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绪 论
兴奋性:是指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阈强度:能够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的常用指标。
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引起组织兴奋刺激必须在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三个方面达到某个最小值(阈值)
反应:细胞、组织或机体受到有效刺激后所出现的内部代谢过程或外部活动的改变。反应有两种类型:兴奋和抑制。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一.神经调节
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方式。通过反射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二.体液调节
概念: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实现的调节功能活动的方式。特点: 缓慢、广泛、持久。三.自身调节
概念: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 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负反馈:反馈信息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
意义:对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对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转运形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阈电位:能触发细胞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
特点:①顺浓度差转运;②不耗能
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转运物质:O2,CO2 单纯扩散的影响因素:
① 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 ② 两侧分子的浓度差
2.易化扩散: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脂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1)载体运输 : 转运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载体运输的特点:
① 较高的结构特异性
② 饱和现象 ③ 竞争性抑制(2)通道运输 转运Na+、K+等离子。通道运输的特点:
① 通道开闭取决于膜电位或化学信号 ② 结构特异性 ③无饱和现象
(二)主动转运:物质分子或离子在泵作用下耗能而逆电-化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特点:①逆浓度差转运;②需耗能 1 钠泵本质: 钠-钾依赖式 ATP酶 钠泵激活: 被细胞内钠增加或细胞外钾增加激活。钠泵作用: 泵入钾泵出钠,形成并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分布。钠泵的意义: ①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的必要条件。②维持正常细胞体积。
③建立势能贮备。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需由细胞提供能量
不需提供能量 逆电-化学势差
顺电-化学势差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过程: 出胞和入胞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差。(由钾离子外流形成)
2.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扩布性电位。膜电位状态
极化
: 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 : 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主要由钠离子内流形成)反极化 : 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超射值 : 膜内电位由零到反极化顶点的数值。复极化 : 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产生)超极化 :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动作电位的特点:①“全或无”现象
②不衰减性传导 动作电位的意义:兴奋的标志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1:
细胞内钾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钾的通透性较大,故钾外流聚
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不能外流而滞于膜内,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静息电位产生机制2:
当促使钾外流的钾浓度势能差同阻碍钾外流的电势能差(钾外流导致的外正内负)相等时,钾跨膜净移动量为零,故静息电位相当于Ek。动作电位机制1:
细胞受刺激时,膜对钠的通透性增加,因膜外钠浓度高于膜内且受膜内负电的吸引,故钠内流引起上升支直至内移的钠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钠的净移入时为止(ENa)。动作电位机制2: 下降支: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开放,钾外流引起。随后钠泵工作,泵出钠、泵入钾,恢复膜两侧原浓度差。第三章
血 液
一.内环境
(一)概念: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稳态意义:保证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二.正常人的血液呈碱性,PH为7.35-7.45 三.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1.运输代谢产物。
2.运输激素
(二)防御保护功能
(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1.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主要由NaCl、葡萄糖等形成。作用:维持血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作用:调节组织液和血液间的水平衡。红细胞生理 一.数量及形态
男
红细胞
5.0×1012个/L
血红蛋白
120~160g/L 女
红细胞
4.2×1012个/L
血红蛋白
110~150g/L 二.功能: ① 运输O2、CO2
② 缓冲pH 三.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2.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3.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其快慢主要在血浆的性质。
四.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是铁和蛋白质。促进红细胞发育成熟所需的物质维生素B12、叶酸和内因子。
(五)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产生部位:肾脏(主要)、肝脏
作用:骨髓红系定向祖细胞增殖分化,加速红细胞的生成。
意义:通过一负反馈环来解除组织缺氧情况,维持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2.雄性激素
① 直接刺激骨髓,促进RBC生成。② 促进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的功能: 防御病原体入侵,修复损伤组织和参与免疫反应,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血小板生理
一.生成及数量:(100-300)×109个/L 二.生理特性:1.粘附与聚集 2.释放 3.吸附 4.收缩血块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生理性止血功能 2.促进血液凝固功能
3.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作用
四.生理性止血: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过程: 小血管收缩 → 血小板血栓
→ 血凝 五.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清中不含有含纤维蛋白原和参与凝血的一些物质。(二)血液凝
固的基本过程与原理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Ⅹa、Ⅴ、Ca2+、PF3)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
(Ⅱ
Ⅱa)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血块
二、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血型。(一)凝集反应:凝集原+相应凝集素→凝集反应(免疫反应)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种类的不同而分。(一)输血原则: 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1.首选同型血
2.慎选异型血,量小于300ml,且缓慢输血。第四章
血液循环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分 期
产生原理
0期(去极化期)
Na+大量迅速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
K+ 一过性外流
2期(平台期)
Ca2+内流和K+外流 3期(快速复极末期)
K+迅速外流
4期(静息期)
钠泵活动加强
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四个方面、窦房结是正常心脏搏动的起步点,称为正常起搏点。自律性最高。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致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从而保证心室的充盈与射血。
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途径:左右心房肌← 窦房结→ 心房优势传导通路→ 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左右心室肌
期前收缩:额外刺激引起心室提前的一次收缩。
原因:额外刺激落在窦房结引起的心室兴奋的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代偿间歇:期前收缩以后一段较长的舒张期。心肌收缩的特征:1.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
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决定于心率的快慢。心脏的射血
(一)动力:心室的节律收缩与舒张产生的压力差。
(二)原理:心室收缩(舒张)→ 室内压力增大(降低)→ 房室瓣关(开),动脉瓣开(关)→ 射血(充盈)。
射血:血液由心室到动脉。
充盈:血液由心房到心室。
(三)心脏的射血过程(具体看课本P50-P52,尤其是P52表4-1)
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70ml 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人安静时为55-65%。.每分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心指数: 安静、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心指数=每分输出量/体表面积,一般成年人为3.0-3.5L/min/m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一)每搏输出量(SV)
搏出量决定心肌收缩力
1.心肌初长—异长调节
决定前负荷(心舒末期容积)2.心肌收缩性—等长自身调节
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3.后负荷
(大动脉压力)
(二)心率
第一心音:S1 出现于心室收缩期之初,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形成:心肌收缩;房室瓣关闭及房室血流中断;动脉瓣开放射血产生湍流形成。第二心音:S2 发生在心室舒张期早期,标志心室舒张期开始。
形成: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以及大动脉中血流减速而引起的震动。一.动脉血压: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四.动脉血压的形成:1.血管内足够的血量充盈—前提 2.心脏射血—动力
3.外周血管—阻力 4.大动脉弹性—减缓收缩压,维持舒张压。4.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搏出量
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3)外周阻力
(4)大动脉管壁弹性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一).微循环的组成和通路
1.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吻合支和微静脉。2.通路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实现物质交换的场所。
(2)直捷通路:使血液快速回流。(3)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
(二)微循环的调节
1.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控制局部血灌流量 2.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控制开关
3.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影响组织液生成回流
小静脉、微静脉、小动脉和微脉-受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主要受局部体液调节。真毛细血管是轮流开放的。
①安静时,20%真毛细血管开放。
②微循环血流量与组织代谢水平相适应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参照课本)
1.交感缩血管神经 :能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的神经纤维。起源:T1--L2.3 作用: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α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
皮肤、内脏与骨骼肌分布密度较高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起源:T1-5 支配范围:心脏各部分
作用 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β1受体结合,引起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起源:延髓背核、疑核。支配范围:主要支配窦房结,很少支配心室肌。作用: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心肌细胞M受体结合,引起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3.交感缩血管神经:能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的神经纤维。
起源:T1--L2.3 作用:末梢释放NE与血管平滑肌α 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三.心血管中枢: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1.基本心血管中枢—延髓
心交感中枢:兴奋时,心率↑、心缩力↑、缩血管中枢:血管收缩。
心迷走中枢:心率 ↓,心缩力 ↓。
特点: ①紧张性活动; ②存在相互抑制。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这些心血管中枢的活动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相协调。四.体液调节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1.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兴奋α 受体、β受体
作用:①心: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β 1受体)
②血管:
皮肤、肾、胃肠等
血管收缩;
骨骼肌、肝、冠脉等
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变化不大
血液重分配。
(骨骼肌、心优先供血)2.去甲肾上腺素
NE兴奋α受体>β1受体> β2受体
作用: ①A缩致外周阻力和V缩致回心血量引起血压上升
②对心脏的直接正性作用可被降压反射的间接作用掩盖导致心率下降。
(二)血管紧张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具体参照课本)
肾血灌注下降或血钠下降等多种机制引起肾近球细胞分泌肾素(酸性蛋白酶)。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
↓
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 紧张素转化酶
→
↓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酶A
→
↓
血管紧张素Ⅲ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保钠排钾。
第五章
呼 吸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胸内负压:胸膜腔内的压力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都低于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的形成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肺回缩力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维持肺和小气管的扩张状态 ②利于静脉血、淋巴液回流
.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壁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功能:
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2.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3.防止肺水肿
4.防止肺不张
1.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2.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3.补呼气量:指平静呼气之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增加的呼气量。4.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泡的气体总量。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一.气体交换原理
形式:气体单纯扩散
动力:气体分压差 分压: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氧气由肺泡向静脉血扩散,二氧化碳则由静脉血向肺泡扩散。.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氧气由血液向组织扩散,二氧化碳则由组织向血液扩散。四.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扩散的速度与分压差、溶解度成正比,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2.呼吸膜的厚度与面积
厚度—成反比
面积—成正比
3.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4.25/5=0.85 二.O2的运输
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98.5%)三.CO2的运输 物理溶解(5%)
化学结合①碳酸氢盐
(88%)②氨基甲酸Hb(7%)二.肺牵张反射(属负反馈调节):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反射途径:
吸气,肺扩张 → 肺牵张感受器 ↑
↓迷走神经
← 吸气中枢活动 ↓
↓
限制吸气,使吸气转向呼气
生理意义:使吸气不致过长,过深,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二)CO2对呼吸的调节
效应:一定范围内动脉血的Pco2上升,引起呼吸深快引起肺(泡)通气量上升;但超过限度则有压抑呼吸甚至麻醉效应;另外,Pco2过低可致呼吸暂停。作用途径:一条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和主动脉体),冲动分别由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使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另一条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间接引起延髓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深加快。
(三)H+对呼吸的调节
效应:动脉血[H+] 上升 引起呼吸深快 引起 肺(泡)通气量 上升 作用途径:通过刺激外周感化学和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引起。
(四)低O2对呼吸的调节
效应:一定范围内动脉血的Po2 下降 引起 呼吸深快 肺(泡)通气量 上升
但严重低O2 可致呼吸障碍。
作用途径: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1.延髓
呼吸节律基本中枢 作用:产生呼吸节律 2.脑桥
呼吸调整中枢
作用:限制吸气,促吸气向呼气转化。第六章
消化生理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食物经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3.副交感神经(主要)兴奋可使胃肠运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而交感神经兴奋则使胃肠运动减弱,消化腺分泌抑制。
4.胃肠激素:在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之间,含有多种内分泌细胞,其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低 2.伸展性较大 3.有紧张性
4.自动节律性 5.对机械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较敏感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透明,pH 0.9~1.5
1.盐酸 :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pH
② 杀菌
③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④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⑤ 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能被激活为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3.粘液:润滑、保护胃粘膜
4.内因子:
① 保护VitB12不被消化酶水解 ② 促进VitB12经回肠粘膜吸收 三.胃液分泌的三个时期:头期、胃期和肠期。
(1).头期的胃液分泌: 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
特点:量多、酸度高、酶含量高、消化力强。与食欲关系密切。
(2)
胃期的胃液分泌: 食物刺激胃引起的胃液分泌。特点:酸度高,消化力(酶)比头期的弱。
(3)肠期的胃液分泌: 食物刺激肠引起的胃液分泌。特点:量少。
四.胃液分泌的抑制:盐酸、脂肪、高张溶液。五.胃的运动
(一)形式: 1.容受性舒张
概念: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经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胃底、胃体肌舒张。
意义:容纳食物 2.紧张性收缩
意义: ① 使胃腔具有一定压力
②有助于保持胃的形状和位置 3.蠕动
意义: ①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② 磨碎食物(即机械性消化)
③ 推进食糜(胃排空)
(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1.胃排空: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排空速度:糖>蛋白>脂肪; 稀、细、等渗 —— 快
(反之则慢)胃排空的控制
(1)胃内因素促进排空:
① 胃内食物(Nr)② 胃泌素(Hr)(2)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① 肠胃反射(Nr)② 肠抑胃素(Hr)(3)幽门括约肌的作用 六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无臭
pH 7.8-8.4 1.碳酸氢盐
中和胃酸
HCO3—-----H+ 提供小肠内消化酶活动所需的最适pH 2.消化酶
① 胰淀粉酶
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葡萄糖
② 胰脂肪酶
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
③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将蛋白质分解为shi和胨
(一).体液调节
①促胰液素
H2O、HCO3-很丰富,但酶少
②胆囊收缩素
酶多,量少许 ③促胃液素
酶多,量少许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一)胆汁的性质:较浓、味苦、有色液体。
(二)胆汁的成分作用(不含消化酶)1 H2O
(同胰液)2 碳酸氢盐
(同胰液)3 有机成分
① 胆色素
② 胆 盐
a.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
b.促脂肪产物、脂溶性Vit吸收
c.促胆汁自身分泌 ③ 胆固醇
④ 卵磷脂
四.小肠运动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
作用: ① 维持基础压力
② 是运动的基础
③ 维持小肠的位置形状 2.蠕动
作用:推进食糜
3.分节运动 作用: ①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 ② 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 ③ 挤压肠壁而促进血液、淋巴回流 4.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① 面积200m2 ② 消化完全
③ 停留3-8h ④ 血管和淋巴管丰富
⑤ 绒毛运动
5.吸收能力、速度取决于:
① 该消化部位的结构
② 食物在该消化部位的消化程度
③ 食物在该消化部位停留的时间
(二).大肠的运动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集团蠕动)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项
目
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
主要分布
内皮质层
外中皮质层 数 量
10%--15%
85%--90% 体 积
较大
较小 入球小A
相当
较粗 出球小A
相当
较细 髓 袢
甚长
甚短
第二毛细血管 深入髓质
布于皮质部分 主要功能
尿浓缩稀释
尿生成
尿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分泌三个环节.一.滤过: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到肾小囊的囊腔内形成超滤液(原尿)的活动过程。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内层上皮细胞。形成两个屏障:
机械屏障—滤过膜上大小不等的孔道
静电屏障—带负电的糖蛋白
(二)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入球端:2kPa——有滤过,生成超滤液 出球端:0kPa——滤过停止
(三)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1.肾小球滤过率 :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总量。125ml/min 2.滤过分数
: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19%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具体看课本)(1)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改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或完全阻塞,使活动的肾小球数目减少,有效滤过面积显著缩小,滤过率降低,结果出现少尿以至无尿。
肾病理导致滤过膜孔增大或糖蛋白降低,使膜的通透性增大,形成蛋白尿甚至血尿。(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大失血时通过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导致少尿或无尿。
全身血浆蛋白浓度明显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降低,此时有效滤过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也增加,尿量增多。
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等引起尿路梗阻时,在梗阻上端发生尿潴留,使囊内压升高,致使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3)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
肾小球血浆流量较小时,部分血浆内容物滤出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就上升很快,有效滤过压很快下降到零,滤过停止,导致少尿或无尿。渗透性利尿: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导致渗透压升高造成的利尿。
球管平衡:近球小管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65%-70%的现象。球管平衡意义:使终尿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大幅度波动。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加。
原因是由于摄入水量突然增多,水经胃肠吸收入血,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暂时抑制了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所致。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五)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近球小管。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分泌: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通过其本身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分泌H+.NH3.K+ 1.H+ 以H+-Na+交换的方式进行。意义:排酸保碱 2.NH3 促进排酸保碱
3.K+ 以K+-Na+交换的方式进行
排泄: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原有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爷中的过程。
(一)血管升压素
1.合成: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
2.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3.血管升压素释放的有效刺激(增加)(具体机理看课本)①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增加
② 循环血量的减少 ③ 动脉血压下降
④ 其他
(二)醛固酮
1.分泌: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2.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细胞的主动重吸收Na+并排K+。
3.调节: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血浆中Na+、K+浓度等的调节。
第九章 内 分 泌
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特殊生理作用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二.激素的分类
(一)含氮类激素:肽类、蛋白质类、胺类
(二)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生长素 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
人幼年:生长素缺乏
侏儒症
生长素过多
巨人症
成年后:生长素过多
肢端肥大症
2.促进代谢 ① 促进蛋白质合成② 促进脂肪分解、FA氧化 ③ 抑制外周组织摄取及利用糖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调节物质代谢和促进生长发育 对代谢的作用:
1.产热作用
2.影响物质代谢(1)蛋白质
生 理 量: 合成↑......正氮平衡 剂量不足: 合成↓......粘液性水肿 剂量过大: 分解↑......负氮平衡
(2)糖
促糖吸收
促肝糖原分解 抑糖原合成 促外周组织利用糖(3)脂肪
促进脂肪的合成与分解,分解>合成 3.其他作用
1.神经系统
提高CNS和交感NS的兴奋性 2.心血管系统
HR,CO,BP
3.消化系统
促进消化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调节
(二)自身调节
I-↑↑→T3.T4合成.释放↓
I-↓↓→T3.T4合成.释放↑ 肾上腺
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 1.调节物质代谢
(1)糖:糖异生↑
糖利用↓
(2)脂肪:分解↑ 大剂量:四肢脂肪分解↑ 腹、面、肩及背脂肪合成↑(3)蛋白质:分解↑,合成↓ 2.参与应激
应激反应:内外环境中的各种伤害刺激,如感染、中毒、创伤、缺氧等作用机体时,引起机体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此时,血中ACTH增加,糖皮质激素增加,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3.对各器官系统的作用
(1)血细胞:RBC、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数量↑ 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2)胃肠道:增加胃酸的分泌和胃蛋白酶的生成(3)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4)心血管系统:增强血管对CA的敏感性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四.肾上腺髓质激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一)生理作用
1.反应↑ CNS兴奋性↑
2.供血↑ 心功能↑,血供应重新分配 3.供O2↑ 呼吸↑ 4.供能↑ 升高血糖
应急反应:特殊刺激使机体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活动为主、全面提高适应能力的反应。
胰岛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B细胞→胰岛素
胰岛素 :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生理作用:调节三大物质代谢,降低血糖,促进生长发育。一.调节物质代谢:
1.降低血糖。
2.促进脂肪合成、贮存,抑制分解。
3.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贮存,抑制分解。
二.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氨基酸转入细胞、蛋白质合成和核酸合成。胰岛素分泌下降:
1.血糖升高—糖尿;
2.脂代谢紊乱—高胆固醇
动脉硬化; 3.蛋白质分解
----消瘦
三.调节: 1.血糖浓度
高—胰岛素分泌多,(最重要因素)2.胃肠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等使分泌多,3.迷走神经
兴奋—胰岛素分泌多。第十章
神经系统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突触:神经元神经元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分类: 按接触部位分:轴-体 轴-树 轴-轴
按突触对后一个神经元的效应分: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二)突触的传递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Ca2+通道开放(2)Ca2+内流,突触小泡前移(3)胞裂外排,释放递质
(4)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改变后膜通透性,产生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的传递: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去极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
轴突冲动 →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提高对Na+、K+,尤其对Na+的通透性→突触后膜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传递 :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超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抑制:
抑制性N元末梢兴奋 → 释放抑制性递质 →经扩散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 提高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 →突触后膜超极化
二.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一)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胆碱能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由所有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一部分以及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
2.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由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2.嘌呤类或肽类递质。存在于胃肠道
三.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一些特殊蛋白质,它能选择性地与某种神经递质结合,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
(一)胆碱能受体
1.M受体
毒蕈碱性受体
Ach与此类受体结合将产生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阻断剂:阿托品
2.N受体
烟碱性受体
Ach与此类受体结合将产生终板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导致骨骼肌的收缩和节后神经元的兴奋。
阻断剂:六烃季铵、箭毒(N1受体),十烃季铵、箭毒(N2受体)(二)肾上腺素能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与不同受体结合产生不同的效应。
1.α受体:主要分布在小血管的平滑肌
分α
1、α 2两个亚型 2.β受体:分布广泛
分β
1、β
2、β3三个亚型
四.自主神经系统是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可称为内脏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
1、传出神经分节前和节后纤维
2、起源不同
3、交感神经分布于几乎全身内脏器官,而副交感神经分布则较局限
4、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反应较弥散;副交感神经则相反 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详见课本P203表10-4)总功能:调节心肌、平滑肌、腺体的活动
第二篇:生理总结内分泌
昆明医科大学
第三节
甲状腺的内分泌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含有许多腺泡,腺泡由单层上皮细胞围成,中间腺泡腔内为胶质状甲状腺球蛋白(thymoglobulin,TG)。甲状腺素由腺泡上皮细胞合成后,释放到腺泡腔内进行储存。
甲状腺素:
四碘甲腺原氨酸(T4):占90%、活性低、半衰期长 三碘甲腺原氨酸(T3):占10%,活性高、半衰期短 1.合成原料:碘,甲状腺球蛋白。
2.合成机制:腺泡聚碘→碘的活化→碘化酪氨酸→缩合耦联→贮存→释放→运输→灭活
(一)甲状腺腺泡聚碘
