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岁亲子冲突的根源与解决办法

时间:2019-05-14 21:5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7岁亲子冲突的根源与解决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7岁亲子冲突的根源与解决办法》。

第一篇:0-7岁亲子冲突的根源与解决办法

0-7岁亲子冲突的根源与解决办法

当一个新生命呱呱落地的时候,一段美妙的血缘关系也由此产生了,这段关系陪伴我们走过人生重要的里程,在这段里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父母与孩子共渡生命美好的日子。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孩子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人格的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尽管这二者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儿童出生后的五六年间是一个“关键期”或“敏感期”,此时儿童对环境作用有高度易感性,故有早期影响的作用是持续一生的看法――“性格”在六七岁时就定形了,此后所发生的变化只似湖面微澜.然而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快乐地享受这个过程,最亲近的人,可能会是孩子成长中危害他人格发展的最大的人,这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但是综观现代的家庭,年轻的父母们往往面对孩子手无足措,冲突随时随地会发生:孩子经常打人推人让大人很没面子; 孩子不听大人的话,越不让做的事他越做;孩子经常犯同样的错误,父母打骂也不管用; 父母教育孩子方法不一致,在教育孩子时发生争吵;孩子希望多玩,家长希望他多学习,最后要逼着学; 孩子想要的东西,大人不给,彼此闹的很不开心……特别是三岁以后,之前的乖宝宝突然一夜之间变成了恼人的小麻烦,更是让父母头疼不已。那么,这些冲突究竟从何而来?是否有解决之道?这正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

(一)亲子冲突的根源。任何事情都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亲子冲突也一样。很多父母感慨,从某本书或专家讲座学得一招半式用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可立见效果,但是没过几天又有新的问题出现。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冲突的根源,譬如西医,治标不治本,根源在暗处,行为表现在明处,大多数人只在改善行为上下功夫,却未见是内在原因起的祸端。根源一:对儿童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不了解,国外有个教育家曾问总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做驾驶员难呢?还是做父母难?”总统回答:当然是做父母难。教育家接着说:那么驾驶员都需要培训才能从事此工作,为什么比它更难的而不培训呢?确实如此!把孩子养大是所有动物都能做到的事,不过是本能而已。但人与动物不同,人有思想,有灵魂,有感情,有爱。父母不仅要养大孩子,还要教育好孩子,使之成才。而这不是靠养育的本能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就能取得效果的,它最需要的是 “技术”,父母教育子女的技术。因为,“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而如何爱孩子,如何使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承认你的爱,接受你的爱才是做父母的真正所要思考的。然而,事实上,无论婚前还是婚后,中国的年轻人普遍是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的育儿教育的,教育方法无师自通,或是仿照长辈和周围的人,孩子成为父母育儿经验的来源和实验品。有些人尽管已经为人父母,自己却还尚未摆脱孩子稚气,家庭教育质量可想而知。与人相斗尚需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何况日夜相守而时刻在变化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他的成长规律和身心需要,父母们势必穷于应付而只有招架之力,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有些较明智的父母知道学习的重要,但是目前中国系统的父母课程尚缺或价格昂贵,而旁门左道甚多,对于很多缺乏引导和理性的父母来说非常容易勿入歧途,本身并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将来的亲子冲突埋下了伏笔。

根源二:家长在自身孩提经验时,打上了教育印记的影响,使其内心的看法、期待和酝酿正在经历的冲突,所以有些问题的答案要在家长过去的学习年代中去寻找。同时,教育贵在身教,现代很多年轻的父母,要么是严厉管教下长大,要么是溺爱长大,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容易引起家庭内部夫妻之间,成员之间的矛盾,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易情绪化,对7岁以前的孩子来说,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情绪变化意味着不安全,孩子或以粘人耍赖或以故意捣蛋等各种方式来获取安全感引起关注,情绪管理能力也较差,爱生气或爱发脾气,这些恰恰是父母们头疼的问题,也极易造成亲子冲突。可以说,很多亲子冲突实际上是成人内在心理冲突的外在反映。孩子7岁以前生活在精神世界里,对成人和周围环境的异动非常敏感,也是极佳的模仿者,不仅模仿成人的言行,也模仿成人的情绪,而且比成人在生活中运用得更加淋漓尽致。[案例1] 一一是个五岁半的男孩,上幼儿园大班,老师发现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被老师批评后会生好大半天的气,谁也哄不了,而且一生气就往外走,追回来又死命往外走,气呼呼的样子让人看了又好笑又无可奈何。老师经验不足也不知怎么跟孩子沟通,只好专门派一个老师抱着他以防他“脱逃”。[解析] 在与一一父母沟通后了解到,一一在家经常也是这样,他们为此打过孩子,但没有效果。一一爸爸有句话让人深思:就象他妈。在与一一妈妈单独沟通时一切豁然开朗:妈妈在与爸爸吵架后经常往外走,很少沟通,两人有几次甚至一个多月不说话,尽管妈妈一再表示很少在孩子面前吵,但是这样的氛围和父母的情绪变化却瞒不过孩子,一一将他们的情绪反应复制过来,用在他的生活圈子里面。孩子是极好的观察家和模仿家,却不是很好的解释家。因此,父母即要学习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和规律,又要修炼自己,摆脱早期不良经验对自己的困扰,为孩子创造一个内外皆和谐的家庭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亲子冲突,以一变应万变,父母自似稳坐泰山,而不至于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二)亲子冲突解决之道一.学习儿童身心需要和成长规律: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成长规律,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那么,一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需要和成长规律呢?勿庸置疑,孩子最基本的需要就是对爱的需要,爱是教养孩子的基础,孩子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也就是: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都要爱他们,即不管孩子长相如何,天资,弱点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们的期望如何,以及最难的一点是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爱他们。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他们的爱箱填满。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完全的爱,就是接受并肯定孩子本身,而不是孩子所做的事情。但大多数父母,表现出的是一种有条件的爱,他们以孩子本身之外的事物为条件,有条件的爱常以孩子的表现为基础:对人有礼貌则爱之有加,一不叫人则怒骂甚觉没面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给孩子爱,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训练和管教孩子,但只有在他们的情绪箱子被填满之后才能进行,那些箱子只能用一种最高级的燃料-无条件的爱-来填满。因此,对于经常发生亲子冲突的家庭,或者孩子已经出现一些问题(如胆小敏感,脾气暴躁,爱哭爱生气等)的家庭,一般建议他们进入修复阶段,即给孩子注入无条件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接纳孩子的一切行为和言语,父母对好的现象给予欣赏和鼓励,不好的现象不以评判,淡然处之,每天对孩子说“我爱你宝贝”,并亲吻拥抱孩子。经常使用爱的五种语言(身体的接触,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及服务的行动),坚持做到不斥责孩子,不打骂孩子,不在人前人后评论孩子,坚持睡前亲子共读。这个期间,孩子会一度地任性,因为他在探索父母的底线,任性的时间长短视之前亲子关系紧张程度而定;任性过后将趋于平静,而如果此时父母自身修炼到家(特别是之前家庭关系紧张的家庭)以及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得越多越透彻的话,这个孩子之前的问题将会得到彻底的解决,亲子关系由此进入良性循环。(其实这个修复法对夫妻关系也颇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很是相似。)一旦修复阶段过去,孩子的爱箱被注满(这需要持之以恒),父母会发现,即使偶尔批评甚至骂一下孩子,孩子也会乐于接受,因为他知道,父母无论如何都是爱他的,而这时候给孩子建立规则较之以前要容易得多:管教是一种爱的行动,当孩子越觉得被爱,要管教也越容易。这表示我们在管教之前,必须先使孩子的爱箱满溢,这样他就必能接受父母的引导而没有怨恨,敌意和障碍。

