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教案北师大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进行读书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瞿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准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课前五分钟式
8分钟)
课前五分钟活动内容;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导入新课(承接、引领式
2分钟)
辛亥革命后,虽然中华民国成立,但是民主共和的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使民主共和成为一句空话。面对混乱的国家形势和复辟分子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次空前的浪潮。
三、探求新知(直观讲述、合作探究、对比归纳式
20分钟)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10分钟)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首先,要向学生简单介绍当时的背景,指出:为什么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中国会出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但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制没有真正实现,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于在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之后,认为中国也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斗争,以解放人们的思想。然后,要让学生了解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都有哪些主要的领导者?他们有哪些主要的成就?他们发起这场运动的战场?他们的旗帜?陈独秀——《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义》;鲁迅——新文学巨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民主、科学。2.陈独秀与《新青年》:
首先,通过读书让学生找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和发起者。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这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是希望这本杂志如同青少年一样,给社会注入一股新鲜直液,振奋人心,鼓舞人们参与这次的运动。
其次,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四点,请同学们看课文,找一找,有哪四点?为什么新文化运动要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提出这两个口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两个口号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具有什么性质?反对专制与愚昧,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代表封建专制制度和旧礼教、旧道德的孔子学说,批判为复辟开路的尊孔复古逆流。这里所谓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这里所谓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陈独秀认为,迷信和宗教,历史愚弄人民,维护专制,扼杀群众的创造精神。要求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就必须打破封建迷信和宗教崇拜,而科学和民主则是不可缺少的两件武器。充分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在前期的性质,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世界资本主义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它冲击了封建思想对人类的束缚,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以及进化论观点为指导,是资本主义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宣传马列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最后,简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重点强调它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陈独秀提倡在内容上更深入地进行文学革命。他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废除反映旧思想的旧文学,提介平易的反映现实的新文学。他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这里所说的“贵族文学”,即所谓“代圣贤之言”的封建文学。这里所说的“国民文学”,实际上是指反映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学。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改革。
(二)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5分钟)
首先,简单介绍胡适其人及其主要思想:胡适(1891年-1962年),初名嗣,学名洪驿,字适之。绩溪县上庄村人。胡适出身于官宦兼茶商之家,父亲胡传曾经担任过台湾的知州和统领。1904年,胡适从故乡前往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和中国公学,接触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赴美留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就学于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一段求学生涯对胡适影响甚大。他回忆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结论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然后,详细讨论分析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8年他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后,他创作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革命”的口号是胡适最先提出来的。他还最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另外,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一生除获得一个正牌博士外,还获荣誉博士学位多达35个,这是中外罕见的。
(三)新文学的巨匠——鲁迅(5分钟)
首先,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简单整理鲁迅的主要简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然后,指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反映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
四、归纳升华(问答式
5分钟)以板书为线,师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阵地?旗帜?内容?意义?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五、达标测评(学生完成5分钟)
P49自我测评、《创新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背景