1.过程:肠道吸收碘→血浆I-→甲状腺上皮细胞I →腺泡腔I 2.特点:①聚碘过程是逆电化学梯度的主动转运过程;②钠-钾泵提供能量,维持细胞内低钠(硅巴因可抑制);③钠-碘转运体介导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3.临床:放射I检测甲状腺功能
(二)I-的活化(Oxidation of the iodide ion)1.过程:I-→I0(碘原子)、I2、I-酶复合物
2.特点:①需过氧化物酶(TPO)催化;②缺乏TPO将导致甲状腺肿
(三)酪氨酸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昆明医科大学
1.腺泡上皮细胞可合成甲状腺球蛋白(TG)2.碘化指活化I取代酪氨酸上的H 3.TG被碘化生成一碘酪氨酸MIT、二碘酪氨酸DIT、MIT和DIT耦联生成T4、T3
4.TPO参与碘的活化、酪氨酸的碘化和耦联等 5.硫氧嘧啶、硫尿类药通过抑制TPO活性治疗甲亢
(四)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运输和代谢 1.贮存
部位:在甲状腺球蛋白上形成,贮存在腺泡腔中
特点:贮存于细胞外;量大,供50~120天用。碘多时,DIT含量增多,T4含量增多碘缺乏时,MIT含量增多,T3含量增多
2.释放
甲状腺上皮细胞形成吞饮小体→与溶酶体融合
→{TG被水解;T3、T4释放入血液;MIT和DIT脱碘被重新利用;TG被水解} 3.运输
入血后99%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等),仅游离型的有活性
4.代谢
(1)半衰期:T3 —1.5天;T4—7天(2)主要降解方式是脱碘:
T4在外周脱碘酶的作用下转变成T3或r T3(80%)
昆明医科大学
进入肝脏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降解(20%)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通过影响转录、生物氧化和膜转运功能来发挥作用
(一)对代谢的影响 ⒈产热效应
(1)提高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脑、肺、心、肝、骨骼肌、肾)
(2)提高Na+-K+-ATP酶的活性。脂肪酸的氧化增强(3)T3产热作用比T4强3-5倍(e.g 甲亢、甲减)2.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蛋白质:生理情况,蛋白质合成增加(T3、T4作用于核受体,使DNA转录)。
T3、T4过多,蛋白质分解加速(尤其是肌蛋白分解而至肌无力)。T3、T4减少,蛋白质合成减少,引起粘液性水肿(肌无力但组织中的粘蛋白增加)。
(2)脂肪:
降血脂—促进脂肪酸氧化分解。增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分解
升血脂—促进胆固醇的合成 分解> 合成(甲亢患者血脂低)(3)糖:
昆明医科大学
升血糖—促小肠吸收糖,增加糖原分解 降血糖—增加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甲亢患者:血糖升高(甚至糖尿),随后快速降低 协同效应:使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升糖作用增加
(二)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1.对骨、脑发育重要
骨:刺激骨化中心发育,软骨骨化,长骨生长 脑:促脑发育
2.幼年缺乏T3、T4可引起呆小症(cretinism)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影响胚胎期脑的发育
2.对已经分化成熟的NS:易化儿茶酚胺的作用(e.g 甲亢、甲减)
(四)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T3、T4使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上调→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CO增加;血管平滑肌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三、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一)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 1.下丘脑TRH促进腺垂体TSH的合成和释放(1)TRH受其他信息影响:
TRH释放增多:寒冷刺激;TRH释放减少:生长抑素(2)TRH作用于腺垂体途径:
垂体门脉系统。通过先释放入脑脊液,再转入门脉系统
昆明医科大学
2.TSH是调节甲状腺功能的主要激素:
(1)作用:促进TH的合成和释放;促进甲状腺细胞增生和肥大
(2)TSH调节途径:AC-cAMP-PKA途径;
PLC-IP3/DG-CaM/PKC途径
(二)甲状腺激素对腺垂体和下丘脑的负反馈调节缺I →T3、T4释放增加→对腺垂体负反馈减弱→TSH增加→腺垂体增生肥大(地方性甲状腺肿)
(三)甲状腺的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1.自身调节:无神经、体液因素作用时,甲状腺可以根据血I水平对自身摄I及合成进行调节。特点:能力有限,缓慢 2.I增加→初:合成增加
过多I:甲状腺聚I消失(Wolff-Chaikoff效应)更多I:对高I适应,合成增加
(四)自主神经对甲状腺功能的作用
交感神经促进TH的合成和释放 副交感神经抑制TH的合成和释放
昆明医科大学
第四节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
一、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甲状旁腺素对血钙的调节是经常性、长期的,是最重要的激素
(一)生理作用(升高血钙和降低血磷)⒈促骨钙入血(快速效应和延迟效应)⒉促肾小管重吸收钙,而抑制磷重吸收 ⒊促25-OH-D3羟化,促进小肠的钙磷吸收
(二)分泌调节:血钙浓度的反馈调节
二、降钙素(calcitonin,CT):由甲状腺C 细胞分泌,降低血钙和血磷
(一)生理作用
1.增强成骨细胞活动,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使骨钙沉积,降低血钙(对儿童血钙的调节作用较重要)。2.抑制肾小管重吸收钙、磷
(二)分泌调节:血钙水平的调节(血钙浓度增加,CT分泌增多)
三、1,25-(OH)2维生素D3
(二)生理作用
1.促小肠重吸收Ca2+,使血Ca2+↑;2.促进肾脏重吸收Ca2+、磷;3.调节骨钙的沉积和释放。
(三)生成调节
1.血钙、血磷水平;2.甲状旁腺激素(PTH);3.其他激素。
公卫学院2010级预防医学二大班
周成鹏
201004053
第三篇:病理生理总结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所谓循证医学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该原则,因此病理生理学应该运用各种研究手段,获取、分析和综合从社会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获得的研究结果,为探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与实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 3.试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神经体液机制? 4.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1.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可从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到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
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只有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例如,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因为人对它无感受性。
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也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可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改变其遗传性。2.以烧伤为例,高温引起的皮肤、组织坏死,大量渗出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等变化均属损伤性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体内有出现一系列变化,如白细胞增加、微动脉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等抗损伤反应。如果损伤较轻,则通过各种抗损伤反应和恰当的治疗,机体即可恢复健康;反之,如损伤较重,抗损伤的各种措施无法抗衡损伤反应,又无恰当而及时的治疗,则病情恶化。由此可见,损伤与抗损伤的反应的斗争以及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常常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应当强调在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的界限,他们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烧伤早期,小动脉、微动脉的痉挛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但收缩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细胞的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
在不同的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是不相同的,这就构成了各种疾病的不同特征。在临床疾病的防治中,应尽量支持和加强抗损伤反应而减轻和消除损伤反应,损伤反应和抗损伤反应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一旦抗损伤反应转化为损伤性反应时,则应全力消除或减轻它,以使病情稳定或好转。
3.疾病发生发展中体液机制与神经机制常常同时发生,共同参与,故常称其为神经体液机制,例如,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部分人群受精神或心理的刺激可引起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主要是下丘脑)的功能紊乱,使调节血压的血管运动中枢的反应性增强,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导致小动脉紧张性收缩;同时,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刺激肾上腺髓质兴奋而释放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并且因肾小动脉收缩,促使肾素释放,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压升高,这就是高血压发病中的一种神经体液机制。4.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脑死亡应该符合以下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不停地进行人工呼吸。由于脑干是心跳呼吸的中枢,脑干死亡以心跳呼吸停止为标准,但是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仪器设备的迅速发展,呼吸心跳都可以用人工维持,但心肌因有自发的收缩能力,所以在脑干死亡后的一段时间里还有微弱的心跳,而呼吸必须用人工维持,因此世界各国都把自主呼吸停止作为临床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2)不可逆性深昏迷。无自主性肌肉活动;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但此时脊髓反射仍可存在。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
二、问答题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易引起失液性休克,因为: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②抗利尿激素(ADH)反射性分泌减少,尿量无明显减少;③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
2.①大量消化液丢失,只补水或葡萄糖;②大汗、烧伤、只补水;③肾性失钠。
3.正常人钠、水的摄人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了体液量的相对恒定。这一动态平衡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功能来实现。正常时肾小球的滤过率(GFR)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称之为球-管平衡,当某些致病因素导致球-管平衡失调时,便会造成钠、水潴留,所以,球-管平衡失调是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常见于下列情况:①GFR下降;②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③肾血流的重分布。
4.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常见原因有;①广泛的肾小球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炎性渗出物和内皮细胞肿胀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单位严重破坏时,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减小;②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下降,以及继发于此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使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发生水肿。
5.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能引起球-管平衡失调,这是全身性水肿时钠、水潴留的重要发病环节。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功能增强的因素有: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了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水的重吸收,是引起钠、水潴留的重要因素;②肾小球滤过分数升高使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③利钠激素分泌减少,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则近曲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④肾内血流重分布使皮质肾单位的血流明显减少,髓旁肾单位血流量明显增多,于是,肾脏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强。以上因素导致钠水潴留。
6.正常情况下,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和流体静压的高低决定了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肾病综合征时,肾血流量随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而下降,肾血管收缩,由于出球小动脉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明显,GFR相对增加,肾小球滤过分数增高(可达32%),使血浆中非胶体成分滤出量相对增多。故通过肾小球后的原尿,使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升高,流体静压降低。于是,近曲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导致钠、水潴留。
7.正常时,毛细血管壁仅允许微量蛋白质滤出,因而在毛细血管内外形成了很大的胶体渗透压梯度。一些致病因素使毛细血管壁受损时,不仅可直接导致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而且可通过间接作用使炎症介质释放增多,进一步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部分与炎症有关,包括感染、烧伤、创伤、冻伤、化学损伤、放射性损伤以及昆虫咬伤等;缺氧和酸中毒也能使内皮细胞间粘多糖变性、分解,微血管壁受损。组胺、激肽等炎症介质引起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其结果是,大量血浆蛋白进入组织间隙,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微静脉内的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促使溶质及水分的滤出,引起水肿。
8.引起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的原因有:①蛋白质合成障碍,见于肝硬变或严重的营养不良;②蛋白质丧失过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丧失;⑧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等;④蛋白质摄人不足,见于严重营养不良及胃肠道吸收功能降低。
9.ANP的作用:①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使尿钠与尿量增加;②循环ANP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可抑制醛固酮的分泌。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认为,循环ANP到达靶器官与受体结合,可能通过cGMP而发挥利钠、利尿和扩血管的作用。所以,当循环血容量明显减少时,ANP分泌减少,近曲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成为水肿发生中不可忽视的原因。
10.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维持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的平衡。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主要有: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和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是促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间液流体静压,是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的力量;③淋巴回流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当上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同时或相继失调,影响了这一动态平衡,使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就会引起组织间隙内液体增多而发生水肿。
组织液生成增加主要见于下列几种情况: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常见原因是静脉压增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主要见于一些引起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的疾病,如肝硬变、肾病综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等;⑧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大量滤出,使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上升,促使溶质和水分滤出,常见于各种炎症;④淋巴回流受阻,常见于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阻塞淋巴管、丝虫病等,使含蛋白的水肿液在组织间隙积聚,形成淋巴性水肿。
11.低钾血症引起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为心肌兴奋性升高,传导性下降,自律性升高。
[K+]e明显降低时,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K+随化学浓度差移向胞外的力受膜的阻挡,达到电化学平衡所需的电位差相应减小,即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减小(|Em|↓),与阈电位(Et)的差距减小,则兴奋性升高。|Em|降低,使O相去极化速度降低,则传导性下降。膜对钾的通透性下降,动作电位第4期钾外流减小,形成相对的Na+内向电流增大,自动除极化速度加快,自律性升高。
12.低钾血症时出现超极化阻滞,其机制根椐Nernst方程, Em≈59.5lg [K+]e/[K+]I,[K+]e减小,Em负值增大,Em至Et间的距离加大,兴奋性降低。轻者肌无力,重者肌麻痹,被称为超极化阻滞。
高钾血症时出现去极化阻滞,高钾血症使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变小,按Nernst方程,静息膜电位负值变小,与阈电位的差距缩小,兴奋性升高。但当静息膜电位达到-55至-60mv时,快Na+通道失活,兴奋性反下降,被称为“去极化阻滞”。
13.肾排钾的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肾小球的滤过;近曲小管和髓袢对钾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钾排泄的调节。肾小球滤过和近曲小管、髓袢的重吸收无主动调节功能。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根据机体的钾平衡状态,即可向小管液中分泌排出钾,也可重吸收小管液中的钾维持体钾的平衡。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钾排泌由该段小管上皮的主细胞完成。主细胞基底膜面的钠泵将Na+泵入小管间液,而将小管间液的K+泵入主细胞内,由此形成的主细胞内K+浓度升高驱使K+被动弥散入小管腔中。主细胞的管腔面胞膜对K+具有高度的通透性。影响主细胞钾分泌的因素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调节钾的分泌:影响主细胞基底膜面的钠泵活性;影响管腔面胞膜对K+的通透性;改变从血到小管腔的钾的电化学梯度。
在摄钾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显示对钾的净吸收。主要由集合管的闰细胞执行。闰细胞的管腔面分布有H+-K+-ATP酶,向小管腔中泌H+ 而重吸收K+。
14.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镁血症是由于:①糖尿病患者常因过量或长期应用胰岛素,使细胞外液镁移入细胞内;②糖尿病患者常发生酮症酸中毒,酸中毒能明显妨碍肾小管对镁的重吸收;③高血糖产生的渗透性利尿,也与低镁血症的发生有关。
15.低镁血症导致血压升高的机制是:①低镁血症时具有缩血管活性的内皮素、儿茶酚胺产生增加,扩张血管的前列环素等产生减少;②出现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增强,离子泵失灵,使细胞内钠、钙增加,钾减少;③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重构,血管中层增厚、僵硬。上述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导致外周阻力增大。
低镁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①低镁血症可导致内皮功能紊乱,使NF-kB、粘附分子(如VCAM)、细胞因子(如MCP-1)、生长因子、血管活性介质、凝集蛋白产生增加;②内皮氧化电位增大,低密度脂蛋白氧化(Ox-LDL)修饰增强;③单核细胞趋化、迁移至动脉壁,摄取Ox-LDL,并释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等促进炎症,这些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16.镁离子是许多酶系统必要的辅助因子,其浓度降低常影响有关酶的活性。①低镁血症时,靶器官-甲状旁腺细胞中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降低,分泌PTH减少,使肾脏重吸收钙和骨骼的钙动员减少,导致低钙血症;②低镁血症时,Na+-K+-ATP酶失活,肾脏的保钾作用减弱(肾小管重吸收K+减少),尿排钾过多,导致低钾血症。
17.低镁血症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和自律性增高而引起心律失常,其可能机制有:①镁缺失时钠泵失灵,导致心肌细胞静息电位负值显著变小和相对除极化,心肌兴奋性升高;②镁对心肌快反应自律细胞(浦肯野氏细胞)的背景钠内流有阻断作用,其浓度降低必然导致钠内流加快,自动去极化加速;③血清Mg2+降低常导致低钾血症,心肌细胞膜对K+ 电导变小,钾离子外流减少,使心肌细胞膜静息膜电位负值明显变小,导致心肌兴奋性升高和自律性升高。
18.肾脏排镁过多常见于:①大量使用利尿药:速尿、利尿酸等利尿剂使肾小管对镁的重吸收减少;②肾脏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因肾小管功能受损和渗透性利尿,导致镁从肾脏排出过多;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渗透性利尿和酸中毒干扰肾小管对镁的重吸收;④高钙血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时,因为钙与镁在肾小管重吸收过程中有竞争作用;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PTH可促进肾小管对镁的重吸收;⑥酗酒:酒精可抑制肾小管对镁的重吸收。这些原因都可通过肾脏排镁过多而导致低镁血症。
19.三种激素对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
激素 肠钙吸收 溶骨作成骨作肾排肾排血钙 血
用 用 钙 磷 磷
PTH ↑ ↑↑ ↓ ↓ ↑ ↑ ↓ CT ↓(生理剂↓ ↑ ↑ ↑ ↓ ↓
量)1,↑↑ ↑ ↑ ↓ ↓ ↑ ↑ 25-(OH)2-D3
(↑升高;↑↑显著升高;↓降低)
第四篇:医科大学打印版 生理复习习题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A型题
1.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蛋白的形式:
A.仅在内表面
B.仅在外表面
C.仅在两层之间
D.仅在外表面与内面
E.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2.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脂质分子的亲水端:
A.均朝向细胞膜的内表面B.均朝向细胞的外表面
C.外层的朝向细胞膜的外表面,内层的朝向双子层中央
D.都在细胞膜的内外表面E.面对面地朝向双分子层的中央
3.人体O2.CO2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作用E.出胞作用
4.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膜是属于:
A.主动转运B.单纯扩散C.易化扩散D.入胞作用E.吞饮
5.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A.单纯扩散B.单纯扩散.C.易化扩散D.出胞人用E.细胞外物入胞作用
6.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静息状态下,Na+K+通道都处于关闭状态
B.
细胞受刺激刚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通道大量开放
C.
在动作电位去极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
D.Na+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E.Na+、K+通道被称为化学依从性通道
7.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
A.2个Na+移出膜外
B.2个K+移人膜内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人膜内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人膜内
E.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人膜内
8.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
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Na+—K+泵的作用E.膜上ATP的作用
9.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同时和以后的一个短的时间内,兴奋性周期性变化是:
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10.以下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逆浓度差将进入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
B.顺浓度差使细胞膜外的K+转入膜内
C.阻止水分进入细胞
D.建立离子势能储备已是神经.肌肉等组织具有兴性的基础
11.以下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一般表现为锋电位
D.刺激强度越大,动作电位幅度也越高
E.受刺激后,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也可称为复极化
12.静息电位的实测值同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
A.前者大
B.前者小
C.两者相等
D.前者约大10%
E.前者约大20%
13.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A.
K+
B.Na+
C
.Cl-.D.Ca2+
E.Mg2+
14.人工地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A.先减小后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减小
D.增大E.不变
15.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的平衡电位
B.钾的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16.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K+
B.Na+
C.Cl-
D.Ca2+
E.Mg2+
17.人工地增加细胞浸浴液中Na+的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先减小后增大
B.不变
C减小
D.增大
E.先增大后减小
18.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膜外
B.细胞受刺激兴奋时,Na+通道开放造成Na+外流
C.大量Na+外流使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D.达到Na+的平衡电位时,Na+
外流停止
E.Na+通道失活,K+通道进一步开放,动作电位自然出现下降支
19.阈电位是指:
A.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
D.造成膜对Na+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E.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20.单根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当它的兴奋性处于低常期时,相当于其动作电位的:
A.阈电位
B.去极相
C超射时期
D.负后电位
E.正后电位
21.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峰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
A.相对不应期
B.绝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加相对不应期
22.单根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兴奋,当它的兴奋性处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时,相当于动作电位的:
A.阈电位
B.去极相
C.超射时期
D.负后电位
E.正后电位
23.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A.阈电位B.时值
C.阈强度D.刺激强度的变化率巳刺激的频率
24.刺激阈指的是:
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的最短作用时间
B.保持一定的刺激强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
C.
保持一定的刺激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D.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
E.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5.下列有关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
C.在有髓纤维是跳跃传导
D.有髓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26.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27.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A.丸阿托品
B.胆碱酯酶
C.美洲箭毒
D.六烃季铵
E.四乙基铵
28.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γ—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29.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主要引起接头前膜的:
A.Na+通道关闭
B.Ca2+通道开放
C
K+通道开放
D.
CL-通道开放
E.水通道开放
30.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A.Ca2+的贮存库
B.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E.使Ca2+和肌钙蛋白结合3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必要步骤是:
A.电兴奋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B.纵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C.纵管终末池对Ca2+的通透性升高
D.纵管终末池中的Ca2+逆浓度差进入肌浆
E.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T结合32.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
A.横管
B.肌膜
C.线粒体膜
D.肌质网膜
E.粗面内质网
[B型题]
题干:33—36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E.反极化
33.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荷减小称作:
34.膜内电位负值增大称为:
35.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着正常数值的电位差称为:
36.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K+外流增大出现:
题干:37—40
A.K+内流
B.C1-内流
C
Na+内流
D.
K+外流
E.Ca2+内流
37.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
38.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下降支是由于:
39.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40.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引起:
题干:41—45
A.锋电位
B.阈电位
C.负后电位
D.局部电位
E.正后电位
41.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
4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相,K+外流至膜外,又暂时阻碍K+进一步外流,结果形成:
43.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可出现:
44.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
45.生电性钠泵可使膜暂时发生超极化,出现:
题干:46—47
A.河豚毒
B.四乙基铵
C.阿托品
D.箭毒
E.异搏定
46.选择性地阻断Na+通道的物质是:
47.选择性阻断K+通道的物质是:
题干:48—52
A.一次单收缩
B.一连串单收缩
C不完全强直收缩
D.完全强直收缩
E.无收缩反应
48.当连续刺激的时距大于收缩期而小于单收缩时程时出现:
49.当连续刺激的时距短于收缩期时,肌肉出现:
50.当连续刺激的时距大于单收缩的时程时,肌肉出现:
51.肌肉受到一次阈下刺激时,出现:
52.当肌肉受到一次阈上刺激时出现:
[X型题]
53.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的因素是细胞中:
A.脂质的熔点B.胆固醇的含量C.
脂质含脂肪酸的饱和度
D.蛋白质的含量
E.糖类的含量
54.关于突触后抑制正确的叙述有:
A.可分为回返性抑制和传人侧支性抑制两种
B.是由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C.突触后膜产生IPSP
D.突触后膜产生EPSP
E.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55.电解质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量取决于:
A.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
B.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
C.该离子的化学性质
D.该离子所受的电场力
E.该离子的半径大小
56.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竞争性抑制
B.不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C.
饱和现象
D.有结构特异性
E.依赖细胞内糖类
57.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A.
逆浓度差进行
B.顺电位差进行
C.不消耗能
D.以“载体”为中介
E.消耗能量
58.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相比,细胞内液含有:
A.
较多的Na+
B.较多的C1-
C.较多的Ca2+
D.较多的K+
E.较少的C1-
59.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相比,细胞外液含有:
A.较多的Na+
B.较多的CI-
C.较多的Ca2+
D.较多的K+
E.
较少的Na+
60.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
A.不随刺激强度变化而改变
B.不随细胞外Na+含量的变化而改变
C.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D.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
E.不随细胞内Na+含量的改变而改变
61.在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中,下列哪些因素影响轴突末梢囊泡的释放:
A.细胞外液中Ca2+
B.细胞外液中Mg2+
C.轴突末梢动作电位的幅度
D.接头后膜的电位变化
E.接头后膜受体的密度
62.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无“全或无”现象
B.无不应期
C.呈电紧张性扩布
D.可以总和
E.可发生不衰减性传导
63.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是:
A.单向传递
B.化学传递
C.时间延搁
D.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E.“1对1”的关系
64.在运动终板处;
A.产生的终板电位即是肌膜的动作电位
B.
终板膜本身不产生动作电位
C.
终板电位与局部电位无共同之处
D.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是化学依从性通道
E.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为电压门控通道
65.横桥的特性是:
A.可与肌纤蛋白结合,拖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行
B.可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分子构型发生改变
C.具有ATP酶活性
D.具有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E.具有GTP酶性
66.固定前负荷,改变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是:
A.后负荷加大时,可使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缩短速度变慢
B.后负荷加大到一定程度,可使肌肉出现等长收缩
C.后负荷减小到零时,肌肉收缩的缩短速度达到最大值
D.只要有后负荷,总是缩短出现在前,张力产生在后
E.肌肉收缩时,总是张力产生在前,缩短产生在后
67.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表现为:
A.前负荷加大时,肌肉最大张力随之加大
B.加大到超过最适前负荷时,肌肉最大张力随之减小
C.