无条件的爱对于0-7岁的孩子来说具体体现在:(1)1岁以前的宝宝与父母特别是妈妈需要建立亲密关系,尤其是刚出生的宝宝。这种亲密关系是始于怀孕期间的一种关系的延续,能够将你对体内胎儿的生命给予之爱转变为对怀中宝宝的关护之爱-这对于剖腹产妈妈有些难度,但是对孩子却非常重要,无论是目光凝视还是温柔的抚摸,孩子在出生时这一段敏感期,妈妈与新生儿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互相接触,互相抚慰。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出生-1岁是孩子发展信任感或安全感最关键的时期,源于对爱和需要的满足。得到满足的孩子,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自信开朗且信任别人;未得到满足的孩子,则会缺乏安全感,长大后容易出现害怕被遗弃,需要别人关爱和照顾,不能信任任何人的心理疾患。我国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小时候不要惯坏孩子,哭就让他哭,不必理会,实际上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却有害无利,也为一岁以后的亲子冲突埋下了种子: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势必会更粘人或者更加肆无忌惮。在孩子尚不知用语言表达时,哭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当他哭表达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的专注力则会渐渐从获取别人关注和安全感转向对新世界的探索,否则,这个孩子也许一辈子都将精力花在寻求安全感上,影响其人际关系特别是家庭婚姻关系。

(2 一岁以后仍有“抱”和依赖的需要。抱,这一点对有着0-1岁的父母来说极其简单,但是孩子一旦学会走路后,抱的需要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实际上,对7岁以前的孩子来说,抱是一种爱意的传递,当父母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来,孩子此时还无法领悟到生活的种种,只需要在父母抱他的时候他感觉到的是幸福和爱;有的孩子学会走路后不久成天要抱,这与独立性无关,只与他关注点有关,当他将关注点从学走路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后,抱即成了一种需要。与其为抱还是不抱纠结,不如开开心心地拥抱孩子,父母往往会发现,当有一天你想抱他的时候,他已撒腿跑远了。“儿童只有在他所有成长的需要得到完全满足后,才能够进一步发展。”“相对物质需要而言,孩子对自己最大的需求,是情感上的,精神上的,很多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一切听从自己,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花费应有的精力和时间来陪孩子,满足孩子对自己的依赖需要,”(小巫《给孩子自由》)从而引起很多冲突。

[]案例2] 跳跳已快三岁了,平时外婆带着,妈妈上班。妈妈觉得她已经长大了,应该培养她的独立和忍耐力,因而平时对孩子要求很严,坚持不抱,不“娇纵”。孩子每次摔跤,妈妈都站得远远的,面无表情地要孩子自己起来,孩子不起来,则说这么大了,还要我扶吗?快起来,不然我走了。久而久之,跳跳变得沉默寡言,非常听话,却失却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和单纯,这时妈妈又觉得不应该是这样,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是好。[]解析]:很多父母看了国外父母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书或文章后照搬照套,特别是中日夏令营事件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独立性和挫折能力的培养更是变本加厉,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西方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也是中国人需要学习的,但是很多人并未看到在这个独立性培养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爱和接纳的支撑。在《成长的烦恼》一片中,当7岁的男孩因离家时父亲未亲吻告别而郁郁寡欢地回来时,妈妈不责问孩子为什么不赶紧坐校车上学,而是抱着孩子接纳他的情绪,引导他说出不快的原因,这一点,却是我们中国父母欠缺且急需学习的。儿童心理学专家小巫讲到自己的孩子SAM时说,SAM两三岁时经常有人对她说,你这孩子真乖,真独立,真好带,不像别人的孩子,被惯坏了,总是闹;小巫则回答道,其实这是一个误解,SAM才是真正被“宠”出来的孩子,正因为他得到了足够的母爱,才会表现得十分平静。那些闹的孩子,恰恰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力和爱,才有“闹”来唤醒大人的注意。[]解决办法]:妈妈暂且先放下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想法,理解孩子在一天没有见到妈妈而心存依恋的感受,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可以站在孩子身边问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果孩子需要,快乐地去帮助她,不需要,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在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久而久之,当跳跳对妈妈的爱和情绪确信不疑的时候,她不会再这么依恋母亲,独立意识也会随之渐渐建立,性格也逐渐开朗。

