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推进城市转型发言材料
打开眼界
勇于担当 打好城市发展转型攻坚战
这次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以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意义重大,切中时需,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市思想,振奋精神,增创**发展新优势,必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通过这次学习观摩,进一步看到了我市与先进地区发展的差距所在,也看到了我市转型跨越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更加坚定了服务发展、推动转型的信心和决心。市发改委将认真学习*书记、*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提升境界、打开思路,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打破思维定式,推动观念转型。转方式、调结构既是全市经济领域的一场硬仗,更是对干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的一次重大考验。江西新余的发展充分说明,思想解放的深度决定发展提升的速度。从新余回来以后,我们立即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开展以“新余走在前,我们怎么办”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学习他们高远的发展境界,勇于担当的气魄,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干快上不停步的精神状态,在全委干部职工中努力营造想到前面、干到极致、勇于突破、创优争先的工作氛围,坚决冲破金融危 机压力大、结构调整困难多的思想桎梏,牢固树立“不怕没办法、就怕没想法”的发展观念,深刻把握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思路,自我加压、砥砺奋进,既要完成好市委、市政府交办工作,做好“规定动作”,更要以主动创新的超前思维,以时不我待的高昂斗志,研究大思路,争取大政策,策划大项目,谋划大发展。
二、狠抓重点项目,加快投资增长。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效益。从新余发展历程看,这个市2007和2008年投资增幅分别达到53%和137%,正是这两年的高投入,上了一批大项目,使新余经济在此后几年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作为重化工业城市,投资更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要解决我市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优这一主要矛盾,就必须保持投资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大项目对投资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今年1-5月份,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列全省第一位。这次观摩的许多项目,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市发改委将牢牢扭住投资增长这个“牛鼻子”,把重点建设项目作为加快投资增长的主抓手,创新管理方式和服务机制,健全完善“四项制度”,力促重点项目快投资、快建设、快发力、快见效。一是目标责任制度。进一步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按照一个项目、一个班子的推进办法,形成加快项目建设的 工作合力。二是全程管理制度。加强与责任单位和建设单位的日常沟通,完善“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年终考核、定期通报”机制,增强各级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跟踪服务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项目建设工地开展排忧解难活动,上门服务,解决难题,属于职能范围内的,立即解决;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针对当前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的局面,组织好、配合好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为我市企业和项目建设引进资金。力争今年国家、省支持我市转方式、调结构专项贷款扩大至2亿元以上,加快市政府和**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的推进步伐,力争达成战略合作企业3-5家。四是分类指导制度。对已开工的项目,倒排工期,促其尽快竣工;对未开工项目,逐项、逐环节落实开工条件,使其早日建设。对**电厂百万千瓦机组、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段、钢铁产业升级改造以及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实行重点帮扶,加快项目推进速度,确保全年投资快速增长。
三、主攻结构调整,力促转型发展。投资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实现城市转型发展,需要优化投资结构。市发改委将以投资结构调整为抓手,全力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产业结构由“一业独大”向“多业齐强”转变。坚持不懈优化投资结构,在今年已从国家和省为 企业争取到3700万元无偿扶持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大力支持传统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做强,尤其是对发展后劲足、创税能力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同时,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和动向,紧盯国内外大企业、大院大所,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方面,抓住一切机会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尽快实现新兴产业发展新突破。
四、强化政策研究,提升服务水平。国家每一次宏观调控和战略调整都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在产业振兴、区域布局、改革试点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何学习好、把握好、争取好、运用好这些政策,做好结合文章,发挥“催化”效应,是我们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市发改委将充分利用国家、省发改委政策资源优势,加强沟通衔接,加大信息的搜集、研究和争取力度。在全委共同收集政策信息的同时,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广泛收集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息和国内大企业发展动态。对国家有关政策,一项一项研究,一项一项对照,学懂、弄通、吃透、拿准,深刻挖掘各项政策的含金量,找出与我市发展的结合点,对上争取的切入点,提出运用政策的对策和建议,制定政策对接方案,为领导决策及时提供政策依据。对有利于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政策信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印发政策手册、邀请专家开办培训班等方式,及时传达给相关企业,指导企业掌握好、利用好,真正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总之,我们将用足心思,铆足干劲,加强与上级发改部门衔接,多沟通,多汇报,多交流,无论是普惠政策,还是特殊政策,都把工作做主动、做踏实、做细、做早、做好,有的放矢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搞好服务。
各位领导,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强化措施,积极作为,为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城市转型发展表态发言
凝心聚力 克难攻坚 全力推进瓯北转型发展
——在“比学赶超 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发言
2012年是瓯北城市新区组建新格局的首开之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大都市核心区的关键时期。温州跨江发展的序幕已全面拉开,瓯北城市新区将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全力推进转型发展,加速融入温州。
一、精心规划,描绘瓯北新区大蓝图
紧紧围绕温州“1650”大都市区空间布局,完善瓯北城市新区规划,优化城市设计,加快推进部分区块功能调整,修编三江新城、黄田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紧抓新区体制改革的大好机遇,着力加快规划、建设、管理、监督一条龙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拔钉破难”行动,大力打击违法建设,圆满完成拆违工作。
