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期货公司会计制度的问题与政策建议(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23:5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期货公司会计制度的问题与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期货公司会计制度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第一篇:我国期货公司会计制度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期货公司会计制度的问题与政策建

议(1)我国期货业经过前几年的治理整顿,已经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政府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还是在政策措施上都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并规划将期货经纪公司建设成为现代金融企业,从而为期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十分宽松的政策环境。然而,我国期货业会计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期货市场的发展,至今为止,期货经纪公司还没有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一、期货经纪公司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期货市场建立初期,相应的法规制度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可能是由于期货业与旅游、饮食同为服务业,业务形式相近的缘故,期货经纪公司执行《旅游、饮食服务业会计制度》。当时,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无章可循,对期货业务的确认与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对费用的归集随意性很强,会计核算混乱可想而知。而反映会计信息的会计报表没有统一的格式,企业之间的信息可比性非常差。

1997年3月,财政部颁布了《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对规范我国商品期货交易财务行为,优化期货市场财务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只采用条例的形式对业务规范指引,但是由于对相关的名称进行了概念性的规范,如保证金、结算保证金、交易保证金、浮动盈亏、平仓盈亏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期货业的规范发展。

《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对期货经纪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有非常重要而详细的规定,明确了期货经纪公司的性质,并对具体的期货业务进行了规范。如对交易所缴纳的会员资格费作为长期投资;与期货交易所及客户之间的保证金往来款项,分别通过应收款和应付款核算;收到期货交易所转来的结算准备金存款利息,视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处理;对客户交存的保证金,不再计付利息,所得利息收入计入期货经纪公司的损益;按代理手续费收入减去应付期货交易所手续费后的净收入的5%提取交易损失准备金,计入营业费用,并作为一项长期负债,单独核算;向客户收取的手续费全额计入营业收入,应付期货交易所的手续费计入营业支出。除此之外,对客户的开户、交易、结算、手续费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有很多制度一直沿用了下来,只是发展得更具体、更科学而已。

1997年7月,有鉴于《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对有些问题尚未加以明确,不便于实务操作,财政部又发布了《关于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其中涉及期货经纪公司的主要有招聘临时工作人员(即现在业内的经纪人)的劳务费及因错单交易产生的平仓盈亏的处理规定。对不属于期货经纪公司正式职工的临时招聘工作人员劳务费,如以提成佣金方式从营业费用中列支,最高不得超过代理手续费净收入4%的比例,超过部分予以纳税调整;如以工资名义支付,纳入企业工资总额管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支付,均应依法代扣代缴其个人所得税。期货经纪公司因错单交易,必须尽快平仓,造成的客户交易损失,按《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六条处理;如实现平仓盈利,应列作营业外收入,但客户提出请求的除外;对有关当事人按规定赔偿的款项,期货经纪公司应列作营业外收入处理。

XX年11月底,财政部颁布了《期货经纪公司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也是期货经纪公司现今正在执行的非常重要的会计制度。《暂行规定》对期货经纪公司的期货业务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从而也基本结束了执行《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的历史。《暂行规定》就期货业务设置了规范的会计科目,并对会计科目的使用作了具体的指引。针对期货业务的特殊性,对会计实务处理有明确的阐述,详细地规范了会计业务核算办法。如会员资格费投资、交纳席位占用费、收取客户保证金、结算盈亏、实物交割、交纳年会费、提取与使用期货风险准备和对客户发生的质押等业务都有明细的实务处理指引;日常业务费用归集统一使用“营业费用”科目,有关银行的发生的费用和资金利息归集为“财务费用”科目,对费用的归集与确认简单明了;会计报表有规范统一的格式(后来实际参照的是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期货经纪公司年度报告参考内容与格式》),同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监管机构能通过期货经纪公司提供的会计报表制订监管措施。