时间:1915.9 标志:陈独秀《新青年》 陈独秀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狂人日记》 主阵地:《新青年》、北大 旗帜:民主与科学 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意义: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精编教案北师大版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探究预习提纲: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有关作品,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整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献身的精神。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由三个代表人物和三个代表内容组成: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口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推动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教材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独具匠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教材通过选取三个代表人物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既可以让教材内容形象化、富有趣味,又可以让学生掌握通过了解代表人物把握历史事件的方法。在处理教材时,拟以代表人物为基础,弄清人物与事件的联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程标准描述可以看出,本课内容大都属于“列举”“知道”“了解”层面的要求,目标不难达到。所以尝试性地把这节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设计成了以历史活动为主的课,把学习的重点由获取知识转向发展学生阅读、组织、合作、交流等多种历史学习能力和形成一定认识上。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小组、“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小组、“新文学的巨匠――鲁迅”小组。先提前安排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预习课文,搜集资料,准备展示。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交流、展示与发展的平台。但由于本课本来就是一节知识课,所以展示交流活动并不是本节课的惟一内容,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设问题情景,交代事件背景阶段。先创设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没有走上真正的民主与富强、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仍是一片黑暗的情景,后提出假设:“假如你生活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思考,目的是再现新文化运动发起的背景,让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是中华儿女在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又一次寻求中国新出路的运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场”。第二阶段是历史情景展现阶段。这一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四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利用图片、音像、多媒体或其他手段,展示各自内容,规定每组展示时间不得超过8分钟。第三阶段是课堂学习总结阶段,通过教师、学生两方面的评价,总结学习活动中的得失,适当指出在学习中的盲点,再出示由教师设计的本课知识结构卡片,师生共同完成,从而完成对本课知识上的总结,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卡片。
设计理念
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展示、发展的广阔平台。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学生已经接受了合作、探究、表现式的学习方式,具备了进行这种学习的一般能力,并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培养的几个历史教学小助手也比较得力,能独立地有创见地组织、协调本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大多数学生对近现代史学习的兴趣较浓厚,找相关的资料也相对容易,所以完全可以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在教学中让三个小组完成这些内容。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这些代表人物,更深刻地理解代表作品。最后通过总结、填知识结构卡片,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掌握。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通过代表人物认识事件,再分析该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我将设置历史问题情景、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指导纵向比较历史现象等,还尝试性地设立了“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拟定学习、活动草案,召开小助手会议,听取小助手建议,确定、布置活动任务。
2.指导、协助各小组制定本组活动安排表,指导小组准备。
3.布置教室,营造气氛。包括黑板美化设计,张贴三位代表人物的图像等。
4.协助学生制作多媒体展示材料,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卡片。
学生准备
1.制定本组活动方案,明确各成员任务。
2.分头查找资料、准备实物、撰写解说材料、编写短剧剧本等。
3.创办本组的历史小报,每组至少三份。
4.确定本组展示主持人,课余排练。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习氛围
师:边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残破、黑暗、混乱的图片,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介绍: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袁世凯依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国内军阀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还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国家形势越来越乱!同学们,如果你生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局面,你有什么感受?你又将怎样做呢?
生:思考,回答。
师:相机点拨,引出本课。
面对越来越乱的国家局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接触西学、学习西学的同时,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认为中国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于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斗争,解放人民的思想。(投出动态效果的课题)
二、再现历史人物风采,感受新文化运动盛况
师:接下来是我们展示交流活动成果的阶段,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笔记。首先请“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展示,大家掌声有请。
第一小组主持人:(多媒体出示解说内容,并有感情地解说)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它产生在辛亥革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而后以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为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这场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还有钱玄同、王敬轩、沈尹默、李大钊、高一涵等人(屏幕投出相关人物图像)
„„
第一小组主持人:介绍由本组主办的历史小报“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投影投示)
第一小组主持人:最后是我们搜集的历史记录短片《新文化运动》,请大家欣赏。
师:感谢第一小组精彩的展示,接下来请“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小组展示,我们掌声有请。
第二小组主持人:同学们,谈起新文化运动,我们会不由地想起一本杂志――《新青年》,提到《新青年》,又不能不说它的创办者――陈独秀。今天,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吧。(投出《新青年》与陈独秀,有感情地介绍)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礼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攻击专制统治,提倡共和立宪,批判孔孟纲常礼教,指斥忠孝贞节等都是奴隶道德,宣传人权与科学,表现了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接下来请欣赏我组同学朗读的有关他的文章片断:
同学甲:(激情朗读)“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同学乙: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文学》中,这样评价陈独秀:“„„文学革命的进行,最重要的急先锋是他的朋友陈独秀。陈独秀接着《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发表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子„„”
第二小组主持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到后来却没能跟得上历史发展的步伐,犯了历史错误,这确实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大家又有什么感受呢?可以谈谈吗?
