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
回归教育本源 探寻教研真谛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优化教研模式解读 □ 崔随庆 王慧 王丽萍
教育创新是我们国家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的基础。
教育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活力源泉,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教育创新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的教育。为不同学生创设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环境,使每一名学子都能在学校教育的支撑下展露自己的才华、彰显自身的特长。
教育创新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更善于思考的催化剂,能为每一个学生打造出不同凡响的人生境界和未来。
教育现代化,不仅需要有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引领。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以下简称经开区教文体局)提出了“均衡、优质、特色、创新”八字工作指导方针,以区域优质教育发展为核心,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探寻研究校本特色教育发展为抓手,致力于全区教育水平快速整体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经开区教文体局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但是,解决课改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先进教改理念的贯彻落实,又需要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来作为补充。因此,优化教研模式,开展区本教研、校本教研、师本教研就极富时代意义。
经开区教文体局局长唐保华认为,任何时候,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而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则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因此,经开区教文体局明确提出要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创新优化教研模式,使“教育科研”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引领学校走教改特色化、多样化之路,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
营造氛围——着力构建区域教研生态场域
教育科研是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的重要工具,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经开区教文体局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推动作用,在教文体局成立之初就选调了一批优秀教师组建了经开区教研室,不断强化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并在规模较大的学校里建立了教研机构,在全区各中小学校营造出重视教研、利用教研的良好生态环境。
经开区教研室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教好每一个学生” 为核心,指导和引领教研员在学校开展教育实践研究,因为学校是“教研的现场”,教学改革的一切答案都在“现场”,教育研究者不仅需要从书本中学习,而且需要从课堂的事实和教师工作的具体经验中学习。所以,研究者要亲自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钻研具体实践课题,并通过开课、说课、评课等活动,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普遍提升教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的水平。
对于推动课改,唐保华始终坚持从细处做起,要求教研员通过和一线教师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做选题,积极开展扎实、具体、有效的研究,真正做到教中研、做中研、研中教、研中做,帮助、引导教师立足教学实践,针对自身的教学困惑和疑难问题,寻找研究方向,确定研究主题,力争做到研究活动与教学活动同步进行,科研引领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
教研员在与教师交流和研讨的过程中,对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整合,列为学校教研课题,收入到校本课题库,编制学校的校本课题研究指南,指导教师开展研究。针对一些重点、热点或难点问题,组织骨干力量开展深入研究,并通过专家引领、培训学习、提供经费等方式,为教师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环境与资源保障。
教研员们通过和教师们共同探究,改进研究方式,大力推进校本化、草根化研究。在实践性研究中,灵活运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活动。
经开区教研室还有效发挥学科教研组的引领功能。年级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单位。“我们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和教研组成员间的不同感悟,列为教研活动必要的交流和研讨话题;通过有组织的交流和探讨,汇聚群体智慧,提炼并形成有价值的问题;引领教研组成员在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和吸纳的过程中,破解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为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积淀研究资源。”经开区教研室主任张智慧说。
为此,经开区教研室积极改进课题研究方式,拓展研究内容,倡导“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具有“小、快、实”的特点,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贴近教学,贴近现实,实实在在,研究周期短,易于操作,易出成果,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将科研成果与课堂实践教学快速有效结合,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经开区教研室推动下,各中小学鼓励教师在一线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主动研究、反思教学、指导实践、申报课题、开展实验、总结经验,体验“发现和收获”的快乐,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
“我们通过构建以教师个体实践为基础的信息发现路径、学科教研组问题交流平台、教研处问题征集与梳理平台等三级引领体系,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捕捉信息,在同伴互助和教研处指导下筛选信息,提炼有研究价值且在同伴互助下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作为校本课题。”张智慧介绍说。
在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教研室倡导建立教学反思制度,构建问题发现的路径。张智慧说:“我们要求教师将个体初备、集体研备和二次主备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疑问和突发构想记录下来,作为教研课题或话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引领教师从教学准备、课堂组织、学生学习过程等具体环节着手,在备课反思、课堂感悟、学生学习状态观察和作业批阅体验中,产生灵感并提岀问题。”