XX年11月底,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其中第二条明确规定适用范围包括期货经纪公司。但是,期货经纪公司并未贯彻实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缺乏对期货业务的具体实务指引,操作性还不如《暂行规定》强;另一方面是期货经纪公司的行业属性并未明确属于金融企业,反而实施金融业会计制度,对期货经纪公司的资产状况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影响部分期货经纪公司的资产状况。因此,至今期货经纪公司的会计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此外,中国证监会也颁布了一些与期货经纪公司会计制度相关的制度,如《期货经纪公司年度报告参考内容与格式》、《关于做好期货经纪公司年度审计和报告工作的通知》、《关于对〈期货经纪公司年度报告参考内容与格式〉作出部分调整的通知》、《期货经纪公司治理准则》以及中国证监会期货部组织编写的《期货经纪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南》等。

二、期货经纪公司现行会计制度的不足

我国期货经纪公司经过清理整顿期之后,特别是随着国家监管部门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已经越来越规范。如保证金封闭运行管理,从管理制度上杜绝了期货经纪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的可能;最近的提高期货经纪公司在交易所的结算准备金最低余额制度,已经使得期货经纪公司在充分考虑市场风险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加强自身的法人结构治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降低经营风险,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然而,在这些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重视现行会计制度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行会计制度欠缺统一性、完整性

我国期货经纪公司的会计制度目前主要执行《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暂行规定》。由于《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从会计标准去规范,对期货业会计实务操作性不强,而《暂行规定》仅是一套简单的会计核算办法。因此,从期货业务的经营特点出发,特别是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经纪公司的会计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我国的期货经纪公司的会计科目尽管都是参照《暂行规定》设置,但是由于会计科目没有统一编码,会计电算化核算使用的科目编码就五花八门。另外,不同的期货经纪公司对其下属的营业部内部资金往来核算就有不同的核算办法(《暂行规定》没有相关规定),有的通过设置“内部往来”科目,有的通过应收应付项目等。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第二篇: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率比较低

据统计,2011年全部城镇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已经占到35.1%,而新增城镇就业人员中,农民工高达65.4%。但是农民工基本保障覆盖率相对于城镇户籍就业人员覆盖率的比率分别为:社会养老保险为23.2%,工伤保险为47.9%,基本医疗保险为31.6%,失业保险为20.1%,生育保险为14.5%。农民工作为劳动力供给的主体,不能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且不同行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水平差异大。根据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参保情况相对较好,而建筑行业、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为其缴纳各项保险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行业。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难,退保率高

我国养老保险等主要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个统筹单位,多为县市级统筹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镇一级的社保机构尚未健全,许多农民工跨省市流动时不能顺利转移保险基金,致使退保现象严重。按相关规定,民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可保留保险关系,重新就业时再接续;也可将其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重新就业重新参保。但一些地方的社保局却更愿意让农民工退保,有的甚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退保”,因为农民工退保,所缴保险费的个人缴纳部分由农民工一次性领回,单位缴纳的统筹部分则充入地方社保基金。

二、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保险参与主体的费用负担重

农民工参与社保,不仅农民工自身的费用负担较大,用人单位和输入地政府也承担相应的费用负担。据调查统计,承担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险,企业缴费约占工资总额的31%,其中,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分别占20%、8%、0.5%.0.7%、0.5-2%;个人缴费达到10%,其中,养老占8%、医疗占2%。这样农民和企业的费用负担都比较重,因而都有逃避缴费意愿。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城乡居民保障制度成本相对较高,除了要面临庞大的建校费用和低保费用外,还需补贴外地农民工随迁家属就地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费用,因此地方政府感到经济压力较大。

(二)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城乡分隔大

一直以来,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较大,长期在一个地区缴费的可能性很低。同时,由于我国财政支出在地区、城乡之间分配存在不平衡,导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出现城乡、区域、阶层和职业之间的分隔,统筹层级低,无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和不同种类之间的转移。而且政府将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视为经济发展的负担,导致存在着多年、多地区、多层次保险关系的转接,以及保障模式转变难度很大的问题。

(三)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之间不衔接

由于我国社保体系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化”和“碎片化”特征,不同区域、城乡之间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存在较大差异,制度衔接难度较大,阻碍了人口在区域、城乡间流动,进而影响了资源在地区间?A优化配置。同时,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工人和农村居民存在双系统,两者之间的对接是非常繁琐的,养老保险关系在企业间转移接续程序十分复杂,给养老关系转接带来的不便,这也阻止了农民工养老关系的转移行为,转而选择“退保清算”,而且退保程序反而简单,信息清晰,资金到手放心。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促进农民工参保的多元化机制