生:思考,回答。
师:古语说:“人孰能无过”,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也为他坚持错误感到惋惜。他的经历的确值得我们思索啊。下面将要展示的是“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第三小组主持人:(投影出示胡适像,有感情地解说)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
1910年赴美留学,《新青年》问世不久,正在美国忙于写毕业论文的他,抽时间翻译了一篇俄国小说《决斗》,发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这是《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1917年回国以后,胡适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倡导文学改良的文章和通讯,成为《新青年》颇有影响的重要撰稿人之一。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
新思潮、新文学的反封建内容需要新的形式去适应,白话文的提倡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他还率先尝试用白话写诗,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就是他写的《蝴蝶》,请欣赏:
同学二人:(有感情地朗诵)
蝴 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1917年2月
第三小组主持人:胡适不仅自己在倡导白话文方面身体力行,而且在课堂上言传身教,不遗余力。
同学甲:上台讲胡适让学生用文言文拟电报稿的故事。
师:感谢同学们的展示。尽管这位白话文的倡导者后来也未能走向我们期望的道路,但他在倡导白话文方面的确功不可没。下面请第四小组的同学展示“新文学巨匠――鲁迅”的风采。
投影出示鲁迅像与《自嘲》中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四小组主持人:提起鲁迅,人们没有一个不知道的。上学期咱们还在语文课上学习了他的《鲁迅自传》一文,深切感受了他彻底反封建、反压迫,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文化伟人,聚焦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经历,感受他的风采。
同学甲:上台展示自己按课文内容提示刻出的三枚图章:“文章误我”“戛剑生”“戎马书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鲁迅当初刻三枚图章的用意。
同学乙:有感情朗读《狂人日记》片断。
第四小组主持人:上面同学朗读的是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片断,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在小说中愤怒地揭露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之后,他又创作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下面是我们创作的短剧《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请欣赏。
同学五人:表现如下场景:
场景一:夜深了,在昏暗的灯光下,鲁迅正奋笔疾书;
场景二: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编辑《新青年》;
场景三:鲁迅在大学课堂上对青年讲学,并寄厚望于青年。
第四小组主持人:最后是鲁迅知识竞答,请同学们积极参与。(投影出示试题)
1.《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中的狂人最后发出了的呐喊。
A.救救我 B.救救孩子 C.我不疯狂 D.别再吃人了
2.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把反封建的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典范。他在这一时期写的小说一般收录在。
A.《朝花夕拾》 B.《彷徨》 C.《呐喊》 D.《二心集》
三、总结展示活动,形成知识体系
师:看了同学们的展示,大家感觉怎样?还有什么话想对老师和各小组同学说吗?
生:踊跃回答。
师:谢谢同学们精心的准备和积极的参与!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本节我们所学的知识。(投影出示知识结构卡片)
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知识结构卡片。
作业
1.请把你对三位代表人物的感受写成一篇小论文,交给老师。
2.制作好本课的知识结构卡片,贴在课本上。
〖教案点评〗
这节课,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创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等方面做了有效尝试。尤其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对教材处理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务求最佳组合。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实际和本人特点,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达到了“举一反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本课被创造性地设计成一节以活动为主的课,学生搜集、整理、引用史料的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倾听、交流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锻炼,参与表现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2.善于利用历史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本课中设计的“如果你生在那个年代,对越来越乱的国家形势,你有什么感受?你又将怎样做?”一个问题,不仅达到了上述效果,还巧妙地提示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意义,可谓“一石三鸟”。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重视学生过程体验与多种感官的参与。如让学生编演历史短剧、制作图章、有感情朗读等,很好地吸引了学生。
4.设计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展示、发展的广阔平台”新颖,体现出课改精神,并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5.注重教学小助手的培养,注意全体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实现“以不教代教”的效果。
6.教师设计的知识结构卡片独特而实用。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后,由师生一道完成,并让学生贴在课本上,既完成了知识上的总结,又为学生提供了记忆的材料。
7.始终以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醒学生获取正确知识为原则,进行了灵活的评价。
总之,这篇设计新颖而又实用,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案点评〗
参与的热情,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手抄报等,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情大增。
3.多种教学形式的有效使用(自主学习、分析讨论、知识竞赛)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热1.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单一传授知识的方法,多种教学形式灵活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2.联系现实学习历史,缩短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而历史小品表演、办此课案符合课改精神。
第三篇:【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北师大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课前五分钟式8分钟)
课前五分钟活动内容;师:学过的侵华战争有哪些?结果?影响?