(3)倾听和接纳“坏”情绪的需要。孩子发脾气,没得到想到东西哭闹,可能是现今父母最为头疼的事情,也是引起亲子冲突最常见的导火索。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前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会“动肝火”,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发脾气高峰在两到三岁,这和他们的自我意识地初步形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限性有关。孩子有自己的主张,又不能很好地表达,同时这个年龄孩子的父母又要开始规范他们的行为,我们称之为社会化。在这个时期父母和孩子很容易陷入冲突。

[案例3]:豆豆3岁半,妈妈生了小妹妹,豆豆立时对这个新添的小生命充满羡慕,因为他发现只要她哭妈妈就会抱她哄她。于是豆豆开始争宠,要妈妈亲自送幼儿园,途中必须牵手,不管妈妈怀中还负有一个宝宝,妈妈也尽量满足他,以帮助他度过一段时期。但是一次在路上竟要求妈妈同时抱他和妹妹,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豆豆于是开始大闹,坐在地上哭,不愿意再走。妈妈于是停下来等他。

[解析]三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执拗敏感期,自我的意识增强,还无法完全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新增加的生命对他来说是一个威胁,他感觉到大人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妹妹身上而不象以前关注自己,这种落差让他感到不安全,是可以理解的,豆豆妈妈也做得很到位,每天都尽量抽出时间单独与他相处。但是当他的无理要求无法实现时,他采取了哭闹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这时妈妈如果答应,则给孩子一个暗示:我只要哭闹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多数溺爱的孩子均来源于此);不答应,孩子又如何能停止呢? [解决办法]:这是孩子自己的情绪问题,妈妈所要做的就是倾听。首要的是保持冷静;温柔、温和地和孩子讲话,告诉他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如果你难受就哭一会儿,妈妈可以等你;不需要与孩子讲太多道理,这个时候的孩子与大人一样,不会愿意听进去;如果哭闹似乎无止境,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妈妈不会改变主意,我到附近的一个地方等你,直到你愿意停下来为止…其实解决的办法有很多,关键是不要把孩子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以静制动,是解决这一类冲突的根本,并且切忌说:“如果你不起来,我就把你扔在这里自己回家” 这样的话,因为你根本做不到,而且此话一出,遭罪的必定是自己。(4)自由探索的需要。每个孩子出生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当孩子将自己的手指费力地伸进自己的嘴里舔的时候,探索已然开始。蒙特梭利将孩子的发展阶段分为11个敏感期,其中一个是“口的敏感期”,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首先从味觉开始,父母会发现孩子喜欢将一切他能够触摸到的东西往口里送,这是孩子在品别世界的滋味呢,可惜大多数人视其为洪水猛兽,强硬制止。到了“”行走敏感期“”,孩子似乎天不怕地不怕,哪里都敢涉足,但是很多父母却千方百计阻止,唯恐身上衣物弄脏,或者惧怕孩子摔倒,孩子失去了一次次自主探索的机会,开始会反抗,也就是所谓的“一岁逆反期”,如果是生性内向的孩子就干脆不探索了,父母还自豪地以为是听话,却不知埋下了青春期逆反的种子。而生性外向的孩子则与父母冲突不断,但是到了系统学习时期,兴趣已然消失得差不多了,而用心良苦的父母却不知出于何因。给孩子自由,是解决这类冲突的唯一方法。很多父母为孩子没有专注力而苦恼,其实专注力每个孩子与生俱来,一个婴儿可以目不转睛地观察一只小蝴蝶十几分钟;但是正因为父母在养育过程中过多地干涉孩子探索的自由,从中打断了孩子集中的注意力,从而导致了孩子的专注力丧失; [案例4] 毛毛五岁,由奶奶一手带大。老人看护很小心,从小孩子稍微碰些脏东西或不按常规做事轻则呵斥,重则怒骂。在外面玩一个小时有半个多小时可以听见老人叫孩子不要动这个那个,或者在孩子玩得正起劲时去扯孩子离开她认为危险或肮脏的地方(其实很多孩子都在那里玩耍)。五岁时妈妈发现孩子坐不住,整个身子似乎时刻在动,上课喜欢做小动作,或打别人一下或摸下别人的耳朵,也不愿意听完一句完整的话,思维缺乏逻辑性。[解析]当孩子在探索(蒙特梭利称之为工作)过程中不断遭到阻拦和打断,就会出现毛毛的这种情况,他无法集中精神去完成一件事情,大脑中总有一个隐形的声音在指挥他做这做那,造成这个结果的是奶奶不当的教养方式。

[解决办法] 恢复孩子自由探索的权利,尽量少甚至不阻止(在安全的前提下),多带孩子参加各种运动,修复一段时期。特别是孩子喜爱玩沙玩水,而沙水对修复孩子的专注力有奇妙的功效。修复期间孩子会重新经历之前错过的一些敏感期,如口的敏感期(有的孩子会吮手指),手的敏感期,甚至有些孩子会重新爬行数日,成人不去多做干涉。7岁以前修复会很快,过了7岁会难一些,而且容易留下难以弥补的阴影。大多数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不知道孩子的自由探索或者说玩耍行为本身就一种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仅开发的是认知能力,更多的是非认知能力,这非认知能力是单靠识字背唐诗算术或杜曼闪卡无法学来的。还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权利,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跟随原则”,也许父母不清楚孩子到底处于哪个敏感期,但是只要孩子所做的事情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家中这个原则甚至可以更宽松一些),父母跟随孩子就可以,只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现在很多父母已知晓这一点,于是就有了傍晚陪孩子散步时一段长100米的路却走了近一个小时的情景,就是因为这些父母明白,这100米的路对大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个一两岁的孩子来说,却是无限的风景,随时会停下来观察一个小蚂蚁或者伺弄一片不起眼的落叶,其中的乐趣与作用,只有懂孩子的人才能了解。(当然如果大人有急事赶时间则另当别论,也应先与孩子说明,而不是强拉硬拽。)(5))建立规则的需要。这一点似乎与上面相冲突,但是养育过孩子的人都知道,溺爱长大的孩子,正是因为缺乏规则而出现很多问题。我们提倡“宠爱”,而非溺爱。就象一个盲人,如果没有人引导,他会觉得随时随刻有掉入深渊的恐惧,孩子也是如此,只有爱,自由而无规则,他也会缺乏安全感,对他要面对的未来和世界茫然不知头绪。建立规则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做到身教,即让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自己也一定要做到,是父母和师长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善的行为举止教育影响孩子,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求孩子不看电视,自己却一回来就坐在电视机前,让孩子做到是不可能的;