正是因为有了具体细致的科学指导,有了富有针对性的明确要求,有了教研员们经常泡在一线的融入,有了和教师们深入的思想沟通,经开区各中小学以研促教、以研兴教的风气十分浓郁,广大教师把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紧密融合,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淀学校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教育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
找准抓手——着力推动学区改革深化实施
经开区教文体局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局出发,整体谋划区域课程改革和教研工作,充分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本着“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发展”的教育发展战略,制订了经开区学区制改革实施方案,并以“学区”为管理平台,真正从地域上、观念上打破学校之间相互封闭、保守的现状,建立起学校之间积极、开放、健康、灵活的交流机制,在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进一步缩小了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差距,大大促进辖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经过不断对学校课改实践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后,经开区教文体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学区制推进策略:提升一个认识,扭紧两个环节,落实六项制度,建好两个网络,做实一个过程,加快推进区域课改进程,促进学校更为全面、健康成长。
提升一个认识: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建立学区制的意义。区教研室把推进“学区制”改革工作作为加强道德课堂建设,提高课堂实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抓细抓实,真正抓出成效。
扭紧两个环节: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流程管理两个薄弱环节为抓手,实行学区内各校之间的学科互助和名师结对;每周每学科开展一次跨学校的大组教研活动,以观课、评课、课堂观察、同课异构等为载体,加强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促进素质共同提高;建立并逐步完善学区教师队伍交流培训制度,促进校际间干部和教师的合理良性交流互动。
落实六项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学区制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1.落实学区联席会议制度。学区长学校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协调学区内活动,听汇报、问进展、找问题、抓落实。
2.落实学区领导听评课制度。学区长、校长要做到一沉、二坐、三深入、四研究(沉下去、坐下来、深入课堂、研究教学)。
3.落实学科互助和“学区结对子”制度。学区内以名师、学科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龙头,并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学科交流活动。
4.落实学科教学指导员制度和学区内教学公开制度。学区内各学科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作为学科教学的指导员,负责对学区内同科教师进行指导,包括听课、导课、评课、议课、课堂达标、学科诊断等活动。
5.落实学区科研制度。围绕道德课堂建设,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要有科研课题,每月进行一次汇报交流。以科研促创新,各学区、各学校积极探索具有本校、本学区特色的发展模式。
6.落实学区内教育资源共享制度。学区内各校操场、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多功能教室、专用教室及教材、教案、辅助资料、教具等资源学区内共享。
建好两个网络:根据总体要求,构建了高效畅通的五级管理网络和教研网络。
五级管理网络是:教文体局→联络员→学区→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师。
五级教研网络是:教研室→学区中心组→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教师。
学区工作由教文体局主管,联络员沟通,学区长策划,学校职能部门具体操作,教师积极参与。
做实一个过程:本着“分区合作、优势互补、分步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重点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积极发掘典型,推广经验,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听取学区长、校长、副校长、主任、辅导员分主题进行的工作汇报,并将“学区材料”上传到网上,交流共享,展示校本科研的有型成果。
经开区教文体局通过学区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与展示的平台,进一步强化了辖区教研的氛围和教师教研的意识,成为辖区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重要抓手。
塑造品牌——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优质群像
经开区教文体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发展目标,引导各校逐步明确办学定位、找准发展思路与方向,积极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坚持走教研助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使一大批学校脱颖而出,成为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
——郑州市第85中学是经开区第一所区属中学。为积极推进课堂改革,构建有灵魂、有生命、有效率的课堂,85中学创建了“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课堂”的三贴近课堂模式,规范了“导学案预习——小组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教师矫正——学生训练——教师检测”六步教学流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激发了学生学习与合作的积极性,为全体孩子的共同进步提供了可能和保证。学校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教研,组织教师先后自编了《九年级思想政治》校本教材、《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校本教材、《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校本教材等;开发了《中国象棋》《花样毽球》《美文欣赏》《Flash动画制作》《书法艺术》《校园足球》《校园篮球》等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85中学教师总结提炼的语文六步教学法、政治六化教学法、英语“4445”模块教学法均获得了省市教研部门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高效验证。
——当你走进经开区实验小学,拾阶而上,发现脚下广场的地面是用镶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甲骨文、行体、楷体文字的方砖铺成,错落有致地展示出书法文化的形态之美,无时无刻不在传递出一个学校的文化与内涵之美。书法是这所学校开设的特色课程之一,学校教学楼走廊墙壁上悬挂的书法作品均出自该校学生之手。