农民工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保险费率偏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个人、单位和国家的共同努力,扩大本地农民工群体参与社保的范围。国家应将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险补贴制度扩展到全体从业人员,鼓励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一起参加统一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从而降低保险费率。统筹管理保险费,做到费率相同、计发办法相同,但在缴费基数和待遇上,可以对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实施差别化管理。其中,正规就业者的缴费基数为工资收入,由劳资双方共同缴费参保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中小企业员工参保,应由国家定额补贴缴费。非正规就业者的缴费基数为当地最低工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应由国家定额补贴缴费。

(二)全面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农民工平等居民权利

全面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将工伤保险的比例纳入国家和地方“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标。实现农民工平等居民权利。城乡统筹,形成“整体的保障体系,不同的保障水平,灵活的保障方式,多样化的保障模式”。即无论城乡职工,不分身份全部纳入社会保险之中;根据我国国情,建立统一而有差别的缴费制度,以梯次化的层级设计建立渐进式的保障架构;制定不同的缴费层次,既有区别又不失公平地对待不同情况的城乡就业人员,实现农民工平等居民权利。

(三)健全不同保险制度间、地区间的转移衔接机制

健全不同保险制度间、地区间的转移衔接机制,建立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统一社保体系。加快完善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医疗、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办法,为农民工异地流动提供便利。加强社保管理机构的内控和与其他部门协调。劳动监察、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应联合执法,加大对本地用工单位的监督力度,通过严格执法,确保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

Migrant workers social insurance problems(a)migrant worker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insurance rate is relatively low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2011 the total urban employment, migrant workers have accounted for 35.1%, while the new urban and rural workers, migrant workers as high as 65.4%.But migrant workers basic guarantee coverage rates relative to the coverage rate of urban household employment ratios were: 23.2% of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is 47.9%,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was 31.6%, unemployment insurance is 20.1%, maternity insurance is 14.5%.Migrant worker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upply of labor, can not fully enjoy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And the social insurance level of migrant worker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is different.According to the 2012 China's migrant workers survey monitoring report shows, manufacturing, transportation, storage, postal services, 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 and service industry situation of the insured is relatively good, and migrant workers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commodation and catering industry, employers or to pay insurance, the proportion of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industries.(two)migrant workers endowment insurance transfer and continuation of difficult, high surrender rate China's old-age insurance and other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is split in more than 2000 Co ordinating unit, is operating in the county municipal co-ordination, co-ordination unit between policy that www.xiexiebang.com and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reg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njoy public services and social security exist large differences in system cohesion difficult, hindering the flow of population between reg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by affecting the resources in the region.A optimal allocation.Meanwhile, there is a dual system of China's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of urban workers and rural residents, the docking between the two is very tedious, pension insur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in the transfer continuation procedures are very complicated, the inconvenience brought to the pension transition between, which has prevented the transfer behavior of migrant workers' pension relationship, opting instead for “liquidation of surrender” and surrender procedures instead of a simple, clear information, money hand rest assured.Three, improve th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of migrant workers policy recommendations(1)to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ow insurance rate of migrant workers is the high premium rate.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need for individuals, units and the country's joint efforts to expand the scope of local migrant worker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security.Countries should be will be on urban employment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of social insurance subsidies system extended to all employees, encourage, including migrant workers,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informal employment to join the unified urban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for the employees, so as to reduce the premium rate.Overall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premiums, to achieve the same rates, the same approach, but in terms of payment base and treatment, can be the regular employment and informal employment of differentiated management.Among them, the regular employment of the base for the wage income, the basic old-age insurance and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insurance and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by the labor and capital, an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employees insured by the national quota subsidy payment.Non formal employment of the base for the local minimum wage.

