路径的推崇,马西莫夫还开玩笑地说自己“略带阿拉木图口音”,比如把阿里巴巴说成“那个阿力爸爸”,引起一片笑声。如今,再次卸任总理的马西莫夫,出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在到访中国时表示,愿在执法安全领域与中方密切协作,为两国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1990年代,中国相继推出“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教育兴国和强国战略,比预定计划提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魏礼庆回忆说,这一时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是招生主体。“这意味着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工作的管理职能由政府向非政府机构转变,同时外国留学生管理逐步法制化和社会化,逐步淡化在华留学生的外国人、客人和外交色彩,拉近了中外学生的距离,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魏礼庆说。
这一时期,直至如今,来华留学工作仍在为世界培养领袖级人才,服务国家整体外交需要做出贡献。泰国公主诗琳通(MahaChakri Sirindhom)曾到北大学习,即为一例。但与此同时,来华留学工作更已开始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以及为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在诗琳通公主来华之前一年,2000年1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出台了《高等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提出“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保证质量,积极稳妥发展”的方针,并规定“高等学校具体负责外国留学生的招生、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高等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名额不受国家招生计划指标限制。”从2001年到2009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这一切源于中国吸引力的增长。伴随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北京?W运会的成功举办,还有“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建立,大批国际学生到中国留学、访学、游学。
如今,自费来华留学生已经占来华留学生的绝大多数。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来华留学的48.92万人中,有43.06万人是自费生,占总数的88.03%。从中亦可见中国吸引力的增强。来华留学与中国梦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韩国留学生尹娜瑛说:“2017年9月份,我来到上海。最惊讶的一件事情就是人们拿着手机很简单地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付钱。在出租车上,在餐厅里,借共享单车的时候、甚至在路上买便宜的夜宵时候也是如此!”
中国的吸引力,往往要等来华留学生到中国后一段时间,才有更多体会。
来自亚美尼亚的星星,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交响乐团的红人。作为团长助理,她除了帮助团长沟通国际项目,还要负责上交的“乐友会”,打交道的对象都是国际友人。
在微信朋友圈里,星星发出过这么一段视频――她在广场上漫步,听见广场上的音乐,放声歌唱:“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除了会做家乡传统的亚美尼亚美食“蛋糕沙拉”以外,她现在还会做川菜宫保鸡丁。不过她也会感叹:“中餐做起来真的很费功夫,还要洗很多盘子,而且还是没有中国师傅做得好吃。”
星星回想自己来中国前,根本没想到未来的她会生活在上海,并在这里学习、工作这么多年。5岁的时候,她开始学小提琴。高中毕业她想去留学。家里希望她尽量选择国家公派留学。尽管亚美尼亚算是亚洲国家,但在文化上更接近欧洲。她申请了几所欧洲大学,可符合公派规定的都是政治或经济专业,唯一接收公派音乐学生的国家是中国。
“我就通过这个途径来中国了。以前根本没想过会来中国,觉得很远,没有概念。”星星说。2009年夏天,星星正式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从本科读到研究生,星星就这么在上海待了七年。去年,星星成为第一个拿到《留学生在沪工作证》的留学生,编号为001。星星说:“大家都知道英国有个007,现在我成了上海001!001听起来不是比007还酷嘛!”