二、导入新课(承接、引领式2分钟)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20世纪初,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次遭到损害。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但中国仍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探求新知(直观讲述、合作探究、对比归纳式20分钟)
(一)八国联军侵华(8分钟)
1.义和团运动:
师: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屡次侵略中国,这必然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这时,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下面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有关义和团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取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有关义和团的知识,得出义和团的人员组成、武器装备、活动方式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完成归纳新知识,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师: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矛头直指侵略者,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义和团一时被清王朝利用。得出结论――清政府利用义和团。
师:义和团终归是比较松散落后的团体,虽能一时抵抗侵略,最终要失败。
用心爱心专心 1
2.八国联军
就在义和团壮大发展之时,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以义和团运动损害了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阅读课文,了解侵略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强调几个主要的地点:大沽、天津、北京、廊坊、杨村。
师:大家都已经对战争经过有了自己的认识,下面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过程及认识。(略)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
师:廊坊阻击战和围攻外国使馆、教堂的斗争真是大快人心,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与此相反,清政府却表现得软弱无能。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丢下江山社稷,仓皇出逃。途中,慈禧太后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利用到剿杀。
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都做了些什么呢?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之后由学生主讲。学生主讲: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
学生边讲边展示有关资料图片,揭露列强的暴行。(师生互换角色,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师:“小老师”讲得真不错。同学们,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或体会呢?
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受体会“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这一道理。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实际,感悟历史,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辛丑条约》(12分钟)
1.内容:
签订时间、中方代表?师:提示学生:与中国签约的是哪几个国家?学生回答:11个国家。师:提出疑问:侵略中国的是8个国家,与中国签约的却是11个,多了荷、比、西三国。为什么呢?
师:以鼓励的口吻让同学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其实,这些国家是跟着捞油水的。这再次说明: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受欺负。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以此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呢?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课文,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稍后,请同学讲一讲自己的理解。学生总结出条约的内容。师启发学生注意“关键词”,来帮助记忆,如:赔款、划定、允许、不准、严禁、拆毁、允许等等,用这些“关键词”把内容串联起来。
师:以上同学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启发。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要“会学”“巧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影响:
教师进一步提出,《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请同学们根据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交流。
师:引导学生去粗存精,归纳《辛丑条约》的影响。
从条约的内容、影响看,《辛丑条约》都是“空前绝后”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用心爱心专心
2四、归纳升华(问答式3分钟)
以板书为线,师生共同归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时间、内容、影响。
五、达标测评(学生完成7分钟)
P24自我测评、《创新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借口„„„„义和团运动
↓
过程„„„„廊坊、杨村阻击战
↓围攻外国使馆、教堂
暴行
↓时间:1901年
内容: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反思: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四篇:【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破解彩陶之谜教案 北师大版(模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破解彩陶之谜教案 北师大版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了解到在半坡和河 姆渡聚落出现了陶器,并看到一些图片,学生对陶器的制作、形状、用途充满了好奇。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陶器,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类陶器,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有关陶器历史、制作、种类等各方面的信息。
3.初一学生非常乐于动手通过各种方式制作陶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片的观察,了解彩陶的造型、颜色和图案,分析彩陶的用途,想象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用观察的学习方法,并激发 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古代陶器的发明、彩陶的制作,培养了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陶器、彩绘图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审美观。