第三篇: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_现状_问题与政策建议

探讨与争鸣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农村市场是我国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搞活农

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

村消费,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程国强 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一是农产品交易由过 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2007 年第 10 期

一、我国农村市场流通现状

经过近30 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农村基本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正在从自然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市场机制逐

步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形成多层次、多

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村流通体系新格局,农村

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第一,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村市场消

费水平不断提高。2005 年我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

品 零 售 总 额 达 到 2.2 万 亿 元,比 改 革 开 放 初 期 的1978 年增长 21 倍,比 “九 五 ”末 的 2000 年 增 长 1.5

倍(接近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8 倍的水平)。农村市场的扩大,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今后扩大内需、促进新一轮

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市场。

第二,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逐步提升。目前我国

农村既有传统的集贸市场,也有各种综合市场、专业

市场、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 ;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

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

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

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如到 2005 年底,我国有亿 元以上的农产品综合市场 539 个,成交额 2412 亿 元,比 2000 年增长 6.1%。二是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 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经 营模式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开展农资连锁经营的企 业近千家,连锁门店 3 万多个,为农民创造了方便、安全和实惠的农资购买环境。三是农村日用消费品

流通以小百货、食杂店、夫妻店等传统方式为主,连 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开始走向农村市

场。商务部 2005 年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 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农村“夫妻

店”、“代销店”,建设标准化“农家店”。2006 年全国有 2287 个企业在 1817 个县进行试点,全国累计建设农 家店 16 万个,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 117 亿元,吸 纳富余劳动力 65 万人,扩大农村消费近600 亿元,使 1.4 亿农民受益。供销合作社系统运用现代流通方 式改造农村传统经营网络,自建、合建连锁、配送网 点近10 万个,50%的消费品零售已纳入连锁经营和 配送体系。

第三,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民经纪

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和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是目前农 产品流通的核心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农产品 购销经营活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超过 2 万多

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等服务活动的农村 经纪人达 600 万个。农资经营已形成由供销社农资 公司、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个体工商户等多

— 7 —

探讨与争鸣

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的格局。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超

市销售比例在 70%以上,其中美国、德国达到 95%,二、当前我国农村市场流通存在的突出问题

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流通方式落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基础薄弱,在根本 上不适应扩大农村消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第一,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1978 年我国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505 亿元,占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的 32.4%,而县及县以下为 1053 亿元,占 77.6%,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随着我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市场规模迅速扩展。到 1995 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超过县及县以下,城 乡市场规模相差 1.2 倍。到 2005 年,城乡市场规模差 距扩大到 2 倍。占全国 2/3 的农村人口,社会消费品 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 1/3。从长期趋 势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市场规 模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农村市场规模过小、农村消 费不足,将越来越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可持续增长 的深层次矛盾和根本性问题。

第二,农村市场流通的地区差距逐步拉大。总体 而言,我国市场流通体系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差距逐步拉大。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市场流通东大西 小、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和交易方式

在东部地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比较缓慢 ; 中、西 部地区的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地

区。如 2005 年,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成交额,东 部地区占全国的 78.9%,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只占 12.4%和 8.7%。另一方面,大中城市等农产品集中消 费地区,批发市场设施条件较好,农产品配送、零售 网络比较健全 ; 而农产品产地市场基础设施条件、经 济效益比较差,特别是中部粮棉油、蔬果主产区以及 西部特色农业地区的产地批发市场,交通、通讯和市 场交易条件差,发展明显滞后。

第三,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一是 传统流通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 方式发展不足。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 10%,夫妻店、食 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农村