学校以“让每一个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一位教师施展才华,让每一位家长收获希望”为办学理念,坚持“呵护孩子的快乐童年”的教育理想,积极开展教育改革,研究形成了“前置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拓展学习”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是“河南省美术书法特色教学和创作实验基地”、“建业足球俱乐部——河南省青少年训练基地”,获有“中华吟诵实验学校”等荣誉。今年暑假,该校足球队出征全国U12青少年足球比赛,喜获冠军,并有两名队员选入国家青少年足球队。
——朝凤路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2009建校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理论学习,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或技能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或观摩优秀课例,欣赏名家风采,学习百家而顿悟。
学校开展生本课堂三级课比赛,让入校一年教师进行生本课堂入门课比赛;入校二年教师进行生本课堂达标课比赛;入校三年及以上教师进行生本课堂示范课比赛;使每一位老师在活动中都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朝凤路小学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建设性地提出了符合朝凤路小学发展的“丽教育”模式,从精神文化、管理文化、校园文化、课程文化四个方面形成主线,从修身课程、拓展课程、自主选择课程、隐形课程这些丰富的校本课程入手,以实现孩子们的多样化选择为目标,致力于成就孩子们的幸福人生。
——经开区营岗小学地处农村,但学校努力克服了地理位置偏僻、硬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不利因素,坚持在前进中谋发展,明确提出了“艺体兴校、创办特色”的办学理念。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了泥塑校本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思维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老师们还积极引导学生们开设棋艺社团、爵士舞社团、演讲社团、踢踏舞社团、书画社团以及合唱社团。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的泥巴玩乐会,成为全校孩子们最为喜欢的节目之一。“让荷花淡雅、让玫瑰芬芳”,已然成为全校教师的座右铭。
还有耿庄小学的“梦想课程”、列子小学的国学教育、司赵小学和实验小学东校区的合唱队„„
学校就是一个育人场。育人正像人吃饭一样,需要各种营养。经开区教文体局利用资源整合,力图给所有学生必需的各种优质营养。而教师,一方面从这个场中感受精神的滋养,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给这个场增添新的能量。
经开区的学校已经成为一个个精神圣地,师生浸润其中,变得越来越优秀。教育均衡发展、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先进理念的确立、教育评价的突破和校园文化的打造„„在不断进行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经开区的各个学校必将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明确方向——着力强化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经开区教文体局将开展“校本教研”作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不断强化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依据“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研究问题,服务于教学实践”的校本教研工作思路,制定了《校本教研管理及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了“注重过程、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的校本教研引领和激励机制;用制度规范、引导教师钻研业务,加强研修,提升能力;用激励措施引领教师立足于岗位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实践中探索、实践中发展。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及其实践形式有三个: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针对校本教研的这三个要素,经开区教文体局开展了富有针对性的推进工作:
自我反思方面,要求教师认真撰写课后反思、课后札记、经验论文、案例分析等,并通过校报、校刊、局网站、论文汇编等载体予以刊发交流。
同伴互助方面,注重加强教师之间在教育教学、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与骨干教师对话、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形式成为辖区各中小学常见的具有同伴互助性质的校本教研活动,从实践层面给教师以方法的指导和思想上的引领。
专业引领方面,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组织大批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种培训和专项培训,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书香校园建设、师生共读活动也成为广大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
校本教研依托的是本辖区学校自身的资源和特色,解决的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反映的是学校的教研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的实践精神。学校为教师营造基于实践的教研环境,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融合实践和研修为一体的校本教研制度,以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培植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课改工作持续深化。
学校要为校本教研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各校“教研文化场”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研文化场一旦形成,它就对存在于它‘场’内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施加一定的‘力’和‘能量’,具有激励和凝聚、熏陶和潜移默化、自律自省和约束、扩散与辐射的功能。所以,各中小学校要重视‘教研文化场’的建设,积极倡导校本教研,认真贯彻校本教研制度,激发教师们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使校本教研在学校蔚然成风。”唐保华说。
学校只要形成有利于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教研文化场”,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会在学校全体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体现,让教师们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研究身边的人和事的习惯,从中发现可资研究的问题或素材,萌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并投身其中。