二、更新理念,加速瓯北经济大转型
以打造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契机,加速永嘉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强势推进上正阀门等16个促开工项目,大昌金属等27个促竣工项目,全面启动乌牛岭下、桥头林福两大工业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国家阀门质检中心,加快推进奥康、红蜻蜓等一批企业上市步伐,积极引导企业“零土地技改”,加快推进6个研发中心建设;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引领,加快中心城区“优二兴三”,全力推进三江国际性休闲商务区、瓯北现代物流区建设,全力推进瓯北商务中心、乌牛华隆大酒店建设,改造提升瓯北阳光大道、双塔路等商业街,着力打造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争取一批大项目、大企业落户瓯北,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紧抓机遇,推进瓯北城市大发展
有效依托大都市核心区建设战略,全力推进三江新城开发,加大三江农房集聚改造、三江标准堤塘建设力度,完成三江片道路网初步设计审批,完成1300亩围堤造地项目;有效依托固定资产投资85亿的任务,大力推进交通道路网、防洪减灾骨干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104国道西过境永嘉段、马岙农房集聚、乌牛新闸、黄田水厂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阳光大道东向延伸、瓯北大桥等重点工程;有效依托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开工建设乌牛污水处理厂,着力改造瓯北污水管网,加快完成县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
四、用心管理,助推瓯北形象大提升
加大创新力度,实施网格精细工程,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提高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效率,推进环卫工作市场化改革,依托东瓯街道试点典型引路,全力做好清扫保洁工作;加大管理力度,整治占道经营,继续抓好罗浮大街、双塔路等治理工作,深化 “四小车” 整治,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建筑垃圾运输,整体改造提升周边农贸市场;加大创绿力度,开展“揭疤栽花”活动,加强道路绿地、街头绿景、河边绿道整治,加快推进北郊森林公园、塘头山公园、罗马城公园等建设,着力营造优美环境,努力提升城市品位。
第三篇: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会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会
发布时间:2005年08月13日 10:02 来源:《求是》 期号:2005.1 作者:马金忠
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的三大煤矿城市之一,枣庄因煤而建而兴,但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严重依赖,也导致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煤炭和水泥这两大产品的价格高低,几乎成了枣庄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此同时,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等问题也十分突出。现实说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决不能围着有限的资源打转,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结构调整要速度、要效益、要后劲。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努力延长产业链。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首先要尊重实际,立足实际,着眼于切实增强城市竞争力,充分而合理地发挥依然处于主体地位的现有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枣庄的煤炭是优质冶炼动力用煤。从现有基础和前景看,煤化工有可能是我市最有优势、最有成长潜力的产业链。从全国产业发展战略看,煤化工是“十一五”期间及以后一个时期国家确立的12个重要产业之一。另外也要看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为我们发展能源、煤化工等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鉴于这种情况,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着眼于延长产业链,增加贡献率,着力建设煤化工基地。一是大力发展煤—气—化联产,发展以煤为原料的新型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其中主要是依托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优先发展以甲醇为代表的煤化工产业。甲醇用途广泛,污染轻,市场前景好,效益好,是目前煤化工业的成熟项目。从我市实际看,尽管经过长期开采,但目前枣庄煤炭仍有相当储量,另外,兖矿鲁化集团已掌握国内最先进的煤气化合成甲醇技术,储备了一批包括两项国家863高科技煤化工项目,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的工程技术队伍,优势明显。现实情况说明,在我市大力发展以甲醇为代表的煤化工产业,出路在于紧紧依托兖矿鲁化的技术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甲醇、醋酸、二甲醚等系列产品的开发。二是大力发展煤—焦—化联产,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交通容量,鼓励发展焦化联产,以“焦”为辅,以“化”为主,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大力发展煤—电—化联产,整合电力资源,抑小扶大,加快提升电力行业技术及装备水平,配套发展高耗电、高附加值的机械加工或其他产业,实现电力二次增值。2003年9月兴建的巴以热电厂,是山东省第一座新建水煤热电厂。用水煤浆为燃料进行发电,既大大减少了煤燃料副产品“煤泥”对矿区的污染,又很好地改变了矿区的产品结构,使企业的竞争力大为增强。如今,在枣庄,以煤为依托,煤、电、焦、钢、油等一体化的煤化工产业链正在成型,“鲁南煤城”已经在向“煤化工城”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关系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为切实改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创新能力不足的落后状况,我们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重选择了新材料、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电子信息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一是充分利用鲁化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的工艺设备和分析仪器,发挥高压反应装置的技术优势,生产高压反应制备的独特医药中间体,优先发展基础较好、成长性良好的医药产业。如投入资金6000万元的广润生物源有限公司,能够开发生产三个系列十几种类型的生物制品;投入资金2000万元,兴建了以针剂为主的枣庄百科制药厂。二是大力培育高成长性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环保产业。围绕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发送、传输与接收,重点开发利用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光通讯传输系统产品和软件。着眼于引进、开发工业废水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等重要污染源的防治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空气污染和治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的产业化程度。2003年,枣庄热电公司投资建设了垃圾发电厂,两台机组每年可消化垃圾21.09万吨,年发电能力5亿千瓦时,新增电量100万千焦。三是拓宽、提高基础较好、实力较雄厚的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产业。以鲁南机床厂、滕州机床厂等机械行业为龙头,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以具有先进制造技术和产业优势的数、微控机床、气液相色谱仪器等系列产品为发展重点,形成三个年产值过亿元的新型产业。在新材料领域,以有机高分子材料、新型磁性材料、超细粉体材料、特种材料为发展重点,培育四个过亿元的产业群体。四是加快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节能和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对重工业、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围绕煤炭、水泥、机械等传统重点行业,科学规划,依靠技术创新,突出重点企业的改造,坚持优化增量投入和盘活存量相结合,促进产品上档次、上水平。五是大力推动园区发展,促进科技园区成为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上述各项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市有省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9家,其中年技工贸过亿元企业8家。一批新兴产业群正逐步兴起。2004年全市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1.1亿元,同比增长42.6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99%。