上海的举措,是一个创举。
201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规定,国际学生在校学习可以按学校规定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参加实习或打工。
2015年,上海市制定出台多项人才政策,其中就包括开展在沪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试点,明确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只要在上海自贸区、张江高新区工作,凭借管委会出具的证明,就可以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然后办理相应的工作类居留证件。而在此之前,外国留学生须具有国外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才可以来华工作。2015年,上海交大印尼籍华裔留学生张健炽,成为首个以应届硕士毕业生身份在中国获得《外国人就业证》的国际学生。
2016年9月,上海市人才新政再次升级。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业的外国留学生可以申办外国人就业手续的学历条件从2015年版的“在上海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放宽到本科及以上。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改革政策措施中,放开外国留学生在北京中关村及北京实习、创新创业的限制)。这一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从政策层面放宽了优秀国际学生在华就业的限制,为他们毕业后在中国工作和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了渠道。天津“津洽会”专门组织了一场京津冀外籍人才招聘会,为意愿留华的国际学生提供找寻工作的渠道。广州、深圳等城市也在积极通过人才引进促进地方发展。
2016年,首届来华留学人才招聘会收集的数据显示,参与招聘会的国际学生中,希望留在中国工作的比例高达95%。
2017年1月,由人社部、外交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符合条件的优秀国际学生毕业后无需工作经历即可在华就业。
与此同时,开放的中国,令海外留学生到中国后,感到了一种国际交流的便利。复旦大学乌克兰留学生安塔夏说:“我们班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乌克兰、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瑞典、英国、奥地利、菲律宾等。我们在复旦讨论和交流,对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理解有很大的好处。这样,我对从没去过的国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我的眼界。”
魏礼庆认为,中美、中俄、中英、中德、中法等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推动着来华留学教育与管理的改革。
从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中国语言文字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劲。因此,掌握与精通中文的国际学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看好,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中国的国际氛围越来越被国际同行看好,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和国外院校落户中国。
第二篇:从三到万(课文)
从三到万 马南邨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文化”这个词儿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于一般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理解记忆力,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有一个故事在明清人的笔记中重复出现了多次,尖锐地讽刺了这种妄人。这个故事是说:“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nuò)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cù)之,其子恚(huì)曰:天下姓氏夥(huǒ)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这个故事比较通俗易懂,有的相声演员也曾讲过。但是,人们大都只把它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
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成败。初学的一个最重要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一、二、三或外国文A、B、C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往往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像学打拳的人,刚学会几个动作的时候,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了一些本领,才反而虚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是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
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而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他以为从此可以不必再请老师了。殊不知他根本还不曾入门,只学会一、二、三,对于所谓“六书”等起码的知识一点也不懂,所以他父亲叫他给姓万的亲友写请帖,他就傻眼了。
实际上,一、二、三这三个字的确很好认,而从三到万,从文字结构上说却经过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要懂得这些变化,也好像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逐渐学习,并且需要老师指导,不可能只凭什么“天才”就可以很快学会的。如果完全没有人教,倒很可能什么也学不会。我们之所以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理由也就在此。
我们不懂的东西还很不少,都迫切需要虚心学习。但是,在学习上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无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我们的学习吧。
第三篇: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
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水泥企业中的应用实践
文/谢才龙 剑阁川煤广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628317)
企业是一个出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实体,工作流程性很强,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生产企业更是如此。所以就需要全员参与,需要程序化管理,需要过程控制和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而ISO质量管理体系正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并经一百多个国家实践证明了的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