最适前负荷可使肌肉产生最佳收缩效果
D.最适前负荷使肌肉处于最适初长度
E.只要有前负荷,总是缩短出现在前,张力产生在后
第二章
神经系统
[
A型题]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A.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A.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I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IPSP,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入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E.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7.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总和
E.易疲劳
8.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脊髓前角
B.中缝核
C.纹状体
D.低位脑干
E.黑质和红核
9.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是:
A.5—羟色胺
B.甘氨酸
C.Y-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去甲肾上腺素
10.脊髓的Renshaw细胞,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GABA
D.甘氨酸
E.牛磺酸
11.交互抑制的生理作用是:
A.保证反射活动的协调性
B.及时中断反射活动
C.使反射活动局限化
D.使兴奋与不兴奋的界限更加明显
E.有利于反射活动的交互进行
12.Renshaw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属于:
A.交互抑制
B.传入侧支性抑制
C.突触前抑制
D.回返性抑制
E.对侧肌抑制
13.下列哪种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
B.聚合式联系
C.环状联系
D.辐散式联系
E.链锁状联系
14.在动物实验中,当脊休克过去之后,在原来切断面以下再作第2次切断,其结果是:
A.脊休克再出现
B,不再出现脊休克
C.动物立即死亡
D.脊休克加重
E.出现血压降低
15.膝跳反射是属于:
A.单突触位相性牵张反射
B.单突触紧张性牵张反射
C.多突触位相性牵张反射
D.多突触紧张性牵张反射
E.单突触的牵张反射
16.γ—运动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是:
A.引起梭外肌收缩
B.直接兴奋α—神经元
C.引起梭内肌舒张
D.直接抑制α-神经元
E.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17.肌梭与梭外肌的关系及其生理功能是:
A.并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B.并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C.串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D.串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E.并联关系,感受压力变化
18.腱器官与梭外肌的关系及其生理功能是:
A.并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B.并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C.串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D.串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E.并联关系,感受压力变化
19.在对侧伸肌反射中,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感受器兴奋及冲动在传人的传导时间
B.兴奋经过中枢突触的传递时间
C.冲动在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时间
D.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导时间
E.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时间
20.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是:
A.α纤维
B.γ纤维
C.Ⅰ类纤维
D.Ⅱ类纤维
E.Ⅰ和Ⅱ类纤维
21.下列关于脊休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
B.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
C.脊髓反射逐渐恢复
D.反射恢复后发汗反射减弱
E.反射恢复后屈肌反射往往增强
22.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可出现:
A.脊休克
B.肢体痉挛性麻痹
C.去大脑僵直
D.去皮质僵直
E.腱反射增强,肌张力降低
23.抑制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有:
A.小脑前叶两侧部
B.前庭核和纹状体
C.小脑前叶蚓部和前庭核
D.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和网状结构抑制区
E.网状结构抑制区
24.大脑皮质运动区的4区,其生理功能是:
A.主要与双侧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B.主要与对侧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C.主要与双侧近端关节的运动有关
D.主要与对侧近端关节的运动有关
E.主要与同侧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25.锥体系的生理功能是:
A.抑制肌紧张
B.设计、制定运动指令的程序
C.加强肌紧张
D.增强传人冲动的传递以保证肌群间的运动协调
26.执行随意运动“指令”的部位在大脑皮质的:
A.顶叶
B.颞叶
C.中央前回
D.中央后回
E.枕叶
27.支配躯干和近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位于:
A.中央后回3—1—2区
B.中央前回6区
C.中央前回4区
D.第二运动区及运动辅助区
28.震颤麻痹患者的病变主要部位是:
A.尾核
B.苍白球
C.底丘脑
D.黑质
E.红核
29.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A.全身肌紧张降低
B.腱反射减弱
C.面部表情呆板
D.运动多
E.意向性震颤
30.小脑绒球小结叶的生理功能是:
A.加强肌紧张
B.维持身体平衡
C.抑制肌紧张
D.协调随意运动
E.管理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
31.交感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失活主要是;
A.单胺氧化酶破坏
B.弥散人血
C.神经末梢再摄取
D.CONT破坏
E;肝内破坏
32.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后,可产生抑制作用的部位是:
A.子宫
B.扩瞳肌
C.支气管
D.小肠
E.括约肌
33.自主神经系统神经末梢的化学递质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和:
A.GABA
B.ATP
C.多巴胺
D.乙酰胆碱
E.5—HT
34.Nl受体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六烃季铵
C.十烃季铵
D.育亨宾
E.普萘洛尔(心得安)
35.注射肾上腺素后,血压: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E.不变
36.支气管平滑肌的受体是:
A.M受体
B.N受体
C.α1受体
D.α2受体
E.β受体
37.可被箭毒阻断的受体是:
A.M受体
B.N受体
C.α1受体
D.α2受体
E.β受体
38.肾上腺素能纤维包括:
A.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交感神经节前与节后纤维
39.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D.5—羟色胺
E.多巴胺
40.α受体的阻断剂是:
A.酚妥拉明
B.六烃季铵
C.十烃季铵
D.普萘洛尔(心得安)
E.阿托品
41.自主神经节的兴奋性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
ATP
D.乙酰胆碱
E.GABA
42.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是:
A.M受体
B.N1受体
C.N2受体
D.α受体
E.β受体
43.使瞳孔缩小,心率减慢,胃肠收缩加强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ATP
C.5—HT
D.乙酰胆碱
E.P物质
44.饱中枢在:
A.弓状核
B.视上核
C.下丘脑外侧区
D.下丘脑腹内侧核
E.下丘脑前部
45.浅感觉传导路径传导:
A.痛、温觉和压觉
B.痛、温觉和深压觉
C.痛、温觉和轻触觉
D.本体觉和轻触觉
E.痛、温觉和本体觉
46.视觉代表区位于:
A.中央后回
B.中央前回
C.颞叶皮质
D.枕叶皮质
E.岛叶皮质
47.右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A.左侧头面部
B.右侧头面部
C.双侧头面部
D.左半身
E.右半身
48.左侧枕叶皮质接受哪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
A.左眼鼻侧视网膜
B.左眼颞侧视网膜
C.右眼颞侧视网膜
D.右眼鼻侧视网膜
E.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视网膜
49.传导快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A.Aα纤维
B.Aβ纤维
C.Aγ纤维
D.C类纤维
E.B类纤维
50.胆囊病变时的疼痛可能牵涉到:
A.左肩部
B.右肩部
C.心前区
D.左上臂
E.脐区
51.左侧大脑皮质布洛卡三角区受损的病人,会发生:
A.失写症
B.失读症
C.失用症
D.运动失语症
E.感觉失语症
52.与海马环路关系密切的是:
A.摄食行为的调节
B.体温调节
C.水平衡调节
D.学习和记忆
E.精巧运动的建立
53.脑震荡可能导致:
A.近期记忆障碍
B.远期记忆增强
C.近期和远期记忆障碍
D.顺行性遗忘症
E.逆行性遗忘症
54.与慢波睡眠有关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
5—羟色胺
D.多巴胺
E.谷氨酸
55.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暂时联系发生在:
A.大脑皮质
B.皮质下中枢
C.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
D.丘脑
E.下丘脑
56.第二信号系统是:
A.人类独有的B.高等动物独有的C.低等动物独有的D.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E.高等和低等动物共有的57.人处于清醒闭眼时出现的脑电图波的频率在8—13次/秒,称为:
A.α波
B.β波
C.θ波
D.δ波
E.γ波
58.成年人从醒觉状态开始首先进入:
A.快波睡眠
B.异相睡眠
C.异相睡眠和慢波睡眠
D.慢波睡眠
E.快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59.慢波睡眠可出现:
A.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D.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
C.眼球快速运动
D.躯体抽动
E.血压升高
[X型题]
60.当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
A.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EPSP
B.兴奋性递质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IPSP
D.抑制性递质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E.兴奋性递质提高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
61.下列关于突触后抑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分为传人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
B.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C.突触后膜产生IPSP
D.突触后膜产生EPSP
E.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62.下列的化学物质中,属于兴奋性递质的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GABA
C.谷氨酸
D.甘氨酸
E.乙酰胆碱
63.下列物质中,哪些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
A.谷氨酸、门冬氨酸
B.甘氨酸
C.乙酰胆碱
D.去甲肾上腺素
E.7—氨基丁酸
64.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以下哪几类:
A.乙酰胆碱
B.单胺类
C.氨基酸类
D.固醇类
E.肽类
65.中枢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有: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聚合式联系
D.环状联系
E.链锁状联系
66.当动物或人的脊髓横断处于脊休克期间,将出现下列症状:
A.尿、便失禁
B.骨骼肌紧张性降低或消失
C.发汗反应增强
D.血压下降
E.外周血管扩张
67.当丁—运动神经元兴奋时:
A.使梭内肌纤维收缩
B.使梭外肌纤维收缩
C.肌梭的传人冲动增加
D.直接兴奋α—运动神经元
E.间接兴奋α—运动神经元
68.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牵张反射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B.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C.脊髓的牵张反射主要表现在伸肌
D.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
E.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牵张反射永远消失
69.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肌紧张的部位有:
A.网状结构抑制区
B.小脑前叶蚓部
C.尾核
D.小脑前叶两侧部
E.大脑皮质运动区
70.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包括:
A.网状结构易化区
B.小脑前叶两侧部
C.小脑前叶蚓部
D.纹状体
E、前庭核
71.去大脑僵直时:
A.伸肌紧张性亢进
B.血压降低
C.伸肌肌梭传人冲动减少
D.四肌伸直,脊柱挺硬
E.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占明显优势
72.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是:
A.与随意运动的稳定有关
B.感觉的高级中枢
C.与肌紧张的控制有关
D.与本体感觉传人信息的处理有关
E.与内脏活动有关
73.下列有关锥体外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A.可分为皮质起源的锥体外系和旁锥体系
B.它的皮质起源广泛
C.锥体外系和锥体系在皮质的起源是互相重叠的D.锥体外系对机体的影响是单侧性的E.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调节肌紧张和协调肌群运动
74.舞蹈症的产生是由于:
A.胆碱能神经元功能低下
B.GABA能神经元功能低下
C.上述两种神经元减少了对α神经元的抑制
D.黑质DA能神经元功能增强
E.Ach递质系统功能亢进
75.自主神经系统神经末梢的化学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ATP
D.血管活性肠肽
E.多巴胺
76.去甲肾上腺素由神经未梢释放后,失活方式是:
A.末梢重摄取
B.被末梢单胺氧化酶氧化失活
C.被COMT破坏失活
D.弥散人血,在肝脏被破坏失活
E.被胆碱酯酶水解
77.应用阿托品可出现:
A.瞳孔扩大
B.心跳加快
C.唾液减少
D.汗液减少
E.消化管的扩约肌收缩
78.胆碱能纤维包括: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大部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79.能使骨骼肌松弛的阻断剂是:
A.普萘洛尔(心得安)
B.箭毒
C.酚妥拉明
D.十烃季铵
E.肉桂硫胺
80.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是:
A.心率加快
B.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C.血管舒张
D.小肠平滑肌舒张
E.子宫平滑肌舒张
81.交感神经兴奋可使:
A.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B.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C.胃肠运动减弱
D.膀胱逼尿肌舒张
E.瞳孔缩小
82.下列关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交叉支配,但头面部肌肉及喉部肌肉的支配为双侧性的B.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呈倒置安排(头面部内部正立)
C.皮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D.刺激主要引起少数肌肉收缩
E.运动区的基本功能单位呈柱状结构
83.自主神经的功能特点是:
A.交感—肾上腺系统常作为整体被动员参与应急
B.自主神经中枢具有紧张性作用
C.人体内脏器官大部分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D.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E.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是拮抗的84.下列关于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有:
A.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
B.丘脑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分为两大系统
C.具有某些粗糙的感觉分析功能
D.与痛觉无关
E.接替大脑皮质的运动冲动,下传到脊髓
85.体表感觉在丘脑后腹核内的投射规律是:
A.下肢感觉在后腹核最外侧
B.上肢感觉在中间
C.头面部感觉在后腹核内侧
D.具有严格的定位组构
E.躯干感觉在后腹核内侧
86.丘脑联络核包括:
A.丘脑枕
B.腹后内侧核
C.丘脑前核
D.束旁核
E.中央中核
87.下列关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有:
A.弥散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B.有点对点的联系
C、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D.引起特定感觉
E.切断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动物仍保持清醒
88.心肌缺血时的疼痛可能牵涉到:
A.心前区
B.右肩胛
C.左肩胛
D.左臂尺侧
E.左上腹部
89.下列关于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有:
A、每种感觉有专一传导途径
B.有点对点的联系
C.引起特定感觉
D.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E.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90.中央后回的感觉投射规律是:
A.躯体感觉传人冲动向皮质投射是交叉的B.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C.投射区具有精细的定位
D.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
E.下肢代表区在底部
91.内脏痛的特点有:
A.对机械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敏感
B.痛产生的速度快
C.对痛的定位不精确
D.对痛刺激的分辨力差
E.有牵涉痛
92.下列关于大脑半球一侧优势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有:
A.优势半球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B.大脑皮质功能一侧优势现象仅见于人
C.一般人右侧大脑皮质颞上回后部受损,可引起感觉失语症
D.一般人右侧半球在非语词性认识功能上占优势
E.一侧优势是指人类的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
93.与情绪反应关系密切的脑区有:
A.海马
B.杏仁核
C.下丘脑
D.隔区
E.丘脑前核
94.下列关于脑电波的叙述,正确的有:
A.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a波
B.困倦时出现9波
C.睡眠时出现8波
D.接受刺激时。波消失而出现p波
E.新皮质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p波
95.下列关于睡眠的叙述,正确的有:
A.可分异相睡眠和慢波睡眠
B.异相睡眠又称快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快波
C.慢波睡眠又称同步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
D.快波睡眠时无快速眼球运动,慢波睡眠时多在做梦
E.以上都不对
96.与觉醒状态维持有关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E.谷氨酸
97.异相睡眠可出现:
A.肌紧张显著降低
B.唤醒阈提高
C.脑电图呈同步化
D.做梦多
E.眼球快速运动
第三章
感觉器官
[A型题]
1.下列关于特殊感官特性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对适宜刺激敏感
B.多具有辅助结构
C.均不易适应
D.均有换能作用
E.均有信息编码功能
2.当刺激感受器时,刺激虽在持续,但传入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的现象,称为:
A.疲劳
B.抑制
C.适应
D.传导阻滞
E.衰减传导
3.下列关于感受器适应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刺激未变但传人冲动减少或消失
B.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功能特点之一
C.有快适应和慢适应感受器
D.感受器适应与感觉适应无关
E.感受器适应不同于感受器疲劳
4.下列对感受器电位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以电紧张方式扩布
B.为感觉神经末梢或感受细胞上的局部电位
C.为“全或无”式
D.可以总和
E.也称发生器电位
5.对感受器的刺激强度与传入神经发放冲动的频率之间的关系是:
A.呈正比
B.呈反比
C.呈正变
D.呈反变
E.无关系
6.眼的下列诸结构中,折光系数最大的是: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脉络膜
7.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屈光度是:
A.主焦距以米为单位,取其平方根
B.主焦距以分米为单位,取其倒数
C.主焦距以厘米为单位,取其平方根
D.主焦距以毫米为单位,取其倒数
E.主焦距以米为单位,取其倒数
8.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前者的:
A.近点变远,远点变近
B.近点和远点都变远
C.近点变近,远点变远
D.近点和远点都变近
E.近点变远,远点不变
9.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能力最大的界面是:
A.空气—角膜前表面界面
B.角膜后表面—房水界面
C.房水—晶状体前表面界面
D.晶状体后表面—玻璃体界面
E.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10.使近处物体发出的辐散光线能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的功能,称为:
A.瞳孔对光反射
B.视轴会聚反射
C.眼的调节
D.角膜反射
E.眨眼反射
11.眼经充分调节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之点,称为:
A.主点
B.节点
C.焦点
D.近点
E.远点
12.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
A.角膜曲度增大
B.角膜曲度减小
C.瞳孔缩小
D.晶状体曲度增大
E.晶状体曲度减小
13.在水面下视物时,由于光线经水进入角膜故产生水下:
A.散光
B.近视
C.远视
D.正视
E.斜视
14.散光眼产生的原因多半是由于:
A.眼球前后径大
B.眼球前后径过短
C.晶状表面不呈正球面
D.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
E.睫状肌疲劳或萎缩
15.视黄醛由下列哪种物质转而来:
A.维生素D
B.维生素E
C.维生素A
D.维生素B
E.维生素K
16.眼处于静息状态时能够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质最远之点为:
A.近点
B.远点
C.焦点
D.主点
E.节点
17.眼的近点的远近主要决定于:
A.瞳孔的直径
B.晶状体的弹性
C.房水的折光指数
D.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
E.玻璃体的折光指数
18.下列关于近视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眼球前后径过长
B.近点较正常眼更远
C.眼的折光力过强
D.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
E.可用凹透镜纠正
19.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
A.枕叶皮质
B.丘脑外膝体
C.中脑
D.脑桥
E.延髓
20.视近物时使之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的主要调节活动是:
A.角膜曲率半径变大
B.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变小
C.晶状体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大
D.眼球前后径增大
E.房水折光指数增高
21.当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可使:
A.晶状体曲度增大
B.晶状体曲度减小
C.角膜曲度增大
D.角膜曲度减小
E.瞳孔缩小
22.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
A.视紫红质过多
B.视紫红质缺乏
C.视黄醛过多
D.视蛋白合成障碍
E.视紫蓝质合成过多
23.瞳孔近反射和瞳孔对光反期中枢的共同部位是: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下丘脑
E.大脑皮质
24.视网膜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原因是:
A.视杆细胞多而集中,单线联系
B.视杆细胞多而集中,聚合联系
C.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单线联系
D.视锥细胞多面直径最小,聚合联系
E.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大,单线联系
25.感光色素集中在感光细胞的哪上部位:
A.外段
B.内段
C.连结部
D.终足
E.突触小泡
26.视锥与视杆细胞的本质不同在于:
A.外段
B.内段
C.胞体
D.连接部
E.终足
27,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色盲是:
A.红色盲
B.绿色盲
C.黄色盲
D.红绿色盲
E.黄蓝色盲
28.颜色视野范围最小的是: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蓝色
E.白色
29.颜色视野范围最大的是:
A.黄色
B.红色
C.绿色
D.白色
E.蓝色
30.鼓膜和听骨链的连结部位是:
A.镫骨底板
B.砧骨长脚
C.锤骨小头
D.锤骨柄
E.砧骨短脚
31.听骨链传导声波的作用是使振动:
A.幅度减小,压强增大
B.幅度增大,压强增大
C.幅度减小,压强减小
D.幅度增大,压强减小
E.幅度不变,压强增大
32.飞机上升和下降时,服务员向乘客递送糖果,使乘客作吞咽动作,其生理意义在于:
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
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
C.调节圆窗膜内外压力平衡
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
E.调节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压力平衡
33.声音传向内耳的主要途径是:
A.外耳—鼓膜一听骨链一圆窗一内耳
B.颅骨一耳蜗内淋巴
C.外耳一鼓膜一听骨链一卵圆窗一内耳
D.外耳一鼓膜一鼓室空气一圆窗一内耳
E.外耳一鼓膜一听骨链一卵圆窗一圆窗—内耳
34.柯蒂氏器位于下列哪一结构上:
A.前庭膜
B、盖膜
C.基底膜
D.耳石膜
E、窗膜
35.椭图囊与球囊的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A.正角加速度运动
B.加速度运动
C.角匀速运动
D.头部和躯干各方向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
E.各方向的直运动
36.当受试者头部前倾30。并围绕身体垂直轴向左旋转开始时,眼震颤的方向是:
A.慢动相向左,快动相向右
B.慢动相向左,快动相向左
C.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左
D.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右
E.以上都不是
37.下列关于正常视野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颞侧视野较大
B.鼻侧视野较小
C.红色视野最小
D.白色视野最大
E.黄色视野大于绿色视野
38.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方的眼,称为:
A.远视眼
B.散光眼
C近视眼
D.正视眼
E.老花眼
[B型题]
题干:39—41
A.近视眼
B.远视眼
C.散光眼
D.老花眼
E.正视眼
39.视近物时需要眼进行调节活动的,称为:
40.视近物时无需进行调节活动或只需进行较小程度的调节就能看清的,称为:
41.视远物和近物都需要眼进行调节活动的,称为:
题干:42—44
A.凹透镜
B.凸透镜
C.圆柱镜
D、棱镜
E.平面透镜
42.远视眼应配戴:
43.近视眼应配戴:
44.散光眼应配戴:
题干:45—48
A.眼球前后径过短
B.眼球前后径过长
C、体弹性降低
D.眼的折光能力过强
E.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
45.远视眼多数是由于:
46.近视跟多数是由于:
47.散光眼是由于:
48.老花眼是由于:
题干:49—51
A.蜗管
B.咽鼓管
C.前庭阶
D.鼓阶
E.半规管
49.连接中耳和咽部的管道是:
50.含有内淋巴的耳蜗管道是:
51.合有外淋巴并与卵圆窗相通的管道是:
题干:52—54
A.舌尖部
B.舌两侧
C.舌两侧前部
D.舌两侧后部
E.舌根部
52.对酸味较敏感的部位是:
53.对甜味较敏感的部位是:
54.对苦味较敏感的部位是:
题干:55—56
A.辛辣味、腐腥味、花卉味、樟脑味
B.酸、甜、苦、咸
C.香、甜、苦、咸
D.樟脑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和腐腥味
E.咸、苦、甜
55.组合成各种味觉的基本味觉是:
56.组合成多种不同气味的基本嗅觉是:
[X型题]
57.感受器电位的特征为:
A.以电紧张方式扩布
B.多为极化电位
C.非“全或无”式
D.有总和现象
E.也有超极化电位
58.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A.每种感受器均有一种最敏感的刺激
B.能把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
C.有快慢不同的适应现象
D.讨刺激信息有处理加工作用
E.对不适宜的刺激也有反应
59.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是:
A.每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B.能把刺激能量转化为传人神经的冲动
C.有适应现象
D.对环境变化的信息进行编码的功能
E.现有适应现象
60.不同种类感觉的引起,主要决定于:
A.被刺激的感受器
B.刺激的性质
C.传人冲动最终到达大脑皮质的部位
D.刺激频率
E.刺激强度
61.眼的近点距;离主要决定于:
A.瞳孔的大小
B.眼球的前后径
C.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
D.晶状体弹性
E.眼的调节能力
62.视紫红质:
A.在光照时迅速分解
B.分解与再合成为可逆反应
C.是一种结合蛋白质
D.是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
E.是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
63.乘电梯突然上升时,人发生屈腿反应,它的感受器是在:
A.肌肉关节中的本体感受器
B.球囊
C.垂直半规管
D.椭圆囊
E.水平半规管
64.引起嗅觉的刺激物的特性是:
A.水溶性
B.脂溶性
C.易挥发
D.分子量小
E.分子量小
65.关于皮肤感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皮肤感觉主要有触觉、冷觉、热觉和痛觉4种
B.压觉和触觉在性质上类似,统称触一压觉
C.触觉的感受装置包括游离神经末梢和有特殊结构的感受器
D.冷觉和热觉起源于同一种温度感受器
第四章
血液生理
试题
[A型题]
1.机体内环境指的是;
A.血清
B.血浆.C.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E.体液
2.红细胞比容是指
A
.红细胞与血浆容积之比
B.红细胞与血管容积之比
C.红细胞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E.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血清是指:
A.血液去掉纤维蛋白
B.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沉淀后的上清物
C.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及其他某些凝血因子
D.全血去掉血细胞
E.血浆去掉蛋白质
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纤维蛋白原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γ-球蛋白
E.血浆白蛋白
5.关于血浆渗透压的下述论点,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在标准状态下为
313m0sm/kgH20,相当于0.15mol/L
NaCI
溶液或0.3mol/L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数
B.血浆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胶物质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中球蛋白形成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可发生组织水肿
E.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皱缩
6.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雄激素
B.雌激素
C.红细胞提取物
D.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爆式促进因子
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7.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降低(沉降加快)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比容增大
B.红细胞比容减小
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血浆球蛋白含量减少
E.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多
8.实现体液免疫的血细胞主要是:
A.中性粒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单核细胞
9.下列血小板功能中哪一点是错误的:
A.参与凝血过程
B.具有止血作用
C.具有吞噬作用
D.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或修复作用
E.血小板减少,出血后不易止血
10.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体液量与血液量分别是:
A.40L与4L
B.30L与4L
C.20L与4L
D.30L与2.5L
E.20L与2.5L
11.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
A.Rh阳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B.Rh阳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C.Rh阴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D.Rh阴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E.B和C都可能
12.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上的受体类型
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3.输血时主要应考虑献血者的:
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C.红细胞不发生叠连
D.血浆不使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
E.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14.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的血浆凝集,而其血浆与B型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D型
15.一般血型抗原都是红细胞膜上的:
A.糖原
B.蛋白质
C.磷脂
D.脂蛋白
E.糖蛋白
[B型题]
题干:16~17
A.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
B.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16.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
17.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
题干:18~19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单核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18.执行细胞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主要是:
19.执行体液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主要是:
题干:20~21
A.有A凝集原
B.有B凝集原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20.O型血人红细胞膜上:
21.AB型血人红细胞膜上:
题干:22~23
A.灭活凝血因子
B.增强抗凝蛋白与凝血酶亲和力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22.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是:
23.抗凝血酶III的抗凝主要作用是:
[X型题]
24.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
A.0.9%NaCl溶液
B.1.9%尿素溶液
C.5%葡萄糖溶液
D.0.3mol/L葡萄糖溶液
E.0.15m01/L
NaCl溶液
25.血液对机体的重要性在于:
A.运输足血液的基本功能
B.维持缓冲体内PH值
C.参与体液调节
D.有重要的防御和保护功能
E.对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有重要意义
26.引起血沉加快的原因是:
A.血浆球蛋白增多
B.血浆白蛋白增多
C.血浆磷脂增多
D.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
E.血浆纤维蛋白纤维增多
27.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
A.婴儿期高于儿童期
B.妊娠妇女高于未孕妇女
C.儿童期低于青春期
D.高原居住者少于居住海平面者
E.成年男性高于成年女性
28.下列关于血型和输血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已知某人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可判断该人必然是A型
B.不论同型输血或异型输血,在输血前均应作交叉配血实验
C.
