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宋文军同志在省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讲话
宋文 军 同 志
在省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主题发言
(2010年7月15日)
同志们:
这次省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中心议题是认真研究加强干部管理、提高队伍素质,为地税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问题。年初安排今年重点抓好基层建设和干部素质提高两个重点,二者是紧密相联的。提高干部素质是基层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税干部队伍,基层建设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整个地税工作才能又好又快发展。因此,省局党组确定,这次读书会把提高干部素质作为中心议题来研究,这既是新一轮基层建设工作的深化,也是地税事业长远发展的治本之策。
昨天开始,我们先后听取了省委组织部贺可存同志、省政府办公厅张德宽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高培勇教授的专题讲座,他们既是领导,又是所在领域的专家,相信大家一定收获很大,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又加深了对当前经济税收形势以及如何提高领导能力、如何加强干部管理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对于提高干部素质、促进工作开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地税系统干部队伍现状,我就干部素质提高问题谈点粗浅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问题,关于干部素质的基本内涵
素质是指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的总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指一个人从事某一领域的社会实践或承担某种社会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干部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体,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要求。
作为现代领导干部,其素质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有德有才,德才兼备。德为生命,才是灵魂。只有两者兼备才能服人,才能具备一名领导干部应有的威信,胜任本职领导工作。
(2)忠于职守,敬业奉献。就是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公生明,廉生威”。就是要做到品行端正,为人正直清廉,做事公道正派。
(4)胸襟宽阔,选贤任能。注重“与人为善,以诚相待”,“选贤者,远小人”。做到为人做事大气、大度,五湖四海,胸怀坦荡,真正容得下事、容得下人,(5)政治坚定,爱憎分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大力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干部素质,我认为主要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主要是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公务员、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政治素质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处于主导和统帅地位。首先要讲政治。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其次要讲大局。大局观体现了一个人的政治胸怀。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整体。第三要讲责任。责任意识是政治成熟的体现,也是一名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增强责任意识,就是要有一种敢于争先、不甘人后的精神,有一种大胆负责、勇于担当的态度,有一种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作风。第四要讲团结。团结出成绩,团结出人才,团结出干部,团结就是力量。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团结反对过自己且已经证明反对错了的人。第五要讲奉献。不图创伟业,但求有作为。要甘为人梯,勇于干粗活、累活。绝不玩弄权术、沽名钓誉、走场作秀。
(2)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人品、人格、人性的综合体现,是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应该充分认识到,个人的道德品质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一个部门的整体形象,一个部门和单位的道德水准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党委、政府的形象。因此,每一名干部都应该注重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生活中要体现个人品德,注重塑造健康的人格,倡导豁达、乐观、宽容的精神,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始终保持自我心理和谐,“知足常乐”;在家庭中要践行家庭美德,自觉承担起孝敬父母、教育子女、维护家庭美满的责任;在工作中要遵守职业道德,强化依法行政意识,规范各种行政行为,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奉公。
(3)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系统内在涵养的重要体现。文化素质起码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要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具体到一个单位、一个系统来说,有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关键看能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有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只有形成了这种认同和追求,干部职工对组织才有归属感,才能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进工作开展。这是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二是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现代管理的综合性、复杂性、专业性,要求干部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熟悉和掌握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掌握和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文史知识、社会知识等,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尽可能地知晓一点。“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具备了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不执不妄,才能开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做。三是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修养。简单地说,就是有涵养、有层次、有气度、有水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出一名干部应有的品位和气质。
(4)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干好本职业务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一名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首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其次要有较强的政策水平,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要求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再次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全面熟悉和掌握所从事专业和领域的知识体系,熟知自己负责和从事工作的内容、目标、方向。第四要有较强的工作技能,具有完成本职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经验等。
干部素质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除了上述几方面以外,还应该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较高的审美素质以及较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第二个问题,关于提高地税干部素质的基本途径
干部素质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从当前地税系统干部队伍的实际看,提高干部素质应该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加强自身修养是提高地税干部素质的重要基础。干部素质提高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的过程。干部素质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本人对提高素质所想所做的努力程度。加强干部的自身修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准确评估,明确发展目标。也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一个干部的素质受先天因素、所受教育、个人经历以及主观努力程度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因此,每一名干部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分析,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自我概念,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特点和优势,也要看到其反面,正确地进行自我估价,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并针对自身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切合实际的素质培养和训练。二是要不断强化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愿望与要求。一个干部如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提高自身素质,是每一名地税干部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基本保障,也是一名地税干部责任心、良心、自尊心的重要体现。个人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干部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也是地税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一名地税干部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事业,都应该不断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愿望,并积极付诸行动。三是要善于探索自我提高的方式方法。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优良的素质能力,主要靠后天养成,主要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锻炼培育而成的。因此,对于素质提高问题,个人采取什么态度,运用什么方式方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每一个地税干部都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岗位要求,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学习实践,在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四是要勤奋好学,善于总结提高。列宁有过一句名言:“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告诫全党:“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读书学习,会使人头脑聪明、心胸开阔、道德高尚,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进入更高的文化层次和更高的精神境界。各级地税部门都应该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积极建设学习型地税机关,引导广大地税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良好氛围,在学习中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同时,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对照时代发展和个人成长要求,不断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纠正偏差,调整努力方向,不断提升自我。