为充分发挥学校教研文化场的功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教研员的职责也从原来以“三课”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研工作,转变为基于课程观视野下的“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教研工作;从考试命题与教学评比、学科竞赛等工作,转变为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分析、指导与反馈工作;从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工作方式,转变为以校为本、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再造教育文化,并以“构建道德课堂,提高生命质量”为主线,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工作为切入点,带领广大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指导中小学校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和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校本教研推进工程,使课堂教学真正走向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资源多渠道化、教学评价多样化。
细化措施——着力开展丰富多彩教研活动
为科学有效地推进各校校本教研工作扎实开展,经开区教文体局不断召开各种研讨会、交流会、推进会、汇报会等,探讨高效课堂构建、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打造、学生评价体系研究等,重点主抓了生本课堂、校本课程、导学案、作业设计、课程标准解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小课题研究、教学质量监测等项目,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研活动为辖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场持续上演的饕餮盛宴:
——积极探索实践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更加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自2012年春季开始,经开区教文体局开始在辖区中小学内全面推行生本教育,改变课堂生态,还课堂给学生。区教研室以此为工作重心,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引领各校打造生本课堂,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转变理念、统一认识,引导广大教师投身教改洪流。为在生本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的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树立先进典型;每个学科都安排有示范课、观摩课研讨交流活动;对已经成型的好的教学模式在全区进行推广,成立“智慧名师工作室”“艳霞青蓝工作室”,承办“我的理念我的课”省级课题研讨会;以学区为单位,积极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和学科诊断活动等。通过广泛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广大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得到激发,目前生本教育理念在全区各校得到深入实践,并受到省市教研部门的好评。
——狠抓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校本课程是课改的重要抓手。经开区教文体局十分重视各校活动课程的建设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鼓励各校以校本、师本、生本为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把学生个性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专业的发展、学校特色的凸现、地域文化的传播等,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区实验小学先后开设了书法、足球、国学、日语、舞蹈、合唱等二十几种特色课程,给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为了引导广大教师理解和掌握有关“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检验“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工作推进情况,发现经典案例,引领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炼教学设计资源,经开区教研室认真开展细化学科课程标准工作,邀请省市教研部门各科教研员进区指导,充分发挥区教研员指导、服务、引领、督导作用并组织开展了“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评比活动。如:组织全区小学语数英学科教师参加“如何科学规范叙写学习目标”和怎样编写《导学案》主题集体教研培训活动;组织全区教师开展课程纲要的编写培训会;邀请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书记李玉国为全体教师开展作业建设培训等。通过以上活动切实提高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和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认真负责地上好每一节课,辅导好每一个学生!
——打造学校优势学科。经开区教文体局鼓励各校依托校情,打造本校的优势学科,以优势学科为突破口,实现单项突破、以点带面、增强自信,进而实现全面发展。要求各校围绕学科找定位,找差距,找方法,突出学科特色,研究学科规律,积极打造名片学科,从而培育出了一批优势学科,初步实现以优势学科带动薄弱学科健康发展,使优势学科更优、薄弱学科转优的目标。如,实验小学的语文学科,外国语小学的英语学科,二郎庙小学的数学学科等都已成为优势学科。
——开展教学评价研究。组织辖区各学校围绕“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开展实践与研究。依据“标准—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原则,积极探索构建道德课堂、生本课堂的有效途径。以《课程纲要》编写和导学案为抓手,以学生的学习(先学)为中心实施生本教学,扎实落实“先学——展示——反馈”课堂流程,认真开展道德课堂(生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看状态、看过程、看结果”评价研究方面努力实现新突破。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学科方面,继续加强郑州市“以读代讲”阅读模式研究。通过开展“问题解决式”课堂观察活动,切实解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瓶颈问题,老师的操作更规范,方法更科学,教学更有效。在小学英语学科方面,积极探讨小学英语对话及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构建校际互访式、专题合作式、结对带教式等校本教研新模式;在中学理科方面,通过“‘发展为本——情境·问题·对话·评价’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以课题带动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开展师能竞赛活动。区教研室经常组织开展中小学各学科师能(优质课、素养比赛、基本功等)竞赛活动,以活动促培训,以竞赛促提升。如:各学科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各学科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比赛;各学科教师优质课比赛等活动。各项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仅今年上半年,就有6个学科的教师代表郑州市参加河南省优质课比赛并获得一等奖。85中学樊占杰老师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思品优质课大赛,一人独得三项特等奖。