Rh阳性血型者,其血清中含有抗Rh凝集素
D.O型血红细胞无A.B凝集原,在任何情况下均可输血给他人
E.成分输血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29.Rh血型的临床意义在于:
A.Rh阳性受血者第2次接受Rh阴性的血液
B.Rh阳性女子再孕育Rh阳性的胎儿
C.Rh阴性受血者第2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
D.Rh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的胎儿
E.Rh阴性女子首次孕育Rh阳性的胎儿
30.内源性凝血过程一般始于:
A.组织细胞释放因子Ⅲ
B.血小板聚集
C.按触激活因子Ⅻ
D.Ca2+的参与下
E.因子Ⅷ复合物的产生
第五章
血液循环
试题
[A型题]
1.心室肌细胞的O相去极化是由于:
A.Cl-内流而产生
B.Ca2+内流而产生
C.Na+内流而产生
D.K+内流而产生
E.K+外流而产生
2.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
A.C1—内流而产生
B.Ca2+内流而产生
C.Na+内流而产生
D.K+内流而产生
E.K+外流而产生
3.自律细胞是指:
A.心房肌
B.心室肌
C.窦房结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D.房室交界的结区细胞
E.A和B
4.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个时期跨膜电位的变化有:①去极过程;②平台期;③复极;④1期复极;⑤静息期。其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②
C.①④⑤②③
D.①⑤②③④
E.①④②③⑤
5.浦肯野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A.O期除去速度不同
B.1期形成的机制不同
C.平台期持续时间相差特别悬殊
D.3期复极速度不同
E.4期自动去极化
6.区分心肌快.慢反应自律细胞的主要根据:
A.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B.4期缓慢去极速度
C.平台期持续时间
D.静息电位水平
E.阈电位水平
7.在刺激时间固定条件下,若增大刺激强度,心肌的反应是:
A.动作电位振幅增大
B.完全强直收缩
C.全或无反应
D.增强收缩力量
E.不完全强直收缩
8.下面关于心肌Ca2+通道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慢
B.专一性较差,Na+和Ca2+都可通过
C.通透性很高
D.在去极化到一40mV时被激活
E.能被Mn2+阻断
9.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产生有效不应期的原因是:
A.Na+通道已基本上复活,处于可被激活的正常备用状态
B.Na+通道开放能力已达到最大限度
C.Na+通道完全失活或刚刚开始复活
D.Na+通道开放能力已恢复正常
E.Na+通道开放已逐渐复活,但其开放能力尚未恢复正常
10.当血钾浓度逐步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
A.逐步升高
B.逐步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E.基本不变
11.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主要原因是:
A.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较低
B.房室结传导延搁
C.心肌的不应期较长
D.心肌的传导速度较慢
E.心肌的兴奋性较低
12.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的原因是:
A.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C.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传出速度大大减慢
D.窦房结的一次节律性兴奋落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中
E.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落在生性期前收缩的相对不应期中
13.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
B.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同流
C.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D.心室舒张的拙吸作用
E.胸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
14.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容积最大:
A.等容舒张期末
B.快速充盈期末
C.快速射血期末
D.心房收缩期末
E.减慢充盈期末
15.房室办开放见于:
A.等容收缩期末
B.心室收缩期初
C.等容舒张期初
D.等容收缩期初
E.等容舒张期末
16.心指数等于:
A.每搏输出量X体表面积(m2)
B.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m2)
C.心输出量X体表面积(m2)
D.心率X体表面积/心输出量(m2)
E.心率X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m2)
17.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半月瓣关闭
B.半月瓣开放
C.房室瓣开放
D.房室瓣关闭
E.心室射血人大动脉,引起动脉管壁振动
18.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取决于:
A.平均动脉压
B.心率储备
C.心力储备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E.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19.心动周期内,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压力最高:
A.心房收缩末期
B.等容收缩期末
C.心室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快速射血期
20.从心房收缩期开始后的心室活动周期有:①快速射血期:②减慢射血期;③等容舒张期;④快速充盈期;⑤减慢充盈期;⑥等容收缩期,各时期的顺序是:
A.②③④⑤⑥①
B.③④⑤⑥①②
C.④⑤⑥①②③
D.⑤⑥①②③④
E.⑥①②③④⑤
21.第二心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A.心室射血引起大血管扩张及产生的涡流发出的振动
B.心肌收缩,由于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和左右侧房—室血流突然中断所引起
C.心舒张期,室内压迅速下降引起左室壁的振动
D.心舒张期,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引起的振动
E.主要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关闭有关
22.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心功能曲线升支向哪一方向移位: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E.左方
23.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A.心房压力
B.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
C.减慢射血期心室内压
D.等容收缩期初心室内压
E.大动脉血压
24.哪一项不是评价心脏泵功能的指标:
A.每分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
B.静息状态下的心房作功量
C.心指数
D.射血分数
E.心脏作功量
25.心力储备包括:
A.收缩期储备
B.心率储备
C.舒张期储备
D.余血储备
E.静脉血储备
6.下列哪些情况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多:
A.心肌后负荷增加
B.乙酰胆碱分泌增加
C.颈动脉窦内压力增加
D.心舒末期容积增加
E.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27.心肌的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A.心肌初长度
B.StarIing机制
C.横桥联结的数目
D.心肌收缩能力
E.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28.心室充盈的8%一30%是哪期进入心室的:
A.心室舒张期
B.等容舒张期
C.心房收缩期
D.心室快速充盈期
E.心房舒张期
29.快速充盈期: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E.房内压>动脉压<室内压
30.快速射血期: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E.房内压>动脉压<室内压
31.等容舒张期: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E.房内压>动脉压<室内压
32.等容收缩期: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E.房内压>动脉压<室内压
33.第二心音产生于:
A.心房收缩期
B.心室等容收缩期
C.快速射血期
D.心室舒张期
E.减慢射血期
34.第一心音发生在:
A.心房收缩期
B.心室收缩期
C.等容舒张期
D.快速充盈期
E.减慢充盈期
35.主动脉辫关闭见于:
A.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B.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C.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D.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E.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36.引起舒张压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A.前负荷增加
B.后负荷增加
C.心泵功能加强
D.全身血管紧张性增加
E.静脉收缩
37.射血分数等于:
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mI)
——————————×100%
搏出量(mI)
B.心室收缩末期容积(m1)
——————————×100%
搏出量(mI)
C.搏出量(mI)
——————————×100%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mI)
D.搏出量(mI)
——————————×100%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mI)
E.搏出量(mI)
——————————×100%
心房收缩末期容积(mI)
38.脉搏波的降中波低平主要反映了:
A.心肌收缩力减弱
B.射血遇到阻力增大
C.主动脉办闭锁不全
D.主动脉办狭窄
E.房室办闭锁不全
39.以下心电图的各段时间中,最长的是哪一段:
A.P-R段
B.P-R间段
C.S-T段
D.QRS波群时间
E.Q-T间段
40.下列关于正常心电图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
B.QRS波代表两心室去极
C
QRS三个波可见于心电图各个导联中
D.P-R间期超过0.30s说明房室传导阻滞
E.S-T段表明心室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41.心电圈P-R间期代表兴奋经下列哪项传导的时间:
A.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束
B.心房,房室结
C.房室结,房室束
D.房室结,房室束和心室肌
E.心房
42.容量血管指的是:
A.大动脉
B.微动脉
C.肺动脉
D.微静脉
E.静脉
43.在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下列哪个器官的动脉血和静脉血含氧量差值最大:
A.脑
B.心脏
C.肾脏
D.皮肤
E.骨骼肌
44.血管对血流的阻力:
A.当血管半径加倍时,降至原先阻力的1/2
11.当血管半径加倍时,降至原先阻力的1/8
C.取决于血管壁的厚度
D.在血液黏滞度升高时增大
E.和血管的长度无关
45.关于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A.毛细血管的管径小,阻力大,故血流速度慢
B.血流速度在大静脉比在微静脉快
C.血流速度在血管中轴部分比靠近血管壁的部分快
D.在心室舒张期升主动脉血流速度接近于零
E.在各类血管中主动脉内的血流速度最快
46.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心输出量
B.大动脉的弹性
C.血液黏滞性
D.阻力血管的口径
E.循环血量
47.肱动脉的脉搏和血压:
A.脉搏波传播速度和血液速度相同
B.脉压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C.远端被结扎后,其近端的压力升高20%
D.当手臂高举过头时血压降低
E.脉搏是由血压改变而产生的48.下肢肌肉运动时,节律性地压迫下肢静脉:
A.可驱使静脉内的血液向心脏和毛细血管两个方向流动
B.是人在立位时,下肢静脉回流的惟一动力
C.可减少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压力差
D.可增加下肢组织液的生成E.可促使下肢静脉血回流心脏
49.关于静脉,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
B.管壁平滑肌在静脉被扩张时发生收缩
C.容纳了全身血量的一半以上
D.回心血量不受体位变化的影响
E.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
50.下列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压
B.其正常值变动范围为4~12mmHg
C.可反映心脏的射血功能
D.可作为临床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的参考指标
E.外周静脉广泛收缩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51.在主动脉处记录脉搏图时,降中峡是在下列哪个瞬间形成的;
A.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C.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D.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E.心房收缩时
52.心脏收缩力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这是因为:
A.动脉血压升高
B.血流速度加快
C.心输出量增加
D.舒张期室内压低
E.舒张期静脉压低
53.下列关于大动脉管壁硬化所致的改变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动脉收缩压升高
B.动脉舒张压降低
C.大动脉弹性减小
D.脉搏波传播速度加快
E.动脉脉压减小
54.肌肉运动时,该肌肉的血流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
A.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减弱
B.毛细血管主动舒张
C.相邻不活动的肌肉血管收缩
D.动脉血压升高
E.肌肉收缩时,局部代谢产物增多
55.主动脉在维持与形成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由于:
A.口径大
B.管壁厚
C.管壁有良好弹性,可扩张
D.血流速度快,压力大
E.主动脉可控制外周阻力
56.关于中心静脉压,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的:
A.是指胸内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
B.可以反映心脏射血功能
C.外周静脉广泛扩张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D.深呼气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E.深吸气时中心静脉压降低
57.以下哪一项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A.深吸气
B.深呼气
C.骨髂肌的舒缩运动
D.阻力;血管收缩
E.人体从立位转变为卧位
58.构成循环血流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B.小动脉,微动脉口径
C.小静脉,微静脉口径
D.血液黏滞性
E.大动脉弹性
59.关于外周阻力与舒张压的论述,以下哪点是错的:
A.外周阻力愈大,舒张压愈高
B.血液黏滞性愈大,血流阻力愈大
C.血管口径愈小,外周阻力愈大
D.毛细血管口径最小,它对舒张压影响最大
E.小动脉.微动脉是构成外周阻
力的最主要部位
60.若血压为200/120mmHg
(26.5/16kPa)可能由于:
A.大动脉壁硬化
B.大、中、小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硬化,小动脉,微动脉收缩
C.输血补液太多
D.心肌收缩加强
E.精神紧张
61.容量血管扩张会导致:
A.血流阻力减少,加速血液回心
B.提高了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使组织液生成增加
C.外周阻力下降,使血压降低
D.促进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
E.静脉压力显著减小
62.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而每搏输出量增加时,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A.收缩压升高的幅度大于舒张压的升高幅度
B.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舒张压等同升高
D.收缩压舒张压等同降低
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63.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是:
A.4—12mmHg
B.4—12cmH20
C.6—16mmHg
D.6—16cmHg
E.4—12kPa
64.关于微动脉,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A.在调节主动脉血压中起主要作用
B.在调节器官血流量中起主要作用
C.其管壁厚度和管腔直径的比值比中动脉的大
D.收缩时组织液的生成量减少
E.其管壁平滑肌的张力,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调节
65.血流是否通过迂回通路取决于:
A.微动脉的舒缩活动
B.真毛细血管的舒缩活动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
D.微静脉的舒缩活动
E.直接通路开放
66.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导致水肿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加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E.静脉压力低
67.在正常情况下,支配全身血管,调节血管口径和动脉血压的主要传出神经是:
A.交感缩血管纤维
B.交感缩舒血管纤维
C.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D.交感缩血管纤维和交感舒血管纤维
E.交感缩血管纤维和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68.迷走神经副交感纤维对心血管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使:
A.心率减慢,传导加速
B.心率减慢,传导减慢
C.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D.心室肌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E.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69.在家兔实验中,阻断一侧颈
总动脉的血流,可引起血压升高,其机制是:
A.阻断颈总动脉,外周阻力增大
B.脑组织缺血,缺氧,二氧化碳增多,使缩血管中枢兴奋
C.因缺氧,二氧化碳增多刺激了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牵张刺激减少
E.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牵张刺激增多
70.动脉血压升高时,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将引起:
—————————————————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缩血管中枢
—————————————————
A.
+
一
+
B.一
+
一
C.十
一
一
D.一.
+
+
E.