第二,加强教育培训和组织培养是提高地税干部素质的重要措施。提高干部素质,是各级地税部门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既要靠教育培训,更要靠组织培养,两者缺一不可。
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素质的主要措施和基本途径。地税机构组建16年来,经过各级的不断努力,干部队伍素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从目前看,全系统干部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从年龄结构看,全系统在职干部职工平均年龄已由分设之初的30岁上升到42岁,30岁以下的仅占全部在职人员的6.13%,年龄断档问题比较严重;从知识结构看,各级税收财会、经济法学和计算机专业的骨干相对较少,明显不适应税收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法制化的要求;从学历结构看,全日制学历所占比例很小,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受到影响。另外,部分干部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以及心理健康程度等也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为此,省局党组下决心举系统之力,倾注人力、财力和精力,从今年开始,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确保三年对全系统干部职工轮训一遍,确保每个干部职工的素质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各级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任务化,要注重数量、效果、质量的统一,引导干部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帮助干部逐步储备发展能量。一是要注意突出培训重点。调查发现,基层对教育培训的呼声最高、需求最大、愿望也最迫切,主要在于基层干部职工接受培训的机会最少。据初步统计,近三年来,基层干部职工接受过一个月以上脱产培训的仅占三分之一左右,不少同志长期得不到脱产培训,这对基层的干部来说有失公平。地税干部绝大部分在基层,只有基层干部素质提高了,整个地税队伍的素质才会“水涨船高”。各级要按照省局制定的培训规划和培训意见,按照分级分类的要求,切实把培训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放在基层,确保基层一线人员(包括协税人员)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三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二是要注意丰富培训内容。要突出抓好税收管理所必备的业务知识培训,统筹抓好身心素质、审美能力、文化品位、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培训,让个人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发挥,让干部的健康爱好和追求尽量得以实现,让每一名干部职工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针对基层反映的大集中系统应用操作不适应的问题,省局初步想法是,在不断优化完善应用系统的同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按征收、管理、稽查、服务、统计核算等序列设计操作证书,培训不合格不发证书,没有证书不得上岗。三是要注意完善培训机制。长期以来,一些单位存在着“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得好与不好一个样”以及“领导不愿意派、干部不愿意学”的问题,有些单位甚至产生了不少培训“专业户”,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下一步,从省局机关做起,要把培训结果和干部使用结合起来,对干部培训效果实行跟踪问效,并将其作为能级管理、评先创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充分激发干部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四是要注意培训方式多样化。初集中培训、专题培训、脱产培训等行之有效的形式之外,综合运用岗位练兵、业务比武、知识竞赛、开办业余学校以及依托系统网络优势组织视频培训、网络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确保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培训的制度化、经常化。
组织培养是干部成长的外在因素和客观条件。客观公正地说,干部之所以会出现素质能力不适应的问题,跟组织行为密切相连。搞好干部的培养,关键是要健全规范干部管理的制度机制,形成一种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为干部的成长进步拓展空间、创造条件。一是要科学选人。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树立公平公正的用人导向,在严格程序的同时,改进竞争上岗办法,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重点考察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注重干部的日常工作表现,对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教育培训成绩优异、获得上级表彰奖励等情况,在竞争上岗时给予特别加分。二是要合理用人。每个人都有进取之心,干部追求个人进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尊重干部的政治诉求,保护干部的上进心。一方面,要大胆选拔年轻干部,让优秀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兼顾资历较深的同志,特别是长期在基层工作、失去竞争优势的干部,在非领导职务的选拔上适当予以倾斜,增强他们对地税事业的归属感。三是要知人善任。最大程度的尊重干部职工的个体特性,充分发掘干部的自身优点和特长,在不同的岗位配臵不同素质和能力的干部,把最合适的干部放到最合适的岗位,实现干部资源最佳配臵,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第三,积极组织实践锻炼是提高地税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毛泽东同志指出:“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胡锦涛同志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基层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既要管,又要干,大事要管,小事要办,需要多种才能,也能够锻炼多种才能。因此,基层是干部学习成长的沃土,也是干部展示才华的舞台,安排、引导干部到基层去锻炼,到艰苦的环境去磨炼,到矛盾突出的地方去历练,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最近一个时期,从中央到省委都在大力倡导“机关干部要从基层来到基层去”。从省局统计的情况看,近三年来,全系统新招录公务员和事业人员261名,真正在基层一线岗位上工作的仅占25.7%,导致机关中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逐渐减少,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一线的越少。省局意见,今后凡是考录的新进人员,一律安排到基层一线工作,并且年满3年以上才有进县局以上机关的资格;从省、市局机关做起,机关需要新进人员,一律从基层选拔;各市局新提拔进领导班子的干部,要有3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力争到2012年,市局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达到一半以上。同时,各级都要有计划地加强干部交流,进一步完善系统内干部的上挂、下派制度,让更多的基层同志有机会到各级机关锻炼,让机关的优秀干部到基层去丰富经验。
第四,加大教育、监管和关怀力度是提高地税干部素质的重要保证。重视干部、关心干部、爱护干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各级地税党组织要坚持严格管理与培养教育并重,以关怀、监督、使用相结合促进干部素质提高。
一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党员干部只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群众才有感召力,才能提高凝聚力。由于体制原因,地税系统党建工作还存在着管理不到位问题,思想政治建设和理论学习做得还不够好。为此,上半年省局党组作出了加强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决策,提出了系统党建工作指导意见,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的充分肯定。在建党89周年前夕,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四项重点任务。各级地税部门党组织都要结合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深入推进系统党建工作,对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要坚持不懈,保证干部在政治上的坚定和清醒,在原则问题上不犯错误,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二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要求干部。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能有效督促干部提高素质、抵制庸腐。地税部门权力分布有明显特征,往上,管人管钱管规则设计,行政管理权集中;往下,直接和纳税人打交道,税收执法权在握。各级要认真把“两权监督”的各项措施要求落到实处,努力保持干部队伍的安全稳定。要把干部使用与监督结合起来,对有问题的干部,要充分运用教育、批评、组织处理手段,使其不想“有事”、不敢“有事”、不能“有事”。特别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严防管理失控和权力滥用。要把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采取政务公开、信访举报、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措施让群众知情,参与监督;要把上级监督与班子监督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健全谈心制度、谈话诫勉制度以及巡视检查制度,对领导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廉政勤政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班子成员之间既要互相尊重、支持,又要大胆监督,特别是在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上,要监督“一把手”是否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防止独断专行,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三要倡导人文关怀,真情关心干部。真心希望每一位干部职工能够开心工作、健康生活,如此,各级班子才能安心,省局党组才能放心。要积极倡导人性化管理,坚持把关心人、帮助人、理解人、尊重人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相对于全局工作,干部队伍中某一个体的某一件事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个人都是大事。干部吃、住、行以及健康状况、人际交往、婚恋嫁娶、子女上学就业等等,处理得好能增强凝聚力,处理不力就是后顾之忧。为此,各级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都要尽力而为。大家开心,我们都开心!