4.学生通过课前的分组、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课堂上的展示、互动等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团队合作、展示自己、倾听别人。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本次活动意在通过学生的查找、体验、交流,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倾听并获得快乐。
2.活动在学生根据能力与意愿组合小组中展开,学生利用一星期的业余时间分头组织活动,根据本组的主题收集并处理信息。在此期间,学生可主动与老师不断交流,听取意见。
3.在学生活动的同时,老师也在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以增加在陶器方面的知识积累。同时,老师也动手制作陶器、彩绘图案,以此获得体验并与学生交流。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1.老师在课前收集并处理有关陶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制作成简单课件。2.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展示的需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个性课件,展示本组的成果。
五、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学生分为四大组:访古小组、制作小组、彩绘小组、解谜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时间为一星期。
各组任务:
⑴访古小组:了解陶器的发明、分类、用途。用图片、文字资料、实物、等方式展示成果,也可用投影片、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展示。
⑵制作小组:学生利用生活中易得的原料模拟制作陶器、捏制陶坯,如各色橡皮泥、面团、水彩、小刀、农村的大灶等。也可直接到陶吧里制作陶器。其制作的陶器种类可模拟远古彩陶的某类器具,亦可由学生自行决定。
⑶彩绘小组:自制陶器的颜料、图案花纹均模拟远古祖先所作,以体验当时的社会生活。亦可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些图案,用水彩着色。可直接画在纸上,也可与制作小组的同学合作。
⑷解谜小组:就课本第19页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探讨,破解彩陶之谜。
2.老师在课前就“彩陶”尽量多收集信息,并把远古与现代的一些彩陶中的经典图片制作成简单课件,让学生欣赏并获取信息。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1.这是一次活动课,学生活动阶段需要一周的时间,这堂课是学生展示并互动的阶段。
2.学生在课前分为四组,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意愿进行分配,尽量注意男女生的搭配以及人数的平均。各组可设组长一名,由组长根据本组职责进行分工,要求人尽其才,各尽其责,每位同学都要有任务。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1.这是一次活动课,学生活动阶段需要一周的时间,这堂课是学生展示并互动的阶段。
2.学生在课前分为四组,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意愿进行分配,尽量注意男女生的搭配以及人数的平均。各组可设组长一名,由组长根据本组职责进行分工,要求人尽其才,各尽其责,每位同学都要有任务。
3.每组展示成果时间不得超过7分钟。
4.本课设“彩陶行动”、“彩陶解谜”、“彩陶Q&A”三大版块。其中“彩陶Q&A”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版块。
5.最后由学生填写本课评价反馈表。
六、教学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2.9《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目标导航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2.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和影响,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阅读文学革命中的典范白话文,理解文章内容反映的实质和作品的背景。
3.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意识,从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的斗争事迹中,学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
1.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倡导者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2.新文化运动以《青年杂志》创刊为兴起的标志,因为它()
A.率先举起“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反对“尊孔复古”思潮
3.新文化运动斗争的目标是()
A.帝国主义
B.资本主义
C.孔教
D.维新思想
4.新文化运动中,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5.新文化运动中,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新文学典范的作品是()
A.鲁迅的《狂人日汜》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D.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6.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大规模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B.深刻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C.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
D.要求学习西方的民主运动
7.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因为它们()
A.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
D.都以“三民主义”为根本宗旨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为能扫除“一切黑暗”,陈独秀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2)陈独秀所领导的运动分别在政治上、道德上和思想上等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该运动影响如何?
活动探究
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比较难懂,断文识字成了少数读书人的专利。近代以来,要求简化文体,使用口语化的白话文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一些宣传白话文的报纸,如《无锡白话报》等。官方告示也有采用白话文的,但总的来说,白话文不是很普及。经过新文化运动,白话文逐渐普及起来。
请思考:以文言文为书面语,造成的影响怎样?为什么使用文言文流行时,报纸却用白话文?在新文化运动中,哪几位为普及白话文做了哪些贡献?现在我们白话文已很普及了,为什么义学习文言文了呢?
视野拓展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他们逐渐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l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热情宣传:请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选择题
1.A
2.A
3.C
4.C
5.A
6.B
7.A
二、非选择题
8.(1)民主与科学。
l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立《新青年》。后转到北京,在北京领导新文化运动。
(2)政治上,提倡民主,反对专制;道德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思想上,反对封建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