——举办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活动。经开区教文体局通过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活动,引领教师在课题研究成果的梳理、提炼和总结过程中,达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深化认知的发展目标,形成并推广经验;通过组织开展融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评价、推介为一体的同课异构、说课、评课以及教学故事和案例的研究展示等活动,引领教师从活动体验与反观对比中吸纳精华、开启潜能、生成创新思路;通过举办教育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与教师对话交流,课题研究指导,成果点评等活动,帮助教师破解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和疑虑,引领教师在成果应用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成果内涵。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区教研室在培植教师着力于常规教学实践研究的同时,把同课异构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实践平台,逐步形成了针对不同教研目标需求、不同类型的同课异构活动,并在实践中灵活组合、因需而用。通过精心组织、目标明确、群体智慧与个体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同课异构活动,引领教师从求同存异的对比中达成理念碰撞、观点交融、思路交汇,从“异构”的实践中感悟与吸纳经验和成果,使教师在“同课”的横向比较与“异构”的纵向体验过程中悦纳差异、获得启发,进而生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达成在实践中突破、实践中完善、实践中发展的目标。
„„
精美的饕餮盛宴背后,是厨者的精心制作。经开区各中小学教研活动丰富多彩,融入这场饕餮盛宴的,不只是教师的精彩演绎,更有幕后经开区教文体局领导、区教研人员的智慧奉献。
第二篇:让教育回归本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离孩子近些,离真正的教育也就近些》之感悟
李村小学朱红丽
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去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值此周末拜读了张志勇厅长的这篇文章,尤其是关于“四个考虑得远一些”、“三个利益的统一”、“三个负责”、“四个竞争力”的解读,感觉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出现了很多错误的意识。
教育以学生为本。当代的教育已经转型为服务型,家长和社会的口碑是学校立身的保障。我还拿自己上学时教师的标准来实施教学,也就是说我认为教师义务仅仅是教授,学生的成绩就是教师的成绩。虽说自己今年是上岗第三年的教师,但还处于关注生存阶段。所以自己并没有把时间分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正如张厅长所说,学生时代的学生的其他素质包括人格、道德、创新等的培养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期,老师干的是良心活,学生的一生我们耽误不起。教师不直接创造物质和精神成果,而是通过学生的成才来间接创造。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培养孩子不能只看短期目标,即学生现行的成绩,这样的话,学生小学时代的成绩是优异的,但是教师们能保证中学,大学和社会上的成绩都是优秀的吗?不能。教师要高瞻远瞩,以长远目标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生活的本领,教师的劳动成果才能通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肯定。以后自己要转变态度,成绩与能力并重为目标,努力朝素质教育发展。
其次自己一直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教师,可是四个月来,似乎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上课经常说话甚至扰乱课堂教学的学生对自己有一种不服之气,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只记住自己对之的批评教育而继续不完成作业等等。我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张厅长的这篇文章让我醍醐灌顶。我应该用真诚的爱去感化孩子们,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教育。一个微笑可能温暖了在学习中迷途的羔羊,一个眼神可能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一次真诚的一对一的谈话可能感化了一颗倔强的心灵。教师都应该向许三多学习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第三篇:探寻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主业
案例描述:
探寻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主业
——綦江区课堂教学五步督导法案例
根据督导工作的整体布署,督导组一行人将对綦江区陵园小学的课堂教学进行督导。通过历年上报信息、区教委相关科室提供的资料,督导组了解到綦江区陵园小学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学校有合理的办学理念。目前学校形成了一校两区的格局,陵园校区在职教职工88人(其中交流入8人,交流出3人),沙溪校区在职教师47人(其中交流出1人)。陵园校区33个教学班(含3个学前班),语文教师33人(占教职工人数的35.2%),数学教师16人(占教职工人数的19.3%)。语、数教师学历全部在专科以上,其中本科27人。具有小高职称的有26人,有小一职称的23人。4人年龄过50岁,平均年龄约38.1岁。学校注重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了符合校情的“梳途同归”教学法,各学科教师能围绕“梳途同归”教学法的要求,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新理念、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校注重教师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目前学校拥有区级名师1人,学区首席教师5人,区学科中心组成员12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
来到陵园小学,督导组现场了解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并随机抽取了四年级二班,准备对该班当天的第二节语文课进行现场观摩。督导组人员分工对四年组二班的学情和涉及的教材进行了解。
该校的四年级二班是一个团结、活泼的班级,学生自主意识强,能自觉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爱好阅读,善于思考,乐于表达。学生爱好广泛,篮球、足球、钢琴、书法、绘画、英语等方面均发展不错。学生的课业负担适度,在完成常规课程的前提下,该班还开设了电影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欢。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