总之,干部素质提高事关长远、影响大局。希望各级地税领导干部和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要自觉行动起来,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齐心协力把地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全省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和智力人才支持。
第二篇: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交流材料
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读书会交流材料
当前,全党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此背景下召开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开创新时代环保工作新局面具有深远意义。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以下心得体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8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大气磅礴、内涵丰富,3万多字的报告纵观历史、展望未来,浓缩了5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十九大报告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
—1—
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历史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发生历史性变革,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评价和衷心爱戴,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中,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概括为“十四个坚持”。这“十四个坚持”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
—2—
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个坚持”,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这“十四个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十四个坚持”每一条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
“十四个坚持”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新的目标、任务、举措,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学习,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3—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地位,同总书记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高度吻合。
(二)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同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高度一致。
(三)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党的十八大确定的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一方针,不仅要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更要贯彻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体现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路径。坚持这样的方针和路径,才能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是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应有内涵。
—4—
第三篇: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交流材料
在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读书会上的发言
在全党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之际,党组组织召开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开创新时代环保工作新局面”,探讨工作思路,研究工作对策,十分及时,很有必要。听了 的辅导报告,感触很深。的报告,站位高、立意新、思路广、措施实,既立足实际又放眼全国;既有深入浅出理论的阐述,又有接地气、务实创新的举措,使我们受到了一次党性洗礼和精神充电,更加坚定了做好环保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下面结合实际,谈以下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十九大报告作出的 极为重大、极富远见、极具内涵、极其凝练的政治判断。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有关重要讲话、论述和批示指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总结,即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重点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这些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征程。环保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必须坚决扛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牢固增强“四个意识”,践行绿水青山,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建设,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担当有为地推动党中央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目前,市局按照党中央、省市委及全省环保系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动员会部署要求,正在制定、完善和落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计划,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都已迅速行动起来,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第四篇: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讲话稿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就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上半年我局简要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依法治税、从严带队、科学管理、共建和谐”的基本要求,紧密围绕组织收入这一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局实施新一轮基层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着眼于夯实基础,打造亮点,扎实有序推进基
层全面建设,圆满完成了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各项任务。
(一)组织收入工作实现新突破。我们严格遵守组织收入原则,强化税收管理措施,通过加强分析考核力度,整合税源管理手段,强化税源管理措施,全面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实现了税收收入均衡入库和持续增长。上半年我局共组织各项收入14144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收46079万元,增长48。32%,完成市局计划214000万元的66。1%,超过时间进度16。1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区县级完成45152万元,增收19517万元,增长76。13%。完成增长35%计划68903万元的65。53%,超过计划进度15。53个百分点。全面分析上半年税收收入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收入规模和增幅实现快速增长。收入规模达到14。14亿元。相当于去年1-9月份的收入水平,较同期增收4。6亿元,我局收入总量首次跃居全市各县(市)区第3位,仅次于历下(33。3亿)市中(20。6亿)。收入总量占全市收入比重达12。9%,较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收入增幅达到48。32%,区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更是高达76。13%。从全市各县(市)区收入总量增幅对比情况看,排在历下(63。43%)之后,超过全市平均增幅(33。63%)14。69个百分点。从全市一般预算区县级收入完成情况看,我局完成45152万元,同比增长76。13%,增幅位居全市第一位,比全市平均增幅(41。34%)高出34。79个百分点。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占市局本级收入的17。53%,仅次于历下(33。37%)和市中(18。81%),占我区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4。17%,较同期提高10。41个百分点;二是权重行业稳定上扬,支撑作用凸显。从分行业完成情况看,多数行业呈现增长趋势,贡献最大的是房地产业、制造业、其他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四大行业。这四个行业合计增收40183万元,占全部增收额的87。2%,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达75。54%,比上年同期提高5。64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拉动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房地产业增长尤其迅猛,去年同期因国家调控政策及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业迅速萎缩,自下半年起,该行业逐步回暖,对收入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今年上半年该行业共完成40815万元,同比增长123。77%,增收21945万元,占总增收额的47。62%;三是主体税种增幅“两高一低”。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大主体税种看,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在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我局推行的纳税评估、重大建设项目“链条式”管理、重点税源的一体化管理等强管促收措施的带动下,收入呈现高速增长。上半年营业税入库57047万元,同比增长65。2%,增收22514万元,占总增收额的48。86%;企业所得税入库17681万元,同比增长179。28%,增收11350万元,占总增收额的24。63%;而个人所得税,受同期大额一次性收入减收影响,入库税款17000万元,仅实现了10。78%的增长;四是重点税源支撑作用明显,集中度过高,稳定性较差。上半年年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共147户,合计完成各项收入122991万元,占总体收入的86。95%,同比增长47。99%,增收39884万元,增收额占总增收额的86。56%,可以看出重点税源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在肯定重点税源支撑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部分企业仅占总户数的2。3%,收入却占到总收入的86%,集中度过高,势必造成税源稳定性较差,对实现税收持续稳定增长形成较大威胁。