以发展服务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拓展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从枣庄的实际来看,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一方面可以利用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和拉动,促进和推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通过发展服务业,改造和提高制造业水平,为加工业、制造业打造更宽广的平台。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我们把重点放在生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上。近年来,我们围绕“提高认识,突出特色,优化环境,壮大规模,实现突破”的基本思路,重点抓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放宽服务业的准入门槛,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如在供水、供热以及其他一些公共服务业方面,我们加大了市场运作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不断加快其社会化的步伐。二是利用政府各种调控资金加大对社会服务业的投入,重点是建设几家大型现代物流中心。如通过资产重组、整合等方式扩大市属国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社会服务业的投入。以沿运河经济带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建设煤炭、建材等大宗物资流通中心;以枣(庄)薛(城)经济带、高新区为载体建设各类工业品流通中心;以滕州、台儿庄、峄城为基地建设农产品流通中心。三是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近年来我们依托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峄城万亩石榴园、台儿庄古运河风光、科圣墨子故里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景点积极发展旅游业,同时开发滕国故址、红荷湿地和莲青山等旅游项目。到目前为止,全市旅游收入连续四年以18%的速度递增,2004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9.6%,收入达20.96亿元。四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在政策和措施上给予大力支持。从现实情况看,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的法制环境、政策措施有关。为此,我们着重加强了对各类执法、收费的规范管理,努力做到严格执法、依法收费。对用水、用电等公共事业服务部门,着重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努力为各类服务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个主线不动摇,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为城市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2004年1—9月,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8.51亿元,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2.08亿元,增长31.2%;实现利税68.44亿元,增长80.3%,其中利润34.44亿元,增长104.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27亿元,增长31%。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部署推进各项工作,是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中共枣庄市委书记)
第四篇:转型发言
我为学院发展做贡献-----发言提纲
所谓应用技术型大学就是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学校,中国现在把大学分两类一种是研究性,一种是应用型。从国家上学说转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有以下几个目的:
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
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做到学以致用。
根据国家的转型目的和学校的转型需要我对自己做了几点要求:
一是积极提高自己的教课水平,老师的职业就是上课,上好课是基础。针对自己所带的课程: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做到信手捏来、讲解清楚,思路明确,逻辑清晰。形成自己的上课风格。
二是丰富课堂。上课容易,但是上好课,上好每一节课是比较困难的,再平时注意多观察生活,留心知识,课堂上能用生活实例讲解
知识更能体现学习乐趣,所以要求自己不能只是课堂上是老师,要时时刻刻是老师。只有把生活中的东西带入课堂才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不管是通过网络搜索,还是实验证明,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应用型大学的要求就是增强技能水平。我们要本着这个宗旨,把自己的能力转化给学生。
四是在今后的能通过企业实习这个机会,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企业的技术水平,把企业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能转化到课堂上,开阔学生的眼界,把课堂与生产相结合,真正做到产学相结合。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动力。加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教与学生练相结合,分配合理,增加自主学习环节。
以上是我对学院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所做的总结和自己的发展目标。针对学校应用技术型转型,我们应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自己。给自己制定长期的规划和短期的目标,为学校的顺利转型共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努力推进城市向新型宜居城市发展
努力推进城市向新型宜居城市发展
专业:行政管理学号:200810301096 姓名:杨匡指导老师:姚贱苟
摘要:
随着时光的推移,时代的进步,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已经转到21世纪的历史车轮,为我们追求新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要求。城市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小乡镇到小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对于城市化的发展从来就没用停止过。当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化的加深,对于新型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发展战略都有了新的改变。由于工业的发展带来种种城市病,我们不得不慎重的考虑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二十一世纪以前,是城市患病的时期,二十一世纪到来,是城市治病的时候了。我们不断的摸索着前进的道路,创新和发展。宜居城市,一个新兴的概念,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建设现代宜居城市是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的追求,更是每一个市民的期盼。推动城市向宜居城市转型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管理的重要职能了。