即将呈现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教学,该单元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而第一课就是《古诗两首》之《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结合新课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角,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督导组对小学语文中段古诗的教学有了清晰认识。在随后的随堂观课中督导组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并进行了录音、报像,获取了课堂的第一手资料。
在临近下课前的五分钟,督导组组长让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离开教室,自己走上讲台,与学生进行了温馨和谐的短暂互动交流。结合天气和窗外的景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即兴用“翠绿树上铺了一层金黄,像冬天女子头上的薄纱,阳光扑入树杈,斑驳地落在地上,证见了七彩校园的美丽,令人神往!”这一段话告诉孩子们学习古诗要学以致用。在恰当的时分用上恰当的诗文。随后,就学生对学校情况的熟悉度、对教师的喜欢度、教学的满意度进行了现场调研,掌握了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鼓励小朋友们要爱学习、会思考,同学们响亮地回应“行!行!行!”,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课后督导组全体成员与任课教师及学校领导团队进行了交流,并反馈课堂教学意见和学校管理意见。在与任课教师吴芳的交流中,督导组了解到吴老师是一位具有中文本科学历的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一位本学期初才调入陵园小学的新近教师。督导组根据所定课堂的情况肯定了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教学中做到了学思结合,拓展环节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得到了训练。指出课堂中没有真正放手,要以激励、启发、指引、交流为主;并共同探讨教学中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对预习过与未预习过的课文的教学方法。同时,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也了解到注重对新进教师的培养,方式方法多样。学校教研工作的形式和实效还有待改善。勉励教师不断深入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技巧,做老百姓满意、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在与学校领导的交流环节中,学校主要负责人就学校工作进行了汇报,针对学校的工作汇报,督导组结合现场观察和听取的报告,督导组对学校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进行反馈:督导组对陵园小学的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学校在开拓敬业、意气风发、思想业务一流的干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办学特色鲜明,六载陵小、七彩未来的办学理念处处有体现;文化底蕴深厚,校园精致、优雅、富有特色;校本教材开发富有成果,少儿版画硕果累累,家长学校工作走在全区前列;教风好、学风正,老百姓心中的名校称号当之无愧。同时也指出要着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一是抓“长” “常”,谋发展。学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
好常规管理,谋划未来发展。陵园小学作为綦江小学的第一战舰、示范学校,面对联合发展、集团化办学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问题要做好准备、勇于亮剑、敢于迎战。学校常规管理成功的地方要坚持,需要改进的要进一步优化。
二是抓改革,提素质。教育改革应该追求教育本质,办学理念应该体现办学总体的方向。区教委“健康尊严、张扬个性”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要醒目地告诉社会,要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中得到全面、具体的体现,让学生、家长、社会切实感受到教育改革带来的变化,不要给社会无病呻吟、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错觉。要通过切实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长、教师都要懂得如何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学校的课业负担到底是轻是重,就要通过教科研来认真研究后想办法解决,不能人云亦云。在课程教学中还要更多地融合德育、人文、情感的因素,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校本课程要进一步实行优化整合。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小学应该尊重孩子们的选择,更多启迪孩子未来的爱好,播下兴趣特长的种子,即使吹树叶也是一种兴趣爱好,不一定统一要求学习一种乐器。
三是抓师资,作表率。第一,做求学的表率,勤学习、勤反思,不断提高学历、能力、素质。第二,做优雅的表率,优雅的人让人感觉魅力无穷,内涵散发的活力气息是无法取代的,这来自平时的养成。第三,做品德的表率,优雅更多来自外在的感觉,品德是铸成优雅的潜在因素。学校要不断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师们追求职业成就感,教师的最大收获是心香一瓣,应是来自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学生的爱
戴和感恩。
四是抓健康,有尊严。要高度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的健康是是学校、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教师健康才能带动学生健康。要注意引导教师加强心理调节,释放压力,快乐而有尊严地工作。督导组完成了课堂教学的现场督导,随后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形成了书面督导报告。此报告将作为綦江区陵园小学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校长职务任免、交流提拔的参考标准,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的指标项目。并将此报告及时反馈给了綦江区陵园小学,要求学校结合报告形成整改措施,在本内切实完成报告中需要整改的事项,督导组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回访,以促进整改实效。
第四篇:让语文课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回归本源
作者:***
工作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中心学校
邮政编码:464148
【摘要】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该削去浮华,回归阅读,回归文本,回归简单。让学生真心回归,真情流露,喜欢语文,学好语文,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诉求。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文本简单
2012年9月22日至23日,我有幸去郑州参加了第九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高效课堂与新课标导向培训会”。满满的两天时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杜郎口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特级教师史金凤、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李卫东等五位来自教学一线的语文教育专家共讲授了六节观摩课,并作了五场精彩的专题报告。通过近距离聆听专家名师的课和报告,我强烈地感受到,这的确是一道道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场及时雨。它带给了我深深地思考。