+
+
一
—————————————————
注:“+“表示兴奋,“一“表示抑制
71.接受心脏移植后1年的病人,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A.交感神经兴奋
B.心迷走神经抑制
C.静脉回流量增加致每搏输出量增加
D.心率加快
E.心肌传导速度加快
72.在下述哪一种情况下,心交感神经活动会减弱:
A.动脉血压降低时
B.肌肉运动时
C.血容量减少时
D.情绪兴奋时
E.由直立变为平卧时
73.副交感神经对体循环的主要作用是影响:
A.心肌收缩力
B.外周血管阻力
C.血管顺应性
D.心率
E.以上都不是
74.在不同血管段,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是:
A.大动脉
B.微动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微静脉
E.大静脉
75.阻断颈总动脉可使,A.股动脉血压升高
B.心率减慢
C.窦神经传人冲动增多
D.血管运动中枢活动减弱
E.肱动脉血压降低
76.平时维持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A.大脑
B.下丘脑
C.中脑和脑桥
D.延髓
E.脊髓中间外侧柱
77.正常情况下颈动脉窦内压在下列哪个范围内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最高:
A.30—50mmHg
B.70—90mmHg
C.90—110mmHg
D.130—150mmHg
E.170-190mmHg
78.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主要依靠:
A.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B.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
性反射
C.容量感受性反射
D.心肺压力感受器反射
E.血管紧张素的作用
79.在各类血管中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分布在:
A.皮肤血管
B.肾脏血管
C.胃肠道血管
D.肌肉血管
E.脑血管
80.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时:
A.醛固酮释放减少
B.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C.肾脏排钠量减少
D.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减低
E.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
81.下列物质中升压作用最强的是:
A.肾上腺素
B.肾素
C.血管紧张素工
D.血管紧张素Ⅱ
E.缓激肽
82.下列哪种情况下,可发生冠状动脉舒张:
A.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刺激时
B.动脉血pH增高时;
C.动脉血二氧化碳张力降低时
D.动脉血氧气张力降低时
E.心肺感受器受刺激时
83.心肌缺氧引起冠状动脉舒张,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种因素引起的:
A.氢离子
B.组胺
C.腺苷
D.前列腺素
E.乳酸
84.肺循环和体循环的:
A.收缩压相同
B.脉压相同
C.外周阻力相同
D.大动脉可扩张性相同
E.每搏输出量相同
85.肺循环的血流阻力:
A.为体循环血流阻力的l/3
B.在肺泡内氧分压降低时减小
C.对肺的血流量起决定作用
D.在肌肉运动时增加
E.不受交感神经影响
86.下列诸因素中,哪一种对脑血流量没有明显影响:
A.血液黏滞度
B.动脉血二氧化碳张力
C.脑脊髓液压力
D.脑组织液的pH值
E.颈动脉窦内压;
87.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是:
A.脉络;丛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B.毛细血管壁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C.室管膜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D.软脑膜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E.硬脑膜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B型题]
题干:88—89
A.膜电位稳定,动作电位时程短
B.膜电位稳定,动作电位时程长并有平台
C.膜电位不稳定,能有节律地自动去极化
D.膜电位不稳定,可出现慢的节律性波动
E.膜电位稳定,能自动地去极化提示)指出下述细胞的电位特点
8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快速复极化末期:
89.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快速复极化末期:
题干:90—92
A.窦房结
B.心房肌
C.房室交界
D.浦肯野纤维
E.心室肌
90.自律性最高的是:
91..自律性最低的是:
92.窦性心律时兴奋起源的部位是:
题干:93—95
A.房室结
B.心房肌
C.窦房结
D.心室肌
E:-浦肯野纤维
93.结性心律时兴奋起源的部位是:
94.室性心律时兴奋起源的部位是:
95.正常心脏兴奋起源的部位是:
题干:96—97
A.等容收缩期
B.等容舒张期
C.快速充盈期
D.减慢充盈期
E.快速射血期
96.左心室客积下降速度最快是在:
97.左心室内压最低是在:
题干:98—09
A.P-R间期延长
B.Q-T间段延长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98.心率减慢时的心电图特征是:
99.心室内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是:
题干:100—101
A.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B.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
C.代表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D.代表两心房复极化过程
E.代表心房、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100.人心电图的T波
101.人心电图的QRS波:
[X型题]
102.窦房结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A.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
B.4期最大舒张电位不稳定
C.无明显的平台期
D.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较小
E.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
103.快通道是指:
A.心室肌细胞钙离子通道
B.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
C.窦房结钙离子通道
D.浦肯野细胞钠离子通道
E.房室结钙离子通道
104.和骨骼肌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A.动作电位时程长
B.存在明显的平台期
C.参与活动的离子种类多
D.有效不应期长
E.4期自动去极化
105.引起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的因素是:
A.细胞膜钾电导增加
B.细胞膜钠电导减少
C.乙酰胆碱
D.钠—钾泵活动增强
E.细胞外液K+浓度升高
106.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
A.去极速度快
B.动作电位幅度大
C.传导速度快
D.复极速度快
E.0期去极化由Na+快速内流引起
107.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泵:
A.将Na+泵出细胞,将K+泵人细胞
B.泵出和泵人的Na+.K+量不等
C.需要能量供应
D.只在4期内运转;
E.Ca2+的主动运输由Na+--K+泵间接提供能量
108.窦房结细胞生物电活动的特征是:
A.4期能自动去极
B.4期去极由Na+背景电流引起
C.0期去极速度较慢
D.有明显的超射
E.0期去极化幅度受细胞外Ca2+浓度影响
109.在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下列各期:
A.相对不应期
B.超常期
C.低常期
D.绝对不应期
E.有效不应期
110.心室肌的生理特征是:
A.有传导性,有收缩性
B.有收缩性,有自律性;
C.有自律性,有兴奋性
D.有兴奋性,有传导性
E.有兴奋性,无自律性
111.慢反应动作电位的特点是:
A.0期去极速度慢
B.0期去极时程长
C.无明显的复极化1、2期
D.无明显的超射
E.0期去极化幅度小
112.出现心脏异位起搏活动的原因有:
A.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增高
B.窦房结自律性显著降低
C.窦房结自律性活动传出阻滞
D.潜在起搏点自律性降低
E.非自律细胞转变为自律细胞
113.细胞外高钾将导致:
A.心肌收缩力减弱
B.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缩短
C.心室肌传导速度减慢
D.窦房结自律性升高
E.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减小(去极化)
114.当K+升高时,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将发生下列哪种变化:
A.浦肯野细胞0期去极速率减慢
B.窦房结细胞0期去极速率加快
C.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减小
D.房室结细胞最大复极电位超极化
E.心室肌细胞传导速度减慢
115.细胞外高钙时:
A.心肌收缩力增强
B.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上移
C.窦房结细0期去极速率加快
D.浦肯野细胞兴奋性升高
E.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缩短
116.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有:
A.阈电位水平
B.静息电位水平
C.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
D.细胞直径的大小
E..邻近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117,心肌自律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取决于:
A.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B.阈电位水平
C.4期膜电位去极速率
D.0期去极速率
E.4期膜内净外向电流增长速度
118.在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中:
A.阈电位下移,而静息电位不变,则兴奋性降低
B.阈电位不变而静息电位超极化,则兴奋性升高
C.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差距愈大,则兴奋性愈高
D.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差距变小,则引起兴奋所需要的刺激阈值将减小
E.Na+通道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决定了心肌是否具有兴奋性
119.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处于超常期时:
A.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低于正常
B.动作电位幅度小于正常
C.兴奋传导速度低于正常
D.兴奋性高于正常
E.Na+通道已完全复位
120.在下列心动周期的哪个时相中,心室肌对外来刺激不发生反应:
A.心房收缩期
B.心房舒张后期
C.心室舒张期
D.心室收缩期
E.心房舒张早期
121.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主要是根据:
A.心肌自律性的高低
B.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的快慢
C.动作电位3期复极速度的快慢
D.传导速度的快慢
E.动作电位。期去极化幅度的大小
122.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长短决定了
A.有效不应期的长短
B.相对不应期的长短
C.动作电位时程的长短
D.超常期的长短
E.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123.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是:
A.搏功
B.心指数
C.射血分数
D.后负荷
E.前负荷
124.正常心动周期中:
A.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舒张期内
B.心房舒张期处在心室舒张期内
C.心室收缩期处在心房舒张期内
D.心室舒张期处在心房收缩期内
125.心肌的收缩强度取决于:
A.心肌出收缩能力
B.后负荷
C.前负荷
D.参加收缩的心肌纤维数目
E.心肌动作电位大小
126.下列哪些情况可使心输出量减少:
A.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B.心肌后负荷增加
C.扩张颈动脉窦
D.夹闭—-侧颈总动脉
E.刺激心交感神经
127.在心肌收缩能力和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心肌的后负荷,可使:
A.每搏输出量减少
B.等容舒缩期延长
C.射血速度减慢
D.心室充盈期延长
E.等容舒张期延长
128.等容收缩期的特点是:
A.心室容积不发生改变
B.心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快
C.房室办和半月办都关闭
D.心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
E.心室内压低于心房内压
129.每一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期包括:
A.等容收缩相
B.快速射血相
C.减慢射血相
D.心房收缩期
E.等容舒张相
130.从心脏本身来讨论控制心输出量的因素有:
A.异长自身调节
B.等长自身调节
C.后负荷
D.心率
E.乙酰胆碱的作用
131.以下哪些因素能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使搏出量发生改变:
A.心室舒张充盈期持续时间
B.心肌收缩能力
C.静脉回流速度
D.心肌的收缩是“全或无”的E.心舒末期充盈量
13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
A.后负荷
B.心肌收缩力
C.前负荷
D.心率
E.心舒末期容积
133.有关血流阻力与血压的下列内容,正确的是:
A.血压: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B.血流速度: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C.血管总口径: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134.使中心静脉压升高的因素是:
A.左心室射血功能减弱
B.输血.输液过多
C.右心室射血功能减弱
D.骨骼肌挤压作用减少
E.全身静脉收缩,135.有关动脉脉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动脉管内压力与容积的变化造成B.开始于主动脉.随血流传播
C动力来自心脏的搏动
D.传播速度与血流速度相等
E.传播速度与动脉壁的可扩张性呈反比
136.长期卧床或体弱多病者,由平卧突然直立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其主要原因:
A.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降低
B.静脉管壁紧张性较低,可容纳较多血液
C.心肌收缩力减弱
D.肌肉挤压作用减弱
E.贫血
137.中心静脉压高低可反映:
A.静脉回心血量多少
B.血量的多少
C.心脏射血能力
D.动脉血压的高低
E.输血.输液量
138.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是:
A.使血液连续流动
B.维持一定的舒张压
C.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
D.维持正常血压
E.容纳循环血量的大部分
139.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
A.心输出量
B.大动脉弹性
C.外周阻力
D.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E.心率
140.影响静脉回流的主要因素包括:
A.心肌收缩力
B.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C.胸腔负压
D.心率
E.体位改变
141.能引起动脉脉搏波上升支斜率变大的因素有:
A.每搏输出量增加
B.大动脉管壁可扩张性降低
C.外周阻力降低
D.主动脉办狭窄
E.主动脉办关闭不全
142.引起血管舒张的神经机制有:
A.交感缩血管神经抑制
B.副交感舒血管神经兴奋
C.交感舒血管神经兴奋
D.轴突反射
E.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兴奋
143.刺激心速走神经可导致:
A.心率减慢
B.心房肌收缩力量减弱
C.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D.心房肌不应期延长
E.心房肌不应期缩短
144.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A.在体位改变时可受到刺激
B.在压迫颈总动脉时活动减少
C.兴奋时可引起反射性血管舒张
D.兴奋时可引起心率加快
E.兴奋时可引起心输出量减少
145.颈动脉体的生理特点是:
A.发出的神经冲动可影响心血管中枢的活动
B.其感受器在血液氢离子浓度升高时兴奋
C.其感受器主要是对动脉血氧分压而不是氧含量的变化敏感
D.按每克组织计,其血流量与脑组织的相同
E.其感受器在血液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兴奋;
146.促使冠脉血流量增加的因素是:
A,主动脉血压升高
B.心肌代谢加强
C.心率减慢
D.交感神经兴奋对冠脉的直接作用
E.体循环外周阻力增大
第六章
呼吸
[A型题]
1.当动物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完全切除后: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70℅,不能使呼吸发生明显变化.B.动脉血CO2分压升高10℅不能使呼吸发生明显变化
C.肌肉运动时呼吸不会加强
D.该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降低
E.动脉血H+升高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增强
2.支管哮喘时:
A.小气道管径增加,阻力亦增加
B.小气道管径减小,阻力亦减小
C.支气管平滑肌紧张性增加,吸气困难
D.支气管平滑肌紧张性减小,呼气困难
E.呼气比吸气更困难
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
A.肺的舒缩运动
B.肺的弹性回缩
C.呼吸肌的舒缩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E.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4.生理条件下,胸膜腔内压的特点是:
A.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即呈负压
B.胸膜腔负压随呼吸运动周期性变化
C.胸膜腔负压来自肺的弹性回缩力
D.乎和吸气末胸膜腔负压为—0.67一—1.33kPa
E.用力呼气时,胸膜腔内压仍为负压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A.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B。使肺顺应性增加
C.由肺泡工型细胞所分泌
D.主要成分是二硬脂酰卵磷脂
E.覆盖在肺泡内层液泡与肺泡上皮之间
6.肺的顺应性变大可由于:
A.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弹性阻力变小所致
B.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弹性阻力增大所致
C肺泡表面张力减小,弹性阻力增大所致
D.肺泡表面张力减小,弹性阻力变小所致
7.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
A.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扩大
B.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泡扩大
C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泡缩小
D.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缩小
E.肺泡表面张力和肺泡均无变化
8.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胸膜腔密闭
C.呼气肌收缩
D.吸气肌收缩
E.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9.形成胸膜腔内压的因素是:
A.大气压一非弹性阻力
B.大气压+跨肺压
C.肺内压+跨胸壁压
D.肺内压一肺回缩力
E.大气压十肺回缩力
10.关于用力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吸气时有辅助吸气肌参加活动
B.呼气和吸气都是主动的C.呼气时有胸锁乳突肌参加收缩
D.用力呼吸使潮气量加大
E.用力呼吸时,肺内压变动程度增大
11.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复原位
12.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A.吸气初和呼气初
B.吸气末和呼气初
C.呼气初和呼气末
D.呼气末和吸气初
E.呼气末和吸气末
13.细胞与细胞外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属于:
A.外呼吸
B.肺通气
C.肺换气
D.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E.内呼吸
14.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
A.肺换气
B.肺通气
C.内呼吸
D.血液气体运输
E.组织换气
15.关于肺通气阻力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肺通气阻力来自弹性和非弹性阻力
B.弹性阻力来自肺组织和胸壁
C.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呼吸道气流的摩擦
D.同样压力下,弹性阻力大则表示顺应性亦大
E.肺的顺应性过分减小或过分增大,对呼吸均不利
16.使呼吸道管径变小的因素是:
A.肾上腺素卢受体阻断剂
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C交感神经兴奋
D.胸内压下降
E.吸气过程
17.胸廓田缩的弹性阻力见于:
A.开放性气胸时
B.胸廓的自然位置时
C.平静呼气末
D.深呼气末
E.深吸气末
18.每分肺通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A.潮气量X呼吸频率
B.功能余气量X呼吸频率
C.余气量X呼吸频率
D.无效腔容量X呼吸频率
E.肺活量X呼吸频率
19.呼吸道阻力增加时:
A.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都不变
B.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都必然增加
C.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都必然减少
D.肺活量必然减少,时间肺活量可能正常
E.肺活量可能正常,时间肺活量必然减少
20.如呼吸频率为16次/min,潮气量为450m1,则:
A.肺通气量为5
000ml/min
B.肺通气量为9
000ml/min
C.肺泡通气量为4
800ml/min
D.肺泡通气量为2
000ml/min
E.肺通气量为7
000ml/min
21.呼吸频率从12次/min增加到24次/min,潮气量从500ml减少到250ml,则:
A.肺通气量增加
B.肺泡通气量增加
C.肺泡通气量不变
D.肺通气量减少
E.肺泡通气量减少
22.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
A.潮气量
B.肺活量
C.补吸气量
D.补吸气量加补呼气量
E.时间肺活量
23.正常人无效腔容量约占潮气量的:
A.20%
B.50%
C.30%
D.10%
E.5%
24.对肺泡气分压变化起缓冲作用的肺容量是:
A.补吸气量
B.补呼气量
C.深吸气量
D.余气量
E.功能余气量
25.肺总容量等于:
A,潮气量+肺活量
B.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C.功能余气量+肺活量
D.残气量+补吸气量
E.残气量+肺活量
26.能引起肺的顺应性增加的是:
A.呼吸道阻力增加
B.呼吸道阻力减小
C.肺弹性阻力增加
D.肺弹性阻力减小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27.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
A.内呼吸
B.肺通气
C.肺换气
D.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E.组织换气
28.胸廓容量大于其自然位置时:
A.胸廓弹性不变,肺弹性回缩力消失
B.胸廓弹性作用消失,肺弹性回缩力消失
C胸廓弹性作用消失,肺弹性回缩力向内
D.胸廓弹性回缩,肺弹性回缩力向内
E.胸郭无变形,不表现弹性回缩力,肺弹性回缩力向内
29.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因素的关系是:
A.分压差小则扩散快
B.与各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正比
C.与扩散面积成反比
D.与温度成反比
E.与扩散距离成反比
30.体内二氧化碳分压最高的是:
A.静脉血液
B.毛细血管血液
C.动脉血液
D.组织液
E.细胞内液
31.二氧化碳分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
A.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
B.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
C.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呼出气
D.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
E.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
32.无效腔容量增加一倍时,肺通气/血流比值将:
A.加倍
B.减半
C.增大,但不到加倍
D.减小,但不到减半
E.不变
33.关于通气/血流比值妁描述,错误的是:
A.安静时正常值是0.84,即V/Q=0.84
B.通气/血流比值减少,反映生理无效腔减小
C.通气/血流比值增大,反映生理无效腔增大
D.肺尖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增大
E.肺动脉栓塞时,比值增大
34.设某人的肺通气量为
500ml/min,呼吸频率为20次/min,无效腔容量为125ml,每分心输出量为5L,他的通气/血流比值是:
A.0.7
B.0.8
C.0.9
D.1.0
E.1.1
35.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的动力是:
A.肺泡膜的通透性
B.肺泡膜的总面积
C.肺泡膜的厚度
D.气体的分压差
E.温度
36.代谢性碱中毒时;
A.血液pH值升高,O2张力升高
B.血液pH值升高,O22张力降低
C.血液pH值降低,CO2张力降低
D.血液pH值降低,CO2张力升高
E.血液pH值正常,CO2张力降低
37.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氧离曲线右移:
A.CO2张力增高
B.CO2张力降低
C.pH值升高
D.温度降低
E.N2张力增高
38.下列哪种疾病不能通过吸入纯氧来改善缺氧状态:
A.肿瘤引起的支气管阻塞
B.肺炎
C.左心衰竭肺水肿
D.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E.在高海拔地区运动
39.血液氧含量是指:
A.血红蛋白能结合氧的最大量
B.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C.氧扩散的总量
D.血浆中溶解的氧量
E.血浆和红细胞中溶解的氧量
40.血液的氧离曲线左移:
A.不利于氧从血液进入组织
B.发生贫血时
C.发生在血液pH降低时
D.发生在温度升高时
E.发生在红细胞中2,3—DPG含量增加时
41.血氧饱和度是指:
A.血红蛋白能结合氧的最大量
B.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C.血液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D.氧扩散的总量
E.血浆中溶解的氧量
42.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的特点是:
A.血液CO2含量与P
CO2几乎成线性关系,有饱和点
B.血液CO2含量与P
CO2几乎成线性关系,无饱和点
C.血液CO2含量与P
CO2成S形关系,有饱和点
D.血液CO2含量与P
CO2成S形关系,无饱和点
E.血液的CO2含量与与P
CO2无关
4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常采用低流量持续给氧的方法,以防吸入大量纯氧导致呼吸暂停。呼吸暂停的原因是:
A.缺氧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消失
B.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消失
C.CO2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消失
D.C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消失
E.H+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消失
[B型题]
题干:44—45
A.肺泡壁工型细胞分泌的一种活性物质
B.肺泡壁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活性物质
C.降低肺泡内壁的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
D.降低肺泡内壁的表面张力防止肺扩张
E.增强肺泡内壁的表面张力防止肺扩张
44.肺池表面活性物质是指:
4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
题干:46—48
A.外呼吸
B.肺通气
C.肺换气
D.血液气体运输
E.内呼吸
46.肺通气与肺换气合称为:
47.细胞与细胞外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属于:
48.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
题干:49—50
A.胸内压下降,跨壁压变大,呼吸道管径扩大
B.胸内压上升,跨壁压变小,呼吸道管径变小
C.胸内压上升,跨壁压变小,呼
吸道管径扩大
D.胸内压下降,跨壁压变小,呼吸道管径扩大
E.胸内压下降,跨壁压变小,呼吸道管径变小
49.吸气时:
50.呼气时:
题干:51—53
A.胸廓弹性作用消失,肺弹性回缩力消失
B.胸廓弹性不变,肺弹性回缩力消失
C.胸廓弹性作用消失,肺弹性回缩力向内
D。胸廓弹性回缩,肺弹性回缩力向内
E.胸廓无变形,不表现弹性回缩力,肺弹性回缩力向内
51.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
52.胸廓容量大于其自然位置时:
53.开放性气胸时:
题干:54—57
A.容积变化/压力变化
B.肺容积变化/跨肺压的变化
C.胸腔容积的变化/跨壁压的变化
D.顺应性/肺总量
E.肺顺应性/胸廓顺应性
54.顺应性是指:
55.肺顺应性是指:
56.胸廓的顺应性是指:
57.比顺应性是指:
题干:58—59
A.潮气量
B.肺活量
C.时间肺活量
D.通气/血流比值
E.肺扩散容量
58.测定肺换气效率的较好指标是:
59.测定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是:
题干:60—61
A.氧气浓度高,HbO2大量形成,氧离曲线左移
B.氧气浓度高,Hb02大量形成,氧离曲线右移
C.氧气浓度低,HbO2大量形成,氧离曲线右移
D.氧气浓度低,Hb大量形成,氧离曲线左移
E.氧气浓度低,Hb大量形成,氧离曲线右移
60.在肺部:
61.在组织:
题干:62—63
A.含量与分压几乎成线性关系,有饱和点
B.含量与分压几乎成线性关系,没有饱和点
C.含量与分压成S关系,有饱和点
D.含量与分压成S型关系,没有饱和点
E.含量与分压无关
62.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的特点是:
63.氧气解离曲线的特点是:
题干:64—66
A.血红蛋白能结合氧的最大量
B.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C.血液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D.同氧扩散的总量
E.血浆中溶解的氧量
64.血液氧含量是指:
65.血液氧容量是指:
66.血液氧饱和度是指:
题干:67—70
A.5.3
B.4.63
C
3.3
D.2.3
E.0.63
67.肺尖部V/Q的比值约为:
68.肺底部V/Q的比值约为:
69.代谢性碱中毒时:
70.糖尿病酸中毒时V/Q以此值为:
[X型题]
71.内呼吸包括:
A.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
D.线粒体膜内外的气体交换
E.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
72.外呼吸包括:
A.外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与周围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C.外界气体与呼吸道内气体之间的交换
D.呼吸道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E.组织液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73.影响肺泡弹性田缩力的因素有:
A.肺泡隔内弹性纤维的多少
B.肺泡内层液泡表面张力的大小.C.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多少
D.肺泡直径的大小
E.呼吸道通畅与否
74.胸膜腔负压的生理作用是:
A.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B.增加呼吸道阻力
C.使肺叶保持扩张状态
D.减少呼吸时胸膜腔容积的变化
E.维持胸廓的形状
75.哪些肌肉属于呼气肌:
A.胸锁乳突肌
B.腹肌
C.斜角肌
D.肋间内肌
E.肋间外肌
76.膈肌在呼吸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点是:
A.膈肌舒缩对通气量影响较大
B.平静吸气时膈下降1—2cm
C.用力吸气时下降7一lOcm
D.婴儿以腹式呼吸为主,因其肋骨斜度大
E.膈肌的舒缩是腹式呼吸形成的主要原因
77.肺的弹性回缩力见于:
A.吸气初
B.呼气初
C.呼气末
D.吸气末
E.开放式气胸
78.肺的顺应性在哪种情况下减小:
A.肺充血
B.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C.肺纤维化
D.肺气肿
E.肺水肿
79.关于肺容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健康成人男性肺总容量约为5L
B.肺总容量包括肺活量和余气量
C.肺活量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
D.余气量等于功能余气量减去补呼气量
E.时间肺活量等于肺活量除以时间
80.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
A.包括呼吸道阻力、惯性阻力和黏滞阻力
B.包括呼吸道阻力、惯性阻力和胸壁阻力
C.道阻力主要发生在直径2mm细支气管以上部位
D.平静呼吸过程中占总阻力的50%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增大
81.平静呼吸过程中,呼气时肺泡的回缩力来自:
A.胸内负压
B.肺泡内层液泡的表面张力
C.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D.肺的弹力纤维
E.胸廓的弹性阐缩力
82.肺泡表西活性物质:
A.是由肺泡壁工型细胞分泌的B.是由肺泡壁Ⅱ型细胞分泌的C.可降低肺泡内壁的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
D.可降低肺泡内壁的表面张力,防止肺扩张
E.可增强肺泡内壁的表面张力,防止肺扩张
83.使呼吸道管径变小的因素有:
A.呼气
B.胸内压升高
C.迷走神经兴奋
D.呼吸道周围压力下降
E.肾上腺素p受体阻断剂.