第四篇:期货公司税收征管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对期货业的税收征管定性问题。资本市场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期货市场,其投资交易也是金融投资领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期货业理应列入金融业,按照金融业的标准缴纳税负。但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成立的时间较晚,加之期货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特定功能未能为社会和人们所真正认识和完全了解,故在实际税收征管中,期货业未能被等同为金融业,而是与旅游业、餐饮业等视为同类,按照一般社会服务业标准实施税收征管,履行纳税义务。税收征管上的这种偏差引发了期货业内外人士的长期争论而又悬而未决,对于期货业的正常发展影响较大。二是多征营业税的问题。期货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是代理客户交易的手续费。期货公司获取的这些营业收入,成为税务部门实施征税的主要对象。但是,期货公司向客户收取的手续费还包括代期货交易所收取、并为期货交易所所有的手续费;换言之,期货公司收取的手续费并不完全归属自己所有。手续费中属于期货交易所的那部分,期货公司只是在为期货交易所尽代收义务而已。而在实际征税中,有的地区并没有将期货公司代期货交易所收取的这部分手续费加以扣除,仍以期货公司收取的全部手续费来作为计税基数的依据。显然,这种不合理的征税办法,加大了期货公司不应有的税负,多征了期货公司的营业税,损害了期货公司的合法权益。三是风险基金计提得不到认可问题。期货市场是金融投资领域内的高风险市场之一。为有效防范期货市场的风险,增强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根据《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期货公司可以按手续费收入的5%计提风险准备金,专用于弥补风险损失。然而税务部门有关文件规定,期货公司计提的风险准备金不能作为费用在税前扣除,仍应纳入征税范围。照此办理,不仅增加了期货公司的经营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对本已不足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所得税,进一步削弱了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为防范和化解期货市场风险增添了压力。四是地方税制的差异导致对期货公司的重复计税问题。税制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深入进行。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税制改革进展有别,步调不一,各种特区和特殊税制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有的地区完成了国税和地税的分离,有的则仍然实行统一征税,有的甚至还实行包税制。地区税制的实际差异导致了期货公司及其各地营业部的纳税困惑。有的地区对期货公司的手续费收入总额进行全额征税,存在着交易所和期货公司重复征税的不合理现象;地区税制的差异也导致期货公司营业部之间纳税成本不一,如果地区税制协调不好,同样也会存在营业部和公司重复纳税的问题。总之,由于我国现行期货市场税收征管政策尚未完善,对期货业的税收征管存在着诸多不公平、不合理等问题,加大了期货业的税收负担,没有很好地对新兴的期货市场起到扶持、保护和促进作用。鉴于此,完善期货市场的税收征管政策,已经成为期货业久已盼望的心愿和共识。完善现行期货公司税收征管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提出要进行税制改革。《意见》不仅承续了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这一精神,而且对“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的改革还作了具体部署。学习和领会《意见》精神,针对现行期货市场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几点完善建议: 首先,期货业应享受与金融业相同的税收待遇。期货业能否被列为金融业的争论已因《意见》的公布实施而得以根本解决。《意见》中已明确将期货公司定性为现代金融企业,并要求严格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强管理,把期货公司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据此,税收征管应贯彻执行《意见》的要求,适时进行调整,将期货公司与金融业列入同类,享受同等的税收征管待遇。其次,公平合理地确定期货公司营业税基数。如前所述,期货公司营业收入中包括代理期货交易所收取的手续费,这部分手续费并不为期货公司所有,并非真正为期货公司的经营所得。换言之,期货公司的真正营业收入应该为扣除代收部分后的净收入,并应以此来计税。期货业应该比照金融保险业同等待遇,在按照规定向客户收取业务手续费时,以折扣(折让)方式收取的,可按折扣(折让)后实际收取的金额计入应税收入。故此,在实际税收征管中,应将期货公司代理期货交易所收取的这部分手续费加以扣除后,再计征期货公司的手续费,以真正体现税法公平合理的原则。第三,风险准备金应作为期货公司的税收成本据实扣除。期货市场是金融投资领域内的高风险市场之一。为有效抵御因市场不可预测的剧烈变动或发生不可抗拒的突发事件等原因所导致的债权损失,期货公司设立风险准备金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是国际期货市场普遍通行的惯例。与国际期货市场的标准和保证期货市场稳定的实际要求相比,目前期货公司的风险准备金的数额,普遍远远未能达到最低的准备限度,期货市场防范和化解风险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基金压力。鉴于此,税收征管应该与国际通行的规定接轨,明确期货公司所计提的风险基金不属于纳税所得,不再征取税收,切实贯彻执行财政部《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鼓励和扶持期货公司提取风险准备金,扩大风险准备金数额,增强市场风险的抵御力。第四,统一税率标准和税收管辖范围。资本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在它整体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必须具有统一性。统一性能够有效地破除地方经济保护主义,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有力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征管政策完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期货行业的税率标准,从而为期货行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明确管辖范围(如期货公司的营业部,是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不具备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资格,不应该按现行制度在属地缴纳企业所得税),避免出现多头征税或重复征税现象。第五,对具备条件的期货公司实施所得税集中征管。税收经济效率原则是税收征管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就是在确保税收征管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以最大的限度降低或节约税收成本。现行的期货公司大都在全国各地设有不同的营业部。由于税收的地方保护主义,这些期货公司的分支机构必须分别向当地的税务部门缴纳税负。这一方面增加了期货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公司的税收负担。对此,建议对那些营业部完全实行“四统一”,管理规范化水平较高、交易额较大的期货公司,分类实行税收由中央集中统一征管,采用网上定期自觉申报,税务部门重点稽查方式,避免形成税负不统一、重复纳税现象,以适应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新形势。