第二,所要执行的规则是符合此时孩子发展阶段的,让一个几个月的婴儿按时睡觉有难度,但是三四岁以上的孩子却更容易做到; 第三,修复期间的孩子尽量少规则,在孩子自信和安全感较足之后再慢慢建立;第四,规则是互相的,如果你想让孩子在你看书时不打扰你,那么孩子在专注地做他喜欢的事情时也不要打扰他。每个家庭的规则不一样,但是规则仍是越少越好,而社会规则是人人需要遵守的,孩子三岁以后就应该知道这些社会规则:(这里仅引用孙瑞雪儿童之家的规则)家庭规则: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他人

3、不伤害环境。幼儿园儿童行为规则(社会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

4、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

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二.父母自身的修炼 [案例5]:海海妈妈是某重点大学的高材生,曾就职于一个大型国企,收入不斐。丈夫在一个外资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工资以年薪计算。小两口来深不到两年就购车购房,成了人人羡慕的有车有房一族。而后有了孩子,妈妈了解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辞职在家专职带女儿。同时接了公公婆婆一起同住,以便一起照顾孩子。一家五口人本应其乐融融,但是不到一年,孩子快一岁时,公公婆婆生气回了老家,夫妻俩感情也见裂痕,经常闹离婚,那时孩子还小,看不出什么很大的影响;但是当孩子两岁半去幼儿园时,问题明显了:孩子从早到晚哭,一直哭到妈妈来接,而且只粘一个老师;妈妈崇尚西方育儿理念,送去的幼儿园老师受过专业培训,非常有爱心,很尊重孩子,不存在老师偏向哪个孩子的问题;其他孩子在那玩得不亦乐乎,接园的时候都不想走,唯独海海不一样。