(二)基层建设扎实有序开展。全省基层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局迅速行动,统筹规划,明确任务,狠抓落实,确保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为全面开展新一轮基层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通过召开局党组会议、局务会议和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进一步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营造了加强基层建设浓厚氛围。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结合区分局实际,制定了《高新分局关于加强新一轮基层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工作配档表,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时限、责任人,做到人员、责任、督导“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完善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落实机制。根据省市局基层建设实施意见的工作要求,先后召开三次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
步明确各项工作的任务目标,对每项工作提出具体的硬性指标,确保高标准、高效率落实到位;建立了工作运行机制。结合实施方案,制定工作配档表,明确每项工作的责任人、完成时限,切实增强每一位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分局基层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召开例会调度和实地督导等形式,按照每项工作的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进行评估、考核和督导。三是抓住重
点,实现整体工作全面推进。按照省市局工作部署,围绕基层建设工作重点,着力抓好集中办公、教育培训、经费保障、干部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等工作。强化工作推动措施,制定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管理方法,成立工作项目组,实行一周一汇报,一月一调度制度,讨论研究解决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重点工作有进展、见实效。由于我局在新一轮基层建设工作中认识到位,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得到市局的充分肯定,在市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我局就开展基层建设工作情况做了大会发言。
(三)管理服务方式实现不断创新。今年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方式,结合市局开展的创“十佳”活动,积极培育出了三个创新项目,收到了良好地效果。一是加强重大建设项目配套附属工程税收管理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做法,省市局分别以专刊的形式进行刊发,省局国际税收处以鲁地税际函[]13号文的形式在全省地税系统转发,得到了省市局领导和管委会领导的高度认可。二是率先在全系统研发出“一卡通代收发票工本费系统”。该系统使用2个月以来,在减轻基层的工作负担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解决纳税人办税需求多元化与税务机关服务资源有限的矛盾,实现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双赢”。三是研发地税纳税人自助办税终端系统。开发项目包括:营业税申报、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明细申报、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打印、代征车船税完税凭证打印等10项涉税业务。使机器代替人工操作,为征纳双方电子数据自动化交换处理开辟特色办税通道。
(四)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以提高人员素质为目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两个重点,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手段,努力提升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地税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开展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按照《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开展分岗位、分层级培训,组织处(所)长参加了总局信息管税和市局基层科所长培训班。二是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按照市局要求,根据分局党组决定,认真组织分局科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选拔工作。上半年共选拔6名科级干部,其中2名正科级,4名副科级。对其中的5名新选拔的科级干部进行了工作岗位调整,优化了人员结构,收到了很好地效果。三是积极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制订了分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增强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和“执政为民、廉洁高效”集中教育活动。上半年共组织开展集中教育活动8场次。同时配合教育活动的开展,与高新国税局共同举办了区税务系统预防职务犯罪讲座、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省监狱进行警示教育,通过这两次活动的开展,使全体税务干部职工提高了对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增强了税务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下半年的几项重点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区下一步发展提出的“gdp五年翻两翻的要求”,区要确保gdp年均增长30%以上,“十二五”末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去年底6%提高到15%以上。按照这一目标要求相应增长比例来计算,到“十二五”末,我局税收总量将达到8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区县级将达到26。5亿元。围绕这一目标前景,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看,虽然全市经济有了较大的回升,但仍然存在较多的风险和制约因素。因此,今年下半年的组织收入工作既有减收因素也有增收措施,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积极适应形势,认真学习领会上级一系列会议精神,把握经济发展的走势,把握税制改革的方向,把握税收工作的主动权。在下半年的工作中,要突出税收收入、基层建设、执法服务三个重点,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组织收入,更好地服务于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是要抓好收入预测分析,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加强收入分析,拓展收入预测的深度和广度,准确掌握税源税收状况,做到组织收入“心中有数,取之有度”,确保应收尽收。通过以上对今年以来税收特点及增收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局整体收入形势较好,但收入中非正常税款较多,前期考虑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紧缩政策对后期税收的影响,我局组织了大量去年调控税款入库,拉动收入超常规增长。对此,我们要对下半年收入的走势有一个清醒的把握和认识,通过建立收入预测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就税源发展、政策变动、行业变化等信息进行相互通报,从而全面分析、预见经济税源的发展趋势;通过建立重点税源和重点项目动态监控制度,准确掌握重点税源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市场行情、工程进度、纳税情况等,为税收预测提供第一手资料,提高预测准确率,增强掌控税源的准确度。
二是要坚持依法治税,切实提高收入质量。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精心组织实施《高新地税税收执法质量考核实施方案》。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重点检查涉税案件不移送、以补代罚、有税不收、执法不公、越权减免税等。落实欠税管理责任制,加强欠税管理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提高清欠效果,努力防止和控制新欠发生。
三是建立健全社区管税网络体系,不断深化综合治税工作。8月11日,区管委会召开了贯彻《省地方税收保障条例》综合治税工作会议。区管委会综合治税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主任**同志作了《努力做好综合治税工作,确保区财政税收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讲话,并对下半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借助管委会重视、支持力度大和《省地方税收保障条例》刚刚颁布这一有利契机,重点抓好重大建设项目税收管理、建筑安装、房屋装修、房屋出租等税源的监控和管理,同时抓好社区零散税源。由于社区零散税种多、税额小、纳税人分散复杂,涉税信息难以掌握,征管措施难以落实,税源易于流失,长久以来成为地方税收的难点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向党委、政府的请示汇报和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完善综合治税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增强各单位协税护税意识,形成工作合力,重点加大产业园区、街办村居、建材市场的管理,破解社区零星税源管理的难题,切实达到抓税收、促增长的目的。
(二)抓好新一轮基层建设,以高标准实现基层建设新跨越