第五篇: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

期刊文献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

——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概述

简赋 【专题名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专 题 号】F13

【复印期号】2008年01期

【原文出处】《农村经营管理》(京)2007年11期第1~5页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形成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提出了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新理念催生新举措、新变革,党中央自2004年起,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连续四年下发1号文件,采取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制定更直接、更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十六大以来,是“三农”政策体系配套完善的时期,是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也是“三农”领域发生全面而深刻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央的“三农”政策深受农民的拥护和赞扬,“三农”工作年年有新进展、年年有新成效。

一、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进展及特点

农村改革始终以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为主线。十六大以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相关改革全面推进。这些改革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转折,带来了体制上的突破、理念上的创新、发展方式上的转变。

(一)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十六大以来,以“减轻、规范、稳定”为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深入,2003年在全国全面推开。2004年开始在全国降低农业税税率,并选择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同时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农村税费改革由此转向逐步降低直至最终取消农业税。2005年28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与此同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一大德政。农民发自内心的交口称赞:“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不交了,减负担,加补贴,党的政策暖人心。”

1、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收费,清理整顿各种摊派及达标升级活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有效遏制了农村“三乱”现象,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始于2000年的正税清费,随之减免农业税,直至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每年可为农民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2006年全国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总额为282.83亿元,农民人均负担30.95元,比2001年减少103.98元,下降77.06%。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2、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2004年中央首次对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

地区农民进行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的补贴,这三项补贴资金总额为149.5亿元。2006年三项补贴资金达到196.4亿元,比上年增加15.9亿元,同时首次安排125亿元农资综合补贴。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和负担的明显减轻,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增长7.4%。农民增收减负所取得的成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3、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化,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村务公开全面覆盖,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基层干部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多了,催粮催款的少了;遇事与农民商量的多了,强迫命令的少了。同时,农民的法律观念明显增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显提高。2006年农业部受理农民负担来信来访250件次,比2002年下降了75.2%。

(二)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2005年中央开始部署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各地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1、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不断扩大。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各地把乡镇机构改革作为重点,按照中央5年内不增加编制的规定,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据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有8个省(区、市)在全省(区、市)范围内全面推开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其余省(区、市)中,有12个地(市)和258个县(市)开展了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到今年6月底全国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乡镇达到14049个,占乡镇总数的40.5%,其中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南、浙江、湖北、重庆8个省(区、市)已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阶段性任务。这些省份在探索转变乡镇职能、整合事业站所、精简机构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有新突破。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各地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力度。目前,全国农村普通中小学达到36万所,实现了在农村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西部地区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除贫困家庭学生课本费和补贴住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2006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落实改革资金200多亿元,惠及15万所农村中小学校、5200多万名中小学生。2007年这项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受益,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预计达到1800多亿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二是“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目前,全国各地基本完成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人事管理上收到县的工作,撤销了乡镇教办,教育规划和学校布局调整由县里统一指导,特别是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强化了县级管理职能。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逐步提高。目前,全国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到县的工作,大部分地区将编制核定到学校;教师资格制度执行较好,教师聘任制不断巩固;校长聘任制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在全国范围逐步推开。

3、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平稳推进。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各地逐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到2006年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省(区、市)已由上年的13个扩大到28个。二是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到2006年底“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省(区、市)由上年的11个扩大到18个。省级将省财政对县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直接核定并监管到县。这些改革,加强了县级财政调控和监管能力,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保证了基层运转。同时,有利于防止基层通过乱收费弥补财政不足问题,从源头遏止乡村新债的发生。