四川广旺集团公司水泥分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四川广旺集团公司的一个专业化分公司,主要产品是水泥和商品混凝土。1999年12月以来,该公司成功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管理企业。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使企业基本形成了目标化、程序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其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企业产品、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公司先后荣获四川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省级质量信誉AAA等级企业称号,产品先后被授予四川省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抓好体系建立,实现“四化管理”
1.1 分析工作流程,编写工作程序,实现工作程序化
ISO9001标准是以过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对每一过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作了要求。为此,我们首先从满足用户需求、产品要求和工作目标为出发点,对工作流程进行拆分、剖析,剔出累赘,简化环节,制定出工作过程控制图。其次,根据过程图编
写了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明确职责和做法,对谁来做、用什么材料做、按什么要求做、什么时候做、不这样做怎么办、谁来考核验收、怎样验收、对不符合项或不合格品如何处置、怎样纠正和预防等以程序文件的形式作出了规定,把工作步骤程序化,该怎么作,不由领导安排,而是按岗位要求和程序执行,使整个管理犹如一部自动运转的机器,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变 “人管人”为 “制度管人”。1.2 组织学习培训,人人考试过关,实现参与全员化
形成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础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全员参与,给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按照要求,必须全员培训,全员理解,全员认同,全员参与,全员承担目标。我们一是通过动员和讲座,全员学习标准,弄懂目的,明白应用体系的必要性,进一步树立员工质量意识;二是组织学习质量方针,弄懂内涵,使员工理解公司管理理念和经营思想,并运用落实到行动之中;三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员工学习程序文件,弄懂做法。先学习,再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1.3 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实现目标清晰化
过去,企业的总目标虽然明确,但岗位目标很模糊。比如,企业中机电人员的目标本应是设备运转率和完好率;门卫的岗位目标应是看好门,守好财;清洁工的目标应是保洁;子弟校教师的目标应是教学的质和量,但确定他们工资多少的主要依据却是产量。这样,目标不清,利责不符,管理很难到位。按照ISO9001标准“应确保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可测量的质量目标”的要求,我们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测的小目标,具体到岗位和人头。比如把利润总目标,分解为销售目标、产量目标和成本目标。
销售目标又分解成区域目标、品种目标和价格目标;产量目标又分解为台产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运转率;质量目标又分解为进厂原料合格率、半成品合格率、成品合格率;安全目标又分解为机电安全和工艺安全目标;运转率又分解成工艺运转率、设备运转率和设备完好率;成本目标分解成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生产成本又分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最后分解为原料、燃料、电耗、油脂、配件、工资等车间费用;管理成本又分解为旅差费、办公费、电话费等部门费用。这样把大目标如此细分,个人目标一目了然,既权责明确,又便于考核。
1.4 严格目标考核,强化执行力,实现过程控制化
标准第8条专门对产品和体系的测量、分析和改进作了明确要求。我们在分解了目标,明确了职责,规范了做法后,通过三考核一控制,强化了目标的落实,做到了持续改进。是考核到岗位。员工主要对自己能掌控的岗位目标负责,辅助承担自己不能掌控但又有关联的共性目标。比如生产岗位的员工主要对本岗位的产量、质量、安全、成本目标负责,对由多种因素、多个目标组成的利润总目标只作辅助性挂钩,使考核更具操作性。二是考核到时段。管理岗位实行每月考核,生产岗位实行每班考核。三是考核到收入。将目标考核结果直接与岗位收入挂钩,员工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岗位目标完成的好坏。为确保目标制定的公正性,对有条件的岗位目标采取竞标,既挖出潜力,又赛出人才。四是控制过程。通过顾客满意度的测评对服务质量进行监视、测量;通过内部审核对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测量;通过产品的监视、测量验证产品的符合性;通过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关闭不符合项;通过不合格品的控制确保出厂产品百分之百合格;通过数据分析寻求新的改进机会。使整个人、机、料、环、法都在有效的控制之中,确保了目标的实现和有效的持续改进。正确运用体系,做好“四项操作”
2.1 目标制定要注重操作性、增值性和公开性
目标要量化以便于识别,要可控以便于考核;目标不局限于经济指标,也包括工作程序的履行;应以目标定岗位,而不能以岗位定目标,一人能实现的目标就不能两人完成,目标小的岗位可合并,没有目标的岗位可撤销;目标要体现投入产出的效益,实现目标的过程应是一个增值的过程,输出大于输入才是企业存在的目的;目标的制定要循序渐进,持续改进;目标要公开,才公平公正,才可人才辈出。2.2 考核是决定执行力大小的关键
质量体系从手册到作业指导书,多则上百,少也有几十个,写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执行,做不到就不要写,写到就要做到,做到就要做好,文件一经发布,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文件再多再全,也是花拳绣腿。现在也有很多质量体系推广应用企业,程序文件没少写,制度也很合理,但企业管理效果还是不好,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执行,执行力差又缘于考核不逗硬。
2.3 设计体系时要注意覆盖的全面性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时,首先要满足对标准的符合性、对企业的适宜性、对运行的有效性。其次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运用好这一工具。企业的管理涉及多专业、多层面,但其管理体系最好只有一个,否则,员工无所适从。而我们应用的质量管理体系,虽从
质量管理出发,但其中蕴含着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哲学,如人本思想、效率原则、过程方法、PDCA循环、全员质量管理、系统论、控制论、目标析法、持续改进法、数理统计应用等。所以对质量管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而应拓展到工作质量上去,工作质量是所有专业和各个层面的共性目标,从工作质量出发就可覆盖到各层面,而只有工作质量保证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工作目标才有保证。这也是我们这些年始终以质量体系为红线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主要原因。2.4 要正确理解标准,防止走入误区