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局新一轮基层建设的决策部署,有效发挥班子团结奋进、干部队伍精干、经济税源好、建设负担轻、领导力量强、政府支持力度大等优势,以“高”(高素质、高标准、高效率)和“新”(新形象、新突破、新发展)作为的工作标准和努力方向,尽快实现我局整体工作新的突破和新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抓好队伍建设是新一轮基层建设的根本保障。要结合区分局实际,分析人员素质结构,采取多种措施开展队伍建设,争取用三年的时间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突出的高标准团队。第一,加强教育培训,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在省局理论中心组读书会上省局宋局长对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了提高的基本途径。为此,要着眼现有人员素质的提高,大力挖掘现有人员的存量和潜能。采取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突出在岗培训,在岗培训坚持每周一学、结对互帮互学和在岗自学,根据教育培训配档表确定学习内容,每月组织一次培训考试,由局领导负责监考,并将成绩按月通报。同时,按照每月考试成绩、名次,确定分局的学习标兵给予表彰奖励,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脱产培训主要以大专院校为教育培训基地,着重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宏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两年内,对全体干部职工培训一遍;力争用两到三年的时间,使局内熟练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一线人员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第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从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汇总成册,进一步提高我局规范化管理水平。按照制度加强工作督查、纪律检查、工作讲评和绩效考评,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格局;同时重点规范助征人员管理,制定助征人员管理办法,定期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岗位技能进行测评和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建设一支纪律严明、管理规范的干部队伍。第三,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班子队伍的战斗力。今年7月经请示市局党委同意,成立中共**市地方税务局区分局机关党总支,下辖8个党支部,使基层党的组织进一步得到健全,同时将在分局、中心所党支部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学习优秀小组”、“党员管理创新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另外,完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实行党建责任内容、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丰富基层党建内容,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地税文化和谐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行政管理、政治思想、基层党组织“三位一体”的干部队伍管理机制,增强干部队伍管理合力。
二是加快基层基础建设的步伐,用亮点工程带动整体的提升。基础建设是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的基本保障。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分局将首先做到“三保”:保基层、保大厅、保运转,争取率先成为“基层建设优秀单位”。第一,高标准定位,努力把基层所打造成亮点工程。目前**中心税务所是我局唯一有自主产权的基层单位,也是所有城区单位中距离最远的基层税务所。在新一轮基层建设中,我们将根据省市局建设要求,借鉴兄弟单位的建设经验,精心设计、高标准规划,年内完成**税务所全面改造升级,努力把**税务所打造成基层建设的示范点和亮点工程。第二,全身心投入,坚决擦亮办税服务窗口。我们按照省市局整合规范办税服务厅、提升纳税服务质量的要求,从硬件设施投入上向办税服务厅倾斜。8月份,我们将对办税厅外观、内部功能分区、窗口标识进行统一改造,在窗口安装语音监控和智能服务评价器,确保办税服务厅办公设备一流、办公环境一流、服务功能一流。今后要在人员配备上向办税服务厅倾斜,确保选派人员素质过硬、形象良好、责任心强;在干部使用调整上向办税服务厅倾斜,做到年轻干部提职后首先进入大厅服务,岗位交流时首先考虑办税服务厅的需要,同时多给办税服务厅人员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第三,争取多方支持,积极改善分局办公条件和环境。我局办公场所是由政府租赁我们使用,没有独立的产权。在城区基层分局当中,人均办公面积只有9平方米,一个单位只有一间办公用房,档案室、活动室、荣誉室、阅览室等基本设施没有达到上级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市局和区管委会的支持,进一步扩大办公面积,力争在实现相对集中办公,整体改善我局的办公条件和环境。
(三)抓好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执法服务水平。
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是转变队伍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提升地税形象的有效措施。政风行风建设工作的核心是要促进依法治税、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公平执法,促进地税机关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因此,今年下半年我们要继续开展好行风评议的活动,要在全局上下树立“人人都是行风、个个代表税风”和“行风无小事”的意识,通过不断地规范我们的执法行为、优化我们的服务方式来塑造我们良好的地税形象。一是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通过“四位一体”活动,即开展“月度督导、季度评选、半年示范、考核”的工作措施,以抽取大集中数据为主、以处室测评为辅的评选办法,对执法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监控,对出现执法过错行为,提出整改措施,为实现下一步的执法“零过错”奠定基础;建立内控风险防范机制,积极组织编写《执法风险自我防范手册》和《执法人员行为准则》,突出机制约束;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工作,把“减免税审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国企改革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案件移送制度,审计问题的整改”作为重点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和监察;严格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认真执行税务案件审理制度、税务行政处罚标准暂行规定、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形成健全完善的税收执法责任管理体系。二是坚持优质高效,优化纳税服务。严格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办税服务厅设立专人职守咨询专线,由快捷便利地帮助纳税人解决问题,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强税收宣传和咨询辅导工作,不能只注重口头上、材料上、墙壁上的宣传服务,要注重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把税收服务和宣传贯穿于税收执法的全过程;定期向纳税人发放需求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举办纳税人培训班,随时征询纳税人服务需求,不断改进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谐征纳关系。三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近期,我们系统内出现了个别违法违纪现象,直接影响了地税形象,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此,我们要结合行风政风建设的实际,突出抓好廉政教育制度、监督制度、预防制度、惩治制度等四方面的制度建设。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修订完善近年来制定的各项制度,对内容进一步细化,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办法。要进一步强化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突出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警示教育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教育。教育干部职工以一颗正常心、平和心去看待权力、金钱和利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从思想根源上杜绝不廉洁行为。加强“两权”监督,从制度上保障“两权”监督的正常运行,重点开展好预防职务犯罪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双述双评”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委托中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内外监督作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把违纪问题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下一步工作的几点要求
要推动我们区地税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确保下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人的因素,在于我们的队伍是否具有过硬的素质,是否具有能打硬仗、打胜仗的本领,是否具有不断创新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下半年既定的工作目标,把强化自身建设与适应当前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联系起来,把我们今后自身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提高队伍素质、扭转工作作风、营造良好机关氛围上来,切实为推动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下面,我着重提几点要求:
(一)要树立争先创优的意识,在推动事业发展上有所作为。
近期,市委、市政府对区提出了“五年翻两翻,奋力过千亿”的目标要求;省局提出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实施新一轮基层建设两项重点工作;市局**局长对区分局明确提出了分局党组要确立“保三争一”目标定位,工作要突出“高”和“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标准,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地税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实干精神。就是脑中想着事业、心里装着工作,时时刻刻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会干事的能力。就是要在干中学、学中干,时时刻刻把能力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当前实际,以积极的心态认清形势,既充分估计到前进道路上存在的挑战和困难,更要满怀信心地看到推进工作的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同时要善于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始终坚持地税发展为先,始终坚持为纳税人服务为先,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为推动我局工作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要继续深化管理创新,在培育特色亮点工程上求突破。