84.气体扩散速率与:
A.温度呈正比
B.扩散距离呈反比
C.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呈正比
D.气体分子量呈反比
E.与扩散面积呈正比
85.关于通气/血流比值(V/Q)的描述应当是:
A.临床常以V/Q为0.85作为换气效率的正常值
B.V/Q增大意味生理无效腔增大
C.V/Q减少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D.V/Q是测定肺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
E,直立位时,肺尖与肺底相同
86.氧离曲线的形态特点是:
A.是个“S”形曲线,反应了Hb与氧容量随O2分压高低而改变
B.曲线上段反应PO2分压8.00—13.3kPa,动脉血PO2下降对02饱和度影响不大
C.曲线下段PO2分压l.33—5.33kPa,特点与曲线上段相似
D.曲线中段反应PO2分压在5.33—8.00kPa,坡度较陡,PO2变化对O2饱和度影响较大。
87.2,3—二磷酸甘油酸:
A.存在于血浆中
B.可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
C.在低氧环境中其含量减少
D.增多时可使血液氧离曲线右移
E.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
88.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特点:
A.CO与Hb的亲和力大于氧
B.CO与Hb的亲和力小于氧
C.二者结合后,不易分离
D.二者结合后,妨碍氧的解离
E.二者结合后,妨碍氧的结合89,关于血液气体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O2和C02的化学结合量均大于物理溶解量
B.N2只有物理溶解一种运输方式
C.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是C02化学结合运输形式之一
D.氧分压降低则氧饱和度降低
E.O2、CO2与血红蛋白结合需酶的催化
90.一氧化碳中毒时主要影响动脉血的:
A.02含量
B.02饱和度
C.携O2能力
D.O2分压
E.CO2分压
91.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A.其感受器是呼吸肌的肌梭
B.在平静呼吸时不出现
C.呼吸道阻力增大时此反射出现有利于克服阻力
D.仅存在于吸气肌
E.仅存在于呼气肌
92.关于肺牵张感受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其感受器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
B.对平静呼吸的频率和深度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C.肺充血、肺水肿等情况下,此反射减弱
D.切断双侧迷走神经的动物,可破坏此反射过程
E。兴奋后,终止吸气过程
93.H+对呼吸的影响是:
A.血液中H+升高,呼吸加强
B.H+升高有可能导致血液C02下降
C
H+的作用途径与C02相似
D.H+和CO2容易通过血—脑屏障
E.血中的H+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起作用
94.C0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正确的是:
A.C0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B.C02通过外周及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其作用
C.血液中C02张力下降时呼吸运动减弱
D.吸人气中C02增加到40%以上,呼吸运动明显增强
E.与缺C02相比,感受器适应慢
95.缺氧对呼吸的影响是:
A.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
B.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表现为抑制效应
C对生活在海平面的正常人的呼吸调节不起重要作用
D.当动脉血氧张力降低到80mmHg(10.64kPa)以下时,才使呼吸加强
E.感受器对缺氧刺激适应较快
96.在低压环境中
A.大气中P02按比例下降
B.肺泡气P02更低
C.当肺泡P02低于5.33kPa,可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75%
D.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75%则接近正常状态下混合静脉血的氧饱和度
E.感受器对缺氧适应快
97,呼吸的化学感受性反馈调节,可维持动脉血O2和CO2张力的恒定,这是因为:
A.当动脉血O2和CO2张力偏离正常时,可引起呼吸的代偿反应
B.动脉血O2和CO2张力是负反馈控制系统中的受控部分
C.肺泡气CO2分压升高时,使动脉血C02张力升高,并刺激呼吸
D.肺泡气02分压降低时,动脉血O2张力亦下降,并抑制呼吸
E.呼吸肌能感受缺O2或C02升高,继而增强呼吸
98.缺氧对呼吸的影响:
A.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
B.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表现为抑制效应
C.对正常人的呼吸调节不起重要作用
D.当动脉血PO2降低到10.7kPa以下时,才使呼吸加强
E.作用持久
99.C02对呼吸的调节是通过:
A.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B,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C.加强肺牵张反射
D.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E.加强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100.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
A.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B.氧分压下降
C.氢离子浓度升高
D.氮气分压升高
E.血氧含量下降
101.呼吸道的作用有:
A.湿润温暖吸人的气体
B.净化吸人气体
C.调节气道阻力
D.调节肺泡通气量
E.调节通气/血流比值
第七章
消化和吸收
[A型题]
1.消化道平滑肌的自动节律性是:
A.肌源性的B.神经源性的C.肌源性和神经源性的D.非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的E.尚不清楚
2.对消化道最不敏感的刺激是:
A.化学刺激
B.温度刺激
C.牵拉刺激
D.温度和牵拉刺激
E.电刺激
3.切断胃肠神经支配后,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
A.立即消失
B.显著升高
C.立即减弱
D.先减弱后消失
E.依然存在4.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与平滑肌收缩的关系是:
A.慢波可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
B.慢波可直接引起平滑肌发生动作电位,再引起肌肉收缩
C.只要平滑肌受到刺激,慢波便可引起肌肉收缩
D.只要平滑肌受到刺激,慢波基础上出现动作电位时,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E.平滑肌收缩的强度与慢波的大小相一致
5.胃肠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的产生可能由于
A.Na+扩跨膜扩散
B.Ca2+跨膜扩散
C.生电性钠泵的活动
D.K+跨膜扩散
E.Cl-跨膜扩散
6.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离子基础是:
A.K+内流
B.Cl-外流
C.Na+内流
D.Na+与K+内流
E.Ca2+内流
7.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液是由什么离子激发的:
A.Na+
B.K+
C.Ca2+
D.Cl-
E.K+和Na+
8.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下列哪种肌肉收缩增强:
A.胃肠平滑肌
B.胆道口括约肌
C.回盲括约肌
D.肛门内括约肌
E.肛门外括约肌
9.胃肠壁的内在神经丛对胃肠活动具有:
A.兴奋调节作用
B.抑制调节作用
C.局部调节作用
D,感觉调节作用
E.无任何影响
10.壁内神经丛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别是:
A.交感节前纤维,副交感节后纤维
B.交感节前纤维,副交感节前和节后纤维
C.交感节后纤维,副交感节前和节后纤维
D.交感节后纤维,副交感节前纤维
E.交感节前和节后纤维,副交感节前纤维
11.肌间神经丛中含有丰富的:
A.交感节前神经元
B.交感节后神经元
C.副交感节前神经元
D.副交感节后神经元
E.交感和副交感节后神经元
12.切断支配小肠的迷走神经,可以导致小肠:
A.紧张性和蠕动不受影响
B.紧张性和蠕动减弱
C.紧张性和蠕动消失
D.紧张性减弱,蠕动消失
E.紧张性消失,蠕动减弱
13.吞咽反射由口腔到咽的动作是一种:
A.不随意运动
B.随意运动,麻醉后不消失
C.不随意运动,麻醉后消失
D.不随意运动,麻醉后消失
E.随意运动,麻醉后梢失
14.食团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A.立即中止
B.持续几分钟
C.持续1—2h
D.继续发挥作用,直至胃酸浸入食团至pH为6.0才中止
E.继续发挥作用,直至胃酸浸入食团至pH为4.5才中止
15.下列物质中,可引起唾液腺血管舒张的是:
A.阿托晶;
B.乙酰胆碱
C.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E.血管活性肠肽
16.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的特点是:
A.量少,固体成分少
B.量多,固体成分少
C.量少,固体成分多
D.量多,固体成分多
E.量不变
17.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实现的:
A.交感神经
B.迷走神经
C.壁内神经丛
D.抑胃肽
E.促胃液素
18.肠胃反射可以:
A.促进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
B.抑制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
C.促进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
D.抑制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
E.只影响胃酸分泌,不影响胃排空
19.下列哪个不是胃黏液的特性或作用:
A.胃黏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占黏液有机成分的60%一70%
B.胃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具有润滑和保护作用
C胃黏液为中性或偏碱性,可中和及稀释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
D.胃黏液可单独构成胃黏膜碳酸氢盐屏障。
E.胆碱和前列腺素能刺激黏液和HCO3-的分泌
20.胃蠕动受平滑肌的:
A.慢波控制,胃的慢波起源于胃大弯上部的间质细胞
B.慢波控制,胃的慢波起源于胃大弯上部的环肌层
C.快波控制,胃的快波起源于胃大弯上部的纵肌层
D.快波控制,胃的快波起源于大弯上部的环肌层
E.慢波控制,胃的慢波起源于胃小弯的纵肌层
21.分泌内因子的是: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胃上皮细胞
E.G细胞
22.分泌胃泌素的是:
A.主细胞
B.S细胞
C.壁细胞
D.G细胞
E.I细胞
23.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Cl-
B.Na+
C.K+
D.HCl-
E.内因子
24.下列因素中不能刺激胃酸分泌的是:
A.促胰液素
B.乙醇
C.咖啡
D.糖皮质激素
E.低血糖
25.不能引起促胃液素分泌的是:
A.刺激迷走神经
B.扩张刺激幽门部黏膜
C.肉汤灌注幽门部黏膜
D.盐酸灌注幽门部黏膜
E.食物刺激小肠上段黏膜
26.与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共同构成屏障,以阻挡胃腔内H+与胃壁接触的是:
A.Na+
B.HCO3-
C.Cl-
D.K+
E.Ca2+
17.下列三类食物胃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为:
A.蛋白质、脂肪、糖类
B.糖类、蛋白质、脂肪
C.脂肪、蛋白质、糖类
D.糖类、脂肪、蛋白质
E.蛋白质、糖类、脂肪
28.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
A.60—70m1
B.600—700m1
C.800一l
000m1
D.1
000—1
200ml
E.200—300ml
29.迷走神经兴奋和缩胆囊素引起的胰液分泌特点是:
A.H20和HCO3-含量少,酶含量多
B.H2O和HCO3-含量多,酶含量少
C.H20和HCO3-以及酶均多
D.H20和HCO3-以及酶均少
E.两者的分泌特点不同
30.关于促胰液素的作用错误的是:
A,刺激胰腺含酶高的分泌
B.刺激胰腺分H2O和HCO3-
C.刺激胆汁分泌
D.抑制胃酸分泌
E.抑制小肠运动
31.胆汁中有利胆作用的成分是:
A.胆固醇
B.胆色素
C.磷脂酰胆碱
D.脂肪酸
E.胆盐
12.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主要刺激物是:
A.盐酸、脂酸钠、蛋白质分解产物
B.盐酸、脂酸钠、葡萄糖
C.盐酸、高渗盐水、葡萄糖
D.氨基酸、高渗盐水、葡萄糖
E.氨基酸、高渗盐水、脂肪酸
33.激活糜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A.盐酸
B.胰蛋白酶
C.组织液
D.肠致活酶
E.糜蛋白酶
34.对胰液分泌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食物是兴奋胰腺的自然因素
B.在非消化期,胰液基本上不分泌
C.胰腺分泌受神经与体液调节的双重控制,以神经调节为主
D.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胰液分泌
E.促胰液素与胆囊收缩素是主要的体液因素
35.引起胆囊收素最重要妁体液因素是:
A.促胃液素
B.促胰液素
C.促胰酶素
D.胆盐
E.盐酸
36.给狗十二指肠腔内注入0.5%盐酸50ml,可引起:
A.胰液和胆汁分泌均减少
B.胰液和胆汁分泌均增加
C.胰液和胆汁分泌都不变
D.胰液分泌不变,胆汁分泌增加
E.胰液分泌增加,胆汁分泌减少
37.给狗静脉注射稀释胆汁
10m1,可引起:
A.胰液和胆汁分泌均减少
B.胰液和胆汁分泌均增加
C.胰液和胆汁分泌均不变
D.胰液分泌不变,胆汁分泌增加
E.胰液分泌增加,胆汁分泌不变
38.在小肠液中存在而在胰液中不存在的酶是:
A.淀粉酶
B.蔗糖酶
C.羧基肽酶
D.脱氧核糖核酸酶
E.肠致活酶
39.食物进入消化道后,在下列哪一部分停留时间最长:
A.胃
B.空肠
C.回肠
D.结肠
E.直肠
40.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可:
A.抑制胃液分泌
B.抑制十二指肠运动
C.增强十二指肠运动
D.抑制结肠运动
E.增强结肠运动
41.不能在人类消化道内消化的糖类有:
A.寡糖
B.果胶
C.糊精
D.纤维素
E.糖原
42.大肠集团蠕动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结肠内水分的吸收
B.对结肠内容物起混合作用
C.对结肠内容物起搓揉作用
D.促进肠壁排泄重金属;
E.将结肠内容物向肛端方向推进
43.大肠内的细菌可利用简单物质合成下列维生素:
A.维生素D
B.维生素A
C.维生素E
D.维生素K和维生素B族
E.叶酸
44.氨基酸和水在小肠的吸收机制分别是:
A.渗透,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单纯扩散
C.主动转运,渗透
D.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E.主动转运,人胞作用
45.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真:的部位是:
A.结肠上段
B.十二指肠
C.空肠
D.结肠下段
E.回肠
46.胆盐在回肠的吸收机制是:
A.渗透
B.主动转运
C.人胞作用
D.单纯扩散
E.易化扩散
47.铁被吸收最快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空肠
D.回肠
E.结肠
48.小肠黏膜对葡萄糖的吸收直接依赖于:
A.血浆中胰岛素的浓度
B.肠腔中K+的浓度
C.血浆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D.肠腔中Na+的浓度
E.肠壁与肠道中葡萄糖的浓度
差
49.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空肠和回肠
C.十二指肠和空肠
D.空肠
E.回肠
[B型题]
题干:50—51
A.盐酸,脂肪酸
B.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酸
C.葡萄糖,脂肪酸
D.盐酸,高渗盐水
E.氨基酸,高渗盐水
50.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主要刺激物是:
51.引起缩胆囊素释放的主要刺激物是:
题干:52—53
A.乙酰胆碱,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血管活性肠肽
E.阿托晶
52.可引起唾液大量分泌的是:
53.可引起唾液腺血管舒张的是:
题干:54—55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上皮细胞
E.G细胞
54.分泌内因子的是:
55.分泌促胃液素的是:
题干:56—59
A.渗透
B.主动转运
C.人胞作用
D.单纯扩散
E.易化扩散
56.水分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
57.氨基酸和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
58.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机制是:
59.胆盐在回肠的吸收机制是:
题干:60—61
A.葡萄糖
B.果糖
C.半乳糖
D.甘露糖
E.木糖
60.小肠吸收最快的单糖是:
61.小肠吸收最慢的单糖是:
[X型题]
62.消化道平滑肌的静息电位:
A.不是恒定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B.是恒定地维持在一定水平
C.能够自动地周期性去极化
D.不能够自动地周期性去极化
E.波动于一60一一50mV
63.与消化道平滑肌静息膜电位形成有关的是:
A.K+
B.Na+
C.C1-
D.Ca2+
E.生电性钠泵
64.与胃肠壁内在神经丛发生突触联系的外来神经纤维是:
A.迷走传出纤维
B.交感传出纤维
C.运动传出纤维
D.迷走传人纤维
E.交感传人纤维
65.促胃液素分布于消化道的:
A.胃窦
B.空肠
C.十二指肠
D.胰
E.回肠
66.可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有:
A.生长素
B.生长抑素
C.胰高血糖素
D.胰多肽
E.P物质
67.促胰液素主要分布于消化道的:
A.胃窦
B.空肠
C.胰
D.十二指肠
E.大肠
68.唾液中含有的酶是:
A.淀粉酶
B.凝乳酶
C.溶菌酶
D.寡糖酶
E.蛋白水解酶
69.唾液的生理作用有:
A.湿润与溶解食物,使食物易于吞咽,井引起味觉
B.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
C.冲淡、中和、消除进入口腔的有害物质
D.初步分解蛋白质
E.含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70.对唾液淀粉酶有激活作用的有:
A.H+
B.K+
C.C1-
D.HCO3-
E.硫氰酸盐
71.下列胃排空速度哪些正确:
A.流体食物较固体食物快
B.糖类的排空较蛋白质快
C.蛋白质的排空快于脂肪
D.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为10一12h
E.等渗液体比非等渗液体快
72.胃运动的形式主要为:
A.紧张性收缩
B.容受性舒张
C.蠕动
D.分节运动
E.摆动
73.影响胃运动的激素有:
A.促胃液素
B.胃动素
C.促胰液素
D.抑胃肽
E.胆囊收缩素
74.胃运动的功能是:
A.使食团与胃液充分混合B.促进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C.将食团研磨成食糜
D.连续不断地将食糜排入小肠
E.容受和贮存食物
75.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为:
A.胃窦内酸度增加
B.胃蛋白酶增加
C.十二指肠内的pH降到2.5以下
D.十二指肠内低渗溶液
E.脂肪进入十二指肠
76.胃酸的生理作用有:
A.激活胃蛋白酶原
B.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C.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D.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E.盐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等的分泌
77.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哪些是对的:
A.壁细胞分泌盐酸
B.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C.黏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D.幽门腺分泌黏液
E.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
78.促胃液素对胃的作用有:
A.刺激壁细胞分泌大量盐酸
B.促进胃腺黏液细胞分泌大量黏液
C.对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有轻度刺激作用
D.促进胃的运动
E.促进胃黏膜生长
79.胆汁中与脂肪消化有关的成分是:
A.胆盐
B.胆固醇
C.胆色素
D.磷脂酰胆碱
E.脂肪酸
80.胆汁的生理作用有:
A.胆盐、胆固醇、磷脂酰胆碱都可乳化脂肪
B.胆盐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C.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胆汁的消化酶可促进脂肪的消化
E.胆汁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81.刺激胃酸分泌的因素为:
A.促胃液素
B.乙酰胆碱
C.组胺
D.去甲肾上腺素
E.促胰液素
82.胃液的头期分泌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A.交感神经
B.迷走神经
C.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
D.促胃液素
E.迷走—迷走长反射
83.进食动作可引起:
A.唾液分泌
B.胃液、胰液和胆汁分泌
C.胃容受性舒张
D.胃肠运动增强
E.结肠运动增强
84.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在于:
A.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
B.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C.使食糜与肠壁黏膜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收
D.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E.使食糜较快地向下推进
85.刺激小肠运动的化学物质有:
A.促胃液素
B.P物质
C.5-羟色胺
D.胰高血糖素
E.脑啡肽
86.脂肪进入小肠可以引起:
A.肠胃反射,导致胃排空减慢
B.胃液分泌增加
C.十二指肠——结肠反射,结肠蠕动增强
D.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增加
E.小肠上部的黏膜分泌胆囊收缩素
87.胆汁分泌和排出的体液调节是:
A.胆盐
B.胆囊收缩素
C.促胰液素
D.促胃液素
E.胃动素
88.促胰液素:
A.是由小肠上部S细胞产生的B.在迷走神经兴奋时,分泌量增加
C.在HCl的刺激下,分泌量明显增加
D.主要是胰酶分泌增加
E.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
89.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的主要刺激物是:
A.盐酸
B.蛋白质分解产物
C.糖类
D.脂酸钠
E.脂肪
90.能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物质是:
A.盐酸
B.肠致活酶
C.胰蛋白酶
D.组织液
E.糜蛋白酶
91.胆囊的功能是:
A.减少胆汁中胆盐的含量
B.分泌碱性磷酸酶
C.使胆汁酸化
D.浓缩胆汁
E.分泌胆固醇
92.胆囊收缩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A.抑制HC03-分泌
B.引起胆囊收缩
C.引起胰岛素释放
D.促进胰酶分泌
E.引起Oddi括约肌松弛
9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胆囊对促胰酶素起反应
B.富含脂肪的食物刺激胆囊收缩
C.胆囊收缩时,胆道口括约肌舒张
D.阿托品抑制胆囊收缩
E.胆囊能分泌H+,故胆囊胆汁为酸性
94.大肠的主要运动形式有:
A.结肠袋
B.分节推进运动
C.集团运动
D.蠕动
E.摆动
95.大肠在消化吸收中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贮存食物残渣
B.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C.形成粪便
D.繁殖细菌
E.合成维生素
96.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机制是:
A.渗透
B.主动转运
C.人胞作用
D.单纯扩散
E.易化扩散
97.小肠吸收最快的单糖是:
A.葡萄糖
B.半乳糖
C.果糖
D.甘露糖
E.木糖
98.下列那些物质的吸收需钠泵参加:
A.葡萄糖
B.氨基酸
C.水
D.脂溶性维生素
E.钙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试题
[A型题]
1.关于皮质肾单位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主在分布于外皮质和中皮质
B.肾血流量的5℅一6℅进入皮质肾单位
C.人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的粗
D.髓襻甚短,只达外髓层
E.出球小动脉分出的毛细血管几乎全部分布于皮质部分的肾小管周围
2.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A.释放肾素
B.分泌醛固酮
C.释放抗利尿激素;
D.排泄Na+和C1-
E.浓缩和稀释尿液
3.机体的排泄途径不包括:
A.由呼吸器官排出
B.由大肠排出的食物残渣
C.由皮肤排出
D.由大肠排出的胆色素;
E.由肾脏排出
4.不属于生理排泄物的是:
A.CO2和水
B.消化道排出的食物残渣
C.汗液
D.食物残渣中的胆色素,无机盐
E.尿液
5.神经对肾血管的调节以哪项为主:
A.交感神经的缩血管功能
B.交感神经的舒血管功能
C.副交感神经的舒血管功能
D.神经递质的释放
E.副交感神经的缩血管功能
6.近球小体的功能是:
A.控制磷酸盐的排泄;
B.分泌一种蛋白水解酶
C.释放血管紧张素原;
D.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
E.对动脉血压升高发生反应
7.近髓肾单位;的特点中,错误的是:
A.分布于内皮质层
B.占肾单位总数的10%一15%
C.出入球动脉口径相近
D.出球动脉分支为网状小血管
和U形直小血管
E.髓襻短
8.肾脏的泌尿功能不包括:
A.排出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及进人体内的异物
B.调节细胞外液量及血浆的渗透压
C.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
D.排出过剩的电解质
E.产生与尿生成调节有关的肾素
9.肾素是由哪些细胞分泌的:
A.近球细胞
B.致密斑
C.间质细胞
D.皮质细胞
E.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10.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是指:
A.动脉血压在10.7—24.0kPa,肾血流量保持恒定
B.动脉血压在5,0—30.0kPa,肾血流量保持恒定
C.肾血流量不随动脉压改变而变动
D。肾髓质血流量不随动脉压的改变而变动
E。肾皮质血流量不随血压的改变而变动
11.肾血流量较大,成人肾血流总量为:
A.900~1
000m1/min
B.1
000~1
100mL/min
C.1
100~1
200
mL/min
D.1
200~1
300m1/min
E.1
300~l
400ml/min
12.动脉血压变动于10.7~24.0kPa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机制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神经和体液调节
E.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
13.用于测量肾血浆流量的物质是:
A.尿素
B.肌酐
C.葡萄糖
D.碘锐特
E.菊粉
14.某患者的尿中肌酸酐浓度为196
mg/ml,血浆肌酐浓度为1.4mg/ml,尿量为lml/min,其肌酐清除率为:
A.75ml/min
B.98ml/min
C.125ml/min
D.140ml/min
E.196ml/min
15.用下列哪种物质能准确地测出肾小球滤过率:
A.肌酐
B.菊粉
C.果糖
D.对氨基尿酸
E.酚红
16.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A.水的含量
B.Na+的含量
C.葡萄糖的含量
D.蛋白质的含量
E.尿素含量
17.肾滤过分数是指:
A.肾小球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B.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C.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乘积
D.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比值
E.肾小球滤过和肾血浆清除率的比值
18.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约为:
A.75ml/min
B.100m1/min
C.125ml/min
D.150m1/min
E.175m1/min
19.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一(血浆胶渗压+囊内压)
B.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渗压一囊内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一(血浆胶渗压一囊内压)
D.血浆胶渗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压)
E.血浆胶渗压一(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一囊内压)
20.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使血浆滤出的动力是:
A.全身动脉压
B.肾动脉压
C.人球动脉压
D.出球小动脉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21.促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因素是:
A.囊内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动脉血压从10.7kPa增大到24.0kpa
D.髓质高渗梯度下降
E.人球小动脉收缩
22.各段肾小管对Na+重吸收量最大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髓襻升段
D.髓襻降段
E.集合管
23.在肾脏病理情况下,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
A.血浆蛋白含量增多
B.肾小球滤过率增多
C.滤过膜上的唾液蛋白减少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E.肾小球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少
24.生成原尿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一囊内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一囊内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25.下列哪种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将增加,A.高血压、收缩压达170mmHg时
B.交感神经兴奋,入球小动脉收缩时
C.大量摄入含NaCI多的食物
D.严重营养不良
E.糖尿病血糖浓度为180mg/100ml时
26.下列哪种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减少:
A.动脉血压降至10.6kPa以下
B.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
C.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D.肾小囊内压力升高
E.血浆蛋白浓度明显降低
27.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物质是:
A.Na+、K+
B.氨基酸
C.血浆白蛋白
D.甘露醇
E.葡萄糖
28.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
A.近曲小管
B.髓襻升支
C.髓襻降支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29.肾糖阈的数值为;
A.1
800—2
000mg/L
B.1
600—1
800mg/l
C.1
400—1
600mg/L
D.1
200一1
400mg/L
E.