解析:这个案例中的妈妈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她的母亲是村子唯一一个考出来的大学生,而且是女大学生,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而正是这样的一位母亲,性格非常要强,不仅在学习工作中,在家庭中也是当仁不让,俗语说的“阴盛阳衰”型的家庭,在这样的氛围下,全家人笼罩在她母亲盛世凌人的气焰下。对儿女的一言一行要求也极高,造成海海妈妈追求完美的个性,凡事必求最好。这种个性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很容易出成就,正如海海妈妈;但是当这种个性带到了一个家庭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就遭殃了,因为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她的挑剔和忍受她的愤怒。海海妈妈深知自己母亲的教养方式不科学,所以当她接触到西方自由的育儿理念是非常向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给女儿自由时,又与已经根深蒂固在她大脑中的“所有的事情都要尽善尽美”的观念发生强烈的冲突,她内心痛恨母亲的教育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她无法摆脱自己母亲在她身上留下的深深的烙印。这使她痛苦不堪,在“自由”和“规矩”两者之间徘徊,于是行为表现出一会对自己女儿百依百顺姑息纵容,一会严加管教百般挑剔,情绪非常不稳定;同时这种性格的人很难接受别人特别是亲人的意见,固执己见,全家人都围着这个孩子转,但是意见难以达成一致;海海妈妈从她母亲学来的爱人的方式就是指责抱怨,包括对自己的丈夫,公公婆婆,甚至对她自己的父母也是一样。所有这一切,导致海海严重缺乏安全感,对于一个弱小的生命来说,不和谐意味着不安全,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她会对整个世界失望而陷入沉默,并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怨恨的种子,就如海海妈妈自己。也就是说,当海海长大后,无论她在事业上取得何种成就,她的婚姻家庭一定会重蹈覆辙,或者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特别艰窘的家庭,有了一个一掷千金的阔佬;唯唯喏喏的姆妈,生出一个骄奢淫逸的狂女。”“以愤怒代替爱,也是类似的运作方式。表现为时常对所爱的人愤怒,用愤怒来代替爱。这种愤怒的感觉,是在幼儿时期,对父亲或母亲的爱被中断的一种痛苦体验,在日后相似的情况下,人会再次体验到早年的经验。”(海灵格《爱的序位》)从这点上来说,海海妈妈外在的愤怒实际上是内在虚弱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爱不确定(这种感觉来自于小时对自己母亲爱的不确定)感到不安全的一种表现,而海海则将妈妈的内在真实地反映了出来。这个案例很典型,因为很多80后的家长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现在网络上流行“父母皆祸害”这样的一个群体,“父母皆祸害”中的“祸害”,是80后子女用来形容50后父母,父母多为小学老师,在子女眼中,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小组成员大多是被家长忽视或伤害过的孩子。50后父母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父母之价值观与对人生观强加给子女的结果。在这些带有威权性格的父母身上,“爱”和“恨”通常是相互裹挟,不作区分的。不服则要动用各种惩戒手段,让其彻底服从,而最为可怕的惩戒方式,就是让子女的反抗意识彻底消除,从而形成对权威秩序的盲目服从。长期受父母操纵的独生子女一方面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吃苦,不得不依赖父母;另一方面又因为从小缺乏兄弟姐妹间的竞争与合作、冲突与妥协的磨练,习惯于自我中心。“父母皆祸害”的说法,就是独生子女不善于处理与父母之间观念冲突的典型表现。而这样成长起来的一代,面对自己的家庭的时候,不同观念的冲突更多,实际所有这些冲突都来源于自身内心的冲突。从海海妈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连串与原生家庭相关的纠葛,能够同时投射到与之相近的关系成员身上,包括她的丈夫,公公婆婆,以及自己的孩子。从围绕在她周围的人们身上,她首先发现的是,只有凡事在自己的操控下,才会有舒服和安全的感觉。经典心理学称这样的一种机械模式为“投射”。“投射”一词来自拉丁语“proicere”,意思是扔掉,意味着我们将自己身上的某些缺点,放置到中一个人身上,将自我的价值判断和自己的历史强加于人。因此就会出现,母亲在孩提时代由于不爱整洁挨过骂,现在看到孩子不爱整洁就会骂孩子。所以每个父母都是在重复自己父母的教育模式,我们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用同样的方式责备和惩罚孩子。甚至连词汇都是一样的。如果父母在孩提时受到爱与鼓励,他们就会爱孩子和鼓励孩子。我们会发现,内心冲突多的父母,家庭不易和谐,而亲子冲突则会更多。那么,我们成人如何修炼自己,减少内心的冲突呢?(1)一切问题的根源来源于原生家庭的父母,因此解决这个内心冲突也需从原生家庭入手。很多人在父母生前一直抱怨甚至怨恨父母,但是在父母离世后突然变了一个人,一夜之间成熟不少,心态也渐好,就是因为在这些变故之后,放下了对父母的“恨”,而“恨”中实是包含了对父母的爱,只是爱极生恨而已。许多人的问题纠结在于一生在向父母索取“爱”,但是因育儿方式的不当或者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这份爱让人追求了一辈子,当父母身去时方醒悟。既然如此,何不在父母在世时即了了此“恨”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怀着对父母生养的感恩之心去孝养父母,不去索爱而是给予。成人与孩子毕竟不一样,在给予的同时,也在填满自己的爱箱。这是修炼自己的第一步;(2)常思已过,反观自省。“人家为什么骗我?原来我爱撒谎;为什么有人打我骂我?因为我骂过别人;为什么爱人有第三者?因为我怨恨别人生活作风不好……烦啥招啥,一一对应。为什么你家孩子不听话?因为你小时候也不听话,因为你烦不听话的孩子,还笑过别人:“他家孩子怎么那样?如果我家要是摊上这孩子……”好,自然力把这种孩子招你家来了。这叫直接找原因,直接找因果。自我认识是觉悟能力,谁能越多地找出自己的毛病,谁的觉悟能力越强。你找别人的毛病多,说明你迷痴的能力强。人是万物之灵,我们的心最灵,人有这么大的灵性我们不知道,盲目地发牢骚,那命运就不能好了。有的人说:“我命不好啊,我这辈子倒血霉了。”好,越说越灵,让你倒个够。实际上人人都有一个具足的佛性,它只听我们自己的,这个很灵。如果常说:“嗯,这事准行。”越说就越行。”说正面积极的话,心情平和,让孩子就是个孩子,平静才能长远,“静以致远”。事情越乱越要平静,动中练静才是真静。别人打你、骂你也能平静是真静。为什么小时候没脸没皮的孩子长大出息了?老师不明白原因——他心大呀!老师批评没感觉,心里平静,心胸宽阔能没出息吗?永远让孩子练心胸,我们自己也必须练这个胸怀,有了这等心胸,不会有夫妻吵架,婆媳僵持,朋友不和,也就不存在因理念不一致而生的怒气。有一个父亲经常打孩子,开始做母亲的不明其理,与丈夫争吵,逢人便说老公不懂带孩子,她自己理念再好也没用;后来经人提醒,让她在丈夫打孩子时先抱住孩子,告诉孩子爸爸现在情绪不佳,累了,妈妈陪你玩,然后温柔地叫老公去休息;久而久之,男人不打了,对她也较之前更加体贴。这就是练胸怀,先顺气再捋事,有时不用捋事自然平了。如此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更多的是自己。这是修炼第二步;

(3)一家人经常与孩子共读经典。读经运动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但是既然经典能存在几千年一定有其道理,而家人共读经典一对孩子有益,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能使其“腹有诗书”;二对家人关系有益,经典中不乏教人做人的道理,读多了自然而然会内化;三来可以抵御电视的侵害,很多家庭在黄金时间都在看无聊的电视剧而独独我们家能静心共读经典,其乐融融,更是修身养性的好办法。

当我们教育好自己,然后再用自己成为的样子去影响别人,这就是榜样。榜样是一个人或一种行为方式,家长和家长的行为方式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会将父母的行为方式吸收,成为自己的标准。我们也不必在孩子面前充当完人,每件事都做的十全十美,相反,我们有必要经常反省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孩子公正的观察批评。这样,我们才会在孩子面前做错了事时,能够原谅自己的错误。孩子比我们自己更能看清我们的缺点所在,而且能帮助我们认清缺点,改进缺失。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父母要尽得责任,如果我们不正视和重视,我们就会由我们自己这个“因”而获得必然的“果”,改变自己,就改变了一切,亲子冲突也随之将化为无形。

第二篇:7岁亲子游戏方案

1.谁多谁少

目的:正确判断物品的数量。

前提:掌握10以内数字。

方法:

(1)把同样数目的、不同大小的物体,在桌上摆成不同形状,问孩子哪个多?然后让孩子分别数数,报出总数。如把大小苹果摆成图(7-1a)形状,问孩子大苹果多还是小苹果多,还是一样多。

(2)让孩子数出 6个核桃,在桌上摆成图(7-1b)形状,问孩子那堆核桃多?哪堆少,还是一样多。

孩子开始学数时往往受物品的大小和定向排列的疏密及形式的影响,不能正确判断物品的数量,通过上述训练可使孩子在判断物品数量时,排除物品大小和空间排

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出物品的数量。

2.照顾小弟弟

目的:培养孩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前提:具有一定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