创新是税收事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究,只有做好原有工作基础与学习他人经验相结合、单项创新与整体工作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对税收工作的推动作用。要在创新中找出路,在创新中促发展。我们要对近年来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制度、好的办法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总结,只要是有用有效的就要勇于继承发展,更好地发挥各项措施的管理效用。在日常工作中,各单位要结合本职工作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新发展,挖掘出本处室的特色亮点。按照部署,省市局处室今年将加大对下的工作指导力度,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加强同上级相关业务处室的沟通联系,在下半年积极争取上级各处室都能来指导几次,以便省市局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成果。同时,我们要注重对工作成果的提炼总结宣传,要求综合处室年底前在市局网站上发表2篇工作动态,业务处室发表1篇,努力在省市局网站上发表1篇专题工作经验或者是1篇调研文章,并将这项工作列入考核。总之,今年要集全局之力,打造出3到4项全市的亮点工作。
(三)要健全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在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上见成效。
我们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加快建立内部管理制度的工作步伐。对工作规程、岗位职责、干部管理、奖惩措施等事项,尽快梳理完善出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形成以制度来规范我们的从政行为、以制度来管理约束每个人举止言行,力求使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有序、提速增效。在考核方面,要坚持制度创新,今年市局的考核办法有了较大的调整,各单位要认真研究适应市局的考核方式,凡是年终在市局对口处室考核中未进入前6名的,取消在分局的评先资格,单位负责人不能评为先进个人。在表彰奖励方面,要将考核与奖惩紧密挂钩,特别是要盯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切实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努力形成人人自我加压、奋勇争先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下半年,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光荣和艰巨。我相信在市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取得新的成绩。让我们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按照“依法治税、从严带队、科学管理、共建和谐”的基本要求,勇于迎接挑战,不断开拓进取,全面推进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为区经济持续较快地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杜昌文同志在 2010年厅党组理论学习(推荐)
杜昌文同志在 2010年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读书会上的总结发言
(2010年 9月 29日)同志们:
我们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探讨实现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和措施,以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九月中旬开始,与会全体同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了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和水利部关于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文件资料,邀请水利部孙雪涛司长来山东作了专题报告,现场参观了临沂、日照、潍坊、青岛和淄博的部分水利工程项目,两个处、两个厅直单位和三个试点市作了交流发言。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实施,大家 1
集中研究讨论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意见(草稿)》,对实现我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极端重要性和异常紧迫性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依法管好水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思路和办法,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对读书会作一总结,并就做好当前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这次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的主要收获 大家普遍反映,这次读书会收获很大。从各组讨论交流的情况来看,最主要的收获是对于为什么要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怎样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三个关键问题上达成了高度共识。
(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需的资源要素、生态基础和安全保障,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在可用水资源总量不足而用水需求又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离开这一前提,经济社会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安全也将因此受到威胁。可以说,能否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2 的重大战略课题。就我省而言,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大家都知道,我省年均可补充、可循环、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仅有 303亿方,人均334方,不到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 1/6,仅为全球人均水资源量的 1/25,相当于世界上最缺水的以色列的水平,而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按目前用水方式测算,全省年缺水 40多亿方,且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极限。全省地表径流开发利用率已超过 50%,远远突破了国际公认的开发利用上限;地下水年均可开采量为 125亿方,目前每年开采已达 120亿方,开发利用率高达 96%;地下水已占到全省总供水量的 46%,而同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广东省仅为 4.6%、浙江省仅为 2.4%。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持续增长,不少地方由于连年过度超采地下水,已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大,甚至造成了地面沉降、河道断流、湿地萎缩、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全省水资源和水环境已不堪重负!照此下去,不仅无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供给,而且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灾难”。在我省连续 7个丰水年的情况下尚且如此,一旦遇到干旱、连续干旱年份必将难以为继。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提示,水资源短缺将是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这决不是杞人忧天。3
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特别是随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全省供水需求还会大幅增加,水资源缺口还将不断加大,供需矛盾势必进一步加剧。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研究探讨转变用水方式、调整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和措施,彻底打破水资源短缺这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二)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从一般意义上说,解决缺水问题不外乎“开源”和“节流”两个途径。根据山东水资源现状,必须下大气力作好“开源”的文章,但能够新增的水源是有限的。黄河水每年分配给山东的 70亿方指标不但不会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上游降雨量减少和用水量增加,对山东的实际供水量还会因此减少,就连 70亿方也难以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境内工程总投资达 510亿元,占地约 10万亩,2013年通水后每年也只能为全省增加供水 15亿方;省内洪水资源利用的潜力也极其有限,经测算,现阶段能开发利用的只有沂沭泗河的 4 4
亿方水和大汶河的 1亿方水,即使连同调用的长江水,全省也仅能增加 20亿方供水。不要说满足新上项目和新增取水需求,即使与现状 40亿方的用水缺口相比,仍相差 20亿方。当然利用淡化海水也是一个途径,但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成本和生态问题都是尚未解决的难题,至少近期保障发展用水还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海水淡化。解决山东缺水问题、实现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无论是当务之急还是长远之计,都在于“节流”、在于转变用水方式。在努力“开源”增加可用水量的同时,必须眼睛向内,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循环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全省上下对此早已形成共识,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我省的用水效率在全国也是比较高的,但缺水的现状仍令人堪忧。不少地方一方面喊缺水、抓节水,另一方面还在大量浪费水;一方面抱怨漏斗区扩大、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另一方面仍在深井取水、竭泽而渔;一方面投巨资花大钱调水买水、淡化海水,另一方面却在侵占湖泊坑塘,大量放水出境、“入海为安”;一方面对水体污染危及健康、有水不能用的状况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又在大量排污,人为破坏水生态、践踏水环境。导致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对水资源有 5