800—1
200mg/L
30.关于HCO3-的重吸收,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肾小球滤过的HCO3-80%一85%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B.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相关
C.HCO3-的重吸收与Na+的重吸收相关
D.肾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是恒量重吸收
E.HCO3-的重吸收是被动重吸收
31.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A.低渗性重吸收
B.等渗性重吸收
C.高渗性重吸收
D.Na+的重吸收是被动的E.重吸收80%的葡萄糖;
32.关于水的重吸收,下列哪些论述是错误的:
A.水的重吸收是被动的B.近曲小管重吸收水的数量最多
C.激素可调节远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D.激素可调节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E.激素可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3.葡萄糖重吸收与哪项密切相关;
A.K+的重吸收
B.Na+的重吸收
C.C1-的重吸收
D.HCO3-的重吸收
E.水的重吸收
34.葡萄糖转运极限量的数值为:
A.男性300mg/min,女性为375mg/ml
B.男性350mg/ml,女性为325mg/ml
C.男性325mg/ml,女性为350mg/ml
D.男性375mg/ml,女性为300mg/ml
E.男,女相同
35.关于H+的分泌,下列哪些描述是错误的:
A.全部肾小管都能分泌H+
B.近曲小管分泌H+的数量最少
C.H+的分泌是被动的D.H+的分泌同时伴有Na+的重吸收
E.H+分泌有利于HCO3-重吸收
36.在肾小管中不被重吸收或分泌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酚红
C.菊粉
D.对氨马尿酸
E.肌酐
37.下列有关肾滤过或重吸收的数值,哪项是正确的:
A.肾小球滤过率为250ml/min
B.滤过分数为25%
C.自身调节的血压范;围为60—80mmHg
D.滤过膜允许通过的物质分子量小于70
000
E.肾糖阈60—80mg/100m1
38.不能重吸收Na+的是:
A.近曲小管
B.集合管
C.远曲小管
D.髓襻升支细段
E.髓襻降支细段
39.关于近球小管对Na+重吸收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滤过量的65%一70%被重吸收
B.属于主动转运
C.位于管腔膜上的Na泵具有重要作用
D.细胞间隙中部分Na+会回漏到小管腔内
E.重吸收量与体内Na+含量无关
40.糖尿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渗透性利尿
C.水利尿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41.氨基酸重吸收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髓襻升支
D。髓襻降支
E.集合管
42.原尿中哪种物质可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
A.Na+
B.H20
C.H+
D.葡萄糖
E.尿酸
43.关于水的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总吸收率约为99%
B.重吸收减少1%,尿量将增加l%
C.近球小管对水的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D.水的重吸收都是被动的E.远曲小管及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受抗利尿激素调控
44.肾脏排H+主要机制是:
A.H+与C1—结合形成HCl
B,通过磷酸酐酶的作用,H+与重碳酸盐结合C.H+与肾小管液中的NH3结合形成NH4十
D.H+与醋酸盐结合E.H+以硫酸的形式被分泌出来
45.关于K+的分泌,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A.分泌的部位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B.分泌的形式是Na+-
K+交换
C.Na+-
K+交换和Na+
—H
+交换是互相竞争的D.酸中毒时往往出现低血钾
E.高钾饮食时尿中可排出大量K+
46.终尿中的K+主要由以下哪一项来进行分泌:
A.肾小球
B.近曲小管
C.髓襻降支
D.髓襻升支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47.正常人撮取K+多,由肾脏排出也增多,其主要原因是:
A.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K+增多
B.近曲小管重吸收K+减少
C.髓襻重吸收K+减少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48.临床上用来检查肾小管排泄功能的物质是:
A.肌酐
B.碘锐特
C.青霉素
D.酚红
E.对氨基马尿酸
49.肾脏各郜组织液的渗透压最高的是:
A.肾皮质部
B.肾外髓部
C.肾内髓部
D.肾乳头部
E.肾髓质部
50.肾外髓部的高渗梯度主要由于:
A.髓襻降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B.髓襻降支粗段被动重吸收NaCI
C.髓襻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I
D.髓襻升支粗段被动重吸收NaCl
E.髓襻升支细段主动重吸收NaCl
51.直小血管的作用是:
A.消除肾髓质的高渗状态
B.相当于逆流倍增过程
C.维持肾小管的血液供应
D.带走肾髓质中的溶液
E.维持肾髓质的高渗环境
52.关于尿液的浓缩与稀释,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形成髓质高渗梯度的主要环节是髓襻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转运和尿素循环
B.渗透梯度的维持有赖于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C.小管液从皮质集合管向乳头方向流动时,由于管外渗透压升高,水分被重吸收而缩
D.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可以调节,从而可控制尿的浓缩与稀释
E.当集合管通透性增加时,尿液稀释,透性降低时,尿液浓缩
53.构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溶质是:
A.磷酸盐和NaCl
B.KCl和尿素
C.尿素和碳酸氢盐
D.NaCI和KCl
E.NaCl和尿素
54.肾小管各段中哪段对Na+的重吸收是扩散方式:
A.近曲小管
B.髓襻升支细段
C.髓襻升支粗段
D.髓襻降支细段
E.髓襻降支粗段
55.下列哪部分肾单位对尿素的通透性最大:
A.髓襻降支
B.髓襻升支
C.远曲小管
D.外髓集合管
E.内髓集合管
56.小管液从近端小管流向髓襻顶点,管腔液Na浓度: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取决于ADH
E.取决于醛固酮的多少
57.毁损视上核,尿量和尿浓缩将出现哪种变化:
A.尿量增加,尿高度稀释
B.尿量增加,尿浓缩
C.尿量减少,尿高度稀释
D.尿量减少,尿浓缩
E.尿量减少,等渗尿
58.下列哪种情况下不能引起尿浓缩能力降低:
A.肾髓质纤维化
B.营养不良病人蛋白质摄取减少
C.同直小血管血流加速
D.服用速尿等利尿药
E.高蛋白饮食
59.下列哪种情况下尿量不见增加:
A.尿崩症
B.糖尿病
C.交感神经兴奋
D.肾动脉血压升高
E.输入甘露醇
60.剧烈运动时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多
E.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
61.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C.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D.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62.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D.囊内压降低
E.醛固酮分泌减少
63.下述哪种情况下尿量改变与
ADH无关:
A.大量饮水
B.血糖浓度升高
C.循环血量增加
D.严重呕吐腹泻
E.大量出汗
64.抗利尿素的作用机制是:
A.增加近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B.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D.减少尿量
E.增加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65.引起抗利尿素分泌增多的因素不包括: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机体失水过多
C.循环血量减少
D.循环血量增加
E.血压降低时
66.醛固酮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可促进:
A.Na+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B.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
C.K+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D.Na+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
E.K+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
67.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A.保钾排钠
B.保钠排钾
C.保钾保钠
D.排氢保钠
E.排氢保钾
68.醛固酮分泌的部位是:
A.肾上腺皮质的束状带
B.肾上腺皮质的网状带
C.肾上腺皮质的球状带
D.肾上腺的嗜铬细胞
E.肾上腺体质
69。下列哪种情况下醛固酮的分泌不增加:
A.致密斑兴奋
B.近球细胞分泌肾素增加
C.血管紧张素增加
D.血Na+浓度升高
E.血容量减少
70.不影响肾素分泌的因素是:
A.动脉血压降低
B.循环血量减少
C.肾内小动脉的压力下降
D.肾血流量减少
E.到达致密斑的Na量增加
71.调控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下列哪个因子最不重要
A.肾素
B.血管紧张素Ⅱ
C.血[Na+]
D.血[K+]
E.ACTH
72.下列结构中,哪种细胞可感受肾小管液中Na+的变化:
A.近球细胞
B.间质细胞
C.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D.致密斑
E.远曲小管上皮细胞
73.用狗或家兔做“影响尿生成因素”实验,下列结果中错误的是:
A.静脉注射1:10
000去甲肾上腺素0.5ml,尿量增加
B.放血直至血压下降,尿量减少
C.与放血量相等的生理盐水经静脉注入体内,尿量增加
D.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U,尿量减少
E.用家兔做实验,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尿量显著增多
74.营养不良的老年人尿量增多的可能原;因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肾小球滤过量增多
C.尿素生成减少
D.肾髓质直小血管血流加速
E.醛固酮分泌减少
75.“尿生成影响因素”实验中,给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
10ml,尿量将增多其原因是:
A.肾小管溶液中溶质浓度增高
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C.ADH分泌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高
E.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
76.阴部神经兴奋时:
A.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B.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尿道外括约肌松弛
E.逼尿肌收缩
77.盆神经受损时,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是:
A.尿失禁
B.尿频
C.尿潴留
D.多尿
E.少尿
78.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大脑皮质
B.下丘脑
C.骶髓
D.延髓
E.中脑
79.当膀胱有炎症或膀胱受到机械性刺激时产生的排尿异常称作:
A.尿频
B.遗尿
C.尿潴留
D.尿失禁
E.多尿
[X型题]
80.皮质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有:
A.肾小球体积较大
B.含肾素颗粒较多
C.入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的口径小
D.髓襻很短
E.出球小动脉的血管可形成直小血管
81.肾脏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是:
A.促红细胞生成素
B.醛固酮
C.肾素
D.儿茶酚胺
E.肌酐
82.构成肾小体的结构为:
A.肾小管
B.肾小囊
C.出、入球小动脉
D.肾小球
E.集合管
83.球旁器包括:
A.球旁细胞
B.肾小球外系膜间质细胞
C.致密斑细胞
D.入球动脉平滑肌细胞
E.出球动脉平滑肌细胞
84.肾脏血流量的特点是:
A.血液供应丰富
B.经过两次毛细血管分支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高
D.髓质血流量多而皮质少
E.皮质血流量多而髓质血流量少
85.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A.比出球小动脉低
B.当入球小动脉收缩时降低
C.当动脉血压从正常值降10%时,也随之下降10%
D.比机体内其他大多数毛细血管血压高
E.比入球小动脉高
86.关于肾单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B.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组成C.肾单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两种
D.皮质肾单位数目多于近髓肾单位
E.分泌肾素的功能主要是皮质肾单位
87.引起肾血流量减少的体液因素有: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血管紧张素
D.升压素
E.前列腺素
88.肾小球滤过膜的特点是:
A.分子量超过80
000的物质不能透过
B.分子量超过50
000的物质不能通过
C.带正电荷的物质容易通过
D.带负电荷的物质容易通过
E.基膜是机械屏障的主要部分
89.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包括:
A.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B.基膜层
C.肾小囊脏层
D.肾小囊壁层;
E.肾小嚷腔
90.葡萄糖在何段肾小管不能被重吸收:
A.集合管
B.髓襻段
C.远曲小+管
D.近曲小管
E.髓襻细段
91.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
A.滤过膜的通透性
B.滤过膜的面积
C.有效滤过压
D.肾血流量
E.血浆晶体渗透压
92.对于滤过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许多窗孔,可允许血浆蛋白滤过
B.基膜层的网孔可允许水和部分溶质滤过
C.肾小囊内皮细胞足突之间存在裂孔
D.滤过膜中起主要滤过屏障的是毛细血管内皮质
E.滤过膜各层均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物质
93.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A.吸收的水和溶质数量最大
B.将小管液中的Na+大部分吸收
C.是吸收葡萄糖的惟一部位
D.无泌H+的功能
E.重吸收大部分HCO3-
94.关于C1—的重吸收正确的是:
A.在近球小管CI-的重吸收是被动的B.在髓襻升支粗段,Na+、Cl—、K+由同一载体协同转运
C.Na+、C1-、K+的转运比例为Na+
:2C1-
:K+
D.髓襻升支粗段对Cl—的重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E.在近球小管Cl—的重吸收优先于HCO3-的重吸收
95.关于NH3的分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段肾小管均可分泌NH3
B.NH3主要由谷氨酰胺氨产生
C.H+分泌增加可促进NH3的分泌
D.NH3的分泌有利于NaHC03-重吸收
E.分泌的NH3以原形从尿中排出体外
96.尿素重吸收的特点是:
A.进行主动重吸收
B.重吸收量与终尿量相关
C.仅在集合管被重吸收
D.是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原因之一
E.在外髓部也可被重吸收
97.肾脏靠逆流倍增机制来浓缩尿的能力取决于:
A.髓襻的长度
B.肾髓质部血流速度
C.髓襻中小管液的流速
D.近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E.髓襻管径的大小
98.直小血管的特点是:
A.流速慢,有维持髓质高渗梯度的作用
B.构成逆流系统,NaCl和尿素在其升、降支之间交换
C.升支可将肾间质的水分带走
D.在走行上与髓襻平行
E.由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形成99.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取决于:
A.肾小球滤过率
B.肾髓质渗透梯度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E.醛固酮的分泌
100.构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溶质是:
A.NaCl
B.KCl
C.尿素
D.碳酸氢盐
E.MgCl2
101.下列因素哪些可使尿的浓缩功能下降:
A.肾髓质血流量增多
B.髓襻重吸收NaCI能力下降
C.集合管功能损害
D.营养不良
E.慢性肾盂肾炎
10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
A.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B.大剂量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C.增强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D.减少肾髓质的血流量
E.提高远曲小管对Na+的重吸收
103.引起抗利尿素分泌的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B.循环血量减少
C.血压升高
D.疼痛刺激时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104.醛固酮:
A.使肾小管吸收钾增多
B.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C.使血容量减少
D.使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多
E.受肾素调节
105.醛固酮:
A.当循环血量减少时分泌增多
B.能提高动脉血压
C.分泌导致尿量减少
D.是多肽类
E.是类固醇类
106.有关集合管的描述,哪些是错误的:
A.ADH可使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
B.醛固酮可增加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C.髓质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很高
D.集合管重吸收Na+致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
E.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
107.引起肾素分泌的因素是:
A.血压下降
B.肾交感神经兴奋
C.肾小管液中Na+量减少
D.血管紧张素Ⅱ
E.肾上腺素
108.腹下神经兴奋时:
A.膀胱逼尿肌松弛
B.膀胱逼尿肌收缩
C.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D.尿道内括肌松弛
E.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109.盆神经兴奋时:
A.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B.膀胱逼尿肌收缩
C.尿道内括约收缩
D.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E.尿道外括约肌松弛
110.关于排尿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感受器位于膀胱壁上的牵张感受器
B.初级中枢位于骶段脊髓
C.排尿反射中存在负反馈
D.排尿反射受意识控制
E.脊髓高位截瘫的病人,排尿反射仍可进行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A型题]
1.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脂肪酸
D.磷酸肌酸
E.葡萄糖
2.一般情况下,糖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
A.40%一50%
B.50%一60%
C.60%一70%
D.70%以上
E.80%以上
3.长期处于病理饥饿状态下的病人,呼吸商趋向于:
A.0.70
B.0.80
C.0.82
D.0.85
E.1.00
4.正常人能量代谢率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是最低的:
A.完全静息时
B.熟睡时
C.外界温度为20℃时
D.室温为18—25℃时
E.进食12小时后
5.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非蛋白呼吸商
D.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E.一定时间内的CO2产生量
6.糖的氧热价是:
A.4.0kcal/l(16.8kJ/L)
B.4.3kcal/L(18.0kJ/L)
C.4.7kcal/L(19.1kJ/L)
D.5.0kcal/L(21.0kJ/L)
E.5.6kcal/L(23.5kJ/L)
7.下列哪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强:
A.脂肪
B.糖
C.蛋白质
D.维生素
E.无机盐
8.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寒冷
B.高温
C.肌肉运动
D.精神活动
E.进食
9.机体进行各种功能活动,最终不转化为热能的是:
A.血液流动
B.胃液分泌
C.神经传导
D.激素分泌
E.骨骼肌对外做功
10.基础代谢率的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比较,正常变动范围是:
A.土5%
B.士5%一土10%
C.土10%一土15%
D.土20%
E.土20%一土30%
11.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升高最为明显: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白血病
D.艾迪生病
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2.基础体温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变动,可能和下列哪种激素有关: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孕激素
D.雌激素
E.甲状腺激素
13.正常人的腋窝温、口腔温和直肠温按由高到低排列的秩序为:
A.口腔、直肠、腋窝
B.口腔、腋窝、直肠
C.腋窝、口腔、直肠
D.直肠、口腔、腋窝
E.直肠、腋窝、口腔
14.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脑
E.小肠
15.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法来增加热量:
A.温度刺激性肌紧张
B.寒战性产热
C.非寒战性产热
D.肝脏代谢亢进
E.全部内脏代谢增强
16.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
A.辐射散热
B.传导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辐射和对流散热
[B型题]
题干:17~19
A.0.71
B.
0.80
C.
0.82
D.
0.95
E.
1.00
17.糖的呼吸商为:
18.蛋白质的呼吸商为:
19.一般混合食物的呼吸商为:
题干:20—21
A.
糖
B.脂肪
C.蛋白质
D.ATP
E.磷酸肌酸
20.我国人口膳食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21.体内绝大多数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都直接来源于:
题干:22~23
A.35~36℃
B.36.6~37.6℃
C.36.2~37.2℃
D.36.9~37.9℃
E.37.1~37.4℃
22.正常成人口腔温度的范围是:
23.正常成人直肠温度的范围是:
题干:24—26
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下丘脑后部
C.大脑皮质运动区
D.中脑
E.脑干网状结构
24.中枢性温度感受神经元数量最多的部位是:
25.精神性发汗中枢可能位于:
26.寒战中枢位于:
[X型题]
27.用间接测热法测定能量代谢率,必须直接测出:
A.总耗氧量
B.尿氮量
C.总CO2产量
D.体内氧化的蛋白质量
E.体内消耗的葡萄糖量
28.能量代谢是指能量的:
A.释放
B.转移
C.利用
D.产生
E.储存
29.下列关于呼吸商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机体摄人氧的量与呼出的二氧化碳的比值
B
.计算呼吸商时,氧和二氧化碳量的单位用mol或L均可
C.脂肪的呼吸商为0.71
D.蛋白质的呼吸商为0.80
E.糖的呼吸商为1.00
30.下列因素中影响基础代谢率的是:
A.年龄
B.性别
C.体温
D.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
E.体重
31.测定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A.清晨进餐之前
B.室温在18—25℃范围内
C.静卧半小时以上
D.清醒状态
E.尽量避免精神紧张
32.下列因素中哪些能影响皮肤温度,A.发汗
B.环境温度
C.皮肤血流量
D.精神紧张
E.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
33.汗液与血浆的区别是:
A.NaCl浓度低于血浆
B.葡萄糖含量为零
C.乳酸含量高于血浆
D.尿素氮高于血浆
E.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
34.辐射散热与下列哪几种因素直接有关:
A.风速
B.皮肤与环境的温差
C.皮下脂肪
D.体表面积
E.湿度
35.下丘脑温度低于37℃时:
A.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
B.出现寒战前肌紧张以至寒战
C.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
D.汗腺分泌停止
E.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
36.当血液温度升高到体温调定点水平以上时,机体将出现:
A.皮肤血管扩张
B.皮肤血流量增加
C.汗腺分泌增多
D.肺通气量增加
E.皮肤血管收缩
37.中枢温度感受神经元存在于;
A.脊髓
B.脑干网状结构
C.下丘脑
D.大脑皮质
E.小脑
38.生理性体温调节包括:
A.发汗
B.增减皮肤血流量
C.肌肉寒战
D.严寒时蜷曲身体
E.寒冷时加衣
39.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维持体热平衡的途径有:
A.寒战
B.提高代谢率
C.皮肤血管扩张
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E.发汗
第十章
内分泌
[A型题]
1.下列激素中哪种不是由肾脏产生的:
A.肾素
B.1,25—二羟胆钙化醇
C.雌性激素
D.促红细胞生长素
E.前列腺素
2.甾体类激素是:
A.胰岛素
B.甲状腺素
C.生长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
E.胃肠激素
3.下列哪种激素属非含氮激素:
A.肾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黄体生成素
E.氢化可的松
4.下列哪种物质属于第一信使:
A.Ca2+
B.c-AMP
C.c-GMP
D.5'AMP
E.肾上腺素
5.下列哪种物质属于第二信使:
A.ATP
B.ADP
C.c-AMP
D.5'AMP
E.AMP
6.关于内分泌系统最佳的描述是:
A.区别于外分泌腺的系统
B.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的腺体
C.分泌物通过体液传递信息的系统
D.包括内分泌腺与分散存在于机体各处的内分泌细胞的一个大系统
E.全身的内分泌细胞群及其分泌的激素的总称
7.c-AMP作为第二信使,它的作用是先激活:
A.腺苷酸环化酶
B.磷酸二酯酶
C.蛋白激酶
D.DNA酶
E.磷酸化酶
8.肽类激素合成的部位一般是在:
A.细胞核膜
B.核糖体
C.细胞膜
D.高尔基体的颗粒
E.溶酶体
9.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是:
A.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B.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使
C.c-AMP与c-GMP
D.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
E.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
10.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最重要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生长素
C.盐皮质激素
D.肾上腺素
E.甲状腺激素
11.旁分泌指的是:
A.细胞在紧密连接处的直接接触
B.通过细胞外细丝的传递
C.在突触连接局部释放化学物质
D.化学物质释放,并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至靶细胞
E.化学物质释放人血,作用于远距离靶组织中的特异受体
12.下列哪种激素属类固醇激素:
A.促甲状腺素
B.甲状旁腺激素
C.卵泡刺激素
D.氢化可的松
E.生长素介质
13.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对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作用要几小时后才出现,这是因为:
A.甲状腺激素进人垂体细胞十分缓慢
B.甲状腺激素须从结合型转变为游离型
C.T3必须先转变为T4
D.需要通过合成抑制性蛋白的阶段
E.T4必须先转为T3
14.促进女性青春期乳腺发育的主要激素是:
A.生长素
B.催乳素
C.雌激素
D.孕激素
E.甲状腺素
15.下面哪种激素与乳腺的发育,分泌和排出乳汁无关:
A.雌激素
B.孕激素
C.催乳素
D.催产素
E.前列腺素
16.血液中生物活性最强的甲状腺激素是:
A.一碘甲腺原氨酸
B.二碘甲腺原氨酸
C.三碘甲腺原氨酸
D.四碘甲腺原氯酸
E.逆一三碘甲腺原氨酸
17.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主要是:
A.一碘甲腺原氨酸
B.二碘甲腺原氨酸
C.三碘甲腺原氨酸
D.四碘甲腺原氨酸
E.逆一三碘甲腺原氨酸
18.甲状腺激素能够降低:
A.糖酵解
B.糖原异生
C.胰岛素分泌
D.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
E.血浆胆固醇水乎
19.硫氧嘧啶类药物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由于:
A.抑制T3、T4的释放
B.抑制碘的摄取.