一是误认体系资料记录繁琐累赘,影响工作效率。其实标准对记录的要求主要强调追溯性,不需要追溯的记录可以不作,不是凡事必记,且标准要求较为程序化,简单明了,职能基本上不会出现重复,如有累赘应主动删减。二是误认工作太程序化,什么都按程序办,会阻碍创新。其实标准中的持续改进和PDCA循环就是要求每一个循环、每一个过程都要有进步,要求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不断改进体系。是要求在执行程序中创新,并不会僵化思想。三是领导轻视其真正作用和意义,仅仅为了产品进入市场而获取第三方认可,没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来认识,所以应用标准生搬硬套,一阵风,搞假资料、假记录,制定的文件也不切合实际,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提高体系认识,体会四条精髓
笔者虽才疏学浅,但在反复学习和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深感其博大精深,个人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3.1为政之道在人心,行商之道在用户
标准“以用户为关注焦点”的理念,使行商与为政之道如出一辙。为政之道在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行商之道在用户,得用户者得市场。用户满意率决定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决定投资回报率。所以始终要以用户为关注焦点,要从用户的角度思考其需求和期望,研究用户和市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变“我要怎么”为“用户要怎么”。企业与用户的关系,犹如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只要真诚,自会赢得用户的忠诚,做事与为人其实是一个道理。但真诚不仅是意识和心理上真诚,而要体现到所供产品的功能、质量和服务上。作为生产企业,不仅要满足购买、消费我们产品的终极用户,还要从内部关注各工序用户。领导是服务的,所以员工是领导的用户;上道工序的产品要传递到下道工序,所以下道工序就是上道工序的用户;依此类推,供应要为生产服务,生产要为销售服务,销售要为用户服务。只有内部工序用户满意了,外部用户才会获得更高的满意度。比如内部服务不好或产品质量有瑕疵,营销人员带着抱怨去面对客户,就不可能取信于外部用户。3.2 增值是企业活动的本质属性
标准采用过程方法,仅从输入输出的关系,道出了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基本功能,只有输出大于输入才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然不仅仅指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所以,企业活动决不能走形式,搞花架子。每一个活动都应是一个过程,都应关注其过程的增值性,包括小到一个会议、一个文件,大到一次项目投入。简而言之,就是以效益为中心。3.3 一个好的管理体系,犹如一部企业内部法规
一个企业,只有从人治走向法(制度)治,才会是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它不会因领导的更替而影响企业的兴衰,更不会因领导外出渡假而导致企业不良运转。领导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管理体系并推进其有效运行,然后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而质量管理体系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因为它以工作质量为度量标准,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调整规范生产经营的各岗位、各环节、各过程的运作及相互关系,整个体系一经建成启动,就会自动运转,只需定期“加油”和“润滑保养”。3.4 领导作用的发挥,重点在策划,关键在考核
从标准适用的“PDCA循环模式”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的“领导作用”看,其P—策划C—检查、A—处置三个环节均是管理职能,而只有D—执行是由员工实施,说明任何一项工作,能不能搞好,与领导的作用非常关键,而领导作用的发挥,重点又是在策划、检查、处置,而不在具体去操作,即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策划是一切工作的开端,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领导一定要从繁琐的应酬中抽出身来,要沉下去调研,静下来去思考,否则,一子下去,可能满盘皆输。一个好的策划,如果只安排了,没有检查、考核,或最后奖惩又不到位,会导致下级执行力大大减弱。所以,领导作用应怎样发挥?重点在策划,关键在考核。结束语
总之,ISO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先进的管理工具、一种优秀的管理思想,如能让其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必将带来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四篇:从三到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2·学习用分论点说明事理。
3·认识学习必须谦虚谨慎,循序渐进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启发学生阅读课文所引用的笑话故事(文言文)时,对照注释、查字典。此外,教师作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准确把握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2·理解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
(① 学习文化要“慢慢积累”“不宜要求过急”,要“循序渐进”;
②学习过程中应当谦虚谨慎;
③ 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这三个论点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有主有次的:
第一点是揭示学习的规律,第二、三点是回答遵循这一规律,应怎么办的问题。因此,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第一个,应视为中心论点。)2·文中引用古代故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① 作为例证,证明第1、2段提出的论点(要“慢慢积累”“循序渐进”)
②引出后边第5~7段的两个小论点,便于议论得深化和扩充,使所讲问题更全面;③ 结合故事讲道理,使议论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中所引用的故事。
第3、4课时:分析课文,理解从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第五篇:从三到万 公开课教案
《从三到万》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2.学习用分论点说明事理。
3.认识学习必须谦虚谨慎,循序渐进,重视教师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从三到万》是邓拓同志六十年代初期写的一篇杂文。作品巧妙地利用一则明清笔记中的故事,讲述学习应持有正确态度的道理,篇幅虽短小,但语言生动,富于哲理性。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疏通故事原文,口述故事大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体会通过讲故事引出中心论点的方法,领悟本文深刻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口述故事训练,理清文章结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和“万”是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可是它们之间却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邓拓同志的杂文《从三到万》。