限性、缺水严峻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有水价政策不合理,导致节水不增效的问题;既有水利投资跟不上、工程措施不配套、节水技术难普及的问题,也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自觉,急功近利对长远发展不负责的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除加大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和水利宣传力度外,最根本也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制度建设。在当前社会整体自觉程度不够高的情况下,只有建立起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依靠制度将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在可补充、可循环、可持续的范围内,并真正使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生态的受到惩罚,让保护水、节约水的得到实惠,才能实现全省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着眼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把住“三关”。一是把住用水总量关,把区域实际取用水量控制在以为周期可补充、可循环的范围内,严禁超采地下水,保障地下水采补平衡,对突破区域可用水量控制“红线”的地方行政首长要进行“问责”。二是把住用水效率关,超过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新增取水一律不予审批。通过限制用水需求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对违法许可、非法取水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人的相应责任。三 6
是把住纳污容量关,引导中水回用、循环利用,实现达标排放,避免因过度排放加重污染,影响水质安全,导致可用水量减少,真正使造成水体污染者付出相应代价。只有把住这三个关口,才能从制度上促进和实现“两个转变”,即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保障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严格新增取水许可审批是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的协调配套,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新增用水许可,抓住了新增用水许可就抓住了整个制度发挥效能的关键。从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上说,只有严格按不同产业的用水定额标准审批用水许可,才能有效引导各地“自觉”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布局结构,发展节水型经济,使当地经济社会布局和总体发展战略与水资源禀赋条件相适应。从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上说,也只有把住新增用水许可关,才能真正控制住取水总量,从而形成“倒逼机制”,引导各地眼睛向内挖潜力、找出路,通过节约用水、循环用水,转变用水方式,拓展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新增用水许可制度的设计要严密、执行要严格。申请新增 7
取水许可至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须符合用水计划。二是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三是必须符合用水定额标准。四是必须通过“三项论证”,即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论证和防洪论证。五是节水和污水处理必须符合“三同时”要求,即与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运行。六是必须使用符合技术标准的节水和计量设施,并据实统计报告取用水量、如数缴纳水资源费。这样才能通过取水许可审批制度的约束,从根本上避免突破区域用水总量、过度超采地下水、超定额用水和超标准排放污水等违法现象的发生。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对过去已审批用水许可的项目,凡许可到期的须按上述规定重新办理用水许可审批;未到期的应对超定额标准用水实行水资源费累进加价制度。这样既有利于促进用水户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也有利于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有利于地方政府统筹配臵水资源,引导和促进接近或超过区域用水总量的地区作“存量”的文章,通过淘汰高耗水项目和抓好现有项目的节水增效臵换新增用水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抓节水增效就是为新上项目创造新增用水条件,就是拓展当地的发展空间,就是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科学发展,8
就能在不突破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的前提下,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次读书会达成的上述三点共识及相应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念,集中构成了保障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思路,为尽快建立和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奠定了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可以说,这次读书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践行新时期治水方略,开拓山东统筹治水、科学用水和依法管水新局面的一个新起点。
二、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基本要求
为有效解决山东缺水的突出矛盾,加快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而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并将于明年 1月 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的政府规章,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制度保障人水和谐的自觉行动,充分体现了省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自觉和对山东未来发展的高度负责,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水利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以此为标志,我省作为在全国先行先试、率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省
份,坚定地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为确保这一《办法》从明年开始正式实施,有几项基本要求必须明确:一是抓紧建立控制指标体系。《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工作负总责,并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重要控制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据此要求,省对市、市对县要依据省及各市政府批准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划定的水功能区,确定全省及各市、县的用水总量指标、用水效率指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容量指标,年底前报省厅备案。在用水总量指标中,应依据区域可用水量和今年实际取用水量,测算出明年的计划新增用水控制量,并分别明确新增取用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的指标;在用水效率指标中,应分别计算和核定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业节水灌溉率;在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容量控制指标的同时,还应明确市、县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上述各项指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一不可。在确定指标时必须着眼于地下水采补平衡、水源地水质达标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把实际取用水量控制在可补充、可循环、可持续的范围内,不是凭感觉、拍脑袋分指标,更不能超越各地水资源和水 10
环境承载能力定指标。指标确定之后要正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要纳入当地“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依据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内容。二是尽快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按照《办法》规定,用水许可审批必须限定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内,并明确设定否决条件,包括超过控制指标的、超出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未通过“三项论证”的、不符合“三同时”要求的等,以使区域限批制度得以严格执行。在完善用水许可审批制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确保人民群众公平用水权益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最大限度促进用水效率的提高。要加强与发改、经信、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对未获用水许可的一律不予批准立项,不予通过环评报告。同时,对违规审批许可、未经用水许可而批准立项和环评,以及擅自非法取水的责任人,要明确设立处罚条款。对负责许可审批和水政执法的人员要进行资格审查和系统培训,避免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现象发生。三是切实健全取水监测系统。全省区域用水总量监测由水文部门统一负责,各地用水户用水计量监测由批准取水的地方水行 11
政机关负责。从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际需要出发,各级都要下大气力建立完善监测系统,对监测程序、技术标准、设施配套、数据统计、绩效评价结果要制定统一规范的操作方案,保证监测方法简便易行、监测结果真实公平,同时还要明确规定操作规范和工作纪律,对违规操作影响监测效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目前,监测系统建设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设施配套滞后、技术手段落后。要把水文监测设施和数据平台建设作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重点来抓,争取政府投资支持,并纳入规划、列入预算,必要时也可先融资建设再逐步还账。对用水户的用水计量设施各市、县都要督促配套并加强监管。今后要坚持走“工程带水文”的路子,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文监测设施配套。包括农业用水工程建设项目和水土保持项目都要配套安装相应的监测设施,否则将不予申报立项和验收,有关处室要把好关。在此基础上,还要按照预警管理的要求,尽快设定 35个城乡重要供水水源地地下水位警戒线、190个重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警戒线和 36个大中型水库可供水量警戒线,分别建立黄、橙、红色预警机制,并相应制定预警管理办法,明确预警的发布权限、解除条件和响应措施,以防止地 12
下水超采,促进水功能区水体修复与改善,有效保障水安全。