一、让语文课回归阅读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己静心读书的时间,少一些喋喋不休的讲解,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回归原滋原味的阅读教学上来。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绝非是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就能够实现的。学习语文和学习数理化绝不一样,数理化要靠学生动手练,而语文水平是要靠学生动口读的。我所在的学校,是豫南一个偏僻的农村中学。近几年来,我们也在尝试着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然而,我觉得我们除了盲目的学习别人好的教学经验外,并没有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的讲解多、学生的阅读少;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很长时间回答不上来。学生为自己不会急,教师为学生不会急,没办法,老师干脆代劳,把答案说出。老师私下里还埋怨学生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今天的老师们反而不懂了。
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而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仍然是老师自以为精辟的讲解和透彻的分析,殊不知,却把原本文质兼美的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结果让学生学得沉重、疲劳却无所得。
我认为,好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书声琅琅,妙趣横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
1终生受益的。同时要提倡自然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有目的地读,带着问题读。说白了,语文课就是读书课而非讲书课,应该让学生的声音代替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悟语言美、积淀文字美,从而能很好的运用文字表情达意。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文学内涵自然丰富,文学素养必然提升,语文能力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二、让语文课堂回归文本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地方的语文课堂出现了异化的情况:课件炫目多样、课堂热闹非凡、学生快乐异常、效果却不怎么着。尤其是,各地、各校开展的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很多老师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动不动就让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书写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在众多的语文教学资源中,最根本的就是语文课本。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通过与教师、文本、作者、生活等对话过程中,品味语言,解读文本,触摸作者心灵,感悟人间真情,学会语文真知。任何超越文本的语文教学,都是背离了语文教学之本质的。
在第九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高效课堂与新课标导向培训会”上,所有的专家的示范课都可以称之为“素课”,他们几乎没有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电效果来渲染自己的课堂,而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体会交流,自然而扎实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当然,语文课堂并不反对多媒体的应用,关键是要适当,要用的恰到好处,要切实体现其对文本解读的辅助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
第三,让语文课回归简单
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课堂容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庞杂了,花样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学校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时,更是突破教学常规,有的甚至是几节课才能学完的东西,却放在一节课内搞定。短短的45分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堂课下来,教师满头是汗,学生也紧张兮兮。所以,每次评课时,我都要问我们的作课教师: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简单些呢?。
语文学习本应该是一件简单而有趣的事情,然而,现实是很多学生却不喜欢语文。究其原因,与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复杂化的教学不无关系。事实上,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老师的疑难问题而恐惧,会因为老师的繁琐而厌烦,会因为老师的滔滔不绝而困倦。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并不是面面俱到,他们设计的任务简明,教法简便,过程简约,语言简洁,导学助学,学生学得有兴趣,有实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许多独特感受,很多时候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又干嘛要逼着学生按照老师自己的想法去探究来探究去呢?因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简简单单求真知就行了。
新课改实施十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的语
文课应该削去浮华,让学生真心回归,真情流露,喜欢语文,学好语文,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诉求。
第五篇:探寻教育的真谛杂文随笔
上周六我参加了西樵高级中学高一级的家长会,这次家长会让我受益匪浅!年轻的班主任李老师给我们每一位家长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会,他将课桌围成圈,让家长任意落座,他没有墨守成规站在讲台上讲,而是走进家长群和大家侃侃而谈,带动家长们一起互动,可以说这次家长会场面最活跃,家长们参与讨论家校联合教育最积极主动的一次。让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认真反思自己过去将来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态度。
这次家长会我最大的收获是:
一.以平常之心培养孩子
做父母的教育孩子要有颗平常心,就是让子女快快乐乐地成为自己,成为“平常人”即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伟人,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变得很平庸,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也许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孩子真能成为一个“人物”呢!