(1)利用孩子现有的玩具,如娃娃、餐具、医疗器械等,给孩子创造一个小家的环境。

(2)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出一些主意,如:“现在你是这个家的主人,小弟弟(布娃娃)来家里作客,你怎么招待他

呀?”(分给他食品)或者是“小弟弟今天发烧,不舒服了,你应该怎么办呢?”(带他去医院)“小弟弟跟你一起玩玩具,你应该怎么办呢?”(谦让)等等,长此以往,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踩一踩

目的:发展触觉能力和语言能力。

前提:有正常的触觉。

方法:让孩子光青脚在皮革沙发、毛地毯、木地板、水泥块、沙地、草地。大理石等不同质地的地面走走,让孩子感受他们有什么不同;用语言去描述感觉,使用温的、热的、冷的、软、硬、光滑、粗糙、平坦等词。通过几次训练,让孩子有初步的感觉体验后,可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地面所踩的物体的材料。

4.复述故事

目的:培养孩子有意记忆能力。

前提:孩子能讲完整的语句。

方法:

(1)3岁的孩子爱听故事,家长可用一些较短的故事来让孩子复述。一个短故事家长讲三四遍后,孩子就能记住了,下一次孩子如果再缠着成人要听故事,家长就可以说:“前几天妈妈给宝宝讲的故事《龟兔赛跑》你还记得吗?今天你讲给妈妈听听好吗?”孩子讲故事时家长要注意听,并且看着孩子,孩子讲完故事应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讲得很好,讲故事积极性就高。

(2)平时家长可给孩子以复述的机会,如周末外出购物,家长可以在家里列购物单,边列边告诉

孩子要买些什么东西,到商店时问他购物单的内容。

(3)复述的前提是:听时集中注意力,为了吸引孩子注意力,成人的表达方式就显得较为重要。成人讲故事时应语言形象生动,并不时配合动作。

5.曲线、塞线

目的:了解几何基本知识。

前提:有一定认知能力。

方法:

(1)家长拿一个绳子,让孩子抓紧绳子的一头,把绳子拽紧,然后告诉孩子看一看这就是直线,把绳子抛在地上,绳子弯曲在地上,告诉孩子这就是曲线,站在高处让孩子把绳子垂直往下放着,告诉孩子这就变成了垂直线(图7-2)。垂线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垂直的直线。

(2)让孩子看一看周围哪些是垂直线?

(3)如何检查是不是垂直的。让孩子在绳子上挂上重物,那么绳子就会垂直于地面,带重物的绳子可用来检测物体是否垂直,让孩子用带重物的绳子去检测一下桌子腿、厨柜门、房门是不是垂直的。如果桌子腿不是垂直地面的,带重物的绳子就不会贴着桌子腿。

(4)回答问题。如果建筑队不垂直地砌墙会怎么样?(墙易倒塌)

6.我不怕

目的:帮助孩子克服恐惧,鼓励他独立地应付恐惧,用积极的态度抵制恐惧,而不是退缩。

前提:对一些自然现象有初步了解。

方法:

晚上将灯关上,让孩子处于黑暗之中,在黑夜中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捉迷藏,还可以带着孩子去散步,仰望北斗星辰,使孩子产生遐想。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逐渐就克服了对黑夜的恐惧。

孩子害怕雷雨交加的天气时,也应向他介绍科学知识,告诉他这没有什么可怕的,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当然也应告诉他不要站在电线旁、高楼和树底下。

严重的恐惧会使孩子形成胆小、怯儒的性格,也会使感知狭窄。所以家长不要吓唬孩子,也不要将自己的胆怯感染给孩子。

7.做动作学认字

目的: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

前提:对文字有一定兴趣。

方法:3~4岁孩子已经学会了许多动作,家长和孩子可以边做动作边学识字。

(1)孩子作出一个动作,家长拿出一个与动作相同的字或词,如跑步、坐下、拿东西、拥抱、吃饭、张嘴、刷牙等等,让孩子学习。

(2)当孩子学会了与动作相同的字后,让家长可作动作,让孩子找出表示此动作的词,或者家长出示一个词让孩子做动作,做对了表扬,做错了纠正,有时家长对孩子掌握的字故意做错动作,让孩子指出和纠正,增添游戏的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这是本年

 

第三篇:钓鱼岛冲突与中日关系浅析

钓鱼岛冲突与中日关系浅析

历史090302136朱蕾

摘要:中日关系是东亚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最近的钓鱼岛冲突无疑使这一关系有所恶化。为更好地利用和延长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必须认真地使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认识中日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关键词:钓鱼岛冲突,中日关系,唯物辩证法

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国土面积广大,与许多国家接壤,其中包括日本、朝鲜、泰国等。自古以来,我国与各国相处融洽,关系友好,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日本的关系一直十分复杂。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日本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岛上建立了若干设施,其中有25平方米的房屋,供水用水槽,石碑标记等,还修了直升机机场。更有甚者,日本还对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科学考察船进行武力威胁和驱赶。之于长期以来持友好态度、对日本宽容大量的中国,日本的行为可以说是以怨报德,而最近于2010年9月7日发生的由日方挑起的中日船舰钓鱼岛相撞事件,无疑又将中日关系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此在处理中日关系时我们也应始终贯彻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矛盾分析

矛盾无处不在,正是因为有矛盾,才有运动,才有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无论是在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时期,还是在近代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中国大半国土的时期,都存在矛盾,只是矛盾的程度及其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由于中日两国对历史熟悉的差异、社会制度的不同、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美国、台湾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将可能长期滞后于两国在经贸等其他领域关系的发展。而“发展滞后、甚至时而倒退的中日政治关系与两国、两国人民发展互利友好的合作交流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是、并仍将继续是中日关系的基本矛盾[1]。