四是严格建立考核奖惩制度。考核制度既包括对政府履行水资源管理职责情况的综合考核,也包括对用水户节水计量的监督考核。要根据各市、县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实施办法和奖惩措施,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核定区域用水量和评价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及发展实绩的重要依据。对突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效率指标和水质保护指标的,要对政府和水利部门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对超出用水定额的用水户要累进征收水资源费,对违规取水的要依法吊销用水许可证。
对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加强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文件也已完成部门会签。我省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拟于近期筹备召开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我们水利部门的工作要尽量往前赶。按照明年 1月 1日起正式在全省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要求,对上述四个基本环节规定的措施,各市都必须在今年年底前落实到位,为明年实施《办法》 13
做好准备、打好基础、争取主动。在抓好上述四个环节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研究六项配套措施:一是规范水政执法,二是深化水价改革,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四是加强工程建设,五是完善管理体制,六是健全信息系统。淄博、临沂、菏泽三个试点市要先行一步,为全省摸索经验、提供示范,其他各市也都要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遗余力争取政府支持,千方百计加快工作进度,力争早日实现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三、年底前必须完成的水利重点任务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现在距年底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全省水利工作面临的任务相当艰巨繁重。除要为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加快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外,各市、各处室和单位都要认真对照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逐项研究落实具体工作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水利规划目标任务,并为制定实施“十二五”水利规划夯实工作基础。从全省角度考虑,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任务,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
一是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按照国家和
省要求,年底前列入除险加固规划的所有水库要全部完成竣工验收或投入使用验收。目前,大中型水库中只剩下沐浴、门楼两座未达到时间节点要求,列入国家 2010-2012年除险加固规划的 163座重点小型水库中还有 66座没有开工建设,按照省政府要求,今年年底前要一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可以说,这项工作总体上已进入最后决战阶段,任务仍很艰巨,切不可有丝毫的松懈。下一步必须全面加快各项工作进度,尤其是对未实现节点目标的两座水库,要立即组成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进驻工程现场,限期解决影响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千方百计将进度赶上来,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66座小型水库要立即组织招标,10月底要全部开工建设,年底前要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凡已完工工程要集中技术力量,抓紧组织验收,必要时要进行分片打捆,压茬推进,避免到年底扎堆验收。要以对人民群众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执行验收标准和程序,实行工程验收终身追究责任制,真正把好竣工验收关,确保影响安全运行的所有隐患得到有效解决。二是进一步加快水网骨干工程建设步伐。着眼实现 2013年建成通水的总目标,进一步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底前两湖段、鲁北段、15
济南以东段要全面开工建设,已下达的58.41亿元投资计划要如期完成,济平干渠工程要通过国家竣工验收。为确保与干线工程同步投入运行,以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要按照配套工程建设规划,尽快研究制定投资建设方案并加快工程建设进程。胶东调水工程要如期完成门楼水库至米山水库段主体工程建设。治淮东调南下工程除湖西大堤力争完成 80%以上的工作量外,其余工程要全部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同时要加快进一步治淮的前期工作。三是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当前已进入农田水利建设大好时期,要按照“投入多于往年,措施优于往年,效益好于往年”的要求,以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为目标,根据全省今冬明春农建规划,尽早部署实施,确保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 1243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 57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387万亩。要以水毁工程修复、田间工程配套、雨洪资源利用、回灌补源、小水源等五类工程为建设重点,尤其要迅速展开水毁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突出抓好重点河道堤防、重要涵闸以及水库附属项目水毁重建等工程,同时做好冬春抗旱工作准备。在抓好面上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要集中力量加 16
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力度。按期完成 48个小农水重点县和 12个小麦产业示范县建设任务,确保绩效考核继续在全国领先。各重点县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全面推行“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农民用水组织建设和水价改革,逐步建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全省 26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资计划已下达,各地要按照省市签订的责任书的要求,千方百计落实好市、县配套资金,确保明年 3月底前投资计划 100%完成、工程质量 100%合格。四是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年底前各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计划要全部完成,确保实现全省新增275万饮水安全人口、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0%的任务目标。要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服务,围绕实施《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加快农村供水管理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步伐,特别是制定《办法》实施细则、健全管理服务机构、设立工程维修基金和完善供水安全应急预案,以确保全省农村公共供水安全。五是着力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各市要继续深入开展创建“规范化运行管理工程”活动,以“体制理顺、机构健全、权责明确、运行高效、良性发展”为总体目标,坚持从实际出 17
发,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以省级规范化管理试点单位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认真组织开展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考核。继续抓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与小塘坝规范化建设管理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同时要将水库除险加固后的运行管理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对管理设施不配套的一律不予竣工验收。要尽快制定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办法,落实运行管理经费,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确保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形成安全运行长效机制。六是按时完成“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要求,加快推进全省和各市“十二五”水利发展综合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编制进度,特别是南四湖流域水利发展规划、水系生态建设水利规划等规划要及早完成并提交审查。要抓紧对中小河道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水利信息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等项目进行梳理,尽快形成专项规划成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全国“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盘子。要尽快启动一批防洪隐患较多的重点河道治理工程规划建设,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支持,超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待国家批复后立即实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各级水利普查组织机构要 18
尽快建立,为明年全面展开普查做好充分准备。
同志们,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全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法律赋予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面对山东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面对转方式、调结构,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的客观要求,面对全省人民群众对保障饮水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殷切期盼,我们应当不负重望、不辱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破难攻坚,创新探索,努力推进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水利转变,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