客观上来说,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定的宜居性。现代宜居城市的建设实践,早已经开始。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连市,在20世纪90年代快速崛起,改变了过去城市发展的老思路,老模式,把环境的整治,美化,保持作为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真正的花园城市,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大连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宜居城市。浙江小镇千岛湖是从一个传统乡镇转变为现代旅游的黄金城市,城市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围绕着美化环境,保留历史文化,保护山水景色,提供优良服务等,也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一句城市。
总之,宜居城市这一理论的出现,是城市管理理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的一次重要转变。
二.宜居城市的发展背景
随着城市化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工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城市问题不断出现,道路拥挤,住房紧张,环境破坏,空气污染,就业紧张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每一个城市的共同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一变化,人们必将越来越关心自己的人居环境和生存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在经历着发达国家已经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正在面临粗放型城市向节约型城市的过渡,正在急切地探索中国新型的精明增长城市道路,实现节约资源、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在这场浪潮中,大量城市把城市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把城市“做好”。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普遍开始重视宜居城市建设,近两年之内已经有许多城市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
因此,宜居城市建设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观念的提升,是城市建设目标质的飞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 宜居城市的科学评价标准
2007年5月30日《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正式发布,《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出台是关于我国城市环境的一大进步,是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
宜居城市分为三类:宜居城市,较宜居城市和宜居预警城市。
宜居城市的科学评价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六大方面,他们分别是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另外,该标准还根据“水桶短板效应”原理,设置了几项否定条件。宜居指数得分大于等于80分的,只要有任何一项否定条件,就不能确认为宜居城市。
我们不能说给宜居城市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宜居城市对于城市的要求是高的。城市富裕,环境优美,绿化程度高,就业环境好,公共安全稳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几点是毋庸置疑的。
四.宜居城市理念的意义
宜居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城市化进行到如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它具有深远的影响。宜居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当然不可能预知未来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全部。但是通过宜居城市发展的数十年的成果,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宜居城市理念的提出的深远影响。
宜居城市是一场深远的革命,它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策略,将进一步的改革创新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城市管理方式和城市空间分布形态,形成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布局。
宜居城市的发展,将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生活环境的高要求,真正的通过城市的变化达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潮,我们可以想象,宜居城市的理念将成为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潮流。
宜居城市是21世纪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城市一句质量高低直接代表着城市的争议发展观念,代表着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反映着城市的文化传承,城市特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供给等生活质量,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因此,一个城市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宜居城市,对于其是否具有竞争力,吸引力,发展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 如何向宜居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向宜居城市发展,一定要理论先行,实践论证,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走向生态宜居城市的道路。
一定要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不能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结合。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土地使用等,搞好城市规划,把建造生态宜居城市中的生态二字放在首位。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不能鼠目寸光的看到近几年的效益,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城市规划。
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政府,管理者要在城市环境和生态的问题上特别关注,需要建立起城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编订城市环境法规。注重城市的绿化,建立城市边缘森林等,要把城市规划和绿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大自然引入城市。在工业和环境的矛盾上,要根据生态环保和新的工业发展改变不适合城市环境的产业格局,要把城市发展的目标集中在可持续发展上,寻找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
城市管理者要把极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作为重要的课题。一个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准,就是市民能够满意城市提供给自己的服务。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重视公共服务的供给。
更重要的是各个城市的宜居城市发展道路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发展各自的宜居理念的时候,就要深刻的结合本城市的文化和特点,要体现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不能盲目的参照某个成功的城市,照搬其发展策略,最终导致的只有失败。
总结: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不断发展的社会,不断提高的个人生活要求,都要求我们的城市发展朝着文中提出的宜居城市的目标前进。宜居城市的理念真正慢慢的普及到各个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的宜居状态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潮流。在进行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重点,应该把宜居城市的理念引入。
参考文献:
⑴吴琳 《宜居城市管理》人民出版社 2007.8
⑵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现代城市运行管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