在这个基本矛盾之上,中日关系与任何事物一样,会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在许多矛盾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对于近期来说,以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我国渔船并非法抓扣我国船长詹其雄为主要表现的中日钓鱼岛冲突,无疑成为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当然,钓鱼岛问题不是当前中日之间的“唯一矛盾”,中日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矛盾。但是,作为“主要矛盾”的钓鱼岛问题起到了制约其他非主要矛盾解决的、主导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钓鱼岛问题这个主要矛盾得到解决,并不意味着其他矛盾也都会迎刃而解,但是却可以为解决其他矛盾找到切入点,创造一种相对和谐的对话气氛和条件。对此我国政府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其行动的软弱性让我不敢恭维。一味的口头抗议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当然也不能轻易走到另一个极端——直接诉诸武力。

二、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

一切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因此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说,要更好地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积极寻求两国间的共同利益,采用合宜的外交策略,打造新的外交局面。

邓小平曾经说过,在国际事务中无所作为不可能。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大国地位和大国威望。在处理我们所面临的边疆主权问题时更加不能无所作为。中国没有必要像六、七十年代那样四面出击,空耗国力,但是属于自己的权利一定要毫不犹豫的争取。这也不是说我们就不可以做让步,只是让步必须是公平的、合理的。就拿“搁置争议”这一点来说,中国可以说已经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和容忍,可是如果有的国家阳奉阴违,或者公然挑衅的话,那么我们就只可以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宣示我们的决心。因为单方面的长期搁置、任人控制会被意味自动放弃了主权要求。

这就是我们推行的温和的外交政策,毫无疑问的,这是当前的世界格局的要求。我们发展自身的国力永远是第一要务。综合国力的竞争是长期的,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确保我们权利的根本。我们现在所采取的对美的温和政策,我们所采取的全方位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是理性的外交政策。我们所采取的对日柔中有刚的外交方略,也是完全正确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些国际战略的前提下,我们的外交中要多一些就事论事的策略。我们期待并努力寻求中日的长期友好合作,但是在具体的关系到中国长远利益的个案问题上,必须有坚决的维护自己主权与尊严的决心和行动。

最近的钓鱼岛冲突事件,我国渔船在本国领海捕鱼的正常活动,居然遭到了日本舰船的抓扣,船长居然遭到日本政府的羁押,并声称将按日本的相关法律法令进行惩罚,这是让人无法容忍的欺凌和侮辱,这是对中国人民人权何其严重的侵犯,这是对中国领海和领土主权重大而严峻的侵略和挑衅。对于这种公然挑衅,我们长期奉行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国际环境在改变,中日关系在发展,我们采取的策略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充满信心,同时做好迎接困难的充分心理准备

当然,要使钓鱼岛问题得到解决,要使中日关系步入良好发展的正轨,还有许多路要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我们应正确分析事物,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要充满信心,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同时也要看到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各种思想准备。

中日关系整体是往前发展的,我们应该建立起充分的信心,采取正确的外交策略促进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事实上,中日双方关系在钓鱼岛冲突前一直展现出健康发展的势头,中日双方在现实利益中互惠的大背景,即中日关系通过十几年政冷经热的发展,中日双方,特别是日本,逐渐认识到,双方实际上处于一种“双赢”和互惠的状态,而并没有你死我活的利益冲突。中国比以前更强大了,日本却没有如预期的真的受到多少“挤压”。相反,中国的利益与在华有着巨大市场和外资规模的日本息息相关,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日本,逐渐成为了日本的“景气杠杆”,双方的GDP增长率对比明显呈正比例,并不是中国发展,就意味着日本吃亏。中国的资源、人力,日本的技术、资金,形成了双方互补互利的格局。日本自1979年至2001年,连续向中国提供26679亿9百万日元低息贷款,帮助中国建设了北京地铁二期、首都机场扩建、北京污水处理厂、武汉天河机场、五强溪水利发电、重庆长江第二大桥、秦皇岛码头、稀阳至广州铁路扩建、朔黄铁路、南昆铁路等150个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年利率仅为0.79%~3.5%,偿还期为30年或40年[2],这也表达了日本方面的诚意。

但同时也要看到诸如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可能造成中日关系紧张的各种困难,提前做好迎接这些困难的充分心理准备。在历史问题上我们绝不退让,坚决要求日本对其侵华罪行道歉,不要歪曲历史;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只接受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些与日本截然相对的立场必然会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大碍,但我们的国家在发展,我们应相信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一切问题。

四、加强交流与合作,化解冲突,求同存异

事物发展是一个经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做好量的积累,积极促进事物往好的方向发生质变。要让中日关系不断发展就必须加强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化解冲突,求同存异,不断积累有利于双方关系发展的内容,促进中日关系的不断升温,达到质的飞跃。

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经济联系密切,政治、安全互信不足,这是双边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结果,但主流是合作。中日关系前景有三:经济关系密切,安全信任不足;经济关系密切,安全互信增加;经济关系萎缩,安全形势对立。近期将保持现状。中国对日目标是发展与日本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当前应推动中日关系向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安全互信方向发展。但考虑到长期以来“政冷经热”的中日外交现状,我国在领土主权上是绝不能退缩的,对此可以通过经济合作得到一定的补偿,政治上也可以在民间交流方面做更多的尝试,但不要妄想中日关系一日之间得到改善,主权问题一日之间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冯昭奎.如何分析中日矛盾[M].中国外交, 2006.08.[2] 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M].战略与管理, 2002.6.

第四篇: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冲突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冲突

曾经搞公民教育的李庆明,因此而从深圳黯然撤退。据凤凰卫视的纪录片,可知一个原因,乃是家长无法面对孩子成绩低迷的状况而联名要求其辞职,公民教育等素质教育搞得再是风生水起,终于抵挡不过应试教育的反击。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值得一线教师思索:要想破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策略可行吗?代价可予付出吗?