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以前自己青少年时期承受过的苦和失败,转化为强烈的补尝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学习,美其名曰是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孩子考试没考好,觉得希望破灭一样,批评痛斥;孩子有了点成绩或考上了好的学校,觉得添了无限光彩,把孩子的一切和自己的荣誉联系在一起,其实更多是自己的一种虚荣心作祟。
从这次家长会中我明白了,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去成长,完全地发展自我。让孩子快乐地面对学习和生活。鼓励孩子自信,相信孩子之间只有个体差异,没有好坏之分,把孩子的梦想当做是令人欣赏的志向,当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梦,鼓励孩子要大胆尝试,只要孩子努力去做,父母都应该说:“好,我支持你!”因为孩子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成人后才能在无限地空间实现飞跃。
二:我们要做智慧型的父母
这次家长会解惑主题,是让我明白在新的世纪里,要做智慧型的父母,作父母的应该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的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
目前,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闪亮登场,手机是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沟通的方便性,当前手机在国内发展的速度和普及率就证明了市场对手机的需求,其发展、普及的势头锐不可挡。如今,中学校园里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青少年“手机成瘾”已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更是学校和父母的最大烦恼,针对这一现象谈谈我的观点
看了学校对同学们关于青少年对智能手机的采访视频,孩子们对手机个个是爱不释手,那好处是说不尽道不完,都是发自肺腑都对智能手机充满了割舍不下的喜爱之情。的确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方向,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作为处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的青年一代中学生,利用使用这样的科技带给他们的便利条件,于情于理都无可厚非:学生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向老师汇报学习等;与同学用手机交流,保持友谊鲜度;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查询解析;手机能够看新闻,增长学生的见识,了解国家国际时事;闲来无聊,听听手机上下载的音乐,玩玩游戏,的确手机又是一种不错的消遣工具。不可否认手机带给人们巨大的方便,但同时也有专家将手机称为目前危害青少年成长的“毒瘤”。手机确实在不知不觉中‘掠夺’了孩子们很多宝贵时光。
首先手机辐射会影响身体健康,过度使用会造成诸如头痛、头昏、乏力、失眠等症状,并且对眼睛危害极大。中学生才十多岁,年龄心智都还不成熟,是非观念还不是非常明确,道德意识还不够,最关键缺乏自我调控力,自制律薄弱。同学们沉溺于网络一直是老师家长头疼的问题,虽然反复教育,但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仍然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青少年。
孩子们正是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在这期间,他们需要足够的营养,充分的锻炼以及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他们有旺盛的精力学习。可是有一部分同学上课时,在老师的监管下,不敢轻易地玩手机。但在午、晚休时间,班主任以及值周老师一走,他们就开始玩了起来,有的在听歌,有的在玩网络游戏,有的是独自一人,有的是三五成群,一起玩,午休不睡,有的甚至晚休也没睡。没有手机就无所事事,魂不守舍的样子,这些都是“手机中毒综合症”的表现,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
?网络信息的泛滥,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我迷失,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上出现障碍。迷恋于网络中的青少年,由于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本身认识分析能力的欠缺,对网络媒体文化中渲染的各种信息,容易不加辨别盲目吸收,甚至盲目崇拜。妨碍了学生诚信品质的确立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人潜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就会得以引发或强化。其中以撒谎最为严重。同时,由于过度崇拜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还有借“机”做媒也初露端倪,手机已成为了中学生“早恋”的“帮凶”。手机成了谈情求爱的工具和媒介,通过手机表达暧昧情愫。
我想,千方百计地阻止孩子接触科技可能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当然,和早恋一样,不排除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孩子,以至于他们必须被强制。但我觉得任何孩子身上的问题都能从大人身上找到:我们要扪心自问,孩子玩手机的原因你清楚了吗?我们总是替代式的教育方式,不准玩手机,不准玩手机!再玩就没收手机!其实这叫做霸权式管理、替代式管理。如果我们能和孩子在同一频道沟通,并成为他的朋友,在他的生命当中,能够跟他好一点,能够跟他无所不谈,这个时候明白他的真正所需;我们应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作为父母亲的伟大,从内心尊重父母亲,并且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亲对他的爱,当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又跟他的关系很好,我们就应该跟他来一个约定。如果我们跟孩子做约定,但孩子在约定基础上没做到,我们就应该提醒他,而不是指责他;他做到了,我们要鼓励他,这样子做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是被尊重的,他自己就会长出一种能力去管理自己,这些都是属于协助而不替代。当一个生命被信任的时候,他会有一种责任感;家长潜移默化把学习变成快乐的、把旅游变成快乐的、把做家务等都变成快乐的,那么他就不会沉迷于手机了。我们要知道,一个生命正当它匮乏什么他就会去追求什么!你不让孩子玩,他就越想玩!那么孩子玩手机,我们不要去完全阻隔他,但也不要让他沉迷,而是应该选择一个弹性的中庸。让孩子能够在玩手机当中,长出自我管理能力、控制能力,这应该才是最好的。
手机进入校园来势凶猛,但是西樵高级中学对学生的手机管理制度是非常值得推崇和点赞,学校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执行那就是:该校学生带手机入校,进教室立马交于班主任帮忙管理,周六休假还回学生,这个制度是非常人性化的做法。一方面考虑到孩子放学后与家长及时沟通;另一方面体谅家长接孩子放学无法联系到孩子时的焦急与担忧。(因为我们是区直学校,生源覆盖面广,很多孩子离校都很远。)
最后我深深感谢学校所有的领导和老师们,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教育呕心沥血的付出。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老师们循循善诱按照制度管理孩子们,提醒孩子们、鼓励孩子们。我们家长也一样协助孩子们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约定。尽力配合老师们的工作,加强与老师们的联系,从我做起,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