(二)解题:
题目新颖别致,两个数字用介词前后连接,使相差甚远的“三”与“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引人深思: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三)作者简介:
马南邨是邓拓的笔名。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他是一位新闻工作者,著名学者。他博学多才,曾任《人民日报》《前线》杂志的总编辑,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他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等。“文革”开始时,被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诬陷、迫害致死。
(四)指导学生疏通故事原文,对照书下注解正音正字,解释词语含义。(出示板书)
田舍翁:种田的老汉 家资殷盛:уīn 富裕
累世: lěi数代,接连几个世代 聘:pìn 请
搦管:nuò执笔 辄:zhé就,(副词)
掷笔告其父:zhì放下 谢去:指辞退 具币:准备
父趣之:cù 催促 其子恚曰: huì 抱怨
天下姓氏夥矣:huǒ 多
(五)组织学生分组口述故事梗概,初步议论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教师最后归纳学生发表的各种意见,明确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必然会失败。
(六)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各段的中心句。
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由学文化入手讲述道理,然后提出应重视积累的观点。
③④自然段引述古代的一则故事,总结经验教训。
⑤自然段由故事引出学习应持什么态度。
⑥⑦自然段由学“一、二、三”数字的出现将两段连接起来,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
⑧自然段最后作结,提出希望。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1─ 2)初步析理提出论点。
2.(3─ 7)由故事引出分论点,加以论证。
3.(8)总结。
(七)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进行了口语复述文言故事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古文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口才。特别是许多同学谈了自己从这则故事中悟出的道理,为下节课分析课文作好了准备。
文章结构大体理清,体会到由故事引出论点是常见的议论文写法之一。
布置作业
1.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分论点。
2.做书后思考练习三、五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由一则故事引出分论点。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文:(在讲解过程中检查学生作业情况)
第一部分(1─2)学习靠一点一滴积累、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开头用设问形式提出学习文化知识有无“捷径”的问题,指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而应看学习对象、内容、方法等,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从一般的学习规律入手,归纳出“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这一论点。“一点一滴”形象说明了文化知识具有积少成多的特点,强调“点滴”积累的重要性,告诫初学者不宜急于求成。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以古代读书人“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学习要积累,要循序渐进的道理。
两个自然段之间,“文化”与“积累”自然衔接。
第二部分(3─7)讲述古代故事引出“学习应谦虚谨慎,应当重视教师作用”的论点。
第1层(3─4)引故事明理。文中楚士“三书三训”点明了学习的初级阶段。富翁之子掷笔“欣欣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他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其父则“具币谢遣楚士”,后来“令子晨起治状”结果却闹出了笑话。第4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段落。用“一些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自然引出以下的两个分论点。
第2层(5)学习应谦虚谨慎。
这段由初学阶段应持的学习态度谈起,并以富翁之子“欣欣然”,以为“得矣,得矣”的表现类比现实生活中那种轻浮的人的学习态度。为了把道理讲透彻,又用初学打拳的人与学有所成的人对比,顺理成章地提出分论点:学习应当谦虚谨慎,不能自命不凡。
第3层(6─7)学习应重视教师的作用。
第6自然段从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进行议论。先谈教师的作用:由易到难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再谈学生不曾“入门”便踢开老师,最后只能落得“什么也学不成”。本段夹叙夹议再次以富翁之子为论证的依据。
第7自然段紧承上文,从“三”和“万(萬)”在文字结构上的复杂变化,联想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领悟道理,掌握知识。接着从反面假设,说明“完全没有人教,倒可能什么也学不会”的道理,自然引出第二个分论点:学习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这部分结合故事讲道理,通过分析摆观点,自然连贯。与第一部分的论点,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从教说到学,又从学议到教,全面地阐明了作者的观点。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这是文章的收束段落,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中不懂的东西“很不少”,“迫切需要”学习,表明态度要谦虚。二至四句诚恳地提出希望,应正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富翁之子为戒,举一反三,改掉缺点,更好地学习。
(二)小结:
1.由故事引出论点,结合故事阐明学习的道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用这种写法说理浅显易懂,又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2.本文论点之间内在联系紧密。既然学习要点滴积累、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就必然要求具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必然要求重视教师的作用。论点前后照应互为补充。
3.本文语言严密,必要限制词的使用准确而有分寸,有效地增强了议论语言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