我以一个做了十余年相关探索的经验人的资格说,二者可以破局,但代价似乎不值得。先让我说代价。支撑应试教育这个老旧建筑的四根柱子是高考、校方、学生方和教师个体,其中校方包含学校以及相关的更高层的管理部门,学生方包含学生以及家长力量。中国高考是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帮凶这一污点的。前几年,高考做了努力尝试,试图在试题设计上做些素质教育的尝试,但结果是反而加强了应试教育的反应,基础教育将高考中的命题新内容新方向纳入应试教育的领域,通过加法将应试教育疯狂化,这宣告了高层设计的失败。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设计者身上,他们根本没搞懂中国高考和中国应试教育,也没搞懂西方教育。中国的高考是单一性成绩模式,这种笔试具有强大的封闭性,因此可以通过应试教育的途径策应。中国的应试教育在多种势力的共同支持下,已经极其成熟与顽固,它懒于通过别的途径策应新的变化,对任何新的笔试都以应试消化。这是一种扩张者的姿态,可惜它战无不胜。这就不难理解中国应试教育为何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参与者更加嚣张,如邪教一样裹挟更多的力量被动参与。西方的高考与他们自由主义的教育体系有关系,他们的笔试就相对素质化,但他们知道笔试的弊端,所以有社会实践分等笔试以外的考核,突破了封闭性。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在西方获得了很好的接应,中国的教育设计者当初不明白这一点,迷信笔试,以为在命题上改革就可以瓦解应试教育,这是痴人说梦。

因为高考改革失败,所以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所做的诸多改革实践,基本都没有获得好报,惨败不说,灰溜溜改弦更张者比比皆是。校方想改革,但学生方不买账,教师方达不到改革的相应能力要求,这变成了一个无常鬼判官立在身边,一个注定无力胜任的队伍,将军呐喊有何结果,便不难猜测。教师想改革,两个鬼判官立在左右,随时索命,他们不会给教师任何失败的原谅,零容忍,所以在中国,教师个体的改革实践更为悲惨。教师更加是群体无意识的奴仆化了,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一角。学生方呢?学生欢迎改革的话,父母反对,父母欢迎改革的话,学生受不住多次的应试分数的打击,总之,学生方更是应试的机器,他们的群体无意识更糟糕,这就是改革者往往被他们轰下改革舞台的真相。高考、校方、生方、师方,四者的彼此悖论,决定了中国改革的风险最大化,几乎零容忍,这一现实,让基础教育应试化空前发展,这个领域的改革者无以存活,集体无意识的奴仆化空前发展,宣告中国教育改革彻底失败。对素质教育报以理想主义的追求,对应试教育进行解放主义的实验,无疑于自寻死路。

然而,中国自古以来不乏甘愿自我牺牲而与恶势力做斗争的人类,假如算上笔者的话,我不会害羞。自愿做改革者,往往是一腔热血为民族,满腹英豪为正气的优秀分子,他们有高尚的追求,他们的勤奋与敬意就蓬勃向上,因此他们的德是宽阔型的,他们的才是学者型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型的,他们的气质是高雅型的,他们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别样风景,是中国教育的真的代表。不过,我也以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诫诸位改革者,务必渐进改革,将改革的种子买进应试的土壤里,以如此厚重的作风,期待素质教育的春天来临。比如研究用素质教育促进应试成绩的策略,进行素质教育实验学生个体标本的培育,做一些改革者素质系统的生态学分析与建构,等等,都属于稳健的作风。

春天已经不远,就浙江来说,特色学校这样的改革思路,为我所欣然赏识。它正是对中国以往高考改革失败的高明超越。当然,我在热烈拥抱的同时,不忘记拥抱应试教育,这不是我堕落了,也不是更加世故,而是一种更加的成熟与圆通。毕竟我依然是一个改革者,骨子里的那种风度,这辈子无法改变。

2013年9月15日星期日

第五篇:工作中问题总结与解决办法

1、人员流行性大。

解决方案:1)、在招收人员时,对人员的稳定性应作为录取的一个重要因素。

2)、对已经转正的员工给予关怀,对表现好的员工,可以适时调整工资,而不是根据合同签订时间给予调整。

3)、加强领导和员工之间朋友式的交流,这样才能听到第一线员工的心声,人事和普通员工的交流尤为重要。

2、对需求掌握的不全面,与业主的沟通不够深入。

解决方案:1)、在接到项目时,认真学习中标文件,对文件中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到业主那里和业主面对面的沟通。

2)、在项目开始前,充分分析业主的需求。

3)、需求调研的文档一定要写仔细,并能准确表达业主的真实需求,保证每个参与的人都能读懂业主的需求。

3、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解决方案:1)、每个问题处理都要有一个具体负责操作的人,所有参与此问题的人,都应该把处理的结果反馈给此人。

下载0-7岁亲子冲突的根源与解决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0-7岁亲子冲突的根源与解决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务工作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会务工作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重宾接待工作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1.考察路线和时间安排过于粗略 重宾接待工作中,应将所有的停留点、考察点的停留时间和往返所需具体时间细化......

    新版公文制作与常见问题解决办法

    新版公文制作与常见问题解决办法 公文处理工作是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公文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

    员工离职原因与解决办法

    员工离职原因与解决办法留心、留人是优秀企业的重要条件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竞争状态。为了企业能够快速发展,一定要在留心、留人上采取一些策略,否则的话企业发......

    班级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班级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班级是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集体,每一个成员的大学时期发展都与班级息息相关,班级问题同样也是同学们学习与生活问题的缩影,因此发现并解决班级问题是每......

    如何化解与避免冲突学习心得

    如何化解与避免冲突学习心得 1. 从课程中你学习到了什么?请至少阐述三点? 1.阳光为人、阳光处事有利于化解内心冲突。 2.帮助别人、修炼自己有利于避免冲突。 3.批评要及时、......

    司法考试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冲突

    司法考试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冲突 [论述题材料] 修订后的《律师法》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律师会见权、阅卷权和调查取证权的规定,与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存在冲突。据法制网—......

    文明冲突与对话论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质量问题与交期冲突怎么办

    质量问题与交期冲突怎么办 首先介绍一下企业背景:我在总部(浙江)接受质量总监和人力资源副总面试,到岗地区是另一个地方(河南)的生产基地,行政上对当地(河南)的行政最高长官负责,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