(三)农村相关改革逐步展开。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推进事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管理、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相关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改革开始起步。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乡镇、建制村通公路的比例已分别达到99.8%和94.5%,2007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补助资金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达到38O多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60%,农村人畜饮水安全补助资金中央财政预算安排6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5亿元;国家电网供电区域乡、村、户通电率均超过99%,农村电网改造建设资金达到9亿元,比上年增加3亿元。同时,各地结合实际,逐步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引导农民出资出劳,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据统计,2002年全国一事一议筹资额为18.2亿元;2006年一事一议筹资额达到27.7亿元,开展筹资的村达到15.5%。4年间,一事一议筹资额增加了52.2%。一事一议的逐步开展,有力地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和村级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的发展。

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扩大。2002年中央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2003年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全国陆续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从2006年起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了一倍,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补助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提高到20元,参合标准提高到每个农民50元。2007年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截至6月底,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已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数的84.87%,参合人口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累计受益1.67亿人次。

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启动。国家通过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等途径,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农村贫困人口从2927万人下降到2148万人,扶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200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同时,开始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底全国有24个省(区、市)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覆盖了1509万人。截至今年6月底农村低保制度已推广到全国31个省份,覆盖2068万人,今年7月1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农村贫困居民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同时,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做好农村低保工作安排了专项补助资金。

4、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稳定和完善。2003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性质,农业部先后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强化土地承包信访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到2006年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亿份,已有24个省(区、市)的168个市(区、县)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体系逐步形成,有效地化解了土地承包纠纷。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断健全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大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2006年底全国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总数已达到3878万,其中农民(户)成员3486万,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5.5万个,带动农户9098万户。通过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千家万户与市场有效对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富有活力。

综合上述情况,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特点有三条:

一是由局部试点扩展为全面改革。取消农业税以前,农村税费改革由正税清费治乱到取消三提五统、由降低农业税税率到取消农业税,这些改革拉开了农村综合改革的序幕。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就必须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这是涉

及农村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全方位改革。

二是由农村内部改革扩展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取消农业税以前,农村改革多属于农村体制内的改革。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改革就上升到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层面。改革的重点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让公共财政政策的阳光照耀农村;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突破了城乡界限,逐步呈现为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同步。

三是由浅层次微调扩展为根本性调整。从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村为城市提供保障,到大抓农民减负增收,实施“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到“三农”领域改革深化、发展加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新阶段,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历史性变革。

二、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及主要问题

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一)基本经验

1、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实践证明,只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公共品供给、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让农民拥有平等发展机会,平等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逐步消除城乡隔离的体制性障碍,才能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必须坚持依靠农民和维护农民的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依靠农民推进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家庭承包制、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都肇始于农民的实践和创造。只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就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能获得改革的最终成功。

3、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动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农村经济结构在更高层次上的调整优化,农业发展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必须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引导扶持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造农村新型生产关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4、必须坚持依法开展“三农”工作。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是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农业发展、维护农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实践证明,适时将行之有效、能长期发挥作用的政策上升为法律,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领域已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力量,不断提高农业执法水平。

(二)主要问题

1、农村综合改革任重道远。农村综合改革是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需要解决好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机构精简、富余人员出路等问题;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需要农村干部转变工作方式,处理好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善于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与农民打交道。这些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需要推进多方面的改革。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待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投入力度需要加大。在农村道路方面,目前全国有近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农村公路中沙石路占70%。在农田水利方面,斗渠以下的田间灌排工程配套率低,设施老化,渠系破损、淤塞严重,灌溉技术落后,输水渗漏损失大。从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状况看,对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重较小。投入到农村公路的资金,主要是用于通村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主要是用于支渠或其他跨村的工程建设。国家用于村内农田水利、道路、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的资金仍明显不足。

3、维护农民权益仍需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权益和利益的核心,这方面的问题突出反映在:一方面,一些地方土地承包政策不落实和强行流转农民土地。另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地被征占用,农民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补偿权、收益权等还很不充分。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随着农村改革深入,特别是免征农业税后,农民体制上负担明显减轻,但一些地方的农民负担仍然较重,部分涉农项目多收乱罚的问题还没得到有效遏制,农村公益性支出靠向农民摊派的机制还没有彻底转变,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仍然存在。

4、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远未完备。目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总体保障水平还不高。参保农民医疗费报销标准相对较低,大部分医疗费用还需农民负担,一些大病重病,农民仍上不起医院,农民看病难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今年刚刚全面铺开,相关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及配套措施还不完备,补助标准低。城市居民享受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在农村尚未建立。