C.抑制过氧化物酶系的活性,使T3、T4合成减少
D.使T3、T4的破坏增多
E.阻止T3,T4进入细胞
20.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发病原因是:
A.由于促甲状腺素分泌过少
B.甲状腺合成的甲状腺激素过多
C.食物中缺少钙和蛋白质
D.食物中缺少酪氨酸
E.食物中缺少碘
21.甲状腺功能亢进不会出现:
A.基础代谢率增加
B.怕热
C.体重增加
D.心输出量增加
E.都不会出现
22.血浆中降钙素的主要来源是:
A.消化道黏膜细胞
B.胎盘
C.甲状腺C细胞
D.胰岛D细胞
E.甲状旁腺细胞
23.下列哪种维生素的激活形式可作为一种能显著影响钙的吸收与代谢的激素:
A.维生素A
B.维生素B复合体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24.下列哪种激素调节血钙浓度最快:
A.甲状旁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降钙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E.胰岛素
25.切除肾上腺引起动物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醛固酮
D.糖皮质激素
E.醛固酮和糖皮质激素
26.下列情况使实验动物ACTH分泌增加:
A.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
B.血中CRH浓度降低
C.肾上腺切除
D.光照
E.血中酮固醇浓度减少
27.下列哪种激素与水、钠代谢无关:
A.氢化可的松
B.醛固酮
C.雌激素
D.胰高血糖素
E.抗利尿激素
28.糖皮质激素对中性粒细胞
(N),淋巴细胞(L)和嗜酸性粒细胞
(E)数量的影响是:
A.N增加,L增加,E增加
B.N增加,L减少,E减少
C.N增加,L增加,E减少;
D.N减少,L增加,E增加
E.N减少,L减少,E减少
29.糖皮质激素对代谢的作用是:
A.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合成B.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分解
C.抑制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蛋白质分解
D.抑制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分解
E.抑制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蛋白质分解
30.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是:
A.抑制蛋白质分解
B.使血糖浓度降低
C.使肾脏排水能力降低
D.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E.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31.肾上腺皮质和髓质之间的关系是:
A.糖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B.糖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的释放
C.肾上腺素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合成D.肾上腺素抑制糖皮质激素的释放
E.肾上腺素抑制糖皮质激素的合成32,糖皮质激素能影响儿茶酚胺在肾上腺髓质内的代谢,其机制在于:
A.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变为肾上腺素
B.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变为肾上腺素
C.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的合成D.促进肾上腺素转变为酪胺
E.在皮质醇过多的情况下,反馈性抑制肾上腺素的释放
33.关于ACTH分泌的调节,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受下丘脑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调节
B.受肾上腺分泌糖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C.受醛固酮的反馈调节
D.清醒期间,ACTH的分泌增多
E.睡眠期间,ACTH的分泌减少
34.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艾迪生病)常伴有:
A.血浆Na+浓度升高
B.血浆K+浓度降低
C.血容量减少
D.血容量增加
E.血浆Na+浓度升高和K+浓度降低
35.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肾近曲小管保钠排钾
B.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
C.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钾排钠
D.增加肾近曲小管保钾排钠
E.增加肾髓质保钠排钾
36.给狗以药理剂量的醛固酮,血压,体重与血浆钾水平将发生哪种反应?
血压
体重
血浆钾
A.升高
减轻
升高
B.升高
增加
降低
C.升高
减轻
降低
D.降低
增加
降低
E.降低
减轻
升高
37.下列因素中哪一项不影响醛酮的分泌:
A.血Na+浓度降低
B.血K+浓度升高
C.血Na+浓度升高
D.血K+浓度降低
E.血Cl-浓度升高
38.所谓激素的“允许作用”是指:
A。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能够启动
B.使靶细胞内遗传物质能诱导新的蛋白合成,C.使别的激素内遗传物质能诱导新的蛋白合成D.使别的激素能够在靶细胞上产生作用
E.促进别的激素的合成39.下列哪种激素是蛋白质合成与贮存所不可缺少的:
A.胰高血糖素
B.胰多肽
C.胰岛素
D.生长抑素
E.氢化可的松
40.下列关于人的凡类胰岛细胞所分泌的激素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A细胞分泌胰多肽
B.B细胞分泌胰岛素
C
D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n
PP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E.D细胞也分泌胰多肽
41.下列关于胰岛激素的相互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B.胰高血糖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C.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胰高血糖素促进生长抑素的分泌;
E.生长抑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42.关于胰岛素的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促进葡萄糖转变成脂肪酸
B.促进糖的贮存和利用,使血糖降低
C.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和利用
D.是维持正常代谢和生长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激素之一
E.缺乏时血糖升高,尿中有糖,称为糖尿病
43.关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血糖浓度是重要的因素,血糖降低时分泌增加
B.进食时肠道抑胃肽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
C.胰高血糖素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胰岛素分泌
D.迷走神经兴奋时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减少
E.胰生长抑素在胰岛局部发挥作用,抑制胰岛素分泌
44.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血中游离脂肪酸
B.血糖浓度
C.自主性神经
D.胃肠道激素
E.肾上腺素
45.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是:
A.促进糖原分解,抑制糖异生
B.促进脂肪分解,使酮体生成增多
C.促进胆汁和胃液分泌
D.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降钙素分泌
E.提高心肌兴奋性
46.关于胰高血糖素作用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升高
B.促进脂肪分解
C.对心肌有正性变力作用
D.促进生长素,胰岛素,降钙素和胰生长抑素分泌
E.抑制胃液和胆汁分泌
47.黑色细胞刺激素是从下列哪一种腺体分泌的:
A.肾上腺皮质
B.腺垂体
C.松果体
D.下丘脑
E.甲状腺
48.“神经激素”就是:
A.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B.具有酶功能的神经递质
C.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D.具有神经功能的激素
E.神经调节分泌的激素
49.机体保钠的主要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
B.生长素
C.氢化可的松
D.雌激素
E.醛固酮
50.下列激素或因子中,可由中枢神经以外的组织产生的是:
A.催乳素释放因子
B.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C.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
D.生长素释放因子
E.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51.下述激素中哪一种不是腺垂体分泌的;
A.生长素
B.催产素
C.黄体生成素
D.促卵泡刺激激素
E.催乳素
52.切断授乳动物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催乳素的分泌将:
A.停止
B.减少
C.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E.先减少后增加
53.生长素介质的作用是:
A.抑制生长素分泌;
B.刺激生长素分
C.抑制软骨生长
D.促进软骨生长
E.促进肝细胞分化;
54.催产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A.刺激输卵管收缩,促进卵子运行
B.刺激催乳素分泌,促进乳汁分泌
C.刺激乳腺肌上皮细胞收缩,使乳汁排出
D.促进非孕子宫收缩
E.分娩时使子宫剧烈收缩,娩出胎儿
55,完全由下丘脑控制分泌的激素是: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促性腺激素
D.促黑素细胞激素
E。催乳素释放因子
56.下列哪项不属于生长素的作用:
A.加速脂肪分解;
B.加速蛋白质合成C.促进脑的发育
D.促进软骨的生长发育
E.增加钙、磷的摄取与利用
57,成年人生长激素过多将导致:
A.毒性腺瘤
B.单纯性甲状腺肿
C.黏液水肿
D.肢端肥大症
E.巨人症
58.分娩前没有乳汁分泌,是因为:
A.血中催乳素浓度过低
B.乳腺细胞上催乳素受体发育不足
C.缺乏催产素的刺激
D.血中雌激素的浓度过高
E.血中雌激素浓度过低
59.升压素主要产生在:
A.神经垂体
B.致密斑
C.近球细胞
D.正中隆起
E.视上核
60.下列激素中哪种不是含氮激素:
A.生长激素
B.生长抑素
C.促卵泡刺激激素
D.雄激素
E.催乳素
61.加压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A.使血管收缩,维持血压
B.减低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增加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D.促进肾对钠的重吸收
E.促进肾的排钾保钠的作用
62.室旁核主要分泌下列哪种激素:
A.抗利尿激素
B.催产素
C.生长激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E.卵泡刺激素
63.神经垂体激素是:
A.催乳素与生长素
B.催产素与催乳素
C.加压素与催产素
D.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
E.催乳素与加压素
64.一个神经元兴奋性最高的部位是:
A.轴突末梢
B.神经细胞体
C.轴突始段
D.突触后膜
E.郎飞结
[B型题]
题干:65—69
A.以激素调节为主
B.以神经调节为主
C.以代谢物反馈调节为主
D.受靶腺激素与下丘脑调节肽双重调控
E.以自身调节为主
65.胰岛素分泌:
66.催产素分泌:
67.雌激素分泌:
68.促甲状腺素分泌:
69.糖皮质激素分泌:
题干:70—72
A.雌激素的作用
B.雌激素与生长素的作用
C.雌激素,孕激素与催产素的作用
D.孕激素与生长素的作用
E.催产素与催乳素的作用
70.青春期乳腺发育主要是由于:
71.妊娠期乳腺发育主要是由于:
72.分娩后乳腺泌乳主要是由于:
题干:73—75
A.Tl
B.T2
C.T3
D.rT3
E.T4
?3.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的激素是:
74.甲状腺素中数量最多的是:
75.甲状腺激素中生物活性最强的是:
题干:76—99
A.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B.幼年时甲状腺功能不足
C.食物中缺碘
D.食物中缺蛋白质
E.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
76.呆小症的病因是由于:
77.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是由于:
78.向心性肥胖的病因是由于:
79.侏儒症的病因是由于:
题干:80—82
A.胰高血糖素
B.促胰液素
C.生长素
D.胰岛素
E.生长抑素
80.胰岛A细胞产生:
81.胰岛B细胞产生:
82.胰岛D细胞产生:
题干:83—85
A.生长激素
B.生长抑素
C.生长素介质
D.1,25—(OH)2—D3
E.降钙素
83.肝脏产生:
84.主要由下丘脑产生,其他部位也可产生:
85.腺垂体产生
[X型题]
86.下列哪些器官或组织具有内分泌功能:
A.下丘脑
B,肾脏
C.胃肠道
D.心脏
E.肝脏
87.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是:
A.启动DNA转录
B.促进mRNA形成C.诱导新蛋白质生成D.也可直接作用于细胞膜
E.也可抑制DNA的转录
88.激素传递的方式是:
A.经血液运送
B.经组织液中扩散
C.经神经轴浆运送到特定部位释放
D.经腺体导管分泌
E.直接作用于自身
89.影响代谢的激素有:
A.1,25—(OH)2—D3
B.甲状旁腺激素
C.降钙素
D.肾上腺素
E.甲状腺激素
90.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是:
A.动员骨钙入血
B.抑制肾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降低血磷
C.促进肾小管对Ca2+的重吸收,使尿钙减少
D.抑制1,25—(OH)2—D3的生成E.激活l,25—(OH)2—D3的生成91.降钙素的作用是:
A.使血钙降低
B.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
C.使尿钙排泄增多
D.增强成骨过程
E.使血磷升高
92.维生素D3对钙代谢的作用是:
A.动员骨钙人血
B.促进骨盐沉积
C.促进小肠吸收钙
D.抑制小肠吸收磷
E,增强甲状旁腺激素对骨的作用
93.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有:
A.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性
B.促进蛋白质分解
C.使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减少
D.具有抗胰岛素作用,可使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
E.维持正常血压
94.下列哪些情况可使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A.肾素-血管紧张素活动增强
B.应激时ACTH的分泌增多
C.血钾增高
D.血钠增高
E.血钾减少
95.醛固酮对水、盐代谢的影响是:
A.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Na+排出减少
B.使汗液中Na+排出量不变
C.使唾液中Na+排出量减少
D.使胃液中Na+出量增多
E.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出K+
96.引起血糖升高的激素有:
A.糖皮质激素
B.肾上腺素
C.胰高血糖素
D.盐皮质激素
E.胰岛素
97.糖皮质激素与胰岛素的作用相比较:
A.对血糖的影响两者相反
B.对糖异生的影响两者相同
C.对组织利用血糖的作用两者相反
D.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两者相同
E.对脂肪的影响两者相同
98.与调节水、钠代谢有关的激素是:
A.雌激素
B.醛固酮
C.氢化可的松
D.抗利尿激素
E.胰高血糖素
99.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有:
A.醛固酮
B.脱氢异雄酮
C.皮质醇
D.雌二醇
E.肾上腺素
100.胰岛素的作用是:
A.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
B.减少脂肪合成,促进脂肪分解
C.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的主动转运过程
D.促进肝糖原分解
E.促进蛋白质分解
101.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的机制是:
A.抑制胰岛素分泌
B.促进糖原分解
C.抑制组织利用糖
D.促进糖异生
E.促进脂肪分解
102.下列哪一种腺体不产生长抑素:
A.下丘脑
B.神经垂体
C.胃窦
D.胰岛
E.肾上腺皮质
103.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的因子有: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C.生长抑素
D.促性腺素释放激素
E.生长素释放激素
104.将动物垂体移植至体内其他部位将导致:
A.ACTH分泌减少
B.FSH和LH分泌减少
C.促甲状腺素分泌减少
D.催乳素分泌减少
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105.下丘脑释放的激素有:
A.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B.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抑制激素
C.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
D.促性腺素释放因子
E.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106.下列激素中哪些由下丘脑产生:
A.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B.加压素
C.生长抑素
D.催产素
E.催乳素
107.催产素的生理功能:
A.促进乳腺排乳
B.在孕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能加强子宫的收缩
C.妊娠子宫对它较敏感,可引起子宫收缩
D.降低血压
E.使乳腺导管肌上皮细胞收缩,促进乳汁排出
108.调节下丘脑促垂体细胞活动的单胺物质主要有:
A.多巴胺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组胺
E.肾上腺素
109.下列哪些激素可引起负反馈:
A.催乳素
B.抑制素
C.生长素
D.皮质醇
E.甲状腺激素
110.生长素:
A.幼年时缺乏将患侏儒症
B.幼年时过多将患巨人症
C.成年后过多将患肢端肥大症
D.幼年时缺乏将患克汀病
E.过多产生“垂体性糖尿病”
111.关于抗利尿激素(ADH)的正确描述是:
A.ADH经垂体—门脉由下丘脑运至神经垂体;
B.ADH增加肾脏远曲小管及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血浆渗透压下降是刺激ADH分泌的主要因素
D.血容量减少也可使ADH分泌增多
E.ADH由下丘脑分泌
112.下列哪些激素没有靶腺:
A.黑色细胞刺激素
B.催乳素
C.生长素
D,促性腺激素
E.促甲状腺激素
113.腺垂体激素的释放受下丘脑促进和抑制双重控制的有:
A.催乳素
B.促甲状腺素
C.生长素
D.ACTH
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第十一章
生
殖
[A型题]
1.关于雄激素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刺激雄性附性器官发育并维持成熟状态
B.刺激男性副性征出现
C.促进肌肉与骨骼生长,使男子身高在青春期冲刺式生长
D.分泌过盛可使男子身高超出常人
E.维持正常的性欲
2.雄激素结合蛋白的生成部位是:
A.生精细胞
B.支持细胞
C.间质细胞
D.睾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E.基底细胞
3.睾酮的本质是:
A.类固醇激素
B.固醇类激素
C.肽类激素
D.蛋白质类激素
E.胺类激素
4.关于睾丸功能调节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FSH对生精过程有刺激作用
B.LH刺激间质细胞分泌睾酮
C.FSH对生精有始动作用
D.睾酮与雄激素结合球蛋白结合,促进精母细胞减数分裂
E.睾酮对腺垂体FSH的分泌起负反馈作用
5.去睾丸后血中FSH的浓度增加是由于:
A.睾酮对腺垂体分泌FSH有负反馈作用
B.甲基睾酮对FSH分泌有负反馈作用
C.孕烯醇酮对FSH分泌有负反馈作用
D.抑制素对FSH分泌有负反馈作用
E.雄激素结合球蛋白的负反馈作用
6.关于雌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使输卵管平滑肌活动增强
B.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
C.促进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D.子宫内膜增生变厚,腺体分泌
E.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产生乳晕
7.关于孕激素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刺激子宫内膜呈增生期变化
B.使子宫肌活动减弱
C.降低母体免疫排斥反应
D.刺激乳腺腺泡的发育
E.促进能量代谢,有产热的作用
8.正常排卵妇女的黄体:
A.分泌孕酮
B.分泌雌激素
C.分泌黄体生成素
D.分泌孕酮与雌激素
E.分泌孕酮,雌激素与黄体生成素
9.关于月经出血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黄体期后期,FSH和LH分泌减少
B.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进人低潮
C.前列腺素PGFh释放,子宫内膜血管痉挛
D.溶酶体释出蛋白水解酶,使组织溶解,内膜剥脱,形成出血
E.出血期中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正反馈,FSH和LH又开始加强分泌
10.月经的发生是由于:
A.雌激素急剧减少
B.孕激素急剧减少
C.雌激素与孕激素都急剧减少
D.前列腺素PGF2减少
E.催产素急剧减少
11.结扎输卵管的妇女:
A.不排卵,有月经
B.不排卵,无月经
C.仍排卵,有月经
D.副性征存在,附性器官萎缩
E.副性征消失,附性器官正常
12.排卵前血液中黄体生成素出现高峰的原因是:
A.血中孕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B.血中高水平雌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C.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共同作用
D.卵泡刺激素的作用
E.少量黄体生长成素本身的短反馈作用
13.血中哪一项激素出现高峰可作为排卵的标志:
A.催乳素
B.卵泡刺激素
C.黄体生成素
D.催乳素释放因子
E,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14.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是:
A.在妊娠8一10周内维持妊娠
B.在妊娠8一10周后继续维持妊娠
C.增加淋巴细胞的活动达到“安胎”效应
D.抑制黄体分泌孕酮
E.降低母体利用糖,将葡萄糖转给胎儿
15.妊娠时维持黄体功能的主要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酮
C.卵泡刺激素
D.黄体生成素
E.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6.关于妊娠的维持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一旦受精,黄体继续发育,分泌孕酮与雌激素
B.2周以后,胎盘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代替垂体的促性腺激素
C.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靶器官是子宫,刺激子宫不断发育,维持妊娠
D.8—10周后,胎盘又分泌孕酮与雌激素
E.雌激素使子宫肌增大,孕酮则使子宫静息,起安胎作用
17.妊娠期内不排卵是由于下列哪种因素的作用:
A.雌激素
B.孕激素
C.雌激素与孕激素
D.催乳素
E.促性腺素释放激素
18.卵泡期FSH的作用是:
A.刺激内膜细胞生长
B.刺激粒膜细胞产生芳香化酶烯二酮
C.在内膜细胞使胆固醇变成雄烯二酮
D.在粒膜细胞使雄烯二酮变成雌激素
E.促进黄体生成19.关于胎盘产生的激素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人绒毛膜生长素(HCS)都是糖蛋白激素
B.HCG的生理功能与黄体生成素相似
C.HCS有促生长作用,促进胎儿摄取营养
D.雌三醇的主要前身物质来自母体的胆固醇
E.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是维持子宫内膜,抑制T细胞,防止母体排斥胎儿
[X型题]
20.睾酮的生理作用:
A.刺激内外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成熟
B.维持正常性欲
C.刺激男性特征的出现
D.促进蛋白质合成E.促进蛋白质分解
21.睾丸支持细胞的功能是:
A.构成血睾屏障
B.为精细胞供给营养
C.将精子排入曲细精管管腔
D.产生雄激素
E.产生抑制素
22.关于垂体—曲细精管轴调节的正确描述是:
A.生精过程受睾酮与FSH的双重控制
B.FSH使睾酮经芳香化酶的作用变为雌二醇
C.FSH与睾酮均刺激雄激素结合蛋白的形成D.睾丸产生抑制素对FSH起负反馈作用
E.FSH刺激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
23.体内哪些部位可以产生雌激素:
A.胎盘
B.肾上腺皮质网状带
C.卵巢
D.睾丸
E.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24.卵巢分泌雌激素的主要部位是:
A.粒膜细胞
B.内膜细胞
C.黄体细胞
D.卵细胞
E.基底膜
25.孕激素的作用是:
A.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子宫内膜进一步增生
B.使子宫平滑肌活动减弱
C.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使乳腺发育
D.使消化道平滑肌松弛,易发生便秘
E.产热
第五篇: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
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DIC、休克等。
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的永久性停止。死亡的标志—脑死亡。
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小于3.5mmol/L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大于5.5mmol/L
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过多的体液在体腔内积聚又称为积水。
缺氧:各种原因引起机体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使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应激:指机体在受到一定强度的体内外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反应为主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休克:休克是机体在各种强烈的致病原因作用下发生的组织微循环有效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导致细胞和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结构损伤的急性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DIC: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引起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是缺血所致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一现象称IRI。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或临床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障碍,以至机体在海平面上,静息状态吸入空气的条件下,PaO2降低或伴有Paco2增高,并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患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又称肝性昏迷。
急性肾衰: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至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
试分析酸碱紊乱与血钾变化的相应关系
答: 酸中毒:H+进入细胞与K+交换,使血K+升高
碱中毒:H+离开细胞与K+交换,使血K+降低
大约每0.1单位的PH变动引起0.6mmol/l的血浆钾变动 试述发绀与缺氧的关系
答
1、乏氧性缺氧:在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的人,发绀与缺氧同时存在时,可根据发绀的程度大致估计缺氧的程度,但血红蛋白过多或过少时,发绀与缺氧不一致,发绀是缺氧患者的表现,但缺氧患者不一定出现发绀。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2、血液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的患者可无发绀表现,但根据引发缺氧的原因不同,皮肤黏膜颜色改变不同。CO中毒—樱桃红、高铁血红蛋白症—咖啡色、贫血—苍白。
3、循环性缺氧:缺血性缺氧时,组织器官苍白,淤血性缺氧时,组织从血液中摄取的含量则多,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易出现发绀。缺血——苍白、淤血——发绀
4、组织性缺氧—鲜红色:因细胞利用氧障碍,毛细血管中的Hbo2升高,患者皮肤黏膜可呈鲜红色或者玫瑰红色
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微循环缺血期)
答:
1、回心血量↑ :(1)自身输血: 肌性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
(2)自身输液: Cap流体静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增加
2、心输出量↑(心源性休克除外):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心肌收缩力↑
3、血液重新分布:保持生命重要器官心、脑供血
4、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与心肌收缩性减慢是如何发生的
答:收缩相关蛋白质的破坏、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试述肺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答:肺性脑病是由于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其发病机制:酸中毒和缺氧 对脑血管的作用: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脑血管通透性增加、脑间质水肿、脑细胞水肿、脑血管DIC—脑疝。
对脑细胞的作用:脑电波变慢、y—氨基丁酸增多、磷脂酶激活—脑功能抑制脑细胞损伤。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影响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
单纯性酸碱品衡紊乱的类型:代酸、呼酸、代碱、呼碱
缺氧的类型:乏氧性缺氧、循环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目前认为常见重要的发热激活物有哪些:
微生物、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
目前已经发现的EP有(内生致热源):
白细胞介素-1(I L-1)、肿瘤坏死因子(T N F)、干扰素(I F N)、白细胞介素-6(I L-6)、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 I P-1)
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因素有:
缺血时间的长短、侧枝循环的形成情况、对氧需求程度以及电解质浓度
DIC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的有哪几大表现: 出血、气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
心力衰竭是临床的三大主征:肺循环淤血、体循环淤血、心输出量不足
左心衰时能出现哪几种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肝心脑病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
氨中毒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r-氨基丁酸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