5、村集体经济发展及债务问题尚未破解。当前,村集体经济发展既受到来自外部的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也受到来自内部的产权虚置、发展动力不足的制约,发展缓慢、缺乏后劲。据统计,2006年当年无收益的村占总村数的45.1%;集体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村占29.1%;收益在5至10万元的村占6.7%;收益在10万元以上的村占7.3%,一些地方村级新债不断发生,屡禁不止。

三、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改革的政策建议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着眼于新高度、立足于新起点,采取新的措施。

(一)突出重点,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应突出两条:一方面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要扎实搞好与农民发展生产密切相关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推动体制改革,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应着力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以加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为目标,强化公益性职能;以精干高效为目标,设置公益性机构;以提高推广效能为目标,理顺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尽快把中央近年来的支农、惠农、强农、护农政策、各项补贴措施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标本兼治,坚持预防与查处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范围和重点,强化措施,加强法规建设,不断巩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二)创新机制,不断加大对农村公益建设投入。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和农民收入状况明显低于城市的情况下,财政向“三农”倾斜方针的实施力度应逐步加大,以弥补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对“三农”形成的不平等待遇的缺口。按照强化财政投入与农民投入相结合的思路,建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制度,加大对村级农田水利、道路和文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通过国家投入,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逐步探索建立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筹补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三)采取措施,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第一资源,土地更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一方面,必须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加强土地承包与流转规范管理,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

依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和仲裁,逐步建立健全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多渠道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长效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法律体系,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和农民权益保护的立法进程。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应实行公平补偿,以土地市场价值作为征地补偿的重要依据,不能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要探索货币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险、企业股份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要缩小征地范围,非公益性建设用地,不应再行使国家征地权力,由征改购,并允许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进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

(四)完善制度,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需要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规范财政补助资金的拨付机制,扩大参保农民的覆盖面,逐步提高参保农民医疗费用报销标准,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增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简化低保申领程序,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在城市郊区先行开展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扩大范围,逐步建立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内的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五)深化改革,探索农村经济发展多种经营形式。一方面,要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选择合适的市场主体形式,在资产运营中,以市场的理念、市场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管理集体资产,提高运营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集体经济。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创新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多种经营形式,发展一村一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六)先易后难,妥善化解乡村债务。按照依靠群众、先易后难、民主公开、规范操作、依法办事的原则,妥善化解乡村债务。一是锁住旧债,防止产生新债。在农村公益事业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现行干部考核制度。二是依据成因,明确化债责任。按照债务产生的原因、支出项目,该由公共财政负担的由财政解决,该由村级组织负担的村级自身解决。三是分类处理,逐步化解旧债。对于农村公益事业、农业综合开发、兴办企业、金融机构贷款等形成的债务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四是总结经验,稳妥开展试点。开展村级债务管理化解试点工作,加强监测,建立健全村级债务监测和预警机制。^

下载我国期货公司会计制度的问题与政策建议(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期货公司会计制度的问题与政策建议(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 要]城市和乡村作为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没有农业提供人类生活的必需......

    我国乡镇财政的困难与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优秀范文5篇)

    我国乡镇财政的困难与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闫永博【摘要】 乡镇政府在我国五级政府架构中处于基层地位,财政实力较弱,规模较小。而且,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乡镇财......

    浅谈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浅谈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摘要】目前,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已发生很大变化,由以所有制和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以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内容摘要:餐饮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在对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餐饮业......

    我国企业征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从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经验来看,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都是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的。企业征信业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已经有17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

    我国企业征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从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经验来看,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都是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的。企业征信业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已经有17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

    浅析我国中小型企业员工福利的政策与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浅析我国中小型企业员工福利的政策与问题 姓 名 李金灿 学 号 20118215 系 部经管系 年级专业 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指导教师纪望书 I 中南林业科......

    我国的国内贸易促进政策与现状问题

    我国的国内贸易促进政策与现状问题2006-7-25 16:52 研究院商务信息部·沈丹阳 张育林一、国内贸易促进政策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府对国内贸易的经营管理逐步放开,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